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勞動教育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主要目標
1.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全縣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良好勞動習慣和積極勞動態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培養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精神,為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形成統籌資源,課程完善,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目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基本原則
2.堅持思想引領。中小學勞動教育既要讓學生學習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更要通過勞動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3.堅持系統整合。要有效發揮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勞動教育功能,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正確觀念。
4.堅持體驗為先。要讓學生直接參與勞動過程,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堅持適當適度。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性別差異、身體狀況等特點,選擇合適的勞動項目和內容,安排適度的勞動時間和強度,做好勞動保護,確保學生人身安全。
三、關鍵環節
6.落實相關課程。要根據國家規定,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開足開好。要明確并保證勞動教育課時,義務教育階段三到九年級在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安排勞動與技術教育課,高中階段執行通用技術課程標準,課時可視情況相對集中。、兩個實踐基地要充分發揮學校勞動教育的示范引領作用。各校要以兩個基地的勞動教育為依托,結合實際在地方和學校課程中加強勞動教育,開設家政、烹飪、手工、園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課程。在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職業技能的培養,在其他學科也應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
7.開展校內勞動。要在學校日常支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開辟專門區域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或“責任田”,予以精心呵護,有條件的學??蛇m當開展養殖項目,幼兒園創建種植角和養殖角。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進行手工制作、電器維修、班務整理、室內裝飾、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勞模報告會、手工勞技展演,提高勞動意識。
8.組織校外勞動。要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的教育工作計劃,學前、小學、初中、高中每個學段都要安排一定時間的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充分利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結合研學旅行、環境保護、團隊日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城鄉學生交流,組織學生學工學農。城鎮學??山Y合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農村學??山Y合實際情況在農忙時節組織學生幫助家長進行適當的農業生產勞動。
9.鼓勵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幫著做,弘揚優良家風,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學校應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布置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務。要密切家校聯系,轉變家長對孩子參與勞動的觀念,使他們懂得勞動在孩子學習、生活和未來長遠發展中的積極意義和作用,讓家長成為孩子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強統籌協調。校長是學校勞動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要統籌安排,確保勞動教育的時間、師資、經費、場地、設備等落實到位。學校要成立領導機構,加強校內統籌,既要發揮班主任、任課教師的積極性,也要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的作用。要發揮家長學校加強校外協調,積極借助家庭、社會力量,共同關心支持勞動教育。
11.加強師資建設。學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評優評先、骨干教師培養等方面,對勞動教育教師同等對待,要廣開渠道、開門辦學,聘請能工巧匠、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加強對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組織勞動教育教研活動,開展教學競賽,促進勞動教育教師專業化,不斷提高勞動教育教學質量。
一、“中考”有待改進,素質教育應該全面推行
素質教育應該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所謂徳就是學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的逐步形成,包括學生法律觀念、道德思想、紀律意識,民族,家庭的光榮傳統;還包括:熱愛祖國的思想和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辨別是非的能力等內容,這些內容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課中設置已很全面了。但是由于一些學?!皯嚱逃彼枷雵乐?,把有些年級的思品課“邊緣化”了,造成德育內容、思想的缺失。所謂智就是各科知識的教育,這部分內容在小學、初中課程中很系統了?!爸锌肌币训玫街攸c檢測,各級部門已很重視了。所謂體就是體育,身體素質好是知識的載體,身體好才能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一點很多學校體育教育已做得很好,但是還有一些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體育,表現為體育課安排較少,或者體育課被占用,或者“放羊式”教學。所謂美育,一方面是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美術技巧,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這美育教育更是被更多的學校、教師淡化了,甚至是摒棄了。所謂勞就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熱愛勞動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的能力。這一內容的設置在許多學校幾乎很少,甚至為零,使學生的勞動思想、技能的不到培養,缺乏勞動的思想、習慣、能力。
德、智、體、美、勞幾方面的素質教育,素質培養,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智育受到很好的重視,而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視,致使教育方針規定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素質得不到全面的提高,所以,“中考”指揮棒應該改進,對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幾個方面要進行綜合考量,評價學生成績,確定升學與否。這樣做,學校的教育、培養工作才能全面,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才能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初中一、二年級思想品德教育課有待重視和加強
受“中考”這個指揮棒的影響,許多學校只重視升學考試相關的學科和內容,多安排上課時間,只考試這些學科,考試后重點排名、評價,而初一、初二的政治學科,有的學校安排上課時間少,不檢測,不要求,甚至有的學校不開設課程,這樣就造成學生和教師不重視,初一、初二的政治課程的內容學生不能系統的學習,更不能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學生的健康成長令人擔憂。所以,學校應該重視和加強初一、二年級思想品德教育,是這一部本內容教育不能缺位,有和其他學科一樣的地位。
三、學生學的政治理論知識不與自己行為結合,應該糾正
由于有些學校政治課教育不開設,缺位,學生學不到安排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知識,還有的學生學了一些政治知識,只學不用,理論不聯系實際。比如:課堂上講:學生要愛護公物,不說臟話,愛護環境衛生。下課后,有學生罵人,亂扔垃圾,損壞桌椅等。針對此情況,學校應該開齊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思想品德教育,并教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行為,學校政教處和班主任對學生的行為要適時追蹤,建立檔案,表現好的給予表揚,表現差的要批評、教育,使學生學用結合,健康成長。
四、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統一,各自為陣,甚至缺位
抓好音樂教學,是構建以德育為主導,心理教育為主線,體育為基礎,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為主體的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人才的藝術素質如何,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音樂學科是“應試教育”帶來的重災學科去年秋,我們對1994年錄取南城師范的137名普師新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內容是他們在中學階段接受音樂教育的狀況。137名來自六個縣市的100余所中學學生,只有一個人能識譜。調查表明,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城市還是農村,音樂課大多都開了,教材都訂了,師資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學生在識譜方面卻令人瞠目:農村學生幾乎100%不識譜,縣城中學的也僅占4%。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磥?中小學的音樂課大都是排在課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書包里,基本不用;教學大綱束之高閣,基本不顧;學生成績隨意給分,基本無要求。把這樣素質的學生送到高中,高中音樂教育和義務教育同等現狀,但面對學生實際水平與大綱嚴重脫節的現狀,音樂教學也只有陷入補課階段,使高中音樂教學又面臨無法達標的局面。這些學生畢業又去教小學……如此惡性循環,何日是了?這種現狀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1.辦學方向偏斜,音樂課時不足。
2.經費本就羞澀,音樂設施更差。
2.教師素質下降,音樂教學舉步維艱。
4.培養步入誤區,整體素質無法提高。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對中小學音樂課程的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其間主要學習我國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接觸了解外國優秀音樂作品,初步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增強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和鑒賞力,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能使音樂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悅性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厭學情緒,激發學習積極性,調動非智力因素,發展身心潛能;還能通過愛國主義歌曲的學習和演唱,加速德育內化過程,這就是寓德于樂。真正能達到這個目標,就能運用音樂教學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引導學生始終在形象的感染中進行抽象的思考;對音樂作品的欣賞不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豐富了想像力,這就是寓智于樂。探索音樂與健美相融,把音樂、舞蹈與形體相融,這就是寓體于樂。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思考實施素質教育,正在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這是改變音樂教育現狀的極好機遇。我們認為:一定要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著力抓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準確把握音樂學科大綱的課程特點
首先,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都需要練習,而且是扎扎實實地練習,才能達到“雙基”要求。根據已經總結的教學經驗和現行音樂教材的特點,要在識譜和聽音兩個環節中,把增強學生信心、提高學生興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樂基礎知識、技能和課本歌曲、課外補充歌曲結合起來。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材系統性很強,不僅練習內容和唱歌欣賞有機結合,而且欣賞的曲目到高年級又是主課教材,這種前有音符,后有發展的配置,顯示了編寫人員的匠心,千萬不可忽略。
在音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停留在口口相傳的旋律性教學中,這和世界上許多先進的音樂教學方式相差太遠,如聯邦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強調節奏訓練和樂器教育。日本的鈴木教學法,強調欣賞和表現并列的體制等等;從他們的教學方法中,不難看出當代音樂教學正在向著音樂欣賞和節奏第一的方向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和采用。音樂欣賞是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記憶和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間接參與音樂藝術實踐的重要內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學的教法,相得益彰,音樂課就會更受學生歡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進行音樂課的基本建設
首先,關于音樂課師資建設問題,音樂課由于歷史的原因,師資力量數量不足,素質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來源。辦法只有鼓勵現有教師隊伍中、有這方面功底、愛好的教師,改行任音樂教師。讓他們一邊教課,一邊進修學習。這就要地縣有關師范、進修學校利用假期進行培訓;師范院校也要盡快加大音樂教師招生的名額。或者在中師招生中,列出專項音樂加試項目,增加分數比值,選擇一部分人才到中師側重培養,成為專任教師。還有一條非常重要,就是現有音樂教師流失嚴重,有的以歌廳唱歌為主業或第二職業,要想辦法使他們安心做好音樂教師。
其次,要把配備音樂設備作為“雙基”驗收的標準,欣賞課必須配備錄音機、磁帶、電視機等,有條件還要配備其他樂器。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計劃;靈活性;發展性
一、突出師范性
面向小學,為社會發展服務,是小學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靈魂。小學教育專業是高師本科教育中的一個新系列,其課程計劃應充分體現小學教育的特點和需求。作為師范生應具備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必備的各種能力和技能,這些建立于文化知識之上的能力和技能,應當成為教師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靈活自如得到運用。作為新型小學教師要掌握系統的教育理論知識,懂得小學教育教學規律,具有從事多學科教學的知識、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時,還應具有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在課程計劃中,第一,提高學生的教育理論水平,開設《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現代教學基礎理論》、《小學教育管理》《心理學原理》、《小學生心理學》、等課程,而且在選修課里又開設了六門教育理論課程。第二,重視對學生教師基本功的培養和訓練,開設《書法》、《教師口語》、《音樂教育》、《美術教育》、《小學語文教材教法》、《小學數學教材教法》。在選修課里開設了如《數學思想方法》、《小學科學教材教法》、《小學社會教材教法》、《微格教學訓練》等十幾門與小學教學密切相關的課程。這無疑對學生將來從事小學教育科研特別是多學科教學有益;第三,為突出課程設置的師范性,各科教學目標中都確立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標準,把這些內容集中到前兩年的教學過程中,每學期按計劃和標準嚴格考核驗收,不合格者必須重修,重修不合格者不予畢業。
二、加強實踐性
面向改革開放,面向廣大城市和農村小學教育的需要,在課程設置的設計上加強了實踐性研究,第一,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要培養新型的小學教師,又要使畢業生切實具有大學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簡單的中師“延長”,也不能搞普通高師的“照搬”。在必修課里開設了《現代漢語》、《高等數學》、《寫作》、《普通生理學》等課程,在選修課中開設《古代漢語》、《兒童文學》、《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自然辯證法》、《科技發展簡史》等,使學生掌握較為寬廣、扎實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第二,我國農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學校小人少,有的學校還在進行復式教學,因此我們的畢業生的能力應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毙?。這樣在課程設計中還開設《體育》、《大學音樂教育》、《大學美術教育》、《大學英語》、《計算機》、《社會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等必修課,還開設了文化素質課程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2-3門選修課,目的是讓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為小學服務,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第三,重視學生的教育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大教育實踐的比例,一、二、三年級各進行一周教育見習,四年級十八周教育實習,包括教育調查與畢業論文,對畢業論文以往的中師和??粕鷽]有明確要求,只是號召通過教育實習寫出心得體會,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論文答辯不通過不能畢業,這充分體現了小教本科學生較強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強化綜合性
小學教育的特點是綜合性,小學生的特點是對教師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學教師必須對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和諧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日趨整合。而在小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課程的綜合化又是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們新的課程設置必須面對這種挑戰,適應這種要求。第一,在科學文化素質上,必須從小學教育實際出發,為師范生構建一個較完備的知識系統,建立以語文、數學、教育專業知識為主的知識體系。如語文學科的構建,本著“大語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課時比重,融文學與寫作、教師口語、語言文字基礎知識、書寫等課為一體。語文學科的性質比較復雜,從語言文字上說具有工具性,從思想內容上說具有文學性,從知識內容(包括社會歷史生活知識、科學知識、理論知識以及語文知識)上說還具有知識性。這些性質是綜合在一起的,因此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師范院校的語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和思維的綜合訓練,以思維增強語感,促進語言的鑒賞、評析和表達能力,使師范生掌握較系統的漢語知識、文學基礎理論和寫作理論等;同時通過大量文學作品的選讀,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學發展的歷史概貌,以形成語言、文學、寫作等有機組合的知識體系。充分融合聽話、說話、閱讀、文學、寫作、書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形成勝任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數學知識方面,在高中學習的基礎上,開設高等數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強調理性抽象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勝任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提高了學生畢業后指導小學數學競賽和小學數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能力。在形成以語文、數學、教育學科為主干的課程體系的同時,特別強調教育專業課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力求科學構建系統的完整的課程結構。第二,在以語文、數學、教育學科為主干的課程體系中,還加大了思想政治課課程的比例,充分發揮學校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來的小學教師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還在選修課中開設倫理學、美學概論、社會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不僅在于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為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第三,在高中學習了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這六大基礎課的基礎上,開設兩門綜合性較強的必修課,即《社會科學概論》和《自然科學概論》。這兩門課程既注意了知識的橫向聯系,又體現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綜合訓練,同時要反映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使師范生的知識面更開闊,為他們繼續深造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四、體現靈活性
以往的課程設置中,必修課安排的較多,選修課和活動課較少,學生的學習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選擇性,畢業生在座談會上也說:“在校時學的課程有些沒有用,多開點選修課和活動課有利于我們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教育專業 課程設置中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第一,加大了任意選修課的門類和比重,現設選修課30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去選擇性的學習,而且鼓勵學生多選課,從評價制度上得以體現。評價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長的學分,學生選學的課多,他的特長學分也多,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是一個重要內容,這無論對學生的就業和對社會的貢獻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選修課的門類、內容還可以由學校靈活掌握。第二,加強對活動課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動課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過去的課程設置中沒有被高度重視在組織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將活動課分為三大類,即興趣組與社團活動,軍訓,勞動教育,而且這些課的開設遵循三個原則即求是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時代性原則。保證活動課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內容和形式有利于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發展,同時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活動課納入課程方案,就一定加強管理,要有授課計劃和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活動課學習成績檔案,進行等級評價和成果匯報,將成績記入學生學籍。
五、確保發展性
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從21世紀我國社會發展趨勢及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出發,借鑒發達國家面向21世紀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結合我國現行小學課程的實際,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確保發展性,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保證語文、數學基礎科目在課程體系中的優先比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克服中師畢業生文化底蘊過弱的不足。第二,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增強科技意識的培養。全國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場挑戰,當前小學教育教學方法日新月異,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在小學課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發展的趨勢,因此在新的課程設置中加大了外語、計算機等課程比例,同時開設《現代教育技術》、《教具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小學科技活動指導》等選修課,目的是培養掌握信息教育技術的新型小學教師,使他們提高獲取、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會制作教學軟件、教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第三,加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21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師范生必須加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在小學教育專業 課程設置中一方面提高這部分課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寬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1
[2]陳永明,鐘啟泉.現代教師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呂達.積極進行課程教材改革[J].中國教育報,2000.3.14
[4]鐘啟泉,崔允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民辦高校
1.背景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更多的應用功能(如網上辦公、網上政務、網上購物等)通過互聯網得以實現。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對計算機網絡人才的需求,崗位分類也進一步細化為網絡管理人員、軟件設計人員、網絡WEB編輯人員、網絡工程設計施工人員、網站設計制作人員等。民辦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如何全面構建計算機網絡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民辦院校面臨的緊迫問題。
2.民辦高校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當前社會將人才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2類。學術型人才主要是對客觀規律進行研究;應用型人才則是對客觀規律進行實踐,通過實踐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在實踐工作中應用型人才又可分為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這3類應用型人才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實踐能力的階段劃分的。工程型人才主要對系統進行設計規劃;技術型人才在一線工作環境中進行開發和管理;技能型人才則在一線環境中進行操作,在生產服務建設等行業從事具體的生產實踐活動。
民辦高校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對一些出色的學生可重點培養成工程型人才,個別資質優秀的學生可以通過繼續深造成為學術型的人才。網絡工程分院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社會對職業崗位的技術要求及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網絡專業技術的網站建設、網絡工程、網絡安全等方向的高技能型人才。分院根據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開展專業建設。
3.專業建設具體實施方法
3.1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包括專業教學、課程理論教學、實驗實訓計劃等,目的是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如在進行實訓實踐時,計劃內容要圍繞課程進行設置,要有可操作性。
制訂計劃時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1)借鑒其他學校的經驗,如“就業導向”“訂單式”培養等成功經驗。
(2)結合學校情況及專業特點,引入“專業技能+外語水平+創業素質”模式。
(3)教學計劃的制訂要體現“靜”與“動”的結合?!办o”是指網絡專業的基本課程,包括基本操作、理論、原理、程序設計思想等內容;“動”是指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學校通常為一屆學生制訂一個在校期間的整體的教學計劃,同時在每個學期也會根據行業技術的發展情況及人才市場的變化而進行計劃的更新。
(4)體現以培養應用技能為主的教學思想。
3.2設置課程體系
計算機網絡專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主要包括網絡基本知識、體系結構、協議組、網絡工作原理和各種接入技術。
為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網絡工程分院將學生的專業課程劃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特色實訓4個部分,部分課程設置如圖1所示。公共基礎課包括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旨在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專業基礎課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專業課程側重于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構建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它直接面對就業崗位群。實訓課程與專業課緊密結合,如網站建設方向的學生需要學習網絡數據庫技術、網站建設與ASP應用、DIV+CSS網站布局、PHP與Mysql、網站設計綜合實訓等課程;網絡工程方向的要學習網絡設備與企業網構建、組網工程、局域網組網工程、無線網絡組網、綜合智能布線、綜合布線與測試等課程;面向網絡安全的學生要學習黑客攻防技術、互聯網體系結構、Linux網絡管理、數據加密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等課程。在特色實訓課程中,學校購置了高中低檔不同規格的網絡設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搭建實驗實訓環境。學校與一些IT企業合作建立專業網絡實訓室,同時開設網絡大學教育和網絡工程特色班,建立資格論證體系。學生有針對性地完成特色課程學習,通過專業化的考試,即可取得國家認證證書。
在公共課學習時要注重對學生的發展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做好職業定位(如網絡工程方向、網站制作設計方向、網絡編程方向、網絡安全管理方向等)。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向安排實訓課程,要突出網絡組網、管理、安全防護及網站建設等。學生根據個人的定位選修課程。學校將職業資格認證的考試作為選修內容納入到教學體系中。
3.3創建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創建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
(2)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專業主干課程必須要有專用的多媒體課件。
(3)在教育觀念上要注重實踐性與實用性,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在教學中相互協作,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
(4)在育人對象上要著眼全體學生的培養,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基礎與發展條件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5)在育人目標上要以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合作能力為核心。
(6)在教育教學內容上重視德、智、體、美與勞動教育,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7)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實例、課題來組織和貫通知識,形成較為豐富、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
基于上述指導思想,學院建立以闡述實例、課題背景、自學、查找資料、課堂講授輔導、現場教學、按組分析和討論、情景模擬、實驗分析、報告、實施總結、實驗分析結果為主要過程的教學模式,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習、應用和發展知識的過程。教師在與學生建立平等雙向互動關系的基礎上,用分析、討論和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學任務。
新型教育模式注重把教學內容還原到實際的應用環境中去,根據課程設計不同的情景模擬環境。學生通過情景模擬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實施的角度認真地思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各種技術資料和設施去完成任務。教學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方法指導學生小組與個人學習活動;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因為學生基礎能力的形成是以教師為主導,而專業能力的形成則必須以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為主;強調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校會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代表回校作報告,通過榜樣的力量讓學生樹立起遠大的目標,作好走出校門的心理與職業素質的準備。
3.4設計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原則,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計算機網絡專業素質與能力結構如圖2所示。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跟先進的網絡技術,結合學校實際的特點,建構專業的網絡環境。如由交換機、路由器和防火墻等設備組成專業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實驗室,學生通過這樣的實訓平臺,采用虛擬機技術,構建多個獨立的局域網,完成網絡的攻擊、計算機病毒攻擊、主機安全防護、域控制管理等實驗,培養了網絡安全專業技能,獲得了職業認知和職業意識。學生在網絡攻防實驗中體驗網絡安全問題及常見故障的解決辦法,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
3.5建設師資隊伍
網絡工程分院注重教學隊伍的培養與培訓,組織教師參加思科等公司的專業培訓班,組建思科網絡學院;每年選派教師參加計算機網絡安全、網站開發等培訓;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同時,學院引入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職業崗位要求。
3.6建立質量監控體系
學校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評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及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由學生的上課出勤、理論作業成績及上機實驗成績構成,實踐成績主要包括實訓課程成績及學生實踐情況總評。另外,聘請計算機網絡界的專家們組成學校顧問團,定期對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教育進行督導,對教案、教學模式、上課組織方法、教學重點等方面提出建議。同時,學校對學生上課紀律、聽課率、實驗成功率等方面進行記錄,并在一定時間內形成反饋意見,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法等進行及時更正。
從專家、教師、學校等多個維度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構成多元多向的評價體系。
4.結語
學校以職業活動需要和受教育者生存發展需要為中心進行網絡專業建設,以實例和課題來組建知識,運用情景模擬、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絡等教學手段,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重視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資格考證培訓工作。從學生畢業就業情況分析來看,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及專業能力充分認可,學生就業情況令人滿意。
計算機網絡專業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如何在課程設計中體現網絡技術“高、精、尖、快”的特點,如何保持教材和課程群建設相協調,實踐實訓環境如何滿足培養方案以及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如何確定崗位群、建設課程群及支撐體系,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參考文獻:
[1]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8.
近幾年來,為進一步提升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成果,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舉措,以促進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F就我區鞏固提升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成果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匯報如下。
一、基本區情及教育概況
區區域面積137平方公里,下轄鎮和、、、、5個街道,共有村(社區)60個,其中行政村12個、農村社區4個、純居民社區37個、廠礦社區7個,全區常住人口23萬。近年來,我區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針、市委“三大四聚”發展路徑和“六強四動一保障”工作思路,堅定不移實施“產業特色化、城鄉田園化、民生普惠化、治理現代化和黨建科學化”五大戰略,加快推進富裕美麗幸?,F代化建設,全區經濟社會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億元,增長8.7%。完成財政總收入14.22億元,增長9.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26億元,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4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2元,增長8.6%。
全區共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18所,其中小學15所(教學點3個),初級中學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企業辦)。在校學生數18161人,其中小學生13507人,初中生4654人。教職工1019人,小學教職工734人,初中教職工285人。
二、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保障機制方面
1.組織保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各政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認真落實國家、省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整改意見,制定了《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檢查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方案》并逐項整改,基本整改到位,但由于城區用地限制,部分城區學校的生均用地面積還難以達到省定標準。建立健全區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定期聽取、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及時有效解決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確保教育事業穩步有序發展。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和鎮(街道)教育工作職責,制定《區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任務分解工作方案》,建立教育職責履行情況的考核獎懲制度,年終開展了對政府各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履行教育工作職責情況考核。將教育行政部門列為城鄉規委會成員單位,先后制定出臺了《區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區教育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意見》,制定了學校網點布局規劃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規劃等規劃舉措,各學校項目如期推進。同時在在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和居民住宅小區建設中按規定配套規劃建設義務教育學校,目前已規劃建設學校3所。認真落實市《關于進一步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實施意見》和《市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科學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合理確定學校服務半徑,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學生就近入學,
2.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出臺《區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區教育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區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規劃》、《區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規劃》、《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檢查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方案》等規劃方案,為推進全區教育均衡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經費保障。做到義務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2017年、2018年,全區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分別為15109、16434萬元,增長率為8.8%;全區經常性財政收入分別為32370、35025萬元,增長率為8.2%;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分別為6653元、7023元,呈逐年增長之勢。2018年公辦幼兒園、中小學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均達到省定標準,分別為幼兒園600元/人年、小學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對不足百人學校按100名學生數撥付生均公用經費,共撥付各類教育生均公用經費1200余萬元。確保教育稅費足額征收,2018年,我區分別按增值稅、消費稅的3%和2%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共計2382萬元和1591萬元,剔除上解因素,全部用于教育,共支出1857萬元。
(二)資源配置方面
1.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以縣為主”管理體制,教育經費由區財政統籌,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統發,上級專項教育資金及時做到足額到位,無克扣、挪用現象,區財政應負擔教育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2018年公辦幼兒園、中小學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均達到省定標準,分別為幼兒園600元/人年、小學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對不足百人學校按100名學生數撥付生均公用經費,共撥付各類教育生均公用經費1200余萬元。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專用教室配備、通用教學設備和學科專用教學設備配備、計算機配置、圖書配置均達到省定標準,但由于城區用地限制,部分城區學校的生均用地面積還難以達到省定標準。
2.制定《區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規劃》并逐步實施,杜絕了超大班額現象,大班額班級逐年減少。全區小學大于45人的班額占比為15.3%,較2017年的27.9%下降了12個百分點;全區初中大于50人的班額占比為20.4%,較2017年的26.1%下降了6個百分點。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區義務教育學校56人以上大班額,實現全區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班額達到省定標準。
3.嚴格執行中央資金、省補助資金的使用要求,切實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按實施規劃的年度計劃足額落實建設經費,保證了建設規劃落到實處。近年來,我區結合上級下達的薄弱學校改造資金,已經完成了校舍建設12145㎡(其中:為化解城區學校就學壓力,朱埠小學原規劃校舍建設面積1311㎡,現建設面積為5787㎡)。室外運動場面積完成建設14030㎡(其中:里屋小學2200㎡、小學4600㎡以及新增朱埠小學3820㎡的運動場全部鋪設了塑膠及人工草皮),對存在安全隱患的440米圍墻全部進行了改造。2017年,上級下達我區“薄弱學校改造”資金110萬元,用于朱埠小學、中心小學,中學、東川小學、土橋小學、橋東小學等學校校舍、運動場、圍墻的建設。2018年,上級先后二批下達我區“薄弱學校改造”資金240.9萬元,用于里屋小學、星火小學、東川小學、橋東小學、上桂小學進行校舍維修改造。我區2017、2018年薄改項目已經全部完工?!叭娓谋 毖b備類計劃資金共974.7萬元,項目完成率100%,購買器材共9272臺/件/套。
4.認真落實農村閑置校舍改造工程,將中心小學、小學、原中學分部閑置校舍改造成為公辦幼兒園。目前,全區中小學無閑置校舍。
5.制定出臺《區教育信息化工作實施方案》,按照生均公用經費的8%保障信息化設備的更新、維護及運行,不足資金在教育附加中足額安排并納入預算。近年來,圍繞“三通”目標,累計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在全區各校推廣“兩平臺”和在線視頻互動教學教研系統建設,如期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設任務。全區2018年至2019年,“校校通”比例分別達95%、100%,“班班通”比例達95%,“人人通”比例分別達78%、84%,教育城域網學校覆蓋率達100%。認真做好教育設施設備的“建配管用”,提高現代化教育設施的使用率,促進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啟動了教育城域網建設。
(三)隊伍建設方面
1.切實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規范教師從教行為。制定了《區教師考核實施方案》,出臺了《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管理暫行規定》等文件,建立完善了師德考核機制,并將師德考核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評聘、評優評先、績效工資發放的重要內容。印發了《區治理違規有償補課、違規推銷教輔教材、違規收費等“三違”行為的通知》,開展了“三違”自查自糾工作,建立了治理“三違”工作長效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每年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教師節定期召開慶祝大會對全區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進行表彰,并對困難教師、離退休教職工進行走訪慰問。
2.全區教師工資全部列入預算,按規定進行了崗位設置并做到及時足額發放,2018年教師年平均工資收入為77050元,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為76718元,教師待遇略高于本地公務員;按公務員標準撥付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全年共支出1860萬元;完善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教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以及特殊崗位津貼、邊遠地區教師特殊津貼、特殊教育津貼等納入財政預算并及時足額落實,2018年共發放農村地區教師發放邊遠地區教師特殊津貼和鄉鎮工作補貼44.7萬元。
3.建立了教職工編制動態管理制度,印發《關于統一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的實施意見》,2018年對區屬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編制重新進行了核定,省、市核定我區教職工編制為680名,現我區實有教職工858名(不含企業辦學校),超過省定編制標準;2018年我區教育系統自然減員53名,新補充教師124名,其中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和心理健康教師7名;落實了4名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畢業生就業,做到有編有崗;從教育系統外其他事業單位統籌了30名編制作為教師機動編制。
4.全區教師平均年齡為40歲,55歲及以上教師比例為5%,45-54歲教師比例為26%,35-44歲教師比例為27%,35歲以下教師比例為42%。全區中小學教師男女比例為1:7.6,學科結構基本合理。
5.積極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印發了《區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實施意見》和《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施辦法》,建立健全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激勵保障機制,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2018年共交流校長教師19名,交流人數占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
6.2018年,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經費5%的標準共安排教師培訓經費60余萬元,舉辦了中小學教師全員遠程培訓、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義務教育新課程培訓、新教師崗位培訓等十余項培訓,培訓教師達2000余人次,涌現出各類學科帶頭人13名、優秀授課教師43名。
(四)入學機會方面
1.認真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精準扶貧政策,確保全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不因教育原因致貧,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失學。2018—201年,對在經教育部門審批設立的普惠性幼兒園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實現了國家資助政策全覆蓋,每人每年發放資助金1500元。同時,區本級財政對我區戶籍的42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在原有每人每年人均1500元標準發放資助金的基礎上,新增2000元,共新增發放資助金8.4萬元。為30名困難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學期625元提供生活補助外,另對201名我區戶籍的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新增發放區本級教育資助金每生每年500元,新增發放資助金10.05萬元。在普通高中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全部享受免除學雜費補助和每生每年2000元國家助學金補助基礎上,另對29名本區戶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新增3000元區級財政教育補助,新增發放資助金8.7萬元。
2.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全區控輟保學工作的意見》,認真落實推行“雙線控輟”工作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控輟保學”責任狀,將“控輟保學”納入各鎮(街道)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把“控輟保學”工作納入各級部門和學校重要議事日程。2018-2019年,全區小學年輟學率為0%,初中年輟學率為0.7%。
3.制定了《區義務教育階段學區劃分調整的指導意見》和《區小學、初中招生和中考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意見》,嚴格執行就近入學和劃片招生政策。嚴格規范招生行為,初中招生未舉辦與升學和招生掛鉤的各種考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為70%。
4.認真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各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函授學校,成立了區教育系統“關工委”,定期組織“三老”送教活動。
5.出臺了《區進城務工人員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實施辦法》,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納入我區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體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在區就讀初三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均可正常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中考,與本地學生同等享受中考均衡生政策和其他相關優惠政策。
6.建立較為完善的殘疾兒童少年確定、登記和組織入學制度,將殘疾兒童少年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依托市特教學校,形成“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教學校為補充”的特殊教育辦學模式,切實保障全區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視力、聽力語言和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2018、2019年三類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分別為92.4%、95.5%。建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2個。
7.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聯合下發了《區重點青少年群體服務管理和預防犯罪工作實施方案》,形成了以區教體局牽頭,區婦聯、團區委、公安部門為主共同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結對幫扶,加強家校聯系,開通心理疏導渠道,配備心理健康室和心理輔導老師,加強與家長和監護人的聯系溝通,形成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
(五)質量管理方面
1.全區各校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課程改革為載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全區各中小學校按國家規定開足開齊了義務教育課程,認真執行課程標準和課時計劃。
2.轉發了《省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若干規定》,嚴格規范學校招生、收費行為,切實加強班級編排工作的管理,堅決維護課程計劃的嚴肅性,合理安排考試次數和作業量,學生課業負擔得到有效減輕。
3.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基礎教育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區中小學年度教育教學質量監測方案》,建立了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的唯一依據。下發了《區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規定學校不設重點校,不以學生成績分快慢班和重點班,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擇?,F象得到基本遏制。
4.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基礎教育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區中小學年度教育教學督導評估方案》,建立了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的唯一依據。印發了《區小學、初中招生和中考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意見》、《區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規定學校不設重點校,不以學生成績分快慢班和重點班,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擇?,F象得到基本遏制。轉發了《省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若干規定》,嚴格規范學校招生、收費行為,切實加強班級編排工作的管理,堅決維護課程計劃的嚴肅性,合理安排考試次數和作業量,學生課業負擔得到有效減輕。印發了《關于治理中小學教師有償家教的若干規定》,杜絕了學校和教師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補課現象。
加快學校內涵發展,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全區各校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以學校內涵建設為手段,以課程改革為載體,以學校特色發展為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一是認真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建好“第一課堂”,開足開齊各學科課程。大力推進“陽光體育”和大課間活動,認真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均超過85%。二是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建好“第二課堂”。通過深入實施《區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組織全區學校找準特色定位,充分挖掘各校文化內涵,大力開展中小學紅色、綠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動,打造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特色教育”名片,形成了“一校一品”的辦學特色。三是開發校外教育資源,建好“第三課堂”。通過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展了“愛心驛站”等多種學生喜聞樂見、引導學生健康發展的課外輔導活動。利用道教文化發祥地和黃蠟石博物館等資源,開發校本教材,拓展綜合實踐,開展了道教文化和太極拳進校園活動,夯實了“中華道都”建設基礎。
大力開展勞動教育,市第七中學建立了勞動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5.認真做好學校安全穩定工作,為每所中小學校配備2名專職保安,各中小學安全制度、機構、人員和設施健全,區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專項整治,保證了校園及周邊環境安全有序,全區學校未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組織開展“校園欺凌”治理工作,全區各校未發生“校園欺凌”現象。
(六)教育督導方面
認真貫徹《教育督導工作條例》和《省教育督導工作規定》,成立區教育督導委員會,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督導委員會主任,發改、財政、人社、監察等部門負責人為委員,下設辦公室,定編兩人,教育督導專項經費按每年30萬列入財政預算,保障了教育督導工作需要。貫徹落實國家《教育督導條例》和省《教育督導規定》,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選聘區級督學30名,其中專職2名、兼職28名;選聘責任督學22名,其中其中專職2名、兼職20名;共設立兩個掛牌督導責任區、16個督學片區。組織參加了國家、省、市督學和責任督學培訓,條件保障方面還不健全,正在建設當中,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正在啟動。機構改革前和改革后教育督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無變化。
教育督導結果列入學校目標管理考核,作為學校評先評優、校長聘任的重要依據。
三、存在問題
一是城區個別學校生均校園用地面積、生均校舍面積、生均體育用地面積難以達到省定標準。由于部分城區學校坐落在城區中心,建校時間早,受城市用地的限制,無法再進行擴容建設,但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區學生人數急劇增加,致使部分城區學校用地、用房難以達到省定標準,制約了教育的發展。
二是現行省定教師編制方案不適應學校教育教學需求,教師編制嚴重不足,臨聘教師過多,教師隊伍極不穩定,農村學校難以留住優秀教師。
三是義務教育發展還不夠均衡,優質教育資源還比較缺乏,城區學校大班額現象依然存在。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認真落實“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切實履行政府職責,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強化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法定要求,進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經費保障機制,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費保障,重點向薄弱學校傾斜,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按照有利于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原則,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原來以行政隸屬為主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機制,探索建立新的義務教育管理模式。
二是繼續實施學校新、改、擴建工程。積極推進社區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園區小學新建和市一小、市四小教學樓改擴建等學校工程建設,逐步解決城區學校受城市用地限制,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同時通過“名校辦分校、優校帶普校”的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提升教育優質均衡水平。
三是穩步推進化解大班額規劃。繼續推進實施《區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專項規劃》,通過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優化地段劃分、合理調配生源等手段,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區義務教育學校56人以上大班額,實現全區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班額達到省定標準。同時大力推進農村學?!氨「摹焙蛯W校標準化工程建設,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讓農村學校留得住孩子,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同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公平接受義務教育。
四是繼續優化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行教師編制動態管理,加快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教師管理由“編制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型崗位增加教師職數,逐步解決教師編制不足的問題。進一步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加大農村學校緊缺學科教師招聘力度,同時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向農村教師給予政策傾斜,在教師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優先保障,為農村學校留住優秀教師。建議省、市編編制部門均衡配置教育人力資源,對公辦中小學編制實行動態管理,根據學生區段變化和學生數變動情況,對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作統籌調整,切實保障教師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