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灌溉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做法;成效;民樂縣
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總面積3687km2,耕地面積8.6萬/hm2,轄10個鎮和1個城市社區管委會,總人口2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86萬人。全縣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區,同時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糧食穩定增產的“最大硬傷”和“明顯短板”,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57%,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29%。近年來,民樂縣堅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穩產增收的基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穩定糧食生產空間,強化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杜絕增量、消化存量、嚴治拋荒、深挖潛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入推進,民樂縣把過去在水務、農業、國土、農業綜合開發等單位實施的項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及資金集中整合到民樂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實施,逐步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統一規劃、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徹底結束了過去涉農項目各自為戰、建設資金“撒胡椒面”的狀況,將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有機結合打出一套“組合拳”,走出了一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從示范點建設到全縣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富民之路,不斷補齊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短板,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有力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良田,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能力,促進了全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截至2020年底,民樂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441萬hm2,全縣糧食總產量達31.91萬t。
1主要做法
1.1加強組織領導,推行項目建設“雙管”法人制
為加強對民樂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政府牽頭主導、部門分工協作、鎮村齊抓共管、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民樂縣委、縣政府成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作為“主管”法人,全面負責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重點加強部門間的技術交流和工作協調;同時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設、群眾籌資籌勞、矛盾糾紛化解、工程建設管理及質量安全等工作的實施,項目鎮成立由鎮長任組長、項目村村干部為成員的項目建設協調工作組,作為“片管”法人,嚴格落實項目主體責任和質量終身責任制。項目實施過程中廣泛宣傳,引導各項目村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全過程,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整體推動全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形成了由點到面、集中連片的良好局面。進而推動了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約化經營水平。
1.2加強資金整合,多元融資重保障
民樂縣耕地南北落差大,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單位面積投入資金較多,按照國家統一標準補助,項目缺口資金比較大。為切實解決項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民樂縣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積極落實縣委、縣政府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爭取地方專項債券、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引導群眾籌資投勞等方式,統籌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設。提高資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點,高效配置公共財政資源,形成項目資金科學、合理、規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農田建設資金整體效益,建成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1.3規范工程建設管理,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過程中,把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推廣應用作為戰略重點和優先領域,科學規劃、精心組織,認真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設單位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的質量保證體系和安全控制體系,確保工程建設任務按期全面完成。同時,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與農業產業布局、設施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有效改善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著力在規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體現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要素,為發展現代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礎條件。
1.4推行企業委托代建,集約經營提效益
在“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前提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積極推行企業委托代建,引導有能力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采取以土地流轉費抵頂群眾自籌資金的方式,確保項目投資足額到位,助推項目建設按期順利進行。同時,針對長期以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農業耕作機械化實施的實際情況,積極推行以“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為主要內容的“一戶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塊,一塊一產業”的基地生產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問題,方便了機械化作業,機耕費由原來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勞動成本,實現了以土地整理推動土地流轉、以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以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推動農業向集約化發展、農民向職業化轉型、農村向城鎮化邁進。
1.5突出建設管護并重,健全機制促長效
堅持把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內容,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采取“管灌+滴灌”雙模式設計,實現了粗放農業向精細農業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按照“建管結合、建管并重”“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村集體管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長效管護機制。制定了《民樂縣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實施方案》,明確了產權歸屬和管護主體,項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標準向土地流轉經營主體收取管護資金,由村委會統一支配,用于高標準農田設施后續管護與維修。強化管護責任,把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有機銜接、有效統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運行與管護制度,形成建管護一體化的新機制,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確保農田水利設施長期良性運行。
1.6深化“三變”改革拓展,利益聯結助農富
為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推動農業規?;l展、農民持續增收中的帶動作用,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形成的各種固定設施資產,通過市場化運作變成股金管理,讓村集體和農民群眾享受入股分紅的收益。同時,將新增耕地全部歸集體所有,按照“村集體資產+經營主體+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使后續管護經費得到有效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以來,逐步形成了以現代戈壁農業為引領、六大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體系。
2建設成效
通過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明顯提高,項目區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農田灌溉保證率明顯提高。同時,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別是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灌水條件,減輕了田間灌水、施肥的勞動量,大量節省了田間勞動力,使得農民有更多的時間通過勞務輸出創收。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持續提升,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農增收作用日益凸顯。
2.1保障了糧食安全
通過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民樂縣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現代農業生產新格局,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農田抗災減災、旱澇保收能力明顯增強,耕地質量至少提升了1個等級,單位面積產量穩步提升。玉米等糧食作物平均產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產能提高了10%~20%;馬鈴薯(大西洋)平均產量由原來的37.5t/hm2提高到現在的52.5t/hm2,產能平均提高了40%。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進一步夯實了全縣糧食安全根基,有效實施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2.2促進了企業增效、財政增稅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項目區耕地變成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更適合大型機械作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競相流轉土地,2021年民樂縣規模流轉土地面積達3.773萬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業一基地”規?;洜I模式發展產業,積極引導發展訂單農業,帶動全縣種植馬鈴薯1.467萬hm2、高原夏菜0.667萬hm2,為全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企業生產成本明顯降低、產出效益明顯增高、財政稅收貢獻突出,實現了企業增效、財政增收的“雙贏”目標。
2.3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農業耕作機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趨向規模化經營,吸引了更多的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戶前來洽談土地流轉事宜,項目區土地流轉費用由原來的3000~4500元/hm2增長到現在的7500~9000元/hm2,群眾財產性收入明顯增加。土地規模流轉將青壯年勞力徹底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外出務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時,吸納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務工,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規?;⒕毣l展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等特色產業得發展,在耕、種、防、收等環節,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托管服務,實現規模種植、集約管理、訂單銷售,促使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向現代農業產業集中,推動全縣農業從傳統、粗放、低效型向現代、集約、高效精細型轉變。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態屏障
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過程中,廣泛推進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農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農藥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資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實現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著力改善了土壤性狀,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將節約的水資源用于發展戈壁農業和生態綠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使民樂的山更美、水更清,實現了戈壁變綠洲、荒灘變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3結語
1解決了灌溉的問題,消除了旱情帶來的災害。農業生產主要追求糧食產量,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為主,但是這些作物如果在沒有水或者在水資源比較缺乏的情況下會極大地影響其它們的產量,比如遇到大旱之年,農作物連命都保不住,那還來的產量,可以說是顆粒無收,這樣農民白白辛苦了一年的勞作將毀于一旦,收入更無從提起,農民本來就是以種莊稼為主,如今莊稼沒了,這會給農民的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堅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可以滿足糧食作物的生長需要,解決了灌溉問題,消除了災情的災害,給農民也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2改良農田水質。近年來,水污染帶來的水環境惡化、水質破壞問題日益嚴重,給水產養殖帶來了負面影響,死魚、死蝦、死蟹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水產養殖業發展較快,對水源水質的標準要求更加嚴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質破壞,會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會影響到農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質不能保證所引發的矛盾相對增加,這也是農民時刻關注的問題,因此堅持水利工程建設可以改良農田水質,對于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節約了農田用水,減少了農田灌溉用水損失。在大澇之年農田通水不缺少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建設將多余的水積攢起來,以便以后莊稼需要水時可以隨時放水灌溉。另外,蔬菜、瓜果、苗木、花實施節水灌溉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保障.加大農業節水力度、減少灌溉用水損失,有利于解決農業面的污染,有利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是一項革命性措施,必須擺在農村水利建設的突出位置.要加大節水設施與節水技術的推廣力度,扶持節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滲渠系配套,合理發展噴、滴灌工程,重點發展淺濕灌溉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對主干渠道逐步實現襯砌化,這都大大減少了水資源的不必要的浪費,起到了節約農田用水的目的。
4排除了農田大澇災害。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對農田灌溉、排澇、降漬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要加強對灌、排、降技術標準的研究。今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切實提高供水保證率和農田排澇能力的標準,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標準的灌排服務,避免了大澇災害對農作物帶來的損失。同時,要加強農業產業結構的規劃研究,以利于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發揮更好的作用。
關鍵詞:水利工程;問題;對策
一、目前農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要問題
1.管理機構觀念比較落后,專業技術人員較少,業務水平普遍偏低。負責設計工作的大多來自基層,整體設計水平不夠高,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術以及實踐經驗。一般情況建造時多數只重視功能的需要而建,對于藝術及美觀沒有考慮也不重視,多數水利工程粗老笨重。工程建成之后,只知道使用,對于維護管理沒有重視,從而造成水利工程由小的問題,發展到大問題,同時出現損壞老化失修的問題,最后擱置無人問津。
2.監控措施不完善檢測手段落后。很多基礎水利工程根本沒有建立完善的質量監督體系,更沒用行之有效的質量監督監控措施,一般小工程都是停留在目測上,僅憑直觀下結論,也不使用先進的儀器、檢測設配,更缺乏監管人員,在實施質量監控活動時沒有強有力的說服力。
3.農村宏觀發展環境發生的變化。目前農村建設的投資環境以及政策環境都在不斷發生根本性變化。在農村水利建設由政府開始向村民自主轉換,從出工開始向出資代勞轉變,由指令性計劃開始向指導性意見轉變,最后形成政府組織號召轉變為一事一議。
4.農業產業結構需要調整。糧食產量是農村產業主要重視追求的目標,在農村一般水利設施工程都是為了糧食農作物生長的需要配套安排。隨著種植業調整,農產品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的糧食轉變為,瓜果、花卉、苗木種植,對抗旱灌溉水利工程質量的要求大大的提高。造成農村的配套水利設施出現了與水利發展不相適應。
5.對于水質的要求不夠重視。社會的發展導致水污染的比較嚴重,由于水質不達標,直接對人身體造成傷害,同時也會影響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當前因水質得不到保證所引發的矛盾在不斷增加,同時也影響水資源費以及水利工程水費的收繳。
二、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意見與對策
1.正確解讀水利產業政策。農村水利建設可以分為,一種是以社會效益為主,公益性較強的的項目,一般指防洪除澇工程,農田灌溉、水土保持工程、水資源工程。另一種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并兼有一定社會效益的項目,通常是指水面養殖、供水、農田灌溉工程、水利綜合經營等。農田灌溉工程是糧食增產的工程建設,農民應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主動去建設去經營。
2.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不等不靠、迅速發展、抓住機遇、勇于開闊創新。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各地水利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有利于水利事業發展,提高經濟,有助于農村發展的標準,大力加快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
3.強化認識,加強水利工程的管理。加強教育群眾,清楚認識到管理好水利工程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宣傳,提高群眾對水利工程的管理認識,要積極探索有效措施,管理好水利工程建設。
4.加大基層水利技術人員的培。對于鄉鎮技術人員,要有計劃,合理安排培訓,能夠適應崗位需要以及生產要求。鼓勵職工在職學習,不斷提高整體的素質,在基層使水利人力資源切實得到保值與增值。
5.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建立質量的激勵機制,因質量是工程的生命,不斷加強對水利職工質量意識與質量管理的培訓,鼓勵群眾對質量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6.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力度。目前水污染給環境帶來惡化,水質破壞比較嚴重,水土流失也非常嚴重,直接影響農村的生態環境。重視農村水環境的治理,保護好農村水資源,創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居住的條件,所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尤為重要。
7.改進監控,提高檢查。購置必要的檢測儀器設備,對于工程需要的材料,施工的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合理抽查,同時獲得準確、客觀、公正的監控數據。
8.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村實施節水灌溉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保障。提高節水設施與節水技術的推廣力度,努力完善防滲渠系配套,合理有效發展,噴、滴灌工程的發展。
9.提高農村灌溉工程質量的標準。水利基礎建設必須符合農田結構的發展調整,需要合理安排。切實提高供水保證率和農田排澇能力的標準,更好地為農村生產生活提供高標準的灌溉工程。
該《辦法》是山東省農田水利發展史上的第一部政府規章,是山東省民生立法上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施行,標志著山東省農田水利管理工作步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該《辦法》是在國家無上位法、省外基本無參考的情況下制定的,可以說是一部開創性的立法,有許多亮點和創新點。
將從根本上解決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山東是我國的農業大省、糧食主產省份之一,農田水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山東以約占全國1%的水資源灌溉了約占全國6%的耕地,生產了約占全國8%的糧食,養育了約占全國7%的人口,完成了約占全國25%的農產品出口,創造了約占全國8%的農業增加值,支撐了約占全國10%的經濟總量。但是,山東水資源嚴重短缺,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年用水總量中68%為農業用水,用水比重嚴重“偏農”。
目前,山東省已建成各類農田水利工程200多萬處,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基本形成,保證了一般年份應對旱澇災害的能力,全省總灌溉面積達到835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480萬畝,旱澇保收面積為5470萬畝,為連續十年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曹金萍說,雖然山東農田水利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整體來看,農田水利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與實現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要求相比,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需求相比,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制約糧食安全、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硬傷,主要表現在:一是投入機制不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配套程度差。因長期投入不足,加之原有工程建設標準低,全省灌排設施不配套問題突出,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在70%以上,田間工程配套率為55%,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達標率更低,僅有40%左右。二是規劃和建設標準不統一,制約農田水利規模發展。目前,相關涉及農田水利的項目規劃因其編制部門、依據、原則、重點、內容、區域、時限要求不一致,不僅造成工程質量標準差異,也極易造成重復建設,影響投資效益發揮。三是管護措施不到位,工程難以實現長效運行。因產權不清、使用和維護主體不明,加之后續缺乏維修養護資金,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四是立法不系統不全面,農田水利工作缺乏法律約束。農田水利工作涉及政府、部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因缺乏法律依據和規范,存在政府主導責任不清、多頭管理協調難度大、群眾參與度低等諸多問題。
《辦法》作為一部規范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政府規章,從法律層面確定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其他社會力量在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中的職責和權利,形成農田水利事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將從根本上解決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
《辦法》在內容上有六大創新
《辦法》圍繞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環境生態化的目標要求,對農田水利規劃、建設、管護、使用、監督管理等各項內容進行了規范,為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提供了法律依據?!掇k法》主要在六個方面有所創新:一是農田水利實行統一規劃布局;二是明確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機制;三是強化農田水利工程的質量控制;四是明確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主體和資金渠道;五是明確農田灌溉用水的管理;六是強化農田水利工作的監督管理。
創新一:農田水利實行統一規劃布局,將編制農田水利規劃放在首位
為避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切實提高資金效益,《辦法》將編制農田水利規劃放在首位,要求以規劃為依據統籌安排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掇k法》對農田水利規劃的編制程序、內容和效力作了明確規定,規定了規劃的編制主體和基本要求,明確了規劃的基本內容,規定了規劃的法律地位,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的組織、協調職責。
《辦法》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糧食高產創建等農業發展規劃、林業發展規劃、生態保護規劃,以水源為依托,以灌區為基本單元,統一編制農田水利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并向社會公布。編制農田水利規劃應當采取多種方式,聽取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村民以及有關專家的意見;農田水利規劃應當包括水源保障、工程布局、工程建設、節水措施應用、管理能力建設以及生態保障措施等內容;經批準的農田水利規劃是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工作的依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嚴格執行規劃,不得違反規劃建設農田水利工程。農田水利規劃進行修改的,應當按照規劃編制審批程序報經批準;新建、改建、擴建農田水利及其他涉及農田水利的建設項目,應當符合農田水利規劃,并在辦理項目立項審批、核準或者備案手續前,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水資源論證。
創新二:明確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機制,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機制
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是關鍵。針對當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辦法》提出了政府主導、主體多元的投入機制,提出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和農民群眾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農田水利投入機制。
《辦法》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穩定增長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機制,逐步增加農田水利專項財政資金,并從國有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10%專項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應當優先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農民投資投勞和社會投資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建設的農田水利工程應當給予適當補貼,符合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條件的應當優先納入獎補范圍。
創新三:強化農田水利工程的質量控制,對建設標準和竣工驗收等進行了統一規定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為保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確保工程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辦法》強化了農田水利工程的質量控制,對建設標準和竣工驗收以及質量保修等作了統一規定。
《辦法》指出:屬于基本建設范圍內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應當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建設監理制、招標投標制和合同管理制,其設計、施工、監理應當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其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執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應當執行國家和省有關水利工程建設的標準和技術規范,所需材料和設備的質量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和要求。國家規定節水灌溉水利工程所需材料和設備應當經過節水產品質量認證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認證,未經認證的,不得參與工程招投標;農田水利及其他涉及農田水利的建設項目竣工后,應當按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標準的有關規定進行驗收。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農田水利工程實行質量保修制度。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圍內發生的質量問題,由施工單位負責維修并對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
創新四:明確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主體和資金渠道
水利工程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山東省高度重視工程運行管護問題,積極探索農田水利管理模式,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經驗和做法,《辦法》進一步明確了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主體和管護資金來源渠道。
《辦法》指出:大中型農田水利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水利工程管理機構負責管理、維修、養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由投資者確定管理主體和管護方式。鼓勵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參與工程管理、維修、養護;大中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與維修養護費用由本級財政承擔,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與維修養護費用由受益者承擔,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各級人民政府可以從土地出讓收益計提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中,安排日常維護管理費用;農田水利工程運行與維修養護資金應當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挪用和截留。
為避免農田水利設施受到人為破壞,對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運行維護,《辦法》也作了規定。相應的一系列規定,將大大提升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水平,保障工程長期良性運行。
《辦法》指出:在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內從事取土、采石、挖砂、排污、傾倒垃圾、棄渣以及在渠道內設置阻水建筑物等影響工程運行、危及工程安全等活動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法律、法規未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補救措施;情節嚴重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予以賠償。
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防汛抗旱供水專業服務組織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強化其水利公共服務功能,加強對農田水利工程的維護管理。防汛抗旱供水專業服務組織的公益所需經費由政府承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田水利工作的考核,建立和完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運行維護獎懲機制。
創新五:明確農田灌溉用水的管理,規定農田灌溉用水實行計劃用水、有償用水、鼓勵節約用水
《辦法》指出:農田灌溉實行計劃用水??h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合理確定農業灌溉用水量,制訂灌區水量分配計劃。水利工程管理機構或者鄉鎮水利服務機構負責制訂相應的用水計劃,并報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組織實施;農田灌溉用水實行有償使用,計量收費,逐步實行終端水價制度和計量水價制度。具體價格由價格主管部門會同水行政主管部門核定。農田灌溉實行節約用水、定額管理,逐步推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推廣使用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節水效益明顯的,應當給予獎勵;農民購買的節水設備與產品,應當按照規定給予農機購置補貼。
創新六:強化農田水利工作的監督管理,依法劃定管理和保護范圍
《辦法》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執法巡查制度和違法行為舉報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農田水利工作中的違法行為,保障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和工程正常運行。
農田水利工程應當依法劃定管理和保護范圍。國有灌區的灌排干、支渠以及閘壩、水電站、排灌站等工程的管理和保護范圍,按照《山東省灌區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執行。其他農田水利工程由鄉鎮人民政府按照相關標準組織劃定保護范圍。
確?!掇k法》各項規定真正落到實處
東昌府區是聊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面積1254平方公里,轄八個鎮、兩個鄉、十個街道辦事處、兩個工業園,共994個行政村,現有人口104.4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74.79萬人,占全區的72%,耕地面積118.88萬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區,水利建設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現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普遍存在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等問題,成為了制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東昌府區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目前,東昌府區水利工程已基本形成了以徒駭河、馬頰河和位山引黃灌區一、二、三三條干渠為骨干的水利工程排灌網絡。徒駭河區境內長度47公里,流域面積816.4平方公里,馬頰河區境內長度36.6公里,流域面積380平方公里,七條排水支流總長度119.3公里,支流以下排水溝105條。位山引黃一、二、三干渠區境內長度分別為76.9公里,分干支渠56條,支斗渠600余條,區內各類配套建筑物3700多座。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8%以上?,F有大中型泵站11座,小型泵站30座,初步形成了東部以孫堂干渠為主線、西部以揚水泵站為龍頭的引黃灌溉體系;現有7條主要排澇支流,排水支溝56條;農田基本建設各類配套建筑物3000余座;東昌府區現有灌溉機井14426眼,管灌、噴灌、微灌灌等項節水灌溉工程各有5.175萬畝、0.15萬畝、0.09萬畝。
2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
2.1區域內的排灌基礎設施因修建標準低、使用年限過長東昌府區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出現了工程修建標準低、配套不健全等問題,由于長期的只重運行,不重管理的現象,而致使工程設施普遍存在滲漏現象、老化嚴重,工程效益衰減農田灌溉用水率得不到保障,致使農作物減產,農民減收。
2.2由于缺乏資金的有效投入渠道,前期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質量差、老化失修等問題未徹底解決,再加上后期維修、保護等日常管理措施滯后,現有的蓄水能力已經遠不能滿足農業的生產和發展的需要。
2.3工程運行長效機制難以建立,農田水利工程普遍沒有管護人員和管護經費,只重建設不重管理的現象又普遍存在;管理中的權屬不清、責任不明的問題一直未解決,部分工程因管護不當,損毀嚴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給當地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不便。
3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建議
3.1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為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損毀日益嚴重、渠道老化、灌溉水利用系數不高等現斛,東昌府區于2010年就著手于全區的農田水利規劃的編制工作。圍繞“安全保障、生態示范、節水高效”的目標,建立穩產高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現代農田水利體系,并將根據規劃逐年對老化失修的水利設施進行改造,使灌溉保證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確保區域內農田的水利設施全面覆蓋。
3.2建立健全管護制度
在加強主管部門對農田水利工程的監管力度與技術指導的前提下,應先做好農田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將農田國水利基礎設施牙用村集體所有,明確產權。其次,明確工程管護主體,充分調動農民自身積極性,因地制宜地把路、林、井、電、管道、溝渠、橋涵閘等的看護有機的結合起來。深化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要按照有利于工程管理,有利于建立工程長效運行機制,有利于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的原則,明晰工程產權,落實工程管護主體與責任。對公益性較強,經濟效益又不明顯的農田灌排,建立基層用水戶協會的方式,強化農民群眾作為水利建設和管理的主體。形成以用水戶管理管護為主、水利部門指導為輔的工程管護機制,確保工程建的好、管得好、用的好。
3.3精心組織實施,確保工程質量
為確保工程的建設質量,采用公開招標方式,按照“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嚴格工程招投標制度,確定工程的建設施工單位。聘請有資質的監理單位開展施工監理,嚴把工程質量監督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安全施工和工程質量,實現水利工程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真正解決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4結語
關鍵詞:淺析;小農水;工程建設;發展方向
近年來工程PPP承包模式在建筑業大力推行,尤其在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PPP模式是政府、盈利性企業基于某個項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關系,以各參與方的“雙贏”或“多贏”作為合作的基本理念,廣納各路資金,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推動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一、工程建設的背景
項目區雖然近年來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其主業仍然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業目前仍是該區域經濟的基礎產業。農田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支撐和保障能力明顯不足,工程設施完好率低,防洪、除澇、灌溉標準不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旱澇災害作為主要自然災害之一,仍在制約著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1、防洪排澇抗災標準不高現有防洪除澇工程標準相對較低,橋梁、涵閘等工程老化、設備陳舊,險工隱患較多。排水系統存在工程配套不全,溝道淤塞等問題。2、水資源利用率較低項目區現狀由于缺乏較為系統的農田水利規劃,存在盲目打井,盲目提取地表水的情況,造成當地水資源分配不合理,水資源利用率較低。3、農田水利投資規模小,主體單一。目前項目區農田水利投入仍主要依賴于國家和省級財政,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投入水平較低,歷史欠帳多,農田水利的投融資體制尚未真正建立,導致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4、水利建設與美好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建設、交通工程及林網工程等結合不夠。以往水利建設只強調水利方面的單一功能,不能很好的發揮水利建設所體現的多功能性,如生態環境等。5、農田水利管理體系不適應水利發展的要求。受傳統計劃經濟觀念影響,該縣水行政管理體制尚未理順,涉水事務多頭管理,難以形成合力,良性運行機制尚未形成,行業管理亟待加強?;诖爽F狀,為全面提升該縣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該縣將進行河道疏浚工程、防洪除澇工程、灌溉工程、面上配套工程、農村飲水工程等建設。
二、項目實施的難點
1、地方政府對項目規劃內容的增減較隨意。原項目規劃書中有的橋涵、閘壩、溝渠,在實施中受征地、拆遷影響,或老百姓阻擾、要求而改變。比如,原規劃書中的某條道路已施工結束,后期應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強烈要求沿線增加一座小橋;鄉村道路設計等級畢竟不高;為了實施小橋,這樣可能會在后期橋梁施工中因大型工程車輛頻繁進出,對前期澆筑好的混凝土道路產生破壞。溝渠和涵閘施工方面亦如此,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工程投資。2、項目涉及到交通、農業、林業、電力等多部門,地方協調工程量大;部分老百姓受封建迷行思想影響,阻礙橋梁等構筑物按規劃設計實施。3、工程點多、面廣、區域跨度大,施工現場質量監管不易全覆蓋;業主、監理、施工方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QQ群、微信群),利用施工現場的每個工序圖片、視頻進行實時跟蹤動態管理。
三、實施項目取得的成效
物質裝備水平實現新突破。示范區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達到51.7%,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6個百分點,意味著示范區農業機械化進入新階段。
農業經營管理展現新活力。以單個經營面積50畝為標準進行監測,示范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55.5%、畜禽規?;B殖比重達到63.7%,農戶參加農民合作社比重達到46.4%,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到2:1,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加快推進。
農業支持保護注入新動力。示范區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7.2%,單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信貸資金投入達到0.9元,農業保險深度加快發展,財政與金融雙輪驅動示范區建設成效明顯,為破解現代農業資金約束探索了有效的途徑。
農業產出水平邁上新臺階。示范區糧食單產、勞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達到467公斤/畝、2.9萬元、1.2萬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3%、22.9%、34.3%,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高位平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