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8: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系統行業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按照目前通行的劃分不同國家金融系統模式的標準,一般是依據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指銀行)和金融市場在其金融系統中各自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區分為銀行主導型的和市場主導型的。但實際上中國的金融系統并不屬于這兩種模式中的任何一種。中國的銀行雖然在金融系統中處于重要的甚至可以說主導的位置,但中國的銀行其業務被嚴格地限制在銀行業,沒有投資銀行業的功能。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有類似的情形,因而,有學者首先把不同國家的金融系統劃分為發達的與落后的,然后再根據其機構與市場的不同作用,劃分為發達的銀行主導型或落后的銀行主導型,或是發達的市場主導型或落后的市場主導型。
對不同國家的金融系統模式進行區分是不可避免的,以上的劃分自然是一種辦法,但這一劃分的牽強性是顯然的,很大程度上只是注意到了金融系統的外在形式,只是關注通過市場直接融資與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融資的不同比重,關注金融監管中的不同監管模式(是分業的還是混業的)。這樣的劃分還不能揭示決定不同金融系統模式存在的內在因素。因此,無疑需要進一步地探討影響并決定金融系統存在及其演變的力量。只有對影響并決定金融系統形成與演變的根本力量有一個深入的認識,我們才可能進一步地理解中國金融系統演變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減少中國金融系統演變過程中所可能發生的沖突。
為了推進中國金融理論界對于金融系統形成與演變的研究,我們試圖提出一個初步的解釋金融系統的框架,我們首先簡單評述目前這一領域的理論進展,指出其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給出我們的解釋;最后以中國金融系統演變的具體情形進一步說明這一解釋框架。
一.對現有理論的評述
現有的研究金融系統的文獻基本上是從金融市場的基本假設出發,放松Arrow-Debreu-Mackenzie (ADM)模型的基本假設,來研究金融系統在克服這些假設方面的作用。在ADM 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中,金融中介沒有存在的必要,中介的存在只是因為存在交易成本,中介便成為減少交易成本的手段;而另一方面,如果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金融中介可能會優于金融市場,因為金融中介可以“復制”市場的某些功能,同時還能簽定長期激勵合約,減少成本。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作用的各種組合與比較構成了Allen和Gale(2000,2001)所說的比較金融系統的主要內容。
美國 英國 日本 法國 德國
金融市場: 最重要 最重要 發達 相對不重要 不重要
銀行: 競爭性的集中度
外部公司治理: 敵意接管 敵意接管 主銀行系統 主銀行系統
圖1、 金融系統概覽(Allen和Gale,2000)
圖1顯示了分析金融系統的基本框架。不同國家的不同金融系統在不同環境下,在資源配置方式、企業融資的手段、信息處理、風險分擔和參與公司治理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這些方面構成了比較金融系統的分析內容,也是思考金融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Thakor,1996)。這兩者的研究可以視為Merton(1995)從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功能角度思考金融系統的具體化。
金融中介功能觀的分析主要依賴于兩個基本前提:1)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穩定,即金融功能在不同時期和跨地域政治上變化較??;2)競爭將導致機構結構的變化,并向更有效運行的金融系統演進。由于金融系統的基本功能遠比機構要穩定,因此功能很少隨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而變化;機構的變化是由功能決定的,機構之間的競爭與創新最終使得金融功能更有效率。因此,依據金融系統的功能來設計金融系統便成為邏輯的起點。
問題是,人們如何利用金融系統的這些功能呢?這就需要探究履行這些功能的相應制度安排。對這些相應制度安排的探討構成了人們研究金融系統設計的具體內容。
1.金融系統、資源配置與經濟增長
在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忽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如J. Robinson(1952)認為,是經濟發展帶動了對金融服務的需要;Lucas(1988)認為,“金融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被過分夸大了”。另一種不同的觀點認為,金融系統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早在20世紀初,A. Shumpeter (1911)就認為銀行體系促進了產業投資,因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Gruley and Shaw(1955)曾提出金融結構與實際經濟增長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系,他們強調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因而對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影響。Goldsmith(1969)則首次利用大量的跨國數據來說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McKinnon(1973)、 Shaw(1973)發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有很強的正向關系;此外,最近幾年以來的研究基本上都認金融市場與機構的發展能夠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King and Levine,1993;Levine,1997;Levine and Zervos,1996;Rajan and Zingales,1998)。
研究金融系統的資源配置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際上已經放松了ADM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設。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ADM模型中,沒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也就無需金融中介,即金融中介的發展通過減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促進了經濟交易的績效;(2)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上,受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的影響,認為金融制度的安排改變了資本的生產率、金融體系的效率(如信息傳遞)、儲蓄率而影響經濟增長的途徑(Pagano,1993)。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采用新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以及博弈論的新進展和分析工具運用于金融領域問題的討論,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被Fry(1995)通稱為第二代金融發展理論。
關鍵詞:金融不穩定性;宏觀經濟;非對稱影響;分析
金融危機在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爆發,使金融穩定性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聯性逐漸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歐盟和美國國會分別建立了專門的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負責金融系統的穩定性監管,中國政府也建立了專門的金融穩定局,并定期向全社會金融穩定報告,與此同時還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分析金融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非對稱的影響作用[1]。
1 金融不穩定性概述
(一)金融不穩定性的相關理論
早期對金融不穩定性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研究層面,最早的是Fisher的"債務-通縮"理論,該理論暗含了金融系統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以及金融系統會呈現出周期性的繁榮或蕭條,而且金融繁榮取決于金融機構的過度負債,而蕭條則取決于隨后產生的通貨緊縮。金融不穩定性理論早在Keynesd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就有所闡述,但是系統的對這一理論做出研究則是Minsky在1982年提出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該理論指出金融系統本身很脆弱,且具有不穩定性,金融機構的不穩定性來自于信息不對稱時產生的逆向選擇和存款者的道德風險問題。當金融機構利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利用外部融資的投資繁榮就會被打破,并導致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大蕭條。"金融不穩定性假說"的核心觀點是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區制狀態,而且經濟體的融資關系還會在金融系統的這兩種區制狀態之間轉移。
與Minsky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相似的理論是Bernanke的"金融加速器理論"。他指出金融系統能夠放大經濟的周期波動,在投資繁榮的時期,金融機構為了增加自身的盈a利,會不斷增加信貸量,信貸量的增加也創造了一種寬松的信貸環境,導致資產價格直線上升,金融不穩定性狀態逐漸積累,如果沒有人干預這種風險狀態的擴大,就會導致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
(二)金融風險的演變過程
金融風險的演變過程一般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早期萌芽階段,第二階段是不穩定因素的積累階段,第三階段就是全面爆發階段。金融風險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特征,而且特征差異性較為明顯。在早期萌芽階段主要是出現信貸產品價格高漲等現象,之后金融企業不斷適應這種不斷增強的壓力性,最終導致風險的迅速擴散和大規模爆發。最后一個階段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在這個階段,金融機構會出現普遍的經濟損失和功能損害,并導致整個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情況更為嚴重時還會導致其他的實體經濟受到威脅。
(三)金融不穩定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會對宏觀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而且會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這種影響會在不同的經濟增長階段產生差異性的作用。金融系統在穩定期和不穩定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金融系統中的諸多變量受到不穩定性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同步的變化。根據金融的區制轉移特征以及金融變量的同步性,可以分析出金融變量中的潛在因素,從而研究金融不穩定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不同的區制狀態下是否會有不同的作用,也就是金融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的非對稱影響。
2 我國關于金融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研究
縱觀我國關于金融不穩定性研究的文獻資料可以看出,金融壓力指標或金融風險只是在金融的不穩定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呈現的狀態,因此這些指標相對金融穩定性來說比較滯后,也無法客觀的反映金融系統的同步狀態,而且金融機構的信貸價格也不適合作為金融的不穩定性指標,因為它不能全面的反映我國的金融不穩定狀態。
我國關于金融系統穩定性與宏觀經濟影響方面的理論研究比較多,但是在宏觀經濟不同區制階段的非對稱性研究還很少,因此我國關于金融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的非對稱影響作用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研究成果。參考Minsky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可以認為金融系統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并且在兩種周期狀態下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影響金融系統不穩定的因素和變量可能出現同步的變動,根據已有的動態因子模型分析,可以初步認識到影響我國金融不穩定性的潛在不可觀因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金融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作用體現。
3 視角分析與模型方法
(一)金融不穩定性的視角分析
本實驗將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歸結為金融系統本身的不穩定性,從該角度出發進行模型建立,并以此作為試驗變量的選取原則。這個根本原因也可以闡述為經濟增長逐漸演變為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專業的投資經理人低估了風險的發生,同時金融系統結構的變化也加劇了這種不穩定性因素的逐漸積累。
(二)模型方法
金融系統中的許多變量都具有同步性,而且這些變量很有可能受到一個共同潛在的變量的影響,那么這個共同的不可觀潛在變量就可以代表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狀態,因此可以結合使用動態因子模型進行數據分析,再根據"金融不穩定性假說"的區制狀態理論,建立區制轉移狀態下的空間模型,得到影響金融不穩定性的潛在共同因子[2]。
(三)變量處理
"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指出,在投資繁榮的狀態也就是金融不穩定區制狀態下,金融信貸產品價格高漲,而在穩定區制狀態下,資產價格往往不高,也就是說信貸產品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因此在分析金融系統的周期性變化特征時可以選取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價格、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這三個變量作為參考進行分析。
4 金融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非對稱影響驗證分析
(一)金融不穩定性的共同不可觀潛在因子
通過上面的模型方法和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出三個同步金融變量的相互關系,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三個變量之間的同期關系高達百分之九十,具有較高的同步性。試驗結果也表明金融不穩定對參考變量的影響比較大,而且對信貸產品的價格影響最為明顯,金融系統在穩定區制下的持續時間要明顯長于不穩定區制狀態下的持續時間,這也說明我國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因素很容易消除,并且變為穩定狀態后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二)金融不穩定性是金融風險發生的根本原因
金融風險發生或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金融系統總是朝著"資金經理人主導資本主義"的模式發展,金融機構在低風險的信貸環境下利用信貸產品價格這個杠桿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導致金融系統的不穩定因素逐漸積累,當金融不穩定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并對經濟市場產生沖擊時,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連鎖損失,最終爆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三)金融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的非對稱影響
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不僅會給金融造成初始的經濟沖擊,而且這種沖擊還會成為經濟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為了驗證這種影響作用需要將信貸產品價格、房地產價格、股票價格加入到回歸模型中進行計綜合分析。經濟增長一般會呈現兩種發展態勢,即"高速增長"和"適速增長"這兩種對稱性的增長態勢,參考變量對"適速增長"階段的影響程度要明顯小于在"高速增長"階段的影響作用,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在經濟繁榮時期會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是在經濟低迷增長的階段,這種影響作用卻沒有那么明顯,也不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促進作用,因此可以看出,我國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對宏觀經濟的增長會呈現出非對稱性的影響作用[3]。
5 結語
金融系統會呈現出周期性的不穩定變化,并且這種不穩定性的波動也會受到各種財政貨幣政策的影響,而經濟增長又會呈現出"高速增長"和"適速增長"的非對稱性階段,因此為了及時準確的監測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動態變化,需要在金融不穩定性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前就釋放各種風險因子,將其合理的轉移到金融穩定狀態,削弱金融不穩定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永琴. 中國貨幣政策行業非對稱效應研究--基于30個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上海經濟研究,2011,01:3-15.
[關鍵詞]中國銀行業;金融系統;銀行轉型
1 引言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造成了延續至今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其破壞程度被稱之為“百年一遇”。而這種影響不僅在實體經濟中,還體現在人們對金融運行的認識和理解。商業銀行一度被認為是金融業中的“恐龍”,已經跟不上衍生產品和資產證券化的步伐。但是在次貸危機中,過度參與衍生工具的金融機構哀鴻遍野,美國僅存的兩大投資銀行不得不借助于獲得銀行牌照而幸免于難。而國外傳統的商業銀行反而相對平穩。中國銀行業在此次危機中更是逆水行舟,工行、建行、中行躍居全球銀行市值的前三名。其中工商銀行在2009年末居全球銀行業之首,不僅是當年國內最賺錢的上市公司,也蟬聯了全球最賺錢銀行。中國銀行業在短時間里從被國外媒體形容的“技術性破產”的窘境,到如今的光環圍繞,走過了耐人尋味的歷程。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的是,2010年末我國銀行中的M2高達73萬億元,M2/GDP比值接近兩倍,被認為是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之源;與此同時銀行間拆借利率暴漲,實體經濟連同商業銀行本身又陷入了融資饑渴中。在這些復雜背景和環境中,到底該如何評價中國銀行業的表現?我國的銀行部門業還需不需要進一步改革轉型?商業銀行是不是應該固守信貸業務?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在對我國金融運行環境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銀行業的轉型前景展開探討。
2 中國金融系統的結構特征
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取得了顯著進步:一是出現金融微觀主體多元化、金融資源分散化;二是證券市場從無到有;三是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四是金融監管體制正在完善,形成了目前一行三會的金融分業監管框架。在規模上表現為2010年末金融資產約為一百萬億元,是1978年的八百多倍。我國經濟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次貸危機中的相對優異表現似乎在證明我國的金融系統具有某種應對經濟波動的獨特優勢。但是可以發現,我國金融系統存在三個方面的結構失衡,而且出現與實體經濟脫節的趨勢。
第一方面失衡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太低。一般用銀行業務規模衡量間接融資,用證券業務規模代表直接融資。存量上來看2010年末中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為95.3萬億元,而證券業總資產只有2.24萬億元。流量的失衡體現在非金融部門每年通過各種渠道實現融資的比例。通過股票和債券發行實現的直接融資與通過銀行貸款實現的間接融資比例近年來維持在2:8。發達經濟體的這一比例普遍為6:4。即便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日本和德國,這一比例也在4:6左右。把國債部分扣除后,對于我國實體經濟而言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不到1:9。
從直接融資內部來看,債券融資與股票融資的比例也不正常,債券融資特別是企業債券融資的比例過低。根據金融功能理論,債券合約對信息量要求較小,合約治理機制相對簡單,往往優先于股權融資。美國的債券市場規模一般是實體經濟的兩倍,是股票市場的1.5倍。而我國剛好相反,2009年末股票市值/GDP為0.72,2010年為0.67;2009年債券市場托管市值/GDP為0.39,2010年為0.41。債券市場遠沒有股票市場發達,而且分割嚴重:財政部管理國債發行;發改委握有企業債發行的審批權;央行負責金融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的發行;銀監會負責金融次級債、混合資本債及資產證券化品種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行;證監會負責審批以公司債名義發行的企業債和在交易所發行的資產證券化品種。這種沒有必要的限制與分割可能是導致我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的原因之一。
第三方面失衡是債券市場中的企業債規模偏小。2010年財政部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國債1.7萬億元,發行央行票據4.2萬億元,發行金融債1.4萬億元。同年債券市場共發行企業債1.6萬億元,其中包括短期融資券6742億元、中期票據4924億元、中小非金融企業集合票據46.6億元、企業債券3627億元、公司債券511.5億元。也就是說在推出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后,企業債在債券市場中的份額仍然不到20%。政府性債券和金融債占據了大部分比例,企業債的份額又集中在能源、電信、電力、交通等壟斷性的超大型國資企業上。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債券市場主要是為政府服務和金融業的自我服務,形成的利率結構并不能反映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
通過銀行貸款實現的融資規模一直以來都占據了壓倒性的地位,在各種融資方式中的規模比例高達80%左右。但實體經濟,尤其是非國有經濟部門能夠從中分配的部分并不多。以2009年前三季度為例,人民幣新增貸款達到前所未有的8.7萬億元。從新增短期貸款來看,國資控股銀行發放給私營和個體企業的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其他商業銀行發放給私營和個體企業的規模有600億元。約5.5萬億的新增中長期貸款是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其中1.2萬億為居民住房抵押貸款,2.2萬億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項目,真正流向企業部門的部分為2.1萬億,不到新增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一。而這四分之一中又有多少流向了民營企業?再考慮到相當長的時間里股票市場的任務是為了國企解困,國有企業占了大量發行額度;債券市場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支持嚴重不足。綜合來看非國有經濟部門每年從正規金融中獲得的資源份額只在20%左右。但非國有經濟規模占GDP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國的金融體系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并且隨著非國有經濟GDP占比的不斷提高,這種脫節正在加速。如果金融體系不支持最有效率的經濟主體,反而把資源配置到低效率部門,這樣的金融體系不是在化解風險,而是在積累風險。而銀行業作為我國金融系統的主體部分,在業務類型和經營效率上必然會反映出這種結構特征。
3 金融系統失衡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在這個失衡的金融系統下,實體經濟無法獲得充分的金融功能。宏觀上表現為M2/GDP嚴重畸高,金融資源處于非競爭性配置,造成局部投機性通貨膨脹。對廣大儲蓄者而言投資渠道狹窄,同時受到利率管制的鉗制,無法通過資產性收入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在微觀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表現為銀行經營業務的狹窄與經營效率低下。
(1)對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
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經營方式多數采取混業之中的分業經營,其經營范圍不僅涵蓋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而且還從事信托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共同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既可以從
事貨幣市場業務,也可以從事資本市場業務。我國商業銀行長期受銀行業分業經營限制,除目前實際上已有混業經營跡象的光大集團、中信集團等少數金融集團都設有專門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來從事具體的業務外,其他絕大部分商業銀行還是主要從事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即使涉足其他金融領域也基本上是采取通過的方式來進行。就非貸款業務品種而言,國外商業銀行的產品功能比較齊全,管理比較精細,僅中間業務品種目前歐美商業銀行就達到1000余種,大約是我國商業銀行現有中間業務品種的3 4倍。與之相比,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品種相對較少,而且即使在有限的范圍內,對產品的管理也不夠精細,不注重其效益功能,主要是從事一些操作簡單、技術含量低的業務。如代收代付業務不僅占據了大量的柜面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且效益很低,而一些技術含量高、投資回報高的投資業務、資金交易業務、資產證券化、投資銀行業務及理財業務等則發展程度很小。
(2)對銀行業經營效率的影響
在失衡的金融市場結構中,金融資源整體的運轉效率比較低下。銀行占據了金融業絕大多數的金融資源,但由于系統限制,首先造成了資金流轉方式單一和金融資源過度集中。銀行業盈利的經濟性質很大程度上是租金,盡管絕對收益指標突出,但實際抬高了宏觀經濟的運行成本,從落后的相對盈利指標可以清楚看出。2009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6684億元。其中14家上市銀行實現總利潤為4205.1億元,幾乎快要占到所有近兩千家上市公司利潤的半壁江山。201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共實現凈利潤343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超過30%。毫無意外,上半年銀行股的凈利潤已經超過了上市公司總利潤的一半。但是從相對指標來看,我國銀行獲得的絕對收益代價非常高昂,背后是金融資源的低效運轉。首先是2009年我國銀行業總資產收益率為0.85%,低于國外1.5%的平均水平。2009年證券業的總資產收益率約為4.5%,而當年證券業總資產占金融總資產比例為2%,銀行業則為92%。如果從盈利貢獻率(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占比)來看,證券業為2.25,而銀行業只有0.008換句話說,如果將金融資源從銀行業釋放出來,將大大提高使用效率。這也是為什么普遍擔心M2/GDP過高的原因。
4 中國銀行業的轉型路徑
雖然我國銀行業安然度過了兩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這是以巨大的金融資源低效運轉為代價的。我國銀行業表面光鮮的業績背后是正在加劇的金融與經濟的脫節趨勢,必然醞釀著更大的系統風險。所以應該清醒得認識到中國銀行業遠沒有達到高枕無憂的階段,不應該因為躲過了兩次金融危機而停滯不前。在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督的框架中,銀行業務突破的最現實選擇可能有下面兩個:
關鍵詞:影子銀行;金融系統;風險防范
一、影子銀行對金融系統穩定的影響機制
影子銀行是伴隨著中國的經濟金融成長而逐步出現、發展的,到了后金融危機時代,迅速膨脹??梢哉f,影子銀行是我國經濟金融大環境的產物,對中國金融穩定具有明顯的“雙刃劍”特征,一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場整體的運行效益,促進金融穩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風險的傳導性和實施金融監管的難度,加劇了金融的不穩定性。
(一)彌補了傳統商業銀行信用中介功能缺位部分。雖然傳統銀行機構在金融中介活動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非銀行金融機構和產品創新有助于吸納社會流動性,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客觀上推動了直接融資發展,避免了信用風險過度集中于具有系統特性的大型銀行,有利于金融系統的穩健發展。特別是,在中小企業和農村金融方面,商業銀行出于成本、政策等因素考慮難以提供流動性,而這一流動性缺口為影子銀行所填補,為經濟市場運行注入資本活力。因此,影子銀行為現行的中國經濟金融制度作了填補,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運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增添商業銀行的系統風險。從資本充足率看,影子銀行體系中運作的準信貸類銀行業務將資產負債業務轉出表外,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資本充足率、存貸比例等銀行監管指標,但長期處于經營與監管雙重壓力下的商業銀行仍要承擔著到期資金收回的風險。從貨幣流動性看,影子銀行系統運作的高收益率吸引儲蓄資金從正規金融體系流向影子銀行系統,實現資產負債業務的表外化,一旦表外貸款無法償還,表外風險可能轉嫁到表內,增加銀行體系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從資金杠桿率看,由于不受央行法定準備金的剛性約束,影子銀行足以通過少量資本高杠桿運作大量資金,同時帶動整個商業銀行系統杠桿率持續走高,但當前尚不具備與之相匹配的風險防控能力,在金融市場下行的情況下,高杠桿率進一步放大整個商業銀行運作的系統性風險。
(三)傳導金融體系的關聯風險。影子銀行系統傳導金融體系的關聯風險不僅表現在其自身體系內部機構相互之間,而且包括與銀行系統及私人投資者之間的間接關聯。在特定的風險觸況下,影子銀行體系通過多種形式的聯系渠道和傳導機制將風險傳導開來并引發關聯系統內部的金融風險。一方面,影子銀行改變了金融體系內部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方式的比例,其運作過程也將金融體系的內部風險更大比例地傳導給直接投融資者,加大整個金融體系對系統性風險的敏感性;另一方面,部分與商業銀行長期保持密切合作的優良企業通過銀行獲得低利率信貸資金轉而投向高利貸市場,或者在短期市場上融資再投資于長期市場,以謀求期限錯配利潤;而一旦出現市場信息、市場情緒、短期流動性的波動,傳統銀行信貸對影子銀行系統的風險敞口將加劇周期性的杠桿累積效應與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其相互之間的關聯行為也將進一步增加金融系統的整體脆弱性。
二、中國影子銀行發展與金融系統脆弱性實證研究
(一)模型的選擇
本文旨在研究影子銀行對金融系統穩定的沖擊性,研究兩者的相互影響。在關于多變量之間相互影響關系的分析中,向量自回歸模型( VAR)得到了普遍應用,做出的結果對實際經濟行為解釋也較為合理。鑒于此,本文采用VAR模型。
(二)變量選取及介紹
(1)關于影子銀行規模。由于影子銀行的數據難以獲得,從影子銀行各項貸款的占比來看,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占影子銀行貸款總規模的50%左右,其他各種類型影子銀行貸款規模較小,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變化趨勢能夠代表影子銀行的發展趨勢。因此,本文采用這兩部分的同比增長率作為影子銀行的觀測數據,記為X。
上述數據來源于 Wind 數據庫。將數據標準化處理后,得出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年增長率,如下表所示。
(四)結論
本章利用VAR模型,對影子銀行與金融系統脆弱性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對金融系統穩定性有明顯負面影響,且這種影響具有滯后性。
三、影子銀行風險防范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拓寬監管范圍,關注系統性風險。危機后,國際金融監管改革主張“無盲區、無縫隙”的全面監管理念。美國將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場外衍生品市場等均納人監管視野,要求超過一定規模的私募股權基金和對沖基金須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注冊,并向監管機構披露更多關于其資產和杠桿使用方面的信息。歐盟建議對所有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進行適當監管,提高金融市場特別是對沖基金市場的透明度。英國提出加強對所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息收集,對系統重要性對沖基金或其他類型的投資中介實施適當的審慎監管。
(二)限制影子銀行體系與銀行體系相互滲透。美國金融監管引人“沃爾克規則”,規定高盛等銀行分離出自營交易部門,銀行投資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的規模不得超過基金資本和銀行一級資本的3%,另類投資總規模不能超過銀行有形股權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銀行將CDS、農產品掉期、能源掉期等高風險衍生品交易業務拆分到特定的子公司,自身只保留利率掉期、外匯掉期以及金銀掉期等業務。英國強調推動各監管機構加強協調配合,降低銀行體系和其他金融體系之間結構性套利的可能。
(三)強化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在場外衍生品監管方面,雖然美國與歐盟的具體措施上存在差異,但均規定了場外衍生品的中央清算義務、監管者的決定權、非中央清算交易的保證金和資本要求,以及所有交易向交易儲存庫報備等內容。在資產支持證券產品監管方面,美國要求發行人必須將至少5%的風險資產保留在其資產負債表內。巴塞爾委員會的Basel III則大幅提高了普通證券化產品以及再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風險權重。
(四)建立新的破產處置機制。美國規定系統重要性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大型銀行控股公司向監管機構提交自救處置預案,以期在遭遇重大壓力情景時能開展快速有序自救。英國強調通過提前明確壓力情景和破產情況下可以采取的行動來約束機構(包括系統重要性大型私募及對沖基金)行為,避免其破產對社會秩序與金融穩定產生嚴重沖擊。
四、金融穩定視角下中國影子銀行發展的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實證分析,在借鑒國際影子銀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實際,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一)建立健全影子銀行系統風險預警機制。建立統一、及時、完整的信息收集、處理、共享平臺,定期匯總、分析并及時市場數據,及時風險預警信號,確定動態觀測指標,提出防范和化解風險的預案,督促和指導金融機構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在宏觀層面上,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國際、國內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充分運用各種計量模型對投行業務、產品風險、風險管理水平進行評估,設置合理的分級業務準入條件,拒絕不合格的銀行機構和產品進入金融市場;在微觀層面上,監管部門監測影子銀行杠桿化水平,避免放松監管標準助長過度杠桿化和資產價格膨脹,并通過監管把握單體資產市場變動,強化風險動態監測,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二)促進民間投融資健康有序發展。一是疏通民間資金由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渠道。地方政府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避免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某一行業,特別是易受國家政策調控影響的行業,培育新興產業,實現集群發展,為當地民間資金由投機向投資轉變創造條件。二是發揮正規金融對民間金融的引導作用,有序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和典當行等準金融機構,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引導部分民間資金逐步向規范化、專業化、正規化融資載體發展。
(三)穩健推進金融產品創新。要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市場發展的關系,合理有序開展金融創新。金融機構應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推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在激活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動力的同時,必須加強宏觀監管,將金融產品創新活動納入法制和規范的框架中。在強調原始基礎資產真實性的基礎上,合理設計金融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穩步推廣的同時,建立嚴密的評價和監管體系,防止金融創新引發的風險積聚。
(四)完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建立以中央銀行、財政部和監管機構為核心的宏觀審慎監管架構,明確各個部門的監管范圍,實現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效協調和補充。一是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識別與監管體系,建立金融體系穩健性分析檢測和評估制度,完善逆向的貨幣信貸動態調控機制,構建多樣化和多層次金融體系,完善經濟與金融安全網;二是要為宏觀審慎分析管理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持,將影子銀行體系納入社會融資總量統計體系,根據管理需要,分類建立數據庫;三是盡快開發并完善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引入逆周期調節機制,以及杠桿率的動態調整方法。
(五)逐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當前,我國影子銀行相關立法尚不適應監管需要。如缺乏對私募股權基金市場準入、銷售和投資的規范性要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行的現行管理規定不符合發展要求,金融機構破產清算缺乏相關制度安排等。因此,需要加快推進影子銀行體系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劍,張曉龍影子銀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財經問題研究2012
關鍵詞: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補救措施;建立的金融行業領導者的中央銀行以及其他金融管理部門的新管理架構,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管理系統,已經加強,但在那里有很多的問題,特別是地方金融體系,有兩個明顯的問題:首先,因為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機構被撤銷,和國有銀行的收入,從而導致權力的本地金融系統的管理服務是越來越糟糕。由金融監督管理分行,子分公司的當地子公司中國央行的定位的領導下,許多本地銀行和其他金融系統的發展在行業的質量服務也被忽視。
一、關于地方政府對銀行及其他財務管理職責
與錢有關的財務問題,怎么樣才能管理資金,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計劃,你不能合理地花我們的錢,那么管理的金融體系應該明確自己的任務所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金融有關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地說幾個方面:首先,金融監管,貨幣政策,最后是金融體系的改革和發展。因此,從管理的角度,貨幣管理政策的決定應在中心,但在當地相對的金融監管和改革金融體制與發展是有限的,我們不懷疑,用于管理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制定者的貨幣政策,央行和其下屬的分支機構,支行的主要職責,對金融體系的改革應該訪問的司法管轄區金融體系的管理和協調。但是,這是沒有的情況下,遠超過監管改革金融體系和金融體系的發展,我們的國家,銀行和其他金融系統的重要性。我們更要清晰的管理責任系統的發展,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直接導致的后果是,銀行和其他金融體系改革和金融體系的發展,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明確的方向。獨立財務系統在每一個戰場,為自己的發展走獨立的道路,有的甚至已經完全背離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一些小的金融危機不能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上述這些問題,是由貨幣管理政策無效性的原因。同時,當地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也應建立信用體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當地銀行和金融體系的職責,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要發展當地的金融發展計劃。
這個主要功能是財務管理,按照中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理性分析的個人和企業金融服務的銀行和其他金融系統的要求,和其增長趨勢的需要,我們可以參考的平均個人和企業所擁有的金融機構,其結構與發展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金融體系的發展,像我們國家發展的計劃就是每五年有一個計劃,你也可以對財務計劃系統制定一個五年計劃或十年計劃,讓你能夠更好地管理金融體系。
2.做好系統金融機構的改革和發展。
我們可以根據我國金融改革的整體的方向,,我們可以在規定的范圍內做一個合理的金融系統的體制改革,在金融系統的政府和金融系統管理人員,以做工作的指導和協調金融機構。
3.創造良好的信用體系。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是一個非常好的金融體系的支撐作用,建立一個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責。一個健全的金融體系,包括建立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階梯,這些系統應該被列在財務管理機構管轄下的。
4.加強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居民。
為了做好工作的監督和管理金融系統更好地工作和處理財務的監督和管理工作和發展的金融體系之間的平衡,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我們可以通過每個地方的金融機構共同的來回憶,還可以做出金融體系改革理念上的交流,使金融體系更加完善,各個地方的金融體系與良好的監督和管理,攜手共進以確保金融系統的安全性。
二、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它出現在良好的金融發展?
1.服務的金融體系規范的名稱和職責。
為了促進提高金融機構的財務管理的空白,政府可以成立一個金融服務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其功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其職能應包括建立一個完善的信用體系,金融監督和管理工作的協調,促進發展的金融系統。
2.形成城市或農村商業銀行。
如何建立一個城市或農村商業銀行嗎?這是一個最優先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業的發展,在這個系統中,是誰負責這個問題還不是很清楚,成立后的金融管理辦公室主任,應該由辦公室負責具體事項做當地的商業銀行市場,實現更好的發展。
3.關于農村信用社的管理。
逐漸淡出的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在當地金融系統越來越重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關注,所以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細致的工作,只能做這些地方財政管理的問題,為了讓中央銀行的工作更加順利。
三、結束語
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影響我們的經濟和貿易交流,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的發展和成長,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合理解的解決好地方問題,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作者單位:沈陽市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朱靜平我國地方金融管理機構的職能與發展探析[期刊論文]-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1(6)
[2]吳智慧.張建森.我國地方金融發展促進策略研究[期刊論文]-開放導報2010(6)
【關鍵詞】金融發展 金融相關比率 經濟增長 融資結構
一、導論
目前我國的宏觀經濟出現了一種特別的現象,一邊是伴隨著廣義貨幣M2以13%左右的高增長速度,使得我國貨幣的過量供給,而另一邊則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鏈緊張,經常因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限制企業發展,許多潛力企業因此發展停止不前,由此可見當前的宏觀經濟一邊是國家貨幣供應過剩,而另一邊的市場上卻存在著所謂的“錢荒”問題遲遲無法解決。重所周知,金融行業的發展能夠帶動經濟的增長,反過來說,一國隨著經濟逐步發展,社會不斷地向前進步,也會促進金融系統的自我優化,從而帶動金融行業的發展。我國所謂的貨幣層面是飽和的,但是實際市場中卻缺少資金的問題正是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出現了一定分歧,即所謂的經濟和金融沒有協同發展。
有學者研究表明,我國的金融系統發展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存在正相關效應的,但是效應比較微弱,某些指標甚至還存在一定的負相關。近些年的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快于金融發展,特別是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我國在進入“十二五規劃”期間,經濟總量緩慢下滑,由此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國目前處于經濟結構轉型之中,金融行業的發展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在接下來執行的“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國政府要加大對金融系統的優化,提高金融體系自由化程度,由市場來主導金融體系的發展,而不是由政府干預去發展金融行業。歸根到底,目前這種依靠政府拉桿與經濟發展、金融發展的做法說明了我們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
加入WTO以來,金融行業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因為外來的資本涌入我國金融市場,對我國的資本市場結構和融資手段造成了較大的沖擊,我國現行的金融體制已經嚴重威脅到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國目前的金融體制到了非改不可的階段。我國政府想要改善當前的金融環境,要從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方面著手,要逐步擴寬資金渠道,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市場比例,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能夠順利融資。此外也要重視債券市場的發展,政府要鼓勵民營銀行的發展,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正處于大發展階段,政府不能因為個別資質差的P2P公司出現跑路問題從而否定互聯網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在未來的成長空間很大,它能夠促成金融機構的公平競爭,打開金融壟斷市場,也一定會加深加大金融體系的改革,促進經濟增長的。
二、實證分析
(一)實證回歸模型檢驗
本文以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指數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然后確定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相關性較大的經濟指標,建立回歸模型。然后通過多次的回歸分析之后篩選出可靠地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模型,通過分析可知,影響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因素包括金融相關率、金融發展效率指標情況和股市發展程度指標,還包括保險業發展程度指標。
建立模型如下:
GRE=C+β1FIR+β2LDR+β3SIR+β4IIR
其中,GRE為GDP增長率;使用IR表示金融相關率,FIR=M2/GDP;用LDR表示金融發展效率,用存貸比表示;SIR表示股票市場發展程度指標,SIR=股票總市值/GDP;IIR表示保險業發展程度,IIR=保險費/GDP。
為了數據模型的科學性,本文將采用1990年至2015年年度跨度為26年的數據,數據類型包括GDP、存款余額、貸款余額、保費收入、股票總市值。這些數據均來自于1990年至2015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和《中國金融年鑒》。
初步建立回歸模型分析結果,最小二乘法結果模型的各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為檢驗和處理多重共線性,采用修正Frisch法。依次剔除不顯著的變量,結果為變量FDI、LDR、SIR與GRE顯著性良好,變量IIR則顯著性不明顯。剔除了保險市場發展程度指標這個解釋變量,建立人均GDP關于金融相關率,金融發展效率,股票市場發展程度的
(二)實證回歸結果分析
常數C代表我國經濟增長情況在沒有外界干擾情況的增長值,該值為正,回歸結果符合客觀事實。
系數β1為正數,說明金融相關率與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金融相關率的提高說明金融行業的繁榮發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我國經濟增長,回歸結果符合客觀事實。
β2為負數,說明金融發展效率指標即存貸比與經濟增長之間是負相關的,在一定范圍內存貸比的提高將會增大整個金融市場的風險,金融風險增加不利經濟的穩固發展,因此存貸比指標的回歸結果也符合客觀事實。
β3代表了股票市場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股票市場的繁榮發展,β3為整數表明兩者之間為正相關,回歸結果符合客觀事實。
另外在結果中R-squared的值為0.9642,該值較高,說明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方程各個系數的t-Statistic值也大概滿足要求,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顯著性也較高,F檢驗的值為171.0046,該值較大,說明該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線性關系也很顯著。
三、我國金融發展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議
(一)我國金融發展的前景分析
通過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近年來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得出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相關結論。
首先,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之間的關系是經濟增長可以提高金融深化的水平,而對促進金融機構的擴張效果不明顯,而且金融機構的規模還受金融深化水平的影響。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主要表現在金融深化的提高能加速經濟增長,而對金融機構的擴張影響并不顯著。其次,金融發展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同向發展的,兩個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和互補關系的。
根據對模型的解析,能夠對本文的研究對象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下一個結論,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缺一不可,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二經濟增長的同事也會對金融系統進行深化,從而推動金融發展水平。因此我國的金融與經濟增長關系不僅僅是帕特里克提出的“金融供給的理論”,也不僅僅是“金融需求理論”,而是二者結合理論。然而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國金融行業有著市場規模大,組織結構健全,但是我國金融深化水平低下,金融工具十分的落后這么一個事實,并且這些問題對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進一步擴大帶來了障礙,可以說金融抑制目前是我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政策建議
1.加強金融法律的制定,提供健全的金融環境。金融方面的法律建設一直是我國法律界的一大問題,許多法律還是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平上未加修訂,由此導致我國金融犯罪率居高不下。政府在金融犯罪的管理上也僅僅是從嚴管理或者采取了金融抑制的辦法,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還行,使用這種辦法既能有效控制經濟犯罪同時也能夠不影響經濟的發展。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如今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制和金融系統已經不再適合這種辦法來控制經濟犯罪,因為采取金融抑制的手段將會阻礙經濟增長。所以我國政府對金融市場應該采取開放包容的手段,為期提供一個健全的法制環境,鼓勵金融創新,不斷推進金融深化的水平。
2.改善金融市場,發展直接融資渠道。我國金融市場雖說種類較多但結構發展很不均衡,雖然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業地位不容小覷,但是其功能十分單一,與發達國家的銀行開展的業務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差距,這也進一步阻礙著我國的金融行業發展。所以我國應該大力發展銀行業務規模以及銀行外的金融機構多樣化,由此才能滿足我國企業和居民日益高漲的金融服務需求。
直接融資渠道為我國的企業提供了額外的選擇,企業可以通過除了商業銀行外的其他途徑獲得資金支持,然而我國的直接融資市場潛力巨大,沒有有效開發,具體表現為直接融資市場規模遠遠小于間接融資市場規模。由此造成了我國的投資項目過多的利用手中現金,造成了貨幣的迅速貶值,也無法使得老百姓手中的資金得到合理利用,長期發展將會有損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正確的做法是要穩步控制貨幣的發行,要發展直接融資渠道,因為國內市場上并不缺錢,大量的資金被閑置在居民手中并且逐漸貶值,我國目前急缺的是能夠正確吸引居民投資的項目。
3.減少政府對金融系統的影響。目前我國經濟處于發展過渡期,由高速發展逐漸變為平穩發展,國家如果僅僅使用政府財政調控手段而不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來干預經濟發展是沒有效果的,財政赤字的逐漸增加將對經濟發展不但起不到促進作用還會使得政府慢慢陷入財政困境,最終還是要運用金融市場手段來正確引導經濟發展。由于我國政府控股的國有企業比較容易得到銀行貸款,從而大量資金流入了低效的國企,銀行系統對中小企業的忽視就會造成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擠壓其發展空間。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將注意力多放在正確引導金融機構順從經濟市場上,而不是插手金融系統將資金流向低效率的國企上面。
參考文獻
[1]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2]麥金農.《經濟市場化的次序――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賓國強.實際利率、金融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年第3期32-38.
【關鍵詞】金融穩定;評價體系;實證研究
一、我國金融穩定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分析
1.我國金融穩定總體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維護金融穩定的框架,我國政府自中央銀行成立以來就非常關注金融穩定問題,并且將金融機構的監管權分到了銀監會,從而形成了我國金融業分業監管的格局。中央銀行也建立了預警體系和危機處理機制,這對中央銀行在事前和事后金融穩定缺失的情況進行了有效彌補,并且也進一步加強了金融風險的化解和金融穩定的維護。
金融體系功能的優化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金融監管子系統各個部門進行專業化的分工;第二,有利于金融監管效率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增強中央銀行對金融系統的監管和職能轉變;第四,有利于金融系統信息來源渠道的進一步擴展;第五,有利于中央銀行各個子系統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從而為金融穩定奠定一定的制度基礎。
2.影響我國金融穩定的主要因素
金融穩定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總體來說可以從宏觀經濟、制度、結構等方面分析影響金融穩定的基本要素。首先,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是金融穩定的前提條件。其次,金融系統的完善是金融穩定的基本條件,金融系統實現完善穩健的目標,就要求具備穩健經營的金融主體、健全的金融信用習題、較強的金融監管能力、有效的市場約束體制等方面。最后從金融結構的角度來分析,金融結構對金融體系的內在穩定有著決定作用。金融結構對金融穩定的根本性影響作用表現在:金融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導致金融風險相對集中、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會造成市場穩定性差。
二、金融穩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簡要分析
1.金融穩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為了在衡量金融機構穩定性方面做到客觀全面,就需要一套比較靈活高效的金融穩定評價指標體系,而這一體系在設計中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第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全面就是要將所選范圍擴大到最寬,能夠從廣義金融的角度方面來設定指標,而代表性原則就是因為金融風險因素比較多,那是在設計評價體系時只能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標來衡量整個金融形勢的變化。第二,科學性和準確性相結合的原則??茖W就是要以現代統計理論為基礎,保證評價體系能夠客觀反映金融穩定的實際情況,而準確性原則就是指在處理數據時要做到準確無誤,并且符合實際,數據來源比較真實。
2.金融穩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目前金融穩定檢測指標體系建設方面還沒有相應的依據可以參照,但是在體系建設時應該有一些考慮,比如要深刻理解金融穩定的內涵,金融穩定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指標的選擇也應該是動態的;其次要考慮金融風險的主要源頭來自銀行內部風險,這樣就要求評價系統建設時更注重對流動性的檢測分析。
從具體金融穩定指標的篩選方面來分析,應該選擇那種能夠反映我國金融體系穩定程度的指標,這就要求金融穩定指標體系選擇要從宏觀經濟指標和微觀綜合審慎指標方面來分析,前者是衡量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穩定情況的指標,而后者是反映目前金融機構運行狀況的指標。
三、我國金融穩定評價的實證研究
1.2014年我國金融穩定評價的實證分析
通過對2014年我國金融穩定指數綜合評價分值的分析,可以得出對整個金融體系的評價,主要包括:第一,從宏觀經濟方面來看,我國在2014年宏觀經濟穩定指數相對較低,這就說明我國宏觀經濟穩定保持在安全區域,這與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很好有很大關系。第二,從微觀層面來分析,我國銀行業還處于一般穩定水平,國家對銀行業的控制水平比較高。隨著我國多家銀行逐漸商事,銀行金融機構會注重對其經營效益的控制,但是證券業和保險業卻一直處于非穩定狀態。第三,從總體綜合角度來分析,我國金融在2014年處于非穩定態勢,金融體系處于穩定階段,這就說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比較好,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減其中的不穩定因素,但是我國在維持金融穩定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
2.增強我國金融穩定的相關政策
首先,可以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框架來維持金融穩定,這是將各種維護金融穩定和防范危機的各種措施納入到規范化軌道的重要途徑,比如加強金融市場中各個經濟主體的相互配合就是其中很好的措施。
其次,需要密切關注經濟金融的運行情況,金融系統比較容易受到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并且這些因素一旦產生,對整個系統的運行就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就需要根據我國國情來不斷完善金融穩定評價體系。
最后,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這是為金融穩定提供安全網,防止存款者對金融機構失去信心,從而維護金融穩定。
參考文獻:
[1]杜希慶. 關于我國金融不穩定指標體系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
[2]沈蕾. 金融創新背景下中國金融穩定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3]曾得利. 金融穩定性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