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6: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產品加工發展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曾幾何時,農產品加工業還是遼寧這個工業大省的“短板”,如今,這個昔日的“短板”已成為遼寧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為拉動經濟發展,帶動安置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作出重大貢獻。統計顯示,僅2013年上半年,遼寧省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就實現銷售收入4606億元,同比增長17.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8960元,同比增長11%。
沈陽和大連,是遼寧省兩座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這兩座城市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方面都有自己的亮點:前者每年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一直保持增幅20%以上,產值和增速位居全市6大支柱產業的第二位,僅次于裝備制造業;后者則注重圍繞優勢產業,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水產、畜牧、水果、蔬菜和花卉五大優勢產業的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85%,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成效顯著……
為了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遼寧省各級政府都積極行動起來——他們全力推進“10億元大項目”建設,全省108個農產品加工大項目實際完成投資614.75億元,在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協調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動,舉辦大型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招商峰會,提供大量招商項目;他們攜手遼寧省金融辦、省內主要銀行及擔保機構,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幫助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緩解貸款難;他們還正嘗試與農產品加工企業通力合作,努力從源頭上防止出現問題食品、污染產品,保障食品安全……
摘要:當前,電子商務已經逐漸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電子商務的適用范圍不斷拓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以農產品加工為主體的電子商務模式使得農產品的加工樣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文先對農產品加工的含義以及農產品加工發達路徑建設的必要性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借助電子商務助推農產品加工的策略。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也;發達路徑
0 引言
電子商務是新型的商業模式,該商業模式打破買賣雙方交易所存在的時空差異,滿足雙方的個性化需求,為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巨大的動力。農產品加工業是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衍生產業,是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依托,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電子商務的推動下,農產品加工業也在不斷轉變經營理念,通過加快自身與電子商務融合,使農產品加工業的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因此相關企業要對自身的生產與銷售路徑進行重組與優化,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1 農產品加工業基本概述
農產品加工業是指利用農產品原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常見的農產品加工業包括食品再生產、木材加工、飼料加工等。與傳統的農產品生產相比,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性與關聯性較強,產生的經濟效益也較高,體現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技術的進步,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區域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從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供給、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特性等方面進行分析,農產品加工業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原料為農產品,農產品的生產主要是農戶分散耕作或者集中耕作所產出的產品[1]。(2)農產品加工對政策有很高的敏感度,企業的發展、生存都取決于政策的方向。(3)農產品加工I制造出的產品面向各個階級的群體,企業處于一個開放的市場,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4)受技術條件、加工產品類型以及銷售手段的不同,各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益也不同,但是任何一個企業在以上技術上突出也不會產生行業壟斷的情況。
2. 農產品加工業發達路徑研究的必要性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我國的農業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期,為了解決農產品加工業困境,我國農業部也規劃了農產品加工業的三個發展階段與發展目標:在第一階段,農產品應以解決溫飽為主;第二階段,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平衡,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民經濟的進一步提升,實現農業產品節約化發展的目的;第三階段,農產品的生產實現了多元化發展的目標,農民經濟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顯然,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第三階段,因此,農產品加工業應積極轉變思想,注重產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以期從以往粗放式的生產形式變為集約化、多元化發展形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與工業融合。
3. 基于電子商務的農產品加工業發達路徑建設
電子商務時代的發展為農產品加工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通過電子化手段來取代傳統基于紙介質的數據與資料交換,簡化業務與交易流程[3]。下面以農產品加工中的采購流程電子商務模式構建進行分析,給出采購流程優化創新策略。
3.1 轉變企業原有的原料采購模式
傳統的農產品企業采購模式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采購雙方的信息溝通相互封鎖、閉塞,這是的采購變成一項盲目的行為;第二,采購方往往不能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交貨日期進行有效控制,使得采購過程中經濟糾紛不斷;第三,采購雙方往往只是短期的合作關系,競爭大于合作;第四,企業的生產部門與采購部門溝通脫節,使得大量采購用品不能用作實際生產,造成巨大浪費。
基于電子商務構建的現代化采購管理模式,就是為減少庫存以及使采購變成訂單,加快采購商品的流轉速度,通過電子商務構建買賣雙方的信息交流與信息提供平臺,形成長期的戰略聯盟,使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原料供應商形成供應鏈關系,并且在企業設立統一的采購部門,根據生產需求進行采購。
3.2 應用現代電子商務采購模式
基于電子商務的采購模式與傳統采購模式有很大的差異。借助網上原料采購,縮短了買賣雙方交易的時間與程序,并且通過供應方競價的方式,還能使采購成本大大降低。一般而言,使用電子商務采購模式,采購成本往往能夠下降至15%-20%的范圍,采購成本的下降具體體現在訂貨周期的縮短、采購合同的編寫以及差錯的數量降低等方面,為農產品加工企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電子商務采購依賴相關采購方交易平臺信息的,供應方根據采購需求,進行競價行為,并且利用供應商給出的產品信息,采購方還能根據自身需求尋找合適的供應商以及原料,通過網上洽談、簽訂合同、網上訂貨以及網上支付貨款,然后由供應方線下物流運輸,完成整個交易過程?;陔娮由虅漳J较碌牟少従哂腥旌?、全透明、超時空的特點,有效避免個人人為因素影響,提高企業采購效率。
3.3 掌握網上信息更新情況
為了保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穩定運行,應根據系統傳輸信息的具體情況,隨時掌握以及了解業務進展,并采取有效的管理與控制措施,從而為農產品生產企業帶來采購效益與企業生產效益上的顯著改善。
3.4 建立網上采購交易平臺
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報價工具、物料補給以及便于供應商競價的信息交換體系,可以使供應商分享原料相關信息。通過網上采購交易平臺的建設,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整體運行成本,進而為企業創造出更高的利潤。
4 結語
總之,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重要產業類型,在電子商務背景下,應積極轉變自身的材料采購、加工以及銷售方式,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文簡要介紹了農產品加工的概念及發達路徑研究的重要性,并以農產品加工中的采購流程為例,對其電子商務模式的構建進行分析,旨在推動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2016年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承德農產品加工業:困境與出路”(課題編號:H20161024)
參考文獻:
[1]聶林海.“互聯網+”時代的電子商務[J].中國流通經濟,2015(06):53-57.
一、全力以赴抓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____x自20__年3月到鄉鎮企業局工作以來,____縣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縣,今年更是以農產品加工產業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全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20__年,
圍繞發展這個大局,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一是對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強化服務措施,嚴格按照國家、省市、縣關于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項政策,實行非禁即入,簡化準入手續,對投資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鼓勵項目給予政策優惠。二是強化了對龍頭企業的融資服務,積極采取財政補貼、擔保押貸、信貸支持、企業自籌、干部職工參股等方式,妥善化解龍頭企業的融資難題。20__年,在____x的協調下通過各種形式為企業融資2.1億元。三是根據企業不同特點,因企制宜,分類指導。如____銀光糧油有限公司近兩年并購多家糧食加工企業,打破了生產加工地域的限制;____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在周邊地區投資新建了5家油脂加工企業,進一步擴大了產能,鞏固了自己行業龍頭的地位;____天龍米業有限公司新上了淀粉糖生產線、米糠油生產線、糧食烘干線,有效地提升了利潤空間。
二、盡心盡力為龍頭企業排憂解難
____x注重深入企業調研,常說:“企業在哪里,我的辦公室就在哪里”。他多次負責組織召開了企業家座談會、銀企洽談會,廣泛聽取企業家的心聲,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對企業建設項目遇到的征地、辦證、辦照、融資等問題以及企業生產經營中碰到的重大事項,配合縣委、縣政府采取不定期召開協調會、現場辦公會就地進行解決。總之,哪個企業有困難有問題,他就到哪個企業現場辦公,做到了困難問題不解決,絕不“收兵回營”,徹底改變搖控指揮、搖控匯報的作法,實現了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營造了鄉鎮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和諧發展的環境。組織企業開展“互看互學”活動,互看企業的發展規模,互學企業的先進管理,互聽企業的發展前景,得到企業家的贊賞。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引導企業集中連片開發,特別是認真抓好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的培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全縣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鮮明、科技含量高,出口創匯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全縣有23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6家企業躋身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行業,金浩茶油、銀光糧油更是被授予“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稱號。
三、想方設法推動龍頭企業品牌建設
____x十分重視品牌建設,走到哪里宣傳到哪里,哪個企業有條件申報名牌,他就全程跟蹤服務直到創牌成功。近年來,全縣共有122個農產品通過“三品”認證,培育出了“天龍”、“銀光”、“神怡”、“七里香”牌大米;“金浩”、“銀光”牌食用油;“湘妹”牌速凍食品;“土老伍”、“天圣”牌粉絲;“北大紅”牌飼料等數十個品牌產品。其中:“天龍”、“銀光”大米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 “金浩”、“天龍”、“銀光”商標獲評“中國馳名商標”。涌現了“中國大米十強企業”、“____糧食加工五強企業”等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骨干企業,為____的鄉鎮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四、認真負責做好系統內部穩定工作
鄉鎮系統企業由于體制的轉變,一些歷史隱患問題隨之暴露,職工利益受到沖擊,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上訪者出現,這幾年,我局接待近千人次,處理解決矛盾和隱患100多件,涉及職工工資、養老金、失業金、醫療保險和特困職工、遺屬等方面的問題。每年春節前,局里雖然經費十分緊張,但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對特困戶進行慰問,向他們發放慰問金和過年物資,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把溫暖送到百姓家中,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同時,做好改制后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的落實解決,使系統內98%的職工領到了養老保險金和失業金,確保了本系統的穩定發展。
壽光市地處山東北部沿海,總面積218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6公里,轄19處鄉鎮、街道,耕地135萬畝,人口108萬。近年來,該市緊緊圍繞“全省進前列,百強上位次”的發展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進程,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先后六次躋身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農業增加值列全國第19位,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2003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55.5億元,財政總收入11.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8億元,農業增加值3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類存款余額132.8億元,比年初增加17億元。
壽光人種菜有著悠久的傳統,上個世紀80年代初,壽光市率先試驗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動了一場遍及全國的“綠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廣應用蔬菜生產新技術24類300多項,引進荷蘭西紅柿、日本伊麗莎白甜瓜、韓國苦菜等30多個國家的蔬菜新品種500多個。蔬菜種植面積80萬畝,總產38億公斤,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無土栽培蔬菜發展到5000畝,有61種農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權。
壽光市是中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也是被國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國蔬菜之鄉”。近年來,壽光市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強帶動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已興辦以蔬菜加工為主規模較大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44家,年加工能力達80萬噸,已有上百種農副產品直接或間接通過加工進入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完成農產品出口10多萬噸。
該市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區建設了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在8處鄉鎮建設了10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全市農貿批發市場發展到26處、集貿市場186處。其中,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輻射全國30多個省、區、市。與此同時,他們開通了壽光到北京、哈爾濱、海南的“綠色通道”,設立了網上專賣店,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市場開展了直供直銷、專柜專銷,建立了連鎖店,帶動了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
一、經驗與啟示
在這次考察中,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在整體考察了壽光在農業結構調整,特別市蔬菜生產方面的先進經驗的同時,針對我鄉實際情況,就如何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等問題,重點對壽光的農產品加工業進行了考察。通過看現場、聽介紹,我們對壽光的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對照我鄉剛剛起步的農產品加工業所面臨的問題,使我們在學到許多寶貴經驗的同時,也得到了深深的啟示:
近年來,盡管我鄉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糧食、瓜菜、果品、畜禽水產品的產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糧、菜、肉、蛋等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或下跌,農民增產但增收緩慢。農民增收已成為牽動我鄉經濟發展全局的大事。在這種情況下,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解決當前農業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農副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的最高層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牽動全局的作用。首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其次,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的困難,而且可以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增強農業競爭力,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第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也是應對WTO挑戰、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步驟。
(二)、農產品加工業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
目前,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極其必要,而且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開拓農產品的新市場,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吃的營養,吃的健康。高檔食品,保健食品、無公害綠色食品尤受人們喜愛。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將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2.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環節
農產品加工業一邊連接初級農產品,一邊直接面對最終需求,通過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動種植業、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又可以帶動第三產業,改變農產品的貿易條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環節和樞紐工程。農產品加工業中的一些企業經過多年的積累發展,可逐漸成為帶動一方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與農民建立了更為密切的利益關系。從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幾點建議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心和關鍵,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樞紐工程,面對農民增收緩慢的壓力以及我鄉跨入經濟強鄉進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有選擇地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強相應的對策性設計和研究,以便在實際工作中能有效地解決和處理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和深層次矛盾。針對我鄉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情況,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堅持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以龍頭企業為中心,建設專業化、商品化農產品生產基地,使基地生產逐步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由兼業為主向專業化生產轉變,提高基地建設的整體水平,形成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系列化生產。積極培育、扶持鮮鮮食品有限公司這個龍頭企業,發展蔬菜、果品、玉米、豆類等農產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帶動農戶發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羅卜、辣椒等適于速凍加工的農產品;以前岳興義面粉廠為龍頭,發展優質、專用面粉的生產,帶動起我鄉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并使我鄉農產品的生產向專業化、規?;?、化的生產方向發展,在我鄉建設甜玉米、優質小麥、瓜菜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提高我鄉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和產業化程度。
2.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加工業的發展。
在農業結構調整上要圍繞“優質高效”和適宜加工的品種開展;在種植業上,應大力發展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青豆的生產;在果菜等經濟作物中,重點發展草莓、胡羅卜、辣椒等品質好、產量高、適合冷凍加工品種。為此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調整技術推廣的重心,根據加工業的需要,加強專用原料品種開發和技術推廣;二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建立和完善檢測手段,促進優質優價和專業化生產。
3、認真謀劃,協調發展。
我鄉雖然有鮮鮮冷凍食品、興義面粉、圣益飼料等農產品加工企業,但卻沒有一家畜禽產品加工企業,對于占我鄉農業產值的80%的畜牧業來說,應該是一項空白。在我鄉今后對農業發展的謀劃上,要注重畜對禽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植和培育,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向畜禽產品加工業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鄉畜牧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4.積極實施名牌戰略。
【關鍵詞】大學生;農業物流;專業化服務
20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并且這種影響至今仍未消除。隨著金融危機在中國蔓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投資消費需求下降,勞動力需求也隨之大幅減少。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則逐年猛增。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50萬,再加上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超過500萬人,導致2011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1]。又據統計,2012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創歷史新高,預計將突破700萬人,較2011年增加50萬人??梢姡斚麓髮W生就業面臨著比以前更加嚴峻的形勢。盡管金融危機后形成了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但在金融危機蔓延全球導致勞動力需求減少、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猛增、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難以就業、國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項目人數有限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顯。面對一方面是大學生城市就業無門,形成人才“閑置”,另一方面農村物流人才匱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積極引導大學生到企業就業或創業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是破解農村物流服務人才“瓶頸”難題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雙贏之舉,它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發展、順利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也已經證明,積極引導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機影響仍未消除大學生城市就業太難的現實背景下,積極引導大學生回到家鄉、回到農村就業或創業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對于農業增產,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引導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到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城市就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如果首選就業不行才考慮參加“三支一扶”、“選調(聘)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村官”等國家項目和投身軍營,如果這樣就業還是不成的話,受到觀念、事業發展前景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很多的大學生就開始干脆選擇待業。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還遠未消除,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并沒有減少,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的許多企業發展前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遠遠不能滿足每年幾百上千萬大學生的就業需求。而投身軍營和參加“三支一扶”、“選調(聘)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村官”等國家項目的人數又是相當地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學生的實際就業率并不高,待業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為我國農業物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農業物流服務,嚴重地影響了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因而引起了黨和政府有關部門對此問題的高度關注,所以,我國農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前景廣闊。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引導高校畢業生去企業就業或創業,為全國約3.5萬個鄉鎮、70余萬個自然村[2]的農業生產提供農業物流服務,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多贏的戰略選擇。
(二)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
現代農業物流是從采購農業生產資料、組織農業生產到進行農產品加工、儲運、分銷等,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產品的流動,也就是運用現代化的物流手段,對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儲運、分銷等從供應源至需求源的產品生命周期的計劃、組織、控制與管理,是從采購農業生產資料、組織農業生產到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儲運、分銷等,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傳遞在內的一系列計劃、組織、管理、控制的過程,活動的目的是實現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保值、增值[3]。所謂農業物流服務,是指所有為滿足農業生產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務,包括為農業供應物流、農業銷售物流和農業生產物流提供的各項服務。應該說,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物流的目的或者說現代農業物流的功能有兩個:一是要通過降低農業產前、產中的生產資料的流動成本和產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個農業生產成本;二是要突破傳統的流通領域無法實現價值增值的限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物流,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增值[4]。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物流,引導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一方面,通過提供專業化的農業物流服務,減少流通過程中的中間環節,提高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流通速度,從而減少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盲目性,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漲價,保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減少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的損耗,降低農業物流乃至整個農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分類與包裝、配送、特種農產品運輸、特種農產品倉儲與管理、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需求預測、信息服務、成本控制、物流設施網絡和物流方案設計等增值服務,達到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目的。這些價值增值服務最終體現在農產品價格中,表現為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同時,完善的農業物流服務有利于開拓農村市場,促進農業的專業化和產業化生產,并在基礎上,把農民組織起來合作經營,形成區域化布局、規?;a,取得農業規模效益。可見,現代農業物流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1.遼寧省農產品總貿易比重將遼寧農產品貿易占全國農產品總貿易的比重與國內其他主要地區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本文所有表格中2013年數據為1~10月數據)。2006~2013年10月遼寧省農產品貿易占全國總貿易比重基本保持平穩,一直在5%~6%左右徘徊,2006年貿易比重最高,為6.38%。2009~2012年的貿易比重略有下浮,但是不明顯。據沈陽海關資料顯示,2013年遼寧全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為51.3億美元,同比增長7.3%,占全省出口貿易總額的7.9%。一般貿易為遼寧省出口貿易的主要貿易形式,貿易規模達到30.1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的58.7%。農產品加工貿易僅為18.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的36.6%。2013年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主體以民企占據第一位,出口規模達到28.6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的55.8%;外資企業農產品出口規模排在第二位,出口額為18.3億美元,占比35.7%。國有企業農產品出口僅為4.4億美元。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伙伴主要為日本、韓國、歐盟和美國。表1中貿易比重下降趨勢比較明顯的省份是浙江。2006年浙江貿易比重占全國8.34%,到了2012年下降至5.80%,2013年1~10月貿易比重僅為5.59%,低于遼寧同期的0.31%。浙江省地處東南沿海,是耕地面積比較少的一個省份。該省的主要產業有糧油、畜禽、蔬菜、茶葉、果品、繭絲綢、食用菌、花卉等。浙江積極推行農業市場化改革,農業農村經濟呈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2012年浙江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為265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552元,連續28年列各省區第1位。浙江以特色鮮明產業為依托,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業、40多萬農民在省外建立農產品基地,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802家。其中,83個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在境外投資開發農業。2012年浙江省農產品出口額47.17億美元,同比增長3.78%。茶葉、蠶絲、蜂產品、兔毛、鮮香菇、羽絨制品出口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農產品貿易比重遠超遼寧的分別是山東和廣東兩大省。山東是農業大省,耕地率是全國最高的省份,是全國糧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的主要產區之一。山東省農業切實推行“科技興農”戰略,高效特色農業穩步發展,對果品、蔬菜和食用菌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山東構建高水平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積極推行農藥登記備案以及定點經營,省級蔬菜農藥殘留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5%。山東省農產品貿易比重一直排到全國首位。2006~2013年10月山東省農產品貿易比重變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20%左右,年均比重為21.01%。2006年山東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為147.29億美元,到了2012年已增加至366.81億美元,7年間增加了1.49倍。值得注意的是,山東省貿易比重雖然很高,但是農產品出口在2011年就已經由順差轉為逆差,逆差額要遠大于遼寧,2012年達到66.37億美元,2013年1~10月逆差持續擴大,為82.36億美元。廣東省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是人多地少的缺糧省。據廣東省農業廳的數據顯示,2012年末廣東省的耕地保有量總面積4752.19萬畝,基本農田面積3982萬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4,不到全國人均耕地1.41的三分之一。然而,廣東省的農戶品貿易比重一直在12%~13%左右浮動,大約是遼寧省農產品貿易比重的2倍。2009~2012年廣東省農產品貿易比重稍呈下降勢頭,但變化浮動不超過1%,基本保持平穩。由于糧食生產難以自給自足,廣東省每年需要大量進口,貿易一直呈現逆差態勢,且逆差額逐年擴大。2006年廣東省糧食逆差額為23.97億美元,到了2012年逆差額擴大到63.06億美元,擴大了1.64倍。僅2013年1~10月廣東省的農戶品貿易逆差額就已經擴大到53.73億美元。
2.遼寧省農產品國內出口市場占有率表2是2006~2013年10月遼寧及其他主要省區農產品總出口占全國農戶品總出口的比重狀況,用于反映遼寧省農產品的競爭力狀況并進行橫向比較。2006~2013年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額雖然穩步增長,但貿易比重基本維持在7%~8%左右,遠超同處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兩省。2006~2013年吉林和黑龍江兩省農產品出口貿易比重略呈下降趨勢,2012年的貿易比重已經不足2%。遼寧省農產品出口主要采取的是“龍頭企業帶動”與“區域發展”并行的發展模式,即“龍頭企業+出口基地+標準化”出口模式與“區域管理+龍頭企業+標準化”出口模式并重。遼寧優先發展水海產品、蔬菜、水果、雜糧等主導優勢產業,培育創新型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型企業建立出口聯合體,形成優勢出口企業集群,建設農產品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2006年遼寧省農產品出口24.13億美元,到了2012年已達47.76億美元,增長97.9%,年均增長率為12.7%。全國各省區農產品出口比重排在第一位的是山東,年均超遼寧18個百分點左右。2012年山東農產品出口150.22億美元,同期是遼寧農戶品總出口的3.15倍。廣東雖然是農產品進口大省,但農戶品出口比重仍然居高不下。2006~2013年10月廣東農產品出口比重一直在12%左右徘徊,高于遼寧省近5個百分點。2012年廣東省農產品出口75.06億美元,同期是遼寧農產品出口的1.57倍。
3.遼寧省農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TC)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它通常用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產品的凈出口額除以該產品進出口總額。貿易競爭力指數的變化范圍從-1到+1。該指數越接近于1,該產品貿易競爭力越強;越接近于-1,該產品貿易競爭力越弱。該指數大于零,說明該產品貿易為順差;該指數等于零,說明該產品貿易進出口平衡;該指數小于零,說明該產品貿易為逆差。表3是2006~2013年10月中國及主要省區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指數情況。我國農戶品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是負值,且越來越小,這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一直處于逆差,且貿易競爭力較弱。所比較的主要省區之中,貿易競爭力較強的是遼寧和吉林,然而TC值偏小。吉林從2006~2013年10月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順差。遼寧從2006~2012年的TC指數值雖然大于零,但是年均值僅為0.176,且TC值正呈下降趨勢。進入2013年,TC值由正轉為負值,遼寧的農產品貿易逆差趨勢明顯,貿易競爭力正在減弱。黑龍江、浙江、山東三省在金融危機之后農產品貿易紛紛由順差轉為逆差,貿易競爭力轉弱,這些省份的農業正面臨調整和轉型的契機。
4.遼寧省主要農業重要商品出口情況將2012年遼寧及中國主要地區農業重要商品出口情況進行比較,如表4所示。遼寧省農業出口的優勢商品主要是農業初級加工品食用菌罐頭、植物油,2012年的出口額分別為3375.5萬美元、8592.2萬美元。2013年1至10月遼寧省食用菌罐頭出口仍然排在各省區的前列,累計出口12299.6噸,出口2422.5萬美元。出口食用菌罐頭的大省是福建,同期累計出口171780.3噸,出口2.62億美元。食用菌罐頭雖然是遼寧的優勢農產品但是其出口規模、經濟效益與福建相比,相差甚遠。在各省區的比較中,遼寧的植物油出口生產和出口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2013年1至10月遼寧出口植物油62830.1噸,出口1.0723億美元,出口額同期增長64.7%,在各省區排名第一位。遼寧省農業出口劣勢產品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農業產品和部分初級農業加工品中,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雞肉及其制品等等。遼寧作為昔日的產糧大省,大米出口不具有明顯的優勢。2013年1~10月遼寧大米出口19151.9噸,出口額1161.6萬美元。出口數量和出口額落后于同處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同期,吉林省大米出口56355.3噸,出口額3934.8萬美元;黑龍江出口23215.0噸,出口額1754.9億美元。全國各省區大米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北京,出口280226.8噸,出口額2.33億美元。遼寧省的柑橘屬水果、雞肉及制品北方的省區中具有一定出口競爭優勢。2013年1~10月遼寧這兩類農產品的出口額分別為1482.0萬美元和15744.0萬美元。但是與山東、浙江、福建省份相比,出口額又相差甚遠。2013年1至10月我國柑橘屬水果出口規模最大的省份是福建,出口量194022.2噸,出口額2.23億美元。而雞肉及制品出口競爭力最強的省份在山東,出口量148368.5噸,出口額5.86億美元。
5.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發展情況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的高低。截至2012年,遼寧省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891個,完成銷售收入841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的食品加工企業2026個;紡織品企業達到860家;其他農產品輕工加工企業1005個。據2013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遼寧省的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510.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0.2%,同比增長9.8%。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9.5%;紡織服裝、服飾業增加值增長11.8%;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煙草制品業增加值增長7.3%。遼寧省已經形成一些極具特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例如玉米加工產業鏈、生豬加工產業鏈、果蔬加工產業鏈、水產品加工產業鏈、服裝加工產業鏈等等。然而,與國內農產品加工大省相比,遼寧省農產品產業鏈條兩端尚未完善。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加工業鏈條上游企業集聚效應不明顯,下游企業營銷、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對產業鏈條帶動強、規模加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缺乏;農產品出口品牌尚未建立。山東省和福建省的農業產業鏈條形成的比較早,已初具規模。山東有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壽光蔬菜集團,福建有超大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些企業已經構建形成了上下游環節一體化、綜合配套集群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
二、主要結論及相關對策
(一)主要結論
綜上可知,遼寧省農產品進出口規模呈現穩步增長且呈貿易順差,然而農產品進口增速遠超出口,順差規模正不斷縮減,農產品貿易競爭力趨弱。遼寧農產品貿易占全國農產品貿易總額比重一直在5%~6%左右浮動,遠落后于山東和廣東兩大省。遼寧農產品總出口占全國農戶品總出口的比重在東北三省中居首位。遼寧的農產品貿易逆差趨勢明顯,貿易競爭力只有微弱競爭優勢且趨于下降。遼寧省農業出口的優勢商品主要是農業初級加工品食用菌罐頭、植物油等。但是與其他省份相比,優勢不明顯,競爭力潛力有待提高。在傳統的農業產品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雞肉及其制品具有競爭劣勢。另外,遼寧農產品出口品牌尚未形成,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亟需完善。
(二)相關對策
1.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培育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鏈條。首先,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構建涵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中與農業相關行業的農業產業鏈條經營模式,即由種子供應到種植、生產、加工、儲運、流通、銷售等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條,該鏈條銜接農戶與最終消費者兩端。其次,掌握農業產業鏈條的高附加值環節,如農產品的精加工技術、農產品品牌、農產品加工業的流通與營銷渠道等等。占據農業產業鏈的高端位置,容易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稅收減免、政策扶持、重點整合資金投向、貼息貸款等優惠條件對有出口能力和潛力的、特色鮮明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同其他省份相比,遼寧省級以上的農戶加工企業雖近600家,但企業規模偏小,知名品牌少,對周邊農業的帶動效應不強。因此,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特色的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這些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農戶,推廣技術,帶動生產,促進轉化的綜合服務功能,帶動“一縣一品”“一鄉一品”農產品加工出口,逐步形成資源共享、規模不斷擴大、梯次發展的出口增長模式。逐步形成跨國經營的農業龍頭企業,以便在區域集團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實現國際市場上的高水平運作。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采用以貸代補的方法。按照有償、可持續的市場化原則,合理利用外貿專項資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針對不同的行業,可采用低息貸款或補息貸款,取替“隱性”財政補貼。同時,鼓勵民營資本作為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養。
2.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省科技主管部門要積極支持農產品加工的科技研發環節,增大研發經費投入,以重點項目形式進行聯合科技攻關。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組建高水平的農業研發中心,強調自主創新,加快成果轉化。積極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農產品深加工的科技隊伍,通過引進農業高科技創新人才,提高整體創新實力,攻克農產品精加工的技術難題,建設一批農業深加工和精加工的產業化示范生產線,培育農產品自主品牌,有效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3.引導外資進入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利用外資的質量研究實施2013年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及《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引導外國資本投向優先發展的現代農業,確保外資投向與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一致,進一步提升遼寧省農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法國是歐洲第一農業生產大國,其農業產值占歐盟農業總產值的22 %,農產品出口長期位居歐洲首位。近年來,隨著環保理念越發深入人心,對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法國農業逐步走上了生態發展之路。然而,由于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技術上要求高,生產成本增加,承擔的風險大,法國生態農業發展狀況一度與其農業大國的地位不相稱。
生態農業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它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及功能,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產品,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法國生態作物種植面積約為100萬hm2,從事生態農業的單位或農戶達2.5萬個,其規模雖還不算大,但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消費者對安全食品的需求催生了生態農業的大發展。法國生態農業促進署的調查顯示,82 %的法國消費者購買過并愿意繼續購買生態食品,76 %的被調查者認為生態農業是解決環境問題和保障人類健康的有效途徑。正因為如此,雖然近年來法國生態農產品每年以10 %的速度增長,但仍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從發達國家設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的現實來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勢在必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發達國家用綠色壁壘限制農產品的進口。綠色壁壘也稱生態壁壘,有關國家通過制定、頒布和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標準,使國外非生態農產品難以進入。生態農業能夠有效地控制和提高農產品品質,并可應對國家間加設的綠色壁壘,所以法國更加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有專門條款要求歐盟成員國發展生態農業。法國也于20世紀90年代制定實施了生態農業發展計劃。
為進一步鼓勵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法國政府于2008年再次頒布了“生態農業2012年規劃”,旨在提高生態農業產量,同時將生態農業面積擴大3倍,力爭達到占可耕地面積的6 %。這一規劃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設立1 500萬歐元的基金,用于支持生態農業結構調整,形成產品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的渠道;第二,對從非生態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的農戶提供免稅等優惠待遇;第三,加強對生產部門的技術支持和對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第四,在制定農業法規時,充分考慮生態農業的特性和要求,從政策層面上放寬限制;第五,在生態農產品消費方面,政府加強引導,目標是到2012年,使生態農產品的消費比重超過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