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8: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經濟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工商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市場經濟與工商管理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本文將以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為著手點,針對目前市場經濟中工商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從而提出在市場經濟中將工商管理有效運用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在理論等層面上促進其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工商管理;市場經濟發展;內在聯系;基本內涵
0引言
工商管理是市場經濟發展下的產物,能夠進一步加強市場經濟的規范性與穩定性,同時,市場經濟也是工商管理工作實施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市場經濟發展足夠好,工商管理工作的價值和作用才能夠得到凸顯。本文進一步探究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以此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并且尋找相應的規律,促進工商管理在市場經濟中能夠更好地發展。
1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事實上,工商管理的存在是為了規范目前市場的經濟秩序與政府在經濟方面的統治秩序,能夠進一步在趨于完善的市場經濟中實施宏觀調控,促進資源得到更為優化的設置。而市場經濟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并且針對市場趨利性的基本特性而言,其也是社會文化發展以及社會體制建設的必然發展需求[1]。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著一定內在聯系,二者互相影響,相輔相成。若是沒有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更沒有工商管理存在的必要。但是缺乏工商管理行為,經濟發展也就缺少了管控能力與自律能力,很多市場經濟行為都缺少相應的管理與監督,而市場經濟在失序的情況下是不能夠正常順利發展的。所以有利益關系的存在,就會導致市場經濟中的不同對象之間存在糾紛,這一點是由市場經濟趨利性因素所導致的。而工商管理能夠以相對權威的角度,根據目前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根據所設立的工商管理辦法以及工商管理制度,對不法商販以及不法行為進行責任追究與責任管理,最大程度上對我國的市場經濟進行維護。這些都是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只有正確認識了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二者之間的發展規律,才能夠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更好地開展工商管理工作,落實好工商管理工作。
2在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中工商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為了加強對市場經濟以及市場經濟行為的監管,設立了一定的工商行政等部門來進行相應的工商管理工作,但是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中,工商管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依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首先從工商管理的制度層面上進行分析,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方向,很多工商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夠滿足多元化的經濟行為需求[2],所以其基本管理行為與管理體系都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執行力,同時也不能夠滿足目前社會發展需要,在基本管理與管控觀念上面臨著改革與更高的挑戰。工商行政部門如何在明確目前經濟發展現狀的同時,合理進行工商管理觀念的轉變也是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中工商管理的首要工作。另外,工商管理是一種較為宏觀的管理行為,所以想要合理進行工商管理行為就需要從根本上完善管理組織結構,但是現在的問題就是工商管理的組織結構并不能夠滿足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合理的組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目前工商管理執法能力的提升,使得工商行政部門的大多執法行為不能夠落實到位。比如地方政府與工商行政部門之間的直接沖突,阻礙了工商部門進行相應的行政行為等。除此之外,在工商管理實施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管理人才,政府在進行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招募時很多都不是走常規的招募程序。所以致使目前工商行政部門缺乏相應的人才[3],并且沒有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來促進其自我能力的提升,所以目前的管理人員普遍沒有樹立正確的工商管理觀念,不能夠正確認識到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所以這些都是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中工商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只有在明確這些問題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針對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進,以此促進市場經濟與工商管理的共同進步與共同發展。
3在市場經濟中優化工商管理運用的具體措施
3.1完善工商管理制度與行為辦法
想要在市場經濟中優化工商管理的實際運用,就需要在了解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完善工商管理制度與行為辦法。事實上,工商管理制度在1995年就已經得到初步建立,即《工商行政管理暫行規定》[4],經過近些年不斷的修訂,也在具體的工商管理組織結構與管理職責上進行了相應的劃分與明確。社會發展迅速,很多經濟行為已經不能夠用傳統的工商管理制度去進行約束,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實施的過程之中,工商制度規定的《廣告管理條例實行細則》中就有部分內容與其不符。所以國家之后對相關管理制度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促進工商管理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所以,完善工商管理制度與行為辦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因此從制度方面著手,才能夠為落實工商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礎,從而提升工商管理行政行為的執行能力。
3.2在工商管理進行中完善管理組織結構
在工商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完善管理組織結構,有兩大益處,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經濟的監督,擴大監督范圍的同時也能夠增強監督力度[5]。另一方面有利于內部管理的和諧發展,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合理進行工商管理行為,促進工商管理行為的順利實施。所以在完善工商管理組織結構的過程中,需要與地方政府的其他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機制,良好的溝通是一切管理活動進行的前提。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與配合,很多工商管理行為都難以落實到位,所以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并且完善管理組織結構也是目前工商行政部門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
3.3提升工商管理團隊的綜合素養
在關注一些工商要聞時,一些工商管理行為不能夠落實到位很大程度上與執法人員的綜合素養有關,所以為了順應目前社會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工商管理團隊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身,提高整個管理團隊的綜合素養。比如目前網絡的發展也在不斷壯大,想要落實工商管理工作,還需要提升網絡監管能力,從而進一步維護網絡市場秩序[6]。在近期的工商管理中也提出了“增強四種意識,更加高效維護網絡市場秩序”的口號。所以工商管理團隊需要從多方面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比如電子商務消費維權、防范利用預付消費進行非法集資的行為、如何去加大消費維權工作力度、去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等,這些都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工商管理團隊提出的挑戰。
4結語
在目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工商管理行為仍然存在著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工作還不能夠滿足當前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需求,我們需要在明確市場經濟發展與工商管理之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通過管理組織結構的完善、工商管理者素養的提高以及工商管理制度的優化等多方面加強工商管理在市場經濟中的有效運用。
作者:劉冀 王驕洋 杜愷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娜.探究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J].科技資訊,2016(10):65+67.
[2]孫仲尼.探究工商管理中案例的作用與知識轉換情況[J].中國商論,2015(29):140-142.
[3]張詩慧.淺談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J].品牌(下半月),2015(11):94.
[4]路宜昌.工商管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15):251.
信號一:政府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統計顯示,目前,中國95%以上的商品資源由市場來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超過99%。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達到73.8%,早已超過市場經濟臨界水平(60%),毫無疑問屬于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說:“由計劃向規劃轉變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又一個歷史坐標。規劃的特點就是從具體、微觀、指標性的產業發展計劃向宏觀的國家空間規劃轉化?!?/p>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從對經濟的直接干預中跳出來,轉為對經濟的宏觀調節。規劃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決策,對微觀經濟主體的具體活動不具有約束力??梢灶A見的是,對于大多數行業來說,規劃將主要運用市場機制,由企業自主決定投資方向,投資效益將成為引導資源流向的決定性因素。在發揮國家規劃對資源配置的指導性作用的同時,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將得以充分發揮。
信號二:過多過細的量化指標將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和調控計劃經濟時期,國家要通過計劃逐一配置重要資源,所以各項指標定得非常細。陳耀認為,過去我們制定的微觀具體產業發展計劃,更多屬于市場、企業和資本自我調整的內容。而在市場配置資源的今天,規劃將突出宏觀性、戰略性和指導性,規劃指標少而精,而且總體上是預測性、指導性的。從“計劃”到“規劃”,體現了從微觀向宏觀、從直接向間接、從項目管理向規劃管理的突出轉變。
專家預測,“十一五”規劃將凸顯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和調控,比如以科學發展觀為紅線,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調考慮資源承載能力,為謀劃中國未來五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線圖”。
信號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職能轉變邁出新步伐“‘十一五’規劃將強化社會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方面的指標,并成為配置財政、稅收等公共資源的重要依據。這是政府轉變職能,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需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如此評價這種變化。
應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領域的內容減少了,政府履行公共職責的內容充實了,規劃側重點的這一變化,對應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由計劃到規劃,表明政府進一步明確了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标愐f。
(1.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北京 100020;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872)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經濟質量和經濟效益都有了顯著提高,人均收入、財政收入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大幅提升。然而因為我國獨特的制度和環境,經濟增長模式也與西方國家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如何解釋這種變化,即何種因素推動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是許多學者所關心的問題。本文針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進行了梳理,并做了簡要評析。
關鍵詞 :經濟增長;動力;制度;生產要素
中圖分類號:F1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1-0241-02
一、引言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了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財政收入邁過10萬億大關,經濟年均增長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綜合國力和影響力都大幅提升。因中國獨特的歷史和獨特的制度,中國經濟模式自然不是完全按照成熟資本主義國家的方式來運行,而現有經濟增長理論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然探討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機制就顯得非常必要,這也隱含著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現在發達國家的增長模式是否不同的爭論。
二、關于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幾種代表性觀點
從一國經濟增長來看,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來自于勞動力投入、物質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而制度決定論卻認為,制度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制度學派認為,只有實施有效制度,實行產權保護,刺激民間投資和技術進步,經濟才可能持續發展。諾斯甚至認為即使沒有技術進步,通過制度創新也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而中國近三十年的發展,正是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時期,所以中國經濟增長自然與制度創新有著重要的關系。
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是通過漸進式改革,而非激進改革之路。對于漸進改革的實質,樊綱[1]概括為“雙軌過渡”和“增量改革”。樊綱認為改革不是簡單的政府決策,而是一個社會內生的、整個社會共同選擇的過程,中國之所以選擇漸進式改革,是由于改革舊體制阻力較大,即無法進行存量改革時,只好先通過增量改革來發展新體制,隨著增量改革的積累,逐步改革整個經濟的體制結構,為“存量”的最終改革創造條件。先是農村改革,而后城市進行改革,價格改革由“雙軌制”逐漸過渡到統一。正是這種改革方式,保持了經濟避免出現劇烈的波動、社會陷入動蕩,經濟得以持續迅速發展。
與上述類觀點類似,錢穎一[2]等也強調了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轉型中有著重要作用。不同的是,他們強調了中國已存獨特的M型體制結構對中國完成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作用。中國在M型組織中,層級的基層政府(農村地區的鄉、村政府、城鎮的區、街道政府)與其上級政府之間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權利,但它們卻有很大的自主權得以在國有部門以外建立市場取向的企業使地方政府得到發展。而且,地區之間爭先致富的競爭也迫使地方政府容忍甚至鼓勵私有企業的發展。極為有限的討價還價能力與極大的自主權結合在一起,削弱了行政控制,強化了M型層級制內的市場活動,導致非國有部門得到迅速發展,市場力量逐漸增強,經濟實力自然得到提升。
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是,楊瑞龍[3]則著重強調了漸進式改革中體制內力量的主動改革,而其中扮演主角的就是地方政府。該理論認為中國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中國的制度變遷方式將依次經過供給主導型,中間擴散性和需求誘致型三個階段。改革初期,中國的市場取向改革是在權利中心(中央權利部門)組織和領導下,通過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規的強制下自上而下推進的,這就是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方式。而這種制度變遷方式的成功取決于社會的各既得利益集團的結構力量對比,特別是“諾斯悖論”的出現,導致市場取向的改革難以進行。而地方政府可以成為溝通權利中心的制度供給意愿與微觀主體的制度創新需求的終結,從而化解“諾斯悖論”,這即是中間擴散型制度變遷方式。地方政府是中間階段中的“第一集團”,而在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市場微觀主體的力量不斷壯大,當建立在排他性產權基礎上的微觀主體取代地方政府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時,我國就真正完成了市場經濟制度的轉軌。如果說改革初非國有經濟力量的壯大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的話,那毫無疑問中后期政府成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集團”,特別是財稅分權后,直至今日,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地方政府的競爭所推動。
上述理論都關注中國改革中各方力量(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博弈過程,主要分析了國內的制度創新是如何導致經濟發展。但不可否認,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正處于經濟全球化時期,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充分了利用全球化所帶來的正效應,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稟賦、有效配置國內資源,參與世界產品競爭和貿易。
林毅夫等[4]提出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正是分析了中國是如何在全球化過程中,利用本國的資源稟賦同時利用海外資金和技術謀求本國發展,也即通過利用“后發優勢”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和全球市場競爭力。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是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得中國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而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勞動力豐富、價格低廉,因此可以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而這個過程因海外先進技術的進入,企業又可以利用后發優勢,通過模仿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本國產品競爭力。即中國的發展是選擇了一條代價小、風險小又能及時帶來收益的漸進式發展道路。而這條道路也是東亞四小龍得以崛起的原因。
對于中國經濟奇跡的制度經濟學解釋,無一都表明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奠定在制度創新基礎上的。正是制度的變遷帶來了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各因素的有效配置,各要素的效率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但制度涉及一系列的安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制度安排必然有很大的不同,這必然導致發展特殊論,使理論失去共通性。另外從實證角度來看,也難以把制度內生化來衡量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源泉的作用。而現有成熟的衡量經濟增長源泉的就是新古典增長理論,于是也有很多學者從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出發,實證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經濟增長的源泉多樣,包括內生增長理論所描述的人力資本積累、技術創新和模仿、勞動分工的擴大、政府支付的外溢效應等等,但都不外乎強調經濟增長包括資本積累、勞動的質和量的提高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1994年,克魯格曼[5]通過計算東亞四小龍的全要素生產率得出了這些國家都是投資驅動型經濟,而并沒有任何的奇跡。這種觀點和方法后來在中國流行,很多人試圖通過計算中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判斷經濟增長的實質。
舒元[6]通過生產函數估算中國1952-1990年間的全要素生產率增產率,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為0.02%,對產出的貢獻率為0.3%;王小魯[7]同樣利用生產函數法估算我國1953-1999年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認為1953-1978年間的全要素生產增長率為-0.17%,1979-1999年間的全要素增長率為1.4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4.9%;郭慶旺等[8]分別利用了索洛參差法、隱形變量法和潛在產出法估算中國1979-2004年間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得到的結果分別是-0.54%、0.954%和0.891%,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46%,同時要素投入增長對經濟的貢獻率則高達90.54%。以上實證結果都表明中國全要素生產增長率較低,即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要素投入增長,是一種投入型增長方式。
試圖通過全要素生產率來尋找中國經濟的源泉也遭致諸多批判。一種觀點認為全要素生產率的度量中不但包括了所有沒有識別的帶來增長的因素,而且也還包括了概念上和度量上的全部誤差,因此用于衡量經濟增長有很大局限性。[9]另一觀點則認為常見的全要素生產率測算法沒有考慮到新興經濟國家和地區(比如中國)應有所區別,因為沒有認識到這些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投資方向有所不同,而這兩者的技術進步機理不同。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中國的經濟增長效率事實是在提高的。[10]
以上各種關于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觀點都從一個方面來論述,要么突出制度創新的作用,要么就是從經濟增長的直接源泉—生產要素角度來分析。當然也有一些研究關注制度、生產要素、技術進步等綜合作用,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的結果。有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特點是同時受經濟轉軌、新古典式增長和二元經濟結構三方面影響。[11]有的則把制度因素增長模型,同時實證檢驗生產要素和制度等對經濟的影響,認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產權制度都有效力,而現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則來自于產權制度。[12]這些方法都試圖以一種多因素的視角來剖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但理論自洽性和研究方法上尚未統一,仍存在諸多缺陷。
三、結束語
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了30多年,這是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是對于這種增長的動力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未形成統一觀點。有的人會同意中國是通過一條特殊的道路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而有的則認為中國的增長就是生產要素大量投入而發生的,并無任何特別,并且現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有助于預測經濟是否能夠持續快速發展,但上述諸多理論仍然表明由于分析方法、關注視角的不一,尚難有統一的理論框架來解釋這種奇跡。或者正是因為中國國情的復雜性,經濟增長也是在各方面力量博弈的動態進行,所以根本難以從一個角度來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
參考文獻:
[1] 樊綱.漸進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2] 錢穎一,許成剛.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什么與眾不同[J].經濟體制與社會體制比較,1993,(10).
[3] 楊瑞龍.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轉換的三階段論[J].經濟研究,1998,(01).
[4]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Krugman Paul: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Vol.73 No.6 (1994),pp.62-78.
[6] 舒元.中國經濟增長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7]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J].經濟研究,2000,(07).
[8] 郭慶旺,賈俊雪.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1979-2004[J].經濟研究,2005,(06).
[9] 鄭玉歆.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及經濟增長方式的“階段性”規律[J].經濟研究,1999,(05).
[10] 易綱,樊綱.李巖.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2003,(08).
[11] 呂冰洋,于永達.要素積累、效率提高還是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的東西分析[J].經濟科學,2008,(01).
關鍵詞:縣域經濟;σ收斂;絕對β收斂
中圖分類號:F127;F2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0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11-14-03
一、引言
貴州省是我國西部地區典型的欠發達省份, 2009年全省人均GDP僅為10309元,排在全國倒數第一。由于省內各區域間自然條件、經濟基礎、文化環境等差異,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均衡,例如2009年貴陽市南明區人均GDP高達34864元,而黔西南望謨縣人均GDP僅為3803元,僅為南明區的1/10。因此,分析貴州省區域空間收斂性,深入了解其縣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對促進貴州縣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省縣域經濟收斂性研究較少,且大多是定性分析。何康寧(2006)認為“工業化、民營化、特色化、城鎮化”是貴州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張文紅(2009)將貴州縣域經濟按經濟強縣、一般縣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進行分組,分析了第一產業對當地GDP的影響,得出經濟越落后的地區,其國民生產總值對第一產業產值的依賴性越強,貴州傳統農業整體發展的潛力已經不大,必須發展現代農業。陳厚義,劉斌(2010)對貴州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不足和存在的優勢進行分析,認為貴州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化現象突出,產業結構有待優化。臧忠卿(2007)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貴州省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排位和分類,認為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縮小地區差異。劉群、王穎(2006)對貴州全省87個縣級區域,選取反映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8個重要指標,比較縣域經濟發展差異。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處理
1.研究區域與空間單元的選取
由于六盤水市鐘山區于1988年建區,為保證樣本空間單元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時間跨度從1988年到2008年。同時,由于貴陽市行政區劃的調整較為復雜,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空間單元的一致性,將貴陽市市轄區作為一個空間單元處理。同理,遵義市的匯川區1995年建區,將其于紅花崗區作為一個空間單元“遵義市轄區”處理。因此,本文的縣域空間單元為80個縣級行政區劃、“貴陽市轄區”和“遵義市轄區”共82個空間單元。
2.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以貴州各個縣級空間單元的人均GDP為研究變量,數據全部來自《貴州六十年》,研究的時間跨度從1988年至2008年。同時,以2008 年為基年,進行物價指數調整。“貴陽市及市轄區”和“遵義市及市轄區”數據,通過當年全市數據減去下轄各個縣(縣級市)數據,再除以當年全市人口(除以下轄各個縣人口)計算所得。
三、貴州縣域經濟收斂性分析
1.貴州省縣域經濟σ收斂性分析
所謂σ收斂,是指地區間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而出現差異縮小的趨勢(barro,1991)。對于σ收斂一般采用靜態分析法,對各地區各時期的橫截面數據進行離散度指標的計算,常用的方法有變異系數CV、區間基尼系數、區間泰爾系數等。本文采用變異系數分析法,首先,分別計算貴州省各年人均GDP樣本均值、樣本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其結果如圖1和表1 所示:
從圖1及表1中可以看出:
第一,從總體上來看,貴州省人均GDP變異系數呈先減小,后增大的“U型”趨勢。第一階段為1988年至1996年,變異系數從1988年的0.634,緩慢降到了1996年的0.575,在過程中略有波動,但變異系數波動幅度較小。第二階段為1996年至2007年,變異系數迅速從1996年的0.575增大到2007年的0.759。從1996年開始,貴州省縣域經濟出現明顯的分化,區域差距不斷擴大。
第二,貴州省經濟分化時間點晚于全國5年。1996至2001年為貴州快速分化期,變異系數從1996年的0.575迅速增大到了0.719。由于我國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在這過程中,導致了較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分化。國內研究基本認為,我國在1991年前后出現了經濟分化,且1991年至1996年間區域總體差距擴大(林毅夫,2006;魏后凱,2007)。
第三,2008年出現“拐點”。2008年貴州人均GDP區間變異系數為0.717,相比于2001年至2007年的穩定增長趨勢,出現了突然“掉頭”,低于2001年的0.719??赡茉谖磥?,貴州省區域經濟會出現收斂性的趨勢,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2.貴州省縣域經濟絕對β收斂性分析
β收斂是指區域經濟平均增長率與其初始經濟水平負相關。(Barro,Markiw ,1991)存在β收斂,這意味著經濟落后地區有著較快速的經濟增長水平。同時,Barro等人還證明了β收斂是σ收斂的必要非充分條件。(Barro,1992)。另外,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的異質性,既資源稟賦、發展路徑以及文化、地理等原因,可能會在絕對β收斂回歸中出現遺漏變量偏差,于是Mankiw(1992)、Islam(1992)等人結合內生增長理論,加入人力資本等條件變量,只要初始發展水平變量的偏系數為正,就說明該區域存在“條件β收斂”。我們采用絕對β收斂的研究方法,如上分三階段研究貴州省縣域人均GDP絕對β收斂性:即1988年至2008年整個研究區間;1988年至1996年;1996年至2007年。
估計方程為,參考Barro(1991)
其中μit為誤差值,C為常數,由上式可知:β值的大小取決于初期的人均實際GDP值,而與其他參數的變化無關。因此,由上式測算出的系數實際反映的是一種絕對β收斂。使用Eviews3.3估計,結果如下表:
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得出以下三點:
首先,總體看,從1988年至2008年,貴州省縣域經濟的經濟增長率與期初的人均GDP存在負相關關系,高收入地區與低收入地區間人均GDP差距大約以每年0.832%的速度縮小。表明自1988年以來,貴州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收斂性,高收入地區的人均GDP增長較慢,而低收入地區的人均GDP增長卻較快,各地區間經濟增長有收斂的趨勢。但該模型顯著性不強,缺乏解釋力,故需進一步對貴州省經濟增長過程分時段進行分析。
其次,從1988至1996年期間,貴州省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絕對收斂性。該時期低收入地區以每年1.45%的收斂速度在追趕高收入地區,這與很多學者研究中國區域間的收斂系數十分接近。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農村,而經濟落后地區絕大多數是農業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此項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縮小了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帶來了地區間經濟差距的減小,經濟增長呈收斂性。
最后,從1996至2007年期間,貴州省縣域經濟的經濟增長不存在絕對收斂性。表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發揮作用的過程中,經濟體制改革的(下轉36頁)(上接15頁)重心逐步轉移到城市,而以自由競爭為特色的市場機制能夠促使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充分利用市場機遇,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但市場經濟卻使經濟基礎條件較差的地區較難抓住市場機遇,較難應對市場挑戰,經濟增長的勢頭必然削弱,進而拉大了和較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在區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必然出現分異現象,所以該階段的經濟增長過程就不存在絕對的收斂性。其條件β收斂性尚需進一步研究。
四、結論
第一,從整體上看,貴州省縣域經濟出現以1996年為分界點,呈現先收斂、再發散的“U型”趨勢。與我國經濟收斂趨勢分界點相比晚約5年,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貴州省市場經濟起步比全國晚5年左右。
第二,1988年至1996年,貴州省縣域經濟出現絕對β收斂,落后地區大約以每年0.832%的速度追趕較發達地區。但是這種收斂趨勢并不明顯,落后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并未明顯高于較發達地區。
第三,1996年至2007年,貴州省縣域經濟差距出現分化,縣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不存在絕對β收斂性,需進一步研究其條件收斂狀況。
第四,在2008年,貴州省縣域經濟差異出現一個明顯的“拐點”,縣域差異出現下降趨勢。具體原因尚待進一步分析。
參考文獻:
[1] 石風光、楊文舉.經濟增長收斂的計量研究評述[J].經濟問題,2008,(06).
[2]劉強.中國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分析[J].經濟研究,2001,(07).
[3]張勝、郭軍、陳金賢.中國省際長期經濟增長絕對收斂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1,(06).
[4]馬栓友、于紅霞.轉移支付與地區經濟收斂[J].經濟研究,2003,(03).
[5]徐現祥、李郇.中國城市經濟增長的趨同分析[J].經濟研究,2004,(05).
[6]張煥明.擴展的Solow模型的應用:我國經濟增長的地區性趨同[J].經濟學季刊,2004,(03).
[7]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3,(03).
[8]魏后凱.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及其收斂性[J].中國工業經濟,1997,(03).
[9]楊開忠.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變動研究[J].經濟研究,1994,(12).
[10]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1998,(06).
[11]林光平、龍志和、吳梅.中國地區經濟σ-收斂的空間計量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04).
【關鍵詞】經濟單位 需求曲線 供給曲線 無差異曲線 均衡價格 效用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對人類行為的目的與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強調了資源的稀缺與選擇的問題。人們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必須做出多種多樣的選擇,使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據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不同內容,可將經濟學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本文就微觀經濟學研究進行一些綜合性的探討、論析。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諸如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等。通過研究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量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價格分析是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核心,微觀經濟學也被稱為價格理論。在微觀經濟學中,任何商品的價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給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應用分析,通常被當作微觀經濟分析的出發點,而微觀經濟學分析所涉及的經濟變量都是個量,主要從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分析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分析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同時決定三個層次上逐步深入的。這種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全部的總結、推導,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昂虾趵硇缘娜恕蓖耆硇?、完全信息、完全競爭三個基本假設是整個微觀經濟研究的前提。兩種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含義:一是相對穩定,二是相對最佳。各種理論所尋找的最佳答案,最終都是在某種均衡狀態確定了它。對于邊際分析的方法,要想確定問題的最佳解答,必須考察經濟變量在原有水平即邊際上所發生的微小變化,以明確事物向最佳狀態發展變化的趨勢或方向,直至達到極值。需求曲線、供給曲線確定單一變量,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過程,以及彈性概念的提出及應用都為各種問題的研究、解決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值、供給曲線斜率為正值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成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成同方向變動的規律。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影響構造出了市場的均衡狀態,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分別是以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分析作為依據的。效用論分析需求曲線背后消費者的行為,并從中推導出需求曲線,因而效用論也被稱為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供給曲線背后生產者的行為理論,從生產者行為的分析中推導出供給曲線。將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結合在一起,并將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果表現為產品市場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作用及結合結果,即可分析出產品市場的均衡狀態。
效用是消費者對商品滿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種主觀心理評價。運用效用論中基數效用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分析得出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條件,即消費者應該使自己所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運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可推導出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同時可得出消費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種愿意支付與實際支付的差額,代表著一種狀態。效用論的序數效用論從消費者偏好進而應用無差異曲線細化分析出消費者消費行為。應用無論在函數形式上還是在曲線特點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長期生產理論等產量曲線與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無差異曲線,再由邊際技術替代率和預算線共同推導出序數效用論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即所購買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商品的價格之比與之對應,由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線(企業預算線)推導出既定成本條件下產量最大化,既定產量條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最優生產要素組合;以及原理相對應的消費者的價格―消費曲線、收入―消費曲線,生產者的擴展線,規模報酬及規模報酬曲線,而規模報酬的變化又是規模經濟與不經濟的一個特例。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再由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到市場需求曲線,補充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的行為。生產者行為理論從企業的本質分析各種類型的生產函數,再由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分析得出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正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與之對應的長期成本可推論出長期生產技術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U型的決定因素,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特征又決定了長期邊際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長期成本曲線是在短期成本曲線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規模,選擇最優后推導出來的。
完全競爭市場和非完全競爭市場的內容構成了市場結構理論。市場論的中心是分析不同類型市場中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的決定。在各種市場的類型以及劃分市場類型的四個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和第二產品的差別程度是最基本的決定因素,第三個因素對價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結果,第四個因素進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序是第一個因素的延伸。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取決于市場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需求曲線,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供給曲線。收益取決于市場對其商品的需求狀況,成本取決于廠商的生產技術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決定了利潤。不同類型的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最有效率的市場類型,為其他類型市場的經濟效率分析和評價提供了一個參照對比。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給曲線及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推導得出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三種類型中,壟斷市場的壟斷程度最高,寡頭市場居中,壟斷競爭市場最低。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即論證市場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微觀經濟學以需求、供給和均衡為出發點,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消費者的需求曲線,進一步得出市場的需求曲線。生產論、成本論和市場論主要研究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生產者的供給曲線,進而得出市場的供給曲線,就可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完全競爭市場最優,壟斷市場最差,而壟斷競爭市場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寡頭市場比較接近壟斷市場。在所有個體經濟單位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在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經濟資源的配置,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尋求最優值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標,而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是總結、指導、實現這一宗旨和目標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但是,認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類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元性,決定了對現實經濟不能簡單地以帕累托最優理想狀態應用“看不見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個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該家庭對兩種物品的偏好的、向原點突出的無差異曲線及一系列代表生產任何一種產品所需的勞動和其他投入品的有連續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線,存在經濟中任何一個部門的一系列向上傾斜的供給曲線,存在生產過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邊際物質產品曲線。我們只有以客觀、辯證、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場經濟社會實踐,總結、認知市場經濟社會內在的運行和發展規律,反過來指導、推動市場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方能達到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的真正初衷。
【參考資料】
[1] 鐘世洪:微觀經濟學教程[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
當天,原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理事長張志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北京市社科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等都在論壇上作了專題演講,為海珠區的會展經濟及總部經濟發展獻計獻策。在中國會展經濟年會召開的同時,“中國會展經濟2007年度大獎”頒獎儀式也在熱烈的氣氛中舉行。當天共頒發了“最具品牌影響力的民營會展企業”、“最佳中外會展合資公司”、“最佳展具制造企業”等十個大獎,而壓軸獎項――“中國會展名區”由廣州市海珠區光榮奪得。
廣州作為國內三大會展城市之一,在展館建設、展會規模、展覽服務水平等都走在全國前列。海珠區作為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所在地,自廣交會落戶以來,會展業在海珠區不斷發展壯大,至2007年,海珠琶洲地區展館可供展覽面積達到25.3萬平方米,落戶的品牌展會50多個。去年,海珠區會展業直接經營收入占全市的六成,海珠區已成為廣州市的會展業中心。
海珠區區長姚奕生表示,今后一個時期,海珠區將把握機遇,全力為一流的會展打造一流的交通、一流的生態、一流的服務,推動會展經濟和海珠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三個一流”概括來說就是:
“一流會展”必須有“一流交通”。目前琶洲對外聯系的新港東路、科韻路、華南快速干線、環城高速等主干道和高、快速路以及華南大橋、琶洲大橋、東圃大橋等主要對外聯系的橋梁均已建成通車,連接琶洲與珠江新城的獵德大橋正在建設,計劃今年通車。海珠區目前擁有15座跨江大橋,與周邊各區緊密相連;地鐵2、3、4、8號線均將穿越海珠區。琶洲島和海珠區便捷的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
小學科技論文參考文獻:
[1]劉暉.基于盈余管理視角的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績效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2]盧永艷.基于面板數據的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D].東北財經大學2012
[3]張紅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機制: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經濟增長與政府行為選擇[J].管理世界.2004(04)
[4]林光彬.等級制度、市場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J].管理世界.2004(04)
[5]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1998(06)
[6]仇立平.社會階層理論:馬克思和韋伯[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5)
[7]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于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4(04)
[8]蔡增正.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證依據[J].經濟研究.1999(02)
[9]彭玉琨,張捷,賈大光.教育平等理論內涵分析與促進教育平等進程策略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1998(06)
小學科技論文參考文獻:
[1]劉文帥.關于暗物質與暗能量統一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2]梁周昌.怒江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物理合作學習教學的實踐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3]張云.focusonform對中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的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趙婧.烏海市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反思[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5]趙瑤瑤.復數的歷史與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7
[6]潘婧.高中英語課堂中文化教學現狀的調查[D].東北師范大學2010
[7]趙瑤瑤.復數的歷史與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7
[8]祝露.高中寫作教學設計探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3
小學科技論文參考文獻:
[1]都陽,JohnGiles.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沖擊對家庭教育決策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6(04)
[2]薛海平.義務教育學校和家庭聯合生產機制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3(06)
[3]魏下海,余玲錚.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增長:只是線性關系嗎[J].財經科學.2009(10)
[4]薛海平,王蓉.我國義務教育公平研究--教育生產函數的視角[J].教育與經濟.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