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8: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特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垣曲縣概況
1.1.1區劃概況。垣曲縣又名舜鄉,地處山西省南部,從屬于山西省運城市,東跨王屋,西踞中條,南界黃河,北靠太行??h轄5個鎮,6個鄉,188個行政村,1277個自然村。全縣國土面積達1620km2,轄區總人口為232500人,市區常住人口97300人,流動人口22300人。轄區東西相距最遠65km,南北則為48km,總面積1620km2。人口密度約為143人/km2。
1.1.2地理與氣候。地處華北大陸板塊南面,鄂爾多斯地塊和河淮地塊接觸部分的南方,中條斷拱東北端東部,以黃河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澠池、新安縣相隔。境內北高南低,西、北、東三面環山,中部則是垣曲山間盆地,呈現出馬蹄形,同時北寬南窄,從北向南傾斜,連接黃河谷地北岸。整體海拔位于600~800m范圍內。全境72.24%為山區,面積達1170.80km2;25%是黃土臺原區、丘陵;其余則為洪積、沖積平原區。氣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天干旱多風,夏天多有偏南風雨量集中,冬天則盛行西北風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熱量資源較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適宜很多農作物生長。
1.2垣曲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1.2.1垣曲縣農業發展狀況及經濟地位分析從農業的地位來看,2011~2013年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變化不大,在2013年較前兩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基本維持在10%左右,全省維持在6%左右,垣曲縣農業所占的份額較大。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總量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觀環境的影響,工業增速放緩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縣農業增幅逐年降低,分別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縣農業的總量雖然在增加,但增幅卻在逐年降低,說明農業的發展速度要整體落后于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農業起著穩定農村、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其基礎地位不可動搖,垣曲的農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要繼續加大發展力度。從全縣的財政收入來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長,2013年出現負增長,同時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僅為8.5%??梢钥闯隹h財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模式已經初步形成,現代農業可以得到更多的財政支持,從而更好發展。
1.2.2垣曲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垣曲縣已經形成了果、桑、畜、煙、菜、椒、菌、蜂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但由于糧食面積過大,農業的增長效益不明顯,農業的總體效益仍顯不高,同時糧食種植面積過大、經營方式落后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還沒有徹底改變,特色農業、精品農業、高端農業在整個農業中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全縣農業“大而雜、全而小”,包含了傳統農業的方方面面,經營分散、缺乏規劃、效益不高的特點明顯,規?;?、園區化、集群化農業正處于形成階段。所以發展優勢高效農業,實現農民收入翻番是發展的核心任務,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提升效益、發展特優農業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1.2.3垣曲縣農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縣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縱觀發展速度較快、增長幅度較大;橫看發展較為滯后,農業需要進行轉型改善,具體的發展現狀如下表。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與全省和全國同步。經營不集中和較低的單位產值限制了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民僅僅能以農業為自己的基本收入來源。在農村經濟總收入構成中,農業收入占了44.35%,外出務工收入占了21.65%,而農業收入主要來自出售產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重鼓勵基地農業、園區農業和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才有可能達到農民收入到2015年和2020年的成倍增長,實現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0元以上的目標。從城鎮化對農業、農村帶動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縣的城市化水平較低,是典型的農業縣。城鎮化水平低下,使大量農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農村人口轉移緩慢,收入難以大幅增長;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規模集中受限,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和標準化、產業化經營。如果加強推動縣城擴張,建設中心鎮區,則農村會受益。調查中,農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縣城或中心城鎮,對城鎮化建設有迫切的要求,這對加快農村人口轉移,實現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同步發展具有現實的作用。
2垣曲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與限制條件分析
2.1垣曲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
2.1.1優良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社會資源。垣曲縣區位優越明顯,地理氣候條件獨特,區域特色突出,發展潛力較大。礦產資源的豐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資源豐富多樣,再加上銅選冶煉產業、繅絲業、煉焦業、非金屬礦制品業、黑色金屬采選冶煉業、醫藥及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和工業園區的建立,以工促農帶動了特色農業發展。復雜的地形、氣候和綠色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特色農業奠定了基礎。
2.1.2便利的交通條件。垣曲縣有便捷的交通,截止2014年,境內有長達78km的南同蒲鐵路;縱貫全境的聞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橫線,還有侯馬到焦作的公路干線、以及支線公路和多條簡易公路,形成了“三縱三橫”的循環體系,總里程達到1000km多。垣澠高速、晉運高速也處于前期籌建階段。本縣交通有南同蒲鐵路禮———垣支線直通縣城,聞—垣、東—濟、北—趙、陽—店四條主干道與外接連接,東—濟高速公路于2010年10月份通車運行。以縣城為中心,與鄉(鎮)村之間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車,交通十分便利。
2.1.3特色產業優勢。山里紅果脯、中條山蜂蜜、泉鑫白廠絲、佛云山辣椒醬、沐風香菇醬、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作為特色產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其結構進一步優化,促進提升了整個農業的生產水平
2.1.4工業帶動優勢。垣曲工業化、城鎮化將成為主要力量來驅動農業的高效發展,近年來工業產業的強力壯大,在拉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業人口轉移、增強縣財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發展條件已經成熟,隨著工業園區建設的穩步推進,將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的加快建設。
2.1.5政策優勢。農村、農業發展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經占據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級政府越來越多的重視,除了國家對農業進行大力支持外,縣委縣政府也加大了對農業特色產業如設施農業、畜牧養殖的支持力度。當下無疑是農業轉型上檔發展的重要階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領域的資金將會受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全縣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影響,進入農業領域,從而進一步推動農業的園區化、基地化和規?;ㄔO,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奠定基礎。優越的政策環境和縣委縣政府明晰的發展思路以及強力的產業支持,將推動垣曲農業進入大跨越、大發展的新時期。
2.2垣曲縣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2.1傳統觀念較濃,規?;?、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覆蓋面較小。垣曲農業目前雖然引入了先進的裝備,但仍沿用傳統農業的思維模式經營,以家庭分散經營的“一戶多業、一地多品”的現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細管理和規模發展;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思路以糧食為主,阻礙了精品農業、效益農業的發展,比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農民很難實現增收。“果、桑、畜、煙、菜、椒、菌、蜂”主導產業在整個農業中所占的比重過小,產業發展的優勢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2.2.2農業科技化、產業化程度不高。當下垣曲的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如果想要實現再上一個“臺階”的目標,必須改變現有的生產模式。近年來農業科技化、產業化進程在加快,但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生產水平;而另一方面,雖然農產品在加工、儲存、保鮮等方面進行了產業化的建設,但發展滯后,難以實現對整個農業的推動促進作用。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太少,導致很大份額的農產品難以完成轉化增值,這大大制約了農業的發展,必須努力改變。
2.2.3農業生產要素流失,勞動力老齡化嚴重。農業投入受比較效益和城市極化作用,無法滿足農業的發展條件,這一點在垣曲表現得更加明顯。由于大量生產要素被工業所吸引,導致農業投入不足,農村年輕勞動力因此外流,最終留下從事勞作的勞動力最老高達80歲,50~60歲是主要勞動力。
2.2.4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規模發展面臨著土地流轉整合的困難。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經營是目前的農村經營機制,所以只有改變土地流轉、改善經營方式才能發展區域的連片規模。而這在目前很難快速高效實現。最近幾年有約400家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狀態較好,但很少真正實現規范經營。自發狀態下的農業,很難實現高度的資源整合。各村鎮缺乏產業發展的科學定位,限制了農業的規模發展。
3垣曲縣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建設農業經營組織創新體系
形成培育優秀的新型農業主體的意識,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等主體的發展;鞏固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實現“四位一體新型農業產業經營體制”;全力改善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水平,幫助農民培養抵御市場風險的思維和能力。
3.2建設現代農業投入體系
建立健全農業投入機制,完善公共財政支農體系,實行多元化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充分引導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體系的建成;充分發掘和利用雄厚的縣民營資本,以“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為原則,鼓勵民營投資主體,采取多種形式如獨資、合資、股份合作等參與到農業產業化開發的過程,促使民營工業轉型投資農業產業化開發,完善農業信貸政策。
3.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化體系建設
1.1農業總體狀況及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評價
2010年寧南山區八縣地區生產總值共計181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總值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7.3%,26.7%,45.9%。農業在寧南山區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農業總產值63.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2.3%,但農業基礎薄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28hm2,且川地和梯田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7%。盡管近幾年來決策部門一直在強調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但從農作物播種面積統計數據看,寧南山區的農業格局并未發生很大改變,糧食作物在農業中仍占據主要地位,糧食播種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大,但優質糧食作物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低。如2009年稻谷與小麥等基本糧食作物產量為330260t,僅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的12.6%(表1)。此外,糧食作物的產出水平也較低。寧南山區的人均糧食產量約為621kg,其中人均小麥和稻谷產量僅為113kg,遠低于寧夏全區及全國平均水平。糧食作物經營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未來寧南山區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提出新思路和突破點。與傳統農業相比,特色農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區域資源的比較優勢,但目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特色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還比較低,2010年僅約為37%,且經營規模的增長還存在波動(圖1)。特色農業在寧南山區的發展同樣受到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巨大的土地人口壓力的制約,且由于當地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缺乏足夠的經驗,使得特色農業經營門檻高、風險大,導致當前特色農業發展緩慢,迫切需要綜合穩定的發展模式的指導。未來寧南山區發展特色農業依然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很強的緊迫性。
1.2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條件分析
寧南山區生態脆弱,但具有豐富的特色農作物資源,同寧夏其他地區相比,寧南山區發展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玉米(Zeamays)等特色糧食作物,以大棚蔬菜為特色的設施農業作物,間作經營特色苗木、花卉、藥材等特色作物以及以灘羊、肉牛為特色的畜牧業優勢顯著。目前已經形成了“原州馬鈴薯”、“西吉西芹”、“彭陽辣椒”、“六盤山珍”、“鹽池灘羊”等一批地方特色農業品牌。寧南山區內部地理環境復雜多樣,不同地理環境擁有的農業資源也各具特色[7]。其中黃土丘陵溝壑區非常適宜馬鈴薯、小雜糧等特色作物的種植;六盤山土石山區降雨相對較多,優質苗木、花卉及黃芪(Leguminosae)、黨參(RootofPiloseAsiabell)、甘草(Glycyrrhizae)等藥物資源豐富;河谷川道生態經濟區擁有良好的設施蔬菜等經濟作物發展條件;北部干旱區日照時間長,非常適宜枸杞(Lyciumchinense)、硒砂瓜、紅棗(Ziziphuszizy-phus)等特色經濟作物以及甘草等中草藥的種植。
1.3特色農業的空間布局
當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呈現出作物種類多樣化、經營方式多樣化的趨勢,特色農業在不同的縣區各具特點。寧南山區特色農業可以粗略歸納為以下5種類型(附圖18):一是特色糧食作物種植業,主要有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其中玉米、馬鈴薯在原州區中部和北部地區及西吉縣東北部多采用農業示范基地的經營模式,種植面積大,易于發展規模經營;小雜糧主要分布于鹽池縣南部地區及彭陽縣部分地區。二是特色設施農業,以西芹,西紅柿,圓蔥等蔬菜作物種植為主,主要分布于同心縣西部、海原縣東部和原州區中部地區的清水河川道區,西吉縣中部的葫蘆河川道區以及鹽池縣西部等地;設施農業技術和管理要求高,因而多由大規模龍頭企業帶動。三是特色兼作經濟作物種植業,包括苗木、花卉、藥材等,主要分布于隆德縣和涇源縣等降水相對較多的山區,這些作物的經營具有很高的生態和經濟綜合效益,但容易受到市場需求的影響。四是其他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業,包括枸杞、硒砂瓜、圓棗、小茴香,蘋果等區域特色經濟作物,這類特色作物經營相對分散,如枸杞、硒砂瓜和圓棗主要分布在寧南山區北部的同心縣和海原縣,小茴香主要分布在海原縣西安鎮等地,蘋果等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彭陽縣等地。這類作物的經營大多相對分散,但較低的勞動成本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使得個體經營的區位優勢明顯。五是特色畜牧業,包括北部鹽池、同心等縣的灘羊養殖和南部原州、涇源等區(縣)的肉牛養殖。寧南山區位于我國農牧交錯帶,畜牧業發展具有優良的傳統和品種優勢,近年來更表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
2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探討
2.1發展特色農業的三個基本目標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必須與發展地區的資源稟賦與自身特色相適應[8]。由于寧南山區的特殊地理條件,發展特色農業需要有自己特定的目標。探討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應當以實現以下三個基本目標為前提:一是農民增收目標,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根本目標,也是提高農民參與特色農業積極性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在實現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才能加快農地流轉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保證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推進。二是生態恢復目標,寧南山區生態脆弱,對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必須放在發展寧南山區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以獲得必要的生態效益,才能夠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農村生活改善目標,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發展農業的最終目的,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應當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特色農業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進而推動城鎮化建設步伐。不同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側重點不同,實現的主要效益目標也不同。在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中,需要在綜合三個基本目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最優發展模式,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9]。
2.2特色農業發展模式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特色農業與基礎農業之間的關系。目前寧南山區農業經營依然以糧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保證,越是貧困的地區,對基本糧食作物經營的依賴性就越強,而特色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出路,基礎農業與特色農業之間的關系問題,本質上是穩定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發展特色農業,就是要使農民擺脫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束縛,同時要保證基本的糧食經營補貼,穩步推進商品糧建設,以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才能實現特色農業的大跨越、大發展。其次,要與其他生態農業模式協同發展。由于寧南山區特殊的脆弱生態背景,發展特色農業必須放在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特色農業模式應當與休閑農業、景觀農業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相結合,以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利用六盤山品牌資源,將花卉精品農業與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打造黃土丘陵人造梯田等大景觀,將設施農業基地建設與景觀農業相結合;規?;奶厣敛莘N植業與草畜業協同發展,以實現產業一體化。最后,要以縣域特色農業經濟為基礎。寧南山區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不同區縣之間特色農業資源差異很大。特色農業資源在區域內部既存在趨同性,又存在競爭性。發展縣域經濟最容易發揮特色農業的區位優勢[10-11]。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確立,需要以縣域經濟為立足點,同時還要考慮各區縣之間的相互協作,以實現區域優勢最大化。
2.3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根據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現狀及目標,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可按照生產要素和產業化進行分類。按生產要素分類的模式包括區位農業模式、示范農業模式和工程農業模式,產業化分類包括創新組織結構模式、市場主導模式和企業帶動模式,將兩者相結合進而提出3種特色農業發展模式。2.3.1區位農業模式與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區位農業模式就是按照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和區位條件,進行科學的生產分工和區域布局,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從而實現區域生產專業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產業帶[12]。發展區位特色農業,需要打破傳統的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因而要與創新的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實踐也證明,特色農業產業化成功與否,不在技術和價格方面,關鍵在于組織模式的選擇[13]。創新的組織結構模式一方面是要結合區域特色逐步引導產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發掘農民自發的創新實踐經驗。同時,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的“創新”并不意味著標新立異,而是要緊密地依托區域的資源優勢與特色農業的實踐經驗,絕不照搬其他地區即使成功的經驗模式,這就需要與區位農業模式相結合。例如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一種農民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而自主創造的典型經驗模式,這種模式通常以村為基本單位建立,農民是產業化經營的主體,實行統一經營,利潤分配,這樣既可以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又能充分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基本模式,在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中也初具規模,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將在寧南山區的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在特色農業的創新組織結構模式中,政府還應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宏觀調控和組織推動實現對各種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全面推進特色農業發展。2.3.2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示范農業模式是以實踐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為主要目標,引進優質品種和高新農業技術,集中開發和推廣示范而形成的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基地、種試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發展的一種農業經營形式。特色農業對技術和資金要求高,要通過特色農業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借助西部大開發的大好形勢,大力發展高水平的示范農業,通過示范基地的成功實踐,引導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的大面積推廣。但示范農業成本高,效益慢,要實現特色示范農業的可持續,就需要將示范農業同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根據市場行情,制定不同的示范農業推廣政策。市場主導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和依托,通過市場輻射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特色農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以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主線,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特色農業的綜合效益。市場主導模式要求在培育和發展特色農產品市場的時候,改變傳統農業思維,從全球市場經濟一體化的高度出發,擴大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寧南山區已經建設了原州區萬畝供港蔬菜基地、彭陽縣長城塬食用菌基地、西吉縣吉強西芹標準化生產基地、聶家溝生態小流域示范基地、海原縣西安鎮標準化生產基地、隆德縣觀莊鄉姚套村百合花卉種植示范基地、鹽池縣甘草種植示范基地等多個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在市場方面,通過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舉辦“六盤山冷涼蔬菜節”等品牌宣傳及招商引資等手段,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已經遍布全國大中城市并擴大到了港、澳、臺地區及馬來西亞、韓國、沙特等國家。未來的特色農業發展,應當繼續將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以保證產品與市場的有效銜接,促進特色農業的市場化發展。2.3.3工程農業模式與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工程農業模式是指以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為支撐,利用獨特的生產設施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業形式,如設施農業、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精準農業等。企業帶動模式是指具有一定資本的企業通過內聯農戶,外拓市場,同時參與技術研發和農業管理而形成的農業一體化發展形式。工程農業是現代規?;s農業的重要表現,水資源缺乏是限制寧南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工程農業模式可有效彌補寧南山區資源性缺水的不足,并且擁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但工程農業模式成本很高,必然要求特色農業的規?;?、產業化,因而需要同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實力雄厚的農業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可以保證資本投入,能夠確保工程農業模式的實行。另一方面,企業要實現經濟效益必須依賴良好的農業設施基礎,工程農業可以帶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工程農業與企業帶動相結合,才可以取得企業、農戶、農村的多方共贏以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綜合實現。目前,寧南山區在河谷川道區發展設施農業,沿黃灌區發展節水農業,水土流失區發展旱作集水農業,在六盤山土石山區發展以林木花卉藥材為代表的精準農業,取得了初步的綜合效益。同時,這些地區廣泛采取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特色產業組織發展模式,龍頭企業是這種模式的關鍵。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能力,基地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資源,農戶通過農地流轉可以提供土地與勞動力,三者的結合實現了經濟要素向特色農業的強力集聚。未來,這種模式還將在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建設中發揮巨大潛力。
3結論
【關鍵詞】北川;羌族自治縣;維斯特集團;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B
特色農業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以科技為支撐,因地制宜,緊貼市場需求,優化各種生產要素配置,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形成的規模適度、特色突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目前對特色農業的理論研究較多,而針對特定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實踐而進行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還不足。但由于區域不同,農業發展模式也因地而異。針對特定區域開展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對于完善特色農業理論體系,指導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北川維斯特農業科技示范園是山東援建北川的重點農業產業項目,也是北川為發展特色農業引進的重點項目之一。本文主要分析維斯特農業科技集團生產、加工、銷售的特色農業模式,以豐富特色農業理論體系,為北川、四川乃至全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提供參考。
一、北川羌族自治縣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分析
(一)自然條件的特殊性
北川羌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境皆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遞降46米。地處四川盆地向藏東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中國東部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的西部邊緣與高原干熱河谷氣候交匯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h城曲山,年平均氣溫15.6℃;降水量1827.5毫米。地形復雜,植被多樣,物種豐富,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和潛力。
(二)政策優勢
2003年國家提出要發揮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西部特色農業開始,特色農業在我國西部得到了快速發展。北川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北川縣委常委、副縣長王久華提出“北川縣要同繞‘高山蔬菜、林特多經、特色養殖、園林園藝、鄉村旅游’五大產業,重點發展高山緩季節蔬菜、高品質茶葉、魔芋等特色基地,逐步形成規模性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向。
二、維斯特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探究
(一)依托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
維斯特集團在特色農產品的整個生產階段都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的存活率,提升了農產品產量,提高了農產品的利潤率。
在育苗方面,采用集團工廠化育苗管理方法進行育苗,引進“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sugar-freemicropropaga-tion)”,通過人工控制動態調整優化植物生長環境,為種苗繁殖生長提供最佳的CO2濃度、光照、濕度、溫度等環境條件,提高植株的光合速率,促進了植株的生長發育,苗齊、苗壯。其優勢表現在:集約化生產、技術水平先進、商業化程度高,經濟效益顯著;植株生長健康,存活率高,營養價值高;培育生產成本低,利潤率顯著提高。
在生長環境管理方面,采用了智能溫室技術對植株進行智能化管理,計算機參與操作大幅度提供高了工作效率實現無人自動操作,同時計算機采集實時采集溫室內環境數據,為專家決策提供現實依據。
在栽培方面,主要采用無土栽培技術。與傳統有土栽培技術相比,無土栽培技術有巨大的優勢:使用營養液栽培提高肥料使用率,杜絕了環境污染;無土栽培杜絕了病蟲害的滋生;發展立體農業,提高了空間使用率;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隨時配置合適的營養液保持營養平衡。由于減少了自然災害、病蟲害、土壤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產品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引進先進設備,發展精深加工
維斯特農業科技集團引進精粉機、研磨機等先進魔芋加工設備、采取魔芋深加工技術對魔芋進行深加工,其憑借先進、獨特農產品加工模式取得的了巨大經濟效益。
首先,對比維斯特特色魔芋產品加工與傳統魔芋產品加工可以發現:傳統魔芋產品建立在自然經濟為主的基礎上,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術含量低,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北川維斯特魔芋加工建立在社會化生產的基礎上,利用先進魔芋加工機械,進行批量生產,生產效率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它不斷地運用現代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營養學、衛生學等知識以及新的技術革命成果來改進魔芋加工工藝。將傳統的廉價的魔芋加工為魔芋膠、魔芋粉及“東方魔?!钡葍r格高昂的商品。且掌握和運用機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藝、食品微生物、食品包裝、食品保藏及運輸等各種專門技術及一系列的現代管理等,促進了北川魔芋加工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再者,對比維斯特魔芋產品與普通魔芋產品的價格和產量可以看出:普通魔芋產品賣價低廉,市場平均價格為3元/斤,年產量為5000~6000噸/畝,而維斯特經過精加工后的魔芋精粉和魔芋膠,價格高至239~300元/斤,年產量可達800~1300噸/畝。配合先進的魔芋加工技術如精粉細化加工微粉技術、無機溶劑保護加工精粉技術等,每年可生產加工各種魔芋食品1000噸、各等級優質魔芋精粉1500噸、純化魔芋精粉800噸、魔芋膠800噸。維斯特魔芋加工廠巨大的魔芋需求量直接拉動魔芋種植農戶每戶每年增收6000元一8000元,其加工板塊年銷售凈利潤可達60~70萬,以實踐論證了科學技術在農產品生產環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農業效益的迅速增收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三)運用網絡技術,搭建銷售平臺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不暢已成為阻礙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經濟的不匹配。由于農產品季節性、結構性、區域過剩性等一系列因素,拓展銷售渠道成為影響農業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國約2/3的農民擁有計算機,因農業需要上網的時間每周平均兩小時,而這方面是我國農業銷售的短板。網絡營銷不僅可以實現遠距離買賣還可以應用于“市場調查”、“交易洽談”、“付款結算”等其他活動。另外運用網絡營銷可以增加交易機會、降低交易成本、減少農產品損耗以及制定正確的生產決策。傳統農業銷售信息來源不穩定,對市場信息把握不準導致生產決策失誤?;诰W絡營銷的這些優點,北川維斯特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北川維斯特商品交易所”,實現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網上交易??蛻艨梢宰悴怀鰬粼诩尹c擊網頁,通過網上商城、現貨掛牌交易、招標拍賣交易、訂單交易等多種交易模式完成交易,且商品均為標準化分等級商品,杜絕了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建設成為果品蔬菜和特色農產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定價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中國西南部最大的電子交易平臺。網絡的交易方式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使得定價更加市場化,交易所中的最低交易單位是一手25公斤,每天大約有20~30萬手,總質量在50~75萬公斤左右,市場極為活躍。農產品貿易與現代金融的結合,也引導農民選擇性的種植農產品,減少市場風險,并且通過遠期的交割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損失。
三、農業發展啟示
(一)轉變經營管理方式,走集約化道路
作者在對北川縣周邊土地占有量進行調查后發現,當地農民土地擁有量平均僅為3畝每戶,大部分土地的種植、管理仍比較分散,生產面積小,小農經濟體現明顯。而相比之下,維斯特農業生產基地占地100畝,生產管理集中化,充分利用土地,實現農業集約型發展,是傳統農業發展突破的一個表現,給傳統農業集中化發展提供一個典范。
(二)提高科技普及率,降低生產風險
維斯特農業科技集團采用智能溫室、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無土栽培等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得農產品生長速度加快,種子的出苗率提高,免受天氣變化影響,大大降低了生產風險,提高了生產效率。而相比之下,傳統農業的菜農種植,種子出苗率大部分在80%以下,極易受天氣和病蟲害的影響,農業產量不穩定,風險高。
建議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加強農村科教培訓,將科學技術帶人農村,實現大范圍的農業生產科技化。以加快推進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以科技帶動的新興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總結了廣西發展特色農業的做法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發展特色農業提出了應對的措施。
[關鍵詞]廣西;特色農業;思考
[作者簡介]袁珈玲,廣西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廣西南寧530022;林家豪,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農村處副處長,統計師,廣西南寧530022;莫云,廣西大學農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廣西南寧530005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1)01-0005-04
特色農業是指人們充分利用特定區域的農業資源開發出經濟價值高、相對收益高、品質上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要。特色農業的關鍵就在于“特”,表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特。它是以特色農產品為核心,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特色資源為基礎,以特色技術為主導的一個系統工程,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獨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規模性和良好的綜合效益性。廣西是農業大省,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和生物資源豐富,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條件得天獨厚。充分利用廣西特有的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是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對優化廣西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競爭力、實現富民強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廣西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廣西作為西部12個省區之一,本世紀以來把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作為一個重要的舉措來抓,特色農業規模不斷壯大,糖料蔗、木薯、桑蠶、速生林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松香、栲膠、桂油、茴油等產量居全國前列。預計2010年全區農業增加值1590億元,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380元。
(一) 做法和成效
1.編制了特色農業發展規劃。一些地方編制了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組織實施了《桂林市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桂江流域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提升規劃》《資江葡萄產業發展規劃》等。
2.創新了一批特色農業發展的模式。(1)耕作種植模式,包括耕地輪作“稻―稻―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農作物薯菜間套、果蔗間套種、西瓜間套種、馬鈴薯間套種、稻藕間套種模式。(2)“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主要以廣西溫氏模式、興安萊茵公司模式為代表。(3)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模式,如田陽縣那滿鎮內江村香蕉協會、來賓市永興農機作業專業合作杜模式等。(4)糖業模式(公司+農戶+價格聯動)或是“訂單農業+價格聯動”。(5)恭城生態模式(養殖一沼氣―種植)。(6)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帶動模式,通過土地使用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由農戶將土地承包給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或經營大戶,在不改變原有土地使用權的基礎上實現土地集中,如廣西的富川縣白牛村模式和隆安縣的金穗模式。(7)循環農業現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點,生產或消費產生的廢棄物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如北海市合浦東園家酒廠、宜州市“桑枝―菌一肥”模式。(8)山區特色農業模式。這種模式以“特”、“優”、“名”、“精”、“新”為基本特點,是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如永福縣的羅漢果產業、昭平縣的茶葉產業、天峨縣的六畫山雞和樂業縣的有機農業等模式。
3.確立了一批特色農業新產業。“十一五”期間。廣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蠶、木薯以及生豬、家禽、草食動物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藥材、葡萄、馬鈴薯等特色優勢新興產業。這些產業已成為廣西新的主導產業和新興的特色優勢產業。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規模進一步擴大,品牌效應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4.特色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明顯增強?!笆晃濉逼陂g,圍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廣西農業科技部門組織開展了糖料蔗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木薯生物質能源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桑蠶優質高效種養及深加工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等特色農業重大專項研究。一些項目的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多學科技術集成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大力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三個千萬畝行動計劃”,大力推廣“三免”“三避”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桑蠶技術、甘蔗成套技術、葡萄一年兩收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問套種技術、生態農業技術、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效果顯著。
5.發展特色農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防城港市防城區近年來主攻以“紅金系列”為主的特色農業,即重點培育紅蓮霧、紅八角、紅薯、紅衣花生、火龍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蘿等10個特色農產品,建立了5個“紅系列”和5個“金系列”區域化、專業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初步形成“紅金系列”特色農業產業體系。2010年1~10月,該區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10萬畝,占農業總面積的75%;實現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5億元,農民從特色農業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 存在問題
總體上看,還有一些因素制約著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表現在:農業基礎設施滯后,農業抗災能力不強;土地對特色農業發展的約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強,產業鏈條短;科技創新水平低,自主研發能力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場發育不夠、營銷體系滯后、缺乏農業風險管理體系、特色產業發展資金不足、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
二、廣西發展特色農業的對策措施
當下廣西發展特色農業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一是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為廣西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二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為廣西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強力支撐。三是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為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機,有利于把具有互補優勢的廣西特色農業,如柑橘、葡萄、馬鈴薯做大做強。四是廣西特有的機遇為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強調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建設特色農業基地。為此,要圍繞實現“富民強桂”新跨越的目標,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優勢,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糧食安全、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布局、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為導向,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中心,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打造千百億元產業,培育一批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農產品和產業,依靠科技、培育品
牌,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加大用先進物質技術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和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手段管理農業的力度,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和優良品種,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重點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建設、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體系建設、優勢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廣西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特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能力
一是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強化強農政策的機遇,切實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間設施建設,改善灌溉設施和生產條件,全面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加強標準化農田建設。加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土地整治、測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為特色農產品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二是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大力推廣水稻聯合收割機、插秧機、大馬力拖拉機、水產、畜牧、節水灌溉等農業機械,加快開發和推廣甘蔗收割機。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用現代工程手段裝備農業,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噴滴灌等設施栽培、種子種苗設施繁育和農作物水肥一體化基地創建,提升設施農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實現特色農業的高效、環保、可持續發展。
(二) 圍繞打造千百億產業目標。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圍繞農業千百億元產業目標,廣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億元產業。種植業方面,重點培育糧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藥材、非糧生物質能源作物、桑蠶產業;養殖業方面,著力培育10億元品種、千百億元產業,包括發展生豬、家禽、漁業、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產業;林業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產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優樹種、林下經濟、花卉、森林旅游優勢林產業。加快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同時,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特色農業與“萬元增收工程”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打造“萬元片區”、“萬元村屯”、“萬元示范農戶”等為重要抓手,大力發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努力做到戶戶有產業、村村有項目,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三) 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1.大力發展循環農業。蔗糖業方面,積極發展生態種植產業鏈,在主產區大力發展“蔗一牛一菇”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做強做大甘蔗―制糖一蔗渣一制漿造紙一廢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糖蜜一酵母、味精―廢液一復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發電―蔗渣灰―肥料等一批循環經濟產業鏈;木薯產業方面,將傳統的發展模式“原料一產品―廢棄物”改變為“原料―產品―廢棄物―廢物綜合利用”的發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產過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資源循環利用的生產流程。畜牧業要推進畜牧養殖―糞便―厭氧發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樹等作物種植。加快延伸劍麻產業鏈,促進劍麻葉片―纖維―劍麻制品,麻渣和廢水―有機肥回田,葉汁―提取葉蛋白或葉綠素,淘汰麻頭提取纖維用于生產鞋墊等。
2.大力推廣一批特色農業模式。積極推廣農作物間套種耕作模式,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價格聯動”產業化模式,引導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農民和企業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
3.建設特色工業園區,促進產業集群發展。采用產業鏈帶動、龍頭企業帶動、品牌帶動、市場推動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聚集。橫向就是促進配套發展,實行專業化分工協作,提高配套能力;縱向就是按產業結構的上、中、下游產品擴展,重視加工、綜合利用,拉長產業鏈,以產業鏈整合價值鏈,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度高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4.加強市場流通網絡建設。建設一批區域性國際交易中心,包括廣西食糖國際交易中心、廣西國際蠶絲交易中心、廣西國際林產品交易中心等。重點建設區域性農產品物流中心,在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設一批產地批發市場。鼓勵大型連鎖超市、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與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開展農超對接,加強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農業的融合,帶動訂單農業發展和標準化種植養殖,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四) 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要以優化特色農產品品種,提高種子(種苗、種畜)質量和集約化供種水平為目標,健全良種培育、引進和推廣體系,建設和完善一批農作物良種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產原良種繁育場,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開發步伐,推廣更新一批適合廣西特點的優良品種。加快建立廣西特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以企業技術創新為重點,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逐步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成為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的生力軍。加快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克服傳統的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經營相互脫節的弊端,建立農業科研、推廣、生產一體化新機制。
(五) 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
1.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通過“標準化、管源頭、抓檢測、嚴準入”等措施,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加陜完善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實行采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等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不斷完善農產品貿易預警監測機制,確保廣西農產品安全。
2.著力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要在優勢產區內選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區,形成區域特色名牌產品。鼓勵企業研發高端產品和品牌創造,創建廣西果蔬品牌、奶水牛乳制品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資源環境優勢,挖掘文化底蘊,積極申請地域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培植一批廣西地理標志產品和知名商標,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叫得響、信得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為優勢特色農產品提供進入市場的“身份證”和“通行證”。
3.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防范體系。廣西應健全政府、市場(社會)、企業與農戶“四位一體”多元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引導和支持商業保險公司發展特色農業保險業務,把因自然災害對特色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相關部門要建立特色農業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市場風險預警、氣候風險預警、政策風險預警等,定期向農業部門租生產特色農產品的農戶發出報警信號,以增強農民決策的正確性。
(六) 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1.繼續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按照“依法、有償、自愿、有序”的原則,總結推廣一些地方
的好經驗、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轉機制和形式,搭建流轉服務平臺。盡快成立市、縣區、鄉鎮三級農村土地流轉市場、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網,成立土地流轉擔保機構,出臺有利于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場化流轉步伐。吸引工商企業參與土地流轉,投資特色農業,使土地逐步向農業企業、專業大戶、種地能手轉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進一步加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鞏固和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完成以“明晰林業產權、落實經營主體”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以“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轉制度,積極推進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合理流轉,完善林權抵押貸款制度,加大林業信貸投入,完善財政貼息政策,逐步完善林業投融資體系,增強林業發展動力。
(七) 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特色農業的外向度
緊緊抓住多區域合作的機遇,充分利用廣西的區位優勢和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組織實施廣西與東盟合作開發農業資源行動計劃,積極培育扶持一批市場前景好、規模大、起點高、品牌優、帶動功能強、極具市場競爭力的跨省跨國龍頭企業。鼓勵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資金、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通過“走出去”,擴大經營規模,拓展國內外市場。以項目為載體,在東盟國家建立原料供應基地。充分發揮廣西農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進廣西與東盟農業項目的對接。推進越南、老撾、柬埔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推進與東盟其他國家合作開發木薯種植和加工、甘蔗良種繁育技術合作、劍麻技術合作等項目。同時,鼓勵企業在區內建立一批穩定的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逐步擴大具有現實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及其制品在東盟國家的市場占有率,擴大柑桔、食用菌、精細菜等南亞熱帶產品的出口,逐步形成外向型拳頭優勢產業。加強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建設,參照國際標準,加強植物檢疫防疫、質量檢測、食品安全衛生體系建設,增強出口創匯。出口企業要提高對綠色貿易壁壘的認識,加強生產過程管理,爭取獲取國際認可的生產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減少綠色貿易壁壘給廣西農產品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
(八) 培養新型農民,造就特色農業人才隊伍
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投入機制,將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深入開展千萬農民大培訓行動,圍繞廣西特色農業,結合實施“綠證”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星火培訓專項行動以及農家課堂培訓、遠程教育培訓工程,培養一批骨干農民,培養造就一大批特色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金蓮等.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11).
[2]廣西特色農林產業綜合效益研究[z]0.“廣西特色農林產業綜合效益研究”課題組,2010.
[3]廣西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匯編[z].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2010.
[4]廣西“十二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z].廣西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2010.
[5]韋鴻雁.廣西特色農業概述[J].廣西農學報,2005,(5).
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隊伍,強化管理,全面培訓,大力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快引進、培養目前急需的農產品加工、營銷方面的專業人才,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鏈式發展。加強與上級業務部門的協作,在新品種開發引進和配套應用技術、優質高產高效種養技術、重大疫情防控技術、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和農業生態保護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及其標準化技術、農產品儲運和精深加工技術、防災減災等方面尋求突破。加大新品種開發力度,為良種擴繁、應用及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提高良種覆蓋率。鼓勵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等優勢特色農業技術創新服務機構,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快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加大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2抓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基礎
積極爭取土地整理、農業機械、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退耕還林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上級財政支持,圍繞產業基地、示范園區、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改善和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一是抓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中低產田地改造力度。二是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三是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和檢疫,配套農藝措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四是積極扶持發展設施農業,結合優質瓜菜、果品、養殖等產業開發,積極推廣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滴灌噴灌、遮陽網覆蓋、活動板房等基礎設施,加快施肥、產品收獲、病蟲害防治、產品儲藏、自動化養殖等機械化操作配套建設。五是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實施好農村沼氣建設項目,支持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建設。
3抓資金投入,增強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后勁
認真研究各級財政投資方向,科學儲備和申報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財政的支持,改善和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爭取切實加大對特色產業及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商資本等社會資金投向特色產業發展。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加強領導,加大監管,不折不扣貫徹執行中央、省、市、縣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切實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抓土地流轉,促進優勢特色農業規?;l展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健全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體系,鼓勵土地合理流轉,使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能人、大戶和龍頭企業集中,促進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為優勢特色產業的規?;⒓s化、產業化、現代化經營創造條件。
5抓龍頭帶動,加快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
把培育發展龍頭企業與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結合起來,實行定點培植、重點引進、強強聯合,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推進優勢農產品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聚集,企業集中向產業集群發展。建立健全“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和“農產品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戶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大力發展流通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營銷合作組織,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引導和幫助他們參與到農產品生產、加工、保鮮、貯運、營銷環節,增強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市場、駕馭市場的能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6抓質量監管,保障優勢特色農業健康發展
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608萬人,占總人口的74%,現有耕地782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1.3畝。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農業得到長足發展,以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2006年關于實施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工程的兩大重大決策部署為主要標志,全市特色農業進入快速發展、全面提升的新階段。經過積極培植和長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農業發展呈現出區域特色凸顯、規模不斷膨脹、檔次不斷提升、信譽度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和“龍頭、基地、農戶”相互聯接的現代特色農業新格局。目前,全市各類規模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發展到2760處,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圓蔥、食用菌、甜葉菊、優質果品、苗木杞柳、速生豐產林、奶肉牛、肉蛋鴨、淡水產品等10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種植業,以金鄉為中心建成130萬畝的大蒜基地,以魚臺為中心建成20萬畝圓蔥基地,以泗水為中心建成15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鄒城看莊為主建成10萬畝優質土豆基地,以鄒城平陽寺和魚臺王魯為主建成1500萬平方米食用菌種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主建成10萬畝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張為中心建成6.5萬畝甜葉菊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建成5萬畝中藥材特色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1300余處規模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以上的肉?;剡_到103處,萬只以上禽類養殖場2570處,千頭以上養豬場670處,肉蛋鴨養殖基地年存欄規模1600萬只;水產規模養殖基地發展到700余處,面積25萬畝;林果業,建成100萬畝用材林基地、90萬畝干鮮果品基地和40萬畝苗木杞柳基地。
綜合我市近年來特色農業發展實踐,主要有以下5種發展模式和類型。
一是依托傳統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像中華蒜都金鄉縣,發揮農民群眾有著長期種植大蒜的傳統習慣和技術優勢,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改傳統糧棉型單一種植結構為大蒜――棉花――蔬菜多種多收立體種植模式,經過多年持之以恒培育發展,形成了覆蓋全縣、獨具特色、享譽國內外的大蒜產業,帶動加工、貯藏、運銷和出口創匯,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常年種植面積70萬畝,產量80萬噸,貯藏加工能力120萬噸,年出口創匯2億美元以上,占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的50%,形成了大蒜產業一縣一品發展格局。全縣農民收入的80%和財政收入的70%來源于大蒜種植及其相關產業。嘉祥縣充分發揮山石資源豐富和加工、雕刻傳統技藝優勢,圍繞山石資源做文章,大力發展山石資源開發、加工、運輸和工藝雕刻,目前以紙坊、馬集、滿硐為主從事開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專業村達到50個,專業戶達到10000戶,板材加工企業296家,山石開采及加工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二是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特色農業。近年來,兗州、鄒城分別在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兗州綠源食品公司和山東省重點龍頭企業鄒城呱呱鴨制品有限公司帶動輻射下,肉鴨養殖得到迅速發展,企業通過合同訂單收購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務,帶動當地及周邊肉鴨養殖專業戶5000余戶,年出欄肉鴨4500萬只,年戶均增收5萬元。
三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泗水縣立足山區實際,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質和生態環境優良的獨特優勢,把投資少、適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黃姜等瓜菜種植作為重點,不斷加大調整推廣力度。目前,全縣以優質西瓜、土豆、黃姜為主的標準化瓜菜種植基地發展到30萬畝,全縣從業農戶達到10萬戶,戶均增收近萬元。
***社區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報告
社區兩委制定了發展目標及規劃,緊跟黨委、政府發展高端特色農業的思路,多次召開社區議事會、村民代表會以及村民大會,宣講發展現代農業和成片連片經營的方針政策,高度統一認識,正確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此項工作。
在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招商工作中,社區兩委緊密團結、分工負責、強力突破,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工作任務,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合理布局、規模發展的原則,著力培植糧食、油料、蔬菜、畜禽幾大主導產業,建設優質糧食、大蒜、有機蔬菜、花生、特種動物養殖、生豬養殖等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社區建立了益鍵大蒜專業合作社,騰飛糧食專業合作社,金國農機專業合作社,***大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泰興花生專業合作社等多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體現規模經濟,全面發展現代化農業,建成占地貳佰余畝的天然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社區兩委,深入扎實地做好相關工作。為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
總之,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道路上,社區兩委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政之所興在民心”的工作思路,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始終牢記群眾滿意為標準,心中裝著群眾,處處為群眾著想,把群眾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上,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