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海綿城市的概念和意義
時間:2023-09-18 17:06: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綿城市的概念和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提出
“海綿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的《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強調到要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海綿城市,讓自然做功。
(一)海綿城市建設提出的背景
“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災害”這三大水資源問題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是廣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但與此同時,水生生物棲息地喪失、干旱、氣候變化、水生生態系統退化也同時出現,這些綜合癥狀都是與水和水循環自然過程有關。海綿城市是可持續雨洪管理系統的中國表述,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有助于解決我國的水問題和水危機。
(二)那海綿建設概念的定義
“海綿城市”概念的產生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布吉(Budge)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象,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其定義為:“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法?!?/p>
(三)海綿城市建設的意義
海綿城市的意義就在于對整個城市自然生態的綜合整治,通過順應自然規律的方式解決包括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充、水資源補充、生物多樣性保護、微氣候調節等多個綜合的水相關城市發展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
二、風景園林專業與海綿城市建設
風景園林學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一學科是以“生物生態學科”為主,并與其他非生物學科(如土木、建筑、城市規劃)、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其核心工作即城市的環境綠色生物工程系統。
(一)風景園林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機遇
綠地是海綿城市主要的物質空間構成,也是可持續雨洪管理措施的主要載體,是對傳統觀排水系統(灰色基礎設施)的一種“減負”與補充;同時綠色基礎設施設計正是現代風景園林專業的重要實踐領域和研究內容。因此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風景園林學科面臨巨大的建設需求。
(二)風景園林專業目前在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1、在海綿城市建設系統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確
從專業外來說,雨洪管理傳統上由市政、水務等專業負責,盡管海綿城市中明確了園林是系統構成中的一員,但我國目前的海綿城市建設指南中,明顯仍然是市政等與工程相關的專業或技術做法更受到重視,基于綠地設計的內容相對較少。
實際上,目前的工程系統傾向于把水與土分離,把水與生物分離,把排水和給水分離,把防洪和抗旱分離,是一種“水適應人”的價值觀和技術管理體系。有學者已經提出本專業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共同領導者”和多學科整合平臺的重要依托,這亟待成為專業內外的共識。
2、海綿城市相關基礎研究和數據平臺構建不充分
我國建設海綿城市的很多規范和技術導則參考了很多美國的BMPs、LID的相關內容,但成功的海綿城市建設一定要科學嚴謹地基于本地條件進行研究。海綿城市技術設計需要的氣象、水文等基層資料一般分屬不同機構管理,設計部門獲取并不容易,這直接影響了可持續雨洪管理相關設計的決策依據。國外經驗是建立共享的數據平臺提供設計機構,幫助建設、設計方更科學合理的完成相關設計工作。
3、相關人才的培養與繼續教育亟需相應更新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跨思維、跨尺度、跨學科的高度綜合復雜城市生態建設,所謂跨思維是從“水適應人”的思維轉變到“人適應水”的過程??绯叨仁侵负>d城市不僅僅是雨水利用和管理問題、應用LID技術和場地措施,還應該包括宏觀尺度、中觀尺度的保護區域水文循環過程,應該是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尺度的承接與配合;跨學科是指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不僅需要風景園林學科對綠色基礎設施的相關規劃與設計。
三、總結
【關鍵詞】海綿城市 對策思考 福建省
繼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綿城市試點審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為我國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之一。對于福州這樣一個逢雨必澇的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更是勢在必行。
一、海綿城市新概念
海綿城市這個叫法源自于業內和學術界的一個表達方式,就是用海綿來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這幾年更是用海綿這個概念來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調節能力。海綿城市是一個比喻,用來表示形容可以合理開發利用城市降雨的一個系統,意思是有雨水的時候,城市就如海綿吸水一樣,可以對雨水進行接受、保存、過濾,并使雨水更加干凈,這樣就可以對地下水進行自然補給,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在干旱季節里,通過排放地下水庫的水,達到緩解干旱、補充城市水資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設計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處理的方式來處理雨水。新型海綿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種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綠地排水溝、凹式綠化帶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來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因此要積極促進城市建設綠色環保建筑,綠色環保建筑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根本基石。從每個小區開始,建設各種下沉式綠化帶和雨水排放花園,房屋屋面也可以設置排水收集系統,同時輔助建設各種小型儲水裝備,這些都有助于促進雨水的排放回收,達到對地下水進行補充的目的,總之就是利用各種方式把整個城市建設得更為綠色環保,更好的對水資源進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對策思考
(一)制定適合我省特色的政策,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要制定一個適合海綿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架構,因此要做一個整體的規劃設計,從整個的政策法律體系、以及具體的財政稅收政策、還有整個行業產業的管理、以及相關產業的結構調整,甚至到技術人才的培養,整個社會的參與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盤考慮。海綿城市建設很有發展潛力,但是必須要有具體政策和實施措施支持,否則這個工作難以開展和維系。所以要借助水資源管理體系改革機遇,根據海綿城市建設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進行水資源的調查和立法工作,進行匯總總結之后,積極構建整個水資源管理和使用的政策方案,可以從如何實施保障、如何劃分責任、如何籌集資金、如何進行制度管理這幾個方面著手,建設完善的水資源法律和政策體系。要從立法規劃指導的基礎做起,建立水域管理法規體系。省級管理應當抓住海綿城市建設概念,對全省的湖泊、江河流域、森林水系進行范圍標識管理。各級縣市要根據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來指導城市建設規劃,根據這個整體建設規劃制定具體目標,在城市建設中留足生態透水綠地,盡量減少硬化地面,保護好城市的原生水生態系統。我省應以國家的《海綿城市建設指南》為指導,制定出一套符合國家標準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與之相適應的是要制定適當的政策鼓勵建設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在建筑行業推廣先進施工技術和新型的建筑材料,努力培養出和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新興產業和先進企業,實現城市建設的供給側改革,改善城市居民和城市水系的關系,實現和諧發展。
(二)加快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發展
近年來,我們的城市擴張速度很快,同時城市的地面硬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約束,可以采取措施逐年減少硬化地面,同時根據這個措施制定一個相應的年化指標,并且每年進行考核。對發展中的農村也要進行地面硬化指標管理,避免在城鎮化工程中盲目加大地面硬化程度。
福建城市比較多丘陵、山脈,城市水系發達,因此疏通河道尤為重要。利用自然下沉式綠化帶可以盡快疏散雨水,因此可以在城市多建立下沉式的綠化帶或者綠地。完善城市下水道建設,城市下水道被稱為“城市的良心”,因此看不見的隱蔽工程尤為重要。我們大多數城市的下水道建設很落后,所以可以在城市建設地下管廊,鋪設大直徑管道排水,同時鋪設電力、電信、自來水、燃氣、廣播電視等等市政部門的專用管道,這樣可以避免重復開挖路面,同時提高了消防抗災能力。
(三)引入創新技術為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因此有必要引入創新技術進行城市建設,如在污水處理問題上可以加強對雨水的收集和凈化,可以采用一些生物凈化的辦法,或者通過對雨水的過濾來凈化雨水,達到雨水回收的目的,可以建立一些制度來實施。對城市污水的處理也要盡量要就近處理。因此,有必要建立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統,利用城市的建筑屋面、道路排水、以及城市的各種綠化地帶、還有公園綠地,對雨水進行收集凈化回收利用,同時把原有的城市水系重新恢復,比如城市原有的內河、水渠、池塘、湖泊,都應該重新修整重建,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城市熱島效應問題。同時要注意對城市的地下管網進行維修檢查,避免因強降雨或者其它地質災害造成損失。推廣這些新技術建設海綿城市,可以改善地下水資源,改善土壤環境,減少城市生活和工業污水的排放,從而改善整個城市的水資源狀況。
因此要建立全民惜水的社會環境,讓大家都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并且從立法上開始建立對水資源的保護和規范節約使用的制度,同時要鼓勵大家有全民監督的意識,讓大家都參與到對水資源的保護利用的事項中來,甚至從水資源的規劃開始就應有專門的組織監督建設,除了合理保護利用水資源,還可以引申出相關的親水產業和親水文化,豐富城市文化生活。
(四)建立健全投融資機制,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海綿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除了財政補貼的支持外,應當大力利用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可以向社會市場融資融券,比如發行中長期債券,采用PPP模式,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資金支持。建設海綿城市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因此要對現有的城市投融資模式進行創新,政府對這些公共項目的建設除了進行政府投資外,也可以對社會資本進行引導進入,政府加強監管監督,促使海綿城市建設順利完成。
(五)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設有福建本土特色的海綿城市
國外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有相當多的經驗,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形成我們自己的特色。例如在英國這個比較缺水的國家,政府就鼓勵建設各種雨水收集設施,同時也注意提高大城市的排水能力,政府積極鼓勵市民們在各家各戶的屋頂上花園里建設各種雨水收集設施,對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商業建筑,也建設雨水收集設施,這些都可以很有效地解決他們的水資源收集利用問題;法國是一個降雨比較多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因此他們更注重對洪澇災害的防治和對雨水進行收集處理循環使用,因此他們更注重對城市的海綿化建設,只有把城市建設成了注重生態循環的海綿城市,才能解決了洪澇災害又合理利用了雨水資源;日本是一個綠色國家,東京這個大城市就遍布各種公園,適合各種需求,為了保護這些城市綠色空間,日本制定了大量的相關法律和法規,可以長期有效的保護這些綠色空間,大量的綠色空間不僅凈化了空氣,而且還極大地保護地下水資源。這些經驗對我們都很有實際借鑒意義,我省在建設海綿城市中,可以綜合考慮參考這些經驗,根據實際情況,建設有本土特色的海綿城市。
參考文獻
[1]肖化順.城市生態廊道及其規劃的理論探討[J].中國林業調查規劃,2015.2.
關鍵詞:節約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203
1 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的概念及意義
1.1 節約型生態園林的概念
當下社會正在進入一個節能環保低碳的生活,節約減排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所以在城市的綠化過程中,也要堅持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發展節約型的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它是按照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合理利用資源的標準來進行設計,建設和維護的。
1.2 節約型生態園林的意義
節約型生態園林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不可少的,也是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
2 現代生態園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的園林建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很多違反節約型社會的例子,比如說亂挖湖泊,外地引進其他環境生物,建設大塊綠地,人工湖泊等等。這些現象不但沒有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反而因為對環境的不適應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且不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2.1 水景的設計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無論多雨地區還是干旱區域,很多城市的建設都喜歡建造一些大型的噴泉,人工河流,人工湖泊等等,這些景觀的水來源都是城市的居民飲用水,造成了巨大的水資源的浪費,而且大多不是循環使用的,使得浪費現象加劇。
2.2 高能耗燈具的使用
很多的城市經常喜歡使用高能耗的探照燈,這些探照燈的功率非常的大,探照的距離非常的遠,尤其是夜晚的路邊和城市的廣場上,使用的范圍更加廣泛。這些現象使得很多電能被白白的浪費掉了,還造成了很嚴重的光污染現象。
3 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設計要點
3.1 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
現在的城市建設中興許一種海綿城市的建設浪潮,這種海綿城市的理念是一種新型的城市設計理念,其從原來的城市排水改為城市吸水,對其城市內的各種建筑物、公園綠地、道路廣場等進行基礎吸水建設,使其為主體承載更多的城市中的水處理,保證其城市的基礎運行,并且根據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水文條件,對其進行不同的規劃設計。
3.2 因地制宜是生態園林設計的要求
在園林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多多選擇則本地的植物,這些本地的植物都是比較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環境的,不會對水分有更多的要求,這樣僅僅是自然的降水可以保證植物生長的要求。
在園林的建設過程中,多多種植一些耐旱的植物,他們對于水分的要求是比較少的,能適應干旱的環境,生命力旺盛,非常適合北方的環境種植。
3.3 活化水體與循環使用水
水對于一個景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景觀的設計上要十分重視水資源的使用效率,既要做到能夠充分發揮出應用的效果,又要做到不浪費,節約用水。
3.4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3.4.1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在城市園林的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地形因素,在原有的地勢基礎上進行建設可以減少施工的成本,也降低了施工過程中造成的對植被的破壞,減少了噪聲污染。同時也提高了園林的土地利用效率,使得現有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使得園林的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3.4.2 原有植物和景觀充分利用
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筑物,保留原有的植被,保留這些原有的資源可以充分的節約時間和成本,還能節約其他的資源,這正是建設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必不可少的。可以通過恰當的設計,把原有的植被和建筑等和新的環境相融合,已達到不用重新施工的目的,實現節約。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所提到的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探討研究工作,希望可以對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發展提供參考價值。隨著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的不斷開展, 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的研究工作也將成為保障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得以實現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綿城市;流域水環境;治理
海綿城市的理念就是最新的一種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能促使城市在應對環境變化和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具有良好的應對能力和措施。在此理念下,政府部門加強了重視與投資,進行流域水環境治理能加快治理速度,有效改善流域水污染的現況。
1 流域水環境存在的主要題
流域是以水為連接,將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生物資源等自熱要素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類的人文因素進行結合的一種復合型的生態系統。這不僅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對生態系統進行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自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直接引起了資源消耗量的大量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持續加大。城市的發展擴大占用了更多的自然資源,大量的生態用水和耕地受到污染和破壞。而城市流域水環境現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水污染十分嚴重,到目前為止,城市水環境現狀是十分嚴峻,90%以上的水環境受到了破壞和惡化,大部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質量出現了問題,人民群眾日常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得不到保證。較為常見的水污染主要表現在:富營養污染、重金屬污染、復合型的污染等等。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水資源,由于受到工業時代的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用水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2)地下水開采過度,直接導致出現了很多威脅人們生活安全的現象出現。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區,地下水開采量過大,會出現海水倒灌的現象;一些城市人口眾多水資源需求量過大,開采量過度的情況下會造成地面塌陷等危險情況的發生。
(3)流域水環境中,水資源面積開始逐漸減少。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化建設也在高速的推進之中。城市基礎道路建設的面積增加,湖泊、河道面積的減少,使城市在遇到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防洪抗災能力不能滿足泄洪排水的要求,會對整個城市的安全造成影響。
2 當前流域水環境治理的局限性
人們開始認識到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快速開展了流域水環境的治理工作。但在治理過程又出現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與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果沒有較好的解決措施,不僅會對流域水環境的治理產生影響,還會嚴重的制約城市的發展。
進行流域水環境治理是為了恢復生態水環境,促進流域周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由于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問題不能解決,導致治理項目只能盡量控制污染,不能從根本上治理污染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高速推進,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常住人口也在不斷地增加,漲幅驚人,城市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對農田耕地的破壞程度也不斷加深。自古以來,流域周圍都是人口聚集密度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污染程度自然也是最高的。這也直接導致流域水環境治理速度嚴重的滯后于城市發展的速度,在流域水環境治理的同時產生了更大的破壞和污染。
此外,在治理流域水環境的過程當中,流域水環境污染問題治理的資金投入遠遠高于生態環境修復的投入。大部分的資金支持都投入到了水環境污染的治理,這樣只能加強對于水環境污染的控制,不能兼顧能夠從根本上治理流域水環境的生態修復治理。
在對于流域水環境的治理過程,往往比較注重對于湖泊、河道等地表水環境的治理,忽視了地下水資源的治理。因此,在治理過程應該加強理解和認識地表水污染與地下水污染之間的關系,受到污染的地表水會以補給的形式滲入地下水,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加強地下水環境的治理與保護。
3 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流域水環境治理
國家于2016年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間,加大對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力度。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逐漸成熟,為流域水環境的治理提出了新的建議和思路。于是有了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流域水環境的治理方案。其中對于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原則:(1)要將綜合治理與生態治理進行緊密結合。以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為指導,將流域水環境和周邊環境之間的管理進行合理的處置。(2)加強治理污染工程與恢復生態環境工程,對景觀建設與治污工作進行統籌考慮。(3)在進行建設開發的過程中,應該始終重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極大程度的保護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盡量降低開發的沖擊力。(4)治理流域水環境過程與城市發展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因此需要在治理過程中適應城市的經濟發展需要,在保證流域水環境治理效果的同時,促進城市的發展。
具體治理方案內容:(1)加強河道防洪工程的建設,盡快井河道中的雜物淤泥清除干凈,并選擇合適的地方拓寬河道,提高城市的泄洪能力。(2)進行截流工程的建設。將旱季產生的污水進行全部截流,從而實現對于污水的凈化、儲存、調蓄,增加污水利用率。(3)建設雨水調蓄湖,將現有的調蓄湖進行適當的擴充工作,能夠使其成為河道的蓄洪區以及城市景觀用水的調蓄湖,能夠實現雨水的凈化儲存,使其成為海綿城市理念中最為重要的“海綿體”。(4)加強補水工程的建設。工程建設完成之后將在汛期起到蓄滯洪水的作用,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在旱季為缺水地區提供有效的用水。(5)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改善。建立生態水環境景觀,恢復綠色植被和被破換的生態系統,從根本上對流域水環境進行治理。
海綿城市理念在其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首先,將海綿城市的理念作為指導,建設調蓄湖、擴寬河道等都符合上流蓄水下流泄洪的理念,有效的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其次,在上游地區建造自然濕地的做法,有效地儲存和凈化了雨水,并將其作為城市的景觀和河道的補給用水,能夠增加水資源的利用率。此外,建設截流工程的措施,能將污水與雨水引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工作,從而降低了水環境的污染,提高了流域周圍城市的水質水量。并且,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流域水環境的治理,將居民的生活環境水平進行了提高。在恢復生態環境快速恢復的基礎之上,提升了城市的防洪抗災能力,做到了可持續性的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海綿城市的理念之下,進行流域水環境的治理,能夠解決我國在現階段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問題。有效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帶動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城市流域水環境的治理,可以有效的修復生態環境,改善環境污染問題。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增加城市的開發價值的同時,也能促進流域周圍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鄧衛東.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路線淺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6(12):168-169.
[2]雷思聰,李君超.關于新形勢下河道治理的幾點思考[J].北京水務,2016(02):46-49.
[3]何造勝.論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在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應用[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6(01):39-42.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城市;園林工程;可持續發展
引言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舒適生活的同時仍在不計后果的破壞著我們的生存環境??沙掷m發展與建構和諧的生存世界是21世紀人們普遍重視的一個綜合性、全球性的問題。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對排水系統不夠重視,導致我國眾多城市的排水系統在雨季嚴重癱瘓,城市內澇災害頻發。城市道路,廣場等公共空間的建設以及工業企業的發展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濕地、湖泊面積的大面積減少,在豐水期暴露出嚴重的問題是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對雨水的利用率極低,而現有的市政排水系統顯然不具備這么大的排水能力,最終導致城市內澇。種種水問題的不斷積累,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想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提高雨水利用率,必須從源頭上應用“海綿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建設中加大水資源的保護力度,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海綿城市”理念及發展現狀研究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我國“海綿城市”是近兩年才提出的一個新概念,而在一些發達國家,“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技術早已發展成熟。
早在20實際末,“雨水工程”項目就在瑞士得到大力推行。在我們平時的房屋建筑中,在屋頂都向下接有雨水管道,通過雨水管道將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在瑞士的“雨水工程”中,劃分到以每戶為一個單位,在室內建造蓄水池,將雨水引入蓄水池經過濾后加以利用。我們知道,瑞士的環境優美干凈,以“花園之國”著稱。通過“雨水工程”收集起來的雨水,在經過濾后,可以作為非飲用的生活用水使用,比如沖廁所、澆花等;因為雨水干凈,瑞士人甚至還可以用以清洗衣物和蔬菜水果等。在瑞士人的日常生活中,這個“雨水工程”基本上可以解決除引用以外的其他生活用水??梢钥闯?,這個系統的初期投資并不高,但是卻很有成效,而且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實現了對雨水的多種利用。
新加坡擁有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充沛,我們卻很少聽說在新加坡有城市內澇發生。即使在雨季,幾乎每天都有瓢潑大雨,城市內也沒有明顯的積水或內澇災害。這都要歸功于其科學的雨水利用和城市排水系統。
2 、“海綿城市”理念在我國的發展
在我國的城市地圖上,可以看到有很多藍線而且標注有“三點水”漢字,但是現在,有很多地方都已名不副實,不再是湖泊水系,而是大面積的水泥硬化的城市道路和居住區?,F代城市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天然水系(如湖泊、濕地等)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灰色水泥硬化地面。湖北省曾以“千湖之省”的著稱,而現在數以百計的大小湖泊早已不知所蹤。沙湖被填、官橋湖污染、南湖翻塘、東湖水華……武漢曾經懷抱100多個湖泊,全球少見,中國僅有。近幾十年來,武漢城市化發展迅速,高樓林立,城市灰色面積不斷擴大,GDP穩居全國二線城市前列。我們都看到了武漢迅速發展的光鮮外衣,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城市化背后的問題?在武漢快速發展的數十年間,平均每兩年消失3個湖泊,目前僅剩38個湖泊。于是,每到夏季暴雨時節,武漢市的市政排水系統就會受到嚴峻的挑戰,最終成為一個被戲言“看?!钡某鞘小.斎?,武漢只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全國上下,失去“水彈性”的城市不在少數,而且正在不斷增加。
經過近幾年暴雨對市政排水系統的挑戰,內澇災害的頻發,政府部門似乎意識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當全市正竭力應對內澇災害時,我們發現了另一番景象:在青山區江灘,地面鋪裝采用的是透水地面和木制棧道,在旁邊還建有生態草溝,除一條應急防汛通道、兒童游樂場及健身場地外幾乎沒有硬化道路。雨水經過草地、透水地面和木制棧道后匯集到旁邊的生態草溝里面,在這里經過自然過濾吸收。由此可見,要解決城市內澇等水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實施生態修復。
3、關于“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工程中應用的建議
3.1 可滲透地面
可滲透地面是指采用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和透水性能的材料所鋪設的地面,雨水可透過此類地面往下層滲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地面積水問題。比如,在人們活動較為頻繁的廣場、公園一級道路等地面,采用透水瀝青地面、透水混凝土地面、青磚鋪地地面、透水洗米石地面;在二、三級公園道路根據需要采用面包磚地面、碎石地面、嵌草汀步路;在公園、游園、廣場建設生態停車場;屋頂實施立體綠化、垂直綠化等不同形式解決地表徑流問題。同時,通過設置一定的路面坡度,坡向道路兩側,如植物護坡等。這樣,在雨水較小時,可直接通過可透性地面將雨水滲往下層;在雨水較大的豐水季節,也可以通過路面向兩側的坡度向路旁的水渠排水,不至于使地面積水。
3.2下凹式綠地
山造勢,人工制造各種丘壑是我國目前的城市綠化建設中比較明顯的一個特點。當我們走在公園小路上可以看見,路旁很多用以綠化的喬木、灌木的底部都有一個人造的花壇圍著,高低不一,但共同點是都高出人行路面。在一些大面積的草地也是,人為的堆造一些小山或者丘壑,而人行道路則在這些小山丘壑的低谷出。我們應該反問一下設計者,這種綠化設計是否真的美觀實用?相信大家對這種景觀在暴雨季節的劣勢呼之欲出,在有此種景觀的小區居住的人們都知道,此種設計在雨季路面積水現象非常嚴重,在城市內澇災害發生時甚至有“行船”的諷刺。
為解決這類問題,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在此提出下凹式綠地的綠化建設方案。所謂下凹式綠地,顧名思義即在實施綠化建設時,綠地低于周邊道路的高度。在下雨時,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同時使雨水透過綠地土壤緩慢滲入地下,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由于雨水過多引起的地表徑流和道路積水問題,還可以在補充一定量的地下水,減少了對雨水的浪費。
3.3、保護及修復天然水體,減少人工硬質水景
在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時候,各地的天然水景如湖泊、濕地等水系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天然水體的減少,也是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城市內澇災害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保護以及修復天然水體,如水體凈化植物浮島、雨水濕地建設等也應是今后城市發展和園林建設的重點內容。
目前在園林建設中,大部分水體景觀都是人造的硬質水景,忽視了天然水體的作用,這與 “海綿城市”的理念相違背。眾多人工水景往往需要定期補水、換水,在日常運行管理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水、電資源,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果在園林景觀建設中,能夠合理利用天然水體,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利用天然水體的自我循環凈化能力,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觀,不僅可以節約大筆的運行管理費用,還可以有效的補充地下水,實現自然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體現園林工程的綜合價值。
結語
“海綿城市”的理念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符合我國國情。但“海綿城市”的建設在我國還在起步階段,對他人的經驗雖不能生搬硬套,但國外先進的案例于我們卻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應結合他國的先進案例,總結經驗,因地制宜,總結一套適合我國特點的雨水利用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把“海綿城市”理念合理有效的融入到園林工程中應成為今后園林工程發展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園林工程建設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4.
摘 要:本文研究了海綿城市排水防澇關鍵問題,提出海綿城市、排水防澇與低影響開發概念及相互關系,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的定位,內澇防治綜合系統如何落實等問題。
關鍵詞:海綿城市;排水;防澇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1.如何深刻認識海綿城市、排水防澇與低影響開發概念及相互關系
海綿城市是從城市雨洪綜合管理角度來描述的一種城市形態和建設模式,其內涵是,現代城市應該具有像海綿一樣吸納、凈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和特大暴雨、保障城市安全、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與國際上流行的一些其它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方法異曲同工,如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等[6],都是將雨洪管理理念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土地利用、城市建設及管理機制等緊密聯系起來的一種頂層的城市建設和雨水管理模式??傮w上,根據筆者對發達國家及城市雨洪管理發展狀況的理解和資料分析,許多發達國家及城市都在順應國際潮流,朝著水敏感性城市發展,如奧克蘭、柏斯、鹿特丹、墨爾本和新加坡這幾個城市或國家,雖然在雨洪管理方面較為先進,但實際現狀距離水敏感性城市的目標,仍然有不同差距。而縱觀我國的城鎮發展和水系統狀況,由于發展的極不均衡,涵蓋了圖中的多個階段,許多欠發達地區可能還處于供水和排水城市階段,而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已部分跨入水循環城市階段,尤其污水處理及利用水平已達到相當高標準,但雨水管理仍然是一個短板,拖了城市整體發展水平的“后腿”。不過,我們發展的火車頭(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在某些方面和某種意義上,正在與國際接軌,朝“水敏感性城市”目標努力。因此,對解決我國城市(雨)水領域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應該有一個清醒認識,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也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毫無疑問,排水防澇不是海綿城市的最終目標,只是在歷史欠賬、嚴峻現狀下,自然突顯出的一個緊迫任務而已。換言之,排水防澇目標固然重要,徑流排放總量控制、污染控制、良性的水循環以及生態系統修復等其它多重目標也同樣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的綜合性目標,在《指南》中,LID理念已從狹義的源頭分散措施的概念拓展為廣義LID理念,涉及源頭、中途及末端全過程及多尺度,類似美國近年來提倡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不過,盡管LID/GSI設施是海綿城市建設極為重要的一種理念、方法和一類措施,但并非全部,它們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因為在高密度的城市化區域,“灰色與綠色”、“地上與地下”、“源頭與末端”、“蓄與排”的有機結合才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即使在低影響開發推行得十分成功的新西蘭奧克蘭,在他們的設計手冊中也提到管道系統是支持水敏感設計的重要途徑,有時甚至作為主要系統,這是一種務實和科學的態度。
2. 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的定位
根據《排水(雨水)防澇規劃編制大綱》要求,各城市在2014年應完成《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的編制,但從目前已經完成該規劃的一些城市情況看,規劃涉及的范圍、主要內容、技術路線、關鍵措施、科學性和合理性以及與《指南》的要求符合程度等方面都參差不齊,甚至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也有一些城市已經做過或正在編制《低影響開發規劃》、《雨水利用規劃》、《非點源污染規劃》甚至《海綿城市規劃》,這些密切相關的規劃究竟應該如何定位?它們的關系如何處理?多年前,筆者就提出,應積極開展“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專項規劃”,綜合解決雨洪多方面的問題,而不是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另一方面,國家相關的規范標準體系尚未形成,因此,當務之急的《排水防澇綜合規劃》之內涵究竟如何?在原有整個規劃體系中如何準確定位?如何響應《指南》之要求?這些都是業內急需面對及明確的重大問題。
澳大利亞昆士蘭的相關規劃體系可作為一個參照。在專項規劃方面,除雨洪管理規劃外,還有流域管理規劃、城市雨洪水質管理規劃、總體排水規劃以及洪泛區管理規劃等一系列雨洪相關規劃,因此,在規劃內容上也必然有重疊之處,落實過程中也會面臨協調上的沖突。但有一點,他們各州有權根據當地已有研究及相關規劃內容,對其中核心的雨洪管理規劃目標及內容進行調整,使得雨洪管理規劃更務實、更具針對性,并且也緩解了與相關規劃的沖突。
S多發達國家和城市也多采用雨洪管理綜合規劃。但綜合規劃對管理體制、專業人員規劃技術水平及各專業間的協調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并且規劃前期需要長期的調查研究及數據信息積累。因此,應客觀認識我國目前雨水規劃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步通過相關的規劃規范編制和修編,對雨水規劃的框架、目標和控制指標及其他具體內容進行完善。在具備條件的城市或一些新城規劃時,在城市總體規劃體系下開展雨洪管理綜合規劃是可行和必要的;而在已建成區進行改造規劃時,可在傳統排水規劃中合理納入防澇、LID及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新內容,來進行補充和完善。
3.內澇防治綜合系統如何落實
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的編制是一項重大舉措,但更重要的還是如何落實。一個城市內澇防治綜合系統的建立是一個異常復雜的過程,丹麥哥本哈根即使在較為完善的管道基礎設施基礎上(已達10年一遇的管道標準)編制的暴雨管理規劃,仍然預計需要20年時間才能完成,實現100年一遇的洪澇控制標準[13]。我國城市發展水平差距大、管道建設落后、提標改造難度大,尤其大量已建成區涉及到拆遷、多部門協調、土地用途變更和協調等多方面復雜問題,在此情況下進行全城范圍,甚至全國范圍的大規模改造,帶來的經濟、社會及環境影響是無法想象的,要想在10年內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是有相當大的難度。
目前,《室外排水規范》已明確了管道小排水系統以及防澇大排水系統標準,同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又提出了徑流總量控制率的建議性標準。研究表明,實現徑流總量控制會對小排水系統標準甚至整體排澇標準產生影響,如何協調這兩方面內容是對規劃設計的一大挑戰。一方面,面對規范對管道標準的明文要求;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在已建成區大規模改造重建難以承受的高難度和社會影響,徑流總量控制要求的落實過程中LID設施建設也涉及政策、激勵機制和大量建筑、場地改造和用地協調困難等多重障礙,以及巨額資金需求對經濟條件較差的許多二、三線城市的嚴重制約等等。擺在建設部門及政府面前的是多方壓力以及“改與不改”、“局部改還是全面改”、“如何改”的艱難選擇。
顯然,在新建城區,需要按照2-5年國標進行管網的規劃設計,還應通過合理規劃,盡量保留天然溝渠、坑塘,合理規劃設計道路和開放空間等大排水系統,合理預留綠地空間,在滿足防澇標準要求基礎上,盡量達到85%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但需要明確,按要求實現的源頭控制系統疊加2-5年重現期的管道系統,實際上將能應對更高標準的暴雨。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下沉式綠化帶:滲蓄能力
城市內澇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據統計,在過去的3年中,中國有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但與此同時有1 100個城市嚴重缺水。2014年11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明確指出,過去城市對雨水追求“一排了之”,城市排水標準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統缺乏是造成資源成為災害的主要原因。《指南》要求建立“滲、蓄、滯、用、排”五位一體的新型城市雨水處理系統,留住80%左右的雨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態效益,避免“城中看海”現象的發生。而在“海綿城市”構建的框架中,道路交通系統作為城市三大空間之一,是內澇出現的高發地帶。城市道路綠化帶進行下沉式設計,使之變成存水的海綿體,對建立科學完善的城市綠地水循環系統,以及治理城市內澇頑疾具有重大意義。
莫琳等提倡構建城市的“綠色海綿”系統:仇保興認為城市本身需要轉型,“海綿城市”便是重要手段。各大新聞媒體也相繼宣傳“海綿城市”、“生態排水”建設理念。當“海綿城市”構建已經上升為城市構建理念時,各個城市下沉式綠化便成為綠地設計的新時尚。然而這種城市綠地構建理念是否適合中國各地城市的建設值得進一步思考。雖然下沉式綠地能補充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資源,緩解城市內澇災害,但是下沉式綠地設計會受到綠地下沉深度、土壤滲透系數、綠地服務匯水面面積、設計暴雨重現期、周邊設施類型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為此,本研究探討了下沉式道路綠化帶的雨水滲蓄效應以及適用地區,以期為適合建設下沉式道路綠化帶的城市提供參考。
1.下沉式城市道路綠化帶的概念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概念,下沉式道路綠化帶是指將城市道路兩側的綠化帶和中間隔離的綠化帶設計成低于道路表面50~300mm,這樣能最有效地將道路上灰塵和雨水收集進道路兩邊的綠化帶,具有一定的調蓄容積,可以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吸收、滲透、凈化和調蓄小流量的地面徑流。下沉式道路綠化帶內還應設置排放多余徑流雨水的溢流口,為確保較大流量的地表徑流順利排放,溢流口的頂部標高一般應低于路面30~100 mm。
下沉式道路綠化帶的功能特點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消減路面徑流,緩解道路因暴雨引發的滯洪災害;二是減輕道路揚塵,風和雨水可以有效地將路面灰塵帶人下沉式道路綠化帶,凈化有機污染物,減輕路面污染;三是節約綠地灌溉用水,儲蓄降水和路面徑流,補充土壤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有助于節約城市用水。
下沉式城市道路綠化帶主要有兩種設計方式,一種是設計有排水系統的下沉式綠化帶,另一種是設計有兼顧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功能的下沉式綠化帶。第一種在綠化帶中設計有溢流口、排水管道等排水設施,當路面徑流較大,綠化帶儲蓄能力不足時,雨水可通過高出綠化帶高程低于路面高程的溢流口進入地下排水系統。這種設計比較適用于常年降水量較大、大雨暴雨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的區域。第二種設計有雨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在綠化帶設計滲水溝、雨水收集管、蓄水池、泵站及回灌等設施,路面和周邊雨水排入綠化帶,然后通過綠地過濾和凈化,最后進入蓄水池,多余的雨水進入地下排水系統,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綠化帶的養護和道路的清理等,這種設計比較適用于降水較充沛及需要控制徑流量的區域。
2.下沉式城市道路綠化帶雨水蓄滲能力分析
由于中國各地氣候不同,降雨量、土壤滲透系數差異較大,國家或地方對下沉式綠地設計的標準也不完全相同,綠地雨水滲蓄能力計算方式和相關系數也不同。所以本研究選取湖南省長沙市作為雨水滲蓄能力計算點,采用《長沙雨水計算技術導則》中的數據和公式作為依據,計算分析長沙市區域內下沉式道路綠化帶對道路及周邊徑流的消減效果,并總結出長沙市道路下沉式綠化帶的面積比例設計、豎向設計以及植物選擇。
可見,當道路綠化帶下沉深度在200-300 mm時就能滿足雨水滲蓄需求,設計少于200 mm的也能吸收一定量的雨水,剩余的雨水可以通過溢流口進入存蓄裝置,也可以排入雨水管道。
長沙城區的地勢較為平坦,道路設計坡度也較小,比較適合設計下沉式道路綠化帶,最好將道路設計在較高地勢處,有利于雨水流向地勢較低的下沉式綠化帶和周邊綠地。為了減少地表徑流,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處采取生態路面處理。而且需要合理設計下沉式綠化帶與路面及雨水口的銜接方式。首先,路緣石設計高度最好不高于路面,盡量與路面平齊,如需高出路面也要設計缺口以保證雨水流入下沉綠地;其次,在綠化帶近路面側要鋪20-30 cm寬的卵石,防止綠化帶土壤被沖刷,土層層次從下到上采用礫石、沙、土壤、覆蓋物進行鋪設能更有利于雨水下滲;最后,雨水溢流口的高程應低于路面,可設計在綠化帶中間或兩側,而且要做防堵塞處理。
4.2下沉式道路綠化率設計
下沉式綠化帶占全部面積的百分比對雨水的排水率影響特別明顯,根據公式(9),設其土壤穩定入滲系數K為1×10-6m/s,路面徑流系數ψ為0.9,水利坡度J設為垂直下滲為1,時間t取60 min,變量綠化帶比率廠分別取值10%、20%、30%、40%、50%,得出不同的暴雨重現期下道路綠化帶的下沉深度h如圖3。
由圖3可見,隨著綠化率的增加,所需要的下沉深度減小,且在前面降幅大于后面,當f達到30%以上時下沉深度減少較少。當道路綠化率低于20%時所需要的下沉深度超過下沉綠化帶設計的臨界值,可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長。而最符合長沙道路綠化率標準也能滿足下沉式綠化帶功能需求的綠化率是30%左右。當廠為30%時,滿足暴雨重現期1、3、5、10 a的下沉深度分別為147、186、204、229 mm,符合下沉深度規范設計,滲蓄效果明顯。而在長沙城區,道路綠化率普遍高于20%,很多地區都達到30%,但是基本屬于高程綠地,無法滲蓄路面雨水,設計只需要將現有的綠地改造成下沉式綠化帶就能留住大部分道路80%的雨水。
4.3植物優化設計
植物的選擇與設計是影響下沉式道路綠化帶滲蓄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僅要滿足道路景觀的美感效果,還要考慮下沉式綠化帶植物的特殊生長條件。在長沙可考慮的植物如表2所示。在下沉式綠化帶下沉深度和綠化面積比例設計后要確定最不利情況下植物的耐水淹時間。造成植物水淹時間長短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土壤的入滲率決定的,使用建筑垃圾做綠化帶的填埋土方或施工過程中對土壤過分夯實可能導致入滲速率過低,植物水淹時間過長;另一方面是雨水口設計高度不合理或者是雨水口易被堵塞,導致蓄水深度過高,延長植物耐水淹時間。
因此,合理設計下沉深度和施工中避免土壤原有的入滲率至關重要。在植物的選擇方面遵循以下4點:一是優先選擇本土植物,適當搭配外來物種;二是盡量選擇自我修復能力強、根系發達、滯塵凈化能力強的植物;三是選用抗逆性強、耐旱、耐瘠薄和短時間耐澇的植物;四是選擇可相互搭配種植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