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小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58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流傳的卻很少,當代的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知之甚少。為了讓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能夠傳承下去,新課標規定,讓語文教學來承擔這一重任,因為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是人們交流的工具,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探索的話題。
一、學習傳統文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對比于枯燥的學習,將傳統文化引入到語文教學中來,會使課堂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提高。在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講解還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學習傳統文化有助于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初中階段是汲取知識的黃金階段,這一階段形成的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將傳統文化引入到初中語文課程中,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內涵,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語文教育中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語文課堂上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習傳統文化,體會文化的內涵,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
二、教學策略
(一)漢語傳承在詩詞
初中生是承接小學和高中的紐帶,初中階段,既是對小學階段知識的補充,又是為高中語文的學習打基礎,更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階段。因此,初中生作為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儲備量不能少。這要求初中學生要在課外大量閱讀古詩詞,理解并背誦。學生可以在背誦熟記的情況下理解、感悟詩詞大意。除了學生背誦理解之外,語文教師的教學也至關重要。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媒體教學,把詩轉化成圖片或動畫,再播放朗誦聲音,讓學生在看、聽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情感。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送別友人的畫面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出來,再配以樂曲,讓學生感悟作者和離別人的心情。這種相當于再現情境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感同身受的體會作者感情,也更能體悟古人對友情的重視,在離別時的不舍。
教師還可以根據我國的傳統節日教授古詩詞。古人對傳統節日非常重視,并且在節日期間,他們會作詩留念。對于九九重陽節,古人有相應的詩文記載,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千古名句,當今人們在節日期間也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除了語文教師課堂教學之外,學??梢远ㄆ谂e辦“詩歌朗誦比賽”活動,通過比賽,也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二)閱讀教學緊密聯系傳統文化生活
閱讀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熟悉,達到熟能成誦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大量的閱讀課內外讀物,增加閱讀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用板報的形式在“學生園地”規劃一塊,作為語文小知識的天地,讓學生輪流布置,每隔三天換一次,要求不能重復。這樣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那么為了不重復,學生會關注每一期的內容,這無形中讓學生增加了知識量。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文言文閱讀來講解我國傳統文化禮節和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比如:在《兩小兒辯日》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然后組織學生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在學生講出這個故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境界,引導學生聯系孔子的回答,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理解。讓學生要有平和的心理,與先哲靠近。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將有關的教學內容展現在屏幕上,通過課件等形式將課文進行多色彩的處理和多元化的歸納。這種方式能通過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在獲得快樂的同時高效地學習。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其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教師可首先通過多媒體對岳陽樓的歷史文化背景加以介紹,讓學生對該篇課文的背景知識有所認知。緊接著教師可以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以一種醒目的方式展現在屏幕上,給學生一種震撼,并且給出相關鏈接,將現代人學習這種為民、為蒼生而盡心盡力精神的實例加以展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這種精神。學生在這種充滿強烈愛國情感的課堂氛圍中,就能夠對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識和內容有一個深刻而良好的認知,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也提升了教學效率。因此,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古代詩文的教學中能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差距,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態度,從而達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課堂,拓展課外,以開展多彩的文化活動把學生帶入傳統文化的大殿堂。
(四)文化在課外教學中傳承
語文教學不僅僅只在課堂,語文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語文教學是課堂和課外的結合,教師在課堂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理論,在課堂之外,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新的知識,并獲得新的感悟。與生活相結合的語文是豐富多彩的。學??梢阅7乱恍╇娨暪澞?,在學校開展活動。像“中華好詩詞”節目,將文化以節目的形式展現,一方面增加了人們的興趣,另一方面,在無形中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學??筛鶕@個節目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比賽”或“成語書寫大賽”等,以不同的方式舉辦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游戲中,比如學生玩“我說你猜”游戲,一個學生描述一位歷史文化名人或書中的角色,另一個學生猜,在“我說你猜”游戲中,要求學生有大量的知識儲備,而游戲又有競爭性,輸了的同學為了下次贏得比賽,他們會再次學習。這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一、實施背景:
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各地各民族在中秋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中秋節吃月餅慶豐收、慶團圓、送祝福、送親情的意義;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班級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時間:中秋節前兩天
三、活動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四、活動準備:
將學生分為六組分課題收集各地中秋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中秋的相關資料。
五、學校中秋節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一、搜集有關中秋節的名稱、由來、中秋燈謎和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等等。
二、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一、 情境導入
二、進入活動主題,交流感悟
第一主題: 話說中秋
1、中秋節的由來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3、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題:中秋實踐活動
1、設計別致、精美的月餅圖案
2、舉辦月餅宴
三、討論中秋節活動方案
1、中秋節就要到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談談今年打算怎么過中秋節。
2、同學們之間交流。
四、小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班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第三階段:拓展,延伸。
中秋節是歡慶豐收的節日,是團圓的節日。中秋的月餅象征著人們渴望家人團圓、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欣賞吟誦了月亮的詩詞。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風俗習慣。
2、中秋的傳說和故事。
3、月亮的傳說與故事。
4、關于月球的小知識。
【關鍵詞】戲曲;傳承;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精神文明也有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出現“戲院門前車馬少,場內座位空席多”的不景氣現象,流行歌曲、搖滾樂等快餐文化正以強大之勢沖擊著傳統的戲曲藝術。振興戲曲,弘揚民族藝術的口號提出來已經十幾年了,但戲曲衰退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究其原因,有戲曲本身的原因,也有社會其他文化沖擊的原因。十幾年的振興努力,論其成敗得失,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沒有把振興的重點放在培養新一代的欣賞者上,造成觀眾年齡日趨老齡化,觀眾面出現斷層。因此,要振興戲曲,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瑰寶,使戲曲藝術代代流傳,不僅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大量觀眾?!罢衽d戲曲從娃娃抓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與喜愛。
河南是豫劇之鄉,常香玉、馬金鳳、陳素真、崔蘭田等名家的唱段和劇目深深吸引著一批觀眾,也產生了許多戲曲愛好者,他們常常聚集在金水河畔,唱戲交流,自娛自樂。而二七區銘功路小學就在金水河畔,耳聞目染中,一批小戲迷誕生了。他們在家長的殷切期盼下,一批學生登上河南品牌節目“梨園春”的舞臺,顯示出了他們對戲曲的熱愛。為了發揮學生的特長,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熱愛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學校決定開設《親近中國戲曲》課,讓更多的孩子接觸我國的戲曲文化,激發他們學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力,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以戲曲教學為載體,讓學生了解中國戲曲藝術的有關知識,培養他們對戲曲藝術的欣賞和興趣,掌握戲曲的演唱、表演的方法,親身體驗戲曲藝術的樂趣,讓學生了解我國戲曲文化的內涵以及體驗戲曲藝術的樂趣,弘揚戲曲藝術,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及藝術鑒賞能力,啟迪他們的思維與心智,增強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與民族精神。
(1)通過學習能夠系統地了解我國戲曲文化的悠久歷史,了解戲曲藝術的種類,說出戲曲的起源、發展、影響等知識,了解戲曲的化妝、服裝的特點,感受中國戲曲中色彩及構圖的對稱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思想情感。
(2)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講授、比較、歸納等方法,了解各類戲曲劇種的主要特征和風格(如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初步掌握戲曲的演唱及表演方法,能夠了解戲曲中較為關鍵的組成因素,初步感知并練習戲曲演唱及表演的關鍵技巧,如唱腔、念白、身段和表情及武打動作等,增強學生的演唱及形態表現力。
(3)學生能夠通過戲曲游戲、舞臺展示等方式,積極主動地參與戲曲欣賞與表演,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創作熱情。
(4)學生能夠融入戲曲排演活動中,掌握合作及交流的一些策略,培養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及自制力,增強自信心,消除膽怯、緊張等不良心理因素。
(5)以戲曲藝術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釋放學生的創造、表演能力,讓學生了解我國戲曲文化的內涵及體驗戲曲學習的樂趣,弘揚戲曲藝術,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課程內容
本教材使用了單元學習的編寫方式,開始為緒論,主要介紹戲曲的起源、影響、劇種等,接下來共五個單元,分別為我國戲曲中的五大劇種: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每個單元均有“了解歷史”、“走進名家”、“名段賞析”、“表演指導”、“戲曲擂臺”5個模塊組成。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特點和學生原有基礎,進行教材重構。一般而言,每個模塊安排10~15課時。
三、課程實施
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要以師生為主體,立足實際,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積極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課程有效實施。
(1)欣賞與劇情介紹相結合。我國戲曲劇種豐富,流派紛呈,除京劇、昆劇屬全國性的劇種外,其他都屬地方戲,運用地方方言演唱。如果在欣賞時,一味地讓學生聽,學生根本提不起興趣來。為此,在讓學生欣賞戲曲時,采用欣賞與劇情介紹同步進行,講一段,聽一段,邊講邊聽。
(2)學唱與表演相結合。戲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個難題,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舊運用傳統的聽唱或視唱方法來教唱,肯定行不通,學生會更覺枯燥。為解決這一難點,教師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把學唱與動作表演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范唱與視頻相結合。在戲曲教唱中,教師經常發揮自己的演唱特長,給學生示范演唱和表演,特別是像這種學生本身并不太喜歡且又難以聽懂的藝術,更應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不斷去吸引學生。每當教師說給大家唱一段時,全體學生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并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老師。原本竊竊私語的課堂,就會變得鴉雀無聲,教師的范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實施游戲教學法。戲曲走進課堂后,僅僅是欣賞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的,教師要努力營造環境,開展一些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如在介紹京劇的四大行當時,先讓學生們在家上網查尋有關網站,了解什么是生、旦、凈、丑;后結合講解來欣賞京劇臉譜,掌握各行當臉譜的特點;最后運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出示六張臉譜、幾個人物,讓學生“找伙伴”。結果黑臉的張飛、項羽結成一對,紅臉的黃蓋、荊軻找在一起,白臉的曹操、司馬懿湊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劇臉譜色彩與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間的關系。學生踴躍參與判斷分析,結果自然印象深刻,興趣濃厚。
四、課程評價
(一)評價原則
(1)全面性原則。課程評價堅持學生全面發展的方向,既注重學生藝術能力的發展,又注重人文素養的提高。
(2)導向性原則。課程評價應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戲曲方面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對戲曲的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
(3)差異性原則。課程評價應注重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尊重學生富有的個性或獨特的表達方式,注意學生在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經濟狀況、語言、性別方面的差異,給予公平對待。在知識技能的評價上,不做“一刀切”,而是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
(二)評價內容
(1)情感與態度:對戲曲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
(2)知識與技能:戲曲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對戲曲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
(3)綜合實踐:戲曲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及協調能力。
(三)評價方式
(1)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戲曲教學的實踐過程,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應予以充分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刹捎糜^察、談話、提問、討論、抽唱(奏)等方式進行。
(2)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交流合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等,可以用較為準確、形象的文字進行定性評價,也可根據需要和可行性,進行量化測評。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科學性。
(3)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可采用自評的方式,以描述性評價和鼓勵性評價為主。由于在音樂學習中學生個體差異明顯,因此,學生評價的重點應放在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上。
五、課程效果
在《親近中國戲曲》校本課程的開設和實施過程中,弘揚了民族文化,彰顯學校特色。學校從營造濃郁的校園戲曲藝術特色氛圍到“金名”劇社的成立,(2010年3月組建“金名”劇社。主要從1~4年級挑選有戲曲表演及歌唱潛質的孩子進入“金名”劇社,并聘請專業人士來給孩子們上課,進行基本功訓練。并組織他們積極參加河南著名戲曲品牌欄目“梨園春”,通過打擂,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擴大了學生和學校的知名度,激發了更多孩子對戲曲的熱愛。)再到藝術節節目展演比賽屢屢獲獎,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由多到廣、由單一到全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教師的戲曲藝術素養,讓戲曲在我校由落地生根到百花齊放。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真正將這一核心理論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得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它們多樣化發展的需求,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現狀,促進各種層次、各種特長的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邀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準備相關的材料,如查找名家的介紹、欣賞名家唱段視頻等等,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來,而不再是教師“一堂言”。在自我發展的同時,培養了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與集體榮譽感,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
(2)提升了教師戲曲藝術素養。校本課程教師,首先應是戲曲藝術的欣賞者和愛好者。為了更好地實施此課程,我們的教師在課下十分注重自身對戲曲知識的積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她們收集一些劇照、精彩的唱段以及介紹戲曲家和戲曲知識的小文章,平時還多看多聽不同劇種的戲曲,讓自己精通一到兩種戲曲,并能唱上幾段,努力做一個戲曲“雜家”;在課堂上,以自己對戲曲的積極熱愛態度來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營造學習戲曲的良好氛圍,并用有感染力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優雅的手勢、有腔有韻地演唱,將學生帶入一個如醉如癡的戲曲天地里。
(3)實現了學校文化品牌的構建。在扎扎實實開展戲曲教學的同時,我們注重對校園內濃郁的戲曲氛圍的構建,彰顯學校戲曲文化品牌。首先,校園環境的布置上體現戲曲特色,鼓勵學生畫戲曲臉譜,把不同人物的臉譜裝裱后掛在學校的走廊、樓梯兩側。同時也把戲曲演出及活動照片掛在走廊上。其次,大廳宣傳窗里經常宣傳有關戲曲藝術方面的知識,報道一些學校精彩的戲曲藝術活動信息及照片,陶冶學生戲曲藝術的情操。第三,利用校園課間音樂廣播,有選擇性的讓學生收聽戲曲各劇種的經典唱段,開闊學生的戲曲視野。最后,學校建立“金名”劇社,室內布置“粉墨登場”“菊壇走馬”“梨園飄香”等相關戲曲小知識,另有學生戲曲課及戲曲輔導照片。濃厚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提高藝術修養,同時學校品牌也凸顯出來。
2011年暑假,學校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國粹京劇,引進校園,在京劇教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上做了扎實而有益的嘗試。通過京劇校園文化的創建、京劇校本課程的開發、京劇特色活動的開展、京劇實驗課題的研究,充實了德育內容,革新了德育方法,摸索出了一條嶄新的德育途徑。
一、打造京劇校園文化,由外而內地對學生施加道德影響
德育的本質在于體現“真、善、美”,在于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在于引導、約束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使之符合全社會公認的標準和規范,其美學成就表現在塑造美的人格。
京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藝術上,它將音樂、演唱、舞蹈、武術、服飾、文學、美術等融為一體;思想上,它既繼承和濃縮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又融進了近、現代民主與科學的進步思想。
基于此,金鄉縣實驗小學經過千挑萬選,用京劇元素創建獨特的校園文化,由外而內地對學生施加德育影響。主題文化墻有手繪的京劇人物,如愛國愛家、精忠報國的代表岳飛,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的代表包拯,崇尚民本、嚴正執法的代表海瑞等。走廊里張掛著神態生動的京劇臉譜,如忠義仁勇的關羽、保護忠良的程嬰和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等。班級文化里,班主任帶領學生悉心布置京劇文化宣傳欄、手抄報和黑板報。梅蘭芳、尚小云、于魁智等京劇表演藝術家艱苦學戲、德藝雙馨的成長小故事讓孩子們一看就能心領神會,并逐漸浸潤他們的心靈。
二、開發京劇校本教材,完善學科課程體系
為填充學科課程在京劇上的空白,依據《音樂課程標準》,金鄉縣實驗小學編寫了校本教材《走近京劇》。2014年10月,該書由青島出版社公開發行,并于2014年11月,在山東省首屆特色課程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走近京劇》教材內容涵蓋五個教學方面:聽一聽、記一記、學一學?唱一唱、京劇小知識、師生互動。這五個方面的內容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有層次、有計劃地科學安排課程,既讓學生認識并了解了有代表性的京劇曲目,如保家衛國的代表《穆桂英掛帥》、深明大義的代表《將相和》、教育孩子從小胸懷大志的代表《紅燈記》以及孝老愛親的代表《釣金龜》等,又從中領悟到了很多中華優秀的傳統美德思想。
在校本課程的設置和實施中,學校每周開設一節京劇課,以自編教材《走近京劇》為藍本,按照“興趣培養”“唱腔教學”“身段教學”三級目標組織教學并落實德育目標。孩子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國粹京劇的熱愛。
三、組織京劇社團展演,發揮活動育人功能
學生社團是強化活動育人功能的良好載體。從2011年金鄉縣實驗小學正式成立“京劇社團”至今,學校參與了一場場異彩紛呈的京劇展演和比賽活動,一路灑滿了拼搏的汗水。
為提高京劇社團師資力量,學校聘請高校專家、教授、表演藝術家擔任學校京劇藝術顧問和校外輔導員。2013年2月,“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教學實習基地”落戶金鄉縣實驗小學。2014年12月,學校又被該院確定為“教學實踐基地”。
在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姚志強、山東省藝術學院戲曲學院院長王文清等眾多京劇界教授、名家的關懷和期待中,2016年11月,京劇社團的孩子們表演的節目《白毛女》榮獲了山東省中小學校園藝術節戲劇組一等獎。在2015、2016年舉辦的第六屆、第七屆“中國戲曲學院杯”全國學生戲曲大賽中,學校的京劇節目《智斗》《金山寺》榮獲集體項目一等獎,此外,還斬獲多項集體和個人二、三等獎。為表彰學校京劇社團的成績,濟寧團市委、市教育局授予學?!?016年度濟寧市‘百佳學生社團’”榮譽稱號。
學校京劇社團的周天一同學,因京劇的魅力和感召力而徹底改變了原本怯懦的性格。2013年,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中,周天一表演的《貴妃醉酒》榮獲全國總決賽銅獎;2015年6月,他被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錄取。周天一媽媽說:“孩子是幸運的,是京劇讓他變得健康、快樂和自信,我們全家都愛京??!”
四、研究京劇實驗課題,豐富德育
方法與途徑
課程改革的深化需要以實驗課題的研究和實踐來帶動。2011年至今,金鄉縣實驗小學先后組織申報了多個京劇方面的課題,如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優秀京劇曲目進課堂的研究”、山東省“十二五”規劃課題“京劇藝術進校園活動的實踐與研究”、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京劇進校園的實踐與研究”等。以課題為依托,帶動了京劇教學向著前瞻性、目標性邁進。
(一)從京劇中發掘德育元素,豐富德育方法
在課題研究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從京劇劇目中包含的戲劇矛盾沖突、京劇人物的思想道德品質、京劇唱詞里囊括的傳統文化精髓,以及京劇布景配樂、唱念做打中發現德育的因子,挖掘其中隱藏的并能夠帶給人精神陶冶和審美感染的德育因素進行研究,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領。
京劇當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非常多,其中“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有積極價值導向的傳統文化思想,不僅能培養學生美德,還能塑造其言語表達能力,凈化其心靈。
如我國杰出的劇作家、戲曲理論家馬少波先生創編的京劇《正氣歌》,以生動的舞臺形象,再現和歌頌了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投筆從戎、保國抗元的英雄事跡。劇中,文丞相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寧死不屈,展現出震撼人心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F代京劇中《沙家浜》《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劇目,也包含著“愛國”的德育因素。欣賞它們、學習它們,必然能使學生受到道德力量的感染,必定能將“愛國”的種子深深植入他們的內心。
(二)將京劇與學科課程整合,拓寬德育途徑
課程整合,狹義地講就是將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京劇本身就是一門融合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等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藝術,因此,京劇教育整合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整合內容上,利用京劇藝術本身所包含的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等學科元素,在對應學科中展開綜合性教學活動,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和體育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整合的形式上,通過調整、增刪、修正、豐富課程,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實施方面更加突出校本特色。
美術教師通常會通過京劇臉譜、京劇服飾等落實教育目標。以京劇臉譜獨有的藝術特點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識臉譜、畫臉譜,培養他們的是非觀念,即德育中關鍵的核心――價值觀。京劇與語文課整合時,教師通過講京劇故事、寫學京劇的心得趣事等教學環節,實現德育、京劇與語文課程三者的有機整合。京劇與《道德與法治》的整合,學校也做了積極的嘗試。在“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主題單元中,教師通過說說國粹、了解京劇知識、欣賞京劇、感受體驗京劇等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聆聽,增強學生表演京劇的自信心,從而自覺關注京劇,真正把京劇這一濃濃的中國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孩子們的內心。
儒學大家朱熹說:“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睂W校教育是傳承文化并促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得以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最好途徑。把京劇教育與德育有機融合,不僅拓寬了學生成長的道路,為他們的未來奠定了基石,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內涵發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將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l掘、整理和利用國粹京劇以及齊魯優秀文化的育人價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使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格教化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根植于傳統文化深厚土壤的高尚情操,實現弘揚傳統美德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
筆者認為:試題分析,除去檢查課程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效果,更主要的作用是:試題分析能為改進教學、指導教學提供重要的依據!老師在通過對試題相關信息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命題的趨勢和規律,以便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結合大量典型的、新穎的例析,拓寬解題思路,總結解題技巧和方法,使考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筆者結合自己的一次期末試題分析做一些闡釋:
我們蘇州市的語文試題,比如第一題,以往多采用給拼音直接寫漢字的方法,孤立的考察學生的識字能力,完全脫離語境,抹殺掉了“詞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次改用截取一段文章的精美片段,從中選擇四個常用生字讓學生依據拼音填寫。這種改變已經很了不起!讓廣大學生從繁重的機械化的依據課后生詞表進行識記默寫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非常好!
第二題,找錯別字,出題意圖同上,避免孤立檢測,把字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去識別去發現。
啟發:學好語文要靠學習主體的自然“習得”(用心讀書),學生要通過反復涵詠課文來掌握詞語,不僅掌握字音字型,更主要的是掌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默寫填空:突破了以往給上句寫下句給下句寫上句的默寫,而是融入了理解和判斷式默寫!讓學生依據提示將背過的整首作品在腦海里進行分析、歸納、提煉,最終判斷出所應填寫之句。
啟發:既保留了學生對傳統經典名著、名篇、名句的識記要求,又更加突出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涵詠、內化、吸收的終極目標。
第四題,采用對聯的方式,考察學生對名著的閱讀情況及理解情況,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瑰寶,我們教材涉及很少。
啟發:但許多古詩句都是對仗,對偶的,我們導學練上有幾處讓學生對對聯的練習,希望我們同仁能重視,多給學生一些聯系的機會。學生對“對對子”興趣很濃厚的,因為這個練習具有思維上的挑戰性,容易讓學生找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讓學生誦讀李漁的《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
第五題,選擇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精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題目:
A、要善于抓住機遇,經過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則,一旦失去機遇,便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B、畫家以酣暢淋漓的筆墨,描繪出江南的一片新綠,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敢于仗義執言的人,即使有些缺點,也不可與那些少說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語。
D、歷史上不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果卻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悲慘故事千古流芳。
第一個成語“一失足成千古恨”,迷惑性最大,估計學生選A的最多。錯誤在于:失去機遇——不能算是“失足”。
第二個“妙手回春”,多用于比喻,畫家描繪出實實在在的春天,不適合用“妙手回春”來比喻。
C是同日而語的成語應用,難度也頗高。習慣上應該是說“低級、不好的”不可以、不能夠與“高級的,好的”同日而語,更恰當些。而本句子恰恰說“仗義的人”與“明哲保身的人”不好同日而語。顛倒了。
啟發:我們顯然不應該讓學生孤立的背誦成語,最合理的知識積累是結合語境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理解性積累”,只有這樣才能把“死的知識”轉化成“活的能力”。
六、七題是對詩歌的理解賞析。
唐詩是中華文化精華中的精華,歷來都倍受重視。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我們就開始強調古詩文誦讀。堅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可是我們見過幾個孩子因為長期誦讀古典詩詞而產生濃厚興趣進而萌生創作欲望的?可見,古訓只適宜它自己特定的時代,后人一味地抱殘守缺,無疑是愚鈍之舉。
啟發:我覺得我們語文老師必須要和學生一起對詩歌進行讀、譯、論等,完成一個塌實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讓每首詩詞的文化精髓深入學生骨血,進而轉化為他們的精神和氣質。那種信守“詩讀百遍其意自現”……問題是能讀那么多遍嗎?還有過去文人專一學習詩文我們今天的學子被多種課程纏繞早就失去悠閑領悟之心態了……“放牛似”的只讓學生讀讀讀、背背背、默默默的做法,不僅是對年輕人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古詩詞的褻瀆。
第8、9、10題文言文:此次刪掉了對單個詞語意思的考查,保留了對句子整體理解的檢測,我個人也很贊同。引入了課外文言文的考核,我也非常贊同,甚至覺得可以逐漸地完全采用課外文言語段,包括現代文也是同理。
啟發:很久以來,我們的語文學習過于“精、細、深、全”,而在宏觀大義上,關注不夠。
缺失了中華文化固有的恢弘高遠之氣,過多的迷失于小技巧小知識點的記憶。不僅讓學生學的苦不堪言,而且嚴重損害了一代甚至幾代年輕人氣質、氣度的養成。他們在十幾年的語文學習之后,很大一部分都沒有成長為大度、包容、睿智、犀利、獨立、勇敢的真正人才。為什么?我們語文教育偏向了!
11——14,現代文語段閱讀。這是此次試卷革新的一大亮點!考了課文泰格特的《窗》
題目:
11、文章中對兩個人的談話并沒有具體描寫,但是有這樣一個概括的介紹。你能推斷兩人的一個共同身份嗎?能推斷他們傷病的背景嗎?你從哪里可以推斷出來?
12、我國民間有個典故,說坡和佛印斗法,佛印問:你看我像什么,東坡答:我看你像一堆牛糞。佛印說,我看你像佛。蘇小妹聞知此事,對東坡說:你輸了,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如果據此觀點,我們能不能解釋為何近窗病人和遠窗病人眼中景物的差異?
13、你眼里,是深夜死去的遠窗病人不幸,還是面對空墻的近窗病人更不幸?為什么?
14、請你為《窗》續一個結尾。
一、校園環境熏陶――感悟悠悠文化內涵
本著“弘揚吳文化優秀傳統,提升學校特色品質”的科學教育理念,我們對于校園環境進行了科學的規劃、設計、打造。如今,踏進跨小似乎步入了蘇州園林和古吳軒書齋。
校門口象征著積極進取,永無止境的豆豆雕塑翩翩起舞;大廳里象征著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兩本石頭大書;吳文化長廊上宮燈搖曳,掛簾、欄桿具有蘇州園林風格,豆園中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的花木布局,梅園、桂園的鵝卵石小路蜿蜒曲折,生態園池水蕩漾,竹園曲徑通幽,一個個休憩的亭子和長凳都讓人感受到了玲瓏剔透的吳文化書香特色。
“硬環境”亮眼,“軟環境”更勝一籌。細看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每個角落都在向學生傳達出“吳文化”的教育信息。在學校的走廊墻壁、立柱等處,你可以看到蘇州的人文歷史和風情、現代社會文化的發展成就、學校積淀的吳文化底蘊和師生活動的成果等;在每個班級的吳文化專版上,你能看到學生平時收集到的有關吳文化的一些小知識和圖片;學校的專題網站上,是對校本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的拓展延伸……吳韻書香為育人營造了濃濃氛圍。
二、開發校本課程――吸納博大文化精髓
吳文化博大精深,是學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如何挖掘適合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如何構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吳文化知識體系?如何在各學科教學中實施滲透?課題研究中,這些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
近年來,學校借助蘇州職業大學吳文化研究所等高校的外力,開發、修訂、出版了融合了吳文化精髓的校本教材《吳文化一百課》,并結合課程資源,根據各年級段的學習內容,編寫了相關的課程標準及實施方案。利用晨會、班隊、品生品社,系統地進行《吳文化一百課》的教學。與此同時,教師還通過整合課程資源,將吳文化知識傳播融合在語文、美術、音樂、勞技等課程學習活動中,開展跨領域學習,拓寬學習空間。此外,學校從江蘇昆劇團、蘇州評彈博物館、蘇州群藝館等單位聘請了著名的專業人士來校執教,昆曲、評彈、國畫、桃花塢木刻年畫等一些吳文化光彩奪目的碩果相繼進入跨小的課堂。評彈藝人的長袍醒木、昆劇中飄逸瀟灑的水袖蘭花指、委婉典雅的民樂曲調、墨香撲鼻的秀美文字、古樸風情的手工藝給孩子們帶來了吳文化的濃濃滋潤,使他們充分感慨生活、成長在這方土地上的幸福和自豪。
實踐告訴我們,只有科學系統地傳承吳文化,才能真正吸納吳文化的精髓。
三、豐富實踐活動――探尋源源文化奧秘
1、大師引領。為了更好地讓吳文化的種子在全體師生心中生根開花,提高師生的吳文化素養,積極探索吳文化教育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的創新,學校開設了“吳文化大講堂”,有計劃地邀請吳文化的專家蒞校指導。
蘇州職業大學吳文化研究所所長吳恩培教授的“吳文化的誕生、發展與蘇州城市精神”告訴我們,鮮活、靈動、溫潤、智慧的“水文化”是吳文化的重要特質,賦予吳地人求變進取的文化秉性。亞太世遺專家的講座讓我們領悟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學校將通過英文版《吳文化一百課》,把世界文化遺產教育與吳文化教育相融合。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桃花塢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房志達老師的“老少同堂話木刻,薪火相傳承非遺”系列活動,證實學校讓吳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信心……
大師們的吳文化系列講座,讓大家對腳下這塊熱土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為大家能更好地學習吳文化、踐行吳文化、弘揚吳文化奠定了基礎。
2、自主探究。感悟“食在蘇州”:黃天源的糕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彩芝齋的糖果、玄妙觀的梅花糕、海棠糕,一家家老字號飲食名店、一道道蘇州名菜、名點,走走看看、說說比比、做做嘗嘗一系列蘇州飲食文化體驗活動,讓孩子們深深感受到生活在蘇州這人間天堂的幸福。
探究蘇州的橋:水是蘇州的命脈,橋是姑蘇的標志。蘇州的每一座古橋,都有著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有著它獨自的風姿與神韻。橋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更賦予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我校為期一周的科技節在讓校園掀起了學科學、用科學熱潮的同時,更讓孩子們深刻領悟了蘇州 “東方威尼斯”美名的蘊意,激起了全體師生對水城姑蘇靈性和魅力的敬嘆和神往。別樣秋游:結合《吳文化100課》古鎮探幽――同里、蘇園十紀――退思園,策劃組織了魚米之鄉、文化古鎮秋季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從課本走向生活的游覽,讓學生走進園林,走近吳文化,在自主探究中獲取吳文化知識。吳文化一百問:每周的紅領巾廣播中增設了“吳文化一百問”專欄,開播以來成為了跨小少先隊活動的一大亮點。擂臺賽、知識大觀園、演講、辯論……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了學生自主探尋吳文化奧秘的動力。
3、舞臺展示。我們都知道展示的舞臺最精彩,自信的學生最美麗!學校的藝術節活動中,昆曲、評彈、桃花塢木刻紛紛登場亮相。一曲由學生表演的昆曲《驚夢》《昆韻》讓場內小觀眾喝彩聲不斷;評彈《蘇州的月亮》《太湖美》在小演員們優美的的舞姿中被表演得惟妙惟肖;學生們的桃花塢木刻年畫作品雖還稚嫩,但那幽雅古樸的姑蘇韻味已撲面而來……從那一個個與鄉土文化交融滋潤學生心靈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汲取地域文化養料,創新轉化,不僅綻放了古典藝術之花,也已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生動記載。
橫街中心幼兒園,作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之一,對開展幼兒甬劇戲曲藝術教育責無旁貸。而且橫街充滿濃郁鄉土風情,承載著諸多的民間故事。著名作品《天要落雨,娘要嫁人》便是起源于橫街當地,《田螺姑娘》、《半把剪刀》、《雙玉蟬》等經典劇目也是曾經民間傳唱的“流行曲目”。
一、甬劇發展現狀分析:
時過境遷,如今的甬劇已沒有了你方唱罷我登臺的局面。50、60中老年逐漸淡忘、70、80年輕人似曾聽聞、90、00新生代從未知曉。甬劇已陷入了低谷。為何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問題?筆者在幼兒園內,對大班段100名寧波籍幼兒家長發放了調查問卷《甬劇知多少》,由數據中可以看出當代寧波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地方劇種的認知度極小,甬劇面臨的市場萎縮與觀眾流失的程度不言而喻。(如下圖)
調查: 甬 劇 知 多 少
年齡段 你知道甬劇是寧波地方戲曲嗎? 你有曾看過幾部甬?。浚〝盗浚?你能說出幾個甬劇著名演員名? 抽樣人數
知道 不知道 沒有 1部 2部 更多 不認識 1-2 3個以上
50、60中老年 90% 10% 0% 10% 10% 80% 5% 70% 25% 100
70、80中青年 54% 46% 21% 50% 25% 4% 48% 40% 12% 100
90、00青少年 7% 93% 100% 0% 0% 0% 100% 0 0 100
造成甬劇如此蕭條的原因主要有:
1.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生活節奏和審美觀念的變化
以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單調,沒有多元化的選擇,如偶有“熱鬧非凡”的戲曲表演將會興致勃勃、有始至終的觀賞并還能樂此不疲的看第二、三遍;如今,電視、電影、網絡等高科技影象設備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沖擊甚至取代了戲曲的鼎盛春秋,造成人們對更高質量藝術與美的追求,僅靠一方舞臺、幾塊布景起家的甬劇很難經得起時代的挑戰。
2.甬劇自身特定的藝術形式,限制了改革發展的模式及新元素的融入
學習甬劇必先會寧波方言,必先掌握特有的曲調、程式化的戲曲動作、舞蹈肢體語言等多種藝術元素??梢?,甬劇藝術不像現代流行娛樂這么的通俗易懂,易于言表,易于接受。這也正說明傳唱甬劇藝術本身未適應新時代,未及時將自己與時代結合,既脫離了民間土壤的滋養也脫離了觀眾。同時,繁忙的現代人已少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劇場欣賞戲曲藝術,而戲曲等舞臺藝術的固有屬性決定了演員要求在劇場與觀眾面對面地交流,缺少了觀眾與演員的互動,便成為其致命弱點。
3.甬劇人才流失斷層現象嚴重,造成甬劇遺產瀕臨失傳
社會對甬劇的認識熱情很低,且在寧波僅有一個劇團的支撐,造成了甬劇演繹的新生力量的缺乏,出現斷層現象,沒有人才沒有臺柱,市場號召力也大為遜色。“劇團需要新血液,甬劇需要新突破”這是甬劇團負責人現今最迫切的心聲。
二、探索甬劇園本化傳承與發展途徑
現行的幼兒園教材中鮮少出現戲曲類的教育內容。戲曲教育本身是一個時代本土文化的特定產物,它有很大的探索價值和發展空間,而幼兒園的個性化發展恰恰需要文化支撐,本土文化土壤恰是最適于幼兒成長的軟環境,對幼兒本身發展和幼兒園品牌建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了解甬劇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查閱了相關的理論及政策后,我們嘗試提出了甬劇進入幼兒園的途徑及實施步驟。
1.注重普及提高,感受甬劇魅力
從幼兒園、幼兒、教師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傳承模塊分成全園幼兒教學及“竹之韻”甬劇團培訓兩方面展開研究。面向全體幼兒即讓園內不同年齡段的每個幼兒都能接觸感受傳統藝術,熱愛甬劇、愿意參與甬劇學習和表演?!爸裰崱别畡F培訓即注重幼兒個體差異,挑選園內中大班幼兒的精英,在日常行動研究、觀察調查中找尋適合培育的甬劇小苗子,進行深入的強化培養,通過小票友的多元展現達到研究的最佳效果。
圖示說明:
2.實踐三個層面,發展甬劇文化
甬劇藝術是用寧波地區方言演唱的一個小劇種,它的音樂曲調豐富,表演手法獨特,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甬劇文化與幼兒園教育交融產生更富時代感的藝術產物,同時促進幼兒個性化成長,使幼兒“在學習甬劇中體驗快樂,在快樂表演中感受幸?!?,我園計劃通過三個層面來傳承發展甬劇文化。
3.立足甬劇園本化,融入幼兒活動
甬劇進幼兒園的園本化過程是培養群眾、擴大甬劇鑒賞群體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使甬劇成為幼兒喜聞樂見、樂于學玩的內容,是提高幼兒甬劇愛好興趣的關鍵。
第一,精心創設與主題相符的具有鄉土文化氣息的環境。注重隱性和顯性、靜態和動態,利用主題環境、區域活動的創設,將甬劇文化有機整合,滲透于一日生活及園所環境創設中。我們會對幼兒園的走廊、過道進行規劃,張貼各種甬劇藝術家劇照、著名劇目圖片,簡單的甬劇小知識畫圖等,使幼兒置身于濃濃的藝術氛圍中。同時還會創設甬劇表演專用室,提供表演服裝、道具為孩子的自主性特色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第二,根據幼兒不同年齡特點及班級特點,創設不同的甬劇特色環境。小班注重創設與生活習慣有關的特色環境,中班注重創設與友愛互助相關的戲曲特色環境,大班可創設與分享合作相關的戲曲特色環境。平時盡可能地利用墻面、空間創設班級主題環境,使每一個教室都有一塊“甬劇天地”,讓人一進入活動室就感受到甬劇藝術氣息。同時根據班級特點,開設各具特色的戲曲活動曲,讓幼兒能在活動區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藝術修養。
第三,搭建成長小舞臺,提供表演機會。每學期將開展“甬劇大擂臺”、“甬劇知識搶答”、“你唱、我唱、大家唱”、“我是小小甬劇迷”等一系列活動,通過搭建藝術表演的小舞臺,為園本課程特色資源建設譜成一道亮麗風景線。同時將更好的利用社區資源,開展慰問、下鄉演出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幼兒園甬劇培訓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