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
時間:2023-09-18 17:07: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3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0-2287-03
Regionalizing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Based on Niche-fitness Suitability Model wit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GUO Feng-yu,MA Li-j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iche theory. Th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was studied. Taking Lulo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niche and realistic niche was analyzed. A model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niche with 12 indexes from 3 aspects with natural endowments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site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county area was regionalized using GI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potenti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zation; niche fitness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非生命學科與新興學科科研發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盧龍縣為例,在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實質和內涵基礎上,構建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模型,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合理的分區,旨在為有序引導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使工程設計更有針對性,編制更適合實際的工程措施,從而有效提高縣域耕地等別。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區,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 N,總面積955.82 km2。依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確定的2011年盧龍縣基本農田控制面積為37 297.04 hm2,基本農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02%,占農用地面積的51.43%。盧龍縣是全國116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近年來基本農田整理項目規模8 474.80 hm2,占基本農田總規模的22.72%。通過整理,區域內基礎設置得到極大完善,基本農田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2數據來源
研究選取的數據包括盧龍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和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成果,盧龍縣DEM高程數據、地形圖、土壤圖、基本農田劃定外業調查數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1年經濟統計年鑒、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和農開辦農業水利項目等資料。
1.3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
1.3.1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生態位適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維超體積”生態位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指作物的現實資源位與其最適生態位之間的貼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對其生境條件的適宜程度[1,2]。運用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可以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以各種資源條件為支撐和基礎,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多維的資源條件空間[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因子構成最適資源生態位空間,耕地的現實資源構成對應的現實資源生態位空間。二者之間的匹配關系,反映了區域耕地現狀資源條件對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適宜性程度[4]。當現實資源位完全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顯示生態位適宜度為1;當現實資源位完全不能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生態位適宜度為0??梢娚鷳B位適宜度能夠反映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資源需求與現狀資源生態因子之間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2]。通常情況下,作物對資源環境的要求可分為如下3類:
對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必須滿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豐富越好,如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公式為:
xi= 0 si
對于負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的現狀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計算公式為:
x= 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對于最適值在某一區間,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好的指標因子,如路網密度,計算公式為:
xi=0 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為第i種資源的生態位適宜度指數,Si為資源現狀的測度,Di為對資源要求測度,Dimin為資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為資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為資源的理想要求值,Ri為資源的保證率。
1.3.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定義,即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農業機械化、規?;a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村生態景觀,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促進高標準農田持續利用的系統工程。本研究在考慮盧龍縣農業生產的特點并結合實地調研與咨詢專家的基礎上,遵循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從自然稟賦、基礎設施與施工條件和立地條件3方面選取12個指標因子,構建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相結合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表1)。
1.3.3評價指標分值計算由于各評價指標的取值范圍和量綱往往不一致,難以直接進行比較分析,所以要將各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使不同性質、不同度量的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5]。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借鑒農用地分等體系中的賦值標準,采用經驗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評價指標分級賦值標準。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可將評價指標分為閾值型因子和數值型因子。對于閾值型指標按照表2進行分級打分,對于數值型指標,可按相關公式計算[6-8]。
1.3.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根據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通常由隸屬度最小的因子決定,當某些因素在數量或質量上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接近某一臨界值時,就成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綜合生態位適宜度評價模型[式(4)]行指標量化分布的空間疊加,得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綜合生態位適宜度,采用自然斷點法,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6,10]。
Sp=0min(xi)∈0Sp=xi × wsi min(xi)?埸0(4)
式中,Sp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指數;xi為某一評價單元指標的生態位適宜度值,wsi為第項指標的權重,n為指標個數。
2結果與分析
盧龍縣基本保護區內共有耕地28 822.24 hm2,通過上述評價可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即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稍加改造區(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區(Ⅲ)。由圖1可知:
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 面積為11 306.24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9.23%。該區域屬于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盧龍縣南部的平原地區和縣城北部潘莊鎮、劉家營鄉、燕河營鎮和陳官屯鄉的平原地區。近期建設的區域面積較大,該地區的基礎條件較好,建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較高,只需進行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區(Ⅱ)面積為6 468.57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鄉、雙望鎮、印莊鄉和潘莊鎮,分布與近期建設區相鄰,反映其建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以及連片推進性,該地區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稍加改造區域。區域內灌溉排水設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農田質量有待提高,應針對該地區基本農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項目設計與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區(Ⅲ)面積為1 1047.43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8.33%。主要分布在盧龍縣的北部、西南部和東部半丘陵地區,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全面整治的地區。該地區基本農田坡度影響較大,同時基本農田的自然稟賦較差,基礎設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損等嚴重的情況,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連片性以及區位條件都較差,施工難度較大且所需資金較多,因此為高標準基本農田遠期建設區域。該區域的基本農田生態環境脆弱,建設工程應以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同時加強基本農田的質量。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內涵出發,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生態位適宜度模型,以GIS技術為支撐,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研究,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分為3大潛力區。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呈現明顯的空間聚集特性,由平原區向丘陵區、半山區依次過渡分布,結果表明生態位適宜度模型能夠有效劃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適宜度的空間差異性。
本研究指標權重確定采用的是專家打分法,主觀性較大,可能造成評價結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確定一個客觀評價系統需要進一步研究??茖W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側重于耕地的自然屬性因素,實際工作中還應考慮社會經濟條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參考文獻:
[1] 聶艷,喻婧,崔燦. 基于GIS和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的園地適宜性評價――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8):1000-1005.
[2] 牛海鵬,趙同謙,張安錄,等. 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耕地可持續利用評價[J]. 生態學報,2009,29(10):5535-5543.
[3] 郭姿含,楊永俠.基于GIS的耕地連片性分析方法與系統實現[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3):60-62.
[4] 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 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24(l):123-134.
[5] 錢輝,張大亮. 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演化機理探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6(2):20-26.
[6] 張志斌,潘晶,李小虎. 近30年來蘭州市人口密度空間演變及其形成機制[J]. 地理科學,2013,33(1):36-44.
[7] 馮銳,吳克寧,王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8] 李少帥,鄖文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 2012,14(3):189-193.
近20年來,累計投入資金3億多元,完成中低產田改造34.4萬畝,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5萬畝,建成兩個10萬畝農業示范園區。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產業化進程扎實推進,先后被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批準為“內蒙古和林格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農牧民科技教育培訓基地”等。和林格爾縣獲得“全國農業產業化先進集體”“全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示范縣”榮譽稱號。
樹立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理念。一是樹立大開發的理念。進一步強化農業綜合開發的綜合功能,堅持田水路林綜合施治,農業、水利、林業、科技、交通等多措并舉,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平臺聚集生產要素,引領各有關單位共同參與,齊抓共管。二是樹立項目農業的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改變傳統思維定式,用工業經濟理念,產業化的思路來經營農業、管理農業,把現代化農業示范區作為一個產業、一個項目來規劃,立項、實施、驗收等各個環節都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真正把示范區建成優質、安全、綠色、環保的標準化生產、加工、營銷基地。三是樹立集約發展的理念。通過政府的規劃引領和政策導向,將各有關部門、各類涉農資金整合、集聚,統籌規劃、區域推進,走規模經營、集約發展之路,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益,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民收入。
明確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打造一批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示范窗口,形成有效載體,走以點帶面,分步推進之路。和林縣兩個10萬畝農業示范園區以及小甲賴新農村建設中,走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的實踐證明,農業綜合開發更好地發揮了項目平臺優勢,積極參與了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整合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源,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在產業發展、科技運用方面加大投入度,創新了開發機制,吸引和集聚了更多的資源要素,使農業綜合開發在全縣新一輪農業園區建設中發揮了引領示范“先行軍”的作用。和林縣通過近2年時間的生產實踐,示范區內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也得到了相應提升,示范區建設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上出現了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黑龍江省泰來縣水務局,黑龍江齊齊哈爾162400
摘要 泰來縣屬我省西部干旱地區,低產田改造任務極為繁重,以低產田改造為立項重點,把旱改水作為治理切入點,大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以高標準、高效益、成規模為建設目標。
關鍵詞 泰來縣;低產田;農田水利;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TV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1-0018-02
1項目背景
泰來縣現有耕地239萬畝,其中中低產田面積18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75.3%,低產田改造任務極為繁重,為發展區域經濟,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土地治理以此來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但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加上鄉鎮村大多是各自為戰,造成規劃不統一,布局不合理,設計不科學,治理不成規模,治理成效不顯著,從宏觀角度看,往往造成資金和資源的浪費,產生無功投入和無益工程。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按著上級業務部門指導意見,以低產田改造為立項重點,把旱改水作為治理切入點,以高標準、高效益、成規模為建設目標。項目區位于勝利鄉境內,現有耕地1.3萬畝,這里土地集中連片,土質肥沃,是旱改水的適宜區域。泰來縣正在實施的省重點水利工程“泰來引嫩工程”項目,從項目區經過,2007年建設的農業開發半拉山低改項目引水工程可同時為項目區引水,使本項目水源供給有了雙重保障。省市縣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更加激勵了當地干部群眾開發積極性,技術依托單位全力支持,為本項目實施提供了技術保證。
2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立項開發是打開多年束縛這一區域增加農民收入振興當地經濟鎖鏈的鑰匙。 項目區地處低洼地帶,耕地連年遭遇澇災,由于多年內澇,糧食產量低,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僅有2 099元,農民收入低,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無力建設大型水利工程設施,當地干部群眾對這一區域立項開發早已翹首企盼,熱切盼望盡早實施;
2)立項開發是全面提高農村綜合效益水平的關鍵。立項開發徹底解決了旱能灌澇能排的問題,大力發展水稻生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特色綠色產業,增加農業整體抗災能力和生產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水平,為持續穩定發展農村經濟打下良好基礎,對于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將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3)土地立項開發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更能充分的利用這一地區的資源優勢,在開發區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生產,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業產業化的形成;
4)在這一區域立項開發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穩定的需要,由于長期內澇,農民收成不好,效益不高,因此,農民不愿意投入,地越種越窮,很多農民棄耕,因此,這些立項開發也是德政工程,極其必要。
3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社會條件是這一區域立項開發的基礎。
1)項目區土質為厚層砂礫底草甸土,土壤肥沃結構致密,適于水稻生長,開發區內地勢平坦,而且集中連片,有利于開發水稻生產和統一規劃管理;
2)供水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的嫩江水且無污染,水質優良,完全可以保證項目區生產和生活用水;
3)項目區的氣候條件良好。泰來縣位于黑龍江省的西南部,是我省的第一積溫帶,積溫高,無霜期可達145天,日照時數長,小區光熱協調,這些都是開發優質水稻產業不可缺少的條件;
4)雄厚的技術力量和高層次的技術依托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證。全縣有高初級農業技術人員40人,縣鄉村已形成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可為項目建設和管理提供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項目鄉鎮與東北農大、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多家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依托關系,為項目高標準建設和取得高效益提供了廣泛的信息和技術保障;
5)開發區內交通便利,有村村通公路與小區相連,鄉村道路四通八達,電力充足設施齊全,每個自然屯均有380V動力線路,完全可以保證開發區的用電,區內通訊設施齊全,村屯有程控電話可通往全國各地;
6)干部群眾積極性高,為立項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條件。項目區的農民早已吃夠了內澇的苦頭,盼望盡早立項開發的心情越來越迫切,農民們說:“如能立項開發我們愿意出工、出勞、出資保質保量完成開發建設任務”。
綜上所述,該項目無論從組織領導、技術服務、資金保證,還是資源開發的科學合理性、前景和效益等諸方面都是可行的。
4 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內容有建節制閘2座,閘孔寬度2m,建分水閘9座,其中主干渠分水閘1座(閘孔寬度2m),支渠分水閘8座(閘孔寬度1m),建過路涵17座,其中直徑為1m的雙孔過路涵4座,直徑為1m的單孔過路涵13座,交叉涵1座(直徑為1m),農道橋5座(單跨5m),灌水渠系襯砌4公里,整修灌水渠系30km,整修排水渠系31km,整修農道12km,建育秧大棚240棟,86 400m2(每棟360m2,寬8m,長45m),營造防護林200畝,科技培訓1 000人次,購良種2萬kg。農機合作社建設內容有:購置4160型洛陽福寶玉米收割機1臺,久保田插秧機5臺,久保田588型水稻收割機1臺,東方紅1110型拖拉機1臺,寧波484型拖拉機4臺,紐荷蘭804型拖拉機4臺,建農具棚400m2,辦公室、維修間300m2,機庫100m2,停放場300m2。
5 綜合效益分析
5.1 經濟效益
項目區計劃種植水稻1.3萬畝,單產500kg,總產650萬kg,按每公斤2.4元計算,總產值1 560萬元,比開發前增加1 014萬元。
5.2 社會效益
通過項目建設,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抗旱抗澇能力明顯增強,經濟效益顯著。在開發項目示范輻射下,加快周邊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通過項目的建設,項目區年實現農業收入910萬元,比開發前增加572萬元,人均收入達到5 652元,比開發前增加3 553元。
5.3 生態效益
該項目建成后,使這一區域低產田變成高產水稻示范區,避免耕地由于受內澇造成的鹽堿化,又減少了地下水資源的無序開采利用,從而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
6 結論和建議
6.1 可行性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的綜合論證得出結論:該項目是可行的。
6.2 問題與建議
合理安排工程進度,嚴格按設計標準施工,確保工程按期完成,并保證工程質量,使工程盡早發揮效益。對建后小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小區各項工程,積極引進先進實用技術,使農業開發小區始終處在區域農業發展中的先進行列。
參考文獻
一、項目實施情況
____縣2013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堅持以基礎設施為先導,產業發展為主線,群眾增收為目標,本著干一件、成功一件、受益一片的指導思想,按照“集中整合支農資金、農業科技綜合配套、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服務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思路,科學設計,布局合理,嚴格標準,注重質量,分別在中寨鄉、老店鎮、白鶴灘鎮、蒙姑鎮組織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____縣2013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累計完成總投資2037.87萬元,占計劃的96.2%,其中:財政資金1547.87萬元,群眾自籌466萬元(其中:投以勞折資99萬元,專業合作社自籌資金367萬元),銀行貸款24萬元。在省、市主管部門關心支持下,上級批復我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6個:中寨鄉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0.5萬畝,總投資69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35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96萬元,市級財政資金22萬元,群眾自籌資金44萬元(其中投工投勞折資44萬元);老店鎮中低產田改造0.32萬畝,總投資41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26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17萬元,市級財政資金13萬元,群眾自籌資金26萬元(其中投工投勞折資26萬元);治樂河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0.5萬畝,總投資45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285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28萬元,市級財政資金15萬元,群眾自籌資金29萬元(其中投工投勞折資29萬元);____縣2000頭托佩克商品仔豬繁育養殖擴建項目總投資12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3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4萬元,市級財政資金2萬元,自籌資金50萬元,銀行貸款24萬元;____縣1萬頭PIC仔豬養殖擴建項目總投資37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8萬元,市級財政資金2萬元,自籌資金217萬元。昭通市____縣1萬噸蔗糖加工固定資產貸款貼息項,扶持____白鶴灘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固定資產貸款貼息27萬元。
完成土地治理面積1.32萬畝,襯砌渠道建設21公里,溝道治理—溪流護岸0.6公里,占計劃的100%;機耕路6.5公里,改良土壤0.44萬畝占計劃的100%;營造防護林0.2萬畝,節能灶500眼,占計劃的100%;沼氣池綜合配套49戶,占計劃的98%;優質蠶種推廣0.13萬畝,測土配方施肥0.8萬畝,技術培訓1000人次,占計劃的100%;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2個,產業化經營中央財政貸款貼息項目1個,占計劃的100%。
二、取得主要成效
通過土地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開發項目的實施,項目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工程效益得到了充分發揮,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改善農業基礎,綜合生產能力增強。通過改造中低產田、新增和恢復改善灌面、新增農機、擴大機耕面、水土流失治理,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項目區基本形成了“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連、路相通”的格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0.2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8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55萬畝,改良土壤面積0.44萬畝,年節約用水55萬立方米,控制水土流失面積7平方公里,擴大良種種植面積0.5萬畝。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區基本上解除了春來怕干旱,雨來怕沖涮和洪澇的憂患,為項目區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證,增加了抗旱、排洪、排澇的綜合能力,極大地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使項目區有效灌溉率從原來的35%提高到87%,提高了52個百分點,比全縣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供水保證率達到80%以上,
(二)優化項目管理,充分發揮綜合效益。實行科學規劃、擇優立項,嚴格按照技術標準施工和管理,強化資金使用監管,確保項目發揮良好的綜合效益。一是生態效益。項目區基本形成蠶桑、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為主的發展模式,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0.2萬畝,節能灶500眼,沼氣池綜合配套50戶,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調節了氣候,涵養了水源,保持了水土,維護了生態。二是經濟效益。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項目區培育了以“經濟林果、冬早反季蔬菜”為支撐的增收主導產業,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增加糧食269萬公斤,增加其它農產品50萬公斤,增加種植業產值1510萬元,農民純收入增加總額900萬元;三個產業化項目的實施,每年新增仔豬12000頭,新增總產值875萬元,新增利稅264萬元,直接受益農戶119戶,帶動農戶2904戶,新增就業人數162人,農民收入增加總額736萬元。三是社會效益。通過適用農業種養技術培訓,增大科技推廣力度,糧經作物的發展又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社會效益顯著,實現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且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發展壯大了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扶持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改善了農村面貌,環境整潔,鄉風文明,民風純樸,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示范。
(三)轉變農民意識,提高生產生活質量。一是改進耕作方式,減輕了勞動強 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增加了農民收益;二是實施“五改三建”,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項目區農戶用上了沼氣液化灶,洗上了太陽能熱水澡,真正地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群眾在勞動之余可以看看電視節目,有效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群眾都自豪地說:“咱們也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同時,通過采取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面積,治理了生態環境,農民居住環境也大大改善。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一)縣級財力匱乏,資金配套困難。按照“先易后難、集中連片”的原則,前幾年開發重點主要集中在條件相對好的鄉鎮村社,而尚未實施項目的村社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條件差,項目實施成本高,投入資金需求量大,地方可用于配套的財力有限,地方財政不能足額配套資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區的整體開發效益。
(二)農民群眾貧困,籌資投勞困難。一是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農村由老人、婦女兒童留守,農村勞動力缺乏,投工投勞困難;二是____屬國家級貧困縣,農村經濟結構單一,農民普遍貧困,要完成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政策規定的籌資投勞比例十分艱難。
(三)缺乏監管意識,項目后期管護難。由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投入主要是以財政的無償資金為主,項目工程驗收后,雖然向鄉鎮、村辦理了產權移交手續,但由于鄉村社干部及群眾責任心不強,群眾集體監管意識差,加上投入使用后維護資金投入不足,水渠等基礎設施管護不到位,投入使用不久就有損壞現象,甚至導致整個渠道不能正常使用。
四、對策和建議
在今后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中,要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高原特色農產品,實施綜合開發、規模開發、特色開發、產業開發和科技開發,提高優勢農副產品的生產能力,加大特色農副產品規?;a基地建設力度,促進項目區集約化經營和產業化生產,為構建富裕文明和諧的____做出積極貢獻。
(一)明確目標,強化組織領導。要立足“三農”工作,明確工作職責,細化目標任務,切實加強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結合____實際,加大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宣傳力度,積極向上級匯報請示爭取更大的扶持,要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作為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性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全力推進,抓出成效。要把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納入實施鄉鎮的目標考核內容,形成縣鄉村社及群眾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二)加強協調,整合支農資金。要加強涉農部門協調,使涉農部門密切配合,切實解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和其它支農資金投入形不成合力、效益不明顯的問題,逐步形成“統一規劃、集中投入、性質不變、渠道不亂、各記其功”的資金投入格局,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三)突出重點,提高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農業綜合開發的第一要務,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立項、建設和運行中,必須注重開發實效,科學規劃設計,合理布局,堅持以解決制約農業發展因素為關鍵,以水土治理為重點,著重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突出農田水利、優質良種、科技種植、耕地施肥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村綜合生產能力。
(四)量力而行,落實配套資金。要在加大和積極爭取上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據實安排縣級財政配套資金,將每年的農業綜合開發配套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使縣級配套資金有保障,彌補農民群眾投資投勞不足,減輕項目區農民群眾的負擔。
關鍵詞 生態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寧夏西吉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256-01
近年來,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西吉縣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也不斷惡化,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產生活狀況,制約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阻礙了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因此,為保障西吉縣“三農”工作的順利開展,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狀況。
1 西吉縣水土流失基本情況
西吉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土地總面積3 144 km2,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90.1%。境內地貌類型分為3種,分別為黃土丘陵區、土石山區和川道區。區域為地形破碎,溝壑縱橫,嚴重的水土流失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制約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阻礙了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狀況是全縣“三農”工作的重點項目。
2 西吉縣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
西吉縣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提出了“生態立縣”戰略。按照“預防為主、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進行退耕還林(草),加強農田及基礎設施建設,著手生態移民,加快調整農業結構,開展封山禁牧等,緊緊圍繞水土流失治理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卓有成效。
2.1 全方位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加快
西吉縣優化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調整工作思路,使水土流失治理由過去的分散治理轉變為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壩系建設為主體、以骨干工程為龍頭的規模綜合治理;轉變過去的粗放治理模式,逐步采取綜合集約治理方式,例如陡坡種林草、緩坡設農田、溝道設壩系、農技進農田;由注重生態效益型轉變為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融為一體型。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高標準治理小流域61條,興修基本農田2.19萬hm2,造林1.43萬hm2,種草7 986.67 hm2,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96.25 km2;興建水保骨干工程108座,淤地壩86座,小型水保工程2.6萬座(處),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536 km2,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成效顯著。并且境內包括小甘井在內的7條小流域治理獲得水利部、財政部的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小流域稱號[1-3]。
2.2 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探索防治水土流失的新道路
西吉縣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開發了“壩窖池田”聯用模式,并首先在聶家河小流域進行試驗示范,建設了聶家河集水經濟型示范小流域。聶家河小流域位于曾被稱為“不治之河”的濫泥河流域,總面積46.66 km2,水土流失面積占96%以上,是一個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2000年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來,以雨水集蓄利用、發展節水灌溉為突破口,綜合利用集雨節灌及“壩窖池田”聯用模式,以淤地壩建設為引導,主要方向為高效利用水資源。在豐水期間利用抽水泵等設備將壩內蓄水抽送到地頭預存水的池子中,作為今后缺水期的備用灌溉水。這種預存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水壩蓄水量,使小型水保工程成為壩系的一部分,同時調整了用水時序,減少了蒸發和入滲,達到了高效利用水資源的目的。
2.3 整合項目,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步伐
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龍頭,統一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對山區水資源與農田、山林、道路進行綜合治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先后完成了沙崗子、掃竹林、韓垴、新克、廟灣5條流域綜合治理與扶貧開發項目,完成骨干壩13座,中型淤地壩3座等,大力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區域內經濟穩定發展,改變了生態環境,提高土地水資源利用率。
3 存在的問題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雖然西吉縣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仍任重而道遠。一是由于西吉縣屬貧窮落后地區,一些部門、地方和個人的法制觀念淡漠,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如有的偏遠山區群眾有耕種荒山現象,有的生產建設單位返還治理達不到治理標準或治理標準較低等問題仍然存在。二是有的地方群眾對水土保持工程設施保護不力,隨意破壞現象時有發生。三是坡面治理上單位面積國補投資太低,群眾自籌資金較大,達不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水土保持工程后續管護單獨靠水保部門難以落實,主要靠地方政府、村委會和群眾參與加強水保工程管護工作[4-7]。
4 工作思路
西吉縣近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任務如下:水土流失質量方面,到2020年西吉縣新建淤地壩10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 km2,以保證10年內完成全縣75%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的治理,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發展態勢;在項目的爭取上,計劃“十二五”期間,爭取淺岔河、西灘2條小流域壩系工程立項實施,積極爭取吉強、腰巴莊項目區重點綜合治理項目,震湖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項目,易災地區生態環境治理西吉縣城區治理項目,濫泥河(左岸)綜合治理項目及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等項目的立項。西吉縣坡耕地面積很大,積極爭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加快梯田建設步伐,力爭在10年內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
5 參考文獻
[1] 王春玲,李世明,王久麗.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應用[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2):56-59.
[2] 林永賢,蔡志發,鄭海車,等.平和東固陂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果及其效益分析[J].福建水土保持,2001(4):31-33.
[3] 康紀權.低山丘陵地區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有益探索:灌陽縣長坪長江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調查[J].計劃與市場探索,2001(7):45-46.
[4] 彭珂珊.小流域綜合治理在水土保持中的特殊作用及發展途徑[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1(2):7-9.
[5] 段文標,余新曉,侯旭峰,等.北京山區石匣小流域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02(4):87-91.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 建設成效 經驗建議
中圖分類號:TV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1-0137-01
高密市是全國第二批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從2010年開始,利用3年的時間,對境內南部緩丘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進行了全面的新建、擴建和改造,對改善農田水利基礎條件、促進農業增產增效、保持水善生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小農水項目建設基本成效
高密市小農水項目覆蓋密水街道、柴溝鎮和井溝鎮3處鎮街,受益村61個,受益人口3.54萬人。項目包括馬旺水庫、拒城河水庫、王吳水庫、李家莊水庫灌區和紅旗揚水站灌區工程,建設節水灌溉面積9萬畝。工程灌溉設計保證率75%,相應的防洪設計標準10年一遇,地震基本烈度按7度設防。水利設施配套延伸到田間地頭,渠成網、溝涵通、水滿塘、灌排暢,有利于農田旱澇保豐收?;境尚е饕憩F在四個方面:
農業基礎條件逐步改善。小農水項目建成后,年新增供水能力1330萬立方米,建設節水灌溉面積9萬畝,其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6萬畝,有力地改善了項目區貧水枯水的狀況,即使在大旱情況下也能保證增產增效。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超過2萬噸,項目區農民年人均增收900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干旱缺水是該區域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受其影響,當地種植結構單一,且旱作低產。小農水項目建成后,解決了項目區農業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為種植經濟作物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步伐。新增土豆、花生、綠化苗木等各類經濟作物2.7萬畝,新增經濟作物產值3343萬元,項目區逐步向高效、多元的種植模式轉變,促進了“兩高一優”現代農業發展。
節水和水土保持效果明顯。通過工程建設,供水渠道由傳統土渠改造為混凝土防滲渠道或PVC灌溉管道,跑冒滴漏現象得到根本改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提高到0.817,年節水975萬立方米。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同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水漫灌對土地的沖刷,有利于水土保持。
農村更加和諧穩定。農田水利建設是功在當代、立在長遠的民心工程。小農水項目的建成既促進了農田林網、道路的統一規劃和建設,又美化了農村環境,促進了農民增收。項目區的農民一致認為這是黨和政府為貧水區辦的一件實事好事,群眾的思想進一步統一到加快發展發家致富上來,農業農村各項事業呈現出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小農水項目建設的主要措施
小農水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成效顯著,主要得益于以下五個方面:
強化領導,精心組織。高密市成立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項目建設的組織領導,協調有關方面各司其職。2010年市政府批準成立了“高密市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局”為項目建設法人,對工程負總責。工程建設局委托山東海逸恒安招標有限公司進行了工程施工和監理招標工作,經評標確定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有效地組織了工程建設。
科學規劃,規劃先行。項目立項前,我們依據上級關于小農水建設的要求,結合高密市水土資源條件、水利工程現狀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改造區域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劃論證,有效地防止工程盲目上馬和建設走樣。堅持集中資金投入、集中連片建設的原則,重點解決制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選擇水利設施與農業生產矛盾最突出的鎮、村實施建設,更好地發揮工程效益,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注重規劃的長遠性和連續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為后續擴大建設規模奠定了基礎和有益探索。
積極籌措,多元投資。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積極爭取和用好用活上級資金及地方配套資金。該項目總投資8400多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7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3550萬元,濰坊市級配套1170萬元,縣級配套1200萬元。同時,充分發揮受益村投勞折資的積極性,三年共投勞折資800萬元。
嚴抓質量,高標準建設。整個工程建設過程嚴格按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施工質量管理細則》進行監督檢查,根據不同工程的不同建設要求設置質量控制點,嚴格保證各工序質量。嚴格檢驗建筑材料、產品質量和施工設備,全程檢查施工現場、工程驗收記錄、技術指標、水電以及信息化監控量測設備安裝等建設環節,確保材料、設備、技術標準完全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積極采用全自動變頻供水技術,配備信息化測水量水系統、土壤墑情自動測報系統、電磁流量計及低水位報警系統等,保證了小農水建設的高標準。
強化配套,重建重管。成立了王吳水庫、馬旺水庫、拒城河水庫、李家莊水庫和紅旗揚水站五處灌區用水戶協會,落實了辦公場所,健全了機構設置,工程完成后全部交由灌區用水戶協會運行管理。制定完善水價改革方案,合理確定終端用水價格,推行“按方收費”和“超計劃用水加價”、“水價、水量、水費征收”公示制度。水利局定期組織技術人員對用水戶協會進行業務指導和技術服務,以更好地管護水利設施。
三、進一步推進小農水建設的建議
盡力爭取新一輪建設立項。高密市水資源相對缺乏,繼續進行小農水改造建設對提升全市農業非常必要。除已改造的少部分外,尚有一大批農田需要加快改造建設,下一步的改造任務依然艱巨。從今年開始,國家新一輪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項目要開始建設,目前我局正在編制規劃,爭取項目立項,新一輪建設規劃含蓋姜莊、柴溝和井溝三處鎮街約8.15萬畝農田。項目實施后,將進一步提升高密市農業綜合生產水平。
統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小農水建設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近年來,高密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小農水建設要緊密配合產業變化的實際,既要考慮眼前,又要注重長遠發展趨勢,確保工程效益更大,使用期限更長,帶動群眾致富的能力更強。工作中,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做好長期規劃,使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連續性;強調切實高效,讓群眾真正享受到工程建設帶來的實際收益的改變;更具市場開拓性,以市場為導向,有針對性、方向性的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農業技術的指導與普及。
注重技術創新。采用并不斷普及管道恒壓控制等新技術,U型砼渠道襯砌機等新設備,強調工程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使工程建設與農業產業結構密切結合,使工程建設達到高效性和生態性的統一。
加強工程管理與維護。完善工程管護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強管護人員的培訓,提高管護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水平;成立管護組織,使管護工作系統化、完整化;進一步明確制度,推動產權制度改革,明確產權,使利益更加直接;深化完善制度,使管護工作有章可循;行政執法常態化,強化對管護工作的監督檢查。通過這些措施,努力達到工程項目有人建、有人管、共贏發展的良好狀態。
今年我縣農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具體指導下,有戰績,有進展,也存在困難和差距,現將有關情況作一簡單匯報,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一、任務指標完成情況
截止11月10日,全縣共鋪開各類農建工程486處,上馬勞力3.8萬人,上馬機具1170臺,其中大型機具240臺,小四輪930臺,共投入農建資金2970萬元,(其中自籌1430萬元),投工投勞56萬個。動土石方744萬方。已完成吃水工程68處,解決缺水人口2.3萬人,占任務的100%,新增水地300畝,占任務的150%;改善水地1000畝,占任務的100%;完成水保初治面積13.1萬畝,占任務的118%,其中基本農田2.5萬畝,占任務的166.7%,造林9萬畝,種草1.6萬畝;完成機耕面積32.95萬畝,占任務的103%,其中深耕17萬畝,占任務的100%,新育苗2010畝,占任務的105%;秸桿還田1.5萬畝,占任務的100%。
二、重點工程建設情況
今年全縣共鋪開重點工程20處,概括起來為“73361”工程,即7處集中供水工程,3處生態防護建設工程,3處綜合治理工程,6處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和1處治溝骨干工程。
7處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今年省政府確立我縣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建設的骨干工程。目前,7處建設工程相繼完工,共新打420米以上深井2眼,150米深井2眼,擴建提引水工程2處,擴建配套提水工程1處。總計安裝輸水管道100公里,新建蓄水池10座,總容水900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管理站3處,管理房13間,完成投工5.2萬個,工程量43.36萬方,使56個嚴重缺水村莊的2余口人和5800頭大畜的吃水得到穩定解決。
3處生態防護建設工程主要是配合全縣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確立的精品工程,現已完成建設總面積2.28萬畝,共挖大魚鱗坑60萬個,水平溝1.3萬米,植防護林2.2萬畝,修路9公里,排洪渠4100米,坡改梯710畝。
3處綜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2.216萬畝,其中包括水保林1.6萬畝,經濟林375畝,種植牧草3540畝,新建基本農田2245畝,整地6880畝,育苗20畝,打壩3座,谷坊48座,修路17公里,排洪渠1.5萬米,河道輸浚3000米,溝頭防護2萬米。
6處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共完成梯田1.27萬畝,灘壩地1230畝,新增節水面積1200畝,三項合計基本農田為1.5萬畝,項目區內人均新增基本農田1.2畝。
1處治溝骨干工程為骨干壩建設工程,完成壩高18米,總控制面積4.9平方公里,總庫容78萬立方米,可淤壩地130余畝,完成投工4000個,總工程量7.1萬立方米。
三、主要做法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持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
我們*貧窮落后由來已久,其中導致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生產條件落后。特別是去年以來,連續二年干旱少雨,造成農業減產,農民減收。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基礎設施改善,努力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是關鍵措施、根本措施。為了把全縣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真正統一到這一戰略高度,在全縣掀起以興水治旱為主要內容的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縣委、縣政府研究確立了“以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興水治旱為重點,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動力,堅持戶、專、群、干結合,多形式并舉,質量效益并重”的指導思想和上規模、創精品、要效益、爭先進的總體要求,及時調整充實了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各鄉鎮也相應充實了農建領導機構。并于8月7日召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動員會,對全縣農建工作統一進行了安排部署。地區農建動員會之后。結合貫徹會議精神,在組織農建指揮部成員、鄉鎮干部、農口負責人對全縣農建工程開展五看,即看投入、看規模、看機制、看質量、看效益為主要內容檢查督促的基礎上,又于10月10日召開了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再動員會,鼓勵先進,鞭策后進,重點幫助部分干部群眾解決“秋收忙,抽不出勞力搞農建”的等待觀望思想和消極畏難情緒。要求全縣干部群眾必須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穩定脫貧的生命工程、基礎工程,放到突出位置來抓。實行四套班子、農口技術員包鄉,單位包村、包工程制度,層層分解農建任務,逐級建立目標責任制,既包進度,又包質量,加強考核,從嚴獎懲,確保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完成。有效地調動了縣鄉村三級干部主動抓農建的積極性,為搞好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努力實現秋冬農田水利建設新突破。
根據地委、行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會議精神,結合我縣的實際,我們堅持把秋冬農建的重點放到興水治旱上,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突出抓以下五個重點:一是抓好以機修梯田為重點的基本農田建設;二是全力實施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的農村飲水解困工程;三是繼續抓好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四是堅持不懈抓好精品小流域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五是努力抓好以機耕、秸桿還田為重點的旱作農業建設。并把深耕重點放到*鄉鎮和*緩坡地區鄉鎮;秸桿還田重點放在*六個鄉鎮;*重點完成三個精品工程的配套任務;小寨、長畛、烈堡、紅崖子重點完成精品小流域治理的輔助工程、通道工程;*等有人畜吃水工程的鄉鎮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緊完成人畜吃水配套工程等。要求各鄉鎮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保質保量完成植樹造林、予整地、育苗等其它各項農建任務。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力求做到四個結合,即農建工程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長遠目標緊密結合;和國家投資的重點工程緊密結合;和農業結構調整及開發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和近期利益與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全縣呈現出鄉鄉有連片骨干工程和重點工程,村村有效益工程,戶戶有農建任務,上下同心,齊抓共干的喜人局面,為全面完成秋冬農建任務奠定了基礎。
(三)引入競爭激勵機制,獎優罰劣,千方百計調動基層干部投身農建工作的積極性。
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群眾是基礎,干部是關鍵。秋冬農田水利建設開展以來,我們本著“治山治水先治吏”的原則,要求四套班子領導必須到鄉鎮、到工程,堅持一線指揮,為所包鄉鎮的第一責任人。同時要求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在農建期間不得擅離職守,確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須向書記請假。如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下去檢查農建工作時,連續三次發現鄉鎮主要領導不在崗位,不在一線,則取消該鄉鎮評比先進的資格??h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在開展農建前即深入各鄉鎮了解工程的規劃情況,期間又經常下去了解工程進展情況,解決實際困難。本著嚴格檢查、嚴格獎懲的原則,在農建結束后,又組織有四套班子全體領導、涉農部門領導、鄉鎮書記、新聞單位參加的檢查評比工作,對農建先進鄉鎮獎勵現金2000元,對后進鄉鎮除在全縣范圍進行通報、電視曝光外,一票否決當年綜合考核中評比先進的資格,并要求主要領導在農建總結會上做表態發言。今秋農建期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先后深入鄉鎮檢查了解農建4次,組織階段性大型檢查評比3次。由于方法對頭、措施可行,有效地調動了基層干部撲下身子抓農建的積極性,增強了縣鄉干部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恐后意識,在農建工作上,鄉與鄉之間自發開展了比規模、比速度、比質量、比效益的比學趕超活動,為全面完成農建各項任務創造了條件。
(四)合理規劃,科學施治,確保工程質量。
為提高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開發效益,增加農田基本建設中的科技含量,我們本著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綠字當頭,集中連片,綜合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則,夏季由書記、縣長帶隊,組織水利、林業、農機、扶貧辦等有關領導和部分科技人員深入各鄉村,在總結前幾年治理經驗和教訓的同時,重新修改制訂了我縣遠期、近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和符合縣情民意的分期實施方案,并按照“先好后次、先近后遠、先易后難”的原則,確定了3個千畝梯田片,3處重點流域治理工程。根據不同地形地貌、立地氣候條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生物、保土耕作措施有機結合,優化配置,進行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達到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如八角馬軍營流域,主溝長4公里,內有1公里以上支溝5條,流域面積18000畝,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7280畝。從該流域立地條件出發,我們采取溝底打壩淤地、緩坡推土造田、陡坡植樹造林的治理形式,在造林中推廣了陽坡生態陰坡針、背風向陽經濟林的營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造基本農田800畝,水平溝整地4000畝,種植檸條1500畝,種植落葉松、油松2500畝,育苗20畝,打壩2座,年內治理面積達到5300余畝?;旧献龅搅艘虻刂埔?,因害設防,使流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五)抓住機遇,提、引、蓄并舉,全力實施人畜飲水解困工程。
我們*歷史以來水資源缺乏,是出了名的貧水縣,全縣有百分之八十的村莊人畜飲水非常困難。近三分之一的村莊祖祖輩輩飲用雨水、雪水、麻河壩水度日,群眾苦不堪言。不僅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生活水平,還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鑒于此,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解決飲水困難當作大事來抓。但苦于工程大、投資多、技術相對弱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全縣尚有100多個村、5萬多口人、1萬多頭大畜不同程度缺水。今年,我們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我縣被列為全省首批解決的22個重點縣的機遇,堅持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作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多方籌資765萬元,以開發利用深層溶巖水,集中連片供水為主,提、引、蓄并舉,年內鋪開各類人畜飲水工程68處,其中新打機井4處,引水工程1處,提水工程21處,包括集中供水工程7處,蓄水工程46處,打旱井261眼。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現所鋪開的68處人畜吃水工程全部竣工,全縣嚴重缺水的93個村莊,2.3萬余口人、7254頭大畜的吃水困難一次性得到解決。按照管理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用水商品化、服務社會化。“以水養水”的改革思路,轉換經營機制,不但使全縣80%的農民吃上了自來水,其它人口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吃水條件,而且也為下一步徹底解決全縣人畜吃水困難積累了資金,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六)多元籌資,集中使用,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到位。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資金困難又是制約農建的主要因素。為了增加農建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我們采取勞動積累工頂一些,受益人口集一些,干部職工捐一些,縣鄉財政擠一些多元籌資的方法,一是發揚自力更生精神,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積累工制度,鼓勵支持農民在自覺自愿和實際生產需要的前提下,盡力解決自身利益投資。要求每個農村勞力每年農建投工不少于20個,凡人畜吃水工程受益人口每人出資20元。如烈堡集中供水工程僅群眾投入勞動積累工就達5萬個,折款75萬元。全縣僅機耕一項,群眾即投入資金330萬元。二是本著自愿出錢出力的原則,每名機關干部年內植樹造林捐資20元,義務修路捐資30—50元。三是縣鄉兩級財政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擠出部分資金用于農田基本建設。截至10月底,縣鄉兩級財政已撥出200萬元專款投入農田基本建設。四是嚴格把好國家專項資金使用關,把國家下撥我縣的水利水保、扶貧專款、以工代賑、世行貸款、植樹造林以及其它有關資金捆到一起,統籌安排,合理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通過以上渠道,全縣共自籌農建資金1430萬元(包括投入積累工折款840萬元),有力地緩解了農建資金緊張的矛盾,保證了全縣各項農建工程的順利進行。
四、特點
一是上馬早。在專業隊長年干的同時,八月初,三千名機關干部職工和農村部分勞力(婦女、老人)即已投入農建工程。上馬要比往年早一個月左右。
二是規模大。突出集中連片,綜合開發。在整體農田基本建設中,規劃設計了3個3000畝以上的機修梯田片,3個萬畝荒山綠化片,全長30公里的綠色通道工程,2個規模旱井旱池鄉,7處集中供水工程,3處總面積5萬余畝的重點流域治理工程,農建高峰期上馬勞力達到4.5萬人,規模之大,上馬勞力之多,投資之巨,都是近年來所沒有的。
三是效益好。由于在農建工程建設中,始終堅持綜合開發,嚴把質量,力創精品的治理方針,因而從效益上看,也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
四是機制新。地流域治理中,認真推行誰治理誰受益的方針,如太平莊鄉大磨溝改河造地工程實行以戶承包,誰墊誰有,五年免交農業稅和各種攤派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全鄉人民的墊地熱情,日上勞力540人,日上機具70多臺。在解決人畜吃水中,創造了管理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用水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的經營模式,為實現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動員社會力量、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走出了新路。
五、問題
(一)由于大規模的機修梯田和流域治理,與機耕發生了時間上的沖突,機具緊張,難以兩全,尤其大型農機具更顯不足。
(二)高桿作物(主要是葵花)多,收獲期長,影響了機耕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