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污染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4―6歲兒童 環保內容 認知
一、問題的提出
生命問題――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出生和成長――就像它們吸引科學家一樣,長久地令兒童著迷。這種著迷使兒童對自然的感受力強于成年人,使他們對自然有一種本能的親近并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自然。他們對于自然環境的關懷到底是怎樣的呢?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我們的調查就試圖通過了解4-6歲兒童對環境相關內容的看法初步解答這兩個問題。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及夾江縣的一級、二級幼兒園中隨機選取133名4-6歲兒童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家庭來自農村、城鎮、城市以及部分進城務工家庭。
(二)調查工具與方法
采用自編的訪談提綱,主要涉及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了解兒童對“大自然”及“環境污染”這兩個概念的認識;2.了解兒童對水污染的看法;3.了解兒童對影響環境的日常行為(兒童能親歷、感受的行為)的看法。
訪談前進行兩周訪談員培訓,共對133名兒童進行訪談。其中6名兒童因過于緊張放棄,最終收回127份有效問卷。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該階段兒童對環境相關概念的理解
相關研究表明,生物學概念常常是兒童認知努力的自然而然的目標。[1] 我們知道通常兒童在2~7歲的年齡期間,形成關于因果和物理現實的簡單觀念。在這一過程中兒童自然形成的概念里,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子集與哲學家所稱的自然類屬(Schwartz,1977)有關。[2]自然類屬是自然中存在的范疇,這類事物的存在和性質不依賴于人類的活動,例如動物是自然類屬,植物和無機物也是。正是自然類屬的底層結構豐富了兒童歸屬推理的來源,對自然類屬內在特征的區分和歸納,使兒童形成最初的歸屬推理能力。調查兒童如何理解“大自然”和“環境污染”這兩個概念,可以初步了解兒童對環境相關概念進行歸屬推理的具體特征。
1、兒童對“大自然”的理解
當成人認真思考 “大自然”究竟是指什么的時候,似乎很難用比較確切的語言來表達。我們可能會想到河流、山川、森林、花草……,卻始終無法把這個詞的意思講清楚。我們采取多種方式查閱該詞的含義,遺憾的是始終也沒有找到文字的定義,僅在《辭?!分胁殚喌接嘘P“自然界”的解釋,如下:自然界指統一的客觀物質世界?!瓘莫M義上講,自然界是指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
那么,該階段的兒童是如何理解“大自然”這一概念的呢?他們的理解有什么特點呢?有沒有性別差異呢?
(1)兒童對“大自然”理解的有限性與具體形象性
從訪談記錄的統計來看,在回答“什么是大自然”這樣的概念時有93人回答“不知道”,占總調查人數的73.23%??梢?,該階段兒童理解這個概念是有困難的。盡管“大自然”也屬于自然類屬這一兒童最初接觸的概念類屬,但概括性很強,可能對該階段兒童的推理有限制。
能夠給出回答的兒童中,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征是理解的具體形象性。有34名兒童對問題做出了回答,用自然界里具體的事物指代“大自然”的就有23人,占做出回答總人數的67.65%。他們認為“大自然”就是天、有動物的森林、太陽、花、草地以及水等等。另外,還有5名兒童認為有人的地方就是“大自然”,這種認識似乎已經上升到了對“人的存在”的哲學思考,無外乎柯爾伯格要感嘆“兒童是哲學家”。有4名兒童對“大自然”進行了豐富的想象,他們認為“大自然”是美好的、漂亮的地方,在訪談者的追問下他們并未給出進一步的解釋。
(2)兒童對“大自然”理解的性別差異
表1情況表明,在4-6歲兒童中不同性別的兒童理解“大自然”的概念是有差異的。首先,男孩表示知道“大自然是什么”的比例相對大于女孩。其次,在具體回答的內容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男孩的回答更為現實,幾乎全部的回答都是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行為來指代“大自然”;女孩則除了現實的指代之外,還有一部分用美好的想象來表達,盡管沒有明確告訴訪談者具體的想象,但顯然她們認為她們想象的“大自然”是比現實世界更美好的存在。在認為“大自然”是“有人的存在的地方”這一回答上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
2、兒童對“環境污染”的理解
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類活動使環境要素或其狀態發生變化,環境質量惡化,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人類的正常生活條件的現象。[3]簡言之,環境因受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而改變了原有性質或狀態的現象稱為環境污染。這些是我們現代人類在生活中真實地接觸并時刻都在發生著的,例如大氣變污濁、水質變差、廢棄物堆積、噪聲、振動、惡臭等。我們的兒童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嗎?
(1)兒童對“環境污染”理解的準確性與多樣性
事實表明,兒童的觀察和體驗是敏感的。根據訪談記錄,該年齡階段有65名兒童表示不能理解“環境污染”的概念,占調查總人數的51.18%,相對于“大自然”概念的理解,這一比例要小得多。從他們回答的內容分析,可以明顯的劃分為三大部分:1、30名兒童認為“環境污染”是一種具體現象,汽車冒煙、人太多、到處是臟東西、污水等等。這種認識占做出回答總人數的48.39%;2、有21人將“環境污染”理解為具體行為,亂丟東西、弄臟水等。該回答所占比例為33.87%;3、另外還有11名兒童強調“環境污染”的后果,傳染病、會死人、魚會死等,占做出回答總人數的17.74%。
可見,兒童對“環境污染”的理解已經涵蓋了環境污染方方面面,如環境污染的原因,不正是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造成的嗎?汽車冒煙,這是兒童形象的描述,卻準確地反映了這種污染現象。同樣,兒童對環境污染后果的表達也是最生活化的,他們不知道環境污染會造成日照減弱,氣候異常,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生物物種絕滅這樣一些后果,但他們清楚環境污染會傳染病、會死人。兒童們還知道亂丟東西、弄臟水這樣一些行為是環境污染??梢?,該階段兒童對“環境污染”概念的理解是準確而且多樣的。
(2)兒童對“環境污染”理解的性別差異
表2的情況表明,該階段兒童對“環境污染”概念的理解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有63.49%的女孩表示不能理解概念,而同年齡的男孩只有39.06%表示不知道,這一差距是比較大的。從理解的具體內容看,男女之間沒有區別,將“環境污染”理解為具體現象的比例最高,理解為具體行為次之,理解為具體結果的比例最低。
3、該階段兒童對環境相關概念理解的分析
4-6歲階段的兒童能夠利用“大自然”范疇內的組成成員來獲得對“大自然”的推理,他們也能從日常接觸的具體現象中概括出“環境污染”的概念。而且該階段兒童所進行的理解與成人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具有驚人的相似,只是兒童的概念歸納能力的限制使他們在理解和表達上有局限。不可否認,他們對環境的思考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
最近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系統沒有質的差異。具體內容的知識是兒童概念的一個重要成分,在概念理解過程中成熟的思維方式的獲得不只要求一般的認知發展,而且要求具體內容知識的發展。[4]兒童對“大自然”概念的理解與對“環境污染”概念的理解的差異(兒童對“環境污染”的理解更強于對“大自然”的理解),很可能就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具體內容知識的多寡造成的。
而在這兩個概念理解上的性別差異就不僅是以上的原因。男孩和女孩在認知的具體內容上的差異確實造成他們理解這兩個概念有很大區別,但是我們認為性別角色的不同是造成他們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由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男孩和女孩在心理能力和個性特征上有差異。男孩從小就表現出對科學、數學等領域知識的較大興趣,女孩則表現出對語言、藝術方面的較大興趣。[5]因此在我們的問題中,男孩有較好的表現,正是由于他們在日常的接觸中較多地關注科學領域的知識,擁有較多該領域具體內容知識而形成的差異。另外,女性比男性更為敏感,且這一差異在很早時期就出現。[6]在我們進行訪談的過程中,女孩表現出對問題回答是否符合訪談者要求的焦慮,她們仔細觀察在她們給出答案后訪談者的語言、表情等,并且在全部訪談結束后,她們更迫切地想知道她們的回答是否符合要求。而男孩則表現出“無所謂”的狀態,在訪談結束后就離開,并重新結伴進行游戲。
(二)該階段兒童對污染現象及行為的看法
1、兒童對水污染看法的特點
所謂水污染,主要是指人為因素或間接地讓污染物滲、進入水體,造成水體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于影響水體正常用途或危害公眾健康及生活環境的現象。本調查將水污染作為訪談的一項內容,是考慮到水污染現象是現實生活中兒童能夠看到、接觸到的較頻繁的污染現象之一。我們的訪談也反映出兒童對水污染現象的敏感性很高,對該現象的認識比較全面。
(1)能夠對水污染現象做出正確判斷
在接受調查的4-6歲兒童中有116個孩子認為“將臟水倒入河中”的行為不好,占調查總人數91.34%,認為這一行為好的孩子僅有8.66%。其中認為水污染現象“不好”的理由有三大類,一類強調原因,認為由于倒入河中的水很臟,有細菌,而河水是人們要喝的,所以不能隨便亂倒;一類孩子強調后果,他們指出將臟水倒入河中會造成污染,人們不能游泳、魚兒會死去、小動物會生病、亂倒臟水會被警察抓等等;還有一類孩子強調日常正確的行為,如臟水應該倒在廁所里等。
而認為“將臟水倒入河中”這一行為好的孩子則認為河水反正是臟的,把臟水倒進去也沒什么關系,還有孩子回答家里天天都往河里倒臟水,這是很自然的事。當然,還有個別的孩子做出判斷,但回答不出理由,所占比例很少。
(2)對水污染造成的后果有明確認識
在分析兒童判斷水污染現象為“不好”行為的理由時,我們發現該年齡階段的兒童大部分都表明他們清楚水污染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前文我們指出兒童認為水污染行為“不好”有三類理由,分別從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認為應該怎樣做這三方面來回答。
有80名兒童表示水污染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一理由的比例高達68.97%,他們認為“水污染”不僅使動物受到危害,人類也會受到影響。其中,有17名兒童還明確指出水污染會造成環境污染。
研究表明,兒童至少在三個領域――物理學、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擁有樸素的理論(Wellman & Gelman, 1998)[7]。兒童對自然的關注是出于一種直覺,他們很自然地表現出對各種相關自然現象的濃厚興趣,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水污染的后果明顯而且隨時都能接觸到的,所以高達68.97%的兒童將“會造成嚴重后果”作為他們不認同水污染現象的理由是可以理解的。
2、兒童對日常污染行為的看法
生活中的污染行為隨處可見,兒童接觸得比較多的是亂扔果皮紙屑的行為。我們將這一常見行為作為我們初步探究兒童對日常污染行為的看法,就是考慮到了這一行為的普遍性。是不是所有的4-6歲兒童都認為這樣的行為不好呢?我們的調查顯示并非如此,但絕大多數的孩子是否定這種行為的。
(1)明確否定日常污染行為
該問題的調查中,有121名兒童認為亂扔果皮紙屑是錯誤的行為,占調查總人數的95.28%,有4.72%的兒童認為這一行為“好”,但該比例遠遠低于上面判斷水污染現象為“好”的比例??梢娫撾A段兒童對于日常所能接觸的污染行為的判斷力是很強的,他們明確地對這樣的行為進行否定。
認為類似行為“好”的孩子,判斷的理由來源于他們的日常生活環境??偣?名兒童認為可以往地上扔果皮紙屑,理由是:天天都丟在地上、這樣很方便、臟東西就應該丟地上……。
(2)判斷理由沒有明顯差距
在調查中,121名兒童認為亂扔果皮紙屑的行為“不好”,理由如下:認為這一行為錯誤(是錯誤的、做法不好、不愛衛生……);應遵守行為規范(應該扔到垃圾筒里);會造成不良后果(別人得不停地打掃、要罰款、地球要生病、別人會摔跤、會得傳染病……);強調行為不好的原因(果皮紙屑是臟東西、有細菌);表示不知道。以上各種理由所占比例如表3。
顯然,相對前面對水污染現象的調查,兒童反對污染環境的日常行為的理由并沒有明顯差距,認為這些行為會造成不良后果的比例沒有超過半數。但是,該理由仍然高達47.94%,與水污染現象調查相似,其中有7名兒童認為這類行為會造成環境污染。
3、該階段兒童對污染現象及行為的看法分析
(1)對污染現象及行為認識的性別差異不大
該階段兒童對污染環境的現象與行為的看法沒有太大性別差異。認為水污染現象“不好”的男孩為93.75%,女孩為88.89%;認為日常污染行為“不好”的男孩有95.31%,女孩有95.24%。
我們一直在探究該現象的原因。通過對兒童生活環境的初步調查,我們認為,由于絕大多數兒童在生活中不斷接觸到與類似現象、行為相關的正確知識,他們可以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這種正確知識的獲得是從兒童整個成長階段中獲取的,因此性別的差異就會比較小。
(2)生活環境對兒童認識的影響巨大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生活環境對兒童認識的影響是巨大的,前面我們談到的認為類似現象和行為“好”的兒童,他們的理由幾乎是相同的,并且對兩個問題的回答幾乎一致。為了證實我們的這一猜想,我們對部分兒童的家庭環境、家庭習慣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發現,認為水污染現象及亂扔果皮紙屑行為“好”的兒童家庭大都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他們通常生活在城市邊緣地帶的出租屋內,父母為進城務工人員。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這些兒童的父母認為目前的家是臨時住所,平時工作也很忙,因此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講究這些。況且在老家由于沒有城市這么多需要注意的衛生習慣,很多時候也是怎么方便怎么做。我們都知道上行下效的道理,但是在父母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前,我們怎么去規范孩子的習慣呢?目前國家將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任務,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下,我們的家長、兒童都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四、總結
從訪談記錄來看,孩子們對自然中各類事物、事件越熟悉,他們越能理解與自然相關的概念,并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美國學者奧斯丁曾經提出了“美是環境倫理學的基礎”的觀點,他說:“人類對自然美的知曉促成環境倫理學的建立?!弊匀唤缡怯行虻?、完美的,山川河流、鳥魚花草、藍天白云……這些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相關研究也表明,兒童既喜歡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輕松愉快的交往,也酷愛親近自然,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
文獻標識碼: A引言:由于我國經濟的飛度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工業廢棄的排放量出現不斷增加、公路汽車行駛數量和交通擁擠系數增加等一系列問題,一些相對比較大中城市的空氣質量逐步出現下降的現象,由于霧霾天氣頻繁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氣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目前,人們不能夠對空氣質量進行馬上的改善,又由于在對空氣質量進行改善的同時,只能夠對大氣環境污染物進行嚴密的檢測,這樣方面方便人們能夠對所接觸的空氣質量以及相關的問題進行隨時的掌握。1.關于大氣環境污染和環境監測概念及其內容1.1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物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概念及其基本分類
第一是關于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物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概念闡述。大氣的污染主要是就是指大氣當中的有害物質的數量以及濃度和存留的時間超過了大氣環境所允許的范圍之內,就是超過了空氣當中的稀釋以及擴散的能力,從而使大氣的質量出現惡化,給人類以及生態環境帶來直接的或者是間接的影響。大氣污染物主要是指在自然過程以及認為活動當中所產生的對大氣環境有污染的一些物質,其主要是包括了工業生產、日常生產以及交通運輸工具等在內的人為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污染物的總數量控制是在某一個區域之內,對排人該區域的大氣污染物總量進行嚴密監測和控制,使其在一定時間內能被空氣所稀釋和擴散,從而不對大氣環境產生污染。
上述之間的關系是:由于大氣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過度的排放,對大氣環境所容納的飽和度進行超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氣污染,由于大氣污染吧的發生是不利于人們的工農業生產以及生活的,所以需要對大氣環境污染物總量進行有效的控制。目前,屢屢發生的大氣環境污染現象比較嚴重,并不是監測力度的不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大氣污染無產生的源頭改善以及控制力度不夠。第二是大氣污染以及常見的一些大氣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從污染物產生的性質以及影響的范圍來看,其污染源主要是點、線、面以及體等這四種來源,結合煙囪為代表的廢氣排放就是大氣污染源的點,結合根據道路交通機動車、等所排放的廢氣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氣污染源的線,根據一定區域之內近地面的隨意排放的廢氣就是等于大氣污染源的面,由焦爐爐體以及工廠天窗等所產生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氣污染源的體。
一些比較產獎的大氣污染物是二氧化硫、PM2.5為主的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重金屬以及光化學氧化物等,將會引起大氣污染物產生的因素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大氣環境的飽和度、污染物的距離以及大氣自身的凈化能力等。1.2關于環境監測的概念以及特征
第一是關于環境監測的有關概念,環境監測主要是指為了預測環境問題并加以防范環境問題的出現,由環境監測部門對大氣污染物以及污染源等各項內容進行間接的監測。
第二是環境監測的特征??傮w來說,環境監測具有著準、快、全以及法律效力的特征。首先環境監測主要是以準作為根本的標準,只有進行準確的監測才能夠提高準確的監測結構和數據。其次環境的監測要根據快作為根本的要求,大氣環境的變化瞬息萬變,因此在對大氣環境進行檢測的過程中,要做到快,能夠對突發性的事件作出及時的反應。再次環境的檢查要根據全作為基本指導,全方位的監測能夠滿足每個部門不同的需求,最后環境監測要根據法律效力作為基本的前提,監測的數據要具有著法律效力,這樣才能夠為環境保護的執行提供以及和樹立權威。2.關于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布點原則和方法2.1關于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布點的原則 結合國內外對大氣環境污染物監測布點的設置,根據我國的實際發展情況,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認為在對大氣環境污染物監測布點的過程中,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是要進一步的堅持科學性原則。這就要求有關的監測部門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結合污染物的不同,進一步的采取有關的監測方法。
第二是要監測一致性的原則。要求在科學性的指導下,對監測結構要具有著可行度,并且要使監測數據不管是在地形或者是不同條件之下具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是要監測代表性的原則。要求有關檢測部門在進行監測的過程中,必須要重點的進行監測,同時要使監測數據能夠反映出未來大氣環境的發展趨勢。第四是要檢測經濟性的原則,要求檢測單位在保證檢測科學性的條件之下,來對監測點的設置進行合理的分配,從而將主要資源集中在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2.2關于常見的污染監測布點的方法
目前比較常見的污染物監測布點的方法主要是有四種方法,一是扇形法;二是同心圓法;三是功能區法;四是網格法。所謂的扇形法主要是適用于具有著明顯的主導風向以及污染源屬于點源的區域,其主導風向是扇形的軸線,點源是扇形的頂點,同心圓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某些具有著多個污染源的區域,并且在這些污染源相對要集中,由于污染源的隨外擴散能力不斷的下降,同心圓的半徑設置應該要有所差異,功能區的方法主要是適用于具有著顯著城市功能分區常的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功能分區常有居住區、商業區以及工業區等區域。3.加強大氣環境污染物監測措施3.1進一步提高電化學免疫傳感器在環境污染物監測過程中的應用
健康與疾病是現代醫學最為重要的兩大概念,從生態學來看,所謂健康就是人同周圍環境兩者保持著正常動態平衡的過程,一旦這個正常動態平衡過程被打破,這就是所謂的疾病。如何防止這個平衡過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復這個失衡的過程,使人同周圍環境的正常平衡過程得以恢復,正是預防醫學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按照人體所處的健康、臨床前期與疾病三種狀態,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別采取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的辦法,防止疾病發生,阻止或延緩疾病進展,減少并發癥,促進康復。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主要是針對疾病發生的原因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發生。如降溫對中暑的預防、預防接種對傳染病的預防等都屬于防患于未然這一類;二級預防又稱臨床前期預防,即采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措施,將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防止疾病進展,為臨床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如定期健康體檢、普查、篩檢等都屬于二級預防的內容。三級預防又稱之為臨床預防,主要是對癥治療,減輕病痛,延長壽命,以及預防并發癥,預防疾病復發,預防腫瘤轉移等?,F代醫學的專業越分越細,對于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級預防為核心的預防為主的思想,不論其將來走上何種醫學相關工作崗位,在工作中面對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預防為主的思想指導下開展工作。因此,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以三級預防為核心貫徹預防為主的基本思想與理念。
二、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實踐
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而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為了說明某種環境對人群健康的影響,而在教室內或在實訓室內借助案例分析進行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教學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因為,預防醫學主要涉及“五大衛生學”內容,具有廣泛的實踐性與現實性,單純進行理論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實并加強實踐性教學在預防醫學課堂教學中更加重要。在實際操作中,必須親臨環境現場,通常采用的是現場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法充實并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除了“兒童少年衛生學”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教室內可以完成實踐性教學之外,其余內容的預防醫學教學實踐,必須進入各自的環境現場,通過現場調查法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則很難取得成效。環境衛生學中家庭環境衛生實踐內容,可以進入社區并走進家庭,進行現場調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實踐性教學,可以參觀飯店、餐館、食品廠,可以通過體檢、化驗與膳食調查反映個體或群體的營養狀況;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的實踐性教學,可以通過參觀工廠、礦山工人現實的勞動生產環境,感受各種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工人健康的影響,以及到職業病防治院(所)去見習,見識各種常見的職業病,以加深學生對職業病的認識,尤其是可以加強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將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鑒別職業病的能力,以減少誤診。
三、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過程
加強課堂教學過程的研究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可以劃分為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即開場白作為開始階段、以新課進行為中階段、以結束語為結束階段。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能否吸引住學生,關鍵是看能否設計出一個好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導入新課、引人入勝的作用。通過開場白導入新課常見的有舊課導入式、事例引入式、問題導入式、情境導入式幾種常見的形式,通過這些形式開展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一個好的開場白能得到學生的關注,只有學生關注了教師,傾聽教師的講課,才有可能真正具備課堂教學的兩個基本條件: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否則,就是無效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中間階段即主體內容設計,包括教學時間分配、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案例的應用,以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等。課堂教學結束語是課堂教學環節與形式上完整性的體現。一次授課內容結束之前,進行結束語的設計,使所學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方便學生理解、記憶,直到最終掌握并應用該知識,以及促使知識向技能的轉化,這都需要通過課堂結束語的設計來完成。前蘇聯教育家尼洛夫•葉希波說:通過總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主要事實和基本思想來結束一堂課是很有好處的。教師通過總結教學過程中研究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認識本學科思維方式的特點和學習方法。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結束語的常見形式有解惑式結束語、歸納總結式結束語、傳道式結束語、留置懸念式結束語等。
四、預防醫學課堂教學的方法
環境污染罪的特點
環境污染犯罪是一種新型犯罪,有著不同于其他犯罪的顯著特點,理解和掌握這些特點對環境犯罪的立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我國環境犯罪的立法在借鑒其他國家立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具體環境形成了環境犯罪立法的獨特體系,主要體現在:第一,個人代替單位成為環境污染犯罪刑事審判的主體。隨著企業的增多,經濟發展的加快,單位環境犯罪現象已經不足為奇。但很多地區要靠實施地方保護,才能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政績,加上行政執法不力等,致使許多單位犯罪并未出現在刑事法庭上。第二,雖然環境污染犯罪的前提與其他行政犯罪一樣,一般要違反特定的環境資源保護法規定,但本質卻與他類犯罪不同,是破壞人類環境和其他生態環境,正是由于這樣,近幾年來環境犯罪的種類不斷增多,經過《刑法修正案(八)》的完善,我國已經有14個和環境污染犯罪有關的罪名,且有上升的趨勢,隨著現階段由環境犯罪導致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例四川省綿陽市涪江水源被污染等眾多水體污染導致給我國居民的恐慌,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刑法學者對環境犯罪的種類做了大量的研究,要求增加類似于噪聲污染罪、大氣污染罪和水體污染罪等罪名的呼聲愈加增高。第三,環境污染犯罪大部分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犯罪、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犯罪、土地資源及礦產資源犯罪都有很高的逐利性,即行為主體為自身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不惜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以身試法,破壞環境資源,構成犯罪的行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以單位為主體的環境犯罪,基本上都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的,這種逐利性驅使行為主體敢冒著被法律懲罰的巨大風險去從事環境違法犯罪活動,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我國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為主。環境破壞類犯罪基本都是行為人故意實施的違法行為,污染類環境犯罪除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還存在較大爭議之外,也基本都是故意為之。第四,我國環境犯罪主要犯罪形態是結果犯和行為犯。眾所周知結果犯和行為犯都是在行為主體作為或者不作為才可能有結果或行為犯的產生。在我國刑法中,雖然與環境犯罪有關的相關罪名有14個。但這14個罪名基本上都是結果犯和行為犯,對于環境犯罪危險犯我國刑法并沒有相關規定。換言之,我國對危害環境的行為的態度僅僅是量與形式上的問題,形式上只要行為人的行為產生了刑法所禁止出現的后果或是從事了國家所禁止的活動時,才被定為犯罪。量上也與德日的刑法對環境犯罪的有關規定相似,只要情節不嚴重則不為犯罪?;蛘咧挥挟斶@個行為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后果時,才去追究其刑事責任。但對待環境這一具有特殊性質的問題時我們是否應當是將保護環境的時間提前?即規定環境犯罪危險犯。筆者認為,增加在刑事立法上環境犯罪危險犯,刻不容緩。日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有了危險犯的規定,這就給我國的立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而理論界通說都認為制定環境犯罪的危險犯符合我國當今的國情。
環境污染罪中危險犯的導入
(一)危險犯的概念與理解對于危險犯各國學者也給予了不同的意見和理解,但我國應如何對危險犯作出科學的界定,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就是界定的對象問題,危險犯的界定對象須是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基本犯罪;其次是明確其界定的標準,危險犯界定的標準應符合我國刑法理論的犯罪成立和犯罪既遂兩個標準;還有就是指明危險狀態在危險犯中的地位;發揮出危險犯概念的界限功能;涵蓋危險犯各種典型表現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危險犯概念應有的界限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危險犯的全部特征。所以,對于危險犯,我們可以給出這樣的定義:危險犯,指以行為人出于故意而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定的危險狀態作為法定既遂標志的犯罪(直接故意的危險犯),或者是以行為人出于故意或過失而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定的危險狀態作為犯罪成立標志的犯罪。(二)從危險犯的客體特征看確立環境污染罪危險犯的必要性危險犯的成立,從理論上看,雖不需有法益的實際損害發生,只要對法益侵害有緊迫的危險性就成立危險犯。而危險犯所侵犯的客體主要是公共安全秩序、國家安全、經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及公民人身權利等重大法益,所以危險犯的犯罪客體是復雜的。而之所以設立危險犯,說明這種犯罪已經對法益的侵害成都相當嚴重,已經不容忽視。危險犯雖不是實害犯,但一旦危險變成了實際損害的結果,那么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是無法估量的,繼而應在危害結果發生前給予其以刑法上的嚴厲打擊。對于刑法所保護的這樣的法益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是:一,利益的重大性。危險犯之所以不以時還結果為必要要件門就在于其所侵害的利益重大,給國家、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危及國計民生,造成社會秩序紊亂,社會影響極其惡劣,使政府和國家政權威信降低,動搖社會根基。二,范圍的不確定性。因為危險犯不知道是會給一個人還是多個人的法益造成侵害,所以形成了這種不確定性,這種危險可以是給人們的生活造成的,可以是人們財產安全等等。③正是由于這樣的特點,根據我過現階段的社會狀況和整個人文狀況,筆者認為,更應該在環境犯罪中增加危險犯的問題,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城鎮居民生活密集的國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都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無論是這樣的污染和破壞的后果嚴重與否,久而久之,都會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慌,繼而對政府和國家失去信心,造成城鎮人口流失,整體經濟滑落,這樣的后果時我們無法估量的。我們只有在刑事立法上增加環境犯罪危險犯的規定,才可以防患于未然,將環境犯罪扼殺于搖籃之中。污染環境是一旦發生就會對現實社會產生潛在的危險。如果聽之任之,結果必將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的不平衡,而對于這點,有些西方國家已經開始注重污染環境危險犯的問題,許多發達國家也早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日本刑法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單位從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或破壞,足以對人的健康和財產造成威脅的,就可以構成犯罪。我國也應該大膽借鑒上述經驗,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環境刑事立法,以實現與國際環境刑法之并軌。
作者:劉琪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上世紀60年代,由于工業化的迅猛發展,許多國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累積性的環境污染問題,使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威脅。加強環境保護,以稅收強制手段控制全球環境退化度問題,已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核心問題。197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第一次提出了發展與環境問題,并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使關注環境保護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準則得以公認。隨著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等財富在代內和代際的公平分配”理論的確立,為解決全球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的環境退化問題,經濟學家庇古率先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觀稅收調節環境污染行為”的環境稅收思想,是綠色環境稅收得以產生的思想理論基礎。
隨著全球宏觀稅收比例的提高及稅收宏觀調控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國際貿易中關稅壁壘和綠色壁壘的宏觀稅收調控作用的突現,世界各國已逐步開始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環境稅收”問題,促使經濟學家庇古的“宏觀稅收調節環境污染行為的綠色環境稅收”理論得以實行,于是順應世界潮流的綠色環境稅收應運而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綠色環境稅收的發展出現,由于世界銀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機構,都積極推進這項工作,并出現了不少新研究成果,促使綠色環境稅收研究得到極大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目前針對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歐盟委員會提出開征二氧化碳稅的綠色環境稅收,可以預見全球綠色環境稅收的征收使用范圍將更加廣泛,全球經濟一體化綠色環境稅收制度的國際化勢在必行。
二、綠色環境稅收概念及種類
為了從根本上使環境保護得到長遠的保障,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世界經濟學界在著手研究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問題時,提出了“綠色環境稅收”新概念。使稅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賦予了新的職責,即增加了宏觀調控自然環境保護職能的新內容。根據一般性概念,綠色環境稅收是國家政府為了實現宏觀調控自然環境保護職能,憑借稅收法律規定,對單位和個人無償地、強制地取得財政收入所發生的一種特殊調控手段,充分體現了國家以自然環境保護為主體的宏觀
稅收調控職能,是一種既重經濟效益又兼顧公平的環境經濟政策手段。
從廣義上說,綠色環境稅收是稅收體系中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有關的各種稅種和稅目的總稱。它不僅包括污染排放稅、自然資源稅的生態稅費,凡與自然生態環境有關的稅收調節手段都應包括在內。綠色環境稅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資源稅:是為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實現代際公平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或限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根據自然資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價征收的生態稅種,是綠色環境稅主要稅種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對開采出的資源征收的開采稅;按照資源儲量征收的地產稅;中國已經試行征收的資源稅、資源補償費和環境破壞補償費等。
2.污染稅:是為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環境退化度,實現綠色清潔生產,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污染行為征收的環境污染稅種。其主要是排污稅,是同所導致環境污染(無論是排放到大氣、水或土壤或產生的噪聲水平)的實際數值直接相關的稅收支付。即根據排放量和對環境的損害程度來決定稅率以計算的污染排放稅,如對廢氣、廢水征收排污費,包括新開征的硫稅和碳稅。排污稅一般一次只針對一種類型的排放征收。
3.綠色環境稅收優惠減免:是為了鼓勵企業節約資源和對資源實行綜合循環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而實行的減免稅及補貼政策,均屬綠色環境稅收范疇。
三、我國綠色環境稅收現狀
我國綠色環境稅收實施與國際相比,雖然起步晚、標準低、相對滯后,但中國作為資源環境匱乏的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視綠色環境稅收實施工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關注資源環境保護問題,已開始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進行環境保護,特別是1993年以來,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完善,我國基本上形成了利用環境稅費經濟手段、調控資源環境保護的中國排污收費制度,使我國綠色環境稅收調控自然資源合理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取得了不少的進展,成效顯著。僅環境排污收費一項,國家就已規定了污水、廢氣、廢渣、噪聲四大類100多項排污收費標準。1994年稅制改革后共設立23個稅種,其中消費稅、資源稅、車船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稅種與生態環境有關。
關鍵詞 煤炭資源開采;環境污染物;影子價格;產出方向性距離函數;邊際減排成本
中圖分類號 F1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8-0071-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11
影子價格反映的是人們對某一種產品或資源價值的估計,是衡量其成本的一種有效方法,在環境污染難以被市場定價的現實前提下,被廣泛應用于環境污染等生態治理評價中。借助于影子價格,我們可以相應地度量環境污染損失或者污染治理的成本。估測煤炭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物的影子價格,對于分析研究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問題,解決安徽目前面臨的煤礦區環境困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文獻綜述
Coggins和Swinton借助于產出距離函數和收入函數的對偶性質,推導出美國威斯康星州燃煤發電廠排放的參數形式的SO2的影子價格平均是292.70 美元/t[1]。Reig-Martinez等使用距離函數估計了西班牙陶瓷鑲嵌工業企業產生的廢物的影子價格[2]。Lee,Park和Kim利用參數化方向性距離函數,解決了環境污染物影子價格的估計問題,同時也考慮到了電力生產過程的非效率問題。他們從1990-1995年期間韓國電力工業的實證研究中發現:環境污染物——SOx、NOx和TSP比全效率假設下的測算大約要低10%左右[3]。Vardanyan和Noh使用美國的電力工業面板數據,分析證明了不同的參數方法會得出不同的非期望產出影子價格的估計[4]。Liao,Onal和Chen則認為影子價格反映了稀缺資源的邊際內在價值,它為資源管理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他們利用可交易污染許可市場,展示了當成本結構和排放水平一定前提下,平均影子價格可以被表示為均衡價格[5]。Lin和Zhang以一個實證動態模型,討論了不可再生資源的影子價格。在這個模型的最小函數形式假設下,他們估計出9種礦產資源的影子價格[6]。
國內學者對于環境污染物影子價格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主要圍繞碳排放問題而展開。高鵬飛等應用能源、環境、經濟耦合的中國MARKAL-MACRO模型給出了中國2010、2020、2030、2040和2050年碳邊際減排成本(影子價格)曲線的函數形式[7]。涂正革采用非參數方法構建方向性環境生產前沿函數嘗試計算了中國工業SO2排放的影子價格,大致是2.09 萬元/t,并以北京、甘肅和河北為案例分析了這三個典型地區的工業SO2排放的影子價格及其變化特征,為政府提供一些環境規制政策的建議[8]。陳詩一分別使用參數化和非參數兩種方法,利用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估計出中國工業38個兩位數行業在1980-2008年跨度期內的CO2的影子價格。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為例,參數化下的CO2的影子價格是0.04 萬元/t,非參數化下為0.02 萬元/t[9]。劉明磊等基于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估計出我國各省CO2的影子價格,同時對省級碳排放績效進行了評價[10]。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已對影子價格的研究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使得利用影子價格來評價環境污染行為、制定公共環境政策的方法逐漸被認可。然而,目前影子價格估計的主要是某一種環境污染物,所探討的也是整個工業的污染狀況。本文創新在于,在環境技術的基礎上,將傳統的產出方向性距離函數進行擴展,使非期望產出向量由一維延伸到多維,進而構建了能夠將多種環境污染物的影子價格進行綜合估測新的影子價格模型,并以安徽煤炭企業為例證,使人們更深層次地把握煤炭開采利用的環境效應,為國家解決煤炭資源開采利用所引發的環境問題提供決策依據。
2 影子價格估計模型
2.1 環境技術
Fare等[11]開創性地系統地闡述了環境技術這一概念,它反映的是包含非期望產出(環境污染)在內的產出和投入間的技術結構關系,這種技術混合了產出的弱可處置性(Weak Disposability)和零點關聯性(Null-jointness)。后面的解釋最終告訴我們要得到期望產出,也必須有非期望產出的生產。
在繼續前,一些概念必須要引入。投入被表示為x=(x1,…,xN)∈RN+,期望產出被表示為y=(y1,…,yM)∈RM+,非期望產出被表示為b=(b1,…,bJ)∈RJ+。非期望產出由煤炭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非期望副產品(比如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構成。
我們把產出集應用于構建一般環境技術模型,換言之,我們用產出集P(x)來勾勒環境技術:
P(x)=(y,b):x可以生產(y,b),x∈RN+
【關鍵詞】綠色化學;教學;滲透;培養;實踐
綠色化學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化學,是面向未來提出的化學新概念。如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自然、和諧、生動地滲透“綠色化學理念”,使學生增強“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全面提高科學素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綠色化學”是指從技術、經濟上設計出可行的化學反應,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負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上提出了“預防污染”這一新概念。綠色化學是“預防污染”的根本手段,它的目標是研究和尋找能充分利用的無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在化工生產各環節都實現凈化和無污染的反應途徑。綠色化學是“預防污染”的根本手段,而對污染物的處理,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杜絕污染源。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當前素質教育對教學的要求,將綠色化學這一重要新信息傳遞給學生,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1 中學綠色化學教育的必要性
中學化學的教育教學,面對的是接受啟蒙化學教育的中學生,貫徹綠色化學內涵,推廣綠色化學成果顯得尤為重要。最關鍵的問題應該是從小培養具有綠色化學意識的人。21世紀是綠色文明的世紀,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已使人類認識到必須要改變傳統化學工業為綠色化學工業。建立了與綠色化學相一致的概念?,F行初高中化學教材從不同角度建立了與綠色化學內涵相一致的基本概念。從環境保護角度介紹了環境污染、三廢、大氣污染物、酸雨、溫室效應等概念,在介紹概念的同時還分析了有關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及危害。從減量、減廢的角度介紹了循環操作、交換劑再生、催化劑中毒等概念。將綠色化學教育融入到中學化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綠色意識、環保意識,就會讓全民逐漸認識到化學與環境的關系,了解綠色化學的重要性。在工業中發展綠色化學工業,在生活中選擇和使用綠色產品,用綠色化學來造福人類,逐步樹立綠色化學的思想,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
2 在課堂講授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學任務的主載體,是我國中學教育的基本構成部分,課堂講授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徑?,F行的中學化學教材已經融入了綠色化學知識,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綠色化學素材,將綠色化學教育“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其中。例如,在教學中逐漸滲透原子經濟論、綠色反應、綠色能源等,引導學生建立綠色化學思想。
綠色化學涉及的內容眾多,在中學化學教育中實施時需要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進行論證,更需要將綠色化學思想貫穿于中學化學教育的全過程中。尤其在化學實驗中貫穿綠色化學思想。從實驗設計、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的善后工作等,都應貫穿綠色化學的思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綠色化學意識的人,他還將影響周圍的人及后代。盡力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將成為人類共同的呼聲。這也是我們從事化學工作的公民對于地球――母親應盡的義務。
3 用綠色化學思想設計、改進化學實驗
傳統的化學實驗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污染問題,因此利用綠色化學的新理念對化學實驗進行改革,已成為化學教師的共識。根據綠色化學的教育理念,結合中學化學實驗的目的、特點和意義,應加強綠色化學實驗設計。在教學中,可把一些有礙于綠色化學理念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改為符合綠色化學理念的綠色實驗?;瘜W實驗綠色化設計的內容應從改進實驗原理、控制實驗條件、改進實驗方法、循環使用開始。如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可將硫粉用量從常規的0.5克減少為0.02克,就將二氧化硫生成量從l克減少為0.04克,減少了排污量,另外還可以在集氣瓶中裝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產生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氣中,減少了二氧化硫對環境的污染。實驗教學與綠色化學聯系最為緊密,最為直接,因此在實驗教學中貫徹綠色化學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4 開展社會實踐
課堂教學顯然無法達到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綠色化學的目的, 學校應定期舉辦與綠色化學有關的講座,邀請環保專家來校作專題報告,宣傳環保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化學絕不意味著污染,綠色化學作為更高層次的化學值得大家去學習,去探究。雖然環境污染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了學生的共識,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們并沒有從感性上認識到環境污染到底有多嚴重,因此,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綠色化學的認識。學校負責聯絡社會機構,指導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走出校門,了解自然,了解我們生存的環境,親自體驗綠色化學問題。例如安排學生對居住的周圍環境、工礦企業、大氣、土壤、山川等進行參觀考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興趣,而且還會增強他們對于環境問題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近年來,一再發生如四氯乙烯干洗劑、“三氯生”牙膏、三聚氰胺牛奶、蘇丹紅辣醬、“鉛鉻綠”綠茶、燒堿膨發、甲醛保鮮的魷魚、過氧化苯甲酰饅頭、吊白塊腐竹等不正確使用化學制品而導致的毒害事故,正說明了進一步開展公眾化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面對這種形勢,我們要向公眾宣傳,重點向我們的學生宣傳化學在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增進人們身體健康等各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它在科學技術中所處的地位。對社會公眾特別是學生開展化學教育,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現代和未來的社會生活,避免和減少消極影響,能夠幫助人們對如何應用化學作出明智而負責任的決策。
綠色化學體現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綠色化學的提出為化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化學教育中的環境保護教育指明了方向。隨著時代的進步,時代的需要,綠色化學必將成為中學化學教育的一個重點。很顯然,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對綠色化學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在實際教學中,結合當前素質教育,把綠色化學教育貫穿于中學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之中,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 余,陳迅,陳蓓,代思師.學校呼喚“綠色實驗”[J].中國教育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