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3-09-18 17:06: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180-02
1.地理教學活動與地理活動教學
地理教學活動與地理活動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地理教學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和設置的一系列的活動,例如,教師備課、講課、提問、輔導,學生預習、聽講、回答問題、做作業等環節的活動。地理活動教學是要求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通過這樣的參與和思考提高學生的想象力、發現能力、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并且要求學生掌握某種基本技能和有意識投入注意、思維等。
2.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構成
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具體由四大方面構成:
第一,傳授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傳授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是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的根本出發點,通過活動這樣的媒介,可以讓學生在體驗中更多的更扎實的了解相關專業知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探究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地球的自轉、公轉、東經。西經、南半球、北半球等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并且銘記于心的,不記住這些知識想要進行其他的活動就難上加難。
第二,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的核心,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學習活動將不能真正的實現;而另一方面,教師是學習的主導,沒有教師主導性作用,學習活動將變得曲折、困難,只有通過課堂活動實現師生的互動才能更為有效的發展學生的思想、智慧、價值觀,才能更好地豐富整體教學活動的內容,調節課堂活動與課堂內容的適度性。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法國的葡萄酒如此盛名?為什么新疆產哈密瓜?為什么東北會有黑土?為什么南方不下雪?為什么人們都喜歡去云南旅游?這些看似與地理無關的問題其實蘊含著很深的哲理。
第三,設置地理專題活動。設置地理專題活動是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的主要構成部分,主要通過自主學習法、討論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來實現,使得學生在動手與動腦的體驗中學習與感受對真實生活更為有用的地理知識,發展學生學習終身地理基本思想,同時,設置地理專題活動應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開放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講到《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時,可以把學生分為青藏地區的居民和西北地區的居民兩個代表隊,討論西北地區是否優于青藏地區,讓學生收集資料,進行討論。通過專題活動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進而對地理課程產生興趣。
第四,開展多樣課外活動。開展多樣課外活動是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的輔助措施,針對學生的具體興趣。以及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師需結合學校實際開展豐富的地理課外活動,讓學生真正的走出課堂,走向自然,不斷地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課余生活的內容,延伸課堂學習的范圍。在講"《天氣和氣候》中有關于天氣預報的內容,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家觀看電視里的天氣預報,要求學生記錄下預報員預報的概況,并觀測天氣,在每節課前讓學生輪流做天氣預報播報員的環節,播報自己觀測和收集到的當天的天氣狀況等。"這樣可以使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3.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
3.1初中地理教學引入多種類型活動
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首先需要將初中地理教學引入多種類型活動。課堂活動有三種類型:(1)語言交往型活動,即:表演型活動,辯論型活動,學生授課型活動,競賽型活動,如阻止農村人口進入城市PK歡迎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中國的疆域和人口》復習課可以在游戲中學習。(2)操作體驗型活動,即:觀察觀測型活動,制作型活動,模擬作型活動,如讓學生自己制作地球儀、畫出學校的地形圖、觀察天氣。這兩種類型的課堂活動均有其優點與不足,在課堂教學中一般綜合性的加以運用,提升課堂教學的多樣性與效率,最終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3.2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實施
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再次需要注意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實施。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實施會涉及到多個環節,其中,教師的任務主要包括創設課堂教學具體活動的情境、確定課堂教學具體活動的相關要求并引導與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總結課堂設置的教學活動實施情況、根據具體的活動布置作業;學生的任務與之相對,主要包括進入課堂教學具體活動的情境、遵守課堂教學具體活動的相關要求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暢談課堂設置的教學活動實施情況、根據具體的活動完成作業。教師與學生在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實施中需要注意自身任務的有效完成。
3.3初中地理教學評價與檢驗
基于課堂活動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最后需要注意初中地理教學評價與檢驗。完成基本的課堂教學后,教師要從學生在課堂的活躍度、學生對課堂作業的完成效果、學生考試考核成績、學生對具體地理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等進行評價與檢驗,改善日后的課堂活動與課堂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 王海平.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2).
[2] 戴成.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動課"應用探究[J]. 地理教育,2007,(02).
關鍵詞:初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學生積極參與
作為現代教育理念集中體現的研究性學習,除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形式存在外,還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所以說,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要求中學地理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等基本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和認識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以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三方面關系的意識等科學發展觀方面的培養目標。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長期以來,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初中地理學科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甚至地理教師本身都沒能對初中地理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狀態,更談不上發展了?;A教育課程改革為初中地理學科帶來了希望,也為初中地理教師的發展帶來了希望,研究性學習則可促進這一希望的實現。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研究內容的確定、資料的搜集都由學生自主確定,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教師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適合學生進行研究的問題俯拾皆是。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課程內容,如“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民居與氣候的關系”“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的歷史原因”等,非常適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二、研究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實施途徑
2.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如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內容時,就可把此內容改為“是生活在南方好還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選一方,然后通過學生網絡查詢、查閱書籍、訪問、調查等活動來收集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通過雙方激烈的辯論,從而得出南北方地區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學生會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是那樣的重要,從而理解到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與治理》這一課題的解決,常常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通常需要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3.檢驗探究提高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能力
檢驗探究過程不一定強求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我在講授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時候,在設計好從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C:地形D:洋流E:風(或風帶)等因素去分析,得出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之后,將地理位置移到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讓學生尋找出當地的A、B、D、E因素與歐洲西部基本相似,但沿岸地形C有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同學們展開討論、爭辯、探究,然后讓各小組發表見解,其中有一個小組答出了“因受地形的影響,海洋、海風等因素對陸地的影響范圍減少了,從而形成這種海洋性氣候的面積也減少了”的結論。盡管這只是少數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簡單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導得當,學生是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檢驗探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敬俠.初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1(33)
[2]秦龍春.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師版).2006(08)
[3]黃春豐.初中地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09(30)
[4]李運軍.初中地理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途徑[J].地理教學.2007(04)
[5]張.談新課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04)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77-01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作為現代教育理念集中體現的研究性學習,除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形式存在外,還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同地理學科有關、有助于學生發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地理教師的素質提高需要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受評價機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停滯不前,沒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要求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
3、地理學科的特點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課程內容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而且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關心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學生關注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和策略
1、在學科教學中適時穿插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破壞學科知識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在學科教學中穿插專題研究單元的這種形式,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采取如下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后向學生說明發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發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回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作。
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并作進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發學生思辨的內容。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作為現代教育理念集中體現的研究性學習,除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形式存在外,還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為什么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展開研究性學習
1、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同地理學科有關、有助于學生發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地理教師的素質提高需要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受評價機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停滯不前,沒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要求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
3、地理學科的特點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課程內容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
而且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關心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學生關注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和策略
1、在學科教學中適時穿插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破壞學科知識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在學科教學中穿插專題研究單元的這種形式,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采取如下策略:
(1)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后向學生說明發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發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回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作。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并作進一步的探究。
(2) 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發學生思辨的內容。
以往的學習,偏重于對概念或理論的死背硬記,缺乏深一層次的疑問,如用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眾多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則或理論存在的依據和前提是什么?這些知識存在的價值是什么?這正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在21世紀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中,學會這種思維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浩瀚的知識信息海洋中,學生就會迷失方向,以假當真,是非難辨。適當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路,尋找問題創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育;素質教育;對策;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122-01
只有抓住課堂教學的效率,才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注重理論教育,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積極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總之,造成了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常處于被動的角色。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普及,在新課改環境下,對學生的主動性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地理學是一門兼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地理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環境意識,并且對地球、環境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讓初中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地理常識。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加強對初中地理教學的認識
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對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學校對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初中地理教育屬于可有可無的文科教育,安排的課時不多,只是按照大綱目標進行簡單的教學,而且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理念比較陳舊,因此導致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比較落后,使得初中地理學習成為學生的負擔。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應該要加強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應用,將提高學生的初中地理實踐能力作為初中地理教學的發力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的利益和發展為根本,對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理念和模式進行改進。要加強對素質教育理念的應用,并且對地理教學目標進行重新設計,使得地理教學工作可以有序推進,從而不斷提高地理教學水平。比如傳統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初中地理課程的教材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對教學資源的選擇面十分狹窄。對此,應該要對教學素材進行豐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素材。
二、以學生為本,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地理課程教學是一種填鴨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素質教育倡導要對初中生實行人性化和柔性化教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地理教育應該要結合初中生的個性特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
1、加強教學情境的設置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全部用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往往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加強教學情境的設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導入有多種方式,比如事例導如、問題導入等,地理教師想要導入一個初中地理課堂情景時,前期的準備必不可少,地理教師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創造多樣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導入形式,讓學生根據地理教師設置的各種情境,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融合到課堂上,從而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比如在課堂上利用圖片創設豐富的畫面情境。具體形象的畫面構建,是初中地理課堂情景設置的重要方面,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各種初中地理知識的理解,就必須要借助多媒體,加強對圖片、視頻文件的播放,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從動態的圖畫中了解到更多關于初中地理學科的知識。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借助一些各國的名族特色異國風情的一些特質進行教學的引入,比如在課堂開始之前首先給學生放一些其他國家的氣候、風景、人文等方面的圖片,從而使得學生可以對初中地理課程更感興趣,地理教師也能從這些內容中找到全新的教學切入點。
2、注重課堂教學的延伸,加強生活化教學
地理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理教學素材,比如每天的天氣情況、城市的地形條件等,這些都是地理課程中可以講到的知識點。學生往往對自己的生活有很強的熟悉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生活化教學,將地理課堂延伸到課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要加強對各種生活素材的累積,比如學生對很多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因此在學習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得不到解決。為了幫助學生累積更多的學習素材,可以從布置作業開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生活進行發現,通過給學生布置課題探究任務,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積累地理知識的習慣,從而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各種植物的觀察,在講解植物的時候,學生就可以帶著自己從自然中挖掘的植物來到課堂上,分析在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時期,這些植物會有什么變化。
三、提高初中地理教師的能力素養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力量,只有雙方配合良好,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必須要對教師的綜合能力素養進行提升,培養更多雙師型教師,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進行實踐教學,用身邊常見的現象來解釋初中地理現象,讓學生能從生活中體會到初中地理的奧秘,從而加深對初中地理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學習水平。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以及效率是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加強對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解決,加強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加強對課外教學的重視,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郭利英.初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中),2011(10)
[2] 李學義.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網友世界,2014(01)
為了實現終身發展的地理教育目標,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文章主要從教材處理生活化、問題情境生活化、習題設計生活化、讓地理回歸生活四個方面提出了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活元素的策略,并結合實踐教學經驗進行了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
初中地理;生活元素;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說生活與教育之間有著一種本質的聯系。利用生活元素進行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利用知識更好的服務于生活。而地理作為學生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與滲透。
一、教材處理生活化,加深知識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指導。但是從現下的教材編制方式分析,為了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應涵蓋多方面的教學內容,這對學生的地理學有裨益,但由于這些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契合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教材的整合與優化,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促進學生的理解[1]。為此筆者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首先,加強修改,將教材之中與實際生活不吻合的部分進行調整,從而使教學知識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其次,注重添加,將與學生生活實踐經驗相聯系的教學素材增加到教學內容之中,從而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再次,注重刪減,將一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地理知識刪除,從而推動教學進程。最后,編排,整體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讓教材與生活聯系更加密切,相信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入,一定可以給學生更好的教學指導。
二、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考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質疑,主動思考。知識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好比是湯與鹽,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制作出最美的味道。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時,應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這可以更好的內化學生的思辨情感,從而實現學習興趣的激發[2]。如在學習“多變的天氣”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從簡單的生活問題出發,讓學生通過問題討論,了解影響天氣多變的一些因素,這就是一個良好的教學開頭,有助于高效地理課堂的構建。
三、習題設計生活化,感知地理魅力
習題對于學生而言可以起到一種鞏固與延伸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喜歡采用題海戰術的習題訓練方式,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對地理學習產生了一種抵觸心理[3]。為此筆者認為教師必須要改變這種傳統思想認識,在習題訓練中增加更多的生活元素,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魅力所在。如在學習完“地球的運動”這一課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生活化的問題,如在《七律•送瘟神》中提到“坐地日行八萬里”這句話是否具有科學依據,若有,如何對其做出解釋。這就是一個融入生活元素,并且具有趣味性的問題。學生通過問題解答,就提出地球在運動過程中,分為公轉和自轉兩種形式,由于地球每天在運動,因此“坐地日行八萬里”并不是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中,學生會感知到地理學習的魅力所在[4]。
四、讓地理回歸生活,實現學以致用
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利用生活元素進行教學,除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以致用的能力。從本質上了解生活與地理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運用地理知識去服務于生活,這是對教學改革地本質倡導。在這里筆者還是以“地球的運動”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在學習完本節課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于地球在不停的進行自轉以及公轉,我們如何利用地球的運動特點服務于生活。有的學生就提出在蓋房時要坐北朝南,這樣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陽光照。這就是將地理回歸生活的一種教學表現,學生可以真正感知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學會利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5]。
五、結語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地理成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重要科目,并且對于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生活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從而讓學生感知地理、熱愛地理。
參考文獻:
[1]李穎.關于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6(6):39.
[2]李敏.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學策略[J].才智,2015(35):72.
[3]戴東成.試分析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111.
[4]劉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104.
關鍵詞:初中地理 生活色彩 高效學習
新課改理念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踐行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選取貼近生活的素材,彰顯生活色彩,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和實效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體驗生活氣息、發現生活問題、勤于思考和探究,強化知識體驗,提升科學素養。
一、創設生活情境,強化情感體驗
創設生活情境,以生活色彩和生活元素為依托,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取合適的主題方案,創設生活情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與自身有密切關系的情境中會產生更加真切的情感體驗和思想感受,也能激發其自身的求知欲望,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此強化對地理知識的了解,深入分析并探究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例如:學習“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故事情境,選取以前沒有天氣預報作為故事的背景,如:“一名外國游客到中國來旅游,到北京時下了一場大雨,他立刻買了一把雨傘備用,之后去了新疆,連續半個月沒下雨,他就將雨傘扔了,之后到了廣州,突然又下起了大雨,繼而他很奇怪為什么老天這么捉弄他?!庇稍撋钋榫常龑W生積極思考,結合我國夏季降水分布規律展開討論。得出“受到夏季風的影響,我國降水從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從而導致我國西部夏季全年少雨而東南方雨季很長,北方雨季很短。要準確把握降雨規律,才能確保出行順利”的結論。像這樣結合生活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建立生活聯系,構建知識網絡
探尋生活色彩,建立生活與知識的聯系,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教師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選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結合教學內容,科學選取生活元素和生活材料,將身邊的事物、現象與地理知識緊密聯系,可以為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奠定基礎。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可以將抽象難懂的地理知識變得形象易懂,教師選取與地理知識相聯系的生活實例,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體驗和認知水平,展開想象和聯想,加深對知識的印象,豐富學生的學習課堂和情感,強化生活與學習體驗。
例如:學習“中國的經濟發展”這一章時,教師鼓勵學生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東西部發展、工業與農業發展和分布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地理知識,勾畫出不同地區的交通運輸網,不同地區的農業優勢產品和工業高新技術發展產業圖。繼而分析學生所在地屬于哪個城市、什么地區,展開對當地優勢產業、優勢交通的分析,制定出當地未來發展規劃。引導學生站在全國的高度,勾畫出地理知識、資源情況與交通和工農業發展的關系,從而強化學生的知識體驗,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
三、融入時事熱點,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時事熱點,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使學生與時俱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產生共鳴。結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初中地理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并結合設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如課題探究、主題辯論、實踐探索等,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時事熱點,借此強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相關知識時,選取現如今的時事熱點“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資源短缺”“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來分析。使學生了解到生態建設的重要性,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環境破壞的現象,激發學生學習地理、保護環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提升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策略,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四、強化生活實踐,提升動手能力
為強化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就需要鼓勵學生從生活素材和生活實踐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和知識體驗,提升動手能力。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將“教、學、做”三者融合統一,充分發揮實踐與理論結合的作用,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地理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體驗到生活實踐對提升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天氣與氣候”相關知識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習天氣及其影響,分析天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然后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自制簡易的天氣預測器”創新實驗。通過動腦設計、動手實踐、闡述原理等過程,強化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體驗。例如:“結合杠桿原理,在杠桿的一邊放置細線懸掛的乒乓球,另一邊懸掛先用鹽水浸泡之后曬干了的棉花。當空氣濕度增加,棉花鹽分吸收水分,受潮后就會增加自身重量,從而杠桿就會向棉花球端傾斜?!睂W生自主動手實踐,提升了學生科學探究和敢于創新的精神。
五、回歸自然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貼近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從生活中創新思維、拓展能力,激勵學生發散思維和自主實踐,讓初中地理學習過程回歸學生生活,引導學生使用所學的知識為生活服務,這也是新課改理念的教學目標。初中地理教師應該營造充滿生活色彩的學習氛圍,運用生活問題,打造生活化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探索地理與生活元素的契合點,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吧鐣磳W校、生活即教育”,地理教學應回歸自然生活,服務生活,融生活于教學,鼓勵學生敞開懷抱,探索和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例如:學習“河流和湖泊”相關知識時,教師選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從身邊的河流與湖泊研究出發,探究身邊的水流資源的開發、運用和治理相關問題。結合“我美麗的家園”主題,創設圍繞河流污染話題的實踐探究課題,引導學生回歸自然生活,結合現有的實際問題和運作情況,展開對污染水資源原因的分析,并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制定出凈化、治理、利用河流和湖泊等水資源的方案。結合生活問題,回歸自然,針對學習的地理知識,選定研究課題,展開實踐探究,從而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選用生活色彩教學策略,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與地理知識的契合處,鼓勵學生發現并探究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建立生活聯系、融入時事熱點、強化生活實踐、回歸自然生活等教學策略,有效鼓勵學生尋找生活氣息,提升地理課堂的活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