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思政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 立體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C-0067-03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為“基礎”)課是、教育部規定的全體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大學生眼里,思政課是“說教、枯燥”的代名詞,不太受歡迎。為此,筆者以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實效性為出發點,探索、研究能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看法并從中受到教育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構建教學體系新穎、教學素材豐富、學生高度參與、多方合力協作完成的較成熟的立體教學模式。
一、以學生四重身份構建教學體系,實現角色和成才目標立體化,增強課程親和力
“基礎”課是一門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的權威教材。但學生一拿到課本首先的反應是“又是政治課”。為了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首先應在教學體系設計上下工夫,讓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與自己的成長成才息息相關。為此,應在充分讀透教材、領會教材內容精神實質的基礎上以授課對象是在校大學生、父母的兒女、社會的公民、未來的建設者的四重身份來構建四大教學模塊十五個教學專題,把教材體系轉化成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體系,具體如下:
模塊一:優秀大學生(5個專題),專題1:適應與提高:做珍惜時光大學生;專題2:理想與信念:做理想遠大大學生;3:身心與人際:做人格健全大學生;專題4:立德與立信:做誠實守信大學生;專題5:愛情與人生:做理性戀愛大學生。
模塊二:孝順好兒女(3個專題),專題6:正確把握人生航向:做讓父母放心的好兒女;專題7: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做讓父母驕傲的好兒女;專題8:恪守家庭美德:做讓父母省心的好兒女。
模塊三:模范好公民(4個專題),專題9:國格與人格:做真誠理國之公民;專題10:守公德知榮辱:做引領社會風尚之公民;專題11:法律意識與思維:做正確處事之公民;專題12:名利與法網:做知法守法會用法之公民。
模塊四:合格建設者(3個專題),專題13:擇業與規劃:做銳意進取的建設者;專題14:敬業與奉獻:做恪守職業道德的建設者;專題15:權利與規則:做正確維權的建設者。
以學生四重身份構建教學體系有兩方面好處:第一,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因為這四個角色是學生人生相應階段應擔當的角色,四個角色扮演的好壞影響到學生一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因此以人生角色來設計教學體系,不僅使“躺著”的教材內容“立體”起來,而且使學生覺得這門課程不再是純粹的理論說教,而是傳授給他們的“心靈雞湯”,從而對這門課程產生好感,增強課程的親和力。第二,使成才目標立體化。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們應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可以說從教材的章節設計里這個目標不夠鮮明、立體。而在上述的模塊專題設計里,成才目標非常鮮明、立體,如模塊一,直接點明做大學生就要做“優秀大學生”,而優秀大學生必須是“珍惜時光的大學生、理想遠大的大學生、人格健全的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大學生、理性戀愛的大學生”。
二、以“圖、文、音、視、動畫”等教學資源充實教材,實現教學內容立體化,增強課程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每門課程都是一個完整的嚴密的思想理論體系,它的教材更側重于理論性原理性闡述,而這一點使學生覺得它“枯燥、抽象、說教”。對此,應以“教材提供講課藍本,教師負責上色上料”為原則,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即給里面的理論和原理增添大量的素材支撐,使其顯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豐滿形象??裳a充文字案例、圖片案例、音頻案例、視頻案例、哲思小語等教學資源。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應體現以下特點:
一是校本性。在教學中,能最快引起學生興趣的事例往往是他們身邊的事例,而身邊的人和事對學生最有示范、教育、引導作用。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校本素材的收集、制作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如為了讓學生珍惜大學時光,做優秀大學生,可把本校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和畢業感言制作成視頻,這樣的素材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榜樣作用,使學生油然而生“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的想法。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加強公德修養,可把本校大學生在公德方面的丑陋現象如亂丟垃圾、踩草坪、在課桌上亂寫亂畫、離開教室后不關電燈電扇等情況拍攝下來制作成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是現實性。思政課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直在開設,為了避免所選取的事例讓學生感覺“老生常談”,教師所選擇的案例應盡量緊扣現實,以本年度發生的案例和熱議的話題為佳。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筆者講授的“基礎”課在2012級學生中開課時(即2012年秋季學期),筆者在講社會公德問題時,引用的是“中國式過馬路”這一當時熱議的話題和“國慶三亞變垃圾場”這樣的新聞案例;講到什么是理國時,筆者引用了“打砸同胞日系車是愛國還是害國”這樣的能引起大家深思的案例;講到誠信問題時,筆者引用了“揚州中學生撞車留紙條、誠信暖人心”“鈔票滿天飛,眾人幫撿錢”這樣的當下發生的能充分傳遞正能量的案例。由于所選取的事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案例,學生愿意聽、樂意聽,并且深受教育。
三是針對性。大學思政課教學案例的選擇很有講究,因為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思想相對活躍、知識面相對豐富,思維相對獨立的群體,選擇的案例層次離他們太遠,他們就會覺得教師是在講大道理、在說教,因此選擇的案例必須是“接地氣的”、在普通人身上發生的,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中發生的。如在講到大學生應珍惜大學生活,爭取學有所成時,可選取“南京理工大學六朵金花同時被保送研究生”的案例故事;講到大學生要注意心理健康,做人格健全大學生時,可選取“研究生之死”“大學宿舍投毒事件”這樣的案例;講到大學生要有誠信意識時,可選取“貧困大學生拖欠國家助學貸款被”的案例。
大量的教學資源的補充運用,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一,使“枯燥”的教材內容“生動”起來;第二,使“抽象”的教材內容“形象”起來,第三,使“說教”的教材內容“善誘”起來。這樣可大大增強這門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感到上這樣的課不再是“受罪”,而是既可獲大量時事資訊又可培養正確是非、美丑、善惡、榮辱觀的一門人生哲理課。
三、運用“講、讀、論、看、寫”等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立體化,增強課程實效性
思想決定行動,“基礎”課教學目標性質是“觀念、態度─行為養成”型目標,即通過正確觀念、態度的形成達到良好為人處世行為的形成。為此,“基礎”課教學的關鍵是實現學生觀念與態度上的變化,即讓正確的觀念真正“進入大學生的頭腦”“進入大學生的心坎”。如何讓教材和教師所傳遞的觀念真正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由此可見,學生的參與度與“基礎”課教學效果成正相關,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引起學生內心的感受、體驗,才能使學生對某種思想、觀念堅信、堅守并在行動中貫徹。為此,在教學方法上,可以“講、讀、論、看、寫”作為本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
一是講。“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學生講的過程,就是思想表露的過程,而為了“講”,肯定要經過一番思考,這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如在課堂上,可播放一些案例,讓學生談談體會和看法,或開展類似“我喜歡的、我厭惡的”榮辱故事會活動,讓學生在講故事、講體會中思想受到觸動。
二是讀。即品讀,品味。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教材雖然“枯燥、抽象”,但細細品讀,可明白其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所以課堂上,可盡量減少教師講的分量,讓學生去讀教材,并且讓學生根據教材的某段論述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既避免了老師的說教,又活躍了課堂。另外,可經常在課堂上補充一些“哲思小語”“哲理小故事”讓學生去品讀,去感悟。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洗滌。
三是論。“事不辯不清,理不論不明”??赏ㄟ^討論、辯論,讓不同的思想和觀念實現交鋒和碰撞,讓論者和聽者在評判、甄別中知道何為對錯,哪為美丑,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如在課堂上可設計這樣的主題讓學生來討論、辯論:大學生可以談戀愛了嗎?我的人生路該如何走才能讓父母放心?怎樣才算是愛國?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德與才哪個更重要?等等,通過對這樣的話題的討論、辯論,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是看。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鞍俾劜蝗缫灰姟?,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參觀訪問,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感觸會更深刻。如為了讓學生敬畏法律,樹立起無論是做一名普通公民還是一名職員都要守法的觀念,可播放一些大學生犯罪的案件視頻,或播放一些國家工作人員因瀆職犯罪受審的視頻。如為了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可組織學生到本專業相關行業參觀,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態和相關規章制度要求,讓學生明白“敬業”是“合格建設者”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
五是寫。筆下的東西也是一個人思想的表現,讓學生去寫一些關于人生的東西,可以使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明辨是非,更會使他們懂得自強自律。因為寫的過程就是他們動腦的過程,是思想和情感投入的過程,通過“寫”教會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國家。如可布置學生寫“大學生涯規劃”“我院大學生社會公德踐行情況調查報告”“我和我的祖國”征文等。
四、多部門分工合作完成實踐教學項目,實現育人途徑立體化,增強課程影響的滲透力
“基礎”課雖然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它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正確的思想觀念內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所以絕不能單單靠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講和說,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優秀品質的打造工程上來。為此,本文根據理論專題教學設計了一份由多部門共同參與完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大思政教育體系)(見表1)。
這樣的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具有以下優點:
一是育人途徑立體化。本實踐教學項目有課內課外完成的,有校內校外完成的,有由思政教學部門完成的,有由學校其他職能部門或各社團完成的。既有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類的公益活動、社團活動,又有素質拓展類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體現了多途徑的育人方式。
二是思政教育活動精簡化。本實踐教學模式秉承大思政教育理念,實踐教學項目由社科部、學生處、黨委、團委根據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對大學生應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設置和統籌規劃,克服了過去教學是教學,黨團活動是黨團活動,兩邊互不過問、重復交叉、讓學生反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它使學校應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項目明晰化、常規化,對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全面具體。
三是課程影響深遠性。單靠思政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很難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本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原理是理論講授在先,實踐教學跟上,目的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強化課堂上所講授的理論、思想、觀念,使學生對其“真懂、真信、真行”。從教學實踐來看,以“基礎”課理論教學體系為基礎設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使本課程要求學生樹立的理念、觀念通過一系列活動在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大大提高了“基礎”課育人的成效。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得好、得到學生喜愛確實不容易,但只要教師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構建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體系,實現教學素材的形象生動化,采取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可以成為學生愿聽、樂上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彭容.高職高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2]羅會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7)
[3]談婭,劉紅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進互補模式構建探索[J].高教論壇,2013(5)
【項目基金】廣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課題(2012LSZ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