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思想感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教學反思;教學感悟;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5-00-01
教學反思與教學感悟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師培養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學反思及教學感悟的作用,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水平。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及教學感悟進行探討。
一、教學反思與感悟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對自己或別人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思考、剖析,查找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將想到的方法在今后的實踐中加以運用,再進行反思。這就是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后反思的過程。所謂教學感悟就是通過教學實踐,對一些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進行總結歸納,并升華為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風格。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惑,對于這些問題與困惑進行反思,從中就能夠發現存在的不足,從而讓教師去思考探尋如何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也就能夠讓教師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師在上課或聽別人上課的過程中,只要認真分析,都會受到一定的啟示,獲得一定的感悟。教師將這種感悟慢慢地積累下,就能夠變成經驗,最后由經驗升華到理論的高度。再來指導教學實踐。由此可見,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彌補自己教學的不足,教學感悟則能夠讓自己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和教學效率。
二、進行教學反思與感悟的有效途徑
(一)在新課標學習中進行反思與感悟
1.是避免走入新課標精神下新誤區。從當前新課標實施以后的現象來看,教學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學行為得到了初步改變,如講解少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多了;合作交流多了,被動接受少了。考試評價更加注重關注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及綜合素養的考查,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但是,筆者認為,在新課標精神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避免防止出現以下幾種傾向:神化學生主體,忽視教師主導;張揚自主個性,忽視習慣養成;盲從“獨特感受”,缺乏“價值引導”;傾情“隨意生成”,忽視“精心預設”;片面創造教材,忽視正確運用;倚重“學科綜合”,淡化“學科特點”。
2.是要對有關理論與實際進行聯系,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深入反思,靈活處理。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更加注重與學生實際的聯系。例如我在教學《愛在屋檐下》一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難點:子女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教材中的理由父母子女關系只傾向于血緣關系,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并不是直接給學生講解這個道理,而是先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實際,有的學生是單親家庭,有的學生是父母再婚后組合家庭,很多同學都能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理解。當有的學生不太理解隨父母再婚的組合家庭時,老師又通過講解生活中感人的實例,學生終于明白:父母對我們有生育和養育之恩,這種關系是不能夠選擇,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二)在鉆研教材中進行反思與感悟
鉆研教材是備課的重要環節,是確保上課成功的關鍵所在?!对鯓佑煤糜没罱炭茣分赋觯骸坝辛撕玫慕炭茣?,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學。實際上,教科書只能是教學的工具,教學的質量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對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運用和發揮,取決于如何通過教材去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這就需要反思”:怎樣.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選擇具體教學素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要緊密聯系當時的社會實踐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如何.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怎樣.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調整教材體系。不能否定,現行的教材都能較好的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知順序和心里發展順序而進行編寫的。但是,還應該明確,編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發展的規律,而且是從編者視角出發的學生群體的共同發展規律。因此,教材難于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識和心里發展上的差異?;谶@一事實,教學時,思想品德教師應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和內容順序,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知識體系。
(三)在教學中進行反思與感悟
教學過程是最值得反思與感悟的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確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這是值得我們深入反思的地方,筆者對此也深有感悟,并認為:要確保合作探究的實效性,就必須給學生的獨立思考留下足夠的時間。首先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應該讓學生先預習,熟悉政治教材的基本內容,并針對文中內容提出自己的質疑,進行充分地思考。其次是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對于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討,要求學生應該聯系所學的思品知識,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相互啟發,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交流,讓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反思分組是否科學,是不同層次學生的優化組合、優勢互補,還是按學生的座位編號前后桌分組。前者有助于學生相互促進,后者便于開展小組活動,不同的分組會有不同的效果。再次是待學生進行充分地討論之后,還需再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因為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比較充分,所以在合作探究交流時,大多學生都能夠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最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反饋的內容及時進行反思,如果發現存在的不足和偏差,應該及時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對于是屬于教師自身出現錯誤的地方,應該向學生坦誠。教師在教學結束后,一定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將有關教學感悟寫下來,養成勤于積累的好習慣,在不斷的積累中,教師的教學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自身的教學能力也能夠得到明顯地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反思與教學感悟是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進行反思,對于做得好的地方進行總結,在不斷的反思與感悟中,就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教學反思與教學感悟探究,在課標學習、備課和教學后等環節進行反思,及時寫下教學中的感悟,從而促使自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公惠榮.教學反思與教學感悟[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7,04:90-91.
基于以上的認識,對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改革。改革的切入點是:以現代教學理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生命世界為基點加強德育過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學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現為對道德認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種體現過程,從感覺、感受、感動中產生頓悟、覺悟、體悟的內心體驗歷程,它有助于學生道德判斷、道德選擇、道德行為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我們的改革必須從關注觸發學生感動的活動和尋找德育互動規律與學生人格發展的有效途徑出發,根據有關現代教學的原理,逐步構建小學思想品德“感悟----導行”的教學模式。
一、構建思想品德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
(一)現代教學論、兒童心理學的啟示
現代活動教學的理論認為:人的發展依賴于人的活動的發展。而活動的過程,必須體現個體知情合一的 “感悟”、體驗過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試圖對現行的認知本位、教師中心和以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感受到生命的律動、生命的成長,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兒童心理學理論也十分強調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相互協同、相互轉化和共同發展,特別強調知情結合過程的感性認知作用,如通過營造富有激情的學習情景或氛圍,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迫切性,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和行為;通過展現情境、再現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繪情境等,學生在強烈的感受中會產生 “觸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義理論也十分強調學生人格的發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通過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同發展,更符合人本主義的精神?!案形?---導行”的過程十分強調從具體形象人手,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這是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理論中關于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特征的認識規律的,這樣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二)人格精神培養的目標導向新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強調: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團結、合作,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睂嵤┧刭|教育的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課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們期望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活動,在小學生的人格培養上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通過經常性的自我評價和目標選擇活動,形成開朗樂觀的個性,培養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學生在認識并且參與接觸社會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動中,形成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規律的興趣,具有關心和保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著個體內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現在各方面活動的本質關聯,又表現在內在需要和行為表現的一致,從人格結構角度看,即意識和潛意識活動的吻合,所謂意識和潛意識的吻合,正是體現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主導的作用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提高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觀念,進而把道德認識,道德觀念轉化為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過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通過優化 “曉理、動情、煉意、導行”讓學生進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狀態并逐步養成積極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課“體驗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 “主動體驗”。學習主體在學習中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感染和體驗,來領悟道德知識,認同道德觀念。我們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就必須引導學生實現道德的內化。所謂內化,就是把課堂上所傳授的道理和所激發階情感轉變為學生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讓內心產生履行道德準則的自覺性,形成道德需求,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以至感悟,就易于實現“內化”。
二、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實踐
通過對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其構建的主要基礎。在模式的實施中必須要從改革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師生角色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以及評價等方面進行實驗探索。
(一)改革教學目標
“知、情、意、行諳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是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固有的特殊規律。”遵循這一規律構建思想品德課教學優化的標志:曉理、動情、煉意、導行。我們所構建的“感悟----導行”教學模式,首先突出學生學習目標的落實。即:自我定標、自作、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白晕叶恕?即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要以人為本,要及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認同、自我要求的學習目標。“自作”,即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思”,學生的演練、應用與體驗?!白晕壹睢?即課堂上教師創設多種互動式的學習情景,引發學生“觸景生情”,“情景相生”,導致情感升華,并在動情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從中激勵別人,也激勵自己不斷走向自我完善?!白晕以u價”,啟發學生從評價別人的過程中找到差距,在評價自己的過程中找到動力,并得到及時的情緒調控,從中學會自我發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學內容
根據思想品德課程人格培養的目標及思想品德課體驗性的教學的特征,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課堂與社會相溝通,讓學生感受時代的脈搏,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引導學生發展,培養學生人格的一門課程。因此,這門課程必須具有特定的實踐指導性,必須與動態發展的社會緊密相關。固定的教學內容、不變的教學計劃是與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與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須注意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的拓展。教學內容既重視繼承性與針對性,又注意時代性與發展性。尤其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的貼近與拓展。
(三)“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操作
為了實踐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功效,我們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結構進行了重新構建,形成了操作性較強的教學程序。這個程序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強調動情導行為主線,其教學環節既緊湊又層層遞進,適宜低、中、高年級各類課文的教學。
l.“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結構圖
2.“感悟----導行”教學程序的操作環節
①“激情揭題,誘發興趣”----創設新穎,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發激情 ,揭示課題,誘發求知興趣,把教學目標巧妙地轉化為學生自覺追求的學習目標。
② “自主學習,發現觀點”----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課文中感知、理解、認同教學要點,讓學生在個體與小組合作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發現觀點,曉理、動情,使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交融,明確行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體驗”----豐富教材內容,拓寬和加深學生對教學要點的理解,促進學生內心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斷升華,成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學會把自我內化的需求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④“互動探究,情感升華”----運用辨析題、多向選擇題、導行檢測----游戲及師生表演等師生互動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學會選擇,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思想和行為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⑤“實踐創新,導行延伸”----讓學生在合作性的創造活動中明確教學要點,具體地指導行為實踐。并通過總結把活動延伸到學校、家庭、社區的相關活動中,使學生真正達到知行統一。
3.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在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實踐中,我們深感現代教育技術介入可以更有效地達到模式所設定的目標。
①應用豐富的音頻、視頻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題,誘發興趣?!崩缭滩摹稅坌臏嘏∶鳌芬徽n教學中,把小明受傷前的活潑可愛形象、受傷過程等制成動畫故事,通過多媒體計算機軟件展示,學生觀看,迅速達到激情揭題,誘發興趣的效果。
②把課文內容配音或制作成動畫配音的幟I軟件,讓學生看軟件,學課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動的情節匯報并說說為什么?通過人機互動,師生、生生互動,使學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產生樂學的愿望,感受到教師的積極期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③應用CAI軟件豐富課文內容的故事、法規、圖文并茂或動畫的辨析題、套餐式的多向選擇題、導行游戲,更利于學生對觀點的拓展深化,補充認識,使學生在人機互動中,在合作性的創造活動中體驗情景,互動探究,實踐創新,總結延伸。
4.重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主動質疑、善于質疑的能力
原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 “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以及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睘榇?我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主動質疑、善于質疑的良好思維品質與能力。
(四)“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與師生角色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的總和。教學活動猶如表演活動,教師與學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它體現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解決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協同的關鍵問題。
1.教師角色與教學策略
在思想品德課堂活動中,教師扮演著 “情景創設者”、“活動設計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實施“感悟----導行”教學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①導學策略
教學過程重在使學生的理智過程、情感過程乃至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因而,教師的導學過程十分重要,包括導情境,如:創設多種角色體驗活動和游戲參與活動,在豐富開放的教學內容活動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結構性的教學設計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創造活動中建構人格;導思維,如:通過感悟,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意識;導行,指出具體的行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貫穿策略
尤其是認知與情意的統一,它包涵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有機滲透,體現人格熏陶、以人為本精神。
③互動互促策略
強調師生主動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體驗到一種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寬容與關愛。同時感受到激勵、感化、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發自內心的人生態度與體驗。
2.學生角色與學習策略
在>!
①主動體驗。積極、樂觀的情感體驗,主動曉理----培養道德認識。
②主動參與。樂于參與角色活動,加深體驗,動情煉意,培養道德情感、意志品質。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注重講解,缺少感悟。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對詩詞進行細碎解讀,將詩詞內容肢解,注重讓學生學習其中的字詞句子。同時,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偏重說教和傳遞知識,對古詩詞的講解也往往側重要求學生掌握其中心思想,教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學到道理或精神,背離了古詩詞教學對學生的情感、審美熏陶培養的本意,學生對古詩詞缺乏感悟,體會不到作品內涵和古詩詞之美。
2.注重寫背,缺少誦讀。受“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初中語文教師經常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給學生灌輸講解很多知識要點,然后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憶古詩詞,認為學生會背會寫就算完成任務。教學形式單一生硬,忽視了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潛在意義。學生對這種語文教學方式感到厭煩,將古詩詞看作一堆晦澀的文字,無法通過有效的誦讀去品味詩詞作品。
二、解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的途徑
1.創設情景課堂,引導學生感悟。學生對古詩詞作品掌握比較困難,而以往教師采用條分縷析剖析講解的方式,無法帶領學生走進作品,去用心感悟作品的內涵。而在當前,隨著教學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設備廣為普及,給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帶來極大便利。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教學輔助工具,擴展課堂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古詩詞情境課堂,營造良好的古詩詞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感悟作品。
例如,教師在講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r,如果只是對詩詞進行翻譯講解,不去介紹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的話,那么學生對本詩的理解感悟也僅僅停留在詩詞含義的層面上,無法真正體會出作者關心民生疾苦、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講解詩詞前,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展示杜甫的生平經歷、杜甫寫這首詩時所處的情境狀況,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學生在學習這篇詩詞時,便能容易地理解消化作品中的感情升華,深切體會作者關心社會、兼濟天下的偉懷。再如教師在講解《天凈沙?秋思》一詩時,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課前準備好的flas或者視頻演示,使學生通過生動的視頻畫面,對詩詞描繪的場景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然后,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再次感悟這首詩詞,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感悟作者情感。
2.鼓勵學生誦讀,品味詩詞意境。古詩詞中的平仄韻律之美,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品味出來。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誦讀,體驗古詩詞誦讀學習過程,品味詩詞意境,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增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不少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能由于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或者對教師和課堂存在畏懼感,習慣做一個“傾聽者”,很少主動張口。教師可以從常規的朗讀教學入手,讓學生齊讀課文,然后再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例如,在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兩首詩時,學生可能會覺得這兩首都是表達作者殺敵衛國的雄心壯志的。而實際上《江城子》中還表達出了作者為國效命的堅定決心和愛國思想,以及委婉表達出的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陣子》中則表現了作者壯志未酬、報國無路的悲憤。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誦讀品味,學生慢慢地便能從“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和“可憐白發生”等詩句中感受兩首詩中的詞句、情感差異,從而更深入地品味詩詞意境,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三、總結
關鍵詞:盲生;朗讀;感悟;情感
課標指出:“要珍視盲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币虼?,教師從情感教學入手,指導盲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加強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從盲生的實際出發,教師適當而有效地指導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動感悟的深化。盲生在朗讀中,學生感悟與教師引導相結合,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徑。該文就盲文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朗讀,如何從情感教學入手,使學生深刻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提高感悟能力談幾點體會。
一、正確的摸讀方法是提高朗讀能力的基礎
針對盲生朗讀時,由于分詞的客觀停頓,摸讀速度相對慢,或讀得流利而無感情,或聲音不洪亮等弱點,首先要做好這樣的準備:正確的摸讀姿勢和方法。
摸讀盲文的姿勢不正確不僅影響盲生身體健全發育,阻礙日后的摸讀速度,而且也很不美觀,因此必須重視姿勢的正確,嚴格要求隨時糾正。摸讀盲字的正確姿勢是:身體坐正,上身端正而自然,書本要放正、雙手食指靠攏成八字形斜放在字母上,當左右手同時摸到一行的中間位置時,左手就回去找到下一行位置的行頭,這時右手繼續向前摸讀,等一行摸完就能立即開始第二行的摸讀。摸讀時不要用力按也不要用指甲摳。在長時間的正確指導下學生能夠做到熟能生巧,這種正確的姿勢不僅大大提高了摸讀速度,而且為朗讀好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證。
二、重視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一)在朗讀詞語中感悟
朗讀就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讀不僅能加深盲生對文章的理解,引起他們的共鳴,而且還能激起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培養盲生朗讀能力是開拓激發盲生思維、發展盲生認知能力的良好途徑。因此,在朗讀中要特別注重詞語的朗讀,并在朗讀詞語中感悟。
(二)在朗讀句子中感悟
盲校的語文教師讀好句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因為盲文無字形全靠對拼音的理解,而拼音中同音字特別多,注聲調的少,假如教師朗讀或讀得不正確,盲生就會產生誤解,影響對課文的理解;其次,朗讀的好壞能直接影響到學生有無興趣學好課文,若教師能準確、生動、有感情地朗讀,讀好每一個句子,就可以幫助盲生在頭腦中形成對事物的整體感知,克服片面性。教師很好地朗讀,會使盲生受到很大感染,調動起除視覺之外的所有感受,回憶起以往的感性經驗,進入文章意境,在朗讀句子中感悟?!对僖娏?,親人》中有感情地朗讀一遍,把盲生帶入意境,通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調技巧,再現了當時朝鮮人民與志愿軍依依不舍的話別場面,使盲生沉浸在依依惜別的氛圍中,如臨其境,如歷其事。老師在讀前三段的最后一句時,語氣上挑,著意加強反問的作用,盡管大娘、小金花、大嫂在文中默默無語,但老師的朗讀卻使這三位人物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三、注重情感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一)感知教材所描繪的情景引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毕扔星槿ぃ笥星楦?,盲生尤為如此。由于看不到外界的事物,獲取信息主要靠聽力,由于聽力補償的作用,盲生的聽覺較常人更為靈敏。他們對于生動的語言、悅耳的音樂等這些特定的情境,具有一種天生好奇、喜愛的情趣,進而才會對事物產生出發自內心的美的情感。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常注意通過創設一系列形象生動的情境,引領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一種對美的濃烈情趣。
(二)深入理解教材的內容培養情感
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在指導理解教材的內容培養情感中,要引導盲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故鄉》,教師要有意識地讓盲生明確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讓盲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環境,有助于對文章意思的理解,盲生對環境的了解越深,越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領會小說的主旨,領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當時社會封建思想侵蝕、等級觀念毒害,人與人慢慢變得冷漠、變得隔膜,揭示了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是苦難之源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朗讀傳達出了感情,在朗讀訓練中培養了語感。提高盲生的感悟能力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要防止急躁情緒,只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提高盲生的感悟水平。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體驗積極內化的過程,只要積極引導、堅持不懈,就能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提高感悟能力,達到美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佟海蘭.淺談教學中盲童想象力的培養[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關鍵詞:小學生 思想品德 “感悟--導行”
基于以上的認識,對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改革。改革的切入點是:以現代教學理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生命世界為基點加強德育過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學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現為對道德認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種體現過程,從感覺、感受、感動中產生頓悟、覺悟、體悟的內心體驗歷程,它有助于學生道德判斷、道德選擇、道德行為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我們的改革必須從關注觸發學生感動的活動和尋找德育互動規律與學生人格發展的有效途徑出發,根據有關現代教學的原理,逐步構建小學思想品德“感悟--導行”的教學模式。
一、構建思想品德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
(一)現代教學論、兒童心理學的啟示
現代活動教學的理論認為:人的發展依賴于人的活動的發展。而活動的過程,必須體現個體知情合一的 “感悟”、體驗過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試圖對現行的認知本位、教師中心和以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感受到生命的律動、生命的成長,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兒童心理學理論也十分強調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相互協同、相互轉化和共同發展,特別強調知情結合過程的感性認知作用,如通過營造富有激情的學習情景或氛圍,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迫切性,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和行為;通過展現情境、再現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繪情境等,學生在強烈的感受中會產生 “觸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義理論也十分強調學生人格的發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通過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同發展,更符合人本主義的精神?!案形?-導行”的過程十分強調從具體形象人手,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這是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理論中關于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特征的認識規律的,這樣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二)人格精神培養的目標導向新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強調: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團結、合作,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睂嵤┧刭|教育的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課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們期望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活動,在小學生的人格培養上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通過經常性的自我評價和目標選擇活動,形成開朗樂觀的個性,培養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學生在認識并且參與接觸社會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動中,形成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規律的興趣,具有關心和保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實踐
通過對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其構建的主要基礎。在模式的實施中必須要從改革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師生角色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以及評價等方面進行實驗探索。
(一)改革教學目標
“知、情、意、行諳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是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固有的特殊規律?!弊裱@一規律構建思想品德課教學優化的標志:曉理、動情、煉意、導行。我們所構建的“感悟--導行”教學模式,首先突出學生學習目標的落實。即:自我定標、自作、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白晕叶恕?,即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要以人為本,要及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認同、自我要求的學習目標。“自作”,即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思”,學生的演練、應用與體驗?!白晕壹睢?,即課堂上教師創設多種互動式的學習情景,引發學生“觸景生情”,“情景相生”,導致情感升華,并在動情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從中激勵別人,也激勵自己不斷走向自我完善?!白晕以u價”,啟發學生從評價別人的過程中找到差距,在評價自己的過程中找到動力,并得到及時的情緒調控,從中學會自我發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學內容
根據思想品德課程人格培養的目標及思想品德課體驗性的教學的特征,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課堂與社會相溝通,讓學生感受時代的脈搏,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引導學生發展,培養學生人格的一門課程。因此,這門課程必須具有特定的實踐指導性,必須與動態發展的社會緊密相關。固定的教學內容、不變的教學計劃是與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與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須注意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的拓展。教學內容既重視繼承性與針對性,又注意時代性與發展性。尤其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的貼近與拓展。
(三)“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操作
為了實踐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功效,我們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結構進行了重新構建,形成了操作性較強的教學程序。這個程序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強調動情導行為主線,其教學環節既緊湊又層層遞進,適宜低、中、高年級各類課文的教學。
l.“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結構圖
2.“感悟--導行”教學程序的操作環節
【關鍵詞】數學思想;挖掘;彰顯;感悟;提升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將基本數學思想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作為整體的“四基”目標,再一次凸顯了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是數學的本質所在。我們應該有系統、循序漸進地向學生有效滲透,開發教材顯性知識背后的數學價值,引領學生經歷豐富的數學活動,從膚淺走向深刻,發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素養。本文結合實踐,談談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滲透。
一、因“材”施教,挖掘數學思想
發展思維的主要依據是教材,而數學思想就隱含在教材中,同樣的教材由于思維價值挖掘程度的不同,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因此,教學時,我們要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努力挖掘,思考應該滲透什么思想?怎樣滲透?滲透到什么程度?并列之為教學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循序漸進地滲透,使滲透成為有意識的教學活動。長此以往,學生在不斷理解與掌握中,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嚴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生一旦掌握了思想方法將終身受益。
二、有效引領,彰顯數學思想
發展思維的主陣地在課堂,數學是知識與思想方法的有機結合,沒有不包含數學思想方法的數學知識,也沒有游離于數學知識之外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既要關注教學的不同內容,又要依據不同課型的特點,把核心思想貫穿始終,有效引領,彰顯數學思想,在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數學思想方法上的有意點化、適度延伸、靈動演繹,讓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閃耀生動的數學思想。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練習》一課中有一道練習題:周長是24厘米的長方形(長、寬均為整厘米數),面積是多少?
A教師處理:先讓學生嘗試著做一做,后組織交流。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并提問:有沒有不一樣的?學生隨后無序地說出了6種不同的答案。
B教師處理:開始與A教師一樣。
B教師又問:回答出一個答案并不難,但是,你能不能有順序地說出所有的答案?(學生思考,過了一會兒,教師讓小組進行交流)有的小組考慮將12分成兩個數的和進行表述,有的小組列出表格解決問題……
B教師組織交流:①大家一起觀察表格中的長和寬,再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②如果周長不是24厘米,這個結論還成立嗎?各小組分別試一試。③如果倒過來呢?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長寬均為整厘米數,它們的周長又會有什么樣的規律呢?
師生最后得出結論: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長和寬差距越大,周長就越大;長和寬差距越小,周長就越小……
B教師:通過這道題的練習,你們有什么啟發?(數學要進行有順序的思考;學數學必須要舉一反三……)
以上兩位老師對于同一道題不同的處理方式,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解。A教師注意到了題目中蘊含著的開放性因素,并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的肯定,教學好像無可挑剔,但我們如果從更深層的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來看,就會發現A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引導點到為止,浮光掠影,停留在一個很淺的層面上。而B教師卻透過問題本身,看到了問題背后所隱含著的更為深刻的思維引導價值,合理地對問題進行深度挖掘,舉一反三,有意識地對學生思維進行有序性、深刻性、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導和滲透,深化了數學思想。
三、活動體驗,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是一種基于數學知識又高于數學知識的隱性知識,它比數學知識更抽象。因此,我們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展開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充分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
如在《數數》這節活動課中,我設計了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枚舉、猜想、畫圖、轉化、生活化……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不知不覺中運用、體驗了多種策略,逐步感悟到了數學思想方法,也切身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趣味。其實,活動課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感悟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我覺得解決的關鍵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如果沒有主動參與就不可能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產生體驗;沒有了體驗,那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四、反思領悟,提升數學思維
數學思想方法的獲得,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和訓練,但是更多的是要靠學生在學習反思中領悟,這是他人無法代替的。所以,教師要做“反思過程”的引領者,引導學生自覺檢查思維活動,回顧解決問題時應用了哪些思考方法,并適時概括、強化,錘煉學生的思維。學生在一次次的錘煉中,會不斷反思、積累、感悟,直到最后能主動應用,從而領悟、提升數學思想方法的精神實質。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真正的感悟來源于人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有的是漸漸領悟,有的則是瞬間頓悟。要使小學生獲得數學基本思想,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促進學生逐步感悟。
學生是通過逐步抽象來認識自然數的,他們認識自然數的過程也是逐步感悟抽象思想的過程。1、2、3等較小的自然數是建立在對于真實事物的直接抽象之上的,而那些較大的自然數,如小學生認識100 000 000,則不是直接抽象的結果,因為它已經超出了小學生的經驗范圍,對這樣的大數的認識是建立在已有數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即學生要從較小數的概念中抽象出數概念“序”的特性——一個自然數加1就可以得到下一個比它大1的數,才可能構建像100 000 000那樣較大的數的概念。無論是從真實事物直接抽象還是以先前的抽象概念積累起來的經驗為基礎的更高程度的抽象,都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多次反復思考和長時間積累,逐步感悟抽象的思想。當然,學生從認識較小的自然數開始到認識100 000 000這樣較大的數,到將來構建更大數的概念,進而形成一般自然數和任何可能的數的概念,要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而具體到某一堂或幾堂課認識某些數,教師也要重視引導學生充分經歷這些數概念的形成過程,特別是抽象的過程。比如,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分成四個連貫的環節,讓學生經歷認數的過程,體會數的意義,發展數學思考,初步接觸抽象的思想。這四個環節分別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實踐數物體的個數;引導學生用算珠演示,表明物體的個數;指導學生用數字呈現,表示物體的個數;指導學生讀數、寫數,熟悉自然數列。通過教學,還要使學生能順數、倒數,掌握數的順序,知道后一個數總比前一個數多1,前一個數總比后一個數少1,從而正確掌握一個數的前一個數,一個數的后一個數,兩個數的中間的數,一個數的相鄰數,兩個數的大小等有關數的順序的概念,以及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并掌握數的組成。
顧沛老師在《數學基礎教育中的“雙基”如何發展為“四基”》一文中說,分類的思想是“由抽象的思想派生出的”,它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著廣泛應用,小學數學教材中也多有滲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挖掘,精心組織,有意識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分類活動,使學生經歷分類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對于為什么要分類、怎樣分類、如何確定分類的標準、分類過程中以及分類之后如何更好認識對象的特性等展開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以促進他們逐步感悟分類思想。比如學生認識三角形,既要對三角形按角的情況分類,又要對三角形按邊的情況分類,為使學生體會這樣分類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教師在第一課時教學初步認識三角形時,就突出組成三角形的三要素:角、邊、頂點。在教學“三角形按角分類”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體會三角形可以畫出無窮多個,但都有三個角。然后,教師提供若干個三角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或測量,確定每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分別是什么角,進而確定每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中直角、銳角、鈍角的個數,填入表格,形成如下的圖、表學生觀察圖、表后,主動提出“要把這六個三角形分類”,進而思考、討論,得出“把這些三角形分成三類,一類是三個角都是銳角,一類是有一個角是直角,一類是有一個角是鈍角”,結合學生的討論,教師給出每類三角形的名稱“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最后教師還讓學生任意畫出三角形,看“是否有三角形不屬于這三類中的任何一類,是否有三角形同時屬于某兩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填寫出下圖。經歷這樣的分類活動,學生不僅主動探索、發現了三類三角形的特征,對于“為什么要對三角形分類、根據什么分類、對三角形分類時要注意什么”等也有了切身的體會,初步感受了分類思想。同樣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三角形按邊的情況分類,并形成下面的概念圖(見圖3),還引導學生把兩種分類進行比較,進一步完善了學生頭腦中關于三角形的認知結構,也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分類思想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