時間:2023-09-19 16:13: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災害的治理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不足;意義;研究
1防汛抗旱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由于預測洪澇災害的監測站點存在著不足,監測預報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監測不夠及時。此外,管理監測體系目前正處于初期階段,對于旱情的監測以及預測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和不足。防汛工作能力與科學化防范災害不能相互適應,由于,防汛所需的經費問題,依靠有關政府部門的資金力量是完全不夠的,社會機構尚未提供有利的幫助,對加強防汛抗旱工作管理力度不夠,抗旱專業團隊相對薄弱。
2在治理防汛抗旱自然災害中的意義
人們在生活中由于水旱災害的因素,人均收入損失我們根本無法預測,目前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積極有效的加強防范和治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技術日益上升,防汛抗旱技術也得到了保障,我們也對防汛抗旱有了新的認識。針對隆德縣氣候問題地分析,我縣防汛抗旱的治理問題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在管理自然災害所發現的問題的同時采用了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在實踐中,隆德縣目前在控制自然災害避免經濟損失,控制災害發生的同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3治理自然減災問題的研究
3.1防汛工作的理念以及防范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都會遇到自然災害對我們造成的影響,這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們要加強規范意識從自身做起,從而避免災難的發生,為此,當前的工作就是針對容易發生災害地區進行徹底排查,控制洪水繼續蔓延減少損失。目前防汛體系不僅是保護農田,更重要的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也是其首要目的,隨著對防汛管理工作的日益調整,我們在防汛工作加強的同時,有利的對洪水進行全面防范以及管理,把實踐管理意識極限運用到生活中,利用有益的資源為生產生活創造效益,同時加強管理意識,在防洪領域上運用科學手段積極完善治理管理體系,現在最注重的就是防洪體系實施與建設,能更有效迅速的達到社會經濟的發展。3.2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在防范自然災害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注重水災的發生原因,以目前狀況還不能完全控制災害給經濟造成的損失,但是,防洪體系的建立是避免損失的先決條件,通過實現新的改革,對隆德縣預防洪災有一定的幫助。
3.3人類對防范意識的提高
為預防自然災害發生,就要逐步完善防范措施以及更新工程技術,應從社會管理做起加強自我規范安全意識,有效控制水旱災害的形成。利用強有力的法律手段維護社會經濟、合理規范的遵守社會活動,嚴禁隨意開發侵占河道,更不應該在洪水多發區隨意建設,相對有的地區水資源嚴重緊缺更應避免建立高耗水的企業,想要避免自然災害首先從點滴做起。所以,要合理規范制定防范洪水風險制度,提高人類在活動中遇到風險時的安全意識。擬定洪水給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制定有關的改善制度,合理規范利用以及開發土地,建立實施價格政策,避免人們在生活中浪費水資源,根據這一政策提倡節約用水,為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而實施政策。
3.4提高加強能力規范
隆德縣的經濟發展不斷擴大,但是目前依然避免不了水旱災害對我們造成的影響,甚至自然災害的問題變得日趨嚴重,所以除了規范正確的生活外更要注重加強防洪能力,強化專業抗洪搶險以及服務隊的建設。實際上,隆德縣抗洪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工作,首先我們要成立專業的抗災團隊,利用先進設備來針對防洪問題進行治理,采用科學的手段來實現發展經濟。
3.5對防汛工作的宣傳計劃
為了有效防治我社區自然災害,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上級自然災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社區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社區基本情況
xx社區位于xx街道辦事入東 2公里,轄區有企事業單位8個,4個家屬院落,2個物業小區及1個城中村,另有學校1所,轄區共有常駐居民2187戶,4000余人。
二、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 長:xx(社區主任)
副組長:xx(社區黨支部書記)
成 員:xx(副主任) xx(委員) xx(委員) xx(委員)xx
下設辦公室,負責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轄區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社區居民公布本預案。
(2)副組長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
(3)成員負責本轄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負責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和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資料的整理、匯總和上報工作。
(4)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轄區居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5)應急的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社區巡查小組:社區兩委會、社區居民小組、社區志愿者組成社區巡查小組。
三、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選點,確保安全。劃定臨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點具體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發現監測自然災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增加觀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異變狀態的,應每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響社區居民加強觀察、巡查,發現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好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社區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部門一道做好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社區巡查小組成員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調查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社區居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社區居民宣傳自然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區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年汛期將至。汛期往往是安全生產事故多發、由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難高發的時期,安全生產任務十分繁重。近日,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了會議,國務院領導同志對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做好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災,高度重視、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切實抓好汛期的安全生產工作。要落實“兩個主體責任”和“兩個負責制”,層層建立并落實責任制,抓緊各項工作,確保思想、組織、措施、工作、責任五落實。要經常研究解決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汛期安全生產中的重大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及時加以解決,確保工作到位,做到萬無一失。對于因思想不重視、措施不落實、工作不得力而導致事故發生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二、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安全度汛意識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加大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結合“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萬里行”等活動的開展,廣泛宣傳做好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大意義,普及有關防汛、度汛的基本安全知識,切實提高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思想認識,強化公眾的抗災、減災和自救意識及能力。要對重視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實好的地區、部門和單位及時加以宣傳、表揚,對思想麻痹、工作馬虎、問題較多的單位予以批評。
三、要突出重點行業(領域),強化防范措施,牢牢把握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的主動權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抓住重點地區、行業(領域)、單位、部位、場所,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與監督,制定和落實各項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提前做好防汛抗洪搶險各項準備工作。
煤礦和非煤礦山及油田開采企業要加強對水患礦井的重點監控,強化對防治水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實防治水工作責任制;要制定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切實做到領導、組織、隊伍、預案和物料五落實,預防淹井、透水、尾礦庫垮壩、露天礦邊坡坍塌、滑坡和泄洪區石油開采水災、海上石油開采臺風等導致重特大水害事故的發生。
危險化學品企業要妥善保管有毒物質和遇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不得放在潮濕、透水和屋面滲漏的庫房?;鸸S等相關企業要采取積極措施防范雷擊。要認真落實職業衛生防護措施,防止職業中毒,特別是在下水管道、窨井和污水池的清洗、疏通作業前,作業單位必須落實切實可靠的預防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中毒的預防措施,制定應急預案,防止各類急性中毒事故的發生。
建筑工程企業要把防深基坑片幫垮塌、塌陷、邊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列入重點監控范圍,加強防范工作,控制事故發生。要加強對水庫大壩以及江河湖泊防洪堤壩的監測和險工險段、重點部位的巡查,建立制度,明確責任,及時發現險情并組織搶險,細化落實水庫的“防、搶、撤”措施,絕不能發生決堤垮壩。
道路和水上交通企業要特別加強對駕駛員的安全教育,要求駕駛員務必注意汛期行車和行船安全,做到安全駕駛,確保汛期交通安全。鐵路運輸企業要對易發生泥石流、塌方、落石等危險處所進行重點檢查監控。嚴格執行降雨量警戒制度,增加巡檢次數,遇暴雨天氣和線橋情況不明時,果斷采取慢行、攔停、扣車、封鎖區間等措施。
其他行業(領域)的企業要抓好水利施工、供水、電力生產、車船交通、水庫旅游等重點環節的安全防范,汛前要完成水毀工程和度汛應急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涵閘、堤防工程除險加固等,落實在建工程防汛安全責任制,制訂度汛方案,確保在建工程度汛安全。山地災害多發地區和周邊企業要加強山地災害的防治與監測,制訂預防和應急避險方案,警惕突發性暴雨、山洪誘發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災害導致事故災難的發生。沿海地區要加強海堤建設和管理,做好防御臺風工作。
四、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加強汛期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電〔*〕15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安全生產百日督查專項行動的通知》(明電〔*〕22號)精神,以排查治理易由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難的隱患點為重點,加大隱患排查治理力度,立足于治大隱患、防大事故。要把隱患排查治理、汛期安全生產同安全生產百日督查專項行動緊密結合,在開展安全生產百日督查專項行動工作中,加強對易由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難的隱患排查治理及防范工作的監督檢查,督促各地、各單位認真做好汛期安全生產工作,解決處理好防汛中出現的安全生產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對煤炭、水利、電力、冶金、建材、鐵路、交通、建設、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和水庫、大壩、電網、尾礦庫、礦井、橋梁、危險品儲運、危房、通訊設施和人員密集場所等重要環節的安全生產檢查和監管,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力措施,把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地質災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環境本身決定的,人類難以控制和改變;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產生的,屬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為例,這里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是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點從地理位置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條件便利,是山洪暴發較為頻繁的地方。從地形特征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貌差細化明顯,高差參差不齊。西北部地區多為山地地形,河谷間差異較大,地勢陡峭。同時,這里也是山區支流的發源地,呈樹枝狀分布。從地貌特點而言,山地為高、中、低山,東南側位于平原地區。對于斜坡處平原而言,呈一級階梯沖洪積扇狀。(2)水文氣候特點廣元市朝天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冬季陰雨綿綿。(3)地質環境特點就地質環境特點而言,西北部山區體現的比較明顯,呈斷裂發育。就褶皺形態而言,多為方向多變式推覆體內部次級褶皺,平緩性與陡傾狀態并存,巖體破裂,已經呈現出多種裂隙。但就這種地質條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條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災害的發生。
1.2人為因素的影響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多數災害的發生都與人為因素有關。就該地區的地質自然災害而言,濫砍濫伐、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因素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區,大面積森林的破壞,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將會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礦山的過度開采,不僅會使植被遭到破壞,產生的礦渣與廢土被傾倒進河流中,將直接造成河道淤積。如果氣候發生變化,會導致河水流量猛增,發生泥石流自然災害。同時,山區地震自然災害的存在,是導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隨著地震的發生,多種自然災害都會發生,并且會較為頻繁。在地震發生之后,也會留下嚴重的災害隱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地質較為脆弱的地區也就成了災害多發地,而這些地方也是應做好防范措施的重點地區。
2.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自然災害的發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既有災害體,也有受害體。而在災害多發地采取應對與應急措施,也應從這兩個方面加以考慮。同時,為了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應將可能性的災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體活動能量,以有效削弱災害活動的能力。眾所周知,自然災害一旦發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災體存在,就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災體的防御能力,盡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壞。
2.1地質災害勘察上文已經提到,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質狀況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需要加強地質勘測工作力度,并成立專門的勘察與調查小組,對地質災害發育狀況與潛在安全隱患進行調查。另外,聘請專家進行分析,從地質特點、形成原因等原因認真調查分析,對危害程度加以科學評估,并定期對現場進行深入觀察、調查。
2.2保護和治理區域自然環境對于災害發生頻繁的地段,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調動多種力量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在自然環境得到相應改善之后,生態平衡能夠得到良好保障,這樣也會使災害發生頻率降低。
2.3建立災害預警系統在信息化時代,通過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更便于預防地質災害。在此過程中,還應建立起動態災情預警系統,充分利用GIS以及測量動態變形監測技術,通過對GIS以及測量變形數據的分析處理,建立起完善的災情檔案與應急方案數據庫,一旦發生異常狀況,將信息及時出去,并啟動應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實提升災情防治水平。
3.結語
【關鍵詞】山河庫湖;治理;經濟績效
進入21世紀,湖南省自然災害愈來愈頻繁,危害越來越大,尤以洪澇、干旱最為嚴重。以洪澇災害為例,洞庭湖區及與之相關的四水流域, 近年來不斷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災情一年比一年嚴重。1996年,大范圍的洪澇使全省90%以上的縣受災,有30多座縣及縣級以上城市泡在洪水之中,造成120萬人無家可歸,80多萬人住在大堤上, 直接經濟損失竟達到當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1%,損失極為慘重,1998年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襲擊。究其原因,是與其生態環境和資源破壞分不開的。本文通過分析湖南省各年來因為自然災害給我省帶來的經濟損失,直觀體現進行山河庫湖系統治理的重要性,分析進行山河庫湖治理帶來的效益。
20世紀80年代以來,湖南省各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受災總面積以及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根據《湖南統計年鑒》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網以及民政廳網站等災害統計資料,從1980-2007年湖南省自然災害受災總面積統計數據如下[1]。
湖南省1980-2007年受災耕地面積
The affecte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Hunan Province from 1980 to 2007
湖南省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巨大,并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具體數據見表:
湖南省1986-2007年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原始數據
The raw data of the direct affected economic losses in Hunan Province from 1986 to 2007
附:數據來源:湖南統計年鑒、中國宏觀數據挖掘系統、中國農業年鑒等。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湖南省每年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非常嚴重,因此湖南省必須加大對山河庫湖系統的治理,防止和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山河庫湖系統的治理會產生哪些績效呢?下面我們來進行分析:
1.山河庫湖治理的預期經濟績效分析
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是為人類提供服務功能。其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它不僅包括各類生態系統為人類所提提供的食物、能源及其他工農業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撐和維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維持生命物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水文循環,維持生物物種與遺傳多樣性,凈化環境,維持大氣化學的平衡和穩定。山河庫湖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它不僅具有較高的生產力,而且也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山河庫湖治理的預期經濟績效主要表現在生物資源的生態效益和旅游效益兩個方面。
1.1預期生態效益
生物資源的生態效益主要表現為湖泊效應顯著、物種多樣性保護、營養物質的循環和貯存、水土保持等方面。
1.2湖泊效應
四水流域及洞庭湖以水的比熱等于土壤比熱兩倍多的理化性質,表現出“冬暖夏涼”的湖泊效應,改變了湖區局部氣候,包括降水量的增加和無霜期的延長。一方面,廣闊的湖面,有利于濕度和降水量的增加,從而有利于加快水體交換速度,增強生態環境和稀釋自凈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無霜期的嚴懲,不僅有利于農作物的充分生長和生物量的增加,減輕低溫冷害造成的損失,而且有利于越冬動植物安全過冬,增加生物多樣性,這一方面的效益是難以估計的。
1.3物種多樣性保護
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的景觀邊緣效應,一方面為各生態位物種的生存和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成為生態系統的繁殖場所,另一方面,廣闊的水面和豐富的高等水生植物,為野生動物的生存提供了隱蔽處,減少了人類活動的干擾,使洞庭湖區成為生物多樣性的中心。這不僅指生物物種的復雜多樣性,也包括生物遺傳的多樣性,特別對于珍貴物種白鰭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選擇價值。如果它們遭到破壞,人類就再也沒有機會利用或在各種可能性中加以選擇,另外,它們的存在有利于湖區生命支持系統功能的保持及其結構的穩定,它們的生存價值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天然遠緣雜交,培育出高產雜交稻,其所利用的普通野生稻即為典型濕地植物。因此,物種多樣性保護的生態效應是難以用貨幣來體現的。
1.4營養物質的循環與貯存
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物質通過復雜的食物網而循環再生,并成為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不可或缺的環節。在評估山、河、湖區生態系統在營養物質的循環中的作用時,要以區域生物量和生產業為基礎,估計其重要營養物質氮、磷、鉀在生態系統中的年吸收量和總儲量。結果表明,湖區生態系統每年新固定的氮總量預估為4.09萬t、磷總量為1.87萬t、鉀總量為19.57萬t,氮、磷、鉀三中營養元素的總貯存量分別為14.10萬t、2.65萬t、15.98萬t。
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化肥平均價格為2680元t,若以此價格估計其間接經濟價值,則湖區生態系統每年在固定氮、磷、鉀營養物質的循環中的作用創造間接經濟價值為大約有6.84億元。
1.5水土保持
河湖區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泥沙。環境生態系統保護土壤主要通過減少土壤侵蝕,保護土壤肥力,減輕泥沙淤積等相互聯系的生態過程而使生態系統土壤得到保護。對山水庫湖進行治理,森林、草地植被覆蓋率增加的同時會減少土壤侵蝕量,同時,林地維護會增加涵養水源量。水土保持工程的順利進行會帶來巨大的間接經濟價值。
1.6預期旅游效益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總面積為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內15.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0.9%,是湖南省的糧、魚、棉基地,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漁業基地。洞庭湖區作為湖南重要的旅游區,其旅游資源設計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古跡建筑、休閑購物等多方面,絕大部分旅游資源類型都具備,特別是鄉澤國、湖鄉文化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既有利于深度特色開發,又能填補周邊地區以山地自然景觀為主缺乏湖鄉文化景觀的缺憾,以滿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通過實施山河庫湖治理戰略,對洞庭湖區的景觀恢復和生態旅游開發做出規劃,加強洞庭湖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建立不同特色的自然保護區,防風保水,美化環境,防污染土擴散。通過河湖疏浚整治措施的實施,使湖區水環境日益改善,既可以發展生態養殖,提供垂釣休閑型旅游,又可以利用洞庭湖廣闊的湖面,發展水上娛樂項目,欣賞洞庭湖天水一色、萬鳥齊飛、千船齊發的壯觀景色。
旅游業的關聯帶動性很強,在就業機會的創造與經濟發展的促進方面有非常強的優勢,以候鳥觀賞與濕地農業觀賞為特色的生態旅游開發,將幫助湖南農民發展以家庭旅館和觀光業為主的替代產業,使社區從生態旅游中獲得經濟效益,緩減退田還湖、濕地回復后的生活來源問題,從而促進當地生態保護和社區經濟協調發展。
1.7以洞庭湖為例的生態效應分析
沈德賢(1999)利用有關統計數據對洞庭湖區濕地調蓄洪水、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進行了分析[2];吳炳方等(2000)定量測算了東洞庭湖的調蓄容積、水深、波浪等特征,并用這些數據表示濕地在調蓄洪水、削減洪峰、滯流和減少侵蝕等方面的功能[3];張崢(1999)提出了一套濕地生態評價指標體系[4];曲建升等(2001)對濕地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的9個參數進行了分析[5];根據張運 、尹少華(2011)的《洞庭湖濕地生態功能效益分析》,通過對水文調節效應價值、凈化功能效應價值、保護物種多樣性效益價值、固碳效應價值、營養循環效應價值、休閑旅游效應價值、保護土壤效應價值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得出,洞庭湖濕地生態效益價值達到239.85×108元/a,其中,水文調節效益最大107.44×108元/a,其次分別為休閑旅游價值52.97×108元/a,凈化價值31.11×108元/a,保護土壤價值22.66×108元/a,、固碳價值14.31×108元/a、營養循環價值6.47×108元/a、物種多樣性價值4.89×108元/a。因此,要充分認識洞庭湖濕地的生態功能效應,進行山河庫湖治理,讓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湖南區域和長江中下游區域生態經濟中,充分發揮作用,促進和保障區域生態經濟的發展。
2.山河庫湖治理的預期社會效益
山河庫湖治理的預期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控制洪水、減少干旱,減緩長江下游洪水的壓力,向社會提供更多的農副產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水平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
2.1減少了干旱和洪澇的危害
實施山河庫湖戰略工程,能夠增加山區的森林覆蓋率,遏制了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減少水旱災害的發生及災害造成的損失。干旱和洪澇是河流地區主要的兩種災害類型,洪澇災害發生時,農作物會大面積受災,往往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湖南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億元。進行山河庫湖綜合治理,可以減少干旱和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2.2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多農副產品
山河庫湖戰略工程的實施可以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政策、資金、物資等方面的保證,林業、果品得到較快發展,林業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中的比重會得到大幅提高。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情況下,對農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逐步擴大優質稻、棉、麻等農產品的種植面積,推廣科學施肥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綜合防治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向社會提供更多的農副產品。
2.3增加就業機會,改善人民生活
山河湖庫的保護和開發可增加生物資源的可利用量,進而為社會增加相應的就業機會。到2020年,據保守預測,因生態環境改善,新增的年經濟效益達400多億元,以每個勞動力年創經濟效益2萬元計,則可增加200萬個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的增加,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
2.4提高社會文化價值,形成地方特色旅游文化
通過山河庫湖的治理,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提高農業大省的農業文化。我省的農業文化主要為山地農業文化,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形成了山地耕作文明與習俗。相對于平原農業而言,這也是一種異質文化。尤為突出的是這種農耕文明同時也滲透了森林文化與漁業文化的內容。
河庫湖的治理容易形成良好的漁業文化。庫湖治理形成湖泊,比如東江湖、水府廟、洞庭湖等都形成良好的漁業基地,網箱養殖、游庭垂釣就是漁業文化的個體表現。
山的治理,可以防止自然災害、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同時發展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形成良好的森林文化。比如東江湖周圍的森林文化形成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當地居民與森林和諧關系,導致了現有原生狀況極佳,珍稀生物薈萃的森林環境。比如炎陵的“亞洲第一氧吧”的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都形成了良好的的森林文化,成為了旅游勝地。
關鍵詞:露天開采;砂巖礦;問題治理
1 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問題
1.1 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在進行煤礦開采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對當地地質環境的破壞,從而導致大量的自然災害出現,像山體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這些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在露天礦山開采中,主要的表現有以下幾種:首先是露天開采易造成邊坡的地質結構發生改變,在原有的地質結構中,各種結構之間存在著良好的平衡,而露天開采則嚴重打破了這種平衡的存在,尤其是對地表和地面的開挖工作,很容易造成山體出現不穩定情況,一旦出現較為惡劣的天氣,這種平衡極易被打破,從而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然后是礦渣等生產垃圾的隨意堆砌,導致當地的土質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更甚者甚至超出了當地環境的承受負荷,出現山體滑坡。最后是有一部分的礦渣堆放在排水溝內,這種情況下,只要出現下雨天氣,溝內的礦渣就會隨著雨水的流動形成大規模的泥石流,嚴重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
1.2 占用和破壞大量的土地
采礦業是一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行業,其占用的土地主要是用來建設廠房以及相應的工業廣場等,除此之外,還會建立相應的交通運輸設施,像公路和鐵路,這樣能夠方便生產的煤礦快速運送到使用地,另外,還有生產的大量固體垃圾,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進行堆放等。
1.3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在進行采礦工作時,往往會對場地周圍的植物進行大量的砍伐,造成當地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土地的地表完全喪失了或者部分喪失了生態功能。大量植被被破壞,導致當地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巖石大量,風華嚴重,甚至出現荒漠化。
2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的措施
2.1 區分環境問題歷史舊賬和新帳
在對礦山環境進行整治的初期,需要對環境問題的出現進行詳細的了解,明白該問題出現是由哪一方導致的。根據對我國礦山開采企業的調查,發現由當前的企業來承擔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相關部門需要根據相關資料的研究,確定歷史舊賬和新帳,從而明確企業的責任。對于歷史舊賬和新帳的劃分,相關部門可以根據企業產業結構轉型后的利潤上繳國家后自身的盈虧情況進行區分。對于歷史遺留的舊賬問題,其責任主要是由國家來承擔,可以通過政府的資金補貼和相關部門的整治來解決。而對于被確定為新帳的環境問題,則需要由當前的企業來承擔,在治理的過程中,嚴格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環境問題進行分配。像一些歷史上的老礦山,這些礦山由于歷史原因出現了很多的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主要由國家和當地政府來進行治理。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后,我國大量的私營企業開始進行煤礦的露天開采,這些企業在開采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問題,則需要由這些企業來承擔相應的治理責任。對于我國新發現和將要進行開采的新礦山,相關部門需要根據礦山開采的相關管理措施,對其進行嚴格的管理,從法律法規上明確責任人,在生產的過程中,嚴格監督企業的生產過程,防止其對周圍環境的破壞。
2.2 完善和制定相關的露天開采規定
在進行礦山環境的治理時,需要根據相關的制度和管理辦法來進行,因此,相關的政府部門需要進行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礦山管理制度,對于礦山的開采以及環境的治理需要進行詳細的規劃,從而使礦山環境的治理能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對于露天礦山開采環境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同時,煤礦開采工作產生的影響短時間內也不會完全解決,因此,企業需要制定良好的循環性開采策略,既能保證當地的環境不會遭到較大的破壞,同時,也不會對企業的生產造成較大的阻礙,這種方法能夠從根源上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
2.3 改革舊的礦山
對于一些老舊的礦山,由于已經開采了較長的時間,因此,對當地的環境已經造成了很多的災害,且由于長期缺乏治理,已經成為了難以改變的事實,因此,對于這些礦山,在進行治理時,需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首先是避讓的原則,對于有災害的礦山,在當地建設工程時,需要盡量避免,對于已經存在的居民建筑物,可以換考慮適當的搬遷。第二個則是采取針對性的治理原則,對于一些較大的建筑物或者難以搬遷的建筑物,可以考慮一些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對于不能進行搬遷的重要建筑設施,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像加固、采礦回填等。
3 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的意義
礦山開采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這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嚴重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對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和恢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改善礦區的生活質量
如前所述,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礦渣的胡亂堆砌會造成諸多的自然災害,諸如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會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對露天礦山環境的治理和恢復過程中會有效地對這些潛在威脅進行排除,為礦區人民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時使其居住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環境污染問題也會得到一定程度地解決。
3.2 增加土地資源
在對大量隨意堆砌的礦渣進行清理后,就需要對其占用的土地進行復墾。礦山開采后會形成大量的采坑,一般來說礦山的土地要想恢復生產能力是比較困難的,但卻是礦山環境治理和恢復的重要內容之一。采坑主要通過填埋進行處理,這種方法雖然工作量大并且困難,但卻是目前可用耕地恢復的最直接的唯一手段,相比于珍貴且匱乏的土地資源,這些措施依舊是相當可行的。
3.3 預防地質災害
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恢復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山體防護欄和擋土墻等來預防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4 結論
礦產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在進行開采的過程中,極易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問題,由于開采是露天進行的,各種各樣的廢渣和廢石隨意堆砌,導致大量土地被破壞和占有。除此之外,礦山開采很容易引發像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導致當地的自然災害大量增加,另外,采礦的疏水系統也會破壞地下水系統,對人畜的飲水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這些現象會嚴重影響當地人的正常生活,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因此,加強對礦產資源開采引發的問題的重視已經是刻不容緩,相關部門需要盡快制定對礦產資源開發地的環境整治措施。
參考文獻
[1]劉明.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恢復[J].科學時代,2013(13):2-2.
關 鍵 詞:小流域; 綜合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保持地方水土資源,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發展地方水利資源建設是流域綜合治理的基本要求。小流域綜合治理是小范圍內進行水利資源的綜合治理,提高地方農、林、牧業發展,預防地方山洪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
1、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分析
以當地自然規律為基礎,結合實際需要情況,以科學方式對小流域進行綜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首先應以科學的方式研究當地地理特征,并歸納出相應的治理方向與具體步驟。在措施設置方面,不可過于追求眼前利益懷有僥幸心理而降低設防標準,與此同時也無需過分高估自然災害盲目提升設防標準而導致資源濫用與資金浪費。應參考防護對象的綜合價值與抗災能力,采取在規定標準內與實際需要相符的設防標準,維護工程效益與安全相互和諧。
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小流域綜合治理體系。應采取溝道與坡面兼顧、天然植被與人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則,根據治理對象的地形、保護植被的數量以及保護治理對象的綜合價值,將治理力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對于溝道耕地較多、居民較為密集的區域,要適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這樣一來雖然該地區工程投資量會相應增加,但竣工后在農田、水土以及人員安全等各方面的保護程度都會相應提升,因而對改善村容村貌與各項村級基礎建設都有著明顯的社會效益。同時,對于溝道耕地數量較少、無人居住的區域,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進行相應保護。從災害防御的角度而言,植被防護能力遠勝于其他工程措施,同時還可以實現較少的資金投入。
除了生態治理外,還可在河道建立水閘、攔水堰、建設河道擋墻,在不同時期控制地方水流量,以此來控制地方水土問題。
2、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
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人類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不能戰勝自然,但是可以適應自然。在多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中我們發現,采用生態修復,以自然之道治自然是治理流域水土環境的主要手段。當然,只治理
圖1 區域治理措施 不維護也不行,所以在治理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堅持水土治理的監督與維護工作。所以在小流域內綜合治理的正常措施主要包括,生態自然治理措施,以及監督維護治理措施,如左圖1所示。
2.1 生態治理措施
生態治理,顧名思義,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比如封山護林,在退耕還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種植喬灌樹木或者植被,如大面積種植柏樹、杉樹、梧桐樹等經濟樹種等,其治理方向如左圖2所示。
圖2 生態治理方向
在農用生產周邊地段,應該大量種植經濟樹種,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過程中應該以村為單位,以縣為區域進行綜合治理。比如在河流地段種植竹子、垂柳,在農田邊種植桑樹等經濟作物或者適合地方生長的鄉土樹種。在城鄉地段,可以種植三葉草,苜蓿等。
在生態治理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地方土地資源,種植的樹木也應該因地制宜,在水土治理的同時,可以做好地方經濟建設。在水土治理過程中,建立地方經濟性園林。比如在農民退耕還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帶,可以種植經濟性樹種(比如核桃、板栗、棗樹、桐樹等)或者可入藥的植被(車婷草、山茱萸等)。在治理過程中,需要保持樹種之間的間距,在植被的前期,山坡上應該設置相應的排水溝。除此之外,應該重點發展村落式經濟園林,發展農家樂旅游業,通過生態治理發展地方旅游業,創造地方第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2.2 治理監督措施
縱觀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無非是地方由于經濟建設,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礦,濫砍濫伐,在預防區域內蓋房建廠。所以在治理監督過程中,應該把上述現象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對于在當地實施的該類項目,應該做好實施審批、施工監管與驗收環節,對于有違地方環境治理的施工行為,應該從嚴處理。以此來做好地方水土監督工作。
2.3 預防措施
水土治理,預防是關鍵,只有預防做到位,治理才順利。所以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做好預防措施。
首先,加強宣傳力度,以農戶為單位,將宣傳資料以宣傳畫冊的形式分發到家庭,并以村為單位進行媒體宣傳教育,提高地方群眾水土治理意識;
其次,加強地方經濟林的管理建設工作,以科學技術為指導,對地方經濟林進行技術培訓,并制定管理制度,通過科學技術提升農民經濟收入,以此來激勵農民對經濟林的建設熱情。
最后,做好水源地區的維護工作,嚴禁農戶毀林開荒或陡坡鏟草現象發生。
3. 結束語
總之,在水土治理中,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小流域治理工程,采用科學的方法,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水土資源治理工作,結合生態環境治理為主,預防監督為輔,才能真正做好該項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君,劉天英,徐兆玄.風沙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開發模式[J]. 中國科技信息. 2006(03);
[2] 王建剛,杜延珍.淺析城郊型生態景觀小流域治理[J]. 甘肅水利水電技術. 2005(01);
[3] 劉忠民,宋其龍,張文靜.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研究[J]. 北京水利. 2005(01);
[4] 李巖,王立群.小流域綜合治理及其效益評價研究進展[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5] 畢小剛,楊進懷,李永貴,劉大根.北京市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思路與實踐[J]. 中國水土保持.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