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7: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規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公共管理下的檔案管理及基本理念
(一)公共管理下的檔案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以社會公眾為服務對象并圍繞著服務對象開展管理工作的公共服務管理,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公共管理視角下的檔案管理數字化是指將檔案管理工作清晰化,使之能夠更廣泛的表現給大眾。在進行公共管理下的檔案管理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檔案利用者的要求,通過對檔案利用者的重視,使得公眾觀念在檔案管理中突出顯現。檔案管理與公共管理有著相同之處,在服務的理念上來說,都是從廣大受眾利益出發,為社會公眾檔案用戶服務。在服務的對象上來說,都是社會公眾、社會組織、機關團體等。在公共管理視角下,將用戶放在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上,通過用戶對公共檔案管理的感受進行的反饋,對檔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進。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公共責任是檔案管理存在的一個基礎,在內在上推動著檔案管理的發展,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能夠實現檔案管理的合法性。在社會責任的范圍和程度上,現代檔案管理的社會責任明顯的與傳統的檔案管理有著明顯的差別,傳統的檔案管理的責任主要是政治責任,而現代的檔案管理的責任在原有的責任基礎上增加了全新的社會責任,全新的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政治責任、文化責任以及社會責任在內的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責任和為公眾提供檔案信息完整性和安全性的責任。
在全面發展理念上,表現為檔案信息資源的建設和檔案信息的服務能夠給社會各項活動提供全面的發展支持,傳統的檔案管理只是針對政治與行政管理、歷史研究等領域展開服務,是遠遠少于現代檔案管理的理念的。在工作的對象上,摒棄了傳統的只面向政府人員、科研人員等人員的服務,轉向了廣大人民群眾。檔案管理服務的范圍在朝著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上發展,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在公平服務理念上,體現在檔案管理服務在本質上消除了對部分對象的歧視現象上,在進行檔案管理的執行過程中需要秉承開放性的特點,在控制好開放的基礎上能夠滿足于社會上各類的人員進行自由的使用。通過原則、政策和標準的同化,保持檔案信息的核心利用群體能夠和公眾一樣共同的享受同等的權利。通過統一的服務標準,對各類的利用者的利用權限進行控制。
二、公共管理下的檔案管理規范化
(一)文檔集成式
通過集成化的技術能夠形成較為系統的管理規范,然后運用這種系統的管理規范對公共管理下的檔案進行管理的方法就是文檔集成式檔案管理方法。協調各文檔管理的過程是文檔集成式管理方法的核心所在。在文檔管理中,一般的將文書部門和檔案部門進行分離,使其單獨的進行工作。文書部門著重于文件的管理部分,而檔案部門是對檔案管理進行負責,這兩個部門相互獨立,互不影響,不能充分的保證文件檔案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使得檔案管理的質量得不到相應的保障。在文檔集成式管理方法下,將文件管理部門和檔案管理部門這兩個部門有機的結合到了一起,使之在管理系統中能夠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作用,在保證文件檔案的完整性的基礎上還能體現文件檔案的開放性。
(二)資源管理式
電子檔案隨著社會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得到了越來越快的發展,伴隨著眾多的電子檔案,檔案的管理也需要向著信息檔案管理的方向發展。在未來檔案管理的工作中,應該大力發展信息資源,這對檔案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資源方向加大檔案管理的發展力度,使得信息資源體系能夠作為一種基礎影響著檔案管理工作。
(三)公眾參與式
【關鍵詞】 衛生管理;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特別是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在行政法學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不是特別大,因此一向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重視,這就導致了這一問題研究的相對滯后性,不利于衛生管理部門開展相應的工作。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其現實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1 何為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
1.1 基本概念要件
作為一種目的性的行為,其是指行政主體給社會與公眾進行服務時,所實施的所有實際行為。行為包含主體要件、職權要件和條件要件三方面內容。主體要件是指可以實行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是行政機關所委托的組織、相關法律給以授權的組織。職權要件指的是行政主體擁有做出行政事實行為的職權,職權屬于行政主體的工作范圍。條件要件指的是該行政行為在客觀上屬于服務性質。
1.2 基本行為類型。
1.2.1 行政主體利用公共管理優勢,將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公諸于社會公眾,此為廣泛性行政事實行為。
1.2.2 行政主體利用公共管理優勢,將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公諸于社會公眾,對公眾進行勸導,則為建議性行政事實行為或者幫行政事實行為。
1.2.3 行政主體利用公共管理優勢,將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公諸于社會公眾特別是需要的個體受眾,對其起到證明作用,則為鑒證性行政事實行為。
1.2.4 行政主體利用公共管理優勢,將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公諸于社會公眾,公布過程中,對某些社會具體行為作出評價與明確的價值觀導向,則為評價性行政事實行為。評價性行政事實行為按照具體的實施路徑還可以細劃為獎勵性與懲戒性兩種。
2 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在衛生管理中的表現
2.1 廣泛性的行政事實行為。
衛生管理工作過程中,廣泛性行政事實行為指的是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主要指專業防疫機構)基于自身公共管理的優勢,把需要向社會公眾公布的信息進行廣泛告知,行為過程分為信息的定義、搜集、整理、傳播等幾個過程。衛生專業防疫機構用書籍發放、海報宣傳、網站溝通等方式,宣傳黨、各級政府的衛生防疫政策,宣傳衛生保健知識。對重點工作內容,如地方病、傳染病、職業病、口腔衛生、中毒等內容的發展、分布狀態進行監測,并且提出科學的防控策略。
2.2 建議幫行政事實行為。
衛生管理工作過程中,建議性行政事實行為指的是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基于自身公共管理的優勢,為社會提供有建設與幫助作用的信息?;镜谋憩F如:
為傳染病區的患者提供救治建議,為非患者提供預防建議,指導公眾如何進行消毒、如何使用水源與食物,防止傳染擴散等。在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地區,更要進行生活的全面行政指導。
而幫行政事實行為指的是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基于自身公共管理的優勢,為社會公眾提供有幫助價值的信息。其具體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對公共場所、特種行為、醫療機構的消費。二是給地方病、傳染病、慢性病等患者提供定期體檢與發放藥物等服務。三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宣傳手段使公眾提高防范意識,減少傳染病疫情的擴散。四是為發生災害的政府與群眾提供醫療技術支持。
2.3 評價性的行政事實行為
衛生管理過程中的評價性行政事實行為指的是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基本自身的公共管理優勢,給受眾提供有評價導向性的衛生管理信息。獎勵重點在于正面鼓勵,懲戒重點在于負面督促,比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監督檢查,發現與衛生管理規范不相符合的行為企業,對其予以通報批評,或者是列入黑名單向公眾公布,即是屬于典型的懲戒性行政事實行為。
3 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在衛生管理中的作用
3.1 體現了衛生管理部門的本質。
行政主體,即政府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應當在行政事實行為中落實奉獻精神的具體化要求,社會與公眾授予了衛生行政主體行使職權的權力,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因其所處的崗位特殊性,其本質是承擔了更多的社會公眾服務義務。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一定要切實履行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能,做好公眾需要的衛生工作,給群眾生活與經濟建設創造更為舒適的環境條件,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
3.2 體現了政府服務職能。
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同行政主體即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職能是緊密結合的,它是政府服務職能的具體化表現,也是其必然性要求,更是對行政主體工作人員的行為規范的具體落實。在為公眾服務的核心指導下,行政主體應當要具備主動性,以公眾利益為工作目標,營造更好的生活衛生環境。
3.3 政府行為的必要內容。
服務型行政事實行為,在本質上就具有無私屬性,它體現在政府活動的內容上,可另一方面又在工作中轉化為對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這種要求即是要讓所有的行政行為公開公平,行政主體不從中得私利。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讓政府工作始終把責任放在第一位,權利放在第二位。改善公眾生活衛生環境,逐步控制并消滅傳染疾病等對于健康造成的危害。
4 總結
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行為中,一個相對重要的構成元素之一,對其加以探討,可以很好地解決衛生管理中的對應法律問題,促進衛生管理事業更好地向前推進。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相關人員的不懈努力,最終會使這項工作走向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元虹.公共衛生行政指導研究[D].山東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2007.
[2]汪明.服務型政府導向下的市容環境衛生治理——實例分析蘇州金閶城市環衛治理模式[D].蘇州大學:公共管理,2009.
[3]陳晉勝.行政法專題研究[M].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lO.
【關鍵詞】公共管理 政府信任 路徑
近年來,伴隨著新鄉騰飛事件、貴州甕安事件等一系列政府事件的發生,政府信任開始逐漸衰落。政府信任缺失主要是指政府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社會群眾的預期值產生了偏差,從而導致了社會群眾對政府產生了懷疑,進而形成了不信任。政府失信公共事件的頻繁發生,使得政府信任問題成為國內公共管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
一、政府信任的意義
(一)政府信任能夠作為政權合法性來源的前提
社會群眾對政府機構的信任,是所有合法政權來源的前提,同時也是政府開展一切政治活動的重要保障。政府信任涉及社會群眾與政府機構的互動關系,倘若政府的行為能夠獲取社會群眾的信任,那么群眾就會配合政府執政行為的實施,從而提高政府的施政績效。
(二)政府信任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
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政府機構的協助,而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道德發展前提就是信任。當前國內經濟還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社會群眾對政府是否信任,將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市場經濟成效如何,與政府信任密切相連。
(三)政府信任能夠降低行政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政府信任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在于其能夠在交易雙方中建立互信關系,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我國政府信任存在的主要問題
伴隨著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深入推進以及社會監督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政府誠信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政府信任狀況總的來說是好的。但是從近年來的一些政府失信事件的發生,我們可以看出政府信任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方面:
(一)民眾對政府官員的誠信產生懷疑
社會群眾對政府信任的重要前提就是民眾對政府工作人員的信任。然而,目前社會群眾逐漸開始對政府官員的誠信產生懷疑,主要是因為: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利用手中的職權“”,與社會群眾爭奪利益、越權行政等現象屢見不鮮;有些政府工作人員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收取他人利益,以不恰當的理由介入市場經濟競爭行為,影響了市場經濟競爭的公平性;還有些政府工作人員在處理公共事務時,不管百姓疾苦,無法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更有甚者從事腐敗墮落勾當,在社會群眾面前是“為國為民”的“好官”,暗地里卻從事、損害百姓利益的勾當。以上種種現象的發生讓社會群眾對政府人員產生了懷疑,也隨之影響了社會群眾對政府信任的看法。
(二)地方政府信任度較低
現階段,我國多地政府出現政府行政人員腐敗行為,弄虛作假,向上級部門隱瞞真實情況;政府行政人員和下屬機構人員工作過于形式化,不作為;政府出臺的惠民政策過于隨意,欠缺穩定性;政府熱衷于做門面工作,經常出現面子工程、獻禮工程等現象。這些現象的發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政府的信任度,社會群眾開始對政府產生不滿。
三、公共管理視角下重塑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徑
(一)做好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要想成功地在社會群眾心目中重塑信任,就必須要認清政府信任的本質,意識到信任是建立在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一種政治關系。從政府信任的角度進行分析,兩者之間的政治性關系使得政府信任與社會群眾關系的構建必須超越傳統的單一信任模式,而逐漸向理性信任模式轉變。為此,政府在定位自身角色的過程中,其重要前提就是從政府職權的界定出發,根據職權的屬性進行科學界定,理性確定該職權所適用的范疇,避免越權行政現象的發生。同時,在科學界定各級政府職權后,根據市場細分化情況,為政府角色找準地位,進而積極投身到市場建設中,減少政府交易活動尤其是營利性教育行為的發生。
(二)構建信任互動關系
從公共管理的視角進行分析,政府信任的重塑過程實質就是政府和社會群眾的一個互動過程。依據規范的社會原則去構建政府和社會群眾之間的互動關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政府在公眾心目中重塑信任。首先,政府要堅持利益的公平性原則。也就是說政府在開展政治活動的實踐過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態度,當群眾利益和政府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實事求是,不能做出的行為。其次,政府要堅持客觀求實原則。即是指政府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不能為了超越其他城市,就脫離地區發展實際,搞面子工程、獻禮工程。再次,堅持公開性原則。向社會群眾公開政府政治活動及活動過程的相關資料、文件和信息等。除此以外,政府還要堅持整體性原則。政府要突出自身和社會群眾的政治關系,實現與民眾之間的互助團結、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建立積極回應機制
第一,設立信息反饋機制。重塑政府信任工作過程復雜,內容繁多,為確保社會群眾能夠與政府形成良性溝通,就必須做好日常的信息反饋工作。政府可以通過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根據反饋回來的信息,掌握社會群眾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所在,進而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開展預案工作,有效解決社會各種問題,把問題化解在萌芽階段,從而使社會群眾更加相信政府。
第二,加強教育疏導。在開展教育疏導的過程中,政府應盡可能建立起定期接待制度,堅持工作與政策宣傳、依法有機結合,拓展社會群眾渠道,在為社會群眾排憂解難上落實服務工作,在提高管理效率上強化服務,協調解決社會群眾相關問題,進而和社會群眾建立良好的互助關系。
第三,健全信用監督機制。政府行政權力的行使應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監督和制約,以保證政府使用行政權力時能夠依法履行相關職責。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大方面入手:一是黨政監督,主要是以黨政機關為主導,監督政府部門所設立的誠信制度是否合法與合理;二是司法監督,主要是以司法部門為主導,通過使用法律途徑對政府失信行為進行懲罰性監督,對一些嚴重的違法行為或者一些造成惡劣影響的失信行為給予法律追求,實施強制監督活動;三是民眾監督,主要是以社會群眾為主導,通過建立民眾監督機制,予以社會群眾對政府行為的監督權力;四是媒體監督,主要是以新聞媒介、報紙等為主體的監督活動,新聞所具有的輿論屬性,能夠對政府部門實施高效的監督行為。
(四)保證政府誠信制度供給
制度是政府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和保障,一套規范的制度能對政府工作人員行政行為進行約束,從而改變他們的工作態度。同樣的,政府信任關系的重塑最終還是需要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才能為政府人員營造良好的管理環境,落實相應的責任,規范他們的工作行為。為此,政府一方面要建設誠信法律責任制度,把政府人員的行政權力納入法制軌道,將政府人員的個人道德誠信升級為制度誠信。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人員管理,從政府管理規章制度和執行情況出發,廢除部分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規范化的規章制度,以督促各級政府人員認真執行管理規范,建立政府人員守信規則,以維護政府誠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政府信任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重塑政府信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重獲社會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同時也是為了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故此,相關部門應從政府信任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不斷探索,在公共管理理論的支持下,進行政府信任關系的重塑。
【參考文獻】
[1]呂維霞,王永貴.基于公眾感知的政府公信力影響因素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4).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資產管理 體制 模式構建
一、引言
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資產類似于國外的公共部門資產。國外公共部門資產的主要管理模式有日韓模式、德澳模式、美加模式、巴西模式。日韓模式是由財政部門負責綜合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由各主管部門負責資產具體管理;德澳模式是由財政部門所屬的專門機構負責,并在全國成立分支機構管理全國的公有資產;美加模式中,財政部負責政府資產預算管理,制定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規,并單獨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負責政府資產管理的具體事務;巴西模式可以概括為由計劃預算管理部的聯邦資產秘書處負責日常管理。上述資產管理模式,對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1995年,財政部和原國有資產管理局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對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來,各級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行政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規章制度滯后、管理體制未理順等原因,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收支兩條線”等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制度規定已不適應國有管理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出臺新的管理辦法以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為此,財政部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反復研究的基礎上,2006頒布了《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兩個辦法”),并從2006年7月1日起執行。從宏觀角度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進行了規范,提出了“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單位占有使用的”管理體制,并規定各級財政部門是政府負責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職能部門。本文以“兩個辦法”為指導,從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面,構建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模式。
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體制的構建
(一)管理體制的功效
管理體制是指國家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和管理權限劃分的制度,是指管理單位的決策權限、隸屬關系、機構設置、調控機制、監督方法等方面的結構體系和組織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在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劃分國有資產管理權限,建立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機構與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理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體制,是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根本保證。
(二)“三級”資產管理體制的構建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理方式集約化、管理流程規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機構專門化、管理規則法制化為目標,建立起以財政部門主導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管理體制?!皟蓚€辦法”確定了“財政部門統一管理,各部門分工負責,單位占有使用”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分級管理的框架,目的是建立清晰、公正、合理、有效的管理體制。即財政部門作為政府負責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職能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行宏觀管理,行政事業單位主管部門負責對本部門所屬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和具體管理。財政部門作為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職能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實行綜合管理,履行資產配置、資產使用、資產處置等職能,特別是在資產配置標準的制定、閑置資產的調劑利用、資產收益的征繳等方面一系列監督管理職能。各級財政部門應按照財政部令的要求和統一部署,盡快把此項職能承擔起來,健全機構,充實人員,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切實履行管理職責,創新管理模式,強化工作措施,不斷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水平,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三)“三級”資產管理體制結構按照這一框架,構建了行政事業單位“三級”資產管理體制,即一級資產管理部門――二級資產管理部門――三級資產管理部門(部門落實到個人管理或使用)。一級資產管理部門即資產宏觀管理部門,是國家的各級財政部門:二級資產管理部門,即資產所在的行政事業單位;三級資產管理部門,即微觀管理部門,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資產管理和使用的部門或個人。(1)一級資產管理部門。各級財政部門作為政府負責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職能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行宏觀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一級部門。按照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根據“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一級預算”的體制,我國政府財政可分為“兩層五級”,即中央和地方兩層,地方分為省、市、縣、鄉,共兩個層面五個級次。本級財政部門受上一級財政部門的指導與監管,主要負責宏觀層面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管理,如政策法規的頒布與實施等。(2)二級資產管理部門。各級行政事業單位為二級資產管理部門。行政事業單位是資產管理的主體,接受所屬財政部門的指導與監管,負責管理本單位的資產。資產管理包括從取得、使用、處置等各個環節,確保資產的合理配置,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益。(3)三級資產管理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各部門為三級資產管理部門。為了實現行政單位的國家管理職能和事業單位的社會服務職能,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要設置各種職能部門,具體負責行政事業單位的各種事務,這些部門所需要的資產由他們來使用與管理,同時行政事業單位要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部門,指導與監管本單位各部門的資產管理,確保資產的安全與使用效益最大化。部門內部要根據資產的特點具體管理,將資產管理責任到人,使用、保管責任到人。另外,在此“三級”資產管理體制之外,還有必要實行委托管理制。辦法指出,在理順職能的基礎上,各級財政部門要結合本級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可以將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一些具體工作委托有關部門負責,并明確財政部門、受委托部門和行政單位的具體職責分工,以充分發揮財政部門、受托部門和行政單位的積極性。
三、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體制的管理制度建設
(一)一級資產管理部門的資產管理制度建設
一級資產管理部門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宏觀管理部門,也是最高級次的管理部門。國家資產管理制度建設。財政部是我國有關財政法規制度制定頒布的主管部門,管理制度建設重在宏觀層面的把握,根據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結合行政單位社會管理職能與事業單位社會服務職能的特點,制定、頒布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從資產取得、使用、保管、處置等各個環節,并及時出臺具體的實施辦法,以便于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如“兩個辦法”已經為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搭建了框架,在“兩個辦法”的基礎上,財政部要盡快研究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評估、統計報告及特殊資產管理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細化各個環節的管理,將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力求全面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具體來講,配置環節主要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審批辦法》,并完善資產的配置標準;使用
環節主要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調劑使用審批辦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有償使用審批辦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辦法》;處置環節主要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審批辦法》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人管理辦法》;評估環節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資產評估辦法》;統計報告環節主要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查實施方案》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制度》;特殊資產管理方面根據資產性質不同主要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境外資產管理辦法》、《行政事業單位無形資產管理辦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辦法》及《行政事業單位rr資產管理辦法》等。同時,還應該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理論為指導,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地方各級財政部門的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根據國家財政部頒布的資產管理相關制度,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制定相應的資產管理辦法,并指導其所屬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
(二)二級資產管理部門的管理制度建設
根據一級財政部門頒布的制度,結合本單位的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特別要注意具體、明確,便于落實。行政事業單位的第一負責人對本單位資產管理負責,這樣可以加強單位對資產管理的重視,提高資產的利用率與安全完整性。設置本單位的資產管理機構,獨立于財務部門,與財務部門相互牽制,負責本單位資產管理的各項工作。在設立專門資產管理機構的基礎上,根據本單位的實際,如規模、業務等,配備專門的資產管理人員,具備財會、管理、金融等相關領域知識,并具有較好的政治素質。在前述工作的基礎上,制定本單位的資產管理制度,制度先行,制度創新,有效地管理單位資產。
(三)三級資產管理部門的管理制度建設
三級資產管理部門即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資產管理與使用部門。根據本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制度,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具體落實到部門或個人。特點是更具體、更細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部門的第一負責人,負責本部門的資產管理工作。委托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部門的第一負責人授權委托本部門某一副職,負責本部門的資產管理工作。個人責任制。根據資產的特點與使用情況,落實管理人員與使用人員的責任,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使用和保管必須狠抓,做到職責分工,責任到人。第一負責人負責本單位資產管理的全面工作,并對本行政事業單位第一負責人負責。如高等學校二級學院的院長對校長負責??紤]到部門第一負責人事情較多,除特殊情況外,如國家統一的資產清查等,一般可采用委托制。委托人的責任制度,本部門某一副職接受第一負責人的委托,全面負責本部門的資產管理工作,要立書面的委托受托書,并及時向第一負責人匯報資產管理工作情況,對第一負責人負責。主要工作是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規章制度,制定本部門的資產管理具體辦法,加強對本部門資產管理工作的監管。關于資產分類、登記、購置、使用、處置等,與上級部門的管理要求保持一致。管理與使用人員的責任制度,具體負責本業務部門所使用的資產的管理,做到“誰使用誰負責”,公共用品制定專門人員負責,約束資產的使用與保管。問責制,根據資產的存量與使用、安全完整情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四)委托管理制制度建設
如果根據情況實行委托管理資產,應該明確財政部門、受委托部門和行政事業單位的具體職責分工,將這些分工通過制度加以規范。制度在先,共同執行,以充分發揮財政部門、受托部門和行政單位的積極性。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水平,制度建設是基礎。各行政事業單位應在嚴格執行財會法規制度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建立健全內部的規章制度,嚴格資產購置、使用、調撥、報廢等審批權限和手續,杜絕在資產管理中的主觀隨意性。同時建立資產管理部門、資產使用部門和財務部門既協調配合又相互監督制約的核算機制,加強部門處室間的銜接和協作,使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及時反饋到財務部門,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
四、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手段
(一)資產管理硬手段
資產管理硬手段是指通過改善資產管理的硬環境,如配備先進的辦公設施、應用高效便捷的軟件等。配備計算機進行管理是資產管理的必要手段,信息時代計算機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資產管理信息化是實現有效資產管理的重要途徑,而配備較好功能的計算機是實現資產信息化管理唯一手段。同時,資產管理的硬手段還包括自主研發或購買功能齊全的、先進的資產管理軟件,注意軟件的更新與升級。在此基礎上,安裝寬帶網絡,實現信息的完全暢通,加速信息共享。此外,在設置專職的資產管理機構的基礎上,改善資產管理部門的其他辦公條件。
(二)資產管理軟手段
“理念”指對某種事物的觀點、看法和信念,在認識一件事物或事件的時候,只有具備正確、合理的理念,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得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資產管理軟手段是指通過狠抓以人為本的管理,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如新公共管理、職能滲透式管理、精細化管理等,實現資產的管理目標。(1)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理念,就是以人為根本的管理理念。在所有因素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調動好了人的積極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建立從上到下的人管人的管理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以人為中心,實現責任到人的管理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有效地降低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使用成本。所以,樹立人本管理理念是重要的管理手段。(2)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NPM,New Public Management)運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西蘭,其理念是在不斷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和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基礎上,主張將私人部門的管理經驗和模式引入公共部門,倡導“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達到追求經濟、效率和效益的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標。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從傳統的行政“舊管理”(Administration)到商業化的“新管理”(Man-agement),包括在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和個人行為方面的諸多變革。在實施過程中,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政策制定層面,對總支出進行戰略性控制并根據各支出項目的優先次序安排預算;在操作層面,執行與個人責任制相結合的充分授權,關注成效;在信息支持方面,建立高效的支持決策的信息系統,包括預算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和國庫監控系統等。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雖然不像企業那樣追求利潤,不計算成本,但以盡可能少的資產消耗實現盡可能多的辦事效益,少花錢多辦事,是公共部門工作的指導方針,將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引入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才能達到資產管理的經濟、效率和效益的3E的管理目標。(3)職能滲透管理理念。職能是某一部門或崗位人員應該完成的工作職責。滲,是指液體慢慢地透入或漏出。透,是指穿通,通過。而滲透,則比喻一種事物或者勢力逐漸進入到其他方面。職能滲透就是指不同工作部門或不同崗位的人員,為了實現某一工作目標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涉及多單位、多部
1善治(GoodGovernance)理論應用于行政效能監察的可行性分析
善治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是21世紀后政治學和公共管理最重要的范疇之一。這一最初由學者倡導的政治理想已經逐漸被各國政府所接受。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我國俞可平教授把國際學術界善治標準與中國國情結合總結出善治的10個要素: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責任性,回應,有效,參與,穩定,廉潔,公正。從善治理論的基本概念和主張不難找到善治理念與行政效能監察的強關聯性和共通之處,主要表現在:
第一,善治理論反映了行政效能監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法治”要素的基本意義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準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所規定的“監察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和“監察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重證據、重調查研究,在適用法律和行政紀律上人人平等”是完全契合的。
第二,善治理論體現了行政效能監察的根本宗旨。行政效能監察是以追求行政活動的高效為目標的行政監察,其宗旨是為實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開展監察活動。而善治理論強調政府施政的“有效性”,即管理的效率,提出通過管理機構設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學、管理活動靈活和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使有限的行政資源配置優化,從而獲得最佳的社會經濟效益。認為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是多元化的,政府應該運用各種可行的辦法,如引入科學的成本——效率分析、目標管理、績效評估等“精細化”企業管理方法,來達到公共事務的良好管理。由此看出,善治理念可以為開展行政效能監察提供科學的衡量行政部門和行政工作人員業績的標準和手段,使監察活動更加“精確”,而不是“粗放”。
第三,善治理論凸顯了行政效能監察的職能特色?!吨腥A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賦予行政監察機關“應當受理舉報并依法調查處理;對實名舉報的,應當將處理結果等情況予以回復”的特有職能,這無疑與善治理論中所提出的“回應性”(公共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對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時的和負責的反應)和“責任性”(在公共管理中,與某一特定職位或機構相連的職責及相應的義務)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善治理論表明了行政效能監察主體的多元性。其“參與性”要素,即,公民、社會組織及企業等對政治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參與,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所規定的“監察工作應當依靠群眾”相吻合。
第五,善治理論刻畫出行政效能監察的終極價值取向。其所主張的“透明性”(政治信息的公開性)和“廉潔性”(主要是指政府官員奉公守法,清明廉潔,不,公職人員不以自己的職權尋租)改變了原先行政體系的主體中心主義,增加了行政行為的透明度,從而表現出了防止行政權力腐敗的趨向。由上可知,將善治理論作為行政效能監察機制構建的理論指導是完全可行的。
2基于善治理論的高校行政效能監察機制的設計
2.1機制的組成要素“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即,結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據此引申,“高校行政效能監察機制”可定義為:高校行政效能監察主體,通過各種監察方式和監察手段,監督檢查高校監察對象行政過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及其構成要素和相互關系。從該定義知,機制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
2.1.1主體高校行政效能監察的主體就是高校行政效能的監察機構及受其委托的組織。根據善治理論,善治是一個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它強調管理對象的參與,尤其重視公民對需求的反饋。因此,作為知識分子集中的高校,由于廣大教職員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社會參與意識普遍較強,行政效能監察的主體就不僅僅局限于行政監察機構,而應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員工的力量,運用如群眾監督和社團監督等多元監督主體,增強監察合力。
2.1.2客體高校行政效能監察的客體即高校行政效能監察的內容。高校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監察內容不同于企業和政府部門,因而在確定效能監察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時,一定要從學校中心工作和教職工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就高校監察對象履職行為的正確性進行監察。主要包括對國家辦學方針、上級主管部門的規定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對學校目前存在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的監察和對屬于效能監察范圍的舉報和投訴的處理。
2.1.3監察對象高校行政效能監察的監察對象即工作對象,包括學校行政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和學校任命的其他行政人員。
2.1.4方式方法行政效能監察是一種整體性的監察活動。遵循善治理念,除運用行政監察的調查權、檢查權、建議權、獎懲權等外,還應視監察事項的具體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方法和技術來保證行政效能監察的效果。學者周志忍認為“行政效能監察是組織績效評估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在管理活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察主體完全可以借鑒運用績效管理等先進成熟的管理工具,對管理部門的行政效能實施有效的監察行為。
2.1.5制度制度是機制運行的載體、基礎和保障。效能建設,制度必須先行。為解決職責不清、效率不高、工作不落實、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推進行政機關內部管理規范化、合理化、科學化,需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信息公開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否定報備制和激勵問責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完整的效能建設制度體系。
2.2機制的實施流程在運作層面上,效能監察機制實際上是一套規范化的具體實施效能監察的操作辦法和流程。既然效能監察是一種績效管理,而全面質量管理和績效管理應用目標一致、管理工具相同、整體循環模式相同,故在此運用全面質量管理中的PDCA循環設計便于操作的高校行政效能監察機制的實施流程如下。第一步:P環節(監察計劃)——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確定選題,并在取得學校主管部門同意后開始實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如成立監察組織實施機構、制定對選題項目具體監察實施方案。第二步:D環節(監察執行)——將P環節中制定的監察方案付諸實施。第三步:C環節(監察執行情況檢查)——對P環節立項監察項目的實施結果進行檢查,檢查執行結果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和目標。第四步:A環節(處理監察結果)——對C環節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結果進行具體分析,對經驗教訓進行歸納總結。對于未達到預期效果和目標的事項,形成具體的監察報告或建議書反饋到相關部門,督促其改進。在總結監督檢查經驗及整改措施的基礎上,形成穩定的監察制度,為進入下一個循環做準備。
3結語
1.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我國社會主義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內容?,F階段,我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基本確立,對于完善農村醫療服務,緩解農村居民的家庭負擔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現階段新農合制度由于實施條件的不完善而引發了許多問題,本文將主要針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困境進行思考,并探索解決其困境的對策。
關鍵詞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合作醫療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是政府引導的一種對于農村醫療服務政策性制度,是緩解農民生活壓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統籌城鄉發展,維護社會公平與穩定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因素,使得新農合制度的缺陷也暴露出來。如何完善新農合制度,促進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情況概述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提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是與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的。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以前,我國農村地區推行的是農村合作醫療,由于農村合作費用低廉,方便居民就醫,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已不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因此,2003 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意見的通知》,促成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在我國的推廣,以減輕農村地區居民的經濟負擔,維護農村地區的安定和團結。所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就是指“由政府主導并組織的,農村居民自愿參加的,由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的制度”。由此可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為解決由于農民大病問題而引發的經濟負擔,并為農民提供經濟補助,以降低農民因病致貧的風險,保障農民的正常經濟生活水平為目的而設立的。在市場環境下,推行新農合體制對于緩解社會矛盾,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維護社會穩定和團結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現階段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人口流動導致新農合制度實施困難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口流動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主要體現在一個龐大群體的出現———城市農民工,他們及其親屬大多參加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或在原戶籍地參加了新農合,由于城市報銷標準和鄉鎮報銷標準不一致,以及城市醫院沒有針對各地農村制定藥目信息庫,農民工在外工作時就無法到定點醫院或藥房就醫或購藥,而無法滿足農民工的參合要求。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批的農民工進入城市,農民工醫療問題必然會成為新農合制度管理的一項重要難題。
2.2 新農合基礎設施服務無法滿足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的需要。
在新農合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各級政府資金短,對新農合的財政投入不足,造成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關的醫療設備和器械等一旦損壞,也沒有精力和金錢進行維修,這嚴重影響了新農合工作的開展。此外,還有部分政府盲目投資,對城鎮和農村的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造成城市醫療資源浪費而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薄弱、服務水平偏低等問題,也制約了新農合的發展。
2.3 新農合實施相關手續過于煩瑣。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對象為農村戶口群體,涉及人員眾多,居住分散,且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前往城市打工,當辦理參合手續時,必須要具備身份證、戶口簿以及參合的保險證等證件,此外,由于新農合相關機構工作效率極低,在辦理參合手續和報銷手續時耗時非常長,農民需要等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領到醫療補助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合農民的積極性。
2.4 新農合相關監管機制不健全。在財政較為困難的基層政府,他們為了彌補政府辦公經費的不足,往往會挪用合作醫療基金,使得合作醫療基金監管力度大打折扣。在實行合作醫療基金管辦分離后,由于基金管理辦法尚未形成統一的體系,以及貪污、挪用等情況的出現也使得新農合的作用大打折扣。
3 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對策
3.1 完善流動人口參合機制。就現階段而言,新農合制度管理首先應處理好流動人口參合的工作。首先,要靈活利用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將新農合與城市醫療保障體系有效銜接,從而在本地區形成統一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強對城市和農村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的統一管理,避免出現重復參合和重復報銷的情況。其次,還應加強新農合制度管理的信息庫,實現城鎮居民的醫療信息共享,從而解決流動人口異地就醫和報銷等問題。
3.2 改善農村基礎醫療設施。地方政府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必須貫徹執行以“農村衛生工作”的工作方針為重點,保障經費落實,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動員各方面力量向農村傾斜,支援農村,添置和更新醫療設備,及時供給藥品。同時,還應提供設備技術等方式,改進鄉村醫療機構診療條件,使參加新農合醫療的農民不出村、鄉就能獲得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優質醫療服務,確保各項工作有效運行。
3.3 統一合作醫療補助形式。醫療衛生部門應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一補償標準,規范和創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模式,簡化轉診手續,擴大補償范圍,將門診大病納入統籌基金補償范圍,消除縣(區)之間新農合補償差距,進一步方便農民群眾看病就醫,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參合農民受益水平。
3.4 強化合作醫療基金監督。各地方合作醫療管理部門應提高管理機構能力,健全基金監管體系,使基金管理規范化、流程化,實行并落實監督工作責任制,提高合醫基金的監管力度,應該杜絕,同時強化健全內部和外部監管機制,基金監管不流于形式,而真正落到實處。
4 小結綜上所述,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是實施農村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在其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做好統一協調工作,加快新農合基礎設施服務建設,簡化相關手續,同時還應加強監管工作,積極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一、指導思想
根據“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首責、行業自律”的原則,圍繞提高我區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擴大食品農產品出口的目標,進一步推行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出口胡蘿卜質量安全公共管理體系,形成特色化、規?;?、標準化、品牌化的優勢出口胡蘿卜質量安全示范區。
二、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力爭3年內,在示范區推行具有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出口胡蘿卜質量安全公共管理體系。
(一)建立涉及面廣、涵蓋我區胡蘿卜生產的質量安全示范區。
(二)使我區胡蘿卜產區農業投入品安全得到有效控制,種植環境符合安全要求,企業質量安全自控能力明顯提升。
(三)帶動我區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明顯提升,促生一批龍頭、品牌企業,使之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得到明顯增強,企業效益明顯增長。
三、組織機構和責任分工
1、成立領導小組
在區政府的領導下,成立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財政局、經貿局、農林水利局、衛生局、工商局、市質監三分局、環保分局、國檢同安辦以及各鎮(街)分管領導為成員的“區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的規劃、組織協調和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示范區建設工作辦公室(辦公室掛靠在區經貿局),負責示范區建設綜合管理和協調工作。
2、明確職責分工
示范區建設工作辦公室:(1)統一組織本區域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定期召集相關部門、機構、企業及協會等開展工作協調,建立與示范區農產品食品安全相關的多方工作協調平臺;(2)督促履職部門開展相關工作,對職能部門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考核。
農林水利局:(1)負責轄區內各農業聯合體與行業協會與示范區建設工作辦公室及其各成員部門的聯系溝通,確保示范區各項要求在聯合體和協會直至農戶中得到有效落實;(2)利用示范區建設經驗積極推進本行政區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管理體系建設;(3)負責植物源性食品(主要是蔬菜)原料種植環節的監督管理;(4)負責規范示范區內蔬菜、水產品種植養殖場所使用的農業投入品(主要是藥物、飼料、添加劑、化肥等農業化學投入品)的生產、銷售、使用,確保示范區內農業投入品的生產、銷售、使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并建立嚴密的追溯管理體系;(5)負責種植環節的人員技術培訓;(6)負責示范區內食用農產品及其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主要包括注冊備案信息和質量監測信息)的通報。
國檢同安辦:(1)負責示范區出口食品農產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監督管理;(2)負責示范區出口食品農產品原料種植養殖場的注冊、備案及其監督管理;(3)負責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主要包括法律法規、技術性貿易壁壘、原料基地注冊備案、產品及原料質量安全監測等)的通報。
工商局:(1)負責農資市場,尤其是藥物、化肥等農資市場的監管;(2)負責農產品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3)負責相關質量安全信息的通報。
市質監三分局:負責組織協調并依法查處違反標準化、計量、質量等法律法規的行為,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
環保分局:(1)負責種植環境的土壤、水質監測;(2)負責示范區內生產加工企業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
區衛生局:配合市衛生局組織制定地方食品安全標準,并開展相關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經貿局:配合市貿發局指導、協調、綜合管理食品農產品對外經貿工作,規范外貿流通秩序。
財政局:負責示范區建設專項資金安排與監督管理。
四、工作內容
(一)在示范區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加工組織形式
總體要求:指導胡蘿卜加工企業、基地開展農業合作,實施以“公司+農業合作社+基地+標準化”為主體的多形式現代化食品農產品生產組織形式。
1、成片種植的農產品(胡蘿卜),以自然村、行政村或種植片區為單位建立種植基地聯合體,聯合體內必須登記每個農戶姓名、種植面積等信息,一個行政區內的多個聯合體以自愿方式形成區域性行業協會,協會應對各個聯合體進行登記、編號,建立詳細的基地備案資料,并及時向行政區內的農業主管部門報備,國檢同安辦在報備基礎上對其實施出口備案管理。年12月前完成。(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配合)
2、指導協會、聯合體、基地及農戶建立統一管理制度,統一種苗供應、統一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殘留監測的“五統一”機制,建立從種植基地到經銷商到生產企業的種苗、藥物追溯體系,以聯合體為單位形成規范、統一的,包括完整追溯信息的記錄檔案。年12月前完成。(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工商局等部門配合)
3、對示范區內的農戶100%開展技術培訓,并實施相應的資質管理;每個聯合體至少配備一名植保員、漁技員,負責制定農藥使用指南,指導農戶規范使用投入品,統一配藥、統一防治、統一管理,建立生產日志和使用投入品記錄等相關記錄并整理歸檔。年12月前完成。(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配合)
4、在出口原料種植養殖基地和出口加工企業注冊、備案基礎上,建立并完善規范的加工企業原料控制及采購制度,完善加工企業原料追溯體系。在示范區內的原料基地聯合體與相關加工廠之間建立穩定供貨關系,供貨時,須提供行業協會審核意見的供貨證明(產地證明),行業協會出具供貨證明時應根據基地備案產量進行核銷。國檢同安辦根據供貨證明予以受理報檢,并定期對核銷情況進行核查。年12月前完成。(國檢同安辦牽頭,農林水利局等部門配合)
(二)完善政府質量安全公共管理體系
1、建立示范區建設工作平臺,配合市示范區建設工作辦公室制定示范區規劃、工作協調管理辦法以及信息管理辦法,加快示范區建設工作平臺建設。
2、完善農業投入品管控體系
(1)按照《示范區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正在編制,年12月完成)的相關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加強對示范區內的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企業,尤其是農藥生產、經營企業進行清理整頓,對符合要求的全面實施相應的備案、注冊等許可管理。年12月前完成。(農林水利局牽頭,工商局、國檢同安辦配合)
(2)在示范區內建立完善的農業投入品尤其是農藥、化肥生產經營企業日常管理制度,嚴格執行農藥銷售等級制度,完善可精確追溯的農藥入庫與銷售記錄系統,做到前可溯源后可跟蹤。建設農業投入品監測網絡,開展對產地農產品藥物殘留的抽查,強化化肥、農藥市場的日常監管、檢測和監控。年12月前完成。(農林水利局牽頭,工商、國檢同安辦配合)
3、完善疫情疫病防控體系
加強各級植物防疫檢疫機構的建設,加快推進疫病監測、預警預報、疫病控制、防疫監督和防疫屏障建設,有效地開展植物防疫檢疫工作,提高應對重大疫情的處理能力。在示范區建立有效的包括監測、預防、預警、防治等內容的蔬菜疫情防控體系。年12月前完成。(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配合)
4、完善環境監測和治理體系
按有關標準實施種植環境土壤、水質監測。(農林水利局、環保分局牽頭,國檢同安辦配合)
(三)完善加工企業和初級農產品生產者質量控制體系
1.完善原料環節控制
(1)指導示范區內的種植場建立包括苗種驗收、農業投入品采購與使用、種植過程管理、疫情疫病及有毒有害物監控以及原料出場供貨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完善可精確追溯的種植場管理記錄系統;完善農業投入品使用記錄,并與相應的經營企業銷售記錄相銜接。做到上可追溯分析產生質量安全問題原因,下可跟蹤每批原料的去向,建立完善的以質量安全控制與追溯跟蹤為基礎的種植場管理體系。年12月前完成(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環保分局配合)
(2)實施種植基地的良好農業規范(GAP)推行計劃。2012年12月前示范區相關產品種植基地全部通過GAP認證。(國檢同安辦牽頭,農林水利局配合)
(3)實施種苗管理規范。年12月前種苗生產得到有效規范。(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工商局配合)
(4)鼓勵企業申請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市質監三分局牽頭,國檢同安辦、農林水利局配合)
2.完善加工環節控制
(1)指導加工企業應用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原理,建立生產過程安全控制體系,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提出企業自檢自控能力要求。(國檢同安辦)
(2)鼓勵出口企業通過國內外知名認證機構的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提高市場認可度。(國檢同安辦牽頭,經貿局配合)
3.完善質量追溯體系
指導種植基地和加工企業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年12月前完成。(國檢同安辦牽頭,農林水利局配合)
(四)完善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體系
配合市貿發局建立風險信息舉報、收集、研判、預警制度,建立質量安全分先預警信息互通制度,建立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年12月前完成。(經貿局牽頭,農林水利局、國檢同安辦、衛生局、工商局、環保分局等部門配合配合)
(五)完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1、加大對示范區相關食品農產品檢測實驗室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實驗室、社會實驗室、企業實驗室等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國檢同安辦、經貿局牽頭,財政局、市質監三分局、農林水利局等部門配合)
2、規范認證市場,提高認證機構和認證咨詢機構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出口食品農產品認證的有效性。年12月前完成。(國檢同安辦、市質監三分局牽頭,農林水利局、經貿局等部門配合)
3、密切跟蹤國外食品農產品法規、標準動態,并及時告知企業,指導企業做好國外官方符合性評價。年6月前建立跟蹤通報機制。(國檢同安辦牽頭,市質監三分局、農林水利局、經貿局等部門配合)
4、建立針對農戶及農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及資質管理體系,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資質認可實施有效管理,每年開展培訓和技術服務。年12月前完成培訓方案及資質管理制度的制訂(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市質監三分局等部門配合)
5、組織協調并依法查處違反標準化、計量、質量等法律法規的行為,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市質監三分局負責)
(六)建立并完善基礎信息共享平臺
1、建立并維護農業投入品,主要是農藥、化肥經營企業信息檔案,并在示范區信息共享平臺上包含必要信息的企業名單。年12月前完成信息檔案的建立。(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配合)
2、建立并維護農業聯合體信息檔案。年12月前完成信息檔案,并在示范區信息共享平臺上包含必要信息的聯合體名單。(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配合)
3、建立并維護農業技術人員資質認可信息檔案,并在示范區信息共享平臺上包含必要信息的人員名單。年12月前完成檔案建立。(農林水利局牽頭,國檢同安辦配合)
4、建立并維護出口產品原料備案信息檔案,并在示范區信息共享平臺上包含必要信息的備案名單。年12月前完成檔案建立。(國檢同安辦負責)
5、建立并維護出口產品加工企業備案信息檔案,并在示范區信息共享平臺上包含必要信息的企業名單。年12月前完成檔案建立。(國檢同安辦負責)
六、工作要求
1、各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成立相應的示范區建設領導機構。
2、制定保障工作制度。各主要牽頭部門要根據本方案工作安排的內容研究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明確和細化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和工作進度,并制訂工作進度與工作質量監督保障制度,以及相應工作制度,保障示范區建設的有效運行,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