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新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國際投資;新特征;利用外資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9-0025-02
1 引論
利用外資已成為湖北經濟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國際投資的新特征中,分析其對湖北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可為湖北今后利用外資提供依據。
2 國際投資的新特征
2.1 國際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但勢頭有所減緩
FDI inflows,global and by group of countries,1980-2005(Billions of dollars)(資料來源:世界投資報告)
國際資本流動是從流通領域逐步深入到國際生產領域的,這一發展規律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趨勢。由上圖所示,從1993年至1998年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一直成擴張的趨勢,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在全球的投資存量已超過4萬億美元,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這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對外投資步伐加快帶來的。雖然從1999年至2003年,國際投資規模有所下降,但2003年后,上升的勢頭再一次顯現。
2.2 發達國家之間的資本雙向滲透仍占主流,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很不平衡
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直接投資的重點一直偏向發達國家。無論是從對外直接投資看,還是從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看,發達國家都占據主導地位和絕對大的比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和吸收外資國家,其對整個國際投資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由于國際直接投資重心偏向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相對較少,且在區域分布上也不平衡,許多非常貧困的國家得不到跨國公司的青睞和惠顧,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正日益邊緣化。
2.3 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逐步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受到青睞
從圖中可以看出,從1987年到2005年來,FDI對第一產業的直接投資明顯萎縮,對第二產業的直接投資亦呈現相對下降趨勢,而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大幅度增長。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各國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國際直接投資的重心明顯向附加值高的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傾斜。
2.4 國際直接投資方式日趨靈活多樣,國際戰略聯盟成為跨國公司發展的新形式
由于科技革命步伐加快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斷變換投資方式,相互締結國際戰略聯盟。其中包括合并式聯盟,互補式聯盟和項目式聯盟。戰略聯盟,為跨國公司增加新的市場機會,提高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地位。這種戰略調整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所使用。
2.5 國際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能力增強
隨著國際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民族經濟的復興,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吸收和利用外資的同時,先后開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從而使現代國際投資具有了新的內涵,成為世界各國之間有效配置資源、加強經濟技術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
2.6 國際直接投資政策自由化成為大趨勢,雙邊和多邊層次上的投資協調合作取得新進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依存度普遍提高,有關外國直接投資流動的政策進一步趨向寬松和自由化,為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擴大和領域拓寬創造了更好的政策環境。以國家為主的單邊層次上的國際直接投資政策改革不斷深入,雙邊和多邊層次上的投資協調合作也不斷取得新進展。
2.7 跨國并購投資潮起潮落
跨國并購投資金額巨大,涉及領域廣泛,區位分布不平衡,以歐美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并購較多。而且并購動機趨向長期化,方式多樣化,善意并購的數量不斷上升,“強強”聯合逐步取代“強弱”聯合。
3 新特征對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
國際直接投資不斷涌現出新的特征,勢必會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到湖北省對FDI的利用。3.1 有利影響
(1)彌補了湖北省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湖北經濟的快速增長。
長期以來,建設資金的短缺一直是制約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時期里國際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資本流動從流通領域逐步深入到國際生產領域的,FDI的數額不斷上升。湖北省可以借此機會積極引進外資,彌補建設資金的不足,以基本設施建設來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湖北經濟的快速發展。
(2)有利于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
跨國企業的不斷擴大,最主要是因為其憑借很強的技術優勢和先進的管理團隊,通過復合式一體化戰略及其網絡式組織結構將各國經濟聚合在一起,開創出一個以高級的公司內分工為基本框架的國際生產一體化體系。如今跨國公司前所未有的擴張,將其先進的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對促進湖北省各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與外國投資者共同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學習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并造就一批新型的企業管理人員,這對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3)有利于擴大出口,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
省內的企業通過各種形式引進外資,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生產出適銷對路、質量高的產品,進而不斷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湖北省統計年鑒顯示,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總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提高,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已成為推動湖北省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
(4)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變化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國際投資的重點已出現了戰略性的轉移,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受到青睞。這些特征為湖北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了方向。為了更好地招商引資,湖北省不斷地調節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根據已有的統計發現,房地產業已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熱點。產業結構的優化,更有利地推動了湖北省經濟的迅猛發展。
(5)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對湖北省經濟體制的轉軌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外商直接投資為全省帶來了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的觀念,這有利于打破壟斷,有助于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不斷深入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對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2 不利影響
(1)喪失了吸引外資的比較優勢。
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勞動素質比較低) ,潛在的巨大市場一直是湖北吸引外資的最主要優勢。但是在以高科技和信息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貿易逐漸自由化的今天,高素質的科技型勞動力、發達的交通通訊設施、高效運轉的管理體制、順暢的市場營銷網絡,良好的投資軟環境、自由的市場準入制度才是吸引外資的最重要因素,而本省恰好在這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以至于失去了吸引外資的優勢。
(2)引進外資方式落后,脫離了國際慣例軌道。
跨國并購已經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形式。并購金額在國際資本流動即國際投資中占了80 %以上的份額,其他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形式如合資、合作等已不足20 % ,居于次要地位。
湖北利用外資的方式主要是“三資”,即合資、合作、獨資,近年來又有了合作開發、國內企業到境外上市、在滬深股票交易所開設B 股作為補充等。這些方式明顯和90 年代后期國際投資的新特征不一致,導致湖北被排除在國際資本投資區域選擇的范圍之外。
(3)產業結構不合理,使外商失去投資的興趣。
湖北引進外資過分重視引資的規模,卻忽視了利用外資的結構,沒有將外資投向和本國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在行業選擇上,外資主要投向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尤其是一般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對于國民經濟發展關系重大也是我們發展的薄弱環節的高科技產業、基礎產業、能源交通、農業等加工項目投入較少。根據1996 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外商投資企業中,50 %為加工項目,30 %為飯店、旅游一般服務業,10 %為基礎項目,僅僅不到10 %為農牧業及其它項目。而當今社會,外商投資的重點偏向于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會導致湖北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額下降。
4 對策及建議
根據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幾條措施,使湖北更好地適應國際投資的發展趨勢。
(1)增加外商直接投資方式,放寬對外商投資領域的限制。
傳統的合資、合作、獨資利用外資形式雖然不能放棄,但是和當前國際資本流動的潮流不相符合。要穩定和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必須采取國際通行的方式,即跨國收購和兼并,與國際接軌,拓寬外商直接投資的領域,擴大外商投資的選擇權。
(2)完善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
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生產區,要加快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推進科技興農,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一方面培養市場, 另一方面吸引外資投向農業,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特別是電信、銀行、 保險等增長最快的行業,以吸引外資投入。另外,由于湖北是國家的老工業基地, 有為數眾多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對這些企業進行產權制度變革,特別是允許外資參與其中,將對外資具有吸引力。積極借鑒東部發達地區新型工業化的經驗和措施,把獲得的一系列新機遇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增長優勢,把潛在的可能變為發展的現實,走出一條高速穩定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把湖北建造成中部地區的制造業中心。
(3)改善投資環境和法規。
投資環境和服務質量欠佳是湖北吸引外資的“瓶頸”。為了提升吸引外資的競爭力,可對外資并購國有企業可以給予優惠的政策和措施,建立開放的投資服務環境。改善環境要作為吸引投資的關鍵環節,從改革體制和機制上下功夫,努力營造公開、公正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使外商直接投資政策更加自由化。
參考文獻
世界產業原創的新特征
技術、技能和創意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驅動輪,將和消費、投資及出口三駕馬車一并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技術推動產業衍生、裂解與職業交替,加快產業創新發展速度;技能倍增社會財富和增加社會個體融入主流社會的機會;創意催生新的經濟活動,不斷發現新的創富機會。產業原創通過耦合技術、技能和創意,不斷將新型生產要素納入現代產業體系,結合多元文化、多元思維和多元價值觀體系共同推動現代化進程。
世界發展新特征,深刻影響著產業原創活動。當前,全球經濟、國際政治和世界科學同時進入新的周期,即經濟進入第五經濟長波、政治進入第六霸權周期、科學進入第七發展高峰周期。經濟、政治、科學多元交織使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及規律。知識經濟和創業型經濟推動個人成為創新創業的主體,推動創新思維的井噴;新一輪政治霸權周期助推產業創新速度不斷提升,網聯國際創新資源;第三次科學革命和第四次技術革命加速推動產業持續升級,引領知識密集型產業聯動突破。全球經濟、國際政治和世界科學發展趨勢共同決定了未來三十年技術創新、產業原創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而創新主體、創新速度和創新形式深刻影響著產業原創發展核心動力、產業升級規律以及世界產業格局。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深刻影響產業原創能力。世界經濟地理發展趨勢推動產業集聚化發展,推動中國正從低勞動力成本和低稅收等低端生產要素的政策吸附性產業集聚,向技術、技能和創意等高端生產要素的制度網聯性的產業集群的經濟轉型。產業集聚化發展最大限度整合區域優勢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推動國家產業原創體系建設,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形成持續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
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創新呈現新特征。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的混合到來,產業創新進入新征程。即個人取代國家、公司角色成為創新主體;技術、技能和創意成為知識文明和創業型經濟形態中主要財富形態;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創業教育是產業原創的重要支撐。創業教育將知識、技術、技能和創意內化于人力資本,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斷催生產業原創,引爆產業創新模式,聯動產業升級與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創業教育將個體的創新思維與行動凝聚成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硅谷的產業聚變模式,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產業裂變模式,臺灣新竹的產業遷移聚合模式都以創業教育為依托,通過創業創新活動,助力技術創新與產業原創不斷攀升新臺階。
中國產業躍升面臨的新挑戰
首先,黑箱經濟、郵箱經濟、似正而非、創新網聯成為影響產業安全的主導因素。黑箱經濟通過運用黑箱內部不可見的功能化模塊,共享黑箱功能和內部資源。壟斷企業吸附社會資源,擾動資源配置,嚴重威脅產業健康發展;郵箱經濟是指資源流動突破了國家之間的物理疆界,有的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全世界調配資源,逃避監管;似正而非是指煽動者。煽動家在供需兩端形成了持續化、放大化的推進力,在短期內可能會誤導資源配置,傳導錯誤的信息,嚴重危害產業安全;創新網聯是生產流程和商品性能的各個環節、各個側面散射出來的創新可能,強調注重挖掘和調動各方潛能形成協同配合的創新合力。創新網聯深刻影響著產業鏈、價值鏈和知識鏈的每個環節,進而影響著產業安全。
其次,自主創新能力表現不強。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競爭圍繞需求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六個維度全面展開,而自主標準、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自主集成制造、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控資源、自創模式是產業制高點競爭的核心和關鍵。然而,目前,我國的R&D經費偏低、人口紅利消失、土地價格上漲、環保壓力增大、稅收優惠減少、出口的疲軟和貿易保護壁壘、勞動力價格優勢制約產業優勢發揮,嚴重阻礙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第三,集聚優勢未得以充分發揮。人才集聚是支撐產業原創的重要基礎,美國以有效的移民法令和留學制度,聚集世界大量優秀的人才,支撐產業原創。目前,我國經濟平攤式發展模式、應試教育等問題制約產業集聚化發展,導致產業創新滯留在中途。
新時期產業原創的基本規律
新時期,產業原創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一是,科技推動產業發展模式由平面擴散向立體縱升轉變。一方面,科技加快產業衍生與裂解;一方面,科技衍生新職業。兩者的耦合,全面提升產業原創能力。比如,海洋能源開發產業從上個世紀80年代淺水,90年代中深水向2000年深水、超深水發展,不斷衍生新產業,產生新職業,推動產業發展模式轉變。比如,微電子技術與激光技術的融合,不斷裂解產生新型產業和武裝傳統產業。
不斷滲透于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能源與資源體系、先進材料與智能綠色制造體系,信息網絡體系、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體系、普惠健康保障體系、生態與環境保育發展體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體系、國家與公共安全體系等產業體系,徹底改變產業發展形態,引發世界經濟格局的全面調整。
二是,產業創新速度與產業域度共同推動產業不斷攀升。注重產業創新速度與創業域度概念的并重,在提升產業創新速度的基礎上,提升產業原創和高新技術裝備程度,加快知識、技術、技能擴散,增強產業匹配度、技能匹配度、創意創新匹配度的協調,推動產業持續升級。
產業原創需要制度保障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圍繞科技與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加快技術創新和提升產業原創能力成為支撐創新創業戰略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應啟動兩大工程,一是知識產權戰略,構建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創業;二是構建若干產業育成中心,激勵產業高端化集聚發展,增強產業原創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知識產權戰略的核心是專利機制。從國家的角度看,專利是戰略資源,先發國家依靠專利布局及其運營,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先機。因此,國際間專利競爭加劇,強化專利保護成為基本趨勢;專利是政治工具。一是利用知識產權搶占戰略和道義制高點,遏制后發國家的發展,二是知識產權問題被政治化,成為談判籌碼。從企業的角度看,專利是話語權,知識產權之爭是未來商戰的主題;專利是商業工具,為企業謀取所有可能被謀取的利益的合法手段,可用于各種商業目的的一種企業產品;專利是圈地工具,激勵和強化知識產權有效保護下的技術創新,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發展。
產業育成中心是產業原創的重要支撐。產業育成中心以多元開放平臺為依托,通過技術開發平臺、創意衍生平臺和技能擴散平臺,將基礎研究、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通過政策共享系統、金融共享系統、知識共享系統、信息共享系統和知識流變系統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產業集聚高端發展。在全國先導產業區域設立育成中心,推動先導產業創新發展,催化、激化和活化社會資源,引領產業原創不斷衍生與裂解。
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存在著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的發展將產生兩方面的矛盾:一是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同勞動群眾有致富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二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社會的生產無政府之間的矛盾?!?/p>
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由此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產生。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后,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的介入,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二戰以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崛起深刻改變了世界局勢,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新形勢、新條件之下,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理論是否還適用?理論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所以也必然是發展的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也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充實。
二、相關研究的簡要回顧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一直都是廣受學界關注的議題。林金忠考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說”的學說史,認為“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趨勢的某些論述,后來逐漸被歸結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說’所依據的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趨勢的推演存在邏輯漏洞?!睆馁Y本主義基本矛盾來看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是必然沒有前途的。張雷聲在《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看資本主義歷史走向》一文中總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認識資本主義歷史走向的關鍵。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機制在當生了新的變化,形成了壟斷與競爭并存、國家與市場并存的新機制?!辟Y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內在挑戰促使資本主義制度不斷自我更新,但是畢竟從根本上說它是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所以“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中顯露的資本主義弊端,表明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注定是沒有前途的?!?/p>
考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當代的新特征新發展,也是學界的關注點之一。吳茜總結了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三大動因:“信息技術革命與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全球性擴展;經濟全球化對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和影響;新自由主義的全球擴張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和影響?!币约叭蟊憩F形式:“跨國公司內部的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與世界市場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世界生產能力無限擴大趨勢與世界范圍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當代資本主義的周期性波動和全球性經濟的危機?!睙o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針對基本矛盾作出過自我調整,但是金尚培則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僅僅是局部緩和,而不是總體上的全面緩和,而且基本矛盾從總體上講,走向激化的總趨勢根本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背酥?,李建松、包宗羲的《論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變化及其最終解決》、劉昀獻的《論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新表現及發展趨勢》、張雷聲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演化及在當代的深化》也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當代的深化做了比較系統的討論。
理論聯系實際,不少學者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角度探討世界金融危機。張俊山認為世界金融危機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發展空間開發殆盡的結果”。金融危機的爆發并不僅僅源于技術或監管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結果。“此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上的特殊產物,是20世紀后半期世界資本主義在其基本矛盾推動下向前發展的邏輯結果?!睆埨茁曇舱J為:“危機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辟Y本主義的滅亡,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必然趨勢,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并不表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p>
三、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當代的新變化和新特征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總結了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采取新的形式?,F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倍鞲袼估^承馬克思的觀點,在《反杜林論》中提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包含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兩方面,從而導致了“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馬克思恩格斯一致認為,正由于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深刻矛盾,所以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滅亡是必然的歷史趨勢。
19世紀20、30年代,英國發生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世紀5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第一次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此后資本主義國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經濟危機,呈現出周期性的特點,實際上印證了馬恩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的科學性。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私人壟斷階段,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階段。國家宏觀調控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而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深刻改變了世界形勢。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
誠如金尚培所言:“由于當代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新變化和新特點,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應如何正確認識,既是理論上的難點,又是教學上的難點??茖W地闡述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對全面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及其歷史地位具有重要意義?!辟Y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當代有何新變化?我認為,要研究變化,首先要看到其不變之處。從總體上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是一種雙向的關系。一方面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客觀存在促使資本主義制度要不斷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調整;而另一方面,無論資本主義制度怎樣自我完善,基本矛盾都是無法克服的痼疾,是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的關鍵因素。
是不斷發展的理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也必然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與世界形勢相聯系,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當代呈現的新特征主要表現為:其一,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僅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問題,而且是關系整個世界經濟形勢的問題,將無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牽涉其中,無一能夠幸免;其二,資本主義國家國有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它的基本屬性仍然是為促進私人壟斷資本積累和鞏固資產階級政權服務,但同時,它又具有了歸全社會所有的形式并未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全體居民服務的職能,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逼淙?,資本主義集團所有制的發展,“隨著資本的集中、壟斷的發展、新技術的發現和使用,企業和公司的規模越來越龐大。資本家個人或家族已經無力獨攬企業、公司的經營,而只能由資本家集體經營,采取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經營管理體制?!?/p>
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發展的大背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全球的激化,是與經濟全球化在最近十多年的迅速發展密切相關的。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的一種進程。這一進程是在當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導下進行的,當代資本主義取得的進展(如信息技術的創新所帶來的信息傳遞的加快和國際經濟交往的快捷,以及國家對經濟生活干預作用的增強等)既為這一進程提供了經濟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為這一進程提供了經濟上的可能性?!苯洕蚧环矫鏋橘Y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另一方面卻是導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深度和廣度上擴展的基本動因。而“經濟全球化從本質上看就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圍內的展開和集中體現。”
經濟全球化對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緩解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進行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矛盾,但另一方面卻又加深了矛盾?!敖洕蚧仁琴Y本主義基本矛盾向全球擴張的必然結果,又在全球范圍內積累和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從而導致以金融體系崩潰為特征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倍撓诞斀駥嶋H,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妨看作經濟全球化的代價的體現之一。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為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緩解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不僅不是解決基本矛盾的途徑,反而會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基本矛盾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加深。技術的發展、市場的擴大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當資源又一次趨于貧乏時,資本主義又會爆發新一輪的危機,比如金融危機。從歷史動向看,雖然當今現狀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已大大不同,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是資本制度無法避免的痼疾,資本主義走向衰亡依然是大趨勢。
關鍵詞:國際貿易新特征知識產權影響 促進
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日益認識到,知識價值的權利化和資本化的知識產權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各個企業和國家如果不能在知識產權上有所作為,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就可能永遠受制于人。
21世紀以來,知識產權在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的角色和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國家都認識到,未來全球競爭是經濟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但歸根到底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知識產權已經被各國視為科技問題、經濟問題,甚至被視為重大的政治問題、國際問題。在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的影響下,國外跨國公司也開始制定知識產權戰略,利用知識產權參與國際競爭。
1.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征
經濟全球化已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大勢所趨。這種形勢的根源是生產力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資本和市場擴張的內在要求。通過生產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動,使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既是技術進步和知識創新的結果,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識產權日益突顯其資本屬性,其價值意義遠遠超過貨幣投資本身。隨之而來的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征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國際貿易中大打知識產權牌,是各國占領國際貿易戰略高地的新戰略。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的形勢下,傳統的貿易壁壘被打破,WTO規則被全面實施和接受,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和貿易地位,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中的自我保護作用和意義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此戰略指導下,目前知識產權已經滲透到國際貿易的各個領域,并且知識產權貿易業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2.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發展的相互影響
2.1知識產權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
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知識產權問題從原來僅僅是一個國家內所涉及到的財產權利,發展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不但滲透到國家貿易中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其本身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知識產權貿易。
2.2知識產權糾紛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產品附加值主要來源于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計,其價值集中體現為知識產權,而經濟全球化使技術保密難度加大,知識產權的確權和保護不斷受到挑戰,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極為普遍和嚴重,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國際貿易交易的安全和效益。據OECD的一項調查報告稱,世界貿易中約有2%即屬于假冒、仿制品貿易,為此國際間知識產權糾紛大量出現,標的額往往高達數百億美元。為國際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的建立以協調各國知識產權制度差異提供了大背景,從1883年的《巴黎公約》到1995年1月1日實行WTO的TRIPS,體現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發展。但從這些公約的效力而言,給國際貿易帶來重大影響無疑是TRIPS協定,以往各個公約往往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首先,他們所包含的成員有限,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有限,和WTO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次,這些公約缺少相應的爭端解決機制,在國際貿易中成為了“無牙的老虎”。最后,對于當今世界出現的新的知識產權種類并沒有對其公約的內容給予相應的補充,諸如生物技術,計算機軟件,藥物專利等,公約內容不能與知識產權發展狀況相適應。TRIPS協議在其前言中明確提出,對知識產權實行充分、有效保護的目的在于“期望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扭曲與阻力”簡而言之,在存在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地區,可能導致國際貿易數量的降低。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中有關知識產權的爭端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給了國際貿易技術創新等智力成果的有效保護,同時也豐富了國際貿易的范圍和方式,是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中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2.3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
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的效應進行評估發現:發展中國家實施高強度的知識產權保護對中間品進口具有正向效應。當發展中國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時,發達國家受到最直接的影響是其出口產品因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而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廠商將因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而降低或喪失其仿制產品的能力,這又使得出口商在進口國所擁有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該現象在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東道國最為明顯。從這方面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確對國際貿易產生了促進作用。專利是知識產權保護重要對象,因此我們從世界專利申請增長率、世界GDP增長率以及世界貿易增長率的發展趨勢可以進一步看出這三者的關系。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三者體現出協同發展的規律,由于技術創新的發展根植于當時世界經濟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世界專利申請增長率的變化往往滯后于世界GDP的增長率,而知識產權的發展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形式和范圍,而知識產權對國際貿易影響受技術應用和條件影響,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也有滯后的現象,所以世界專利申請的增長率要高于世界貿易的增長率。
結束語
在這里我僅舉數例,以供大家探討。
第一是“身體意識時代”。中國自古就講求養生,老子學說、道教教義、黃帝內經無不非常關注養生。養生現在已變成一個積極的概念。不僅在于延年益壽,更在于提高生活的質量。因此,西方有人認為現在世界進入“身體意識時代”。也就是說把健身強體與選擇健康的食品和形成健康的食品結構有機結合起來,使兩者互補。新興的身體意識科學把體育理論、心理健康、食品營養、回歸自然等因素結合起來,使人們生活得更健康更有質量。
第二是“體育運動的文化內涵”。國際奧委會認為日前體育運動的毒瘤有:使用興奮劑、體育運動中的場內場外暴力、運動賭博、競賽中的欺詐等。真正徹底的解決辦法還在于加強教育,增加體育運動中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素養。這一點對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市場經濟的鼻祖亞當?斯密有兩部巨著,一部是論述經濟發展的《國富論》,另一部是論述市場經濟下人的行為的《道德情操論》。沒有道德情操的市場經濟不是好的市場經濟,體育運動的職業化、商業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如果忽視文化教育,忽視道德約束,任貪婪和不擇手段泛濫,難免會走上歧途。中國足球職業化道路中所經歷的那些事情,引以為鑒。
第三是“體育運動成為體現國家的新特征”。在世界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趨向一體化的過程中,只有在世界性的比賽,如奧運會、世界杯等,國家是被明確體現出來的。人民在參與或觀看這種激烈的比賽之中,民族國家意識被激發,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被激發,因此,我們可以說體育運動及其表現出的成績、名次成為了體現國家的新特征。世界各個國家實際上都在鞏固和加強這些國家特征,而不是在削弱它。
第四是“從體育運動中產生的錢應用回到體育運動中去”。這是國際奧委會竭力提倡的一條道德準則。隨著體育運動的職業化、商業化發展,體育運動可以作為“生錢”的一種工具了。也因此,體育運動朝什么方向發展的問題就提到日程上。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早就提出過這樣的警示,“是體育家領導體育商業家,還是容忍體育商業家領導體育家。”
關鍵詞:農業經理;問題研究;對策建議
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進入新時期后,國民經濟發展涌現出一系列的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變化;在生產模式上也出現生產小型化、生產智能化、生產專業化的新特征。在此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已取得一定成績,但是面對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農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1.1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薄弱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薄弱,尤其表現在水利工程設施的完備上。我國許多地區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無法正常使用(水利部數據顯示,全國50%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鶎铀阵w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使農業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始終無法得到妥善處理。水利基礎設施條件的缺乏,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1.2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薄弱
由于農產品生產受自然、社會、市場等因素的制約嚴重,造成生產、銷售的滯后,其產生問題的根源在于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薄弱。農業發展方式滯后沒有形成產業化的情況下,農產品生產、經營、服務等方式的無序,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最終產生的問題往往是由最底層農戶承擔。
1.3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近年來,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很大進步,農業生產中水源、土地的缺乏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問題。在國家大力發展的同時,城鎮化、工業化也在飛速發展中,水土資源的稀缺問題顯的尤為突出,開發過度的導致的生態資源的破環,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情況加劇。
1.4農產品質量問題突出
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大量的使用了農藥、化肥使得農產品中存在大量的有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影響的農產品的質量。根據統計分析,我國的氮肥使用量約占全球的30%,磷肥的使用量約占全球的26%,各種農藥的使用量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國農產品對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均嚴重超標。
2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建議
在新時期背景下,面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為了更好的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我們積極把握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以激發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
2.1加強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互聯網平臺的聯動
我們通過科技創新與基礎設施的相互融合,將農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構建成為多員化的服務體系,并形成完善的經營管理機制體系。使農業生產以科學化、市場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通過搭建標準化的農業信息平臺,以提升農業生產和經濟效益,為農戶提供全面的專業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在政策方面應實施農機生產機械的購置補貼,扶持農業生產大戶,推進現代化農機具的使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引入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平臺,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優勢,拓展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渠道,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科技支持。
2.2大力發展有優勢有特色的農產品
突破傳統陳舊的農業生產經營觀念,大力推進有優勢有特色的農產品發展。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培育出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產業,并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的生產。充分抓住國家“一帶一路”“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導向,構建出優質農副產品體系結構,圍繞農業經濟發展適應各地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有特色的農業產品觀光園,強化發展出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
參考文獻:
[1]宋鐵.淺談對如何發展農業經濟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3(3).
【關鍵詞】 新常態 新挑戰 新機遇 新作為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提出并多次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論述。這一論述高瞻遠矚、寓意深刻,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性新特征作出的科學論斷。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概括了新常態九大特征,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靶鲁B”意味著發展的機遇與新的增長,也意味著經濟發展可能會出現的風險與挑戰。我國經濟發展能否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的目標,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新問題。
適應新常態,必須正確認識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目前已開始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正從規模粗放型增長轉向質量集約型增長,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一時期既充滿新機遇,也充滿新挑戰?,F在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這既需要政策調整,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這不僅需要時間成本,而且需要巨大的物質成本。改革進入攻堅期,必須通過改革化解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等推動經濟高效增長,這需要下更大氣力和決心。面對這些挑戰,我們要有清醒認識,積極適應發展新常態,戒除焦慮心理和煩躁情緒,保持戰略上的定力和發展的平常心態,聚焦發展問題,認真練好內功,為推進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適應新常態,必須努力把握新機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對我國經濟新常態作了全面、系統和準確的概括??梢哉f,這九種特征反映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全貌,也是新常態面臨的重要機遇。目前,經濟增長雖然下行壓力很大,但仍然處在中高速增長階段。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不僅會創造出更多、更新的市場需求,還會帶來更全面、更深刻的產業結構調整和需求結構再平衡,為我國經濟提供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結構調整、轉變方式、創新驅動都孕育著新的機遇。從區域發展來看,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回旋空間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必將助推新一輪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要辯證看待新常態,把壓力變動力,把潛力變活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適應新常態,必須創新發展新思維。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追求高速增長;習慣于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能源消耗嚴重,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嚴重;習慣于政府主導方式,依靠政府短期政策紅利,依靠政府吃小灶、開綠燈,依靠政府大包大攬。要適應發展新常態,必須從傳統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在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方式上盡快加以調整。要從盲目追求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從注重要素投入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依靠科技進步,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推動經濟由數量發展轉向質量發展;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適應新常態,必須實現改革新突破。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還亟待突破,包括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解決市場秩序不規范、規則不統一、競爭不充分的問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引導、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問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促進財權事權合理劃分問題。這些都關系到能否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適應新常態,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各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將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適應新常態,必須乘勢而上有新作為。無論是應對挑戰還是用好機遇,無論是深化改革還是創新驅動,根本問題還是靠實干。事業是干出來的,等靠要不行,不作為、慢作為更不行。適應新常態,必須乘勢而上,引領新常態,敢于擔當,有新作為,有大作為。適應新常態,需要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主動作為的工作狀態,需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過深水區的改革勇氣。當前,要堅決破除畏難情緒,破除觀望心態,破除一切不適應新常態的思想意識,對一些不作為、慢作為和懶作為現象,要敢于問責。否則,改革畏首畏尾,發展瞻前顧后,必然影響經濟發展既定目標和長遠目標的順利實現。
適應新常態,贏得新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國家行政學院范迪軍和深圳龍崗行政學院楊剛勇同志合作匯編的《中國經濟新常態案例選編》,是以實際行動響應關于發展新常態重要論述的成果。書中的案例主要從全國行政學院系統征集和遴選,許多案例來自基層一線,體現了改革探索的精神,是適應新常態的生動寫照,希望這些案例能夠為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