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7: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旅游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鄉村旅游本質特征的認識
鄉村旅游始于法國,其最初的發展是歐美度假旅游發展的一種空間選擇。始于一群貴族到鄉村度假,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船,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重識了自然,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后來,各國相繼有了鄉村旅游。至20世紀80年代后,歐美鄉村旅游已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
1.2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環境旅游范疇,以具有鄉村性的人文客體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文化旅游范疇。所以,鄉村旅游包括了鄉村性的環境旅游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鄉村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活動內容究竟是以環境旅游為主,還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取決于該地區的本質特征。
2鄉村旅游的市場開發
開發農業旅游資源,主要是對農事活動、農村部落、農民生活、農業生態、農業收獲物等農村事物進行開發。分析各省的發展農業旅游的條件,包括發展農業旅游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農業特色優勢和客源優勢等,為區域農業旅游開發提供了依據。進行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多重意義。
2.1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且從另一面也圓了都市人的綠色夢,亦豐富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符合我國旅游產品結構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游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
2.2鄉村旅游市場特點
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
就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
2.3鄉村旅游需求趨勢
單說國內,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層次初級階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觀光——休閑娛樂階段,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總體來看,當前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游客對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日漸旺盛。
就旅游產品而言,鄉村旅游是一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是系列產品的集合,是一個產品集,它所提供給游客的旅游產品,可以是復合型的,可以是單功能型的,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者。也就是說,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對鄉村旅游產品都會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鄉村旅游開發和建設面對的是整體的旅游消費市場,應根據個性化需求分層次進行開發和建設。
2.4鄉村旅游產品的規劃與設計:以案例研究為主
有的專家,如王仰麟、祁黃雄,借鑒區域旅游規劃的一般流程,結合農業開發實踐,對區域觀光農業規劃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即在對市場、區位、自然、社會經濟、農業基礎、旅游發展基礎等開發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了規劃區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行總體布局和功能區分,并對觀光農園進行了CI形象設計。
而章錦河等專家分析了安徽黑多縣宏村古村的情況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題口號、視覺形象、行為形象進行了方案設計,另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西雙版納膠園農場度假區、南京湯泉農業科技師范園、昆明市呈貢縣觀光農業、廣州市郊滿山農莊進行了旅游規劃的案例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內容。但這些案例研究的缺點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歸納總結水平上,缺乏理論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較簡單。
3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發展策略是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目前觀光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即觀光功能、區位功能設計簡單、重復,缺乏特色;農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客源市場有限;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觀光農業園土地使用的非農化傾向突出等。對此,我們既要堅持持續發展,又要根據現實分階段發展;既進行生態消費,又要注意生態保護;既要促進農業用地的合理流轉,又要保證農業土地的正確使用方向等相應的對策和主張。
3.2相應的對策
如以旅游城市為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開發,我們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離退休職工、周末工薪階層、城市學生和自城市輸出的外國游客等幾個富有潛力的市場,開發農業旅游、鄉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可以把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作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來講。
都市文化屬于先進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吸附與沖擊可想而知,舊難敵新,現代文化的魅力難以抗拒也不應抗拒,要發展就得接受新事物,鄉村旅游也不例外。鄉村旅游從業者應有超越農耕文化社會階段的現代意識,既是農耕文化“戲中人”,又是農耕文化這場戲的“導演”,清醒地抉擇兩種文化的精華,使其有主賓、分主次地熔鑄與鄉村旅游大地上。當然,要搞好鄉村旅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其前景還是廣闊的。它投資少,風險小,是一項創意到位即可“點石成金”的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潘新華,劉平安.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途徑.改革與戰略,2005,(138):28.
[2]馬彥琳.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旅游學刊,2005,20(1):63.
[3]陽芳.國內會展旅游的發展形勢與戰略選擇.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師大學報,2002,35(8).
[5]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
摘要: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向,早已在我國出現,并發展的有聲有色,但也存在著問題。本文從鄉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談起,就開發的意義、條件、市場特點和需求發展趨勢、規劃與設計進行了討論,并且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預測了它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鄉村旅游本質特征文化旅游
一、結構合理,框架清晰,案例充實
本書共有5個章節,第一個章節中作者簡要介紹了農業文化與鄉村旅游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體現的價值與意義。第二章在講解農業生產文化的開發時,為了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特色農產品(特產)文化,作者進行了多次舉例:沅江蘆筍系列產品的開發、湘西臘肉的開發、富硒農產品的開發、豆制品的開發以及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開發養蜂業等。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特色產品,第三章主要介紹了農業生活文化的開發,這其中包括鄉村民俗生活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以及民居(民宿)生活文化的開發。第四章的主要內容是農業娛樂文化的開發,在這一章節中作者不僅介紹了以廟會、節慶、集市為紐帶的鄉村旅游開發,還介紹了農村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開發以及農業專題的嘉年華活動介紹。第五章是本書的最后一章,作者著重闡述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可以說,本書邏輯框架清晰、結構合理且案例充實,有利于幫助相關人員科學合理地開發鄉村農業旅游,更有利于保護地方文化資源。
二、轉變觀念,強調邊開發邊保護地方文化資源
長期以來,鄉村旅游發展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如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旅游產品的同質化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書創新性地提出邊開發邊保護的建議,不僅保護地方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更要保護好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不僅如此,書中還提到,在地理位置鄰近、文化同源和資源同質的狀況之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創新性和超前性則凸顯出其重要性。河南是旅游資源頗為豐富之地,在古都洛陽周邊有一重要文化瑰寶——龍門石窟,它是我國雕塑藝術之杰作,通過相關管理人員的保護與開發,吸引了無數游客,給當地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鄉村農業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即邊開發邊保護,有利于發揮地方文化資源實現由單一價值向復合價值的轉變。
三、突出“互聯網+”時代特色,重視體驗
關鍵詞:旅游經濟;主要形式;旅游精品;發展趨勢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會的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在10 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經濟強國。報告預測,2006年中國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等將實際增長14%,達27703億元,預計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長8.7%,旅游和旅行經濟的直接、間接貢獻加在一起為國內生產總值13.7%。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實力增強,旅游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越來越重,旅游經濟作用越來越明顯。而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旅游經濟的幾種形式
(一)利用特色產品舉辦大型慶祝會、商貿會高層論壇來牽線搭橋,吸引游客。例如揚州每年都搞的“煙花三月經貿旅游節” “臺商投資洽談會” “揚州經濟發展高層論壇”等各項活動就吸引了大量投資商和游客同,時也很好地宣傳了揚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等人文景觀吸引游客,游覽山水,瞻仰前賢,參觀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風情。揚州近來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紀念館、宗教禪寺平山堂、觀音山等。現在很熱的紅色旅游,也是這種形式,此外還有麗江的東巴文化、瀘沽湖的女兒國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回歸自然。例如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等。此外,還有沙漠訪古、海底探險等形式。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為風光旅游提供了無盡的資源。
二、發展旅游經濟應該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旅游經濟與名城保護的關系。旅游經濟與名城保護應該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正因為有了名城,旅游資源才更加豐富。名城又是旅游亮點,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護得好,能延長旅游資源使用時間,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經濟靠名城吸引資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經濟發展實力,來裝飾、保護、發展。旅游經濟在名城會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實力增強后又會促進旅游經濟更快發展。
(二)旅游經濟與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關系。旅游經濟是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杠桿,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為旅游經濟增加了實力,又反過來促進旅游經濟快速發展。但經濟快速增長必須是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工農業是服務業的基礎,服務業快速增長才能實現工農業的產值,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旅游經濟與社會經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三)發展旅游經濟與規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關系。服務不規范、旅游接待單位規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嚴密是發展旅游經濟最大的障礙。游客們滿懷熱情而來,卻遭遇住宿、餐飲、游覽收費不合理,衛生未能達到標準,游覽項目打折扣,在正規商店買的珠寶首飾也是假貨等,導游吃回扣更是公開的秘密。要杜絕這些情況的發生,凈化旅游環境,必須健全規章制度,嚴明法紀,為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設的同時,還應進行道德教育,大力宣傳“八榮、八恥”,在旅游業樹立講道德、知榮辱,游客與導游間、游客與環境間和諧友好的新風氣。
三、旅游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旅游經濟的發展趨勢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現為生態旅游、文化旅游、農民和大學生旅游、參與互動型旅游。
(一)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確保旅游事業與生態環境協調共存、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同時也包括到森林、海濱、鄉村這樣一些生態環境好,讓人可以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得到很大發展,但由于缺乏科學指導,我國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護區遭破壞,有十分之一強的旅游景觀出現旅游資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青藏鐵路開通帶來的旅游熱潮,向人們打開了我國最大的綠色凈土,若不注意生態環保,這塊凈土終將消失。發展生態旅的關鍵在于節省資源,保護資源保,護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態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點內涵的歷史、文學、藝術、民俗風情為主要觀賞對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動機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動機之一,旅游活動主要屬于精神文化活動的范疇,歷史文化、名勝古跡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靈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觀,也都在不斷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強了其審美價值。如果沒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們肌體風骨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詩詞文章,樓臺亭閣、殿堂廟宇、碑刻雕塑、民俗風情等等,那么它們的價值、品位和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發展文化旅游的基礎是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經營,形成特色突出、層次分明的各級各類文化旅游產品。
(三)農民與大學生旅游。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廣大農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會成為旅游市場的消費者或潛在的消費者。他們的旅游以城市風光和游樂項目為主,對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開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們不但是旅游者,還是農業生產的經營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時,還為他們設計一些先進農業生產的觀光,農產品信息的交流,會更受他們的歡迎。大力開發農民旅游市場,設計適合他們需要的線路、項目,為他們提供耐心熱情的服務,我國這樣一個人數最大的群體,會逐漸成為旅游市場最大的顧客群。這不但對發展旅游業,更主要的是對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都有極大的意義。
(四)參與互動型旅游。人們旅游動機重要的就是對當下生活狀態的改變和解脫,釋放壓力,放松身心。要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滿足于旅游中單純地看和聽,要求參與互動。同時,現代社會的人即使在休閑場合也不愿作被動者,愿意做各種活動的參與者。世界旅游景點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東京的迪斯尼樂園、香港的海洋公園,三者共同的特點就是參與互動。不分年齡、性別、身份、種族、膚色的人完全被那種歡樂的氣氛感染,毫無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釋放。這種游樂項目也許是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釋放自己最好、也是最為人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多參與這樣的活動,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對一些封閉、刻板、孤僻的性格會起到很好的改變作用,這也許就是人們喜歡參與互動型游樂項目的原因。目前我國本土類似的旅游景點極少,且質量不高,服務不到位,很難滿足國人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國旅游業的一大損失。要開發此類項目,必須經嚴格的規劃,根據我國的國情、民族性格特點,社會習俗進行設計,以求獲得社會、經濟效益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鄉村旅游 :綠色:環境
鄉村旅游是到鄉村去了解一些鄉村民情、禮儀風俗等。也可以觀賞當時種植的一些鄉村土產(水稻、玉米、高粱、小麥等)、果樹、小溪、小橋及了解它們故事。旅游者可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該村莊也可以作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區的基地。
鄉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國,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規模發展,目前鄉村旅游在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軌道。鄉村旅游對推動經濟出現不景氣的農村地區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和意義得到了充分證明。在許多國家,鄉村旅游被認為是一種阻止農業衰退和增加農村收入的有效手段。鄉村旅游開發在世界各地發展非常迅速
一、鄉村旅游市場特點
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就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
二、鄉村旅游需求趨勢
單說國內,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層次初級階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觀光——休閑娛樂階段,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總體來看,當前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游客對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日漸旺盛。
三、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規劃和策劃
由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粗制濫造,許多鄉村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有的鄉村旅游開發本身就是一種破壞。此外部分鄉村在開發鄉村旅游時,人工痕跡過于明顯,農村旅社建成高樓大廈,城市化傾向嚴重,影響鄉村旅游的特色。
(二)人才匱乏
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上,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和由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相矛盾,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物循環中,嚴重制約了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三)開發產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國內鄉村旅游多集中開發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而對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開發重視不夠。鄉村旅游的開發過分地依賴農業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國還存在鄉村旅游產品雷同多,缺少特色產品,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現象。
四、發展鄉村旅游的途徑
(一)增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游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游開發項目。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加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利于改變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狀況。在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鄉村旅游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對鄉村旅游的開發,要注意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鄉村旅游的投資商在開發中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因而對鄉村旅游開發要加強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強化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樸、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鄉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導,聯合經營,共樹品牌
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鄉村旅游,爭奪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鄉村旅游要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創立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走規?;彤a業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小結 鄉村旅游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有力保障,只有給予充分的認識與支持,才能更好的發展我國鄉村旅游,為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潘新華,劉平安.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途徑.改革與戰略,2005,(138):28.
該書寫作思路清晰,結構分布合理,邏輯性強。作者以休閑農業的基礎知識作為導入點,進而系統探究了國內外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基于此,作者以“休閑農業”為第一視角,客觀分析了現代農業資源的特征和類型,從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到休閑農業的相關法規及國外先進經驗的借鑒,在內容上層層遞進,體現出作者寫作思路框架清晰,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科學嚴謹的態度、細致的寫作表達。休閑農業是農業功能的拓展與提升,鄉村旅游是旅游市場的轉型與細分,兩者的結合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作者提出的觀點都以事實為依據,并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通過系統的總結,給出合理的建議。
二、內容材料豐盈,指導性強
本書的材料確鑿、內容充分,論據充足,對于休閑農業的發展,作者從多個方面展開系統的分析和研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工作時間大大地縮短,休閑已成為大眾化的需互聯網新常態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轉型——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曹雅潔赤峰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求,休閑農業為人們提供了極佳的休閑場所,同時滿足了人們高品質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和養生需求,為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創造了條件,在此背景下,為順應時展、響應時代號召,宏觀上而言,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的結合,土地是休閑農業發展的前提,是學習和研究休閑農業的基礎;微觀上而言,休閑農業在我國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但是相應的理論研究還很滯后,作者以辯證的眼光解讀了影響農業旅游發展的多個要素,并將實際案例貫穿于文章中。作者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穿插了多張圖片進行范例展示,以引導相關從業人員在現代農業基礎上發展休閑農業,這在農業與旅游書籍中頗具特色。使讀者直觀了解相關休閑農業知識的同時,增加了學習農業與旅游的興趣,這不僅使得讀者閱讀起來輕松、一目了然,也體現出作者細致嚴謹的研究態度、扎實的基礎知識、內容材料的收集全面、翔實。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和亮點,也為其他農業與旅游類書籍在改革和創新中樹立了一種新的榜樣和方向。
關鍵詞: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分析;徐州市銅山區;開發戰略
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休閑經濟席卷全球。對于國內大都市和旅游城市,休閑已成為主流時尚文化,并相應產生多種市場需求。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將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獨特優勢成為新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休閑農業旅游在休閑農業發展要求下順勢而生,在國外經濟發達和旅游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休閑農業旅游方興未艾;在國內,休閑農業旅游正逐漸成為新的旅游方式,在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因地制宜的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已成為一種趨勢。
一.休閑農業旅游的概念及其開發意義
休閑農業旅游是休閑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而發展的新型農業旅游模式,以農業旅游資源為依托,以城市旅游者為目標市場,以服務為手段,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以及農村鄉土文化、農民生活環境,通過體驗、觀賞、休閑、度假、購物等形式滿足游客親近自然、修養身心、增知廣識的需求,從而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效益的有機統一的旅游活動。
在新農村建設中,休閑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在全國各地,特別是距離城市較近的交通方便的縣、鎮、村開展起來。休閑農業旅游推進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并延長和完善了農業的產業鏈條,對新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意義重大。開展休閑農業旅游,是改善農業和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的有效途徑,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互動,更新農民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當地居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同時對于挖掘、保護和傳承當地文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徐州市銅山區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分析
徐州市銅山區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晚期,堯封篯鏗(彭祖)于此,稱“大彭氏國”,迄今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轄20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個農場和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面積1989.92平方公里,人口130.2307萬(截止到2010年末),是徐州市的中心城區,已成為徐州市旅游經濟的大市場、旅游商品的大基地、周邊旅游的中轉站。目前,銅山區已進入農業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旅游經濟蓬勃發展,近程休閑度假旅游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快速發展。
(一)發展的突出優勢
1.自然條件優越,農業旅游資源富集
銅山區屬暖溫帶濕潤和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量較為豐沛,有利于作物生長和農林牧漁業的綜合發展。銅山區平原區地勢平坦,河道縱橫,田園平整;境內主要水系有京杭運河和廢黃河。優越的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的保障,近年來,銅山區曾先后榮獲“全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全省奶牛產業基地”、“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和“全省農業機械化示范縣”等榮譽稱號;2010年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現代示范區。雄厚的農業條件為發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區位優勢明顯,社會經濟基礎雄厚
銅山區地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居徐州市都市圈核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銅山境內交匯,京滬高速鐵路穿境而過,進一步縮短客源地空間距離。銅山城區距離徐州觀音機場40公里,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斜貫東西。
銅山區社會經濟發展始終處于省內“領頭羊”的位置,居于蘇北首位。在徐州各縣(市)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率先突破7000元。2011年全區全年接待游客16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9.6億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休閑農業旅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3.歷史人文悠久,鄉村文化資源豐富
休閑農業旅游者對鄉村文化的了解和體驗主要通過欣賞鄉村歷史文化景觀、體驗鄉村日常生活、感受鄉村人文情懷等方式實現。銅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富足,例如:歷史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有蔡丘、丘灣、臺上等新石器、商代古文化遺址等;特色住宅有任山館、崔泉山莊等;傳統手工技藝有桃木雕、石雕、玻璃雕、面塑等。這些資源為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4.順應時代潮流,政策環境穩定良好
從國家旅游局近幾年的主題定位和宣傳口號可以看出,國內旅游產品已從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其旅游產品也必將從旅游觀光向休閑養生、休閑度假與生態旅游轉型。銅山區農業基礎較好、生態環境良好,是開展休閑養生、度假與生態旅游的絕佳選擇。而且近年來徐州市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培植,優先發展,給予各種政策支持和扶持,銅山區順應旅游業發展趨勢,把握住政策機遇,加大力度開展休閑農業旅游。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內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銅山區大部分農業旅游項目立意和層次不高,文化內涵不深,尤其是在與農業文化、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的結合方面嚴重缺乏。同時,由于不能將現代先進的高科技文化融入到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中去,很多項目科技含量低,仍停留在單一的觀光旅游的水平缺乏深度和核心競爭力。因此有效深挖文化內涵,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是銅山區休閑農業旅游今后的發展目標。
1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對策應與時俱進
在城鎮化背景下,需要轉變傳統的鄉村生態旅游管理觀念,應把鄉村生態建設與城鎮化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加快整個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步調,使鄉村生態旅游管理更規范,鄉村旅游行業發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應鼓勵貧困戶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來,通過產業帶動、企業幫扶等形式,讓鄉村生態旅游助推脫貧攻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生態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開發農旅、文旅、體旅等山地旅游新業態,為貧困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良好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充分重視各類專家對于鄉村生態旅游領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議,利用業務咨詢、理論指導、評審評價等形式,不斷強化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內容,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從而以科學合理的城鄉統一化管理辦法,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緊跟新形勢下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行業良好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2倡導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
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參與感也較低,因此可倡導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這樣的方式給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會實踐旅游振興為特色,加大對我國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在制定出鄉村生態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和整體營銷辦法后,實現當地農業生產與鄉村生態旅游的聯合互動。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同時促進當地人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對農業公園、濕地保護區的深度體驗和走訪,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積極發掘當地的旅游潛力,從而以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以生態環境建設為目標,為未來的建設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議,以此充分發揮鄉村生態旅游業對當地鄉村發展振興的帶動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須要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地基層部門應加大力度促進產業扶貧政策基礎,做好有前瞻性地規劃與管理工作。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例如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給予村民政策和項目扶持。在村民依托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積極開始發展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產業,促使當地農村環境更美、農村收入更多,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提高?;鶎硬块T應明確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的市、縣,可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使用荒山、荒坡、荒灘及石漠化、邊遠海島土地建設的旅游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以此不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