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時間:2023-09-18 17:07: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主體多元;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涌入了大量農村人口,而農村人口流動的形式也從以往的“單個外出”逐步變為“舉家遷移”。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斷遷移,也產生了大量的流動兒童。據調查,截止2014年11月1日,我國流動兒童總數達4290萬人。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人口“舉家遷移”至城市的現象日益普遍,因此也產生了大量的流動兒童。流動兒童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而隨父母遷移至城市后的流動兒童所面臨的教育問題開始被關注,尤其是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并不意味著家庭的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加強”[1]。因此,在關注流動兒童學校教育的同時,也應當關注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我國《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提出,要開展針對流動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要求各級婦聯組織、教育行政部門牽頭負責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文明辦協調各部門共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為流動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2]。因此,探討主體多元背景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呈現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以及揭示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以常州市流動兒童為例,隨機抽取2014年8月到12月常州市符合流動兒童標準的家庭及學生,對其作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1份。
(一)家庭教育觀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標不明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是影響家庭教育的關鍵因素。因而,流動兒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對其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針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觀念問題,從回收上來的281份調查問卷結果看,其中同意教育孩子也要講科學的占95.8%,說不清的占3.1%,不同意的占1.1%;同意任憑孩子順其自然發展的占78.5%,說不清的占14.9%,不同意的占6.6%;同意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的占15.3%,說不清的占57.1%,不同意的占27.6%;同意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的占61.8%,說不清的占1.9%,不同意的占36.3%;同意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占26.9%,說不清的占49.7%,不同意的占23.4%。通過上述統計數據可以得出:流動兒童父母存在著家庭教育觀念較淡薄,家庭教育目標不明確等問題。
(二)流動兒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
當前,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指導的情況,這也是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之一。針對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問題,從回收的問卷調查結果看,對于是否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持肯定意見的占12.1%,持否定意見的占68.7%,介于兩者之間的占19.2%;對于是否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持肯定意見的占13.7%,持否定意見的占52.5%,介于兩者之間的占33.8%;對于是否認可現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持肯定意見的占52.9%,持否定意見的占17.3%,介于兩者之間的占29.8%;對于是否嘗試或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方式,持肯定意見的僅占9.4%,持否定意見的占76.4%,介于兩者之間的占14.2%。
三、主體多元化背景下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策略
(一)建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體系
建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體系,有利于改善現階段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相對比較滯后的現狀。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實施主體有:政府部門、婦聯組織、教育部門、衛生部門、民政部門、人口計劃生育部門等。建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體系需要以上這些部門聯合起來,共同建立。首先,政府部門應以法律形式補充和完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管理機制,為其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此外,政府除了出臺相關法律文件之外,還需完善有關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經費保障體系和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監督考核體系。其次,教育部門要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強化對流動兒童家庭與學校的建設及管理。既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還要注意結合流動兒童自身的特點,開發適宜流動兒童的教育內容,創新針對流動兒童的教育形式[3]。
(二)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協同管理
主體部門必須明確在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的責任與任務,充分發揮其作為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實施主體的作用,此外,還要加強各主體部門之間的合作,開展各主體部門的聯合行動,從各方面切實保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得以有效施展。各主體部門在制定具體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計劃時,要注意互通有無,分工與合作,齊頭并進,以保證指導工作有序、有效進行。此外,還要構建有效協同管理機制,按期舉行主體部門聯席會議、專題討論會,并建立監督評估工作制度,將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各項目標任務予以落實。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首先,家庭教育觀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標不明確。其次,流動兒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主體多元背景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策略有:第一,建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體系。第二,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協同管理。只有做好這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編譯,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第407頁
【2】郭啟華,劉玉芳.主體多元背景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3)
農民工家庭教育的對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隨遷子女,另一類是留守兒童。這兩大群體有著各自的特點,二者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由此而導致的家庭教育側重點也不一樣。從二者的共性特征來看,都屬于農民工家庭教育的范疇,體現在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質量低下,家庭教育的內容單一等方面。二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如下:
1.1家庭教育主體不同
一般而言,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實施主體仍然是父母,雖然父母為了生活忙于工作,無暇顧及隨遷子女的日常家庭教育,使得隨遷子女常出現缺乏管教等現象,但完整的家庭環境、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對隨遷子女本身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用。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體則一般為祖輩,“隔代監護”有著更大的弊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會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相應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此外,祖孫輩年齡差距大,“代溝”更加明顯,難以相互溝通,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真空”狀態。留守兒童的另一類監護方式是“上代監護”,即由“留守兒童”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這類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也一般采用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對相對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且“上代監護”更不穩定,容易出現“轉托”現象。這類兒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對留守兒童產生負面效應。
1.2家庭教育內容不同
基于農民工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體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內容也不同。父母對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較強調學習目標和期望,希望子女通過學習的方式擺脫農民身份進入城市生活,而對隨遷子女的心理和行為方式較少關注,從而造成隨遷子女的心理問題和各種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體一般也只能滿足其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對留守兒童學業、精神、道德層面的管束很少。這種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都容易產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許多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留守兒童父母也只能通過電話或者其他方式與留守兒童交流,這種交流基本很難起到教育的作用。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是父母面對面的直接教育,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質的制約,通常都會采用簡單粗暴的行為教育方式,缺乏禮儀健康的說服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極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產生教育的“負效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基本缺失,隔代監護祖輩則一般會以他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教育孫子輩,但由于精力有限和“代溝”的存在,基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是上代監護,因為不是親生父母,一般都不會嚴格管教,家庭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社會管理視角下農民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農民工是城市社會管理的重要對象,要取得良好的社會管理效果,農民工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解決是關鍵,其不僅可以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及留守子女的教育質量,而且能大大提升農民工家長自身的本身素質,維持農民工家庭的穩定,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針對上述農民工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同特征,可看出當前農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總結歸納如下。
2.1家庭教育主體角色定位偏差或缺失
無論是農民工隨遷子女,還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體的角色缺失是主要問題之一,其不僅包括家庭教育主體角色的缺失,還包括主體角色定位的偏差。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但在農民工家庭中父母很少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生活的負擔使得他們無暇顧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認為將子女托付給學校就是所能承受的極限了。其中雖然有少數家長比較重視子女的成長,可是教育不得法,對現代素質教育理解不全面,常常與學校教育產生矛盾,家庭教育主體角色定位產生偏差,使得孩子無法正確把握教育方向,無所適從。
2.2家庭教育目標、內容和氛圍缺乏合理性
通常家庭教育的目標取決于家長的思想覺悟、文化素質、職業經歷、興趣愛好的影響等。因此,農民工家庭教育的目標一般定位在“跳出農門”、“光宗耀祖”或者“學歷競爭”等方面,很少考慮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及社會需求等。農民工家庭教育通常都是一味地強調學習,而不考慮子女的心理和行為規范教育。再加上家庭教育氛圍不佳,父母自身存在行為不檢點,不務正業,經常酗酒、賭博等,對子女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此外,農民工家庭許多存在夫妻關系不和,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尤其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自暴自棄,更容易產生各類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如發生盜竊、搶劫、尋釁滋事、非法侵入、販毒、等刑事案件。通常,這類事件的發生在隨遷子女群體中較為常見,主要是家庭教育目標和內容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城鄉巨大差異產生的心理不平衡。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家庭教育目標、內容和氛圍基本空白,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饑餓”,同時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的負面影響深遠,對孩子要不就是嬌寵過分,要不就是撒手不管,再加上文化素質低下,甚至是文盲,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得孩子容易產生依賴、懶惰、任性、霸道的習慣,心中只有自我,不考慮別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約束;對學習生活不感興趣,沒有上進要求等各類問題。
2.3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學性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三種不良的教育方式,過度保護型、過度嚴格型和過度放任型。過度保護型表現為家長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無原則包辦代替;過度嚴格型表現為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限制過多,忽視孩子的獨立性,嚴厲管教和強迫教育使孩子怯懦、消極缺乏自信和自尊;過度放任型主要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對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道德缺乏自我約束等。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為過度嚴格型和過度放任型兩種,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都簡單粗暴,對孩子的過錯、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是打就是罵,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極易導致孩子心理畸形。而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大多為過度放任型,因為父母長時間無法和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祖輩和上代監護人也無力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導致對留守子女的教育無法深入,孩子處于放任自流、缺乏管教的狀態。
3.農民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農民工家庭教育存在著各種問題,分析其成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整個社會環境造成農民工社會地位、生存狀態現狀,由此而產生相應的各類問題,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另一類原因來自于農民工家庭自身的特征,這些與生俱來的特征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產生深刻烙印。
3.1社會整體環境的影響
農民工作為城市的特殊群體,始終游離于城市之外,受到排擠現象嚴重,即便是擁有了城市“新居民”這樣的身份,仍然難以融入當地社會,農民工子女自然也隨之承受著社會環境帶來的壓力,這種壓力有來自城市居民的,也有來自農民工本身的居住環境。通常,大多數外來民工居住條件較差,外部社會環境惡劣,網吧、游戲機房遍布,對學生極易產生不良影響;而城市家長也經常會因自己的子女和民工子女同桌,或經常一起玩耍而到學校里要求老師換位置等,這種排斥行為都會影響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心理健康,導致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困難重重。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相對更差,表現為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落后。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顧、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較差,在情感與父母聚少離多,見面少時間短,溝通方式單一;在學習、思想和品行上缺乏正確引導;各種安全隱患存在等。這樣的整體環境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種種問題。
3.2家庭教育城鄉發展不平衡
家庭教育的城鄉發展不平衡造成教育主體發展的不平衡是是當前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家長能享受到相對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資源,對子女的教育無論是從方式、內容還是投入上都具有較大優勢;而農民工家長基本無法享受一些公共服務資源,更加缺乏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和資本,由此導致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或問題多多。其中,城鄉家庭教育的發展不平衡造成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不平衡,成為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的主要成因之一。隨遷子女由于家庭地位和求學障礙,通常會被激發出城市同齡人不具備的自尊、自強,但又存在強烈的被剝奪感,被隔離感。對他們來說,從家鄉突然來到一個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極大,加上農民工聚居區相對滯后的衛生及治安狀況,使其內心變得十分敏感,也導致其難以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
3.3農民工社會管理體制不健全
農民工社會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也是導致其家庭教育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民工群體處于城市社會的底層,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政府對農民工的社會管理重點也大多集中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對農民工自身的各種高級訴求(如發展和素質提升等)一時之間難以滿足,由此帶來整個農民工群體生存狀態差,使得農民工無暇顧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農民工社會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也使得其無暇顧及在農村的留守子女,沒有完善的城鄉統籌保障體系,農民工父母也不能為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導和關懷,最多也只能是從物質上滿足。因此,社會管理體制不健全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3.4農民工群體自身特征的影響
農民工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從事的職業類型以及農村社會的集體烙印等都使得其在家庭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農民工來自于農村,但居住于城市,傳統的農村家庭教育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生存標準產生沖突。在農村時,農民工以子女跳出農門、當干部、搞技術或從事其他職業為主要家庭教育目標和期望;而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后,現代社會的生存標準又使其可能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盡早讓子女就業或結婚生子等觀念在農民工群體中較為常見,如此的家庭教育理念必定會產生各種家庭教育問題。此外,由于農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質偏低,有些監護人甚至是文盲,無力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起教育子女學習教育的任務,只能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影響子女進行家庭教育,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又因其從事的職業而極易產生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
4.社會管理視角下提高農民工家庭教育素質對策建議
農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能有助于社會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樣地,有效的社會管理手段也能促進農民工家庭教育素質的提升。
4.1改善農民工生存現狀,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通過區域統籌、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改善農民工生存現狀和生活條件,將農民工納入社會管理體系,提高其社會保障水平,不僅使農村基層組織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還能使農民工在城市中也能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愛護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良好社會風尚,有效推進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
4.2構建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構建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并將其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之中,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立足社區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絡體系,擴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覆蓋率。為農民工所居住社區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家庭教育社會工作者隊伍,提高社區家庭教育工作的職業化、專業化管理水平,發揮社區社會化服務的特點,建立專家隊伍、家長、志愿者和社區工作者協同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為農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專業化的指導。
4.3加大財政投入,擴充家庭教育資金渠道
針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現狀,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為農民工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夯實家庭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如可為農民工居住社區免費提供家庭教育場地,開展各類親子互動交流活動,使農民工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加強溝通。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項目化運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經費渠道,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城鄉一體化與區域均衡化建設,優化農民工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途徑。
4.4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優化農民工家庭環境
強化對農民工家長的教育引導,倡導家長更新轉變教育理念,重視配合學校抓好孩子的教育,本著溝通—理解—寬容—尊重的前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應由傳統的簡單粗暴的行為教育向健康的禮儀說服教育方式轉變。同時,注重培養各類家庭教育優秀典型,如“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無毒家庭”、“零家庭暴力”的創建活動等,提升農民工父母的素質,為子女營造文明、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
5.結論
關鍵詞 城鄉結合部 家庭教育 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城鄉結合部就是一個在地域上位于城市與農村連接處,在生產方式上脫離了農業,但又與農村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呈現半城市化狀態的同時又向完全城市化程度動態發展的新興經濟地理單元。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主體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學校的日常管理體制較為松散,加之家長對孩子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得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聯系較少,形成了學校、家長對學生管理的“盲區”。學生逐漸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如果缺乏必要的約束和正確的引導,則會導致步入歧途。
1我國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1我國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1.1.1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
一些家長常因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或因工作不順心,家庭成員關系不好,采用命令、恐嚇、懲罰等方法,甚至動輒打罵子女,絲毫不顧忌子女的自尊心。家長依靠權威和強制性訓練,迫使子女聽命,他們無視子女的存在,以粗暴手段將父母的意志強加于子女,限制子女的活動自由。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傷害,容易使親子關系嚴重惡化,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的管教形成一種叛逆心理。
1.1.2溺愛型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但過分的愛,從而陷入溺愛是對子女的害。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即使是錯的也一味的縱容,千方百計的袒護。這種對子女無原則的溺愛與寬容,對子女百依百順,百般遷就,過分姑息,其結果形成子女自我中心意識,任性、叛逆、不能與周圍的人協調相處,更會養成孩子好吃懶做的不良習氣。
1.1.3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家長不關心子女的需要,不理解子女的心理,不負責任,放任自流。主要表現為兩類:一類是無法教育子女,這主要表現為父母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子女,尤其在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由上一輩人看管。另一類是無意識教育子女,這些父母認為給孩子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他們負責,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義務。這類家長無所謂什么教育方法,一切聽其自然,其結果是子女形成情緒不穩、惹是生非,用怪異行為招惹他人注意;或態度冷漠,缺乏責任心。
1.2我國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的觀念及其存在的問題
1.2.1忽視子女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發展在不同的階段,其需求和對外界事物的認可是不同的。很多家長并不了解子女的心理發展順序,他們往往喜歡以成人的心理去思考孩子的問題或是把青少年的心理當成幼稚兒童的心理去思考。
1.2.2重智輕德
出現這種家庭教育的誤區,易導致青少年對他人漠不關心,不會與人溝通,缺乏應有的獨立生活能力,缺乏社會責任感,形成自私、易沖動,好嫉妒、冷漠的個性,甚至采取輕生、違法犯罪等極其偏激和極端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2城鄉結合部青少年家庭教育現狀分析
家庭教育中家長對青少年的教養態度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直接決定著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1家長與子女之間存在著較大心理偏差
家長與子女之間由于溝通不足造成的心理偏差,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障礙,只有自覺消除這類心理偏差,增加家長和子女的溝通融洽親子關系,才能使家庭教育順利溝通,取得理想的效果。
2.2家庭教育方式的總體水平缺乏科學性
第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容易采取放任、縱容的教育方式,這類教育方式的失誤在于家庭教育缺乏目的、理智和嚴肅性,犧牲教育原則和教育要求去取悅子女。過度的放任和縱容孩子只會任其缺點和過錯放大,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加不會改正,這樣孩子會走上歧途。
第二,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有時會采取懲罰的專制型教育方式。由于城鄉結合部家庭中的家長大部分的文化素質并不高,對于子女平時的所犯的過錯更多的是打罵或者體罰,他們的教育方式仍沿襲過去。這樣的教育子女方式讓子女會和父母愈來愈疏遠,也會愈來愈叛逆。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克服這些偏向、改善和優化家庭教育,將是整個社會范圍內的一項系統工程。提高全體家長的素質,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一是切實提高家長的科學文化和精神道德水平;二是端正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念;三是采取各種形式向家長宣傳教育科學知識。這不僅是改善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首要條件,而且也是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3我國城鄉結合部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對策分析
3.1重視家庭教育的道德功能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德才兼備的人,這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支撐。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環境,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未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盡到這個義務,家長應重視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
3.2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家長除了要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外,還應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標志,同時又能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重視子女早期性格的培養,尤其是進入少年時期,這可以為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打下基礎,良好的性格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擺脫在青春期常出現的問題。
3.3保護子女自尊,進行適當的說服教育
說服教育,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式對子女施以影響,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思想認識,形成正確行為規范的方法。在子女犯錯誤時,家長要給子女講道理,一起分析犯錯誤的原因。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只會傷害青少年的自尊,他們雖然口服,但不一定心服,時間久了更可能用行動上的叛逆表達對父母的不服。
3.4培養子女的獨立生活能力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本能,但這種愛要表現恰當,過分的溺愛是對子女的傷害,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即可,對孩子的過分要求應當以恰當的方式加以拒絕,并應擺明道理,對子女進行教育,使子女擺脫不良惡習。同時,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有意識的讓他們做一些有意義、力所能及的事,培養青少年獨立、堅強的個性。
4結論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化發展的一種過渡形態,其生態格局最終將隨城市化進一步深化而消失。但受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我國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就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城鄉結合部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將會存在。但真正解決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而絕不是城鄉結合部家庭自身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杜少菲,肖周錄.城鄉結合部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對策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2] 裴水鳳.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家庭教育誤區及對策探析[J].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3] 李阿盈.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D].江南大學,2008.
[4] 吳雪飛,劉寶龍.對青少年思想教育問題的思考[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5] 盧梅麗.當前我國城市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6] 程駿.“城中村”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06(7).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共同構成的,教育的成效主要是這三種教育合力的結果。而在這三種教育里,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
一、家庭教育意識和觀念滯后,缺少科學的家教觀念
1.溺愛嬌慣,重養輕教。
以前農村家庭子女多,父母農活又忙,根本都顧不上孩子,只能任其自由發展了?,F在每家的孩子都較少,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對其溺愛嬌慣就在所難免。
2.家長無力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過分依賴學校。
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似乎責任不清,農村的家長們將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責推脫給學校。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與己無關,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學校和老師。
二、家庭教育的知識匱乏,方式不科學
1.教育能力欠缺,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受教育水平低,文化底蘊差,素質不高。他們家庭教育知識缺乏,對子女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2.缺乏交流,影響教育。
農村家長在處理家庭成員關系時,平等意識差,認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從,沒有與子女溝通的意愿。
三、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
1.社會、家長、學校共同關注農村家庭教育問題。
政府要盡最大可能挖掘農村教育資源,盡最大努力發揮農村的家庭教育功能。家長要想方設法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創設豐富的信息環境來幫助孩子擴大視野,培養其探索的興趣和習慣,以及陶冶情操。學校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應多留意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在生活中的煩惱,在感情上的困惑等,以彌補家庭教育責任缺位及遠離父母給孩子帶來的親情缺失。
2.辦好家長學校,切實提高家長素質。
農村家長學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將提高家長素質當成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定期組織家長來校學習,提高家長素質和教育素養。
四、結語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樣本是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樂雅學校三、四年級及七、八年級學生,共424名。四個年級的學生全部參與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能真實有效地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F狀。
(二)研究方法
1.問卷。本問卷著重調查隔代教育對學生學習與行為等方面的影響。
2.操作?!稑费艑W校關于家庭隔代教育問題調查問卷》發放于2016年6月3日。學校政教處組織,班主任負責發放,由學生作答。共計發放問卷424份,收回424份,有效率10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得知,參與調查學生當中屬于家庭隔代教育的學生為23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5.2%;非隔代教育學生為190人,占54.8%。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在家庭教育當中屬于隔代教育。
通過調查,我們得知:家庭隔代教育學生和父母交流的主要途徑是電話、網絡視頻。家庭隔代教育中,學生和父母交流的次數平均每個月不足三次。家庭隔代教育學生的父母和老師聯系較少,平均每月不足一次。家庭隔代教育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父母難以解決,祖輩更難以解決,由此導致家庭隔代教育學生在學習上有56%的學生成績較差,29%的學生學習成績中等偏下。通過調查我們還得知,有24名學生已經有一年以上沒有見過父母。
(二)存在的問題
1.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問題突出。家庭隔代教育的學生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凡是隔代教育家庭學生在班級內都屬于老師紀律維護的重點對象。
2.心理問題凸顯危機。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因為長期與父母不在一起,和祖輩交流少,導致性格內向、自卑、自閉、厭學,行為出現過激和偏差。
3.學習現狀令人擔憂。在學習上,隔代家庭教育學生大部分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家庭輔導空白,學習成績不佳,學習動力不足,令人擔憂。
(三)原因剖析
1.父母重經濟輕教育思想作祟
出現隔代家庭教育現象的家庭有超過80%的父母因為種種原因長期在外打工,他們沒有選擇離家近收入少的工作,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只能犧牲掉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另一方面,年輕的父母為了減輕在外務工的經濟支出,選擇了將孩子留在家鄉由祖輩看管??偠灾?,這樣一種重個人或家庭經濟輕孩子教育的思想導致了隔代家庭教育孩子成長不容樂觀的現實。
2.祖輩不當的管教方式導致孩子教育存在問題
因為年齡、情感、教育方法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祖輩對孫輩的教育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可以說只有管教,沒有教育。祖輩只是管好孩子,讓孩子吃飽、穿暖、不挨餓、不受凍。但對孩子的教育卻難以同步進行。只有生活上的管束,缺少精神的激勵和引導,缺少道德的培養和激發,缺少心理的疏通與教育,缺少和學校老師的積極溝通與交流,孫輩的成長必然存在一些問題。
三、討論與建議
(一)做好摸底和調查準備工作
首先,學校要組織相關部門和班級,在每年新生入學之初就要對學生家庭教育現狀進行摸底調查,將家庭隔代教育情況做到心知肚明。其次,要對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現狀進行分析,掌握這些學生的基本情況,諸如姓名、性別、年齡、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體質現狀、有無病史等。掌握這些學生父母外出務工地點、聯系方式。掌握這些學生的監護人姓名、住址和聯系電話等信息。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礎上,主動與此類學生的父母或者監護人取得聯系,了解其家庭對子女學習、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找出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對策,最終為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提供準確信息。
(二)構建多層面家庭隔代教育有效機制
第一,教師要擔負起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的心理疏導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校政教處或者德育部門要將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動員所在班級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學生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采用一對一幫扶政策,老師在生活上對他們進行優先照顧,在學習上進行個別輔導,在心理上進行多方疏導。還可以動員班級學生一對一進行幫扶,加強學生在校時間活動時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這些學生在校能夠時刻感受到來自老師、同學的關愛、幫助與友誼,讓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制設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漸趨于邊緣化。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制時間與普通學校一樣,分為春秋兩個學期。一般情況下,其春季學期為每年3月1日開學,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學期為每年9月1日開學,1月10日放假。學生在學期間的法定節假日,有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節假日時間共計14天。其周末時間全年共計74天左右,寒暑假時間全年共計101天左右。以上三項節假日時間累計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計算,寄宿制學校小學生全年在校時間共計176天左右。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學生每周均從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學離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說,一年有近一半的時間,學生是在學校度過的。在這段時間內,其家長與孩子處于分離狀態。由于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減少,空間距離拉大,因此,農村寄宿制小學的這一學制設置,十分不利于家長與孩子間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系,致使其家長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的顯性地位下降,影響力減弱。寄宿制小學的管理模式,在責任和義務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學校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全程食宿和相關教育,為農村家庭減輕了相應的負擔,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所關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過問孩子的在校情況。
大多數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沒有意識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堂。寄宿制學校的產生,使學生家長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時間,不僅不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從而在形式和實質上,使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一種“在家父母管,在校學校管”的不利思想。與此同時,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調查發現,農村地區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訪者中,有3.3%的家長表示沒有聽說過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這一概念,有96.7%的家長聽說過或者知道家庭教育這一概念,有76%的家長(包括沒聽說過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開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長認為,自己能夠進行家庭教育,但其對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卻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否得當。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否得當,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則直接與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謂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長在對孩子世界觀形成上的有效影響力,對孩子的學習態度與方式的指導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際交往、認知自我等能力的總和。[2]家長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調查發現,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的人數為0,擁有高中學歷者也只占到總調查人數的8.7%。家長文化水平的極度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庭教育的質量。我國目前有近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在一些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高達28.29%。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主體是其祖輩。農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鳳毛麟角。他們不僅無法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照料,且其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法上,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由于孩子長期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缺乏應有的父母關愛,致使其對父輩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輩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修養的提升,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禮貌,學習成績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側重于道德倫理教育,往往將孩子的價值與家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美國教育學家科爾曼曾將孩子的家庭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利用孩子的勞動力;第二階段,將孩子的教育視為家庭投資;第三階段,孩子的最終學習成就與家庭利益關系不大。受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兒童與其家庭之間的關系,往往處于科爾曼所謂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相關實地調查也證實了這一結論。據調查,我國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家長,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時間,讓孩子為家庭干活,以減輕家庭生活壓力;與此同時,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家長,往往將孩子入讀寄宿學校的相關費用開支,視為家庭投資。對于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需要利用孩子的勞動力,以分擔家庭生產勞動;另一方面,他們又強烈地希望,通過接受應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負起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由于農村地區小學生家庭普遍認為,孩子的價值,僅體現在其為家庭所做貢獻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會地位上,因此,在對農村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員(家長)缺乏對兒童學習的有效指導和規劃,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終無法達致科爾曼所謂的第三個階段———孩子的最終學習成就與家庭利益關系不大(家庭對兒童的教育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而只是專注于培育兒童)。
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受家長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計等原因影響,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與學校的聯系溝通甚少。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農村寄宿制小學低年級(1~3年級)學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長送到學校,星期五再由家長接回家。在此期間,其家長雖與老師見面的機會多,但是溝通很少。很多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都認為,孩子只要在學校身體健康,不哭不鬧就行,因而其很少給老師打電話,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至于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4~5年級)學生,由于其大多結伴上學回家,其家長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參加學校指定的家長會之外,一般不會主動到校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部分家長因為各種原因,甚至無法參加必需的家長會。由于家校溝通不暢,農村寄宿制小學生教育無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對策建議
由于受歷史傳統、地理人文環境、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遠落后于城鎮地區。落后的經濟,嚴重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使農民從為家庭生存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如此,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及充裕的經濟能力,關注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工會、團委、婦聯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應有作用,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動。對此,可依托工會、婦聯、團委組成專業服務隊或志愿者服務隊,充分利用其力量,對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開展定點定期幫扶,以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的整體水平。
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完善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軟硬件設施建設。與城鎮小學相比,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教學基礎設施相對匱乏。自實施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各項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農村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此基礎上,相關教育部門除應繼續在住宿環境、教學設備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的投入外,更應加強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逐步提高其教師待遇,并為其配備必要的生活教師、心理教師、安保人員等教輔人員,以緩解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因教學基礎設施匱乏、師資力量薄弱而帶來的辦學壓力,使其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幫助。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借助民間力量,以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途徑單一的問題。對此,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種非政府組織,為其提供相對寬松的制度和相關法律支持,使其成為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有益補充,以助推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暢通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與學校溝通平臺。家長學校設立的初衷,旨在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的教育素質,以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為目的。
據調查,多所農村寄宿制中心小學雖都開設有家長學校,但或因學校教學資源緊張,或因學校忙于學生教學管理,或因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生產生活繁忙等諸多原因,多所農村寄宿制中心小學從未開展過針對學生家長的相關培訓和交流活動,致使其家長學校的實際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家長學校是聯系學校、家長、教師、學生的重要紐帶,因此,要切實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應切實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通過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進行相關培訓與指導,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總結
關鍵詞:幼兒 家庭教育 現狀 問題 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涉及許多方面,根據有關的研究和教育的經驗我們以為,“子女的撫養任務是誰在承擔”、“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家庭責任的認識與投入如何”、“家長對一些教育問題的基本看法是怎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是否適當”、“家庭中家長間的在教育孩子上的合作”和“家長對幼兒園教育和教師的態度”等方面反映了兒童入園后家長對待子女教育的基本內容。
幼兒家庭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幼兒家庭教育需要指導。幼兒家庭教育的指導應有針對性,這種針對性不僅應該體現在家庭教育的指導應該針對幼兒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而且,更需要針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把握幼兒家庭教育的現狀,發現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家庭教育指導獲得實效的前提。
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不同類型的幼兒家庭,在家庭教育上具有自己的特點、問題和需要。在面向全體家長的普及性指導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家長的特點進行分類指導發展,是我國家庭教育指導前進的趨勢。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不同類型家庭的家庭教育特點,發現不同類別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存在的主要問題,滿足它們的需要是提高針對性更高層次的體現。
本部分對數據進行分析的具體目標是:(1)幼兒家庭的各類看護人承擔各種帶養任務的比率;(2)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家庭責任的認識與各種投入的現狀與問題;(3)家長對各種教育現象提法的現狀與問題;(4)家長對子女的各種教育行為的現狀與問題;(5)家庭中家長間各種教育合作的現狀與問題;(6)家長對幼兒園教育和教師態度的現狀與問題;(7)不同類別家庭的家庭教育特點。
二、研究的方法
(一)調查的對象
從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地區抽選家長作為調查對象。為了提高對象的代表性,我們從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11個省級行政區的46所幼兒園選取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家長填寫的有效調查問卷3960份。
(二)調查的內容
以對象的基本情況和家庭教育狀況為調查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基本情況:反映幼兒本人、幼兒家長和幼兒家庭特點的基本情況30項;家庭教育50項,其中包括“教育責任與投入”、“家長的教育觀念”、“家庭成員的合作”、“家庭教育的狀況”和“對幼兒園的態度”等5個部分各10個項目。
全部80個調查項目的題型包括:(1)填充題:“基本情況”部分中的“幼兒園所在地區”、“幼兒園名稱”、“幼兒所在班級”、“幼兒出生年月”和“對象年齡”等5個項目;(2)一般選擇題:“基本情況”部分中其余的25個項目;(3)李克特式的等第選擇題。李克特式等第選擇題的選項為“完全是的”、“基本是的”、“說不清”、“基本不是”、“完全不是”。
(三)調查數據的處理
將全部調查數據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版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對調查數據經過校驗、轉換和統計3個環節進行處理:通過幅度檢驗和邏輯校驗控制非正常數據。通過轉換,形成新的變量。包括:對基本情況中反映幼兒特點、家長特點和家庭特點的25個選擇題項目,按選項對每一個項目逐一進行分解,使每一項目形成與選項數相同的“01”計分的子項目。對反映家庭教育情況的50個李克特式等第選擇題項目,通過給等第賦值進行數量化。賦值的標準是:完全是的-1;基本是的-2;說不清-3;基本不是-4;完全不是-5。將賦值后的項目變量值作為項目的指標值,指標值數值愈大,表示水平愈低、表現愈差;指標值愈小,表示水平愈高、表現愈好。
研究的結果
(一)家長對孩子撫養任務的承擔情況
數據表明:
(1)無論是孩子的睡眠、飲食、玩耍和學習的照看,還是幼兒園接送,或是出席家長會,由孩子的母親承擔的比率都最高并超過50%,分別達到62.8%、65.4%、52.0%、65.0%、50.9%和70.3%。
(2)祖輩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孩子飲食和幼兒園接送等3項任務中比率僅次于母親而高于父親,列第二;比率分別為20.0%、26.8%和28.6%。
(3)父親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導孩子學習和出席家長會等3項任務中比率僅次于母親而高于祖輩,列第;比率分別為29.1%、26.6%和18.3%。
(4)保姆和其他人在各項任務的承擔比率都很小,其中保姆的承擔比率均低于1.0%,其他人的比率均低于4.0%。
(5)幼兒家庭主要帶養人的比率分布與上述情況一致,其中母親占66.3%,祖輩占20.7%,父親占12.2%。
(二)家長對家庭教育責任的認識與投入情況
表3-1-2數據表明:可以將10個項目劃分為3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由“應該提高自身素養”、“選購玩具不追求多”、“經常瀏覽閱讀育兒書籍”和“選購衣服不追求貴”等4個項目組成,表現較好;第二層次由“應多花時間帶孩子”、“孩子教育責任在家庭”、“應由父母自己帶孩子”和“事業成功影響孩子”等4個項目組成,表現一般;第三層次由“不需要在外進特色班”和“培養完全是為孩子”組成,表現較差。
(三)家長的教育觀念
表3-1-3數據表明:可以將10個項目劃分為5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由“教育應多說理而不是懲罰”和“對犯錯嚴格教育不能寬容”兩項組成,表現最好;第二層次由“戶外活動安全重于鍛煉”和“養成習慣比培養智能重要”兩項組成,表現較好;第三層次由“入園前就應進行早期教育”和“樹大不自然直從小嚴格要求”兩項組成,表現一般;第四層次由“首先尊重個性再年齡特點”和“發脾氣時冷處理而不斥責”兩項組成,表現較差;第五層次由“更看重以身作則而非說理”和“縱向發展重于橫向比較”兩項組成,表現最差。
(四)家庭成員間的教育合作
表3-1-4數據表明:可將7個項目劃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別人訓斥孩子不生氣”和“家庭應親子教育為主”兩個項目,合作狀況較好;第二層次為“家庭矛盾會避開孩子”、“別人體罰孩子會回避”和“別人勸阻不加重訓斥”等3個項目,合作狀況一般;第三層次為“孩子教育父親不推母”和“兩代家長分歧聽父母”兩個項目,合作狀況較差。
(五)家長的家庭教育行為
表3-1-5數據表明:可將9個項目劃分出3個層次,其中第一層次為“外出活動鼓勵孩子交
往”、“沖突出小傷寬容不計較”、“餐前不放任孩子吃零食”和“指出事不適合但不諷刺”等4個項目,家長教育行為較妥善;第二層次:“對孩子愛在心里不外露”、“掌握相當多教育理論”、“盡可能多與孩子相處”和“積累相當多教育經驗”等4個項目,教育行為一般;第三層次為:“外出不牽孩子手讓自由”,教育行為較不妥。
(六)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態度
表3-1-6數據表明:可將9個項目劃分為3個層次,其中第一層次為:“幼兒園質量有明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明顯提高”和“孩子沒學好不怪教師”等3個項目,對幼兒園態度比較積極肯定;第二層次為:“能接受教師對孩子批評”、“教師理論不少水平不低”、“青年教師不缺經驗可放心”和“能接受教師建議不質疑”等4個項目,態度一般;第三層次為:“能接受教師對孩子評價”和“經常向教師提意見建議”,態度比較消極否定。
(七)影響家庭教育水平的家庭因素(K&3-1-7)
數據表明:
(1)影響“問題項目家庭教育水平”的、具有顯著性意義的家庭教育因素有10個。依影響力的大小它們依次是:①學歷:大專及以上;②戶籍:本地非農;③職業:農民;④出生年代:80后;⑤家庭結構:隔代家庭;⑥職業:工人;⑦職業:商服人員;⑧一起生活:祖輩;⑨一起生活:父親;⑩一起生活:母親。
(2)這10個家庭因素對“問題項目家庭教育水平”的總體影響力(決定系數R2)為8.4%,其中“學歷:大專及以上”和“戶籍:本地非農”前兩個因素的影響力已經達到6.1%。
(3)10個影響因素(預測變量)與“問題項目家庭教育水平”(因變量)之間呈正相關的有3項,呈負相關的有7項。
(4)實際含義。經歸并后,影響因素的實際含義如表3-1―7-1。
四、研究的結論
1 從幼兒家長的角度看,母親在幼兒教養中擔負著主要責任;祖輩其次,主要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飲食和接送幼兒園方面協助母親;父親第三,主要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導學習和出席家長會方面配合母親。
2 涉及家長對家庭教育責任的認識與投入的10個項目中,表現較差的是“不需要在外進特色班”和“培養完全是為孩子”兩個項目。
3 家長教育觀念的10個項目中,表現較差的是“更看重以身作則而非說理”和“縱向發展重于橫向比較”。
4 就家庭成員間的教育合作狀況看,7個項目中合作得較差的是“孩子教育父親不推母”和“兩代家長分歧聽父母”。
5 就教育行為看,9個項目中家長表現較不妥善的是“外出不牽孩子手讓自由”。
6 就家長對幼兒園態度看,9個項目中家長態度比較消極的是“能接受教師對孩子評價”和“經常向教師提意見建議”。
7 下列家庭的“問題項目家庭教育水平”較低,家長學歷層次較低的家庭,除本地非農業人口以外的其他戶籍的家庭,家長職業為農民、工人和商業服務業人員的家庭,父母親為80后出生的家庭,隔代家庭,不與父親而與祖輩、與母親一起生活的家庭。
五、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增強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的針對性
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的直接對象是幼兒的家長。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不僅要針對幼兒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且更要針對幼兒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現有的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無論是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編制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還是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編制的《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大綱(試行)》,或者是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編制的《上海市0-18歲家庭教育指導大綱(試行)》,雖然在確定家庭教育指導內容時已經開始重視針對性問題,但是離開“更要針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還有相當的距離。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建議基層指導單位在對幼兒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時重視以下專題內容的指導:
1 過早定向培養不利全面發展――兼評進課外特色班的利弊;
2 生兒育女的目的為什么?――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3 身教重于言教、形成氛圍比提出要求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4 對孩子評價的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兼評“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5 別把教育孩子的職責推給母親――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定位;
6 妥善處理兩代家長的教育代溝――家庭教育中的親子教育與隔代教育;
7 給予幼兒實踐、鍛煉的機會――實施積極的安全教育策略;
8 親愛孩子、聽取評價、調理對策――如何對待教師對孩子的評價;
9 積極反映意見、主動提出建議、促進家園合作――充分利用父母的教育權利。
(二)注意對不同類別家庭進行家庭教育的分類指導
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除了需要面對全體幼兒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普及之外,還需要針對不同類別家庭自身的特點、問題和需要開展分類指導。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建議加強對下列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并根據這些家庭的自身特點、家庭教育的主要問題與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需要,開展分類指導。這些家庭是:
1 家長學歷層次較低的家庭;
2 除本地非農業人口以外的其他戶籍的家庭;
3 家長職業層次較低的農民、工人和商業服務業人員的家庭;
4 父母在80后出生的家庭;
5 由祖孫兩代人組成的隔代家庭和主干家庭中父親不與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
(三)采用多種指導形式提高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的實效
傳統的“專家臺上講,家長臺下記,回家后照專家講的做”的指導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家庭教育指導發展的形勢,不再能滿足家長的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形式發展的總的趨勢是:“變單一的講座報告形式為多種指導形式”、“變單向的封閉式指導為多向的開放式指導”、“變家長被動接受教育為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采用的指導形式應適應地區家庭教育指導的發展狀況,應適合接受指導的家長的特點和需要,應符合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的性質??晒┻x擇的指導形式主要有:
1 家庭訪問、來園接待、個別咨詢、電話手機聯系、書信便條交流、家校聯系冊溝通等面對面進行的個別指導。這類指導形式便于私下進行、深入交流、進行互動,比較適用于解決個別問題。
2 講座報告、討論辨析、親子活動指導和文藝表演等集體性的指導活動。這類指導形式面對家長的較多、公開進行、有較大的聲勢,比較適用于解決同年齡段共有問題。
3 利用普及讀物、專業報刊、校內小報、班級墻報黑板報,廣播、電視、電影、錄音錄像等文字音像資料和媒介進行的指導。這類指導形式在進行前指導者與家長不直接面對面,家長對指導的時間、地點和內容可以自行選擇和控制。
4 E-mail文字溝通,MSN語言溝通,網上直面交談等網絡互動。這類互動可不受時空限制,而且相互間可深入交流。這種指導形式需要家長具有使用網絡設備和掌握網絡技術的條件,但從發展趨勢看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