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一語文教學活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以講析為主,在備課時會把每個單元知識點分在每篇課文中,上課時總盡量把這些知識點講全、講深、講透,甚至過猶不及,結果教師自己講得累,學生收獲甚少,成績也不見提高。新課改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即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在自主探索與知識構建的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提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轉變教學方式成為目前提高高一階段語文教學效率“攻堅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1體現主位,激發興趣
新課改要求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是喊一兩句口號就行的,要應用到教學當中。開展多種多樣性的語文興趣活動比賽,如辯論、詩歌、演講、征文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其個性和特長的發揮。鼓勵學生多聽一些演講,多看一些辯論賽,既能愉悅身心,同時思維能力和文學素養也能相應提高。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走上講臺甚至走上舞臺,讓學生在眾人之間演講,鍛煉其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鼓勵學生多參與一些課外興趣小組,把生活當中的新鮮事以演講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這樣寫作素材也能豐富起來。同時鼓勵學生多寫書法,練好字,“字如其人”,讓人一看就能留下好印象。
2采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學習
問題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的思維拓展為教學出發點,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可科學地設置一些問題,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操作完成。如在教學詩歌雨巷時,我就設計了三個問題:作者描述了一個怎樣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為什么要突出描繪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作者是否僅僅為了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而表現他的感情?問題逐個深入,不但有利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內容與情感,也有利于培養其獨立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教師可適時轉到以發現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開始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但要使學生的語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最終必須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采用小組討論、搶答法
教師可固定班上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討論,集思廣益。在討論的時候,教師有必要提出以下兩點要求:
第一,時間限制。時間短了,學生討論不完問題;時間長了,可能會冷場。一般一道題設計討論時間為2分鐘。
第二,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要求學生個個參與討論,小組長做好記錄。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可根據設計的問題,鼓勵學生舉手答題,同時也鼓勵其他學生積極進行修改、補充。此外,教師還可以就課文的知識點,以競賽活動的形式讓各小組參加。以往在教文言文的時候,教師總是感到挺費力,字字句句落實,然后進行知識點歸類,可謂精講細講了,可測試成績不盡如人意。為此,我常常感到困惑,到底如何教,學生才學有所得,又學有所樂?這學期,在教學中我做了一點改進,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課文注解和參考書自行梳理課文,有疑惑的提出問題。應該說這個方法較之前的效果不錯,但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有疑惑的也不發問,成績還是提不上去。偶然一次機會,看到一個電視節目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觀眾很有興致,氣氛很活躍,受到啟發,我也借鑒這種形式,把一些基礎知識甚至文言文的知識點,事先設計好一些題目,由小組選題,選中哪題該小組就回答相關的題目,以分數來決出優勝組。事后發現,學生對此一致叫好,很好地激發了他們學語文的興趣。
4充分利用好電教媒體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當前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因為電化教學具有聲、光、形、色同時再現的特點,能夠對知識加以形象化、立體化展示。電化教學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電化教學,是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電化教學,使得語文知識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傳輸給學生;利用電化教學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以引起閱讀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認為只要依據學生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實踐,充分把握現代化教學媒體的功能,一定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達到低耗、高效、優質的目標。
5提高閱讀,擴大視野
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不僅要讀名著,還要對時事有一定的了解。幫助學生選擇一些既有時代氣息同時文質兼美的刊物,讓學生在享受語文閱讀帶來的樂趣的同時把握到時代精神,保證名著閱讀的質和量。這樣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博采眾長相互借鑒,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錘煉,同時還能更好地聯系生活,體現“大語文”觀念,在作當中自然游刃有余。
6強化語法,注重應用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既要注重技巧,強調概念性的東西,同時又不能太過繁瑣,要在循序漸進中讓學生不斷去理解和掌握語法的規律。同時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善于運用這些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讓“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者并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的高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我們應當認識到當前高一語文的教學困境,不斷突破當前應試教育的瓶頸,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審美能力才能均衡可持續發展,高一語文教學成效才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陳先軍,臺笑凡,汪秀云.新課程改革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原則探討[J].湘潮(下半月),2010(11).
一、輔助教學活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態度和情感。就像演員一樣,他們除了臺詞的運用以外,還需要靠自身的神態、表情和動作來詮釋一個角色。教師這個職業從某些方面來說,和演員的特質是類似的。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豐富的表情和動作,往往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個人魅力,讓他的整個教學顯得更加靈動。
例如,我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問的時候,當他們說完以后,我微微的點頭表示鼓勵,讓他們有繼續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當我和學生進行互動時,學生的回答有錯誤時,我會睜大眼睛或者搖頭,表示對學生答案的懷疑;當有學生能很好地解析一個優美句型時,我會在學生講完以后,鼓掌以示贊揚;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做小動作時,我會拍掌或者輕敲桌面,提醒他們集中精力聽課。
二、豐富文本教學
在傳達文本情感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手勢和面部的表情來進行表現。在語言的運用上,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進行朗誦和演說,讓學生在語氣的輕重緩急中體會文本中細膩的情感;手勢的上揚和下降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情緒的變化;教師面部表情的控制,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情感的變化。
例如,我在講解高一語文教材中的《沁園春?長沙》這一課時,為了表現出詩中的情感,在朗讀詩歌的第一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時,會適當地壓低一點聲音,將手背在身后,表現出一種秋意的蕭索和淡淡的詩人特有的孤獨感。讀到“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這一句時,我將自己的氣勢打開,雙手上揚,音調增大,表現出一種開闊的心境和情感狀態。在讀到“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句時,我將朗誦的聲調慢慢轉低,試著在其中加入一種英雄的悲涼感。在讀到“恰同學少年”這一句時,我會在臉上給學生表現出一種輕快的笑容,語調也相應地具有輕,讓他們體會到一種年輕的激情和夢想。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更直觀地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三、加深文本解讀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言文需要教師進行細致解讀。尤其是一些文言文涉及古人的一些基本禮儀,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很難對其有具體、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肢體語言的示范,有一個具體的表現。另外,作者往往會通過一些動作描寫來表達激烈的情緒,而學生往往很難僅靠語言文字就真實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這些我們都可以用肢體語言來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例如,我在講解《荊軻刺秦王》時,對文章中荊軻刺殺秦王這一段,學生往往很難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場景。文章中“荊軻逐秦王”,“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等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繪了荊軻刺秦王的場景。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將這些場景在學生面前進 行演示,古人拔劍的動作、刺的動作等十分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于文本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再如,我在講解文言文《鴻門宴》時,也采用了這種教學方法。尤其是講到項莊舞劍,欲刺劉邦這一個段落時,還邀請學生上臺來進行表演,表演前對他們進行一些指導。這樣讓學生參與到肢體語言的表現中來,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加具體地了解文本內容,也能減輕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壓力。
四、增加課堂互動
除了教師將肢體語言有效運用到教學中來,我們還可以另辟蹊徑,將肢體語言的表達學習和學生的課堂學習有效結合起來,讓他們在對文本情感和動作的表演過程中,真正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感情。
來到XX縣高級中學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里的校園很寬闊,地面很干凈,綠化也很好,整體環境也比較好。住的地方雖然擠了點兒,但總算是安頓下來了。收拾過后,去學生餐廳吃了午飯。這里的飯菜真的很不錯,借用我們中的一個男生的話就是:“量大份足,經濟實惠,一心打算來過苦日子,準備減肥,這下只能放棄了。”中午短暫的小憩過后,我們來到了學校的報告廳,這里的校長給我們強調了幾點紀律要求:①不要隨意亂跑,以免發生安全問題,一旦有人出事將中止本次實習活動; ②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③不要和學生走得太近,以免分別時學生們情緒波動,對于日后的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④由于怕打亂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我們剛來就先跟著指導老師聽課,最后一周的時候安排我們上講臺。我們專業的6個人去的是高一語文組。來到語文組,隨意分配了指導老師,我們便都開始了實習生的生活,開始給老師改“導學案”和小作文,第一天的下午剛來就慢慢進入了狀態。整體感覺辦公室的老師們都很熱情,對我們也很客氣,大家就這樣融洽的開始了實習生活。
二、實習進行時
每天早晨不到06:00就在校園廣播的歌聲中漸漸蘇醒過來,簡單收拾過后便走、向餐廳,滿足的吃過早飯就徑直走向辦公室。每逢一、三、五都是語文早讀,我們也跟隨指導老師去班里,有時抽查背誦,有時在教室里走動,看學生是否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監督他們學習,維持早讀秩序。每次抽查背誦都是以小組為單位,如果有人沒有背會就把他先挑出來,之后再去考。每次班里總有幾個學生背誦不過關。我的指導老師的懲罰措施是讓他們把課文抄寫五遍并交上來,之后還要考察,直到每個人都完成任務。這種方法做到了對班上的每一個人都負責,特別是對于后進生,讓他們努力趕上,不落在后面。高一剛開始就培養他們布置的任務每個學生都必須完成,沒有人例外的習慣,這對他們日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很有幫助。
記得第一天去聽課,我就聽了三個不同老師的課堂,他們所帶的學生情況各不相同,分別是實驗班、重點班和普通班。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而我也收獲頗多。我發現現在的課堂學生才是主體,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和補充的作用,大多數課堂時間都是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提出并解決問題的,這與傳統的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大不相同,啟發式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去了三個班級,我也聽出了區別,實驗班、重點班和普通班的上課氛圍大不相同。前兩個班的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也勇于發言,而后面這個班的生與老師的配合不太好,學生做不到積極主動,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這也啟示我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多與學生互動,抓住課堂環節,鼓勵學生勇于發言,自信、大膽地為自己代言。
那天正好是周四,我參加了他們的“語文教研組會議”,了解了高中語文教學的嚴謹性,體會到了學校對教師的嚴格要求和對學生的高度負責,這個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我一直以為老師教什么內容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孰不知他們也要遵循年級組規定的一系列要求,如果違反了,處罰力度也是相當大的。其中請病假都要扣分,我頓時覺得要當一個語文老師也是很不容易的。從會議中了解到高一年級的教學主要在搞一個叫“課課清”的目標,就是每節課上課前把學習任務和內容以“導學案”的形式設計出來,學生提前預習并完成上面的習題。這樣既明確了每天的學習任務,又達到了預習的目的。
每個周的周一下午,語文組的所有老師還要開一個“互研會”,主要是對上周教學工作在形式和方法上的總結,每個老師都要說自己的情況。同時,對于這個周所講課程的進度、方式等進行探討。我覺得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活動的質量,值得學習。
來到實習學校,除了每天批改“導學案”、小作文等日常工作外,還有一件工程量很大的任務,就是大作文的批改。從去那后到離開的二十多天時間里,每天都在加班加點完成這一任務。我跟的老師帶的是兩個班,加起來有104人。因為是普通班,學生比較差,作文中的錯別字特別多,語句不通順的地方也很多,標點符號也不能正確使用,因此,批改起來很費事。為了鼓勵他們,我給每本作文都認真批改出有問題的地方,給了分數,評語也都在一百多至兩百多字,主要是鼓勵的話語多一點。
三、班主任養成中
實習活動快結束的時候,我和另一個同學向趙老師一起申請了高一(8)班的見習班主任。趙老師是高一(8)班的班主任,也是體育老師,人挺好的,也很熱情。于是,每天早上06:20就和趙老師一起到操場負責班內學生的到位情況,督促他們快點整隊,拿出小卡片在操場上學習。06:30的時候開始伴著廣播中的節奏繞著操場跑步,每天都跑四圈,結束后以各班為單位列隊在操場做廣播體操。做操結束后,他們還得待到07:10才可以離開,這期間他們被要求在操場看書。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早上07:50就開始上早讀課,班主任要提前五分鐘到教室查人以及班務打掃情況。這樣的形式一天有三次,中午數學輔導前,以及晚上理化輔導前也得進行這些檢查。這樣,每天的生活都是忙碌而充實的,這也讓我體會到了班主任老師的辛苦。
四、別后思憶深
雖然,感覺剛剛適應這種生活就要離開,但是,這二十來天的時間還是很讓我懷念和珍惜的。為了避免過分接觸學生在離開時學生情緒有所波動,平時除了課堂,不敢過多介入學生的生活。沒有和學生拍照銘記這段彌足珍貴的時光,這也是一大遺憾。臨走前和語文組的老師合影了,也和自己的指導老師單獨合影留念,照片上的大家都很開心,是對這段時間以來大家相處狀態的一種展示,并沒有因分別而產生悲傷的情愫。我想,大家是想把這段時間相處的好感與歡樂永遠定格。以后的日子翻開這些照片,依然是滿滿的幸福感與喜悅感。前一天晚上,強老師還給我們建了一個實習生群,陸續加入了一些老師,把大家的照片上傳以便共享,回來后還偶爾互相在群里互動一下。
這是我聽的某?!靶滦惚苯虒W基本功大賽時的一堂高一語文課,教學內容為柳永的慢詞《雨霖鈴》。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文章分析探究時,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出示幻燈片):各位同學,大家請看幻燈片(幻燈片背景是一幅意境十分悠遠、廣闊的畫面,畫面上有一扁舟,水面煙波浩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边@一詩句,描述一幅什么樣的圖景?有什么作用?請回答。
(問題剛一結束,請了一位女同學回答)
生(滿臉脹得通紅,結結巴巴):嗯……
師(從容):請坐下,好好想想。大家仔細地看一下這張幻燈片啊,想想老師為什么會選這張幻燈片作為背景圖呢?
(問題剛一結束,又請了一位女同學回答)
生(看著幻燈片,思索了約30秒):寬闊
師:其他同學你認為她的回答正確嗎?有沒有其他不同的意見?
(問題剛一結束,再請了一位男同學回答)
生:(吞吞吐吐):渺茫
師:很好,這段文字就是展示給我們一幅寬闊、渺茫的畫面。
……
診斷分析:
以上這一教學片段常??M繞在我的心間,老師 “快馬加鞭”式的提問方式讓我很是困擾,在課堂教學時間充裕的情況下,不知他是要展示該班學生思維敏捷還是要讓人明白自己問題引導得到位。因為在這樣短促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說沒有思考的時間,學生怎么可能完整的或者是稍有偏差的把他想要的結果――答案說出來呢。我認為,這種所謂的“快”實際上就是一種學生主體意識缺乏的具體表現。
高中語文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活動和體驗,強調學生的經歷與參與,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而這一理念的真正貫徹就在于教師要充分地把握好教學的時間,能夠做到課前給足時間預習,課上給足時間釋疑,課后給足時間鞏固夯實。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的是單方面知識的傳授,自始至終地讓學生充當被動接受的角色,忽視學生的主體意識。而新課程頒布下來之后,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認識和實踐,完全是處于一種膚淺的認識狀態,即便在思想上了然,可實踐中又怕這怕那,擔憂自己無法掌控課堂。尤其是在新課程剛頒布不久,一些試點學校的公開課、示范課往往就是“你說,我說,大家說”“你做,我做,大家做”的合作探究。一堂課就是一個廟會,分了好多的組,各“王婆”都在爭著展示自己“瓜”的優越性,十分熱鬧,若細究本課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往往令人堪憂。
學生只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在課堂上積極思考,才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因此,我覺得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學情分析,統籌課堂
教師在課前應充分地備課,柳永的這首慢詞《雨霖鈴》嚴格遵循了這一時期雙調的詞作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從而達到情景相生之妙的特點。既而,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要明確這點,讓學生在課前朗誦全詞,找出能體現情感基調的詞,再由情感基調去理解分析景物,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這樣,必能讓學生帶著情感去解決問題,能夠很好地引領他們去解決問題,為更好地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礎。
2.巧設問題,激活課堂
教師在課前對教學的基本任務和應達成的目標,要有所預設,而基于課堂的不可預見性,也要從教材拓展開去,備遷移、備延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引發他們閱讀欲望和興趣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巧設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給足他們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占領課堂。研究顯示:成年人等待答復的耐心通常不超過一秒鐘,而孩子根本來不及思考。當“等待時間”增加到三秒以上,孩子們的回答往往更合邏輯、完整且帶有創造性。并且,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思維能力都是參差不齊的,不可能完全要求學生在很短暫的時間內作出很正確的回答。
簡單來說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去消化閱讀學習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用心去體會文本的情感。
3.合作探究,翱翔課堂
我們老師要相信學生有和文本獨立對話的能力,要少一點理性的分析,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多一點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讀感悟,潛心會文,慢慢地、細細地體會蘊含在文本深處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偏差;糾正
課堂提問最大的優點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課堂長期以來教師主宰一切,學生只能唯師命是從的局面。它是常用的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宋代學者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出色的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獲得知識和智慧,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然而,筆者不無遺憾地發現,許多課堂提問存在不少偏差,在實施時并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發揮。
一、課堂提問偏差的表現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么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主體教學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可事實如何呢?筆者觀摩了許多優秀教師的優質課,發現許多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并用一種標準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有不少教師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經??梢灾竭@樣的情景:教師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更有甚者,老師親自說出正確答案。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二、課堂提問偏差的原因
課堂提問為何出現這樣的偏差?為何學生對很多提問無動于衷?追根溯源,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教師生本觀念弱?!敖處焼枴保皩W生答”的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未能趕走傳統觀念。教師在備課時自己已把問題想得很細,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學以教案為準,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個“質疑問難”的教學環節,也只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提問的權利牢牢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只是與文本對話,把教學的主體放置一邊,不去深入了解學生,不知學生之疑難,不知學生之思維,提問抽象空泛,缺乏啟發性,因而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比較膚淺和被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不能被調動。
其二,教師底蘊技能差。新世紀的知識結構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寬而不深的橫式結構,深而不寬的縱式結構和既深且寬的T式結構。對于教師而言,則要求具備T式結構,既要有橫向知識,又要有縱向知識,但現實表明,現階段語文教師的文化知識面很窄,凡是教學中涉及了文學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內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遠之”。毫無生發開去的膽量,生怕節外生枝,擔心學生貿然提問,打亂自己的教學步驟,耽誤時間,無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師工作任務重,空閑時間缺,交流學習機會少,因而掌握的教學技藝難以達到很高水平。有些教師提出問題像扔石頭硬梆梆地丟給學生,不知如何鋪設一條啟發之路,讓學生打開思維之門;對于學生的回答,不知如何巧妙地有區別地評點,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
三、課堂提問偏差的矯正
課堂提問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最好教學手段之一。教師要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偏差,讓提問的作用真正得到發揮,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更新傳統觀念,提高業務修養。
(一)駕馭問題,以學習鉆研為基礎
學問,學問,邊學邊問,不僅要求學生能問、會問,教學生的教師也要邊學邊問,是否深入并且問得好與否,則決定于教師本人功底是否深厚,決定于教師對課文的理解、體會是否深入。體會得深,就能提出問題,具體的、重要的問題;反之,體會得淺,就找不出問題,或者只能找到籠統浮泛,大而空洞的問題??梢?,教師在問前切實鉆研功課,積極而又認真地“磨刀”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值得講究的,教師個體的業務修養和課文深入的鉆研,是善于提問的堅實的基礎。
(二)提出問題,以民主平等為原則
教學從來就不是單邊活動,而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課堂的提問應由師生共同完成。提問的平等民主原則包括二個方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思維活動和他的心理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情感有密切聯系,最佳學習情緒可促進思維活動,收到最佳效果;反之則會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喪失思維的活力。不能只讓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對其他積極發言也要重視;不能只對回答好的同學微笑點頭,對回答不好的同學也要鼓勵引導。提問的難度設計在中等程度,既引導成績較差的學生,又推動成績較好的學生,達到整體提問。如果問題設計面向尖子學生,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瞠目結舌,不敢舉手,學習興趣頓減,課堂便成了少數人的天下;問題設計偏易,大多數學生不假思索,眾口一詞,教學徒費時日,難以激起他們思維的深入。所以,教師去提問時,應以平等原則對待學生,提高學生的勇氣和信心,以創造最佳學習情緒,二是師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這個“平等”是學術討論面前的人人平等,是聞道上的人人平等。如果教師自以為真理在握,以法官身份判定一切,生動活潑的討論局面是難以形成的,教師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當學生所提問題比較幼稚時,教師要多一點容忍,少一點譏笑;當學生所提問題讓教師難堪時,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備;當學生為了表達一個問題急得面紅耳赤,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厭煩。同時,教師要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學生參與提問。《師記》中說“惑之不解,道之不傳”,何為“惑”呢?那便是學生心中的疑問。這些“疑點”有經驗的教師是心中基本有數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激發學生的提問與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時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教師將這些問題組織拼合,重新構思,組成系列,交還學生,上課問答,經過教師組織拼接的問題,思維層次提高,無疑對學生是方法的授予,是第二論學習,而問題的重新組合排序,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率,胡明道老師便是這種提問方式的創造者和典范,她借問提問,還問于學生。這樣的問題返還的作法,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方法上,都是一種創造,是真正的教學民主。筆者在教授《〈寬容〉序言》時采用這種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然,在課堂上,也要鼓勵學生即興提問。
(三)設計問題,以學生思維為中心
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及思維特點,是在提問時做到有的放矢的關鍵。因此設計問題要注意兩個“符合”。一是符合學生的思維層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離不開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積累,同一年齡的學生,思維水平也有高低之分,閱讀教學設計問題要考慮學生的思維層次。例如在高一、高三兩個不同階段對文言虛詞教學時,設計問題便要有差異。高一學生積淀少,教師設問時,不易將虛詞相關用法輻射過廣,否則學生將會身處云里霧中,一無所獲;高三學生已有較高文言閱讀水平,要將內容梳理系統化,設計問題則要與高一相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同時,提問也要注意學生之間的思維個體的差異,因材提問,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各盡所能,各有所得??傊?,提問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從學生的一舉一動中找出學生思維特點,找到提問的思維切接點。二是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知識發展本身有漸進性,因此設計的問題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這樣做的意義在于把學生導向“沖刺”,它最貼近于最后的教學目標,因此,設計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思維認識規律,像攀登階梯一樣,步步升高,逐漸推進,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攀登,并向縱深處發展。有教師上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就設計出這樣的臺階式問梯,讓學生思考:①學生、老師讀18—23段,思考我有怎樣一個夢想;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想?為什么要實現這個夢想?看1—9段;③分角色讀9—15段,怎樣才能去實現這個夢想?這種梯度提問,學生悉心體會,水到渠成,它可以使學生有思考的機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啟迪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課文的內容和主題,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解答問題,以啟發引導為途徑
首先,對答問時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計和了解,并事先想好應對措施。一般來說,在課堂提問中,學生不外乎會出現幾種情況:或一聲不吭;或回答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或回答基本正確,但與預想的答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對此,教師都應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其次,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啟發、點拔技能的掌握,戴伯韜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苯處熢趯W生回答問題卡殼時,應重在疏導,不能當即提供參考答案,否則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這種疏導即著意于給學生搭橋鋪路,創設條件,指導方法,開拓思路,也就是著意于啟發性。有位教師在教授《我的空中樓閣》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光線的“浪漫性”,她先問學生平時哪些事物會使人感到浪漫,然后教師以輕柔之聲再配樂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這番引導啟發之后,學生體會水到渠成。釋疑引導的方式,可從基本理論和常識啟發思考,或者聯系日常事理、自然現象幫助理解,或者以圖片畫面形象開導,或者在比較中分析鑒別,或者從分析事物的規律入手點撥。只要提問得法,富于啟發性,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能理解,而且能嚴肅認真回答,甚至能令人清楚地感受到由于學生是不斷地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去動腦想問題的,用自己的思考所得來回答問題,因而對課文的理解就會越深刻、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