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全球化的利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A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a,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he serious problem of employment is very necessary to help to help students look at the right employment. Therefore, studying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 large population, China is a reality of both the theoretical value have a major problem.
關鍵詞:全球化 中國 大學生 就業 辯證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dialectic Graduate Employment in China
全球化是現代經濟、科技、政治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當今世界的主潮流。發展中國家將迎來許多由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其中就業問題已是當前中國發展的最大挑戰。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已被列入“青少年參與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內容之一,顯然,就業問題已引起我國極大重視。
恩格斯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如今,伴隨著全球化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勞動力市場變數增多,加之我國青年就業的主要矛盾是供求不均衡、素質不相適應的矛盾,導致就業成為事關社會發展的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因此,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對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價值的重大問題。
一、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全球化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哲學認為,事物內部諸要素間以及事物間均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從全球化對就業的影響方面來看,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平等的全球化,必然導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越來越大,使得發展中國家普通勞動力的就業機會越來越有限,加重對中國青年就業的影響,雖然中國政府和社會伙伴采取了許多促進青年就業的政策措施,但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首先,中國自加入WTO,使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化,全球化的一個結果無疑是對勞動力素質要求大幅度提高。從不同行業看,如制造業隨著產業不斷升級,新技術和新工作組織形式的應用,要求工人掌握更全面的技術和更豐富的知識,而服務部門特別是金融保險等行業大大提高了對高技能白領工人的需求,而對低技能工人的需求減少。20世紀90年代又迎來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特征的新的產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我國推行新的社會規則和勞工標準對我國引進外資、外資出口產生了直接、重要的影響,進而影響就業。
其次,中國就業與全球化前進的步伐存在著諸多的不協調。主要表現如:結構優化升級使低素質勞動力就業困難、全球化使不同群體的發展差距拉大、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國現行教育以及教育改革難以從根本緩解就業壓力等。另外,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大部分青年從事低技術含量的非正規就業以謀生,就業青年中新的信息生產技術的普及率還比較低,他們接觸新的信息技術生產方式的機會大大少于發達國家的青年。這種現狀無形中造成就業落差,就好比是當發達國家的青年已經在用先進信息技術進行模型設計的時候,中國大部分的青年還在學習簡單的制圖,。
二、用矛盾的觀點看待全球化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也是利弊相間的,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帶來了走向世界、對外投資的有利條件,拉動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的增長從而進一步增強跨國公司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并加快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
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有負面的沖擊和影響。它主要表現如: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拉大,進而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的壓力和沖擊,這一后果是由發展中國家結構不完善,資金匱乏,技術落后等一些歷史的原因造成的必然后果;加大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風險,發展中國家由于外匯儲備少,繳納的基金份額小而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無權參與國際金融決策,只能承受國際金融變化的惡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便是典型例證。金融危機帶來了嚴重的就業危機,其危害程度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浪費勞動力資源、退化勞動力素質、拉大收入差距、加重貧富分化、形成失業恐慌等,這一系列惡果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并制約社會發展的進程。
全球化的利弊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方面,它意味著機遇與挑戰公存,大挑戰意味著大機遇,大機遇同時孕育著大發展。在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客觀現實中,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趨利避害,謀求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2007.
關鍵詞:跨國金融;金融創新;信用體系;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1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體所從事的金融活動超越國界,從局部的業務活動發展為在全球不斷創新深化的活動的過程,包括金融資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等內容,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它的迅速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一、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一)金融全球化的積極作用
首先,金融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從國際市場引入外資。發達國家金融體系成熟,資金雄厚,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資金可以更自由地在國家間流動,從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彌補資金缺口,促進經濟的發展。其次,發達國家有豐富的金融運作經驗,在當今電子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條件下,信用制度的創新、股權衍生工具的創新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效率不斷提升,這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學習借鑒的契機。再者,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金融業同處在一個平臺上,使得國內外金融業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競爭率的加劇必然導致效率的提高,從而有助于發展中國家金融業體系和制度的完善,提高經濟效益。
(二)金融全球化的消極影響
與此同時,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也是一個挑戰。第一,金融全球化給了資金充分的自由度和開放度,加上利率、匯率等管制的放開,給國際游資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資本可以自由地從一個國家流向另一個國家,使得金融產品的價格浮動幅度加大,甚至會引發金融危機。第二,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體系的構建上不如發達國家完善,金融業競爭力和風險防控能力不強,金融全球化勢必會導致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對原來的民族金融業造成沖擊,形成嚴峻態勢。第三,金融全球化導致金融工具發展迅速,花樣繁多,國際上許多金融資源被無序開發,金融投機性明顯,難以有效控制,給金融監管增加了難度,并且金融當局受到日益增多的國際制約,削弱了其調控力度。
圖1 金融全球化表現形式圖
二、金融全球化應對對策
金融全球化不僅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警示。面對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我國應采取對策增強金融實力,逐步開放國內金融市場,才能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保證金融業的安全。
(一)建立健全市場競爭機制
應對國際金融的沖擊,首要任務是要在國內建立市場競爭機制,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政府在其中起引導作用,應該加快職能的轉變,由事后救場轉向事前培養,運用宏觀政策對金融業進行引導,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構建金融業競爭體系,使市場機制能發揮基礎調節作用。具體說來,加快國企改革速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升我國金融競爭力的需要。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使得國有銀行競爭力低下。政府是國有銀行產權制度改造的動力,應以建立國家控股的多元化產權制度為突破口,做到產權明晰,權責明確,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與開放環境相適應的競爭能力。
(二)加強金融業的綜合監管
發展中國家防范風險,完善金融體制,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強金融監管。首先,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專業人員相對于消費者有更完善的知識儲備,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對他們的監督就顯得尤為重要。應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系統和嚴格的授權制度,加強業務人員的自律建設,進而降低風險發生的頻率。其次,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強化金融執法。金融法律法規是對金融業進行監督管理的依據,也是監管規范化的保證。但我國的金融立法并不完善,在很多方面,如證券、期貨等法律法規均存在空缺和盲點。因此,應加速法律法規的制定,使得金融市場有法可依,同時,監管當局應強化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金融犯罪,才能做到有法必依,為金融業的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再次,金融監管當局應積極與各國進行對必要問題交流協商,與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從而維護自己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的公平利益。例如,在金融市場開放的環境下,資本充足率要求低的機構相對于資本充足率要求高的機構更易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得到擴張,許多國家金融當局都對金融機構資本最低充足率做了要求,如果各國在最低充足率上可以達成協議,就可以提高競爭的平等性,降低金融風險。
(三)加大金融機構創新力度
當今網絡技術發展迅猛,金融創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積極進行金融創新,提高金融產品的含金量,成為金融機構增強自身實力,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關鍵。政府管理當局應當加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鼓勵企業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并監控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應立足于市場和客戶的需求,聯系實際才能獲得最大效益。技術原創性創新代表著當今國際潮流,在創新過程中應保持技術上的高起點,提高科技含量??萍紕撔碌耐瑫r,還應注意平衡業務間的創新比重,全方位服務穩定客戶群,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戴相龍.關于金融全球化問題[J].金融研究,1999.
[2]李其慶.馬克思經濟學視閾中的金融全球化當代[J].經濟研究,2008.
【關鍵詞】 聽力 取消的原因 利弊
2005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從2005年開始,普通高校招生對考生外語聽力測試不再做全國統一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根據本地教育實際,自行決定考試形式、考試時間和計分辦法?!?此后,浙江、陜西、甘肅、貴州等省相繼取消了高考中的英語聽力測試。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山東省在2012年2月的山東省普通高??荚囌猩贫雀母镄侣勍鈺闲迹骸皬?014年起,外語考試科目中的聽力考試不再納入夏季高考統一考試內容。”筆者本人為山東省某縣一中高二英語教師,就政策后近一年經歷的英語學習和教學變化,分析下高考中取消英語聽力的原因與利弊。
一、高考英語聽力測試取消的原因
有些省份取消聽力是因為聽力測試時聽力播音容易受到雷電、放音設備故障和供電中斷等影響。比如,南方的省份夏季高考時正處于多雷雨期,雷擊容易影響放音設備。所以浙江在2005年宣布暫時取消英語聽力測試時有關負責人表示:“外語聽力測試對設備、環境以及監考人員要求比較高,突發因素多,一旦在測試過程中出現問題,造成的后果無法估量和彌補?!?/p>
還有一個原因是考場環境受外界因素干擾。聽力考試時考場周圍要求絕對安靜,禁止過路汽車按喇叭,禁止大聲喧嘩等。因為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比較高,英語聽力測試時容易對社會造成一些不便。
而山東省取消2014年高考的英語聽力測試主要是為了給學生減輕負擔,給英語熱降溫。2014年山東省高考外語科目不僅取消英語聽力測試而且英語分值也降低了30分,從滿分150分減到了120分。消息傳出后,社會上反響不一。有些高中英語老師認為,將聽力統一測試從高考中徹底拿掉,對教學造成的影響讓人擔憂。有些人很是贊賞,更認為不應該強制學生學英語,高考也不一定要考英語。
二、山東省高考取消英語聽力的利處
取消英語聽力降低分數比重,這對很多不愿意學外語的人和以后專業無需外語的學生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確實可以減輕學習負擔,把更多時間放在自己喜歡的專業和科目上。筆者在告訴所帶的學生們這個消息時,大部分同學都很高興,歡呼雀躍。因為他們覺得英語很難學,英語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現在壓力終于可以減輕一些了。不考聽力后,有些同學的英語成績也提高了很多。
三、山東省高考取消英語聽力的弊端
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會誤導學校和學生。在高考指揮棒的強烈導向下,取消外語聽力測試,客觀上意味著放出“聽力不重要”的信號。取消測試原意是減輕學生負擔,給英語學習熱降溫。但是自從高考英語聽力測試被取消的消息后,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刪去了統一的聽力訓練,而原來學生至少一周可以有三次聽力訓練。而且現在學生也不愛學習英語了,現在班里很多學生高二的英語水平還比不上初中時好。
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聽說讀寫”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基本能力要求。嬰幼兒在學說話時,最先模仿的是他們聽到的話語。可以說,先有“聽”然后才有“說”,“聽”是學生培養英語學習能力的基本。對于我們這些偏遠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學生來說,如果平常沒有聽力訓練,本來就說不出口的啞巴英語,再加上聽不懂的聾子英語,就成了“聾啞英語”了。而“聾啞英語”是英語學習中我們最不想見到的最糟糕的結果。
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長遠發展。學生考上大學后需要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如果高中階段不進行聽力訓練,他們準備這兩項考試的聽力部分時會感到非常難。而大學畢業后,很多人在工作時也需要與外國人進行英語會話。在高中階段,英語聽力訓練是必要的,因為英語聽力和口語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表現。
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全球化趨勢和需要。當今社會越來越全球化,變成一個地球村,使得英語成為必要的溝通工具。熟練的掌握一門外語是新時代對年輕人的要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弊大于利。如果因為放音設備等硬件因素而取消聽力高考,可以說是因噎廢食。現在科技發展迅速,這個應該不會成為難題。高考聽力測試存在的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今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極有可能避免的。而如果想降低外語比重減輕學生負擔,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并不是上策,倒不如降低外語筆試試題難度或減少完型填空及閱讀等題型的分數。新課程改革下的高考應該更重視學生的過程性學習,高考不考英語聽力,不意味著可以不重視聽力,而是將英語聽力從高考英語中獨立出來,更加強調“聽”的能力,使學生對聽力學習更加重視。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會繼續堅持外語教學和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讓他們可以聽得清楚明白, 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目前的跨國公司為了及時按照當地情況的需要,在東道國順利的將產品售出,采取了與以往將研發活動保留給跨國公司本國的不同作法,開始在發達國家之外設立研發機構,即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東南歐及獨聯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以全球市場為目標,與跨國公司的核心創新結合為一體。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研發體系中所占的份額正在增加,但分布并不均衡,根據貿發會議2004年的調查,國外研發地點,中國占35.3%,排在第三位,位列發展中國家第一位。由此可見,中國強大的市場吸引力,與在華跨國公司研發本土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一)跨國公司在華本土化的現狀
近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到中國投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競相追求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場所。從1994年加拿大北方電訊和北京郵電合資成立我國第一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開始,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先后有IBM、英特爾、寶潔、杜邦、諾基亞、愛立信、松下、微軟、聯合利華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相繼在中國設立R&D機構。根據國家商務部2005年發表的《2005—2007年中國產業發展趨勢》報告表明,46%的跨國公司計劃建立獨立的研發中心、33%的跨國公司將更先進的技術引進中國進行研發、25%的跨國公司計劃擴大在中國原有的研發人員數量、24%的跨國公司打算與中國研究機構或具備相應研究技術的企業合作,這些充分說明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在中國的研發。
(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山東的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山東省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經濟往來,2002-2005,山東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為558603萬美元,709371萬美元,870064萬美元,897072萬美元,增幅為54.3%,48.9%,22.7%,3.1%.截止到2005年,世界500強企業有122戶落戶山東,興建項目209個。但是,很少有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設在山東,充其量吧生產基地放在這里。截止2007年,山東目前一共有3家跨國公司將研發機構放在山東,分別是LG研發中心,日清研發機構和全球IT業航母臺灣鴻海集團在煙臺的研發機構。
二、跨國公司研發本土化影響
隨著跨國公司在華R&D投資的不斷加強,這種趨勢對于我國就好比一把“雙刃劍”,既有對我國積極的影響,又有不能忽視的消極一面。
(一)積極影響
跨國公司R&D的國際化使得我國企業獲得了新的技術資源,增強了企業研發能力。而且,隨著跨國公司在華研究與開發活動的擴展,有助于提高我國研究機構和企業的R&D管理水平。此外,跨國公司設在我國的國際互聯型研究機構為一些科學家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和優厚的報酬,有利于吸引我國海外的優秀人才回國工作,避免他們海外流失,從而有利于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
(二)消極影響
跨國公司在華建立R&D機構建立后,有國內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無可比擬的優勢,造成了我國創新組織頂尖科技人才的流失。伴隨著人才的流失,我國企業和科研機構一些屬于保密范圍內的技術和研究項目流入跨國公司。由于跨國公司R&D國際化吸走了我國一些科技資源,使得我國的自主R&D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加劇了我國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
三、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冷落山東的原因及山東省應采取的策略
(一)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冷落山東的原因
1.山東的研發實力較弱,研發人才稀缺
山東省的知名高校較少,科研機構也不多,高素質的人才尤為缺乏,所以跨國公司更愿意將其研發機構放在更為合適的地區,如北京和上海。
2.山東省的開放程度較低,吸引跨國公司設立的研發中心的政策力度不夠
1999年6月,北京市就出臺了《北京市鼓勵在京設立科技研發機構的暫行規定》及相關的實施細則;2002年4月,又出臺了《北京市關于擴大對內開放促進首都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對外埠大型企業設立駐京研發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給予經費資助、建設用地指標、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山東省就沒有相應的鼓勵跨國公司建立研發機構的鼓勵政策。
3.山東省吸引研發投資的產業優勢不明顯
山東省跨國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從2001年到2004年,外商在制造業的實際直接投資額占實際直接投資總額比例分別為70.2%、78.3%、78.6%、83.6%,投資主要集中在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而跨國公司研發的產業在電子、信息、軟件、汽車、化工、醫藥等高科技產業。
(二)山東省應采取的策略
1.加大山東省的開放程度,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
山東省應該以加入WTO為契機,制定跨國公司在山東研究與開發機構優惠政策;完善山東省R&D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使跨國公司在山東R&D投資活動有章可循。
2.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山東整體技術創新能力
山東應該建立穩定的研發投入機制,通過稅收優惠,建立研發發展基金等方式,鼓勵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提高企業的研發水平。
3.加快山東高校的發展,鼓勵山東高校與跨國公司合作
高校資源是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區位選擇的重要考慮因素。所以要加快我省高校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吸引人才來山東就業,提高我省的科研水平。
4.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山東省人力資源尤其是科技研發人員的缺乏是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冷落山東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山東省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創造更寬松、更靈活的機制和環境,引進、培養人才,提高山東省的科技競爭力。
面對研發本土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山東省應該采取采取積極的措施,吸引跨國公司在山東研發投資,利用它的積極影響,同時避免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利用跨國公司研發本土化,提高山東省的研發水平。
參考文獻:
[1]葛和平,曹家和.跨國公司在華設立R&D中心的利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08).
[2]丁源,張陽.跨國公司在華研發區位分布的產業特性分析[J].商業研究,2002,(04).
[3]張瑩瑩,趙銀德.跨國公司R&D投資全球化及對我國的影響[J].商業時代,2007,(02).
[4]張金英.促進跨國投資對山東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對外經實務,2007,(08).
[5]柳德榮.論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區位選擇[J].商業時代,2006,(02).
[關鍵詞] 中小企業;全球化經營;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 F2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7-0030-03
[作者簡介] 吳雪平,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江西 南昌 330022)
一、中小企業全球化經營的背景分析
1.全球化經營戰略,企業的必然選擇
這是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中小企業在低技術含量的行業里,國際競爭力非常強。更重要的是,由于外資、內資大量投入,某些低技術行業生產過剩。過剩之后的出路是出口或對外投資,而我國出口大幅度增長,擠占了一些國家的市場,使得某些國家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嚴重,因此,走出國門、對外投資是必然出路。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國內也面臨競爭壓力。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跨國公司母公司約有6.5萬家,共擁有約85萬家國外分支機構,形成一個龐大的生產和銷售體系,控制了全球產出的50%、世界貿易的60%和技術轉讓的70%以及國際直接投資的90%以上。①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新技術新工藝的70%以上為全球最大500家跨國公司所擁有,這些跨國公司均在中國登陸。隨著我國市場在全球市場份額中比例的擴大,他們把更多的制造和研發業務放到中國,這使得我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是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強大抵御風險能力的超強巨型企業。而我國的中小企業依靠廉價勞動力產生的成本優勢日漸削弱,在核心技術、管理能力、資金實力、規模效益等方面的劣勢卻日益明顯。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潮流沖擊下,每一個企業所面對的都將是“國際市場”,在經營時所遵循的準則和慣例都將是“國際準則”和“國際慣例”。在此情形下,企業必須把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放在全球經濟總體發展中去,制訂全球化經營戰略。
2.國家政策支持,投資環境寬松
中小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得到中國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要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00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11.6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176.3億美元,同比增長43.8%。截至2006年底,我國5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在全球17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近萬家,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金額906.3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750.2億美元。②2007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87.2億美元,其中以并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61億美元,占我國同期投資總額的32.6%。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包括簡化審批手續,下放審批權限,加大對境外投資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完善信息服務體系等。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家開發銀行等部門也在企業跨國兼并中態度積極,一些并購已明顯體現出國家的戰略利益。
其次,超過萬億的外匯儲備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1.53萬億美元。年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7.3046元人民幣,比上年末升值6.9%。④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2008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為1.76萬億美元,2008年6月26日,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8634元人民幣,高額外匯儲備使中國面臨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美元資產儲備的“縮水”成了現實問題。而鼓勵、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成了緩解這種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再次,中國入世后,與大多數國家簽有投資保護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這為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必要的保護和良好的政策支持。
最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外國投資者持歡迎態度,并提供比較寬松的投資環境。如管制政策松動、投資和貿易體制的自由化、資本的自由流動、活躍的市場中介、新興的金融工具等為跨國經營提供了方便。
3.經營機制靈活,比較優勢明顯
一是具有規模小適應性強的優勢。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小,投入資金少,布局條件要求簡單,能廣泛地分布于各種環境,甚至在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也能生根發芽。中小企業市場化程度較高,組織結構簡單,有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投資決策迅速,營銷方式有較多的自,對市場變化反應靈敏。在經濟蕭條時,容易進行技術、產品及經營方式等多方面的調整,一旦市場好轉馬上就能恢復生產,具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能有效地抵御經濟波動,保持市場活力。尤其是,我國中小企業大都是在艱苦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歷經挫折和磨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斗志,這使中小企業更容易開拓海外市場,并迅速站穩腳跟。
二是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中小企業在生產技術、經營、人員素質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我國的企業在勞動密集型生產技術、工藝設備以及機電、小規模制造業方面具有傳統的比較優勢,這種傳統產品和成熟生產技術在經濟發展水平與我國相似或略低于我國的區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許多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經濟水平低,國內市場范圍小,從客觀上限制了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使得我國具有傳統產品優勢和成熟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發展對外投資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我國中小企業全球化經營所面臨的問題
1.管理落后,缺乏戰略目標
我國中小企業生命周期普遍較短,重要原因之一是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同世界一流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技術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管理方面的差距更為突出。如,推行現代物流管理方式,以訂單流帶動物流、資金流,實施流程再造,建立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供應鏈,大幅度減少中間管理層,弱化行政色彩等,都是管理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而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經營方式落后、組織結構僵化、管理流程低效,在企業開始國際化經營時期,其弱點顯而易見,已成為嚴重阻礙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另外,我國中小企業大都缺乏長遠戰略眼光,很少著眼于企業長期發展,更多關注的是眼前的盈利,而暫時的成功并不是長期生存的保障。技術的突破,或是市場條件的突發性變化,都會使暫時的領先優勢蕩然無存。因而,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富有朝氣的企業文化氛圍,都將嚴重制約企業的成長,這是值得我國中小企業審慎思考的問題。
2.創新不足,國際競爭力弱
據對部分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中小企業的設備技術水平普遍落后10年左右,一些個體私營企業甚至以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技術設備為主進行生產。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創新開發不夠,其研發費用僅占產品銷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強企業的研發費用占到了其產品銷售收入的5-20%。更為嚴重的是,我國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還未認識到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深遠影響,仍憑借于勞動力成本低,負擔輕的優勢,不愿投入資金研究和開發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孰不知技術落后、產品附加值低的產品即使在國內市場也難有競爭力,何況在變化多端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呢?
創新較少,致使我國中小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普遍較低,生產成本較高,在生產規模和資本積累方面處于劣勢,產品和技術大多只屬模仿性質,競爭性不強。從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的產品結構來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與韓國、東歐、印度等國的出口產品存在嚴重的同構性,而我國中小企業在勞動力成本方面不具競爭優勢。
3.面對風險,規避防范不力
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不強?,F代市場競爭變幻莫測,國際化經營不同于國內經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國際化經營涉及的環節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復雜,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缺乏全球化經營管理經驗,同時,往往受自身人力、財力、物力條件的約束,對東道國的金融政策、外匯管制、稅法、勞工法律、資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對有關經濟政策的變化反應不敏感,對社會風俗、國際市場、行業和產品等信息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也對自己行業的“國際標準”不甚了解,給我國企業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因素。
三、構造我國中小企業全球化競爭優勢的對策
1.制訂長期戰略決策,競爭未來
戰略決策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全局性、前瞻性的決策。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重組要求中小企業必須重視、研究和制訂長期戰略決策。但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小,對外投資所占資源的比重要比大企業大得多,所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所以,他們總是希望盡快收回投資,很少考慮這是擴展自身規模的必要過程。他們會避開存在更多不確定因素的長期目標,側重能很快帶來收益的短期項目。這樣一來,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產生一定的收益,投資回收快,但從長期看,企業投資缺乏長期目標,很難把握未來可能出現的機遇,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不僅不能擴大市場占有率,甚至已有的市場都可能失去。因此,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已有的和新獲得的比較優勢培養競爭優勢,不斷地提高自身實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2.加入國際分工協作,提升實力
中小企業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競爭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這是我國中小企業進行全球化經營的捷徑和重要策略。中小企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僅可以迅速發展和壯大我國的中小企業,還可以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升級和優化,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使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迅速達到國際要求,并積累全球化經營的經驗,培養一大批掌握世界先進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現代企業運作的綜合管理人才,提升逐步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3.選擇合理經營區位,壯大自己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目標市場應該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從總體上來看還不高,與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相比有明顯差距,但較之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企業,卻具有明顯的相對先進性,因此,中小企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行業和產品優勢,找準市場切入點,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區位進行投資。選擇經濟發展水平與我國相似且需求結構也類似的區域進行投資,便于中國相對優勢的發揮,同時,也有利于中國的“產業梯度轉移”。我國中小企業的中檔技術產品,很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使用。因此,國內中小企業完全有條件也有能力到發展中國家去創辦跨國公司。同時,中小企業要善于尋找“產業空隙”,在對外投資時選擇大企業追求“規模經濟效益”而不愿或難以涉足的市場,為大企業提供原材料,生產零部件,提供維護和其他配套服務。有能力的中小企業,還可以利用自身經營靈活的特點,擠進高新技術產業,跳出長期在傳統產業中過度競爭的市場局面。
4.建立產業集群組織,優勢互補
我國中小企業資金缺乏,生產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而采取產業集群,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弱弱聯合,優勢互補,克服單個企業無法克服的障礙和困難,改變中小企業在競爭中的不利地位。產業集群是一群獨立自主又相互關聯的企業,依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建立起來的組織。這樣集群的產業網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通過精細的專業化分工與緊密協作,對外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團隊,從而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企業間通過建立集群組織結構,可以有效解決企業間缺乏協作、地區專業化程度低的問題。
5.采取差異化的戰略,規避風險
由于中小企業一般投入產出規模較小,資本和技術構成一般較低,從而導致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低下。特別是很大一部分企業集中在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簡單的行業,無力實施低成本戰略,因而采用差異化戰略是明智之舉。通過挖掘其他產品的不足,填補缺陷,提升其使用價值,從而生產出更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是開發空白市場,挖掘別人忽略的市場空間,生產某種獨特的有價值的產品,將自己與其競爭對手區別開來,使企業獲得溢價。
在國際市場上,全球化經營須針對不同的東道國市場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經營戰略。單一戰略模式在跨國經營中是行不通的。在全球經營戰略的制定過程中,尤其在SWOT的分析時,依據企業的目標,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因素進行客觀評價,既要綜合分析企業內部條件的優劣勢和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又要考慮對各東道國經營環境差異的適應性,低成本原材料來源和全球規模經濟效率,全球性競爭條件,在一個東道國采取的戰略行動可能在其他東道國中產生的影響等,通過一體化領導對分散于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進行統一協調。
注釋:
①王健.跨國公司的現實和潛在影響[J].宏觀經濟研究,2007,(7).
②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0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http://hzs.mofcom.gov.
cn/accessory/200709/1190343657984.pdf.
③張意軒.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明顯加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01-25 .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關于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http://stats.省略/tjgb/.2008-02-28.
參考文獻:
一、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內涵
為了應對公共事務治理的高度復雜化、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提高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協作性的公共管理應運而生。“協作性管理是這么一個概念,它描述了在多組織安排中的促進和運行過程,解決單個組織不能解決或者不易解決的問題”。[1]協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出現在各種情況中,既可以有縱向的各級政府的協作,也有橫向公私部門的合作,還包括網絡化環境中截然不同的向上向下向外的管理。對于一些地方來說,協作性公共管理就意味著組織必須跨越邊界的限制進行有效地調整,從論公共危機的協作治理——協作性公共管理的視角文/周曉麗摘要:風險社會和全球化使公共危機的協作治理成為一種趨勢。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縱向與橫向的方式,群件的構成、平等互惠的關系以及責任的明確為公共危機的協作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借鑒。為使公共危機協作治理成為可能,必須從協作治理的相關要素的整合及其制度完善入手,構建公共危機協作治理的軟環境和制約機制。關于公共危機協作治理的要素整合,重建信任是協作的前提和參與的關鍵,對話溝通是協作的基礎和條件,信息的公開與共享是協作的核心和保障,而責任分擔則是協作管理的重點。公共危機協作治理的制度建構,一是要組建協作管理的機構,二是要明確協同治理的范圍和網絡運行機制。關鍵詞:公共危機;協作性公共管理;協作治理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138(2012)03-0066-04而善于處理和應對復雜的公共事務及管理活動。建立在對新公共管理碎片化批判基礎上的協作性公共管理,主要通過部門之間的協作、互動、整體運作,從而真正為社會和公眾提供無縫隙的管理和服務。首先,縱向和橫向:協作性管理的方式。在一些美國學者看來,縱向協作的核心是州和聯邦政府相互間的信息交流。所以,與之相關的各級政府都處于協作的鏈條之上,尋求信息、尋求調整成為縱向協作的重要內容。
在信息方面,項目和資金信息、技術援助,可以有效解決和彌補協作中一方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在調整方面,橫向協作活動主要通過政府部門與其他伙伴關系的實體或組織來實現。非政府組織、社區、公民個人都是其重要的協作伙伴。橫向協作活動主要有政策制定和制定戰略活動,包括協作性政策制定的規劃、目標開發和決策制定任務;資源交互活動,包括從眾多參與者中尋找并獲得資源,以及與許多不同級別的參與者聯合并調控資源;基于項目的活動,包括特定項目中的許多社區內和社區外的參與者。[2]雖然長期以來,等級被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進行協調和控制行動的有效方式,但是要通過協作達成相互理解、相互協調和溝通的機制。構建以社會資本為核心的信任,可以使不同組織、不同公眾能夠為共享個別組織的資源而努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使協作性公共危機治理網絡有效地運轉。其次,群件:協作性管理達成的關鍵。“群件指的是政府間、組織間及機構間為了共同達成解決方案而形成的特別工作組。”[3]信息流、共同學習、談判成為群件里重要的內容。信息流(社會資本是其重要的成分)可以使不同代表群體能夠為共享個別組織的資源而努力;共同學習作為群件中潛在的基本成份,協作過程可以被看作是共同學習的體系;協作的成功可能取決于合伙人的談判和關鍵問題的探討,主要在于努力尋找對不同意見的創造性解決方案。[4]再次,平等互惠:協作性管理中各方關系的搭建。因為整個協作機制的建立不是基于單中心權威之上,與學習型組織一樣,協作需要集體的認知能力。此外,協作的形成又取決于不同參與者的相互依賴和共同需求,所以平等互利成為協作性公共管理中維系各方關系的重要理念。最后,明確責任:協作性管理的難題。責任作為現代公共管理中運用頻率最高的詞匯,在多組織協作條件下責任的喪失會因“權威缺漏”而更加難免,因為“全都負責等于無人負責”。為了避免責任喪失,一是要明白負責的客體,即對結果、合理的優先權、目標、體制修正及設計等的責任;二是確立對政策的績效評估;三是監督和評估解決方案的有效性。所以,明確責任、監督和評估成為保障責任履行的核心內容。由此可見,公共危機協作治理的關鍵要素在于協作各方的相互信任,在于協作各方的對話溝通及信息的公開與共享。
二、公共危機協作治理的必然性與實踐
【關鍵詞】網絡金融;風險;影響;防范措施
一、引言
網絡金融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金融經營模式相結合,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的現代社會的特殊產物,是一種利用虛擬化網絡開展金融業務的現代化經營模式。通過網絡金融,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辦理網上銀行、網上支付、網上結算等金融業務,還可享受網上證券、網上保險、網絡期貨等金融服務,這為大眾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便利。此外,網絡金融具有經濟性、高效性和直接性的特點,不僅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還可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經濟效益;但與此同時網絡金融的虛擬化、一體化和風險性等特征給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風險,如果對風險不能及時的防范而任由其蔓延,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只有做好防范措施才能確保我國金融行業的長期發展。我國網絡金融存在的主要風險包括兩類:由于信息技術投資形成的技術風險和由于虛擬金融品種不同而形成的業務風險。
二、網絡金融風險產生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網絡金融風險也全球化,對國外和國內都有深遠的影響,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持續的、系統性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金融經濟,特別是國有四大行的影響更具有廣泛性,甚至會對我國整個網絡系統都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極可能造成整個網絡金融系統的全面崩潰,這一方面要引起我國廣大網絡金融從業者的高度重視。
首先,我們要研究和分析的是傳統金融市場中銀行辦理業務都是通過實質性的貨幣,日常生活中我們去銀行取的都是實質性貨幣,也就是我們用的紙幣,而我們現代的網絡金融市場都是一串串數字,更有具現代高科技的信息,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貨幣流動,從我們研究的現代金融市場數字化的貨幣量遠遠超過了真實的貨幣流動量,這一方面我們金融市場已經達成廣泛共識。
其次,傳統的金融商業活動預防風險和失誤,防范能夠比較及時,補救成本也相對較小,而現代網絡金融活動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深遠而廣泛,因為現代網絡金融雙方交易和過程都具有隱蔽性,進一步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多樣化和全球化。因此現代網絡金融風險的預防難度更大,預防成本更高,如何有效的進行預防,是擺在我們所有網絡金融從業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最后,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也意味著風險的全球化。網絡金融風險的出現和集中將加劇網絡金融危機的爆發。一些大規模金融集團通過國際交易平臺進行一些規模大、范圍大的投機活動和國際投資活動,并從中獲取利益,這種做法加大了網絡金融危機的破壞性和突發性。當今國家和地區聯系日益密切,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對網絡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預見性。我們所有網絡金融從業人員要切實提高危機意識,風險防范意識,降低我國網絡金融風險。
三、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網絡金融系統的基礎建設
發達國家的電子信息系統發展很快,特別的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電子化信息技術發展較慢,在計算機系統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有相當一部分軟硬件系統都是從國外引進,導致我國網絡金融系統基礎建設不夠完善,影響網絡金融防范措施的正常進行。因此,我國應格外注重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大量開建電子信息產業,研發出具有我國特點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信息技術,不斷完善我國網絡金融系統的基礎建設。我國政府和廣大金融系統高科技從業人員要進一步以時不待我的精神完善網絡金融系統的基礎建設。
(二)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安全措施
安全問題是擺在我們廣大網絡金融系統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而且安全問題一旦發生,影響就是廣泛而深刻的,廣大網絡金融從業者必須認真思考,進而構建最有效的防范措施。首先,應對傳統金融機構內部進行控制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計算機防護方法并加強科技力量。其次,應形成有一定效應的風險防范制度,并建立相應的防范小組進行監督,確保網絡金融的安全性。
(三)積極引入現代金融體系建設
金融風險的發生,對我國金融行業的影響可以說是廣泛而深刻的,我們廣大金融從業者必須積極引進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吸引外國先進的金融網絡管理經驗,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的精神積極吸引外國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有效方法。近年來我國現代金融行業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因此要想維持網絡金融的長期發展和有效地防范網絡金融風險,就應將現代金融體系與網絡金融風險防范進行完美結合,建立網絡金融發展的唯一體系和總體規劃,將其防范措施作為長期目標。我們廣大金融網絡從業者要進一步增強危機感,進一步積極引進和完善金融體系建設。
(四)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法制體系建設
我國政府一直強調法制思維在我國各行業中的廣泛運用,當然,網絡金融系統領域更需要現代法制思維,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國廣大金融網絡從業者必須具有超前意識,積極提前謀劃法制體系在網絡金融系統中的運用。目前我國已相繼出臺一些如《中國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方法》等關于計算機安全方面的相關法律,在刑法中也明確規定了對于計算機犯罪的一些罪名,為我國網絡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卻仍然改變不了網絡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比較落后的局面。為此我國要進一步加強網絡金融體系的法制體系建設。
(五)調整網絡金融系統的監管策略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網絡金融系統監管策略存在監管漏洞,不利于我國網絡金融系統的安全發展,因此我國廣大網絡系統從業人員必須積極思考進一步調整網絡金融系統的監管策略。首先,我國金融行業要不斷完善網絡金融風險的監管體制和監管法規,對風險管理中的各項工作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同時要加強國際間的金融風險監管組織的合作,根據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加強對監督人員的訓練。其次,要對網絡金融的內容監察體系進行調整,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斷推動網絡金融行業的現代化建設。采取這些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網絡金融體系的監管,進一步為我國網絡金融體系服務。
(六)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國際合作
我國對經濟發展與網絡金融系統的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網絡金融系統也不例外,可以說要進一步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國際合作?,F代社會更加注重合作,我國政府層面也一直強調加強網絡系統的國際合作。隨著網絡金融風險的全球化,某一個國家的力量一般有點力不從心,因此為了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的擴散,必須借助國際力量,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必須采取合作態度,不能固步自封,這樣不利于網絡金融系統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與世界一百九十多個多個多家和地區進行網絡機構認證服務,開展有效的國際合作,以對方成熟有效的,先進的,被實踐證明可行的技術為合作基礎??偠灾?,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國際合作勢在必行,對我國加強網絡系統的國際合作很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這個電子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網絡金融行業的發展已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網絡金融在為大眾帶來快捷、便利的網絡服務的同時,也為金融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風險。網絡金融風險的存在不僅嚴重影響了網絡銀行中資金與交易的安全性,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融行業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我們應加強對網絡金融風險的分析研究,在網絡交易過程中做好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以此來保障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并對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曾俊俊.我國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研究[J].中國商貿,2014(09)
[2]龔衍斌.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經濟,2013(02)
[3]王玉秋.我國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12)
[4]陳紀國,黃誠.網絡金融及發展趨勢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