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地位
時間:2023-09-18 17:07: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地位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前言
從我國的經濟構成來看,工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經濟的發展質量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谶@一認識,在經濟發展中,我們應正確分析工業經濟的發展規律,并結合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工業經濟的特點,并認識到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產生的促進作用,準確預測工業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提高工業經濟的發展質量,使工業經濟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全面提升工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二、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
今年以來,工業經濟總體形勢呈現增速放緩的趨勢,其中消費品工業運行態勢平穩,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呈現出明顯調整特征,電子制造業受外需萎縮影響波動較大,部分行業下行壓力加大,企業效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業經濟運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業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但下行壓力加大。從目前國內工業生產的總體形勢來看,由于國內工業產品需求波動較小,因此工業生產的總體形勢也呈現較為穩定的狀態,但是受到出口貿易的影響,下行壓力增大。
2.企業運行狀況良好,業績穩中有升。國內工業企業在產品生產制造、銷售流通環節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工業企業的運行狀況良好,其業績處于穩中有升的局面,對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工業產品價格呈現逐步回落的態勢。由于國內工業企業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工業企業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工業產品價格下降成為了競爭的手段,工業產品價格逐步回落成為了必然的發展態勢。
4.工業品出口增速保持穩定狀態。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貿易的增速有所放緩,但是考慮到我國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工業產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較為穩定的狀態。
三、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分析
考慮到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多,目前工業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工業經濟繁榮,則會帶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經濟低迷,則會拖累國民經濟發展。目前來看,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業經濟提升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從目前工業經濟所占比重來看,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例越來越高,工業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對國民經濟產生的影響日益強烈。從工業經濟所占GDP總額來看,工業經濟對提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工業經濟帶動了周邊行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工業經濟的發展不只是某個行業的發展,而是與工業周邊多個行業的發展,工業經濟的繁榮,必將給國民經濟提供有力的支撐,將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從目前工業經濟的增長來看,對周邊行業的帶動是非常明顯的。
3.工業經濟發展為國民經濟提供了手段保證。工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工業經濟屬于實體經濟的一種,對國民經濟形成了有力的支撐,保證了國民經濟能夠減少泡沫,提高整體發展質量。所以,工業經濟發展為國民經濟提供了手段保證,提升了國民經濟發展質量。
四、工業經濟的未來走勢預測及分析
考慮到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以及對國民經濟的促進及其現實特點,隨著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工業經濟在未來將朝著以下幾個方向快速發展:
1.工業經濟將成為實體經濟的主要發展形式。由于工業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經濟在實體經濟領域所產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這種局面下,工業經濟勢必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發展形式,并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未來工業經濟將會演變成實體經濟的主要發展形式。
2.工業經濟所占的比重將逐步加大。從目前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來看,工業經濟已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對國民經濟的作用日益突出?;谶@一發展現狀,在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下,工業經濟占據國民經濟的比重將進一步加大,其主體地位將更加突出。
3.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會越來越強??紤]到工業經濟的現實發展特點以及產業優勢,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基于這一認識,在未來的發展中,只要工業經濟不發生較大的波動,國民經濟結構不發生較大的變化和調整,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會越來越強。
五、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工業經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經濟將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國民經濟的發展品質。
關鍵詞:社會融資規模;結構特征;結構改善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6-005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6.13
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焙螅?011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保纱恕吧鐣谫Y規?!钡母拍铋_始為我國社會各界所關注。在2011年1月召開的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上,周小川行長表示,各級人民銀行要適應形勢發展,從社會融資規模的角度考慮整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1]。盛松成表示,社會融資規??梢匀娣从辰鹑谂c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力度,中國人民銀行今后將把社會融資規模作為貨幣政策的監測指標和中間目標[2]。
一、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口徑
社會融資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3]。為與全國社會融資總量概念相對應,地區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某地區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因此,本文確定三亞市的社會融資規模包括:
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托貸款、委托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
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
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四是在以上統計口徑的基礎上,增加考慮異地金融機構對三亞市的信貸投放,同時減去三亞市的金融機構投向異地的貸款。
在主要考慮三亞市金融業發展現狀以及各項數據可獲取性等因素的基礎上,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指標涵蓋了銀行機構融資、證券融資、保險融資、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和其他等五個類別,同時兼顧跨市區資金流動情況。具體口徑如下:
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地方政府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典當行各項貸款+小貸公司各項貸款。
二、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的現狀及結構特點
(一)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的現狀: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占GDP比重逐步提高,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
統計數據顯示,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較快(見表1),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2003―2011年期間,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從11.6億元增長到151.53億元,年均增長33.05%,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年均增速高5.68個百分點。2011年,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與GDP之比為53.25%,比2003年提高了29.01個百分點。
(二)三亞市社會融資的結構特征
三亞市社會融資規??焖僭鲩L的同時,融資結構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見表2),整體上看,三亞市社會融資呈現如下結構特征:
1.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以銀行部門提供融資為主。銀行部門通過表內、表外業務對實體經濟提供融資,促進經濟發展,表內業務包括人民幣、外幣貸款,表外業務包括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銀行承兌匯票等。2003―2011年,銀行部門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從2003年的98.1%下降至2011年的94.14%,2003―2009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都在95.66%以上,直到2010年和2011年,才大幅下降,分別占比為76.59%和69.08%。雖然近年來占比有所下降,但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仍以銀行部門提供融資為主。
2.銀行部門表外業務融資功能顯著增強。實體經濟通過商業銀行承兌匯票、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表外業務從金融體系融資大幅增加,從2003年至2011年銀行部門表外融資規模由0擴大到38.06億元,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由0上升至25.12%。其中2011年新增委托貸款35.02億元,較2009年增長了152.13%,占到社會融資規模的23.11%;2011年新增銀行承兌匯票3.04億元,較2009年增長了284.81%,占到社會融資規模的2.01%。
3.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日益發揮重要作用,但融資規模有待進一步提高[4]。股票發行方面,三亞市只有兩家上市公司,其中海南大東海旅游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1月28日在深圳主板上市融資3520萬元,目前為ST股;海南瑞澤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瑞澤)是2011年7月7日在深圳中小板市場上市融資4.13億元,終于結束了三亞市連續13年無新增上市公司的局面。債券發行方面,三亞市目前尚無企業債券融資,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量也較小,三亞市政府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發行地方政府債券0.92億元、0.79億元和0.57億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地方經濟增長。但從融資規模來看,非金融企業股票及債券融資額仍然較小,2011年僅4.7億元,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為3.1%。
三、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與三亞市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三亞社會融資規模、新增人民幣貸款與GDP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本文采用2003―2011年的年度數據,對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新增人民幣貸款與三亞市GDP分別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示,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與三亞市GDP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并且相關性顯著優于新增人民幣貸款。
(二)社會融資規模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
因為上述相關性分析的結果表明,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與三亞市GDP的關聯度比新增人民幣貸款更高,因此,本文選擇2003-2011年各年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與三亞市GDP數據,對這兩個時間序列取對數以后,建立回歸方程,Yt=β0+β1Xt+Ut(t=2003,…,2011),其中Xt代表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取對數以后的序列,Yt代表三亞市GDP 取對數以后的序列,再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參數估計,得出:
從上表可以看出,模型擬合情況較好。擬合優度為0.9249,t檢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統計顯著。DW檢驗可以確定不存在序列自相關。因此我們得出一元線性模型y=2.86+0.52x,這就表明,社會融資規模每增長1%,三亞市GDP將增長0.52%;而推動三亞市經濟增長1%,社會融資規模要增長1.92%。
四、當前三亞市社會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較小,不能滿足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
根據三亞市“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三亞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 2000 億元,年均需投資400億元。但按照本文計算,2011年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僅為151.53億元,即使這些資金全部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年均資金缺口仍然高達248.47億元。另外,根據三亞市“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年均經濟增長預期為14%以上,按照本文實證分析的結果,要推動三亞市年均經濟增長14%,社會融資規模年均要增長26.88%,而2011年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為151.53億元,同比下降6.13%,遠不能滿足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三亞市社會融資結構嚴重失衡,間接融資占比過高
三亞市直接融資發展緩慢,間接融資占比過高,經濟增長依然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征,股票融資規模非常小,尚無企業債券融資。2003―2011年銀行部門融資占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從2003年的98.1%下降至2011年的94.14%,雖然占比略有下降,但仍居于社會融資的主導地位。而債券和股票融資等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不到1%,直到2011年海南瑞澤上市融資4.13億元,債券和股票的融資總額占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才上升到3.1%,并且三亞市目前尚無企業債券融資,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量也很小。
(三)三亞市以外的銀行對當地經濟支持較大,本地銀行對當地經濟支持不足
2003―2011年,外地銀行貸入占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比例從0增長到69.63%,其中占比最高的年份2008年,最高占比達95.4%①。2011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04.68億元,其中外地銀行貸入72.89億元,外地銀行貸入占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比例為69.63%。這表明外地銀行對三亞市經濟支持較大,本地銀行對當地經濟支持相對不足。
五、相關建議
(一)保持三亞市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促進三亞市經濟平衡健康發展
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應該既能滿足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合理資金需要,又能保持有利于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適宜貨幣條件。因此,要繼續執行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運用資源,增加有效信貸投放,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既要支持旅游、房地產等傳統主導產業發展,又要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經濟、海洋經濟、創意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發展所需的資金,同時又要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在保持合理社會融資規模的同時,千方百計推動三亞市社會融資結構改善
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豐富融資渠道,要千方百計推動三亞市社會融資結構改善,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通過進一步加大上市后備企業輔導力度和進一步完善推進企業上市的優惠政策,擴大股票融資比重,推動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融資,扶持和引導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市場上市融資。支持和鼓勵企業利用債券市場進行融資,積極推動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和中長期企業債券,推進中小企業集合債發行工作,積極支持與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等相關的債券發行。大力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等各類基金,通過政府引導、扶持和有限參與,鼓勵企業、金融機構、個人、外商等各類投資者積極參與產業投資、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
(三)加大本地金融機構對當地經濟的支持力度,并積極爭取外地金融機構對三亞市經濟的支持
為了讓金融機構加大力度支持本地企業和項目,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引導和激勵措施,以金融機構對三亞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為標準,實施差別化的金融激勵政策,合理設置財政性賬戶及調配財政性存款,對支持三亞市經濟發展力度大的銀行類金融機構適當提高財政性資金的存放比例,有效引導金融機構最大限度地支持三亞市經濟發展,使財政性資金資源和金融資源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要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積極爭取外地金融機構對本地經濟的支持,轄區金融機構應配合三亞市政府積極改善本地區金融生態,構建“誠信”三亞,贏得商業銀行對本地區較高的內部評級,獲得商業銀行在資金調度、信貸授權、信貸最終決策方面對本地區的最大優惠。把三亞市金融機構潛在的資金優勢變為助推三亞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鐘俊.關于“社會融資總量”指標內涵的深度剖析[J].新金融,2011(11).
[2]王信川.盛松成代表:社會融資規模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J/OL].[2011-03-07],http://.cn/roll/20110307/19249486726.shtml.
【關鍵詞】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 現狀 問題 發展路徑
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對已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成年人實施的屬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中最為重要和活躍的部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我國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歷練和發展,不論在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投入,師資隊伍建設,管理隊伍建設方面,還是在辦學規模、辦學效應、社會影響方面,在整個成人教育系統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對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推動現代社會文化建設,構建學習型社會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了要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藍圖,成人高等教育必然擔當重要角色。成人高等教育在云南打造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建設中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發揮云南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性、邊疆性、民族性、西部性優勢,加強云南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云南普通高校開展成人高等教育現狀
(一)建立了較完善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辦學體系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學科和多門類的辦學體系,并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大部分,其中學歷教育包含高起專、高起本、專升本和在職研究生課程班等。非學歷教育包含各類培訓班、研修班、證書班等;學習形式主要有函授、業余、夜大學、自學考試等,函授、業余是當前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辦學的主要式,為適應云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開設了文史、財經、法律、理工、農業、醫學、管理、美術、藝術等200多個本、??茖I。
(二)形成了規模大,形式多的辦學格局
云南省各普通高校均舉辦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生主要來自在職從業人員、待業青年,以及普通高考落榜生。各高校成人教育的辦學形式、科類、層次均向多元化發展,教學方法從面授、電教到多媒體、網絡化教學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云南省近六年成人高等教育實際招生數為:2006年46457人,2007年53700人,2008年58256人,2009年61297人,2010年55775人,2011年62765人。
非學歷教育不斷發展。如云南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依托云南財經大學優質的辦學資源和優勢,積極開展干部素質培訓,先后與云南省經貿委、云南省國資委、云南省審計廳、云南省財政廳、云南省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云南建工集團、云南省監獄管理局、云南鹽化股份公司、貴州六盤水國稅局、黔西南國稅局、重慶忠縣地稅局、浙江紹興地稅局、新疆畜牧局、安徽宣城地稅局等單位長期合作,2007年至2011年,共舉辦干部素質提升培訓班74期,培訓學員5051人,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聲譽。
(三)辦學管理模式各具特色
云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在長期舉辦成人教育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管理模式。
1.一級管理一級辦學模式,即成人(繼續)教育學院既是管理主體,又是辦學實體。成人(繼續)學院負責本校成人教育的全部工作,既是學校成人教育的組織管理者,同時又是具體教學工作的實施主體。從招生到畢業,從制定教學計劃到組織實施教學,從管理規章的制定到實施管理,從教學投入、教學質量監控到學生管理、畢業等各個環節,均由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完成,如昆明醫科大學、云南中醫學院等實行這種辦學管理模式。
2.一級管理二級辦學模式,即成人(繼續)教育學院為管理主體,學校的其他二級學院為辦學實體。實施成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是二級學院,二級學院負責按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制定的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從課表制定、任課教師選聘、具體教學過程、考試組織管理、學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均由二級學院自主安排實施。有的學校二級學院還負責生源的組織工作。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對教學過程只實施檢查監督的管理職能,履行統一招生、學籍管理、畢業生辦證等管理工作。如云南農業大學、大理學院等實行這種辦學管理模式。
3.混合辦學管理模式,即成人(繼續)教育學院既是管理主體,又是辦學實體,同時二級學院也是辦學實體?;旌限k學管理模式是一級管理一級辦學模式和一級管理二級辦學模式的互相交叉的模式?;旌限k學管理模式能很好地利用學校辦學資源,充分地發揮各二級學院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云南財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實行這種辦學管理模式。
二、云南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成人參與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與各成人高校的辦學實際之間存在矛盾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人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以適應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人們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學習各種知識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成人參與高等教育的動機主要有求知興趣、職業發展、外界期望、服務社會等方面,傳統的學歷導向型成人高等教育已無法滿足現今社會成人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由于成人教育屬于補充普通高校學歷教育的一個載體,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還比較注重對學歷文憑的最求,具有濃厚的普教化色彩,對成人教育的職能、定位、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對其起到的重要作用沒有得到正確理解;有些高校將開設成人教育作為一種增加經濟效益的方式,沒有必需的投入和長期的發展計劃,缺乏對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嚴重地降低了成人教育的社會信譽。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率;產業結構升級率;資源稟賦
一、研究背景
現代經濟的增長是以產業結構變動為核心的增長。經濟增長總是在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中實現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演變是經濟增長永恒的主題。產業結構調整也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中不變的經濟發展方針之一。
湖北省經濟的發展作為中部崛起戰略重要的一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雖然近年來湖北省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同樣面臨著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的問題,阻滯了湖北省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制約著湖北省作為中部崛起戰略一部分的發展與實現。《2014年湖北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充分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
基于以上背景條件,分析探討湖北省產業結構發展歷程與現狀能更好地認識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現階段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通過對產業結構升級率指標和產業結構優化指標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地深入探討湖北省現階段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及提出未來的發展模式建議。
二、湖北省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概況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湖北省也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春天,近年來湖北省的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短短14年,湖北省的GDP由2000年的3545億元上漲到2013年的24668億元,在2010年省內生產總值增幅超過23%,平均增幅達到16.2%,并且在所有年份里湖北省的經濟增速是遠高于國家平均增長速度8%的。
但是湖北省經濟在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分產業來看其增長情況無論是從總量上看還是從增長速度上看,三大產業都呈非均衡增長。從增長總量上看,第二產業似乎實現了真正的跨越式增長,短短14年其產值增加了接近7.5倍;第三產業也緊隨其后,發展得較為迅速;相比而言第一產業則發展稍慢,14年里其產值只增長了2300億元左右。從增長速度上看,第二產業的平均增速最快,第三產業其次,第一產業增長得最慢。另外,就增速而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速除了個別年份增長起伏較大以外,大多數年份里比較平穩,特別是第三產業,而第一產業產值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4年開始一直低于第二產業增加值,但是都遠高于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增長速度方面則呈現出典型的波浪式的增長形態,其增長特別不平穩。
由此可見,湖北省近14年來的經濟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但各產業增長不均衡,總的來看,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高于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稍慢。
三、湖北省現階段產業結構發展模式
按照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的觀點以三次產業分類法為出發點,按照產業的貢獻率大小進行分類如下:
Ⅰ類: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
Ⅱ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
Ⅲ類: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
Ⅳ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Ⅴ類: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
按照庫茲涅茨的規律,產業結構不斷演變的規律是:ⅤⅣⅢⅡⅠ。
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看,產業演進的基本規律是:第一產業所占份額存在不斷減少;由于工業化的進程,第二產業所占份額由于生產力發展和機械化的使用,存在著迅速增加、然后趨于穩定的趨勢;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所占份額存在不斷提高的趨勢。
本文運用2000~2013年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來分析21世紀以來湖北省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
圖1是湖北省2000~2013年三大產業增加值各占當年GDP的比值的數據折線圖。
從圖1不難看出湖北省近些年來仍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第一產業產值占比呈緩慢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產值占比則在緩慢上升,從2010年開始,其占比接近甚至超過了50%;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在2000~2003年超過第二產業產值占比,但是從2004年開始呈緩慢下降的趨勢,逐漸失去了其在湖北省經濟發展結構中的主導地位,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在2012年達到了最低值36.89%??偟膩砜矗笔〉漠a業結構隨著GDP的不斷上升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屬于典型的庫茲涅茨規律中的第Ⅱ類產業結構類型。
但是,就其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而言是不太符合科學的發展規律的,也是與我國當今所提倡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相違背的。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逐漸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隨之帶來的是我國產業結構的科學化調整,即向著“三、二、一”的模式發展。雖然就全國范圍來看,實現這種發展尚需時日,但是湖北省的產業結構發展卻明顯背離了這種發展模式。湖北省的第三產業產值占比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產值占比卻不斷上升,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湖北省的產業結構只會離“三、二、一”的模式越走越遠。這種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也是特別值得關注的。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湖北省三大產業非均衡增長、非科學增長直接導致。要使產業結構模式呈“三、二、一”的狀態,則必須提升第三產業的增長值。而無論是從增長總量上看還是從增長速度上看,湖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都沒跟上第二產業的發展,最終的結果是直接導致湖北省產業結構離理想模式越走越遠。
四、湖北省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現狀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湖北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其產業結構模式卻沒得到同步提升。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產業結構變動應該表現為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最終超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這與庫茲涅茨的觀點是有相通之處的,他們都強調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都體現了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質”和“量”同時調整的重要性。
由此本文用產業結構優化率ISR(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產值之和與當地GDP 之間的比率)和產業結構升級率ISU(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率)來衡量產業結構調整狀況。試圖通過這兩個變量更清晰、更直觀地闡述湖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
從圖2不難看出湖北省近年來產業結構優化率呈緩慢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說湖北省第一產業產值比例相對在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相對在不斷上升。單純從產業結構優化率這一點來看,湖北省的產業結構似乎正朝著更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從產業結構升級率這一指標來看,湖北省近年來產業結構升級率從2003~2012年一直呈下降趨勢,然而與這些年份相呼應的2000~2003年及2013年這五年剛好是第三產業增加值或者增長速度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或者增長速度的年份。由此可以見得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三產業發展得相對更快,那么產業結構就會朝著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方向調整。
通過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探討,更清楚地看到湖北省產業結構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第三產業發展不足。這說明湖北省產業結構的調整空間還有很大,結合湖北省的地域優勢和可利用的資源優勢,配合正確的政策引導,將湖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到更先進、更科學的模式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也是指日可待的。
五、辯證看待湖北省的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通過前文可以看到湖北省的經濟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產業結構卻似乎并沒有向著經濟學家們期望的科學模式發展,湖北省不僅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的發展似乎也不科學、低效益。但是,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湖北的這種產業結構發展模式,我們部門片面追求高比例發展第三產業。三大產業的構成比例是產業結構科學與否的直觀表達,提升產業結構的最終途徑也是改變三大產業的構成比例??此坪唵?,但其背后關乎著湖北省經濟、社會、政治、地域、資源稟賦等方方面面。
首先,產業結構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緊密相聯,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前文闡述能很清楚地了解到第三產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并不一定就是發展的最好時期。從2000年到2003年湖北連續4年第三產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但那時的GDP總量不到5000億元,生產力低下。但是剛好從2004年到2013年,雖然第三產業比重低于第二產業,但GDP卻連續高速發展,在這十年間平均增速達到17.96%,最高增速在2010年達到23.2%。GDP總量也接近增長2萬億元人民幣。湖北省的生產力在這段期間得到很大提升。另外,從全國范圍來看,第三產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并不一定是發達地區的標志。2012年全國31個?。▍^、市)中,北京、上海、貴州、海南、5?。▍^、市)的第三產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其中的貴州、海南、顯然并非經濟發達地區。從國際經驗看,也并不一定是第三產業比重越高越好。美國作為目前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三產業高度發達,但實體經濟的發展卻相對而言沒有發展充分,使其不得不實行“再工業化”;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7.5%下降到2012年的0.9%,主要就是在經濟轉型中忽視了工業??梢姡谌a業比重高于第二產業,并不是經濟發達、結構優化的唯一標準。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發展不夠是湖北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短板。眾多學者認為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顯得尤為重要,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則不容小覷。要想提升湖北省的產業結構、加快湖北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得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
另外,在重視各大產業間比例的同時不能忘記調整各產業的內部結構。對于第一產業,要在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重視培植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市場前景廣闊的農產品。對于第二產業,需要堅決淘汰產能落后的工業企業,比如“兩高一資”企業;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行業領軍企業;重視信息技術在工業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工業能級提升。對于第三產業,利用湖北省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高精尖產業和交通運輸業。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物流行業將會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顆新星,并且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一項朝陽產業,湖北省則可以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提升物流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
只有依托湖北省特有的資源優勢,對各產業內部結構進行調整,進而促進省內產業結構向著科學、高效、均衡的方向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湖北省的經濟不僅會發展得更快,也會發展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方智勇.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經濟發展現狀及地位分析[N].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2]湖北省財政科研所課題組.湖北省經濟結構調整的財政政策研究[J].財會研究,2011(11).
關鍵詞:跨越式發展;資本市場;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
一、貴州商品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貴州省商品市場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商品市場通過購銷活動源源不斷的將各種商品輸送到不同消費者手中,作為聯結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貴州省這個欠發達地區,商品市場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多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市場規模仍然很小
2006年全省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的成交額只有187.3億,排在倒數第7位,全國成交總額是37137.5,貴州省只占到0.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89.8億,全國也處于掛末位置。
2.產業結構仍處于初級化階段
2006年全國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構成比為11.7%、48.9%、39.4%;貴州省為17.2%、42.98%、39.8%。第一產業比全國高5.5%,第二產業低6%。貴州結構初級化的狀況沒有得到太大改變,主要結構變化速度緩慢,非國有經濟作為市場主體之一成熟度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決定產業選擇和發展的主導因素是市場需要,要有很強的市場意識,敏銳的市場眼光,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大力發展貴州商品市場必須做到:
(1)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貴州商品市場的發展,必須努力提高經濟效益,擴大對內外開放,以開發促開發,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商品市場及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新建一批起點高、設施和功能比較齊全、市場輻射功能明顯優于老、舊市場的新市場。
(2)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主要要推進消費資料市場化、生產資料市場化、金融市場化、房地產市場化、人才與勞務的市場化、信息與技術市場化等。此外,完善市場體系還要完善市場規則。
(3)進一步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促進供給結構合理化。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嚴格審批新開工項目。要充實和加強有效產業,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既確保減少無效供給,又大力增加有效供給,使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合理化。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拓展新的市場。
二、資本市場現狀分析及對策
貴州省資本形成能力低下,直接融資不發達,資本市場發展滯后,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資本市場偏小,證券市場融資能力差。
1.股票市場不發達
資本市場主要以股票發行為主,但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籌資總額,貴州省都在全國范圍內處于弱勢,上市公司數量落后于全國大多數省份。
從數量上來看呈現出數量少的特點。貴州省A股上市公司數量只占全國總數的1%,處于倒數第4位,僅超過寧夏、青海、西藏,總股本為480960.42萬股,占全國A股上市公司總股本的0.22%。
從發展水平來看,同全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自2005年黔源電力上市以來,貴州沒有新增A股上市公司,直至今年4月30日遵義鈦業通過發審會首發審核,才打破這個局面。截止2007年底,貴州省上市公司家數不到全國的l%,上市家數小一直是貴州省資本市場的現狀。從地區分布來看也極不平衡,黔東南、黔西南、黔南、銅仁、畢節5個地區至今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
2.證券經營機構實力弱
一個地區證券經營機構的數量及實力大小從另一個角度也基本上反映了該地區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從我國證券公司區域間數量比較中,西部證券公司有12家,只占全國總量的13.3%,遠低于東部的61.1%,貴州省僅2家。
只有加速培育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貴州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才能穩步的促進經濟發展。在貴州省內建立證券交易所,大力發展股票市場,擴大省內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的數量,幫助大中型企業到資本市場獲取資本金;鼓勵高科技風險企業在創業市場融資;在中心城市開辟期貨市場交易所;積極發展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
(1)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機遇,主動地引進外資,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機構及外國政府的貸款,吸收各種間接和直接投資,并在知識和技能具備的條件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活動。
(2)培育金融機構的自生能力。資本市場的發展有賴于金融產品的豐實,增加金融產品品種,提高金融產品質量,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證券資信評估制度,變債券、融資券及其他金融產品的“額度”發行為“信用”發行,淡化所有制形式,注重發債實體資信質地,并由市場自身決定金融產品取舍。
三、貴州省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貴州省勞動力市場上的一般勞動力的供給遠遠大于需求。
從供給方面來看,勞動力供給數量龐大,勞動力市場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由于貴州省人口數量龐大;農業人口比重高;國有經濟比重大,下崗失業問題嚴重。
從需求方面來看,產業結構轉換滯后,制約了產業就業吸納能力的擴大;所有制改革滯后,阻塞了就業渠道的拓展;鄉鎮企業發展落后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從年齡結構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相對較低,負擔系數較高
從人力資源素質結構看,總體素質較低,低層次人力資源所占比重較大。(1)自然人力資源比例較大,盲率較全國平均水平高。(2)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限較低,初級人力資本比例較大、高級人力資本比例較小,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僅占到全國的1.24%。勞動者的低素質,使其在競爭性就業的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在供大于求的勞動力市場上,競爭性就業成為勞動者就業的主要形式,而就業競爭能力的強弱又取決與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技術素質和綜合思想素質。
從貴州省人力資源量的角度看,需要將勞動力可流動的特點考慮進去,一方面,正是由于存在著較大比例的自然人力資源以及較低比例的人力資本而導致貴州省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格局;另一方面,在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量的、凝結著人力資本的勞動力的流出行為延緩了貴州省的經濟發展。 轉貼于
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根據公開公布的統計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人力資本的魔力有多大。
所以作為貴州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對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論是舒爾茨、貝克爾的教育形成人力資本理論,還是阿羅的“干中學”理論、羅默的“知識推進模式”、盧卡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增長模式”,都說明一國或區域的經濟發展取決于其人力資本存量以及人力資本的生產率。發達地區相對豐富、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源促進了其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貴州省經濟落后的重要根源,在于其人力資本的存量偏低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中,投資是非常關鍵的。投資所形成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將在很長的時期內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人力資本投資與其他方面的投資比較起來,是一種投資回報率很高的投資。所以要實現貴州省的跨越式發展,就要大力開發人力資源。
1.改革投資體制,拓寬人力資源開發渠道
首先,改革教育投資體制,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一要盡快改變教育發展思路,要突破政府辦學的單一局面,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教育逐步走向產業化。同時,教育發展要面向市場,適應市場需求,逐步實現從傳統的應試教育、純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創造力教育的轉變。二要在貧困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普及基礎教育,提高人口的總體素質,為經濟快速發展培養后備力量和儲備人才。其次,加大職業培訓力度。
2.營造貴州省跨越式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環境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貴州省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擁有高科技、高素質的人才。所以應把人才的開發和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為此,要正確處理三個關系,一是要處理好資源開發與人才開發的關系,優先開發人才資源;二是處理好黨管干部原則與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依靠市場機制調配人才;三要處理好公平競爭與優惠傾斜的關系“, 公平”重于“優惠”。
3.變勞務輸出無序為有序,使之成為支柱產業
貴州省每年有大量的勞務輸出。但大多數輸出都是處于無序的狀態,由于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素質低,只能依靠干體力活獲得很少的報酬,無法帶動輸出地經濟的發展。菲律賓的女傭很受歡迎,一度供不應求。已形成了菲律賓的支柱產業。所以打造一支勞務“黔軍”的品牌,實現勞務輸出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才能使貴州省的勞動力成為發達地區。例如,泛珠三角地區的重要的勞動力供應地,才能將其作為支柱產業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日】速水佑次郎 著; 李周 譯. 發展經濟學: 從貧困到富裕[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2.
關鍵詞:零售企業;物流;管理水平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14日
一、遼寧中小零售企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遼寧省中小零售企業經營現狀。在遼寧,由于中小零售企業的存在,對于遼寧省的社會服務、科學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民間資本的吸引、市場結構的完善、就業壓力的緩解、經濟的增長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空間布局不甚合理、產業結構不佳、虧損嚴重等原因一直在制約著其發展。遼寧中小零售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們的傳統觀念、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是作為主要的制約因素存在的。
遼寧2014年已經登記注冊成功的中小零售企業有50多萬家,而其中人數少于2,000的加工零售企業占95.8%,由于種種原因這些零售企業符合中小型零售企業的定義。這些零售企業的生產規模比較小,單體上來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們的數量非常大,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和創造的服務加在一起是非常龐大的,遼寧國內生產總值的60%、稅收份額的50%都被他們占據。還有中小零售企業提供的城鎮工作崗位占了總體的75%以上,為成千上萬的農村勞動者提供了工作崗位。
(二)經濟新常態帶來的問題和效益。由于經濟發展,使得經濟發展的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經濟新常態也為遼寧中小零售企業帶來一些問題和挑戰。由于中小零售企業所具有的資本存量水平較低,還有就是融資的難度比較大,所以想要將生產規模進行擴大比較困難。資金問題是在技術創新中最大的問題,各個方面都無法與大中型零售企業相比,產品銷售的規模較小。但是在最近的這幾年里,中小零售企業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技術的更新,一些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中小零售企業在市場中獨放異彩,在產品銷售的渠道水平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二、遼寧中小零售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經營手段落后。中小零售企業由于自身規模較小,經濟實力較弱,經營手段較為落后,使得零售企業的經營能力不強,降低了零售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零售企業銷售的產品科技含量低、生產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不過關,很難占領市場,面對大型零售企業的競爭打壓無還手之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的地位,中小零售企業規模小、產量低難以實現規模效益,無法降低零售企業運營成本,減少了零售企業的營業利潤,降低了零售企業的盈利水平,內源融資的留存收益更加稀少。另外,經營手段低下使得零售企業的盈利水平低下、資金周轉率慢,零售企業沒有多余資金進行擴大再生產。
(二)管理水平低。遼寧中小零售企業的基礎環節比較薄弱,內部管理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健全。零售企業存貨的管理和控制在生產經營中的重要性沒有被認識到。由于遼寧中小零售企業的人員較少,管理部門很多都是以兼職的形式存在。市場規律的調查和監管,都是由一個人來完成。所以現在很多遼寧中小零售企業中都存在賬目不真實,銷售、采購等環節沒有有效的監督,存貨的周轉特別緩慢,流動資產的比率居高不下,為零售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目前,部分遼寧中小零售企業的目光較為短淺,對于資金的收入和支出不按規范的賬目進行記賬,所以存貨的賬目一般都比實際的存貨要多。
(三)缺乏有效的區域經濟環境
1、中小零售企業管理水平較低。由于有些零售企業之間進行合作、代銷,但疏于合同的簽訂,使得代銷商品不計入庫存,賬目數量小于實物數量。部分零售企業的會計賬目不明、成本不實,會計不能提供真實的信息。遼寧中小零售企業往往通過賒銷的方式吸引顧客,對其銷售的范圍進行擴大化,以適應在市場經濟中激烈的競爭。但是,由于與賒銷配套的管理措施不完善,對于市場、客戶的信息了解不清,就會造成應收賬目不能及時回籠,呆賬、死賬、壞賬的出現更為頻繁。零售企業為了應付由于資金回籠困難所帶來的資金流轉難問題,只有靠貸款來暫時緩解,而貸款的利率高,使得零售企業的風險更為加大,以此形成惡性循環,使得零售企業舉步維艱,倒閉的可能性加大。此外,遼寧中小零售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因為對于問題考慮不周全,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資的現象。對于風險的難以預測和對于市場觀察力度不夠,會在資金的結構上導致比例失調,使零售企業的財務陷入困境。同時,遼寧中小零售企業將盈利的資金大多都挪作他用,當市場發生波動時,容易在資金上出現危機。
2、相關物流零售企業和批發零售企業發展不均衡。零售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物流行業的支持。遼寧中小零售企業都要有相關的物流公司或者批發零售企業來給零售企業運輸產品,零售企業的產品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到達取決于物流速度和批發零售企業的配送能力。由于遼寧零售企業發展較為落后導致相關產業發展不齊全,物流公司覺得從中小零售企業所得利潤太低,所以主要服務大型零售企業。而批發公司雖然主要服務中小零售企業,但是批發公司的配送能力較差,大部分批發公司只能進行同城配送,而對于異地的配送較難實現。遼寧省中小零售企業要想長久發展還需要物流或者批發零售企業均衡發展。
(四)政策引導重心偏離
1、缺乏對實體零售企業的支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持,沒有實體經濟一切經濟都是泡沫。隨著近年來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的政策也逐漸在往這方面傾斜,尤其是2015年“雙十一”淘寶一天的銷售額到達了900多億元,更是讓政府看到網絡經濟和電商帶來的巨大好處,所以政府越來越重視網絡經濟,而對于經濟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的政策也隨之逐漸減少。中小零售企業在政策支持越來越少以及網絡經濟和電商的雙重打擊下,發展也是更加困難。
2、地區性零售企業的扶持過大。為了帶動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發展相關零售企業,政府不斷地發展和吸引大型以及地區性零售企業。政府為了吸引外資零售企業來遼寧省進行投資,經常給予外資零售企業大量的優惠,如減免稅收、低于市場價提供土地,等等。這些優惠政策吸引了許多大型零售企業入駐,像家樂福、沃爾瑪、華潤萬家、世紀華聯、樂購等大型零售企業。大連市為了扶持本市的零售企業大商集團也是絞盡腦汁地提供政策和土地、貸款等。地區性零售企業扶持過大,雖然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但同時對中小型零售企業也是一種打擊,中小型零售企業由于無政策方面的優勢自然而然無法同大型零售企業進行競爭。
三、遼寧中小零售企業發展建議
(一)改善管理模式,適應新環境
1、采用多種經營手段。中小型零售企業應該進行規?;慕洜I。中小型零售企業雖然不能夠在規模上直接發展成為大型零售企業,但是其可以按照大型零售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標準來對其生產和發展進行有效的促進,盡量向著大型零售企業的方向前進。不斷學習同行業的優秀零售企業的經營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經營水平。
2、改變管理模式?,F在中小企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家族式管理,員工和企業老板存在著裙帶關系。為了改變這種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就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樹立現代化的管理制度。明確企業的產權制度,實行法治使用各種規范,依靠規范來管理公司,做到“法治”公司。明確每個人的責任以及工作權限,科學分工,實現科學化、專業化管理,實現權責相一致;二是加強和員工的溝通。公司存在著一言堂的情況,由上級領導一個人說了算,這種家長式作風不利于公司發展,在面對公司決策時多和基層員工的溝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發揚民主管理。只有這樣實行現代化管理的公司才會讓銀行及金融機構了解企業的狀況,愿意將資金貸給現代化管理的公司。
(二)建立有效的區域經濟環境
1、提升零售業水平。中小型零售企業應該對于自身的能力進行有效地評估,在評估過程中,既不能故步自封,阻礙零售企業的發展,同時也不能對于自身的水平有太高的評價,以“大、空、虛”的評價策略來對自身進行發展。其次,中小型零售企業應該對于自身的優勢進行有效的促進,使得零售企業的產品能夠在同類的競爭零售企業中有著明顯的競爭力和競爭優勢。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夠使中小型零售企業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才能夠在發展中有著更多的融資機會。
2、大力發展和零售業相關的配套企業。零售業的發展絕對離不開物流行業和批發行業的支持,零售企業要想獲得快速發展就必須發展好相關配套企業。有能力的零售企業可以自己組建車隊,進行產品的配送,這樣可以不必受到物流的限制,而對于中小型零售企業應加強和物流企業的合作,及時配送。加大對物流業的投資,在全省范圍內尋找幾個大型的物流企業進行重點培養,在全省范圍內形成一個發達快速的物流網絡,這樣零售企業才能得到較大的發展。批發企業也需要增強自身實力,除了做好同城之間的配送,也需要開拓異地之間的業務,這樣批發企業才會越多越大。
(三)做好政策扶持
1、加大實體零售企業的支持。經濟的發展需要依據實體經濟。近些年,隨著網絡經濟以及電商的沖擊,實體零售企業發展愈加困難,另外加上市場經濟不斷下滑,實體零售企業發展更是難上加難。為此,政府鼓勵實體零售企業發展出臺一些相關優惠措施,可以適當地進行財政補貼或者是減免稅收。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減少中小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另外,減免稅收或者財政補貼也極大地提高了實體零售企業發展的積極性。
2、均衡發展零售企業。政府除了大力發展大型零售企業外,對于中小型零售企業也要一視同仁。大型零售企業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消費,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中小型零售業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調節市場行為,方便消費者。
四、結論
隨著經濟的不斷深化改革,市場經濟也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時期,遼寧中小零售企業在新經濟常態下提高就業率、改善民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改善管理模式、適應新環境、建立有效的區域經濟環境,做好政策扶持。
主要參考文獻:
[1]陳金忠.國內中小型企業品牌營銷策劃淺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4.1.
關鍵詞:OFDI 區位選擇 影響因素
一、引言
近年來,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發展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目前,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為中國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與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全球市場為我們準備了很好的外部條件與時機,我們應該很好地把握這次難得的機遇。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積極擴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引導更多的企業“走出去”己成為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然而目前中國在這方面的實踐還不夠成熟,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針對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我國OFDI區位選擇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有了初步發展,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仍存在巨大差距,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1、投資分布過分集中,區位結構不合理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表現為分布過分集中的特點,主要集中地有港澳地區、美國和日本以及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投資環境較好的歐洲投資較少,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居多數的非洲地區進行的投資也明顯偏少。
2、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與經濟地位不相稱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保持了較快增長,但與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相比,仍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規模較小,而且區域分布較廣,缺乏競爭力。而另一方面,中國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嚴重滯后于中國經濟發展和貿易水平,對外投資規模與經濟地位不相稱,迫切需要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力度。
3、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效率低下
第一,金融危機引致的經濟危機對實體經濟沖擊,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破產;同時,全球經濟下滑,市場需求縮減,全球經濟下滑,市場需求縮減,對外直接投資減少;第二,金融危機使跨國公司企業利潤和銀行貸款急劇下降,導致全球流動性不足,中國跨國公司的投融資較為緊張,從而抑制了企業大規模的對外直接投資;第三,金融危機給跨國公司的投融資帶來信心不足的問題。
三、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政策建議
(一)針對企業層面的對外直接投資建議
第一,投資前做好調查。
到國外投資不同于在國內,不同的國家在信仰、社會文化、消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要想在東道國市場站住腳跟、獲取高額利潤,必須在投資前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并結合政府公布的信息,仔細分析東道國的優劣勢,認真做好投資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注重產業集聚效應。
目前無論在發達國家(地區)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地區),產業集群現象都很常見,如美國的硅谷,是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聚集了全球數十家 IT 業巨頭和眾多擁有高科技的中小型公司;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計算機、電子信息產業的集聚地;浙江、江蘇和東南沿海地區,則是我國服裝、鞋帽、小家電等制造廠商的集聚地。
第三,注重人才的培養。
海外直接投資是一項復雜的跨國經營活動,不僅要求經營者掌握國際慣例和國際法律法規,通曉國際投資、金融、報關等必要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求經營者能夠熟練地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到投資中去,當遇到不公平待遇或者東道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時,能夠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
(二)針對政府層面的對外直接投資建議
第一,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企業跨國經營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困難,但大部分企業表示“融資難”是主要障礙,尤其是對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講,由于缺乏國際投資經驗,并且信譽沒有大型企業好,所以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商業銀行放貸或者直接給予跨國企業一定的資金支持,并簡化境外放貸的審核程序和環節,使跨國公司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注入資金。
第二,提供對外直接投資的信息支持。
跨國公司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即使事先做過調查,但對復雜的海外投資環境仍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因此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有關東道國的經濟、法律、投資環境、外交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政府應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法律支持。
我國政府應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總法律規則下,借鑒其他國家經驗,不斷完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各項相關政策,以保證我國跨國公司健康穩定的發展。
第四,創造有利于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環境。
我國政府應充分發揮外交作用,發展與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借助一切可能的機會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四、總結
中國OFDI的發展已經進入全速前進階段,也取得了很多可惜的成果,但是總是存在著投資水平不高、投資規模偏小、區位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得我們的發展不夠完善。要想使我們的OFDI發展得更好,更順利,需要政府、企業及相關人士的共同努力。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努力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是大勢所趨,這也是每個企業將要或者正在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做出正確的區位選擇策略,還需要我國企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曹秋菊,熊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對策[N].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
[2]陳波.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研究[J].2007,(04)
[3]陳淑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和產業選擇[J].價值工程,2006,(10):126-127
[4]陳德銘,魯明私.國際直接投資區位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02):27-3
[5]江小涓.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經濟[J].經濟研究,2006,(03)
[6]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5[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