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8 13:50: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隨著師范格局的大規模調整,如何實現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凸現出來。本文從教育質童、師資隊伍、學校規模三個方面論述了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教育的格局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的進程加快,部分地區已開始了由二級師范向一級師范的跨越。這種變化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顯著標志。據研究,當經濟和教育發展到以下兩個標準時,就會產生高等師范取代中等師范的趨勢:一是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到人均GNP700美元左右,二是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了第一個標準,第二個標準也基本達到。在這種背景下,師范辦學層次的提高,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既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現實,也符合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規律。但隨著師范格局的大規模調整,如何實現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又凸現出來。下面,筆者從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學校規模三個方面試述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教育質且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影響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是各高校對師資培養的規格缺乏統一的標準。以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為例,自1998年南京師范大學曉莊學院首次開辦該專業以來,全國培養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已近20所,但各校至今對該專業的培養規格還未達成一致性的認識,所開課程更是五花八門。這種局面從長遠看,必定嚴重影響師資培養的質量,影響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教育主管部門應以社會或大學對課程學術水平的認定為基礎具體明確教師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重新確定各級學位標準。各高校也應大力提高綜合化核心課程的質量,充實專業主干課程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精神。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高等師范原有的教育課程設置比例就已偏低,門類偏少,加之高等教師教育課程的實施成效造成了培養師資的職業素養的貧乏。因此,實現師資培養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還應注重增加教育類課程的比例,豐富教育課程的內容,使教育科學這一體現師范性的課程在教師教育中受關注的程度得到較大的改善,最終給予其應有的地位。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除師范院校外,一些綜合性大學也承擔了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任務。處理學術性和師范性的關系就構成了影響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問題。學術性和師范性的解決方式決定著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決定著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在綜合性大學,學生的學術性得到了強化,但其師范性卻由于辦學經驗的因素遭到削弱。處理好學術性與師范性的關系,關鍵是要解決師資培養過程中學術專業培訓和教育專業培訓的順序安排和結合方式的問題。在我國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的矛盾基本緩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高師與綜合性大學合作培養教師的方式,即由高師統籌,由高師和大學共同培訓,在高師從事一般文化學科和教育學科的學習并組織教育實習,在大學從事專業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活動,這樣培養出的師資必定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水平的要求。當然,在我國一些綜合性大學中包含了由原來的師范院校構成的教育學院(師范學院),還有一些大學成立了“虛擬”的教育學院,這就要充分發揮教育學院的作用,做好師資培養的協調工作,統一組織各類教師技能的培訓,統籌安排各類教育實踐活動,把原有的師范院校重視師范性的傳統發揚光大。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高等師范院校的規模擴大了,于是擴大招生規模就成了提高辦學效益的重要途徑。而在擴招的過程中,教育質量卻在不知不覺中下降。近幾年,由于高校持續擴招,也由于師范專業有限的吸引力,除少數重點高師和重點大學師范專業外,師范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在同一批次的院校中逐年下降。更為嚴重的是,一些進人師范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長期為補考、淘汰警告所困。大學生學業質量的下降也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正如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國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所提出的“教育目前正被越來越嚴重的成績平庸的狀況所侵蝕,它威脅著國家的前途”①。師范院校無限制的擴招和生源質量的下降,其后果是嚴重的,它不僅會造成過度教育,使大量的師范畢業生缺乏足夠的就業崗位,也會使未來教師的質量下降。因此,師范院校的招生盡管己告別了“計劃經濟”時代,但要實現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也必須遵從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在充分市場調研和科學的就業預測的基礎上,確定招生專業和招生規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讓最優秀的青年進人師范院校、進人未來教師的職業,這是實現師范院校教育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二、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和培養對象層次的提高,原有的師資己不適應高層次的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師資隊伍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
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取決于原有師范院校教師隊伍規格層次的提升。師范院校的教師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熱愛教師教育工作,對教師教育的各項工作有著相當的理解與關心;熟悉基礎教育,有著較強的對基礎教育各科教學指導能力。這種優勢也是辦好高層次的教師教育所必須的因素。提升原有師資的規格層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以課程建設為切人口,以學科科研為先導,帶動和促進教師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鼓勵并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鼓勵青年教師在崗位上提升學歷;大膽任用中青年教師,讓他們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干。同時,對那些職稱、學歷及教學水平等方面難以適應高層次教師教育的教師,也應根據他們自身的優勢,充實到基礎教育等相應的崗位,不僅解決基礎教育暫時的短缺,還可以避免教育資源的隱性浪費。
僅僅依靠原有師資的重組與提高,期望在短期內組建能勝任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高校教師群體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必須在“內培”的基礎上,做好“外引”工作。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要創造良好條件,吸引其他崗位學者到大學任教,不僅僅要以優厚的待遇吸引人,還要以真摯的感情凝聚人,以事業的發展激勵人。在人才引進上,不僅要制定完善、優惠的政策,還應根據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對于引進的人才,不能將他們視為裝點門面的“花瓶”,而要將他們的高職稱、高學歷轉化為教學優勢和科研優勢,進而帶動教師群體的整體發展。
三、學校規模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學校規模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放眼未來,合理規劃,處理好過渡與發展的問題。首先要充分利用和妥善處理現有的教學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對于因師范格局調整已不再適用的資產,應妥善處置,既可用以改善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也可支援欠發達地區的教師教育。在此過程中,要避免校產資源的人為“貶值”和流失。最重要的是,調整后的教師教育,應充分考慮其規模的合理性和布局的超前性,使其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相適應。如前所述,教師教育終將納入高等教育的體系,那些不能形成規模效應或不能進一步發展的師范院校,只能是發展時期的過渡產物,應盡可能地提高其現有資源的利用率,避免過度投資和不必要的二次浪費。而那些最具發展潛力的高等師范院校,在新一輪發展中,則應從宏觀和長遠利益出發,避免短期行為,這也是減少未來重復投資的重要舉措。
師范格局的調整為我國教師教育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只有處理好在前進和發展中的各類問題,才能實現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其龍、陳永明:(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教育年2月??茖W出版社2002
關鍵詞:與時俱進;科學發展;主導作用:現代新型教師
科學的發展觀是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性概括和升華。科學發展觀是發展觀上的與時俱進,其本質是以人為本的協調發展觀,科學發展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和可持續發展。高等院校成為知識創新、理論創新、人才創新的重要基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與時俱進。教師肩負著“科教興國教書育人”的重任,為培養對象傳道、授業、解惑。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觀念、知識和主導作用也應與時俱進,并向學習型、研究型發展。
一、教師傳道方法的與時俱進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教師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將學科知識“填鴨式”的灌輸給學生,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基本屬于被動式、死記硬背式,所以很多用人單位反映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重理論知識輕動手能力,更缺少實踐鍛煉。
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出現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現代科學知識內容豐富、發展迅速,教師不可能在幾年學校教育時間內完全傳授給學生,而且,現代知識更新也很快,單純的傳授學科知識已跟不上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教師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教師更重要的職責在于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獲取和應用所需知識和信息。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方法,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當的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挖掘潛能,還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同時努力發揮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挖掘各種潛能和個性特長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一個寬容、輕松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并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機會、環境和條件。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激發者、指導和幫助者,各種知識、素質、能力和發揮個性特長的培養者,將教學重點放在激發促進學生“學”上,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和可持續發展。
“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蔽覀冊诮虒W中堅持改革教學體系、內容,同時進行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三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思想,注重“四實”(實驗、實踐、實訓、實習)和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結構、方式、方法、手段和考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探索出培養“新型信息技術人才”新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八雙”即雙計劃、雙大綱、雙教材、雙教案、雙教法、雙練習、雙作業、雙考核),通過多媒體教學軟件演練教學,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結合演示教學講解操作,邊講邊練、演練結合、平時與期末考核結合,對新型人才培養效果很好。
二、教師授業觀的與時俱進
人們把教師比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要用豐富的學識教人,更要以高尚品德育人。“師者,人之模范。”教師的培養對象尚未成熟具有可塑性。教師的品德、氣質、性格和言談舉止等,都會對學生起到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身教勝于言教,以教師良好道德行為去影響、啟迪和感化學生的心靈尤為重要。同時也應當意識到,在現代信息化時代,傳統的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過去的謙虛忍讓、吃苦耐勞、認真嚴謹等美德,已經不全被認可,強調自信、效率、公平和個性化發展。
教師的工作是“樹人”工程功在千秋,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從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現在的“園丁”、“人梯”精神,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春蠶”和“紅燭”的高尚品質,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各種利益碰撞和調整的改革形勢下,更需要以無私奉獻為基礎的職業道德情操。
每個人先天條件及后天經歷不同,其價值觀的形成也受到不同的影響。現代大學生比較強調自我價值體現,教師在尊重其價值體現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知道學會感恩他人和社會。學生興趣和特長是人生選擇的重要因素,從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信自強、自我成長與實現。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與面對現實中權利、地位、收入與財富等問題,教育學生應當努力進取,必須以正當手段、方法達到目的和理想,經過努力實現才具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也是為集體和社會做貢獻。
我們堅持面上教育與個別細致引導相結合,進行“樹新風立志成才”、“就業和學科發展方向教育”、“理想前途和學習目的教育”等。并通過“導師”方式對學生融合思想和專業的教育與指導,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也始終堅持嚴格管理、教書育人。還積極引導、支持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課外科技與文化活動,教師參與對學生實踐活動方案指導、審查和評審等。如指導學生自己組織進行“網頁設計大賽”、“程序設計大賽”等,從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和能力培養與合作等收獲都很大。
三、教師解惑觀與時俱進
現代新型教師應向學習型發展,注重教學相長、知識更新、與時俱進。信息技術廣泛深入快速發展。致使教師無法做到先知先覺,更無法實現傳統意義上教與學?,F代高校教師應將自己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交往可以凸顯學生性、表現個性、激發創造性。交往使教師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互相促進、教學相長,教學也不僅是單向付出,而是生命活動、人才培養、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交流、溝通、參與、相互構建,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這正符合信息時代學生強調個性、人權平等的需求。師生相互交流、溝通、啟發、補充,也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使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討論、研究、實驗、演示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發揮與展示。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在教學研究中發揮主體作用
現代新型教師應向研究型發展,在教學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與課程、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都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按照教學課程、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教學內容和進度是由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這樣,一方面新的教學研究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教學行為,不能為教學服務,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缺乏理論指導與創新,從而陷入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泥坑。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嚴重阻礙了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現代教學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理念,要求課程與教學相互整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內容與思想方法融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觀察、了解和解決教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創造性地進行課程建設和開發。對教材進行認真鉆研和處理,以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提高各種知識、素質和能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經驗與體驗相聯系,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學中用、循序漸進、持續發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形成知識的框架,掌握知識的結構,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掌握課程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應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反思自身的行為、探究出現的問題、不斷積累總結經驗,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把自己由“教書匠”變成專業或研究方向的“專家”和“教育家”,調整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最終實現自我完善、與時俱進、持續發展。
關鍵詞教師發展;專業發展;國際動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發展在世界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深刻而又根本的轉變,教師發展幾乎成為所有學校改善方案和教育改革建議的關鍵要素。然而,當改革者們試圖對各種教師發展方案進行綜合時,很快就發現許多方案之間的分歧與對立大得幾乎互不相容,令改革者無所適從。而其中的分歧與對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對教師發展中一些基本問題的理解存在差異所致。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圍繞教師發展中的若干基本問題,尤其是以其中的緊張關系為中心,澄清教師發展領域的混亂,同時把握教師發展研究的國際動向。
一、教師發展:過程抑或結果
教師發展應被視為一種過程,還是一種結果,抑或既是過程也是結果?學者們意見紛紜。
英國學者戴(DavC.)認為:“教師發展是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作為變革主體的教師獨自或與他人一起檢視、更新和拓展其對教學之道德目的的承諾;他們藉此在與兒童、年輕人和同事共同度過的每一階段教學生活中,批判性地獲取和發展知識、技能和規劃、實踐?!焙商m學者馮克(VonkJ.H.C.)則視教師發展為一種結果,他說:“盡管發展一詞意味著內在導向的而非外部強加的變化,但是我們還是把專業發展界定為在特定的背景下,以獲取履行日常業務所需之系統完整的知識、洞見、態度和行為技能為指向的持續經驗學習過程的結果?!本C觀教師發展領域的文獻,視教師發展為一種過程的學者占多數。
那么,視教師發展為一種過程(“過程論”)與視教師發展為一種結果(“結果論”)之間到底有何區別呢?據筆者所掌握的材料,“結果論”者似乎沒有給出進一步的解釋,“過程論”者的說明則有助于我們理解“過程論”相比“結果論”的合理性。
英國學者伊文斯(EvailsL.)曾在《阿謂教師發展?》一文中將教師發展界定為“教師的專業性和(或)教師的專業地位被認為可能得以提升的過程”,對于將教師發展視為一種過程,她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我將教師發展解釋為一種過程,它既可以是持續不斷的,也可以是已經發生并且完成了的。我并不是說教師發展在整體上可以被認為以一種有限的方式完成了,而是指教師可以被認為在某個方面獲得了發展,而這根本不會排斥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一再發展,或者以他們曾經被發展的方式繼續他們的發展。我所說的教師發展可以是完成的意思中蘊含了這樣一種認識:完成經??赡苁菚簳r的。”
日本學者今津孝次郎也有類似的解釋。他首先將教師發展界定為“教師作為一個人從打算當教師開始到取得資格、就任教師直至從教師職業退出之間所發生的變化過程”。他在對這一定義進行補充解釋的過程中指出:“毋庸置疑,在變化過程中,不僅僅有在價值上符合期望的變化,也會出現不符合期望的變化。這就是對教師職業的認同走向動搖、弱化乃至喪失的變化,是發展過程中的危機和挫折。”對于近年來出現的由于喪失從教熱情、精神疾病與職業倦怠等原因導致的教師停職、離職或自殺現象,今津認為,從一開始就不是將其作為發展的特例而排除在教師發展研究范疇之外,而是盡力探明這種非預期變化的實際狀況,并著眼于能夠或未能超越危機和挫折的過程,作為教師發展研究是極其有意義的。因為闡明這一過程,有助于洞見教師發展與影響教師發展的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會給援助和干預提供新的啟示。
依據伊文斯和今津的闡釋,我們可以做一個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由于發展是一種矢量,因此如果將發展視為一種結果,很顯然挫折與危機等不符合價值預期的變化就不能視為發展。也就是說,如果把教師發展視為一種結果的話,就會把職業倦怠等教師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危機排斥在教師發展的范疇之外,這不僅不利于教師發展研究,也不符合教師發展的實際。而相反,視教師發展為一種過程,不僅反映了教師發展作為一個終身或長期的過程的本質特征,也可以將教師克服發展挫折和危機納入教師發展研究的視野。在教師發展中,結果是暫時的,過程則是長期的或持續的。
二、教師發展:主體抑或客體
教師是發展的主體還是發展的客體?抑或既是主體也是客體?這是一個關涉我們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師發展內涵和外延的重要問題,也是教師發展領域中的一個爭議性問題。教師發展領域中“補缺”模式與“成長”模式之間的緊張與對立,就是一個集中體現。
休伯曼(HubermanM.)和古斯基(GuskeyT.R.)曾經指出,在充滿多樣性的教師發展領域里,有著“補缺”模式與“成長”模式之間的緊張與對立。所謂“補缺”模式,是建立在這樣的觀念或認識基礎上:由于職前教育不完善等原因,教師存在某些質量上的缺陷,因而需要彌補或矯正。這些缺陷通常又是由管理者或研究者等教師以外的人來確定的,教師被看作是發展的對象或客體,而非發展的主體。與此相對,“成長”模式的教師發展則指伴隨教師對其自身教學實踐進行“持續性探究”的各種專業發展活動,包括教師學習小組、課程起草小組、教師設計的研究課題、教師資源中心活動、內部實施的課程評價和參與經常是由有經驗的同事舉辦的研討班等活動。這一模式的特點在于它是基于現場的,并無外部專家和外部指導;即使有外部專家和外部指導,其所起作用是次要的,而且都是互動性質的。從性質上來說,“補缺”模式所代表的是一種“培訓”模式的教師發展,教師是發展的客體,而“成長”模式則強調教師對自身教學的持續性探究,教師是發展的主體;從形式上來說,前者一般為正規化、“標準化”的教育和培訓,而后者則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學習和探究活動。二者對立與分歧的要害還是在于教師是發展的主體還是客體的問題。
多年來,在很多國家,教師發展的形式主要是“補缺”模式。而自世紀之交以來,教師發展逐漸被視為教師主體參與、主動學習的過程,“成長”模式的教師發展已經成為教師發展領域的基本發展趨勢。正是在此背景下,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主體性、自主性是教師發展的“本質特征”或“根本特性”的論斷。按照這一論斷,“補缺”模式是無法進入教師發展范疇的。那么,是否意味著“補缺”模式就只具有歷史價值而再毫無現實意義了?事實并非如此。休伯曼和古斯基在充分肯定“成長”模式的同時,也指出:“完全懷疑‘補缺’模式的意義或價值很難?!钡先R瑪(TillemaH.H.)和伊曼茨(ImantsJ.G.M.)的研究發現,教師自己經常并不能意識到自身的某些缺點和不足會對其創設和掌控的學習環境產生直接后果。因此,他們認為,“培訓”在教師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教師已有的內化了的觀念和信念與外部提供的‘沖突性’培訓觀念的‘遭遇’會刺激和挑戰教師改變常規,并以新的洞察和能力開展試驗?!边@說明,“補缺”模式有其獨特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倡導“成長”模式,而在現實中“補缺”模式依然盛行的原因之一。既然“補缺”模式和“成長”模式均具有各自的不足和獨特價值,我們又如何能以“主體性”“自主性”作為判斷某一活動是否屬于教師發展的標尺?正因如此,更多的學者對教師發展采取了包容性的理解。如格拉特霍恩(GlatthornA.)就曾指,教師發展這一概念既比生涯發展和教職員發展概念寬泛。生涯發展一般是指伴隨教師的職業生涯而發生的成長,教職員發展則是指提供有組織的在職培訓以促進教師群體的成長,它只是可以被用作教師發展的系統干預手段之一。㈣伊文斯曾在前面所提到的《何謂教師發展?》一文中說得更直接、更明確:“我也把教師發展視為一個主體性、客體性或主客體性兼具的過程。它可以被看作是發自教師的內化過程,或者也可以是一個來自外部的,雖然是面向教師的,但是由外部機構實施的應用過程。就后者而言,它不一定會成功,但是由于我將其解釋為一個過程而非結果,所以我還是將不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努力也劃歸教師發展,只是這些是失敗的、部分失敗的,因而有待完成的教師發展過程?!?/p>
其實,發展本是一個人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個人主體性的發揮總是要在一定的環境下實現,因而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因此,關于教師發展中主體性與客體性的歧義和緊張完全可以被置于一個由主體性和客體性為兩段的連續統中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不是作為互不關聯的模式來看待。
三、教師發展:專業發展抑或個人發展、社會性發展
關于教師發展的要素和維度,研究者們也有不同的觀點。但總體來看,采用兩分法和三分法的分析框架者占主流。
在兩分法框架中,個人發展與專業發展的區分最具有代表性。對于很多人來說,教師發展即教師專業發展。之所以如此,正如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曾指出的那樣:“對大多數人來說,出色的教學就是一件教師掌握教學技能、執教學科的知識和如何教學的事情。按照這種觀點,教師發展就是關于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這種教師發展廣為所知,并且被廣泛實踐。(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地被組合成課程、教材、專題研討和培訓方案。”可是,教育實踐與教師個人具有的價值觀、信念和態度密切相連,僅僅從發展專業知識和技術角度并不能完整把握教師發展,必須把眼光放大到教師個人之整體。立足于這樣的立場,英國學者尼亞斯(NiasJ.)長期圍繞著“教學與自我”這個問題開展研究,將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聯系起來,探討教師個人作為整體的發展,并提起了將向我分為“本質自我”和“情境自我”的分析框架。從前者的觀點來看,教師是“作為人的教師”;從后者的觀點來看,教師是作為教師的教師。尼亞斯指,雖然明確區分二者實際上很困難,而且在現實中二者也是相互重合的,但是,教師發展研究卻一直主要是以“教師作為教師”為研究對象,而相對忽略了“教師作為人”的這一面。于是她提出,應該從二者相互作用這個角度來觀察教師發展。
伊文斯也采用類似的二分法來分析教師發展的要素和維度。他認為個體教師的發展有兩個基本的要素:態度性發展與功能性發展。所謂態度性發展,是指教師對待其工作的態度得以改變的過程,包含智識性發展和動機性發展兩個方面。一個教師變得更具有反思性,更具有分析思維特征,那么他表現出的就是智識性發展;一個教師對事情或對待工作表現出很高的動機,那么他所展現出的就是動機性發展。所謂功能性發展是指教師的專業行為得以改進的過程,包括程序性發展與生產性發展。一個教師對其履行工作的方式或程序進行調整或改變,無論多小,都是一種程序性發展;一個人如果開始工作更長時間,生產更多資源,也就是說開始“做”得更多,那么其所展現的就是生產性發展。伊文斯所說的“態度性發展”更多地是與教師作為一個人的發展,即“個人發展”有關,而“功能性發展”則更多地是與教師作為一個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的發展有關。毫無疑問,在伊文斯看來,這兩方面要素的發展對于一個教師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
三分法分析框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謂的個人發展、專業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三分法。貝爾(BellB.)和吉爾伯特(GilbenJ.)曾經提出并描述了“三種主要類型”的教師發展,即個人發展、專業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他們在試圖對教師發展進行解釋的時候,指出:“教師發展可以被視為教師學習,而不是被視為他人讓教師改變。在學習中,教師發展他們的信念和觀念,發展他們的課堂實踐,關照他們與變革伴隨的感情?!彼麄冞@里所指的發展大體上就相當于他們所說的個人發展、專業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關于這三種發展的關系,他們進一步闡釋道:“教師發展過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正在發生的個人、專業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一個任何一個側面的發展都不能單獨先行除非其他側面也得到了發展的過程?!?/p>
要研究學校的發展,就要在學校的需要與利益主體的需要之間找到結合點,因為它是學校發展的基礎,雙方之間的價值取向沖突是學校發展需要解決的基本矛盾。因為學校發展的基本取向是一種資源選擇,政府的取向是社會性的,家長的取向是對子女價值的選擇,學生的取向是一種發展選擇和生活選擇,社區的價值取向是文化性的,教師的價值取向是自我實現和謀生手段。在這個結合點的基礎上,不同價值取向沖突,我們不難看出其最終的結果是,學校的發展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傳承人類文明,推動社會進步,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業成績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教職工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
在學校發展的各因素中,顯而易見學校文化的構建是起到決定作用的,我們從中不難推測,學校的發展就是學校文化的孕育、生成、提升、積淀與發展。
學校文化是什么?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一種學校精神、價值觀和師生員工所認同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學校文化以具有學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質形態為外部表現,并影響和制約學校群體成員活動方式、精神面貌與文化素養。學校文化的構建,是通過培育師生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每一人的思想觀念、感情信念、行為方式和整個學校有機的統一起來,形成相對穩固的文化氛圍,凝聚成一種無形的合力與整體趨向,以此激發出學校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指向學校的共同目標,構成學校發展的動力。當前,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建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發展的關鍵。
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既然是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就必須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使命,整個學校文化建設度應該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把系統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少年自信心和自豪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學校文化建設的每個部分都應該是具有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氣魄,體現鮮明的民族性。學校文化建設要注意克服數典忘祖、崇洋的心態,辯證的看待一切外來的文化,自覺抵制不良文化價值的滲透,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促進健康平等文化交流與對話,體現文化的開放性。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把主流價值觀教育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大力弘揚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青少年學生正確的價值理想和基本的價值共識,堅決和各種消極庸俗、腐朽的以及自私自利的價值觀念作斗爭,顯現出學校文化的教育性。
教師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校文化中的核心,也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資源,因此學校文化建設就要把教師文化建設作為首要工作來抓。教師文化指的是教師特有的精神風貌和特質。教師文化的內涵可以從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兩個方面加以分析。所謂教師文化的內容,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態度傾向與行為方式等。其中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屬于深層因素,內隱于人的內心,屬于隱性文化;而態度傾向與行為方式是表層因素,形發于外,是可直接觀察到的,屬于顯性文化。其中隱性文化對顯性文化起制約、支配的作用。市教科院朱建人老師認為,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用于學生的主要是以物質為載體的信息,教師通過教育實踐引起學生信息狀態的變化,而不是物質形態的變化,并逐漸導致學生內在結構的發展變化。因而,教師的“信息存貯”在其中就顯得十分重要。這種信息是全息化的,具有“顯性”和“隱性”兩種特征,其中的“隱性”部分便是蘊涵在教師體內的文化。
因此,作為教師文化的核心的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決定著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直接產生影響的態度傾向與行為方式。
教師文化建設的途徑: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建設教師文化首先要選擇并形成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辦學的目標定位,貫徹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以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價值追求。在這個前提下,形成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教學觀和質量觀,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學校的全面發展還體現在管理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的協調上。它是一種柔性的管理文化,富有人性,潛移默化地實現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學校的協調,呈現出和諧發展的校園氛圍。
第二,要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教師的職業道德道德建設是教師文化建設的核心,師德的建設是以國家的法律法規為依據,以造就讓老百姓滿意的教師隊伍為目標,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準則,以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師政治思想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高尚的師德,力行師德規范,強化師德教育,提高師德水平。特別要把“愛”與“責任”的教育放的師德建設的首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愛與責任是師德之魂,是師德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了愛與責任,我們的教師就能志存高遠,愛國愛教,肩負起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關愛生命這三大使命。就能肩負起崗位責任,社會責任,國家責任三大責任。就能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嚴格執教,模范履行師德規范,就能嚴謹篤學,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師德建設要確立“以人為本,言傳身教”的育人理念,堅持從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身立教,還要增強教師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體現自豪、合作、拼搏、向上的教師風貌。
第三,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現代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師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作為社會的特殊職業,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資格當教師的,特別在今天,時代要求教師進行角色轉換,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智慧和專業水平,要由單一的教學實踐工作者轉向教育思想的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要由單一的實踐型教師專項學者型、研究型、智慧型、復合型的教師,要由教書匠水向教學藝術家境界發展。因此對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必須選擇以教師發展機會“最大化”的方式制度標準,激勵教師在能力極限的邊緣工作,促進教師專業的不斷發展。發展教師的專業,必須實現教師師資的常規型管理向深層次管理轉變,從管理文化的角度展開。對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期望值,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教師有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為教師創造各種教科研條件。
第四,教師合作文化的創建。合作教學是現代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教師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合作勝于競爭,同伴互動勝于個人奮斗。我們要十分強調從以往的關注教師個人奮斗向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動和合作的文化。首先要增強教師的共同合作意識,強調教師之間同伴互動、相互依賴于相互欣賞、相互合作與相互支持,確定同一目標,形成共同價值觀。其次要增強團隊凝聚力,強調構建教師團隊,形成教師教育教學共同體,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對話、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再次,要嘗試集體(小組)考核機制,改變以往個體評價為主的方式,可以采用“捆綁式”的評價,將競爭機制擴展為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競爭,用外力促進教師的合作和互助。在合作教學中,特別要重視集體備課制度的建設,不斷加以完善,要倡導不同學科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加強成熟教師與待發展教師之間的結對工作,加強在校本課程建設中的教師間的合作。
第五,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教育就是服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教育服務于社會,教育服務于家長,教育服務也是教師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教師都是社會的服務者,因此作為教師,要成為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樹立服務意識,自覺服務于教育教學,成為服務型的教師,要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聚精會神教書育人,誠心誠意接受社會、學生和家長的的評議,以“學生發展為本”,增強服務的自覺性,提高服務的本領。
一、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自身優勢
(一)支配的時間相對比較寬松
相對在職人員而言,大學生的時間是比較充裕的,從第七學期開始很多高校的課程就較少了,甚至開設完畢了。因此,只要大學生關注畢業論文寫作、充分利用相關時間,就可以為撰寫優質的畢業論文提供時間保證。
(二)身處高校,信息資源比較豐富
一般的大學圖書館都擁有一定量的藏書,且有校園免費電子數據庫,為大學生搜集畢業論文資料、撰寫畢業論文提供了廣泛而有效的信息渠道。
(三)配有論文指導教師
在大學本科階段,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論文指導老師。從選題、開題、論文撰寫到答辯論文指導教師都參與其中,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都可以求助于其論文指導教師。
二、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的自身劣勢
(一)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不重視、態度不夠端正現象嚴重
根據筆者對學生論文5年的統計來看,重視論文寫作的學生不到20%。目前,由于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在做畢業論文時,學生通常會忙于擇業或準備考研,難以集中精力從事畢業論文寫作;有些用人單位明確要求已簽約的學生提前上崗,由此很多學生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而且,根據以往學生畢業論文的通過情況(通過率幾乎100%),所以很多學生認為本科生畢業論文只是一種形式,隨便找點材料整理成符合要求的論文就會通過的,沒必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不重視、態度不夠端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選題帶有盲目性、隨意性較大、缺乏應用性
據筆者5年的統計,約有50%的學生在既不了解畢業論文設計內容又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僅憑興趣進行選題,結果往往出現選題過大、過難等情況,難于開展畢業論文資料的搜集和撰寫;約有70%-80%的學生選題時,避難就易,只求畢業論文順利通過等等,結果抄襲現象甚為嚴重,缺乏創新和應用價值。
三、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實踐擁有的機會
(一)應用型院校的發展需要學生綜合實踐
普通地方高等院?;旧隙紝儆?ldquo;應用型”高等院校。應用型院校的發展需要“以專業化的知識應用服務于社會”,培養具有一定基礎理論知識、較強實踐能力的學生。畢業論文是造就應用型人才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因此,應用型院校的發展為畢業論文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機。
(二)本科院校評估都很重視論文質量指標
根據教育部教學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成項目,畢業論文是評估本科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是高等學校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的一個綜合性重要教學環節。因此,各本科院校都重視畢業論文的質量提高。
四、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實踐面臨的威脅
(一)指導教師方面
1、指導教師數量相對不足。隨著高等教育的規?;?、大眾化的轉化,學校招生人數的增加,造成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相對不足,尤其是發展較快的經管類專業。據調查,目前經管類論文教師指導畢業論文人均學生數超過10人,無奈之下一些低職稱、低學歷的老師也承擔了論文指導任務,影響了論文質量的提高。
2、教師疲于應付完成畢業論文指導任務。目前,地方高校急于發展,造成高校年輕教師多,而職稱評定要求又較高,因此,多數教師教學和科研任務都較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教師常疲于應付完成畢業論文指導任務。據調查約有半數的指導教師只憑自己的感覺對學生進行指導,基本上要求少,缺乏畢業論文的長期階段性檢查。
3、指導教師的指導水平不高。雖然部分指導教師有指導資格,但很少參與科研,甚至不會做科研,本身缺乏科研實踐、社會實踐背景,對學生的畢業論文無法實行有效指導。而有的指導教師雖然本學科的科研很多,但由于部分學生的選題超出了其研究的范圍,結果指導水平也受到嚴重限制。
4、認識不到位、態度不端正。據調查,約有半數的論文指導教師認為經管類畢業論文不用做實驗,到最后一個月就可以把它寫出來。平時對于學生論文方面的指導不積極,甚至表示論文都會通過的,消極應付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責任心不強,在選題、指導、評審等程序上不負責任,甚至連畢業論文指導記錄和指導評語都由學生本人發表。
(二)學校方面
1、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力度不夠、監控乏力。許多地方高校對畢業論文的認定評價停留在論文的格式、字數、參考文獻數目等客觀因素上,在過程管理和監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約束。從論文選題、資料收集、撰寫論文、定稿到論文成績評定,沒有明確的標準與合理的成績評定辦法。畢業論文成績評判過于寬松,答辯流于形式。與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評教、同行評價、院系領導評價、督導委員評價和學校領導評價等多主體檢查評價相比,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力度明顯不夠、監控乏力。
2、信息資料保障條件不能滿足學生實踐畢業論文的需要。部分地方學校剛剛花負債迎接完教育部評估,圖書館常因辦學經費的問題,研究資料更新不快、缺乏相應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學校電子數據庫設備少、上機瀏覽費用較高;寢室校園網絡普及率不高或失修問題嚴重等等。
(三)外部環境方面
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和高校的擴招,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地方高校畢業生畢業問題尤為嚴重。因此,很多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場和各類招聘會上,學校鼓勵學生外出擇業,同時,目前用人單位對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高低也不關心,所有這些方面都制約著畢業論文質量的提高。
五、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
(一)提高師生對畢業論文工作的認識,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針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師生對畢業論文的消極認識問題,可通過激勵和約束雙重途徑,端正他們的態度。對學生而言,提前一學期召開畢業論文設計動員大會,使學生了解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目的以及各階段的任務,強調撰寫畢業論文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是獲得學位和繼續深造的先決條件。對教師而言,通過定期召開論文指導工作會議,學習相關規章制度。強調畢業論文的指導質量事關教師評優的重要指標之一,并與教師的津貼補助和評優晉級等相掛鉤;設立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優秀獎,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
(二)多渠道緩解指導教師相對短缺問題
1、對在刊物上公開發表本專業相關論文的學生做出免于參加畢業論文寫作的規定。在學生學習階段,如果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撰寫相關論文,并以第一作者,通??烧J為其已經能用本專業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具備了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水平。這樣,一方面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部分緩解指導教師不足的問題。
2、聘請校外單位師資力量。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聘請一些校外單位人員擔任論文指導教師,一方面,這些人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緩解目前論文指導教師相對短缺的問題。
(三)建立健全畢業論文工作規章制度
為了規范畢業論文過程諸環節的管理,學校需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和專業定位,對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規章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尤其是對畢業論文時間安排、選題、開題、中期指導、畢業論文的評定等提出明確的要求。將質量標準、評價依據等都予以具體化。
(四)狠抓過程管理
過程管理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做好畢業論文選題工作。以講座、報告、開設畢業論文指導課程等形式向學生講授如何開展畢業論文選題工作,要把選題限制在專業培養方向和論文指導老師的研究方向上,使選題貼近實際。其次,在學生搜集資料、撰寫畢業論文期間,學校應組織校內有關領導和專家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進行論文指導檢查工作。指出存在的問題,指明努力的方向。最后,改革論文評審、成績評定和答辯管理。在指導教師給定成績后,還應由2名以上的教師在不知道指導教師給定成績的情況下對論文進行評閱評分。采取結構分模式綜合評定成績,即綜合評定的成績由開題報告、中期檢查、指導教師評定、論文評閱老師評定、論文答辯五部分成績構成,學校對五部分成績評定分別給予詳細的標準和賦予相應的權重。在答辯過程中,學生指導教師回避,避免主觀因素對答辯成績的影響。對綜合評定成績不及格者按學校的學籍管理規定處理,對學生畢業論文成績要嚴格把關,對學生該嚴則嚴,絕不通融。
(五)建立畢業論文評優制度
為激勵師生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畢業論文,學校要認真組織做好畢業論文的評優活動,制定大學優秀畢業論文評選實施辦法及優秀指導教師獎勵辦法,并把優秀率控制在答辯學生人數的5%之內。對于獲得優秀論文的指導教師給予獎勵和表彰,提高教師指導論文工作的積極性。
(六)構建新的適合于地方企業用人和就業需要的畢業論文實踐新模式
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構建校企合作聯合開展畢業論文工作的新模式。對于直接就業的學生,鼓勵其畢業論文與就業結合起來,使畢業論文撰寫緊密結合畢業實踐遇到的現實問題。這樣畢業論文的撰寫既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也可以加強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對于希望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可以以理論研究為主,從而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七)加大圖書館和校園網的資金投入
為保證畢業論文質量,教師資料室也盡可能地向畢業生開放,同時延長圖書館開發的時間。通過校企合作盡可能地爭取資金,加強校園網絡的建設,為學生做畢業論文提供良好的信息搜索渠道。
參考文獻:
1、陸翠萍.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5).
2、劉波粒,劉澤軍.淺析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事后了解,才知教師課題申報熱情高事出有因:一是因為學校要求人人要有課題,以此促進教師關注當下的教育教學,積極投入到行動研究中去———這一點倒是值得稱道,只是操之過急了,也缺少必要的培訓作為鋪墊;二是學校年輕教師多,很多人都面臨著職稱晉升,急需要論文,何況即便不是職稱原因,學校進行教科研積分,也需要論文獲獎或者發表。據說,參與課題研究寫的論文,容易被區、市教科室評到獎狀證書。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論文。
教科研的目的就是寫論文嗎?筆者隨機訪問了十多位教師,他們的觀點竟然驚人的一致,“不寫論文研究干啥?”他們詫異有人問這樣奇怪的問題。顯然,在他們的意識里研究就是寫論文,這是不容置疑的。不但教師有此認識,有些校長或者教科研工作者似乎也認同這種觀點。有位校長在開學初的大會上講話,發動教師寫論文,“去年我校老師共正式23篇,今年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翻一番,接近50篇,要讓我們的教科研結出豐碩的果實?!毙iL鼓勵大家多寫作沒有錯,但如果眼睛只看到論文寫作,似乎可能將教科研工作牽引到歧路上去。
誠然,學術論文作為教科研最重要的成果形式,這是不容置疑的。擁有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確實能體現一所學校的學術水平和科研力量,尤其是從中可以看出師資的教育素養和理論水平。但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科研工作本質上有別于大學里的教科研工作,研究的目的不是要探索什么新理論,也不是想貢獻出新的教育思想、教學法,中小學教科研的成果更應該體現在學生身上,這是源于學校最核心的任務是發展學生。正因此,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當以研究當下的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研究教師工作中感到棘手的矛盾和困惑為對象,以此確立課題,提出解決的設想,一步步嘗試實踐,不斷調整,最終解決問題。由此可見,解決教師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發展,這就是科研成果,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更重要的成果。至于在實踐中的許多做法、策略,總結出來的原則、規律等,可以寫成論文。這論文從某種角度說,只是教科研的附帶產品,是好的思想方法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驗證之后,上升到理論的一種呈現形式。中小學的教科研工作一定要重申教科研的重要使命與職責,不能一味追求論文,成為唯論文化的科研。那種只顧論文數量,卻不考慮學生實際習得與發展情況的教科研,是形式主義教科研,是有違教育科學本質的。
其實,對于中小學教師參與教科研工作,還有一項重要的成果卻常常不為教師所察覺,那就是教師自身。一名教師參與教科研工作,需要觀察現象尋找問題,需要搜集資料,接觸很多的理論和相關的經驗做法,需要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探究,需要不斷嘗試,驗證假設,其間還會有很多次的反思、分析,這些都極大地拓寬了教師的知識面,訓練了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教師反思和探究的習慣,這些都是一名現代教師所需具備的最重要的素養和能力。一名教師一旦擁有了這樣的科研素養,就會敏銳地發現教育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會經常性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師如果不是一個,而是一群,那么這所學校的教育教學怎么會不好呢?因此,從這一角度說,學校組織教師參加教科研工作,某種程度說不是為了寫論文,甚至也不是立即解決掉學生學習發展的問題———因為有時實驗研究并不一定都成功,或者能立即解決問題———最根本的目的卻是提高教師的科研素養。
反觀學校教科研工作,常常主動或者被動地庸俗化,成為教師追求論文結果的孵化器助力器,而失去了教科研的真正價值。這就有必要去反思教科研工作,反思定位是否合適,方向是否明確,組織過程是否科學適當,是否從發展教師的角度去設計和組織教科研工作。像前文中有些學校教師未經培訓就匆忙寫出粗糙的課題申報書,教師抄襲或者隨便拼湊一些文字來應付,或者教科研工作只要數量不要質量,只要結果(論文)卻不看研究過程,只重視論文而忽略學生發展或者教師發展,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都是背離了教科研本身的使命與責任。長期不能糾正,則將形成學校形式主義浮躁虛妄的校風教風,傷害到學校的文化肌體。這反而得不償失了。
【關鍵詞】高校本科 畢業論文(設計) 質量標準 研究
在素質化的教學領域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各大高校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科學習實踐中的最后一個階段,有效地開展畢業論文(設計)是檢驗高校畢業生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和標準。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開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結合論文設計中的社會實踐,通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另一方面,對于各大高校來說,在學生完成一整套畢業論文(設計)時,該畢業作業的質量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在現代化的教學領域中,各大高校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此項工作的探索與研究。而在整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標準更在其中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畢業論文(設計)本身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真正實行起來仍是一項比較艱辛的工作,其主要原因一方面體現在畢業生人數較多,相關院系較為復雜,且持續的周期也較長。另一方面則是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下,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已不再是采用傳統式的紙質方法,而是運用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而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論文抄襲、內容虛假等現象的產生,從而給衡量高校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由此可見,加強衡量該項工作的質量標準研究在高校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高效本科學習實踐中,學生的學習成果都是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的形式得以體現,其充分展現了學生從學習階段過渡到社會實踐中的一個良好轉變。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可將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等充分運用到畢業作業實踐中,這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也能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中,其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綜合質量。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1.1 教學資源問題
教學資源問題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問題起著一定的影響性作用。當前,隨著我國素質化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大多數高校的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其主要是由于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原有的師資資源并不能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因此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高校開始聘用一些兼職教師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但是從師資水平角度上對兼職教師進行一定的分析時,其并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實際的作業質量,給學生的作業帶來更大的困擾。此外,在高校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本身的課業較為繁重,因此一些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則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畢業論文作業的指導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1.2 缺乏規范的選題
對于一份優良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來說,具備規范的作業選題至關重要。但是在現階段的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作業中,學生的作業題目并不是自主選擇的,而大多數是教師事先擬定的,而后學生根據擬定的題目進行一定的選擇。雖然在此過程中,學生進行了一定的選擇,但大多數題目內容都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專業愛好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對于學生來說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其次,從學生的心理角度上進行分析的話,在選擇作業題目時常常存在著扎堆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在學生都選擇相同的論文(設計)題目,且在指導過程中相同的問題需要教師反復地論述,而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浪費時間,且降低了選題的目的與效率。此外,教師擬定的題目范圍較廣也是選題不規范的一大體現。一方面,教師擬定的題目過于簡單,則學生稍加思考就可完成,而這則無法精準地展現出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另一方面,若教師的選題過于復雜或者超出學生的學習范圍,則會給學生的作業帶來更大的困擾,一些同學甚至會照搬往屆類似的作業,而這種現象的產生并不符合畢業論文(設計)的實質。
1.3 畢業論文(設計)時間不足
對于畢業生來說,完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精力。按照相關規定來說,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需在學校完成,且所需時間不得少于三個月。但是從實際的角度上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的話,相關高校并沒有對畢業論文(設計)時間給予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其只強調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即可。而對于學生來說,其需要在畢業前期準備相關事宜,如工作實習、考研、考公務員、出國深造或者準備相關證書資格考試等,因此這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畢業論文(設計)的整體進度與整體質量。
1.4 缺乏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
在各大高校的教學實踐中,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與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制定有效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對加強學生的作業質量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高校本科教學過程中,學校在管理畢業論文(設計)的環節上仍缺乏有效的培養措施,且對于畢業論文(設計)作業缺乏一定的監督與控制,從而促使畢業論文(設計)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畢業設計的質量。加之一些畢業生對畢業設計作業的不重視態度,致使其面對畢業作業時更是應付了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畢業設計的質量,而這對學校及學生的未來發展都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2 質量標準分析
通過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認識與了解,接下來即是對如何有效地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標準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探索。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對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
2.1 外在式的質量標準
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主要可以從外在式的質量標準和內在式的質量標準兩方面進行一定的探討。其中,外在式的質量標準主要是需要根據國家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準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以此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形式標準進行一定的規范。例如,制定的相關性規章制度可對畢業論文(設計)的學分、完成周期、題目問題、多人答題或者一人答題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規范,從而利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開展。此外,針對畢業論文(設計)的環節問題,其也可進行一定的探討,如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相應的環節以更好地利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開展。對于各大高校來說,不同的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因此相關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外在式質量標準,這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高校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2.2 內在式的質量標準
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各大高校還需從源頭抓起,根據畢業論文(設計)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從而對此加強一定的分析與研究。下面主要針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的一些基本環節進行了一定的質量標準研究。
2.2.1 論文題目的嚴謹性
在進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作業時,其論文題目首先應當滿足一定的嚴謹性與求實性,這也是有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作業的首要條件,而這則需要相關教師在選題上應嚴格把關,對于各類論文題目其不僅需要進行導師資格審查,還需要編輯一定的撰寫要求,對于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所對應的專業、題目來源、題目類型及課題的背景與目的都需進行一定的確認,并要求學生根據選題對課題成果、課題文獻等進行明確的說明,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論文題目的嚴謹性,而這也能避免學生進行盲目的選題,對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2.2 選題過程的公開性
選題過程的公開性也是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一個質量標準。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不同類型的畢業論文題目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針對自身擅長的專業領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以實現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相關教師應進行公開、公平的選題活動。當學生在公開環境下完成選題的初選時,相關導師還需對結果進行一定的核實與調整,以使各類選題都有合適的學生人選,而學生也可以找到切合自身能力范圍的題目,這對有效地開展畢業論文(設計)作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 嚴格加強答辯管理
對于整個畢業論文(設計)來說,畢業論文(設計)答辯是評定學生論文成績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此過程中需要嚴格的管理標準,這對確保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實踐過程中,各大高校不僅需要加強相關工作的組織管理,還需要倡導相關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對于答辯結果,各位教師需認真評閱,且對于一些成績偏低的論文,相關教師也需采取有效的整改方式。其中,在答辯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對論文題目進行仔細地講解,還需要回答教師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且回答問題的結果也參與到評定結果中。整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成果需包括PPT、文本、語言陳述或者相關設計圖紙等。
3 質量標準的具體落實策略
通過對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標準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而有效地加強了相關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標準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對于如何更好地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標準也可提出具體的落實策略。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3.1 內容具體
對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來說,相關教師首先應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選題的質量,并需對立題提出具體要求,且對于不符合要求的選題應堅決不予采用。其次,學生在開展作業內容時,應保證論文內容具體,且需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地開展,如若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問題,應及時與教師進行有效地溝通,以便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正常開展。此外,學生在開展畢業論文(設計)時,需目標明確、方法得當,以正確把握論文方向開展創新型的實踐活動。
3.2 管理監控
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對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保障高質量畢業設計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在此環節中,各大高校也需對此加強一定的重視,對于學生的選題、調研、中期檢查、畢業答辯、成績評定等各個環節都應進行嚴格的審查,并需經由相關確認人簽字,以此才能進行最后的打分。此外,對于學生的一些違反相關作業要求的行為,各大高校也應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從而更好地保障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3.3 考評機制
有效的考評機制是衡量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要方針,因此各大高校應對此給予一定的重視。在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各個環節中,相關教師都需對此進行有效地記錄,且不同環節在最終成績上也占據著一定的比例,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評定。在學生答辯之后,教師需結合各環節的記錄及各階段所占據的比例進行總成績的記錄。由此可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是高校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的一個重要體現,其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作業行為進行有效地督促,還可以改善高校的工作作風,對提高學校的整體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的素質教育階段,各大高校應加強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視程度,并應加強對此方面的研究,以通過制定科學完善的質量標準實現衡量畢業論文(設計)的綜合目標??偠灾?,開展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對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對高校的未來發展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龔峰,陳明銳.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評價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04:769-77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