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扶貧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精準扶貧;典型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準扶貧的基本內涵
保定市,地處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準扶貧”問題上,一直以在該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指導,積極遵循“精準扶貧”的全面實施,同時也符合精準扶貧的總體要求,嚴格按照省政府的統一計劃部署,圍繞以“1+3+5”模式為格局的扶貧工作開展,以促進貧困群眾、貧困地區的經濟收入為核心,解放被扶貧地人員思想,在主動對接北京天津河北協同發展規劃的同時,以特殊變革的辦法、創新的思維市場進行扶貧,對接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利用這些地區的優勢企業,獨特工業和商業資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貧成效上,防止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情況出現,全力推進全面準確的扶貧。突出發揮組織支持、社會保障、群眾主體協力、市場調控和政府主導“五大功能”,為了推進200個村15萬人逐步實現脫貧,實現2017貧困縣綜合扶貧和人人脫貧的目標。實施精準扶貧,準確扶貧,特別需要在加大扶貧總量的同時,努力加強扶貧供給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貧的精準度。任何一個地方都要脫貧,農民都需要致富,特別是在工業制造等方面貧困的地區,加強扶貧開發和供給側方面的改革,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說,保定市擺脫貧困和精準扶貧的新動力就應當來自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精準扶貧
“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以往的“需求側改革”的新概念,內涵是以結構性改革為主要改革方向,主席強調過:“在適度擴張總需求的同時,也應當努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完善供應體系和效率”。精準扶貧中的“幫助”和“貧困”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供求關系。在繁重的脫貧任務中,要科學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重點就在于是否實現精確扶貧。事實上,當精準扶貧作為頂層設計推出時,也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呈現。同時精準扶貧是政府的一項基本政策。
精準扶貧這一概念,正是傳統扶貧方式的轉型推進。國家順應時事適時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精準扶貧和供給側的改革,用改革的辦法使扶貧資源配置結構的優化,修正要素配置結構,提高社會攻擊的質量,同時改善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社會供給政策和現代社會的需求更加匹配。從供給側改革視角來看精準扶貧就是說以扶貧投入側為切入點,把錢真正花在實處,把扶貧真正扶到核心上,并以此助力精準脫貧。
3現狀分析
3.1保定市扶貧現階段成果
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保定市扶貧辦認真貫徹落實了中央和省委的政策與精神,把精準扶貧和供給側改革作為民生之本、重中之重。保定市領導將實事求是、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創新扶貧機制、科學的整合規劃結合到一起服務于精準扶貧,明確精準扶貧對象,加大富民產業的建設和穩定就業扶持力度。突出發揮組織支持、社會保障、群眾主體協力、市場調控和政府主導的“五大功能”集中主要力量,解決精準扶貧中的各項困難。注重精準扶貧的進程、吸收借鑒優秀的扶貧措施,全面推進各項產業扶貧的融資與集資,支持貧困地區的遷移和重建,以特色生態推動經濟發展,著重關注貧困地的教育事業和毫不動搖的社會保障這些精準扶貧項目。不僅如此,還首創性的將農業、金融業、光伏產業、股份合作產業、互聯網旅游、電子商務、土地搬遷、和農村就業與扶貧進行相對接,全面助力扶貧發展。
保定市精史銎豆步立156個扶貧單位,在204個貧困村都派出了工作組幫扶,省級幫扶單位共108個分散在156個幫扶村內,其他縣安排幫扶了721個村,不折不扣的做到了全保定貧困村的全覆蓋。強化基礎扶貧保障措施,建立責任到人的目標體系,實行職責分工控制的方案,明確工作重點目標和任務,同時對扶貧隊伍的管理工作進行監督,盡全力協助貧困縣有關部門,確保所有工作的執行到位。特別是在基本的條件最差,相較而言脫貧難度較大貧困縣,保定市采取了多項不同措施進行重點扶貧。
不僅如此,政府還聯系了其他精準扶貧示范村,旨在幫助貧困的原因,促進精準扶貧信息的完善,促進收入增長的各類產業發展,總的來說即是將促進貧困人口收入為重點的行業作為扶貧突出手段,建設特色產業區或公園,對村干部和領導進行培訓,學習先進的管理同時豐富自身扶貧業務,培育一批輻射范圍大的新型產業發揮其帶動作用;引導一批貧困村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逐點推進,提高保定市扶貧總體水平。
截止到2016年底,保定市的貧困人口總數從“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40萬減少到只剩31萬人,唐縣、易縣等突出典型已經進入小康時代,2017年博野縣、望都縣等5縣預計整體脫貧。
3.2保定市精準扶貧突出典型
3.2.1保定淶水:新模式促進新發展
淶水縣的下明峪村是保定市扶貧攻堅的突出典型之一,他們村利用本村的優勢,形成了其特有的在遠靠林果,近靠兔,中期靠大棚保收入的思路。
2012年,下明峪村開始起用新的扶貧模式,即政府負責提供水電等配套基礎設施,農戶提供土地、勞力等并可以作為股份入股(如食用菌基地的股份合作制,脫貧增收效果十分顯著),合作社負責基地的經營,金融機構負責資金的提供。隨著下明峪村脫貧致富工作的進展,下明峪村的道路、水井、自來水管道、街道環境等基礎設施都得到了提升改善,各家各戶都安上了衛星電視。下明峪村下一步還計劃完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
3.2.2易縣“旅游+扶貧”讓貧困群眾搭上致富快車
易縣位于保定市西北部,2011年被列為特困地區。但同時其農業規模大,旅游資源豐富,該縣結合本縣的縣情,因地制宜地實施“旅游+扶貧”的發展模式,帶領全縣人民脫貧致富,在2012年成為扶貧攻堅示范區。
(1)建設“旅游+扶貧”的新模式。
在易縣轄區內,不僅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多處文化遺跡和文保單位,林木覆蓋率高,是聯合國命名的第一批“千年古縣”。雖然資源豐富,但如何利用,如何讓群眾又快又好的實現脫貧夢,還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該縣從自身擁有的資源和優勢出發,抓住發展機遇,規劃確定了清西陵、紫荊關、洪崖山、狼牙山、蔡家峪、易水湖六大旅游扶貧區域,設立了52個旅游精品村,滿族文化、長城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各種文化豐富多彩,相映生輝。通過扶貧脫貧工作的不斷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扶貧”模式,希望將易縣的旅游資源由多變為強,以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以促進脫貧夢的早日實現。
(2)培育四大“旅游+扶貧”新業態。
易縣立足旅游市場的需求和優勢,針對各村不同的情況實施不同的對策,有效將各村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發展有特色的旅游業態。
易縣安格莊鄉的金坡村、新東古縣村等村,鄰近景區,因此對這樣的鄉、村實施旅游經營的模式,在村里開辦農家樂等,由貧困群眾直接經營取得收入,還可以開辦小超市、小便利店等,既便利游客又能提高收入,增加貧困群眾的非農勞動收入,有助于他們脫貧致富。
游客到景點旅游,通常會需要導游或接待服務人員,而最合適的人員便是熟知當地情況的村民,對這一現狀,易縣實施了旅游務工的業態,鼓勵當地貧困居民參與接待服務,掙取勞務。游客旅游結束后,往往會想買一些土特產和在城市買不到的東西,這就啟發了易縣實施旅游產品的開發,如農村的柴雞蛋、藥材和一些農產品,還有手工業產品如手工鞋墊、刺繡、編織品等等,大幅提高了貧困群眾的收入。
易縣還成立了旅游扶貧合作社,貧困群眾可以以各種形式如以人力、土地等入股,然后就可以參與經營,取得分紅,增加收入。易縣現已成立18個旅游扶貧合作社,共吸引了900多個貧困戶入股,是易縣旅游扶貧中一個非常重要且有顯著成效的舉措。
(3)實施“旅游+扶貧”新工程。
易縣由于大多是山區,其基礎設施都還較為落后,不利于旅游業的發展,易縣決定由政府投資建設道路、停車場、公共廁所等旅游基礎設施。同時,村民大多出身農民,文化水平較低,經營技能有限,針對這一短項,易縣開辦專題培訓,旨在著重提高旅游經營、務工人員的經營和服務技能,促進本縣旅游業更好的發展,貧困群眾的收入有更多的提高。貧困群眾通過旅游業來脫貧也需要啟動資金,本就貧困的經濟條件,資金也十分有限,針對資金不足的問題,易縣對從事各類旅游經營的貧困戶給予了不同檔次的資金補貼支持或貸款,以幫助他們解決資金問題。易縣的旅游扶貧成效顯著,已幫助6000多名貧困群眾解決了貧困問題,實現了脫貧夢。
3.2.3唐縣齊家佐鄉發展六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
唐縣齊家佐鄉黨委、政府在扶中推出多項創新舉措,大力推進林果產業、旅游產業、家庭手工業、光伏發電產業、電商扶貧產業、林下制種產業六大扶貧產業的發展,以實現老百姓的增收脫貧。
4結論
從供給側角度來分析精準扶貧之所以沒有非常系統的實現可以得出很多結論,包括完全由政府主導的貧困識別機制系統和多年以來的傳統習慣,還有貧困群體缺乏反抗斗爭精神,對國家政策和方針的不了解,以及低投資和缺乏政府的資助,還有第三方社會服務機構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要實現真正準確的扶貧工作,首先,要在保定市開展貧困普查,對貧困村實施分類管理,對村的精準扶貧實施要有保障,要有利于扶貧政策的制定。在供給側投入和精準識別環節,除了對現有的自上而下的系統進行整改,還應該基于融合的貧困群體的目標。提醒建議貧困農戶參與組織自下而上的機制,而非獨立的第三方社會福利機構如當地民間組織、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利益相關者的協助和監督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如此,還應當大大減少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排斥和可抗性問題。此外,要改變貧困群體和政府對扶貧模式的既定概念,創新將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手工業、光伏業等舊產業與互聯網金融相結合,增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精準扶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四川省扶貧到戶機制調研報告(內部報告),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局、四川農業大學旅游學院[R].2013.
Abstract: Taking Nujiang prefecture in Yunnan as a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d about which mode of tourism could directly b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even could preven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ragile natur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which also could bring about the great traveling experience.
關鍵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模式;扶貧
Key words: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travel mode;supporting the poor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8—0146—03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云南2011年上半年旅游總收入為565.9億元,同比增長23.5%。但正是在這樣一種欣欣向榮的旅游大發展局面下,仍然有地區由于開發旅游時保護措施的不到位、不及時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遺產的雙重破壞。尤其是當參與大眾旅游的游客同時不斷涌入特定的旅游區時,勢必對自然和文化資源造成威脅及破壞,毫無節制的大眾旅游開發使得兩地都出現了大量問題,自然環境的惡劣、生物資源的減少甚至滅絕、淳樸民風的破壞和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消失。因此,中國旅游業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不是單純的看重旅游經濟收益,而是在如何在利用旅游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物種的多樣性、文化的原真性與傳承性。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的生態旅游、負責任旅游、扶貧旅游以及在國外發展較為成熟志愿者旅游符合國內大眾旅游逐步向個性化旅游的過渡、參與型向體驗型旅游模式過渡的需求,既能防止脆弱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的破壞,又可以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為旅游者帶來深切的體會,符合我國貧困地區旅游的發展。
位于我國滇西北西南地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世代居住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4個少數民族。邊疆、民族、高山峽谷、偏遠和貧困“五體一體”是其基本州情[1]。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關鍵詞“怒江旅游”,從2000年至2012年共有13篇文章,除4篇為新聞簡訊。余下文章主要研究視角為旅游產品的創新[1]以及怒江州的旅游資源評價[2],尚無從分區域選擇旅游模式研究。怒江州為世界遺產“三江并流”核心區,為南北狹長分布,資源分布零散為典型的“單軸串點”[1],高山峽谷中復雜的地質地貌使得生態資源及人文資源極其脆弱,承受不了大眾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對于該區的旅游發展應“量體裁衣”,怒江州的四縣基本與其旅游開發的順序及可進入性吻合,故本文按本州的行政區劃將其分為四個相對獨立的旅游接待地,并依照其自身資源特點及當地的社會現狀選擇適合的旅游模式,以期該地區取得社會經濟發展及自然人文資源保護的雙贏局面。
2 備選旅游模式相關概念的界定
2.1 可持續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 1990年加拿大溫哥華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旅游組行動策劃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行動戰略》草案,構建了基本理論框架,并闡述了主要目標。1995年4月24日至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及世界旅游組織在西班牙召開了“可持續旅游發展世界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75個國家及地區60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
可持續旅游的核心概念就是最小化旅游的消極影響。聯合國和其它組織的定義“旅游在確保促進當地經濟同時,還應減少其對當地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2.2 負責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 國外研究已較為成熟,通過檢索responsible tourism,共有相關論文100篇,以及專業負責任旅游網站。其核心目標就是旅游的同時必須對當地負責任,主張旅游者應該嘗試在旅行時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如濟貧、文化教育、尊重保護當地文化、野生生物保育、以及改善當地的社區健康等。負責任旅游是小規模旅游;是制定旅游規劃和政策的方法和理念;是符合生態和社會倫理準則的旅游;是游客的一種旅行方式。
負責任旅游和可持續旅游的理念很相似,但更強調社會影響和道德影響。該旅游也被稱為倫理旅游(Ethical travel)。
2.3 生態旅游(Ecotourism) 生態旅游(Ecotourism)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于1987年首次定義 “出于研修,欣賞和享受風光及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和古今文化等目的到相對未開發過或未被污染過的自然區域的旅游。”
關鍵詞:旅游扶貧;貧困人口受益;貧困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6年河北行政學院年度課題(課題編號:2016XYKT062)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9月25日
“貧困人口及其發展”是旅游扶貧的核心目標,也是政府和學者關注的焦點。但由于實踐中扶貧目標被置換,旅游扶貧開發雖然促進了貧困地區的整體經濟增長,但貧困人口的受益程度卻未得到顯著提升,旅游漏損、旅游飛地甚至加劇了部分人的貧困。在精準扶貧的政策要求下,如何讓貧困人口受益成為各級政府開展旅游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探索,發現在旅游扶貧中存在諸如貧困人口參與障礙、參與內容邊緣化、受益分配不公等共性問題,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建議。筆者將在此基礎上,對與貧困人口受益相關的旅游扶貧適宜性問題、扶貧目標對象的靶向問題、上訪和維穩博弈問題進行探討,這些問題是旅游扶貧實踐的難點,希望通過本文分析為我國旅游扶貧工作提供一點參考。
一、旅游扶貧的適宜性問題
旅游扶貧謀局的正確性是一個地區貧困人口受益的基礎,不是任何地區都適合開展旅游扶貧,也不是任何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就適合在當下開展旅游扶貧。但這一前提在很多貧困人口受益研究中被忽視了,旅游扶貧的開發被賦予當然的合理性,由此形成的建議只能是隔靴搔癢,解決問題事半功倍。有些地方政府也有同樣的疏忽,看到臨近縣市開發旅游效果頗佳,就頭腦發熱、盲目投資,結果開發的景點冷冷清清,貧困人口從中受益更是無從談起。
我們在新聞報道和論文中經??匆婎愃频谋磉_,“旅游資源富集區與貧困地區在空間分布上的高度重合性,使得旅游成為反貧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這句話沒錯,但是若將其奉為準則,那么與旅游扶貧的初衷就背道而馳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僅僅給貧困地區脫貧提供了可能,如果將這種可能當作必然、將旅游資源視作反貧困的充分條件,就會使旅游扶貧成為一場黃粱美夢。其代價是巨大的,政府損失的不僅是金錢、時間和精力,還有群眾的信任以及對后續扶貧的參與、支持。中央一再強調,精準扶貧要因地制宜。同樣,旅游精準扶貧也要量力而行。
如何判斷一個地區是否適宜開展旅游扶貧?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評估。第一方面是貧困地區自身的資源條件,包括旅游資源、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旅游資源僅富集是不夠的,還要看旅游資源能否對游客產生吸引力,與周圍地區形成哪些特色差異,在旅游市場上是否具備競爭力等;第二方面是客源市場條件。大量實踐表明,除自身因素之外,貧困地區能否通過旅游開發脫貧致富還取決于外部援助地區的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及其旅游欲望的增強。因此,在進行旅游扶貧開發決策時,必須進行客源市場調查、客源市場預測,以判定旅游扶貧開發的可行性;第三方面是配套條件,如貧困地區的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是否到位,有無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支撐,是否有與扶貧和旅游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和合理的管理體制等。這三個條件構成了旅游扶貧開發的基本判斷框架,如果將某地區具象化為一個三角凳,那么資源條件、客源市場條件、配套條件就是這個凳子的三條腿,只有貧困地區在這三個方面都達到一定程度才適合開展旅游扶貧。
二、旅游扶貧的靶向問題
在旅游扶貧實踐之初,人們更多的是將旅游扶貧對象定位于貧困區域,往往更青睞于旅游發展所帶來的宏觀效益,而缺乏對貧困人口及其發展的應有關注,造成旅游扶貧目標被置換。隨著國內PPT理念的推廣,國內學者開始將旅游扶貧的對象和目標逐步轉移到貧困人口層面上來。
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貧困人口是一個異質性很高的群體,所以若將旅游扶貧對象指向“貧困人口”這樣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其目標靶向就會不夠精準。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考慮到國家扶貧辦提出的“到2020年讓7,000萬極端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要求,便無差異地將所有貧困人口納入扶貧范圍,結果卻事與愿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忽略了旅游扶貧的經濟性――旅游扶貧作為一種產業扶貧形式,除了完成扶貧的公益性目標外,它還要求有投資回報。相應的旅游扶貧對從業人員也有一定的門檻要求,包括資金、知識、技能等。因此,筆者認為旅游扶貧的目標人群應該定位于那些既具有勞動能力,又同時具有參與旅游扶貧意愿的貧困人口,即扶“可扶之人”。而對不具有參與旅游扶貧比較優勢的貧困人口,則可以通過其他替代性扶貧形式進行幫扶。
扶貧目標精準識別之后,旅游扶貧政策的靶向也要精準。目前,大多數旅游扶貧的“可扶之人”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旅游參與障礙,如經濟基礎差、缺乏物質資本,素質低、缺乏人力資本,組織能力弱、缺乏社會資本等。對此,政府部門應該通過資金、物資援助和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的參與能力,通過政策法規和制度設計上的“賦權”增加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扶貧的機會,如在旅游扶貧規劃中要求在景區實行本地貧困人口優先就業,旅游企業采購優先考慮本地貧困人口的供應,設置“貧困人口受益的比例”、“旅游創造就業機會中的貧困人口比例”等硬性指標要求,使得貧困人口能更好地分享旅游發展的成果,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三、上訪引發的扶貧資源分配問題
群眾上訪一般是為了解決問題,維護自身權益。但旅游扶貧引發的上訪和維穩博弈,卻起到了反效果。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扶貧,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極端貧困人口的數量大大減少,但與此同時相對貧困人口數量激增,普通農戶之間的收入差距不太明顯,因此讓絕對貧困戶參與旅游扶貧,村民沒有異議,但是要將一些相對貧困戶作為建檔立卡戶來扶持的話,就會引發村民的不滿,有些村民為了獲得扶貧資金甚至會以上訪為要挾。為避免矛盾,有的地方通過“輪流坐莊”、“以人代戶”、“人為分戶”等方式將全部農戶變相納入扶貧對象,有的則將所有貧困戶人為“脫貧”,不再接扶貧項目。很顯然,不論哪種方式都在挑戰扶貧工作的公平性,也損害了有真正脫貧需求的貧困人口的利益。
在現有的地方治理格局中,“維穩工作壓倒扶貧工作”,扶貧工作雖然很重要,但它是主要領導負責制,而維穩實行“一票否決制”,作為屬地化的最終承載者的基層政府在考核重壓下,對農民的上訪行為非常忌憚,慣常的對策是“以不影響穩定為底線與當事雙方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妥協”,那么一些扶貧資源就成為了治理上訪事件的“良藥”。如此一來,不僅把一些應定的貧困人口擠出扶持范圍,使旅游扶貧回到“扶農不扶窮”的老路,而且讓扶貧工作失去合理性和正義性。從長久來看,以扶貧資源換安定顯然不是個好辦法,掣肘如何破解,還應通過更好的維穩制度設計來實現。
除了以上方面,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如一個地區在旅游發展的不同發展階段,如何調整扶貧機制能讓貧困人口更多受益;如何滿足不同特質的貧困人口的反貧困需求;如何提升貧困人口的參與等級并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持續獲益;如何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在保障旅游扶貧目標實現的同時使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的收益均衡。這些問題需要在旅游扶貧實踐中逐步解決,也需要學者在以后的研究中給予更多關注。
主要參考文獻:
[1]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2]歐陽群濤.Y鎮的維穩:“一票否決制”下的鄉鎮治理[D].南昌:南昌大學,2011.
[3]鄧小海.旅游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
要害詞:西部旅游扶貧乘數效應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9年的2365萬,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5%,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現有貧困人口的分散化以及脫貧又返貧現象的存在,使我國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越來越慢,扶貧難度也越來越大。
無論從貧困人口的總數還是從貧困發生率上看西部都是最高的,解決西部貧困問題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開發式扶貧是我國目前扶貧工作的主要方式,實施開發式扶貧的要害是找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與中、東部相比,西部地區發展旅游業具有明顯的優勢,旅游扶貧也成為理論界研究的問題,由此形成了旅游扶貧理論。在旅游扶貧理論中旅游乘數理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通常被用來說明旅游扶貧的可行性。
旅游乘數效應的概念在西部地區的體現
乘數這個概念是由理查德•卡恩(RichardKahn,1931年)提出來的,后來被凱恩斯采用并進一步完善。所謂乘數,是指自變量變化一個單位所引起的因變量的變化量,即因變量的變化量與自變量的變化量之比。由于各個經濟部門在技術和經營上是相互關聯的,一種經濟量的變化,可以導致其他經濟量的相應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連續發生的,最終可導致數倍于最初經濟量變化的結果,所有變化產生的最終總效應稱為乘數效應。
旅游乘數是指旅游消費在經濟系統中導致的直接、間接和誘導性變化與最初變化之間的關系。在旅游經濟影響研究中,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旅游乘數理論是評價旅游對目的地經濟發展最具說服力的工具。
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
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是指旅游者在貧困地區或者貧困人口所在地消費,最終可帶給貧困地區或貧困人口多少收入、多少就業機會。由于旅游活動涉及的部門行業很多,旅游消費在經濟內的流轉又過于復雜,各項數據難以獲得,要精確的計算旅游乘數難度很大。所以本文采用對旅游乘數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方法來分析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
旅游乘數的大小主要受旅游消費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以及誘導效應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這三種效應的影響因素并結合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效應。
(一)直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指旅游消費對經濟系統中直接給旅游者提供相應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或部門在產出、就業方面造成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于接待旅游者的人數以及旅游收入的多少,而接待旅游者的人數以及旅游收入又取決于旅游業本身的發展水平。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如何呢?
通過對西部12省區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者的人數的分析來看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僅從國際旅游方面來看,2009年全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同比增長13.82%,旅游接待人天數同比增長21.17%,而西部12省區在旅游外匯收入上除了四川和新疆增長速度較慢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區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旅游接待人數上,除了四川、陜西、青海、新疆增長速度較慢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區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西部地區旅游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在規模上,與全國其它省區相比西部地區旅游的規模還很小,全國旅游外匯總收入292.96億美元,西部12省區旅游業外匯收入合計為258358萬美元,占全國旅游外匯總收入的8.82%。全國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138411276人天數,西部12省區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合計為15091044人天數,占全國接待入境旅游者總人數的10.9%。所以從現階段來看,整個西部旅游業發展水平與中東部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貧困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更低,所以西部貧困地區旅游消費的直接效應會比較低。
(二)間接效應
間接效應是指直接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經濟內流轉過程中對當地相關企業或部門的收入、就業的影響。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并且是綜合性很強的第三產業,它的發展直接依賴于第一、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在我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是對旅游業貢獻最大的產業,其產出的10%以上都提供給旅游業;電力、石化、金融保險業產出的6%左右貢獻給旅游業;而郵電通訊、食品制造、房地產、公用事業及服務業等產出的30%左右都貢獻給了旅游業。在旅游業依賴這些產業的同時也給這些產業帶來了收入以及大量的就業機會。這種間接效應的大小取決于旅游目的地整個經濟供給水平的高低或者說是整個經濟的漏損程度的大小。漏損程度和間接效應的大小呈反方向變化,漏損程度越大間接效應越小,漏損程度越小間接效應越大。
西部貧困地區整個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相應的整個經濟供給水平也很低。從總體水平來看,2009年末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內生產總值7493.2億,元僅占全國6.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29.4元,而全國為907元。從產業發展來看,在國家扶貧重點縣,第一產業是主導產業,但受自然條件及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產量較低,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22591千公頃,產量只有7893.7萬噸,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22.7%,產量只占全國18.3%。人均糧食產量458.1公斤,全國為658.9公斤,其它農作物的產量遠遠低于全國水平。所以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低,剩余產品少,農副產品的商品率很難滿足旅游消費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依賴大量輸入來解決,從而造成經濟的漏損。
西部地區第二、三產業雖然有較快增長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條件差、缺乏區位優勢,同時勞動力文盲率高,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第二、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仍低于全國縣域的平均增長速度。
在基礎設施方面,與全國其它地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發展旅游業的地方大多是偏遠山區,基礎設施條件差,所以西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當地資金又不足,西部貧困地區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扶貧貼息貸款、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中央專項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補助、省級財政安排的扶貧資金,占整個資金來源的78.2%。從2009年的數據看,以上來源的扶貧資金為2166678萬元,平均分配到每一個縣只有3659萬元,資金本來有限,而資金的1/3以上投向了第一產業(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基本農田建造等)剩下不足2/3投向基礎設施建造、社會服務和提高生活質量的行業。這對于解決當地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會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支撐旅游業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西部貧困地區要發展旅游業首先是解決資金問題,主要的方法就是引進外資,引進外資就意味著經濟漏損的增大。在旅游者所需要的產品提供方面,貧困地區又力不從心,由于資金、技術、治理等方面的原因,在產品質量、類型、檔次上都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要,這時就需要大量的商品輸入,這又意味著漏損的增加。在人力資源方面,貧困地區居民受教導水平普遍較低,而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一批專業的高級治理人才,人才的引進又形成經濟的漏損。
從以上分析看,在間接效應階段,由于西部貧困地區三大產業發展水平比較低,存在乘數效應發揮作用的供給限制,這種供給限制使整個經濟體系無法提供為提高旅游消費水平所需要的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和質量,從而導致乘數效應值下降,影響間接效應的發揮。
(三)誘導效應
誘導效應是指所有直接和間接向旅游者提品或服務的企業或部門的職工,把其以工資或其他形式分享到的旅游收入用于當地的生活性或服務性消費支出時,對當地相關部門和企業產生的影響。很明顯,這一效應的大小取決于直接或間接地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部門或企業的從業人員的邊際消費傾向。由于從業人員大部分來自當地,所以需要計算當地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
本文通過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各年的收入消費資料,利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來測算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并將其與全國城鎮居民、全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進行比較。
根據消費函數C=abY,C為人均消費性支出,Y為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據表1提供的數據,利用Eviews軟件分別構建出全國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以及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消費函數及檢驗結果如下:
從回歸檢驗的結果來看,可決系數(R2)和調動的可決系數()的檢驗結果來看,檢測值均在0.98以上,表明模型擬合的非常好。t統計量的值均大于t分布雙側分位數,表明回歸系數通過檢驗,此外從F統計量的檢測值看,總體回歸方程是顯著的。進一步代入相應數據對模型進行模仿檢驗,三個模型的實際值與模仿值的絕對誤差很小,表明模型的模仿精度很好,以上檢驗結果表明,模型的顯著性很好,擬合程度很高,其結果是可信的。由此可以得出全國城鎮居民、全國農村居民及西部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0.757、0.709、0.772。
從本文測算的結果看,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高于全國城鎮居民和全國農村居民,也就意味著西部貧困地區直接和間接旅游從業人員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大,所以在這一環節,旅游的乘數效應會比較大。
結論
隨著旅游收入的增加,直接和間接從事旅游業的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應會提高,由于西部地區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而導致消費水平較快提高,在投資、政府轉移支付、進出口凈額不變的前提下,會導致當地國內生產總值以較快的速度增加,所以從理論上說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比較大。很多地方旅游扶貧的勝利經驗說明,旅游業在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繁榮地方經濟等方面具有巨大乘數效應,發展旅游業對于消除貧困有重要作用。
邊際消費傾向對國內生產總值作用的大小取決于當地居民從旅游業的發展中獲得收入的多少,而當地居民獲得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決于旅游收入的高低,另一方面還取決于旅游收入有多少留在了當地。旅游收入的高低取決于旅游業的發展水平,旅游收入留在當地的比例取決于經濟的漏損程度,漏損的多少又取決于經濟供給能力的高低,經濟供給能力的高低又取決于整個經濟的發展水平。旅游乘數效應的發揮要有一定條件,會受到其本身旅游業發展水平及其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旅游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在某些地區會被削弱,這樣的地區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扶貧”的對象區域當然也包括在內。
分析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的意義不僅在于正確認識旅游扶貧的作用,還在于要為貧困地區提高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指明努力的方向。貧困地區旅游乘數效應發揮的制約性因素主要是貧困地區的經濟漏損比較嚴峻,經濟漏損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比較低導致的,而在短期內提高貧困地區的整體發展水平是很困難的,但是可以從一些細節入手來相對減少貧困地區的經濟漏損:一方面,應盡量利用區內資金。給區域內資金投入一定的優惠,比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貧困地區利用外資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一些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其利潤再投資,從而使其利潤用于發展當地的產業。人員聘用方面,盡量使用貧困地區的人員,雖然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較低,但由于旅游業的大部分崗位的就業門檻比較低,比如保潔、基層服務等等。要減少漏損還可以走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方式,走縱向一體化的道路,拉長旅游產業鏈,形成旅游大產業,從而相對提高旅游經濟的自給自足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屹山,王廣亮.資本的泛化與權力博弈[J].中國工業經濟,2009.7
>> 創意旅游: 黔東南民族村寨旅游發展新趨勢 黔東南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模式探討 新常態思維下黔東南村寨旅游改革發展的SWOT 黔東南地區苗族建筑元素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以風水學說中的科學理念對黔東南民族古村寨的審視 城鎮化背景下黔東南民族村寨鄉村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融合發展模式探析 大數據時代黔東南州智慧旅游開發研究 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黔東南要開啟“智慧旅游”新模式 增權理論在民族村寨生態資源扶貧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探討 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初步研究 預警原則:民族村寨旅游預開發的實證研究 基于社區參與的海南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研究 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關于黔東南民族山區耕地閑置問題研究 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旅游導游問題系統研究 基于黔東南地區“行”概念的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視覺設計研究 廣西少數民族石飾藝術元素在傳統村寨中的傳承與應用研究 巴澤爾產權模型在少數民族村寨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re=sph.
[2] 鄔賀銓.信息化與城市建設和管理[J].信息化建設,2010(6):12-13.
[3] 張凌云,慧慧旅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體系[J],旅游學刊,2012(5).
[4] 吳平,吳文清. 侗歌大歌之鄉――黎平中羅村[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6(3).
針對這種狀況,上街區委、區政府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元化、全域城市化的總體思路,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為目標,采取政府主導、企業介入、市場運作的辦法,對這5個貧困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企業介入,助力貧困百姓住新居
2007年11月,經過前期調研和溝通,開發商居易國際與上街區政府簽訂《鄭州市上街區五云山扶貧開發框架協議》,確定由居易國際負責五云山項目的扶貧開發工作。上街區政府研究出臺了《上街區南部山區貧困村整體搬遷補償安置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由政府負責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開發環境;由企業負責安置區建設,無償配套建設幼兒園、沿街商鋪、社區辦公樓,無償配套完善社區水、電、路、綠化、停車棚等基礎設施,對整合后的山區土地及生態資源進行開發,有效解決了資金和建設難題,實現了搬遷和開發同步進行。
2012年底項目基本完成,共建成安置樓60棟、20萬平方米,搬遷1321戶、4629人,周邊配套設施完善,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很大轉變。
在農用地集中流轉的基礎上,居易國際與區政府一道,對搬遷村民發放土地流轉收益金和扶貧補貼,每人每年發放2904元。截至目前,累計發放5148萬元。搬遷人口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976元增長至2013年的12620元,增長12.9倍。如今,項目徹底解決了山區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并探索出了一條易地扶貧搬遷與發展旅游產業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新路子。
科學規劃,推進貧困山區綜合開發
五云山山區北與黃河相望,西與佛山呼應,景色優美,文化厚重,傳說中的女媧煉石補天、嫦娥奔月都在此發生,是嫘祖活動的主要區域,山內有馬跑泉、圣母廟、財神殿、老君閣、靈霄寶殿和古寨墻等多處景點。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大力推進,貧困群眾大多搬出了大山,搬進了城區、鎮區或產業集聚區,人口承載量大幅減少,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環境更加優美,空氣更加清新,區域內有大量耕地和荒山亟待流轉開發,具備了理想的旅游開發條件。環保部門曾經進行過監測比較,貧困地區的空氣質量明顯好于市區,PM2.5常年不超過40微克/立方米,空氣富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到900個。這些天然資源都是在貧困地區投資開發度假觀光旅游的得天獨厚優勢。
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后,當地利用五云山獨特的自然生態、人文資源和區位優勢,由企業對五云山進行整體規劃、旅游開發。對項目進行整體性概念規劃,以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目標,以“融入自然、慢享生活”為主題,按照休閑旅游、健身運動、生態農業、養生養老四個板塊的規劃布局,全力打造“田園生活居住社區,集休閑、旅游、度假于一體的大型山地生態公園”。項目總投資136億元,開發周期10年。
關鍵詞:特色小鎮;扶貧開發;河北館陶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6日
一、引言
2014年底,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由浙江省提出,其概念的出現迅速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2016年7月,國家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同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發改委、國開行聯合的《關于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ǔ牵╂偨ㄔO促進脫貧攻堅的意見》指出,建設特色小鎮有利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成為帶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尤其推進特色小鎮在貧困地區的發展,有利于將特色小鎮建設和特色產業協同推進,實現致富和脫貧的同時推進。
二、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無特色產業支撐。現有特色小鎮的建設基于一定的地方產業,有時簡單地為營造特色,直接吸納當地傳統產業,并嫁接互聯網平臺等一系列“互聯網+”的概念進行改造,這些產業并沒有融合具有現代意義的概念,即便一時打造成特色小鎮,也很難永葆生機。沒有深層次的、突出的、差異化的小鎮特色產業內涵,小鎮的建設也就失去了其靈魂,同時沒有特色產業的支撐,也就缺失了小鎮扶貧開發持續發展的動力載體,而只能是“曇花一現”,貧困戶無法長效脫貧。
(二)建設資金短缺。目前,建設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特色小鎮快速建設發展的“瓶頸”,分析原因:一是城鎮經濟自身發展較弱,從江浙滬實際發展經驗可看出,經濟發展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特色小鎮的建設,也就是說小鎮的經濟發展依賴于整體經濟的水平;二是融資渠道的單一,據實地調查數據得出,現階段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大部分來源于政府投資,缺乏一個穩定的融資渠道,政府方較少地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資金籌集,也勢必會造成建設資金方面的短缺。
(三)文化傳承欠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體現歷史文化特色、民族傳統特色。雖然有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也強調了對歷史經典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在實際建設當中,有些還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發展經驗和內容,鮮有結合自己當地城市文化的塑造。因此,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要與傳統產業平臺有區別,深度挖掘特色產業的歷史內涵,做好文化傳承與自我特色的深度融合和對接。
(四)農村基層政權的錯位與失衡。近年來,農村經濟和社會問題明顯增多,其直接原因是基層政權組織功能弱化、權力的錯位與失衡問題。在扶貧開發中,農村基層政權的有力治理也關乎著脫貧攻堅的實現。因此,在統籌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中,強化基層政權的建設,實現權力的監督與制衡,同時注重加強村民理想信仰教育,激發群眾建設特色小鎮脫貧奔小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館陶的實踐與發展經驗
(一)館陶實踐。館陶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華北平原的南部。館陶是河北省省級貧困縣,總人口36萬,4鄉4鎮共277個行政村。截至2015年底貧困人口15,828人,貧困發生率5.69%。
自2014年以來,館陶縣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的新途徑,以產業興鎮、文化提升、生態改善為高度融合的農村就地城鎮化新路徑,走出了一條特色小鎮與脫貧攻堅統籌推進的成功之路。館陶縣按照“尊重民意、留住鄉愁、做強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思路,打造了糧畫小鎮、黃瓜小鎮、羊洋花木小鎮等一批具有鄉村風情、城市品質的特色小鎮,每一個美麗鄉村都有一個特色鮮明的產業支撐,使大批貧困戶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受益,實現脫貧致富,成功打造了河北省貧困村脫貧出列的“升級版”。
(二)館陶發展經驗
1、因村制宜,培育富民特色產業。館陶縣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每個小鎮都有一個清晰的產業支撐。在產業的培育上,館陶縣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培育全縣富民大產業。依托特色小鎮,館陶在全縣培育了蛋雞、黃瓜、黑小麥等富民產業,使更多的貧困村依托全縣大產業布局“搭便車”,實現“一產帶多村”;二是扶持“一村一品”。羊洋花木小鎮著力打造花木種植業。依托冀南花木集團,著力打造占地5,000畝的中國農民花博園,通過土地流轉掙租金、到企業務工掙薪金,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以太陽湖、月亮湖為中心,建設了飲食、客棧、商業等旅游配套設施,形成了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兒童拓展、采摘等功能一體的生態景觀園區,使30余戶貧困戶年人均增收6,600元。在培育特色產業的過程中,館陶縣努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以集體土地參股企業;二是合理利用閑置宅基地和廢棄大坑,種植經濟苗木或者合作搞旅游開發;三是設立發展基金。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吸引當地社會資本投入資金。
2、財政資金撬由緇嶙時荊拓寬融資渠道。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增加對扶貧開發的投入是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相配合的反映,也是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相融合的體現,對幫助農村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能夠起到關鍵作用,同時為破解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難題。館陶縣在創新投融資模式上分別采取:一是財政資金撬動。政府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體方,用現有的財政資金去撬動、引導一部分社會資本加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道路、水利、電力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完善讓村莊具有市場運作的條件和可能。截至目前,館陶縣美麗鄉村建設共投入資金2.8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5,000萬元(不到20%),撬動社會各類資金2.3億元(超過80%);二是村級自籌促動。村集體經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活力資金來源,可以率先行動,擴修村內道路、建設文化廣場,從而為村整體的脫貧攻堅打下良好基礎。如“黃瓜小鎮”翟莊村2015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00余萬元,利用這部分資金小鎮建設了具有特色的村史館、黃瓜大學等,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鄉村旅游也得到了發展,使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三是民資涌入牽動。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單單的財政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也是缺乏長久持續發展動力的,因此館陶縣在融資方面,注重社會資本的引入,讓更多“聰明”的民資加入到其中,有力補充了財政資金的不足,在這其中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社會責任的舞臺,使更多的企業愿意加入到其中。
3、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實現貧困村面貌改造提升。館陶特色小鎮的做法是依托美麗鄉村,把美麗鄉村作為小鎮的靈魂,構筑了一批留得住鄉愁、聽得見鄉音、聞得到鄉味、感受得到鄉情的魅力小鎮,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但又不失現代氣息,針對此,館陶制定了“萬人小鎮”規劃綱要,利用3~5年建成9個萬人小鎮,如糧畫小鎮是“一鎮四社區”,包括壽東社區、壽南社區、壽北社區和法寺社區,其中壽東社區是省級貧困村,四社區共享基礎設施,都以糧畫產業為主導,其他各類手工畫為輔助,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生產、生活、生態、體驗融合發展。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館陶縣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而是秉承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理念,打造成了具有自身風格特點的小鎮特色。真正將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平臺,使兩者有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小鎮同步推進。
4、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夯實脫貧攻堅根基?!盎A不牢,地動山搖”,加強黨的建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和保障。在統籌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中,館陶縣探索小區自治,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逐步夯實脫貧攻堅根基。為了讓群眾得到實惠、嘗到甜頭,館陶縣積極學習借鑒浙江、江蘇等先進地區的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篩選試點貧困村,開辦村民學校,讓群眾在學習中真切感受到建設特色小鎮與脫貧致富之間的關系,激發建設熱情。同時,在小鎮還開展了情景式黨校教育,將黨的理想信念傳遞到村民的自覺行動中去,使之自發地、情愿地參與到小鎮建設和發展中去。
主要參考文獻:
[1]韋福雷.特色小鎮發展熱潮中的冷思考[J].開放導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