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9: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地理教學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在邏輯結構
科學發展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是確立和更新高中地理教材內在邏輯結構的依據。20世紀五十年代是一種單純強調經濟發展速度的發展觀;七十年代則將發展看作是以變革為主的經濟進程;八十年代開始強調社會和諧平衡的發展;八十年代后期則將著眼點放在發展的公平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上;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倡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可以從高中地理教材的演變中得到說明:它逐步從倫理的角度既強調代內和代際間的公平和社會平等,又強調人與自然的公平、協調、平衡。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充滿了人文關懷的亮點,實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諸分支學科的和諧與統一。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內在邏輯結構需要教師從微觀上系統把握。從理論的重要性來分析,只有理清教材內在邏輯結構脈絡,理解了教材編寫者的思想和意圖,教學中方能做到前后照應,避免各課各單元相互割裂。從實踐的重要性來看,地理科學的實證性要求我們必須關注社會現實。新教材體系中既有最新科技成果介紹,又有大量與人類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事例和問題。如人類對外層空間的探索、溫室氣體、酸雨、東南亞森林大火、信息高速公路、旅游景觀與欣賞等。教師必須注重自己的日常知識積累,通過各種媒體有意識地積累相關信息,將地理知識的學習與認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有機結合起來。
二、從知識點的學科關聯性上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活動常常面臨著這樣的困惑:一是與當今生產、生活的聯系還不夠緊密,缺乏學生的社會實踐空間;二是地理科學基礎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體現得還不夠,導致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存在不足。因此,以知識的學科關聯屬性為突破口,將高中地理教學的基礎理論融人社會實踐中去認識、解讀、評價,從而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筆者曾做過這樣的嘗試:一是在假期中安排學生以《城鎮居民生活質量調查》等為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由學生自行確定活動方案、設計問卷、撰寫調查報告等。學生在活動中既靈活運用了課本知識,培養和提高了合作意識、交際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還深層次地接近和了解了社會。二是注重邊緣知識和交叉知識的補充,突出綜合性和創新性。如在講授地理在宇宙中的相關知識點時,地球上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問題用牛頓第一定律來講解是比較輕松的,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年變化與開普勒第三定律是密切相關的,在講授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時,生物與地理環境、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等均與生物學知識密切相關等。教學實踐表明,相關學科知識的融通,不但有利于知識遷移和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效地克服了偏科的現象。學生在設計和撰寫調查報告時,敢于并善于運用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拓展了知識面,提高了創新能力。
三、從環保教育的趨向性上去揭示深刻的社會問題
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全球性環境與生態狀況繼續惡化,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保護環境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重大課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環境間題也相當嚴重,并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因素。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規定,將環境教育列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梢?進行環保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
從環保教育的世界趨向性和形勢緊迫性上去揭示其產生的社會根源,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一個側重點。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涉及環境教育內容,包括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同時還揭示了深刻的社會環境間題,如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環境污染等。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與人與自然關系失衡密切相關,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環保教育已成為高中地理教材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加強環保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依據教材內容、特點,將所有涉及環保教育內容的單元中各節分為兩大類課型:典型環保教育課和滲透型環保教育課。凡教材中涉及專題環境教學內容的為典型環保教育課,如“大氣的環境保護”、“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世界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章節;凡教材各節中某一方面涉及或能延伸到環保教育內容的為滲透型環保教育課,如“空間資源”、“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等教學內容。
四、從重點難點問題的典型性上去掌握學習的規律
重點難點問題是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中產生的。理論知識包括理論性知識和敘述性知識兩類。一般來說理論性知識是指那些概念、成因、規律、特點等,這些都是每課的重點或難點,理所當然要向學生講明說透,使他們牢牢地掌握。如自然資源的概念就必須滿足“直接來自于自然界”和“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兩個條件,指出這兩點后再分別舉例讓學生加以判斷。如要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可從實例中指出其歷史性,也就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自然資源,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向科學進軍。敘述性知識主要是對理論性知識的說明,往往簡明扼要地向學生說明是怎么一回事即可,除了強調要記住其中某些重要的例子、數據、地名等之外,可由學生自行閱讀。
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接受能力是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基礎。由此,學習方法的運用顯得至關重要,重點難點問題的歸納與總結要注重典型性和規律性。例如:在講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時,“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往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總是記混淆。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清楚地記住,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語“男左女右”,諧音為“南左北右”。又例如:在“1月、7月氣溫的水平分布圖”上,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突出;7月份正好相反。這一問題是歷屆高中生掌握的難點。在教會學生如何推理出規律后,仍然有很多學生在實際做題中出現方向上的錯誤。我在上課時使用了比較易懂的比喻: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每到冬季,大陸氣溫總比同緯度的海洋低,那里的等溫線就會向赤道方向靠近,好像是“取暖”;而此時的海洋,略比大陸溫暖些,因此,等溫線會向極地靠近,好像是“乘涼”(無論南、北半球均可用)。這正好符合了北半球1月份大陸等溫線向南(低緯)突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同樣,夏季的大陸氣溫比同緯度的海洋高,大陸上的等溫線向極地凸出,好像去“乘涼”,而海洋的等溫線則向赤道凸出,好像去“取暖”。自從用了這個比喻以后,無論在考試多么緊張的情況下,一般都沒有錯誤出現。
五、從學習階段的整體性上去提商教學的質,
高中地理的學習必須實現階段教學環環相扣,必須通過步步引導、層層深人形成統一的整體。首先,引導和自學階段著重揭示了教材的內容結構,是學習的基礎;討論與總結階段著重揭示了教材的內部聯系,是教學的關鍵。其次,根據實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創新階段教學,引導學生聯系已學過的各科知識,從而建立學科的開放體系。最后,在上述兩個知識系統過程中,實現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項功能。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多種感官并用,多渠道獲取信息,做到了課堂學習、消化、反饋的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課外學習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 地理教學 高中教育 方法研究 回歸生活
地理作為一門人文內涵深厚的科目,涵蓋著極為廣泛的內容,綜合性很強,不僅需要大量知識積累,而且知識存在某種程度的差別,但是在現有教育環境中,高中學生對于地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書本內容上,很難全面接觸地理的廣泛內涵,更加無法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對地理教學進行全面改革,使其回歸于生活,通過生活學習地理知識,同時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這樣一來地理教學才能夠更有現實意義。
一、強化學生生活體驗
地理從廣義上講涵蓋整個世界的方方面面,人類被包含在地理概念之中,因此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及周邊發生的事情都是地理知識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地理知識能夠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緊密對應與連接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將地理教學還原到現實生活,在學生的印象中,地理知識將會變得更加形象與鮮活,不僅如此而且將更加易于理解。所以,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并在此基礎上篩選地理教學內容和材料,使得學生所學地理知識能夠在生活中有跡可循,與現實生活形成緊密的對應關系,并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豐富地理知識,突破書本與材料的限制。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閱歷,生活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地理知識的來源,具體來講,春夏秋冬、旭日東升、夕陽西下、天狗食月,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充分利用這些內容,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能改變學生對于地理學習艱澀難懂的印象,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覺,這樣一來對學生地理方面的學習很有幫助[1]。
二、注重利用民諺俗語
地理知識在我國的發展有悠久歷史,不僅如此,還以民俗諺語形式流傳下來,在很多詩詞歌賦及民俗諺語中包含我國先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及豐富的生活智慧,其中不僅有地理知識,而且有地理原理及規律,在這種情況下,對這些內容進行充分利用能夠極大拓展學生的思維眼界及知識范疇,不僅通俗易懂、易于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總體興趣,并形成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的意識。在此基礎上,還能夠刺激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性,使課堂氛圍更加熱烈,與此同時能夠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建立民族自豪感。這樣一來利用這些學生在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民俗諺語,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儲備和學習,從而逐漸對書本上的地理知識更加深入理解,并形成生活化的認識[2]。
三、將地理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地理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掌握地理知識能夠對整個世界加深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更加明智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拓展地理教學的空間和場所,使學生從思想上和精神上突破課堂與書本的限制。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從生活中獲取地理知識,而且能夠通過知識與生活的相互聯系,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在這種情況下不僅使得教學返璞歸真,而且彌補課堂教學的種種不足和限制。從某種程度上講,只有明確地理學習的現實意義,使地理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樣一來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環節,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強化對地理知識意義的領會,并在現實生活應用的刺激下發自本能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在這種理念的倡導下,給學生隨時隨地走出課堂的自由,在生活中應用知識,同時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得對地理的學習從內容到目的實現全面的返璞歸真。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基本生活,全部涵蓋在地理的范疇之內,這些知識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生活,也就是說來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地理知識就具備了現實意義與價值,也就強化了知識學習的必要性。
四、利用學生資源
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內容和范疇,在這種情況下就成為一種可選擇性的學習資源。從求知角度出發,怎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沖動,什么樣的內容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等都成為一種可以掌控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對課堂內容進行篩選,對教學方式進行精心設計,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定位,對課堂作業進行科學布置,學生就能夠獲得一種軟性資源的整合,從而獲得某種程度上的優越性。學生與學科內容之間是存在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對二者的潛能進行充分挖掘就能夠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取得顯著的互動效果。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對生活中地理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并進行適當的收集整理,就能夠豐富學習資源,拓展地理知識來源[3]。
除此之外,學生通過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間,走出課堂和校園,與社會和自然充分接觸,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與外界生活深入接觸的過程中,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并在逐步深入的過程中對生活中存在的細微差別進行辨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能夠豐富和深化對地理內涵的理解和認知,并使得對地理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完善,這樣就使得地理學習在接觸生活的過程中回歸生活。
地理知識本身就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針對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學習,使其回歸生活,拉近知識與生活的關系,這樣一來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實.我國中學生現代地理實踐素養培養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2(11):03-06.
【關鍵詞】高中地理 讓學引思 教學
讓學引思理念指導下的高中地理課堂可以帶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品質為向導的課堂在教學模式構建上會融入更為新穎的元素。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多表達、多參與、多提出自己的思考或者想法。這樣學生的課堂融入程度才會更深入,大家也能夠在思考探究中更充分的理解課本中講授的知識要點。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于學生質疑意識的培養,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出發點,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良好鍛煉。在平等和諧的整體教學氛圍中,學生會勇于質疑教師的觀點,并且能夠大膽的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見解。這些都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加以鼓勵的,學生只有具備質疑的意識才會積極主動的去思考與探究,對于很多問題的理解也能夠更充分。無論學生質疑的內容是否有根據,對于學生積極思考的行為教師都要給予肯定。這樣才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明白,課堂上獨立思考并且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是一種好的學習行為與表現,才能夠讓更多學生的質疑意識形成。
如在學習“天體和天體系統”一節時,我在解釋北斗七星形狀不斷變化的原因時,引用了課本上的解釋:“這是因為北斗七星各成員運動的方向、速度不同所造成的?!蔽业倪@個表述立刻引來了一個學生的質疑,他對于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理解,學生說道:“速度本身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此處應將速度改為速率?!睂W生的表達讓我很驚訝,學生能夠準確的指出課本中的問題,能夠大膽對于“權威”提出質疑,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表現。課堂上我極大的肯定了這個學生的觀點,并且就這一點上做出了更正,這個教學小插曲不僅活躍了課堂,也是對于其他學生質疑意識形成的一種鼓勵。
二、鼓勵課堂上的交流討論
讓學引思指導下的課堂上,教師應當給學生獨立學習與問題探究提供更充裕的空間,教師可以更多的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尤其是對于那些存在爭議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討論乃至辯論。學生在不同觀點的交互中思維會越來越活躍,在大量觀點的呈現下大家也能夠對于探究的問題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這不僅是討論式教學所能夠發揮的良好效果,這個過程也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問題探究能力的提升。
針對一些同學對“生態平衡是否都要保護”的認識存在分歧,課堂上我組織大家進行辯論。學生參與的熱情都非常夂瘢大家紛紛想要表達自己的見解。一位學生首先發言:“地球上各種生物資源正在遭到破壞,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必須保護地球上的各種生態平衡。”這個觀點立刻招來了駁斥意見:“有些生態系統破壞了對人類大有益處??茖W研究證實,中生代時,氣候溫暖,河流縱橫,樹木蒼翠,是恐龍繁生的黃金時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壞了那時的生態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龍將會嚴重威脅人類和其它動物的生存和發展?!睂W生在激烈的辯論中對于這個存在爭議與探究空間的議題進行了越來越深入的剖析,不僅課堂教學的整體氛圍非常融洽,學生的思維和表達都在過程中得到了良好鍛煉。
三、培養學生的對比辨析能力
當學生的學習能力越來越突出,大家也能夠對于很多具體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思維能力培養的深化。教師可以以一些典型問題為教學范例,培養學生的對比辨析能力。尤其是那些學生普遍容易犯錯,或者容易產生認識偏差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能夠起到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認識,也能夠鞏固學生學過的知識,會起到多重教學效果。
有這樣一個例題: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敘述,正確的說法是:
A.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越大;
B.南北回歸線之間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越大;
C.南北緯30°、60°的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都是46°52′;
D.南北緯30°、60°的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是不相等的。
我首先讓學生自己來做這一題,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選什么的都有,錯誤率普遍較高。從這些信息反饋中我們看到,在這個問題上學生明顯還存在認識偏差,對于這個知識點學生還沒有牢固掌握。于是,我引導大家在對比的過程中對于每一個選項進行逐一辨析,和學生一同來深入的探究這個問題。在不斷深化的問題剖析后學生意識到:南北回歸線之間是太陽直射點移動范圍,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不隨緯度變化而變化,且均為46°52′,這樣問題的答案就非常清楚了。
【參考文獻】
[1] 陳保華. 關于高中生地理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2012.
[2] 危鑄.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J]. 文理導航(上旬),2014(04).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師素質 信息化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6-0-01
教育信息化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加強高中地理教師網絡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是教育事業發展對于當代教育工作人員的重要要求。只有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教師,才能將信息技術更好地應用于教學活動與工作實踐中,實現教學業務水平的提高。與傳統的教師相比,當代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具有更強大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技術使用能力。
1 加強高中地理教師信息意識
受到中國教育發展歷史的影響,許多學校的地理學科都具有很強大的專業性。這就使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師認為只要自己具有較強的地理專業知識能力,就可以很好地操作高中地理教學。但是教師利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進行傳遞,造成了高中地理教學的主動性明顯不足,信息的需求程度大大減少,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意識明顯不足。對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意識進行培養,是提高地理教師信息素養的第一步。這需要引導教師進行信息需求的自主調節。只要教師自身加強了對地理專業科學技術的關注,就會對新的信息具有較強的需求。教師再利用網絡進行更為豐富的地理信息資源的查閱,其信息意識就會得到有效的建立。
對高中地理教師進行信息意識的培養,教師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地理信息結構。由于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是自然與人文相交叉的學科,所以教師從教材中的內容很難進行地理信息的全面分析。當教師的地理知識結構不斷科學建起時,其對于地理信息的需求較大,自然會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信息的搜集,從而能夠促進其地理信息意識的提高。例如,教師要講解《人口的空間變化》一課就要對不同時代的人口分布信息進行了解,需要利用一定的圖表與數據進行結論的總結。教師要開展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學,必然要進行知識結構的建立與信息的整理。在這樣的實踐中,教師的信息意識大大提高,這對于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升極為重要。
2 豐富高中地理教師信息知識
高中地理教師沒有充足的信息知識,是無法促進信息素養的提高的。高中學校要多多開展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師豐富信息知識的學校培訓,使高中地理教師接觸到計算機與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在對教師培訓的過程中,培訓者要對高中地理學科特點進行分析,讓高中地理教師認識到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在培訓中,要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引導教師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加強對地理信息技術的了解,在多次的鍛煉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學校還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讓高中地理教師學習幻燈片與視頻剪輯技術,利用多種計算機軟件來服務于日常的高中地理教學工作。
在諸多的計算機軟件中,PowerPoint是最為簡單的一款。利用這一辦公軟件,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對大量的地圖與其他圖片進行處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讓學生欣賞與了解到更多的地理圖像。加強電子演示方稿知識的豐富對于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的提高來講較為重要。另外,高中地理教師需要了解Flash相關知識,利用動畫的插入,使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學校還要加強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水平考核,為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學習提供強大的動力,以促進其信息素養的快速提高。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師信息能力
地理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往往需要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支持。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于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需求較大。所以學校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的培養時,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活動的開展作為切入點。由于地理學科教學中會涉及眾多相關的圖片、地理信息數據的統計圖表等,所以教師在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后,可以對這些教學資料進行有效地處理與整理,使其更有序地出現在學生面前。
以多媒體為切入點對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進行培養。①高中地理教師要嘗試對高中地理教學相關的網站進行熟悉,學會從不同的網站上進行有效的資源的獲取。互聯網平臺上雖然具有較大的信息,但要進行有效信息的挑選,還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②學校要引導高中地理教師進行個性化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的建立。每一位教師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教學資源庫,方便自己日常教學活動。這樣的手段可以讓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培養,實現教學能力的提高。
4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素養是現代化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具備的一項業務能力。利用有效的方法對高中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進行培養,是教育部門的重要職責。只要教師具有了較為強大的信息素養,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豐富高中地理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
(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第一中學,吉林 公主嶺 136105)
參考文獻:
[1]孫漢群.高中地理教師信息素養芻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3,92.
[2]賈荷陵.試論信息時代高校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2(11):105-107.
[3]旋曉偉,王林,王曉青.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25-128.
[4]王莉,王杰人.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地理教師信息素養的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51-53.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新媒體輔助
時至今日,信息化已然成為教育改革創新的基本格調,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十分普遍,并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早在2003年教育部推行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就提出“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此類文件的實施,進一步夯實了新媒體輔助高中地理教學的價值地位,因而有關方面的研究備受學術界關注和熱議。
一、新媒體輔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現狀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以多元信息傳播形式、廣泛信息傳播渠道等優勢,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大放異彩。從客觀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影響,新媒體輔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不佳,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認知匱乏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媒體以獨具的信息資源傳播優勢,現已廣泛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領域,并增強了課堂活力,但在此過程中對其探索實踐依舊淺嘗輒止。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受觀念行為束縛,不愿在新媒體輔助教學方面做過多的嘗試或投入,片面認為學生容易受其他網絡信息的吸引,導致其學習實效不高。而有些高中地理教師則表現為另一種極端行為,即過度依賴新媒體教學,弱化了自身主導職能,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足,難以深度挖掘其個性潛力,不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根本目標實現。從嚴格意義上講,新媒體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其價值優勢毋庸置疑,但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相比,它更多地定位于輔助教學,切不可本末倒置,容易造成整個教學體系的混亂。
2.能力不足
新媒體輔助高中地理教學,是教育創革的重要之舉,對師生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體而言,從教師維度上,新媒體運用要求其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溝通能力等,但現實狀況令人擔憂。例如,在地理課件編制上,高中教師往往僅針對某個知識點,直接從網絡上下載資源,卻缺乏系統的整合與梳理,多為零散使用,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混亂,不利于教學工作高效開展。同時,部分教師創新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獨特的教學視角呈現給學生,長此以往難免會影響學生的參與興趣。從學生維度上,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為其張揚個性提供了平臺,但也暴露出了他們自律性差等問題,受多元文化生態的浸染,容易偏離地理自主學習主題,無疑對其未來成長與發展不利。
二、新媒體輔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優化
新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輔助應用,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創新性等特征,對師生提出了不同維度的要求,需理性分析、準確定位、優化全局。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新媒體輔助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化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1.轉變思想認知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的應用功能越發完備,其輔助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式豐富多樣,如微信、云盤、微課件等,并表現出了不同的優勢,但其宗旨依然是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應用新媒體輔助教學之前,首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正確認知它的功能特點及價值定位,深度研析教材知識重難點,并選擇合適的時機介入學生學習,建立系統化的教學機制,創新教學方法手段,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發展。例如,微信更便于師生互動交流,云盤有助于地理資源共享,微課件應用于學生自主學習等。為了更好地推進新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高中院校應主導相關教師加強環境建設,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及裝備,并開展一系列培訓學習活動,轉變主體思想認知,提高其應用實踐技能。
2.提高媒介素養
新媒體以其強大的整合存儲功能,承載著眾多地理信息資源,但并非所有新媒體都適用于高中地理教學,需教師作出合理篩選,因而對其媒介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靈活應用新媒體輔助地理教學,創設虛擬情景,通過影音視頻等方式活化知識,延伸學生感性認知,啟發學生思維,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互動機制,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并作出適時恰當的引導,繼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對此,高中應積極組織培訓工作,提高教師新媒體素養,傳輸素質教育理念,分享成功教學經驗,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針對高中學生的個性成長特征,學校需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日常教學體系中,尊重和釋放其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加以引導修正,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雷.新媒體支持下高中地理翻轉教學研究[J].求知導刊,2015(15):85-86.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有效探究
為了呼應素質教育新課改的號召,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由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逐漸地向現代的生活化地理教學模式靠近,地理教學貼近生活,對于教師、學生、地理授課本身都有益處。對于教師來說,通過地理生活化教學,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融入地理,對于授課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見解。對于學生來說,通過生活化地理教學,他們可以建立起對于地理更加濃厚的興趣,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運用地理,培養一種地理學素養,這對于建立終身學習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對高中地理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實際情況
在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雖然教學模式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轉化,仍然有一小部分的問題存在,包括:(1)部分學生接受知識比較被動,有些教師不斷重復課本,這樣一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被降低了,他們對于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也就低落了,因此地理也就脫離了現實,脫離了生活,地理在學生的生活中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應用。(2)現在的應試教育現象比較嚴重,學生學習了知識之后,習慣做題和練習,沒有仔細思考把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因而忽視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實踐。(3)在我國當前的地理教學形勢下,太多的地理知識都偏向于知識型,而不是生活型,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學習和了解到的生活地理常識也就變得十分有限了,不會容易運用到生活中。
二、高中地理教學實踐的方式及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完善高中地理教學教學方法,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師不斷地努力和探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為切入點來探究高中地理教學策略。(1)地理知識生活化,感受地理學習的樂趣。地理知識生活化,就是讓老師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通過這種方法導入教學課堂。例如,老師可以讓他們去探索身邊的地理,在活動的地點選擇上,教師可以與專家們進行探討,選擇一些安全方便學生進行地理探索的區域,在旅游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學習查看地圖的能力,又能夠學習各個地域的氣候、植被,這些對于學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踐機會,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方法。(2)實際舉例導入法。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解一些實際存在的例子來進行地理教學,這也十分符合人教版教材的思路。對于一些十分重要而且有意義的地理案例,學生又不可能親自去考察體驗,案例教學就成為了一個值得采取的方法,教師應該精心準備和挑選案例,這些案例應該是源于生活,貼近實際,便于學生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講解時,應該抓住案例的要點與特色,把案例講活,提起學生的興趣,師生之間要相互溝通,及時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徹底了解案例中的地理知識。(3)創建溝通平臺,引入地理教學課堂。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中,老師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導入教學課堂的知識學習。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為學生組織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進行知識型互動和交流。學生對于地理方面的許多知識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要讓他們以課本為起點,聯系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互之間交流提問,讓學生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的實踐來回答和解決問題。當學生進行過許多次交流活動之后,可以適度地讓他們探索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古今中外的許多地理未解之謎,奇怪地理現象,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雖然問題不一定能夠得到解決,但是通過學生的激烈探討,他們可以學習到許多周邊的知識,這對于整體地理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也能提高他們的口才,培養他們的演講能力。(4)教師自身實踐和探索。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是引路人,只有通過教師,地理知識才能夠系統地、完整地到達學生的大腦中,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潮流,對于地理授課不斷地探索創新,實時關注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探索出學生適合的授課方式。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雙方要不斷地為地理學習而努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創新和研究教學方法,善于與學生溝通,除此之外,學生要善于大膽地運用地理知識,善于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探索地理知識,更要善于與同學、老師不斷討論所學習知識的疑難點,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虛心請教比自己懂得多的人,共同營造一種地理學習的氛圍。只有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夠為地理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朱金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課堂導入策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地理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124-01
1 新課標視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的新變化
1.1 高中地理教學特點的變化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的開展非常注重教學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相結合,尤其是新課程標準的下達,更加強調著學生要在分析梳理地理事實的基礎上,實現逐步的將基本的地理知識及地理原理等運用到探究地理成因、地理過程、地理規律等實踐性活動中。新的課程標準及課程目標,要求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學研究的設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將人與地的關系設定為高中地理教學的主線,并且以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及發展問題等為地理研究的重點,將現代化的技術及方法選作地理研究學習的支撐手段,將培養學生現代化的文明素養作為地理教學的宗旨。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必修類教學內容要注重內容結構上的完整性及教學內容上的新穎性;而選修類教學內容涉及到地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應用技能及地理技術等多個層面,因此,要強調生產生活中與地理之間關系比較密切的領域,使高中地理學科特點及地理應用價值得以凸顯,有利于學生的視野的開拓、科學精神及人文素養的提升。
1.2 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變化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達之后,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內容等方面都發生著較大的變化,在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識的難度被合理的降低,相應的合理的增加了更加具有科普性及探索性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及生產活動相關的多種更加具有時代性的背景資料等被合理的增加,例如全球定位及汽車導航等內容;就整體而言,高中地理的知識體系在難度上有所降低,新的高中地理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探索、研究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非常適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配合教材上的變化,高中地理的相關試題資料等也在新課改背景下發生重大的不變化,在設題的立意、試題的情景創設等方面更加注重時代氣息,對世界、人類生存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的關注程度提升,突出了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地理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的具體化,切實的實現了學習有益于生活的地理、學習位于身邊的地理等地理教學理念。
1.3 高中地理教師教學任務的變化
在高中地理的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已經賦予了地理課程資源更為廣泛和豐富的內涵,在相應的地理教材更加的適用之外,學校、社會及師生等自身的經歷及體驗等,但凡能被用以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有助于地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的相關內容等,都可以被用于作為地理教學資源,均被歸入地理教學課程資源的范疇。這些變化使得新課標視野下的地理教師也面臨著教學任務上的變化,使其要由傳統的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高效利用者、合理開發者及建設者,角色的轉變是新課標向教師提出的一大任務;深化對新課程及新課程標準的認識與理解,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便于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給教師提出的任務,在地理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以期實現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及教學質量的提升等,是高中地理教師面臨的又一新的教學任務。
2 新課標視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策略
2.1 有創造性的選用教材,實現教材資源的二次開發
在新課標視野下,高中地理教材多是一標多本,高中地理教師要利用教材開展地理教學,而不是單純的傳輸教材中的內容。在新的地理教材中,很多案例都具備其地域差異性,各地區的經濟條件、社會文化、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等所存在的差異非常明顯,而學生的閱歷相對較淺,對教材中的內容并非都能理解,因此,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及社會的發展狀況等,適當的補充與教材內容有關或存在較大聯系的自然現象、生活實例及社會現象等,對物理課程資源實施二次開發。例如,在地質構造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地質構造與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存在的相互關系,教材上的內容可能比較抽象,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就近幾年較為典型的像東南亞海嘯等的相關報道,與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更加清楚海嘯的形成機制、地震的分布規律等。
2.2 課堂之上切實的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
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由不同的教師進行降解,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可能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不僅影響著教學資源的鑒定、積累、開發與再利用,承擔著課程資源承載體的重任,更是課程得以實施的最為基本的條件資源,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著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在深化新課標要求及新課程的基礎上,強化備課組內外之間的聽評課,以備課組內外的相互促動提升教學水平,以重視教學經驗的有效積累,實現教學結構設計、教學情景創設及教學節奏的調控等更為科學化。例如在月相變化規律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重點的適當提升自我的相關內容的知識含量,讓學生就該部分“上上西西、下下東東”的規律,判定“人約黃昏后,月上柳梢頭、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古詩詞的意境中所指代的大體的農歷日期。
2.3 以自主及合作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新課標要求轉變教學活動中學生所處的地位,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的開展,更加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的倡導學生要主動的參與實踐類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收集材料及獲取新的知識的綜合能力。教師要精心的安排和設計更加具有研究性的教學課題,以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帶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為有魅力的教學形式,及最有效果的教學手段是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在問題的探究中實現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時差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教師可詢問學生“北京奧運會在召開前,為什們美國提出要重新訂立游泳比賽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并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創造性的思考等。
3 結語
新課標視野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著教學內容、教學特點的變化,教師也迎來的新的教學任務,要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教學資源的優化、教學手段的創新等,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薛鳳梅.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J].文理導航,2012:(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