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的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摘要:隨著金融危機相關研究的增加,近義詞混淆越來越嚴重。本文就金融危機傳播、傳染、傳遞、傳導與擴散這些容易混淆的近義詞進行辨析,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為實務界和學術界規范使用概念提供幫助。
關鍵詞:金融危機 傳導 辨析
相關概念比較
(一)關于金融危機的定義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將金融危機(Financial Crisis)界定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側重從金融指標的統計學意義上界定了金融危機的內涵。如果從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上定義其內涵,Mishkin認為金融危機就是一種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變得太嚴重,以至于金融市場不能夠有效地將資源導向那些擁有最高效率的投資項目而導致的金融市場崩潰。關于金融危機的定義還有很多,學術界并沒有達成共識,研究角度的不同就會得到不同定義以及派生的概念。本文研究的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就是屬于這樣的一個現象。
(二)金融危機傳導及相關概念
1.金融危機的傳播(spread)?!癝pread”是一個很普通常用的詞匯,在文獻中較為常見,主要是指傳播;散布;蔓延;擴散的含義。馮蕓(2002)認為金融波動是金融系統的固有特征,金融產品的價格隨著受到多種復雜因素影響的供需變化而上下漲跌是必然規律。因此,金融危機是一種波動,然后由波動到危機、由傳播到傳染的過程。“傳播”這個概念強調金融市場的內在波動性。
2.金融危機的傳染(Contagion)。在眾多的關于金融危機的文獻中,“Contagion”的使用頻率最高。英文含義為疾病的接觸傳染,運用在金融危機中采用其引伸義。不同的理論對傳染的解釋差異較大,至今仍未形成一個比較公認的看法。Forbes & Rigobon(2001)認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傳染定義或者定義傳染的方法。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金融危機的傳染分三個層次:寬定義、限制性定義和嚴格限制性定義。寬定義界定傳染是沖擊的跨國傳遞和一般性的跨國溢出效應。限制性定義界定傳染是超越了國家間的基本聯系和共同沖擊之外的跨國相關性或對他國沖擊的傳遞。嚴格限制性定義界定相對于平靜時期,在危機時期跨國相關性增加就是傳染(姚國慶,2005)。Masson(1998)通過一個簡單的包含兩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模型分析季風、溢出和傳染效應,說明當國家的宏觀經濟基礎處于某一范圍內出現多均衡點,金融危機的傳染是多重均衡改變的結果。馮蕓(2002)將傳染作為傳播的特殊情況,并從傳播的角度定義傳染,即特定國家的沖擊演變為同樣影響其他國家的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沖擊。
3.金融危機的傳導(Transmission)?!癟ransmission”是對金融危機傳導的多數翻譯,《牛津高階英漢雙解字典》翻譯的含義是“傳播”;“傳遞”;“傳達”;“傳染”,其原因貨幣傳導機制多數使用“Transmission”一詞,而貨幣傳導機制與貨幣危機聯系緊密。國內也有學者認為是“Conduction”,這種看法較為不妥,因為其含義為電流或者熱量的傳導,不能用于抽象意義上的傳導。安輝(2003)從兩個層面定義金融危機的傳導,狹義的金融危機的傳導主要是接觸性傳導,是貿易和金融溢出效應的結果,即一國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實際經濟或金融方面的相互銜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沖擊在國際間傳播。廣義的金融危機的傳導泛指一國金融危機的跨國的傳播和擴散,導致許多國家同時陷入金融危機。
4.金融危機的傳遞(Delivery)。“Delivery”的英文含義是遞送或者投遞信件等,很少用在抽象意義的表達上。宋清華(2000)認為金融危機可以在國與國之間傳遞,并把金融危機的傳遞機制解釋為接觸傳染機制和相似傳染機制。石俊志(2001)認為金融危機的傳遞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危機在不同市場或不同領域之間的傳遞與擴散的過程;另一個是危機在不同地理空間上的傳播與擴散過程。傳遞在金融危機的研究中使用較少,并不常見。
5.金融危機的擴散(Spread):陳學彬(2001)認為金融危機的過程是投機者、本國公眾、外國公眾、本國政府、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等多方非對稱信息動態博弈的過程。博弈個案實力對比、利益格局和所獲信息的變化導致危機的擴散?!癝pread”作為擴散理解,在中英文的文獻中經常使用,這個詞語作為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在多數文獻中得到認可。但這個詞匯并很少作為研究對象,原因在于這個概念過于寬泛,不能準確表達研究目的。
(三)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使用特點比較
1.用語比較。金融危機相關近義詞運用在不同的理論中,如果需要分辨其中的差異,那么還是需要正本清源,回到這些詞語的詞源上進行比較?!冬F代漢語規范用法大辭典》和《當代漢語詞典》對這些詞語的解釋各有側重,“傳播”側重于散布,散播,廣泛散布,用電波或者符號傳送消息?!皞魅尽北疽庵覆≡w從有病的生物體侵入別的生物體內,引申為一方對另一方給以影響?!皞鲗А眰戎貙?如熱或電等能量由物體的一部分傳至其他部分。神經把外界刺激傳向大腦?!皞鬟f”側重遞送,由一方交給另一方?!皵U散”則是擴大并散開,這些詞語有自身各自的特點,“傳遞”多用于具體含義,“傳染”具有強烈情感色彩而“傳遞”是沒有中間媒介的。
2.使用頻率比較。由于金融危機本身是復雜的,金融危機的研究也就不能用統一的理論進行解釋。從研究者的使用頻率上來看,采用傳播和傳遞兩個詞語研究金融危機的文獻較少。金融危機傳播是把金融危機過程解釋為金融市場波動、危機、傳播、傳染的演變發展過程,強調波動的度量。金融危機傳播傳遞在語用上多為具體行為,所以漸漸地離開人們的視野。研究者的頻率使用的傳染、傳導和擴散三個詞語。傳染一詞的原意是病原體從有病的生物體傳到別的生物體。單從詞義上理解,傳染本身也包含有市場波動的擴散和延續,但是它還具有比波動傳播更深一層的含義。而在具體解釋金融危機傳染機制以及傳染途徑時,需要對其具體的渠道進行分析,此時采用危機的傳導更能夠體現事物發展的方向性。因此,姚國慶(2005)認為所謂的傳導機制和傳染機制都是指一種傳遞機制,只不過它們分析的范圍不同。傳導機制通常假設傳遞是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下進行的,指一國內部金融危機如何擴散。而傳染機制則是指一國金融危機發生后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擴散到有關的國家,從而形成國際性金融危機。
3.概念界定比較。在金融危機傳播、傳染、傳遞、傳導與擴散這五個概念中,界定模糊的是擴散和傳播,這兩個概念在正式與非正式用語中都頻繁出現,用這兩個詞語研究金融危機沒有針對性。而傳導是這五個詞語中,最強調方向性的概念。在金融危機的渠道研究、機制研究等較為常用。相對于傳導而言,對于傳染的界定存在很大差異,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兩個國家位于同一個的地理區域,市場結構和歷史有許多相似性,相同的跨國市場聯系始終存在,沖擊的傳遞不應看作是傳染;另一些經濟學家卻認為,只要一個國家的沖擊傳播到另一個國家,即使跨國市場聯系沒有重大變化,這種傳播也構成了傳染。綜上所述,這五個概念的界定清晰程度不一,需要具體考慮概念研究的對象。
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的分類
在對金融危機的過程的研究中,國內學者使用最多的概念是傳導和傳染。下面把金融危機傳導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歸納如下:第一,按接觸程度劃分為接觸性金融危機傳導(傳染)和金融危機傳導(傳染)。第二,按國界劃分國內金融危機傳導(傳染)和國際金融危機傳導(傳染)。第三,按是否封閉經濟體系劃分為金融危機傳導(傳染)和金融危機傳導(傳染)。第四,按金融危機媒介類型劃分為貨幣危機傳導、債務危機傳導、信貸危機傳導等。
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的綜合解釋
整個金融危機從開始到結束劃分為形成、爆發、傳染、擴散、蔓延、平息六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危機的傳染的含義更加明確,破壞性的后果更加鮮明。因為金融危機具有極大的經濟破壞力,是金融泡沫破滅引起的金融海嘯。只要牽連在內的經濟體,金融危機都會對它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劃分反映出投資者對于金融危機的集體恐慌,這種恐慌不是個別企業或個別行業,而是整個國家和多個國家。因此,對于金融危機傳染的研究多數為金融危機的效用研究,也就是溢出效應、季風效應和凈傳染效應的研究。如果說傳染側重強調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那么傳導側重強調金融危機渠道的方向性,使得金融危機研究的途徑具體化。人們可以分析金融危機傳導的渠道,分階段描述整個金融危機的過程,也就是傳導是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在這個危機過程中,擴散刻畫的是傳染的進一步延續,因為這個詞語是中性的概念。金融危機爆發到結束都可以使用擴散。在這個綜合解釋中,放棄了傳遞和傳播,主要原因在于這兩詞語難以刻畫具體的金融危機過程。
參考文獻:
1.姚國慶.經濟虛擬化下的金融危機[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經濟下滑;自救;援救;逆勢而上;“?!敝杏小皺C”
[中圖分類號]D922.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0)08-0011-02
一向外向度很高,跨國公司密集的我國沿海地區,在2008年的春天突然吹起了一陣陣來自太平洋彼岸的寒風,而且沒完沒了地一直刮到2009年。已經習慣于各項經濟指標不斷保持兩位數增長的人們猛然間發現增長速度大幅度下滑,2009年一季度出現負增長情景,感到這場危機對制造業造成的沖擊絕不亞于對金融業的沖擊,實體經濟復蘇甚至比虛擬經濟的復蘇來得還要慢。根據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行業調查情況看,除了醫藥和煙草行業保持增長趨勢外,幾乎全部的制造業、物流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都受到金融危機較大的沖擊。
在對2009年跨國企業訂單預測的調查中,企業普遍表現謹慎態度,72%的企業預測形勢不樂觀,預計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9%的企業表示明年訂單會稍有上升。企業對2009年行業前景表示不樂觀的企業占57.7%,35.9%的企業對2009年持觀望的態度,僅有6.4%的企業對2009年持樂觀態度。(數據來源:2009年1月30日鳳凰財經)
面對突如其來的沖擊,需要跨國公司采取措施進行“白救”,更需要各級政府出手“援救”。
一、跨國公司的自救
措施包括:一是公司進行內部節流增效,規范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運營成本。二是想方設法研究改變市場結構,將出口轉為內銷,建立自主品牌,提升技術含量,搶占國內市場或開發新市場領域,也要調整出口市場結構,開拓亞洲市場和非洲市場。三是提升企業檔次,升級運營模式,利用金融危機、訂單減少的這段時間,研究由傳統OEM生產向ODM生產和OBM生產升級等。
跨國公司要為迎接“后金融危機時代”做好充分的準備,畢竟全球金融危機是要過去的。當前企業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要活下去,只有撐到下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到來之時而活下來的企業,才是真正抵御了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只有在金融危機期間提高了市場占有率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強者。
而最重要的是要借助金融危機的大背景,識別儲備、高效獲取并成功打造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和核心能力體系,這包括了企業自我調節以適應環境變化的應對能力、自我完善的變革能力、自我提升的成長能力、辨別需求的機會識別和把握能力等。這些能力才是形成企業未來強大競爭優勢的必備條件和前提基礎,也是可以協助企業在機會來臨之時瞬間爆發、一飛沖天的真正“利器”和無限能量。
二、政府的援救
包括采取提高出口退稅率、加快退稅效率,實施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短期措施。但是,政府的援助在考慮短期安排的同時,更應該具有中長期的戰略考量。中國經濟的穩定性與成長性都嚴重依賴于外貿出口。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市場的交易成本過高,市場被行政區劃人為地分割成了若干個區域性市場,企業國內貿易交易成本大于國際市場,企業不得不流向交易成本相對較低的國際市場。我國國內市場被地方保護主義分割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原材料、能源短缺引發的限制本地原材料外流行為;有實施市場封鎖。限制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行為;還有用行政命令阻撓對外地產品采購,對使用外地產品增設額外稅費,對過境商品濫收稅費,對外地商品設卡禁運,嚴禁上市公司在外地投資或者進行企業兼并。目前,我國的市場分割現象已經普遍到商品市場的分割、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和資本市場的分割,造成企業在國內從事跨區域貿易投資成本大大高于跨國貿易和投資的成本。
政府援救企業的中長期措施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建立國內的統一市場上,把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也作為中國啟動內需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打破地方市場分割局面,要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也要依靠法律手段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來加以推進,更要有組織來管理、懲治市場分割者??梢詤⒖紘H貿易仲裁機構和制止不正當競爭規定,研究設立我國跨地區的貿易仲裁機構,制定各地方政府對本地企業的扶持規范,禁止地區之間貿易往來的傾銷反傾銷、補貼反補貼行為。把降低國內貿易交易成本、培育一體化國內市場作為政府援救企業的中長期舉措,可以通過發展國內貿易,使自己的企業在世界發生金融危機而造成沒有國際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也能依靠國內的龐大市場來實現大規模生產。只有這樣,才真正有利于企業提升自身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三、逆勢而上
盡管世界何時能真正走出危機尚難確定,但一些企業卻認為現在真正是一個為未來播下種子的絕好機會,100大跨國公司中的確有逆勢飛揚的個案。如日本第五大貿易公司丸紅株式會社2008年共完成13樁并購交易,其中包括收購新加坡一家電力公司、智利一家銅礦和匹茲堡一家鋼鐵企業服務商。日前丸紅撥出了6,000億日圓用于2010年3月底前兩個財政年度的新項目投資。盡管全球經濟大幅下滑,但丸紅并不打算削減開支。丸紅的并購目標通常是在那些丸紅自己已有成熟業務的領域,比如能源、大宗商品、食品和機械設備等。同時,他們通常不會請銀行家去尋找潛在收購目標,而是通過已有業務關系發現機會。再比如雀巢公司、法國電力等歐洲跨國公司也呈現逆勢拓展的跡象。2008年雀巢集團不僅將美國最大嬰兒食品公司嘉寶公司整合進了雀巢嬰兒營養業務部,且戰略性地拓展了在中國的奶源基地(內蒙古額爾古納投建的新奶制品工廠正式投產,在中國的第二個研發中心將在北京正式成立),同時在中美兩大市場擴展了版圖。
四、“?!敝杏小皺C”
“危機”,“危”中有“機”,“?!迸c“機”總是相克相生。金融危機下屬于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哪里?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風險監管;金融危機;次貸危機
公允價值的確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產品,應根據交易價格來確立公允價值;第二層次:對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產品,應以同類產品在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或者采用有客觀參考價值支持的價值模型來確立;第三層次:針對第一、第二仍不能反映其價值的金融產品,應根據其具體情況和市場情況來確立。
現在,公允價值計量已經得到國際金融界的廣泛接受和應用,主要原因就是公允價值更具有信息相關性,它能夠及時、公正、透明地披露金融資產或負債的現金流入和潛在流出。金融監管機構也可以以此對市場進行風險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持市場的穩定有序發展。
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同時也存在著不足。首先它的假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定義中假設其所計量的金融產品存在一個可觀察到的、公開的活躍的市場。但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這種交易市場并不是總是存在的,大部分的資產都會由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不滿足這種要求,在這次金融危機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假設并不是永遠成立。其次,在估值方面它存在著一定的主觀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內控監督,這在第三層次最能得到體現。再次,公允價值計量無法有效對沖和熨平宏觀經濟波動較大的預期。公允價值計量往往會助長宏觀經濟景氣下的樂觀預期,增大經濟悲觀下的悲觀預期。一旦處理不當,由此產生的多米諾骨牌式效應很容易加劇金融市場的動蕩性。
自從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隨著房貸違約率的不斷上升,由房屋貸款衍生出來的資產抵押類證券,如MBS、CDOs的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金融機構不得不對其計提減值,進而導致市場穩定性不足,定價功能缺失,因此一些金融機構和銀行家認為此時采用公允價值導致金融機構造成虧損和資本充足率下降,而此時資本監管要求更為嚴格,進而促使金融機構加大資產拋售力度。市場失靈導致公允價值計量不再具有可靠性,還會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放大問題,引起社會恐慌,而社會恐慌進一步造成金融產品價格下降,從而產生顯著的順周期性效應。
針對這些情況,一些學者指出金融機構是想將公允價值會計作為其替罪羊,試圖轉移公眾視線,逃避其機構內部經營決策錯誤,次貸危機實質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機構追逐利益的貪婪而忽略了它蘊涵的巨大風險,引起長期被忽略的次貸產品風險的集中爆發。次貸產品設計復雜,很少有人能看懂,即使沒有根據公允價值準則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次貸產品的市場交易價格也照樣會下跌。而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信貸體系的無限擴張和信用衍生工具的過度應用以及市場監管的不力,跟公允價值計量更無直接關系。
盡管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計量飽受質疑。但事實上,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有時候確實會增加了金融機構浮虧的程度,比如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但我們也要看到在經濟運行良好的時候它也增加了金融機構浮盈,所以我們不能就此完全否決它的價值。我們承認在某種程度上公允價值對金融危機確實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絕對不是金融危機的根源,更不能因此否定公允價值計量。停止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決不能解決金融危機的問題,而目前也沒有比它更完美的計量方法。所以,與其不停的對其批判,不如積極的從現實角度完善它,進而使其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黃世忠.次貸危機引發的公允價值論戰[J].財會通訊,2008,(11).
[2]黃學敏.公允價值:理論內涵與準則運用[J].會計研究,2004,(6).
[3]田園. 基于美國金融危機的公允價值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9,(8).
哈佛教授羅格夫曾說:費解的金融產品、遲鈍的監管者、神經質的投資者。是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所包含的全部內容。而保險作為金融領域的重要一員,雖然沒有處在風暴的中心口,但世界最大保險公司AIG的遭遇,也讓業界人士感受到了徹骨的冰寒。危機之下,壽險業如何管理?風險怎樣管控?監管模式、投資方式、價值衡量體系、風險管理等方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端于2007年,在其后多米諾骨牌似的推動效應下,2008年9月份以后,迅速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隨著雷曼兄弟、美林、AIG等跨國金融機構相繼倒下,幾乎在短短一個月內,危機便迅速蔓延到歐洲、俄羅斯、拉美、亞洲等地區,而一些小型經濟體甚至已處于“國家破產”邊緣。沒有人清楚,在跨國金融機構中還有多少風險沒有引爆,也沒有人清楚,這場金融危機將怎樣改變全球的金融格局,更沒有人清楚這場金融危機還將持續多久才能收場。
在如此不利的國際金融經濟形勢下,作為重要金融領域組成部分的保險行業,應當對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教訓有深刻的認識,并以此來重新審視和調整保險行業的經營管理策略以及風險管理機制。
金融危機中的壽險業
這次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對各國金融業影響巨大。同時,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保險業務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并沒有受到大的沖擊。美國國際保險集團(AIG)瀕臨倒閉,主要是旗下衍生產品投資出現問題,其保險業務依然是健康和富有價值的:富通集團(Fortis)出現問題,重要誘因是收購荷蘭銀行,其保險業務也沒有出現虧損;一些專注于傳統保險主業的公司,比如紐約人壽(NewYork Life),其保險業務經營非常審慎,受到危機沖擊很小,標準普爾和惠譽兩家評級機構都在金融危機期間給予其最高財務評級。
但是并不能由此認為保險業的風險管理就優于銀行業及其他金融行業。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壽險產品的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金融危機風險的能力。壽險產品具有兩個主要特征,風險保障特征和金融產品特征。金融危機,特別是投資市場的波動對風險保障產品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同時,壽險產品易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的金融特征,又因多采用期繳保費的形式,可以通過分散現金流將短期投資波動在更長時間內給予熨平。
因此,即便不是在金融風暴的風口浪尖,作為社會經濟體和金融體系的一員,壽險業仍然需要特別關注此次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對國內外保險巨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挫敗更應引起特別的重視,對自身經營管理、資金運用等全方位的領域進行全面的風險分析和研究,從而明確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此次次貸危機對全球保險業造成巨大沖擊,世界最大保險公司AIG曝出750億美元的財務危機,瀕臨破產邊緣,通過分析它的危機來源,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主要的風險因素。首先,AIG危機的直接原因是流動性風險。AIG在陷入危機時,其償付能力是充足的。之所以需要美聯儲出手救助并接受實質性的清盤方案,直接原因是三大評級機構下調公司評級后,AIG需要為其高等級信用衍生產品CDS補充抵押品,導致公司陷入流動性危機,然而,AIG危機的根源在于定價風險。如果不是AIG對其信用衍生品的定價出現系統性錯誤,承保了大量高風險標的,但費率厘定過低,導致準備金提取嚴重不足和自留風險過大。承保標的大量出險,導致公司嚴重虧損或無錢可賠。
另外,投資風險也對AIG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的261億美元保險投資組合中有24%是RMBS,1,6的CDO以及5%的CMBS。前兩者都與次級貸款有很大的關聯。
國內保險業也深受其累:2007年11月底,中國平安以每股19歐元均價投資富通集團,至2008年10月3日,富通集團股價為5,4l歐元,而中國平安持有富通集團4,99%的股份,其投資已縮水70%以上,在2008年三季報中,中國平安對富通集團股票投資進行了157億元減值準備。
金融危機下的壽險業風險分析
(一)近年來我國保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
自從2002年規定費率市場化后,我國保險公司有了確定費率的主動權,能根據市場供求狀況、經營管理策略、業務風險程度、目標利潤高低等因素,自主確定每項業務的費率。從而,費率市場化引致的一系列風險成為了近年來保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
1 市場風險
費率市場化使各保險公司有了利用費率進行市場競爭的權利,費率競爭成為各保險公司擴大業務規模、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當費率競爭衍化成不顧風險、不計成本、違反價值規律、盲目降費的極端境地時,輕則破壞市場規律,引發無序競爭,重則降低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影響保險公司的健康發展。
2 定價風險
定價風險是指保險公司在厘訂保險費率時,因對保額損失率估算不準確,對責任準備金、未決賠款準備金及經營費用等影響費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的估算出現偏差而導致的風險。在費率嚴格管制的情況下,費率的厘訂一直是保險監管部門的事,保險公司只需在已有的費率基礎上測算和控制經營成本,有效防范承保、理賠風險,將賠付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即可獲得承保利潤,基本沒有建立起自身有效的費率厘訂機制。相關的精算學理論尤其是非壽險精算理論才剛剛引入國內,中資保險公司對保險產品定價需要考慮的因素、遵循的原則、依照的程序、定價的技術等都還研究不多、不透,加上費率厘訂模型中需要的大量歷史性、基礎性數據資料嚴重缺乏或失真,使得保險產品定價缺乏科學的依據。若定價過高,則可能喪失市場;而定價過低,又可能引發償付危機,因此,定價風險成為費率市場化后保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
3 解約風險或退保風險
解約或退保風險是指被保險人在費率變動中,利用《保險法》規定的權利提前中止保險合同引起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降低、責任準備金突然減少而產生的風險。當費率下降時,被保險人可能有兩種解約處理方式:一是提前中止保險合同,二是提前中止原有保險合同,然后按下調后的費率重新訂立保險合同。由于保險經營是以大數法則為數理基礎的,保險成本的估算、保額損失率(決定費率的重要指標)的準確測定都是基于大量的同類業務件數。如果解約過多,實際的保額損失率與預期的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偏差,使保險公司出現賠償基金不足的局面,原定經營目標的實現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費率市場化后,費率變動幅度越大,速度越快,保險公司面臨的解約或退保風險越大,經營的穩定性和效益性就越難以保證。
4 核保風險
費率市場化后,核保人員不僅要審核某項業務能否承保,還要決定該業務應以什么樣的承保條件(費率、責任范圍、免賠額等)承保。如果保險公司核保人員業
務素質不高,風險評估能力不強,其擬定的承保條件就可能與標的的實際風險不相匹配。特別是將大量較高風險的標的以較低的費率承保時,可能出現賠款支出大大超過保費收入,使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難以維持。
(二)金融危機下新增的主要風險
隨著國內保險業的發展,以及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的保險巨頭的教訓啟示,我們認為,國內壽險業所面臨的風險有變化的趨勢:
1 主要風險逐步由承保風險轉向投資風險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全球保險市場面臨的主要風險是承保風險和保險分支機構風險。1969-1998年間,美國共有638家保險公司破產,其中因承保風險而引致破產的公司占破產總量的41%;1990-1998年間法國破產保險公司中有45%是因外國母公司破產引致,27%是承保風險引致。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全球利率波動性加大和資本市場的振蕩加劇,國際保險業面臨的主要風險轉向投資風險。美國1996-200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投資風險占比為53%,承保風險占比下降為20%。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因該地區資產價格大幅下降而嚴重惡化,那些大量投資于亞洲股票、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保險公司更是明顯增加。
2 定價風險具有不斷變化的內涵
成熟的保險市場外部環境相對穩定,總體業務領域也是相對穩定的,這給定價風險帶來了相對穩定的內涵,但是即便如此,在成熟保險市場中業務領域仍然會不斷擴大,一些金融創新、業務創新帶來了新的定價風險,比如導致AIG被接管的主要問題是公司出售的信用違約互換,從而搞垮了AIG帝國。
我國保險市場發展還不成熟,外部環境變化較快,保險業的發展就是不斷將各種社會風險納入自身風險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業務領域和業務創新必然會發生迅速的變化,相當一部分業務在嘗試之中,還有一部分業務沒有開始做,因此,在整個保險業風險池中,風險的結構是在不停變化的。如果不能隨時審視和把握定價風險的內涵變化,將難以有效規避此類風險。
3 銷售誤導風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
在經濟高速增長、市場投資回報率較高的階段,容易發生銷售誤導風險,一方面,保險銷售人員容易夸大投資型保險產品的收益率和低風險率;另一方面,客戶容易高估自己風險的承受能力,同時低估了產品的風險;另外從監管機構、媒體到保險公司,都有一定的責任,是共同推動的結果,當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發現投資型產品的收益遠不如預期甚至出現虧損,從而導致了大量退保的發生,對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期間的困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
4 償付能力不足風險
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之一就是高負債率,高杠桿化,所以一方面在推動投資型產品的時候要控制規模,規模和資本約束、償付能力有關;第二方面,要控制資產、負債的配比,風險程度、期限等結構上要對應;第三方面,要提取充足的準備金。由此才能保證保險公司有足夠的償付能力。
5 新的利差損風險
新的利差損風險源于央行自去年10月份以來的連續降息,目前存款利率已經低于壽險預定利率的上限2.5%,而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受金融危機影響大大降低,從而使得保險公司的利差可能被壓到相當低的水平,甚至出現虧損。
壽險業的應對措施
(一)結構調整、回歸主業
面對金融危機,結合國內壽險業的現狀,我認為戰略上的應對之策是:結構調整,回歸主業。著眼于長遠發展、抓住機遇、化危為機,短期變長期,躉繳變期繳,加大風險保障成分,適當弱化保險產品的投資特征,回歸到保險風險保障的主業上來,逐漸使內含價值高、抵御金融危機風險能力強、業務穩定性好的長期期繳保障型壽險產品成為業務主流。2009年就是保險業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
(二)全面風險管理機制的建立
是要把風險管理變成制度,變成公司的文化,變成整個公司內部所有環節應該被遵守的基本原則,建立風險識別、分析、應對、改進的良性循環,在風險管理的范圍上要全面,包括內部風險、外部風險、宏觀層面的風險、微觀層面的風險、傳統風險和創新領域風險。
(三)資產負債匹配抵抗誘惑
通過這次金融風暴應在整個行業經營模式方面反思和調整。最近十幾年保險業是快速發展的階段。現在依靠規模、粗放式的盈利模式受到巨大挑戰,應回歸到資產和負債匹配的精細管理模式上來,在經營模式上也必須回到以負債的結構方式和期限、收益水平來決定資產和產品的策略及競爭策略,資本市場不能支撐這樣高回報的話,產品、營銷和整個經營策略就應做調整,必須確保管理的資產不涉及任何不必要的風險,承諾可承諾的范圍,不能承諾不能實現的收益。
(四)銷售過程的風險規避
作為微觀層面,必須確保銷售產品的方法是健康的,以免加劇危機階段的困境。最好的辦法是給市場和營銷人員提供更多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推銷產品按照客戶的需要才能長久受益。如果一味追求高傭金,結果反而使客戶因你的逐利性離你而去,引起的“退?!憋L潮只能使營銷員和公司一起“雙輸”。此外,保監會、行業協會、保險公司應一起共同努力提高銷售隊伍的培訓,文件的透明度、保險計劃書與利益演示表的標準化來幫助教育客戶在簽署合同的時候做出正確的決定。
(五)風險預算機制的建立
現在有很多創新產品是靠高激勵推動做創新。這些激勵中考慮比較多的是獎勵,而在風險約束和懲罰方面沒有相應措施。巴黎銀行的倒閉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操作的人員和背后管理者有共同的刺激因素,所以,在具體管理或考核中,應引入風險預算理念。投資本身是雙向的,有收益也有風險,把能夠承受的風險的最大值計算出來。
(六)外部監管環境完善
關鍵詞:金融危機;建筑企業;管理
金融危機環境下建筑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建筑企業中很多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想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保持核心競爭力,就必須不斷進行創新管理方式,為建筑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筑業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3%~10%,是不可替代性的成分。建筑業可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解決人民住房問題;建筑業不僅能夠改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外在風貌,更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在的文化歷史內涵,是精神高度的外化表現,是塑造國家或地區形象離不開的重要產業,它代表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改善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人民安居樂業,從而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金融微環境下的建筑業
(一)海外業務受到沖擊
國際金融危機向經濟領域的蔓延使建筑業發展受到極大沖擊,一些境外的工程由于嚴重的資金短缺,往往通過壓縮投資規模甚至緩建、停建等方式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海外業務受到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對我國建筑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產生嚴重制約作用。
(二)國內建筑業資金緊張問題加劇
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一落千丈,市場景氣度嚴重下滑,房地產房屋土建工程愈發萎靡不振,失去原有活力。房屋土建工程作為房地產業主要的產值來源,它的萎縮勢必會為我國建筑業帶來嚴重的發展壓力,主要經營土建工程的企業面臨生存危機。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帶來資金短缺問題,我國建筑業,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業融資越來越困難,使相關建筑項目的進展受到資金阻撓,很難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形成惡性循環,建筑業面臨嚴重的資金困境。另外,國內許多有外商投資項目能夠為我國建筑企業帶來不小的收益,但是全球金融危機下各國在經濟發展中都吃了不少苦頭,因此,我國建筑業的外商投資有了很大程度的壓縮,建筑業的發展越發困難。
(三)外幣資產風險不斷加大
金融危機會引發匯率的震蕩,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外匯市場中流通量較大的貨幣對人民幣的貶值達到20%左右,且各國為了促進國內消費緩沖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開始減少存款準備金的比率,我國海外建筑業的經濟收益和資金在無形中縮水嚴重,加之金融危機下的國際市場的不穩定性,我國很難掌控海外投資的市場動態,匯兌損失風險增加,建筑業的效益大打折扣。
(四)建筑企業管理難度增加
許多建筑企業受我國基本建設投資增加、投資規模擴大的鼓勵,在經營中不斷進行規模擴張,企業管理效率本身存在滯后性,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發展難度急劇增長、投資風險不斷強化、經濟效益日益下降,都為企業管理帶來很大壓力。
三、金融危機環境下的建筑企業管理創新
(一)管理觀念的創新是建筑企業管理創新的前提
建筑企業管理的創新應在管理觀念創新的前提下進行。建筑企業的管理者要樹立起創新理念,認識到企業管理的基本保障是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擺脫金融危機束縛的最重要最有力的依靠。企業關注人才的招聘和培訓,將知識管理理念落實在實處,將傳統的管理者隊伍轉變為一個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強、具有較高行業敏銳度、人際網絡清晰且穩固的綜合素質雄厚的管理者團隊。另外企業管理者要時刻觀察國內國際建筑市場動態,實現企業的與時俱進,在適應市場的基礎上實現建筑企業的現代化,提高企業競爭實力和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實現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結合。管理創新能夠保持企業內部的活力和實力,但是要想在建筑市場中樹立不可替代的地位離不開技術的創新。在管理創新的基礎上領導技術創新,金融危機對建筑企業的要求更高,企業現代化的實現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先進生產技術的使用能夠使企業在競爭中獲得主動權。
(二)建筑企業加強風險管理
面對建筑市場不景氣的局面,建筑企業應根據企業的定價結構和項目實際將可能產生的風險和成本盡早的轉嫁出去,減少企業在接下來的項目進程中可能的金融風險隱患,可以很好地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企業可以通過合同條款、匯率和利率等風險管理手段進行風險管理。常見的風險管理工具有即期外匯合約、掉期期權等。也可以通過與銀行簽訂利率掉期合約規避利率變動帶來的可能性風險,建筑企業進行財務風險防預防可通過加強資金預算、壓縮銀行賬戶等方式進行。面對國際匯率的變動企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觀察力,放長眼光,審慎投資,在項目實施中加強監控力度,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
四、總結
總之,建筑企業管理創新是加強應對金融危機和規避風險能力,保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企業進行管理創新應從管理觀念和技術創新入手,加強風險管理,在與時俱進的理念指導下進行企業管理方式的創新,有效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
作者:劉文濤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管科學院
參考文獻:
[1]鐘洪民.試論金融危機下我國中小企業管理方式創新[J].商業文化,2012(10):77-78.
[2]鄧艷.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管理創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2(07):32-33.
關鍵詞:金融危機;工程造價咨詢業;完善對策
2008年,源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時至今日仍無人可預見何時結束。此次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經濟損失究竟有多少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很肯定的是,此次金融危機對全球工程造價咨詢業以及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國內工程造價咨詢企業必須密切關注此次金融危機,并能夠不斷調整其發展戰略,確保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能夠順利渡過此次金融危機并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和全球經濟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國內工程建筑業造成很大的沖擊,工程造價咨詢業在這個過程中深受影響。
1 工程造價咨詢業內涵界定
工程造價咨詢業就是為政府部門、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和建設單位所提供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經濟評價、投資估算、工程招標標底、工程概算、預算、工程結算、工程竣工決算、投標報價的編制和審核,它是對工程造價進行監控并提供有關工程造價信息資料等相關專業的技術服務,工程造價咨詢業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誕生的,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在逐漸發展。
2 金融危機對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阻礙,其主要沖擊表現在國內市場增長放緩。
現階段,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客戶群體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居民客戶,其工程造價咨詢需求主要體現在家庭、社區、超市、商場以及民用消費領域的賓館酒店等建筑工程的造價咨詢,這在我國整個工程造價咨詢業務中所占的比重較?。坏诙惪蛻羰切袠I客戶,如建筑公司的工程造價咨詢,這是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主要客戶群體;第三類客戶是政府,其需求主要體現在政府重大工程的造價咨詢需求,這也是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主要客戶群體之一。
從居民客戶群體而言,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逐漸走入發展緩慢期,失業人數大量上升,居民收入減少,居民消費支出逐漸降低,造成消費需求彈性較大的工程造價咨詢需求也大大萎縮。從行業用戶角度而言,金融危機造成國內整個建筑業的盈利能力下降,部分建筑公司甚至出現虧損的現象,致使建筑行業在各個方面的支出大幅度減少,在工程造價咨詢業方面的投資降低,導致工程造價咨詢需求減少;從政府客戶群體而言,我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復蘇,雖然加大對電力、交通、水利、新能源等基礎設施以及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投入,但是這些對國內工程造價咨詢業的直接拉動效果并不是十分明顯。
總體而言,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在金融危機中受到很大沖擊,并且這種沖擊還將長期存在,許多工程造價咨詢公司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采取了惡性競爭方式,更加劇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發展困境,如果順利渡過此次金融危機,并使其獲得持續發展,是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在現階段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發展對策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為避免惡性競爭,促使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完善:
1 加強對工程造價咨詢業的監督和引導
為促使我國造價咨詢業能夠加強行業自律,并避免行業惡性競爭,引導工程造價咨詢業的良性發展,促使工程造價咨詢公司在咨詢工作、規范收費制度、規范咨詢范圍、規范咨詢合同等四項以及其它方面能夠遵守行業公約,政府需要成立專業行業協會,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不斷加強對造價咨詢公司日常經營行為進行監督和引導,特別是在造價咨詢公司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和上崗資質是否完備等方面進行監督,要按照優勝劣汰原則,建立正常的行業退出和淘汰機制,對不能適應行業發展的造價咨詢公司進行引退,從而為行業的正常發展提供良好競爭環境。
2 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
行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意義在于,它能夠為行業的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優勢,它是一個行業在與其它行業進行的競爭中,比其它行業擁有更為優勢的關鍵資源,特殊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其它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不可移植的特征。如果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在與其它行業在市場上進行競爭的時候,擁有核心競爭力,而其它競爭對手沒有與之相抗衡的能力,并且這種核心競爭力的模仿成本過大,那么,工程造價咨詢業在金融危機中將能夠抓住發展機遇,獲得持久健康發展活力,因此,我國造價工程咨詢業一定要在其獨有的服務方式和特殊的計算程序或方法上面進行創新和發展,從而獲取行業核心競爭力。
3 加強對工程造價咨詢人才的培養
我國工程造價咨詢業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在于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針對我國目前工程造價咨詢業中的較高層次注冊造價工程師人員比重較小,資質好和技術水平高的工程造價咨詢企業少的現狀,我們更應該致力于現有的工程造價咨詢業人員的培養[2j。
因此,我們應該有持續地、有步驟組織工程造價咨詢業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從而培養出一批精通工程造價操作理論和業務技術綜合能力較強的創新型人才,并要在控制工程造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面做出努力,從而最終增強工程造價行業的整體競爭實力,并能夠走出國門,向國外市場發展。
推薦指數:
定價:68.00元
推薦人:張志元
推薦理由:
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貨幣創造和金融業的發展功不可沒。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進而引致全球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金融在未來的幾十年應該如何發展,如何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未來世界的金融將會呈現出何種發展趨勢?本書給我們勾勒出一個未來金融的愿景!
作者認為,全球各國的財政部門、銀行、保險業以及社會福利機關將出現結構性的革命。新興國家如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將在這波洗牌之中填補空缺,占據有利的位置;未來歐美的銀行與保險業將會被中東與亞洲地區的政府債券入主;高科技以及21世紀的新產業也將與傳統金融產業一起流動!全球化競技場,人口結構巨大變化,互相聯動的社會,道德倫理復蘇、重視健康和幸福,這四大趨勢將造就21世紀金融新未來。
舉例來說,Google會申請銀行執照,而SONY則開始承攬經營保險行業。歐美將從全球金融領航者的寶座退下,忙著應對人口老化、拯救道德文化等問題。世界的金融藍圖將不再壁壘分明,國界、種族等對金融的影響都將逐漸變小或淡去,出現全新的金融思維和邏輯。
本書是兩位具有不同背景的作者思想的結晶。埃迪耶德?巴卡斯(AdjiedjBakas)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未來學家、作家和演說家,主要研究社會、文化、經濟、技術以及宗教方面的發展趨勢,將這些學術理論加以詮釋并引入到企業。另一位作者羅格?佩弗雷里(RogerPeverelli)則是一位營銷創意專家,任職于業界領先的營銷和咨詢公司VODW,主要向世界各地的銀行、保險公司及養老基金提供咨詢服務,關注的是股票和資本市場。本書集合兩個人的研究成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運用新穎的綜合學科研究方法,向讀者揭示了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同時,作者又把這些趨勢放到歷史的層面進行分析和考量,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本書之所以通俗易懂、引人入勝,主要歸因于它把歷史、趨勢、技術方案和很多業界人士有價值的貢獻融合在一起,并且把這些內容與本行業外部的信息和發展趨勢聯系在一起,這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