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9: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勞動教育 思想教育 創造因素 積極主動性
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學會勞動、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校3—6年級安排了勞動課程,每周各年級一節,并根據大綱對各年級的不同要求,按年級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下面談談我在勞動課的教學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寓思想教育于勞動實踐中
在勞動課教學中,勞動實踐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勞動課以勞動實踐為主,寓思想教育于勞動實踐之中,把思想教育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掌握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實踐性、教育性相統一。
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向學生傳授工藝技術,而且積極捕捉上述內容因素,尤其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并將其有機地滲透到勞動課的教學中。例如,在教“剪喜字”一課時,首先引導學生討論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剪字?你見到最多的剪字是什么字?“喜”多用于什么場合?因為有了上述討論,所以學生們在剪字時極為認真、小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勞動課要選擇一些盡可能做到的、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能親手操作的知識進行教學。例如:五年級學到《種蕃茄》一課時,老師感到城市學生沒見過怎樣種蕃茄,并且老師也不熟識這方面的知識,講起來抽象,有難度。于是老師們經過討,這節課選擇種大蒜的教學內容。老師們找來幾個花盆,裝上土,提來一桶水,準備一把蒜瓣放在講壇上。課堂上老師一邊講解,一邊在松軟的土壤里動手種蒜瓣,并告訴學生怎樣施肥,怎樣澆水,保持怎樣的密度。接著讓學生口述種大蒜的要領,最后讓學生分組輪流動手種大蒜,又布置作業,回家在陽臺上的花盆里,門前的花園中,菜哇上種大蒜。這樣動手動口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到簡單的勞動知識,也沒有照搬課本的內容,而是結合本地實際,使學生真正掌握了一種勞動技能,完成了勞動課的教學任務。
三、挖掘教材的創造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主動性
對學生來講,新技能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技能訓練課中,工具、材料、任務和要求都擺在學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進行加工,這里面蘊含著大量有待于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若能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要比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創新的答案,決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靈活性。比如,加固掃帚,圓形掃帚和扁形掃帚的捆綁,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上這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進行發散性思維,盡量多地提出掃帚的捆綁方法。學生們積極思索,爭先恐后地提出了許多種方法,有的方法雖然很幼稚,但畢竟是他們自己思維的成果,他們很興奮。然后,我再引導學生篩選經濟、簡單、可操作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捆綁,用實踐來檢驗方法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最后,驗收和評比,哪個捆得結實?方法是什么?此時學生發言踴躍。這節課,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過教材規定的內容。
四、重視學生勞動成果,提高學生勞動興趣和認真態度
以往,學生們認為勞動課是副課,應付一下,教師給個成績就行了。因此,部分學生上勞動課很不認真,勞動成果也很不像樣,更談不上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因為學生們把勞動課當作一種練習課,其勞動成果也自然是練習品,沒什么價值。改變這種現狀,關鍵要讓學生自己的勞動成果發揮作用。我在課后,總想法把學生的勞動成果利用起來。比如,用學生做的紙花紙鏈布置教室,用學生加固的掃帚打掃教室等等。學生看到自己勞動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也注意了勞動成果的質量。
五、課內外聯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課堂教學有其時空上的局限性,對有些內容,課上只能進行理論講授,不能當堂實踐,而家庭教育環境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它能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綜合的自然的靈活的實際活動。充分利用家庭環境進行實踐訓練,可以彌補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和純技術技能傳授的不足,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例如,揀菜、淘米等教學內容,老師在課堂上只能進行操作過程的講解、傳授方法,具體的實踐可以在家里進行。我和學生家長建立了聯系,通過家長指導、督促學生進行操作、反復練習,直到熟練。有的學生竟從此養成了好習慣,成了家長的好幫手。
1.電教媒體準備
聾啞學生生活在無聲世界,電教媒體在信息傳遞中具有迅速性、直觀性、感染性和再現性,電教媒體在導入新課、引導啟發、示范指導、創設情境、反饋評價等教學環節都有重要作用,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特別是一些細小、復雜、時間較長示范環節,應用電教媒體不僅可以擴大能見度,還可在節省示范時間。如《縫沙包》一課,在教學一開始先播放一段反映學生玩沙包的熱鬧場景錄象片段來導入新課;縫制過程事先放大攝制成錄象,示范時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把整個過程展示得清清楚楚。同時為學生的作品展示作準備。
2.材料、工具準備
對勞動課來講,學生帶的工具、材料不齊,就不能動手實踐。因此要做到:(1)教師應提前一段時間將勞動課用到的材料告訴學生,要學生注意收集準備。(2)對于一些不便于學生自己單獨購買的材料如縐紋紙、細鐵絲等可由教師用代辦費集中購買后分發給學生。(3)配套材料的配備相應減少了教師的準備,但配套材料的配備由于內容筐得過死,只有助于技能方面的提高,而不利于一些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
3.教學內容的準備
教師在備課中應該注意必須吃透教材,把書本上的知識轉換成為自己的知識,把理論上的知識轉換成技能、技巧,特別是操作演示部分要求準確、指導規范。教師要注重跟教材有關內容的知識、信息方面的收集。只有教師不斷收集社會上的有關方面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體現生活與勞動課把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原則。教師上起課來才能內容豐富,有的放矢,把社會融進課堂,把課堂延伸到課外,體現勞動課的實際社會意義。
4.方法和技能準備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在課前必須明確課堂教學所要培養的能力目標,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本課應具備的先決技能,如果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還不具備相應的先決技能,不但會影響本課的教學進程,更不利于學生對新技能學習目標的達成。例《做香袋》一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用平針法縫香袋的技能,但由于學生沒有具備平針法、竄線、打結的一些先決技能,所以無法在一節課內完成,學生縫邊能力差、速度慢,縫做的香袋不能抽緊縫線等等。(2)學生方法和技能的準備。如上面《做香袋》一課,需要學生掌握打結、竄線等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技能。(3)教師自身方法和技能準備。教師應了解一些工具的準確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教師課前也應做好樣品、范作等,通過制作,能提高教師操作的基本功,掌握操作過程中的技能、技巧,了解操作中應注意的地方,發現學生在實踐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發現制作中的難點,找到解決難點的有效方法,并有助于教師示范動作規范、熟練;指導到位。再有,聾啞學生的智力比不上正常學生和不能用語言交流,教師更應多做示范。
勞動教育工作總結(學校)
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動實踐意義重大。為此,我校在縣教體局和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把勞動課程納入校本科研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場地建設為載體,認真實施勞動教育,具體做法是:
一、多招并舉,建立勞動實踐場所
1、以校園土地資源為依托,搭建學生勞動平臺。
近年來,我們對全鎮各校的校園空地進行調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組織師生開墾利用,有的種起了蔬菜,有的種起了花生。有的栽種了果樹,各個學校利用勞動課及課余時間進行實踐,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使學校創收增收,為學校辦學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2、以校外農業企業相聯系,建立勞動合作關系。
為更好地拓展戶外勞動場所,讓廣大學生有更好的勞動實踐機會,我們通過鎮政府搭橋牽線,與學校周邊兩大農業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讓企業生產基地成為我校師生勞動實踐的場所。一是與張公鎮生態葡萄園進行合作,定期組織學生為他們剪枝、打葉、掃地塊、摘葡萄、打包包裝。二是與紅壤研究所的農業場進行合作,我們派師生學習他們企業的勞動技術,然后按照企業的要求和布置,為他們的茶場摘茶葉,洗茶葉;為桔場培土、摘桔、過秤、包裝,為楊梅場除草、摘梅。
3、爭取當地政府支持,開辟新型勞動場所。
近日里,我們通過努力爭取,得到了鎮黨委及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鎮領導為發展學生勞動實踐場所,從張廟學校圍墻外劃撥了三畝土地供我校師生建設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農民為我們作技術指導并幫助我們翻耕土地,這一項目的實施對增進我校師生的勞動實踐,改善我校師生生活將有著重大意義。
二、以勞輔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為更好地增進學生的勞動實踐效果,有效地發揮勞動實踐的教育作用,使這一工作常態化,持續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學校勞動實踐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下設勞動教研組和學科組,分班級依場地劃出勞動片區,各片區指定責任人和指導老師。另一方面設立了勞動實踐評價機制和實踐經費保障機制,制訂了《勞動獎懲辦法》、《勞動安全制度》、《勞動課程崗位職責》,要求做到工作有計劃,階段有總結,過程有記載,活動有安排。
2、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發展。
勞動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課程的設計與管理,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力求達到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取樂,以勞益美的綜合教育效果。為此,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對每一次實踐要精心設制,認真安排,嚴格實施。一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勞動觀念,讓學生在勞動中欣賞勞動的成果,感悟勞動的偉大,認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義,在勞動中培養勤奮,陶冶情操,感受光榮。二是要從教育為
農的高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術,同時要結合其他課程的教學實踐,啟迪學生的靈感和智慧,增長學生的知識;三是要充分發揮勞動課的運動功能,把握勞逸結合,勞思結合的規律,達到讓學生強身健體的效果;四是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快樂情趣,讓學生在勞動的成功中享受快樂,在勞動的果實里品嘗喜悅;五是要在勞動實踐中設計曲線美、形象美、節奏美、成功美的動態情形,從而增進學生美的認識。
只有把勞動實踐活動與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樂有有機地結合,勞動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巨大教育功能。
建設勞動實踐場所,有效地發揮勞動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項意義巨大,任重道遠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校的工作還剛剛起步,但我們相信,有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有當地群眾的大力幫助,有我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勞動實踐教育工作一定能穩步推進、持續發展。
勞動教育工作總結(學校)
在全校師生的參與下,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勞動實踐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F將一年的情況作個小結。
一、勞動實踐基地建立的緣起。
今天的小學生承載著明天的希望,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然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的寵愛之風日益盛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學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們農村也屢見不鮮。如此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警惕。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我們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舊式農民的翻版了,但是中華民族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品質,卻是我們生活的精髓,不能隨意丟棄。xx是著名的銀杏之鄉,銀杏是xx的名片,是學生最熟悉的樹種。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養,真正將新課程的理念全面貫徹落實,讓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歷史得以發揚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銀杏園為勞動實踐基地,以銀杏的栽培為校本課程的勞動實踐活動。
二、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最終讓學生熱愛勞動,感受勞動的快樂。是我校課外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我們認為學生的素質不僅是基礎文化素質,而且還應包括各種體力、能力和知識面,包括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只有全面地進行教育教學行為,才會讓學生形成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樂觀向上、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風貌,才會形成客觀看世界主觀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之間相互溝聯,缺一不可。知識與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與過程是血脈筋絡,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靈魂思想,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除了認真學習書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課外的社會資源的大量補充,才能有機地結合社會理解課文,理解社會,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組織管理及實施。
為了更好地領導開展學校勞動實踐活動,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有全面發展的機會,學校組織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勞動實踐基地領導小組。制定了詳實可行的計劃,并選派沈軍、常勇、劉國兵三位老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老師。老師學生一起干,全員參與,分工合作,老師教學生,學生教學生,互幫互學,教學相長,營造勞動實踐氛圍,讓大家在勞動中快樂,在快樂中成長。。
四、收獲和成果。
【關鍵詞】 美術教育;素質教學;相互關系;德智體美勞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01
美育在小學生素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術教育所培育的美育思想,必須滲透到小學教學的其它領域中支。在小學素質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美術教育,因此美術教育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夠陶冶情操,開發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學生們的精神境界,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學美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美育與德育同屬于小學素質教學的范疇,兩種教育有著重要的聯系。美術教育與道德教學的主要關系在于,一方面,道德意義是美術教育題材的重要內容。美術教育與美術作品都是通過一定的美術形式去反映作品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內容的,美術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內容通常是具有社會正面意義的題材內容,這些題材的正面價值與意義,往往是與它的具有典型的道德價值與意義是分不開的,比如說像各種愛國主義題材的雕塑作品,表現英雄事跡的作品等等。以雕塑作品劉胡蘭為例,作品本身是一件人物雕塑,但是作品反映的是劉胡蘭的英雄事跡,學生們通過雕塑作品的外在形式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美術的形式予以展示?!皩W校教育在發展學生視覺空間智能的同時,必須潛移默化地滲透社會的某種價值觀念?!雹诿佬g作品都包含了道德的內容,學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是通過美術作品的形體美的體驗與感昭來實現,實現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美術教育以美感熏陶入對學生手展開品德與情操教育,遠遠比一味地灌輸思想道德內容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美術教學豐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為道德教育的發展拓寬了新的形式。另外,在美術教育中,自然景物之美也同樣具有德育的功能,以自然景觀為內容的美術課程能夠增強學生們對自然和生的的熱愛和責任感培養學生們尊敬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與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二、小學美術教育與智育的關系
智育,主要學注重開發學生們的智力,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智力開發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美術教育對學生智力開發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的大腦的特點決定的?,F代科學家對人的大腦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個半球都具有同樣的高級智力的功能,兩側大腦的功能各不相同,人的活動對大腦的開發也不相同,美術教學有助于開發人的右腦功能。人的大腦的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主要側重于人的抽象、分析、計算和求同方面的控制,機時大腦的左半球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字,進行邏輯思維、分析思維、輻合思維等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被稱為“優勢半球”。右半球則控制著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著重于對人的想像性、虛構能力、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的控制,是人腦處理表象、知覺,進行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梢姡谌说闹橇顒又?,理論思維主要靠左半球控制,而形象思維則主要靠右半球。美術教學的特性決定了它是開發右腦這一智力世界的最有效途徑。美術教學本身不只是具體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但是在其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們對社會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通過具體形象可觀的美術作品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創作的潛能得到有效的鍛煉與釋放,從而開發學生智力能力。一個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等,這些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不論是從美術的教學的內容還是從人腦的結構來看,小學美術教育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學美術教育與體育與勞育的關系
在小學的教育中,體育與美育二者是各成體系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美育與體育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分別作為完善人的整體結構的過程中的兩個側面,它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互為目的與手段。以美術教學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運動鍛煉為主要特征的體育,在小學的素質教學中聯系得非常密切,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首先體育對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體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結構是以生理結構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在審美活動或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前,必須要保證學生有個健康和身體條件。通過正確有效果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的身體條件,確保人的審美心理的完善與發展。
小學生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大腦發育,這樣便為審美能力的培育與發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小學美術教育在體育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美術教育與體育相結合,即培養學生的身體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術教育對體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體育活動需要美的思想為指導,美育的思想必須滲透到體育的各個環節中去,在體育活動中,運動技巧的高難度性,運動造型的藝術性,運動動作的協調性,運動成員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動作的整體性等等,這要些體育活動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條件,這些都必須要有美育的思想作為指導,則否將無法完成。因此,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美育與體育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與勞育的關系,首先表現在熱愛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美,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從小培育小學生的勞動習慣,要讓學生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其次是勞動創造美。這是馬克思的著名論斷,指出了人類勞動與美的關系,人類的勞動不但是以創造美的目的,而且勞動過程也是創造美的過程。通過勞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對美的認識與感受暗送具體化、形象化,同時勞動創造性也是提升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素質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勞動可以培育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而美術課又對勞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將美術課和勞動課有機結合,對兒童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以及綜合能力培養,都是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而培養這些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做到美術課的過程就是勞動課的過程,美術課的目的就是勞動課的目的,讓學生在美術課中動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讓美術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動手操作的實際場所,通過動手,使學生的美術知識與美術實踐能得到完美的結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
四、結束語
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體現了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同時,素質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必然手段。美術教育的內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學手段的補充與完善,而以美術教學為主要手段的美育,則是其它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最終目的,美術教學在小學素質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人民教育出版社.362-368.
關鍵詞:開心農場; 快樂種植; 育人育心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1-046-001
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情趣,增強學生的勞動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實踐,我們學校在馬路對面的一塊地里建立了勞動實踐基地――“開心農場”,引入更生動、更貼近自然的教育課程。學校開辟了種植園,讓孩子們自己當起了“農場主”,在這里,孩子們親手種植物、親自管理,讓不少城里的孩子羨慕不已。近日,開心農場里生機勃勃:飽滿的豆莢、嫩綠的青菜、火紅的朝天椒……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勞動,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同時還品嘗到了勞動的成功與喜悅。
我的農場我做主
作為一所農村學校,學校利用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在開心農場開辟出大大小小二十多塊種植區域,“開心農場”場長(總務處張主任)向師生介紹了種植規劃要求,要求二十多個班級認領種植區域,供師生種植實踐?!伴_心農場”實行學生自主管理,活動基地正式啟用之后,二十多個班都分到了一小塊地,按照張主任的最初想法,針對氣候和土壤情況種植花生和玉米,但意想不到的是,各班級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又開辟了自己的“自留地”,在科學老師孫輝的指導下,各班通過討論分別選擇了自己喜愛的種植作物,有西紅柿、黃瓜、絲瓜、花生、玉米等多個品種,他們成立了勞動小組,利用勞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課余時間翻地、播種、栽苗、澆水、鋤草、下肥,還專門成立了蔬菜跟蹤觀察記錄研究小組,有效培養其責任心和勞動意識,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我的樂園我開心
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掄著鋤頭,耕作在種植園里,干得有滋有味!在這里,他們不怕臟,不怕累,小手弄臟了,小臉弄花了,卻掩飾不住同學們滿臉開心的笑容,他們期待著,過不了多久,他們就可以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了,那一定會又香又甜。這里是他們的天地,是他們的“樂園”。
學生們一邊要認真學習有關種植方面的知識,一邊在花生發芽后,勤澆水、施肥,常除害蟲、去雜草,讓其茁壯成長。通過參與播種、管理,實地觀察,增長見識,學生可以充分享受勞動的快樂感和成就感,也能加深對自然生命的感悟。
“開心農場”的設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基本種植技能,還開辟出具有農村特色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學到祖祖輩輩傳下的農時常識,更體會到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義,培養了學生愛勞動、愛生活的好習慣。學生們從中學習知識,學會觀察,學會成長,其意義非同凡響。
我的體驗我創作
關鍵詞:拓寬知識; 發展智力; 創新能力
自從教育部頒發了《關于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課試行意見》以來,中學勞技教育有了很大發展 。但在近幾年,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沖擊,有些學校壓縮了勞技課的教學時間,更有甚者,有的干脆取消 了勞技課。勞技課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培養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
不言而喻,勞技課是具有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一門學科。如電工、制圖、電腦、攝影、縫紉裁剪、毛線 編織、果樹栽培、花卉盆景、工藝美術及科技制作等,這些課程中就含有學生所學過的物理、化學、生物、幾 何和美學知識。至于科技制作,當然要更多地涉及各方面的知識。學習這些知識雖然并非難事,但這些知識都 是中學其他學科教學中所不涉及的,因而,勞技課能夠更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而且由于接觸實際,貼近生活,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了解實際,認識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發展學生的智力
勞技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勞技課既是知識的應用,又在應用中鞏固和發展知識,因而能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潛能,發展其智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文化知識教學的延伸。例如果樹栽培 課中的“果樹嫁接”,為了讓學生掌握嫁接的技能,就必須讓學生懂得嫁接的目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實踐,學生就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類肌體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動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靈活程度。同時也是智力技能的體現。動手能開發大腦,使大腦皮層結構更完善。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雙手靈巧,熱愛勞動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比較清晰的思維。這是因為勞動完成能促使腦的思維和手的勞動相結合。手腦結合,腦教導手,手又發展和訓練腦,使人心靈手巧,學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聰明。我在勞動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使學生領會與應用知識,形成技能,不斷形成他們自己的新的智力結構,改善自己的智慧品質。從而使學生的智力不斷得到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永不枯竭的動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提供實踐場所,培養勞動技能和創新能力。創新不是憑空臆造的,它是建立在知識的傳播、轉化和應用基礎之上的。勞動課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在課堂里教師講授一些勞動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布置學生課后或回家去實踐。課堂教學儼然成了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當然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了。作為教育者,我覺得首要問題是要努力給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在實踐中培養勞動技能,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2.營造寬松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曾經說過:"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現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有創造力的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寬松的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通過勞動實踐對所學技術進行體驗,感悟和運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意志品質,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A教育階段,對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在于學生是否創造了什么。關鍵使他們學會怎樣創造,引導學生養成探究式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創造意識,發展創造思維,為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
四、激發學生的潛能
在新課程標準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它與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它的開設,對于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注重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運用和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安東尼奧•羅賓曾經說過“個人自身的潛能猶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會產生所向披靡的駭人力量。人類的潛能巨大,特別是人的大腦,蘊藏著無法估計的潛力?!眲诩冀虒W中運用研究性學習來進行教學將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試想:縫紉課上,同學們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走在T形舞臺展示自己優美的體態;木工課上,一件件作品正在進行著“慈善義拍”;工藝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搬到了展覽館展出;技術課上,同學們正在對自己的設計品“慷慨陳詞”…這樣的勞技課應該是學生最愿意上的吧。
五、勞技課各項習慣的培養和落實,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高精尖科技產品,尤其是日常用品的不斷涌現,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學習追求。勞技課上及時、通俗易懂和低起點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信,明確的學習目標更能令學生為可能達到而興奮。恰當地引出并利用這些學習的動力和興奮點,能有效地訓練常規習慣,提高學生素質。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誘發學生產生與學習內容聯系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新課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設計每節新授課的導入時,一方面應盡量挖掘教材的創新要素,創設求知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除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巧妙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動手、動腦、動口。教學時,首先,教師可預先從各類書、報、雜志、相片中收集全相關資料,并根據教材特點,創設一種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輕松、愉快、平等和諧的氣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同時采用看圖說話,自我介紹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討論學習的興趣。雖然課程內容豐富,但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勢必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師在課堂中還需通過課堂模擬教學情境,讓學生擔任情境中的角色,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思考如何達到情境要求,其它學生觀看后作適當的評價。通過此種方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認識,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
二、貼近生活,開展實際教育活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因此在教學中,將教學植根于真實的社會生活,讓教學實例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呈現,對引導學生用獨有的心理和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問題,以自己認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生活的感受。如教學愛護公共設施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教學積極參加公益勞動課時,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等。這種源于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可以達到引發學生內心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學習的內因,它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的教是外因,而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知識的增長,分析判斷能力的提高與發展,思想、情感、意志的培養,都要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想和實際活動,如果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學就會失敗。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主要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自己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朋友。
2.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是教師注入式,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倡導啟發式教學,創造自由、民主的教學空氣,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發表各種見解。
3、教學方法要充滿情趣
懂得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學好思想品德課的關鍵。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一個精心的設問,一個及時的鼓勵,一個動聽的故事,一個巧妙的板書等等,這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