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8: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的理論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裴斯泰洛齊生平簡介
約翰·海因里?!づ崴固┞妪R是世界影響巨大的偉大的民主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瑞士社會處于封建主義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過渡時期。在家庭、學校中有民主進步傾向的教師及法國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裴氏成為一個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者,他在青少年時便立志要獻身于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事業,并為此奉獻自己的一切。
二、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
1、實驗和著述活動
裴氏自大學畢業后,就開辦“新莊示范農場”,他試圖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的農業種植示范實驗,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結果實驗失敗。裴氏以不折不撓的精神總結失敗教訓,苦苦思索,選擇—條通過教育貧苦兒童的手段,用教育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生活、改良社會的道路。為實現這一教育理想,他從1774年開辦新莊貧兒教養院開始,直至1825年伊弗東學院關閉為止,前后用了50年左右的時間,分別在新莊、斯坦斯、布格道夫和伊弗東等地,結合教育實踐,堅持不懈地長期進行教育實驗,作教育演講,宣傳新教育觀,推廣民主教育制度,同時還以驚人毅力,在接受前人和當代科研新成就的基礎上,以求知探索精神,尋找教育規律,開拓教育理論新領域。
2、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理論
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一種思想主張不是裴斯泰洛齊第一個提出來的,但真正付諸實踐把二者的結合看作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卻是他的功勞。
裴氏重視勞動教育,視之為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裴氏所說的勞動教育包括:身體器官的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手工職業訓練,以及其它一切有實踐技能訓練意義的教育。裴氏認為,勞動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德、智、體(心、手、腦)的統一體。他從兒童個性發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不僅是向兒童傳授知識并發展他們的智力的過程,還必須是發展他們的手藝、活動技巧的過程,以及發展他們的道德、德性、心性的過程,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培養有智慧、能思想、能實干的道德完善的人。他從當時瑞士社會實際需要出發,突出強調勞動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指出,勞動教育是發展兒童勞作能力的民眾教育所必需,也是對兒童進行普通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早在新莊時期,他就開始試驗,每天既教兒童手工勞動和園藝勞動,又進行初等文化知識如讀寫算的教學。他認識到由于發展了孩子們的勞動技能和技巧,必然能給他們以后謀生的手段。因此他更深刻地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放在教育心理化的基本原則下來進行,他深信這樣一來,必將在培養全面發展個性中發揮真正作用。教老結合思想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對社會改革和社會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必將推動教育的面貌、人的發展出現嶄新的一面。
裴氏還根據教育心理化原則,對勞動教育應如何實施和進行提出了看法。勞動教育的最簡單的,最基本的要素是關節活動,家庭實施最早的勞動教育,就應從手、臂、腿等的關節活動鍛煉開始,并根據由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的原則,從關節活動,逐步擴展到全身的復雜的體力活動。裴氏還提出家庭中的勞動教育應以家庭生活為教育中心,實施生活教育。他認為,意志的鍛煉是人類才能的中心問題,也是其幸福的源泉。他把意志這個非智力因素突出地放在兒童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地位,因為他看到家庭從兒童幼小時起,有意識培養吃苦耐勞、頑強奮斗、持之以恒進行勞動的意志力,會激發他們主動進取精神,而這是兒童的才能發展和將來能有效地參加社會生活的重要保證。
由于時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齊提倡的教勞結合沒有反映大工業生產發展趨勢,兩者間的結合是機械的而不是有機的。但他通過長期實踐,隨著認識的逐步深化,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培養兒童能力全面發展上的意義,以及提出教勞結合是未來新教育的基本途徑,這個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三、現實意義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對我國目前學校存在的教勞脫離現象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市場規則的趨利原則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功利主義的泛濫,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的滯后性還沒有來得及對社會出現的種種現象作出思考,一是思維中的陳舊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傳統管年根深蒂固,因此,導致了教育中出現了只學習不做事的現象。家境優越、社會富有、時代進步為當代學生提供了優越的成長條件,但部分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出現了好逸惡勞的不良發展傾向。有人說這種傾向的形成責任在于家庭的溺愛和事事包辦。這不無道理,但學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部分學校一味抓升學率,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開設了勞動課,但往往被一些考試科目擠占,而有些學校則干脆不開課。此外,勞動在一些學校被個別老師扭曲異化成懲罰“問題”學生的手段,導致更多學生對正常勞動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進而躲避、厭惡勞動。勞動教育中的“好逸惡勞可恥”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觀。它對人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是非判斷上,更表現在實踐行為上。
關鍵詞:思政教育;勞動教育;服裝設計專業
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勞動教育中,能夠將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開展勞動。
1勞動教育的意義
(1)加強合作交流。在集體勞動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集體的勞動目標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因此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識,并且嚴格按照課堂秩序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展開導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學生具備的特征進行合理分組,并且確定每一組的組長,學生在接受課堂反饋的過程中,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提出疑問。學生在這種小組學習合作中更積極投入,更樂意地參與其中,更珍惜這樣的小組學習合作方式,通過小組協作進行小組學習,并徹底檢查問題,以解決現有的教學問題。學生在反復的問題討論和實驗過程中,充分利用科學知識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勵中不斷完善相應的知識體系結構,最終追求驕傲和榮譽,克服問題解決中的困難,以促進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1]。(2)促進動手實踐。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缺失了勞動教育,也就失去了實踐的重要含義,一些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知識形成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開展動手實踐。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需要推進高階思維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將實踐作為勞動教育的唯一途徑,否則會失去實踐學習的重要價值。因此,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勞動實踐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折射到學習中。例如,在進行教學分類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知道如何劃分不同的知識點,也不知道分類背后的依據是什么。因此,教師在合理分類時可以增加一些實踐性的模擬情境,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學分類的意識[2]。(3)累計問題經驗。勞動教育涵蓋了很多方面,在進行高校勞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開展動手實踐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而是希望學生通過實踐產生價值。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的勞動經驗更好地學習,充分發揮教育的真正價值,使得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解決問題及經驗累積的過程。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通過經歷和學習形成經驗、技巧、方法等,最終能夠解決各類問題,確保學習的多樣性,培養思維創新能力、意義認知建構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勞動教育中的融入與創新應用
(1)創設勞動情景。作為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依據及重要資源,在文化傳承及知識傳遞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教材,并且創造性地完成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有關勞動教育及思政的相關資源,充分發揮當下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價值。通過圍繞教材例題創設相應的情境,除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落實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功能。同時,教師應從勞動教育這一角度出發,對教材進行探索,并且創造性地對教學資源展開利用和挖掘,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確保課堂教學質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專業特征,將軍隊文化及企業文化貫穿于專業教學中,以校企合作項目、畢業設計項目的各項措施作為重要的載體,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宇航服、戰訓服等類型的服裝進行項目探究,最終融入愛國教育及勞動教育。(2)打造師資隊伍。想要推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更加專業化,應當建立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及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背景下開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應當結合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在為學生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當加強理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同時,服裝設計專業可以在校內選擇一些具有相關教學背景的教師擔任課程講師,也可以對外聘請一些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及實踐經驗的勞動教育傳遞者,如勞動模范等,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構建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從而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根據教學規律設計多媒體課程,收集數據,逐步完善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思維、練習等教學聯想,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正逐漸從被動傾聽轉變為主動學習,在校企合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圍繞品牌文化及畢業生案例等多項內容出發,使得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融入文化教育,強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3)開展教學評價。首先,素質教育要求服裝設計專業勞動評價機制更加關注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從而達到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的最終目的。故而,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目標構建不能過分依賴傳統評價體系,而是應敢于挑戰,突破原有評價體系的桎梏,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新與創造、合作與共享等目標設定其中,立足“教”和“學”兩個基本點制定綜合性評價目標體系。其次,教師主導下的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不能只拘泥于勞動知識的建構,應充分了解學生勞動學情,預設教學目標,并預測教學目標達成度[5]。教育事業是人的事業,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底蘊。因此,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建立也應是動態發展、有機生成的。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應從對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文關懷和美育情感培育出發,從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出發,把美育能力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設計到教學評價中,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首先,評價的因子設計必須體現學生持續發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創造力等內容;其次,評價措詞要彰顯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持續提高的特點,如“不斷改進”“學會使用”“持續提升”;最后,評價的標準要符合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美育培養規律,不能出現“揠苗助長”式標準[6]。(4)開展提問教學。高校勞動學科內容具備較強的綜合性,蘊含豐富的知識量,其教學的有效性對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課堂上實現有效提問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師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中,教師需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等合理設置相應的問題,使課堂提問環節得以發揮其積極作用,為后續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動作用。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并圍繞重難知識點作相應的知識延伸,根據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及知識理解能力,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并設計相應的問題,促進師生共同思考、共同進步。此外,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需要注重連貫性,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聯系,實現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逐漸理解問題背后所揭示的課程內容。此外,教師需要關注思政學科所具備的較強抽象性而給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記憶帶來較大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教師設置問題內容時可從現實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結合現實生活展開深入思考,加強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感知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服裝設計專業勞動項目,并且自覺維護勞動的成果,在專業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使專業教育能夠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堅定學生的專業志向及勞動信念,努力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艷.特教中專學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6):138-139.
[2]葛彥,傅海洪,呂冬云,等.“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紡織科技進展,2021(6):63-64.
[3]李仙娥,劉躍強.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剛,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課中勞動教育的教學效果提升問題研究:以統編人教版教材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21(6):102-107.
[5]梁杰,肖揚偉.新時代紅色家書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邏輯與路徑[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1,12(3):1-6.
【關鍵詞】認識;素質目標;途徑;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278-01
在實施“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軌的當今,發揮課堂教學的主要渠道作用,通過各個學科的協調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已成為今后教學的方向。勞動課以它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融為一體的獨特優勢,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勞動學科的自身特點,勞動學科能更好的體現出從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出發,構建起“以自學為基礎,以思維為主線,以訓練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動手,動腦的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體力勞動對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智力、審美的情感”由此看出勞動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在勞動教育中提高學生的素質呢?
一、以提高素質為目標
勞動教育是教育內容之一,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不可偏廢的一個方面。目前,學生中有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寵愛條件優越,幾乎沒有勞動知識和能力,更缺乏勞動實踐。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不熱愛勞動。所以,開設勞動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課的學習,一方面讓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方面是利用勞動課要勞動的特點,通過學生動腦、動手、付出體力、創造成果的過程提高學生對勞動意義的認識,培養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勞動實踐中發展智力,陶冶情感,磨練意志。簡而言之,要寓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于勞動教學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開設好勞動學科將推動學校勞動學科整體育人功能。由此可見,上好勞動課,對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將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勞動課教育必須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標,立足于素質教育,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二、以課堂教學為途徑
為了達到設計勞動課的目的,使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必須以課堂教學為途徑,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我在勞動課的教學中,對課堂結構做了如下的構想與嘗試。
2.1 激情導入,引入新課。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心理特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新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而又輕松地學習是一節課良好的開端。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可因人因時因課而異,常見的有展示直觀教具,創設問題情境,組織相關活動等方法,精心架設“興趣”的橋梁,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對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包括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及傳輸信息,并通過信息反饋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在反復調控中使教學系統的工作狀態達到最佳點。因此,抓住兩條線,即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重點在教學準備、原則、內容、方法及模式方面提出標準藍圖。如用展示直觀教具的方法,在新課講授之前把本節課的勞動成果展示給學生看,以此來激發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欲望,從而進入積極學習的狀態。
2.2 講解示范,傳授新知。勞動課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原則的重要體現,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實踐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所以新知識的學習安排應該是從理論到實踐。學生了解了勞動的步驟和方法,但每步具體該怎樣去做,還需要教師給做出樣子。教師的示范操作一要具備規范性,即準確無誤;二要具備可見性,讓每個學生都能看清楚。如講《西褲的縫制方法》時,為了讓學生清楚的看到科學標準的操作過程,我在課前認真練習多次,制成錄像帶并配有解說詞,課堂上放出后,每步做什么,怎樣做的,圖文并茂,學生邊聽邊看,效果非常好。
2.3 實際操作,掌握要領。學生的實踐活動是勞動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形成熟練技能的最佳途徑。學生的實際操作要在教師的組織安排下進行,教師要巡視指導,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特別是重點部分更應多強調,讓學生在操作中掌握要領。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作為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過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苯處熢谡n堂中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導演”,把學生推向實際操作,掌握要領的舞臺。
四、以社會實踐為目的
中學勞動課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學科。離開了社會實踐,即使教師講得再透徹,學生聽得再明白,不進行社會實踐,要達到勞動課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素質也是一句空話。為此,中學勞動課必須以學生的社會實踐為目的。我認為應該做到三個結合。
4.1 勞動課教學與生產相結合。以生產程序為序,安排授課內容,做到課堂學理論,基地搞實踐。如在學習《西褲的縫制方法》時,從褲子的面料分析,縫制用線的選擇、褲子各部位的熨燙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樣樣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基本的勞動技能。
關鍵詞: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現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边@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兩年的培訓中,我經歷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按照北師大碩士論文的要求寫論文。在張增田教授的指導下,我開展以STEM課程融合的研究,經歷了開題答辯,現場指導,論文修改,結題答辯的完整過程,每一次動筆,都讓我有做學者的沖動。第一次全面學習現代學校新樣態。從梳理完善學校文化、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從理論到實踐,通過張教授和李罡博士的到校指導,使我堅定了信心:辦好一所學校,核心是凝練學校文化,并有屬于學校獨特的課程體系。第一次見識了什么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富春七小的新勞動教育課程豐富,基地完備,理念先進,對我在東關小學利用好學校的一畝農田開展新勞動教育具的極強的借鑒意義。第一次走進中關村的教育科技產業孵化園,體驗教育信息化前沿動態,第一次實地感受些全國名校風采,第一次體會管理和性格的關系,第一次見到顧明遠教授和于丹老師……正是很多的第一次,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升華了思想。
我的幾點體會:
1.學習是當好校長的前提。要不斷學習,多讀書,讀教育專著,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觀點,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學校辦學,要堅持以人為本。校長要知人善任,要以飽滿的激情,健康的心態,敏銳的視角,不斷在管理的實踐中反思與總結,在自己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汲取專家和名校長的理論指導,科學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學校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校長要有寬闊的胸懷,要管理好自己的團隊,必須要在領導班子的建設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層領導,想法設法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多給他們創造成長的機會。
3.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校長要把校園安全、師生安全放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動也好,課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識傳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團隊,要熟知相關的法律法規,明察秋毫,做好細節管理、過程管理。
4.文化和課程體系是學校發展的著力點。校長要高瞻遠矚,要創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打造屬于學校的課程體系,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發展特色課程。
5.要通過評價促進師生成長。作為校長,要多關注師生成長,制定科學的教師和學生發展規劃,明確長期和近期發展方向,目標具體,過程具體,評價具體。讓教師在教學中真正享受職業幸福感,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校長要時刻自我加壓,注重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提升辦學品位,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滿意,讓師生個性得到張揚。
1.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的全面培養
在勞技教育中,學生運用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又動腦,既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了解社會的需要,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參與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勞技教育,培養了吃苦耐勞的意志,培養了關心集體、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品格。因此,勞技教育對培養學生具有熱愛勞動人民、勤儉節約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思想品德起著重大作用。
2.勞技教育有利于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一個時期以來,單一的升學目標的追求影響和限制了勞動教育的發展,把師生的思想禁錮在唯一的一種教育形式上,勞技教育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在社會實際中的特點和作用,對家鄉經濟發展有所感悟。社會生活是一個廣闊的課堂,利用勞技課可以安排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和學校,了解和接觸社會。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地把今天的學習和將來的學習結合起來,把社會的發展與自己能力和特長的培養結合起來。這種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實踐能夠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求, 學生的教育觀念和思想觀念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內化為“我要學”,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激發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3.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勞動是使人類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技教育則使學生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技能。勞技教育實質上是開發人的潛能。在當前,開放性、合作性、競爭性成為世界潮流,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團隊合作能力。勞技教育可以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時培養合作能力。學生不但可以使所學知識更加理想,還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從人的差異出發,通過教育過程,使每個人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完善。勞技教育深受學生喜歡,其重要原因是它改變了教師“一言堂”,把自交給了學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釋放了人的自由。學生們在勞技課上主動參加教學活動,這就可以適應他們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最佳發揮。學生感到勞技課學習輕松愉快,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們都能獲得很大的收獲。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獨立人格的形成。
二、初中勞技教育的途徑
1.建立有實際意義勞技教育目標體系
(1)認識勞動的意義。通過初中三年的勞技教育,培養學生遵守紀律、愛護勞動工具、保證勞動質量、端正勞動態度,形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2)學會生活自理。教育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和維修最常用的基本勞動工具,教會學生學會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3)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樹立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和職業意識,形成勤勞、堅強、認真負責,服務社會的品質,具有初步適應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2.建立動手動腦結合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勞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必須建立勞動實踐基地。學校可與多家企業聯系,建立學生實踐基地。還可配備一定的勞動工具和物資,為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提供保障,將課堂知識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亟逃梢愿淖儐我坏恼n堂教學、書本模式,使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接受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
3.建立有形有效的勞技教育課程體系
經過多年的實施,我校已把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列入學校辦學方針,這從制度上保證了勞技課教學應有的位置。根據學校發展的具體情況,將勞技課分為選修課和活動課兩大塊,使勞技課教學做到三結合,即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選修課按教學計劃規定實施,是每個學生必須認真學習的。選修課根據學生特點開設,九年級一般為職業規劃和創新課,八年級一般為家政課和簡易維修,七年級一般為小制作、小設計、小發明?;顒诱n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參觀考察加工車間、實踐基地等形式,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調查研究等開展活動,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勞動技能的充分生動活潑的發展。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可以采用學分制、星級制的辦法,每學期進行考評并納入素質報告單和學生成長檔案中。
徽州平民教育實驗的關鍵詞,是一個人和兩所學校。這個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徽州后輩聶圣哲,他服膺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創辦了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在21世紀的頭十年,聶圣哲在休寧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平民教育實驗。這兩所學校是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在休寧先后創辦的德勝魯班木工學校和德勝平民學校?!度嗣袢請蟆贰吨袊嗄陥蟆贰栋不杖請蟆贰缎戮﹫蟆贰赌戏蕉际袌蟆返让襟w多次報道這兩所學校。英國廣播公司(BBC)還專程來這兩所學校拍攝紀錄片《中國學校》,紀錄片2008年在BBC向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公眾播放,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木工活是手藝中的“昆曲”
休寧德勝魯班木工學校創辦于2003年,至今已十年光景。在這十年當中,這所學校以全新的育人模式,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和普遍贊揚。
休寧鄉賢、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象先生是著名的農村問題研究專家,他在初次訪問休寧木工學校的時候就贊譽其是“陶行知式的學?!薄?005年10月,筆者有幸與吳象先生就木工學校的辦學模式共同執筆撰文《一石三鳥的偉大創舉》:
我們不約而同地聯想到徽州先賢、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他先后創辦的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及育才學校,認為這所木工學校也是值得重視的偉大創舉。可以預見,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教學實踐的深入,這所學校將蔚為風氣,積極影響整個社會,造福子孫后代。所以稱其為創舉猶嫌不足,簡直可以譽為一石三鳥的偉大創舉。為什么呢?木工學校在經濟、教育、文化三大方面,引起巨大的反響,為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和貧困農民增收發揮積極的作用,開創了一條從實出發、因地制宜的新路……
簡而言之,我們認為木工學校的創造性意義在于:
其一,在經濟上,實現了宏觀經濟層面的縣域經濟和微觀經濟層面的勞動者群體之間的“雙贏”。
在宏觀經濟層面,木工學校的創辦,有利于休寧這樣工業基礎薄弱的山區小縣發揮林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培育和發展有一定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林產品加工工業,在引入先進科技和管理的條件下,提升縣域經濟要素稟賦條件,突破以往單一以輸出原料為主的低層次的林業經濟,擢升經濟品位。
在微觀經濟層面,此舉是轉變勞務經濟發展模式、提高勞動者素質、發掘人力資本的積極嘗試。誠如聶圣哲本人的感慨:“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嚴謹、最富邏輯、技藝最高超的一群,如果把各類手藝都比作演戲,那木工活就是這些手藝中的‘昆曲’,有了木匠的手藝基礎,再學習其他行當可謂輕而易舉。”接受過系統訓練的木工,具備了較高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素質,大大提升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提升,使得他們即使將來不再從事木工職業,也能在其他的行業工種中秉承木工嚴謹求實、積極創新的工作作風,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
其二,在教育上,對改革整個教育體系、改進職業教育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型和榜樣,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休寧德勝魯班木工學校的教學實踐,乃是遵循先哲開出的職業教育的良方,在徽州土地上做出的一次社會實驗。木工學校招收休寧農村里能吃苦耐勞的農民子弟,既開設文化知識課程,學習研讀《細節決定成敗》《致加西亞的信》等勵志類書籍,又教授木工專業理論和手藝,更多的時間是實訓。學員同時從鋸、劈、刨、鑿等基本技能學起,學習制作傳統家具。39張八仙桌、78張雕花太師椅,是首屆“匠士”畢業時獻上的“畢業論文”。
進入木工學校的大門,便能醒目地看到學校的校訓:“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這一點尤為可貴。木工學校不單單努力教授學員專業技能,努力提高勞動素養,還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向學員傳播公民教育的理念,希望每個學員除了要做一個好的勞動者,更要做文明人,做好公民。學校把“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這四項樸實無華的標準作為對每個學員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頗具苦心,立意深遠。
其三,在文化上,木工學校的理念和實踐,是對徽州文化的一次突破和創新。
以儒家學說為根基的傳統徽州文化,從某一方面而言是“官本位”的文化。在當地重道輕藝的文化背景中,古代的匠人是入不得士林的。在徽商衰敗之后,徽州文化的這種弊端便愈加顯現出來。
休寧木工學校的畢業典禮上隆重頒發了“匠士”學位,這在徽州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一項偉大的創舉。大學里有學士、碩士和博士,如今木匠也能評學位,真正邁入“士林”了。這項創新很不簡單,人人皆可為堯舜,行行都能出狀元。從這個意義上看,“匠士”學位的頒發,倒是對“官本位”重道輕藝、士農工商等級井然的傳統徽州文化的一次不大不小的超越。
時至今日,重溫八年前的舊作,回首休寧德勝魯班木工學校十年來的風雨兼程,我們之前從經濟、教育、文化三個層面總結的“一石三鳥的偉大創舉”之評價到今天也一點沒有過時。別開生面的“匠士”畢業論文——八仙桌、太師椅,莊嚴肅穆的“匠士”學位授予儀式……這些動人的畫面將會永遠鐫刻在徽州平民教育的史冊。
學校的理念:“先育人,再教書”
2005年秋天,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按照平民教育的理念,在休寧郊外的蘭渡又創辦了一所小學——休寧德勝平民學校。那一年的暑假,木工學校的學生放棄休息,加班加點為平民學校的弟弟妹妹義務打制課桌椅。平民學校甫一誕生,就風華正茂,以其更為鮮明的“陶行知式學?!钡奶厣?,吸引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和支持。盡管因為一些人為的因素,學校后來的發展經歷了很多艱難險阻甚至流于停滯,但它短短五年的成長足以在徽州甚至中國的平民教育藍天上畫下一道美麗的彩虹。
聶圣哲先生對平民學校傾注了很多心血,在一開始就為這所學校做了精彩的“頂層設計”:平民學校的學生,全部來自休寧及附近偏僻山區最貧苦的家庭。學校向入學學生免費提供食宿、書本和服裝。學校同時向家長提出三個附加條件:接受學?!跋扔?,再教書”的理念;孩子必須“讀平民書,做平民事,過平民的生活”;校方不向家長保證孩子畢業后能夠進入重點中學讀書。
平民學?!傲昙乃拮x書、一切費用全免”的條件對皖南山區貧困家庭而言,具有很大的誘惑力。為了尋找、確定最值得救助的對象,平民學校校長張曉琳每年都帶著一份從多個渠道收集到的需要救助的孩子的名單,到窮鄉僻壤的山村逐個家訪。家訪的內容一是核實受助家庭的貧困程度,二是調查家庭是否勤勞淳樸,三是確認對方對平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認同,最后需要家長簽署一份承諾書。
平民學校與此前的木工學校一樣,都是秉承陶夫子平民教育思想創辦的學校,都把“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作為學校的校訓。但二者仍然有著不同的特色:木工學校是職業高中層面的學校,平民學校則是一所新型的小學;如果說職業高中的木工學校突出的是實用主義教育的色彩,平民學校則更加體現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和“工學團”模式。很多到訪過平民學校的人,都對它突出的勞動教育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民學校一天當中的勞動教育課是這樣安排的:每天清晨6時,平民學校的孩子們起身洗漱,而后便是20分鐘的勞動技能訓練,有的清洗衣服,有的整理寢室,有的打掃廁所,有的到廚房幫廚……學校對孩子們勞動技能的訓練要求嚴格,哪怕是一項最簡單的勞動,在程序上都有細致的規定;每天下午,平民學校還雷打不動地安排了一節勞動課:一二年級的學生打掃衛生、整理校園;三年級的學生種菜、打豬草;四五年級的學生管理菜園、養豬、編竹、補鞋等等。平民學校這般重視勞動教育,乃是希望學生們在實踐中培養動手的能力,通過實踐去感受知識、學習知識。這種陶行知式的教育成效極其顯著。新生入學不久,家長們很受到孩子身上顯著的變化:生活規律,早睡早起,整潔衛生,彬彬有禮……
經過全體師生的努力,到2010年,休寧德勝平民學校擁有七畝水田、七分菜園、四畝山場、一個豬圈、一個編竹室、一個縫補室、一個碾米廠、一個木工房、兩個洗衣房,學校陸續開設了竹器編織組、養殖組、碾米組、種植組、木工修理組、縫補組等。平民學校師生勞動成果斐然:養了三頭豬,其中兩頭豬重四百多斤;收獲油菜籽1400多斤、稻谷7000多斤;編扎掃把200多把;收獲的蔬菜豐盛,除了供應本校之外,還專門送到十幾里外的木工學校。每年夏秋兩季收割油菜和稻子的時節,是孩子們盛大的節日。這些10歲上下的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光榮。而這些人生的體驗,是很多同齡人很少或從未涉及的。
我曾在2009年一個冬日的午后,專程驅車到休寧德勝平民學校訪問。那些暖意盎然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張曉琳校長親切地幫小學生們曬被子,孩子們帶我們去看他們喂養的小豬和培育的菜園。我在教室的課桌前沉坐良久,我為孩子們一張張充滿自信、青春綻放的笑臉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所感動。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暢想和實踐的鄉村工學團的藍圖嗎?
1932年,陶行知先生在《鄉村工學團試驗初步計劃說明書》中寫道:
鄉村工學團是一個小工場,一個小學校,一個小社會。這里面包含著生產的意義,長進的意義,平等互助、自衛衛人的意義。它是將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產生了一個改造鄉村的富有生活力的新細胞。
這是陶夫子的“中國夢”,它在七十多年后的徽州故土悄然實現了。
曉莊之后有育才
因為一些說不清也道不明的原因,2010年年底,休寧地方有關部門決定與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終止合作,對德勝木工學校和德勝平民學校進行改制。相對于木工學校尚能應對危局,平民學校則受到很大的沖擊,平民教育體系基本上被。此情此景,對那些造訪過平民學校、體驗過陶行知先生“中國夢”的人而言,內心深處的酸楚是不言而喻的。
陶行知先生17歲時從萬安古城巖下乘船赴杭,他二十多年后寫詩回憶當時和父親在水藍橋頭分別的場景:“我要問芳草上的露水,何處能尋得當年的淚珠?”我想,今晨芳草上的露水何嘗不是當年的淚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