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信息化行業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性
本文的農業信息化是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它通過信息和知識及時、準確、有效傳遞的特點,把農業信息及時準確地發送到農民手中,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信息化,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經營管理和經營決策。
目前,我國實現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現實必要有以下幾點:
1、農業信息化是推動發達國家提升農業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已成為推動農業的主導力量。以美國為例,一方面政府把對農業的管理決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礎上,同時把進行信息引導和提供信息服務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另一方面,農民把信息作為一項生產要素來投入,以信息作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依據。美國的傳統農業實現了高度的信息化,信息產業的就業人數和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都已超過了一半。
2、農業信息化是目前認識到的農業發展的最高階段。
當今,我國農村經濟結構中非農產業的比重還不高,處在國家和人民用增加資金投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的現代化剛剛起步。只有實施農業的信息化,才有可能針對農業所涉及的因素,復雜性、區域性和時空差異性大以及生產穩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的特點,科學的優化配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梢哉f,信息技術可以滲透到農業的各個環節和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
3、農業信息化是實現我國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最佳平臺。所謂跨越式發展,是指我國農村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不能再按部就班、亦步亦趨地走“原始農業古代農業現代農業信息農業”的常規發展道路,而應該擺脫傳統思維模式,實施以農村的信息化互補共進,同步發展的道路,實現跳躍式的發展,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可以成立的。為此要注意兩點:一是要立足于中國農村的實際,特別要注意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和土地經營高度分散的基本現實,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二是要借鑒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有效的信息化運行體制和科學的管理方法,通過農村的農業管理制度創新,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其農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資源配置狀況,以便達到大幅度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4、農業信息化能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一是信息知識能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戰略性資源。隨著農業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信息知識的價值將會得到確認和重視,在農業生產流通中,科技知識在利用上發揮巨大的作用,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二是農業信息化可促進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廣和普及。由于農業信息網絡
的廣泛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大范圍培訓,使農業信息流和科學技術迅速地推廣到千家萬戶并轉化為實實在在生產力。三是農業信息化會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提升進步。新興的低耗、高效的農業生產結構方式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將會使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到改造、生產成本大幅度的下降,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成為農村經濟長的重要技術基礎。
二、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的可能性
我國發展農業經濟信息化應該說已具備了一定的發展條件:
其一,信息產業已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其二,國家已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證。黨的十六大已將農業放在所有產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城鄉統籌全面發展的新思路,各個行業包括信息產業,都將農業市場放在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位置,準備開發農業信息化資源。
其三,農村經濟的發展已使農民有了強烈的信息需求意識。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或進城打工,或進城經營第三服務產業。這些年青的農民會經過新環境的感染,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商品經營意識,而且還會感悟到信息化的強大作用,使自己逐漸意識到自己家鄉的落后,不僅僅是物質的貧窮,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知識的貧乏和觀念意識的落后。他們會回鄉進行思想互動帶動廣大農民樹立信息化意識,拋棄舊的傳統觀念和農業經營方式。為農業經濟信息化掃清思想意識的障礙。
三、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的可操作性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開發、利用效果并不理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當落后。結合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現狀,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三級網絡構架模式,創造發展的硬件環境。以“中國三農振興網”為龍頭,通過“村、鄉、縣”三級網絡構架,互聯網絡配套完整、高效、直接、互動的網絡體系;通過基層信息站各類農資、農業信息的層層收集、匯總、上傳和主站、區域總站的及時整理、歸納、反饋等技術手段,有效地解決有效“黃金”信息的“上傳下達”問題。
2、建立“信息化示范縣”工程,創造發展的組織環境。合理利用、有效調動和高效整合各行業相關資源,為農業信息化的順利實施創造有利條件,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以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3、試辦農村信息化教育基地創造發展的軟件環境。通過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培養一大批知識和實踐能力俱佳的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人才、農業技術人才、農業管理人才、外語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高端人才。農民是農業信息的主要利用者,農民素質的提高是增強農民信息意識和使用信息能力的關鍵。應該充分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從文化程度和農業生產經營技能上切實提高農民的素質,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農業信息網絡的能力。
4、組建農業信息化投資公司創造發展的融資環境。國家應該出臺有關文件和政策,允許鼓勵各種大型公司,特別是開發公司投資農業信息化發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特別是制度保障條件,包括免稅政策等一切優惠政策,并使投者有利可圖,放心投資從事農業經濟信息的建設。另外,國家可成立“農業經濟信息化股份投資公司”,由政府出資一定比例,私人籌資一定比例,為農業信息化發展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
參考文獻:
[1]陳述彭.“數字鴻溝”與地球信息科學的對應[N].光明日報,2004-04-02.
摘要:提出市、縣基層農業網站建設在網站設計、網站內容、表現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要符合農民的行為特點和科技文化素質需求,講究實際,重在效用,并探討農業網站建設標準化和科技應用信息化等問題。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網站建設;前景探討。
網站建設是指在因特網上,根據一定的規則,使用網絡技術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關網頁的集合。人們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器訪問網站,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網絡服務,也可以通過網站來自己想要公開的資訊或者提供相關的網絡服務。利用internet建立農業信息網站,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及時、快捷地獲取各類農業信息。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麗水市的農業網站應運而生,市、縣農業部門相繼建立網站。幾年來,麗水各地邊摸索邊實踐,不斷改進與創新,網站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較好作用。網站建設涉及網站設計、網頁內容、實現方式、網絡技術、網站應用、網站管理等諸多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作者以麗水農業信息網為例,試圖從一個側面就市、縣基層區域農業網站建設及應用方面進行探討。
1建設現狀。
麗水農業信息網(lsnj110.gov.cn)是在麗水農技110建設的基礎上發展創立的。
2001年,麗水市農技110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作為農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提出來的一項為民辦實事的農業工程,受到麗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3月在縉云縣先行試點,取得經驗;7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現場會,推廣縉云做法,提出市、縣、鄉(鎮)三級聯動的工作方案;麗水市所轄9縣191個鄉(鎮)先后建立起農業信息服務組織,開通農技110熱線電話,配置電腦等硬件設備,初步形成了市、縣、鄉(鎮)上下聯動的農技110信息服務體系框架,縣級先后建立農業信息網站。為豐富農業網站信息內容,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對信息的需求,市、縣農業網站多次進行改版擴面,使欄目設計增添細化,分類設置科學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應用拓展提升。網站設有政務辦事類、政策法規類、科技教育類、產業市場類、農業宣傳類等30個大欄目、100多個子欄目。主要搜集和農業產業政策法規、農產品市場供求和農業生產資料等農業、農村經濟信息;提供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先進實用科學技術;解答與指導種(養)業和農產品營銷中遇到的難點、疑點、熱點信息問題;開展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和農技培訓、熱線咨詢;組織農業企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基地等新型經營主體及麗水名特優農產品網上推薦與宣傳。麗水農業網站初步建成農業技術資源庫、農業政策規章資源庫、農產品市場信息庫、麗水名特優農產品庫、麗水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庫、農業資訊庫等,形成與國家農業部、浙江省農業廳及其所轄各縣(市、區)農業信息網和其他相關農業專業網聯結貫通的農業網站群,可達到一站登錄,多站輻射的目的。網站信息量不斷擴大,瀏覽率高,麗水農業信息網年訪問量達600萬人次以上,日瀏覽量在麗水市政府門戶網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設思路。
網站是信息服務和對外交流的窗口。農業經營的主體是農民,農民是農業網絡信息服務的最終接受者。市、縣基層農業網站建設應立足農村和農業實際,在網站設計、網頁內容、表現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滿足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又要符合農民的行為特點和科技文化素質需求,講究實際,重在效用。在信息時代,基層農業網站建設應成為農業部門創新農業管理和服務農業的一個有效載體。
2.1網站設計與編排具可操作性。
網站版式設計要通過文字和圖形的空間組合,表達出和詣與美。多頁面站點的編排設計要求把頁面之間的有機聯系反映出來,特別要處理好頁面之間和頁面內秩序與內容的關系。服務農村的基層農業網站設計要做到圖案形象,寓意簡明、美觀大方,欄目歸類合理,表述直接明了,瀏覽點擊操作容易。麗水農業網站設計一般由主辦方根據當地農業實際,先行提出設計初步方案,進行欄目策劃,確定主欄目和子欄目;然后遞交網站開發公司通過網絡技術工具進行版面設計與編排;做到農業部門與網站開發單位的無縫對接,使之產生疊加效應,保證了網站建設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
2.2網站形式與內容相統一。
麗水市農業生產類型復雜多樣,農民群體素質千差萬別,為保證農業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網站信息內容應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盡最大努力滿足山區農民對不同層次信息的需求。就農業科技信息而言,麗水農業信息網站將其細分糧油豆雜、瓜菜栽培、茶葉技術、果樹栽培、食藥用菌、花卉園藝、竹筍生產、藥材栽培、畜禽養殖、農業機械、生物技術、病蟲防治、其他等20類,分別以農業科技、生產規程、種子種苗、農村教育、網上課堂、視頻點播等不同欄目形式儲存,將豐富的信息內容和多樣的組織形式構成統一的頁面結構。網站盡可能運用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平衡,節奏與韻律的方式,產生美感。恰到好處地加入一些富有動感的文字、圖案,甚至采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內容,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2.3網站特色與功能呈多樣化。
網站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瀏覽者的注意力。麗水市、縣農業網站在建設過程中,針對當前網站普遍存在著信息分散的現象,設立網上課堂,應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開展遠程教育。組織具有豐富經驗的當地農業專家,選擇主要作(動)物生產類型,以品種(種類)單體為樣本進行種養技術講解。課件體現4大特點??刹僮餍?。內容既有農業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較強的當地生產實踐經驗,通俗易懂。求先進性。實用技術符合農業標準生產規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態技術等新成果。強系統性。從產地環境選擇到主栽品種介紹、育苗嫁接、栽種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ū9?、成熟采收、保鮮貯運等各個環節,形成組裝配套技術或種(養)模式。
具欣賞性。集文字、圖片于一體,既講究實效,又美觀大方,吸引觀看。網站集合麗水全市農業專家,并與浙江省農技110專家庫相鏈接,形成陣容強大的農業專家咨詢系統,供農民朋友選擇。網站應用超鏈接和設立較強搜索引擎,友情鏈接廣泛,麗水農業信息網現有超鏈接網站80多家,可達到一站登錄,多站輻射目的,提高了農民上網的效果。建立的高級搜索功能,可按屬性、按文本,分欄目、分時間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點內容。網站與農民信箱、農技110熱線電話有機結合,多樣化服務功能可滿足麗水市山區不同農業信息條件、不同農民素質群體的多樣需求。
2.4網站信息產品體現應用價值。
網站信息資源的實質是產品,所提供的信息應體現應用價值。信息資源庫是網站建設的基礎,是構成農業信息化的內在條件。麗水農業網站就科技信息資源庫建設來說,既注重農業科技先進性,又強調實用性和山區農民的應用能力,廣泛采集、加工、各類農業科技信息,內容包括種、養、加(加工、包裝、保鮮、貯運)各個方面。網站的市場信息能針對麗水市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實際,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葉、竹筍、畜禽、藥材等優勢農產品,重點采集全國、浙江省市場需求動態信息,開展市場分析,引導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網站及時搜集麗水產地市場信息,進行科學處理,準確,開展鄉村區域農產品供求信息預測預報和網上營銷,并與浙江農業信息網“市場價格行情”平臺互聯互通,及時傳遞農產品價格信息與市場行情。網站的農業資訊以大農業、大市場觀念指導服務麗水農業,及時采集宏觀經濟信息、行業信息、科技資訊等,讓農民接受政策指導,關注農業發展規劃,了解農業工作重點,知曉農業科技新動態。
3前景探討。
基層農業網站面對農村,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服務于農民,網站所提供的信息產品質量和信息使用價值,是基層農業網站生存的根本。發展現代農業,迫切要求推廣應用農業信息技術,推進科技應用信息化,提高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這是農業網站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別于其他涉農網站的主要特征。
3.1推進網站建設標準化,資源共享。
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成為當前農業信息化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徑就是要推進網站建設標準化。農業網站信息標準化包括農業信息術語標準,農業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農業信息技術標準和農業信息管理標準。市、縣農業信息網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機制,通過整合,實現“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標。要制定出一套農業網站建設、運行維護、數據管理等方面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充分實現公共數據信息在網絡上的共享、廣大用戶之間良好的溝通交流。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網站對收集到的各類農業信息要進行科學處理、精心加工、規范,保證信息的有效性。對信息的采集、處理、,要十分注重質量、時效、實用,對所有上傳信息,都要進行逐一審核,注明來源,要求對真實性負責,嚴防誤導。字體、字號、排列、照片都有規范要求。2009年,麗水市組織制定了《麗水農業系統(縣級)網站評測指標方案(試行)》,在網站設計、信息公開、信息維護、網站管理等方面制訂出47項測評指標,促進了縣級農業網站的建設和信息產品質量及信息使用價值的提升。
3.2推行網站農戶信息化,建用并舉。
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應用,應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應用的過程?;鶎愚r業網站建設要推進農戶信息化,通過讓農戶參與信息化活動,使信息滲透到農戶生產、經營、消費、學習等各個具體環節,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戶生產效率和生活水平,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戶信息化強調的是增強農民對信息的接收、分析和運用能力。基層農業網站要在收集各類信息資源的同時,注重農業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開發,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產品,網站建設在信息應用上力求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講究效用。對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與農藥代號、計量單位等應轉換成中文表述,方便農民使用。麗水山區由于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偏小,以及受環境、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農民對信息化的認知度不高。要加強對農民信息培訓,增強農民的信息意識,提高農民信息獲取、信息應用和信息反饋的能力,培育并創造農戶的信息需求。要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點的建設,農村信息服務點是連接市、縣農業基層網站和農戶之間的橋梁,在目前山區多數農戶并不富裕且經營規模小而分散的條件下,單純追求農戶的信息設備建設不現實也不經濟。要按照農業部“八個一”的標準建成一批村級信息服務點,起到以一帶十的作用,為逐步推進農戶信息化創造條件。
3.3推廣網站服務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為農業推廣部門的市、縣農業網站首要任務就是以信息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網站所提供的信息產品和服務要具有鮮明特色。所謂農業信息化指的是在農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其基本內涵包括:一是農業科技應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術、畜禽養殖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技術等等,利用信息技術快捷、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提高農技推廣的速率。同時,要利用信息技術傳播轉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養方式,增加產量,改善品質,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計算機智能化管理田間生產,如推廣診斷施肥、精量播種、溫(濕)度調控等。要積極推廣應用作物生長、畜禽水產養殖、節水灌溉等農業智能系統,提高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農業管理信息化。包括農業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疫情預警、防控,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管理、農業投入品與市場流通管理、農業資源環境管理、農業工作部署、農業統計等農業生產管理過程的信息化,以及農村經營管理、農民生活消費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動植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理信息系統,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統,飼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統,推行健康養殖方式。開發應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加快農業應急信息系統建設,提高農業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探索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自動控制系統、射頻識別系統等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發展精準農業。鼓勵農村農業電子商務實踐,逐步構建農業產加銷信息一體化服務體系,改造提升傳統農村市場服務業。
參考文獻:
[1]黃端祥,張瑛,廖小麗。對山區農技110運行模式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03(增):217-218.
[2]張蕾,陳超,展進濤。農戶農業技術信息的獲取渠道與需求狀況分析:基于13個糧食主產省份411個縣的抽樣調查。
關鍵詞: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分析;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7-6446-05
Analysis and Design of Wannan Tobacco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WANG Zhi-yong1, LAI Fu-chang2, GE Lun-yue1
(1.Anhui Wannan Tobacco Co.,Ltd. Xuancheng 242000, China; 2.Xiamen ICSS-Hais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Abstract: Start from the new mode exploration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Wannan tobacco take analysis to present informa? tionization construction,elaborate and analyse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target,architecture,function of Wannan tobacco informa? tion system.Guide as tobacco supply chain,based on industry system,set up a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man? agement platform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nan tobacco.Through refining of the plant purchase contract,trac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managing the purchase procedure,realiz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whole process of tobacco produc? ing,purchase,transportation.
Key words: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design
國家煙草專賣局姜成康局長把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概括為:“打牢一個基礎、努力實現四個化”,即全面推進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煙葉生產“規?;N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近年,根據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一基四化”的總體要求,皖南煙葉公司積極探索現代煙草農業新模式,以基地單元為載體,全面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煙區生產條件;通過發展職業化煙農、現代煙農等新型種植主體,構建現代煙草農業生產組織體系,不斷提高生產規?;N植水平和組織程度;通過建立育苗、機耕等專業化服務組織,逐步健全煙葉生產專業化服務體系,促進生產技術的集成化,提高集約化經營能力。
但隨著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深入推進,業務部門對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難于滿足業務精細化、痕跡化管理的要求,無法對現代煙草農業新思路及新內涵形成有效支撐。為提高煙葉信息化管理水平,皖南煙葉公司分別于2005年、2010年推廣應用了國家局煙葉基礎軟件及煙站(單元)煙葉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單元系統”),但煙葉基礎軟件只是起到了規范收購管理、提高收購效率的作用,而在科學生產、決策支持、技術推廣等方面尚缺乏應用支撐。與此同時,單元系統的上線運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地單元的管理水平。但其畢竟是一通用版本,系統功能與實際工作流程存在一定差異,且無法滿足皖南煙葉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需求。
綜上所述,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需求,構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管理平臺必然是現代煙草農業進程中需探索和解決的一個課題。
1建設思路
1.1建設思路
煙葉基礎軟件和單元系統均為國家局自上而下統一推廣的行業信息系統,是滿足行業宏觀調控,實現煙葉共性業務管理的通用版本,是行業煙葉業務管理的基礎信息平臺。皖南煙葉公司煙葉信息化建設必須與行業信息系統實現有機融合,建設思路如下:
在充分借鑒云、貴、川等煙葉產區信息化建設經驗及成熟應用基礎上,立足國家局單元系統,結合業務管理現狀,實現單元系統的應用擴展與提升,滿足差異化和個性化管理需求,構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全面助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上水平”。
1.2建設階段
系統建設總體分為三個階段,即夯實基礎、應用擴展、決策提升。
夯實基礎:以單元系統為基礎,實現煙葉基礎軟件、物資系統與單元系統的全面融合,統一煙葉業務管理平臺,滿足“數據互通共享、業務無縫銜接”的系統建設要求,滿足國家局《數字煙草發展綱要》“四個統一”的要求。
應用拓展: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差異化和個性化管理需求,做好相關模塊的應用適應性擴展和完善,確保行業信息系統更好落地,打造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煙葉業務的全過程閉環管理。
決策提升:在基礎業務數據信息健全的前提下,逐步強化決策管控的應用支撐,全面提升輔助決策及業務管控的能力。
1.3建設原則
戰略主導:緊密結合行業的改革與發展,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實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系統設計與行業煙葉發展和行業信息化發展相一致,建設規劃符合皖南煙葉業務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
注重實效:以“系統集成、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為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系統資源、開發商等資源基礎,注重系統應用實效穩步推進,使信息化建設真正能夠帶動煙葉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2建設目標
2.1技術層面
圍繞煙葉業務“一體化”閉環管理的設計思路,構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做到“信息互通共享、資源高效整合、業務有效銜接”,滿足國家局《數字煙草發展綱要》“四個統一”的要求。
2.2業務層面
在平臺統一的前提下,以煙葉供應鏈思路為指導,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業務管理現狀,對行業信息系統進行應用功能拓展,確保單元系統有效落地,全面提升基層信息化應用水平。
3系統架構設計
為實現企業信息化與行業信息化的有機融合,系統技術架構應遵循行業信息化標準與規范,故本系統與單元系統技術架構基本一致,如圖1所示。
系統構建基于J2EE、SOA等技術,采用分層提供服務支持的設計思想,將系統劃分為基礎層、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展現層。系統從最底層開始,逐層向上提供服務,整個層次保持相對的穩定。隨著業務需求的不斷變化,各個層次、各個組件進行優化和完善,在不改變系統框架的前提下即可完成系統的改進。
3.1基礎層設計
主要為系統應用提供底層的運行環境,包括PC終端、服務器、交換機等硬件設施,以及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等軟件環境,建設時將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避免重復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3.2數據層設計
數據層就是常說的數據源所在的層次,數據層設計具有如下特點:
1)可運行于DB2、ORACLE、SQLSERVER等主流數據庫之上;
2)使用聯邦數據庫技術;
3)數據業務處理(交易)、數據查詢、空間數據分離。
3.3平臺層設計
平臺層由界面集成、業務集成、服務集成、業務構件、數據集成、支撐平臺等幾部分內容組成。
3.3.1界面集成
界面集成從單點登錄、組織管理、用戶管理、權限管理、菜單管理、應用組裝、Portal展現等七個功能點來做全面的界面集成。
3.3.2業務集成
通過應用開發技術和工作流引擎等工具實現應用系統之間的業務流程集成,實現系統松耦合、組件化和標準化,支撐煙葉系統之間信息共享、流程編排、業務交互。
3.3.3服務集成
通過企業服務總線建設,實現內部服務的通信與整合,構建服務注冊及管理機制。
3.3.4數據集成
數據集成包括在各應用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和數據交換,建立基礎數據信息庫。主要有:
1)數據及編碼標準體系的建立。數據及編碼標準體系是應用系統數據整合和業務整合的基礎。建立行業數據及編碼標準體系是建立基礎數據信息庫的基礎。
2)基礎數據信息庫。以基礎數據使用規范為標準建立基礎數據信息庫,用以實現信息共享,服務于應用系統的集成應用。3)數據交換平臺的建立。以數據交換管理規范為基礎,建立應用系統之間交換數據的軟件平臺。
3.4應用層設計
業務應用覆蓋煙葉生產經營的主要業務,包括客戶關系管理、生產過程管理、收購管理提升、調撥倉儲管理、煙用物資管理、電子結算、主題分析等七個模塊。
3.5展現層設計
在展現層將統一用戶權限,面向企業不同層次的業務角色,如:領導、管理人員、煙站微機操作員等用戶,通過統一的門戶,訪問不同的應用模塊,業務操作、數據查詢、數據分析。
4系統功能設計
結合業務部門的實際應用需求,現代煙草農業信息管理平臺功能模塊設計如下:
4.1客戶關系管理
4.1.1目標定位
以CRM管理理念的為指導,實現新型種植主體檔案管理及等級評定,為差異化服務及散煙收購模式的推廣奠定基礎。同時增加客戶回訪及投訴等關聯功能,提升客戶服務水平。
4.1.2功能描述
1)基礎檔案管理:實現各類種植主體基礎檔案管理,并可根據預先設定的類別歸屬條件(如種植面積),對煙農進行自動歸類。
2)客戶星級測評:建立評價方案,明確評價指標(如種植面積、合同履約率、煙葉交售等級結構、技術到位率),開展對種植主體的星級評定,實現對種植主體的分類測評,為差異化服務奠定基礎。
3)客戶投訴管理:記錄煙農對服務人員及相關人員提出的投訴,并對投訴處理過程及結果進行跟蹤。包括煙農投訴記錄、投訴處理意見、處理結果跟蹤。
4)客戶回訪管理:根據客戶回訪方案,對客戶服務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全面收集客戶反饋的問題和建議,從而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從煙農中收集有關煙葉生產相關信息,對有價值的部分信息分析處理后分送到有關部門和領導。具體功能包括:回訪方案制定、回訪結果查詢及分析。
4.2生產過程管理
4.2.1目標定位
以生產報表自定義的形式,實現生產動態信息的高效采集、快速統計和及時傳遞。健全煙葉生產環節信息,為質量追溯奠定基礎。
4.2.2功能描述
1)生產報表定義:根據生產需求,對生產報表的格式進行定義后下發至煙站進行數據填報。煙站可結合本級管理需要對報表進行細化定義。
2)生產報表填報:根據上級下發的報表格式,進行生產過程相應數據的采集與填報。采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手工錄入數據,另一種是利用手持終端設備進行采集。
3)生產報表查詢:實現煙站上報報表的多維度查詢(按時間、按組織結構等)。
4.3收購管理提升
4.3.1目標定位
在原有系統功能基礎上,增加散煙收購的信息支撐,提高收購工作效率;同時根據收購業務管控需要,對煙葉收購的時間、比例、重量、票據等關鍵要素進行密切監督和預警,實現對收購全過程的實時控制。
4.3.2功能描述
1)散煙收購應用
收購類型設置:實現煙站各條收購線收購類型的設置(散煙/把煙),以區分煙葉收購類型。
收購報表提升:結合煙葉收購的形態特征(把煙/散煙),對相關煙葉收購報表進行相應提升,實現收購報表數據的分類統計和查詢。
散煙補貼核算:包括補貼方案制定、散煙補貼核算、散煙補貼查詢等。
2)收購業務監控
單秤交售重量異常監控:對單筆煙葉交售的重量超出電子秤重量峰值或者超出合理值范圍的數據進行監控,確保收購業務規范。
交售等級結構異常監控:設置上、中、下等煙比例最大值,對超出或即將超出該值的收購等級比例數據進行監控預警。
連號票據等級、重量相同監控:對連號票據等級、重量相同的數據進行過濾展現,有效分析數據異常原因。
單據沖紅監控:設置票據沖紅的最大值,對超出該值的票據數據進行過濾展示。
收購時間段異常監控:依據煙葉收購運行要求中的收購時間段為標準區間值,對超出該合理區間內的收購票據數據進行展示。檢驗是否有超時收購。
4.4調撥倉儲管理
4.4.1目標定位
實現煙葉物流進、銷、存數據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數據采集時效性和準確性。
4.4.2功能描述
1)調運計劃管理:用于內部調運計劃及銷售調運計劃的制定和分解。內部調運是指收購站點的煙葉調往中轉倉庫,調運不受購銷合同控制,銷售調運計劃是中轉倉庫或煙站的煙葉銷售調運到煙廠,要受購銷合同控制。
2)煙葉入庫管理:實現煙站煙葉的入庫信息采集。
3)倉儲作業管理:包括移庫管理、庫存盤點、變質煙管理、煙葉出庫管理、倉儲資源管理等。
4.5煙用物資管理4.5.1目標定位
整合現有物資管理系統,增加物資需求管理、驗收管理、供應商管理等模塊,實現對煙用物資的購、銷、存精細化管理。
4.5.2功能描述
1)物資需求管理:包括物資需求目錄、物資需求摸底、物資需求制定等。
2)物資驗收管理:實現兩級物資驗收的電子化操作。
3)采購分配:根據需求及合同進行分配,同時與購肥指導單等單據進行關聯,保證分配的合理性。
4)供應商管理:建立物資供應商基礎資料檔案庫,并結合供應商的服務、產品質量情況,對供應商等級進行劃分,建立供應商首選名單及黑名單。
4.6電子結算
4.6.1目標定位
采用電子結算的方式進行煙葉交售款、物資款的結轉,提高結算效率,保障資金安全。
4.6.2功能描述
1)賬戶管理:對所有涉及資金往來的帳戶信息進行管理,包括帳戶錄入、在線開戶、帳戶銷戶等功能。
2)審核支付:接收收購系統提交的支付或扣款信息,由銀行轉賬系統完成資金的支付和扣除操作。
3)對賬查詢:包括銀行對帳、付款總帳查詢、付款明細帳查詢等功能。
4.7主題分析
4.7.1目標定位
結合不同層面的用戶需求,提供不同緯度的主題分析報表,以更好地滿足決策分析的需要。
4.7.2功能描述
主要包括生產主題分析、收購主題分析、倉儲主題分析、綜合分析等。
5結束語
以煙葉供應鏈思路為指導,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需求,對行業信息系統進行適應性應用功能拓展,搭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對種植收購合同的精細化,生產過程痕跡化、收購程序化的管理,實現了原煙從生產、收購、調運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并為煙葉質量追溯打下基礎。
1)實現煙葉業務閉環及標準化管理,提高煙葉業務工作效率。通過對煙葉各業務流程梳理及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搭建,形成煙葉計劃、合同、生產、收購、調運、業務的閉環管理,實現煙葉業務管理順暢,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
2)建立綜合查詢分析平臺,提升煙葉決策分析水平。使用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數出一門,并且通過數據智能分析及不同的展現方式,為各級人員分析、統計、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3)建立物流追蹤體系,為質量追溯體系建立奠定基礎。通過對煙葉生產經營各環節節點信息,特別是生產過程動態數據及倉儲調撥數據的準確、實時、全面采集,為煙葉質量追溯體系的建立夯實基礎。
4)加快現代煙草農業發展。通過對生產過程管理、煙用物資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應用的拓展和完善,為煙葉生產流程化、精細化、痕跡化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煙葉生產,加快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道支.現代煙草農業的探索與實踐[M].合肥:合肥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2]煙站:單元.煙葉管理信息系統技術資料[C].廈門中軟海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0.
[3]聶和平.我國煙葉信息化的構思和設想[J].中國煙草科學,2003 (4):9-11.
[4]趙鑫春.南陽市煙葉信息化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0:23-29.
[5]張敏.淺析安徽省現代煙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7):95-97.
[6]王曉麗,郭利,陶新國.現代煙草農業創新發展的現狀分析與探索性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8-11.
[7]楊祝軍,闞宏偉,韋建玉.中國煙草農業信息化發展思路[J].廣東農業科學,2009(9):228-231.
[8]趙志明,李佛琳.現代煙草農業體系內容建設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10):115-116.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數據庫;網絡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0-0000-01
Agricultural Dynamic Inform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 T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gdao266510,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knowledge.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agriculture growing,and also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e innovation.I 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atabase is analyzed,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Agriculture;Informatization;Database;Network
一、前言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與農業有關的信息以及數據都成幾何級數增長,不論是歷史數據,還是最新的時效數據,都對農業信息的進一步挖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有效的存儲和管理這些海量的農業數據?如何從這些海量數據中挖掘和發現對指導農業生產有益的知識和信息?如何以有效直觀的手段表達農業生產信息的趨勢性變化?如何分析和預測農產品的價格走向?如何在空間上展示農業生產信息的動態變化?如何在空間上對農業生產信息進行分析比較?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擺在了我們面前,因此農業動態信息數據庫建設成為了當務之急。
二、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大部分省、市、縣、鄉初步形成了農業信息網絡體系。一個以政府農業信息中心為龍頭、連接各縣市農業部門的信息平臺正在形成。在此基礎上,各省市也引進和自行研制了一些數據庫系統,農業數據庫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從數據庫的種類看,目前已有了農產品市場、農業技術、農業資源、農業專家等10余種農業數據庫,信息內容涉及了“三農”的大部分領域,數據庫包容的信息量一般能滿足行業的應急需求;數據庫信息采集、處理、運行機制已具雛形,起到了及時、準確、便利作用,農業數據庫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初現端倪。盡管農業數據庫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行業相比,差距也是十分明顯的。
(一)農業數據庫建設仍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
數據庫是分析應用的前提,在信息資源的利用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據統計,具有一定規模且能提供服務、可以供社會有效利用的國內自建數據庫有1038個。其中涉及農學、畜牧、漁業等的數據庫有28個,僅占國內自建數據庫總量的2.7%。因此從總體看來,我國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還相當薄弱,存在著數據庫的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結構不和理,標準不統一,服務能力弱,建設數據庫的資金投入不足,規模容量小等問題。
(二)農業信息基礎網絡缺乏統一標準,兼容性較差,難以共享
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技術標準,使得各個農業相關單位的網絡建設形式多種多樣、技術標準不統一、格式不一,存在大量的異構系統和環境,缺乏統一技術標準,各種協議支持的應用系統越來越豐富,所有這些使得用戶面臨著在異構環境下各應用之間如何進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問題。
(三)農業信息更新慢,時效性差
目前,農業信息的時效性較差,公眾需求的有效信息少,不能實現信息的及時更新:農業信息對時效性的要求比較強,而由于人力和財力所限,信息更新慢,維護和更新信息有限,因而過時信息多,缺乏第一手的信息和第一時間發表的信息,不能實現信息的及時更新,信息的深度也明顯不足;有些網站實質性內容并不多,對農業生產實踐的指導性有限。隨著動態農業生產信息的實時獲取與更新,可在農業分類綜合數據庫中積累詳細和長時間序列的數據。
三、農業動態信息數據庫建設建議
(一)加強對農業信息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加強與農業有關的生產、市場、價格、品種資源、技術、政策、自然災害等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利用,要確保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規范性和適用性,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與效益,增強農業信息數據庫在經濟增長中的服務功能。
(二)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
發展農業信息服務的基礎是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由于農業基礎建設薄弱,而且各地發展不平衡,現階段農業信息服務應堅持傳統服務與現代服務相結合,堅持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基礎上,組建科技興農信息服務協作網,互相協作,資源共享,并與上級信息部門建立廣泛的業務聯系以豐富信息資源。
(三)培育社會多元參與的機制
農業信息數據庫與其服務內容具有明顯的基礎性、公益性等特征,所以穩定的投入在農業動態信息數據庫的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投資與參與體系,在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引入有利于競爭、發展的激勵機制,加大農業動態信息數據庫建設的投入力度。
參考文獻:
[1]唐研,黎香蘭,曾燕,仝雪芹.農業數據庫的建設與需求的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06,3
[2]劉善文,李建華.淺談臺灣農業數據庫建設[J].臺灣農業探索,1997,3
[3]馬衛平.網上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的現狀及前景[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2,2:49-51
[4]方東權.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J].農牧產品開發,1999,7:3-5
物聯網解決三個需求:感知、傳輸、應用
孫忠富介紹,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與發展時間不算太短。上世紀80年代,我國設施農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設施農業它追求的就是自動化監控與智能化管理,在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的最初階段,設施農業成為最重要的載體。上世紀80年代以后,這樣的技術快速發展,90年展得更快,21世紀,這種勢頭一直突飛猛進。孫忠富解釋說,這是因為我國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特別是信息化技術自身的發展、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到現代農業或設施農業上,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信息化發展。
孫忠富說,另外就是精準農業,它是要求對大田作物的種植實現精準化的管理,特別是水肥,什么時候施肥啊、澆水啊,提出的是一種“因需管理”――根據作物的需求、根據地塊的差異進行管理。因為農田分布廣,每個地塊營養水平不一樣,作物長勢和水分條件不一樣,所以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的管理,這就是精準農業的需求。這種個性化的需求也是需要信息技術、傳感技術、網絡傳輸技術。接著,孫忠富博士講到,物聯網是發達國家逐步形成的一種理念,我國真正全面的被人們認識實際上大約是在2009年左右,這個概念一提出,很快上升到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產業的高度,成為了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三個信息化浪潮。
孫忠富介紹,現在物聯網技術發展很快也是如此,有著巨大的發展與應用空間,具體到農業領域方面,由于農業領域自身的特點:分布廣,面積大,問題復雜,所以很難管理。怎么樣獲取農作物繁雜的信息,也包括氣象、土壤等各種參數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取和監測,將能夠提高農業的管理水平,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然后怎樣根據這些信息去精準地管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就是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必要性。
整個物聯網系統要解決三個層面上的需求。第一個層面,就是“感知”。我們用物聯網的技術,相對來說就可以全面、準確的、快速地感知我們農業整個生產過程中一系列重要的信息,這些信息,我剛才講到了,是和農業緊密聯系的信息,比如作物生長環境中的光照和水份等,我們應該全面地了解和感知到,因為這些信息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也影響災害的發生等。
第二個層面,是“傳輸”。當我們感知到了諸多數據和信息,之后就涉及到了怎么去傳輸。農業的現場都是遠離社區的,遠離辦公室,而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他也不在生產現場,這些信息呢,還得讓他們知道,讓他們了解這些信息,另外科學家及研究人員也需要快速、準確地了解到信息。這就需要網絡的技術傳輸過來,這就是物聯網的第二個關鍵技術―傳輸。
第三個層面,就是“應用”。這是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當我們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之后,如何解析,如何與專業知識結合,提供綜合服務,這才是物聯網應用的終極目標。
孫忠富介紹說,信息傳到信息中心,有了數據,這些大量的雜亂無章數據,對普通人來說,是無用的,而怎樣把這些數據結合農業生產的特點、結合作物或現場的一些具體情況、結合農業專家的一些知識和經驗,不斷地去提取去挖掘,形成一種簡單的、人性化的、一般人能夠看得懂、用得上的一種技術產品,這個過程就是數據挖掘和整合過程,也就是第三個層面的關鍵技術―分析應用與服務。目前人們經常提到云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等概念,都與此層面密切相關。
孫忠富總結道,物聯網基礎就是數據的感知、數據的傳輸和數據的應用。對大多數應用者來說,他們只要關心最后一個層面的東西就可以了,所以相比而言,第三個層面是最重要的,特別需要面向農業的具體問題。而具體到傳感技術,孫忠富說,這得靠專業的廠家,即一些電子產品的供應商。而這些供應商的研發,他們需要和農業方面的專家結合,他們需要知道農業上的實際需求,比如農業實踐中需求什么樣的傳感設備,哪些是已有的設備哪些是缺乏的,或者是說將來更需要哪方面的傳感設備,這樣,進行研發的電子設備廠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孫忠富說,這樣來看,物聯網的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他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各方面的技術人員來進行交流,進行合作。
技術認同感和培養使用群體是關鍵
最后,還要有用戶的配合,要能培養一個廣泛的用戶群體,這個系統、這個成果研發出來后,還要培養用戶,因為現在任何一個新產品,如果你沒有用戶群體,也是沒有用的。孫忠富說,那么一個用戶群體是如何形成的,第一,的確是這個市場有需求,大家都感到有用;其次,就是產品覺得好用,得有認同感,這樣才能培養出使用群體,另外,就是對高科技手段的認可,不斷地適應和改變工作方式,包括信息獲取的手段。
對于用戶群體的培養問題,孫忠富進一步解釋說,他最近參加在江蘇召開的全國農業信息化工作會議,農業部有關領導講話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思想。農業信息化應用要針對特定的群體,這個群體是要培養的,比如現今智能手機用戶很多,但主要還是年青人,而農業信息技術用戶群體、物聯網技術,也是一樣,用戶也是要針對性地培養的,這個很重要。這就需要完善我們的技術系統,不斷地能給用戶或使用者帶來好的服務,用戶群培養很關鍵。
孫忠富認為,我們國家的農業信息化技術發展和應用,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跟國際是同步的,在某些方面甚至獨具一幟和特色。但是我國的現實國情是經濟和技術發達程度不均,在這種情況下,平均水平跟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但在某些特定領域中甚至領先世界水平,整體水平我們還得努力,得迎頭趕上。
物聯網的數據是實時的、動態的
對于物聯網的理念,孫忠富介紹,這種技術理念的形成是逐步的??伤菰吹缴鲜兰o80年代,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如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再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逐步地演變,出現了物聯網的概念。
孫忠富介紹,要說起物聯網不得不講互聯網,二者具有重要的依存關系?;ヂ摼W主要是將計算機(資源)互聯成一個超級網絡系統,信息的利用方式以查詢為主,針對的是已有的數據資源。而我們農業領域中,更需要一些自動實時感知的數據,這就需要把一些感知設備(傳感器)連起來,自動的實時的感知,比如作物環境的土壤水份信息、溫度濕度、太陽光照等信息,這類信息數據是不斷變化的,互聯網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而物聯網是可以做到。因為互聯網仍是物聯網系統數據傳輸的最重要平臺,所以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聯網就是通過互聯網將各種感知設備連接起來,形成具有感知能力的傳感網,如此將物(設備)與物(設備)連接在一起,乃至將萬物連接起來,構成了物聯網。當然物聯網的內涵遠遠不止如此。
之于農業,有其自己的特點。孫忠富介紹說,因為農業是復雜的,涉及內容多,覆蓋面廣,要在全國范圍內布設一定覆蓋度的傳感裝備,其難度可想而知,不像一個園區或一個大工廠,充其量就那么大。但也正因為如此,要把這么大的農業系統監管起來,實現快速準確地了解各種信息并實施調控管理,如生長環境的變化、災情以及農情等變化,更需要有物聯網這樣的技術予以支撐。所以物聯網的發展,對現代農業和信息農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重大機遇,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產業化探索
孫忠富和他們的研究團隊之前長久的研究和實踐的積累,正不斷地轉化在農業的實踐應用領域中;而實踐應用所帶來的便利,也更加堅定了他們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理論探索和相關產業化實踐的努力。
孫忠富介紹,他們團隊建立的農業數據信息遠程監控中心是經過多年的研發而成,尤其是以自主研發的“農業環境遠程監控系統”的示范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這一智能系統的應用,不斷積累和完善各類農業現場重要數據參數的獲取和解析,并通過構建網絡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和遠程調用,為政府相關部門、一線生產單位、科研院所等決策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數據信息服務,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在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優化調控等過程中的精準監測與決策管理水平。
目前孫忠富他們實驗室正在開展“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與診斷管理”系統的研發工作,是農業部和財政部2009年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的重點支持項目。項目基于M2M和物聯網理念,針對我國四個小麥生態區類型區(東北、西部、黃淮海、長江中下游),構建小麥苗情監控網絡,開發基于WEB的遠程監控網絡與管理系統,為小麥苗情綜合診斷,優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該項目的解決方案和關鍵技術,完全可應用在其他作物的診斷與管理過程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孫忠富坦言,現在社會上物聯網熱度比較高,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見,大部分是起步、或初步的應用,而他們的這個項目,雖然也存在諸多不足,但相比來說是做得比較扎實的一個項目。孫忠富他們的這個系統,是面向全國的,在全國小麥的主產區,布測大量的監控站點,主要就是監測小麥以及與小麥生長發育緊密相關的因子,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挖掘,對災情苗情的變化進行診斷預防,將這些信息提供給政府和用戶,并為其提供一些決策支持服務。
孫忠富介紹說,這個系統已經完成了主要關鍵技術的研發,下一步不斷地擴大應用,準備不斷地把技術推廣示范,把技術外延?,F在主要是應用在小麥作物,但農業上作物種類很多的。應用同樣技術原理和具有的可復制性,他們的團隊下一步考慮將這些成功的技術運用到更多種作物的監控與管理上。
孫忠富說,這些主要關鍵技術就是上面提到的三個大的層面:傳感、傳輸、分析應用方面的技術。針對這三個層面,孫忠富他們開發了自己的硬件設備,包括數據采集系統、圖像設備,另外也開發了自己的軟件系統,在全國很多地區進行示范應用。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堅持把這些技術轉化,非常注重把這些產品的示范價值向社會推廣,進行產業化。
摘要:目前,鮮活農產品產業發展迅猛,但其銷售卻面臨巨大的挑戰。本文從網絡營銷的角度,介紹鮮活農產品開展網絡營銷的現狀,分析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意義,指出了實施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
近年來,我國鮮活農產品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市場大多數處于初級現貨市場階段,鮮活農產品營銷渠道和時機不夠暢通,給農戶收入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網絡營銷異軍突起,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二者結合,將呈現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鮮活農產品如何通過網絡促進銷售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一、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現狀
網絡營銷在鮮活農產品產業中的應用主要是以互聯網及網絡技術為支持,借助鮮活農產品行業網站、企業網站以及各級政府的農業信息網,實現雙向的信息流。即鮮活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加工等企業和果農,通過網絡及時、形象地和獲取相關的商品供求及服務信息。在此基礎上,以B2B(企業對企業)為主要形式,實現網上營銷洽談、網下成交支付。目前,在信用體系和網上支付手段不健全的環境下,這種形式的風險較小,比較適合鮮活農產品內在質量千差萬別、必須感官加以確定的特點。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鮮活農產品產業專業網站大約有40多家。其中,中國果品信息網等5家網站位列農業100強網站之列。除行業性鮮活農產品專業網站外,還有荔枝、芒果、香蕉、梨、棗等各種單品鮮活農產品專業網站。同時,各地農業網站都不同程度的設有鮮活農產品頻道和專欄。鮮活農產品企業是應用網絡營銷的主體,主要是大中城市的鮮活農產品龍頭企業和大型批發、集貿市場。目前,在鮮活農產品產地縣、鎮的一些運銷大戶、專業合作社,也創建了網站,網絡營銷正在起步和發展。根據素有“中國蘋果之都”美譽的山東棲霞調查,在大約200家果品商儲公司中,近20%的企業有不同程度的網絡營銷應用。但從整體看,鮮活農產品的網絡營銷還遠未開展起來,極具發展潛力。
二、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重要意義
當前一個突出問題是一部分鮮活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下跌,“谷賤傷農”現象時常發生,農民收入增長減緩。而開展網絡營銷,能讓鮮活農產品的生產者以一種新的途徑及時地了解生產信息,根據市場合理地組織生產,避免產量和價格的巨大波動帶來的不穩定。因此,網絡營銷對鮮活農產品營銷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突破鮮活農產品產業發展瓶頸
我國鮮活農產品產業總量的發展已有相當可觀的規模,且生產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擴大。1978年全國鮮活農產品產量僅為657萬噸,2004年已達到8394萬噸,比1978年增長11.8倍,產值達到1500億元。從1995年起,我國鮮活農產品產量一直穩居世界各國首位。但近年來,許多鮮活農產品品種出現賣難現象,階段性買方市場明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信息不靈、渠道不寬、流通不暢是主要原因。鮮活農產品產業開展網絡營銷可以擴大市場時空范圍,未來的發展可以加快加大鮮活農產品市場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一定程度上突破銷售不暢造成的行業發展瓶頸。
(二)節約交易成本,擴大經營規模,促進企業增效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很多研究表明,基于網絡信息和銷售商品,并不需要投資大額的固定資產,而且,由于供求雙方信息透明、實時和高度的互動性,使得農產品營銷過程中信息搜尋、議價與監督交易實施等各方面成本顯著降低。此外,一些企業通過開展網絡營銷也取得了顯著效果。例如,四川惠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開展網絡營銷,建立自己的網頁,樹立公司形象,網上洽談,改變以往盲目跑市場的情況,節約了成本,增加了定單,2005年的柑橘購銷量是2004年的1.5倍。四川蒲江雜柑合作社開展網絡營銷以來,推廣當地優良柑橘品種作用明顯,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連年取得好成績。
(三)加強農戶與外界的聯系,促進鮮活農產品銷售
根據鮮活農產品有季節性和不易長期貯存的特點,農戶必須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和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和動向,溝通買賣雙方的流通渠道,盡快將產品順利地賣出去?;ヂ摼W能夠及時地將信息傳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鮮活農產品生產商和銷售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信息,如鮮活農產品的品種、價格等,同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場信息和客戶需求,根據市場信息和客戶的需求情況來制定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計劃。例如,近幾年來,上海郊區一些承包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外國人,其與當地的農戶相比,除了資金技術上的優勢外,最大的優勢就是加入互聯網,信息靈通,能按照市場需求信息安排生產,溝通各種流通渠道,使他們生產的鮮活農產品不僅供應上海市場,而且還能進入國際市場。
三、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策略
目前,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存在網絡基礎設施薄弱、信息化人才和營銷人才缺乏、鮮活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以及物流配送不及時等困難。從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實際情況出發,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應對。
(一)加快制定鮮活農產品標準體系
加快制定鮮活農產品相關標準,推動綠色鮮活農產品認證、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認證,促進標準化生產和實施品牌戰略,主要品種逐步實現從鮮活農產品種植到包裝的標準化,著力改善網絡營銷的環境。例如,農業合作組織、農村合作社等組織可以和農戶結成穩固的聯盟,實行統一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品牌,實施利潤平均化,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來合理安排各農戶的開始種植時間,實現標準化生產和實施品牌戰略。
(二)利用農業網上展廳,務實、穩步地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
鮮活農產品企業要開展網絡營銷,仍以網上營銷洽談、網下成交支付為主要形式,行業組織要推廣相關經驗和加強交流,務實、穩步地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這包括營銷導向的企業網站建設和升級、網站優化與推廣、搜索引擎營銷等,有條件的還可以嘗試以網絡營銷促進鮮活農產品“訂單農業”的實現。
鮮活農產品企業要特別注意與各級政府的農業信息網、行業網站聯系,借助其比較發達、成熟的網絡開展網絡營銷。例如,我國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本地的農業信息網,從農業部到各地方也都開通了網上展廳,用多種文字展示各地名優特新農產品,有很多地方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了網絡營銷的嘗試,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管是對推介企業還是對擴大鮮活農產品市場來說,網上展廳日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上交易是一種必然趨勢。而且,網絡營銷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應用,而我國到2004年底開展網絡營銷的企業僅有5%,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這就迫切要求我們應加快建立健全我國鮮活農產品市場信息社會服務體系,為農民及時采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準確的鮮活農產品市場信息;要盡快開展網絡營銷,使企業通過網上展廳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或者商業廣告,擴大企業的知名度。
(三)建立有效的農業信息化培訓制度
開展鮮活農產品網絡營銷,農村和廣大果農不應被遺忘,應建立有效的農業信息化培訓制度。把農產品營銷主體,即農戶、龍頭企業和營銷中介組織作為農業信息化培訓的主要對象。在農業信息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民科技信息經紀人的作用,建立專業的農業信息“二傳手”。這些經紀人,包括農民協會、村級合作組織、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等,在小農戶信息意識不強、技能不高的情況下,形成“進村入戶”的農村信息服務中間載體,徹底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一方面與農戶聯系,一方面通過網絡、信函、報紙、電話等渠道面向國內外市場,將農民的需求信息在網上及其他渠道上,聯系業務,同時為當地農民提供信息服務。
農業物聯網優勢突出
物聯網技術的特點是通過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管理。那么,農業物聯網在解決農業問題上的優勢在哪里呢?
據了解,農業物聯網主要依靠RFID(射頻識別)、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紅外傳感器等技術和設備對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生長環境、運輸過程、加工條件等進行全方位信息搜集,并對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加工等環節進行全程監控。利用農業物聯網,可以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種子、化肥、土壤、氣溫、濕度、光度、化學成分、物理成分、空氣組成、pH值、各種養分等進行監測,再結合圖像、視頻等的采集,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業的科學生產水平。
例如,借助于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美國越來越多的生態農業的經營者們開始采用“精確耕種”技術,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連續數據采集傳感器(CDS)、遙感(RS)、變率處理設備(VRT)和決策支持系統(DSS)等現代高新技術,獲取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如土壤結構、地形、植物營養、含水量、病蟲草害等)實際存在的空間及時間差異性信息,使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能夠得到最準確的分析,并對其進行最佳耕種。
除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節約資源外,保障食品安全也是物聯網技術的一項重要功能。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自動化水平低,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高,食品安全保障機制不完善,生產、運輸、加工等環節難以有效監控,亟待通過新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和提高信息收集和處理水平。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采用物聯網技術,可以監控食品在被消費者食用前所經歷的諸多環節,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可以回溯確定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因而也就更容易追查到責任人,從這一點上說,食品安全問題將更容易解決。
此外,物聯網技術也有助于提高農業科研水平?!稗r業物聯網是一個重要的服務系統,它不僅可以推動農業本身、農機、農藝、農技服務的進步,對于農業科學研究也有促進作用?!焙颖笔∞r村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文順認為,農業物聯網不僅僅是農業監測控制系統,它更是人機結合的橋梁。
構建中國農業信息化的大格局
“農業信息化、農業物聯網建設的研究成果將使農民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讓農民受益?!痹?013中國農業網站發展論壇暨農業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峰會上,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建談到我國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前景時表示。
而為了把農業物聯網公共性平臺建設好,以此為契機構建中國農業信息化的大格局,國家開始加強農業物聯網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并開始大力探索正確的商業模式,促進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可持續發展,以達到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協作、協同的目的。
2013年5月,農業部表示,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及《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要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部印發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工作方案》。
該工作方案中設立了我國農業物聯網初始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理論研究,探索農業物聯網應用主攻方向、重點領域、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發與系統集成,構建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標準、政策體系;構建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產學研和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創新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適時開展成功經驗模式的推廣應用。
與此同時,農業部也在2013年啟動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組織天津、上海、安徽開展試點試驗工作,為全國農業物聯網發展積累經驗。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開展試點試驗工作。天津是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物聯網試驗區,上海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試驗區,安徽是大田生產物聯網試驗區。
在天津,農業部、中科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在2013年9月就共同推進天津市農業物聯網建設簽署合作協議。協議明確了由農業部負責農業物聯網建設指導,組織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撐,及時總結推廣天津農業物聯網發展經驗;中科院負責農業物聯網重大技術攻關和全面技術支撐,重點在農業普適化感知、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等方面進行關鍵技術研發、集成及示范,組建專業化團隊,開發適合天津本地需求的農業物聯網平臺。而天津市作為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的實施主體,負責已經建成的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平臺的營運、管理,并以此為依托,組織全市農業物聯網發展整體規劃設計,組織各項技術研發、試驗,為全國農業物聯網建設積累經驗、示范推廣。
在上海,上海市農業委員會和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了《市農委等關于上海農業物聯網發展的實施意見》,拉開了上海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大幕。據了解,到“十二五”末,上海將以實施農業物聯網示范工程為載體,建設10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10家農業物聯網的應用示范企業、3個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中心;力爭在農業物聯網應用核心技術上有突破,在感知、傳輸、處理、控制、管理和應用等技術領域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扶持和推動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電子商務中的應用,農產品電子商務貿易額實現快速增長。
在安徽,由省農委牽頭,省農科院和科技廳共同制訂了安徽省農業物聯網工程建設方案,并由技術攻關組制訂了省農業物聯網工程總體技術方案、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工作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安徽省農委制訂了小麥“四情”(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監測指揮系統建設方案、農業種子物聯網項目方案。安徽省在各示范縣都制定了農業物聯網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普遍提出建設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或政府決策指揮中心,在有條件的規?;B殖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選擇3~5個產業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試點示范。
在新疆,物聯網技術和新疆移動大通信網結合的新科技已在全疆遍地開花。新疆移動發揮移動通信“實時性、個性化、交互性、廣泛性”的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移動物聯網”應用,開通溫室大棚無線監控、自動化滴灌等多種農村信息化應用,幫助實現精準化的農業生產管理。同時,通過農信通服務、多種資費優惠,為農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話和信息服務,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據了解,全疆23個農牧團場、5個地州市的農田實現了田間數據自動采集、全自動滴灌控制。新疆移動物聯網技術,正以信息化助力新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企業先導進入
自從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以來,農業物聯網由于可以實現農業生產、運輸、加工等環節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感知和監控而獲得了發展的良機。隨著國家對農業物聯網公共性平臺的建設的重視,一大批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布局農業物聯網領域,攜手打造具備專業影響力的交流與分享平臺。
其中在農業物聯網的基礎設施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網絡供應商正在不遺余力地用網絡專線對農業物聯網的建設提供支持。
如自安徽省渦陽縣被確定為省農業物聯網工程首批13個試驗示范縣后,安徽移動渦陽縣公司為農業園區引入2條百兆互聯網專線,并提供多媒體箱、綜合機柜、光纖收發器、交換機等設施設備。安徽移動設計的移動網絡專線和專用數據SIM卡,可實時監控大棚室內溫度、濕度和工人作業等實地情況,并實現自動灑水、調溫等田間作業。與此同時,移動網絡專線還可以時時傳遞、終端備份留存,使得蔬菜種植從育苗、成長到成熟的各階段信息和視頻資料得到保留。
在農業物聯網基礎平臺建設中,由羅克佳華、中國優農協會、太原、朔州、運城等試點城市正式簽訂的“中國優質農產品信任系統及智慧電子商務基礎(云)平臺”已經開始運行。據悉,該平臺是羅克佳華與世界500強公司Intel(英特爾)、IBM(國際商業機器)、EMC2(易安信)開展技術、資金合作共建的一項平臺,該云數據平臺的建立,將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專業為農業等行業物聯網應用服務的云數據中心。
借助于此平臺,羅克佳華也將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發與應用,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中的自動化控制、監測、預報等功能。在農產品溯源方面,羅克佳華表示可以通過二維碼應用,實現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對產地、品種、采摘、存儲、加工、運輸等各類信息的查詢,充分提升監管機構的管理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羅克佳華還計劃通過實施全程監管、全程溯源,以遠距離通信、動態定位、調度管理等技術結合云計算中心實時數據處理與服務能力,構建智慧電子商務基礎(云)平臺,促進農產品流通。
在設施農業的研究領域,由物聯網結合設施農業的研究正逐漸深入。目前,物聯網技術平臺與建筑結構、配套系統、新能源與工廠化裝備已經成為智慧溫室的四大組成之一。據了解,智能化監控、自動化管理溫室目前在北京已經建成了示范工程。國家科技部863項目《植物工廠化生產低碳設施與裝備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十二五”重點課題《盆花生產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示范》由北京市農業機械研究所承擔,這兩項課題的核心即構建智慧溫室的核心組成之一的物聯網技術平臺。
北京京鵬環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物聯網技術已應用到智慧溫室生產的不同階段。在溫室準備投入生產階段,通過在溫室里布置各類傳感器,可實時分析溫室內部環境信息,從而更好地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在生產階段,從業人員可用物聯網技術采集溫室內溫度、濕度等多類信息,來實現精細管理,例如遮陽網開閉的時間,可根據溫室內溫度、光照等信息來傳感控制,加溫系統啟動時間,可根據采集的溫度信息來調控等;在產品收獲后,還可利用物聯網采集的信息,把不同階段植物的表現和環境因子進行分析,反饋到下一輪的生產中,從而實現更精準的管理,獲得更優質的產品。
農業物聯網終端用戶中,多個地區的電子標簽已經應用于生產和流通環節。比如上海市200多家蔬菜標準園的6萬多畝蔬菜種植基地內,蔬菜就用了這樣的“身份”——每一包蔬菜的采收、施肥、用藥、灌溉、農藥檢測等信息都被記錄在電子標簽中,消費者只需要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了解到蔬菜生產的所有信息。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每一塊牛羊肉都有自己的二維碼“身份證”,通過層層追溯,可查到牛羊出生、飼養、病疫、屠宰、加工、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消費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以看到這塊牛羊肉從繁育到上餐桌所有環節的信息。
多利農莊是上海最大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也正在與多利農莊聯手打造中國首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多利農莊莊主張同貴表示,公司正通過生產體系和運輸體系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全程智能化,使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的條形碼完全了解其生產、來源和運輸等相關信息,同時還可減少農產品的消耗,提高農民的收入。
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還需加力
隨著我國農業由傳統生產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發展,國家高度重視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示范與應用。近兩年,通過科技支撐計劃、中小企業創新資金、科技型企業周轉金等多個項目的支持,我國正在努力開展農業領域物聯網關鍵技術的研發、示范與應用。
但是我國的農業物聯網產業是一個弱勢產業,無論是自動化、智能化,還是遠程控制,相比發達國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國情的、合理的、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的物聯網架構體系。另外,由于我國農業一直處于“做貢獻”的地位,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流通市場化程度低、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村金融不完善、農業科技普及不完善等眾多問題也限制了我國農業物聯網的發展。
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表示,我國農業物聯網在開發應用以及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與國外相比,我國傳感器品種不夠多,主要集中在對溫度、濕度的監測上,對其他環境因子關注較少,尤其對生物本體的感知還很缺少;另外,在政策方面,各方面對農業物聯網的投入還遠遠不夠。人們對農業物聯網的認知不足;而在如何確定經營主體,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建設運行模式上,我國目前也沒有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