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商業文化的理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跨國財務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設已經被大多數公司熟練的駕馭、掌控和操作時,影響和制約跨國財務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跨國交流和溝通則越發突顯了其重要性。作為企業的CFO既是實現公司跨國價值體系的建設者,也是融合各種不同商業、人文文化的溝通人和傳播者。
風行全球的企業跨國經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一流的跨國公司已經構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業一體化的財務管理體系,能夠使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統一的財務核算準則。比較流行的財務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點包括: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外匯管理、風險控制和公司戰略、計劃等。當跨國財務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設已經被大多數公司熟練的駕馭、掌控和操作時,影響和制約跨國財務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 跨國交流和溝通則越發突顯了其重要性。
跨國經營不可避免地會遭遇文化背景、商業理念、價值取向、消費習慣和客戶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文化上的差異會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在日常管理和企業戰略執行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因交流上的障礙,造成原有的投資計劃不能順利實施,甚至更改或取消。這是任何一家正在實施跨國經營的國際公司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筆者在三家不同產業類型的跨國公司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感悟到國際化跨國公司在財務管理體系建設和執行中有許多共通和相似的特點,在此將其歸納為“跨國公司財務管理制度體系”。任何制度性政策、管理體系的推廣和有效的執行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如果將制度性的體系和公司章程比做一架設計精良,結構緊密的機器,那么溝通便是“油”。時常給機器的各部件添加一些“油”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使用效率,避免出現故障,延長使用時間,就十分必要。溝通也是改善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思維和習慣的人向著共同的商業目標努力的一個推動力。因此,構建高效、務實、有創新思維的跨國商業交流和溝通平臺服務,對于企業全球化戰略的實施和推廣,公司全球化的財務管理體系,協助企業實現全球的商業利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相當多的跨國公司都是以“財務管理體系”為核心,控制其全球范圍內所屬的子公司,管理各級公司的資產和企業資源,執行和實施母公司的企業戰略計劃等??鐕攧展芾硎且豁棻容^復雜的綜合性人文和制度并行的管理工作,即要融合不同的人文、商業文化、客戶價值趨向等軟影響因素,同時更要固守財務核算準則的制約,最終還要維護投資人的商業利益和實現投資回報。
跨國財務管理如何應對不同國家的“跨文化”差異
雙向式互動的交流平臺:大多數跨國公司的管理體系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體系,信息的交流和工作指令的傳導也是延續和圍繞這種體系。通常情況下是總部將公司政策信息和企業戰略傳遞到各區域,并下達到所屬的各子公司和關聯企業, 公司總部各執行部門也是按公司準則和各項指令執行。但是在現實的操作中會發現因理解上存在差異,母公司的政策和法規不能有效的在子公司推廣,有些情況下即便是能在表層上進行操作,但是執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原因在于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總部向各分支機構下達和執行。子公司對總部不能反饋或提出有實際效果和現實意義的建議。另外,有些跨國公司總部官僚色彩嚴重,聽不進下屬的反饋。但是,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因文化上的差異和語言上的不暢通,造成了信息不能進行雙向式的交流,尤其是具體執行政策的各級子公司不能將其已知的現實情況及時詳細的用正式的書面信息向總部反饋,從而造成經營上出現不利的局面。因此,建立上下級公司、同級公司之間“雙向式的互動信息交流”能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文化、人文環境下的經濟政策、客戶習慣和市場的真實情況,尤其是能呈現全面詳細的有關綜合財務政策、法規、制度和商業文化的報告。這對彌合各公司人員間彼此的理解和認知都將起到輔助和推進的作用。
跨國間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種信息時要詳實和準確―目的是讓“對方”能明白
現實中人的基本思維還是以習慣性的意識為主,并以‘自處的商業語境’作為判斷和分析事物的依據。因此,造成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讀懂其他文化下的商業規則和人文特點。事實上中國境內的一些跨國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層和本地管理人員普遍存在語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書面語言介紹和把握事物時不能詳細、清晰地向對方(跨國總部或其他關聯公司)介紹和解釋所涉及到的商業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會喪失公司間交流過程中的“話語權”。而跨國間交流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練地運用“書面的語言”作為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之一,為自己贏得對方的理解和認知。深層次的書面語言交流能在無形中積累現實中雙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讓身處不同文化背景和商業環境的人逐漸清楚并了解對方的商業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國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過程
跨國公司的一大特點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國籍、語言和種族的人。這些人盡管原來的教育背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乃至價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些都不是影響和制約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和融合的決定性因素。跨國公司內部沒有國籍之分,更沒有中、外之分。在對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為原則。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標”為前提指引,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為共同事業而協作的大方向。
3. 把跨國交流當樂事,在相互交流和溝通中產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過程也會經常發生摩擦和出現暫時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誤會”發生。這其實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所謂“關鍵時期”也是產生“火花”的前奏。這一時刻對雙方來講都是最關鍵的結點。因此,當出現對方不理解或誤會的狀況時,一定不要就此中斷交流,在遇到的問題沒有弄清之前,誰都不是贏家,要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主動與對方交流??鐕驹谄髽I文化建設上應遵循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原則,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實現價值的商業解決方案就應鼓勵和支持。尤其要積極倡導和給予“本地管理人員”提交商業方案建議書和各種可行性建議報告的機會。目的是讓公司總部的決策層能客觀、全面地了解投資所在地的商業、政策和市場等有價值的信息,降低企業決策成本和提高投資效率。
4.本土CFO不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護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業文化的溝通者和傳導者
本土CFO要學會如何在跨國交流中積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質量,不只是充當母公司政策的守護者,更要有創新意識、提供更有商業價值的計劃。從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國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為主―跨國間爭議和討論所有問題時,初衷是以“公司總體利益”為準則。
交流的意識―積極的溝通能消除彼此之間文化、思維和價值理念上的差異,以積極和開放的心態主動同全球總部、區域總部的人員進行交流,為自己,更是為本地公司贏得機會和理解。
不要有膽怯的心理―探討和辯論有關公司間業務,甚至是向更高一級的管理層講述某些問題時,要進行有理由的陳述和提交邏輯性強的分析報告。對待業務問題,只考慮問題本身,而沒有等級上的差異
誠實、坦誠的心態―跨國交流中也是積累和贏得彼此尊重與理解的合作機遇,但是要秉承誠實、坦誠的處事原則。提供的信息、遞交的報告要符合客觀事實和原則。
持續學習―跨國交流是一個挑戰性的工作,要有持續學習的態度。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學習機遇,在交流中積累語言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維和理念,全面提高綜合業務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歐洲跨國裝備制造企業(M公司)和中國全資子公司(N公司)之間發生的關于“公司間交易結算規則”的交流實例。
背景:每一財年,N公司與M公司總部和各下屬企業之間會發生大量的公司間的貿易交易和非貿易服務易。隨著N公司在中國業務的迅速發展,成交金額成倍上升。此時N公司新任的CFO發現在公司間交易的過程中,因所處的商業、政策環境不同,N公司與集團總部和關聯企業在跨國結算上有很大區別。于是向集團總部起草了一份“有關N公司與集團間跨國結算的方式”。詳細講述了各種政策性、強制性法規對各種貿易、非貿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對每筆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響。其目的是從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種交易的結算方式和原則,突破現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交流過程:最初M公司總部,主管財務結算的經理并不同意,希望繼續按原結算方式交易。此時N公司CFO耐心地同M公司總部的相關人員周旋,并尋找可能的突破口。利用兩次同M公司高層接觸的機會,詳細講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觀點,并及時提供有說服力的文件和依據,終于在歷時三個月后,新交易方案終被采納。自此之后的四年期間,N公司同M公司之間在交易結算上都非常暢通,并且時間和成本也大大降低。
現實中,本土CFO同各級管理層交流時要善于把握機遇,尤其是不要輕易放棄“有理由的觀點和建議”,否則會造成在工作執行過程中出現被動局面,甚至影響實際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業真正實現商業利益才能體現集團公司的總體商業目標,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業創造新價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議均不妨大膽地去交流和嘗試。
CFO應對跨不同人文、商業文化的公司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評估
各級CFO不僅要系統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公司政策性的信息和所執行的財務準則,更要系統詳實的學習和掌握所屬投資地的商業習慣、客戶價值趨向和政策的執行情況,就一些重要的差異和不同的商業理念進行詳實的文字和量化的分析,并定期同母公司或區域管理機構進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例如: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文化 文化導入
一、文化導入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文化與語言差異存在的客觀性。中國人和英國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定義、比喻意義等語言觀念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單體現在日常交際中,在商業文化中尤為突出。這種差異的存在使得語言教學既要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要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
2.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導入,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及商業文化適應能力。進行適時適度地文化導入還有益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和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的交際能力。
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國英語教學中,沒能把文化教學與文化導入結合起來,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受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受教師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現代英語教學對教師素質要求很高,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會通中西。然而,現任英語教師中大多數文化功底比較薄弱。第三,應試教育使學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上。
二、商業文化導入的原則與內容
1.商業文化導入的原則。
(1)相互尊重原則。中英兩種商業文化都深深地帶有各自民族的特點,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態去審視、吸收另一個民族商業文化的精華。這種態度體現在教學中就是比較客觀地以無歧視、無偏見的態度來對待商業文化差異。相互尊重原則是文化導入的基礎。
(2)相關性原則。這就要求所導入的文商業化內容應該與當前國際化的內容有關,或者是商業交際的拓寬及延伸。文化導入教學以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為基礎,盡可能在與語言教學同行之時超越教材。
(3)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是指商業文化導入要注重與商業交際的主要方面緊密聯系,對于那些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交流中做到學以致用。
(4)循序漸進原則。語言學習是一種長期積累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商業導入的文化內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
2.商業文化導入的內容。
(1)了解和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包括人生觀、宇宙觀、人際關系、商業倫理、企業文化以及語言的表達方式等等。
(2)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
(3)干擾日常生活中交際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問候、致謝、致歉、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范作用,話題的選擇、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等等。
(4)非語言交際的表達方式,如手勢、體態、衣飾、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觀念等等。
三、英語教學的文商業化導入策略
1.揭示商業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傳授商業詞匯概念意義的同時,有必要把這些詞匯所蘊涵的商業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引導他們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詞匯的深層含義,恰當地使用詞匯。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在商業交際中得體運用。對于這一類詞語,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進行漢語文化比較,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
2.要創設對話的商業文化語境。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商業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制約。因此,在上對話課時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商業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設置特定的商業交際環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
3.挖掘語篇的商業文化信息。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商業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商業意識,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4.教師的素質和角色轉換。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首先應豐富自己在商業方面的知識,使自己具備較高的商業意識和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僅要刻苦鉆研語言知識,還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學習本國和英語國家的商業文化知識,擴大知識面,使商業文化導入在英語教學中得以真正實施。
5.注意商業文化導入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選擇合適的文化導入方法往往可以做到事半功倍。通常文化導入方法有下幾種:第一,注解法,教師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注釋。第二,融合法,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第三,實踐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第四,比較法,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第五,文化講座法,定期、限時、有的放矢結合某一章節或某一專題進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講座。第六,利用圖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說明某一個文化現象或具體操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跨國并購;跨文化分析;文化差異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不斷地利用并購來實現企業規模經濟,進而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一批知名的中國企業如海爾、TCL、聯想等也開始走出國門,以收購兼并的形式到海外經營。但是這些并購卻并非都實現了預期目的,很多企業如TCL并購湯姆遜就以失敗告終。這些企業的失敗主要在于其文化整合的不成功。根據麥肯錫對2000—2004年間并購失敗的案例研究發現,所有失敗的并購,有50%跟人有關,包括溝通不良和文化差異。由此可見,文化是實施企業管理模式變革的巨大障礙,也是企業并購失敗的罪魁禍首,處理好文化整合是并購成功的關鍵[1]。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海外資產紛紛縮水。很多人呼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去海外抄底,特別是在美國汽車行業三大巨頭陷入破產危機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汽車巨頭出去抄底的好時機。本文將從跨文化的視角對上汽并購雙龍進行分析,分析它并購失敗的原因,并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從而為國內要“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上汽并購雙龍失敗的跨文化分析
2005年1月28日,上汽與雙龍完成股權交割,上汽正式以每股10 000韓元購得雙龍48.92%的股份,總金額約5億美元,韓國雙龍汽車株式會社成為上汽集團的控股子公司。此后,上汽又先后十多次通過股市購買雙龍股票,將持股比例提升至51.33%,實現對雙龍的絕對控股。并購后雙龍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雙龍工會的強勢舉世聞名,多次舉行罷工使得雙龍的重組計劃無法得到正常實施。2009年1月9日,雙龍申請法院接管,上汽正式放棄對雙龍的經營權。2009年2月6日,韓國法院批準雙龍的破產保護申請,正式啟動雙龍“回生”程序。① 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上汽對雙龍的并購失敗。
從跨文化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此次并購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上汽對雙方的文化差異認識不夠。文化是指特定的人群共享的對內外環境的看法。不同的人群因為各自的經歷不同而對同樣的事情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文化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異性。不同的文化導致不同的行為。文化差異是造成文化沖突的根源??鐕①徠髽I進行文化整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文化沖突,實現文化協同。進行文化整合,消除文化沖突的前提是必須了解文化差異??鐕①徶械奈幕町惏▏椅幕町?、商業文化差異和企業文化差異。國家文化是一個國家政治邊界內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文化通常代表擁有最多人口或最大的政治或經濟權力的人們的文化。商業文化代表著與在一種文化中經營的各個方面相關的準則、價值觀和信念。它向人們指出在一個社會文化環境中經營的正確的、可接受的方式。每種國家文化都包含其特有的商業文化。商業文化并不獨立于更廣泛的國家文化,而是被國家文化包容并指導著一個社會企業文化的發展,國家文化是商業文化的基礎。另外,商業文化是對國家文化的一種反映,它影響著工作和組織生活的各個方面。企業文化是企業由于自身特殊的經歷而形成的獨特企業文化。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企業文化。我們可以從中韓的國家文化差異、商業文化差異和雙龍汽車的特殊文化三個角度分析上汽并購雙龍失敗的原因。
(一)上汽對中韓國家文化差異認識不夠深
從國家文化差異看,中國文化和韓國文化既同屬于儒家文化圈又因各自發展路徑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點。用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五因素模型[2]分析中韓文化,我們發現,中韓兩個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五個維度上得分都比較接近,但它們之間還是有一些差別:(1)在權力距離維度上,韓國的得分高于中國,韓國上下級之間存在巨大的距離,有明顯的階層概念。(2)在不確定規避維度上,中韓兩國都屬于高不確定回避社會,但韓國得分更高一些,韓國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對于不確定的、模糊的東西抵觸強烈。(3)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維度上,中韓兩個民族雖然都崇尚集體主義,但中國近二十年的市場經濟使得其在這一思想上有所淡化,個人主義傾向不斷加大,而儒家文化在韓國卻保留的更為完整。(4)在男權主義/女權主義維度上,與中國相比,韓國更傾向于女權主義,他們更加崇尚和諧和道德倫理,重視民主決策,工會廣泛參與到企業的各種決策中,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巨大作用。(5)在長期取向/短期取向維度上,中國得分更高,更看重長期承諾,愿意為長期的收獲放棄短期的利益。相比之下,韓國人對短期利益更為看重,長期收益對于他們來說充滿風險,遠不如短期可以到手的利益可靠,所以他們不相信長期承諾。而上汽并購雙龍后采取的一系列做法體現了上汽對這些文化差異的了解不深。比如面對雙龍工會擔心上汽入主會將雙龍的核心技術轉移到中國而影響雙龍工人的就業,同時可能會造成韓國國內汽車產業的崩潰,上汽總裁承諾將確保雙龍汽車管理層和工人的職位,表示目前沒有轉移設備到中國生產的計劃,將維持雙龍汽車在韓國生產。所謂的“目前”是什么時間概念?這個措辭明顯含糊。而韓國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對不確定、含糊的東西抵觸強烈。所以這個承諾雖然可以一時安撫人心,但卻為以后的罷工留下隱患。為了獲得長期的戰略利益,上汽面對雙龍工會的罷工,一次又一次的進行妥協,以制定中長期規劃等方式平息罷工,但是由于韓國人對短期利益較為看重,不相信長期承諾。因此上汽這種行為是以中國人的眼光辦事,而未考慮到韓國文化的特點,顯然不能夠消除罷工的隱患,只會造成雙方的彼此抱怨。
(二)上汽對中韓商業文化差異認識不夠
從商業文化差異上看,韓國商業文化具有明顯的獨特性。韓國獨特的商業文化源于其文化的特性。韓國文化一直被認為是東亞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具備了儒家文化的“仁”、“義”、“忠”、“孝”、“中庸”等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但同時由于自身獨特的制度演化路徑,它在進入近代以后先后融合了佛教和基督教等外來文化,實現了對儒家核心價值的改造,使儒家的“忠孝仁義”倫理高度制度化,成為具有韓式特征的倫理政治—新儒教倫理。新儒教倫理更強調責任感,忠誠愛國;重視家庭,強調組織成員之間的協調合作、意見一致;重視教育,崇尚人才等。韓國的企業文化因此也充滿了新儒教倫理特色,體現為高度集權的組織結構和高層領導的權力體制,以及權威性管理行為。盡管韓國人個性較強,但當他們組織成團體,并對組織擁有歸屬感、認同感時,就形成守紀律、講服從和步調一致的強力型的組織文化。在業績評價和獎勵制度上,論資排輩仍然主導著韓國企業的獎勵文化。但顯然上汽并沒有完全了解這一獨特的企業文化。2005年3月,上汽向雙龍公司加派了5名高層管理人員,除蔣志偉58歲以外,其他人的平均年齡為44歲,最年輕的只有37歲,對于韓方管理者和員工來說太年輕,沒有經驗,不足以服眾。而2005年11月3日,上海汽車公司以雙龍汽車銷售業績不佳為由,更換了總經理蘇鎮琯等經營班子,贏得了企業的實際控制權,提拔48歲的雙龍產品開發本部部長崔罄鐸為新任總經理。這一人事震蕩讓雙龍內外人士感到驚訝。韓國企業的職務等級大致分為社長(總裁)、理事、副社長、常務、常務補充等。崔馨鐸屬于常務一級,在雙龍五十多個核心管理層中,排名第十五左右。雙龍上下,包括崔馨鐸本人都沒有想到他會接替蘇鎮琯成為代表理事。而且對于辭退蘇鎮琯的理由,上汽在辭退之初并沒有說明清楚,而是在后來來自上汽的高管在一些場合提出,辭退蘇鎮琯是因為他有道德和腐敗問題,曾經涉嫌以大大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購入一塊地皮。這一說法反而激起了部分韓籍職工的反感,因為韓國文化比較反感事后說這些。
韓國商業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其強大的工會。工會的強大來源于韓國的民族主義精神?!白詣睢迸c“排他”下的憂患與團結使得韓國民族主義精神一方面圖強自立,為民族不惜流血犧牲,另一方面又極具警惕性,懷疑外國人,尤其是鄰國。正是由于韓國民族的這種自立與憂患使他們把經濟發展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在政治民主化進程曲折回還的背景下始終注意保持經濟發展的持續與穩定。例如在樸正熙時期,強力推行“發展主義”,即國家和地區把發展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大力扶持大型企業,通過軍人高度集權,摧毀一切不利于經濟發展的障礙。韓國經濟就在這樣的高度權威主義指引下高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正是韓國的“發展主義”,造就了韓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和成長。韓國的發展主義雖然打著振興民族經濟的旗號,但其實質代表的是資本的利益,韓國政府以一種十分明顯的支持資本反對勞工的態度來處理勞資關系,對資方違反勞動法視而不見,但鎮壓任何勞動騷動卻十分迅速和殘酷。長期以來,經濟上的殘酷壓榨,政治上的專制,正是造就戰斗性和旺盛斗志世界聞名的韓國工人階級的直接原因。上汽在還沒入主雙龍的時候便體驗過雙龍工會的強勢。當時雙龍工會舉行總罷工要求上汽簽署一個特別協定就是為了維護自身工人的利益,又防止企業技術被轉移。上汽本來就是以外人的身份入主雙龍,而且還是以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的身份,這讓韓國人心理比較復雜。在這種背景下,上汽卻沒有充分理解韓國的工會文化,而是以現代企業管理者的姿態來到雙龍。與同工會處好關系相比,上汽更注重政府和公共關系,
搞市民聯歡,在平澤市建立獎學金計劃,但對本廠職工的親近和關懷卻有限。同樣以外來者身份進入韓國的通用汽車卻每年春節都要邀請韓國職工一起爬山,還會在傳統節日穿上韓國傳統服裝,表示對本土文化的尊重。與通用相比,上汽顯然對韓國的企業文化理解不夠,還是按照中國文化的思路辦事。
韓國商業文化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韓國企業雇員不善于在正式會議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反對意見。在韓國人看來,公開場合提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會使其同事或領導感到尷尬甚至滋生抵抗情緒。韓國文化本質上不鼓勵公開表達個人觀點,除非雙方有很密切的私人關系。然而韓國人喜歡在非正式場合各抒己見,有時是單獨與領導在非正式場合交流。韓國經理與下屬非正式交往的次數很多,非正式場合的接觸被認為是上下級建立互信關系的重要手段。顯然上汽的管理者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學會了通過喝啤酒等非正式方式與員工進行溝通,但是這種認識還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沒有深入其本質,至今中方管理者仍然不理解“為何在討論會議上一聲不吭甚至一團和氣的職工,一旦以勞工代表的身份坐到罷工的談判桌前,就換了一副強硬的面孔?!盵3] 這種對工會文化的不適應使得管理者一直把精力主要投放在與工會的斗爭中,而無暇去進行企業的正常經營管理。
(三)上汽對雙龍本身特殊的企業文化不了解
企業本身的特殊企業文化是企業在較長的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為全體或大多數成員所認可和遵循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對自治的渴望就是雙龍的企業文化之一。2000—2004年轉入債權團重組這段時間,被很多員工認為是雙龍汽車最輝煌的時期。這幾年,雙龍汽車進入實質上的自治階段。這種對“自治”年代的懷舊,在雙龍汽車的韓籍工人、管理人員當中相當普遍。在他們眼里,那幾年不僅意味著節節上漲的工資,更意味著化屈辱為力量、獨立奮斗、改變命運的成就。而上汽并不理解雙龍汽車的這種特殊感情。接手僅僅一年半,上汽就雇用通用汽車的墨菲,試圖大刀闊斧地減員增效。對于外資大股東的這種強勢主張,雙龍汽車老員工自然會產生本能的抵制,而這種情緒正好為工會所用。例如在2004年上汽接管前,雙龍汽車內部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保持創新的“精英革新運動”,強調創新和挑戰。而上汽的領導來了以后,“就不容許搞了,說沒有必要”。這種對雙龍汽車特殊企業文化的不了解和尊重,自然容易被雙龍工會利用,從而不斷發起罷工。
二、借鑒與啟示
跨文化整合的重點在于通過文化整合過程,建立能夠為包括并購企業與被并購企業員工在內的所有員工都能夠認同和接受的價值觀,以幫助并購企業更好地實現企業其他方面的整合。實現跨文化整合的前提是對跨文化差異的清楚認知。在上汽并購雙龍的案例中,上汽對中韓國家文化差異和雙龍企業文化的不了解正是其失敗的關鍵原因。對于有志于進行海外并購的國內企業來說,在對外進行并購時,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并購前的文化評估
1.做好對被并購企業所在國與中國的國家文化差異的評估。對國家文化差異的評估,要找出雙方國家文化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并且要追尋被并購國形成這些特殊文化的原因,從而才能進一步理解認清雙方國家文化差異。在這個基礎上,衡量這種國家文化差異是否過大以及其融合的難度有多大,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不然就會像上汽并購雙龍一樣,由于沒有做好文化評估,在并購后陷入被動的與工會的爭斗中。
2.在了解雙方國家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要做好雙方商業文化差異的評估。不同國家的商業文化都會具有相同點和差異點。并購文化整合的關鍵是尋找雙方商業文化的差異。通過采用雙方都能接受的行為方式來盡可能的消除雙方之間的差異。不但要找出被并購企業所在國的商業文化與中國商業文化的不同特點,而且要找出它形成這種商業文化的國家文化來源。只有了解了它形成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3.研究被并購企業的發展歷程,從而了解企業的特殊文化。企業的特殊文化是企業的員工們親身經歷和培育形成的,不了解企業的特殊文化,在并購后的管理中就可能由于忽視這些特殊文化而使企業的員工產生不認同感,從而難于建立雙方的互信,不利于企業的文化整合。每個企業都會形成自身獨特的企業文化,這些企業文化是為被并購企業所有員工所認同和接受的。只有了解被并購企業的企業文化,并且尊重它,才能最大限度的消解被并購企業員工的抵觸心理,建立互信,共同創建新的企業文化。
(二)提高管理者的跨文化意識
1.提高管理者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識。對并購企業的文化整合依賴于高素質的管理者。要培養管理者民族平等的意識,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理解文化差異,從而才可能贏得被并購企業員工的信任和尊重,順利的開展文化整合工作。一個不尊重被并購企業各種文化的管理人員,只可能讓被并購企業員工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并購整合行動的順利進行。
2.提高管理者的跨文化溝通技能。只有與被并購企業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真正了解和體驗文化差異,從而才能順利地實施各種整合措施。通過雙方的互相溝通,了解雙方之間的差異,并就這些差異進行相互適應和協調,從而形成雙方都能接受的新的企業文化。缺少良好的溝通,容易使雙方互相猜疑,放大差異,給整合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阻礙。
(三)多學習借鑒其他先行者的經驗
學習被并購國的其他外來并購者在被并購國的經驗。這些先行者在之前的并購整合行動中,已經實踐了消除他們之間文化差異的方法。不論這些并購整合行動成功與否,都應該了解他們就消除雙方差異采取的行動。并且對他們采取的措施要了解其原因,分析這些措施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從而吸取有用經驗,結合自身企業的實際和被并購企業的實際,采取措施進行并購整合。而不能僅憑自身企業的管理經驗對被并購企業進行管理。
(四)把文化整合作為一項持續的工作來做 文化整合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文化整合的開展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不同層次的文化,要采取不同的態度。國家文化作為文化的核心層次,是不可能改變的,因此對它應該采取的基本態度是“了解差異,尊重差異,存而不論”。被并購國的商業文化處于文化的中間層,也是很難改變,對它應該“了解差異,適應對方與堅持自我相平衡”。被并購企業本身的特殊企業文化則處于文化的表層,應該“在了解、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共同的文化體系”[4]。要通過與并購企業所有員工一起不斷的持續努力,形成新的能為大家所認同的企業文化,從而實現企業并購行為的成功。
小結
文化整合是企業進行跨國并購所要進行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有通過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并采取措施消弭這些差異,才能成功地實現并購整合,從而推動企業并購行為的成功,使跨國并購行為真正推動本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紹婷.并購前后關鍵一百天[J].全球商業,2006,(10).
[2]李玉萍,粟慧.文化·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6.
關鍵詞:商務英語翻譯;商務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引 言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際交流,商務英語翻譯就是服務于國際間商業交流的交際工具。對于商務英語來說,準確的理解和翻譯對不同文化的商務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同的國度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歷史、風俗、傳統、語言習慣等因素,避免造成交際的障礙,使商務活動順利進行。
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文化因素。譯文讀者常常在文化素養、理解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不同于原文讀者。不少譯者常常采用譯者注的方式進行補救。對所譯商務英語內容不熟悉導致商務英語翻譯十分困難。商務英語涉足領域浩瀚,翻譯時對原文表達的內容不一定熟悉,專業不一定內行,對原作者使用的詞句、表達方式、寫作風格不一定擅長。因此,商務英語翻譯,要對有關時代背景、有關國家、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地理、歷史、風俗、習慣、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原文,做好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在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中要重點解決這一思路問題。
二、中西商務文化的差異表現
中西商務文化差異的表現首先是商品文化。商品作為商業的載體,除具有物質的屬性之外,還具有文化的屬性。商品文化的形成還受許多人之因素的影響,比如民族習慣、、地域環境、倫理道德、社會習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語言文字等等。
接著說商務制度文化。其中包括商務組織管理經營機構制度、商務經營管理政策、法令和規章制度、商業公共關系準則等文化內涵。 中國是collective culture(集體文化),要以大局為重,個人服從集體,注重團體意識。西方是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意見,個人意識強烈。對于跨國經營管理,企業通常會在人際關系、勞動態度、時間觀念、勞動協議及權力與決策等方面面臨較明顯的文化沖突。管理制度的制定,決策的執行以及如何遵循規章制度,由于文化背景差異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還有商務行為文化。受民族文化制約,不同民族對于不同價值觀念有不同取向,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禮儀習慣等。表現在商業的思維模式、情感模式、行為模式等。比如說商務接待,中國比較喜歡采用宴席的方式。餐桌上面中國的宴席菜品大家都是用筷子隨意取用,覺得這樣大家不生分。但是對于在餐桌上采用的分餐制西方國家來說,這樣的用餐法不是很能接受。還有中國的勸酒文化。在飯桌上,主人會不停的敬客人酒,不管酒量如何,敬的越多越表示好客,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興。這樣的餐桌禮儀讓西方人也沒法習慣和接受。
三、商務英語翻譯中如何注意文化差異
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翻譯到目的語之后受眾的理解和反應。因為翻譯以讀者為服務的中心對象,以讀者的反應為衡量譯作的一個標準。在進行國際商務交際中,對同一文本,不同文化下的讀者反應不同。
(1)商品文化
以英語商標翻譯為例,在某種程度上,商標英語是原語言文化的高度濃縮,譯者不能不考慮目的語消費者在文化方面的視野期待和文化審美,既要做到譯文中蘊涵的信息能被目的語消費者接受,又要使譯文順應目的語的文化語境。例如,有個牙膏品牌叫做黑人,如果翻譯成negro就不是很恰當。因為在英語中negro是在美國奴隸時期對黑人的稱呼,帶有歧視的意味。如果把這個品牌這樣翻譯并投放到西方市場,可能不光影響其銷售,還會背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2)商務制度文化
如前面提到的,中國是注重團體意識,西方是強調個人的意見,個人意識強烈。不同指稱的影響和禮貌翻譯策略英語和漢語作為商務語言使用時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形式。兩種語言的第二人指稱不同,直接影響著商務英語的翻譯。比如在商務英語信函交際中,大量的含有第二人稱you的語句。英語中第二人稱無論單復數都為“you”,而漢語中第二人稱單數為“你”、復數為“您”。例如:例1:Will you send me copy of the document?例2:Would you mind repeating it, please?例3: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商務英語交際遵循禮貌原則(courtesy) ,是從一個“您為重”的角度考慮問題。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指稱上的差異,商務英語翻譯者需要在漢語中找到合適的詞匯,通過使用禮貌策略,使譯文體現商務交往禮節性。商務英語中的“You”不僅僅簡單地被譯為“你”,多可譯為“您、貴方、你方”。即使譯為“你”,也可適當添加“請”字以示對對方的尊敬。因此,上述例句可分別被譯為:例1:請您給我方寄送一份文件?例2:請您再說一遍好嗎?例3:茲欣告你方……
(3)商務文化
進行國際貿易時,與其相關的基本商務詞匯,基本語法,基本文體和基本的商務交際規范都是翻譯者必須掌握的東西。只有做到熟練掌握這些,才能很好的界定詞語的涵義并在理解上把握得更準確,在翻譯時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例如在一次商務郵件中,客戶對于我們的建議回復為“capital idea”,字典上對這個詞做為形容詞的解釋有“重要的,大寫的,首都的”,如果是按照這個意思只能翻譯為“重要的主意”,可是對照情景還是不算合適,通過查找一些專業書籍,可以得知其實這可以翻譯成“好主意”。如果不去翻閱資料,對這個句子就極可能產生誤解,以至于完全弄錯了客戶的意思,后果可能是丟失了一份潛在的業務甚至是一個穩定的顧客。又如“parallel”一詞,字面上是“永不相交的直線”的意思,在國際商務往來中外國客人經常使用“in parallel”這樣的詞組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意見,按照慣常思考方式,外國客人是不是不同意我們的建議婉轉的表達我們雙方不會有相交的地方, 也就是無法開展業務。其實不然,“in parallel” 中的“parallel”也有“相近”的意思,客人其實表達的是同意或者基本一致的態度。
四、結束語
商務英語具有專業性,邏輯性,簡易型,復雜性,所以商務英語的翻譯不僅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語法功底,而且還需要對國際貿易相關的術語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切忌望文生義,忽略細節。只有不斷學習,積累經驗,擴大知識面,才能使商務英語的翻譯真正達到標準化的境界。因此, 國際貿易英語翻譯者應該更加重視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在翻譯之前多去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以及邏輯思維模式,并對其行為規范有一個很好的認識,這樣在交流過程中就不會出現不必要的麻煩與沖突。
參考書目
[1]楚金金 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6):64
[2] 程金堂 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J]科技向導,2010(32):40
[3]劉青,郜麗娜 論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25):140
關鍵詞:商業廣告;句法;修辭;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198-03
一、廣告的前世今生
(一)廣告的定義和種類
英語中的“廣告(advertising)”一詞源于拉丁語單詞“adventure”,意為引起別人的注意。中世紀時,轉換為“advertise”,同時賦予新的含義,即“將某物告知他人以獲得關注”。羅馬商人與同行競爭時,會雇傭人員在街道旁大聲叫賣。“傳播商業信息”這一含義使“廣告(advertising)”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
《牛津商務英語詞典》將廣告定義為“在報紙、海報、廣播或電視中出現的宣傳產品及服務的通告”。全美廣告協會則認為,“廣告是大眾傳播工具的一種變化形式,旨在提供相應信息以提高廣告產品及服務的消費者認可度,最終實現為廣告主贏得利潤的手段。”
(二)商業廣告的核心內容
特有的宣傳目的讓商業廣告翻譯與普通商務文本翻譯大相徑庭。譯者需要考慮語言、文化、政治和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營銷效果。成功商業廣告的核心內容可以縮寫為“AIDMA”,“attention”,就是要獲得消費者的關注。“interest” 可以理解為激發興趣;“desire” 則是擁有商品的渴望;“action”即購買行為的實施。從結構角度來講,商業廣告包含標題、正文、營銷標語和商標幾個基本。可以從諾基亞手機廣告加以具體詮釋。
標題(Headline):
移動電話的“威力”在哪里?(Where is the Wally with the Mobile Phone?)
諾基亞 ―― 找到“威力”最簡單的方法。(NOKIA the Easiest Way to Find Wally.)
正文(Body text):
超大顯示屏,單手操作。(Largest,easiest to read display Simple one hand operation.)
簡便易行、獨一無二的操作系統。(Unique,easy to use menu system)
時尚的歐式外形設計(Stylish European design)
歐洲最大的移動電話制造商。(The largest European manufacture of mobile phones)
營銷口號(Slogan):
諾基亞,科技以人為本。(NOKIA Connecting People.)
二、商業廣告翻譯特征
(一)詞匯特征
世界知名大文學家雨果曾經說過“語言就是力量”。在商業廣告翻譯中,語言就是廣告主品牌形象和經濟效益的源泉。
1.單音節動詞
商業廣告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實現廣告主利益的最大化。簡潔的單音節動詞是最佳選擇,不僅可以突出主題,還可以吸引消費者的關注與興趣。get、feel、taste、make、take頻繁出現在商業廣告翻譯中。
例1.讓我們做得更好。(Let’s make things better.)
荷蘭飛利浦公司的這則廣告生動地詮釋出其高品質的產品形象。
2.新詞的巧妙使用
廣告商擅長通過添加前綴和后綴的方式,賦予常用單詞新的含義,與此同時廣告產品的功能和特點也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彰顯出來。
例2.素斯苓減肥食品讓你變瘦。(Superslim makes you slim.)
Superslim 是一款減肥食品,超重者無疑會被這一品牌的內在含義所吸引,“超級苗條”是他們的終極夢想。
3.外來詞語的保留
商業廣告翻譯中外來詞語的出現不僅保留了商品的異國情調而且贏得消費者對商品的信任感。法國的護膚品和香水聞名世界,明智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傾向于留存部分法語單詞,如 Estée Lauder(雅詩蘭黛)、Channel(香奈兒)、and L'Oreal (歐萊雅)。
(二)句法特征
1.短小的簡單句
為了最高效的描述產品信息,用于商業廣告的句子必須精確而且朗朗上口。因此,商業廣告譯者對短小的簡單句情有獨鐘。
例1 .沒有不可能。(Impossible is nothing.)
阿迪達斯的這則廣告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簡單的句子蘊涵著霸氣的產品宣言――阿迪達斯服飾帶給你無限可能。簡短的句子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2.祈使句
商業廣告的目的是引導目標消費群體實施購買行為,祈使句的本質特點使其成為實現刺激購買欲這一目標的絕佳選擇。
例2. Just do it! (想做就做!)
耐克的這則經典廣告詞已經承載了太多的信息。就消費者而言,它傳遞著“想買就買”,惟我獨尊的張揚理念。日常生活中它業已被升華為“無論想要做什么,盡管去做?!?/p>
(三)修辭特征
如何實現商業廣告高效化一直困擾著廣大翻譯學者,將修辭手段運用到商業廣告翻譯實踐中毋庸置疑是點石成金之舉。各種修辭會讓商業廣告更有趣、更突出、更有效、更有說服力。
1.比喻
比喻就是對不同事物中某個相似點的對比。商業廣告翻譯中比喻可以使原本復雜的概念轉換為栩栩如生的描述。
例1.In China Auto Rental renting a car is as easy as signing your name.(在神州租車公司,租車像簽名一樣簡單。)
廣告主傳遞著公司簡化租車手續的經營理念,用“簽名”比喻“租車”,廣告效果不言而喻。該廣告為企業贏得了大量恐懼繁文縟節的國外客戶。
2.雙關
雙關是一種文字游戲,是對多義詞和同音詞的巧妙運用。雙關的存在讓廣告語言更幽默、更委婉;經典的雙關使用在實現營銷目的的同時,往往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例 2. Apple thinks different.(蘋果電腦,不同凡“想”。)
成語 “不同凡響” 定義為“非比尋常,超塵脫俗”。譯者別出心裁的設計,讓蘋果電腦的獨有品質彰顯無遺。
3.仿擬
仿擬的出現賦予商業廣告翻譯一個全新的角度。譯者可以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諺語和俗語的絕妙處理,讓廣告翻譯事半功倍。
例3. 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有路必有豐田車。)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是英語初學者耳熟能詳的經典諺語,譯者巧妙的替換,讓豐田公司自信、領先世界的產品和公司形象躍然紙上。
(四)文化特征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拋開文化談商業廣告翻譯猶如隔靴搔癢。被譽為現代翻譯學之父的奈達曾經指出,“翻譯中的文化元素要比純語言差異更重要。”廣告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廣告中的許多元素,如價值取向、審美標準、消費心理學乃至購買動機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截然不同。商業廣告翻譯不僅是一種商務活動,更可以理解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本同末異
認知是包含認識、學習和理解事物的心理過程。東西方由于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的不同,對同一事物有時會有不同的認知。這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某一事物的認知差異,否則會導致誤譯和弱化翻譯效果。
例1.杜康酒(草譯版:DuKang Wine;修訂版: Bacchus Wine)
杜康,是華夏釀酒鼻祖,是中華美酒之源,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酒,是中國酒文化的起源地;杜康,是人名,是地名,是酒名,是酒文化。然而,西方人不可能知道杜康是誰,更不會明白他與美酒之間的關系。“Bacchus”則是羅馬神話中的酒神,是美酒的象征。兩個版本如何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察言觀“色”
顏色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活動之一,然而處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們往往對同一顏色有著不同的理解。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和傳統習慣是產生這些差異的基本元素。
“白”是中國著名的鋼筆品牌,但當其產品出口至海外英語國家時,品牌譯文的失誤讓產品銷量陷入困境?!癢hite Feather”,在西方國家是膽小鬼的象征。
3.“音”“義”并茂
品牌名稱的翻譯中,經常將音譯和義譯相結合。此種方法使得譯文神形兼備,造就出很多經典翻譯。
聰明的譯者巧妙地借鑒了辛棄疾詞句“寶馬雕車香滿路”,將德國巴伐利亞汽車公司的產品“BMW Auto”譯為“寶馬”;中國消費者輕而易舉地將聲名顯赫的“汗血寶馬”同高品質的“寶馬”汽車聯系起來。畫龍點睛般的翻譯,使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此類例子在品牌名稱的翻譯過程中比比皆是,如(1) Gold lion (金利來)、(2)Land Rover(路虎汽車)、(3)Benz(奔馳汽車)、(4)Coca-Cola(可口可樂)、(5)Marriott Hotel(萬豪酒店)、(6)Johnson & Johnson(強生公司)等。
三、結論
商業廣告的準確翻譯是品牌戰略和營銷策略取得成功的前提,商業廣告翻譯的特點分析和把握應該成為譯者實現這一商務目的的有力保證。廣告中的語用失誤會令廣告主尷尬不堪,甚至落入“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窘境。多家世界五百強公司飽受廣告誤譯之苦,企業形象和經濟效益蒙受重大損失?,F代百貨公司的創始人John?Wanamaker曾說過:“我們用來做廣告的錢有一半是浪費掉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半。”顯而易見,有了對商業廣告翻譯特點的清晰理解,廣告主不僅會知道哪一半浪費掉了,也許還會省下一半的廣告預算。
參考文獻:
[1] Gentlzer E.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View: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2005,(6).
[2] Zaky Magdy Muhammad.?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Varieties [J].Translation Journal,2006,(3).
[3] 蔡平.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J].中國翻譯,2002,(5).
[4] 車麗娟,賈秀海.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5] 陳宏薇.從“奈達現象”看中國翻譯走向成熟[J].中國翻譯,2001,(11).
[6] 陳誼.從奈達的對等理論看廣告翻譯原則[J].商場現代化,2009,(6).
[7] 郭玉超.析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及其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3).
[8]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9] 李克興.廣告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英文電影 片名翻譯 特殊性 翻譯原則
電影被喻為濃縮了的生活,更是透視一個國家文化的窗口。近幾年,國外電影已成為中國觀眾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徑。而要給西方影片冠以一個精彩貼切的中文片名,就一定要充分考慮電影片名這一翻譯對象的特殊性,遵循相應的翻譯原則,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
一、片名翻譯的特殊性
傳統翻譯理論把片名翻譯歸入文本翻譯。與書名翻譯并列;現在有人提出片名翻譯性屬廣告翻譯。片名翻譯的功能是宣傳產品“電影”,目的是提高上座率、增加利潤。筆者認為,電影片名翻譯是基于文本翻譯之上的一種特殊的文本翻譯,它具有一定的宣傳功能但不等同于廣告翻譯。
首先,電影片名翻譯具有一般文本翻譯應有的忠實性、文化性和藝術性,要求盡量地實現原作的信息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達到功能上的對等。片名翻譯既要忠實傳達原片名所包含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又要符合語言文化特征和審美情趣。
同時,電影片名是一種專有名詞,它是編劇精心構思的產物,既能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題或內容,又能強烈激發讀者的觀看欲望。因此,它又具有自身的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以及美感功能。這些語用功能方面的要求,使其有自身獨特的空間擴展性、藝術性、通俗性,片名既要言簡意賅,空間有限但信息量大,總攝全片內容,適度的空間擴展可以盡可能多地提供自身信息;又要通過精心構思給觀眾以美好的享受,并能提示觀眾影片類型和題材。
因此,翻譯片名時,不僅應忠實傳達原片名的語言和文化信息,而且應考慮觀眾的期待視野、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譯名應在片名語言、文化信息及其對觀眾產生的效應上盡可能地與原片名保持一致,準確轉達其文化信息、文化背景,并應富于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傊?,電影片名翻譯應當凸顯影片內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感情基調,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
二、片名翻譯原則
在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往往遵循以下四項翻譯原則。
1、信息價值原則
片名翻譯要忠實傳遞與原片內容相關的信息,做到翻譯標題形式與原片內容的統一,也就是所謂實現信息價值的等值。捕風捉影、離題萬里、背離信息價值的翻譯是片名翻譯的大忌。如the Third Man曾被譯為“第三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愛情漩渦里的三角戀,而本片的第三者其實是指目睹一場兇殺的第三個目擊者,原譯名與實際內容相差極大。
2、文化價值原則
片名翻譯受制于譯人語的文化,譯入文化必然對源文化進行選擇、規范、強化、排斥、貶低,同時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在片名翻譯中應盡最大努力體現文化價值,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充分理解、準確傳遞原片名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現誤譯。由于語言文化差異,形式類似的中英兩個詞匯可能會指代截然不同的內容;由于文化認同的差異,詞匯所附帶的聯想意義也就會失之毫厘,繆以千里;片名中的習語、典故負載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從字面意義理解,馬虎從事。如“One Flew overthe Cuckoo’sNest”,臺灣譯為“飛越杜鵑窩”,其實“Cuckoo’s Nest”在英語里是“精神病院”的意思。大陸譯為“飛越瘋人院”,因而更為準確傳神地體現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諦。
3、審美價值原則
片名的翻譯講求擺脫原文詞語束縛,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學內容,用本族語言的藝術形式傳達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語言的藝術美。實現審美價值首先選詞時應力求音意俱美,言簡意賅,富于表現力;語言要講究雅俗共賞,忌媚俗從眾與過分藝術化?!渡罆r速》里的speed,僅翻為“速度”就過于平淡,而故事里那輛永遠停不下來的車,必須以高速駕駛才能避免炸彈爆炸的巧妙設計,只有在“生死時速”這四個字里才能表達完全。
4、商業價值原則
電影是一門文化性和商業性兼具的藝術,在片名翻譯時需要考慮到商業因素。影片的經濟效益常在于片名對觀眾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勺x性強,簡潔上口,吸引觀眾視線是取得票房利潤的先決所在。它的主要模式是將影片內容歸總出最精彩的情節。然后以洗練醒目的文字概括出來。這類譯名往往有關鍵詞。并在感官和聽覺上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例如:Hamlet《王子復仇記》(關鍵詞:復仇;原著譯名為《哈姆雷特》)。
總之,片名翻譯應當切實保留原作的信息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適當強調其商業價值,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具體而言,就是說電影片名既要忠實于原片內容,又要符合語言文化特征、審美情趣;達到文字優美、言簡意賅,富于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勝,提高票房收益的目的。
三、片名翻譯方法及技巧
1、直譯
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直譯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是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此類翻譯方法淺顯易懂,忠于原題,適用于本身已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原片名的翻譯。通過直譯方法來達到先聲奪人、引人人勝的例子數不勝數,如:Dances WithWolves《與狼共舞》,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King《指環王――王者歸來》,ColdMountain《冷山》,等等。
2、音譯
片名本身常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詞,英語專有名詞,以及漢語中無法對應的詞匯在不致引起譯入語文化的曲解時,可直接將其音譯。有一些原文中的人名、地名等雖然不為觀眾熟知,但因其音節少、簡短,采用音譯也能為廣大觀眾所接受,例如:Mulan《花木蘭》,Aladdin《阿拉丁》,Harry Potter《哈里伯特》等。
3、意譯
很多片名本身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或有它自己的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直譯難以體現其中精髓。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譯法處理時,譯者在綜合、分析、理解原片內容、風格、情節甚至于文體等的基礎上,對片名進行創造性加工,采用意譯法將它譯成能反映原片特點的譯名,以實現其文化、審美、經濟等方面的對等。意譯可以以原片名為基礎,結合影片內容作適當的潤飾,例如FindingNemo《海底總動員》,Gone With the Wind《飄》,Home Alone《小鬼當家》,等等。
4、直譯、音譯與意譯的結合使用
不同翻譯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忠實表達原作的思想內容和文體風格,互不排斥,譯者應該把它們結合起來。較常見的結合翻譯很多,如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納尼亞傳奇》,The Leigend of Zorro《佐羅傳奇》;Shrek《怪物史萊克》,Garfield《加菲貓》等。直譯與意譯的結合,要在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等方面都達到對等,如Ghosi《人鬼情未了》,The LivingDaylights《黎明生機》。
5、創意譯法
關鍵詞 財務公司 企業文化 構建
從金融行業共性而言,企業文化的制定及落實能有效地使其在行業中樹立自身形象、在客戶中形成差異化優勢,從而在同質競爭中脫穎而出。與此同時,金融行業人才流動較大,單靠薪酬留人將大大提高公司經營成本,“情感挽留”、“企業認同”這些根植于企業文化的.軟性條件將成為金融企業實現人才優勢的重要途徑。
從財務公司個性而言,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最直接產物,財務公司的經營方向、風格必將受集團公司影響,如何在兼顧歷史傳統、股東訴求及經營管理中尋找適合的發展路徑及經營定位,是影響各家財務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企業文化內涵及特點
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作風、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總和,對企業最持久、最根本的內在活力。當前,企業競爭正從產品及服務的競爭轉向人員及社會形象的競爭,企業文化的構建及傳播一方面能通過內部多渠道宣傳,強化公司觀念,達到優化整體人文素質、提升內部凝聚力和外部競爭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外部文化傳播,有計劃有步驟地凸現企業社會形象,使企業形象深入人心。從這一層次上看,企業文化并非影響企業生存的技術因素,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系統工程,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需求,而非外在動因。
二、構建基于集團母文化的企業文化必要性
一是財務公司隊伍建設需要。《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財務公司從業人員中從事金融或財務工作2年以上的人員應超過總人數的三分之二。為此,財務公司在籌建初期已需從系統外引入銀行從業人員,這部分員工與所屬集團原有員工相比,將面臨新舊工作風格、氛圍及模式的沖擊。為有效縮短員工與企業的磨合時間、實現自我沉淀與升華、更快地融入集團整體環境,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基于集團母文化的企業文化建設將是各家財務公司的必然選擇。
二是財務公司業務拓展需要。作為面向集團系統內單位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財務公司客戶對象較為單一且共性較大,為提供更為合適的金融服務、最大限度發揮金融平臺優勢、做好客戶關系維護,從而在與外部商業銀行業務競爭中處于更為有利地位,主動了解并融入客戶企業文化,是開展營銷活動、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重要渠道。
三是財務公司自身發展需要。“人才-價值-發展”的有機關系在近代管理學研究中已日漸得到重視,而企業文化作為提高員工忠誠度的重要措施,其作用更是得到各大型集團的認可。其中,只有被員工認知、認同并自覺遵循的企業價值觀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只有實現文化理念落地,才能真正的發揮其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為此,開展母文化宣貫落地研究,切實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將成為財務公司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三、財務公司與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比較
財務公司的客戶群、員工來源、精英主旨及風險偏好有著區別于商業銀行的特點,為此,其在企業文化建設上也存在著自身的特色:
首先,企業文化構建考慮因素較多。財務公司多以“服務集團”為經營宗旨,為此在企業文化構建方面除了考慮金融行業“三性”原則外,還會加入對“服務性”的考慮;
其次,企業文化傳播范圍有限。受自身規模限制,大多財務公司在企業文化建設上投放的人力、物力較商業銀行少,尤其在社會輿論宣傳等方面更是缺乏,財務公司文化建設的主要傳播范圍大多局限在公司內部、集團內部及同業之間;
最后,企業文化受外部影響較大。財務公司作為集團公司發展壯大的產物,從籌建開始,已受集團或其他成員單位的文化影響。與此同時,各集團賦予財務公司的職能也各有差異,為其文化構建帶來一定的影響。
總的來說,財務公司企業文化發展呈現如下優劣性:共性較少、起步較晚、影響力有限等客觀條件限制了其進一步深化的動力,但依托集團、扎根基層的先天條件使其企業文化能更好地為員工、客戶所認同,從“投入-產出”的角度而言,較商業銀行有優勢。
四、母文化與子文化的融合模式
縱然各集團母文化各不相同,但從大方向來看,實現母、子文化有機結合的基本模式為“理解文化-自我剖析-尋找切入-落地推廣”,具體地說可分為以下四步驟:
(一)深刻理解集團母文化。這里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通過了解母文化產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框架、內涵,從而了解個中精髓并加以應用;二是理解推行母文化的意義,促使各員工自覺、主動地將其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并成為工作的原則及指導。
(二)明確自身經營特點及發展方向。推動母文化與子文化的有機結合明確了兩者地位的同等重要,為此,需對自身需求進行探討,明確公司的發展目標以及宗旨,并以此引申得到子文化。
(三)探索母文化與子文化的融合點。在嚴格服從、滿足母文化總體要求的情況,可根據自身特點進一步對其進行補充以及完善。這里要強調的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必須辯證地看問題,既注意企業文化在實踐中所發揮的作用,也重視創新及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兩者的結合能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
(四)確保母文化與子文化宣貫落地。企業文化只有經過執行才能真正為人所用,也只有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不斷地完善以及發展,為此應加強對兩種文化落地情況的跟蹤,把“應用”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五、財務公司企業文化構建路徑
(一)自上而下,保證企業文化順利構建及執行。企業文化作為一個系統化的體系,涵蓋了人員、戰略、制度、執行等多個范疇,其順利構建及切實落實離不開公司領導的重視及自上而下的努力。對財務公司而言,如何在立足金融行業特性、兼顧已有系統文化氛圍的情況下,正確定位自身戰略,挖掘企業文化建設核心及內涵,是開展文化建設的首要前提,而這將依賴于公司領導班子對“文化建設”的理解及支持,如果只是把企業文化理解為喊口號、搞宣傳,而沒有以身作則地貫徹或組織員工學習、落實,那么這一切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法在公司內部引起重視,更談不上宣貫落地。
(二)制度先行,營造自我監督內在動力。要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一靠文化,二靠制度,兩者相互支持、相處輔助,制度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通過外力作用規范全體員工意識與行為。財務公司作為集團的“內部銀行”,在歸集集團內資金形成規模優勢支持主業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累積資金和信貸風險,這必然對各業務流程、各崗位員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金融行業“以人為本”的特性決定了員工素質、員工價值觀對一個公司發展的重要程度。為確保企業文化能真正的融入到員工的心里,體現在員工的行為上,無論是在文化建設的初期、中期或者后期,制度的保駕護航作用一直是無法替代。
(三)品牌宣傳,以差異化形象提升整體競爭力。與商業銀行相比,財務公司在市場認知度及宣傳度等方面仍有一定進步空間,對各集團而言,更是主業以外的新興業務。因而,如何深化社會、客戶對這一行業的了解和認識,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營造良好的業務拓展環境,已成為各財務公司積極研討并大力開展的工作。企業形象識別作為一種形象文化戰略,建立在企業對自身發展態勢、資源現狀及競爭地位的理解上,通過獨特、鮮明且具系統的方式,向外傳送企業文化,體現公司企業精神理念,從而產生強大的品牌認知力和認同力。具體來說,企業一般通過內部人員行為規范、工作作風、團隊精神,外部公共關系、形象宣傳、公開活動等方式,營造差異化形象,從而在服務或產品較為同質的情況下,占據主動、贏得優勢。
(四)以人為本,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人力與資金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財務公司只能吸收成員單位存款,因而在資金來源方面受到集團公司整體現金流情況的影響,在此情況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及資金的挖潛能力將直接影響財務公司可支配資金規模。此外,作為從事貨幣經營的窗口服務單位,財務公司的信用文化、服務文化,歸根到底都將體現在員工的觀念與行為當中。從上述一軟一硬兩個角度來看,財務公司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人力資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對員工群體或個體的內在素質進行塑造和挖掘,提升團隊凝聚力及向心力。
參考文獻:
[1]郭玉琴,試論加強銀行企業文化建設的實現途徑.時代金融.2009(12).
[2]劉向偉.論金融系統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