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觀經濟學概括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微觀經濟學與企業管理的關系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企業的管理思想也進人到一個新的階段,“企業決策理論”開始成為微觀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微觀經濟學和企業管理,兩者是有共性的,并且呈現出一種相互融合和促進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微觀經濟學和企業管理有著相似的發展背景和共同進步的社會條件,兩者都運用到了數量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因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將微觀經濟學作為支撐,運用“線性規劃”“博弈論”等方式可以幫助企業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在經濟學當中,微觀經濟的意義之一就是選擇,而企業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決策,兩者的統一性使得微觀經濟學能更好地在企業管理中發揮作用。
二、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不足的問題
企業的經濟資源從管理角度上來劃分,可以分為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是與企業微觀經濟相關的,判斷企業資源是否缺乏一般也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很多企業受到貸款困難、資金運用不到位等經濟條件的限制,致使規模和物質條件得不到提升,企業設備更新困難,甚至影響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難以滿足生產要素最優組合的前提條件,并且在技術上缺乏資金支持又導致企業人才力量薄弱,發展速度與社會脫軌,產品設計局限及科技含量低下而落后于市場,這也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致使一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所以,市場拓展與合作共贏是“開源”,合理分配有限資源降低成本是“節流”,都能夠為企業生存和發展提供動力。
2.企業組織結構及管理模式問題
有些企業管理會出現環節斷層的現象,各個部門、生產環節之間缺乏溝通聯系,企業由于各種不必要的環節而增加了成本。管理不善可造成以下問題,如生產效率下降、內部組織運行成本增加、人際關系復雜化引起內耗增加、質量管理難度加大導致產品質量下降、營銷機構設置繁復而使交易費用增加等現象,由于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因素在企業規模變化時會同時產生作用,因此其規律性在企業最優產出決定時要著重考慮。
還有些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過于簡單,雖然經營初期管理的幅度小效率高,更容易出現資源集中、利于統籌分配資金以及對市場反應速度快等優勢,但是隨著企業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會因為信息大量集中、數據繁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太過細碎而降低決策的效率,錯過最佳投資時機,此時企業需要對管理結構進行調整劃分,對內部資源進行更合理的分配,重新尋找一個管理效率與資源利用效率的平衡點。
另外,我國的很多企業是從家族式企業發展而來,其管理模式的直接表現就是決策層之間互為親屬關系,這種管理模式易導致決策的不民主、不科學性,難免出現運營不規范和內部資源分配能力降低等現象,不利于企業的良性運作。
三、利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加強企業管理
1.運用微觀經濟學思路解決人才流失問題
微觀經濟學作為研究市場中個體行為的一門經濟學,是從“資源是稀缺的”基本概念出發的,在個體行為準則上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大的收益。因而,在微觀經濟學的概念中,人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這就要求企業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尊重人才、加強人才的歸屬感使其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詞為“激勵”,即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是獎勵的預期。由于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在微觀經濟學研究中激勵起著中心作用,一位經濟學家甚至提出,整個經濟學的內容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其余內容都是對此的解釋?!笨梢?,激勵同樣適用于企業管理中對于人的管理部分,依據微觀經濟學原理合理地運用激勵手段促進管理者和員工的積極性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基于以上原理有些企業把凈資產增值率、實現利潤增長率、銷售收人增長率、上交稅利增長率和員工平均工資作為主體考核指標,并參考行業平均效益水平來綜合考核評價員工的業績,還有些企業將股權、股票期權等形式納人激勵機制,以動態的思考方式來確定員工的薪酬,由此建立一個能適應市場變化、突出效益的現代企業工資分配制度,同時也將競爭機制引人到企業管理過程當中,更充分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運用得當的激勵方式會使企業管理更趨于制度化和理性化。
2.運用微觀經濟學原加強企業資源的管理
企業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要力爭在有限的經濟條件內最大限度地利用配置到的資源。企業管理目標應該是生存和發展而不只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利潤,現代企業行為目標由直接追求利潤最大化轉為企業在長期穩定發展中實現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有近似意義,而且在實際管理中成本控制比較清晰易管且便于操作和度量,因此企業也可以將利潤最大化轉為成本最小化進行成本管理與決策。日常管理中企業需要關注到生產要素的周轉情況,如合理采購物料、降低成本、管理庫存、最優化生產、銷售渠道擴展、結算方式創新、簡化配送流程等環節。公司除了注意內部的資金運行,還需要把握市場發展的方向,根據經濟的先行指標及時調整生產和銷售,盡量避免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商業影響。
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等問題,企業除了從內部成本處“節流”還可以從“開源”處著手。當今世界正處于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劇和企業國際化經營迅猛發展的時期,企業管理者需要重新調整經營模式以適應發展的需要,缺少獨特資源、要素會阻礙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長久的競爭優勢。由于企業間存在資源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因此建立戰略聯盟既可以鞏固原有資源又可以彌補各自資源的不足進而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這種企業間聯盟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通過溝通處理好企業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保持持久穩固、平等獨立的共贏局面,使企業由合作創新向自主創新轉型,通過增加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達到“開源”的目標。
另外,企業創新也是增加企業競爭力、獲得更多長期可靠資源的有效方式。一些企業在壯大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擴大生產規模,引起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如名噪一時的掉渣餅經營思路。企業要想做強做大長期發展就要時刻關注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增加品牌價值,努力使產品在技術和質量層面保有一定的稀缺性,開發一些市場缺乏但是需求量相對較大的產品,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就要放棄原有的產品,而是可以將其作為發展的副線產品以適應市場需要。
很多企業銷售不佳的原因并非是產品的質量問題,而是本應與之相配的服務得不到提高,使產品的附加價值大大降低。由于良好的聲譽或一個歷史悠久的品牌通常是市場經濟中最有效的信號之一,可以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逆向選擇問題。因此,產品服務雖然在短時間內會占用企業較大資源,但是從長遠來看,通過舒適的消費、使用體驗會引導消費者偏好,開拓潛在市場,擴大產品的需求量。
3.運用微觀經濟學改進企業管理模式
建立起一個合理、完善、適應自身和市場發展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業健康發展,打通內循環,輕松啟動快速反應機制。比如,在一些企業中新興的“網狀扁平化管理”概念漸漸成為一種組織結構新趨勢,它沒有統一強制的中心,每個基本單元擁有高度自主權,單元之間彼此緊密相連,影響不斷擴散成網狀。這種組織結構便于對市場做出反應、消除冗雜層級、賦予員工一定自主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比傳統的“金字塔式垂直結構”更適應當今互聯網時代。但同時企業也需要應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對稱信息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前沿中的主題之一,在“網狀扁平化管理”中同樣存在,如一位員工被賦予一定的決策自主性,在不了解全局戰略時對局部事件進行處理有時會偏離主體意愿。這就需要企業建立一套成熟細化的流程和制度以及監督體系,以避免由于這種信息不完全而產生的判斷差異。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入推進,社會經濟環境迅速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人類重要的認知與行為之一的學習活動也隨之改變,正在從數字化學習向泛在學習邁進。然而,這一趨勢卻對傳統學習方式構成了重大威脅,尤其是高等學校的財經類課程。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呈現出教育資源數字化、教學支持網絡化和學習方式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給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亟待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行為的改變。處在變革節點上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應主動適應時展需求,多角度、多策略構建先進、科學的學習環境,形成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學習范式。
一、微觀經濟學教學環境的變化
(一)知識的全新界定。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類對知識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認識。知識的內涵不斷豐富,知識的外延也趨于擴大,無論從創造、儲存以及傳播方式看,知識均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從內涵上看,當今,知識超越了傳統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分類,擴大到批判性的價值判斷和再創造的應用范疇。從性質上看,知識不再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表征與靜態的經驗積累,而是由主客體相互作用生成的結果。從形態上看,知識的呈現方式也趨于數字化、多樣化。從增長方式上看,知識的共享性推動了其創造與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以上特點使知識的生命周期迅速縮短,進一步引發了知識觀與學習觀的改變。知識的全新界定致使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舉步維艱。如何實現從低階的“學會”向高階的“會學”升級,已然是教育界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二)學習方式的革命。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傳播媒介的多樣化與傳播形式的多元化促使人類信息傳播與交流實現了零距離和及時化,并且成為一種典型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形式。這一現象表現為學習者能夠超越時空限制,便捷的開展學習活動,學習已成為作用于環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識建構,而非以往的被動的接受知識過程。這種學習方式的革命既革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命,又成為滿足新時代學習需求、開展教學方式升級的動力源。
(三)新媒介的出現。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地位與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已經超越了傳統物質實體的教學媒介,信息化時代的學習過程不再是基于單調、枯燥而又乏味的語言、文字符號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傳遞與溝通,進一步形成知識理解與建構。
(四)公共開放教育平臺的興起。一方面,國際性MOOCs興起,大規模的開放在線課程發展趨勢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一方面,我國政府也支持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與開放,通過“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以及近兩年崛起的“慕課中國”使得國內優質教育資源逐漸向社會開放。這一現象嚴重威脅了普通高校同類課程的生存,導致了“課堂反轉”,也引發了對“先學后教”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學習環境設計的焦點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知識的建構受到自身已有的認知、技能、動機等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區別對待學習者之間的個體差異,形成每一個個體的學習課題,并知曉意義的建構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二)以知識為中心。為了促進學習者基于理解的學習,學習環境的設計應該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多要素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學習環境要素協同作用的著眼點是理解和靈活運用,而非記憶。所以,掌握學習者的個體特點與獨特需求,設計并提出能夠實現的學習課題是成功設計學習環境的關鍵。
(三)以評價為中心。評價做為控制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對學習結果進行反饋,在以后的學習中予以修正,更關注學習前與學習中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同時,評價主體也是多元化的教師、學習者都應該在恰當的時點,使用恰當的方法進行前饋和反饋,共同促進學習者深化理解。
(四)以學習社群為中心。學習作為在特定環境中進行的文化活動,因此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者往往受其所屬社群的規范和價值觀的影響。設計學習環境要求形成高質量的學習者社群,這一有助于確保學習者“學習權”的前沿概念,使學習者在學習社群中能夠分享理想,建構新知識,形成活躍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習。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一)革新教學資源形態。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隨著環境的變化具有延續性與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教學資源的選擇要求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共同參與、動態建構的方式來實現。
(二)創新學習組織方式。創新學習組織方式的根本在于將信息的傳遞方式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導向的線性教學信息組織結構升級為多種組織形式優化組合以及教與學兩要素多重結合,形成多向信息傳遞與分享的互動式、混沌的、自組織學習環境。
(三)更新學習活動方式。信息化時代微觀經濟學的學習要求學習者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內外相結合等學習方式。主要表現為理論學習經典與前沿兼顧,精專與博覽結合,面對開發的學習環境開展開放資源的查詢式學習,參與學術研究的參與式學習,專業興趣的個性化學習,微主題的探究式學習。通過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創設支持性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研修形式的深度學習,促進其自律性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復雜認知能力的發展。
(四)優化學習評價體系。為應對學習環境變化而開展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效果該如何評價呢?顯然,應構建與新型教學方式配套的評價體系,監控學習過程和質量,推動建構主義學習范式的實施。因此,傳統過分依賴知識考試的評價方法應讓位于質性與量化結合,學習行為發展與學習成效并重,結果與過程相結合,且尊重志趣、激發自信的多維度綜合評價方式。將形成性評價嵌入整個學習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自我反思性評價方式的運用。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微觀經濟學;步驟;實踐;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549(2021)01-0108-02
項目教學法是針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被忽略,機械般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教師上課積極性受挫,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的現狀提出來的。在現實教學設計中,將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再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分解為一些可操作的任務,再將這些任務細化分解為不同的子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學生完成項目的全過程中適時指導,引導學生保質保量完成相應的任務。通過項目的實施,學生在場景中學習掌握知識,提升各項能力。項目化教學法重在克服當前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難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使教學工作能夠幫助學生進步,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
一、項目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對授課任務進行靈活處理的教學方法,具有鮮明的實踐意義。怎樣才能夠展開項目教學法,哪些課程適合運用項目教學法?這是采取項目教學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克伯屈對項目教學法的解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教學目標與現實的聯系比較緊密,能夠結合現實獲得解答。其次,學生憑借現有的基礎知識水平可以完成計劃的任務,在完成任務時,學生不會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而完不成事先計劃的任務。其次,學生的分組依據需要合理地權衡,因為小組成員齊心協力才會使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再次,教師對整節課的各個環節有較高的操控能力,具有極強的應變水平。最后,任務完成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與學生相互之間的評價一定要客觀公允,一旦評價不真實就前功盡棄了。正因為項目教學法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能夠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的真正目標,它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視與認可。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項目教學法運用的可行性
微觀經濟學的特點決定了項目教學法實施的可能性,它的授課內容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分配理論等。微觀經濟學注重單個經濟單位的研究,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同時,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通過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運行和相應的經濟變量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使學生在掌握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能夠客觀地分析問題,正確地解決問題。理解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觀點,重要的數學模型等,運用微觀經濟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釋市場經濟中常見的一些經濟現象。
學生的自身條件是項目教學法得以施行的重要原因。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著扎實的基礎知識,他們學習態度端正,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良好的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集體精神等都是項目教學法能夠付諸實踐的前提條件。相對于??茖W生而言,本科院校的學生的知識體系已經形成,他們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解決比較復雜的現實問題;具備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與應變能力;具有較強的口語表述能力;同人交往時,能夠營造公平公正的氛圍;在遇到困難時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不會退縮,不輕易放棄。這些特點都是項目教學法得以順利、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
三、項目教學法的課堂實踐
“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它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知識的學習,夯實專業技能,在課程的學習中運用了講授法、案例法、小組討論法、提問引導法、練習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的任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消費者的選擇”這兩個教學任務就是運用項目教學法完成的。項目教學法分五個步驟進行:第一步是課前準備,資料搜集。第二步是情境導入,明確任務。第三步是分析資料,制定方案。第四步是分工協作,具體實施。第五步展示結果,修正完善。第六步是評估檢查,拓展升華。為了使項目教學法能夠順利展開,特地將這兩章的理論難點進行了講授,接著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問題,結合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均衡、消費者主體等的問題開始了材料的搜集,任務的確定等工作,他們以自己使用中的物品為商品,營造了兩個時代的社會場景,一是以商品經濟不發達為背景的商品買賣的場景,二是現代化氣息濃厚的城市社會場景。通過運用項目教學法完成授課任務,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感受知識點,鍛煉能力,整個課堂授課效果較為理想,使自己的課堂講授能力得到了提高,也留下了需要繼續改進的一些教學問題。為了能夠清楚地了解項目教學法的優勢,特就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均衡這一部分運用項目教學法的情況加以敘述。
在講解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均衡這一章時,先將理論知識給學生梳理了一遍,接著讓學生從書中找出這一部分的重點、難點,給學生列出了與此章相關的一些書目,并布置學生查閱后英國把洋布運到中國銷售的事例、2008年的“限塑令”對供需的影響,“老干媽”針對辣味不同級別客戶的銷售策略,“洛陽紙貴”的故事。當看完這些同供給、需求密切相關的事例后,同學們如果發現了問題,碰到了疑惑就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媒介相互討教,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尋找答案。等到同學們的熱身工作做足后,項目教學法實施的準備工作也就有眉目了,也就是說課前準備,資料搜集這一步工作完成了。接著開始第二部分,即情境導入,明確任務。先讓學生說說閱讀矛盾《春蠶》的感受,這部小說主要寫的是清明節后所發生的,關于老通寶一家在一個月時間里,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斗,同時又是大希望”之后,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的大豐收,可是賣繭的收入反而還不清買青葉所借的債務。明確學習目標供給、需求、價格均衡的關系,我們要掌握需求的含義,影響需求的因素,需求的函數,需求表和需求曲線,概括需求定理,需求量的變動和需求的變動。供給的含義,供給的影響因素,供給函數,供給表和供給曲線,供給定理。均衡價格的含義,均衡價格的形成,均衡價格的變動,供求定理。彈性的含義及類別,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的含義及計算。在確定了學習任務之后,結合相關資料,制定方案。全班30名同學分為五組,每組五人,依據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地域進行分類,按南北方同學組合,不同區域同學組合的原則確定了每組人員。各小組分工之后就開始了第四步工作,相互協作,完成任務。教師在探討、質疑的過程中,一定要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引導學生完成所有任務。每一組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后,由小組選出的成員代表一一解答問題,有異議的問題可以存留,作為課后作業繼續探討,這一過程就是第五步工作。最后,學生之間互評,教師根據每位同學的表現給他們分別打分。再將學生和教師的打分平均就得出學生最后的分值。至此,項目教學法的六個過程就結束了。
通過總結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學生將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供給、需求的事例引入課堂,使整堂課氣氛活躍,很接地氣;積極思考的同學可以帶動不善思考的同學;含羞拘謹的同學也被活躍的氣氛所感染,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前查閱資料,擴大了同學們的知識面,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老師的一言堂變成了學生成為主人的課堂新關系,學生是主體的地位真正確立了。
四、合理科學地擬定評價標準
項目教學法有其自身的優勢,但也有一些不易把握的環節,譬如如何科學合理地評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就是一個大難題。在教學中多次運用項目教學法,對擬定評價標準產生了以下兩點想法:第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客觀合理,應把握以下標準。每組同學能否理解分配的任務,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小組成員能夠主動承擔任務,正確處理相互關系,協助他人完成任務;是否具有獨立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否運用拓展知識解決問題;完滿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邏輯思維清晰。第二,學生相互之間的評價要公平公正,不能挾帶個人情緒。同學能否積極參與小組任務中,盡心盡力;同學之間能不能相互包容,對有爭議的問題是不是持保留態度;當遇到難題時不退縮,大家齊心協力克服難題。
五、課堂反思
課堂教學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側重知識點的歸類與總結,結合以前所學的經濟學基礎知識,能夠對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有一個系統的認識與理解,并能夠結合現實的經濟問題加以分析。
關鍵詞:邊際分析 邊際效用 作用
一、邊際的含義
經濟學中的邊際指的是因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程度,即自變量變化一個單位,因變量會因此而改變的量。邊際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數學的一階導數和偏導數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根據不同的經濟函數, 我們可求不同的邊際。如邊際成本、邊際收入、邊際效用、邊際消費、邊際儲蓄等。
二、邊際分析特點及對經濟學發展的作用
邊際分析是馬歇爾二百多年前創立的, 它告訴我們人們在作決策的時候, 除了應用絕對量作決策參數外, 更應該運用增量參數進行決策。這種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1.邊際分析是一種數量分析,尤其是變量分析,運用這一方法是研究數量的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這一方法的引入,使經濟學從常量分析發展到變量分析。2.邊際分析是最優分析。邊際分析實質上是研究函數在邊際點上的極值,要研究因變量在某一點遞增、遞減變動的規律,這種邊際點的函數值就是極大值或極小值,邊際點的自變量是作出判斷并加以取舍的最佳點,據此可以作出最優決策,因此是研究最優化規律的方法。3.邊際分析是現狀分析。邊際值是直接根據兩個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計算新增自變量所導致的因變量的變動量,這表明,邊際分析是對新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即屬于現狀分析。這顯然不同于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實際上是過去分析,是過去所有的量或過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各種因素經常變化,用過去的量或過去的平均值概括現狀和推斷今后的情況是不可靠的,而用邊際分析則更有利于考察現狀中新出現的某一情況所產生的的作用、所帶來的后果。
邊際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對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論基礎——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分析方法的運用可以說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的革命,具體說它的意義表現為:
1.邊際分析的運用使西方經濟學研究重心發生了轉變。由原來帶有一定“社會性、歷史性”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純粹研究如何抉擇把有限的稀缺資源分配給無限而又有競爭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邊際分析開創了經濟學“數量化”的時代。邊際分析本身是一種數量分析,在這個基礎上,使各種數量工具線性代數、集合論、概率論、拓撲學、差分方程等,逐步滲入經濟學,數量化分析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征。 3.邊際分析導致了微觀經濟學的形成。邊際分析以個體經濟活動為出發點,以需求、供給為重心,強調主觀心理評價,導致了以“個量分析”為特征,以市場和價格機制為研究中心的微觀經濟學的誕生。微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市場和價格機制如何解決三大基本經濟問題,探索消費者如何得到最大滿足,生產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潤,生產資源如何得到最優分配的規律。4.邊際分析奠定了最優化理論的基礎。在邊際分析的基礎上,西方經濟學從理論上推出了所謂最優資源配置,最優收入分配,最大經濟效率及整個社會達到最優的一系列條件和標準。5.邊際分析使實證經濟學得到重大發展。研究變量變動時,整個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動,這為研究事物本來面目、回答經濟現象“是什么”問題的實證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從平均分析進入到邊際分析, 是經濟學分析方法的一個重大發展和轉折, 意義十分重大它表明數學對經濟學的滲透邁出了重大一步。??怂?946年的《價值與資本》與1947年薩繆爾遜的《經濟分析基礎》全面總結和發展了邊際分析階段的研究工作, 使邊際分析達到頂點, 從而成為經濟學史上的兩部名著邊際分析階段, 形成和發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觀經濟活動行為理論, 提出了一般經濟均衡問題, 建造了一般經濟均衡的理論框架, 創立了當今的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壟斷竟爭理論及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的數學基礎,因此 邊際革命的影響是深遠的。三、邊際分析在經濟分析中的兩個簡單應用
1.應用實例:最佳產量的確定
(1)不計稅收下,最佳產量的確定
結論:利潤在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時的產量水平上達到極大值。此時的產量水平稱為最佳產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產廠的收人函數R()=6140-302(元),成本函數C()=102+60+1200(元),其中為每周產量(單位:噸), 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邊際收入R‘()=6140-60,邊際成本C’()=20+60, 由上結論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優產量76為噸,預期利潤為L(76)=R(76)-c(76)=219040元。
(2)賦產量稅后, 最佳產量的確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條件下,若每噸產量繳納t元產量稅,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噸應繳納 元的稅。則該廠利潤為:L()=R()-C()-t
由前面結論可得最佳產量為邊際利潤為零時的產量。即由L’()=0, 解得:。
這樣產量稅將影響最佳產量水平, 當然對預期利潤也有影響, 且賦稅越高, 最佳產量水平越低。
2.應用實例——確定白酒儲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噸,現價8元公斤,多陳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貯存費每年10000元, 因貯存酒積壓資金引起機會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為酒的貯量,p為當年白酒價格,r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這些酒須儲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設須貯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數關系;
(1)年增加的總收人函數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貯存總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凈增利潤函數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時邊際收人R’()=2×105,邊際成本C’(×)=90000+40000
因為當R’()=C’(×)時利潤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駐點唯一,故只有當儲存期為2.75年時,企業才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其最大凈增利潤為151250元。
由上進一步表明邊際分析這種以微積分為工具,以經濟現象為內容的數學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經濟學中,并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 本科教學; 哲學線索; 歷史線索。
對于經濟論文" target="_blank">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師生們來說,面對《國際經濟學》、尤其是其中的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教學,都頗有畏懼之心。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貿易理論較之國際金融理論和其他經濟學科,具有更多的幾何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理論發展又具有較強的邏輯連貫性,要求學生既具備扎實的微觀宏觀經濟學基礎和基本的高等數學知識,又要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甚至還需要一點對經濟問題研究的熱情和興趣[1]。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難以在知識的深度性和課堂的生動性之間把握平衡,容易陷入乏味的說教中去; 在學習中,學生往往忽視邏輯思維整體把握,割裂各個數學模型間的聯系,陷入死記硬背的痛苦境地———從而,在教與學方面,都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中忽視哲學和歷史思維的導入; 缺乏哲學和歷史的視野,必然將國際貿易理論說教成干巴巴的數學模型和幾何線條,使得課程的教學缺乏生氣和現實感。哲學方法和歷史方法是一切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方法,綜觀幾百年來的國際貿易理論演化史,我們發現,國際貿易理論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其發展也存在著清晰的哲學線索和歷史線索。把握好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哲學線索與歷史線索,才能使我們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理解和學習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上。以下,筆者結合自己本科教學的心得體驗,對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哲學線索和歷史線索進行提煉和總結,希望對同行的教學有所幫助,并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把握國際貿易演化中存在的潛在規律。
一、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哲學線索。
國際貿易純理論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中潛藏著一條哲學線索,我們可以套用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首句來形象化地描述它,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這句話是老子從哲學的層面上來探索宇宙萬物演化的規律,也可以從系統的層面上來揭示國際貿易理論整體邏輯演繹的哲學規律。
( 一) 道生一。
所謂的“道生一”,即,經濟學為說明資源配置之道,逐漸建立一套一般均衡理論分析框架。
國際貿易理論其本質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研究既定市場經濟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所以國際貿易理論所要討論的是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微觀經濟學為了說明理性人進行資源配置之道,數百年來,從亞當·斯密提出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們進行著一場構建一般均衡理論大廈的智慧接力。到 19 世紀末,馬歇爾將古典的勞動和成本價值理論和新興的邊際效用價值理論綜合起來,從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構建一個以供求分析為基本框架的新古典經濟學范式[3],一般均衡理論分析框架初步建立起來,后經阿羅、德布魯等現代經濟學家的嚴格證明,使一般均衡理論實現了完全公理化。當我們通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后,掌握了這個資源配置之道,接下來的《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學習中,我們就要將這個為說明資源配置之道而形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國際經濟格局下進行應用,來討論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即國際貿易問題。
( 二) 一生二。
所謂的“一生二”,指的是微觀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應用,先后形成了古典自由貿易理論和現代自由貿易理論。
在微觀經濟學中,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三大幾何分析工具: 一是生產可能性界曲線,二是相對價格線; 三是社會無差異曲線。生產可能性邊界在古典與現代貿易理論的不同理論假設的基礎上,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古典貿易理論,堅持勞動價值論,在勞動的同質性和唯一性的假設下,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段; 而現代要素稟賦理論,貫徹要素價值論的原則,引入另一種生產要素資本,在兩部門不同要素比例的條件下,生產可能性邊界呈外凸狀。在封閉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社會無差異曲線的不同形狀和位置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相對價格的差異。相對價格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于是古典貿易理論與現代貿易理論又進一步統一到比較優勢理論中去。這正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國際貿易完全競爭理論”中的完美應用。
( 三) 二生三。
所謂“二生三”,系指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新階段,誕生了“新貿易理論”。
1970 年代后,國際貿易理論在引入規模經濟因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競爭模型,將資源配置之道貫穿到“國際貿易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分析中去,從而實現貿易理論的新變革。規模經濟因素的引入,導致遞減的機會成本,從而形成內凹狀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新貿易理論有三大貿易理論模型,它們是外部規模經濟模型、壟斷競爭模型和寡頭壟斷模型。外部規模經濟模型仍然應用一般均衡的三大工具,說明外部規模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 而壟斷競爭模型和寡頭壟斷模型則將微觀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分析方法應用新貿易理論的研究中去,從而證明了產品的差異性、規模經濟,以及廠商的非合作行為在國際貿易中的決定作用。
( 四) 三生萬物。
所謂的“三生萬物”,是指在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國際貿易理不斷演化,從多個研究的角度產生諸多理論流派和觀點,所有這些理論都可以統一在供求價值論的理論框架下。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價格理論( 供求價值論) ,即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給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國際貿易從其實務本質來說,就是一筆以國家為主體的交易,任何交易都存在供給方和需求方;一筆交易的達成,或是由于供給方的交易意愿較強,或是由于需求方的交易意愿較強,我們都可以從供給方和需求方去尋找其交易背后發生的動因。同樣,任何國際貿易理論,或是從供給層面,或是從需求層面來尋求不同形態貿易發生的基礎,或二者兼有之。綜觀各種貿易理論,其貿易基礎的決定因素可用下圖加以概括。
圖 1 國際貿易基礎的決定因素[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從思維的高度展現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哲學脈絡。綜觀諸多國際貿易數理模型,大多可以從一般均衡框架中的三大幾何曲線的變化中得以生動說明。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的變化: 或呈直線狀( 古典貿易理論) ; 或呈外凸狀( 現代要素稟賦理論) ; 或呈內凹狀( 新貿易理論) ; 或內外移動或偏向不同的坐標軸( 反映要素積累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社會無差異曲線的變化: 或內移或外移( 反映一國福利水平的高低) ; 或偏向 X 軸或偏向 Y 軸( 反映一國對 X、Y 兩種產品的不同偏好性) ; 或彎曲或平緩( 反映一國對兩種產品組合的不同偏好程度) 。相對價格線的變化: 或相對平緩( 反映一國在 X 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 或相對陡峭( 反映一國在 X 產品上具有比較劣勢,而在 Y 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 相對價格線上生產均衡點和消費均衡點的位置又呈相應的變化( 兩點合一反映一國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 兩點分離則反映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分工的狀態; 消費均衡點在生產均衡點左上方,反映一國出口 X 進口 Y; 消費均衡點在生產均衡點右下方,則相反) 。三條曲線不同的變化組合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貿易基礎和貿易形態的變化。此外,作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組成部分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則成功應用于貿易政策的經濟效應的分析中。所有這些分析又統一于以供求價值論為基礎的一般均衡框架,源于理人假設下的全球化資源配置之道。這就是資源配置之道在國際經濟格局下簡潔而有力的演繹。
二、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歷史線索。
國貿理論的講授,如果過多地滲透進數理的語言,不免顯得枯燥乏味。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對其學習和講授,歷史視野的引進也必不可少??v觀數百年來的國際貿易理論演化史,筆者認為,存在著三大歷史動因推動著國際貿易理論的不斷發展。
( 一) 與貿易保護主義斗爭的需要。
歷史上,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存在著兩大流派:
一是自由貿易理論流派; 二是保護貿易理論流派。其中,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居于支流地位。在以國家為主角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際貿易所引起的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影響一國國內不同部門的利益和不同國家利益的分配。西方學者或是站在本部門利益或是站在本國利益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貿易理論和政策主張。因此,國際貿易理論自身存在著強烈階級性和對抗性。整個國際貿易理論的演進史就是自由貿易主義和保護貿易主義的斗爭史。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提出,是站在當時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來反對重商主義; 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提出是為反對當時的《谷物法》,從而為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進掃除了障礙; 李斯特為了保護德國的民族工業,提出保護幼稚產業理論,以對抗英法兩國經濟學家極力主張的古典學派自由貿易理論。各學派的理論觀點也是在相互尋找對方理論邏輯漏洞的過程中而提出的,他們背后是所代表的階級集團的對抗,在思想層面上同時也是他們各自貿易理論觀點的精彩疊呈的博弈。亞當·斯密批判了重商主義金銀是財富唯一形態的財富觀,將絕對成本理論建立在更為科學的財富觀的基礎上; 李嘉圖為回應《谷物法》支持者對斯密絕對成本理論存在的邏輯漏洞的攻擊,創立了比較成本理論,夯實了國際分工的理論基礎,使自由貿易潮流波及到世界更廣的范圍; 李斯特則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提出生產力理論以抗辯斯密的財富觀理論,創立符合德國國情的保護幼稚工業論,在理論上指導著德國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這些經濟學家的貿易理論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階級烙印和人文情懷,其背景的充分展開,將展現出一幅生動而鮮活的歷史畫面。
( 二) 理論在邏輯方面自我完善的需要。
理論的發展既有質變,也有量變。當理論的質變所形成的范式固定下來的時候,理論就開始自我完善式的量變。這種量變是尋找固有理論在闡述或論證過程中所遺留的邏輯方面的漏洞和空白,進行自我填補、自我完善。這既是學術研究的路徑,也是推動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現實動因。這種動因,在推動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歷史上,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雖然成功論證了各國參加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的貿易基礎,但是李嘉圖的理論并沒有解決貿易雙方利益的具體分配問題,特別是沒有解決進出口商品交換比例如何確定的問題。李嘉圖留下的這一國際貿易利益劃分問題的學術空白,被其后繼者約翰·穆勒所填補。于是,穆勒創立了相互需求說,從而補充和發展了比較成本理論; 此后,馬歇爾又運用數學工具闡釋了穆勒的相互需求說,以幾何圖形使這一學說“精密化”[5]62 -63,以臻于完美。此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和羅伯津斯基定理也是對 H-O 理論所遺留下的貿易利益在一國內部分配和要素積累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等問題的理論空白進行填補。
國際貿易理論在邏輯上的自我完善又表現為,隨著價值理論的發展,國際貿易理論日益將自己建立在更為科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使貿易理論的發展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價值理論是經濟學研究的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歷了勞動價值論、要素價值論、效用價值論到供求價值論的不斷更替,國際貿易理論也經歷了古典貿易理論到要素稟賦理論的演進,最終將技術、要素稟賦和偏好集于一體,形成了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基礎上的國際貿易理論標準模型,從而使其理論基礎更為堅實完善。
( 三) 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需要。
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對經濟現象的反映和解釋,當實踐的發展,經濟理論不能夠解釋說明新的經濟現象時,就必然會得到不斷的修正,甚至被否定,這就為新理論的誕生提供了歷史契機。國際貿易理論幾百年來的演化史,其實就是不斷地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歷史,實踐給予貿易理論以新的生機,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甚至實現了其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要素稟賦理論認為,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參加國際貿易的各國將出口密集使用其擁有量豐富的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擁有量稀缺的要素的產品。當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的統計資料來實證檢驗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時,卻得出了與這一結論相反的結果。如何解釋這個被普遍認為正確的理論卻又與國際貿易的現實相矛盾的現象,引發了戰后一系列新的貿易理論的產生,從而推動著國際貿易理論向縱深發展[5]81。
回眸世界一百年來國際貿易發展歷程,從勞動分工形態演變的大尺度看,過去一百年國際分工的基本層面從產業間、產業內深入到產品內部的不同工序、區段、環節和流程; 為應對國際貿易現實的挑戰,國際貿易理論也順次經歷了產業間分工理論( 以比較優勢原理為核心的傳統貿易理論) 、產業內分工理論( 新貿易理論) 、產品內分工理論階段[6]。二戰后,國際貿易所表現的特征與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所預期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 1960 年代以來,約2/3 甚至更多世界貿易是發生在技術、資源和偏好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其主要以制成品貿易為主。這對以產業間貿易為研究對象的傳統貿易理論形成強大的挑戰,導致 1970 年代“新貿易理論”的誕生[4]94 -95。當前國際產品內分工深入發展的現實,對以產品為基本分工對象的國際分工貿易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 而正在發展成熟的產品內分工理論彌補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長期忽視工序層面分工現象的缺陷[6]。
以上三大動因,或單獨或共同地推動貿易理論大樹不斷地發展、繁榮壯大。例如,相互需求理論的誕生,既有填補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空白的需要,又與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貿易運動相聯系; 重疊需求理論的產生,既有應對發達國家間產業內貿易現實挑戰的需要,又彌補了傳統貿易理論長期忽視需求層面分析的缺陷; 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論”的提出,則既有維護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利益的動因,又有理論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需要———傳統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對參與國普遍有利,而二戰后的國際分工情形正好與之相反。
總之,國際貿易理論的講授與學習貫穿哲學的線索,能充分展示理論數理推導的邏輯美,增強教學的條理性和清晰性,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國際貿易理論的內涵; 貫穿歷史的線索,則會增強理論課講授的生動性,使其更貼進社會科學的本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論專業素養的養成,加深其對理論發展的來龍去脈的了解。聯系歷史背景,緊扣理論觀點,再配以條理性和系統性的模型解說,必然使課堂的講授張馳有度,更富有立體性。當然,這也對教師綜合知識的掌握提出了更大挑戰。哲學方法與歷史方法,是研究一切社會科學的根本方法; 同樣,高校在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中,也必須將哲學和歷史線索充分展現,并且在必要時進行適當歸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講授效果。
參考文獻
[1]文娟?!秶H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 經濟師,2009,( 07) : 115 -116.
[2]老子,。 道德經[M]。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朱富強。 計量經濟分析能夠“發現”理論嗎? [J]。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 01) : 74 -82.
[4]李坤望,張伯偉。 國際經濟學( 第二版) [M]。 北京: 教育論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宏觀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和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然而其“宏大敘事”使其學習起來如“天方夜譚”,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而案例教學則通過其逼真、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和處理問題,利于其綜合素質和開放性思維的鍛煉,是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
宏觀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人文社科類、技術類、工程類及有關學科的專業選修課,也是國內大多數學校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入學考試必考課程。宏觀經濟學是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發展起來,并分析這些國家的經濟問題,與微觀經濟學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個講授經濟學的老師都能體會的。但是,如何能培養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以及如何能使學生迅速而直觀地領會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的問題。在目前我們《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鑒于其較強的理論性,大量的圖形、數據、數學公式及推導、表格等貫穿其中,往往教師會機械地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敘事”,對剛剛從應試教育的重圍中殺將出來的大學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譚”。這種教學效果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而嘗試運用案例教學法,將宏觀經濟理論與中國本土的經濟實踐案例相結合,將會強化學生對宏觀理論知識的把握,樹立其對宏觀經濟學的興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宏觀經濟學》采用案例教學的價值分析
“案例教學法”是美國哈佛大學20世紀初首創的,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形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課堂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融會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種教學組織架構和教學過程,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一種靈活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
1.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數學論證、圖形、表格等來加以分析和說明,學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難以掌握。例如,在國民收入決定一章中,對于其中的三市場四部門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關支出法對于國民收入的計算及乘數理論亦如此;關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學生并不能從直觀的感受上來理解,只基于最機械的記憶。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恰當的載體,將這些理論以一種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而案例教學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其采用現實經濟問題作為依托,包括當前社會的熱點經濟問題,足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并吸引他們積極討論、主動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能夠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習慣。《宏觀經濟學》的教學目的并非是簡單要求學生掌握書本知識,而是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應用,注重將知識到技能的轉化。案例教學并非以教師對宏觀經濟原理的講述為切入點,而是從精選出的案例入手,給學生提供一個逼真、具體的情景,讓其通過思考和處理問題得到有效的鍛煉,利于其綜合素質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也符合當前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需要。
3.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共事和溝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學最突出的優勢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經濟事例作為教學內容,具有啟發教育的作用,培養其處理復雜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可以選取現實熱點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如在關于宏觀經濟政策的講述過程中,以當前熱點國際金融危機及債務危機進行剖析,將理論知識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能夠真正領會經濟現象的本質。
二、《宏觀經濟學》中案例教學的選擇
總的來說,宏觀經濟教學案例的選擇力求深入淺出,突出實用性,具體如下:
1.案例的選擇應從實際出發,突出實用性、優良性。如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相應章節案例的選擇應從實際出發,包含經濟學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貨膨脹理論這一節而言,應結合通貨膨脹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通貨膨脹表現、通貨膨脹的類型、通貨膨脹的影響等多個案例,盡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闡釋所涉及的知識點。選擇和編寫優良的教學案例是成功進行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案例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其中,教師可憑借對經濟現象敏銳的觀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過生活實踐、社會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充分發揮教師本人對經濟學理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寫具有一定真實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獲得“二手資料”,這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應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鋪墊。如前所述,宏觀經濟學的各個理論背景,學生往往并沒有清晰的認識,所以就某個理論只能在該理論內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鋪敘,因此,對宏觀經濟知識感覺晦澀難懂。如在介紹關于國民收入的幾個主要概念以及國民收入循環時,關于宏觀經濟分析的三大市場四大部門的介紹是非常必要的;其次,關于宏觀經濟的學派之爭,也要予以必要的時代背景介紹,否則關于各學派的相互區別,學生多機械記憶,瞬間即遺忘,不能將其作為有機體進行對比分析。如古典學派和凱恩斯學派關于利息理論、貨幣理論的不同,應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紹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恰到好處地進行鋪墊,使學生在情景中實現較好的理解。
3.案例的選取應具有邏輯性和時效性。案例的選擇應注重其內在邏輯關系,使案例分析成為對原理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的過程。如在介紹宏觀經濟學的導言部分,需要先對介紹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二者之間的演進過程進行說明,才能理解“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分離”這兩大分支,在對宏觀經濟學有整體把握的前提下,方可開展后面具體內容的探討。在介紹消費理論的同時,可以用關于蜜蜂消費習慣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能結合當前社會中的示范消費、攀比消費、中外消費習慣的不同等小故事情節予以透徹的展示。其次,關于宏觀教學案例的選取應當時刻關注當前經濟熱點及最新宏觀政策的動向。如針對國家目前出臺的宏觀經濟調控,可使許多抽象的宏觀經濟理論可通過發生在眼前的事例來加以闡釋;關于貨幣乘數的講述,可對當前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進行分析,并搜集關于我國央行實行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歷年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以及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影響數據資料來分析;關于宏觀經濟政策的講述,可剖析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以及對未來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解釋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及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等;關于通貨膨脹內容的講述,可結合目前的物價上漲等實例進行分析,并結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及其經驗教訓進行介紹。通過這些發生在眼前和身邊的案例,使宏觀經濟學涉及的理論不再顯得遙遠和空洞。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西方經濟學因其并非中國土生土長,而是引自西方國家而得名。它是對西方發達國家二百多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被引入中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教育部指定的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全國各個本科院校的財經類專業課中普遍開設。它不僅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同時還是服務于其他專業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學習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應實現的幾大目標
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以外,還應著重實現下述目標:
1.幫助學生形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之余,能夠做到活學活用。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要的是教師自己要養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采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優點以及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形成方法。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日積月累,最終學會用專業思維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經濟學及其相關專業知識,也是保障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的有效手段。
2.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是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2]。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應做到能夠與時代并進。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教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幫助學生實現專業課程間的融會貫通。西方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共通性。經濟學的基礎性地位更加說明了在這種共通性之中,經濟學知識的掌握和主動向其他課程滲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穿插引入其他課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導學生用經濟學的方法去解釋其他課程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以用其課程的知識和觀點來解釋經濟學課程學習中的一些問題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靈活掌握其所學的各門課程,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三、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1.理論性強導致趣味性不夠。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闡述,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和數學論證。對于初學者和數學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來說,會存在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較強的理論性也使得課堂教學過程充斥著資料性信息,導致課堂氣氛的輕松性不夠,也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令教師無法及時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不利于其對教學方式的及時調整。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很好的交流,導致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數學化傾向導致理解力不夠。西方經濟學知識闡述的一大特點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圖形、表格、數據、數學公式及西方經濟學專業術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難以掌握。近年來,經濟學界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能夠增加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嚴謹性。然而,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推導很容易令人忽視現實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牽連性。在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不應因數學方法本身而強調數學方法,而應加強對基礎理論的定性分析。因為數學的方法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從當前西方經濟學界研究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經濟學理論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成分比較多見。目前中國選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經濟學為主。如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來源于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早期版本,宏觀經濟學來源于凱恩斯的理論觀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和新問題,未能在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還缺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問題的分析。即使學生課堂上能夠記住一些抽象的理論、模型、案例、圖表和專業術語,但由于現實性不夠,學生不僅不能將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更不能實際運用 [3]。
4.教學手段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中,由于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教學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普遍缺失。學生大都是被動地聽,而沒有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因而無法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培養成為一句空談。而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拋棄課本和教案。少數教師甚至跳過了備課環節,直接從互聯網下載教學課件,上課時對著課件“照本宣科”,時常出現講授思路不清、邏輯混亂、知識點錯誤等情形,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
四、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增強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適宜性。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法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勢,將圖、文、聲、像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改善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提高知識傳授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應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如可將傳統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以及其他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法相融合,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優勢。例如在教學中適當使用黑板板書介紹關鍵概念或推導重要數學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強化教學效果,或采用參與式教學法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和增強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
2.增強理論與現實的貼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應盡量選擇精練易懂、所舉實例符合中國現實的教材。有條件的院??梢宰灾骶帉戇m合本院學生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之外,應注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為西方經濟學教學提供必要的實際操作條件,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實踐熱情。
3.增強教學體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經濟學內容紛繁復雜,流派林立,觀點各異。容易令學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識體系。教師要把握住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條主線,通過兩條主線將各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如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就是總供求的平衡。在講授時,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調整側重點。如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適當簡化模型化的經濟理論的闡述,著重培養其思維方式。
4.增強教學內容的前瞻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進一步推進,經濟理論界對知識的時效性越來越注重。一些不合時宜的理論在時代的變遷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論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西方經濟學教學不能忽視現實經濟的這一重大的時代特征,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前沿理論的研究,促進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授課教師也應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緊跟經濟學界的最新研究動態,適時向學生介紹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重大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幫助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參考文獻:
[1]李傳志.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數學的適度使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S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