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1 08:3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納稅評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納稅評估工作定位不夠準確。在納稅人看來,納稅評估工作是通過資料分析、評估約談等方式查找稅收問題,近似一種間接的納稅檢查。而對評估人員來說,評估工作的目標和方法也向個案查出多少問題的方向發展。為了與稽查嚴格區分,強調評估時不調賬,不下企業。因此不能全面看到可查閱的賬簿憑證和企業經營過程的原始記錄,只能發現一些表面問題或嫌疑問題。目前納稅評估的工作方式類似稅務稽查,但手段和實際效果又不如稽查;定位是稅務管理,又沒有真正放到管理工作中去,還是處于僅個人操作和層次較淺的狀況,因此成效不明顯。同時,由于有效監控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納稅評估工作在設計上存在一些不足,對對報表、查查相關數據、與企業核實疑點問題等靜態的監督形式無法了解企業動態實際情況,無法掌握外部相關信息,形成一些評估盲點。評估人員受相關因素約束,沒能全面發揮主動管理監控職能。而企業大多也未把納稅評估當作是一次自查整改機會。因此,對納稅評估工作應進一步明確定位,即通過評估手段和調查手段,對納稅人納稅情況進行宏觀管理監控。
2.信息資料來源不夠廣泛。納稅評估工作離不開數據資料的搜索、采集、積累和掌握,納稅評估過程中要進行大量的指標測算、資料比對等定量、定性分析,沒有數據資料,納稅評估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納稅人報送的納稅申報數據和財務數據,不包括生產經營類信息、經營核算類信息以及其他諸如登記注冊類、價格類等相關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涉稅信息。只有掌握上述各類信息并進行處理、測算、比對以及綜合分析后,才能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稅務部門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渠道獲取這些信息,對報表和稅負等面上問題有的雖有懷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錯誤,無法把問題完整地分析出來,不僅審核效率低,而且審核誤差大。
3.納稅評估人員綜合業務素質亟待提高。目前,從事評估的人員基本都是稅收管理員,在負責征管的同時進行納稅評估,沒有專門從事評估的專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評估人員知識面窄,掌握評估的方法不夠,有的只停留在看看表、對對數、查查抵扣發票信息的淺層次,不善于從各種涉稅信息中尋找蛛絲馬跡或挖掘深層次問題,使評估工作流于形式,評估效率不高。
二、對深化納稅評估工作的思考
1.建立科學規范的納稅評估體系,強化稅源管理。隨著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化,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加大了依法治稅力度,促進了征管質量的提高。但由于征管對象的復雜化、現金交易的擴大以及不開發票收入不入賬、做假賬、二套賬等情況時有發生,偷稅隱蔽性越來越強。納稅評估的開展恰恰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應該進一步拓展評估范圍,充分運用金稅工程、CTAIS、納稅評估等軟件,將納稅評估對象涵蓋全部納稅人,對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評定,規范涉稅行為,優化納稅環境。
2.確立“服務型”的納稅評估,融洽征納關系。通過經常性的納稅評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對納稅人的依法納稅狀況進行及時、深入的控管,糾正納稅人的涉稅違法行為,提高他們依法納稅的自覺性。同時,將評估結果與當事人見面,通過約談或質詢等方式讓對方說明、解釋,是對納稅人進行稅法宣傳解釋、幫助他們提高納稅意識的有效的途徑。納稅評估對一般涉稅問題的處理解決了納稅人由于對稅收政策不了解、財務知識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稅問題,減少了納稅人進入稽查的頻率,減少了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雙方因直接進入稽查后對案情分歧而產生直接沖突的可能,起到了服務納稅人、優化經營環境的作用。因此要樹立服務的觀念,提高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倡導納稅人誠信納稅。
論文關鍵詞:事業單位,投資
一、事業單位:
是指主要通過生產精神產品和提供各種勞務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為上層建筑、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的接受國家行政機關領導的單位。如,工業、商業、交通事業單位;農業事業單位;文化、科學、衛生等事業單位;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事業單位等。
二、事業單位會計
是指核算和監督事業單位資金的增減變化及其結果的專業會計。
三、事業單位對外投資
是指事業單位利用閑置的貨幣資金、利用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向其他單位的投資,以獲得經濟利益的行為。按照投資對象分為:
1、債券投資
是指事業單位購入其他單位發行的各種債券(如,國庫券、國家重點建設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等)
2、經營投資(相當于企業的其他投資)
是指事業單位與其他單位共同出資,組成合資(或者聯營)實體的對外投資。
需要指出的是,在《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中,沒有對事業單位的對外投資按期限劃分為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是因為事業單位經濟活動主要從事的是非盈利性活動。
四、事業單位對外投資的科目設置
1、設置“對外投資”科目
該科目屬于資產類科目論文提綱格式。借方登記對外投資的增加額;貸方登記對外投資的減少額;余額在借方財務管理論文,表示對外投資的期末結存額。
2、設置“事業基金”科目
這個科目的設置體現了事業單位會計在處理投資業務時的自身特點。
該科目屬于凈資產類科目。事業基金是事業單位擁有的、非限定用途、由事業單位自行支配的給余資金。它起著蓄水池的作用,以后年度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則繼續轉入增加事業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則用以前年度的事業基金彌補其差額。
該科目貸方登記事業基金的增加額,借方登記事業基金的減少額;余額在貸方,表示事業基金凈結余額。
“事業基金”科目下設“一般基金”和“投資基金”兩個明細科目。
(1)“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明細科目核算歷年滾存結余資金、接受捐贈等。
我個人在工作中的體會是:事業單位在動用資產類的貨幣資金、存貨、無形資產等投資時,也要同時動用凈資產類的“事業基金——一般基金”。
(2)“事業基金—— 投資基金”明細科目核算對外投資部分的基金。
我個人在工作的體會是:事業單位的“對外投資”這項資產,所占用的是“事業基金——投資基金”。
3、設置“固定基金”科目
該科目屬于凈資產類,核算事業單位掌管的固定資產所占用的基金。貸方登記因固定資產增加所形成的固定基金增加額;借方登記因固定資產減少所引起的固定基金減少額;余額在貸方,反映事業單位掌管的固定資產所占用的基金。因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所以“固定基金”余額反應的不是固定資產的凈值,而是固定資產原
五、事業單位投資業務賬務處理
(一)債權性投資
【例1】 2007年3月1日,G大學開出轉賬支票203 000元,購入利隆公司發行的3年期債券,債券面值為200 000,年利率為9%,每年年末付息1次。2008年4月1日,將持有利隆公司的債券全部轉讓給其他單位財務管理論文,實際取得價款為205 000元,款項存入銀行論文提綱格式。
⑴C大學購入債券時:
借:對外投資——白云公司債券203 000
貸:銀行存款203 00
同時,調整事業基金明細賬:
借:事業基金——一般基金 203 000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203 000
⑵2007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時:
利息額=200000×(9%&pide;12)×10個月=15 000(元)
借:銀行存款15 000
貸:其他收入——債券利息15 000
⑶2008年4月1日將債券轉讓轉讓時:
借:銀行存款205 000
貸:對外投資——白云公司債券203 000
其他收入——投資收益2 000
(二)經營性投資
事業單位的經營投資(即其他投資)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即期末對外投資的賬面價值按投資時的原始成本反映。
對外投資時,應區分不同的投資方式進行賬務處理:
1、 以貨幣資金對外投資時:
借:對外投資
貸:銀行存款
同時,
借:事業基金——一般基金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
2、 以固定資產對外投資時:
借:對外投資 (按評估、合同、協議確認的價值)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按評估、合同、協議確認的價值)
同時,
借:固定基金(按賬面原價)
貸:固定資產(按賬面原價)
【例2】D大學像秀華聯營公司投入1臺舊設備,賬面原價值20 000元(未提折舊)經投資各方協議確認的價值19 000元。
借:對外投資19 000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19 000
同時,
借:固定基金20000
貸:固定資產 20 000
3、 以無形資產對外投資時:
⑴借:對外投資(評估、合同、協議確認的價值)
貸:無形資產(賬面原價值)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評估、合同、協議確認的價值>賬面原價值)的差額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無形資產賬面原價值)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無形資產賬面原價值)
⑵借:對外投資(評估、合同、協議確認的價值)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評估、合同、協議確認的價值<賬面原價值)的差額
貸:無形資產(賬面原價值)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無形資產賬面原價值)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無形資產賬面原價值)
【例3】E大學以場地使用權向宏利聯營公司投資,該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為80000元,各方協議確認的價值為90000元。
借:對外投資90 000
貸: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80 000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 10 000
同時,
借:事業基金——一般基金 80 000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80 000
4、以材料對外投資時,應區分一般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和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來處理:
⑴一般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對外投出已作增值稅進項稅額處理的材料時:
1)借: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
貸:材料(不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材料(不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差額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賬面價值)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材料的賬面價值)
2)借: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材料(不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差額
貸:材料(不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賬面價值)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材料的賬面價值)
【例4】F大學向金利聯營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經營用材料財務管理論文,賬面成本10 000元,原已入賬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為1 700元。協議確認價值15 000元,增值稅銷項2 179.49元[15 000&pide;(1+17%)×17%]。該大學為一般納稅人。
借:對外投資 15000
貸:材料10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 179.49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2 820.51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 10 000
事業基金—— 投資基金 10 000
⑵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對外投出材料(已含增值稅)時:
借: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
貸: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差額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價值)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價值)
2)借: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對外投資(合同、評估、協議確認的價值)<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差額
貸: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金額)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價值)
貸:事業基金——投資基金(材料含增值稅的賬面價值)
【例5】G中學(為小規模納稅人)向金鑫聯營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經營用材料,賬面成本10 300元(含增值稅)。協議確認價值15 000元。
借:對外投資 15000
貸:材料10 3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4.37 [15 000&pide;(1+3%)×3%]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4695.63
同時,
借:事業基金—— 一般基金 10 300
事業基金——投資基金 10 300
(三)投資期內收到分派來的紅利時,按實際收到的金額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收入
(四)收回投資的賬務處理
1、借:銀行存款(實際收回額)
貸:對外投資(賬面投資成本)
其他收入(實際收回額>賬面投資成本)的差額
同時,
借:事業基金——投資基金(賬面投資成本)
貸:事業基金——一般基金(賬面投資成本)
2、借:銀行存款(實際收回額)
其他收入(實際收回額<賬面投資成本)的差額
貸:對外投資(賬面投資成本)
同時,
借:事業基金——投資基金(賬面投資成本)
貸:事業基金——一般基金(賬面投資成本)
限于篇幅,舉例從略。
[論文摘要] 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納稅監控體系的日益完善,納稅評估作為改革過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 發展 并成為稅收中期監控的有效手段,在 現代 稅收征管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確認識和開展納稅評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為稅收征管服務,是當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課題。
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納稅監控體系的日益完善,納稅評估作為改革過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發展并成為稅收中期監控的有效手段,在現代稅收征管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提高征管質量,優化征管模式方面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但隨著 經濟 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和稅收征管要求的進一步提高,納稅評估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正確認識和開展納稅評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為稅收征管服務,是當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對納稅評估工作運行初期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明確納稅評估 法律 地位,促進納稅評估工作健康發展
到目前為止,對納稅評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釋的文件是2005年國家稅務總局《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按照法的淵源來看,屬于部門規章。但《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主要是針對稅務機關內部銜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規定,不涉及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對于一線操作人員而言,最關心的是納稅評估的法律效力。雖然有許多人認為其適用《征管法》的有關規定,但實際上并沒有法律依據,只能是一種推測而已。納稅評估缺乏法律層面的支撐,工作開展缺乏法律保障,而《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第二十六條卻規定,從事納稅評估的工作人員,在納稅評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濫用職權,或為有涉嫌稅收違法行為的納稅人通風報信致使其逃避查處的,或瞞報評估真實結果、應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納稅評估結果失真、給納稅人造成損失的,不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納稅評估人員很難把握其尺度,從而造成納稅評估人員對納稅評估工作產生一種困惑。雖然《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納稅評估分析報告和納稅評估底稿是稅務機關內部資料,不發給納稅人,不作為行政復議和訴訟的依據。但是如果納稅人真正提出復議和訴訟,我們又拿什么應對呢?在納稅評估過程中發現有偷稅嫌疑的,由于取得的是評估數據,而沒有確鑿的證據,納稅人不承認則稅務機關很難予以確認,使納稅評估人員左右為難,移交證據不足,自查補稅又怕日后通過其他檢查方式確認為偷稅行為,從而給自己帶來不可預見風險,產生對納稅評估工作性質的懷疑,很容易損傷納稅評估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想使納稅評估工作真正發揮其效能,就必須在《征管法》中明確其法律地位和適用的法律條款,使納稅評估人員真正知道納稅評估工作應該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評估人員不該做的,做到責權利的有效統一,從而使納稅評估人員有的放矢地開展納稅評估工作,充分發揮納稅評估工作的職能作用,促進納稅評估工作健康發展。
二、建立專業化的納稅評估隊伍,提高納稅評估質量
稅收管理員是開展納稅評估工作的主體, 科學 配置稅收管理員成為納稅評估最關鍵的保障基礎。稅收管理員日常忙于事務性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稅款征收上。基層征收單位日常式、臨時性工作大多數都落在稅收管理員身上,哪項工作都不能不辦。為了及時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工作,稅收管理員整日忙于應付,身心疲憊。而要完成好一項納稅評估工作大約需要7天時間,這需要稅收管理員在沒有其他事務性工作打擾的情況下完成,否則,對納稅評估工作只能是應付了事。這就需要給出各行業的一些評估方法,使稅管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納稅評估任務。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建立專業化的納稅評估隊伍,即專業評估人員以行業納稅評估為主, 總結 出一些帶有本地區行業特點的評估方法和指標參數,指導稅管員有條不紊地開展納稅評估工作,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評估格局。對稅管員的評估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對復核時發現的有問題的評估報告,認真開展復評,避免出現稅管員和納稅人對評估工作懷有應付了事的僥幸心理,并將其作為考核稅管員業績的主要指標。同時進行稅管員之間的評估經驗交流,從而提升全體稅管員的稅收征管水平。開展納稅評估工作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做到“評估一戶、規范一個行業、監控一個行業”,才能達到納稅評估工作的目的,不斷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
三、評估與征管查的有效互動,才能真正發揮納稅評估作用
專業化評估機構建立起來以后,納稅評估工作并不是評估部門一個科室的事情,而是各個稅務部門相互配合的事情。只有各個部門相互協調配合,才能真正發揮納稅評估的作用。從數據信息的采集上看,除了從綜合征管信息系統和數據分析平臺上采集數據外,稅管員日常掌握的納稅人信息更是不能忽視的;從稅務部門的角度上看,最了解 企業 的是稅管員,稅管員為評估人員提供的信息更可靠、更真實、更有價值。筆者認為,如果能和稅管員共同評估,捕捉的評估點更準確、質量更高,同時又能使稅管員放下思想包袱,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更好的納稅評估效果。要使我們的評估結果發揮事后監控的目的,就需要稅管員了解評估部門的評估結果,及時進行跟蹤問效,否則評估過的企業有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做好納稅評估工作需要有稅收政策作保障,這就需要業務部門提供稅收政策支持,及時解決評估工作中遇到的稅收政策問題。使評估工作中稅收政策運用得更準確、更規范,使納稅人心服口服。而稽查部門可以為納稅評估工作保駕護航,如果納稅人對經 科學 分析、符合實際的評估結果不予認可,就需要稽查部門予以配合,而不以納稅評估證據確鑿為前提條件,因為評估人員在目前情況下并沒有收集各種證據的權力,只要納稅評估結果符合邏輯關系,納稅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釋并不認可評估結果的情況下,稽查部門就可以介入收集證據,確認性質,只有這樣才能使納稅評估工作順利進行。否則,納稅評估工作的存在就無意義可言,納稅評估只能是一種形式主義,難以發揮其在稅收征管中的積極作用。
四、合理測算評估指標預警值,使評估參照標準更具科學性
在日常評估工作中常常遇到我們所參照的省局或國家局指標不被納稅人認可的情況,他們認為不符合本地區和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這就需要各級評估機構結合各地區的實際進行審計式評估,必要時可以在企業“蹲點”,真正了解掌握企業的真實性生產經營情況, 總結 出更加細化,具有可比性的評估指標預警值,使納稅評估結果更加符合企業實際。上述觀點并不是要對每戶企業都進行審計式評估,這樣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太大,稅收成本太高。我們可以通過個別企業的審計式評估以點代面,使本地區的納稅評估指標更符合本地區實際,使納稅人更容易接受,評估質量會更高。同時將測算的評估指標和預警值向省局備案,以備省局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創新并不能丟掉我們過去好的工作經驗和做法。我們可以借鑒過去老的“納稅鑒定”方式,設計更符合企業特點的《企業生產經營具體情況表》,對每道工序的耗電、耗料等數據指標由企業負責填寫,特別注明如不如實填寫應承擔的責任。稅管員要對情況表進行認真審核,并對企業生產設備、生產能力等使用說明書進行備案。有必要的還要對企業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特別是決定企業產品產量的關鍵數據指標,這些資料必須在企業辦理稅務登記前就要事先搞清楚,否則不予辦理稅務登記,從源頭上掌握企業的真實情況。同時對企業的指標變動,隨時要求企業進行更正備案。筆者認為,只要我們認真去做了,那么評估工作質量會更高,更具科學性,評估結果也會為納稅人所接受。
五、納稅評估工作要做好,必須有其他部門的密切配合
【論文摘要】納稅評估是現代稅收征管的一項重要舉措,它對于加強稅收管理、提高征度質量、增強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實現稅收征管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的納稅評估從機構的質量、指標的采用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針對不足之處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納稅評估的質量。
納稅評估工作是國家稅務總局加強稅源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是通過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納稅申報(包括減免緩抵退稅申請,下同)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是介于申報征收與稅務稽查之間的一道“過濾網”,具體表現為稅務機關通過對納稅人納稅情況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進行綜合評定,及時發現、糾正和處理納稅人納稅行為中的錯誤,實現對納稅人整體、實時的控管,以促進納稅人的真實申報和提高稅收監控管理水平。納稅評估工作是稅源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稅收征管工作一次“質的飛躍”,是加強對稅源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客觀要求,是強化稅源管理和監控,不斷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稅收內部基礎管理制度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體現。因此,在現代稅收征管中需要全面實行納稅評估制度,以加強稅收管理,提高征管質量,增強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實現稅收征管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目標。
一、開展納稅評估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開展納稅評估的必要性
1、開展納稅評估,是當前稅收征管環境的需要。目前我國的稅收征管環境不甚理想,稅源監控乏力,大量的稅源不能轉化為稅收,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經濟不發達,現金交易普遍,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淡薄,偷稅、漏稅、騙稅現象突出,稅收流失嚴重;二是一些社會中介機構、會計從業人員執業素質不高,申報信息失真嚴重,稅企之間信息明顯不對稱;三是社會各部門對稅務機關依法治稅的支持、協助不夠,沒有形成社會綜合治理的氛圍,社會輿論對稅務工作支持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稅收法律體系尚需完善,稅收執法手段剛性不足,威懾力不強;五是稅收征管現代化程度較低,雖然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日管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征管的科技含量、信息化應用程度較低,計算機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數據處理和交換功能、監控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需要一個比較科學的方法幫助稅務機關了解哪些稅源有問題,需重點掌握,而納稅評估,則能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
2、現行稅收征管體制不夠健全,需要開展納稅評估加以完善。主要表現在:(1)部分單位把稅收工作重點片面放在稽查和征收環節,對征管基礎工作重視不夠,從而導致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現象較為嚴重;(2)稅務部門提供納稅服務有限,稅企之間缺乏有效的橋梁聯系,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心中無數,知之不多,從而缺乏對稅源變化的有效監控;(3)機構設置不合理,征管崗責劃分不清晰,征管各環節不能緊密協調,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現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職責不清,各環節缺乏相互制約的信息傳導機制,造成相互扯皮、責任不清、效率低下甚至腐敗,出現“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局面,征管查整體效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開展納稅評估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提高申報質量,融洽征納關系。(1)在我國公民納稅意識普遍不高的環境下,通過經常性的納稅評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對納稅人的納稅狀況進行及時、深入的控管,及時糾正納稅人的涉稅違法行為,提高他們依法納稅的自覺性;(2)納稅評估將評估結果與當事人見面,通過約談或質詢等方式讓對方說明、解釋,是對納稅人進行稅法宣傳解釋,幫助他們提高納稅意識的有效途徑;(3)納稅評估對一般涉稅問題的處理,解決了納稅人由于對稅收政策不了解、財務知識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稅現象,減少了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雙方直接沖突的可能;(4)納稅評估通過計算機對納稅人整體納稅情況的監控,體現了稅收的公平、公正,有效控制了偷稅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減少了納稅人進入稽查的頻率,起到了服務納稅人,優化經營環境的目的。
2、提高了稅務機關的執法能力,形成了工作合力。首先,納稅評估作為一項新的稅收征管形式,它具有前瞻性、及時性和反饋性,它不但能發現、糾正納稅人的涉稅違法行為,起到督促、監控和檢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發現稅收征管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稅收征管水平。其次,納稅評估是連接征收與稽查的有效載體。納稅評估通過對申報資料的稽核,成功的為“集中征收”增添了有效的“后續”,在征收和稽查之間增加了一道“濾網”.是稅款征收和稅務稽查的結合點,可以有效防止兩者之間的脫節與斷檔,做到了申報資料的最大利用,使稅款征收與稅務稽查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再次,納稅評估是稅務稽查實施體系的基礎,開展納稅評估,有助于稅務稽查整體效能的發揮。一方面納稅評估經過評估分析,發現疑點,直接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不僅可避免稽查選案環節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而且可使稽查的實施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另一方面,納稅評估有利于稽查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并對稽查實施產生制約。有利于發揮稅務部門的整體效能。
二當前評估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納稅評估的機構有待落實。納稅評估工作的推行與開展,要以專業化組織機構設置為保證,目前,大多數稅務部門沒有在稅收管理員制度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的納稅評估機構開展納稅評估工作,使納稅評估工作在組織機構上得不到保證。
(二)納稅評估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納稅評估工作是一項業務性較強的綜合性工作,要求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要求評估人員依據國家的稅收政策及自身綜合知識,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從多層面對稅源狀況、納稅行為進行細致的案頭分析,逐步審定申報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這就要求評估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但是.目前評估人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不善于從掌握的涉稅信息中找出蛛絲馬跡,挖掘深層次的問題,使很多評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賬、對對數的淺層次上,使評估工作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三)納稅評估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F行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一般是確定行業內平均值,實際上是企業真實納稅標準的一種假設,一般這種評估指標的測算結果都直接與行業正常值進行比較,也就是說該企業被測算的指標只要處于正常值的合理變動幅度內,就被認為已真實申報。實際上,評估對象的規模大小,企業產品類型多少等因素都對“行業峰值”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單憑評估指標測算和評價很難合理確定申報的合法性和真實性,企業還經常受到所處的環境、面臨的風險、資金的流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納稅評估指標體系的局限性,制約著納稅評估工作的效果。(四)納稅評估與征收、稽查各環節的關系不夠理順。納稅評估作為一種新的稅收管理手段,與征收、稽查環節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評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礎之上,若沒有一定征管基礎,納稅評估將是無源之水,而評估工作反過來又對加強稅收監控起到促進作用;其次,評估工作是介于征收與稽查間的“濾網”,能夠解決一般性稅收違規問題,緩解稽查壓力,增強選案準確性,有利于稽查“重點打擊”作用的充分發揮。目前,評估工作還處在探索階段,在與征收、稽查等環節的聯系過程中,因工作銜接、資料傳遞等程序沒有一種明確的機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現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評估與征收的不理順、評估與稽查的不理順。
(五)信息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納稅評估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稅務機關內部各崗位在日管工作中形成的各種資料、數據,以及外部單位提供的信息資料。因此,資料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直接影響著評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但是稅務部門自常形成的數據資料真實性較低,成為制約評估準確性的限制因素。
三、對提高納稅評估質量的對策和建議
(一)設立納稅評估機構。鑒于納稅評估內容廣泛、專業性強、人員素質要求高的工作特點,根據工作需要,稅務機關應設置專業的組織機構,具體負責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評估范圍、評估手段的確立、評估內部工作管理等事項,保證納稅評估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強化培訓,提高評估人員的綜合業務水平。在實際工作中,首先應選擇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員從事評估工作;其次,堅持學習經?;⒅贫然?,使評估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多學習、勤實踐,精通業務知識,掌握各項稅收政策,熟悉企業財務制度,精通財務核算方法;再次.要加強對納稅評估人員的培訓,對評估工作涉及的稅收業務、財務管理、計算機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學習,不斷提高評估人員素質,培養出一批能夠勝任評估工作的“專家”。
(三)完善評估方法,提高納稅評估的工作實效
1、實行分類評估管理。對大型企業集團或重點稅源,依靠計算機網絡、信息數據庫和企業的會計電算化和電子報稅,逐步實現稅企聯網,利用納稅評估軟件對企業的生產銷售全過程實施全方位的控制;對中小企業實行行業稅收監控管理,通過行業稅收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和統計分析,對納稅情況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確定評估對象,進行評定處理;對個體工商業戶l,可采取事前測定評估方法,即計算機定額管理系統管理,將個體業戶的平均經營水平和銷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利用計算機得出一個定期內與營業規模相適應的較為合理的應納稅定額。完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做到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一是注重調查,不斷豐富和完善評估分析指標體系。在對納稅人涉稅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評估基礎指標測算的基礎上,對納稅人正常經營狀態下的經營額、經營成本、流動資產等指標進行縱橫向對比分析和綜合測定,建立較為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做好評估“量化”分析,以準確體現納稅行為的共性和規律,不斷提高“篩選”異常信息的準確性,為評估的實施提供真實的指導信息。二是建立模糊分析體系。將評估范圍擴大至納稅人的經營能力、經營規模等方面,實現對經營情況的全方位分析,應用經濟指標,進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結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學性、準確性。
3、簡化工作程序,規范評估運作。首先要簡化工作程序和文書數量,提高評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著簡化、實用的原則,合理確定工作程序和文書,增強評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評估工作流于形式。其次是規范評估運作。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方法,加強對評估工作質量全過程控制,明確評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協作關系,使各環節、各項工作互相緊密銜接,保證評估管理操作行為規范運行。
(四)依靠科技手段,提升納稅評估的水平
1、結合稅收征管實際,開發納稅評估軟件。稅務機關要以綜合征管軟件為核心,以稅收管理員制度為基礎,以各行業相關稅收預警指標為參數,開發出符合稅收征管實際的納稅評估軟件,提高納稅評估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目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包括計算技術、點鈔技術、會計書法、基礎會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會計模擬實訓、稅收實務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崗位實訓、會計核算崗位實訓、企業管理模擬實訓、審計實務模擬實訓、ERP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14門,共計874個課時,在整個必修課1845課時中占47.37%。從這樣的實踐教學安排來看,整個體系“大而全”,貫穿了會計專業的整個教學過程,涵蓋了專業建設的各個方面,體現了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對于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來說,還缺乏深度,實驗效果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實驗內容相對簡單
我們的會計實驗相對比較簡單,對會計分析、預測、決策等涉及較少,缺乏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創造性地分析復雜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內容,缺乏深度,無法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也只把實踐教學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業,感覺在實驗室中進行的教學實踐和在普通教室進行的教學基本沒有區別,學習主動性不強,參與積極性不高。還存在遲到、早退、缺勤、抄襲的現象,尤其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都是由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而學生把實習時間大多花在聯系工作單位、參加面試上,根本無心實習,所要求的實習報告也是想辦法編出來的。而畢業論文也大多是照抄網上的論文,或東拼西湊,這就使得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這兩種重要的實踐課程流于形式。
1.2實踐教學與實際有脫節
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往往被設計成“個人全能項目”,發給學生一套練習題,以及憑證、賬簿,讓學生一個人包攬全部業務,自己操作整個過程,學生自己既是出納、又是會計;既管記賬、又管復核;既是會計員、又是會計主管。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對各自崗位的工作流程、任務職能等并不十分清楚,無法形成鮮明的崗位意識。另外,一些在實際工作中發生較多的業務,比如說銀行結算和納稅申報,在實踐教學中往往都是在實訓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來說明經濟業務發生的過程、內容和結果,實驗也只是要求學生根據事先填好的結算憑證進行賬務處理和填制某些稅種的納稅申報表,學生根本不知道銀行結算和納稅申報業務的實際發生過程,這使得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知道怎樣與銀行和稅務部門打交道,缺乏進行銀行結算和稅務處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有些教師自己未從事過實際財務工作,也少有機會到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崗位進行實踐鍛煉,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有時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來指導實習,造成與會計制度、會計規范或實際會計工作的沖突,從而使實踐教學的質量沒有根本保證。
2構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該增強實踐,強化應用,體現特色,突出創新,搭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如下圖所示:
2.1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三大平臺
2.1.1實驗教學平臺
實驗地點主要是校內的會計模擬實驗室,包括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創新創業實驗,基礎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完會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后開設的,包括計算技術、點鈔技術、會計書法、基礎會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會計模擬實訓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基本業務內容、會計處理和操作過程,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專業及崗位實驗是在學生學習完專業課程后開設的,包括稅收實務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崗位實訓、會計核算崗位實訓、企業管理模擬實訓、審計實務模擬實訓、ERP實訓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系統的、綜合的技能,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創新創業實驗,一般是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或創建模擬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學期,使學生熟悉創業真實過程,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增強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在實驗教學平臺中,在現有的高職高專實驗的基礎上,要注意盡量創造真實的經濟環境,培養學生辦理銀行結算、進行納稅申報的能力,可以考慮將學生分成若干大組,每個大組包括企業小組、銀行小組、稅務小組,每個小組中,“一人一崗,各司其職”,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不同小組之間有業務往來,不同大組之間也發生業務往來,比如說不同大組的企業之間有采購、銷售等日常業務,同時與其他小組之間還會發生銀行結算和稅務處理業務等。
2.1.2實習教學平臺
大學四年每年安排一次會計實習,第一次是認知實習,讓學生去校外實訓基地參觀、了解,對企事業單位所處的環境和實際工作情況有一個感性認識,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崗位實習,在部分專業課程結束后,到校外實訓基地或其它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熟悉各崗位的職責分工和具體工作內容,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會計業務處理流程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畢業實習,安排學生到企事業單位的實際會計工作崗位上去,一般時間安排在大四下學期。要加強實習平臺的建設,首先要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但長期以來,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企事業單位對與高校建立會計實習基地的意愿很淡薄,會計專業的學生實習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難題。作為高校來說,一方面要與各類企事業單位多多溝通聯系,實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實現實踐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資、擔保、管理、財務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事務所等一大批中介機構為突破點,加強會計中介機構實訓基地的建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樣一大批會計中介機構已經開始壯大起來,他們把會計工作當做是一種對外提供的技術服務,不再排斥實習學生的參與,而且在業務旺季對于實習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這樣,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到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擔保、咨詢、審計、評估等項目,在實踐中加深對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3實踐教學平臺
主要包括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社會調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進行,可以針對會計教學或會計改革的熱點問題定出要調查的內容,采取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網上調查和實地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會計機構設置、會計制度建設等情況,了解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人員素質、會計核算、會計管理等情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提供寫作素材。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都具有實踐性和理論性的雙重性質,學年論文是學生對一學年所學專業知識在專業實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畢業論文學生對大學四年所學專業知識在各類實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作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來說,要強調從實踐中選題,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于那些通篇理論論述,缺乏實踐內容支持的論文,可以考慮要求重新選題和定位。
2.2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現在的高校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企事業單位工作過,缺乏實際會計工作經驗。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與校外實習基地、企事業單位、會計中介機構的聯系和交流機制,鼓勵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定期到這些單位掛職,從事具體的財務工作,積累會計實踐經驗,提高實務處理能力,更好地滿足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也可以多組織會計專業教師到兄弟院校參觀學習,交流教學經驗,多參加教育界和會計職業界組織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建立校外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財務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會計從業人員檔案,保持經常性的交流,促進產學研結合,還可以定期將這些專家學者請進校園作相關內容的專題講座,甚至直接授課。同時支持會計專業教師參加職業資格和專業技術資格的考試,并要求取得資格證書,達到會計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
2.3建立實訓技能和質量評價體系
完善和規范實踐教學評價,建立實訓質量和技能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學生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另一部分是教師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制定評價體系的詳細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考評可以采取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口試、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手工模擬、上機模擬等多樣化的形式;對教學質量可以建立學校、教務處、系部、學生和校外財務專家五級監控和評價體系,采取學校抽查、系部檢查、教師自評、校外專家評學、學生評價等多種方式,尤其對實驗實習過程進行嚴格監控,分階段進行考核,從而對整個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科學的評價。
3結束語
【關鍵詞】 收入分配; 稅收遵從; 城鎮居民; 基尼系數
【中圖分類號】 F81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0-0096-05
一、研究背景
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西方國家宏觀調控的不斷完善,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控作用逐漸加強,從稅收角度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的成果日漸豐富。與此同時,一些學者開始試著反向思考收入分配差距對稅收遵從度的影響。Adams[1]提出的公平理論認為,社會成員會根據個人付出與自己獲得絕對報酬量的縱向比較、個人付出與他人付出的橫向比較進行行為調整,如其產生不公平感,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改變別人或自己的經濟行為狀態。Thibaut et al.[2]發現社會成員的國家制度公平感影響其遵守法律和法規的程度,如果認為國家的制度缺乏,社會成員往往會通過違法的方式使國家的制度重新達到公平。Song and Yarbrough[3]通過對家庭調查樣本數據的分析,Westat Inc[4]根據調查數據,Spicer and Becker[5],Scott and Grasmick[6]通過實驗性稅收游戲數據,Alm et al.[7]運用歷史數據分析,Kim et al.[8]對社會公平以及納稅遵從等變量的動態回歸分析,Richardson[9]通過對跨國數據的研究等都驗證了納稅人對稅制公平的感知影響其納稅遵從。
國內學者在稅制公平和納稅遵從等問題的研究中也開始注意到稅制帶來的收入分配對稅收遵從的影響。陳成文和張晶玉[10]、蘇月中和郭馳[11]、童疆明[12]等,從收入水平、納稅人地位、稅制公平性以及稅率等角度展開研究,均發現稅制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對納稅遵從產生了顯著的正向效應。
通過上述有關居民收入分配與稅收遵從的研究不難發現,收入分配對稅收遵從及稅收政策有效性的反向影響已開始納入學術界研究視野。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微觀視角探討稅制收入分配因素對稅收遵從的影響,從宏觀視角分析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稅收調節現狀,進而提出通過稅制優化調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促進稅收遵從的政策建議。
二、稅制收入分配因素對稅收遵從的影響分析
隨著Adams[1]提出的公平理論引起學術界的關注,稅制收入分配引起的公平問題及其對稅收遵從的影響方面的研究逐步得到了拓展。通過對影響納稅人稅收遵從公平感的判斷,可以分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三個維度,其中分配公平維度是由稅制設計本身決定的,在三個維度中居于中心地位。隨著國外實驗方法、歷史數據以及動態回歸分析等的應用,納稅人對社會公平的感知在其稅收遵從決定中存在著重要關系逐步被反映出來。同時,國內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實驗分析以及規范分析等方法進行的研究也使得我國稅制收入分配因素對稅收遵從影響的作用機制和影響程度逐步得到了明晰和度量。
(一)稅制收入分配因素對稅收遵從的影響機制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稅制收入分配因素影響稅收遵從的機制分析,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稅收實驗、模型分析、根據問卷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從收入水平、納稅人地位、稅制公平性以及稅率等角度展開,眾多研究均發現稅制公平性對稅收遵從產生了顯著的正向效應(如表1)。
從上述研究結論可以發現,在既定的稅制下,納稅人既關心自己繳納稅款帶來的自身收入的減少和福利水平的降低,又關心稅制帶來的相對收入變化。當稅制帶來較為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態時,納稅人會獲得公平感,從而在較大程度上實施稅收遵從;而當稅制并未帶來較為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態,甚至擴大收入分配差距時,納稅人會獲得不公平感,納稅人會設法實施偷逃稅等稅收不遵從行為,以減少自己應繳納的稅款,來補償這種不公平感(如圖1)。同時由于稅收稽查覆蓋面有限,總有部分納稅人獲得偷逃稅的成功,容易形成模仿效應,導致原來實施稅收遵從的納稅人也變得不遵從。因此,保持稅制的收入分配公平是稅收管理的最重要原則,它要求經過稅制調節后形成比征稅前更為公平的社會收入分配狀態,一旦經過稅制調節后無法形成比征稅前更為公平的社會收入分配狀態,納稅人就會產生稅收不遵從的動機。
(二)我國稅制收入分配公平對稅收遵從的影響程度
在稅制收入分配因素對稅收遵從的影響機制逐步明晰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國內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實驗分析以及規范分析等方法對我國稅制收入分配因素對稅收遵從影響程度進行了統計描述和度量(如表2)。雖然國內學者的問卷范圍和試驗對象存在差異,但從表2中的稅制分配公平對稅收遵從的影響程度研究概況可以發現:稅制收入分配公平對稅收遵從的影響存在顯著正相關,即當納稅人認為稅制促進了收入分配公平,能夠提高其稅收遵從。
三、我國稅制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調節現狀
從稅收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來看,稅制通過稅種設計、稅率選擇、稅基設定,向社會成員普遍課征以調節收入分配,彌補市場分配機制的不足,縮小收入差距。就我國稅制而言,當前調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有流轉稅(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個人所得稅①。
就流轉稅類而言,現行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均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向變化,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并且不同收入組城鎮居民承擔的流轉稅絕對額存在較大差距。本文采取劉怡和聶海峰[22]估算廣東省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在不同收入群體的負擔的方法,通過對比各收入組所承擔的流轉稅稅負情況,發現我國城鎮居民各收入組承擔流轉稅絕對額的差異并不足以抵銷收入的差距。與流轉稅絕對額相反,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稅負均呈現明顯的累退性。城鎮居民困難戶組承擔的流轉稅稅負最高,為8.58%,遠高于最高收入組(5.73%)和高收入組(6.07%),甚至比平均值(6.31%)高2.27%,累退性非常顯著。可見,在我國城鎮居民各收入組中,中低收入群體承擔了過高的流轉稅稅收,流轉稅類在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方面作用消極(表3)。
就具有難以轉嫁特征的個人所得稅而言,在我國稅制中起著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角色,在其稅收要素中超額累進稅率、費用扣除、加成征收等規定體現了“高收入者多繳稅,低收入者少繳稅”的原則。在城鎮居民不同收入組別的個人所得稅支出中,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趨勢較為明顯,表4中的數據體現了其累進性。但表4中的數據同樣表明,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效果比較弱,個人所得稅對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影響較小。按2011年相關數據估算,我國城鎮居民最低收入組個人所得稅稅負為0.059%,即使在負擔最重的最高收入組其個人所得稅負也僅為2.159%,這與稅率設計相差較大。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在調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方面有正向作用,體現了一定的累進性,但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的發揮。
就我國城鎮居民收入中來源透明性較低的“隱性收入”(主要包括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等)稅負而言,個人所得稅對于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的調節發揮了正向的調節效果②。我國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基尼系數由2011年的0.5602下降到0.5538,并且在2005年到2011年財產性收入稅后的基尼系數均小于當年稅前的基尼系數(見表5)。但其調節力度卻很弱,如2011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基尼系數在經過個稅調節后僅降低了約1%(見表5),并且,2011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在稅前平均為648.97元,征稅后只減少了79.5元,為稅前的12.25%。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占我國稅收收入比重最大的流轉稅對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公平調節具有負面影響;受稅收收入占比小和稅制設計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個人所得稅對城鎮收入分配公平調節功能有限。尤其是現行稅制對我國城鎮居民隱性收入調節作用微弱,亟須完善優化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公平的稅制體系和促進城鎮居民收入稅收遵從的機制設計。
四、調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促進稅收遵從的政策建議
通過本文的分析,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居民收入分配較為公平的社會,需要一個稅負合理的稅制體系,如果稅制體系不能通過合理征稅來改進其收入分配狀態,會使得居民降低其稅收遵從度,特別是難以查實的隱性收入的稅收遵從度。因此,本文建議繼續優化現行稅制,從以下幾個方面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促進我國城鎮居民稅收遵從。
首先,完善稅制體系,實現稅收公平原則。從國際經驗來看,在一國稅制體系完善中注重直接稅與間接稅的協調已成為世界性趨勢,即通過間接稅體現稅收效率原則,通過直接稅體現稅收公平原則。在進一步的稅制體系完善中應把促進收入分配公平作為稅收制度的重要目標,從而促進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公平和稅收遵從度提高。如應在體現效率基礎上,考慮增值稅等流轉稅的公平目標;應進一步明確公平為目標的稅種,如考慮完善個人所得稅,促進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實現;應加強促進居民收入分配相關稅種的立法,如財產稅等。
其次,優化稅收征管,促使隱性收入顯性化。通過稅收征管優化和稅收征管的實施可以減少納稅人對稅制體系不完全信息帶來的不公平感。同時,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實施,完善統一的納稅人身份識別碼制度、第三信息報告制度和交易的非現金結算等制度,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通過加強稅源(如稅務登記、稅源預測與監控、賬簿憑證、納稅信息的采集等)管理、納稅評估、匯算清繳、稅務審計、反避稅以及稅收政策管理等措施可以促使納稅人隱性收入顯性化,提高納稅人的稅收遵從度。
最后,提倡約束并舉,增強居民納稅意識。開展“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及“稅收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宣傳,平衡居民納稅負擔與公共品收益的公平感,從而有效地提升居民的納稅意識。形成公民納稅的“社會約束”,實行法律、法規、政策等硬約束與道德規范、輿論氛圍等軟約束共同作用的納稅環境,增強居民自覺納稅意識。
【參考文獻】
[1] ADAMS J S.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 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5(2):267-299.
[2] THIBAUT J, et al. Procedural Justice as Fairness[J]. 26th Stanford Law Review,1974,26(6):1271-1289.
[3] SONG Y D,YARBROUGH T E. Tax Ethics and Taxpayer Attitudes: A Surve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8,38(5):442-452.
[4] WESTAT Inc. Individual Income Tax Compliance Factor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Report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Z].1980:5-8.
[5] SPICER M W, Becker L A. A Fiscal Inequality and Tax Evasion: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J]. National Tax Journal, 1960,33(2):171-175.
[6] SCOTT W J,GRASMICK H G. Deterrence and Income Tax Cheating:Testing Interaction Hypotheses in Utilitarian Theories[J].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981,17(3):395-408.
[7] ALM J,BETTY R J,Michael M. Estima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axpayer Compliance with Experimental Data[J]. National Tax Journal, 1992,45(1):107-114.
[8] KIM C K, Evans J H, Moser D V. Economic and Equity Effects on Tax Reporting Decisions[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5,30(7-8): 609-625.
[9] RICHARDSON G. Determinants of Tax Evasion: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 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6,15(2):150-169.
[10] 陳成文,張晶玉.社會公平感對公民納稅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4):57-65.
[11] 蘇月中,郭馳.納稅遵從行為的實證研究[J].稅務研究,2007(6):50-53.
[12] 童疆明.社會公平感與稅收遵從的實驗分析[J].新疆財經,2008(4):57-62.
[13] WRNERYD K E,WALERUD B.Tax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Some Interview Data on Tax Evasion in Sweden[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82(3):187-211.
[14] ROBERT M,et al. A Study of Admitted Income Tax Evasion[J]. Law & Society Review, 1978,13(1):73-89.
[15] COWELL F A. Tax Evasion and Inequ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2,13(4):521-543.
[16] BLOOMQUIST K M. Tax Evasi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Opportunity Costs of Compliance[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Tax Association,2003:91-104.
[17] 羅延平.基于期望理論的納稅遵從行為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8] 邱伊莎.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的非理性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9] 肖玲.稅收道德與納稅遵從相關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0] 張國強.基于累積前景理論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遵從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關鍵詞】納稅策劃企業
為了減輕稅負,企業的管理者們可謂絞盡腦汁,有的甚至不惜以身試法,采取做幾套賬、少列收入、多列成本、虛開增值稅發票等等手段。其實只要認真研究稅法,進行充分、有效的納稅策劃,在不違法的前提下也可以少納稅。
一、納稅籌劃
納稅策劃是納稅人通過非違法的避稅方法和合法的節稅方法以及稅負轉嫁方法達到盡可能減少納稅的行為。納稅籌劃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與實務體系的標志應該是1959年歐洲成立的稅務聯合會,其成員遍布美、法、德、意等22個國家,由從事稅務咨詢的專業人士和團體組成,明確提出以稅務咨詢為中心開展稅務服務,而納稅籌劃就是其服務的主要內容。
納稅籌劃應包括三個內容:一是采用合法的手段進行的節稅籌劃,換句話說這是將節稅與納稅籌劃等同的觀點;二是采用非違法的手段進行的避稅籌劃,將納稅籌劃外延延伸到各種類型的少繳稅、不繳稅的行為,甚至將逃稅策劃、欠稅策劃都包括在納稅籌劃的概念中;三是采用經濟手段,特別是價格手段進行的稅收轉嫁籌劃。納稅籌劃是指納稅人在國家現行稅法及相關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依據稅法中的“允許”、“不允許”以及“非不允許”的項目和內容等,采用一切合法和不違法的手段,通過對企業籌資、投資、經營等活動涉稅事項的安排,以實現納稅人財富最大化和涉稅風險最小化的財務管理活動。納稅籌劃的核心是規范納稅,最終目標是既不多繳稅,也不少繳稅。
二、稅收籌劃的基本條件
(一)了解企業法定代表人的情況
對企業法定代表人的了解不能夠涉及私人領域,但對其文化水平、政策水平、開拓精神、風險態度等方面的了解,可以知曉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以及市場占有等方面的情況,這對企業稅收籌劃很有必要。此外,對企業法定代表人的了解也有助于對其籌劃個人所得稅方面的事宜。
(二)了解納稅人對稅收籌劃的要求
納稅人對稅收籌劃的要求應是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對投資、經營管理、企業清算等事先籌劃和安排,減輕稅負,取得節稅收益。在籌劃節稅這一點上,不同納稅人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這也是必須了解的。
(三)收簿劃人員
稅收簿劃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收籌劃主要靠籌劃人員去實現,而籌劃人員必須要了解稅法、會計法、審計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專業知識,也要了解國際慣例。要有嫻熟的會計處理技巧和豐富的稅務經驗,懂得如何用好用活稅收政策。稅務籌劃人員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遵紀守法、誠信自律、任何違反法律的行為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或制裁。因此,稅務籌劃人員必須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全心全意地為企業提供完整的稅收籌劃服務。只有這樣,稅收籌劃的面才會越來越大。
三、施稅收籌劃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納稅籌劃,實現稅負的減輕
目前,納稅人稅費負擔過于沉重,通過納稅籌劃,實現稅負的減輕,是企業的唯一選擇。我國納稅人的稅費負擔較重,而現行的稅收法律體系在短時間內又不可能有所改變的情況下,納稅人只有三條路可以選擇:(1)逃稅(偷稅),即通過違法行為實現規避稅負的目的。逃稅的違法性、注定7這種行為只能是一條“死胡同”。(2)納稅人產生逆向選擇行為,消極對待高稅負。如壓縮經濟活動規模,這種做法最終會被市場競爭所淘汰。(3)進行稅收籌劃,實現成輕稅負,是企業的唯一選擇。這才是企業迎接市場挑戰,依法納稅的必由之路,是順應目前國家政策法規的明智之舉。納稅籌劃需要有廣泛的理論知識,和堅實的實務基礎,在對企業納稅籌劃項目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相關的會計知識,征管知識和中介知識的深理解和把握,應用納稅籌劃相關平臺和技術手段,才能對企業和創立、融資、投資、采購和銷售等階段以及各具體稅種進行成功的納稅籌劃。實踐證明,良好的納稅籌劃方案不僅會為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會提高企業的社會信譽和商譽。
(二)加入WTO納稅籌劃變得更為意義重大
中國加入WTO后,企業競爭國際化的趨勢,使得納稅籌劃變得更為意義重大。中國人世后,中外企業將在一個更加開放、公平的環境下競爭,取勝的關鍵就在于能否降低企業的成本支出,增加盈利。國外企業的財務機制已經較為成熟穩健,可以通過各種納稅籌劃方法使企業整體稅負水平降低,從而相當于增加了盈利水平。在目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通過“開源”,即營銷手段來擴大市場份額已經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要想與國外企業同臺競爭,就應該把策略重點放在企業財務成本的控制上,即企業內部財務成本的控制上。作為財務成本很大一塊的稅收支出,過稅收籌劃予以控制,對企業來說就顯得相當關鍵。
(三)實施稅收籌劃是企業產權明晰化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一些企業在納稅上往往想走“關系稅”、“人情稅”之路,逃稅之風盛行。在當前國內企業市場化改革、股份制改造深化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一旦作為獨立的個體,就必然要構造明晰的產權機制和強大的動力機制,參與市場競爭。企業市場化改革、股份制改造深化,中國加人WTO參與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企業一旦作為獨立的個體,就必然要構造明晰的產權機制與強大動力機制,參與市場競爭。由于上繳國家的稅收屬企業的成本支出,因此企業需要通過深入研究稅收籌劃予以控制。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四)現代企業的財務機制
企業在資本運營過程中,由于受企業內外部財務環境變化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需要發揮財務調節的功能對出現的偏差進行調整和糾正,就要建立資本運營調節機制。財務調節機制主要包括財務戰略調整、資本運營計劃調整和經營管理調節等。企業制定的發展戰略,諸如擴大經營戰略、資本市場籌資戰略、資本投資戰略、利用外資戰略等。由于客觀形勢的不斷變化,原有戰略方針已不能適應新的競爭和發展要求,企業需要作出財務戰略調整,以避免企業出現戰略上的失誤,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要通過財務管理調節的功能,調節企業資本經營系統的運行質量,加強資本運營全過程的管理,達到最佳的運營效果。
結論
總之、稅收籌劃不是單純的一個用計算方法術解決的課題、而是一個綜合課題,僅有專業知識(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發現企業的籌劃需求(或發現籌劃業務空間)。關鍵是籌劃的成果如何被稅務機關認可。當前稅務要從勞務性的服務向高智能服務轉變,就必須向稅收籌劃、稅務查證、稅務鑒證、納稅信用評估、所得稅匯算等方面發展。這就給稅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稅務人員應努力挖掘并解決企業需求,從而達到為企業提供最優服務的境界。
參考文獻:(1)王永剛-巧轉思維合理納稅策劃-[期刊論文]《甘肅農業》-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