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8: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觀經濟現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廣泛使用的產能過剩概念給出一個適當定義并非易事。產能過剩以特定產品和部門為對象,應屬微觀經濟現象,然而在微觀經濟學標準理論基礎上定義這一概念存在困難。經驗研究通常采用就事論事(ad hoc)方式,提出某種工作性定義作為概念依據。依據這一理解,本文把產能過剩定義為主要發生在工業部門的閑置富余產能超過某種合理界限現象,通常伴隨價格下降和利潤減少以至持續虧損。
這個定義包含三個要點。一是以“閑置產能”作為定義基礎。一定程度產能閑置對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具有積極功能。例如一定程度閑置產能有助于調節和平滑需求波動,發揮類似于合理庫存的調節功能。一定程度產能閑置剩余,對于保證較高競爭程度提升消費者福利,實現市場經濟優勝劣汰機制具有促進作用,構成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一個因素。
二是以“合理界限”作為定義關鍵。產能過剩定義實質困難在于,這里所謂合理界限并不存在某種具有普適性的“黃金分割率”標準,而是要在邏輯分析和經驗研究基礎上,通過適當觀察指標加以區分和識別。我們采用兩階段識別方法:首先在對產能閑置/利用率區段進行劃分基礎上,利用靜態產能利用率進行初步識別;然后結合價格走勢、財務盈虧、需求增長等方面情況,對是否存在產能過剩提出比較嚴格識別和判斷。
三是以“工業部門”作為主要對象。暗含兩方面排除含義。一是服務業和農業的能力配置及其與產量或需求關系,通常不采用產能過剩等概念表述。二是宏觀總量分析場合通常也不采用產能過剩概念??偣┙o大于總需求不稱作“總產能過?!倍Q為“總需求不足”,這兩個稱謂具有本質不同理論含義。在宏觀總量大體均衡前提下,產能過剩部門與產能不足行業可能同時存在,因而產能過剩本質上是部門性和微觀性問題。
產能利用率和閑置率之和等于100%。利用特定時期靜態產能利用率識別產能過剩,首先對其不同區間特點及其合意程度提出大略界定。借鑒相關經驗參數,圖1(見14頁)對不同區段產能利用和閑置率提出一個初步分類。
不同行業靜態產能利用率合意界限可能顯著不同,因而對圖表劃分方法不應機械解讀。另外靜態產能利用率偏低是識別產能過剩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關鍵詞:泡沫經濟;日本;美國;啟示
在經濟的領域中,關于“泡沫”與“經濟”有兩個組合詞語―“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從宏微觀的角度更能體現兩者之間的區別。前者反映的是資產的內在價值因為有虛假需求的刺激而不斷被拉高,最終導致價值與其市場價格背離的局部的微觀經濟現象。后者則反映的是社會局部存在的投機需求在一定傳導機理的運作下會放大其實際對社會有效需求的刺激,慢慢地演變成為社會虛假繁榮的全局的宏觀經濟現象。通俗的講,當市場狀態達到理論上的理想狀態時,消費者對經濟發展的前景信心滿滿,投資者因為有利可圖而進行不斷的投資,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健康增長的局面。
但社會經濟總量不可能無節制的增長下去,一旦到達其上限,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利潤空間的縮小,投資者便會減少甚至不生產,而把目光轉向資本市場,屆時投資者實現了到投機者的跨越,吹脹經濟泡沫。透過歷史不難看出每次危機到來前整個社會的經濟都會看上去繁榮無比,但是此時企業的利潤水平已經降的很低了,實體經濟疲軟不堪。失去實體經濟這一強大后盾的支撐,社會的泡沫經濟便從局部的經濟泡沫中應運而生,此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是在所難免的。
上世紀80年代,美、日、德、法、英五國財政部長在紐約發表聯合聲明,即“廣場協議”,之后日元開始一路升值。8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陷于停滯狀態。日本的制造業和礦場業等出口企業因為日元的大幅升值在國際同類產品市場中逐漸失去了競爭力,據日本統計數據稱,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產業損失高達3.5萬億日元。美元的貶值還使得日本持有美元資產的絕大部分化為泡影。此時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采取放寬金融政策,進行財政重組等措施來控制日元的升值以此來應對國內經濟的蕭條局面。一系列措施實施之后日本的法定利率在1987年降到歷史最低,僅有2.5%。此外,日元――美元委員會推行金融自由化,放寬對銀行業務的限制。尤其在存款利率實現自由化之后,銀行間的競爭日發激烈,由于企業大額定期存款利息不斷上調,導致銀行的籌資成本攀高。相比銀行籌資而言,土地和房地產方面因其具有利息高、融資快的特點而吸引了大量社會流動資金。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企業投資過剩,經濟泡沫脹大,最終加速了泡沫經濟的發展。在泡沫經濟時期,所有人都被籠罩在虛假繁榮的海市蜃樓之中,都抱著“價格還會再漲”的心態,沒有人愿意相信,更沒有人會相信價格會下跌。1990年,大藏省《關于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相關融資實行總量控制,日本銀行也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經濟泡沫最終破裂。在此之后,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低迷,這段時間被稱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不僅日本有這樣慘痛的經歷,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也有過這樣一段心酸的歷程。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各個國家為之震顫,也導致直到現在有的國家依然處在當年的陰影之中。我們可以從美國的信用體系開始來分析當時金融危機是如何醞釀的。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檔案共享機制的國家之一,美國對貸款人的信用條件有十分嚴格的要求。而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正是由于美國摧毀了自己建立起來的信用體系。美國將房屋貸款的借款人分為優級、近優級、次級三個等級。對于次級貸款者,若沒有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會因不符合貸款條件被拒之門外。但是各方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主動地破壞了這一信用體系,政府和銀行都不例外。
金融危機爆發后,次級貸款者破產還不起款而違約,銀行壞賬劇增,對銀行經濟造成巨大損害。次貸危機發生的根源是美國多年積累起來的房地產市場的經濟泡沫。土地占比的不斷提高使得房價節節攀升,由于美國人傳統的超前消費觀念,在房價不斷上漲期間借款人可以從房價增值中獲得收益來償還舊債。而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信貸環境“優越”,利率不斷下降,對于次級貸款者來說收益遠高于借貸成本,從而增加了對次級貸款的需求。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復雜關系則是美國次貸危機波及范圍廣、破壞程度大的根本原因。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被美國金融機構瘋狂的制造出來,并將其打包銷售給全世界的投資者,在該過程中風險也被完美包裝并隨之被轉嫁出去。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是次貸危機的導火索,金融泡沫的不斷積累則是次貸危機生長的土壤。
如何從日本和美國的教訓中汲取對我國經濟發展、預防泡沫經濟有用的經驗是我們最應當重視的部分。比較兩國的危機產生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寬松的政策體系為經濟泡沫的長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更是經濟泡沫肆意擴張的根基。由于我們很難界定怎樣才算是產生了泡沫,因此泡沫經濟一旦產生由于社會的慣性我們依然保持著之前的思維,并不會感覺到價格有什么不對,于是金融危機便在經濟泡沫不斷被吹大的過程中爆發了。
對我國而言,避免發生泡沫經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提倡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時代,我們不能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缺乏了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社會的經濟整體就會像沒有頂梁柱一般不堪一擊。第二,建立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其所包含的金融關系也越來越復雜,一旦產生危機其影響和破壞力必定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對銀行,證券業,基金等各大金融機構的監管時刻不能松懈。同時我們要注重信息的透明度,為投資者提供完善的信息幫助其投資。第三,創新是我國經濟實現良好發展的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創新應該主要體現在實業領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新興投資領域。注重生產技術的創新,是提高生產率的唯一可行且能夠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途徑,更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第四,強調適度寬松的宏觀環境。在中國經濟日漸穩定的階段,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的貨幣政策能夠防止我國經濟跌入經濟泡沫的陷阱。第五,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調整當前國際金融體系,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是防范危機在全球蔓延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王宇.繁榮還是危機:后海嘯時代的經濟迷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 池田信夫.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 徐朝陽.泡沫經濟與日本“失去的十年”[J].消費導刊.2010,(1)
關鍵詞:交易費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演化博弈
一、交易費用理論起源
1.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一般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擁有三個重要的硬核:穩定性偏好、理性選擇和均衡結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狀態下:價格是資源配置的信號,它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因此,資源的利用和使用決策都是通過價格信號為指導。新古典經濟學的嚴密邏輯向我們證明:當各種資源的替代或轉換率等于各自市場價格的比率時,財富的配置就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由于整個市場的運作能夠在價格機制的引導下自動地保證各種資源優化配置,所以價格機制的運作是在無須成本、沒有摩擦的狀態下運行的,即交易成本為零。
2.新制度經濟學的出現。在新古典經濟學里,企業制度被簡化為一種生產函數,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契約關系被產量與資本、勞動和技術等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所掩蓋??扑共粷M足于新古典經濟學的有關假說,①尤其是市場上價格機制運行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說,提出了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存在正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當交易費用為正時,那么選擇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就越發顯得特別的重要。
新制度經濟學家仍然將利潤最大化和均衡作為其理論體系的兩個基本支柱,并認為,制度特別是一套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度,如同稀缺的資源一樣,制度選擇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節約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家仍然遵循新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并將該方法運用到“交易費用—制度選擇—制度變遷—經濟績效”的分析范式中,在保持傳統價格理論硬核的基礎上,通過引入信息和交易費用以及產權的約束,修正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保護帶,使其成為理解世界更強有力的工具。
二、交易費用理論主要代表人物觀點
1.國外主要學者觀點。科斯(1937)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思想,認為“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科斯(1960)補充說:“為了進行市場交易,有必要發現誰希望進行交易,有必要告訴人們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過討價還價的談判締結契約,督促契約條款的嚴格履行,等等”。威廉姆森(1982,1985)繼承了科斯的思想,以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為假設前提,引入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和不確定性三個維度,對交易費用作了大量深入地研究,最終使交易費用理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德姆塞茨(1999)將交易費用定義為“所有權權利交換的成本”,他在研究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費用時,將之定義為利用紐約股票交易所以便迅速將股票變現所花的費用,廣義的交易費用還可以包括給自己的經紀人打電話或閱讀金融報刊所花的費用;此外,他還以團隊生產中監督勞動的困難來分析交易費用,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使得偷懶成為一種現實可能,影響了團隊效率。張五常(1989)將交易費用定義為在魯賓遜經濟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各種各樣的費用,是一種“制度成本”,他所認定的交易費用主要包括律師、警察、經紀人、企業家、經理、文職人員,傭人等的收入,也就是說,除了那些與物質生產和運輸過程直接有關的費用以外,所有可想到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巴澤爾(1997)從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角度來考察交易費用,他認為權利的獲得、保護和轉讓所需要的費用叫“交易費用”,而產生交易費用的原因在于商品有多種屬性,每一種屬性都有可變性,這就使人們測量每種屬性的費用難以估計,正因如此,他把交易費用定義為界定和保護產權的費用。
Aric Rindfleisch 和Jan B.Heide(2001)兩人在綜合1982—1996年間涉及交易費用45篇論文后的感言:“交易費用理論超出了經濟學的范圍,在其他學科也得到了廣泛運用,主要包括社會學、政治科學、組織理論、合同法、公司戰略、合作金融、市場等?!彼麄兺瑫r又指出:“交易費用理論聲稱人的行為不確定性水平越高,則將會帶來更多的交易費用,然而,讓人們感到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涉及到因測定人行為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交易費用大小?!?/p>
2.交易費用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的漸進式改革為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引進、消化、深化及運用提供了難得的時機,雖然這一理論還不是十分完善,但絲毫也不影響對中國經濟改革的研究熱情,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目前國內學者對交易費用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觀經濟領域,對交易費用概念的界定,也只是將西方學者的定義挪用過來,創新性的理論較少,以金玉國、張偉、陳志昂、繆炳仁等年輕學者就宏觀經濟增長與交易費用之間的關系作了大量實證研究,但他們只是遵循沃利斯和諾斯等人的研究方法,也不過將其方法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作了一下查驗而已,也難怪劉春元(2001)等學者發出了“交易費用”是一個無用的概念的呼聲。但近年來,趙(2005)和高帆(2006)兩位博士卻借鑒Eigen-Zucchi(2001)和鐘富國(2003)的研究思路,從考察影響交易成本的交易效率出發,結合楊小凱的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原理,通過設計一系列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最終測算出交易效率數值大小,并以此推算出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交易費用的高低,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3.簡要評價。新古典經濟學假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限于合作的關系與和諧的競爭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被放置在一個成熟的、規范的、甚至是理想的框架,分工被認為是已經完成的事情,因而是完全理性和完全競爭。而交易費用經濟學目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關鍵概念:技術方面(資產專用性)、人員方面(有限理性)和行為特性方面(機會主義),而交易費用經濟學中的關鍵概念是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行為屬性。從這些概念出發進行推導,使威廉姆森背離了被廣泛接受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范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科斯揭示了交易費用普遍存在的事實,卻并沒有專門深入研究交易費用產生或存在的原因。雖然威廉姆森也從“交易因素”和“人的因素”兩個方面對交易費用作了翔實地闡述,其中“交易因素”主要指交易的技術特性,包括資產專用性程度、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層面;而“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但威廉姆森卻沒有回答“市場交易費用為什么會產生”與“市場交易費用為什么會上升”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皺C會主義”、“有限理性”、“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雖然可以說明或決定交易費用上升,卻不能說明交易費用的產生或存在。事實上,我們也無法證明:在不存在“機會主義”、“有限理性”、“不確定性”等因素時,市場交易費用是否就為零。由鑒于此,仍需要我們作出不懈地努力。
三、交易費用經濟學發展展望
1.交易費用經濟學(TCE)與產權理論。如果能夠將TCE與產權理論優勢互補,以TCE意義上的有限理性為基礎,借助產權理論相對成熟的模型技術,重新構建一個統一的不完全契約理論,那當然是一個最優選擇(聶輝華,2004)。但是這種前景誘人的融合仍然需要面臨一些挑戰,首先要解決好在模型建立過程中對“有限理性”的精確定義;其次,在對待“機會主義”去留問題上作出明確的選擇,這樣模型的解釋力才會更強。
2.交易費用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F代行為經濟學沿著兩條線索發展:一是以實驗方法和微觀計量方法構建行為人的心理決策模型,如前景理論;二是以有限理性為基本假設,構建模型來解釋各種宏觀和微觀經濟現象,形成了諸如行為宏觀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等領域。因此,建立演化心理學決策模型,需要假設行為人的主觀意識和策略行為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從而形成制度—博弈規則—演化結果。至于有限理性下的數學建模,需要構建一種涵蓋了機會主義行為的效用函數,這對博弈論框架的TCE來說同樣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3.交易費用經濟學與演化博弈論。以科斯、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將制度定義為一種博弈規則,但是卻難以解釋博弈規則的內生問題,只能窮究于政治過程乃至意識形態、文化等外生因素,實際上不能在終極意義上回答制度的起源問題。而演化博弈學派將制度定義為一種博弈均衡,認為博弈規則是參與人的主觀意識和行為一致時自發演化的結果,這就將博弈規則完全內生化了,有效地解釋了制度的起源問題。借助演化博弈論,青木(1996)等創建了一種“比較制度分析”范式,分析了日本經濟制度的起源、多重均衡性、互補性和路徑依賴現象。因而,借鑒和吸引演化博弈學派相關理論及其假設前提,從而為自己的行為假設找到更加堅實的微觀基礎,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諸多挑戰依然存在:如何為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行為假設找到心理學基礎或微觀決策模型?如何解決機會主義與事后調適的矛盾?如何解釋組織的起源、互補和多樣性問題?如何將資產專用性內生化?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求新制度經濟學家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5-106.
[2]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3]張五常.交易費用的范式[J].社會科學戰線,1999,(1):1.
[4]Coase(1998):“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1111 East 60th Street ,Chicago ,IL 60637-
2786.”
[5]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9.
[6]巴澤爾.產權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9.
[7]Aric Rindfleisch & Jan B.Heide.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Past,Present,and Furture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October
1997:30.
西方經濟學是教育部規定的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也是經濟管理類研究生人學考試的專業課必考科目,此外,在整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體系中,西方經濟學始終是必修的一門課程,因而學生一般都很重視,加之其所特有的課程結構和具有相當難度的知識層次,故需要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創新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以便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經濟學不同層次的理論。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學研究與國際接軌的環境下,為引導高層次學生進人學科研究的前沿,專業教師就更需要在自身學術水平和教學方法方面做更多創新和積累。通過多年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筆者感到無論是教與學,都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很有必要進行該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教學方法來應對這些問題,從而在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基礎上,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評述,結合實際教學積累的經驗,探討該課程的全新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
二、西方經濟學的內容與結構
西方經濟學一般在本科低年級開設,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經濟學整體框架和基本理論的認識,并鍛煉學生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同時,西方經濟學還是進一步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多門專業課如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等的基礎。對經管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只有打好堅實的西方經濟理論基礎、掌握該課程獨有的邏輯分析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學習本科階段的其它相關課程。西方經濟學不同于其它學科專業課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給學生與實際社會經濟密切相關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模型,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基本經濟現象有比較透徹的認識。作為分析經濟領域內具體現象和事物的工具,反過來又可以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在內容方面,本科教育階段該課程主要給學生介紹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體系與分析方法,使學生能把握宏、微觀經濟理論的精髓,從而運用供求、邊際效用、生產和成本與生產最優組合、廠商、博弈、分配及福利經濟學等理論來分析簡單的微觀經濟現象;運用國民收人、消費與投資、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失業、總供求等理論分析簡單的宏觀經濟現象。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學習其它專業課打下扎實的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西方經濟學是我國將歐美國家傳統和經典經濟理論引進后的稱謂,在國外它一概被稱為經濟學(B(幾工niCS)。經濟學依據其內容的多少、難易程度和側重點不同又有不同層次的劃分。在歐美高校中,本科的經濟學教學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初級經濟學和中級經濟學。區別在于初級經濟學基本不使用數學推導,而中級經濟學使用數學推導;此外,不同高校本科經濟學課程設置很不一樣,有只講授初級經濟學的,也有同時設置初級經濟學和中級經濟學的。只講授初級經濟學的高校,其開課時間又分一學期和兩學期兩種。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校本科開始開設經濟學課程時,基本上是以第一種方式為主,講授的層次相當于初級經濟學,內容是將宏、微觀兩部分組合在一本書中,只介紹少量和簡單的內容,典型的教材是北京大學梁小民所編寫的西方經濟學。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加速,與世界聯系也日益緊密,理解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因此,國內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迅速升溫,客觀上促進了該門課程與國際的接軌。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本科西方經濟學教學課時和內容都有較大增加、數學推導份量加重(目前大部分還是作為選學內容),內容層次介于初級經濟學與中級經濟學之間。而少數重點大學(如北京大學)則仿效國外名牌大學的做法,在本科開設初級經濟學(一學期)和中級經濟學(即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各一學期)。目前,這一模式正在被推廣,這種將經濟學以不同難度和內容開設兩遍的做法,可以在時間和內容的掌握上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不斷加深、強化對經濟學的理解。
三、傳統的教學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西方經濟學在我國雖然開設的時間不長,但發展相當快。究其原因,西方經濟理論能很好地解釋實際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法。因此,必須要讓我國的經濟學研究與國際接軌、引進歐美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之服務于我國的經濟建設。這就要求經管類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理解我國當代社會經濟的巨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解決實際問題。但由于教材、開設時間、教授方法、教師水平等諸多原因,我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一度只停留在“淺顯易懂”的范圍內,大部分學生掌握的程度淺,尤其是未能建立起西方經濟學內容的整體框架,而這點對學習至關重要。在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我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正處于摸索時期,還未形成全國統一的教學方法和教材。此時,教師的教學主要以基本概念的灌輸為主,對大量的模型沒有給學生進行深人的分析,甚至未將大部分模型做講解。使學生誤認為經濟學也只是一門“紙上談兵”的課程,理論性和實用性都不強;此外,很多學校將西方經濟學壓縮在一個學期內、或是在本科高年級開設這一課程,這樣使學生根本無法系統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內容,并且嚴重影響到對其它課程的學習。在教學能力方面,多數西方經濟學教師是在其所學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開始自我學習和提高的,而且很多講授西方經濟學的教師也沒有機會真正接觸大量先進的西方經濟學方面的教材,加之國內這方面的培訓也很少。因此,未經過經濟學系統學習和訓練的教師本身在教學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多年來一直是教師大量的板書、講解與學生的聽講、筆記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使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很費力,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聽講效果也不理想。板書不但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對眾多經濟學模型的動態演化過程,很難在黑板上準確進行演示,從而使學生的理解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學生機械的記筆記,費時費力、主次難分,很難跟上教師的講課節奏。此外,這種教學模式受條件限制,教學雙方除了一間一答之外,基本上再沒有什么互動學習方式,從而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材方面,與國內多數高校本科的經濟學課程相適應,國內出版的經濟學教材基本上是初級經濟學與中級經濟學教學的混合物,因而不適用于大學本科初級經濟學教學。這些原因使我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目前處于一種流于形式的狀態。
四、對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初步設想
鑒于上述原因,我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已明顯落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造勢在必行。因此,尋求一種新的、能滿足學生要求的、高效的教學模式是當務之急。而從20世紀如年代初以來,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開始加速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持。在此條件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尋求現代多媒體技術來提高課堂效率成為可能。初步實踐證明,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國內多數重點高校和財經類院校,都將目光投向這一新領域,紛紛開始嘗試將其運用于日常教學。與此同時,有關這方面的軟、硬件建設也在同步進行。西方經濟學的信息化改造,需要從軟硬件和主客體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具體而言,改造的過程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在運用多媒體講授西方經濟學時,由于專業性比較強,所以肯定還需要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會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在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時,主要應考慮到兩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課程講授內容的比重該如何進行調整,其次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體。從第一個方面來講,在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的板書量肯定會大幅度減少,課堂空余時間增加,這就要求教師對講課內容做較大調整。調整之一就是對大量的基本概念用口述代替板書以節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模型進行多媒體演示與講解,力求通過更多形象的例子來將濟現象講授請楚;調整之二是通過對大量經濟學模型的多媒體演示來分析變量之間的動態變化規律,從而使學生對模型的理解更加深人,而這一點正是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關鍵;調整之三是鼓勵和提倡學生采用互動的方式在課堂上及時提問。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終端就模型分析中的任意一步提出更精確的問題,而教師則可以根據課件相應地作出實時的解答。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式較之以往的板書而言,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極大提高。從第二個方面來講,既然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則在教學時應對教學內容與對象加以區分,以充分提高教學效率。如上所述,對理解層次較低的知識點,如一些簡單的概念,可以作簡單介紹,而對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如模型分析,應做詳細講解。此外,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不同,導致掌握知識的水平差別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兼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將接受式教學方法與啟發式、自我發現式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從而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盡其所能掌握課堂內容。此外,由于多媒體方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因而,利用每課時一個固定的提問時間以及固定的答疑時間,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進行答疑輔導,可以更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第二,選定適當的教輔材料,做好文字性的備課筆記。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國內陸續出版了一些比較流行的教材,如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上、下冊),不但內容安排合理、分析透徹,而且還依據經濟學的發展動向不斷更新再版,如將“博弈論”納人到后期版本之中,因此很適合國內高校本科生初級經濟學的教學。這些教材一經出版很決將國內西方經濟學、特別是本科階段的初級教學用書統一起來。這些教材都是在借鑒了國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學生的學習特點加以編寫,從而很受學生歡迎。同時,近幾年來國內直接引進了大量的國外經濟學書籍和讀物,其中,廣受歡迎的薩繆爾森、曼昆以及斯蒂格利茨等編寫的一些經濟學教材,都是專門的大學本科初、中級經濟學教材,內容豐富、生動、詳實,在國內十分暢銷。目前,教學改革中的教材體系建設已較為完善,在此條件下,任課老師應該根據學科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材,并盡可能多地參考相關的圖書和文獻,從而準備盡可能全面的備課筆記。
第三,調整課程講授內容和開設時間,形成層次教學模式。目前西方經濟學中級教材是為至少兩學期的教學任務設計的,通常包括40章左右,其內容由淺人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章內容往往前后呼應、互相銜接,一學期很難講完。因此,如果對內容進行選擇和削減,將課程壓縮為一學期,只講授教材里的部分內容,將會極大地削弱開設中級教程的意義。這樣無論對任課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兩難選擇。為此,在課時安排上應制定切實有效的計劃。最好是仿效國外高校及北京大學的做法,在本科第一學年使用國內較為優秀的教材給學生開設一至兩學期的初級經濟學,在此基礎上于第三學年使用引進教材再專門開設一學年的中級課程。實踐證明: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好。在初級基礎上學習中級,不但可以極大地加深和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使其不斷強化對本課程的認識,而且可以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由于對該課程進行新教學模式改造的工作量極大,因此在條件允許時,可以組織相關的任課教師成立開發組,共同研討改造規劃。在此基礎上,將課程設計的過程劃分為若干個模塊,每位教師進行部分模塊的制作,最后將這些模塊匯總到一起。這樣做不但可以減少單個教師的工作量,使其能夠更專注于自已開發的模塊,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特別是通過定期研討,可以博采眾長,有利于課程內容和課件設計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