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8: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施農業行業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前景;機遇;問題;對策;中國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301-01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都市上班族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人們迫切需要通過親近自然、寄情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來舒緩壓力。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加,不斷增加的休閑消費需求正在帶動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1]。
國內外的成功實踐表明,觀光休閑農業這一新型農業模式可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改善農村的交通、通訊狀況,對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2]。
1 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前景
1.1 產生背景
觀光休閑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的新型產業,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其作為新興的旅游產業,是對旅游業外延的擴大、內涵的豐富[3]。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及人們工作節奏不斷加快,人們迫切渴望回歸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綠色飲食和舒緩的生活節奏[4]。
1.2 發展意義
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具有重要意義: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升級。②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帶動農產品銷售市場,擴大勞動就業,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③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④通過學習農業生產,享受農家生活,普及農業基本知識。⑤開拓新的旅游領域和空間,緩解城市旅游的擁擠現象。
2 面臨的機遇
2.1 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當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0%以下時,用于休閑娛樂文化消費的可支配收入會大大增加,進而刺激和帶動文化娛樂產業和消費的增長[5]。截至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這為休閑旅游提供了基本條件和經濟保障。
2.2 居民休閑消費方式多元化、個性化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生活質量的需求,推動人們去追求豐富多彩的的生活休閑方式。
2.3 人口城鎮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病”增加
為擺脫精神和環境的困擾,人們迫切渴望回歸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綠色飲食和舒緩的生活節奏[6]。
2.4 便利的交通帶動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
隨著道路交通改善、汽車普及、二級公路免費,人們的出游率、旅游消費大幅增加。
3 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觀光休閑農業處于起步階段,在規范管理、市場營銷、法規建設等方面需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
針對各地迅速增加的觀光農業項目,有關部門制定了一些標準和管理政策,但因缺乏宏觀控制,投資決策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①農村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是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靈魂,決定著觀光休閑農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6-7]。觀光休閑農業實際上是一種生態旅游,在開發經營過程中,應注重挖掘地方旅游產品特色和文化內涵,將旅游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8]。②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投資決策隨意而盲目,造成項目開發同質化現象嚴重,惡性競爭加劇,經濟效益下滑。就單個觀光休閑農業項目而言,因缺少投資、規劃、市場定位及設施體系,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后期經營管理困難,只能單純依靠旅游或門票收入來維持。③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根本目的是調動企業和當地農民的積極性,通過旅游增收致富。但受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自然資源、經營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若盲目發展項目,易遭受經濟損失,挫傷農民積極性,使整個產業失去發展動力。
4 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4.1 堅持科學發展觀
觀光休閑農業以農業經營為主,以農業養旅游,以旅游促農業,二者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農民收益,滿足游客需求,最終實現農民富裕;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維持自然生態平衡,實現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繼承與發展相結合[9]。
4.2 科學規劃,有效管理
加強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管理、打造服務平臺等措施:一是合理布局旅游項目與景觀,樹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10]。二是嚴格控制項目數量,保證開發質量。對已有項目進行審查評估,提高競爭力。三是發揮農村基層管理人員的作用,組建經營聯盟或行業協會,協調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促成相互合作,實現共同富裕。
4.3 拓寬投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發揮引導和扶持作用,鼓勵國內外企業和個人投資觀光休閑農業[11]。在經營管理上,大膽創新,建立多元化經營體制及“公司+農戶”、“農戶+基地”等運作機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合理布局水電設施,開辟旅游專線,方便游客出游。各地政府和經營者應重視行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對現有的管理、從業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提高服務水平。
4.4 加強宣傳,打造綠色產品
政府應加強對觀光休閑農業景點景區的宣傳和推介。編寫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線路圖,推出多種旅游主題[12]。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打造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綠色觀光休閑旅游產品。
5 結語
我國在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時,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發展;經營者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循序漸進,穩步發展,同時要注意環境保護;有關規劃部門要堅持生態規劃的理念,著重體現自然生態和地方特色。隨著觀光休閑農業在我國的日臻發展成熟,必將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希望之路。
6 參考文獻
[1] 楊其長.我國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技術經濟背景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2004(8):11-12.
[2] 鐘春艷.關于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熱潮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0):9796-9798.
[3] 張平遠.世界觀光農業的發展前景廣闊[J].中國第三產業,2001(5):38.
[4] 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觀光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0,20(3):119-124.
[5] 徐萍.消費結構升級中的陜西文化消費探析[J].職大學報,2007(3):91-92,87.
[6] 李飛.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其對大陸的啟示[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8(3):67-69.
[7] 張力越,馬俊.加快河南省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0(11):130-132.
[8] 李蕾,云興福.內蒙古地區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的探討[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1):98-101.
[9] 周士鋒,王旭東,趙國芳.城郊休閑觀光農業園規劃初探——以洛陽市太陽雨休閑觀光農業園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1(5):32-35.
[10] 鄭偉民,陳少青,楊詩源.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開發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6):22432-22434.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農村物流;發展
在“計算機網絡互聯網+”上升到國家戰略時,許多行業都在思考如何在企業騰飛的時代的實現創新。“互聯網+”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互聯網模式共同形成的,但這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相互疊加,而是利用通信技術和信息在互聯網平臺實現深度的融合,并創建出一個新的發展模式?;ヂ摼W+”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這是一個在其認識上的一種作用的加法,可能也屬于“×”,但也可能屬于“÷”,甚至一些其他的計算方法,但只要能與其他行業完美地融合,不管是一種什么樣的形式都是可能的。
1農村物流的發展趨勢
首先,農村物流的發展前景較為廣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物流建設也逐步完善,裝備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物流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且相關政策也指出應支持農村物流業務的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而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農村物流行業必然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其次,農產品的流通趨于現代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農村物流體系與互聯網形成了全面有機整體,加速了農產品物流的現代化發展。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以及配送技術等在物流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加速了物流的現代化發展步伐。且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對農產品的配送產生了新的認識,物流企業亟需提升農產品的配送效率,而這些均表明農村物流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最后,物流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農村物流的發展可以優化農業結構,加速農產品的流通速率,確保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2“互聯網+”時代農村物流面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地區的物流發展較為迅速,且建立了各種物流專業園區。但受基礎設施、區位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偏遠的農村地區除了郵政物流外,幾乎不存在其他物流網點,這也表明城市與農村的物流存在較大差異。2.1農村居民“互聯網+”觀念滯后。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均獲得了較多的發展機遇,且其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等方式,為創新企業經營模式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與商業機構的完美融合,實現了購物、支付以及醫療等服務的全天候化。但農村居民獲得信息的渠道較少,沒有正確全面的認識互聯網應用,認為互聯網不會應用至農業方面,創新觀念較為滯后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物流的健康持續發展。2.2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地區遠離交通干線,且其通信、互聯網等方面的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以致影響了物流的正常配送。部分物流企業為了節省經營成本,甚至放棄了偏遠的農村地區。同時,農村居民較為分散,居住點之間的距離較大,且村名并不規范,而這些均增大了物流難度,導致農村物流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同時,農村物流的涵蓋范圍較為特別,主要集中于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農產品以及鄉鎮工業等方面,在消費品與工業方面,其與城市物流相差不大,但農產品卻具備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對運輸存在較高要求,而這也增大了農村物流的難度。2.3農業特點決定農村物流薄弱。農業生產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與季節性,且其最為重要的內容便是生產資料與農產品,而這些均導致農村物流受季節影響較大。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對生產物資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在春季時,農村需要較多的農業生產物資,而秋季收獲季節則一直很多瓜果、谷物等需要運輸至城市。而其他季節則對物流的需求較小,且供需也存在較大差異性。同時,不同地區農村的物流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也進一步增大了農村物流體系的復雜程度。除此之外,我國農村農業的生產條件十分落后,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較低,而這也影響了農村物流市場的需求,降低了物流企業的積極性。且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充分意識到物流的重要性,缺乏資金政策支持,以致發展較為緩慢。
3“互聯網+”時代下農村物流的發展策略
3.1構建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相關部門應在遵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基礎上,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物流體系,依托城市物流系統拓展農村物流體系,強化其與城市物流的對接,從而實現順暢流通。同時,還應重點做好農村物流體系的對接工作,建立支撐農村物流體系發展的平臺機構,重點做好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等工作,為農村物流建造信息與物流平臺。除此之外,還應以物流園區、物流中心以及配送中心為節點,建造城鄉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體系,將建設內容拓展至生產資料、日常消費品以及農產品等方面,確保農村物流向城市物流滲透,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3.2支持各方參與農村物流平臺建設。物流體系較為復雜,需要各方機構的全力配合與支持,期間政府機構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工作,著重解決農村物流資金短缺問題,提升農村的技術及管理水平。同時,還應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引導農村物流實現與種植、養殖大戶的對接。除此之外,還應加大農村物流體系的引資力度,充分利用農產品加工貿易等平臺,加大農村優勢農產品的推介力度,從而吸引更多有實力的大型企業投資農村的物流工作。期間還應加大對用戶電子商務以及物流知識的培訓力度,為農民普及電子商務及物流知識,為全面推進物流一體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農戶參與物流構建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3.3提升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當前我國農村物流的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且相關設施也并不配套,對此,應在按照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標準的基礎上,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應在遵照農業部以及運輸部等相關文件要求下,堅持推進市場化運作模式,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引進更多的資本投入,完善農村物流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縣級農村的物流服務網點,從而形成貨源集中、信息互通的農村物流體系,促進農村物流事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快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3.4推動“互聯網+”時代下消費渠道下沉。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農村電商市場規模也在不斷增加,尤其以三四級縣以及鄉鎮最為突出,農村對電子商務以及物流行業的需求空間正在逐步增大。對此,各級政府機構應加大對大型物流以及電氣商務企業消費渠道下沉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以及資金方面給予其足夠的支持,從而打通農村電子商務市場,實現商家與農村消費者的無縫隙對接。同時,電商以及物流企業還應不斷拓展農村地區的布點,提高農村市場的占有份額,將更多的農產品帶入城市,建立高效的農業生產以及定點采集基地,從而實現農產品與大型超市的無縫對接,將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帶入互聯網層面,通過電商加快銷售效率。這樣不但可以占據份額較大的農村市場,還可以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優化了農村物流的成本結構,實現了互聯網、零售商以及用戶的協同發展,最終幫助農民增收,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4結語
本文分析了當前農村物流現狀及特點,指出了農村物流的發展趨勢,指出了“互聯網+”時代下,農村物流的發展策略,以期提升我國整體物流行業的水平。
作者: 單位:
[參考文獻]
[1]王魯欣,李少軍.“互聯網+”時代農村快遞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6(10).
[2]柏冬梅,邵萬清,周依琳等.“互聯網+”時代下電子商務與農村物流的協同發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6(06).
2004年12月,我隨省農委設施園藝農業技術培訓團,在日本進行了21天的學習考察。日本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設施園藝農業,保障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們具有借鑒意義。
一、日本農業經濟概況
日本是由3900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國,面積37.77萬平方公里,人口1.26億,農業人口1279萬,城市人口占77.4%。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屬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日本資源匱乏,耕地短缺,土壤貧瘠,主要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和泛堿土,山地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0%。日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上,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分為北海道、關東、九州等9個農業區。2003年,日本人均GDP3.75萬美元,農業增加值1125億美元,占2.5%,農戶平均年總收入為1000萬日元,非農業收入占70%左右。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5:35:60。
二、日本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舉全國之力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農業已成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和民生問題。日本正在舉國家和全社會之力,以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雖然日本農業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縣為例,2004年農業投入在財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開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農業),達到60億元(749億日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2.3%,財政補貼每個農戶10.7萬元(130萬日元),占農戶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農產品價格安定法。國家、縣、農協三方建立了價格安定基金(國家出50%、縣出30%、農協和農戶承擔20%),明確了價格安定的補助品種,價格低于生產成本,農戶損失全部由基金補足,因自然災害減產也可獲得基金的救濟。
三是重點扶持農業生產專業戶。日本的農戶數由1960年的605萬戶減至2000年的324萬戶。在這些農戶中,專業農戶占16%,其余為兼業農戶。為確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日本開展了農業經營者認定計劃,被認定的專業生產農戶,政府在設施建設、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大量補貼,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和流通服務,確保專業農戶年收入處于社會中等偏上水平。
(二)建立農協把農民由弱者變成強者。農協是日本舉足輕重的政治、經濟力量。農民可自愿加入農協,住在農村的非農戶也可參加農協。農協組成主要有四個層次:一是組合員(農家或以農家為主);二是市、町、村JA農協;三是縣JA農協,包括信聯、共濟聯、經濟聯、厚生聯、中央會五部分;四是全國JA農協,包括農林中金、全共聯、全農、全厚聯、中央會五部分??h和全農主要從事農業專業性工作,市、町、村農協是縣的窗口,各級農協都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農協將弱勢農民聯合起來成為日本社會強大的經濟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農協具有五項職能:
一是信用事業。農協將農民的錢集中起來,成立了中央農林金庫,目前各類存款和組合員資金達73兆億日元,為日本第二大銀行。五十年前,農民貸不到款,貸到了利息也很高,現在他們有了自己的銀行。中央農林金庫可從事任何金融增值業務,增值后的利潤分給農民。二是保險事業。日本政府對其他保險公司的險種有限制,農協所辦的保險機構則可以從事所有業務,可以從事保險資金的增值業務,主要是投資股票、債券和發放貸款。目前,農協共濟聯持有保險金400兆億日元,在日本僅次于生命保險公司,處于第二位。三是經濟事業。主要是幫助農民共同銷售農產品、購買生產資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國47個縣經濟聯買賣金額3.3兆億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經營共同體。四是厚生事業。主要是辦醫院,從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業。五是指導事業。主要是代表農民給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議員)提建議和意見,在生產經營、社會生活等方面對農民給予指導。
(三)推進“一村一品”運動。日本產大米16元(人民幣)/斤、西紅柿10元/個、大白菜24元/棵、菠菜20元/斤、山水梨24元/個。日本產的蔬菜、大米、水果價格雖然比進口高幾倍甚至十幾倍,但國民還是喜歡買本國產的農產品,除了高收入因素外,主要是因為日本農業通過開展“一村一品”運動,大大增強了日本國民對本國農產品消費的信心。日本目前80%的城市居民,對所消費的農產品質量缺乏安全感。而“一村一品”運動的核心,是將具有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在品質、營養、商品性、文化底蘊等方面做精、做細、做特,做成全國和世界一流。
(四)大力發展設施園藝農業和畜牧業。隨著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為了穩定蔬菜副食品供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設施園藝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農戶每建造一棟大棚或溫室,可從國家獲得50%的補助,加上縣、市、町、村補助30%,農戶只需出資20%,并擁有全部產權。日本農業結構已經發生明顯變化,糧食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為18%左右,畜牧業占25%左右,設施園藝農業比重高達40%左右,成為日本最大的農業產業。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費者信心。不定期到產地(超市)抽樣監測,并通過各種市場營銷組織,經常把消費者或商社請到現場參觀考查,在增進互信的基礎上簽訂供銷合同。二是推行實名制銷售。日本農產品從產地生產到協會、加工企業、進入市場都是采取實名制。在產地和生產企業抽查監測,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產品不能進入加工企業或市場,并按商品標注退回原產地。三是完善農產品產地標識認證制度。日本全國農協中央會決定,在2006年底之前對通過全國農協上市的肉類、蔬菜等所有農產品編排識別號碼,實施“身份”管理制度。
(六)強化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日本建有由國立和公立科研機構、大學、民間組織等三大系統組成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日前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2.2%左右。烏拉圭回合后,日本政府為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力扶持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技術開發與應用,特別對民間系統的研究給予資助。日本的農業推廣服務主要是通過政府農業改良普及部門和農協進行。目前,日本有591個“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經國家考試錄用的專門技術員6680人和經地方考試錄用的改良普及員10356人,這些普及員均為公務員。農協還擁有近2萬名的營農指導員。
(七)健全和規范農業決策程序。日本農業決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農協:要求解決的政策、技術、資金問題——政府管理部門:歸納分析、優選課題(超前1-2年)、公開招標——各類專業協會或咨詢機構競標:課題調研、提出對策----反饋給政府管理部門——報上級和同級議會討論——法定程序審批——下達政府執行。這樣的程序能充分體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失誤。
三、啟示與建議
我市人多地少,農業的家庭經營方式與日本有相近之處。借鑒日本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以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日本發展農業經驗表明,只有通過行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把農民和農業企業組織起來,才能為科技推廣、質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農民維權等提供有效的載體和運轉平臺,才能把單家獨戶經營的弱勢農業變成規?;a業化、社會化經營的強勢農業。借鑒日本的經驗,加強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關鍵要把握四點:一是將政府的一些具體的經濟職能,轉由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行使,政府主要通過制定規章、準則、標準,搞好監督管理,特別是要適應鄉鎮擴大的趨勢,強化鄉鎮一級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的職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專業大戶和行業龍頭企業為載體率先推進;三是從市場前景好、種養效益高的農業行業領域重點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的原則,穩步推進。
(二)以發展設施農業和養殖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日本發展經驗表明,工業化和城市化必然導致農業生產結構的改變,糧食、油脂生產必然呈下降的趨勢,蔬菜業、養殖業將成為農業的主導產業,設施農業成為集約型農業的主要形態。因此,無論是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還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產品新鮮度高、市場銷路廣、經濟效益好的設施農業。近年來,我市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我們要適應這一形勢,把中央政策與合肥實際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設施農業、養殖小區和農業產業園區快速、健康發展。
(三)以優化質量和品質為重點,大力突破國內外市場農產品綠色壁壘。日本農戶年收入最少要達到80萬元人民幣,務農者才能穩定。歐盟基本上也是這個水平。比勞動力成本,日本和歐盟根本無法同我們競爭,這點他們也非常清楚,危機感很強,做了很多細致的對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護性措施,主要為兩條:一是提高質量檢測標準,樹立技術壁壘;二是采取綜合技術措施,提高本國產品的質量。我市農產品要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最關鍵的是要突破質量和品質的“瓶頸”制約。一要以專業大戶為龍頭,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為質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檔案的建立奠定基礎;二是從老百姓最關注的夏季葉類蔬菜著手,推行實名制銷售,提高消費者信心;三是以外銷前景廣闊、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為重點,集中財力和人力攻關,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營養價值,增強對國內外消費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開的方式,全過程向消費者宣傳保障質量、改善品質、增加營養的措施。
(四)以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工程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我市開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工作起步比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農業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強。在農業發展新階段,圍繞農民增收,發展特色農業,全面推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工作,借鑒日本經驗,關鍵是走好兩步棋:一是政府引導,農民自愿,集中力量開發一個主導產品,造就一個成功范例,引導農民圍繞主導產品發展生產經營;二是把從事主導產品生產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利益共同體。
(五)以扶植種養大戶為重點,大力培育專業務農者。日本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村人口稀疏、農業衰退、勞動力老齡化和女性化等問題,也是我們難以避免的。為了穩定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綠箱政策,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一是適應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趨勢,大力扶持專業農戶提高機械化水平;二是針對老齡化和女性化的趨勢,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種和技術的研究推廣;三是加強對專業務農者的技能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由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四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圍繞農業、農村、農民開發休閑產品,體現鄉土氣息
多種方式引導休閑農業規范管理,提升水平
我國休閑農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大體上經歷了萌芽起步、初步發展、較快發展和規范提高四個階段,正在經歷五個重大轉變。一是從發展方式上看,從農民自發發展,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轉變;二是從休閑功能上看,從簡單的“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向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等方向轉變;三是從空間布局上看,從最初的景區周邊和個別城市郊區,向更多的適宜發展區域轉變;四是從經營規模上看,由一家一戶一園的分散狀態,向園區和集群發展轉變,五是從經營主體上看,從以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經營、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轉變。
當前,我國休閑農業已進入了快速發展、規范提升的新階段。中央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加上休閑農業潛在的巨大市場前景,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據對全國19個省市區的不完全統計,去年,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超過1175億元,直接帶動就業近280萬人,其中吸納農民就業達267萬人。休閑農業已經成為一些地區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但是,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從產業內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科學、管理水平不高、人員素質較低、基礎設施較差等問題。從外部環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認識不統一、行業管理和規劃引導不到位、政策扶持滯后,業主融資貸款難、社會負擔重等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休閑農業發展的瓶頸。
發展休閑農業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要把休閑農業作為一個產業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納入到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來謀劃,引導適宜發展的地區有序推進,避免各地一哄而上,低水平盲目發展。鼓勵利用荒山、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邊遠海島和可以開發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發展休閑農業,避免濫占耕地。
關鍵詞:蔬菜施肥;水溶肥料;現狀;前景
隨著農業設施化、機械化和自動化等程度不斷提高,滴灌施肥技術已經逐漸成為現代農業高附加值農作物水肥管理的主流技術。針對作物需求和土壤養分供應的特性,實行“總量控制”和“分期調控”的原則,實現“少量多次”的供應施肥方式,可以極大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但是由于傳統單質肥料和顆粒復合肥養分不全面和雜質含量較高,水肥一體化栽培過程中經常出現堵塞滴頭或噴頭、養分配比難以滿足作物生長要求等問題,由此使得水溶性肥料市場在最近幾年內迅速擴大。水溶肥料作為一種與節水灌溉、立體高效栽培、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相配套產生的一類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節能環保、節水、省肥、省工、增產的特點,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優良產品,也是未來肥料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水溶肥料的由來及其分類
水溶肥料最早出現在美國,早在1965年美國就出現水溶性肥料專利產品。在美國灌溉農業中,25%的玉米、60%的馬鈴薯、32.8%的果樹均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加拿大、以色列等國的水溶肥料產品應用市場也非常廣闊,尤其是在以色列等缺水國家的水肥一體化應用比例達90%以上。中國應用水溶性肥料起步較晚,是由噴施葉面肥和保護地沖施肥慢慢演變而來。
目前國家允許生產的水溶性肥料產品一共有6種: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有機水溶肥料。其中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技術相對成熟,相應產品及其應用較為常見。
2 中國水溶肥料市場流通情況
中國水溶肥料產業從2007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目前全國已有近300家化肥生產企業在農業部備案生產水溶肥料,登記的各類水溶肥料產品達到4 300多個。2011年,全國水溶肥料產量達到60萬~80萬t,產能較大的省份分別是山東、廣東、江蘇等。水溶肥料產品的主要品種是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含腐殖酸類水溶肥料。目前水溶肥料的市場價格是8 000~10 000元/t,其利潤空間比較廣闊,平均利潤達到100%~300%,高回報的利潤也催生了水溶肥料行業迅猛發展。
3 遼寧省水溶肥料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生產技術落后
與國外水溶肥料企業相比,國內水溶肥料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生產設備極其簡陋,研發資金和技術人員投入嚴重不足。不少企業僅僅是將尿素、硝酸鉀、硫酸鉀、磷酸銨等原料肥簡單混配,生產車間沒有吸濕設備,染色及防結塊技術不過關,生產出的肥料往往出現潮解、板結、染色不均、雜質過多、水溶性差等現象,嚴重影響水溶肥料的生產和銷售。
3.2 肥料配方不合理
許多生產企業在確定產品配方濃度時,并沒有根據不同作物以及作物生長時期的養分需求配置濃度,僅參考已登記產品配方。部分企業為方便登記隨意制定配方,導致產品使用后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盲目生產高養分含量的水溶性肥料,既浪費了資源,又不能為中低養分含量水溶肥料留出發展空間。
3.3 市場價格居高不下
水溶肥料的價格遠高于普通復合肥料,一方面是因為生產原料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水溶性肥料為上市新產品,包裝印刷也比較花哨,容易吸引消費者,經銷商容易獲得較大利潤,導致該產品價格難以回落。
3.4 假冒偽劣產品多
由于水溶肥料生產工藝簡單,經染色后的成品肥料很難辨別其原材料,所以不少廠家以硫酸鎂、硫酸鋅等低價肥料添加激素冒充水溶肥料,或者以復合肥料替代一部分生產原料來牟取高額利潤。
3.5 擅自修改標識
水溶肥料包裝標識比較混亂,多數企業不按等級內容設計包裝標識,包裝設計五花八門,隨意夸大宣傳的現象比比皆是。
4 中國水溶肥料發展前景探索
水溶肥料被譽為21世紀中國化肥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完全水溶性肥料作為常規復合肥產品類的一小類水溶性品種,由于完全可以通過精量施用,可顯著減少肥料的投入總量,與當前的“低碳節能”、“高效環?!钡痊F代農業理念相吻合,可以說水溶性肥料正擔負著這種使命,隨著水肥一體化技術的不斷推廣以及灌溉設施的完善,完全水溶性肥料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廣闊。
4.1 擴大產品和品牌效應
企業要在自身產品上創造“賣點”,打造特色產品,同時在多品牌戰略的應用上要有所突破,必須要在打造強勢品牌上下功夫。
4.2 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營銷模式
企業要培訓具備專業素養的技術人員,水溶性肥料的銷售人員即是技術人員,銷售水溶性肥料實際上就是推廣技術和設備,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時期的配方需要實現精量調控,如果銷售隊伍達不到專業性要求,就很難在市場上站得住腳。
4.3 產品價格應兼顧農民利益
如今,休閑農業的清風吹拂到美麗的塞上,又將使這里綻放怎樣的奇葩?6月28日下午,由自治區農牧廳組織的寧夏休閑農業協會正式成立,記者在寧夏休閑農業協會成立大會現場采訪了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寧夏休閑農業協會會長馬明。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區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馬明:休閑農業是具有市場需求、蘊藏巨大潛力的朝陽產業,是一項利國利民、一舉多效的新興產業。發展休閑農業是國務院賦予農業部門新的職能,也是農業部門“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自治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區休閑農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各地根據自然特色、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創新發展模式,豐富發展內涵,挖掘鄉土文化,先后形成了農家樂、休閑農莊、觀光采摘園和農業主題公園等形式多樣、功能多元、特色各異的模式和類型。農業功能得到一定拓展,為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創業增收提供了新途徑。
目前,全區休閑農業企業已有452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區25家,全區休閑農業年接待人數超過452萬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7億元,上繳稅金764.4萬元,實現利潤9763萬元,帶動了10萬多名農民受益。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式已從農民自我發展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方向轉變,經營規模從零星分布、分散經營向集群分布、集約經營轉變,功能定位從單一功能向休閑、教育、體驗等多產業一體化經營轉變,空間布局從城市郊區和景區周邊向更多的適宜發展區域轉變,經營主體已從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轉變。
此外,隨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品牌建設不斷推進。各地在發展過程中,努力打造休閑農業知名品牌,開展示范縣(區)、示范點創建活動。銀川市西夏區被授予首批“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呼,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西野農林牧有限公司萬義生態園被授予“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實踐表明,發展休閑農業能夠使農業變成快樂的產業、農民變成富裕的群體、農村變成美麗的家園。
但從總體來看,各地對發展休閑農業思想認識不統一、重視不夠、工作推進不力、行業管理和規劃引導不到位、政策扶持滯后,服務體系也有待完善。從休閑農業內部看,還存在缺乏統一規劃,布局簡單雷同、基礎設施不完善、投資結構不合理、企業管理水平不高、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等問題。
記者:休閑農業對城鄉文化交流,增加農民收入有哪些積極意義?
馬明:發展休閑農業具有顯著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城市居民在農村休閑、旅游活動中,既能感受到鄉村的民俗鄉情、生活風貌,又了解到了農業生產知識,同時傳播了現代城市文明,有利于農民更新觀念、解放思想。而廣大農民朋友在休閑、旅游服務實踐中,學到了先進的經營手段和經營理念,提高了整體素質,認識到了生態環境是發展休閑、旅游農業經濟的前提和基礎,增強了環保意識和責任,同時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效地促進了城鄉精神文明建設。
記者:您如何看待我區休閑農業的發展前景?
馬明:“十二五”是旅游消費向休閑消費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區休閑旅游資源70%在農村,休閑農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與社會保障的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將得到極大地提高,居民消費潛能得到釋放,并在相當程度上舒緩有關休閑的基礎性制約。可以預見,由于改善民生成為“十二五”規劃的亮點和重點,未來的5年將是我國旅游、體育、文娛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消費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財政新增投資主要用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對休閑農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各種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會越來越大,專家、學者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關注,各部門的聯合和支持會越來越緊密。最重要的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轉變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休閑消費正在成為其中的一大亮點,市場潛力巨大,前景看好。
記者:休閑農業協會的成立,將從哪些方面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否會使農業產業結構形成新的格局?
馬明:寧夏休閑農業協會成立后,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工作:
組織編制寧夏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以黃河金岸發展為主線,以實施寧夏三大示范區農業生態經濟戰略規劃為重點,依托黃河農耕文化、神秘西夏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和傳統特色的資源,形成黃河金岸、愛依河兩岸、賀蘭山沿線、環生態六盤集文化娛樂、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餐飲購物等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集群”;認真組織編制自治區、市、縣休閑農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組織參加“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星級創建行動”和示范創建活動。以典型引路,全面拓展農業的觀光休閑、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功能。為自治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樹立一批可推廣、可復制、可學習的典型,為消費者推薦一批高素質、高水平、高滿意度的園區,創造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品牌。
開展自治區休閑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推介活動。在“十二五”期間重點推出3~5條休閑農業精品旅游線路。將優秀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園區和景點連成線,推薦給以周邊市民為主的消費者和相關旅行社,擴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促進會員單位提高服務質量和增加經濟效益。
組織開展從業人員培訓。在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全國休閑農業培訓的基礎上,將休閑農業講解員、鄉村旅游導游員、農家樂接待服務人員等新職業納入到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按項目補助標準給予技能培訓經費補助。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服務技能和水平,開闊管理人員的視野和思路,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莫桑比克的投資優勢
――政治穩定。莫桑比克自1992年內戰停止,即進入和平與發展階段,政局一直保持平穩運行,20多年來未從未出現政治危機、政權更迭等政局動蕩事件。為外資在莫國長期發展奠定穩定的和平環境。
――經濟發展迅速。多年來,莫桑比克經濟增長率一直在7.6%―8.3%之間,被世界銀行評為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社會睦鄰友好。莫桑比克人友善熱情,知足常樂,各民族、各宗教和睦相處。對外國人也比較友好,排外、仇富現象很少見。
――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原生態自然環境得天獨厚。
――地理港口優勢。莫桑比克位于非洲東南部,海岸線長達近3000公里,從南到北依次分布有馬普托、貝拉、克里馬內、納卡拉、彭巴和蒙特普埃希6大集裝箱港口城市,是東部與南部非洲國家的出???,占有優越的港口運輸優勢。
――匯率穩定。莫桑比克匯率長期穩定,從2003年到2013年十年間,1美元兌換梅蒂卡爾(銀行匯率)一直穩定在1:(26-30)之間。同時,莫外匯管制較為寬松,當地貨幣梅蒂卡爾和美元等貨幣可自由兌換。
――勞動力價格低廉優勢。莫桑比克勞動力資源豐富,城鄉存在大量青壯年失業人口。根據該國勞動力最低工資標準規定,農林牧行業為2300梅蒂卡爾,約合516元人民幣;大型工廠雇工每人3116梅蒂卡爾,約合700元人民幣。
――電力充沛。莫桑比克卡奧拉巴薩水電站裝機容量207.5萬千瓦,建成后長期為非洲第一、世界第七大水電站。莫桑比克電力充足,并出口到南非、津巴布韋、馬拉維等周邊國家。目前,在莫桑比克投資建廠,工業用電每度電價格相當于3毛錢人民幣,用電越多價格越低,政府鼓勵多用電。
――與中國友誼深厚。中國在莫反殖民戰爭時期,即給予莫人們武裝培訓、提供武器與后勤等支持,并在莫國獨立當天與之建立外交關系。中國與莫桑比克是同志加戰友加兄弟的傳統友誼國家。
――與東方及西方國家均保持良好的交往與輿論關系。良好的國際環境為莫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紅利。
――投資回報率高。據美國商務部調查,近年來在非洲的投資者,年均獲得投資效益高達36%以上。
――進入歐美市場的絕佳跳板。莫桑比克與美國簽署有《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AGOA)、與歐盟簽署有《科托努協議》(Cotonou Agreement),其產品進入歐美市場享有免關稅優惠政策。例如中國的紡織品進入歐美,關稅壁壘諸多,但要是到莫桑比克設立紡織廠,其紡織品則直接免稅通行。
――區位大市場優勢。莫桑比克屬于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成員,該共同體擁有非洲約1/3的面積、人口與經濟總量。立足馬普托,面向共同體15個成員國的大市場,商機無限,前景廣闊。
關注礦產、服裝、農業等領域的投資機遇
――礦產。莫桑比克有待勘探和開發的能源礦、金屬及非金屬礦產資源較多,具備良好的開采遠景。其中,石油有10多家跨國石油公司正在莫桑比克進行石油資源勘探活動,被認為是一個尚處勘探、前景看好潛力較大的未來石油生產國。同時莫桑比克天然氣資源豐富,是非洲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國之一,目前已探明的有2個屬于世界級的天然氣田,儲量豐富,質量好。莫桑比克已探明加上可預測煤炭資源總量接近300億噸。莫桑比克是世界上重要的鈮鉭資源國和生產國之一,鉭儲量居世界首位,鉭產量占世界總量的9.4%。莫桑比克寶石資源比較豐富,種類也較多,目前生產的寶石主要包括海藍寶石、銫綠柱石、電氣石、石榴子石和藍線石。在贊比西亞省主要生產海藍寶石、銫綠柱石、電氣石和其他寶石。
――服裝業。在經歷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接近崩潰之后,莫桑比克的紡織和服裝工業開始重新萌芽。目前,莫桑比克的紡織和服裝部門大約有20個工廠,但是這些工廠大部分以低產能經營,僅根據收到的訂單生產。
近年來,莫桑比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重振服裝業。2009年2月份出臺新稅收政策以吸引紡織業投資,即紡織企業投資者前10年不再支付公司稅,之后5年只用支付公司稅的50%。莫政府以免除進口設備和原材料關稅刺激工業投資,去年獲利企業達42家。同時,根據美國《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和歐盟《科托努協定》在紡織品和服裝出口方面給予莫桑比克國家很多優惠待遇。莫桑比克可按普惠制向美國免稅出口460種商品。受益最顯著的是紡織品和服裝。莫桑比克盛產棉花,建議國內生存艱難的紡織、服裝生產廠家到莫桑比克設廠,產品可直接進入歐美市場(可參考斯威士蘭華資服裝、印染廠)。
――農業。莫農業自然資源優越,土地廣闊肥沃,氣候條件好,年平均氣溫在20-26攝氏度左右,雨量充沛,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具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前景。莫經濟作物具有一定的競爭力。70年代初,曾是世界最大的腰果仁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5%。
近年來,莫桑比克把發展農業確定為擺脫貧困和發展經濟的重點。1993年修訂了新的《外國投資法》,頒布了投資法條例和投資收益法,鼓勵外資來莫,規定農業領域的投資可以享受稅收和用地方面的優惠。
鼓勵外資以貨幣和機器、設備以及經營外資項目所需進口的物資進行投資,也可以技術轉讓等無形資產進行投資。最低投資額5萬美元,允許外商開辦獨資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采購原材料、銷售本企業產品。外資企業可享受2-10年的免稅政策;根據外資所占的比例,建立公共積累基金享受免稅優惠;對培訓莫方雇員的費用,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計算所得稅前應予扣除;投資方貸款的利息予以免除;免除進口稅、增值稅以及海關手續費減免50%;大豆出口不征關稅;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5年內免征所得稅;農業項目的所得稅為10%。投資企業在收回投資期間(十年內),享受所得稅50%-80%的減免;農業投資土地使用費每年每公頃0.25至1美元,使用期限50年,到期可續延等。
莫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先進的農機設備和農業管理經驗,政府積極尋求與我進行農業合作。
――漁業。莫桑比克擁有約2700公里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盛產石斑魚、龍蝦、大蝦及軟體魚等優質魚類,年捕撈量可達20-30萬噸,但是,由于本國漁業捕撈設施十分落后,多采用手工近海捕撈,產量一直徘徊在11-12萬噸之間,莫桑比克漁業捕撈處于亟待開發狀態。西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槍魚漁場之一,每年的漁獲量為88.5萬噸。
莫桑比克政府制定出臺了包括漁業在內的外國投資法。根據其規定,鼓勵外資投資漁業基礎設施,如冷庫、港口碼頭和漁產品加工廠等,其項目建設所需進口機械設備及物資可享受減免稅賦的優惠政策,對從事農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公司繼續減征10%的公司所得稅。在發展快速地區可享受“K”類產品的優惠政策,包括相關設備免除關稅及增值稅等,同時在2015年之前,可享受營業額減免80%稅率的優惠;2016―2025年可享受營業額稅減免50%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