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
時間:2023-09-18 17:07: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城鎮;環境問題;浙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2文獻標識碼:A
小城鎮建設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產生了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的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小城鎮居民生存質量的下降,以及生存質量的下降所引起的人類生存危機。循環經濟及城鎮化發展背景下,研究解決小城鎮環境問題和實現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方法顯得極為重要。
一、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問題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浙江省經濟依托小城鎮建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而與此同時,小城鎮建設所引起的資源問題、污染問題、生態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為阻礙小城鎮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主要環境問題分析
1、土壤污染
因為城市污染的轉移和農村自身所造成的污染,使土地受污染面積不斷增大,白色污染是因為農用地膜和一次性塑料袋的廣泛采用,又沒有科學的回收利用措施造成的,塑料垃圾在土壤中破壞了土壤結構和通透性,對植物生長造成了不良影響,用填埋法對垃圾進行處理,對土地資源在占有的同時造成極大破壞,填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對土質造成嚴重影響,對地下水也造成污染。此外,土地資源受污染的另一個原因是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使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生態條件發生明顯變化,影響了植物的生長。
2、水資源短缺、水污染
水資源是否充足與小城鎮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目前,浙江全省各水系流經城鎮的局部河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較為嚴重的是近岸海域環境的水質,絕大部分環境功能區的水質保護不達標。
3、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
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承受的污染日益嚴重,農村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問題的不斷出現,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阻礙。浙江省農業生產中每年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國平均使用水平,大大超過發達國家設置安全一上限。
4、鄉鎮企業污染
在鄉鎮工業的迅速發展的形勢下,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劇增。水環境質量更加惡化,浙江的某些鄉鎮企業的固體有害廢棄物在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就近堆放在田間地頭,這些有害的廢棄物在雨水的沖淋下,對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
(二)環境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1、城鎮建設規劃不科學
科學規劃是小城鎮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工作。目前,浙江小城鎮建設中普遍存在規劃不夠完善、不重視規劃延續性的問題,編制的規劃沒有得到有效實施;存在重復建設,小城鎮的內部工業、商業等功能區分布混雜:各功能區發展不夠協調,資源的開發不合理,造成生態的嚴重破壞。小城鎮總體布局分散,呈現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無法形成集聚效益。
2、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目前,有些領導或部門沒有正確認識和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只注重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視了對“三廢”治理,另外,由于小城鎮人口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其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還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改善過程。
3、環保投入低,治理資金不足
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于小城鎮建設的速度,小城鎮污水處理、收集能力相對較差,大多就近流入河道;小城鎮垃圾收集能力較差。環保投入少.投資渠道也不暢通,排污收費不足,技改資金用于環保比例約達到國家規定的一半。
4、鄉鎮企業粗放型發展
鄉鎮企業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設點辦廠,其特點是“小而全,多而散”,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要受到行政管轄區的多種限制,形成了較為分散的格局,大多是各鎮為政、各村為政,這就使相對集中的污染源,變成了交叉性面積污染。
二、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發展對策
(一)優化小城鎮建設規劃
我國小城鎮建設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小城鎮建設規劃思想滯后。要解決小城鎮環境問題,實現小城鎮建設可持續發展就要首先優化小城鎮建設規劃,強調小城鎮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主要包括:一)人口規模規劃。即根據小城鎮生態環境、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狀況等科學預測小城鎮人口規模,并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使之與小城鎮環境容量相適應;二)土地利用規劃。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多地少,浙江省也不例外,因而在城鎮化進程中應合理利用土地,并對耕地進行有效保護。因而政府應結合小城鎮面積、規模、地形、水文特征等合理利用土地和規劃建設,避免浪費土地資源;三)環境污染防治規劃。要立足于小城鎮自身的經濟實力,以小城鎮性質為依據,以生態規劃和經濟規律為指導,結合當地大氣環境、水環境的實際,綜合防治,似防為主、防治結合。通過調整鄉鎮企業的發展方向、合理安排鄉鎮企業布局、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等一系列措施。除此之外,小城鎮建設規劃中還應做好生態功能分區、綠地系統規劃、資源利用和保護規劃以及防災規劃等,力求體現小城鎮建設的區域性、高效性、整體性。
(二)促進小城鎮產業結構調整
循環經濟背景下,小城鎮應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優化產業布局。為了減少工業生產對小城鎮環境造成的污染,應大力度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降低其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情況嚴重的勒令搬遷或停辦,通過合理的建設規劃引導鄉鎮企業向著集中化、連片化形式發展,一方面形成良好的聚集效應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對工業污染的幾種治理;二)發展環保工業。對新工業項目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因素,適當淘汰低產出、污染嚴重的生產項目。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倡清潔生產、環保生產。建立和健全工業污染管理規定、防治辦法和工業污染評價標準體系,并嚴格執行,以鞭策鄉鎮企業不斷向生態型企業發展。三)發展環保農業。增加農業發展投入,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為農業生態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以及生態農業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基礎。指導農民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積極研究和宣傳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減少土地污染。
(三)增加環保投入,提高環保管理水平
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只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才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解決。對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做到以下兩點:一)增加環保投入。加強小城鎮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污水處理廠,以及太陽能裝置、沼氣池等利用清潔能源的設施和設備的配置。擴大城鎮綠化面積,提高小城鎮居民人均綠化面積;二)健全小城鎮環境保護體系。完善小城鎮政府功能,增強環境管理能力。完善城鎮用地制度,研究土地利用的適宜度、合理利用資源、節約用地。
三、總結
總之,在小城鎮建設中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是城鎮化背景下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應在充分結合小城鎮規模、性質、功能及其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從優化建設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強化政府管理等方面解決小城鎮環境問題,并逐漸實現小城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永紅、王新益.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問題與對策.[J].企業導報.2012(9):255
[2]邱清華、鄧紹云.小城鎮建設的作用與出現的環境問題及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1):55-57
[3]宋麗華、張翔.怎樣解決小城鎮建設帶來的環境問題.[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6(3):67-70
[4]陳振興.淺談小城鎮建設發展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J].法制與社會.2008(12):293
作者簡介:
寶雞市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生態經濟協調度的影響研究
農戶耕地勞力投入的影響因素——基于湖北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
山西平朔煤礦造林碳匯研究
成都市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
淮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以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為例
基于結構突變理論的國內出游率趨勢探析
農村小額信貸風險分析與對策研究
農村地區資金外流對新疆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
上海現階段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難點與對策
我國股票市場財富效應測度的實證研究
民營經濟增長中的發展邏輯與金融制度安排
影響農民轉出個人土地的因素的調查——基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未央區的研究
許昌市土地利用結構及空間形態變化分析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規程(試行)的實踐與思考——以桂林洋經濟開發區為例
中原城市群地區土地資源利用及優化配置研究
基于耕地保護模式的博弈分析
論西南石灰巖地區少數民族保護土地資源習慣法
基于能值相圖的金昌市生態經濟系統發展趨勢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市循環經濟效率評價
生態倫理觀在公共經濟政策中的培育與運用
土壤擴蓄增容肥對土壤養分含量及小麥產量影響的試驗研究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武夷山市綠色GDP核算研究
四川省寶興縣產業結構變動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紫金縣城鎮化水平預測分析
海南中部山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社會保障支出對個人儲蓄的影響研究
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及其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基于DPS的右江流域鄉鎮尺度生態經濟區劃探討——以右江流域典型區域為例
節能減排數據統計研究——以廣東公路運輸行業為例
應用條件價值評估法(CVM)完善環境工程項目審計中對環境績效的審計——以寧波市內河治理工程為例
快速城市化下的重慶市生態足跡動態變化研究
論朝鮮族農村空殼化的生態隱患——生態人類學視野下的現代社區變遷
南京新農村示范中心科學發展規劃定位探索
金融生態優化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生態資產管理方法初探
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分析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的再思考
土地資源約束下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升——以江蘇為例
西部生態投資補償模式的比較與選擇
基于主體功能區視角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基于信息熵的區域人力資源生態系統功能分析
黃河水保工程清澗河項目區生態經濟系統健康分析
農地轉非中如何合理補償農民?——兼評兩種代表性征地補償觀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保險保障制度現狀評價與政策建議
旅游對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響分析——對武陵源景區的調查研究
基于RS&GIS的西雙版納生態安全評價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問題與出路
生態哲學:馬克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智慧之光
歐盟環境政策體系與其實施機制對中國的借鑒
基于特大型工程項目和諧管理的激勵合同設計
環境資源會計核算體系探討
基于模糊層次分析的上市公司財務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充分發揮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在貨幣政策實施中的作用
排污權價格形成機制及其優化分析
我國排污權初始分配和交易的證券化設想
以政府為主體的水污染減排體制構建
再生資源價格動態的R/S分析
基于模糊數學模型計算杭州市資源水價
【關鍵詞】 梯級開發 流域綜合規劃 規劃評價 環境容量 水庫
我省山多谷深,河網密布,河流(除汀江外)基本上都是在我省發育并獨流入海。由于降水量充沛,因此,河流湍急,水動力條件好,自凈能力強。但是近年來,隨著水電站的不斷開發,我省主要水系都進行了多級梯級開發,形成了星羅棋布的河道型水庫。單南平市已建、擬建的水電站就有1011座之多。水流從湍急河流,變成了靜止的湖面,生態環境和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很大,自凈能力減弱。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于有序開發小水電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通知》和省政府《加強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規定(試行)》,我省的環評單位對福建省各主要流域綜合規劃開展了規劃環評工作,我省22條68個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流域綜合規劃環評的環評工作已基本完成。
我省河流主要有以下十大功能。即飲用水功能、水能發電功能、交通運輸功能、水產養殖功能、旅游景觀功能、工業生產用水功能、農業灌溉功能、城市納污功能、生態功能、防洪排澇等十大功能。因此,作為流域綜合開發必要有整體觀點,統籌協調地表水的各種功能,實現和諧發展。
流域綜合開發具有對環境有利和不利二個方面,例如一個200萬KW的水電站與火電站相比可節約原煤50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24萬噸、氮氧化物4.4萬噸、CO 1150噸、廢渣140萬噸。因此,水電開發的有利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流域開發又會帶來生態破壞和自凈能力下降等負面影響。流域綜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任務是討論其對環境不利影響及其對策措施,發揚有利影響,減少不利影響。
我省各主要流域綜合規劃基本內容包括水資源利用規劃、水電規劃、防洪排澇規劃、城市供水規劃、灌溉規劃、航運規劃、水土保持規劃等方面的內容。規劃環評針對該流域規劃的內容進行評價。重點放在水電規劃的環境評價中。
規劃環評的重點是流域開發中對累積、二次和間接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和評價,使流域規劃對環境的累積影響最小化。即在時空尺度上累積度最低;在空間上的分布累積區最小,在時間上的分布范圍;累積頻率最低。根據本次對流域綜合評價結果主要環境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我省流域開發的主要環境問題
1.1我省河流的水電開發程度過高,超過了國內外的控制水平
根據錢正英等“人與河流和諧發展”一文的介紹,國內外對開發程度分類,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完全或基本保持自然狀態的河流系統:人類活動影響較小,基本上未建具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開發利用程度小于10%,這在我省已基本沒有了;
第二類:人工化與自然復合的河流系統:人類活動有一定影響,流域中建有一定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開發利用程度一般在40%以下。這在我省也已很少;
第三類:人工化河流系統:人類活動影響較大,水工程控制程度較高,天然河流已改建為不同類型的人工河流系統,河流水質污染嚴重,開發利用程度在40%以上,甚至高達70%以上,這涵蓋了我省的絕大多數河流;
根據本次評價統計結果,我省主要河流的開發利用程度都在40%以上,有的河流如汀江甚至高達88.2%;在梅溪干流的78.6公里河段中建了20個電站;古田溪的達才溪在約5公里的河段中建了5個電站,其密度之密是少見的。由于河流的梯級開發活動,其自然功能正在或已經退化,如果要求對我省河流基本恢復其原有狀態與原有的自然功能,是不現實的;因此,只有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從工程設計、統一管理等方面,對各電站的開發、利用和改造作分類指導,并提出改造和管理的要求,這是這次規劃環評的成果。
對電站水庫的篩選基本原則有以下幾條:低水頭(5米以下)的電站;裝機容量低(小于500KW)的電站,超過設計時限的電站水庫;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大的電站水庫;對飲用水造成影響的電站水庫;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電站水庫。對不合格的電站采用行政措施加以解決。
1.2生態環境用水得不到保證
梯級開發引起的大量的脫水段或減水段造成對生態環境的不同程度的破壞。如汀江脫水段占開發河段的22.72.2%、回水河段占開發河段的69.04%。
如由于大的阻隔,大下游會出現脫水段(或減水段),如古田溪的造成脫水段居民的用水(灌溉等)的困難;在入海河段還會產生海水入侵的問題。由于梯級開發造成了水動力的變化,降低了水體的納污能力,河流的環境容量降低。如上世紀90年代的三明市的氨污染事件,下游的工廠排污的情況是正常的,但由于上游水庫的下泄流量減少,使下游河段污染物積累,造成氨的濃度升高,引起大面積的死魚。為了維護河道生態用水,必須保持河流的最小下泄流量。但大多數電站目前沒有保證河流的最小下泄流量,甚至連保證最小下泄流量設施都沒有。
因此,流域規劃要與當地水資源條件相適應,根據當地生產、生活、生態及景觀需水要求,統籌確定合理的生態流量,落實相關工程和管理措施,優化水電站的運行管理,實行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調度和運行模式,避免電站運行造成下游河段脫水段(或減水段),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水環境和水生生態的不利影響。
1.3對飲用水源的影響日顯嚴重
流域的梯級開發必然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庫,河流由于它的流動特點水生生態系統主要以動水生物為主,梯級開發后水生生物的種類發生了變化,水中生物變成以靜水生物為主,因此,在許多水庫中藻類和水浮蓮等會得到大量繁殖,有的還會有藻毒素產生,既對飲用水造成威脅,又大大影響景觀,富營養化對飲用水源的水質和水處理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永安的飲用水源由于藻類的大量繁殖,造成飲用水源處理困難而欲搬遷,三明市的飲用水源也從沙溪河搬遷到支流東芽溪,目前三明市的集中飲用水源地都不在主干流上。
1.4游魚類的游通道基本隔斷
由于大的阻隔,游魚類、水生生物的通道被隔斷,因此魚類的種群發生了變化。如建溪的胭脂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尤溪的等游魚類水生生物的通道,對游魚類有重要作用的河流,但原在大的建設中沒有建設過魚設施、甚至沒有考慮過過魚設施的建設。因此,對游魚類的的影響最大。
其次是由于水庫的建成,水產養殖業雖然得到發展,由此形成的養殖污染是不可忽視的。水產養殖一方面要求有優良的水質,另一方面又會排出很多污染物而污染河道,產生富營養化,成為一對矛盾。
1.5航運規劃基本沒有實施
梯級開發就其本意來講是可以提高航運的等級,如沙溪梯級開發時原設計是提高沙溪口到永安的航道噸級。但實際全省除了水口電站有船閘的設施外其它電站都沒有過船的設施,非但沒有增加至航道噸級,反而連航運都中斷了。
1.6存在低溫水對灌溉的潛在影響
對有灌溉作用的河段,一要注意其脫水段(減水段)的水量能否滿足下游灌溉的要求,二要注意水庫的低溫水會不會對農作物灌溉造成影響。但我省的高較低,低溫水的影響還不明顯。
1.7雖然個別的水庫侵占的土地不大,但從全省看被侵占耕田林田還是很大的
水庫的庫容侵占了大量土地、林地和濕地。有的侵占到自然保護區等重要區域,使野生動植物的生境發生變化,形成對生物物種的威脅。耕田的喪失對農民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糧食減產。
1.8對淹沒區移民產生較大的影響
水庫的淹沒,引起一部分居民的搬遷。而居民的遷移處理得不好的話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對移民的安置地又會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1.9防洪排澇設施對環境的影響
對水利工程來講,在設計中都有防洪排澇的的功能,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首先在防洪地選線時把濕地圍在里面作為房地產的開發地,減少了蓄滯洪區,只注意工程防洪,不注意生態防洪,其次是注意防洪對排澇設施沒有跟上,第三是業主為了增加經濟效益,不按水利部門的要求調度。
2 水電梯級開發過度的原因
水電梯級過度開發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
2.1與部分領導沒有樹立科學發展觀有關,以發展經濟為唯一的目標,明知會發生環境問題,但為了有政績,盲目發展水電站。
2.2水電站的開發雖然一次性投資較大,但是收益是穩定且少風險,因此,在開發者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管開發活動是否合理,都很愿意開發。一些政府部門的人員入股更是推波助瀾,利用行政的力量,通過環評和立項建設。
2.3開發者為了經濟利益,減少投資,不建或少建對一些應有的環保設施,在運行時也不按環評時候提出的要求,如最小下泄流量來進行操作。
2.4造成盲目發展水電站與部分領導和群眾的錯誤觀點有關,認為發電站沒有排出污染物,所以沒有環境問題,或認為對環境是都是有利的。因此,發展得越多越好。不明白水電站的建設存在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加劇了某些環境問題的不利一面。
3 對策建議
3.1對于對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的最小下泄流量,要采用立法手段來加以保證,并設立最小下泄流量的監控裝置。單靠大部分的業主的自覺性是不的。
3.2應重視本次全省性規劃環評的成果,并加以落實;繼續開展下一層(小于500平方公里)流域的規劃環評,因為更多的小電站是在小于500平方公里流域中開發的,所產生的環境問題更大。
3.3要解決能減小水庫電站對環境影響的主要關鍵性技術問題的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方案。例如,目前大部分電站沒有最小下泄流量的設施,應用什么工程措施加以解決;產生的富營養化問題應如何減輕等。
3.4對水電站要確保資金的投入,完善必須設立的環保設施,沒有資金的投入,環境保護只是一句空話。
3.5加強宣傳教育,使公眾認識到在水電站在給我們帶來清潔能源的同時,也存在的破壞環境的問題,正確合理開發水電資源。
參考文獻
〔1 〕李巍,王華東,王淑華.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環境科學進展,1995,(3):
〔2〕周世良.開展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福建環境,1999,16(2):2-4
〔3〕錢正英,陳家琦,馮杰.人與河流和諧發展.
〔4 〕李巍等.累積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環境科學進展,1995,(6):
〔5 〕李書紳,陳曉秋,劉予宇.SEA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科學,1998,增刊:73-77
〔6〕陳凱麒,王東勝.大壩建設環境回顧及梯級規劃環境評價研究方向.
〔7〕許天金,林國興.引水式電站大壩最小下泄流量的分析與確定,網易水利
近年來,我國雖在江河治理、水土保持、植樹造林、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與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加重,水資源危機正在日益迫近;森林減少、草原退化,植被破壞,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湖泊、水庫淤塞、土壤退化、土地沙化、自然災害加劇,我國生態環境面臨著惡化的趨勢。
現在水利事業發展方向是變工程水利為資源水利,生態環境又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1水利工程開發現狀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和速度越來越高,從水利發展史看,有幾個趨勢是比較明顯的:1水資源的利用,從單向走向綜合。現代水利工程除了灌溉、發電之外,還與防洪、城市供水、調水、漁業、旅游、船運、生態與環境等多目標相聯系。一水多用,一個工程為多目標服務已成為普遍的論證、決策原則。單項工程建設逐步發展成流域綜合開發,形成流域水利整體系統,新疆陸續成立了三個流域開發管理局(額爾齊斯河、塔里木河、伊犁河),其中塔河治理主要解決生態問題,突出體現了變工程水利為資源水利。
由于水利建設的加快,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強,因此,水資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設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
2水利工程的環境問題綜述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同樣興建水利工程也是,它主要是以某些自然、社會環境和土地為代價的;在付出代價的同時我們要考慮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的利弊問題,環境問題歸納為兩方面:(1)自然環境方面,工程興建,對水文條件的改變,對水域床底形態的沖淤變化,對水質、小氣候、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響,對動植物、對水域中細菌藻類、對魚類及其水生物的影響,對景觀和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響等。(b)社會環境方面,工程興建對人口遷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跡的影響以及因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旅游等產生的環境效益等。因此,在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必須全面了解其對環境影響的各個方面和影響的大小,以便比較方案和提出防治措施。
3關于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對策的探討
⒈探討的依據
本文主要談水利工程的興建和運用,對其周圍和影響范圍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必然產生負面影響。先談總結的規律:
⑴水庫建設規模越大存在的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大。
⑵在中、下游修水庫比上游高山峽谷建存在的更多的負面影響。
⑶多沙河流建庫的負面影響多于少沙河流(例如黃河上的三門峽)。
⑷干流上建水庫比支流上存在的更多的負面影響。
⒉存在的主要難題
⑴不可避免(或防止成本太大)的環境影響如水庫誘發強烈地震、大面積庫岸崩塌、瀕危珍惜動植物滅種等。
⑵以避免、減輕的環境影響這類影響一般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和施工,加強管理等多種手段可以避免、減輕、或通過自然因素自身的調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態平衡。
⑶介于兩者之間的環境影響主要是過大的淹沒損失而引起的社會問題和造成生態環境大面積惡化,修庫地下水位抬高造成的大面積的土地鹽堿化,如果治理不好則付出的代價將是極大的。
所以,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已成為我國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這也是水利工作者在從事水利事業的同時要考慮的問題。
⒊環境影響評價
對于以上問題談談對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如何評價,主要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環境影響評價,實際上就是按環境科學觀點及其相關的價值取向,就工程項目影響引起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環境的價值變化,進行評判、預斷。
⑴工程的價值評價
對于許多屬于無價之寶的自然、風光、文物、物種等的影響評價,應明確其價值取向,使之可以定量及定性評價,使本該受到十分重視的問題,給以應有的地位。近年來,三峽庫區水生動物天然捕撈產量明顯減少。長江特有的白甲魚、巖原鯉、中華鲅在魚業產量中的比重已很少。白暨豚近年來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另外要對工程價值的時效性進行評價,如現有的工程所具有防洪、發電的功能和價值,幾十年后則其功能可能為其上游、支流眾多工程所代替,其在流域、區域或全國中的價值地位會相應降低。總之,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客體對主體的滿足程度。
⑵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
工程引起的資源和環境變化,應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成本因素,經濟因素加以評價。大型水利工程引起廣泛的生態與環境變化,對其有利影響,如何發揮其更大的經濟效益,對其不利影響,如何進行投資治理,投資治理后能達到什么樣的環境狀況,恢復到什么樣的水平,產生什么樣的治理效益,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確定投資目標,投資方向,投資項目和投資區域,力圖達到優化的投資效果。
⑶風險分析評價
實際上,每一大型水利工程都存在著某些不確定的風險因素,不冒一定風險的工程是不存在的。工程風險存在的幾率雖然很低,但一旦發生,則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與環境后果,為了做到有備無患,水利工程環境評價的風險分析評價是至關重要的。
⑷長期跟蹤評價
關鍵詞:地理學 前言探索 特點問題
一、學術研究的前沿探索
1.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研究
全球變化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為迎接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而設計和實施的研究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超級科學計劃。全球變化研究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涉及古地理環境演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減輕自然災害、典型區域環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的對策等眾多領域。我國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區域和全球環境變化關系密切,正是地理學研究可以發揮特長、顯示才干的領域。
2.陸地表層過程和格局的綜合研究
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是發生在陸地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異和空間組織。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地理學界發展了地表熱量與水分平衡、地理環境中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等三個過程研究的方向,國內外地理學界也發展了用社會科學理論解釋空間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學研究注重野外定點觀測和室內的實驗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間人流和物流的調查分析。
3.自然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是地球人類家園支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掠奪式的開發和不合理的經營管理,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環境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因此,應綜合研究我國各類自然資源的格局、過程和動態,從整體出發,研究各類自然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組合特征和演變規律。研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不同區域的資源與環境之間,特別是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自然資源的時空變化規律并評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闡明人類經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其調控機制和對策。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要劃分不同的生態類型,對其成因機制、動態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宏觀整治戰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途徑和措施。
4.區域可持續發展及人地系統的機理和調控研究
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而人地關系的協調需要從全球、國家和地區等不同尺度和層次上進行。人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內涵也不同。區域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地理學更能發揮優勢的領域。
5.地球信息科學、技術和“數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技術和信息科學等交叉、融合的產物。它以信息流為手段研究地球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人流的運動狀態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學的多學科性,它能夠為地球系統中許多研究領域的綜合、大型地學問題的解決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決方案。地球信息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信息時代地球科學的研究方向,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
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促進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和信息化?!皵底值厍颉钡暮诵乃枷胧怯脭底只侄危w性地研究解決地球問題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它不僅為地球可視化提供平臺,而且為地球科學實驗提供一個基本模型框架。利用這個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體各圈層的演變與相互作用的歷史、評價現狀、預測未來。地球信息科學研究則為“數字地球”關鍵技術的解決奠定了科學基礎,其發展將有助于推動“數字地球戰略與中國對策”的研究。
二、結合實踐的熱點問題
1.資源環境問題
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指出:改善生態與環境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加??;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全球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提高我國參與全球環境變化合作能力。綱要列出的資源環境“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有: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綜合資源區劃、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綱要提出的“科學前沿問題”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中涉及資源環境問題的有:地球系統過程與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
2.城鎮化與城市發展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為研究對象,以探求可持續發展機制及對策為己任的現代地理學有著廣闊的研究領域。城市地理學是近年來世界和我國地理學科中發展速度最快、應用性最強、學術思想最活躍的分支學科之一。城市地理學研究歷來有兩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為“點”,研究區域的城鎮體系;二是把城市作為“面”,研究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從應用角度看,兩者均是為城市和區域規劃發展服務。目前的研究熱點與學術前沿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機制和體制創新研究,城市體系與城市群(都市區、都市連綿區)的研究,大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空間、感應空間的研究,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3.區域統籌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的提出既是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理論發展的結果,又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統籌區域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說,全面發展就是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等各種地區都要得到發展;協調發展就是各種區域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區域關系融洽、區域處于良性互動的發展狀態;可持續發展就是區域發展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重點是加強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注重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區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在區域層面的戰略要求。通過統籌區域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目標,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從區域的層面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打好堅實的基礎。
4.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報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因此生態文明及其首要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成為地理學領域的熱點問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在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已較大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國土空間合理布局,以承載人口增長、經濟擴張帶來的高強度的經濟活動,使我國生態脆弱和環境惡化的地區得到保護和改善,使大都市區、城市密集區、經濟帶等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面向未來的發展趨勢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長期以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影響也愈加顯著。地理學應十分重視人文因素的影響及其反饋的研究,重視和發展與人文因素有關的分支學科,并促進其與自然地理學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強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并且擴展成為全球環境變化問題。
2.深化微觀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變化機理
從發展趨勢看,微觀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現在由靜態、類型和結構的研究轉變向動態、過程和機理的研究以及進一步的動態監測、優勢調控和預測預報等。自然地理側重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的研究,人文地理側重經濟、文化和社會過程的探討。注重物質遷移過程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和人文機理, 物質在多界面轉化和傳輸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從不同的物質尺度, 對地形發育、徑流形成、環境演變、污染物遷移、土壤發生形成、植被演替、土地退化、城市化等地理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
3.進一步拓展地理學的應用研究領域
在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發展的20多年,地理學不僅僅在決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區域和空間問題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許多應用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研究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重大項目的選址、區劃和區域規劃領域。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災害防治、城市和農村發展等問題成為地理學應用研究的熱點,以GIS技術應用為龍頭的地理信息和3S技術應用產業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有力地增強了地理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4.研究方法和技術的現代化
地理學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的歸納解釋,從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后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模擬實驗在人地相互關系、自然過程模擬、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對地觀測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網絡通訊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也從點到面、由微觀到宏觀、由區域到全球。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
參考文獻
[1]李旭旦.人地關系的回顧與展望――兼論人文地理學的創新[J].世界地理集刊,1981(2)
[2]寧越敏.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J].地理學報,1998(5):470-477
[3]鄭弘毅.農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區化及其對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我國環境巖土工程包括較多內容與學科,并且涉及到了工程地質學、巖土力學以及環境工程等的環境問題。而在環境巖土工程中還常見很多問題,以下就對這些問題進行防治措施的研究。
【關鍵詞】
環境巖土;常見問題;防治
1引言
環境巖土工程是多門學科交叉得到的科學,其中包括有巖石、巖土以及對各種地球微生物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的互相作用。環境巖土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較多問題,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問題的發生具有現實價值意義。
2環境巖土的相關概述
人們對環境巖土工程的認知不同,而綜合來看,環境巖土工程就是涵蓋了多門學科的科學,并且主要研究巖石與土壤之間的作用情況以及地球的各個環境圈。另外環境巖土工程也研究人為與自然環境問題的措施防治,研究分析巖土性質的新方法,以便解決巖土工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環境巖土工程就是應用巖土工程的相關手段、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等來防止人類與自然活動導致的地質環境破壞與惡化,并評價與分析各類巖土工程與環境之間的影響與作用,以便最大限度的改善人類環境的生活與運行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導致巖土工程問題的主要原因
導致巖土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期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包括:農田污水灌溉導致土壤受到污染;農藥使用、農業化肥;工礦與城市廢棄的沉降與排放;工業與生活廢水的隨意排放;固體廢物的濫扔堆積;巖土施工對地下水與巖土體的污染;交通運輸行業的建設與發展;過牧、濫墾、濫伐導致的沙漠化與水土流失;能源工業的建設開發;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地下水的過度開采等。
4環境巖土中常見的問題分析
(1)環境巖土的水土流失問題:在近些年的高速經濟建設影響下,我國任意耕地挖坡、濫砍濫伐以及大規模建設活動等極大的破壞了植被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我國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海砂超多了七億噸,盡管我國重視對水土保持的工作,但是水土流失現象依舊比較嚴重。
(2)環境巖土的海水入侵問題:導致海水入侵的原因就是我國沿海區域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的水位下降,海平面地下水位高于下降后的地下水水位,因此就會引發海水入侵問題,嚴重影響到了沿海城市的生活與工業水源,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3)環境巖土的地面沉降問題:地下水的過量與大面積抽取導致很多地表發生了下陷沉降問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過度開采天然氣、石油以及固體礦產物質帶來的地表塌陷與沉降問題也比較嚴重。
(4)環境巖土的土地沙化與鹽堿化問題:我國土地沙化面積不斷增加,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另外地下水自下往上的涌流導致地表水源的補充不足,過度鹽分的堆積導致土地鹽堿化現象比較嚴重。過高的河流水面以及河床淤積等問題也增加了地表的鹽堿化程度。另外雨量較少的干旱區域由于沒有及時的補充水源也導致土地鹽堿化面積不斷增加。新時期環境治理的關鍵問題就是防止與治理土地鹽堿化。
(5)環境巖土的山崩與滑坡問題:山崩與滑坡會引發較大的財產與生命安全。而引發滑坡的原因除了自然生態活動之外,還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交通運輸工程的建設、地下排水設施的施工等,這些都改變了巖土的形狀,導致滑坡問題頻發,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
(6)環境巖土的城市垃圾問題:新時期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城市垃圾問題比較嚴重,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7)環境巖土的核廢料問題:如今核電站的建設是為了緩解能源短缺問題,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核廢料的環境污染問題,給環境巖土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核廢料會產生放熱效應,巖體會與這種溫度變化產生相互作用導致裂隙的發展。因此我們要重視對核廢料的科學處理,避免其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8)環境巖土的填海造地問題:隨著沿海區域工業的發展與建設,使得填海造地現象比較常見,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土地資源問題,但是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在填海造地之前要做好對生態環境作用與影響的評估,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平衡。
(9)環境巖土的新問題:如今隨著我國生活與生產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導致工程可選擇的場址不斷縮小,此外還有很多不利于工程建設與人類居住的土地也被廣泛的利用與開發,較多企業重視工程的建設,卻忽略了對巖土環境的保護,極大的增加了工程巖土體的復雜性,導致其面臨著怎樣改造、整治與評價等問題。另外巖土體在人類活動與地球各個圈層的影響作用下,其性質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因而環境巖土面臨著環境因素變化導致的巖土體工程性質對其工程影響的評價問題。
5防治環境巖土問題的措施分析
(1)強化對環境相關理論與學科的研究:環境巖土工程學牽涉到的學科比較多,但是由于發展時間比較短,因此其研究的理論體系還不夠完善,例如環境巖土的研究對象、內容、科學性質、研究內涵,環境工程地質、工程地質、基礎工程、巖土工程學與環境巖土工程學之間的關系等,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探討環境與土壤,污染物、水與環境巖土體等的作用機理。
(2)研究巖土污染、失穩與變形機理:環境巖土工程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污染與變形問題,例如基坑隆起規律與深基坑開挖導致的結構變形,地震震動、開挖爆破對巖質高邊坡造成的穩定性問題,大高度尾礦壩與低密度、高溫的以及大高度特點的火電廠灰壩在地震影響下的穩定性評估問題,環境與土壤之間的互相作用問題,土體污染的特征與識別等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關鍵課題。
(3)做好環境巖土工程的設計規劃:環境巖土的工程學包括有環境學科以及巖土工程相關學科,也是為了研究以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巖土工程相關方法、技術以及觀點等。因此在開展巖土工程的設計與規劃時,要基于環境保護的原則,嚴格考慮到結構的安全與穩定問題,防備好巖土工程施工引發的環境問題與變化,從而科學合理的進行設計與規劃。
(4)應用環境保護作用下的巖土工程施工技術:巖土工程的建設活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環境,比如打樁施工的噪聲污染以及其擠土效應與土體振動效應、隧道挖掘前進時導致的地面沉降問題以及深基坑開挖導致的邊坡安全與穩定性問題等,這些都是巖土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因此在對巖土工程進行施工時,要做好對環境的防護與保護工作,以采取有效的施工技術避免其對環境造成過大破壞。
(5)研究應對環境巖土問題的新控制技術:由于環境巖土工程面臨著污染、失穩以及變形等問題,因此其對環境的破壞力比較強大,對社會經濟以及工程建設也會帶來較大危害與損失。因此在開展巖土工程活動的同時要不斷研究應對新問題的控制技術,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比如采用加筋、膠結、擠密、夯實、預壓、堆載等地基施工新技術來加固地基;采用焚燒法、堆肥法以及填埋法來處理城市垃圾;采用板樁墻以及擋土墻等支擋結構來輔助深基坑的開挖。這些新技術都可以有效防止其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6結束語
總而言之,經濟的發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都導致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力度不斷提高,因此環境巖土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環境巖土中還存在有較多的問題,我們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進行防治,從而在建設工程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進步。
作者:高玉祥 單位:阜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謝韜,章光.礦山環境巖土工程所涉及問題及防治對策探討[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2,01(8):19~20.
[2]譽志成,梁德榮.環境巖土工程常見問題與防治[J].科技致富向導,2012,06(4):13~14.
關鍵詞: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問題;措施
土地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搖籃,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以它為載體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土地的規劃利用后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評價更是給予極大的重視。當今社會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數量也隨之快速增加,在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規劃中,要注重其對環境影響的評價,有助于進一步做好生態建設。
一、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和必要性
雖然我國的社會經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同時也面臨很多環境問題,比如泥石流、沙漠化嚴重、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問題。但是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人們往往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對土地的利用沒有考慮到其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最終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在進行土地規劃時規劃過程和其對環境影響的評價要密切的配合,經過探析得出有利或是不利的影響。對土地進行規劃主要是對土地資源以及其用途的組織再利用,這樣就會打破其固有的狀態,對環境必然產生有利或是無力的影響,進而使當地的生態環境或是人們生活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土地在規劃利用前要采用科學的依據,全面、理性的分析研究,以便使土地規劃和環境協調發展。
1.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的影響深遠。
它對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并且也是日積月累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如果是不計環境破壞后果的,很可能引發滑坡、泥石流,甚至給生物的多樣性造成嚴重的危害,也容易引發水資源的枯竭。因此,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以科學性為原則,科學合理的利用和開發土地資源往往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樣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也有積極的影響。
2.土地規劃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
近些年,雖然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存在。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任重而道遠,目前較為嚴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水土流失現象嚴重;(2)土地干旱嚴重,沙漠化現象不斷擴展;(3)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等。
二、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目前我國只是著重于小區域范圍內的對土地規劃的環境評價,主要考慮的是土地建設對當地的土壤、地質酸堿度以及水質等方面的影響,只是很小范圍內的影響,所以,僅僅靠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難對其影響進行大范圍的研究。
2.對于負面影響沒有有效的治理措施。環境保護評價的重要內容就是通過預測評估,對不同的土地規劃中可能產生的有害影響提出相應的措施。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這些措施只是存在于評價結果中,缺少對實際解決措施的專門研究。我們應該了解的是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面對的問題是比較復雜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并且深層次的探究土地規劃給環境帶來的各個方面的影響,在這過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學的理論成果,比如可持續理論、地質環境學、生態學等,進行深入的、全面的綜合分析。
3.目前的情況是,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人們對此沒有形成普遍的共識,所以,這就使這項研究變得更加緊迫,急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于不同類型的土地規劃要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層次、多因素全方位的進行考慮,這樣才能使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更加的科學、合理。
三、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
在國內外已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做法,就是綜合評價前需要對建設項目的環境要素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土地規劃的環境評價可以借鑒國內外比較有效的針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和理論,舉例子來說:回歸分析法、加權比較法、灰色預測、有無對比法、費用效益分析法、有無對比法以及敏感性分析等。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可以依據區域范圍的大小,把圖形疊置法和指標法緊密結合的方式。圖形疊置法主要反映的是土地規劃的空間布局變化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而指標法主要體現的是土地結構數量變化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國家級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范圍比較廣泛,可以著重采用指標法。
四、土地規劃的環境評價的類別
土地規劃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即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項目規劃。根據以上類別可以把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相應的也分為三種類型。具有全局性影響的規劃就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它居于最高位,是其他兩項規劃的主要依據;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手段便是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和項目規劃這兩項規劃,這都是一些經常性的工作。
五、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對策
我國的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存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環境指標數據的定量化和難獲取性以及我國土地規劃指標自身的綜合性這兩大方面。我國的土地規劃利用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剛剛起步,還屬于探索階段,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1.建立相對完善的土地規劃利用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和基礎數據庫。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庫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那么從廣義上來說主要有四大類型,即土地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庫、土地規劃利用數據庫、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土地生態環境本底數據庫。
2.對于土地規劃環境評價的應用基礎要強化研究。土地規劃環境評價是一門應用性科學技術,而基礎數據的質量和數量、評價方法的合理性、評價指標的科學性這三大方面是評價效果的主要依據,除此之外,對土地規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土地評價的方法研究都極其重要,因此,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討應該進一步加強。
3.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是需要多學科之間的密切配合的,與此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公眾參與進來。多學科人才,多學科知識,多學科的力法的結合才能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的需要,土地的使用主體要積極的參與到對土地的規劃利用中來,這就是要提高公眾的參與熱情和參與意識。
4.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的評價方法的研究應該進一步加強。眾所周知,土地規劃的環境評價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也比較宏觀,所以導致很多定量指標的獲取存在一定的難度,結合案例的研究探討規劃的方法,然后在對比、分析不同評價方法適用性的基礎上加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