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2 17:05: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課堂提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如教《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戰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時,若教師隨便發問:這體現了什么精神?那是非??斩?、呆板、令學生乏味的。如果教師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讓學生思考:“笑了笑”、“笑起來”、“笑著”三者可以調換嗎?各表達了什么感情?這就具體多了,細微且有趣味,學生的思維會一下子活躍起來:“笑了笑”表現了志愿軍戰士態度謙遜和藹、胸懷寬廣美麗和“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思想;“笑起來”表示志愿軍戰士對祖國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笑著”表現了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并且,學生還可從“三笑”不可調換的語言事實中認識到何謂用詞準確的道理。
二、巧設“障礙”,制造“沖突”,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梢姡挥谒囆g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三、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切忌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戰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么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后,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么?"到這里,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學生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分層設問,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教者要站在高處,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也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五、巧妙設問,變“死”為“活”。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導入語 提問 語言 藝術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陷入到一種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沒有根據學生特點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想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國的語文教學質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學生一直認為語文就不用學習,只要會認識幾個字,會說話就好,因此,在課堂中常常出現睡覺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現象。同時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死板,沒有創新性,更提不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性。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語的藝術設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學必須有一個出色的開頭,有一些教師往往不注重課文的導入,或者只是簡單地當成了敲門磚,當門敲開了,磚也就扔了。魏書生說過:“好的導語就像磁鐵,一下子就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绷硗?,托爾斯坦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弊沸虑螽愂敲恳粋€學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語的設計如何顯得有藝術性,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藝術設計。
(一)教師的導入語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特別是在古代詩詞的教學中,對這方面的體現尤其明顯。當學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作為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古往今來,詩詞中,寫風的語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中描寫南風:“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辛棄疾的《青玉案》中描寫東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描寫西風:“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贬瘏⒚鑼懕憋L:“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等,通過引用這些詩句,來導出今天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導入的語言要體現思想內涵
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不僅要有吸引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啟迪效果。當學到《范進中舉》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大家都知道“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在故事中,剛開始,蘇秦游說秦王沒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視,之后發奮讀書,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后來游說趙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見嫂子爬著來見他,蘇秦問何故,嫂子答:“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們今天學的什么課文呢,學生能夠馬上猜到,就是《范進中舉》,在這篇課文中,范進就相當于蘇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蘇秦嫂子一樣的人物,通過這樣的導語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引出下面所要講的課文,也讓學生大概了解《范進中舉》所要表達的思想。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設計
課堂提問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依據教學目標重難點,科學地提出疑問以及提出重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
(一)反思性的提問
長期以來,學生的思維往往陷入到一種怪圈中,淺嘗輒止,在學習課文時,往往不能夠正確地理解語文課文的真正思想以及體會文章的奧妙之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注意其藝術性。例如在學習《我與地壇》一文時,課文后面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史鐵生自從無意中進入到地壇后,就沒長久地離開過它呢”,反問學生,如果你是史鐵生,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真正進入到這個角色中,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從史鐵生的角度出發,在心理上和作者產生共鳴,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當時復雜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互動性提問
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例如:學習《偉大的悲劇》一文時,首先教師應該提問“既然是悲劇又何來偉大一說呢”,讓學生組成兩個陣地,互相討論,逐漸達成一種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傷,悲痛”,同時還有“悲壯”的意思,從而得出勇士犧牲了身體,是悲壯的,但是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偉大的。從而使學生明白課文的主體思想就是贊揚一種為事業而犧牲的偉大精神,是當前所缺乏的一種精神。
(三)求異設問法
通過采用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從而加深學生對事物特征的認識以及理解。例如學習《阿房宮賦》時,作為教師可以將其與《六國論》進行比較,分析國家滅亡的原因,兩篇論文的論點是否相同呢,從而使學生明白兩者滅亡原因的不同,最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語文課堂教學中板書的藝術設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現代性的教學手法不斷應用到教學中,越來越多地受到教師的重視。但是,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中的板書設計是無可代替的,板書設計能夠彰顯執教者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風格,炫耀出絢麗的智慧火花,同時充滿藝術性的板書設計,能夠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光輝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設計語文課堂中的板書,才能夠增加課堂色彩呢,本人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板書設計精巧美觀
語文教學的板書設計是建立在視覺心理基礎之上,因此,在設計板書時應該符合規范性以及時效性等特點,同時又要追求美的視覺以及美的感受,板書的設計不僅僅是線條與文字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藝術,創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語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們在學習《陋室銘》時,可以將文字以及線條結合成“陋室”的門窗以及屋瓦,如下圖1所示,這樣一來,不僅使課文的結構清晰,還能夠得到學生會心的一笑,激發學習興趣。
(二)板書設計高度概括
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應該注重板書設計的概括性,板書不僅僅能傳達豐富的課文信息,而且還能夠凸顯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師在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網,也不要求教師只將甲乙丙丁簡單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板書,只會讓學生記不住,學生的筆記來不及記下,既耽誤時間又不能突出課文的重難點。例如:在學習《口技》時,全文主要是突出一個“善”字,因此,設計本文板書時,應該高度對其進行概括,將內容以及寫法構成一個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如下圖2所示:
(三)板書設計直觀形象
直觀形象地運用語文板書的設計能夠將理性東西與感性東西建立可靠的聯系,學生能夠從中學習事物以及現象,教師再建立相應的板書模型、圖表就能夠將課文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愛蓮說》這篇文章時,教師在進行板書設計時可以將荷花的外形特點與其精神內容相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形象地將課文內容與寫法展示得清晰明了。如下圖3所示:
四、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藝術設計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展示語文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陣地,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一般我們會發現,比較受歡迎的講課教師不僅僅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具有語文的藝術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毕旅婢捅救说囊恍嵺`經驗,總結以下幾種語文課堂語言藝術。
(一)語言以情動人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币虼苏Z文課堂語言必須具有感彩,或者熱情奔放,或者含情脈脈,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首先教師應該有感情地為學生朗讀整首長詩,在讀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蓋的……”,當讀到這句飽含深情的語句時,下面聽課的學生也會被感動,這樣的朗讀就再次展現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
(二)語言生動形象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以及欣賞充滿思想的美文佳句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的語言必須生動形象,充滿美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漁歌子》時,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讓同學在腦子里展現白鷺、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輪廓,在給學生講解這些時,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一幕幕情景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讓學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樂趣無窮。
(三)語言機智幽默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的技巧在于隨機應變”,課堂環境是一個變化的環境,這就要求教師靈活運用課堂環境,使之符合教學要求,教師機智幽默的語言往往會產生意外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正在上課,一只小鳥飛進來,東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學抓到了,這時教師可以這樣說:“小麻雀沒上小學就想上初中了嗎?可惜它聽不懂我們的課啊,還是放飛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煉吧?!蓖ㄟ^這樣的語言,就使課堂氛圍一下放松下來,為下面同學愉悅學習奠定了基礎。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就必須正確掌握語文教學特點,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是讓語文課堂氛圍像死水一樣沉寂,這樣不僅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影響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炎,邱春蘭.淺談課堂教學藝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8).
[2]陳瑞生.同課異構:一種有效的教育比較研究方式[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O(1).
[3]劉延紅.語文課堂語言藝術之我見[J].閱讀教學論壇,2012(12).
[4]馬志國.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馬心忠.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及設計原則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6]李偉.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科技資訊,2011(13).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問題類型 提問實踐
目前,一線教師的問題意識都很強,課堂問題數量不可謂不少,提問題的頻率也不可謂不頻繁。但問題的質量如何,效果怎樣卻不得而知。問題不是提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提得越難越好,提問須把握時機,講究形式,且注意難易。在恰當的時間,給適合的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往往能夠成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成為教學成敗的轉折點;而不顧對象,隨意拋出問題,則純屬制造負擔,人為構筑師生隔閡,把生動的教學變成索然無味的等待和發呆。
語文課堂的目的不是提問題,但適時提出優質、高效且有用的問題是必要的。語文教師要認真判斷、選擇、構思,并在師生互動中生成獨一無二的語文課堂。
一、問題類型
1.客觀性問題與主觀性問題
問題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源自哲學將世界二分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語文文本包含客觀的文本內容和作者主觀內心世界。語文課堂中的客觀性問題,涉及的是文本,目的在于梳理豐富的內容和精彩的細節;主觀性問題涉及的是后者,用來判斷作者的情感態度,分析作品的文本內涵,總結文章的寫作意圖。
客觀性問題與文體特征緊密相連。如記敘文一般提問事件的發生時間、發生地點、主要人物、緣起、經過和結果;說明文提問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抒情文提問意象;議論文提問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小說則提問人物、情節和環境。提客觀性問題的作用是讓學生通過收集信息熟悉文本,在字詞篇章與思想情感之間架起了疏密有致的思維之梯,讓語文變得清晰可見、可觸可感,為文本研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回答這些簡單的客觀性問題的同時,學生往往能夠激發靈感,對文本和話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主觀性問題一方面與作者的情感和寫作目的相關,另一方面又與小說、詩歌、散文這些具有多義性的文學樣式息息相關。如小說中人物的性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的個人意義、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詩歌中的意象本身具有多種意義的可能性,甚至像朦朧詩這樣的現代詩主題亦顯得“月朦朧,鳥朦朧”;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情感很強烈,而品讀者需要做的是找到詩歌的關節點,并抓住情感脈絡,直通詩人心靈深處。主觀性問題將文本解讀和課堂教學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之所在。主觀性問題還引導學生想象、比較和判斷,是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形式。如果說客觀性問題是為中等生和后進生提的話,那么,主觀性問題則是為優等生和學有余力的學生準備的。
2.知識型問題與能力型問題
語文雖然是基礎性學科,但許多人將語文歸入文科類,就是因為語文具有相當多的知識和語文知識,具有重要的知識性。同時,語文是一門科學,語文中的思想和邏輯同樣不遜色于數學等理科學,語文同樣需要培養技能技巧和語文能力。
作家的名、字、號和著作、名言等文學常識是知識。表達方式、敘述要素、敘述順序、人物描寫方法、景物描寫方法、說明方法、論點、論據、論證、抒情方式等是語文知識。
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涵義顯然需要語文理解能力,重要語句、關鍵語句的涵義則需要把整篇文章作為背景通盤考慮,聯系上下文,方能準確解讀。還有文章中看似矛盾的詞句,則需要更多的比較分析才能夠最終釋難解疑。人物的態度則需要根據文本敘述和讀者的既有經驗作全面而準確的判斷。就文言文來說,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既可以視為應該記憶的知識,亦可當做需要理解的語文能力。
另外,語句賞析則能更綜合地體現學生的語文理解和欣賞能力。能力一般的學生止于語句的基本含義;能力稍強的學生則能自覺地多問幾個為什么,思考其在結構和突出主題方面的作用,甚至發掘語句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還有的學生能分析語句的修辭和表達特點,品味語句的藝術價值。從含義到意義,再到價值,乃是能力的飛躍,顯示了理解的深度。
3.常規問題與非常規問題
常規問題是按照文本體裁、題材特點提出的問題。如小說文本應圍繞人物、情節和環境三要素提問;詩歌圍繞意象和情感提問;散文圍繞語言和思想提問;戲劇則可從沖突、人物和語言等方面提問等。常規問題的目的是強化文體特點,培養較為穩定的思維模式,構建思維和學科體系,把學科變成有章可循的科學。非常規問題則要打破這種思維定勢,根據這個文本特點提出具有這個文本特質的問題。非常規問題往往跟考試無關,而是老師通過非常規的問題引發學生另一種思路,換取一種全新的回答,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能豐富學生的思維。
常規問題不僅作為問題的形式而存在,它還在潛移默化中指導了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尤為適合低年級和基礎薄弱學生。也就是說,常規問題不僅是問題,而且是高效的學習指導。非常規問題則是常規問題的補充和調劑,往往石破天驚,帶給師生的震撼異常強烈,長期困擾的問題瞬間得以解決。非常規問題是將書讀活、將課堂搞活的有效方式。非常規問題以教師的非常規思維激發學生的非常規思考,體現了教學和思維的創造性,顯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價值。
4.較難問題與容易問題
事有難易,問題亦當如此。問題需難易調節。問題太簡單了,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問題太難了,學生沒有自信,容易失去興趣。
簡單問題以提問基礎差的學生為主,以提問基礎好的學生為輔。之所以以提問基礎差的學生為主,是考慮了難易的匹配,如果提問較難問題,長此以往勢必失去信心;如果連簡單問題也不提問,便剝奪了他們的課堂參與權力,積極的學習狀態將會在沒有刺激的現狀下消磨殆盡?;A好的同學需要通過較難問題通向更高的層次,但如果面對的只有難度大的問題,未免有空中樓閣之感?;A好的學生也要通過回答簡單問題讓自己感受聚合思維和成功的快樂。
另外,還有聚合型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等諸多類別,因與以上分類有交叉重合,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二、課堂實踐
語文課堂問題類型眾多,以上所列,不過冰山一角。語文課堂中各種類型問題應綜合運用,甚至在課堂實踐中生成問題,以尋求課堂教學新的生長點,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思維和能力。下面以《春酒》一課為例,展示課堂提問藝術。
上課伊始,拋出本文知識性問題:“八寶酒是什么?由哪幾樣東西泡制而成?”答案很明確:黑棗、荔枝、桂園、杏仁、陳皮、枸杞、橄欖和薏仁米。這是一道比較容易的知識型問題,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都想知道這個八寶酒是什么,甚至希望依照配方自己也能泡制一份,由此進入文本,并由此過渡到喝春酒環節。課堂的主要問題得以聚焦,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激發。
在客觀性問題方面,設置以下幾個問題:“文章的核心活動是什么?”學生都知道是“喝春酒”。再問:“圍繞喝春酒作者還寫了哪幾項相關活動?”于是學生帶著問題自覺地進入文本默讀,找到了還有“喝會酒”、“釀春酒”,有的學生還補充了“迎新年”。當然迎新年也是文章介紹的活動,只不過迎新年完全是作為對照而存在的,不是圍繞喝春酒而介紹的活動。接著再問:“文章有哪幾個人物?”立刻有學生回答“‘我’、母親”,另一些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又找到了“阿標叔和眾鄉親”。通過這三個層層深入的問題,文章中的活動和故事脈絡清晰了,人物形象在腦海中漸次升起,從而為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課堂中,還生成了許多有意義的客觀性問題。鑒于文本的自讀課文性質,設置了學生質疑和互動解決問題環節。學生在這個環節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除了春酒以外,文中還出現了八寶酒、會酒和分歲酒,它們的區別何在?文章為何以《春酒》為題?”解決前一個問題有助于理解喝春酒的時間,春酒的取材、功能和意義。之所以叫春酒是因為這種酒在春節期間喝,不管是什么酒,在春節期間喝就叫春酒。八寶酒是就材料而言的,乃是用黑棗、荔枝、桂園、杏仁、陳皮、枸杞、橄欖和薏仁米泡的酒。八寶酒在春節期間喝就是春酒,平時喝便仍然叫八寶酒。會酒是就功能而言的,是為借錢而產生的。會酒不必然是八寶酒,當然八寶酒亦可作為會酒。會酒一般也在春酒期間,所以也屬于春酒的范疇。分歲酒是就酒的意義而言的,在大年三十這天喝這杯酒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到來和長大了一歲。分歲酒指的是作者泡的八寶酒,同時也是春酒。第一個問題搞清楚了,第二個問題也便迎刃而解。以《春酒》為題,是因為春酒這個時間概念囊括了八寶酒、會酒和分歲酒;而且春酒與春節相關,乃是故鄉的一種風俗,是母親所制,表達了思鄉與思親之情。這兩個問題雖然是客觀性問題,但是難度較大,綜合考查了學生的理解、比較和分析能力,亦屬難度大的能力型問題。這個問題是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出的,但得到了語文能力好的學生的回應,體現了語文課堂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將語文教學提到一個高度。
主觀性問題方面,鼓勵學生賞析文本中精彩的細節描寫。其實,賞析語句屬于客觀性較強的常規問題。給學生自由賞析的權力,他們反而不知所措,不知從何說起。而一旦教師給予修辭、描寫方法、關鍵詞、態度和性格性情等方法的指導,學生一般能夠順利地予以澄清。提這個主客觀型問題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文章主旨,并且給予學生寫作指導和美的享受。
在弄清喝春酒等活動,以及主題歸結之后,向學生拋出一個不太常規的問題:“作者到底為何對春酒念念不忘?為何思念之情愈釀愈濃?”有的說春酒美味,有的說思鄉思親?!澳敲?,思鄉、思親從何而來呢?大家思鄉、思親嗎?根本在哪兒呢?”此時,提醒學生作者的出生地、現在居住地,還有作者的年齡。于是,水落石出??臻g的轉換、時間的流逝將鄉愁醞釀得深沉而綿長。不遠離家鄉,沒有兩鬢斑白,如何無可救藥地思鄉、思親呢?這個不太常規的問題不僅讓我們知道了作者的感情,還讓我們知道了生發這種感情的一般原由,從而將語文課上得更有深度、更有味道。
最后,請學生訴說難忘的家鄉味道、聲音或一道風景。這是一道主觀開放性問題,希望借此問題發揮學生的回憶和想象能力,感受家鄉之美和家鄉之親;同時,它也是一道常規性問題,由閱讀總結寫法,并上升為作文指導,以期學以致用。這個問題的參與性比較強,學生都很積極,談得很具體,很真切,很感人,將課堂推向一個。
總之,語文課堂問題類型多樣,須綜合運用。通過主客型問題、知識能力型問題和常規性問題將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有語文味;同時又要通過調節問題難易和非常規性問題創造性生成,上得別開生面。
參考文獻:
[1]李厚東.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之我見.語文天地,2012,11.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我們在語文課堂中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實現師生之間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筆者認為,要實現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諧共振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探討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共振問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highest goal of ours in Chinese classroom is to achieve the teacher-student feeling communion and introjections.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o achieve the feeling communion and introjection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resonant atmosphere. In this paper, she has discussed teacher-student feeling communion and introjections problem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words】Chinese class Harmonious atmosphere Transposition thinking Brink teaching material Problem in dispute
長期以來,我們在語文課堂中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實現師生之間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筆者認為,要實現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諧共振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探討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共振問題。
1.“換位思考”備學情。實現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中的和諧,必須要消除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障礙。為此,需要師生之間(尤其是教師)相互了解對方的心理活動和要求,尤其是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換位思考”,進而圍繞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語文課堂教學的“換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材料、設計教法和實施教學時嘗試把自己置身于學生一方進行思考,猜測和分析學生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方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我認為學生對景物描寫特點的把握不是主要問題,對學生而言,理解景物中蘊含的作者情感變化才是學生掌握的重要和面臨的難點。于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引導學生從分析作者情感變化入手,找出能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句子,學生興致很高,不僅在討論中抓出了“溫晴”的文眼,而且把全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作了全面羅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是“師生一體化”,即教師在完成上述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目的,結合符合教學實際的內容,設計最能使師生共鳴、共振的教學方法而將教學計劃付諸實施。
當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在不斷變化,學生知識的積累也在不斷變化,只有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率”,在實施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諧共振。
2.用活“邊緣材料”,調動學生探究興趣。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時代背景或相關鑒賞爭論,常常被認為是引入教學的邊緣性材料而被忽視。實際上,在提倡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和諧共振中,這些邊緣材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活“邊緣材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選取恰當角度詳細介紹作者,可以讓學生了解一個作家的成長經歷,進而產生激勵效應,例如在進行魯迅作品教學時,我就有目的地以魯迅棄醫從文的歷程為重點來激發學生對魯迅作品的深層理解,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其次,用活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材料,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根據這些材料,進行自主的分析評價,把相關時期作品交由學生分析,讓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更為透徹;第三,我們可以用活對作品多方面的評論材料,我們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向學生介紹不同的觀點,促使他們去判別去分析,在作品中尋找材料以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性,這樣無形之中促進了課堂的互動,實現了和諧的共振,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分析能力。
《學記》中有“善教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敝?,明確提出了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及要求。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鮮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币餐瑯芋w現了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只注重教學方法的探討與改進,卻忽視了課堂教學語言的精心組織和優化設計,出現了以下種種嚴重違反語文教學規律,影響語文教學效果的怪異現象:語音不準、方言迭出;街言巷語、絮絮叨叨;長篇大論、繁冗拖沓;陳詞濫調、照本宣科。凡此種種,都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大忌,是必須下苦功夫戒免的。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語言時,主要應注意以下藝術。
一、言之有物,論之有實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和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
二、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和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三、言之有啟,循循善誘
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從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橫生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箤W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韻,抑揚頓挫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六、言之有體,絲絲入扣
【關鍵詞】課堂提問;問題設計;基本原則;技巧;語言藝術
1. 問題的提出: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之“好奇”與“質疑”??梢?,在中國教育思想史上,提問法不僅有著古老的歷史,同時也是現代教學中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注重質量和講究課堂提問藝術技巧。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改革課堂教學,這就要大力改變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單一模式——教師滿堂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求,善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已經成為當前中小學改革學科課堂教學的方向和著力點,而采用問題教學法則可以較好地實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著力點,以語言藝術為主線組織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它通常包括指導預習、問題教學、設問學習、簡潔轉新四個步驟。采用問題教學法的關鍵在于課堂的提問,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和拓展學生的思維,它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彰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注意提問的方法,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如:1、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2、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 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3、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如“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4、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 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從而真正發揮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富有技巧的提問,具有強化作用,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解決語文教材中的重點,突破教材的難點。課堂提問在教學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應怎樣設計問題呢?
2. 課堂提問設計的基本原則
課堂提問的重要性是通過教師設置高質量的問題并采用多種藝術技巧進行提問而實現的,因此在教學改革中,側重探討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的多種技巧和途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課堂提問對我們組織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它還是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教學法手段。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又會出現“滿堂問”的弊病,為此,筆者認為還應注意課堂提問的技巧性,使我們的課堂提問更為科學有效而富有藝術韻味。
2.1 課堂提問要新奇有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鬃釉疲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激發興趣是提問的第一要素。首要的問題是課堂提問必須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注意新穎性,具有趣味性。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推動他們去鉆研課文。當學生尋求到答案以后,就會為獲得新知識和能力而激動、振奮,為探索和創造的成功感到愉快。
2.2 問題要難易適度,體現教學的啟發性。啟發性原則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而設計問題的關鍵之處在于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一方面,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教師要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的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因為好的提問正是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提出來的。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備教材的同時,認真備學生。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既有的知識積累和實際能力(如閱讀、口頭表達等),從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難易適中的問題。
2.3 問題的數量要適中,既系統又科學。除了正確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外,教師對課堂中所提的問題還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就要避免問得太多或太少這兩種傾向。問得太多了,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對所學的知識就難以理解,因為消化多而雜的問題,只會分散學生的整體思維;問得太少了,學生又缺少參與的機會,最終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
2.4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想像力和創造能力。面向全體學生,既是教師職業的要求,也是課堂教學的神圣天職。教師應該給每位學生機會,對學生一視同仁,以提高所有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能只盯住幾個尖子生,忽略成績一般的或較差的學生。教師的課堂提問應當既抓住點又顧及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并以表揚鼓勵為主。提問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聯想與創造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像、創造,從而擴展知識領域。
3. 課堂提問問題的設計
3.1 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設計問題。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設計出真正的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才算問的成功。學生的差異是很大的:不同群體之間有年級差異、班級差異、小組差異,還有城鄉差異;不同個體之間又有性別、年齡、興趣、愛好等多重差異。盡管我們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設將學生分類別、分層次,然后設計出符合各層次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學共同發展,不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而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問題,也正好遵循了傳統的因材施教的教學觀點。其次,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設問題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對學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感興趣的,成為問題的問題。由于這種問題跟他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他們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激活教學。
3.2 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首先語文教學內容存在體裁的差異,就中學語文而言,就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戲劇等多種體裁,每一種體裁都有自身主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記敘文有記敘的要素、記敘的順序和表達方式;說明文有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議論文有議論的論點、論據和議論語言等。各種體裁的文章教學內容相去甚遠,教學問題的設計要依此為依據。其次就單篇課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間,教學重點、難點亦有變化。教學時要慎重對待,不可一視同仁。
3.3 要根據教學過程的變化設計問題。每一堂課都有初期、發展、和結尾等環節。提問時應遵循每一環節的特點。一般說來,初期時,提問應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展時,提問開始分化為不同層次,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想要的問題;時,提問向文章的重難點展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解決問題中,同時還不斷地競爭;結局時,要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探索新的問題,產生對下一堂課的興趣。這樣,久而久之,問題教學會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
3.4 要根據教師自身因素設計問題。教師也是凡人,他們中也存在性別、年齡、個性、經驗的差異。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很活躍,能不斷地引導學生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有的教師則很聰明,給學生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不覺中完成自己的課堂教學,似乎教師參與很少,但整堂課卻氣氛活躍,效果很好。當然,也不乏教師一堂課問題提出后,課堂一片死寂,最后不得不自問自答。形式上是問題教學,實際上還是“滿堂灌”。教師在備課時只有充分認識自我因素,了解自身特點,在滲透學生,滲透教學內容的同時滲透自己,找到符合三者發揮的問題,才有望產生一堂高質量、高效率的問題教學課。
3.5 要根據課文“提示語”和課后“問題與探究”設計問題。 課文的提示語(即編者按語)是語文編委根據所選課文特點,而對中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的一種提示或思路點撥,它往往有助于學生走進課文,理請思路,把握主旨。教師在上課時若能充分利用課文的提示語來設計問題,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快速進入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課后“問題與探究”是編委針對教學精心設計的問題,它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課文重點,鞏固對課文的學習。所以我們教師在上課時,對課后“問題與探究”決不能漠然視之,而是要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教學突破口,來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4. 課堂提問的藝術技巧
問題教學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問的藝術和問題的質量可以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閱讀教學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設巧問,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問題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呢?
4.1 要注意提問的態度。 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對某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這不僅是正常的,也是教師所希望的。教師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可指責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導和啟發。教師提問時的神態要自然安祥,相信學生能夠回答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愿意回答甚至爭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師表情嚴肅或冷淡,學生就不能專心思考,更不能暢所欲言。另外,提問的面要寬,不能只提問幾個“尖子”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和不善言談的學生。
4.2 巧選角度,變中求異。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注意采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4.3 利用矛盾,激發疑問。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
4.4 化難為易,深題淺問。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再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就容易解決了。可以化難為易,四兩撥千斤。
4.5 問在此意在彼,直題曲問?,F行的語文教材深入淺出,可讀性很強,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地提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力求避免所提的問題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題曲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必須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1)難易要適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把握好難易度,避免問題雜而多、大而空。(2)提問要適時。當學生處于不知道而又急于想知道某事時,或已知道某一問題但又急于進一步探索的心理狀態下,才是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最佳火候。使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共鳴,產生學習的欲望,引發思考。(3)評價要恰當。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作出語言或非語言的反應,以不同的方式認真、恰當、及時地評價學生。評價要明確具體,指出學生知識的優缺點;無論是批評或表揚,用語都要恰如其分??傊?,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教師應該牢記一條準則:所提的問題必須緊扣課文的重點、難點,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6 多層設問,化整為零。對于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必須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易及難,順藤摸瓜,逐步抓住問題的實質。要做到這點就要在提問中化整為零,多層設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實質。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采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課堂上抓住契機、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采用問題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朱向東:《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4年
[2]楊麗萍、雷衛炎:《基礎教育研究》23 、25頁,《基礎教育研究》雜志社 2004年7月出版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 ]。教學過程中,提問是實現師生溝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v觀近年來的語文教學,在課堂上的提問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教師認為問題越多,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越能營造熱鬧的課堂氛圍,越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從上課開始,教師設計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擠占了學生閱讀品味文章的時間,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提問形式,失去了提問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我們課題組由我主持“高中語文課堂上‘小提問,大智慧’的研究”的研究,對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及策略進行了探討。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善于提問,缺少提問的藝術,無學生提問,學生不敢問,這是目前課堂提問中的突出問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讓老師們意識到在學習活動中中,教師精心設計提問,創造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同時讓老師對正確的提問原則有所了解,能夠有效地運用各種提問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人本主義學習論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宗旨的語文課堂提問。該課題研究是對人本主義學習論的有益補充,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而生動地適時提問設疑,不僅能捕捉到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對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重要渠道。它對教師駕馭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理論:認知心理學關心人們如何獲取、轉化、表征、儲存和提取知識?,F代有效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和“反思意識”,更加關注“學生”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也越來越迫切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的參與,巧妙設計問題有助于促進學生有意義的、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教師要精心設計將要提出的問題,學會“問什么”
1、教師的問題應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2、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要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問在關鍵之處。
3、提出的問題要把握尺度,注意學生的可接受性。所提出的問題要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能低于學生的水平,讓他們“吃不飽”;也不能過分高于學生的水平,讓他們“吃不了”。
4、提出的問題要注意循序性。教師的提問應先易后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
(二)教師要研究教學的提問方式,學會“怎么問”
課堂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理的提問的方式。
1、直問式
按照教材先后順序、邏輯關系或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順序,為引起學生思考而進行直接提問。
2、逆問式
教師不直接提問,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這樣的問法構成了矛盾情境,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
3、比較式
運用對比、反比、類比等比較式方法進行提問,啟發學生在比較中推出正確的結論,提高學生認識和鑒別事物的能力,養成分析問題的好習慣。
4、創造式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寬原有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梢詫φZ文課文中的人物、情節、場景產生再造想像等。
5、追問式
這種問法是把知識點分解出若干個彼此相關聯的小問題,一環扣一環地向學生發問。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積極思考。
(三)通過研究,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提問策略
1、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提問的策略
2、要熟練掌握課堂提問語言的策略
3、面向全體和尊重個性并重的策略
4、善于使用等候的策略
5、把握恰當的時機進行有效追問的策略
6、建立課堂有效提問的評價策略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及方法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2年09月~2012年11月)擬定課題設計方案,組織開題報告,組織課題申報、上交課題設計方案。
負責人:任鵬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12月~2013年07月)啟動課題研究,課題組長制定階段達成目標,修正研究思路,定期總結交流,階段成果展示,撰寫中期評估報告。
負責人:靳順高劉爽
第三階段:小結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課題組繼續研究,策劃論文集,撰寫結題報告;邀請領導專家鑒定成果,課題組長撰寫課題結題報告,收集整理論文等。
負責人:董明王燕
結合我校校情,結合實際,結合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采取多種方法進行研究。主要方法有:運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比較法等。
(一)文獻法
查找與課堂教師提問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文獻資料,為課題的順利開展提供資料、信息保障。通過對大量相關資料的總結歸納,提煉理論,為課題組提供可參考借鑒的內容。
(二)調查研究法
所謂調查研究法,就是搜集材料并進行判斷的方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法的途徑多種多樣,如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通過調查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等,對教師課堂提問的現狀進行了解研究,準確把握課題的走向。
(三)經驗總結法
在本課題整個研究過程中都要注意不斷收集、整理、分析先進的經驗,在課題組內進行理論交流探討,把先進經驗從具體上升到一般,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應用。并形成有關的文字或錄音錄象資料。
(四)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認識,從而探索教育規律。在本課題研究中,在研究“如何結合課堂實際切實貫徹一些基本的教師課堂提問中應注意到的原則”“如何結合課堂實際實現提問方式的多樣化”“如何結合課堂實際,運用合理的課堂提問策略”等內容時可采取這種方法,以比較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與否是否對教學效果有影響以及有怎樣的影響。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通過研究,我校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研究,我們學校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明顯改觀,教學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我的課堂教學得到了校、局領導的肯定。課題研究期間,我參加了縣文教局組織的展示課活動,我將自己在課題研究中的經驗融入教學設計中,使課堂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我們的研究,加快了我校語文課題組“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研究步伐。
(二)通過研究,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實驗以來,我們通過對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成績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對比,感覺到實驗班學生的成績明顯呈上升趨勢。我們通過調研得知,本學期的期中檢測,實驗班的語文成績與與非實驗班相比平均高出4分以上。
七、課題研究的體會:
(一)個人課題研究更新了我的思想觀念,提高了我的科研水平。以往一直覺得課題研究很難,不知道該從何著手。然而,通過此次個人課題研究,我明白了個人課題就是將自己的課堂當作自己研究的陣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解決自身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個人課題就是一種行動研究。
(二)課題研究使我明白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在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本次課題研究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教學中還有更多的、更為艱巨的任務有待于我們去完成,還有更多的課題有待于我們去研究。我將繼續學習,努力提高理論水平,積極積累教學經驗,將課題研究繼續下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