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時間:2023-09-18 17:0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奠定基礎,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生在進行高中語文國學學習過程中必備的技能。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語文素養,那么高中生即使接受了更多的高中語文國學也很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國學教學發展至今,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加強高中生的語文國學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傳承國學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深刻的理解國學的學習對于社會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語文教師的課堂效率。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將社會核心價值觀深刻貫徹落實到實踐當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集中表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去理解:一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目標,同時也是從價值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進行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于主導作用。對其他層次的價值觀具有領導作用。教師在進行國學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站在國家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教育。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人民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想象以及具體的描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總結概括。教師在國學教育中讓學生樹立美好的想象,讓學生在國學學習過程中為自己的未來確定方向。三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簡單的概括。國學教育中有很多關于“德、孝、忠、義”的篇章,利用國學教育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二、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中語文國學教學
1.科學的語文課程設置,讓學生各取所需
為了有效的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在進行語文國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國學教育分成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形式。例如教師可以將語文國學教育設為理科學生的必修課程,主要是因為理科的學生本身語文素養就比較差,教師在對理科的學生進行國學教學的時候,應當詳細的進行講解,有效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語文國學教學中,提升理科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于文科的學生來說,可以設置為選修課,文科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本身就很扎實,因此教師在進行國學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國學學習的興趣,然后教師將國學課的成績列為最后期末考試的成績,針對不同學生,科學的設置語文課程教學策略。以此來滿足所有學生的個性需求,并且能夠有效的提高教師的語文國學教學效率。
【摘要】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品質、獨立的人格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傾注人文關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提升學生的精神內涵?;诖耍恼路治隽巳宋木竦膬群?,著重探討了高中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滲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滲透
教育是一項重大的工程,不僅要教給學生必備的知識,培養學生技能和優秀品質,還應當提升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認知。語文作為人文精神比較凸顯的一門課程,在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在我國最早使用“人文”一詞的是《易經?賁卦》。儒家思想也強調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道德。在西方,最早關注人文精神始于古希臘。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尊重人的天性。美國的杜威首先提出“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在提高個人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人文精神是一復合型的概念,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文精神既包含能力、興趣、思想和態度等,也包含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個人修養等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人文精神的主體是人,是一種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繩,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人生態度的綜合體現。人文精神一般是通過教育來傳遞的,是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和培養的,由客體的認知到主體的體驗再到內心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實現徹底的內化,培養出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綜合素養,為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滲透的現狀
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在人文精神滲透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陳舊的教育理念
高中語文教師存在陳舊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到人文精神的滲透。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活動,需要先進的教學理念作引導??v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許多教師都存在教育理念陳舊的問題。許多教師還是沿用傳統的以自我為主體的應試教育理念。雖然新課改要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還是按照應試教育的理念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對人文精神關注不夠,認為大綱之外的東西都是多余的,學習它們都是在浪費時間。
(二)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離不開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當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基本是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來設計教學內容,基本都是采用灌輸式的授課模式。這樣的授課模式只會將學生培養成為被動的機器,不僅會影響到他們學習的興趣,更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和學生常常會被煩瑣的語法、修辭、技巧等內容束縛,缺乏深入交流,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品質。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基本的知識技能和學習能力,而且還要培養他們優良的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針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滲透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進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內容
教材作為傳播文化與知識的主要載體,同時肩負著傳播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高中語文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在高中課程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文教材素材和內容的選取都是經過專家科學論證和研究的,這些素材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將教材中鮮明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展示到學生面前,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各種深意和人生哲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從素材中引申出富有哲理和人文價值的隱含深意,挖掘文字和故事背后蘊含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他們汲取所需要的營養。
(二)教師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提升人格魅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最為密切,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與簡單的教學素材和教材相比,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深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引導者,要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健康的品質和較高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培養不是通過簡單的課堂教學就可以實現的,需要長期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傳播人文精神。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品質和人格魅力,在教學活動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學生,用自己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生動的教學讓學生領略人文精神的魅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
(三)設計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學環境
眾所周知,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和學習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只有在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學環境中才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設計良好的教學環境,建立和諧融洽的課堂,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禮,在輕松的學習過程中,積淀人文素養,養成健全人格。
四、結語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品質、獨立的人格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傾注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提升學生的精神內涵。為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采用加強自身人文素養,提升人格魅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人文內容以及設計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學環境等策略,以便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尤國軍.試論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13.
[2]史海英.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學周刊,2016(07):95.
[3]李敏.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23):11.
[4]張斌.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的措施[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02):125-126.
【關 鍵 詞】 高中語文;精讀;教學策略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本閱讀的精讀不僅是語文專業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學生在語文知識和技能上的綜合體現。作為語文學科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以為在教學中以下幾方面不可忽視:(1)注重優化文本資源,發揮語言文化內涵作用;(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技能;(3)注重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發展創新精神。這種教學理念的施行,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優化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滿足他們的語文學習發展需要;另一方面,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一、優化文本資源,發揮語言文化內涵作用
任何課程的學習都建立在一定文本資源的基礎上。正是基于以上認識,筆者以為,優化文本資源,能夠在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感悟語言知識內涵的基礎上,發揮語言文化內涵作用,以期在文本閱讀及精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
根據上述教學理念要求,筆者以為:(1)優化文本資源,發揮其引導示范作用。我們不妨圍繞文本素材,鼓勵學生利用學校圖書館、網絡媒體資源等渠道予以不斷的豐富和拓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自主性;(2)注重運用多元化學習方式來探尋文本資源內涵,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感悟,以此來拓寬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精讀技能;(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語言表達愿望,鼓勵學生通過口語表達或者書面表達的途徑來體現文本學習內容;(4)鼓勵學生在在此基礎上運用一定的語言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培養他們的語言理解思維能力。
如在散文閱讀教學時,為了發揮語言文本的文化內涵作用意義,筆者往往選取一些具有較強文化內涵的選文進行教學。如2009年江蘇高考選文《上善若水》、2010年天津高考選文《寒冷的高緯度》,(1)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考: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建議學生思考如下的問題:①文中流露了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態度?②文章中出現了哪些影響作者“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3)建議學生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完成上述任務,并就其中的學習經驗積累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4)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習心得,以培養學生拓展延伸的學習能力。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技能
學生是學習的中堅力量,也是自我發展和提高的核心載體。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以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著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能夠激起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語言學習內驅動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綜合素養。
從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技能,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要,圍繞適宜的教學目標來幫助學生獲得各自承受的學習理解能力。其次是注重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培養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深刻理解感悟能力。最后是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效和發展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學習發展的心理需要。
三、注重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發展創新精神
我們知道,任何語言學習都只是為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提供一種例子而已。語文學科文本閱讀精讀教學也是如此。該課程教學旨在為大學生提高語言學習的技能,目的是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運用這些方法來運用于語言學習過程中??梢哉f,英語精讀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取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技能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學生在學習中的發展創新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筆者以為,注重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學習發展創新精神,就是要在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對文本的發展作出合理的想象和預測,以培養他們語言發展的創新精神。這種拓展延伸還表現在:(1)鼓勵學生在自主閱讀和主動探究的基礎上能夠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用心交流溝通,獲得心靈上的感悟和認同;(2)激活學生的語言表達信心,建議學生運用多樣化的表演形式來再現文章具體內容,訓練他們的語言運用技能;(3)搭建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平臺,讓學生的語言學習升華成為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依據。
綜上所言,在高中語文文本精讀教學中,依據教材文本資源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語言學習規律,創新教學思維模式,不僅能夠發揮精讀教學的重要特點,還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知識,促進學生運用技能的內化生成。
【參考文獻】
[1] 沈春華. 尊重文本閱讀:提高高中語文文本閱讀的有效性[J]. 家教世界,2013(2).
人文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得到人性層面上的促進和提高,同時塑造出理想的人格品質,并且讓教育成果充分體現出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歸根結底為人性教育,其核心宗旨就是人性涵養與人文精神。因此,人文教育的基礎價值就是對學生人格與精神的培養。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讓學生的文化素質、思想品質以及理論道德得以充分提升,讓學生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能讓學生了解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從而充分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實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語文所涵蓋的人文精神
語文教材如同一部百科全書,包羅萬象,包含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等多個領域及諸多層面。特別是人文內涵豐富多彩且寓意深刻,不但有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精神,更有對國家利益與社會尊嚴的誓死捍衛,反對黑暗勢力,不畏,見義勇為,愛憎分明,還有對社會的奉獻,為人民服務的舍己精神,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刻苦勤奮的鉆研精神等??傊?,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人文精神和情懷,這些都值得學生們深入學習和效仿。
2.語文課程性質規劃和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而且對人非常重要,這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是人類需要的學習工具,而且還體現了它的人文性質,屬于語文課程的基礎所在”。語文教學同時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因此,語文教學不但要為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技能,提升他們的語言理解運用能力,同時更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內涵,并且注重學生身心素質的提升,不僅讓學生增強自身的語文知識技能,同時還讓他們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和深入探索精神,最終讓其擁有充分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為拓展自我個性和精研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順應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需要
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最終使得物質的自身價值持續高漲,而其精神價值卻出現了一定的缺失,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價值需要弘揚和傳承,這是基礎教學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高中階段,人的個性與心智正處于逐步成熟階段,是加強人文精神教育的理想階段,所以,將學生培養成具備人文情懷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也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教育理念與人文教育中的“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不謀而合,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就一定要順應時代需要,還要與社會發展觀相吻合。
三、人文教育的滲透必須時刻留意學生的心理變化
可以肯定的是,高中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文精神,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己視角來進行觀察,從文章里解讀出蘊含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想要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變化,以便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教程內容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而且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提煉和升華自身的精神世界。楊絳先生的散文《老王》,重點講述社會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每個人的人格都應該受到別人的尊重,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境遇有所差別,這與人格無關。通過本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作者對于拉平板車的老王發自內心的尊重,對老王生意的照顧,尤其是兩位先生發自肺腑的平等觀念———“人家上門了,沒能請他坐下來喝杯茶,真實感覺很抱歉”。再看看我們現如今的許多人稍有點財富,稍有點社會地位,就理所當然地判定自己高人一等,對這篇文章中所展現的人文精神,就是對這種負面社會思想有力的抨擊。這能使學生們從中學習正確的交往理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最終能夠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社會上的負面因素。很明顯,處于人生成長關鍵時期的學生們絕對需要這種正確人文精神的洗禮。
四、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路徑選擇
1.教師的人文素養須提高
教師的人文素養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是課程教學的關鍵,也是教學進程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他們是人文精神的傳遞者,因此必須發揮自身人文精神的示范作用,必須綜合提升人文精神素養。教師人文素養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人文教育的開展實施。所謂人文素養,其實就是教師平時自我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現,其中包括情感模式、性格模式、道德模式以及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深化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區別,其實就在于對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關心程度,這也被定義為教師體現人文素養的核心所在。而對于該核心部分起到支撐和作用的,其實就是教師對人文知識教育與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所以,如果教師想要實現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務須始終學習人文知識,持續提高自身人文價值,而且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斷改進,以求達到人文教育的精益求精,這也是高中語文教學階段實現人文培養教育的重中之重。
2.教材中人文教育元素須深入挖掘
從文化多元化角度來講,對于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必須提出更多要求,以求達到學生應用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創新探索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師須對課程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將教材作為教學依托,方可有效挖掘課程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核心觀念。其次,教師還要將人文精神充分融入教學課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并引導學生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切身感受作者的品質與胸懷,讓學生立足社會,展開聯想和反思,這樣方可實現學生人文精神的學習目的。另外,還要豐富學生的時代氣息,不斷拓寬教學領域,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并從中滲透人文思想教育,以求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觀念意識。
3.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有利因素
語文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其中的人文精神必須將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充分融合,方可實現最佳效果。而在此類多元化教學方式中,多媒體形式的教學方式優勢明顯,它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廣泛,始終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高中語文應用多媒體技術,學生在充分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還會對文章中的人文價值精神產生更為深層的認知和了解,從而更加準確地揣摩作者的心路歷程,學生更是體會透徹,最終也讓人文教育的培養實施收到奇效。
五、總結
蘇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將閱讀教學以三個板塊呈現,即: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其閱讀內容包含自然、鄉村、生命、博愛、文化、藝術等,始終都以人文話題貫穿。此外,“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還精心設計了與三種呈現方式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比如,“文本研習”較多采用加圈點、寫批注、作摘錄、品效果等從語言入手進行解讀的方法,“問題探討”較多采用討論交流、質疑辯論、比較辨析等具有較強思維力度的方法,而“活動體驗”則較多采用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本文結合這三個板塊各自的特點,來分析、研究不同的閱讀教學模式。
一、文本研習式閱讀教學
“文本研習”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閱讀文本,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側重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它的特點是:注重品味語言、審美教育、引導對話?!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痹诮虒W中,針對此環節的特點,我一般采取整體感知――細致閱讀品味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閱讀文本本身就是一個整體,讀者想要達到與作者的對話,則必須對文章有個整體的認知,全面的感知、揣摩作者的內心世界、人生觀、世界觀等,在此基礎之上,讀者才能細致品味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并了解其創作手法,也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文本的魅力所在,提高自我的審美意識。如在曹文軒的《前方》閱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閱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脈絡:這篇課文寫了些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意圖或情感傾向是什么?結合教材中編者的評點,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其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進行細致閱讀,品味文本中“家”“家園”“前方”“路”等詞匯的豐富內涵,感受作者對理想、對精神家園的追求,在此,教師可以設置交流、對話,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與解疑,引導學生對有所觸動、有共鳴的語句的評點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我,整合學習,提升對人文內涵的認知程度,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二、問題探討式閱讀教學
“問題探討”主要著眼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發展理性思維,培養批判意識。此環節的設計特點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探究意識、其問題有著開放性、創造性的特點。其閱讀課程目標是:“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教學過程中,我一般采取“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引發新問題”層層遞進的問題式閱讀教學步驟,運用問題誘導學生自主深入探究,給予學生足夠的自,引導學生拓展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滲透創新意識。我還根據教材中文體(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不同特點和學生的能力背景的差異,精心設計問題,啟迪學生心智;引導啟發學生,在閱讀中自己發現問題。比如,在教讀《祝?!窌r,我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探討,然后交流。問題分別為“祥林嫂的命運怎樣?”“她的命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說揭示了什么主題思想?”經過學生的一番探討和交流后,我試圖用傳統的“四條繩索”(“四權”的統治:政權――封建制度;族權――婆婆、大伯、堂伯;神權-――柳媽、廟祝;夫權――祥林、賀老六)來分析歸納小說的主題。這時,我的一位學生突然發問:“老師,那么狼代表什么?如果祥林嫂的兒子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最后的遭遇也許不會那么慘?!睆亩l了大家對小說主題的再思考。這個“狼代表什么”的問題十分有價值,就是屬于引發的新問題。我就順勢組織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根源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
三、活動體驗式閱讀教學
“活動體驗”則引導學生圍繞專題的人文內涵和學習要求,結合具體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側重在綜合性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其特點是:注重體驗、強調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實踐能力強。在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構建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性的活動,在活動中滲透人文素養,誘導學生欣賞、閱讀的興趣。如在食指的《相信未來》教學中,我采取讓學生結合詩歌,改寫、創新詩歌內容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深入了解文本內涵的積極性。具體實施步驟為: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相信未來》,整體感知閱讀文本,并相互交流閱讀感受,之后,讓學生分組合作改寫、創新《相信未來》的內容,并交流小組的創作內容。這樣通過兩個層次的交流,學生對《相信未來》的內涵已有掌握,此時,教師再反過來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活動,即:將各小組創作與《相信未來》原創相比較,通過比較體會詩歌創作的含蓄、形象等特點。最后,誦讀體驗詩歌中蘊含的壯闊的氣勢以及對未來希望的執著追求。對此,教師還可以舉辦“向青春舉杯”詩歌朗誦比賽,以活動的形式,誘導學生拓展閱讀空間。
在活動體驗中,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即讓學生在豐富多樣、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中傾聽、開口、動手、動腦等,以提高語文素養。同時要注重個性化原則,要讓每個學生的思想和靈魂積極參與,相互碰撞,從而得到情感的體驗、感情的升華。
總之,蘇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是基于新課程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及語文教材的變革基礎之上,而呈現的“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三種閱讀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語言文字報刊社《語文建設》編輯部.高中語文新課標新教材新課堂[M].語文出版社,2006.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策略
縱觀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從《詩經》開始歷朝歷代文化中,詩歌都承載著統治愿望、百姓疾苦,認知詩歌就是認知古往今來華夏兒女的價值訴求,學習詩歌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關鍵所在。誠如先生所言,中國雖然沒有宗教,但承載著百姓心聲的詩歌就是我國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詩歌華麗璀璨的國度,我們應該注重詩教,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中學階段必須逐步培養學生鑒賞、釋義古詩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漢語文化基礎能力。所以,筆者針對如何有效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討論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價值分析
1.培養高中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落實,外來文化、語言對于高中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如現階段高中生對日韓文化的追逐,對歐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的要領,更是漢語言運用的典范,在學習中讓學生感知、認識古詩詞能夠使其充分理解中華文化內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程度,進而提高愛國主義情懷。
2.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
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古詩詞占有重要地位,古詩詞承載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于漢語言文化的研究、認知與運用,更是對漢文化的無限熱愛。然而,現階段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認為古詩詞學習索然無味,最終喪失對古詩詞的興趣。通過有效改革古詩詞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漢語言文字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3.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華東師范大學趙志偉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揮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學生甚至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古詩詞的學習就是讀懂一首詩,然后根據高考的需要做大量習題,最終強化記憶標準答案,這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所以,轉變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理念,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是內容、形式、藝術三者的結合體,充分感知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的開展是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學目標
新課改的核心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不能以單純地考出理想的成績作為教學目標,而是應該將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目標。這就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回歸詩歌的審美本性,營造詩歌意境,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理解、鑒賞、評價、感知古詩詞的魅力。
2.有效設置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設置是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基礎,所以若想實現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設置,顛覆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例如,在《長恨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該詩的創作背景與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在內容設置中省去關于白居易的介紹,直奔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恨主題,引導學生利用多重視角探析詩歌的主題,結合時代背景和人性對詩歌進行評價,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3.有效教學方法實施
第一,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學法,如在學商隱《錦瑟》一詩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相思、纏綿悱惻的理解與認知,動態性、立體化的理解詩歌中體現的情思與溫情;第二,從畫家的角度將詩畫聯合的繪畫法在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如在《天凈沙?秋思》這一小令的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勾勒出夕陽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畫的過程中將思鄉之情體現在畫中。
綜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水平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保證學生綜合人文素養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是適應青少年審美情趣變化、促使學生有效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教育相關部門以及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夠全面轉變傳統教育理念,以素質教育為藍本,逐步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全面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鑒賞、釋義、評價古詩詞,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立洋.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2(2):132.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教學;語文素養;探索方法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對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這是我們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探究的問題。
但長期以來的高中語文教學,因為高考壓力和高考試卷的導向,普遍從一開始便“知識量化”和“試卷化”,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忽視了語文素養的培養。學生背書進入怪圈,即大綱要求背誦的,勉強背一下,老師額外要求學生背誦的名家名篇,學生就是背不出來,即使背出來了,一默寫,錯別字一大堆;高一學生就開始做高考題;語文課堂似乎變得失去其原有的趣味,每節課在“支離破碎的語言解剖中”度過;基本寫作能力無法形成,典型的例子就是學生寫的請假條都不符合規范要求;閱讀時間每天被大量練習擠占,好不容易讀點課外書,可能還要被老師收繳等。學生受大環境的影響,漸漸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
一、語文素養的含義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知識視野等的有機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和一定的語言文化積淀。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于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
二、提高語文素養的措施
(一)提高教師的業務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沒有好的老師,難以教出好的學生,只有老師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讓學生走得更遠。在語文課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的今天,對我們語文老師的素養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1.老師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要端正教育觀念,轉化教育思想,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就是要優化教學方法。一方面,我們必須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充分運用現代的教育教學技術,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和鞏固學生學習國文經典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學生可在經典國文的感染下,提高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促成高尚人格的升華。經典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文學經典更以其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民族生存和發展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會因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而消失,改變最多的只是它們的呈現方式。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主動學習國文經典的心向。
通過誦讀感悟、再現情境、提升氛圍、品味鑒賞等方法,培養和鞏固學生學習國文經典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能夠想學、愿學、樂學國文經典,從而擴展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成績,提升語文素養。
2.從身邊的現實中發掘語文,拓展知識面。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國文經典的價值,通過課程實施策略構建等途徑,同時尋求面向課本以外的真實生活。
3.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知識性。
借助多媒體等現代科技,加強課內外的銜接和文學作品的整合,將教學影響延伸到課堂之外,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在更廣闊空間里解讀國文經典,延伸內容的廣度,拓展思維想象空間。
4.在習作訓練中嘗試開放學習與創作。
要提高語文素養,,就是要學會將自己所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現出來,這是在感知感悟過程中,學生人格魅力的提升與展示階段。
5.在教學中滲透國文經典專題研討。
社會責任的培養與體現,是學生社會責任培養與體現的過程,這是所謂育人的主要階段,讓學生從理性的角度思考人生,從人性的角度看人生、看社會,并讓學生真正的從古人經典中解讀人生,解讀社會,解讀自我的未來,解讀藝術人生的世界。
6.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突出國文經典的實效性。
內化心靈,學以致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經典的精神深化過程,從表面學習的基礎上,慢慢滲透到學生的內心,即在所謂的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中讓學生了解經典,了解生活,了解社會,潛移默化滲透到學習的現實領域,達到最終的全面成才。
(三)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
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要“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要“課外自讀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要學生在閱讀中訓練語感,在閱讀中提升感悟,在閱讀中提高素養,在量的積累上達到質的飛躍。而教師引導學生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不僅發展了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還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涵養學生心靈。這樣對學生的高考及今后的人生大有益處。
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
廣泛閱讀,識記背誦,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四)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實踐。
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一切可用的資源給學生創造“語文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課前5分鐘演講;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利用現代網絡進行探究性學習等,就這樣,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氛圍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從而喜歡學語文,樂于學語文。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要利用一切機會,采用多種手法提高學生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