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8: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園景觀設計背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公園綠化景觀 設計原則 理念探索
前言:
公園是供人們休息和開展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綠化景觀可以幫助人們放松心情,在一個相對愉快的環境中活動。充滿藝術氣息的綠化景觀不僅可以增加公園整體設計的藝術效果,還能提升綠化景觀的藝術價值。
一、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開始逐漸引入城市公園建設,一方面是因為公園綠化景觀是一個整體建筑項目,可以為人們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一方面是為了體現城市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目前,無論是城市公園還是大型獨立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已成為了一項重點的研究項目,在園林建設中的設計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觀和區域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藝術、綠化景觀設計都能表現出不一樣的藝術美[1]。同時,與古典園林不同,現代公園在綠化景觀設計上更注重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在呈現公園綠化景觀藝術價值的基礎上,豐富綠化景觀的使用性能。
二、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原則
一般情況下,公園綠化景觀分為兩大部分,植物造景和區域空間景觀,在這兩種景觀形態中,植物造景可以優化公園中的植物配置,讓植物在整體景觀設計中展現特殊的風格美。同時,地域性文化特征讓區域空間景觀的設計重心偏重于文化,實體植物景觀與空間景觀的完美配合,是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的宗旨[2]。
2.1設計原則
2.1.1景觀資源配置多樣性
一處具有藝術觀賞價值的景觀一定是由多種植物配合完成的,所以一個植物在綠化設計中必須與其他植物產生共生效益,在特殊設計環境下,轉變存在形式,或變成叢植、花壇,或發展成植籬。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設計形式,景觀資源的多樣性是不曾改變的。
2.1.2“以人為本”原則
因為公園中的綠化景觀所占的區域空間最大,所以在開展景觀設計時,設計人員應利用好綠化景觀與公園地勢形態、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的優勢,充分表現出“人本文化”的設計特色。同時,在特定的拓展空間內,植物、公園公共建筑、固定植物都需要融入綠化景觀設計中,促進綠化景觀的人性化、立體化、健康化發展。在人文思想的影響下,現代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原則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徹底打破了傳統的鑒賞角度,從多元文化角度分析景觀設計內容,并重新定義了綠化景觀在公園景觀設計中的主體地位和應用價值。由此可見,“以人文本”原則是公園開展現代綠化建設的核心依據,是推行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項目的必然手段。
2.1.3功能性原則
綠化景觀設計不僅要體現良好的藝術價值,還需在具有藝術欣賞能力的同時,通過融合設施建設提高綠化景觀的功能性。公園中不僅有綠化景觀,還有很多公共設施,這些公共設施供人們開展娛樂活動,如果綠化景觀脫離在人們生活之外,則其欣賞價值將會大大降低[3]。因此,綠化景觀應結合公園中公共設施的使用性能,在符合設計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拉近綠化景觀與公共設施間的距離,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過程中,時刻能夠體會到綠化景觀所帶給他們的“正能量”。
2.2綠化景觀設計主要內容
在公園綠化景觀設計中,特色植物和花卉的合理分配、景觀修剪模型、園林建筑景觀配置等問題是設計的主體內容。以植物為主體設計內容的綠化景觀設計工作,各種樹木和花卉的設計修剪工作格外重要,不僅要突顯綠化景觀在公園整體布局上的交相輝映,還要詳細記錄并規劃相關種植、布置方案。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2.2.1入口景觀布局
入口景觀是公園的門戶,所以在這個地方,綠化景觀必須采用中軸對稱的方式分布,各種樹木和植物在排列設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和對稱性。通常,公園的入口景觀會設置一個標志性的綠化景觀,來突顯公園的的藝術價值和景觀地位。所以入口景觀應以大面積平面樹池和花池為設計背景,采用高大喬木的對應布置,并配用精湛的修剪技術,將綠化景觀修剪成符合公園文化特征的景觀[4]。
2.2.2綠化景觀和水體景觀的融合設計
大型水體景觀是公園中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所以綠化景觀應在設計上突出兩者景觀特征的融合性和關聯性,既突顯出綠化景觀的植物設計的藝術價值,還應烘托出水體景觀的自然駁岸式水池,給人們營造出一種山水融合的自然景象。在這種景象的感知背景下,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在更能滿足與人們享受自然的活動需求[5]。
2.2.3綠化景觀的特征設計
與大型主題公園不同,小型公園偏重于采用人造山體進行景觀設計,因為人造山體在地質結構和材料性質上都遠不如真實的山,所以如果要想突顯出人造山體的自然特征,必須依賴于綠化景觀的特征設計,在山體周圍創建綠化帶,并以人們活動路線為中心,在道路兩側增設“自然景觀”。依靠綠化景觀特色設計,不僅人造山體的先天漏洞得以填補,公園的整體景觀布局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三、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理念探索
本文通過對公園綠化設計內容以及原則進行系統分析之后可知,公園在景觀設計上面臨著諸多發展問題,在現代生活需求的影響下,綠化景觀設計必須轉變傳統設計理念,以創建現代化綜合性景觀園林為目標,開展綠化景觀設計工作。結合上述內容,本文總結了以下兩點景觀設計理念發展內容。
3.1設置娛樂休閑區
由于綠化景觀養護起來非常困難,所以目前大都是公園都不會在娛樂休閑區設置過多的綠化景觀,以防止景觀被破壞。但是,隨著人文素養的提升,綠化景觀融入人們休閑娛樂區是必然選擇。如在兒童游戲區設置動物形狀的植物,利用綠化植物維護兒童安全,作為一種自然屏障,將兒童圍禁在一個安全的地區活動。
3.2烘托文化主題
在特色建筑周圍,可以利用綠化植物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維立體效果搭建一個具有功能性的綠化景觀群。延伸活動場所與綠化景觀在空間上的關聯作用,幫助人們指明活動范圍。同時,也可以利用景觀自上而下的景觀層次變化,提高公園中文化建筑的景觀特色,讓公園內每一處建筑所體現的景觀文化內容各不相同[6]。
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公園是向全面開放的娛樂場所,作為重要裝飾元素的綠化景觀,其設計內容和設計方法對公園使用性能的主導作用非常強。因此,設計師必須認真統籌區域內公園的文化特色和綠化景觀特征,通過專業的規劃設計,營造一個完美的自然與現代化建筑相互融合的設計布局,以提高“景觀建筑”在公園建設中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佳.淺談園林景觀中的人性化設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24):168-173.
[2]成國濤.鐵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3,14(28):135-142.
[3]雷正杰.湖南省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1,13(08):109-112.
[4]雷振林.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藝術語言[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23):156-173.
關鍵詞:礦山公園發展歷程 存在問題 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礦山公園是運用景觀設計方法,以展示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集旅游、生態、科研等多種價值于一體的特定的空間區域。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礦山區域開采廢棄地環境惡化,嚴重制約著當地可持續發展,礦山遺跡的改造逐漸提上日程,礦山公園發展建設應運而生。
一、國內礦山公園發展歷程
我國礦山公園發展起步與國外相比較晚,按照時間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萌芽階段、發展階段和快速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質礦產部在《關于建立地質保護區規定的通知(試行)》(地發[1987]311號)中,首次以部門法規的形式,提出對包括采礦遺址在內的地質遺跡建立保護區。
(二)發展階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國土資源部下發《關于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通知》(國土資發[2000]77號),將“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巖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作為地質遺跡景觀主要內容之一。2000年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的四川自貢,將“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鹽油氣井”列為“主要人文景觀”。2003年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的“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也將“明代采石遺跡”列為主要地質遺跡保護對象。
(三)快速發展階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于申報國家礦山公園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256號),正式命名了國家礦山公園,并啟動國家礦山公園的申報與建設工作。2006年1月28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強調做好礦山地質工作,進一步促進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全國28家單位獲得批準,正式申報國家第一批礦山公園,由此拉開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的序幕。其中,經過數年的發展建設,已經有一批國家礦山公園脫穎而出,如浙江紹興東湖公園風景區。
二、礦山公園建設存在問題與思考
我國礦山公園起步較晚,因此在發展建設過程中難免存在諸多問題: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規劃理論體系不成熟、公園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缺乏具有權威性、針對性的礦山公園建設和管理法律法規體系。而《國家礦山公園建設指南》(第一版)對礦山公園建設有指導性意義,但是在缺乏實際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不夠完善。
(二)建設理論體系不成熟
礦山公園的發展建設涉及到地質學、旅游學、管理學、建筑學、生態學及景觀學等多學科,屬于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將多學科有機融合于一體,指導并服務于礦山公園的建設,是今后礦山公園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與周邊環境的有機融合
現有的礦山公園雖然成功的解決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類干擾對自然環境景觀的破壞,成功的實現了當地產業轉型等,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續的景觀的創造,過度的在自然環境背景下依靠人為造景,沒有充分利用工業遺址造景,生態群落單一,綠量不夠等。
三 、礦山公園可持續景觀設計基本原則
(一)生態恢復原則
美國生態學會對生態恢復提出了以下定義:生態恢復就是人們有目的地把一個地方改建成定義明確的、固有的、歷史上的生態系統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生物多樣性及其變遷過程。生態恢復手段包括毒性處理與污染治理、基質改良、工程安全處理和植被恢復等途徑,利用現代景觀藝術手法將采礦廢棄地上的各類要素應通過設計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參與生態系統的生產與循環并且塑造新的景觀。
(二)場地精神原則
尊重礦山廢棄地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景觀生態特征、歷史文化背景,對場地景觀采取最小的改造,對原有景觀進行修飾,保持原有場地的形式和內涵,是景觀設計中對場地精神的一種保護態度。礦山公園景觀設計,對原始景觀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應該慎重新增的景觀要能融入這個場地中,不論是廣場鋪地、植物配置還是建筑形式等都應該從原始環境中提取元素,讓礦山公園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場地中。
(三)利用與保護原則
礦業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可低估,用科學的方法挖掘場地本身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使其得到傳承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之一。對于挖掘礦山后的遺址等歷史遺產,要以景觀塑造為設計重點,突出礦山景觀要素,提供多角度觀景點,如充分利用礦坑遺址打造恢宏的礦冶景觀來體現礦山獨特的礦業文化風貌。
(四)景觀獨特性原則
每個礦山公園的礦業景觀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礦區與礦區之間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卻是完全不同的。堅持礦山公園個體的景觀獨特性就是要堅持在設計時深度挖掘這些不同點,從礦山的歷史、傳說、地域風情、礦業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做到差異化的景觀設計。礦山公園設計,對既有景觀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觀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觀,并使之重新參與生態系統的生產與循環。
四、結論和展望
礦山公園是一個新型的公園形式,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1)研究需結合我國的現實,吸收國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在基礎理論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則和策略方面,對具體的可操作性問題應加強重視。
(2)鑒于礦山公園建設中牽涉到地質學、旅游學、管理學、建筑學、生態學及景觀學等多學科,因此在研究中應從多學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與旅游資源結合,加強礦山公園設計與當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保持景觀獨特性。
參考文獻:
1.李宏彥,孫小培,曹妲妲. 國內礦山公園研究綜述[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0,30(2):113-116.
2.聶慶娟,韓炳越. 生態恢復設計對被破壞地段的景觀整合[J]. 工業建筑,2006(36):163-140.
建筑元素建筑元素主要有仿建石窟建筑元素本身的建筑景觀,還有具有唐宋遺構之木檐斗拱,以及藻井、蓮花柱頭、抬梁式結構風格、木構架的形狀、筒瓦屋頂、柱坊、石窟壁畫上的建筑畫門窗、建筑施工圖等。敦煌景觀文化中的建筑元素是蘭州城市景觀設計中運用得最廣最多的一種元素。不管是在公園、小區還是在學校,或者一些行政單位,具有敦煌景觀文化性質的元素極為常見。
雕塑元素雕塑元素的內容主要有敦煌的樂舞、彩塑、飛天、反彈琵琶等。其中,運用得最多的是飛天和反彈琵琶等敦煌景觀文化元素。這兩者因為是敦煌景觀文化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已經成為了敦煌景觀文化元素的代表符號,而被蘭州城市景觀設計者們普遍運用。特別是那些反應大唐時代的文化景觀,必定會用到反彈琵琶這個敦煌元素。因為,反彈琵琶這個敦煌文化元素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是大唐文化一個永恒的符號,其表現形式上多數是以雕塑的形式呈現。
壁畫與圖案元素敦煌藝術中的壁畫,特別是那些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反復出現的一些元素與符號,常常會被城市景觀設計師或者雕塑家們借用過來,如一些著名的人物雕塑、民俗壁畫。在圖案方面,常常運用的是牽駝紋、蓮花紋、畫像石磚、卷草紋、葡萄紋、寶相花紋、浮云紋、幾何紋、水渦紋、團花紋、小佛像及上下反復連續的三瓣葉紋、火焰紋、飛天圖案,用側蓮作為角花的圖案,另有黑白線、點紋、波斯的連珠紋、忍冬紋、“三兔三耳”旋轉圖案、重疊的垂幔、垂帳、瓔珞、鈴鐺、風鈴等裝飾圖案。除此之外,還有多層次二方連續所組成的圖案。壁畫與圖案元素通常只用在一些主題性或主體性的景觀工程之中。
敦煌色敦煌色是指敦煌壁畫中的一些基本色調,它具有雄厚、大氣、深遠、包融的特點。在敦煌景觀文化中,敦煌色主要是紅、綠、藍三種基本色。它們在一些主體景觀中通過綜合搭配演繹敦煌景觀文化,華麗而典雅。要么是土紅、土黃、石青、石綠,要么是以石青色為主,再調配少量朱砂色進行對比。如個別景觀在表現唐代富麗華貴、濃重輝煌的歷史風格時,設計者多采用色彩退暈的手法突出其景觀裝飾風格。城市景觀設計者多遵循這樣一個規則:寧“灰”勿“怯”,寧“古”勿“燥”。
曲線條曲線條也是蘭州城市景觀設計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敦煌景觀文化元素。曲線這個敦煌景觀文化元素源于唐代,并流行于今,被譽為中國的“洛可可”元素。它流暢、華麗,常被城市景觀設計師們不由自主地加以運用。不管是在雕塑、壁畫中,還是在植物花卉景觀設計中,曲線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惟一很少見到曲線元素的地方只有在景觀建筑設計之中。
(一)敦煌元素運用的領域在蘭州城市景觀設計中,敦煌元素主要應用在城市的景觀建筑設計、廣場、公園、校園、小區、樓盤、步行街、商業公共空間、行政公共空間、人行道等廣大領域。如小西湖公園、植物園、雁灘公園、西北師范大學的藝術廣場、南北濱河景觀道、安寧庭院、張掖步行街、建蘭步行街以及一些人行道上等都或多或少有所運用??梢哉f,敦煌景觀文化元素在蘭州城市景觀設計中無處不在。在這些領域中,主題性公園、廣場、樓盤小區、商業步行街是運用敦煌景觀文化元素最多的地方。而且,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敦煌元素中的飛天、祥云紋、井藻、木架構以及敦煌三色等在以上領域中運用較多。特別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飛天元素,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各個領域都能見到。它們或以圓雕出現,或以浮雕出現,或以壁畫的形式來表現,冷暖色兼具,多采用石材雕刻而成。
(二)敦煌元素的表現形式敦煌元素在蘭州城市景觀設計中以這樣幾種形式表現出來:雕塑、浮雕、壁畫、景觀建筑、噴泉、水中浮島景觀、水上游樂設施景觀、彩繪、圖案紋樣(如地面鋪裝圖案、墻體與橋梁架構等處的圖案)、植物景觀(如花卉圖案、綠色雕塑景觀)、建筑花窗、城市家具與公共設施,以及一些景觀小品(如景觀燈、指示牌、公告欄、霓虹燈)等。它們或配以敦煌色,或以材質本身表現,或以素色展現。其中,雕塑、浮雕、壁畫、彩繪、景觀建筑、噴泉、水中浮島景觀、水上游樂設施景觀等幾種表現形式多出現在公園、廣場、寺廟景觀設計中,特別是在一些主題性公園、廣場、酒店和寺廟景觀設計之中。南北濱河路的景觀設計中也有很多關于敦煌景觀文化元素的雕塑、壁畫、景觀建筑等表現形式。而且,這些雕塑、浮雕形式還多以石材雕刻而成,姿態各異,以優美的動態展現出甘肅的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如植物園中的敦煌園主要以壁畫和雕塑的形式來表現主題。壁畫和彩繪多出現在景觀建筑設計中,多以木構建筑形式出現。比如,蘭州小西湖公園附近的建筑與沙洲市場建筑一樣采用了木構、壁畫、裝飾紋樣等敦煌符號;蘭州市博物館在色調上還采用了敦煌壁畫穩重和諧的搭配。這種具有敦煌特色的傳統建筑在蘭州市里已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寧臥莊酒店的整體設計也能看到明顯的敦煌景觀文化的魅力,體會到敦煌景觀藝術帶給觀者的震撼和強烈的文化氣息。另外,圖案紋樣主要出現在廣場、建筑墻體和公園橋梁景觀設計之中。其他表現形式則零星出現,主要在節日期間出現在城市的動態景觀設計之中。
關鍵詞:構成藝術;創新設計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1-02-0049-03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on Innovation Desig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YAO Xue-yan(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
Abstract :The Constructive Art Work,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t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and composi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reflects the change of requirement for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preferences related to citizens. As a sequence, the landscape designer is frequently making use of constructive art to create special spaces under urban circumstanc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features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with the cases from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als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constructive art; innovation design
Internet :.cn
構成藝術的產生實質是一場觀念與社會變革。它最早出現于1913年的俄國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其特點在于摒棄了延續多年的具體形象的塑造,而是以金屬、玻璃、木塊、紙板、塑料等抽象幾何結構及其組合為特征,創造出迥異于傳統的藝術形式,并對歐洲大陸乃至全球的整個設計領域都造成了很大影響,其中最為直接的是德國包豪斯和荷蘭風格派。所以,1934年,盡管在構成主義在其發源地蘇聯被終結,但這種具有破冰效應的藝術運動卻在全球范圍推廣并影響至今,滲透在雕塑、建筑、電影、舞蹈、戲劇、圖形、產品、時裝、甚至音樂等各個領域,并以其新鮮、簡約的設計風格吸引了業內外無數追隨者,其中也包括公共空間環境的設計師和使用者。分析構成藝術作品在上海城市公園的運用和反饋,可觀察到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從形式到理念上的突破與創新,對其他城市的公園建設也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構成藝術介入上海城市公園
20世紀上海城市公園設計的風格特征,可以用園林界常用的“自然式”和“規則式”來概括。“自然式”布局延承中國傳統園林山水形局,講究“人工中見自然”,通過不規則的岸線、自由迂回的園路設計、錯落有致的植物配置等,為市民提供悠閑適意的空間氛圍,如人民公園、楊浦公園、和平公園等;“規則式”布局的城市公園是上海殖民歷史的反映,公園布局注重軸線對稱,輔以歐式亭、廊、花壇等,有相對開敞的硬質集中場地,如復興公園、中山公園等。
20世紀90年代后期,景觀教育及景觀設計行業有了很大發展,景觀資訊更為開放,而拓寬眼界后的國內外景觀設計師嘗試著為城市公園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無論是總體布局還是細部處理方面,都反映出當代藝術思潮對設計師的影響。尤其在平面布局還是空間設計,出現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構成作品,既表現出設計師對于理性邏輯和秩序美學的關注,又不乏突破創新的感性思考和大膽嘗試。雖然在多數公園內大部分區域仍以自然式布局和景觀為主調,但那些線條明快、結構軸線清晰的構成類景觀作品常在其間起到潤色、提煉的效用,它們增強了城市空間的多樣活力,更使觀眾和參與者感受和體驗到城市生活的新鮮脈動,越來越多的市民欣然認可這些讓人輕松、愉悅、新鮮的景觀作品及其藝術感染力。
二、構成藝術作品在城市公園場景設計中的應用
構成藝術家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作者本身對藝術作品的思考,它超越了對某特定對象的實體刻畫,摒棄過多的裝飾,采用普遍的形(式)抽象地表達主題,并以此揭示美學基本特征。在城市公園設計中,不乏多種抽象線條所構成的特色平面和空間。(圖1-2)
在總體空間格局和風貌確定之后,局部場地的塑造更易于突出表現自身的藝術特點。從現有的公園景觀看,大體分直線型空間、弧線型空間、圓形組合空間、圖塊組合空間等多種形式。
(一)直線型空間
在現代藝術中,荷蘭風格派最早使用純粹的直線線形來表達藝術作品,直線構成基本形體,三原色突顯構成關系,用簡潔明快的方式表達幾何化構圖美感,個性特征鮮明。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特別是在建筑外環境設計時,經常會使用直線表達干凈利落的空間環境。對應于較為活潑的公共活動場所,可以在通過有變化的景觀選材和用色來增加空間的層次感,突出空間關系。
直線型空間如今被大量使用于建筑附屬庭園、城市廣場、交通空間或城市中心面積相對局促的活動場地,在較大規模的公園中,也經常使用直軸線表達清晰明了的空間關系。 為避免垂直相交的直線組合導致單調、嚴肅的印象,在設計中常常將直線傾斜一定角度,以增加景觀空間的趣味性和層次感。
對使用者而言,直線型空間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導向性,有助于辨別方向和路徑識別,方便游客快捷到達自己想去的景點或目的地。所以,對于內容復雜、規模龐大的公園而言,巧妙地運用構成藝術手法創造有特色的直線型空間,能夠達到視覺美感和功能作用的雙重奇效(圖3-5)。
(二)弧線形空間
與規則式的直線空間相比,線條流暢的空間環境更能賦予參訪者輕松愜意的場景感受。雖然弧線本身取自自然環境,它在風景園林中的運用并不少見,但在現代景觀設計之中,弧線線形被塑造得更為夸張、更具動感,也就有了更強的視覺沖擊力。事實上,設計者更可利用景觀空間的三維特征,使弧形空間向立面拓展,增加景觀的趣味性。(圖6-7)
弧線一直是景觀園林空間中受人歡迎的線型,特別在面積偏小的場地,回旋往復的弧線空間能達到“小中見大”“無止境”的效果?;【€空間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受,內凹弧線常用于塑造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空間環境,外凸弧線在露天舞臺、親水平臺等公共聚集性空間使用頗多,而凹凸相間的連續線型則常用于景觀帶狀視景的組織。
(三)圓形組合空間
在景觀設計中,圓形是多數景觀設計師都樂意使用的幾何形體。大大小小的圓形,經常被用以反映不同的空間層次,而圓形的組合布局更容易形成妙趣橫生的景觀場景(圖8)。不過,由于圓形的中心形式感很強,往往成為場景的視覺焦點,所以,當圓形與其他圖形組合、或者多個圓形在小空間并置出現時,需謹慎處理圖形之間的關系,避免產生凌亂蕪雜的結果。(圖9)
(四)圖塊的組合空間
在構成藝術在城市公園的實際應用中,經常將直線或曲線組織成各種形狀,用不同質感、不同顏色的材料拆分或組合為抽象圖案。常用的硬質材料有砂、石、磚等鋪地材料,而更為普及的是植物。許多植物的花、葉顏色亮麗,當不同色彩的植物密集放置在一起時,效果十分突出。事實上,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中獲得難以計數的圖案來源,廣袤平原中的塊狀田地、山地丘陵地區的等高線線型、迂回起伏的木材紋理、錯綜復雜的樹葉經脈、舒展蜿蜒的河床曲線等,都可以成為現代景觀創作的圖案來源。
三、構成藝術在城市公園景觀構筑物及小品設計中的運用與選材創新
(一)構成藝術小品的創新設計
在上海城市公園中,最多見的構成藝術作品莫過于雕塑小品,由于其特殊的觀賞屬性,材質、尺度、結構等具有相當靈活性,為設計師留下很大的創作空間。不過,現代的城市公園對設施的要求更為多元,需要打破紀念碑式的、高高在上的純觀賞性雕塑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感。因此,上海城市公園中的雕塑小品轉而更有親和力和多功能性,甚至演變為綜合性設施。使用者不單單與之合影,更可以使用它,與之產生互動聯系。這與構成藝術產生的初衷吻合,即關注藝術的社會屬性及發揮其社會推動作用。
除雕塑小品外,城市公園構筑物設計中也不乏構成藝術作品。由于公園構筑物的尺度通常不大,等候亭、小木屋、茶室、咖啡館、大門等的設計創作有多種可能性。而許多建筑或景觀設計師巧妙運用構成手法,創作出許多形式新穎、同時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與功能需求的作品。
(二)空間構成作品的選材與創新導向
傳統園林空間時常用的山、石、磚、木、土等材料,大都取之于自然,形色于自然,它們傳達著人們打造園林景觀的初衷:延續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崇尚和喜愛。這也是19、20世紀設計領域受現代思潮影響和技術革新運動而發生極大轉變時,唯獨園林設計并未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之一。
不過,任何行業的發展都必然會受到歷史背景的影響而留下時代痕跡,在景觀設計中日漸頻繁地出現現代文明及科學技術的衍生產品,尤其是各種新材料,如玻璃、鋼、鋁、塑料、橡膠、碳纖維等材料的運用,為景觀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并產生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圖10)。與磚木石土等傳統材料相比,現代材料大都具有更為清晰的外觀、簡練的線條及較強的可塑性,在空間構形作品中頗受關注,成為現代城市公園中的創新亮點,如金屬石籠墻、玻璃水幕墻、鋼板種植容器等。
反光度較高的現代材料,如不銹鋼、玻璃、鏡子等,如若在城市公園這樣的公共空間使用得當,可以為場所增加生機,甚至利用其反光效果設計形成特殊的景觀光影效果。但運用這類材料時需謹慎考慮材料的朝向、尺度和具體形式,避免造成空間環境的光污染。
事實上,即使是傳統的植物、石材、磚塊等材料,經過構成手法的處理,可以迅疾變身為受現代人喜好的藝術作品。如將剪切后的石材疊放在金屬籠中,使其原先分層疊放的肌理改變為一個整體內容物,而金屬網格的劃分成為墻體新肌理構成的決定因素。同樣,將自然形態的石塊、卵石按照一定的構成規律組織、排列起來,同樣能產生頗具創意的設計作品。
結語
作為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國際都會,上海的發展建設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所關注。在上海錯綜繁復的城市空間中,兼具理性邏輯關系和藝術感染力的平面與立體空間構成作品日漸被設計師及普通公眾所接受和喜愛,而這一趨勢正影響著國內其它城市的發展動向。所以,有必要對上海城市公園建設中出現的這些新興景觀動向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分析,認識其產生背景,發現現存問題,以預測和明確未來城市公園及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方向。
根據對上海新建、改建的城市公園的調查分析,在城市公園中運用平面和立體空間構成手法時,尚需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1.結合場地的背景環境及自身特征進行平立面空間構成設計,注重材料選擇與周邊環境和設計立意之間的關系;
2.空間設計應促進公眾藝術欣賞力的提升、和對當代藝術作品的思考和關注;
3.平面與立體空間的造型設計需考慮其審美效果,但忌過于追求形式而忽略公眾使用功能;
4.構成作品本身形式有一定美學規律可循,但其形式不應僵化,城市活力可借助公共空間作品的推陳納新來激發。
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園林或景觀建設必然反映出特定的時代特征。構成藝術的意義并不在于設計形式或設計方法上的創新,而在于其“與時俱進”“服務社會”的思想革新。城市公共空間不再是私家園林描繪的遁世桃源,因其服務對象是生活、工作、居住于城市的普通大眾,所以要為這些久居“鋼筋混凝土森林”的市民提供既承載著城市記憶、又蘊涵未來環境愿景的場所。未來城市公園的形式和內容會更加多樣、豐富,但環境與社會需求是公共空間設計者須一直銘記的不變根基。
同濟大學文科科研基金“城市開放空間環境藝術創新史研究”,項目代碼:1400219017
參考文獻:
[1]The AIAJM: A Manifesto for Landscape Modernity[J].Dorothée Imbert. Landscape Journal.2007:219.
[2]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斯迪文?赫勒.二十世紀設計思潮的演變[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3.
【關鍵詞】后工業景觀;工業廢棄地;歷史文脈;經濟生態
1 背景介紹
1.1 后工業時代
后工業時代這個概念由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20世紀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后,完成了工業化進程的“發達經濟”階段。這一階段是與之前的工業化階段相對應的,作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經歷,由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發展到了后工業時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傳統工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鋼鐵制造、采礦業等產業被稱為“夕陽產業”。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從而導致被圍合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工業不斷萎縮以及整治環境污染問題的需求愈加迫切,工業廢棄地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并日趨增多。
1.2 后工業景觀與后工業景觀設計
“后工業景觀”是后工業時代的產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譯作工業之后的景觀,可以認為是重新利用工業棄氣用地,改造設計出新的景觀。后工業景觀的對象是終止生產活動的工業區內的工業遺跡。
通過對這些工業元素的二次整合與設計,從工業遺存中挖掘美感,融合歷史、文化、藝術與現實的功能需求,使之獲得再生并賦予新的涵義。從狹義范疇來看,后工業景觀設計是針對工業廢棄地,以創造城市公共空間為目的,將其改造成為城市開放空間。
1.3 中西方發展進程對比
后工業景觀設計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90年代得到逐步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景觀設計領域。歐美等發達國家對工業地段的保護以及再利用,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模式以及實際策略上都比國內更系統和完善。
1.4 后工業景觀設計語言的來源
20世紀60年代以后,抽象藝術,觀念藝術與工業社會發生了碰撞,藝術不在是畫廊,博物館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間化,工業化。大地藝術營運而生。西方國家后工業景觀的設計語言主要受到“大地藝術”的影響,“大地藝術”作品印象影響了后工業景觀藝術形式。
20世紀70年代初,大地藝術家史密斯就將大地藝術與工業廢棄地緊密的聯系起來。大地藝術借助工業廢氣地這個載體,面對巨大的創作對象,運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傳遞某種藝術觀念。大地藝術對大地景觀的改造使景觀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豐富,同時很好傳遞了后現代文化意識流中的觀念思想,引導人們對我們目前生存環境進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來源
后工業時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國家提出,也是西方國家較早地進入后工業時代,它們較早地意識到如何處理工業時代的工業遺存物,包括廠房及輔助建筑、工業設施、工業生產場地以及交通運輸設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這些見證歷史發展進程,蘊藏城市文化脈絡,飽含建筑再利用價值以及利于生態和諧平衡是后工業時代最具價值的景觀設計議題之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先鋒藝術與后工業景觀不期而遇,為豐富后工業景觀設計語言做出了貢獻。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在后工業景觀設計方面有良好的先天優勢以及理論支持,為未來我國處理工業遺存與社會人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模式。在西方眾多的后工業景觀設計作品中,德國艾美溪河谷經過長期的規劃設計和20多年的建設,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遺產景觀公園,其中彼特?拉茨規劃設計的杜伊斯堡公園是經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作為我國第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題的低碳綠色產業集聚區,標志著我國對后工業景觀設計的重視和需求,以及對這一西方國家率先涉足的領域的探索。作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業廢棄地改造項目,充分研究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景觀設計項目,將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與之比較,對于促進后工業景觀在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2 項目概況
2.1 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作為后工業景觀公園的典范,為在此之后世界范圍內的后工業改造提供了寶貴的設計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設計基于對工業遺產的綜合價值分析和貫徹多功能復合的理念,試圖切實體現節能環保理念,并嘗試一些新的設計語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業景觀見證了歷史發展進程,蘊藏著城市文化脈絡,飽含建筑再利用價值,有利于生態和諧平衡。因此,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獨特的工業歷史的印記和所處區位的特殊,評估舊工業區改造實現歷史價值、文脈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來分別探究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和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
3.1 歷史價值
城市舊工業廠區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產物,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所在的魯爾區在歷史上曾經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工業中心,埃姆舍地區成為受傳統工業衰落后魯爾區中受影響最深的一區。為推動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結構的更新和持續發展,因而啟動的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景觀設計見證了德國工業的興衰,具有空前的歷史價值。從保留工業遺跡,實現其歷史價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在景觀層次的梳理上體現了這一點。作為公園標高層次的最高層跌路公園,彼得?拉次設計其與高架步行道系統相結合,該層高出地面約12m,為行走其上的人們提供了獨特的景觀視域,通過樓梯,臺階等聯結其他空間層次,增強了景觀通達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縱觀整個場地,體會場地留下的歷史印記。
2006年6月上海鐵合金廠停止生產,成為吳淞工業區轉型的標志性事件。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見證了我國重視生態環境因而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具有歷史價值。在引導游人進入公園的鋪裝細部設計上由入口向公園內側設置5塊鋼板,鑲刻廠區從建立、形成、停產、轉型和公園建成的5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意圖向人們展示廠區的歷史價值。
3.2 文脈價值
舊工業廠區往往被看成是一種城市的印記,我們應當把傳承歷史文脈作為推動城市價值提升的重要內容,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對于是否能很好的傳承其文脈價值,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位于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廠區中心位置的金屬廣場,作為公園的標志性景觀,該廣場由在地面上整齊排列的7×7共49塊、每塊重達7t~8t的方形鑄鐵板構成,彼得?拉茲對這些表面具有各異腐蝕狀態的鑄鐵板拍照、編號,排列成抽象圖案,并通過水在鐵板表而的流動來象征鋼鐵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過程。鐵板在自然狀態下繼續被腐蝕,隱喻了對自然演變過程的尊重。這一設計手法正是大地藝術在場地中的完美體現,使得這片工業改造后的場地蘊含著豐富的文脈價值,使得游覽其中的人們更親近飽含藝術文化思想的過去。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改造項目中把再生的空間當作是聯系往日記憶的載體,同時也是現在和未來新的活動的媒體,它成為了過渡的場所,將過去與未來聯系于現在。設計者在位于核心景觀區的位置通過對場地的整合創造出了全新的空間――鋼雕藝術展區。這一展區向游人開放,還承辦了“2008上海國際創意產業活動周”的大型活動。場地的前身――上海鐵合金廠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廠轉變成了節能示范基地,這一巧妙的設計提升了場地的文脈價值,是對我國節能環保這一理念的傳承。
3.3 經濟價值
城市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舊工業廠區建筑多為產業類建筑,建筑技術先進,穩定性強;建筑內部空間廣闊,可利用性很大。廠房體量大,結構復雜,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廠房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將會節約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的料倉花園將原有的礦石料倉拆除了頂蓋,改造成了功能復合的綜合活動場地,料倉花園的局部設有將廢舊管道加以利用的兒童滑梯,某些墻壁設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巖場地,其頂部設計的網狀步行道使場地擁有多層次的道路系統,同時豐富有游人的體驗享受。這些由原廢棄地衍生出來的多種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場地的遺存,其質量良好,是場地改造經濟價值的體現。
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范圍位于環保園的中心部位,設計保留核心景觀區主要在此過程中被充分發掘。具有價值的工業遺存,如大型的建筑構架,高聳的、具有地標性的除塵塔,設計精美的廠房、3m高的石墻及具有金屬質感的不同色澤的礦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觀區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質量較好的廠房,結合原有變電所及地源熱泵機房,設置公園管理中心,為園區管理服務提供用房。
3.4 生態價值
舊工業廠區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壞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在工廠的改造過程中,如何處理使水體,植被免受工業污水和排氣的污染,提升場地的生態價值,是改造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的水公園是公園標高最低的層次,水公園由凈化水渠、凈水池、冷卻池等水體構成。凈化水渠是對山東向西流經整個廠區的埃姆舍河進行凈化的河道。水渠兩岸栽植了自由生長的植被,每隔一段距離布置有臺階和平臺以滿足游人親水的需求。
寶山環保園核心區將利用豐富的天然降水和園區內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為水景的來源。在地表采用滲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環。在循環過程中,對水質進行凈化處理。再對重點景區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進一步的凈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見的有蘆葦、旱傘草、美人蕉等。
4 結論
從前文的細致對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在景觀改造的過程中,學習了西方國家對于后工業景觀改造的一些態度,在提升場地的歷史價值,文脈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仍然會存在著注重視覺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業景觀改造方面的優勢恰恰體現在對景觀層次的梳理與整合方面,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塊范圍廣闊、尺度巨大、景觀破碎、布局混亂的園區,經過了彼得拉茨事務所的梳理、整合由四個景觀層次組成的景體系,它們分別是水公園、鐵路公園、公共使用區和公園道路系統四個景觀層次。雖然后工業景觀獨特的設計特點和手法需要借鑒,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場地的內在脈絡,綜合考慮歷史文脈和生態系統,同時兼顧景觀的多重層次,依然是更為重要也是更難以輕易掌握的,這也將成為我國后工業景觀未來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高瑋,陳剛.工業遺產改造中文化景觀整合與表達[J].中國城市林業,2010(4).
[2]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3).
關鍵詞:城市公園;山水景觀;設計
1.引言
自然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生態體系相得益彰。自然環境對城市的影響,是通過地質、地貌、氣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的作用體現的[1]。我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導致這一生態基礎產生了嚴重破壞,景觀設計開始引入對生態的思考。景觀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2],隨著生態學思想的引入,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產生了重大轉變[3],設計結合自然的理念得到了肯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防護綠地會隨著城市的擴張而變為防護和游憩功能兼備的公園綠地[4],更好地服務城市居民。本案綠地性質屬于城市防護綠地,城市防護綠地改造為公園,必須從公園的綜合功能要求出發,在保證良好的環境生態效益和游人游憩活動的同時,達到人工設計美和天然美的和諧統一[5]。
2.山水景觀概念
中國人自古有著濃烈的山水情節,山水是文人創作的源泉和精神寄托。園林來自于對自然的模仿,中國園林的發展是從對自然的寫實到寫意的模仿過程[6]。山水景觀是自然環境要素主導的環境景觀,借自然優勢融于環境,這類景觀“即為人作,亦是天開”[7]。山水景觀著重主次對生,張弛有度,將靜態的山水形成一種動態的節律。本案是景觀設計中一次有益的嘗試,項目設計采用設計結合自然的手法,“師法自然”,遵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原則,從自然山水中抽象出可以應用到現代景觀設計中的簡潔設計符號,創作仿自然的生態景觀。
3.山水景觀設計的應用———以寧東新城高速入口公園為例
3.1項目背景。本案位于銀川寧東新城。寧東新城被稱為寧夏第一鎮,原名磁窯堡鎮,位于靈武市東部,307國道,銀青高速公路、磁馬公路、大古鐵路橫穿而過,成為寧夏與東部地區溝通的重要經濟通道。該地地表水源充足,由于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3.2場地閱讀。項目場地位于寧東基地核心區,是集休閑、娛樂、運動、集會等為一體的中心綠島地帶。項目周邊交通條件便捷,緊鄰黎明路和銀青高速兩大道路,地理位置突出,是整個區域的中心綠島和活動中心。此次設計改造地段為青銀高速進入寧東新城的門戶區域,主要是黎明路沿線綠地。青銀高速沿線防護林帶目前栽植及生長狀況良好,較好的改善了周邊環境及維持生態平衡。寧東新城是由城市向山水區域過渡的交界地帶,屬于城市山水邊緣地區,最大特點為異質性。本案景觀設計尊重原有的生態景觀格局,改變自然和人工的對立狀態,建立自然和人工和諧的關系。
3.3面臨的挑戰。青銀高速沿線防護林帶目前栽植及生長狀況良好,較好的改善了周邊環境及維持生態平衡。面臨的主要挑戰為,項目黎明路沿線現有的城市綠地,植被覆蓋率低,植物栽植雜亂無章,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動場地和設施,導致幾乎無人使用。沿街商鋪立面較為雜亂,污水未經凈化過濾直接排入城市明渠,導致城鎮環境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本案用地性質為防護性綠地,樹種單一(新疆楊),且臨高速公路,在公園改建過程中,主要面臨著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現狀、整體建設的可實施性等特殊問題。
3.4山水景觀營造方法。《園冶》中說:“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園林是“妙在得體合宜,未可拘率”。本案在尊重場地地形地勢的情況下,以自然環境為主體,構造形成旱溪系統。運用旱溪凈化系統,將城市排水明渠的水經過初步凈化后引入公園,栽植植物形成濕地景觀,凈化水資源,調節小氣候,在形成山水景觀的同時,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有利條件,提升環境的自凈能力,達到生態要素的有機平衡。除了自然的山水,重情的景觀人文環境意識是山水生態景觀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部分體現在對于場所空間的營造方面,設計充分考慮使用者對于場地的需求,設計注重運動及休閑等功能性的無意識空間,以及注重自然生態環境和人的感受形成的無意識空間,兩者交融,形成對于人文環境景觀的獨特理解。采用挖水堆山的處理手法,利用基地改造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將其埋入地下、覆蓋表土,順應地勢,營造出變化豐富的地形,形成辮流系統的骨架。在局部區域形成洼地,或是旱溪或是水面,蜿蜒的洼地構成“辮流系統”,營造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同時通過雨水的集散營造出時而水流時而干枯的季相景觀,蜿蜒的旱溪與周邊的旱生、水生植物搭配在一起,增加場地的生物多樣性,給人一種塞上江南的獨特感受。由建筑垃圾堆積的微地形,地形之間形成山脊與山谷,山谷能夠對雨流進行收集與引流,形成水流、旱溪、草地、林地四個界面,極大的豐富了生物多樣性。
4.結語與探討
本文以寧東新城整治工程為例,探討運用辮流系統營造山水景觀,創造性的通過自然的辮流骨架形成獨特的山水景觀,并利用辮流系統營造的濕地和低洼地形成的小氣候環境,為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的改善提供有利條件,在注重自然景觀生態效益的同時,考慮景觀人文環境意識,體現場地的人文關懷,形成多個景觀要素的綜合統一。
參考文獻:
[1]彭遠翔.保護自然生態景觀建設山水園林城市[J].四川建筑,1999,01:8-10.
[2]肖篤寧,李秀珍.當代景觀生態學的進展和展望[J].地理科學,1997,04:69-77.
[3]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03:11-18.
[4]朱祥明,孫琴.英國郊野公園的特點和設計要則[J].中國園林,2009,06:1-5.
[5]姜來成.論防護綠地的規劃建設[J].防護林科技,2002,01:33-34.[6]林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06:16-24.
[關鍵詞]景觀設計 特征 發展趨勢
一、概述
在全球化與歐洲一體化的今天,歐洲的文化傳統又進行了新的大融合,景觀設計也不例外。這不僅體現在設計師之間的相互學習、頻繁交流和設計理念的滲透,而且體現在設計師跨地域的工作方式中。各國設計師將自身的文化背景、個人性格及設計風格融入當地的設計作品中。
雖然如此,當今歐洲各國的景觀設計仍然呈現出強烈的地方特征。其原因在于外來設計師對當地歷史文化的尊重與地方特色的發掘。而在歐洲這樣一個地理上沒有什么阻礙,文化源頭也相同的區域,各個國家也更強烈地力圖把自己的文化與別人區別開來,景觀設計便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
二、法國的景觀設計特征與發展趨勢
法國有傲人的園林文化傳統,17世紀的巴洛克式園林就引起各國宮廷的紛紛模仿。在法國大革命之后,其文化特質中多了一些反思和懷疑的精神;之后的啟蒙運動使法國人有了更寬闊的胸懷,能夠包容多方面的思想。
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現代工藝美術展上的園林展,標志著設計思想向現代主義的轉變。G.Guerrokian的“光與水的園林”采用以三角形為母題的幾何構圖;P. E. Leg rain的Teacher住宅庭園則以動態均衡構圖創造出流動空間。而法國人激情四溢的創造力,在上世紀80年代密特朗總統的十大工程中得以充分的展示。
B.Tschumi和A.Chemetoff, G.Vex lard完成的拉維萊特公園,把解構主義理論體現到具體空間上,通過一系列由點、線、面疊加的構筑、道路、場所創造了一個與傳統公園截然不同的公共開放空間;但巨大的尺度、視軸、林蔭大道仍讓人聯想起法國巴洛克式園林的特征,在景觀設計領域仍然引起很大震撼。
上世紀90年代的法國景觀設計雖然沒有太多的重要作品出現,但種類越來越豐富,設計不僅追求創意,而且更體現人性化和文化的寬容與開放。傳統活力在增強,設計師變得更加從容和自信。
三、德國的景觀設計特征與發展趨勢
最能代表德國當代景觀設計特征的是所謂后工業時代生態景觀設計。二戰后的德國相當長的時間都在進行重建,兩年一度的聯邦園林展和十年一度的國際園藝博覽會為許多城市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園林展主要著重于設計一個公園的環境。60年代~70年代,公園的休閑功能進一步突出,保護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的觀念被強調。在東、西德國統一后,生態設計思想更加普及,不僅體現在園林展中,還表現在城市綠地系統、流域整治和舊城改造等方面。
德國設計師面對戰爭留下的瓦礫堆與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大工業蕭條后的大片工業廢棄地,以新的審美觀和生態技術將歷史呈現出來。Peter Lutz設計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將龐大的鋼鐵廠蛻變為一個以自然再生為基礎的生態公園和工業紀念地,保留下來的鼓風爐、冶煉廠、煤礦、倉庫和鐵軌被改造成娛樂、體育和文化設施與場所。
德國之所以在當展出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方式,與其歷史園林的傳統有著深刻關聯。歷史上的德國在很長時間里都不是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其園林傳統是從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移植過來的,但德國設計師結合當地條件創造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作品。從Cause模仿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設計的海德堡城堡花園,到18世紀由Schell對慕尼黑Numphenburg園中軸線兩側的自然風景式改造,再到P.J.Leanne將波茨坦無憂宮中巴洛克、洛可可、中國式、風景式等風格統一起來,以及L.VonPueckler建造的面積廣闊、融多種造園手法為一體的Muscat園,無不顯示出德國設計師融匯貫通的卓越才能。他們沒有自己特別的傳統,因而在面對外來傳統時顯得輕松自然,兼收并蓄。
今天的德國景觀設計師不僅以生態設計理念和實踐獨樹一幟,更在建造技術、材料上引領歐洲潮流,用玻璃、鋼、木材、石頭創造出自然親切和簡潔豐富的作品,讓人充分感受到德國文化理性中柔和與彈性的一面。
四、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主要傾向
1.現代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許多優秀的景觀作品通過選用新穎的材料與技術手段, 塑造光影、色彩、聲音、質感、透明度等形式要素, 創造現代感的景觀環境。例如,沃克在伯奈特公園利用光纖代替燈光效果的噴泉;由電腦調節造型,用風敏器控制高度的凱利噴泉水景園的中心旱噴泉,均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2.追求形式和功能的平衡。解讀西方優秀的現代景觀作品, 除藝術性之外,社會作用和生態功均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優秀設計師們以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作為景觀設計的出發點, 把舒適性和實用性放在首位, 在形式上不再刻意追求對稱、繁瑣或如畫的風格, 而以自由平面、人性化的活動空間、簡潔的造型為設計的基本原則。
3.生態主義景觀設計。上世紀70年代以后,生態主義浪潮席卷全球, 生態主義設計也成為西方景觀設計師內在和本質的考慮, 并產生了很多生態性景觀設計的成功作品。著名的杜伊斯堡生態公園是德國現代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的代表作, 公園位于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鋼鐵廠廢墟上, 設計保留了原有的起重機、鐵路、橋梁、鼓風機等構筑物, 荒草也任其生長, 工廠中原有廢棄材料也盡可能利用。這種獨特的工業景觀設計既延續了歷史文脈, 又節約了資源, 同時還具有獨特的生態和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周向頻:當代歐洲景觀設計的特征與發展趨勢.外國城市規劃,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