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5: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德育的基本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美育、德育、音樂教學原則
音樂教育的基本原則,是音樂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的準則,是指導并貫穿于音樂教學過程始終的根本原則,是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的反映。審美教育與德育滲透相結合,是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音樂教育的基本原則。而能否正確地遵循這個基本原則,直接關系到音樂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此可見,對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與德育滲透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思考并加深認識,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美育通過音樂教育達到其教化目的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或美感教育。要求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對美的感受能力的教育。換言之,美育就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全面的培養人,塑造人的完美的性格。而美育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必須通過美好的形象以情感人,使理性滲透到感性的個體存在中去,成為一種自覺的審美認識,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學校教育中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和內容的審美教育活動,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是人情感體驗的產物,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藝術學科。它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塑造音樂形象,以其特有的美感愉悅本質和富有感染力的音響,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它出于人的內心,反過來又對人的內心活動產生影響。音樂以其出神入化的藝術形象,發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喚起聽眾的共鳴,激發聽眾的情緒,陶冶人們的情操。正是由于音樂能開啟人的情感閘門,掀起感情的波瀾,所以音樂最能豐富人的情感,培養人的愛心,使人的個性氣質更為高尚典雅。音樂教育完成美育目的的途徑和方法與一般教育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通過展現形象體系供受教育者直觀把握,通過情感體驗來識別美與丑。這正是美育范疇的任務。
音樂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們所重視??鬃诱J為:一個人的修養“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樂是人的最高修養,接受音樂教育才能最終完善高尚的人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比其它的教育都重要的多……節奏與樂器用最強烈的力量侵人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法合適,它就會拿來滋潤心靈,使人也就因而美化?!鼻疤K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說:“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和諧的人?!彼J為“感情的純潔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礎,而這種感情正是音樂和歌曲培養出來的?!比毡疽魳方逃意從鞠壬f過,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養一些少數偉大、杰出的所謂‘天才’,而是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小孩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到極優秀的程度,而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人所應追求的目標?!?/p>
由于種種原因,美育在我國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造成了教育的偏頗。這些年來,經眾多有識之士的積極倡導,奔走呼號,美育已得到國家的重視,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為了貫徹《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教育面向21世紀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將藝術教育作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币魳方逃缶V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边@就要求我們在音樂教育中以審美教育指導音樂教學并貫穿于整個音樂教學。這是音樂教學的靈魂,也是音樂教學的核心。
二、美育與德育的有機結合是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
美育是使人完美的教育,但只注重審美的音樂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會造成審美教育的“偏癱”。美育與德育共同承擔起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美育可以培養人的高尚道德品質,美育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育包含德育,育滲透在美育之中。美育和德育都是直接關系到人的情感與品德的教育,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具有某種共同性。美育與德育既有相聯系的一面,同時,又各有獨立性。審美與道德的差別,決定了美育和德育的差別,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兩個方面。美育不能取代德育對人的倫理觀念的塑造,沒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但美育不是塑造完善人格的充分條件。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德育滲透相結合的原則。既不能以德育代表美育,也不能把美育的作用無限擴大,取消其自身的獨立性簡單地等同于德育,更要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忽略音樂藝術思想性的錯誤傾向。
近代教育家認為:“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彼貏e強調美育的作用。這也是“寓德于樂”的思想。實踐證明,德育和美育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是辯證統一于一體的。德育能使人產生崇高和自豪感,美育能使人產生愉悅和探求欲,二者辯證統一,可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促使學生形成明確的學習目的和持久的學習興趣。這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內因條件。因此,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的音樂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堅持審美教育與德育滲透相結合的基本教學原則。二者相結合也即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是音樂教育發揮其教化作用的必要條件。
三、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和德育的具體形式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在尊重人中教育人,是現代教育學中一條基本原則,也是增強班集體凝聚力的法寶。
試問一下,怎樣才能提高一個班集體的凝聚力呢?身為教師的我們都知道,班集體作為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他們德育成長發展的一個搖籃。那么,班主任的言傳身教做表率則是提高班集體凝聚力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教師要用完美的人格激勵學生,用豐富的知識感化學生。所以說,對學生做到尊重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動力點,一個有效途徑;對學生做到尊重是提高一個班集體凝聚力的前提,是搞好班集體工作的一個切入點。
今年,我班轉來一名學困生,他的家人都認為他基礎差,可能這學期他讀不完,我把他作為一個重點幫助對象,沒有先給他談如何學習,而是在課外活動時有意識地接近他,同他交心,同他一起找學習困難的根源。他告訴我,由于小學三年級時上課不注意聽講,被教師羞辱,從此他恨教師,不愿意上學。為了幫助他克服這種心理障礙,我主動關心他,給他補習功課。漸漸地他覺得教師可以信任,真心對他好,產生了一種“情感報答”的心理,第一次月考前,他說:“崔老師,我怕考不及格?!蔽艺f:“不要緊,教師還可以幫助你?!彼f:“不是這個,我是怕考不及格對不起你,你對我這么好,其實我考試都是為你考?!蔽覔崦念^說:“既然為教師而考,你一定要加油啦!”同時,安慰他:“不要緊張,雖然你基礎差,但你很刻苦,而且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線,只要你認真復習,認真做題,一定會考及格的?!痹谂R近考試幾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碰見他,一定要詢問復習情況并把這件事列入自己的議事日程。最后,這個學生很爭氣,門門都及格了。
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的愛,會對學生起到激發內省的作用,這樣師生間的情感升華成為一種凝聚力。學生在教師的尊重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教師在尊重學生中教育學生。班集體的凝聚力在這種情感交流中得到增強,成為創建“優秀班集體”的有力保證。
小學階段正處于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時期,因此我們可以說,小學德育是一項奠基性的工程。從根本上講,小學德育教育只有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原則,才能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眾所周知,德育的本質意義在于不斷地塑造和完善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們遵循了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就可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取得實效。從內容上說,小學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廣,而且十分抽象,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做起,化抽象為具體,把虛的工作辦實。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愛家鄉、愛學校做起,從熱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把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到學生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
小學德育教育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級德育,也可以通過抓好各科教學,促使德智體美勞有機滲透,還可以搞好課外校外活動,利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另外,通過集會、班會、少先隊主題隊會、社會實踐等形式,也都可以進行小學德育教育,它們都是開展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二、小學德育的主陣地是課堂
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仍然在課堂上,課堂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在課堂上,德育由于結合了學科教學內容,采用的是潛移默化、熏陶感染、點滴浸潤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領悟和內化,并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行動。為了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內容,高度重視課堂隨機教育
在小學課本中,并沒有明顯的德育內容,但是大量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它們均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師在備課時,應主要把這些蘊含在科學知識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寓德于教,把德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匯于教學過程中。其實,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學會抓住這些契機,及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必須做有心人之外,還必須要有教育的熱情、廣博的知識與高超的藝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課堂上的隨機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2.科學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切實增強德育實際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對于增強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例如,語文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德育教育貫穿于文章的始終,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于那些含義深刻,思想性強,又比較含蓄,有特定歷史背景的課文,我們應采取輔導理解法,不但要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還要對學生作適當的講解,幫助他們領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閱讀思考法、討論吸收法加強德育教育??傊覀円寣W生在愉悅的學習中感受到美好,領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強德育教育實效。
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電教設備,從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受到環境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以實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專家認為,道德觀念可以通過學習培養,也可以通過學習加以改變,其中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環境??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對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過課堂滲透德育,以課堂知識為基礎,做到以文傳道,由情入理,文道結合,情理交融。這樣,學生在“隨風潛入夜”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關 鍵 詞】教育具體原則;構建;教育實踐;教育理論;發展需要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4-0013-04
教育具體原則,是相對教育基本原則來說的。教育具體原則,是教育實踐活動中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意識和活動規則要求的教育具體要求,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方法相結合的教育實踐活動準則,具有目的性、規則性、邏輯性、普遍性等基本特征。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是一個持續深入的邏輯性過程,既需要先進科學的教育整體目標思想的指引和指導,又需要融會和滲透了教育具體理性思維和精神的教育實踐活動的支撐和推動,實行兩條腿走路,二者和諧一致。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思想靈魂塑造需要精雕細琢,教育活動的精細化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和趨勢。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在宏觀教育領域進行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教育實踐活動中具體的教育理論和原則的研究,以從基礎的、具體的教育活動細節中探求教育規律和教育活動規范,以普遍提高教育活動的科學文明水平,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進步和科學發展的要求。
一、構建教育具體原則是教育實踐發展的需要
在教育上,作為指導教師教育教學活動所要遵循的教育原理則,是教育目的、教育(教學)原則、教育(教學)方法這三個層次的形態理論,構成了教育活動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的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的教育理論體系。應該說,教育工作在總的方面有教育方針作指導;從中觀上說,有諸多德育原則、教學原則可遵循;在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有諸多教育教學方法可應用;又有諸多教育教學經驗、模式可學習和借鑒,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應該問題不大。但由于教育現象的復雜性、教育環境的不確定性,學生的差異性和教師素質的差異性,在教育活動中令人們不滿意的事情時有發生,教育實效性不強。以反思和警醒的態度來審視我們的實際教育活動,會發現教育目的偏離、教育原則缺位、教育方法失效等教育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需要運用一些教育知識和教育規則,構建教育具體原則,可以有效幫助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在教育實際工作中解決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問題。
1. 有助于避免或減少教育實踐活動與教育目的偏離問題。教育目的,是社會對造就培養人才質量規格的總要求、總規定,教育目的是教育學原理中最上位的概念,具有“憲法”性質。在我國,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是一致性的,即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使他們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為教育工作者和教師,應以這一教育目的為宗旨,用來指導教育活動,并作為檢驗和反思教育行為的標準。但是,在一些日常教育活動中出現教育行為不當、導致教育實效性差、違背教育目的的事卻屢見不鮮。有研究者把這類現象歸結為教育目的與教育實踐的背離,“所謂教育目的與教育實踐的’背離’,就是指方向上的不一致。在教育實踐中,這種現象常常會出現,有時還表現得十分明顯。就以我國解放后來說,教育方針一直強調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在實踐中從來沒有真正達到這一目的?!盵1]這是從受“應試教育”影響方面而論。在具體教育實踐活動中發生的教育不和諧的現象更為多見:如,有的采取讓學生自打嘴巴等變相體罰的不端行為,致使學生心靈受到傷害;有的因學生成績差,對學生按學科胡亂罰款,導致學生輟學流失;有的對學生采取“停課”、“罰款”、“罰勞動”等不當懲戒的管教方式,使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有些看似“嚴格”的施教行為,由于施教者總是居高臨下,用不當“懲戒”的方法對待學生,而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教育缺乏親和力,與學生情感是格格不入的。有些司空見慣的不端教育行為,對學生不但沒有教育作用,甚至產生了負作用。檢驗和反思一些教育現象和教育行為,最根本的是違反了教育目的,影響了學生人格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發展。教育活動中不和諧事情的發生,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是自覺不自覺地使教育活動與教育目的發生了偏離,出現了矛盾,使得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做法與教育目的不在一個坐標尺上。
造成教育活動與教育目的偏離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師德問題,有的是教育方法水平不高,有的是缺乏審慎的教育思考。教育水平不高或缺乏審慎的教育思考,就是沒有找到教育活動與教育目的的結合點,或模糊不清。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如何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涉及到怎樣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涉及到教育原則與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方法與教育目的、具體的教育情境與教育目的等如何聯系結合的問題
教育現象的復雜性,人的成長的差異性,人的品德知、情、意、行和人格素養提升的不同方面成長的多樣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和針對性。具體的教育活動,應依據學生成長不同方面的不同需要來確定明確具體的教育目的。這一具體的教育目的,應是實現教育總目的的具體體現,是人成長的重要教育元素。學校教育實際活動內容形式是多樣的,學生成長需要是多方面的,每一項具體的教育活動應有一個主要、具體的教育目的,并以此確定教育活動內容、形式方法,使具體的教育活動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活動也是有規則的,如果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總結、提煉出帶有普遍規律的具體教育理性原則,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提供一些教育知識和教育具體規則,則有助于避免或減少教育活動與教育目的偏離的不和諧現象。
2. 有效解決教育原則在教育活動中的缺位問題。在我國一些教育學著作中,一般把教育原則分為教學原則和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教學過程的規律提出來的,是教育教學經驗的科學總結。教育原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又是教育教學方法的上位概念。
教育原則,從理論上說是不能違背的。但教育現象是具體復雜多變的,在具體的教育問題處理上,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怎樣貫徹好教育原則,就出現了不一致的現象。一方面,提出的教育原則為廣大教師開展教育活動提供了基本指導。但由于一些教育原則過于概括和抽象,在遇到具體問題上又似乎離得遠些,或因結合實際問題不好把握,或因遇到具體教育問題而談問題,把教育原則也放在了一邊。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原則,不但是德育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社會各項工作中的普遍原則,但在實際中或理論脫離實踐,或實踐脫離理論的問題隨處可見。在教育對問題學生的處理中,往往是教育活動內容、對學生所講的大道理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實際,“實際”聯系得離學生成長需要的“最近發展區”甚遠,這就難免學生厭教逃避了。還有“積極引導,正面教育”是一個德育原則,但實際上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原則的把握時常出現很大的隨意性,或丟在了腦后。如,有的對學生的問題處理缺乏理智和冷靜,表現出批評過當或隨意批評,等等,這就出現了教育活動中教育原則的“缺位”問題。
教育是培養人的復雜活動,教育不可能事無巨細的把教育活動規則定得過細、過死。對整個教育來說,教育方針、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政策法規主要是從宏觀上、大的方向原則上作了規定,所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則如何應用,在具體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具體規范標準要求上,并沒有統一的參照規定。這就容易造成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出現教育原則缺位、教育行為不當的問題。對一些素質高、有經驗的教師來說,會結合教育實踐創造性地運用教育原則來施教。對于一些缺乏經驗的新手來說,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甚至走一段彎路,從而造成教育的失誤。對一些并無經驗或缺乏探索勇氣的教師來說,教育實踐中缺乏可操作的具體教育規則和標準要求,便顯得茫然或困惑。這就很需要把一些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積累的帶有普遍規律性的成功經驗和理性的思維成果揭示整理出來,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規則要求以供遵循運用,以有效解決教育原則在教育活動中的缺位問題,會有益于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
3. 有利于解決教育方法運用的失靈問題。教育方法,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策略手段,對實現教育目的有直接意義?,F代漢語詞典解釋方法是“指關于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2]可見,方法的應用是具體的,教育方法帶有一定的知識性、技能技巧性,方法運用恰當,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動效果。教育方法受教育教學目的、內容所制約,又與教育教學原則聯系和影響,并具有一致性。
教育方法相對教育目的、教育原則來說,是下位的具體教育概念。對第一線教師來說,對教育方法感覺是最需要的,這樣認識是因為“方法”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更有直接性,教育方法的運用比教育原則的運用從感覺上距離實際工作更近一些,因而覺得更有實用性。雖然從道理上說方法的運用不能違背教育原則,更不能違背教育目的,但遇到具體問題的處理往往是先想用什么方法,而不是先想用什么原則。教育現象復雜多變,教育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在我國,一些教育學著作中提出的主要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參觀法”等八種以上,一些教育學著作中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說服、榜樣、參觀、鍛煉、陶冶、修養、評比、表揚獎勵和批評處分等10種之多。事實上,德育與教學工作是緊密聯系的,對學生的德育與智育的工作也是相通的,德育與智育、體育等各方面的發展對每個學生健康成長來說也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的,有些德育方法與教學方法在德育與教學實踐中都能適用的。正是由于“方法”的運用于教育實際工作是最直接、近距離的對教師來說,“方法”的運用比“原則”的貫徹要好些。但也有在運用教育方法中出現令人不滿意的事情,表現出方法不當或失靈情況。如,運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時,則出現了“一個勁兒地說,越說越不聽”的現象;在運用獎勵的方法時,有的小學生則把在學校領的獎狀扔在了回家的路上;有的教師對學生“越批評越不服”,等等。這種在教育實踐工作中的方法“失靈”、“失效”問題并不是個別的,在有的地方學校表現嚴重。
出現教育方法失靈、失效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把對學生批評不聽、說而不服的教育現象歸咎于“學生不聽話”,其實這里有許多教育方法運用的知識性、科學性和規范性的問題。對教育方法的運用,有的認為沒有具體的規則和標準,也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不這樣或不那樣,表現出一定的隨意性和無所謂,因而導致出現教育方法失靈、失效、教育行為失當等問題。因此,要提升教育品位,規范教育行為,有必要把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方法成功的經驗加以總結、抽象概括出來,加以理性規范,使教育教學方法的運用意蘊一定的規則性,構建起教育的具體理性原則,以有效幫助、指導教師解決教育中的具體問題,這是教育實踐發展的需要。
二、構建教育具體原則是教育理論創新發展的需要
1. 構建教育具體原則,是教育理論創新發展的需要。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出現的教育目的偏離、教育原則缺位、教育方法失效等教育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學校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困惑。面對教育的困惑,有研究者認為:“把‘背離’現象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內,這是每個學校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的重大課題”,“在強調貫徹執行方針政策時,可輔之以具體的直觀要求,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對教育目的與教育實踐主體的正確理解與執行。”[3]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和困惑,正反映出了解決教育理論與實踐具體問題的實踐需要,反映了構建教育活動具體原則的需要,這也是教育理論創新發展的需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素質教育提出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呈現了一定的繁榮景象,有關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策略、教育管理等教育理論研究的文章可謂不少。曾有一位農村初中校長找到教師培訓部門,要求為他所在學校的教師提供有關問題學生教育管理方面的能力培訓。這位校長談到:對一些問題學生,思想工作也做了,該談的話也談了,也批評處分了,就是“不管用”、“沒辦法”。該校長所要求培訓的內容,就是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辦法方面的教育知識,就是涉及教育實踐活動中具體教育原則的理性知識的運用問題,就是教育知識和教育實踐智慧方面的培訓。該校長所要求的培訓,也是當前農村教師培訓的普遍要求,但在一般的培訓教材中也找不到解決如此問題的答案。因此,積極進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具體教育知識的研究,構建起教育具體原則,也是提升教師整體素質、促進教師發展和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需要。
有學者認為:教育原則作為指導教育實踐的理性規范和準則,“是教育理論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主要價值在于它是教育基本規律和教育實踐之間一個不可或缺的理論中介?!盵4]這一“中介”也有不同層次,它是對教育規律的反映。在我國,不同時期的教育學著作中提出過不少教學原則、德育原則等教育原則,國內對能夠為具體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直接的科學合理的具體教育原則的研究文章則不多。有研究者在論文中提出了“具體理性原則”的概念,認為“教育整體理想為教育宏觀形態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方向性、價值性啟迪和引導,教育具體理性原則為教育的具體活動過程提供直接的、科學的、合理的思想和方法。”[5]筆者理解該文中提到的教育整體理想含義,包括了教育目的、教育基本原則的理性意義,而“具體理性原則”則是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教育原則。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的“結構性矛盾”不平衡現象,必然影響到教育實踐問題的有效指導與合理性解決。
2. 教育理論的創新發展呼喚教育具體原則的研究構建。提高教育質量的因素諸多,作為對教育方針、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政策法規等宏觀層面的形態理論,對確保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目的、性質和宗旨具有重大意義。作為教育基本原則、教學原則、德育原則等中觀層面的形態理論,對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使教育教學工作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的價值意義也是不能懷疑的。但實事求是地說,教育的大量活動則是具體的、細致的,教育大廈的建筑既需要有整體宏觀設計,更需要從基礎做起,從具體的實踐環節做起。堅持育人為本,育人要育心,人的思想靈魂的塑造需要從細節上設計雕琢。因此,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具體環節的研究,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教育原則的理論研究更顯得重要。只有大量的具體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解決得好,才有可能使教育整體質量真正提高;只有對每一個學生平日的教育細節工作做得好,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實現。教育問題無小事,教育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細節問題的處理都關涉到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關涉到教育原則、教育管理方法,關涉到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健康成長。
重視教育基本原則與教育實踐之間的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中介”環節的理論研究,積極構建為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直接的、科學合理的、普遍性的具體教育原則,使教育理論結構體系更加完善、合理,使教育基本原則與教育活動具體原則相得益彰,應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更加關注的問題。
教育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全方位性和教育活動規則的科學系統性。教育具體原則,是教育實踐活動中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具體活動規則,應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方法性、規則性和可操作性基本特征。構建起教育具體原則體系,是一個艱辛的探索過程,有待于教育理論研究者、教育實踐工作者和廣大教師引起重視,共同努力,積極探索,不斷提升教育品位,改善教育環境,規范教育行為,以促進教育的進步和發展,促進教育質量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3]景小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加強學校管理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5,(2):3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06.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階段的必開課程,是完成小學生德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小學音樂鑒賞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我國現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學存在許多問題,要創新方式方法,改進教學策略,首先,要以樂教為基本原則,培養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其次,要尊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手段;最后,要適時評價學生,及時鞏固教學成果。
關鍵詞: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少年兒童的德育美育教學和身心健康成長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當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具體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依舊存在觀念滯后、方法簡單、目標混亂等問題,因此,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策略探討尤為重要。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內涵
音樂作為美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少年兒童素質的全面提高起著重要作用。音樂教學是藝術的感知,是以聽覺的直觀感受為基礎,感受音符的跳動,音節節奏的變化,并從中獲得美的體驗。作為初級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學主要是欣賞教學,通過對接近兒童認知體驗的音樂音頻和視頻的播放,陶冶情操,培養音樂的美感,并且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挖掘小學生的藝術潛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鑒賞力,養成良好的藝術習慣,為部分學生今后在藝術道路上有所成就奠定基礎,也為絕大多數學生培養音樂鑒賞的感知力。在教學內容上,小學階段的音樂鑒賞課包括三個部分:第一,以音樂播放為素材,培養學生通過音樂元素鑒賞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基調;第二,通過音樂鑒賞,讓小學生對最基本的音樂常識有所了解,能辨認常見的音樂題材;第三,通過音樂作品的鑒賞,讓學生能辨認常見的音樂流派和音樂風格。
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策略探討
1.以樂教為基本原則,培養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的音樂鑒賞教學中,對小學生的興趣培養至關重要。小學生的認知世界里,音樂專業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要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必須要讓小學生對音樂鑒賞和學習充滿興趣,帶著濃厚的好奇心參與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要創設情境,營造起濃厚的教學氛圍,用激情感染學生,用藝術熏陶學生。小學生既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又缺乏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師的教育和引導至關重要,教學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否則,適得其反。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只有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讓小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鑒賞學習。因此,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工作首先要從研究學生開始,認真備學生,對每一位學生的認知能力、個性特點了然于胸,有針對性地選取課堂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法,對癥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以殊勝的效果提高音樂鑒賞教學的趣味性,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比如絕大多數小學生對具體可感知的繪畫藝術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對于只靠聽覺感知的音樂藝術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把音樂與繪畫高度融合起來,用豐富形象的畫面感描述音樂,營造多元立體的藝術氛圍,在趣味橫生、歡快活潑的教學活動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欲望,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感,可以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
2.尊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手段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識能力,不可一蹴而就,把過于復雜和高起點的音樂知識強加給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和音樂常識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課堂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盡量切合小學生的熟知范圍,選取小學生比較熟悉的電視劇或者動畫音樂,在帶動學生興趣的前提下傳遞音樂知識,普及音樂鑒賞常識,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感知力。同時,要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個性化差異,小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和認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天賦較高,有一定家庭影響的小學生可以適當豐富教學內容,通過鼓勵和賞識教育,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鑒賞學習,對于音樂感知能力較弱,接受較慢的學生,可以從最簡單的音樂作品開始,通過多樣化、多層次的教學活動,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和鑒賞能力。
3.適時評價學生,及時鞏固教學成果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待提高,學習自主性不強,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高,很在乎教師的成績評定。因此,音樂教師應該多采用激勵教學機制,通過適當的適時的鼓勵點評和肯定評價,帶給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體驗,可以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其次,小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重點不突出,教師要在每一節課中利用一定量的時間回顧反饋教學內容,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進行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教學內容及時鞏固,強化認知。也可以通過師生互動或者學生之間的探究合作回顧學習內容,查漏補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王燕 單位:蘇州高新區長江小學校
參考文獻:
[1]張洪艷.新課程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J]新課程(上),2016(07)
[2]黃春霞.新課程理念下音樂欣賞教學探析[J]成才之路,2016(23)
[3]李紅兵.淺談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J]求知導刊,2016(07)
關鍵詞:小學語文 法制教育 必要性 有效措施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小學語文教學在完成德育任務方面則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言之無為,行而不遠”,“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有“文道統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傳統和基本原則。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
一、 小學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法制教育是完善小學德育內容、充實小學德育手段的需要。小學階段的德育內容是:開展熱愛學習、立志成才教育;開展社會生活基本常識和安全教育;開展熱愛勞動和愛護環境教育;開展孝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教育;開展尊重國旗、國徽,熱愛祖國文化的愛祖國教育。
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愛勞動、愛科學、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樹立基本的是道德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培養建立孝敬父母、團結同學,講究衛生、勤儉節約、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樂觀向上的性格。從小學階段德育的目標來看,無論是對“五愛”情感、三種“意識”、五種“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是對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樂觀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許多方面與語文教學的要求和目標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著或直接或間接的體現。
小學生處于幼稚、不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交織且其行為富于模仿性的特點;課外活動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來培養其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梢酝ㄟ^舉辦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形式開展語文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二、在小學語文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1 整合教育資源,切實提高中小學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針對當前中小學法制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對學?,F有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課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使他們具備和提高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對此,各學校校長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二是有條件的學??梢哉袖泝炐愕姆▽W專業畢業生,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法學教育,法律意識強,法律知識豐富,讓他們專門從事法制教育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聘請法律顧問的學校可以充分發揮法律顧問的作用,讓他們以案說法,更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此外,教育職能部門還可以采用遠程教學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其實,小學法制教育的途徑很多,關鍵是我們去不去做。
三、拓展知識,課外閱讀巧滲透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科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中的政治傾向、思想觀點、品德情操等,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和陶冶作用。這種作用是直觀的、形象的、整體的,對學生的影響極其深遠。學生閱讀這些作品時,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從面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的情緒體驗。所以,我們說“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積極開展學生的意志品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遵紀意識和法制意識。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優秀讀物。同時,通過加強閱讀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讀透文學作品的德育內容,從而達到德育滲透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2 豐富社會實踐,課外活動潛滲透
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耳濡目染一些社會現象。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還必須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和閱歷及磨煉,從而巧妙地滲透德育內容和法制教育內容。
開展小律師活動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實際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優越條件,組織學生開展了“爭當小律師”活動,活動的主要進程是“教師通過查閱資料,搜集案例,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違法事件,讓學生依據自我的非標準的法律知識,自主選擇擔當原告和被告的辯護人,然后幫助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引經據典地進行辯論。通過廣泛參與,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知識,接受一次法制教育。
寫日記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有位教育專家說得好:“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睂W生寫日記時,說真話,說心里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勸人改過”。許多學生在日記中針砭假惡丑,贊揚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愛美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我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愛憎教育。同時,通過評改日記,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從小培養小學生的法制意識,進行法律教育,培養法律素質,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知曉一些基本法制,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并知道用法制來保護自己,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賈恒德.試論文化環境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論與改革,2000,(4):103一104.
[2]《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C].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 月.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 教育啟示
一、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點
1.內容豐富,地位提高
新加坡政府把它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礎之一,使之具有戰略地位。美國許多州的大學都硬性規定,必須拿到政治科目的學分才能拿到學位。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政府,撥出相當數量的???,資助道德教育的調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美國的政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有兩個主旋律:一是把美國的憲法和《獨立宣言》作為最高經典進行傳播和灌輸;二是宣揚美國的三權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顧、五強調”,即個人、社會、國家兼顧;法育與人情味兼施;理想與現實兼行;強調國情,強調國家利益,強調新加坡特色,強調內容形式應符合時代要求,強調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國的中小學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質和行為標準,使他們具有為發展社會生活、發展科學技術的獻身精神”。
2.途徑廣闊,方法靈活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國依然堅持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但是形式不拘一格、內容活潑有趣,如講解、討論、看錄像、演劇、唱歌、辨論等。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倫理問題,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除此,開展豐富的課外、校外活動,新加坡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生必須選擇參加課外活動,并把分數計入成績冊。他們推行真實教育,課堂講授結合社會生活,不但帶學生去參觀社會發展的成就展覽,也帶領學生參觀監獄、禁毒展覽、反艾滋病展覽等。這樣學校德育就是開放的,延伸到學生的校外生活中。重視師生關系、校內輿論導向、校園面貌等“隱蔽課程”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許多國外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道德行為導向的管理。世界導師制發祥地的英國牛津大學對學生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有規定,導師對學生要求也非常嚴格。美國的公立學校也有類似我國學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學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外,還有管理學生的“硬任務”,如學生的注冊、考勤、身體及心理狀況,組織參觀、旅游,與學校和學生家長聯系等。香港地區的學校對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重視充分發揮學生會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另外,在社會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西方國家除直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通過大眾傳媒和家庭教育等方法,多角度、全方面地進行“滲透式”思想教育方法,例如把宗教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去的傳統。通過遍布全國的宗教團體和廣泛的宗教活動,把民眾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轉化為對政府的順從;通過參加或宣傳政黨與政治活動普及和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主張和價值觀念等。
二、對我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第一,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提醒我們,務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戰略地位上來。西方發達國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視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敗壞、家庭崩潰等社會問題,現在各國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必須借鑒別國成功的經驗,汲取其教訓,加強對社會成員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對教育效益的研究。
第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
各個國家都在旗幟鮮明地宣揚本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題中應有之義,美、英、法、德、日都在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新加坡、韓國則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傳自己的資產階級民主建國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蝕。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絕不能忽視。中國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并且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含義,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將重點轉移到發展道德思維和培養道德能力上來。
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學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對象置于一定的認識情境,幫助他們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提高處理問題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維模式,達到使他們獨立自主地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道德觀念的建立到道德行為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只有重視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培養道德實踐能力,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真正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