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觀經濟研究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 本文綜合微觀經濟學說與微觀經濟研究方法,運用需求和供給曲線分析歸納經濟單位活動內在客觀規律,提出了微觀經濟進深理論和更為實際的研究方法。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對人類行為的目的與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強調了資源的稀缺與選擇的問題。人們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必須做出多種多樣的選擇,使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據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不同內容,可將經濟學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本文就微觀經濟學研究進行一些綜合性的探討、論析。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諸如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等。通過研究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量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價格分析是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核心,微觀經濟學也被稱為價格理論。在微觀經濟學中,任何商品的價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給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應用分析,通常被當作微觀經濟分析的出發點,而微觀經濟學分析所涉及的經濟變量都是個量,主要從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分析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分析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同時決定三個層次上逐步深入的。這種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全部的總結、推導,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昂虾趵硇缘娜恕蓖耆硇?、完全信息、完全競爭三個基本假設是整個微觀經濟研究的前提。兩種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含義:一是相對穩定,二是相對最佳。各種理論所尋找的最佳答案,最終都是在某種均衡狀態確定了它。對于邊際分析的方法,要想確定問題的最佳解答,必須考察經濟變量在原有水平即邊際上所發生的微小變化,以明確事物向最佳狀態發展變化的趨勢或方向,直至達到極值。需求曲線、供給曲線確定單一變量,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過程,以及彈性概念的提出及應用都為各種問題的研究、解決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值、供給曲線斜率為正值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成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成同方向變動的規律。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影響構造出了市場的均衡狀態,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分別是以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分析作為依據的。效用論分析需求曲線背后消費者的行為,并從中推導出需求曲線,因而效用論也被稱為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供給曲線背后生產者的行為理論,從生產者行為的分析中推導出供給曲線。將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結合在一起,并將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果表現為產品市場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作用及結合結果,即可分析出產品市場的均衡狀態。
效用是消費者對商品滿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種主觀心理評價。運用效用論中基數效用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分析得出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條件,即消費者應該使自己所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運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可推導出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同時可得出消費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種愿意支付與實際支付的差額,代表著一種狀態。效用論的序數效用論從消費者偏好進而應用無差異曲線細化分析出消費者消費行為。應用無論在函數形式上還是在曲線特點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長期生產理論等產量曲線與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無差異曲線,再由邊際技術替代率和預算線共同推導出序數效用論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即所購買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商品的價格之比與之對應,由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線(企業預算線)推導出既定成本條件下產量最大化,既定產量條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最優生產要素組合;以及原理相對應的消費者的價格—消費曲線、收入—消費曲線,生產者的擴展線,規模報酬及規模報酬曲線,而規模報酬的變化又是規模經濟與不經濟的一個特例。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再由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到市場需求曲線,補充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的行為。生產者行為理論從企業的本質分析各種類型的生產函數,再由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分析得出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正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與之對應的長期成本可推論出長期生產技術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U型的決定因素,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特征又決定了長期邊際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長期成本曲線是在短期成本曲線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規模,選擇最優后推導出來的。
完全競爭市場和非完全競爭市場的內容構成了市場結構理論。市場論的中心是分析不同類型市場中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的決定。在各種市場的類型以及劃分市場類型的四個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和第二產品的差別程度是最基本的決定因素,第三個因素對價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結果,第四個因素進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序是第一個因素的延伸。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取決于市場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需求曲線,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供給曲線。收益取決于市場對其商品的需求狀況,成本取決于廠商的生產技術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決定了利潤。不同類型的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最有效率的市場類型,為其他類型市場的經濟效率分析和評價提供了一個參照對比。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給曲線及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推導得出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三種類型中,壟斷市場的壟斷程度最高,寡頭市場居中,壟斷競爭市場最低。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即論證市場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微觀經濟學以需求、供給和均衡為出發點,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消費者的需求曲線,進一步得出市場的需求曲線。生產論、成本論和市場論主要研究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生產者的供給曲線,進而得出市場的供給曲線,就可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完全競爭市場最優,壟斷市場最差,而壟斷競爭市場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寡頭市場比較接近壟斷市場。在所有個體經濟單位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在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經濟資源的配置,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尋求最優值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標,而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是總結、指導、實現這一宗旨和目標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但是,認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類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元性,決定了對現實經濟不能簡單地以帕累托最優理想狀態應用“看不見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個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該家庭對兩種物品的偏好的、向原點突出的無差異曲線及一系列代表生產任何一種產品所需的勞動和其他投入品的有連續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線,存在經濟中任何一個部門的一系列向上傾斜的供給曲線,存在生產過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邊際物質產品曲線。我們只有以客觀、辯證、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場經濟社會實踐,總結、認知市場經濟社會內在的運行和發展規律,反過來指導、推動市場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方能達到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的真正初衷。
【參考資料】
[1] 鐘世洪:微觀經濟學教程[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互動式教學;教材
《微觀經濟學》已經成為民辦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筆者所在的學校,經濟系和管理系每年有1000多名學生要學習這門課程。這門課程對于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市場經濟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專業基礎課,對于學生今后學習國際貿易原理、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生只有打好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好這些專業課。但是,由于微觀經濟學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利用了大量的圖形和數學工具來分析問題,許多經濟變量之間具有相當強的邏輯關系,而對于民辦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問題,教師難教,學生對很多問題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難深入理解相關的知識點,更遑論用學過的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了,這樣反倒使得微觀經濟學失去了本來的教學目的,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教好這門課,如何使得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既保留微觀經濟學原本的特色和學科體系,又能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值得每個經濟學教師思考的問題。
1 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合適的教材
民辦本科院校作為一個新興的高校層次,開始的時間并不長,因此,在很多課程教材的選擇上都還是沿用母體學校的教材。比如,筆者學校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一直使用的是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該教材不論從內容上還是體例上在國內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上都是上乘之作。但是對于三本院校的學生來說,該教材內容非常繁雜,內容也比較深,體系嚴密,邏輯性太強,除一小部分學生外,大部分學生難以適應。同時,由于生源的差異,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理解程度相差很多,給老師教學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最近幾年市面上的標明針對民辦本科院校的微觀經濟學教材逐年增加起來,但是水平也參差不齊,基本內容沒有太大差別,缺乏特色和針對性。而國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相對于國內的教材來說,趣味性強,難度也不大,但是,相對來說邏輯比較分散,也不完全適合中國學生的特點。因此,編寫適合學生的教材對于提高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十分必要。
1.2 學生缺乏經濟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筆者所在的高校,在江蘇省內歷年高考招生中,其錄取分數在獨立學院中始終名列前茅。但是,就學生本身而言,多年的應試教育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在課堂中更希望老師提供結果,然后記住結果,為應試做準備,從而失去了經濟學教學本身的邏輯性的培養和訓練。同時,如果教師推導了各種模型的分析過程,由于在這個過程中使用了一些數學分析方法,對于一些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講,又往往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對微觀經濟學的學習產生厭倦甚至厭惡的情緒,大大影響了學習效果。
1.3 缺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環境
微觀經濟學的教材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圖形和模型,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同時,由于學生缺乏現實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理解生產論和成本論的相關內容。而我們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國家的生產實踐為基礎的,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國家的經濟生活,缺乏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實例。當這些例子中提到的現象和我們國家的經濟現象有所出入的時候,學生就很難理解這其中的差別,也很難理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假設,甚至會對理論的正確性產生懷疑。
1.4 教學條件有限,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民辦本科院校由于師資力量有限,一個教學班一般都有100多個學生,從而導致教師對于課堂內容控制力有限,很難組織起規范的案例討論,教師也很難掌握所有同學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另外,由于母體學校的特色,在筆者所在的學校存在著嚴重的重視工科實踐基地建設,忽視經管類實踐基地建設的問題,學校實踐教學條件有限,缺乏具有經管特色的實踐教學基地,從而導致學生只是在課本中學習,而很難具有實踐的機會。
2 改進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建議
2.1 嘗試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教材
編寫一本適合本校學生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對于改善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于教材編寫的方向,可以以現在使用的《微觀經濟學》教材為藍本,刪掉一些對于三本院校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的內容,從而避免了內容的繁雜性而導致的學生的畏難情緒。例如,可以保留從供求入手,彈性的分析,效用論、生產論和成本論,市場結構理論和要素理論。而對于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等相關內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簡要介紹,只要學生把握基本內容即可。從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關的教學案例,如每個章節前面增加導入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每章結束后,添加一兩個案例或相關的事件,引導學生用本章學過的內容來解決這些問題。每一章的內容中,大部分知識點應配有相應的簡單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每章結束后,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并配合相應的題目加以鞏固。
2.2 實施互動式教學
相比于一本、二本學生而言,三本的學生雖然學習基礎較弱,但是,學生相對比較活躍,動手能力也比較強,一旦激發起他們的興趣,他們是有能力配合教師完成教學過程的。
2.2.1 適當分組
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一個班100多個人,教師很難顧及到所有的學生。教師可以把10個左右的學生分成一組,每一組設一個組長,上課時候要求同一小組的同學坐在一起,組長也可以輪流,這樣,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就會變得順暢許多。
2.2.2 把互動教學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
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在于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把互動式教學方法滲透到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的布置中等各個教學環節。
在預習階段,教師可以把相關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要求各個小組按照案例內容回答相關問題。在課堂上,按照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以及對于問題的回答,給各個小組相應的分數,建立起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案例的選取,教師應該盡量選擇當下的熱點問題,因此,教師應當經常更新案例庫,保持案例的新鮮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一例到底,用一個案例講述相關的知識點,這樣教師也不需要把每個知識點涉及的新的案例講述一遍,節省了教學時間,學生也對案例的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可以采用短小精悍的案例來說明相關問題。如講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書上吃饅頭的案例對于南方的學生來講其實并不合適,因為他們很少吃饅頭??梢杂皿w育課后喝飲料來說明,剛開始時候喝一口都覺得很解渴,當一瓶飲料快喝完的時候,再喝一瓶就沒什么感覺了。再比如,在講授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時候,可以舉交換商品的例子,實踐表明,學生聽了以后,直觀感受很強,對知識點的印象也很深刻。在每一章結束或者某一小節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社會調查,這種社會調查可以是實地的調查,比如了解本校學生對某種產品的需求,考察影響因素,每一種因素如何影響了需求。也可以是查找相關的數據資料,例如,哪些因素影響了住房市場的價格?如收入因素可以查找相關的統計資料,用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引導學生使用統計數據庫,使用統計工具。從互動教學的形式來看,教師可以采取分組討論,學生獨立演講,課堂辯論等形式,從而達到豐富課堂教學的目的。當然,前提是教師要提前布置好規則,做好設計。
2.3 優化考核方式
2.3.1 強化平時分的統計
筆者所在學校,幾乎所有課程都是用三七開的分值比重,即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但是在考核過程中,絕大多數老師的平時分數給的都十分隨意,學生分數較低,就把平時分提高一點,這導致了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平時不逃課,或者幾乎不逃課,老師就會把平時分都給滿,從而產生了一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平時分的學生。這嚴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影響了教學效果。
針對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嚴肅平時分的計算方式,比如教師要對學生充分熟悉,這種熟悉建立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觀察和關注上。每一次課堂討論都把平時分公布出來,獎懲要嚴明,考試前公布所有同學的平時分數,增加透明度,從而避免學生渾水摸魚現象的產生。
2.3.2 對試卷形式進行調整
根據各自教學中的具體情況設計題型。傳統的考試中往往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忽視用基本原理解釋經濟現象,忽視基本原理的應用。筆者認為,在試卷的設計中應該提高應用部分的比重,適當降低計算的部分。微觀經濟學最核心的不是要學生算,而是要學生掌握經濟學的思想和靈魂以及應用。
3 小結
獨立本科學校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這些學生的特點,設計相應的實踐與互動環節,編寫具有針對性的教材,調整考核方式,從而達到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呂文慧.淺論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1): 117~120.
[3] 彭柳林,李曉云,陳青雁.交互式教學法在獨立學院《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1):117~120.
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3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3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3。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關鍵詞:經濟學;數學化;實證化
作者簡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師范學院經管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F0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8)10-0008-03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 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 〔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關鍵詞:房價;政策評估;DSGE模型;貨幣政策; 限購政策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 言
近年來,我國房價漲速過快,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初,房地產市場投機氛圍熾熱,房價飛速上漲,引發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調控,“國八條”、“京十五條”、房產稅等政策相繼提出,2012年更是被稱為“史上最嚴厲調控年”,但年底房地產市場依舊有回暖趨勢,2013年政府將穩中求進,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持續限購、差別化信貸稅收政策更加深化、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抑制投資投機需求等。房價問題一直備受矚目,學者們也對其進行了廣泛研究。國內外已有大量文獻研究了房價的影響因素以及房地產政策對房價的影響效果,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如何將政策變量從諸多影響因素中剝離開來是關鍵?,F有文獻在研究政策對房價的影響時大多僅限于貨幣政策,對限購、房產稅、保障性住房等政策進行系統科學的實證研究比較缺乏,也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房地產政策評估體系。研究方法上,大多文獻運用的是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缺乏對微觀主體行為的描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內生性問題,且沒有考慮預期對房價的影響以及房價波動,而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能夠克服這些問題。盡管DSGE模型已經廣泛運用于宏觀經濟分析中,但在房地產政策評估領域運用得還比較少,尤其是將該模型運用到限購政策的有效性評估問題的研究尚屬缺失。本文主要聚焦于貨幣政策和限購政策,首先梳理了房地產政策對房價的影響機制,接著對政策評估的主流方法進行了闡述,指出DSGE模型應該被運用到房地產政策評估的實證研究中,然后進一步對貨幣政策和限購政策評估的文獻進行了綜述,并指出房地產政策有效性評估問題應考慮政策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
二、政策對房價的影響機制研究
決定房價最主要的因素是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房地產既是消費品也是投資品。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由自住易需求、投資需求和投機需求三部分構成。房地產的供給不僅取決于開發商的開發能力,還取決于土地供應量。早在1977年,Burns和Grebler就出版的名著《國家住房論》中,指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住房的供給和需求能達到完全平衡,因此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進行調控。近些年,房地產價格出現非理性上漲,為了抑制市場上不合理的需求,調節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緊縮貨幣、提高利率、限購令、房產稅等宏觀調控政策陸續出臺。高健、冷安琪(2010)認為“政府在制定控制房價的政策時應供需調節相結合,不能單純抑制供給。與加大土地開發成本相比,提高利率控制投資過熱更為有效,同時輔以加強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建設”。
除了供求關系,預期因素也會影響房價。房地產行業具有投資品的特性,而投資品的價格取決于對未來收益的預期,況偉大(2010)從預期和投機角度研究了房價波動,研究發現預期及其投機對中國城市房價波動都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房地產政策的實施會影響公眾預期從而影響微觀個體行為,繼而對房地產價格產生影響。
房地產價格形成機制是房地產市場參與者共同博弈的必然結果。房地產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由房地產價值構成、政策角色與作用、供求雙方預期心理影響等因素共同造成的。消費者和房地產商根據政策調整各方策略,對房市產生影響。政府又以此為依據判斷公眾對政策的反應程度,決定下一步的政策調整策略,博弈如此循環往復。
在研究房地產政策的影響機制時還需要考慮影響房價的其他因素,比如經濟基本面、人均GDP、CPI等,如何將政策從諸多影響因素中剝離出來是關鍵。
綜上所述,房地產政策的實施通過誘發和影響微觀經濟主體的消費和投資行為,來調節房地產市場的供求失衡,從而導致宏觀經濟總量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在研究房地產政策有效性時應該考慮一般均衡,即研究在一個經濟中,消費者、廠商、政府等每一個參與者,在根據其偏好及其對未來的預期下,所做出的最優選擇。
三、政策評估現狀研究
政策評估方法可分為微觀評估和宏觀評估。早期的學者構建了以Rubin因果模型為基礎的微觀計量經濟學模型,來評估項目或者政策的有效性。微觀評估反映了個體受政策的影響但忽略了宏觀層面的影響,并伴隨著“自選擇”問題;而宏觀評估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個體的最優選擇考慮進去,Heckman(1998,1999)、Costas(2006)認為DSGE模型可以用來解決該問題。
Kydland,Prescott(1982)提出的DSGE模型逐漸發展成為近年來宏觀經濟及貨幣政策分析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經濟分析與貨幣政策決策中。由于房地產市場存在明顯的異質性和自選擇,政策對房價的影響對于不同的城市效果也不同,城市選擇房地產政策是內生行為,因此在評估房地產政策是否有效時要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做到微宏觀評估相結合。而DSGE模型有著清晰的理論基礎,提供了一個邏輯一致的分析框架,因此可以運用到房地產政策的評估當中。
劉斌(2008)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個帶有“金融加速器”的開放經濟DSGE模型,采用Bayes技術估計,并利用該模型進行了政策分析。仝冰(2010)基于DSGE模型討論了金融市場、貨幣政策和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貨幣政策對于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反應可以降低產出、通脹和資產價格的波動。
四、貨幣政策與房價波動
國內外已有大量有關貨幣政策對房價影響的實證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宏觀經濟分析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Sims(1980)提出的VAR模型,另一種是DSGE模型。Lastrapes(2002)運用時間序列數據,基于VAR模型估計了房價對貨幣沖擊的動態響應,研究發現貨幣供應的正面沖擊會導致房價和房屋銷售量在短期出現增長。Iacovielb(2005)考察了經濟波動與金融部門之間的互動問題。他在經濟周期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產品市場、借貸市場、房地產市場和貨幣政策的一般動態均衡模型。VAR脈沖反應結果顯示緊縮的貨幣政策對住房價格會產生負的影響。周暉、王擎(2009)采用BEKK模型和GARCH均值方程模型實證檢驗了房地產價格、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波動相關性以及它們的各種波動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研究發現貨幣供應量與房價的聯動變化非常劇烈,貨幣政策在不同城市之間對房價的調控效果也不同。李成、黎克俊、馬文濤(2011)通過構建包含房價的DSGE模型,模擬分析了不同貨幣工具調控下貨幣政策對房價的影響效果以及房價對實體經濟(產出與通貨膨脹) 的影響,研究發現數量型工具在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中要優于價格型工具。
針對國內的現狀,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2007年以來,中央銀行實施了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上調存貸款利率的超緊縮貨幣政策,但對房地產價格的調控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的結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委托——關系很容易被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商的管制——被管制關系帶來的利益所干擾,即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商的合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央管制政策的成敗(淮建軍,2007)。
五、限購政策與房價波動
國內針對房地產限購政策評估方面的理論研究大多是透過供求關系、效用、成本、博弈等經濟學視角,如住房限購可有效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需求,應作為長期政策(王克忠,2010;高輝清,2011;李火林,2011;劉秀茹,2011等)。房地產限購的一個本質是實行直接的、嚴格的資本管制;限購是常規調控手段失效的情況下所能采取的最后一劑藥;限購是一個過渡性的制度安排,需付成本,對消費性需求有誤傷的可能(李稻葵,2011)。潘亞男(2011)利用博弈論的方法對中央,地方政府及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限購對我國房價調控作用有限的結論。王雪慧(2010)認為“限購令”是一種行政手段,與市場經濟相悖,不可能持久下去,這類觀點值得商榷。房林(2011)通過微觀經濟學視角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和趨勢進行判斷,認為“限購”政策僅僅是暫時緩解住宅市場供求矛盾的應急舉措,擴大有效供給才是關鍵。
國內關于房地產限購政策評估的實證分析比較少。王敏、黃瀅(2011)利用我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指數面板數據,應用Difference in Difference方法分析了限購政策對房價的影響,結果表明,限購政策能降低房價,但影響有限,市場會呈現“價高量低”的局面。舒良峰、朱振宇(2012)以北京市和武漢市為例,通過引入虛擬變量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兩市實施“限購令”的政策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限購令”對北京市的負面影響的權重更大,而對武漢市的正面影響權重更大,且當其他經濟變量相同的情況下,“限購令”對北京市的影響大于其對武漢市的影響。
六、房地產政策的宏觀經濟效應
房地產行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顯著影響。近幾年,隨著房地產業的飛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愈發重要,房地產投資也確實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做出了極大貢獻。房地產政策的實施通過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進而影響宏觀經濟,因此在對房地產政策進行評估時,不僅要盯住房地產價格,還要考慮其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水平、CPI等宏觀經濟衡量指標都應該被考察在內。意大利中央銀行的Grande(2006)認為僅盯住資產價格的貨幣政策有很多缺點。首先獲得資產的公允價值是比較困難的,此外以資產價格作為目標可能導致不希望的產出和通脹波動。韓國中央銀行Park(2006)認為資產價格自身的穩定性并不能保證持續、平穩的經濟增長,而且房產泡沫的破滅很可能產生諸如經濟衰退和金融動蕩等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導致很高的經濟成本。周暉、王擎(2009)選取1998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的貨幣供應量、房屋銷售價格指數、GDP的季度數據作為樣本研究了三者之間的波動相關性,結果表明房價的波動以及房價與貨幣量的聯動對GDP增長速度有顯著影響,會導致GDP增長率下降,貨幣供應量和GDP具有顯著的時變方差特征和波動持久性。Efrem和Salvatore (2010) 關注家庭財富波動對消費需求的可能影響,運用DSGE模型探討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波動以及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后果,結果顯示,房地產價格上漲會顯著影響經濟增長、消費需求以及宏觀經濟的運行周期,貨幣政策會對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波動產生顯著性影響。肖爭艷、彭博(2011)構建了一個關于房地產市場的四部門DSGE模型,研究了我國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及房價的影響。結果表明,將住房價格波動納入貨幣政策規則對調控房價上漲有較好效果,但代價是調控過程中通貨膨脹率的持續上升,以及產出水平和家庭消費負向偏離穩態;家庭住房貸款首付比例能夠有效降低穩態水平下的住房價格。
七、結 論
房價問題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居高不下的房價一直是人們熱切關注的焦點,為了抑制房價上漲和投機行為,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國內外學者在房地產政策評估方面做了很多有意義的研究,但大多限于貨幣政策,對房地產限購政策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政策評估研究尚屬缺失。大部分研究都是從理論的角度對限購政策進行描述性分析,定性地預測和評價其效果,實證方面的研究甚少。指標選取上,鑒于城市住房價格指數數據的易獲得性,現有文獻都是將房價指數作為測量指標,除了房價以外,諸如CPI、GDP等宏觀指標也應該考慮在內。方法上,現有的研究方法缺乏對微觀主體行為的描述,沒有考慮預期因素,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政策與房地產價格之間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并且沒有將政策的影響效果從房價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有效地剝離出來,相比較而言,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在研究貨幣政策與資產價格問題時具有很大的優勢,并且該模型在長期預測中表現優于向量自回歸模型(仝冰,2010)。因此,該模型可以很好地用來研究房地產政策評估的問題,尤其是應該被廣泛運用到除貨幣政策以外的其他房地產政策中。
參考文獻:
[1] Heckman J J.Micro Data,heterogeneity,and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y:Nobel Lectur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673–748.
[2] 況偉大.預期、投機與中國城市房價波動[J].經濟研究,2010,(9):67-78.
[3] 劉斌.我國DSGE模型的開發及在貨幣政策分析中的應用[J].金融研究,2008,(10): 1-21.
[4] 梁云芳,高鐵梅.中國房地產價格波動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7,(8):133-142.
[5] 沈悅,劉洪玉.住宅價格和經濟基本面:1995-2002年中國14城市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J],2004,(6):78-86.
[6] 仝冰.貨幣、利率與資產價格——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和預測[D].北京,北京大學,2010.
一、2010年傳媒學術界關注了什么:基于高頻詞的傳媒學術熱點分析
詞頻分析可以歸納出某一研究領域文獻中詞匯的出現頻率,通過統計高頻詞可以分析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動向。我們對2010年度傳媒經濟的312篇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進行了詞頻分析,剔除無意義的虛詞后共篩選出傳媒經濟研究的50個實詞高頻詞(見表1)。
統計結果表明:
(一)媒介類型:總體上,四大傳統媒介仍然是學界研究的重中之重,但新媒體對于學術研究的影響巨大,圖書出版業位列第三,手機媒體成為研究新寵。
如果我們從媒介類型的角度將詞義意義相近的熱詞進行進一步的歸類合并,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網絡”、“新媒體”、“互聯網”、“手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總詞頻數為218),但是對4大傳統媒介的研究依然是學術界研究的重中之重(總詞頻數為356),是新媒體研究總數的1.63倍。當然,新媒體之于傳統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絕大多數對于傳統媒體的研究都是在新媒體影響背景下所做的范式轉型、規則變化、操作對策等方面的研究。
就單一媒體類別的研究而言,期刊(含科技期刊165)研究占據首位;網絡(含互聯網)的研究居第二位(114);而出版研究(含圖書、出版社、出版業,共計112)則居第三位。傳統意義上媒介研究重點的報紙(含報業,112)、電視(79)忝列其后;此外,手機媒體的研究也開始成為學術研究的新寵(49)。
(二)熱點議題:出版因改制動作巨大而成為學術界熱議的第一議題;其次,傳媒產業和傳媒市場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一級議題。此外,在去年的學界視野中,營銷、改革、品牌、廣告、管理、競爭也是人們熱議的研究主題。
如果我們將媒介類型之外的熱詞看作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議題的話,在將其按照詞頻數做三分法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排列在學界熱切研究第一陣列的有:出版、產業和市場;第二陣列的研究議題是:營銷、改革、品牌、廣告、管理、競爭。與人們一般印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某些政策上、實踐領域大轟大嗡的議題,在學術界的研究視野中熱度并不很高,比如:三網融合、轉企改制、文化產業 、版權以及產業鏈等。此外,中國的媒介經濟學研究在研究中國傳媒經濟問題時參照、借鑒最多的是美國的傳媒業,同時也較多地借用了經濟學的理論或方法。
二、2010年學術界如何研究傳媒經濟:基于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
本課題組結合內容分析得到的統計數據,對2010年年度傳媒經濟的研究方法與學科交叉情況進行了客觀的描述,以期從宏觀的角度整體把握本年度傳媒經濟研究的總體狀況。
(一)定性研究為主,重視個案分析和調查研究
2010年年度的傳媒經濟實證研究中,定性研究數量是定量研究的2.7倍。有學者曾通過內容分析法對比了中國與美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是“與美國相反,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處于絕對主導地位(80.8%)而定量研究很少(15.6%)”??。相較而言,傳媒經濟的定量研究量高于國內新聞傳播學的總體水平,更偏重于研究的精確性和可量化性。
在定性研究方面,傳媒經濟以個案研究法(34%)、文獻分析法(16.1%)為主,而新聞傳播學則更偏重于文獻分析法(38.2% ),這說明傳媒經濟更加重視對個案和典型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傳媒經濟以調查法(60.4%)、內容分析法(18.9%)為主,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引入了模型分析(18.8%),而新聞傳播學中內容分析法占據顯著地位。與新聞傳播學相比,傳媒經濟研究更注重于大量實際數據的收集,研究難度與研究投入較大,但在定量研究的數據處理方面,仍以簡單的頻數(13.3%)、描述統計(55.6%)為主,數據的深入挖掘和解析有待提高。
(二)產業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視角占主流,技術成為關注焦點
2010年年度涉及學科交叉的傳媒經濟論文有105篇,學科交叉論文比例為34%,與經濟學(69%)、管理學(25%)的交叉最多。由于傳媒經濟構架于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之上,因此經濟學理論是研究傳媒經濟問題的基礎理論,較常用的研究視角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2010年傳媒經濟學的產業經濟學視角最多(45%),其次為微觀經濟學(41%),制度經濟學(9%)、宏觀經濟學(2%)、政治經濟學(7%)涉及較少。
經濟、技術、制度是影響傳媒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涉及宏觀環境對傳媒業影響的論文有143篇。數字化、三網融合、電子書、微博等新的媒介技術和形式的爆發使技術(33.6%)成為對傳媒經濟研究涉及最多的宏觀領域,整體的經濟形勢(經濟29.4%)和政府規制(政治26.6%)也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因素,而傳媒經濟對社會因素(10.5%)關注不多。
三、年度研究熱點與研究趨勢:基于社會網絡分析
圖1是對2010年入選的所有傳媒經濟學科的論文的關鍵詞、題目和摘要做的社會網絡分析,使用的軟件為NetDraw2.054版本。
(一)核心層、中間層、邊緣地帶:傳媒經濟研究分層明顯
結點(node)大小表示的是度數(degree),結點每與另外一個結點發生一次聯系(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是流入還是流出)即為1度,結點越大表示與別的結點之間的聯系度越高。從圖中可以看出,傳媒、出版、融合、廣告等為今年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焦點和重點。每兩個結點之間線條的粗細程度表示的是兩者的關系密切度,兩個結點之間的線條越粗表示兩者之間的聯系越緊密,從上圖可以看出,數字―出版、媒介―融合、三網―融合、科技―期刊、植入―廣告等關鍵詞之間的緊密度很高,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傳媒經濟學科研究的興趣和前沿。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還對關涉的關鍵詞進行了K-cores分析,不同結點的顏色代表意義不同,可以看出,整個網絡有三層構成:核心層、中間層和邊緣地帶,紅色的結點處在整個網絡的核心層,主要有以下關鍵詞:傳媒、出版、融合、模式、營銷、整合、數字、出版、媒介、改革、體制等;藍色的結點處在整個網絡的中間層,主要有以下關鍵詞:廣告、報業、手機、集團、轉型、三網、競爭力等;黑色的結點處在整個網絡的邊緣層,包括制度經濟學、風險投資、電子閱讀、關系社會等,說明傳媒經濟學研究的議題還主要基于傳統議題的基礎上,對新的研究議題和對象的擴展度不夠。
(二)研究熱點:微博客、植入廣告、媒介融合
由于2010年年度的論文很難以被引用的次數(一般而言,論文被引率高點發生在發表后的3―4年)來判斷其重要性與關注度,但從CNKI的下載頻次多少這一指標,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說明某篇傳媒經濟研究論文及其所代表的研究領域的被關注程度。一般而言,下載頻次越高說明其影響力越大,關注程度高,有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以下為下載頻次在300次以上的論文,共18篇。??(見表2)
結合前文詞頻分析的結果、社會網絡分析結果以及18篇高下載頻次論文的研究內容可以發現,本年度傳媒經濟研究的媒體熱點是微博客。表2論文中以微博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3篇,平均下載頻次為736次,并且“微博價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與附加功能” 下載量超過了千次,此外還有眾多論文從微博媒介性質、盈利模式、營銷應用等方面對這一新的媒介形式展開了研究。本年度媒介產業的研究熱點是媒介融合,3篇有關媒介融合的文章下載頻次為352,并且“媒介融合”一詞出現的詞頻也達到了52次,三網融合背景、產業視角和綜述性回顧是本年度媒介融合研究的亮點。2010年年度廣告方面的研究熱點是植入廣告,2篇論文的平均下載頻次為457次,對新的植入方式的探究和對其廣告效果的評價研究使植入廣告的研究趨于成熟。此外媒介規制與體制、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及傳統媒體的轉型研究等傳統仍舊是傳媒經濟研究者持續關注的話題。
注釋:
??《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2011)》項目組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喻國明主持,本文由宋美杰完成初稿,喻國明修改并定稿。本文中內容分析部分的數據采集和統計分析由宋美杰、劉佳瑩、許子豪、朱爾皓、陳瑾、陳宇完成,李彪對于本文的社會網絡分析圖的形成也有貢獻。
??本文選取了2010年CSSCI收錄的新聞傳播核心期刊15本,輔助以2008年北大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G0/G21信息與傳播、新聞學、新聞事業期刊15本,30份期刊消除重疊后獲得了樣本選取期刊:編輯學報、國際新聞界、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編輯之友、編輯學刊、當代傳播、出版科學、中國編輯、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廣告大觀、現代廣告、新聞愛好者、新聞界、青年記者、新聞戰線、新聞與寫作、新聞記者、中國記者、中國報業、電視研究、傳媒觀察等。選擇以上期刊中已經被CNKI收錄的(截止日期為2010年12月23日)2010年度全年的與傳媒經濟研究相關的論文,此外以傳媒經濟、傳媒業等為關鍵詞在CNKI中進行搜索,獲取了未在以上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通過上述途徑獲得的論文為研究的初步樣本,在此基礎上剔除了會議消息、研究隨筆等性質的文章,共獲得有效論文312篇。
??董天策、昌道勵:《中美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比較――以2000-2009年<新聞與傳播研究>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Dong, Tiance,Chang,Daoli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Tak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2000-2009 as Exampl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0, 7. (in Chinese)]
關鍵詞:新興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核心,是關于分工和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此后,隨著經濟學新古典框架的構建,以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內容共同組織起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關注的重心是價格制度對于資源分配的決定作用而非價格制度協調專業化和分工的功能,這使得經濟研究的重點由經濟組織問題轉到了對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不能解釋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和經濟增長等現象,也無法闡釋交易成本和產權的經濟含義,因此,在它之后,人們又分別發展了發展經濟學、貿易理論、增長理論以及產權經濟學、交易成本經濟學和新企業理論等多個經濟學學科的分支理論,以填補以上空白。這使得建立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各分支學科,存在理論核心的內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決這些經濟理論內在矛盾和沖突的經濟學家們經過努力,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采用非線性規劃(超邊際分析)工具,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思想變成了決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獨立的、相對完備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焦點集中在人們的專業化水平決定的社會分工水平對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的意義上。通過對分工與專業化的研究,新古典經濟學中所有互相獨立的分支理論都能很自然地解釋為新興古典框架中分工發展的不同側面,分工和專業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為理論的內在核心,并成功復興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經濟學主流地位的確定
綜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威廉配第和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是關于分工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場的大小”。楊格(AllynYoung)又將其發展為楊格定理,即不僅分工依賴于市場的大小,而且市場的大小也同樣依賴分工的水平。這種因果循環揭示了分工的網絡效應,分工網絡效應是基于個體網絡決策的,而對個體網絡決策的研究則需要采用所謂的“超邊際分析方法”。當馬歇爾在19世紀末試圖用數學框架將古典經濟學形式化時,受到當時數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做了一個純消費者決策和純廠商決策截然兩分的假定,以避免涉及角點解①和相關的超邊際分析。馬歇爾對需求與供給的邊際分析,使他在取得對資源分配問題形式化的成功時,同時也遺憾地導致了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精彩思想在新古典經濟學這一主流學派中地位的逐漸喪失。通過歷史,可以看出這一過程。
1890年,馬歇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這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成形。這本著名教科書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洞見,即古典的經濟組織問題;另一部分則是關于資源配置問題的價格理論。由于當時還缺少處理角點解的數學工具,馬歇爾不能用一個數學框架將他對分工與專業化問題的洞見數學化;而以邊際分析為基礎的供求分析,在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數學處理時則非常得心應手,這使得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第二部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部分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數學化,這在形式上更接近一種科學,更接近一代代經濟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因而關于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也就成了此后經濟學的主流。而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之核心的專業化和分工這一深刻的經濟思想卻被淡忘了。
到1948年,薩繆爾森出版了他的《經濟學》教科書,這是經濟學發展的又一個分界點。他的這本教科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部分就是馬歇爾對供求的邊際分析,宏觀經濟學部分則是凱恩斯經濟學。在這本被無數大學用做標準教科書的教材里,只有一小段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表示象征性重視的文字了。這樣,在薩繆爾森之后,關于個人選擇專業化模式的決策及其對分工網絡決定作用的分析,以及對市場協調分工職能的研究,在主流經濟學里失去了它的核心位置。
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存在針對不同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需要不同的經濟學分支理論來給予解釋。例如,發展經濟學、貿易理論、比較經濟學、增長理論以及產權與交易成本經濟學、新企業理論等的產生,正是對新古典經濟學學科分支之間,理論核心彼此不一致的反映。沒有一個內在統一的理論內核成為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不可調和的矛盾。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起
一些經濟學家質疑并致力于解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下的內在矛盾和沖突。新興古典經濟學正是這樣一支最新發展起來的經濟學流派,它從傳統經濟學的困境入手,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深入展開了對古典經濟學分工演進的研究,并成功地克服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內在缺陷,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成果。
分析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它有三個特點:(1)采用邊際分析方法來研究需求和供給,并以純消費者和廠商的絕對分離為基礎。因此,社會的分工結構是外生給定的,市場的存在及市場的大小也是外生給定的;(2)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中,廠商的生產條件主要由廠商的生產函數代表,而生產函數是產出和投入的關系,生產力與廠商規模有關,而與個人的專業化水平及全社會的分工水平無關;(3)新古典經濟學中的邊際分析方法是假定最優決策不可能是角點解,而進行的一種對內點解②的分析。這些研究前提和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經濟生活存在較大差異而遭到質疑。細想這些研究特點的產生,在分工與市場互為前提的條件下,個體網絡決策決定分工的網絡效應,因此,對個體網絡決策的研究就顯得特別重要。但由于受當時個體網絡決策研究手段的局限,以純消費者和廠商的絕對分離為前提的理論假定,導致了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存在著內在的缺陷,這也導致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對分工研究的淡棄。
1962年,Buchanan和Stubblebine提出了超邊際分析的概念,超邊際分析方法為個體網絡決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具體說來,超邊際分析方法的運用,首先是對個人選擇專業化模式的決策所產生的角點解進行邊際分析,然后在不同角點之間進行總效用——成本分析,并最終決定市場的均衡結構。由此產生的所有關于超邊際決策(或任意一對參與者是否相聯通)的信息稱為“組織的拓撲性質”,而所有關于資源分配邊際決策的信息只同商品流量大小有關,它被稱為“組織的非拓撲性質”。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開始將超邊際分析應用于各種決策問題。但是,很多經濟學家仍然遵循馬歇爾關于純消費者和廠商截然兩分的假定。在這個假定下,角點解是一個例外,而內點解則是一個通例;并且,經濟組織的均衡拓撲性質不能嚴格定義。
直到20世紀末,由張五常和文玫完成了文定理的證明,才極大地推動了對分工網絡效應的研究。張五常和文玫等人證明:如果采用一個斯密框架,則內點解就決不可能是最優均衡,而角點解則成為一個通例,其結果正好與外生給定的純消費者與廠商截然兩分前提條件下的結果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對于揭示分工網絡效應的含義,邊際分析就不夠了,超邊際分析成為必需。到20世紀80年代,在此基礎上,以羅森(Rosen)、貝克爾(Becker)、楊小凱、博蘭(Borland)和黃有光(Ng)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遵循以上思路,從內生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入手,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市場和價格制度如何決定全社會的分工水平,并成功地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這些前沿經濟學家以超邊際分析方法對古典經濟學分工演進所展開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相對完備的理論體系,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這一理論學派所解決的問題是:資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場和價格制度將在不同個體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全社會分工水平,從而不斷改進資源的稀缺程度。而隨著分工的演進,生產集中程度、貿易多樣化程度、個人的專業化水平、每人的生產率、每人的貿易依存度、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程度、社會的商品化程度、市場個數都將隨著分工的演進而演進。此后,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完善。這一理論對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入研究,使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得以在具有新數學模型的現代軀體中復活。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的復興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謂范式,按照科學哲學家庫恩(Kuhn,1962)的理解,就是一種“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規定了該科學共同體共有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為共同體成員提供了共有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并成為規定相應學科發展方向的共同傳統。庫恩給出了范式的一般內涵,在此基礎上,拉卡托斯(Lakatos,1978)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用于范式內部的基本結構的分析。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解,研究綱領或范式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體系,包括內核和保護帶兩部分。對某種特定的范式而言,保護帶是外圍,由種種輔假說構成,是不穩定的、可變的;內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論構成,是穩定的,不容改變的。
深入領會古典范式的精髓,不難發現,分工和專業化思想是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古典范式的內核是: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按照亞當斯密的闡釋,其內容是:(1)國民財富增長,源于勞動分工;(2)勞動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3)分工雖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場范圍。但不幸的是,古典經濟學的系統理論沒有一個好的數學框架來組織,隨后的一場致力于將經濟學發展成為精密科學的邊際革命,則將這一核心問題逐漸擠出了主流經濟學的視野。經濟學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就由經濟組織問題逐漸轉向資源配置問題。
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其帶來的結果是:(1)經濟研究的重點從專業化和經濟組織問題,轉向給定組織結構下的資源分配問題。經濟組織為什么會從自給自足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企業和市場為什么會出現并變得越來越復雜等現象,新古典經濟學無從解釋;(2)由于純消費者與企業的絕對分離假定,使得專業化經濟概念變得沒有意義。因此,專業化經濟概念被規模經濟概念所替代。事實上,專業化和企業規模是相關但不盡相同的兩個概念:專業化的增加與活動范圍的縮減有關,而并不一定意味著企業規模的增加。專業化與小而全、大而全的不經濟相對應,而不同于規模經濟;(3)在以邊際分析為基礎的理論框架中,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和均衡總是同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邊界聯系在一起,因此均衡的總合生產力不再有增加的余地。這個框架不能用來解釋古典的經濟發展問題:為什么在生產函數和資源稟賦不變的情況下,分工水平的提高卻能提高總合生產力?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協調分工從而促進經濟進步的?還有很多經濟現象也都無法用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來解釋,比如:城市的出現、貨幣的出現、市場的擴大、生產力的提高、比較優勢和貿易依存度的變化等等。
其實,馬歇爾也曾注意到供給和需求邊際分析的弱點,他因此提出用外部規模經濟的概念來解釋社會分工的經濟效果。但是,美國經濟學家楊格(1928)指出,遞增報酬并不是由工廠或產業部門的規模產生,而是由專業化和分工產生的。楊格的學生弗蘭克奈特(FrankKnight,1925)也指出,外部規模經濟的概念犯了一個邏輯的錯誤,因為對所有企業都是外部性的規模經濟,不過是一個毫無內容的空殼而已。但是,楊格也無法將他的思想數學化,因而他的思想也一直不能通過主流經濟學教科書流傳下來。
直到20世紀50年代,數學家發展了線性規劃和非線性規劃等方法,為處理分工和專業化問題涉及的角點解提供了有力的解決武器。一批經濟學家采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才重新復興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新興古典經濟學用內生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及個人決策如何交互作用決定全社會分工水平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遵循這一思想,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源的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場和價格制度將通過不同個人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來促進全社會分工水平的發展,從而不斷地改進資源的稀缺程度。對于一個給定的分工水平,均衡的資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這種給定分工水平下的帕累托最優只是一種局部均衡,而整體帕累托最優包括了最優資源配置和最優分工結構兩部分內容,它被稱為全部均衡。全部均衡是所有局部均衡中效用最大的一個。新古典經濟學的帕累托最優是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吻合的,效用最大化同時意味著生產力最大化。但在新興古典的框架中,由于存在著分工好處與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時,帕累托最優不會是最高分工水平。只有當交易效率改進時,帕累托最優和市場均衡才會越來越接近生產可能性邊界。這意味著,交易效率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流通效率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當交易效率改進時,它通過提高生產力,減少資源的稀缺性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發展。市場決定最優分工水平和結構的功能更主要表現在通過不同個人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最終決定的參與市場行為的組織效率上,所謂組織效率,是指給定產品的相對生產和消費量的情況下,分工水平和結構達到最優。而資源配置效率則只是在給定分工結構下(生產力水平或稀缺性一定時)對相對生產量和消費量的最優折衷。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模型,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特征:(1)每個決策者都是一個消費者——生產者,他們用邊際分析對每個貿易模式計算資源分配,然后用總成本——收益分析法來從眾多的角點解中選擇最優的貿易模式和專業化水平。這兩步決策程序,就被稱為超邊際分析。最優決策總是一個角點解而非內點解;(2)生產函數是對每個消費者——生產者設定的,且代表每個人對所有可能的生產活動邊干邊學的能力。企業制度是隨著在當個體決定去選擇一個高的分工水平,并且用勞動市場來協調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之間的分工時才會出現。同時,作為個體生產函數組合的企業生產函數也在事后出現。整個行業呈現為一個相互關聯的分工網絡,使得一般遞增報酬和分工的網絡效果同一個競爭性的市場是相容的。由于分工經濟和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帕累托最優效用邊界可能不同于生產可能性邊界。同樣,在競爭性均衡中,邊際成本定價法不再成立。這一特征使它區別于所有有規模經濟的模型;(3)交易費用對均衡的分工網絡大小有著重要的含義。隨著交易費用系數下降,均衡的分工網絡規模擴大,總合生產力和社會福利會提高,而總交易費用也會提高。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內生了市場結構和分工水平,從而推動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從關注資源配置問題向經濟組織問題的研究轉換。在新興古典分析框架內,它逐步解釋了分工的發展是如何引起市場的出現、企業和貨幣的產生以及失業和景氣循環交替的原因,它解釋了新產品、新行業如何由于分工在迂回生產部門的加深而出現,保險業如何為解決分工加深后交易可靠性下降的問題而產生,分層金字塔交易組織如何由于分工加深而為提高交易效率而產生和不斷演進……這些不但擴展經濟學的解釋能力和范圍,而且重新將在新古典經濟學中互相孤立的經濟學分支,包括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新貿易理論、新內生增長理論、演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對策論等,用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理論統一起來,所有互相獨立的個別理論都能很自然地解釋為新興古典經濟學中分工發展的不同側面。一旦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內生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然后來分析市場和價格制度如何決定全社會的分工水平,則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點就可以被徹底克服。
四、對新興古典經濟學研究框架的總結
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以專業化經濟范疇取代規模經濟范疇,以內生交易費用取代外生交易費用,以超邊際分析方法取代了傳統的邊際分析方法,以角點均衡基礎上的全部均衡取代傳統經濟學的全部均衡,將經濟研究的核心從新古典經濟學關注的資源配置問題重新轉回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焦點——經濟組織問題上來。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恢復了專業化和分工問題在主流經濟學核心中的應有地位,同時,它以“分工和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為其理論內核,形成了一個各學派都可以共享的統一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從而實現了對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復興。
注釋:
① 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量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
② 內點解是指當決策變量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
參考文獻
[1] 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楊小凱.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 楊小凱.在“電子商務與網絡決策國際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2001.
[5] 雷宏振,趙陽.新興古典經濟學和經濟學的范式革命[J].江淮論壇,2001(6):9-13.
[6] 李利明,邢惠清.《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簡評[J].經濟學動態,2001(1):79-80.
[7] 王拓.分工經濟思想的發展——從亞當斯密到新興古典經濟學[J].當代財經,2003(11):13-17.
[8] 于業明,王欣,王建軍.新興古典經濟學述評[J].世界經濟文匯,2001(2):10-12.
[9]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10]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