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語文園地的教學方法
時間:2023-09-18 17:05: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園地的教學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語文園地 教學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55-02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從字里行間去體悟世界的多姿多彩、用母語去表述自己想法的一個學科。小學生就是“八九點鐘的太陽”,語文學習在此時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園地教學可以將小學生的理論點緊密相連,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牢記的要點實在不勝枚舉,老師在講授學習園地中的知識以前,要從單元教學中提煉知識精華,并規整和分析,讓學生學會從字里行間去揣摩教材的精髓,讓學習園地中的知識既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與課本內容緊密聯系,發揮學習園地的功能。
一、語文園地教學的優勢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覺大部分小學生對每個單元后面的語文園地有著極強的探索欲。語文園地這個教學環節既能夠對本單元的知識內容進行溫習,又能夠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拓展單元教學的內容,協助小學生提升聽說讀寫的技能。
(一)單元要點回溯
語文園地這個教學環節能夠對單元要點進行回溯。要點回溯,可以讓學生在已學到的知識中找到自身的缺陷,從而讓自身的知識儲備更為充足。要點回溯既能夠對本單元的學習成效進行檢驗,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本單元的印象。與此同時,單元要點回溯又可以讓本單元與下一單元無縫銜接,在語文教學中的功能不容忽視。所以,語文園地對學生真實語文能力的養成來說極為關鍵。
(二)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園地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在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內,不但需要學生透過“觀察”來學習語文學識,并且要通過“讀”、“寫”、“說”三個技能對本單元的知識實施拓展。
語文園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異彩紛呈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語文學習園地中,不單單有枯燥的字詞句,還能夠通過圖片、人物肖像等來“撫平”學生心中的焦躁情緒,引發學生學習語文課的熱情。
(三)培育學生的能力
語文教學要求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要較強。在語文園地教學中,老師應引導學生參考別人的看法、表述自己的需求、念誦經典片段、記錄下心中所想;而培育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初衷相輝映。而且,語文園地在完善小學生的精神世界方面還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二、語文園地的教學策略
(一)多媒體教學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有使用多媒體的能力,多媒體教學能夠將枯燥的詞句變成異彩紛呈的圖片、藝術字,這與小學生的年齡特色是相吻合的。將語文園地教學以多媒體的方式予以呈現,對小學生的學習來講又是一種創舉。語文園地本來就會引發學生的探索欲,而此前提下的多媒體語文園地教學更為豐滿、繽紛,能夠寓教于樂,因此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
(二)師生互動
當代教學業已擺脫硬性灌輸模式的影響,當代語文教學中,更關注老師和學生間的互動。老師和學生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互動能夠引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位學生都可以被這種熱烈的氣氛吸引,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
在學習園地中,學生不會再像在常規的語文課堂中那么拘束,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以及語言表述能力;同時老師在其中還能夠協助學生解決平時遇到的問題,拓寬學生的眼界。
(三)角色互換
大部分學生在常規的課堂上不能表現自身真實的看法,在課堂上顯得怯懦。角色互換是說:老師和學生的換位教學。讓學生來扮演老師的“角色”,能夠讓學生想老師所想,又可以讓學生的膽子變得更大;讓老師扮演“學生”的角色,能夠縮短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是隨和的,而并非高高在上的。而且,老師能以學生的視角來對學生遭遇的難題進行化解。
角色互換的教學方法能夠培育學生的職責感,學習園地中應多布置角色互換卡牌等等。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課中的語文園地教學,是對以往教學模式的一種顛覆;能夠讓語文課程更為吸引人,也能夠提升每個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在講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學習模式,并且改良自身的教學方式,如此才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夏駿,吳雪芬.走“簡約”之路 讓“積累”更有效――小學語文園地“日積月累”教學初探[J].小學時代:教師,2012,(1):44-45.
[2]趙勤燕.讓語文學習更加整合――小學語文課程中“語文園地”教學探索[J].華章,2012,(10):261.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認識偏頗
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終是語文學科的長期爭論的問題,盡管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沒有因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的精準定位而結束,但“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得到了廣大的語文教師的認同。特別要注意糾正小學語文教學僅僅對工具性重視,忽視人文性顯著的效果。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很多的層次、段落的分析和字、詞、句、段、篇等的訓練,老師的課堂講解沉悶乏味,學生學習也饒有興趣。今天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更注重文本的內容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在課堂中總是能看到老師指導學生分段閱讀、反復討論、聯系到現實生活中談感受。其結果是,整堂課的時間,學生只是淺顯的明白了文本的微言大義和主要內容,然而作小學語文學習的另外一個重要目標――對語言的理解吸收,卻十分少有。
2.片面理解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學生通過參加很多語言的實踐活動獲得了較好的語感能力,所以我們拒絕零碎的講解、分析以及大量的機械式的訓練,主張“每個時期的語文教學都應重視默讀和朗讀。”“部分詩文還規定學生要誦讀,有助于培養、體驗、積累語感”。因而,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我們會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讀中體驗、讀中理解也漸漸是廣大的教師的共識。
但是冷靜地反思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我們只能深表遺憾,因為很多課還是以分析為主要。以往是逐段或逐句只提問不朗讀,如今卻是一邊朗讀一邊提問。一邊朗讀一邊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依然只是鑒于文章的內容的本身,沒有較大的可供思考的價值。表面上是書聲瑯瑯,但實際上以為什么而讀書,怎樣讀書,教師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并不深入,所以也不會通過朗讀對學生做有針對性的教導。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之外,誦讀、默讀、朗讀也確實是十分有效的學習手段和方法。
3.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激勵性,通過合理、有效公平的課堂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這逐漸被很多教師認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是能看到教師對學生投以贊美的目光,能聽到教師的贊美言辭。然而,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的方式也有著很多的問題。如:單一的評價手段和形式。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只在口頭上獎勵“你真聰明!”“你的回答太好了!”等層次較淺的評價,或者采用小獎品、小紅花暫時性的激勵學生,可以造成學生有效的對更深層次的學習的思考的方法的缺失。此外,還要評價的結果不公平、隨意評價、沒有確定的評價目標。
二、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1)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包括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寫字識字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等;還必須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給以重視,讓學生漸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
(2)要正確了解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規律:一是人文性突出―語文課程中人文含義對學生精神思想領域的影響十分深廣,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具有多元性。這就需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還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二是實踐性很強―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同時由于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很多,應重視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僅僅是因為學習方式的單一,造成他們對語文學習的厭倦情緒;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體現語文課程的特殊規律,單純的接受性學習難以發揮語文課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倡導語文學習的多樣化和主體化。
(4)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師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能力。主要操作“切入點”為多讀書、少做題,積累感悟,品味熏陶;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相互貫通,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等。
(5)突出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學科教學的價值取向由過去追求片面的短期的效應,轉到現在的重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比如,在各種版本的語文課標教材中,無論是單元前的導語、課后思考練習題,還是“語文園地”或“語文天地”;也無論是提出學習任務、啟發讀書思考,還是引導發現、交流、展示,都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心理特點,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出發,或以生動形象的圖畫表示,或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敘述,顯得十分生動、親切、自然,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北師大版課標教材中,設計了引導學生“讀、比、寫、說、填、連”等圖標;人教版課標教材中,以“我會讀”、“我會認”、“我會說”、“我會猜”、“我的發現”等形式設計訓練題)。
三、總結
老師們,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復雜性、艱巨性和漸進性的過程,我們每一位教師作為新課程理念的具體踐行者、新課標教材的具體實施者,都應該從“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出發,堅持用新課程理念指引教學,用新課程目標規范教學,用辯證的思維、發展的眼光正視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在不斷地“實踐―反思―實踐”中推進課改、深化課標,讓語文教育永葆生機,為提高全市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黃關芬.試論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年33期
[2]徐培林.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芻議[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年06期
[3]方煒煒.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應對策略[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年09期
做好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不僅使學生在日后的人際交往活動中可以順暢地進行溝通和社交,并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诖耍瑢r村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對農村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方法分析
一、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培養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升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是提升口語交際的基礎,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語感,在擴充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深入學習口語技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當合理的利用閱讀課堂增強口語練習,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增加對文章的理解,把握字詞間組成的結構順序,自然而然地累積詞匯量,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聽、說、寫的語文能力。首先,以《秋天的圖畫》作為閱讀教學教材,文章利用輕松歡快的詞句描寫秋天景象。語文教師通過導讀帶領學生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進行課文朗誦,領會文中對秋天喜愛的表達。其次,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體會文中的贊美之情,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文章喜愛秋天與贊美秋天的情感,把握字詞的運用,最后分組自讀,布置課后作業———讀書筆記,讓學生能夠抒發心中感受。通過以上閱讀方式,讓學生掌握正確地閱讀能力后,再利用教材中的練習教材進行擴展口語交際教學。以《我選我》作為擴展口語教學教材為例,教師通過板書課題,利用文章閱讀結構,采用從齊讀文章第一自然段,引讀第四自然段再到重點齊讀第五自然段的分步閱讀形式,體驗文章勇于表現自我的手法,訓練學生適當的用口語形式表達自我思想,增強口語表達的自信心。通過多次閱讀課本加深理解文章的組成結構,既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又充實口語交際表達能力。
二、合理利用教材,制定層次分明的教學內容
語文是培養高尚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文化階級擁有文化品味的過程,培植祖國語言文字情感的同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語文教師在口語實際教學中,要合理的利用教材教學,根據課程目標制定九年一貫教學方針,在課程總目標的方針下按初級1~2年級、中級3~4年級、加強5~6年級、鞏固7~9年級四個階段制定階段目標。每個階段目標相互聯系,融入思維訓練,進而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全面實現語文課程整體性和達成目標教學,促進提高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初級階段1~2年級語文教學。首先,教學普通話,培養學生能夠正確標準的使用普通話,養成用普通話交流的習慣。其次,語文教師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講解課本知識,在愉悅的講故事環境下讓小學生簡要講訴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大到讀書寫字小到動物植物等,一方面,訓練小學生與人交談時的態度;另一方面,培養口語表達的信心,激發對口語交際的興趣。中級階段3~4年級語文教學。此時的口語教學要求小學生具備講訴、傾聽的能力,并能進行簡要的探討,以《桂林山水》教材為例,經過學生仔細品味詞句,對圖文描繪中的桂林山水景色有了整體感知后,教師可設置不同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探討。如問題:(1)文章中是如何評價桂林山水景色的?(2)作者是以怎樣的手法描寫漓江水、桂林山?(3)那么在桂林山水映襯下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依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探討描述,通過口語表達抒發心中對祖國大好河山壯麗景色的贊嘆,在此過程中亦能加強學生傾聽的能力。學生有了一定的口語表達基礎能力后,加強階段5~6年級以及鞏固階段7~9年級的口語教學則要注重學生語言的運用,指導學生文明用語,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對象交流時能夠得體的表述觀點,不斷增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三、改進教學模式,加強互動式教學方法
隨著教育體系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成功的教學課堂是與學生產生良好的互動為前提。小學語文教師可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特點進而轉變教學方法,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增設互動式課堂,增加學生思維活躍度。例如,以語文學習園地中的《春天在哪里》《我該怎么辦》《續講故事》《猜謎游戲》《奇妙的動物世界》《漁夫的故事》等互動性較強的口語交際讀物開展口語實踐教學。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得以豐富自身文化涵養,產生積極良好的學習情緒,從中獲得對語文知識的深刻感受。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下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熱情,還能夠滿足學生想與教師交流的欲望,同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小學時期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通過不斷的改進教學方式,多方實踐,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綜合提高學生語文素質,促進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全面發展,實現總體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吳良才.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J].速讀,2016,(03):3-5.
[2]張俊江.農村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教師,2015,(27):28.
【關鍵詞】媒體;語文教學;課堂實效
如今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教育也毫無例外地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我們很多教師仍舊習慣于“一根粉筆、一張講臺、一本教科書、一張嘴”的教學方式,對多媒體技術持排斥態度,或只是略知皮毛,不能很好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達不到自己的教學目的,從而收不到課堂實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已經受到很多教師的重視,它的優勢十分明顯:在引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后,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效率,讓語文課真正收到實效。
一、 攻破重點難點,讓課堂實效清晰呈現
如何對課文的重難點進行突破,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如果是文章較短的,教師可以用板書、講解的方式來完成,可如果課文較長,重難點較多時,完全憑教師的講、學生的說是很難盡善盡美的。如筆者曾聽過一堂常態課《陶罐和鐵罐》,雖然課文不是很長,重難點也十分突出,可是,因為教師的板書過多,學生有些無所適從,從而讓課堂失去了應有的節奏,效果也可想而知。
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小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增大信息采集量。多媒體集中了多種教學媒體的優點,具有處理文字、圖形和聲音的綜合能力,學習者要運用眼、耳、身、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多渠道地接收信息,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些課文內容或年代久遠,或涉及域外風情,小學生存在認知缺陷,難于理解,無現成可借鑒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單憑學生自己想象,無能如何也想不出的。教師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情景再現、歷史知識的補充,幫助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深入文本,使課堂實效得以拓展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多的是讓學生能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達到一個“知”、“行”、“意”三方面的有效結合,與文本對話,產生共鳴。那么,多媒體課件此時就可以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即用感性化、活動化的方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語文課作為提升學生對生活認識、豐富人文情感、形精神的一門重要課程,更應以有效地的方式,讓學生深入文本當中去,去體驗文字所帶來的真善美,讓學生充分張揚心理、情感、思維、智慧和行為,讓學生在感性活動中和諧發展。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采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來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在一些長文當中,對于文本的閱讀和理解,是很多教師所困惑的。在傳統的課堂當中,出示重點句子和段落非常困難,而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放在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上。
三、有效拓展,促課堂實效升華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往往有許多課后補白、聯想創新,還有在語文園地中設置的“寬帶網”,其導向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確,那就是讓學生除上課之外,還應利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語文學習,而很多教師往往在常規課堂中忽略了這一點。這時候,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發揮其重要的作用,讓學生進行課外延伸,以提供更多廣泛的信息,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讓課堂實效不斷升華和提高。
【關鍵詞】特點,理解,配合
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教學大綱經過幾次改進之后,對中小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了細致的劃分。這對于學生學習來說是一個有利的條件,但是對于任課講師來講,其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增加了不少。那么,如何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難點和重點,又能讓任課老師系統化的教學呢?經過實際檢驗,總結出了“場景教學法”以供學生們學習,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場景教學法”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一年級的識字階段,其重點就是讓學生能認識更多的生字;第二個階段是二至四年級的基礎階段,其重點就是讓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文字和語言表達;第三個階段是五至六年級的階段,其重點就是讓學生能進行一定篇幅的寫作和事件的完整敘述。“場景教學法”在這三個階段中都能適用。
第一,利用“場景教學法”讓學生盡快掌握生字。
剛入學的小學生,在幼兒園階段接觸的大多都是圖文并茂的簡單文字,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雛形,作為正常的語文教學來說,就不能簡單的用圖文來進行講解了,但是作為小學生來說,要是用文字去生硬的講解,他們肯定適應不了。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場景教學法”發揮最大的作用了。
首先,任課老師可以根據需要講解的這一節課的所有的內容,圈定其中比較關鍵的幾個重點或者是其中的難點,規劃出一個簡單的教學場景。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3課《菜園里》一文,這一節課的授課重點是讓學生們掌握這些蔬菜的名字,任課講師就可以先制作一些教學課件,因為這些蔬菜是學生們每天都能看得到的,如果有條件的話,完全可以拿實物來進行教學。在教室內布置一個“菜園”的場景,制作一些識字卡片,把這些蔬菜的名字卡片都粘貼在蔬菜上。這樣一來,就能很容易的讓學生們掌握教學內容了。
其次,在授課結束之后,需要讓學生家長進行課后輔導的時候進行一些配合。拿上文舉的例子來說。任課老師在授課結束之后,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沒有必要布置紙質的書面家庭作業,完全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去菜市場再認識一下這些蔬菜。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能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識,又能增強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互動,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對于剛入學,還沒來得急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進行轉變的學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利用“場景教學法”讓學生盡快掌握段句。
基礎階段的學生,利用“場景教學法”教學,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語文教學的基礎點和教學要點,讓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其實也很簡單。這個階段的學生,在接觸所發生的的事物的時候,需要表述的情況的時候已經基本掌握這個過程和階段了、這個階段的時候,任課老師只需要簡單的一些引導,就能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一個嘗試性的認識了。例如說,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語文園地》中的內容,就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教學方法來進行學習。這種場景既可以在教室內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模擬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家長在家里跟學生配合完成。其實無論是哪種模式,對于學生來講都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雖然這僅僅是利用一張圖片來表述其中的關系,但是如果把這個場景放到家里的話,完全可以舉一反三的復制出多種及多重的人際關系,學生和家長的,學生和祖輩的,學生和鄰里之間的,學生和玩伴之間的關系。不用一味地套用課本上的關系,完全可以讓學生對人際關系的方式以自己的理解來進行分析。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激發了學生對人際關系之間的一種鍛煉。
這里需要著重說明的是,這個過程中不僅要鍛煉學生每一句話的完整性,還要盡量引導學生在所有整句之間的關聯性和,這樣就能給以后的段落寫作打下基礎。能讓學生在盡量自然的狀態下步入篇幅文章的寫作和理解。不至于讓學生們在進行大篇幅文章學習的時候感到吃力,盡量讓這種銜接自然一些。
第三,利用“場景教學法”讓學生盡快掌握文章。
這個階段的學生,是整個語文小學階段教學過程中最難教學的。因為經歷過初級教學和基礎教學之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教學要點,而且掌握了一定量的的教學必要性,與此同時,他們還要為“小升初”打基礎。在這個時候,作為任課老師而言,就不能簡單利用一些完全可以掌握的場景對學生進行教學了。就必須要因地制宜的對學生因勢利導地進行引導,讓他們對整個小學語文學習階段有一個系統化的認識和了解。
在這個階段,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些“場景教學法”的學習,但是隨著學習內容和學習質量的不斷提高,簡單的模擬教學模式已經根本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學習要求了。這里就需要我們的任課老師根據實際的教學需求來提高教學難度。例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綜合復習練習第9節》中的內容,相對就很有代表性。第一題,是需要學生根據手工課的效果來剖析這兩個作品的對與錯,這其中運用到了實物對比、敘述描寫等方式。第二題,是需要學生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完整的信。這時,任課老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列舉出自己在遠方的朋友,然后輔導學生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信,這其中運用到了許是描寫、回憶、和多種情感運用等方式。這樣一來,就鍛煉了學生基礎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基礎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 語文 作業設計
一、設計多元化作業,讓學生多種感官得到體驗
將過去單一的重復性作業嘗試改進為包括選擇性作業、層次性作業、操作性作業、趣味表演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多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的時候以畫圖、剪報、表演、唱歌,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來完成;鼓勵學生以看、聽、說、讀、寫、演、唱、畫、觸摸和想象等多種感官感受知識的存在,完成生動活潑的作業。因為作業是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經歷。例如,教學《畫風》一課時,讓學生畫一幅自己想象中的風,并在旁邊寫上句子,學生畫得具有個性化。再如教學《葡萄溝》這篇課文后,我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葡萄溝的知識,并用各種形式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學做好了知識卡片,有的畫出了美麗的圖畫,有的還剪出了葡萄溝葡萄的剪紙 做這樣的作業,同學興奮,老師高興,有時連家長也會參與,一舉多得呀,效果真好,家長對這種作業很贊同。
二、結合年齡特點
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小學語文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回歸兒童生活,要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語文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尊重小學生學習特點與規律,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作業布置。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注意的持久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占優勢。概括水平的發展處于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級兒童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注意直觀形象性和游戲活動性。在作業設計中可以多采用直觀形象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完成。如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我根據不同的課文布置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業,組織和吸引低年級兒童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校學習常規的訓練,中年級兒童學習的自覺性有所增強。與此同時,中年級兒童的學習能力伴隨著生理的發育和心理素質的完善逐步發展起來。感知能力的發展,注意品質的進步,記憶中有意識一記憶能力的提高,都為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創造了條件。尤其是中年級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更使小學生學習方法有了新的特點。中年級兒童具體形象成分和抽象邏輯成分的關系發生著變化。在直觀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時,抽象邏輯成分開始增加。概括水平的發展處于直觀形象水平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的狀態。在他們的概括中,直觀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逐漸減少,抽象的本質特征或屬性的成分逐漸增加。實踐表明,小學三、四年級的兒童已能學習運用歸納、演繹、類比和對比推理的思維方法。因此,我認為老師在布置作業時,除了寫一些必要的詞語,背一些該背的課文外,不妨騰出一點空間,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三、把握學科教學本質,明確教學目的
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教學本質,明確教學目的是語文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語文教學改革必須以提高學生素質,加強能力培養為重點。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要求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必須建立在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上,建立在掌握基本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并把這一思想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并且更好地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創新思維能力。具體到教學內容上,必須注重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訓練。葉圣陶先生曾說:“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學生都得學好?!眰鹘y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讀寫、不重聽說的方式是較為片面的。學生要通過聽和讀來輸入信息,也要通過說和寫來輸出信息,表達自己,因此四方面應齊頭并進,缺一不可。在傳輸語文知識的同時,教師還應該強調語文學科的特點,把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相關學科及社會、生活知識聯系起來,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四、加強教師業務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學改革是否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適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從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素質入手,通過進修、自學等方式,使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跟上時代的步伐,形成科學的教學理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對信息獲取的愿望和需求,不斷激發自身的創作熱情,解放自己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站在時展的前沿,洞悉教育教學發展的規律,才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并啟迪學生去思考、探索、發現,并教給學生創新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除具備學科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豐富的科學、人文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知識。例如,以計算機、多媒體為代表的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不懂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教師就會落伍。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掌握相關設備的使用方法,最好還能夠結合教學實踐開發適用的教學課件。因此,教師必須求知好學,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不斷更新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更好地適應教學創新的需要。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作業的布置與設計的改革能大大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成為學生發現、解決問題和體驗成功樂趣的活動。
參考文獻:
[1]商繼宗主編.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史根東,傅道春.教師創新行為案例與評議[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一、層遞性
課程體系,從一般意義上講是指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但從更廣義來說,一類方向課程的匹配組合也應該列入課程體系的研究范疇。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結構形態,它的確立是一項極其復雜和繁復的課程設計活動。課程結構確立的依據是課程目標,它是課程目標的一種表征形式。基于此,“課程結構的確立首先需要從既定的課程目標出發,以課程目標為尺度尋求具有不同價值的課程類型與課程目標的對應性,即在課程目標的情形下確定具有不同價值的課程類型與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擁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們之間的關系?!保?]圍繞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應該呈現三重結構:兒童文學基礎理論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的兒童文學課程兒童文學興趣延伸類課程。第一層面是兒童文學基礎理論課———“兒童文學概論”,要求學生對兒童文學的基本原理、各類文體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兒童文學發展潮流概觀有所了解,并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第二層面是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整合類的課程,如“中外兒童文學精品選講”、“兒童文學閱讀與指導”、“兒童文學創編與指導”、“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等,這類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對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的經典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時要掌握指導兒童文學閱讀與創作的方法,理解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兒童發展是其出發點和歸宿點;第三層面的課程是興趣延伸課,分別從兒童文學專題研究,兒童文學與其它學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設課,如“童謠研究”、“西方童話史”、“中西兒童文學比較研究”、“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兒童文學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圖畫書的欣賞與創作”、“內蒙古兒童文學研究”等,為學生日后成為專家型的小學語文教師做理論儲備。這三個層面就好比大樹的干、枝和葉,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豐盈。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2009年兒童文學教育專業的教學方案就有相對系統的、層次分明的兒童文學課程體系。(見下圖1)該課程體系就充分地考慮了兒童文學課程體系的層遞性:第一層面的課開在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第二層面的課開在第三學年;第三層面的課開在第四學年。
二、實踐性
小學教育專業的兒童文學課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質更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從“形而上”的視角看,兒童文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理論的深度與前沿是支撐兒童文學課程的重要一面;從“形而下”的視角看,兒童文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勝任小學語文兒童文學的教育教學。實用型、應用型是對這類人才的特殊要求。小學教育專業的文科方向的學生與文學院培養的兒童文學專業方向的研究生有根本性的不同,兒童文學理論水準固然是這類人才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但自身的兒童文學閱讀鑒賞和創編的能力,以及指導小學生進行兒童文學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視的。因此,課程的實踐活動是構建小學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體系時應該充分重視的環節。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實踐訓練在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理念指導下逐漸形成實踐訓練的“三步走”模式。實踐訓練的“三步走”是指將實踐訓練貫穿于課內教學活動、課外社團活動和校外兒童文學活動體系當中。首先,在課內教學活動環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理念。在《兒童文學概論》課程里設計了“等你參與”環節,內容包括:1.試講一次課;2.參與一次講故事比賽;3.參演一個兒童劇;4.創作一部作品(一首兒童詩歌、一個童話或寓言故事)。全體學生都必須參與,每位學生任選其中一項即可。同時還開設了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如“兒童文學閱讀與指導”、“兒童文學創編與指導”。以“兒童文學閱讀與指導”為例,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至少應包括文學閱讀學的基礎理論、常見文學閱讀方法介紹、小學語文常見文體的閱讀方法研究。這類課程都會留出部分課時給學生專門進行小學課堂兒童文學閱讀或創編的模擬演練。其次,組織兒童文學社團活動,渲染兒童文學教育教學研究氛圍。社團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兒童文學創編和兒童文學表演。兒童文學創編主要依據現行小學教材中最常見的文體進行訓練,選擇典型的作品進行仿寫,選擇典型的作品改編成課本劇,同時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和研討。兒童文學表演則是兒歌聯頌的編演和兒童劇的編演,同時包括講兒童故事的訓練。再次,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服務社會。校外兒童活動主要包括深入小學學校進行展演,定期在書店進行“故事姐姐講故事”活動,以及與相關部門合作進行兒童文學活動。比如,與《內蒙古少年報(蒙文版)》編輯組合作完成一個新欄目《兒童文學園地》,將中外優秀的兒童文學短篇譯成蒙文。再如,與內蒙古民間文藝聯合會合作進行蒙古族民間童話的翻譯。通過實踐活動“三步走”的訓練,使學生真正能夠將理論知識充分地轉化為實踐能力,樹立起面向小學和面向社會的服務意識。實踐性是小學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的特色,也是今后強化和創新的最基本的方向。
三、綜合性
“隨著20世紀學科發展由分化走向整合,開設綜合性課程已成為世界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毙W教育也應該“加強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的建設”,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以社會現實問題或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中心,大膽地進行學科間知識的重組,構建有綜合特色的新的課程知識結構體系?!保?]其實,很多學科本身都具有綜合性的特質,兒童文學更是如此?!皟和膶W本身兼容心理學、教育學、歷史學(童年學)、人類文化學、生物學、民間文學、美術藝術等多學科的內容”[6]。因此,兒童文學課程體系的建設也應該體現學科整合的理念:在已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以文學教育為軸心,以兒童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為基本面,輻射美術教育、音樂教育、童年學、人類文化學等多個學科的課程新體系。這種學科間的整合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從文學課程自身的教學出發,整合其它學科的教學資源;二是通過不同學科的整合形成新的課程。從文學課程自身的教學出發,整合其它學科教學資源的理念,在方衛平、王昆建教授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王泉根教授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朱自強教授著的《兒童文學概論》中都有所體現。他們分別將美術教育、音樂教育、童年哲學、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等領域的成果融入兒童文學教學中,在兒童學的廣角視閾下,突破文學教育的局限,力圖打通相關學科,在更寬泛的視野中重新審視兒童文學。從不同學科的整合出發,可以開設一些新課程,如“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兒童文學與小學生心理健康”、“兒歌的創作與表演”、“兒童劇的創作與表演”、“圖畫書的欣賞與創作”等。這類課程開設的難度較大,首先在于可以參照的現成教材或論著基本沒有,同時具有綜合學養的教師又極難培養。因此只有將現有的教師資源組合起來,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研究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從專題課做起,逐步形成固定的選修課程。小學教育究其根本,無論是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藝術教育或者其它教育,都是圍繞兒童來進行,都是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活動,其學術依托自然也應該建立在兒童學的基礎上。兒童學是一門將醫學、兒科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結合起來,綜合地探究和解決當今兒童面臨的各種問題的綜合科學。綜合性是其最顯在的特質。小學語文教育的“兒童文學化”包含著“文學化”和“兒童化”兩個方面。其中“兒童化”的實現由于其顯在的跨學科特質,前進的步履必將呈現較為曲折復雜的情形,然而,對于推進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其又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現階段,依托兒童學的視域,打通相關學科的屏界,構建綜合性的小學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將具有學科整合特點的課程體系從紙質媒介轉化為實際的操作還有一段相當長、也相當艱辛的路要走。
四、地域性
中國自古有“因材施教”的說法,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紤]到同一地區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成長環境以及今后作為小學教師實施教育行為的環境的相似,是否也可以提出“因域施教”的說法。服務基礎教育和服務地區發展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定位基礎。不同地域的生源、今后服務的對象以及教育發展的基礎環境都有所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培養有地域特點的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讓教育參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建設,也應該是小學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設置必須考慮的關鍵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