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語文教育的認識和理解
時間:2023-09-18 17:06: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語文教育的認識和理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語文;美育;熏陶;功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8-047-01
語文教育本是個豐富而生動的美的世界,然而,前些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卻變得面目全非。就普遍情況而言,前些年的語文教育的狀況,教師幾乎完全是為升學率而教,學生幾乎完全是為應付考試而學。于是,單一的知識傳授代替了豐富生動的語文教學,大量機械重復的試題占據了語文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枯燥單調的應試訓練窒息了語文教育的活力和生氣。在此情況下,語文教育的美就無從體現和展示。語文教育的美得不到體現和展示的原因,還在于部分語文教師對語文教育的美育功能缺乏應有認識,有的即使有所認識,亦因受功利主義影響而缺乏實施美育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
語文教育確實是一個令人求索、令人陶醉、令人感動的豐富而生動的美的世界。她的美不僅在于其幾乎涉及人文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教材內容美,同時也包括其展現、傳感這些內容美的教學藝術美。
就教材而言,眾多名著佳篇,猶如叢叢各色各香的奇葩,賞心悅目,沁人心脾;又如支支美妙的樂曲,優雅動聽,扣人心弦。就教學藝術形式而言,異彩紛呈的教法、課例和活動,猶如幅幅精美絢麗的畫卷,氣象萬千,各臻其妙;又如件件構造精巧的工藝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語文教育的美真可謂如花,如歌,如畫,令人贊嘆和神往。
語文教育內容的美,除課文內在的思想美、人格美、人性美、情感美、境界美等外,還有其外在的語言美、結構美、風格美。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去認識、感悟、涵泳、欣賞這些美,讓學生從中得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修養美德,完善人格,同時提高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教學藝術的美在于教學過程的結構美、和諧美、流暢美和教師控制課堂的技巧美、語言美、板書美。語文教學藝術美,不僅能巧妙而充分地展示教育內容美,使學生在積極投入的狀態中受到感染,而且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美也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我們知道,作為全面素質教育一個重要方面的美育,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對教育所施以積極影響的美感教育活動,對于建構人的一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包括德育、智育在內的其他教育所不可能替代的。美育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備條件,美育所創造的熱情,是戰勝困難、攀登高峰的巨大動力;美育所造就的智力的完善,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一環。而依前所述,語文教育正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內容,足以在藝術教育之外給予學生廣泛的、多層面的、生動的美感教育。同時,美感教育是通過對美的認識、理解起作用的,語文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足以使人在藝術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以外,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和運用去認識、理解諸多的內容美和形式美。語文教育的美育功能也是包括音樂、美術在內的其它學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當然,從內容特點和教育方式,語文教育是不能和美育畫等號的。但是,依前所述,語文教育內容中有著極其豐富的美,而這些美又滲透和融合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學生可以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對這種種美感觸、感受、感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教育的過程同時是實施美育的過程。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全面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在教學中將語文教育與美育融為一體,盡可能發掘和充分展示語文教材的內容美、形式美,并以美的教學藝術形式,引導學生在進行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讀寫聽說訓練的過程中,在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時,充分地認識、感受、領略美,潛移默化地受到美育的熏陶。如果對語文教育的美育功能缺乏認識,勢必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怪圈,擺脫不了功利主義的束縛,美育在語文教育中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如果認識不到語文教育實施美育的特點,而把兩者相輔相成的融為一體的關系看成是主從關系,表里關系,那么語文教育與美育的目的都不能很好達到。
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實施美育,即是語文教師的光榮責任,也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豐富的學識,能自如駕馭教材,能靈活運用教法之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和藝術常識,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科學有效地在語文教育的同時實施美育。美育又是一種情感教育,教師必須以對美的執著的愛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徜徉于語文教育這一豐富而生動的美的世界。由于語文教育的美感教育還包括教師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的美的語文和規范、美觀、富于啟發性的美的板書以及富有創意的教學課件等的示范影響,因此,語文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基本功提出更高的要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各階段語文教育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教學內容、方式上都進行了相應改革,例如:人文精神的滲透,這不僅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獨特性,在中小語文教育中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根據大學與中小學語文的銜接性教育來看,大學語文教育同中小學語文教育一樣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是提高大學生的漢語言文字以及聽說讀寫能力。除此之外,大學語文教育還具有人文性,主要是通過語文進行人文精神滲透,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和習慣。
2大學語文教育的特征
在中小學語文銜接性視野中研究大學語文,是認識其本質的需要,大學語文與其他階段語文教育不同,在強調基礎內容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延續。人文方面,大學語文教育針對的對象不同,應在中小語文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主要發揮語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并結合當代社會發展趨勢,為我國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要針對各階段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等。大學對人文要求更高,內容也相對較豐富,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教師需要避免重復中學內容,這樣才不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且能夠與時代要求相符合,人文性在不同階段的語文教育具有不同的特點。大學語文教學目標必須要提高學生對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在重視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對語文技能的培訓,大學語文教育應在中小學基礎上提高,否則大學生會出現大學語文已經學過,不需要重復學習的理解誤區。專業不同也會對語文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中醫專業強調對語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學習。要針對專業的需要,改變語文教育的側重點,提高學生的技能,如果停留在中學階段,就會失去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偠灾?,中學語文教育的結束并不代表真正結束,僅代表階段性結束。因此,從語文教育的各個環節入手,進一步提高,例如:從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銜接,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母語發展。
3銜接性視野下的大學語文教育
針對銜接性視野下對大學語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強調其思維的變化。首先,深入探索大學以及中小學語文之間的聯系,為大學語文教育確定目標。其次,在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時,需要區別大學與中小學階段的特點,尋求獨特性。這種大學語文思維能夠將大學以及中小學語文教育連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并參照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大學語文學科體系。第一,要確定各階段語文教育的目標和任務,針對傳承文化方面,確定各階段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以及對語文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研究分析大學語文與其他大學人文選修課的區別。如:語文與國學的區別等,以此來確定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第二,從教學各個環節入手研究各階段語文教育的區別和共同點,通過案例分析,尋找規律,明確各階段的教學目的。由于學生處于不同階段,對語文的理解會呈現遞進的趨勢。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注意教學手段要與學生年齡特征相符,教材內容也要逐漸深入。第三,由于學生在各個年齡段特點不同,對文章的選段要注意,同樣一部著作,對大、中、小階段的選段要區分開,著作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想要傳達的意義是有區別的。
4結論
一、語文教育的目的。
無可否認,語文在根本上還是一種工具,學生們學習是為了使用,但學生們在學習中能通過對語文中表達出來的情感體會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了解生命的本質。這是一個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培育,所謂語文的人文性也即如此。現代語文教育存在的誤區之一是只把語文當成工具而忽視了它的人文性,有些職業學校把語文課改成了寫作課,以為只要教會學生寫各種應用文,語文課沒有開的必要。這種做法是沒有認識到語文課蘊含的豐富內涵對學生精神上的滋養,中華文化以博大精深聞名于世,通過語文課認識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吸收其中的營養,是語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其承載的任務,古人曾提出過“文以載道”。我們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也是以這種方式代代傳下來的。所以語文教育既可看做是對使用工具的學習;也可看做是提高自己思維能力、掌握思維本質,對生命本質思索的學習。兩者不可偏頗,其實專家學者們所做的努力都是為兩者能夠統一。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兼顧它的人文性,那對學生的影響會是巨大的。
二、語文教育的重點。
以語文教育工具性的屬性而言,它的重點在于對文本的研究和解讀;而以語文教育的人文屬性來看,語文教育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精神結構的重組,增強其對美惡的識別能力和提高其審美情趣??梢哉f,語文教育的重點是其目的實現的前提。而現在我們語文教育所要的結果使許多老師很為難,一方面是學校、社會向老師們要學生的考試成績;一方面是學生們不囿于教材所限的求知眼神。這種情況曾讓許多老師左右為難,因為考卷考的是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和使用,強調的是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會抱怨老師講得枯燥乏味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以筆者所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很好的滲透語文的“人文性”,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這需要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付出相當大的努力,以言傳身教、移化潛默的方式把這些內容傳達給學生,這不僅是對現代語文老師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考驗其工作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的責任首先是培養人的立身處世,其次是教以技能。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是多元的。所以說,一個學生的成才與否是多重因素綜合的結果,而一個學生對自身、家庭、社會有成熟的看法和認識,則是語言教育中人文性的具體體現。
三、語文教育的創新。
關鍵詞:教育本質 生活世界 生存方式 自我理解
語文教育的本質是語文教育規律的重要體現,統領語文教育的整體指向;是語文教育發展的指向標;并制約著語文教育的發展與變化,是語文教育的核心要素;如何理解與認識語文教育的本質,是把握語文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因而,受到語文領域各界人士的重視與激烈的討論。本文試圖從人性本身的視角來揭示語文教育的本質,以便豐富語文教育本質探究的內容。
一.何謂語文教育
究其“教育”的涵義,并無定論,但有狹義與廣義之理解;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指專門組織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通過學校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以影響,陶冶其思想和品德,便于學習者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
德國教育理論家沃爾夫岡·布雷岑卡(Wolfgang Brezinka)針對教育術語“具有非常不同的含義”這一現象,并對德國、法國、美國、荷蘭、英國、前蘇聯等六國著名教育學著作對教育所下的定義進行比較,認為,“在‘教育’這一問題領域中,概念的混亂是國際性的。這足以表明,如何對教育這一概念作出科學的理解與規定,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p>
中國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漢許慎《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苯逃侨祟悶榱烁玫貙崿F延續與發展而興起的一個專門化領域,這個領域不僅要保證文明的傳承,更重要的是要促進文明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而語文教育在具有教育共性的同時,也具有語文學科的個性;語文教育追求生活世界的回歸;對美的向往,眾多學者認為語文教育是審美教育,語文教育是人為了對生命本身進行塑造、規范和引導,以促進人的審美化發展,提高生命質量的一種自覺的教育活動。語文教育對美的追求,正是生命本身自覺的、本性的追求,也是語文教育對受教育者的人性關懷,即對受教育“主體”的美的一種追求、一種體恤與關懷。
二.教育本質
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從哲學來看,教育的本質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的問題,本質是事物的規定性,教育的本質也就是教育的規定性。人們對于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觀,并從總體上決定著他對教育的外延、內涵與教育的現象和本質問題的認識,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問題。一個人的教育觀無疑是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為的直接因素。
1.人性選擇:生活世界的回歸
教育的一個終極目標即促進人的發展,而語文教育使人更接近于生活的真諦,從而去理解世界的真諦,并逐步趨于世界本原,使人更適應于世界的發展趨于生活的真諦,是人性對生活世界的選擇與回歸。
第一,語文教育指向趨于“人的生命意義追尋”。人的生命是一個完整的、持續的、充滿種種創新特質的富有意義的過程,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是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的融合。理性教育的過分強化,將走向理性主義的極端化,而感性教育從某種程度上,是對理性教育的弱化,也將最終促使兩者融合,從而真正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本身就有對感性教育的贊同,特別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育不能是單純的理性教育,語文教育應該是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的融合。
第二,語文教育趨于“人的現實生活的本原”。部分語文教育工作者以制度化、概念化、符號化和抽象化的理念強加于受教育主體,造成教育生活規范化、程序化,兒童的教育失去了兒童的“特色”,成人化的教育方式使兒童的教育提前,如當今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的“中學化”等趨勢,讓受教育主體超越了年齡本身的局限,違背了教育的階段化、受教育者的階段性等教育規律。而真正屬于人的本身“生活化”需求被隱蔽,甚至泯滅,所以,生活世界的回歸成為當今語文教育的迫切需求,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教育的生活回歸是必然。
第三,語文教育趨于“生活世界的建構”。人是社會群體動物,趨于社會的集體的生活,因此,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即促使人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的一員;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涵其中》一書中曾指出:教育要引導人“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也對生活世界的建構提出相應的理念引導,為促進生活世界的建構提出法理依據。學科教育即語文教育不應該單純的進行知識的傳輸,更應該是對一種生活的建構,特別是受教育主體的生活世界的建構;改變以往知識為主體的應試教育,應是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并行的生活教育;改變以往教育主體的單一性,應趨于的多元化、多樣化;使語文教育趨于對受教育主體生活世界的建構。
2.人性情懷:美的追求與向往
語文教育的本身就蘊含美的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與素養,同時,也是受教育主體對美的追求與向往的現實反映。也是語文教育對受教育主體的一種人文關懷與關切。
第一,受教育主體的審美向往與追尋。語文教育的本身就蘊含對受教育者的關懷與關切,是對主體美的追求的一種回應。審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既然美如此重要和如此有價值,教育就應該是“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為核心的社會活動”。同時,進一步闡述美的教育“才能發揮教育最大的育人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只有以美育為中心的教育結構,才是人類走向創造,走向生態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走向幸福生活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徑”。把美作為價值的本質,把審美情感作為人的本質,充分表明了美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性。
第二,語文教育對受教育者審美追求的回應。有研究者持這樣的觀點,培養美的高尚的心靈是教育的本質。他論述的理由是“美是價值的本質,美的價值構成價值體系的根部,是各種價值相互滲透的中心,所有價值從某方面說都是審美價值”。美的價值是評價社會一切價值的標準。但是,美的獲得不是全靠教育實現的,還有社會活動等途徑,如果將它們也包括到教育中去,那么教育的本質則失去了作為區別教育與其他社會活動的標準的功能;同時,教育的本質只是“人的美化”也屬片面之辭,美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代替整體的教育,培養受教育者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主要目標,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價值所在。
3.人性存在:生存方式的呈現
教育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存在,是人們理解世界,與世界溝通的一種重要渠道,知識貫穿其中并實現知識的傳播與流通,進而促進人的發展,是人發展不竭的動力;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體現了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語文教育正是人性的存在方式,實踐的重要方式。
第一,語文教育是人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存在。教育是個體的人和人類形成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個體的人和人類的生活方式。生活作為通過創造和享用文化而展開的人生的存造過程,以及人生意義的實現過程,不是在零亂的日常生活中自發地進行,而是在各種有意識的特定社會實踐領域的支撐下自覺地進行,教育就起著重要的指引和引導作用。
第二,語文教育是人進行意思活動的重要方式。教育本身具有強烈的反思意識、自我意識和未來意識。通過反思和自我意識活動,教育時刻關注著個體和人類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和發展樣式,從而推動人們對新的生存方式的自主探尋和追求,獲得人自身意義世界的增殖,使擁有教育這種生存方式的人繼續尋求更多美好生存方式的可能。
4、人性關懷:主體的自我理解
第一,語文教育需要應給予受教育者“自我理解”的權利。在語文教育中,受教育者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受到關注,這樣會影響受教育者的學習狀態以及知識的內化程度。在語文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在關注教材本身內容的同時,也應關注學生的理解,無論是對教材的理解,還是在課堂中學生狀態與表現,同時,給予學生自我理解的空間,反思的空間。
第二,語文教育的學習者應學會“自我理解”。教育的本質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反思過程,是主體不斷的進行自我理解與反思的結果。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教育的本質就在教育的主體——人的自我理解中。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占有很重要的角色,我們在關注受教育者的同時,也要使受教育者明白,自我的理解與反思,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不斷地反思過程中,受教育者才會增強語文的認同感,從而促進語文學習的進步。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學語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應當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支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正確解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將中學語文教育貼近生活實踐,形成中學語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促進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其具體策略包括:生活即教育,讓生活成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源泉;社會即學校,讓社會實踐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常態;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體驗中豐富語文學習情感。
關鍵詞: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學語文教育
中學語文教育不僅要承擔傳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職能,同時要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語文教師只有從生活的角度開展語文教育,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體驗中收獲、感知、理解和應用知識,實現語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學語文教育更加“接地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學語文教師要真正理解“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中處處有生活”的內涵,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真正與語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學語文的教育層次,讓語文教育回歸生活本身,增強語文教育的針對性。
一、中學語文教育中對生活教育的曲解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還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實踐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對語文教育的特征認識理解不到位。具體表現是:首先,有的中學語文教師過分注重語文課程作為工具的屬性,而對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視不足,導致中學語文教學失去了教育活力和應有的精神性。語文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現象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和協調發展,也不利于中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其次,有的中學語文教師過分依賴語文教材,“唯成績論”的教育傾向比較突出,語文教學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僅僅能從語文教材中獲取語文知識,學習過程相對枯燥與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學習熱情。同時,中學語文教育也沒有很好地體現“學以致用”,沒有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中處處有生活”這一教育理念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很好地貫徹和落實。再次,當前的中學語文缺乏開放性,中學語文教育活動基本被嚴格限定在學校教育空間內,使中學語文教育脫離社會教育的大環境。由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影響了學生對社會復雜環境的適應性,也不利于實現中學語文教育實踐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統一。
二、生活應當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支點
(一)中學語文教育應源于生活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讓教育行為處于不斷發展和持續改進之中,同時教育又反作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對于中學語文教育來說,其教育內容主要是人類基礎生活經驗的總結、人類智慧與人文精神的結晶以及思想的升華,所以無論是基礎性的知識,還是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情感,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由于語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學語文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這正是陶行知對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闡釋。只要將中學語文教育與現實生活相銜接,中學語文教育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活力源泉,才會使中學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學語文教學過于依賴教材,無法實現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效銜接,那么這樣的語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無法為學生構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環境,教學思想也是狹隘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中學語文教育離不開生活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學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斷上升,這一方面說明了教育的價值和現實意義,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脫離現實生活的問題,進而陷入應試教育的怪圈。中學語文課程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的教學目標,決定了中學語文教育離不開現實生活,這不僅僅體現在語文課本內容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還體現在中學語文課程中孕育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將中學語文教育融合到現實生活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才不會與社會相脫節,才能增強語文學習的生活體驗,最終內化為個人的知識與情感。
(三)中學語文教育的本質是為了生活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即服務于學習者對現實生活的追求,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中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不斷增長知識,實現綜合育人,讓學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學語文教育要保證教學素材的生活性、層次性,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養成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維習慣,并最終利用所學知識改造生活、豐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學語文教育對策
(一)生活即教育,讓生活成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導入,不僅可以豐富中學語文教育的素材,還可以有效增強中學語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學語文教師要拓展教學思路,善于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將生活中與中學語文教學相關的內容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實現文本教材的生活化。雖然語文教材是可以在學生面前直接呈現的知識范本,但是只有與生活緊密相結合,才能使學生在感悟語文、欣賞語文方面取得進步,感受語文課程學習的生活意義與現實價值,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如學習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學生不僅要理解作者筆下關于春天的表象,還要能夠體會文中作者的豐富情感,這就需要學生能夠結合自己對春天的生活經驗和體驗感悟。對此,語文教師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語文教學素材,將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及時充實到課堂中,以便引導學生從課堂學習環節有效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二)社會即學校,讓社會實踐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常態
所謂“社會即學校”,是指語文教師要有開放的教育思想,將教學活動走出課堂和學校,讓中學語文教學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讓自然、社會都成為語文教育的載體,構建中學語文教學的大教室、大環境。對此,中學語文教師要適時地組織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增長新的知識,教師的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橋之美》時,語文教師可以組織一次關于“橋之美”的攝影比賽,引導學生對身邊的橋梁多發現、多觀察,并結合在課堂上學到的說明文寫作技巧,對最美的橋梁進行描述,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與觀察能力,訓練景物寫作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中學語文教育的體驗中豐富語文學習情感
中學階段,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量雖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經驗較少,情感素質較簡單,社會閱讀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對于很多抽象性、復雜性的知識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教育階段,很多時候需要學生親身實踐,實現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實踐體驗的有機統一,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在知識理解和知識應用時可能會遇到的思維障礙,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高效。例如,在寫作教學中,對于語文基礎差、語用能力偏弱的學生來說,“提筆忘字”的現象非常普遍,導致有的學生對語文寫作興趣喪失、信心全無,在語文作文課堂上存在畏難、焦慮等作文寫作的思維障礙。對此,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先創設實踐操作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寫作前可以“有感而發”,逐漸樹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寫作情感,端正語文學習與作文寫作的態度。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產生“憂國憂民”的感情,在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孤兒院、養老院等社會公益機構,親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會活動,使學生在進行相關的作文寫作時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實踐中,中學語文教師應當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學素材,實現課內教學、課外教學的有效延伸,使現實生活知識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徑,使中學語文教學方式多元化發展,從而提升中學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魏娟 單位: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教育局
參考文獻:
〔1〕顧克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鐵花.尋找窗戶外的語文課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學語文,2014,(27):22-23.
〔3〕王慶霞.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姻———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語文教學案例評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貴———淺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2,(10):357.
〔5〕蔡國雄.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師素質提升發展〔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1):26-27.
(一)大學校園熱點對語文教學的沖擊
“2004年11月11日,在東南大學召開的‘中國人文教育高層論壇’上,海內外知名學者指出這樣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在‘現代文盲’(不會電腦、不會上網、不會英語)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傳統文盲’(不能正確讀寫、不懂中外文化、缺乏人文素質)正重返大學校園,且人數逐漸增多。”
隨著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今天的大學生也都生不由已的轉入到三個熱點:外語熱、計算機熱和考證熱。綜觀當下大學校園的熱點,不難看出在大力強調高職教育要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的今天,高職語文教學受到了較大沖擊。大學教育的職前培訓功能得到空前強化。一本本蓋有鮮紅印章的證書在就業市場為學生的實力和能力作證。在這種實用主義盛行的情況下,不少的學生都在看英語專業書、記英語單詞,為各種考級、考證忙得焦頭爛額,這反映了當今社會盛行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對大學語文的沖突。以上誤區的存在,阻礙了高職語文教育功能的發揮,語文雖是母語,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度非常冷淡,使高職語文教學面臨這非常尷尬的局面。
(二)語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脫節
高職語文課是公共基礎課,許多人認為其教學目的不像專業課那樣指向明確,甚至很多學生認為,高職院校的支點是培養實用型、技術型專業人才。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專業技能和實用技術,而高職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并不能直接轉化為技能和技術,因此,這門課程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因此,在高職學生負擔較重的情況下,高職語文不應該與其他專業學科或基礎理論課程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而應主動讓位,以免因小失大。從這些情況可看出,高職院校應把大學語文課程同專業課程緊密結合起業思考它的作用,思考它與專業的關系。
(三)對高職語文學科性質理解的誤區
關于高職語文的學科定位,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強調它的語言知識性的,有主張它的文學賞析性,還有認為它應該是寫作技能課……基于對大學語文種種理解,有的學校則將其開為文學課,范圍狹窄,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與鍛煉;有的則干脆上成寫作課,專講作文技法,顯得單調,而忽視了其人文性;有的則認為高職語文是“高四”語文,對語文學科的教學還停留在應試教育上,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充斥著語法、修辭、表達方式、藝術技巧等等的名詞和術語……這些對高職語文學科性質的較為偏頗的理解,使學校、教師對高職語文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等陷入了誤區,不能正確認識高職語文的作用與地位。
(四)高職語文學科自身的缺陷
高職語文的困境也來自語文學科自身,高職語文長期以來沒有建立完整的學科體系,如學科定位不清、教學目標不明,以及教學內容混亂、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語文教師也往往不注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對語文教學目的認知上的不準確,容易造成語文教學脫離素質教育的軌道,出現培養目標與指向脫離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學過的知識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沿襲高中固定而僵化的教學結構和模式,教學方式呆板、單一,教學內容難以有效地傳授,學生不感趣等的弊端。
二、對高職教育中語文教學發展的思考
語文學科是與人的發展關系極為密切的學科,它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品德熏陶、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文化素養、培養審美情趣的重要職責,在高職語文教育面臨困境的今天,應使語文教學必須盡快適應時展需要,增強語文教學的魁力。
(一)高職語文教育目標與是高等職業教育觀相結合
從性質看,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各門課程要立足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語文是一門具有綜合教育功能的學科。學好語文,對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社會和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提出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語言理解等能力其實就是運用語文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在高職畢業生的就業中發揮著日漸突出的作用。高職語文教育應該切實培養學生將來職業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需、夠用的語文素養。語文知識的薄弱,將直接或間接影響高職學生對各種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影響他們個性潛能的施展和發揮。因此,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語文教學活動是十分必要的,在高職院校開設語文學科,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二)樹立正確的高職語文學科觀
許多高職院校在高職語文的實踐操作中,或混同于普通高校大學語文,或類似于高中語文,這就明顯暴露了高職語文缺乏自身特色的問題。高職語文是一門處于特殊地位的學科,它既與普通高校的大學語文有所區別,更不能混淆于高中語文。與高中語文相比,應更注重各知識點的聯系,體現知識結構體系的完善,使得高職學生通過這一學科的學習,能在語言文字的操作中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體現―定的知識結構體系,使高職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與普通大學語文相比,在層次上應相對降低,在科目設置和框架構建時可以適當突出它的實用性價值,如強化讀、寫、說的功能,增加實踐性材料等等。同時,還注重人文教育和知識的深度與厚度,提高文學修養。這樣,高職語文不僅是高職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輔助工具,還應該為接受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從受教育的對象研究教學方法、教材內容
從程度看,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其學生從年齡、心理、知識水平、學習需求等方面都有別于中職學生。但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知識的認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顯薄弱一些,與一般“三類生”和高考落選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在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方面又明顯有自己的實力和優勢。針對這樣特殊的學生,高職語文在制訂教學計劃、確立教學方向、選擇教學方法、編排教材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對象的特殊性,準確把握學科的深淺度、有效化解各知識點的難易度,巧妙地編寫出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語文教學內容。同時,語文課程的設置應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相應的教學目標的設置。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文教學就應視不同的專業進行不同的寫作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指明了這門課程的目的與意義,與本專業課的關系,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語文教學與所學專業的密切關系,將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合理安排高職語文教學體系
對高職語文,應堅持工具性、應用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培養學生正確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認識和感受文學的魅力總是高職語文責無旁貸的職責。作為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認識不可偏頗,既要認識到它的思想性、人文性,又要正視它的工具性。如果因為認識到語文的人文性、思想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難免從過去單純的工具論極端滑向“文學課”極端。高職語文的教學并不是一本《高職語文》或《大學語文》的教材就可以解決高職學生的語文素養問題,相反的,要培養高職學生具備完全的語文素質,要做到工具性、應用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合理安排高職語文教學體系。
(1)強化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
目前高職學生普通話不規范,缺乏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口才,寫出的文章不通順,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和豐富的想像力……這一現象都是因為對語文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诖?,高職語文首先應強化它的工具性功能,所謂強化工具性功能,就是要把高職語文的重點放在語言的運用上,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讀、寫、聽、說訓練;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在交際中學習、捕捉、篩選、加工和再生,以此來強化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傊?,高職語文應充分發揮它的實用功效。根據這一要求,語文教學可相應設置辯論、演講、采訪、寫作等相關課內外活動,以此豐富教學內容,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對理論知識的駕馭能力。
(2)貫穿語文的人文性教育,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問題 建議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語文屬于基礎學科,掌握扎實的語文知識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重視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在語文教學改革后,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方式日益豐富,但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課堂教學過于書本化,脫離生活。
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課堂教學過于書本化,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內容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特別是在語文作文教學中,作文更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但在實際作文教學中,老師往往只注重作文的課堂教學,忽視學生在作文中應該有的真情實感。在短暫的課堂時間里,讓學生寫脫離生活實際的作文,對學生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任務。所以老師應該盡量提前將適當的作文題目布置給學生,并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整理作文素材。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語文教育才能真正服務于現實生活,達到學習語文知識的目的。
2. 教學過程中缺乏引導和分析。
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結論性的內容,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結論的講授。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老師不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質疑和選擇的過程,學生的分析和概括問題的能力十分欠缺,在思維上常常出現停滯的狀況。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對結論性的知識難以自主獲得,更難理解和鞏固知識。沒有學生與老師的課堂互動,課堂將缺乏多樣豐富的教學過程,嚴重影響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這種過于偏重結論而輕視學習過程的做法,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個性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缺乏智慧和思考,學生只需要記憶這些知識點,這實際上嚴重影響了學生智力和能力的開發與拓展。此外,在課堂上學生習慣于聽從老師傳授現成的答案,不愿意自己動腦,遇到問題也不會借助別的手段去自己解決,這樣的現象在學生中十分普遍,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效果。
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1. 合理安排自學內容,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在初中語文學習中,老師常常會依據教學計劃安排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法,但如果方法不恰當,將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課業負擔比較重,有許多知識需要學習,課后還要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鞏固練習,實際上課前自主的時間十分有限,如果自學內容過多,只有少數能力強的學生才能完成,大多數學生很難完成,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老師應該重視自學任務的安排,在課前盡量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文章綱領去自學,將大部分學習時間放在課堂上,并且注重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老師還應合理安排課后作業,可以將一些課后作業提到課堂上, 通過課堂上的練習和鞏固,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老師正確的課堂引導,以及科學合理的課前自主學習,不僅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能提高語文教學的科學合理性,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自主能力的提高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2. 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的語文教學大多還是傳統教學模式,一味地灌輸知識,不重視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是無法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不可割裂的,老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才愿意積極發揮能動性,主動學習并取得不錯的成績。反之,學生如果對學習沒有興趣,自然也就喪失了學習動機,積極性也將很難調動,注意力無法集中,這就嚴重影響到語文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必須積極尋找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努力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激發起每個學生的自覺主動性。整個初中語文教育是一個情感和興趣的培養活動,老師要將學習和興趣培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
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老師的素質。
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都對學生有較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道德素質。教師還要堅持思想創新,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系統全面地認識語文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作用,緊跟現代教學理念的步伐,加強自己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教師發展的要求。此外,學校也要積極配合,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提升環境,推動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4.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學習情緒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輕松的情緒有助于學生積極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提高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外部環境對學生的情緒有較大影響,輕松的情緒可以加快學生的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在這樣的情緒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吸收和鞏固知識,因此輕松的情緒對語文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了營造輕松愉悅的語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老師應該適時地表揚和鼓勵學生,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使他們感到輕松愉快,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環境。此外,老師還要重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發揮,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到課堂和實踐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拓展他們的獨立和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做到少講精講,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所學知識,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知識,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而且師生之間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婉轉勸告,在尊重理解他們的前提下,引導他們正確地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陳軍.培養學習語文的意志力[J].中學語文教學, 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