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歷史課標要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拓展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扎實的高中歷史教學專業知識。它包括歷史學科專業知識、一般科學文化知識、歷史研究和教學的學術追蹤(即學術視野)、高中歷史教育學理論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等。
第一,應具備系統的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高中歷史新課程采取中外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精通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國別史、斷代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同時,由于模塊間的內容有交叉,所以對這些重要的交叉內容,要有一個橫向的整體掌握。高中歷史教師只有完整、系統、扎實、精深地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只有深入透徹地了解高中歷史新課標所列的主體教學內容及相互間的關系,才能明白它們在高中歷史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才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觀全局地分析教材,靈活把握處理每一節歷史課,使知識在教學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號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現,從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歷史知識的無限生命力和價值,把歷史知識“活化”,引導高中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海洋中暢快地遨游;與此同時,培養高中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觀念、人格品質,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熏陶,促進高中生科學歷史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同時,歷史教學一方面要從多角度對重要歷史問題作微觀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綜合的、整體的研究,即宏觀地由前后(時間)、中西(空間)的往復觀照來審視歷史。這些都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高中歷史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歷史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三,應具備寬闊的學術視野。近幾十年來,史學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研究也不斷深入,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所采納,高中歷史教師應密切關注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新動態、新成果,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四,應具備扎實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高中歷史新課標倡導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根據所授高中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
第五,應具備良好的關于學生的知識,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高中歷史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質相當豐富和信息傳播多樣化的現代信息社會,再加上獨生子女和家庭獨居方式的影響,他們的生長、學習無疑都有了根本性變化,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熟悉授課的對象——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這樣,你的教學才會目中有“人”,才能真正關注你的學生,關注你的學生的學習,關注你的學生的發展。
2提升專業理念
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之魂,是支撐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指引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深刻領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精神,摒棄傳統觀念中與高中歷史新課標不相符的觀念,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重新構建自己的專業理念體系。它包括課標意識、課程資源觀、教學觀、學生觀等方面的內容。
2.1增強課標意識
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確立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鉆研教材是怎樣體現課標理念、貫徹課標目標和內容的;增強課標意識,就要認真思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教學、學習評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等方面的建議并結合學校和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加以貫徹。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精神,特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備課、課堂教學、課后作業、教學反思等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中去。
2.2轉變課程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
新課程改革實施后,國家明確規定,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制度,課程管理也由國家統管制逐步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的分權決策制。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必過分強調教材的權威性,不必完全忠實于教材,而只是將教材作為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師也不應僅僅是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執行者、使用者,也應當結合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本地歷史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通過編寫校本歷史教材,成為學校課程的研制者、開發者,從而形成正確的課程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
2.3轉變教師觀
教學的根本在于學生的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因此,教師的角色亦被賦予新的內涵,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角色應發生以下變化:
2.3.1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高中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信息源。
2.3.2由高中歷史教學的“權威”轉變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2.3.3由強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高中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2.4轉變教學觀
新課標要求改變舊有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
2.4.1必須從偏面的歷史知識傳播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
2.4.2必須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高中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2.4.3必須從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閱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2.4.4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2.4.5必須從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
2.5轉變學生觀
新課程站在中華民族復興和素質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不再將學生當作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權威下的“奴仆”,而是將學生視作教學的主動探索者、參與者、與教師平等的合作者,將他們視作學校教育教學關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學資源。他們是獨立存在的人,是正在成長中的人,是終究將獨立生活的人。以生為本,就需要我們尊重他們的正常需要,關注他們的全面成長。
3提高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具體表現,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專業理念于育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教育教學能力的總和。面對高中歷史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師在提高教學基本技能的同時,尤其要提高反思能力、課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3.1提高歷史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作出理性思考,并以指導以后的教學,反思性教學源于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貼近教師的專業生活,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教學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地位的提升大有幫助。教學反思應從多角度去審視,以下四個角度應是重點關注的。1.歷史教師自身所提供的視角。包括自己在上課時的教學體會及經驗,對自己教學過程的錄像、錄音的重溫及自己去聽其他歷史教師上課的感受等。2.自己所教學生所提供的角度。對自己教授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及作業反饋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感受、體會和教學效果。3.同事所提供的視角。通過集體備課、公開課等方式,加強與本校歷史學科教研組、備課組、教師、領導和本地區歷史教研員及其他學校同行的交流,請他們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中肯意見。4.教育文獻所提供的角度。閱讀一些發表的高中歷史新課程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案例和歷史教育大家的點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以高中歷史新課標作為度量的標準。
3.2提高歷史教學教研能力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產生了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這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和學生要有新教法、新學法、新評價。這六個“新”中有很多問題等待著高中歷史教師去探討、研究;在高中歷史教師角色的轉變中“教師即研究者”也決定了高中歷史教師也應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研究者。機遇與挑戰并存,高中歷史教師只有積極投入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實驗的研究,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才能由“經驗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教師。課例教研和課題研究是高中歷史教研的兩種主要形式。課例教研就是以“課”為研究對象的教研活動,它主要關注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教學行為,其行動缺乏理論的支撐,也缺乏科學的、系統的設計。因此,在課例教研的基礎上,還須提升為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在科學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并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系統、有序的研究。它一般要經過選題、論證、實施、結題、推廣等五個階段。
3.3提高課程能力
高中歷史的課程資源除了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外,還包括歷史教師、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會、歷史遺存、互聯網等七種課程資源,其內容也大大拓展,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同時歷史課程資源又關系著歷史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因而高中歷史新課標也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這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
3.3.1提高歷史課程資源利用能力
(1)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利用好高中歷史教師、高中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并將其引入歷史教學。(2)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課程資源。利用好歷史教材、圖書資料。音像資料和互聯網。高中歷史課程資源種類繁多,各具特點。在教學中要根據課程目標、師生實際、客觀條件和各類資源特點,合理利用。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實施、反思、研究,以提高歷史資源利用能力。
3.3.2提高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一、基于信息技術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問題
事物的發展具有兩面性,基于信息技術下的歷史教學同樣也有兩面性。如果能夠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則可對學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不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可能使學生無法掌握課標知識,造成教學失敗。
1.信息技術無法與教學內容完整融合。
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課程與課改前的歷史課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就造就了教學本質的差異。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加深刻,對學生與教師都提出了新的教學標準,使高中歷史課程內容更具有難度。單純地使用信息技術或者單純地選擇傳統教學方式,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2.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多媒體。
現今,高中歷史老師普遍缺乏教學設計創新以及正確的教學方式,很多老師忽視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作用,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這種對于信息技術過多的依賴嚴重影響了歷史課程教學質量。信息技術雖然可以用多種方式將知識內容呈現出來,但是,因為其過于直觀的方式,使學生不經過思考就獲得答案,阻礙了學生的自主思維發展。
二、基于信息技術下高中歷史教學對策分析
信息技術為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便,隨著多媒體的廣泛使用,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引發深思,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設備相匹配,從而提高學生歷史水平。
1.深入體現教學內容。
為實現學生歷史水平的有效提升,就必須加深教學內容,并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內容中,使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與信息技術的優勢相互結合,互相作用,使學生能夠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一年級必修課程中,對學生進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的教授時,教師應該把握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特點。在進行授課時明確重點難點是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以及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進行教學內容深入,使用多媒體像學生展示宗法制以及分封制的相關圖片、圖表、使學生使用看圖解史的方法進行歷史概念的理解。在學生理解后,教師根據課標講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同時兼顧一些重大政治及重要歷史任務,在講述完成后,使用多媒體進行夏禹、商紂、周武王等歷史人物的相關圖片、視頻展示,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這種方式使多媒體成為教學中輔助師的角色,恰當地提高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直觀感受,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
2.完善教學方式。
高中歷史教師在授課中,應該適當運用多媒體,長期使用電子教案的歷史教師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方式,避免學生長期接觸電子教學,面對傳統板書時無所適從。在進行授課時,教師應該做好課前備案,準備電子教案的同時準備傳統板書,二者相結合,不僅有助于W生更容易理解歷史知識內容,更容易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這種新舊教學方式相結合,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歷史內容,從而全面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3.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歷史教學;初高中銜接;銜接教育
當前,銜接教育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每當暑假來臨之際,“小升初”、“初升高”的語、數、英、理、化、生等各種類型的銜接班報名都異?;鸨?。然而有關初高中歷史的銜接問題則鮮有人問津,可以說初高中歷史銜接處于普遍缺失的狀態,這種缺失給高一學生學習高中歷史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那么,應該如何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完成初高中歷史教育的順利過渡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幫助學生實現學習初高中歷史的順利過渡,為學生學習高中歷史奠定良好基礎。
一、歷史教師在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中應發揮主導作用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導者。歷史教師在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增強銜接意識,提升對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重視程度。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很多歷史教師的銜接意識淡薄,以為初高中銜接是語數英這樣的主科與理化生學科的事,與歷史學科沒什么關系,進而毫不關心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甚至出現了初中歷史教師從未看過高中歷史課本,高中歷史教師也從未了解初中歷史講了什么的奇怪現象。當前,初高中歷史銜接的缺失已經成為阻礙很多學生提升歷史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歷史教師需盡快轉變觀念,認識到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增強銜接意識,重視并落實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工作。
2.研讀初高中歷史課標與課本,做好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的銜接。課標與課本是初高中銜接的根本依據。歷史教師應深入比較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同一歷史內容敘述上的異同,明確各自教學目標、內容的側重點與內在的聯系;進而比較初、高中歷史教材內容體系的差異,分析各自的特點和聯系性,對初高中課程內容、分層次要求、實施程序進行合理調整設計的研究;在深入研讀初高中歷史課標與課本的基礎上,做出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對照表,明確初高中學習內容的聯系和變化,做好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的銜接。
3.抓住過渡關鍵期,切實推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教育。高一學年的上學期作為學生告別初中進入高中的第一個學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能否平穩過渡,順利適應高中階段新的學習生活,是初高中過渡的關鍵期。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實推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開學之初開展有關學生初中歷史學習狀況的問卷調查活動與抽樣訪談活動,對學生的歷史學科基礎和現狀以及對高中歷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根據問卷調查與訪談所反饋的情況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銜接計劃并實施。其次,開學第一堂歷史課是初高中歷史銜接的關鍵節點,歷史教師一定要充分準備,上好這一堂課。筆者就習慣于利用開學第一堂歷史課講授《高中歷史導言課》,利用這一堂課跟學生一起回顧初中歷史的主干知識,了解高中歷史的知識框架,熟悉初高中歷史的聯系與區別;進而向學生介紹高中歷史的教學要求與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高中歷史開好頭。再者,歷史教師應在高一學年上學期循序漸進,逐漸轉變教學方式。初中歷史課程按時序線索編排,條理清晰,內容較為簡單,因而課堂以教師講授式教學為主。高中歷史課程在初中的基礎上,按照專題編排,結構較為復雜,內容較為深入,課堂應以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以主。但是教學方式的轉變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只會徒增初高中歷史的裂縫。在給高一新生授課之初,歷史教師應仍以講授法為主,慢慢增設問題情境,運用問題教學法,增加問題探究環節,逐漸實現教學方式的自然過渡。最后,關于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在初中畢業后專門上暑假歷史銜接班的問題。筆者認為沒有必要。筆者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暑假銜接班。更何況初高中歷史銜接的任務與數理化等學科相比是較為輕松的,更沒必要犧牲學生的假期來做這項工作。畢竟假期對于學生來說也很重要。
4.樹立長期銜接意識,在高中平時教學中注重初高中歷史的有機結合。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關鍵期在高一上學期,并不意味著能在這一時期內畢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歷史教學就無需再關注銜接問題。恰恰相反,教師應該樹立長期銜接意識,在高中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將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的知識與高中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出發開展教學,對于學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講,哪些地方需要詳講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收發自如。尤為關鍵的是,教師應該針對高中專題式的課程編排造成知識跳躍性大的特點,有意識地強化通史思維,講透每一個知識點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理清其來龍去脈。
二、學生是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主體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也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銜接工作的成功與否,歸根結底要看學生能否實現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順利過渡。為了發揮主體性,保證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效果,進入高中的學生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升并保持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張紅英老師說:“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奔ぐl學習歷史的興趣,對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順利完成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過渡有著重要的作用。具有濃厚的故事性與趣味性的歷史學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并不難。但是,學生進入高中后,面對難度驟然增加的高中歷史,往往知難而退,失去對歷史的興趣。進入高中的學生應如何提升并保持對歷史的興趣呢?新課程教材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課堂開放的結構,包含著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興趣的契機。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教材與已學知識的聯系中尋找“切口”,在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中發掘“熱點”,以興趣引路,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此外,琳瑯滿目的歷史課外讀物也是激發并保持歷史興趣的重要法寶。學生可在老師的推薦指引下積極開展歷史課外閱讀,多讀一些內容與難度適宜的歷史課外讀物。
2.轉變學習方法。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形象思維活動。因而在初中的歷史學習中,學生們習慣于機械背誦老師講授的知識,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要求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高中歷史課程的要求也相應提升。學生進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漸放棄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掌握理解記憶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學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參與式的學習,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與合作研究,鍛煉解讀史料,在史料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課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而應著重于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3.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初中歷史在人們長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畢業會考的難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歷史的時間與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學生甚至只是在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背背提綱,做做練習。高中歷史比初中難得多,不端正學習態度,多花些時間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難學好的。學生進入高中以后,要嚴格要求自己,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要堅持預習。沒有預習,聽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課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課睡覺而課后課后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想提高歷史成績。課后要及時溫習功課,完成作業,還要努力地擠出時間廣泛涉獵有益的歷史課外讀物以保持學習熱情,開闊視野,提升歷史素養。尤為關鍵的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恒心與毅力,關鍵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始無終。總而言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提升中學歷史教學水平的關鍵點。我們應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入手,一方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開展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工作,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張紅英.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J].中華少年,2012,10(19).
[2]林義元.歷史課外閱讀———學生初高中歷史銜接的重要橋梁[J].中學課程資源,2017,1,(1).
關鍵詞:新課標 歷史教學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筆者認為“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規律”,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特征和作用,明確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歷史學習的深刻性和擴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終目標。因此新課標倡導的基本教育理念就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一、傳統高中歷史教學的特點
(一)教學目的以單一知識灌輸為主
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單向輸出過程,注重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識讓學生全部學會,因此教學就以教材為中心,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鉆研教材,教好教材,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識。
(二)教學過程相對封閉,缺少討論發散
教學過程是封閉性的,全憑一張嘴巴和一塊黑板,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教學容量受限制,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鮮活性無從體現,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能動性很少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基本上得不到培養,整個教學過程死氣沉沉,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累;課本內容大多也是知識的匯集,很少有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的選文和問題,基本上也沒有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對某一問題的深刻理解而出現的資料;課后作業的設計也是相當單一和固定化,很多都是帶有明顯暗示性或提示性的問題,作業的答案就在課本中,答案是唯一性的,學生只要翻書就會寫作業,學生成了單純的“搬運工”,只要把課本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地轉移到作業本上,就算是對這個知識學會了。
(三) 評價方式單一,無法促進學生進行反思
教學評價的手段只有考試,無論大考,小考,還是期中考,期末考,成績是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標尺。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學生遇到問題后只會翻書,等待老師抄寫正確答案,不會動腦思考,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更是力不從心。
二、“新課標”下歷史課程新特點
(一) 課程結構由“模塊”加“專題”構成
2003年以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主要就是課程結構的變化,出現了煥然一新的課程結構,即“模塊”加“專題”的形式?!捌胀ǜ咧袣v史必修課分為歷史(I)、歷史(II)、歷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
(二) 教材內容由通史向按照歷史發展時序,古今貫通、中外混編的專題轉變
傳統教材內容是由通史構成: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和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高一年級學習的是中國近現代史,高二年級學習的是世界近現代史,高三年級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史。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把新教材的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打破了傳統的教材內容按通史編排的體系。在每一個模塊中都采用專題的形式,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古今貫通、中外混編的編寫體例。構建了高中歷史新的教學體系。
(三)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學習過程
“新課標”和傳統高中歷史教學大納相比,主要的不同就是課程目標的不同。在新課標中,把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尤其是這里的“過程與方法”直接體現了新課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特點。
三、新課標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學新思路
(一)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由于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并以現代語言的敘述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在教學中,要盡量采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像、歷史劇表演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便被激發出來。
(二) 更新觀念終身學習,促進教師自身發展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是行動的靈魂,要真正做到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觀念更新和角色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F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這個必要,教師應轉變以往的那種自己是知識的權威者、是學生的知識寶庫的陳舊觀念,而應努力使自己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當今,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學生的知識信息不一定比教師少,甚至于超過教師。
(三) 轉變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眾所周知,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集中表現為“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宰者“雙邊活動”成為“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在這樣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要構建師生的“學習共同體”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轉變教學模式,不僅是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要求,更是更新觀念,轉變角色之后,付諸行動的重要體現。
(四)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要注意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切實消除“師道尊嚴”的“緊箍咒”,努力建構起一種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體會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
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根據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45分鐘的課堂上,常常是歡聲笑語、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然而新的理念、新的機遇伴隨著新的挑戰,撲面而來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將又一個新的課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歷史何去何從,高中歷史教學路在何方?作為高一的歷史教師,這是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下面結合自己近一年來的教學實踐和遇到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理論的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系
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并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適應新課標。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
歷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適應新課標對教學的新要求。新的教學理念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認為,要服務于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就應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新課程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三、實行新課程改革,是在繼承基礎上的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依據時代性和基礎性的原則,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和更新,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了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學術發展和學生經驗的聯系。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
四、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一、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境教學法,簡單地講,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它的核心就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設定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因地施教,博物館以及歷史古跡等;借助多媒體,通過多媒體的圖片、視頻等方式將歷史教學內容動態地回放出來;角色扮演,教師在班級布置情境,學生分飾不同角色進行歷史教學內容再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以及文化素養。
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教學策略。在教育的不斷改革中,應試教育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情感教育越來越被重視起來。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課堂環境,通過情感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獨立自主人格的教學方法。
二、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融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情境教學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與情感教育的融合打破了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給陳舊的歷史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
首先,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歷史教科書中所體現的只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全體會其中的意義所在,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更不用說學習歷史的興趣了。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大大改善了這種狀況,學生通過全方位的身心感受,不僅易于理解歷史知識,還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使學生體會到歷史感與責任感。
其次,互換課堂地位,改變教學觀念。傳統的教W感念,大多是教師為課堂的主體,按著課程要求畫重點,根據考試需求講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記筆記與聽講中,一堂課下來學生都是迷迷糊糊的狀態。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灌輸教學觀念,還使得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互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通過創設情境教學環境,學生通過自身感受學習歷史知識,掌握知識,這不僅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還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后,完成新課標任務,適應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需求,通過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轉變了授課方式,創新了教學思維,不僅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加強了學生對歷史發展的感悟,還在一定程度上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融合,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但在教師應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呢?筆者分析總結了以下措施加以應對:
1.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創設合理的情境教學環境實現情感教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利用情境教學時,應該根據教材合理創設情境教學,不應想當然,不考慮學生的自身特點,所有的教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為學生學習服務,脫離實際的教學難以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環境時,可以用實物引入教學內容,更可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亦可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進行參觀教學,等等,實現學生情感教育。例如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八國聯軍》一課,北京的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參觀圓明園,通過直觀的體驗,教師將教學內容不斷融入這次參觀中,在參觀中不斷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學生更易理解帶來的影響。
2.將學生感情帶入到歷史課堂中,以情感人,升華學生情感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以自己的感情帶動學生的情感,升華學生的學習感悟。教師在教授歷史課程時,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或者語言語調的描述,來表達對這一歷史課程的情感,學生通過感受教師的情感,把這種情感帶入到學習中,實現情感的升華。例如,在“”這一課,教師通過深沉的語調來講述的背景介紹,通過鏗鏘有力的語調講解林則徐,將這種歷史色彩通過語調的不同生動地描述出來,學生自然而然領略到的意義所在。
3.教師在情境教學中,掌控好課堂地位,注重師生情感互動,使學生情感教育得以實現
高中歷史的情境教學中,教師一定掌控好課堂的地位,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及時進行師生的情感交流,以了解教學效果實施的反饋情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育,并不代表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由學習,反而是教師要發揮好輔助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例如,“愛琴文明和古希臘城邦制度”一課中,教師首先講解一下基本的古希臘的地理環境以及生產的基本情況,讓學生自主創建一個古希臘城邦并制作簡單的圖紙,并讓學生分別描述創建城邦要實施的制度,最后教師總結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讓學生易于理解與掌握,還能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究歷史的樂趣。
四、結語
總而言之,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應以教書育人為目的,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的人才為最終目標。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人文素質,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好,發揮其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萬麗艷.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融合分析[J].求知導刊,2015(18).
2.陳浩.高中歷史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融合的途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2).
關鍵詞:高中歷史;專業發展策略;新課改
一、分析目前歷史課的現狀
有不少學生一上歷史課就走神或睡覺,對歷史課不感興趣。歷史的學習,可能在很多同學的認識里面,就是記記背背,考試時候把背的東西拿出來組織組織就可以了。但是,僅靠簡單的記憶背誦是很難到達理解記憶的效果。如果想把歷史學好學精,記憶是基礎,可光靠記憶是絕對不行的。需要對歷史的學習進行系統、深度的學習。
有些教師上課教學也不認真,只是拿著課本給學生讀讀就結束了,沒有給學生進行系統深入的講解和傳授知識。對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
1、歷史思維能力。
它是指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通過分析材料再現和反思歷史進程,探尋歷史現象內在聯系的思維過程。是歷史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也是歷史教師應具備的學科能力的中心,所以,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歷史思維能力。
2、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歷史教師不可或缺的學科能力之一。教師良好的語言素質能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實,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和真實情感。因此,教學的成敗,以語言為先。
3、書面表達能力。
對于歷史教師來說,書面表達能力主要是指教學研究能力,撰寫教學研究方面論文的能力。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深入研究教學大綱、學科指導意見和教材,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新課程對高中歷史教師的挑戰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施的主體是高中歷史教師,他們的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敗。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理念,提高專業能力,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
1、拓展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扎實的高中歷史教學專業知識。
第一,應具備系統的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高中歷史新課程采取中處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精通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國別史、斷代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
第二,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如歷史(Ⅲ)中的“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等專題。這些都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高中歷史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三,應具備扎實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高中歷史新課標倡導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根據所授高中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
2、歷史教師要提升專業理念
第一,轉變教師觀
教學的根本在于學生的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
教師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高中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信息源。由高中歷史教學的“權威”轉變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由強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高中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第二、轉變教學觀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必須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高中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必須從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閱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三、提高歷史教師的專業能力
1、提高歷史課程資源利用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
首先,高中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要大力提高高中歷史教師的素質,讓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以生動的語言、得當的肢體動作、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將其精深的歷史專業知識和對所授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專業能力展示給學生,為學生勾畫出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去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思維,達到課程目標。同時,其他學科教師也是很好的人力課程資源。
第二,充分利用好高中學生資源。
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有一定基礎,并對歷史事件、人物有一定的評價能力。可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收集整理歷史課程資源,如收集歷史歌曲、外出旅游參觀歷史遺址時的照片、報刊雜志中有關的歷史文章等。
第三,利用好學生家長資源。
學生的長輩經歷豐富,是近幾十年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他們與學生關系密切,他們的生活與學生貼近,所以他們的講述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身邊的歷史,更能讓歷史教學走近他們的生活。
2、提高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有必要、有條件的學??梢赃m當地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其主要就表現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上。這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即本校高中歷史教學是否有此必要、本校能否提供相應的人力財力等方面的保障、學生是否對此感興趣等。其次分析所在地區、學校和師生實際,并與歷史學科的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選擇相應的內容。再次確定開發校本教材的目標,即人文教育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最后選擇適當的開發方式,組織相關人員編寫并在應用中不斷改進。這個過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次反復,在不斷的開發、實施、反思中提高歷史課程開發能力。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效果的提高同其他學科教師一樣,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涉及到的內容多。因此,歷史教師要對自己的專業發展進行系統分析,明確《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分析自己在專業知識、專業理念、專業能力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