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材的具體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部分人認為改革之后的新教材雖然知識結構覆蓋面比較廣,但是知識的容量卻不如以前。如果將地理教材比喻成大海,那么閱讀材料就是這大海中的小島,雖然,“大?!迸c“小島”看起來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可實質上卻有絲絲縷縷的聯系。
從閱讀材料的內容上看,多是學生在生活中不曾涉及過的,具有新鮮感,所以很容易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高中地理新教材編者的出發點來看,閱讀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勵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這對于面臨高考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不可否認,高中地理教材正文是地理知識的整體骨架,是學生在腦海中構成地理知識框架的參照物,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其地位不可被顛覆。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正文的重要性,而忽視了閱讀材料自身潛在的價值。
有些學者認為:“既然閱讀材料不作為學生成績考核的內容,那么就沒必要占用課堂的時間,讓同學課后閱讀不是更好?!比绻勒掌渌f的來實行的話,學生必定在潛意識里排斥這些閱讀材
料。他們會認為教材上這些材料閱讀是一種擺設、一種花架子,從而導致這些“地理知識精髓”虛擲于地,豈不遺憾?其實,在地理教材中,閱讀材料是對正文系統化知識的具體論證及分析,在拓寬學生地理知識面的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教材正文知識的理解、掌握。
二、高中地理閱讀材料的教學策略分析
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對于不同類別的閱讀材料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割裂事情的本質,要依據其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下面就針對高中地理閱讀材料來具體分析其教學策略。
1.聯系正文,取其精華
閱讀材料與正文的關系密不可分,它可以作為正文的典型資料,在教學中可起到輔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閱讀材料的教學中要有所偏重,使其向教材正文靠攏,充分發揮其作為輔助資料的功能。具體一點說,就是要求教師針對教材的知識結構,有目的地對閱讀材料進行提煉,然后,引導學生更好地吸納知識。
2.分工閱讀,滿足所需
我們常說“大自然中的每一片樹葉都有各自的脈搏”,對于學生的稟性、愛好來說也是如此,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材料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遵照每一個同學自身發展的特點,建立起選擇性、多樣性于一體的高中地理課程,從而使他們的特長不斷趨于完善,更自信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作為材料,它對學生眼界的開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智力的發展尤為重要??墒?,這些材料涉及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甚遠,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補充一些新的材料來加以說明。
高中地理教材的理論性比較強,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朵被抽干了汁液的花,少了些許婀娜,卻多了幾分枯槁。這就使得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減半,教師空泛的講解,也往往會使教學事倍功半。這就需要我們將目光轉移到閱讀材料上,閱讀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血肉,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活實際;實踐活動;創新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學生已有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索地球奧秘,揭開日常生活現象的神秘面紗,讓學生了解氣候變化、地表形態、自然災害等內容,它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隨著我國教育理論的發展和進步,新課標提出了“學習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這既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又符合地理學科的特點,使理論結合實際,真正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
一、教材知識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相結合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只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將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程度,難以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其中,并與教材知識相結合,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將生活現象和教材知識相結合,需要注意幾個基本要點;第一,教師本身應該對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具備足夠的認識,能夠深入、細致、準確地剖析生活現象中蘊含的地理知識,使學生對其能夠形成深刻的認識。第二,教師需對教材知識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試重點的相關知識,教師更應深入分析歷年高考試題的出題趨勢,對教材知識進行拆解和重組,使其與生活現象形成統一。第三,結合教材知識和生活現象,既可以把生活現象作為載體,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識,也可以把教材知識作為脈絡,用生活現象充實教材知識。
二、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學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環境。此外,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地理學習效果。組織課外實踐活動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進行:首先,應合理選擇實踐項目。實踐項目的選擇既要切合教學的重點,又要切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其次,合理設計實踐方案。實踐活動在正式展開之前應設計完善的方案,以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展開。設計方案需根據對應的實踐項目、人員組織、實踐重點等環節進行。最后,做好實踐活動的管理工作。實踐活動的意義在于通過實際環境展_地理知識的教學,因此,教師應做好實踐活動的管理,確保學生能夠完全融入實踐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轉”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對地球自轉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地球自轉現象的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調查,憑借調查所得到的各類現象,對地球自轉的知識進一步了解。比如晝夜更替、地區時差、物體偏移等現象都是地球自轉引起的。
三、地理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地理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教材知識,不能把學生培養成死記硬背的應試型學生,而應多給學生提供發言、思考的機會,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課程中,看圖能力是每名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一種能力,教師應教授學生看圖的重點、技巧,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學的地理知識解釋地圖。
例如,在教“中國地形分布”內容時,教師應充分利用中國地形圖,幫助學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識,在做題時或在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實際的地形圖,可以讓學生清晰、直觀地認識到三大階梯的分界線以及其分界線所穿越的地區;還可以讓學生對我國地形的分布規律形成一定認識,如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規律。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利用地形圖引導學生發言、思考問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地理教學的活動中,以此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四、突出高中地理學科特點
高中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地理學科仍具有一些獨有的特點,如地域性、綜合性、實用性。高中地理知識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國地理。從整體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發展規律,可以普遍適用于各個方面;但從細處分,不同地域環境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地理特點,這時就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要重點分析其差異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聯系實際,突出相關地理知識的特點,以此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亞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鐵礦儲量巨大,產量連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時,澳大利亞也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其對應特點就是養羊業十分發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聯系實際,突出這些特點。
一、教學中要圍繞地理課的內容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在地理課標中,有很多教學目標都要求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知識點。例如在初一、初二的區域地理部分,都是在講述某個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點。對于學生來說,看到萬花筒似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特點,根本不知道如何理出頭緒,更不用說歸納了,為把學習地理的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具備分析、歸納地理特點的能力,在最初學生接觸區域地理這部分內容時,通過下面幾個步驟,給學生上了這樣一節區域地理學習方法課:
1、導入新課時,先出示知識框架,告訴學生地理特點中所包含的內容:
地理特點:自然地理、(位置范圍、地形地勢、氣候、河流、資源等等)
人文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歷史、工業、農業、交通、旅游等)
2、根據上面的知識框架,理清教材編排的程序,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認識教材是怎樣先自然、后人文,自然和人文地理部分又是如何利用圖片和位置內容體現所包含的要素內容,從而讓學生對整冊書的知識體系有一個總體印象,為歸納總結本書的知識體系奠定基礎。
3、結合教材的某個知識點,對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中所包含的主要要素進行歸納和分析。例如對位置和范圍這一方面進行分析時,抓住亞洲的位置進行具體分析,得出一個國家和地區位置,同時圍繞經緯度、海陸位置相對位置等方面進行分析,總之范圍應從包含的國家、地區、邊界等來考慮。
二、幫助學生利用地圖尋找地理學習的竅門
地理是一門區域性極強的學科,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而空間思維能力的提高,就離不開對地圖的學習,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就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充分利用地圖的好習慣。1、教師要盡量做到每節課都能繪制準確的版圖,版畫,以地理學科的扎實基本功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繪制簡單的地圖的興趣和欲望。把復雜的文中內容盡可能轉化成簡單的圖畫,把具體的地點落實在圖上,引導學生去讀圖,析圖、歸納問題,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利用地圖的好處。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圖像和各種各樣的統計圖表,引導學生去分析、歸納地理問題。3、指導學生讀圖的同時進行分析。學生通過閱讀不同的種類地圖,找出圖中主要地理事物,并幫助學生解決圖中“有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同時分析各地理事物間的聯系,深入了解地圖的含義及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4、指導學生繪圖。把繪圖技巧教給學生,讓學生多練習,并通過繪圖、填充圖冊、勾畫簡單的地理輪廓,養成繪圖的習慣。5、指導學生利用地圖記憶知識點。通過利用空白圖按要求進行填圖,把教材中的文字內容轉化成圖像內容,并創設心理地圖去記憶知識點,這樣就可以把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具體的文字內容形象化,對學生的空間思維的能力提高大有好處。
三、結合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學習地理,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關鍵詞】創新素質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
地理科學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能激起學生質疑、探究、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只要教學方法科學就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說明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科學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超越自我、勇于創新的品格。以下是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幾點構建策略。
1 激發和培養創新意識
1.1 構建師生情感共鳴的和諧性的教學情境。如果在課堂上充滿“和諧的情感、心靈的溝通”,那么學生也就能夠感受有趣的課堂,能夠感受教師的關愛,學生也就會產生尊師情感和愛學的熱情。如果能達到這一點,地理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會得到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得到激發。例如,在學習“亞馬孫熱帶雨林開發和保護”、“日照圖、氣候、洋流”思維難度大抽象的內容教學時,地理教師需要構建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改變“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與同學、老師不同的意見,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寬容對待學生的幼稚和錯誤,耐心回答學生的提問,提倡使用鼓勵和激勵學生的語句,禁用有損學生人格的語言。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教師應該用理解的微笑、耐心的態度來化解學生的焦慮;當學生破解難題時,教師應該用嘉獎的眼神、真心的祝賀來煥發學生上進的動力。
1.2 構建學生質疑析疑的問題性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應該緊緊圍繞地理問題的解決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問題的思考、問題的質疑、問題的討論、問題的探究中來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例如,“土壤”部分,這部分內容是地理學科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可圍繞土壤的組成一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等組成成分,引導學生生動地質疑和析疑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成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是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在這種遞進形式的提問與學生的質疑和析疑過程中,在這種圍繞問題的解決的學習方式下,學生對氣候知識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也就能夠得到培養和訓練,創新意識也得到提高。
1.3 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開啟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及時地抓住認知興趣這個時機,向學生提問學習地理科學對學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現地理科學知識的魅力,同時注意激發學生對學習過程本身的教學內容的興趣,努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巧妙運用具體的激趣方法。
2 挖掘教材,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關于運用自己已有知識分析研究,面臨的事物或問題,從而找到創造性的解釋,或者解決這些問題的思維。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科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情境,加強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1 重視求異思維的訓練。求異思維就是根據一定的思維另辟蹊徑,大膽假設,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標新立異的思維活動,它是創造發明的動力。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的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地理教材中,可作為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素材很多。
2.2 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堅信自己的探究能力,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探究,產生盡可能多、新獨特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解決世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何開采月球上的礦產資源”?等,通過這類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十分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
3 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且是多種能力構成的一種綜合能力。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中,摒棄被動接受式學習,避免死記硬背和機械性訓練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積極挖掘教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樂于探究,在探究和質疑、討論、交流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3.1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獨立中思考,在探索中創新。在地理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充分思考和探討的時空,才有可能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思考,教學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例:農業區位因素分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時,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案例,明確農業區位選擇的目的;第二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客觀掌握農業區位方法;第三步,剖析案例,明確農業生產的影響因素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第四步,結合具體例子,讓學生充分理解區位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第五步,結合典型試題,讓學生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并從中熟悉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農業區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允許學生與自己爭論,構建學生自主參與的體驗性教學情境,學生就容易養成科學的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
3.2 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互動學習、討論創新。由于每個學生發展水平,思維類型、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等差異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通過小組的討論、傾聽在交流中準確理解他人的觀點,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時又可以通過自己分析、判斷、處理相關地理信息,主動探索地理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發現或見解,從而激發學生的靈感,想象和思維的潛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傊?,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是時代賦予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廣大的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必須著眼未來,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情境,采用新觀點、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努力培養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立新《中學地理參考》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地理;應用研究
在引導高中生學習地理知識時,教師一定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探究式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地理教學變得多樣化、多元化。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高中在地理教學中存在著錯誤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教師們沒有認識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一味的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久而久之必定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高中地理教學效率。對此,相關教師一定要對探究式教學有所認識,明確地認識到探究式教學的優勢與作用,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充分運用該種教學體系。
一、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地理屬于偏理性的科目,其中會涉及到計算等內容。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必定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如今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性,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總是處于被動狀態。如果長期下去,必定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失去興趣的學生自然會對地理學科望而卻步。很多學生認為地理知識需要記憶和背誦很多內容,所以總是懷有厭倦的情緒,對地理沒有任何興趣,為了解決學生的興趣問題,教師完全可以將地理課設置成一種趣味性的課堂,將地理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地理文化隨處可見。2.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方式。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師通常會以書本為依據來開展教學,很少會涉及課外的內容。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束縛,思想會固步自封。這種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并不適用于現代化的教學體系。如今社會需要創新式人才,企業需要多元化人才。所以教師要注重創新式的教學理念,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打破傳統式地理教學模式迫在眉睫。3.地理學科本身存在的問題。地理教學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與其他的科目相比,地理學科存在著抽象的特點。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就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不能枯燥地講解知識點,這樣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教師要懂得巧妙地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內容,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感受到地理教學特有的魅力。將生活與地理教學建立密切聯系,讓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法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時事熱點材料;應用研究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材不能被當做教學的“圣經”。我們生活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固守一本地理教材進行死板地、機械地教學變得不合時宜。而時事熱點材料時代性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當與時俱進,積極引入時事熱點材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一、時事熱點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意義
(一)課前導入時事熱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導入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在這幾分鐘的時間中,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教師導入語如果平淡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激發不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不了學生參與新課的熱情。這堂課也將平淡無味,效果欠佳。因此,教師應當在這段時間迅速創設教學情境,以生動形象的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為這一節課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時事材料具有真實可信、形象具體、時代性強、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優點,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時事熱點材料的優勢進行恰當導入,能迅速引領學生帶著好奇心和興趣參與課堂。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選修六第三章《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一節時,為調動學生的對自然資源學習的興趣,可以引入2014年4月22日的“世界氣球日”這個熱點。教師可以這樣導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為了慶賀地球母親的生日,國際和國內都對此作出了重大宣傳,相信同學們打開電視一定有所目睹。同學們注意到今年,201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了嗎?那就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為了慶賀地球母親的節日,我們是不是也要和全世界人民一起了解與學習今年的節日主題――國土資源呢?好,讓我們緊跟時代潮流,一起走進第三章《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一節。”
(二)課堂教學中探究時事熱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地理這門學科具有抽象性、時空跨越性等特點,對于文科生來說,要深入理解具有一定難度。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選修2關于《海洋概述》《海岸與海底地形》兩個章節時,高中生由于活動范圍的局限性、居住環境的限制,他們可能從未見過大海,也就很難理解關于海洋的復雜知識。教師在講授這一章時,可以以2014年韓國發生的令人悲痛的“4?16客輪沉沒事故”為知識背景,結合課本知識和新聞的信息分析海洋的相關知識與這一起客輪沉沒事故發生的原因。除此之外,這種方式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同學們產生同情客船乘客的感情。
(三)課后練習時事熱點,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為學生減負。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時,往往是安排地理練習冊的內容。這些內容枯燥、知識性強、理論性強,因此學生雖然經過練習,但學習效果不佳,往往停留在理論知識的階段,不能舉一反三,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地理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與人們息息相關,學生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不是機械地掌握純理論知識,而是應當學以致用,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做到舉一反三。因此在練習題的設置上,教師也應當選取與生活聯系密切的時事熱點,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設置練習題時,可以與2014年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密切結合。如,在最近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三集《時節》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南北地理環境差異極大,“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是真實寫照,那么請問從塞北到江南地域分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再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南方美麗的梯田和水稻種植的過程,那么請問關于長江三角洲農業生產活動,你了解哪些?這種利用熱點材料布置習題的方式容易調動興趣,理論聯系實際。
二、進一步提高利于時事熱點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措施
(一)增強學生關心時事熱點的意識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時事熱點的引入課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奇心,但這個過程的順利開展要以學生了解并熟悉時事熱點為前提。學生本身并不了解相關新聞,這種引入起不到讓學生積極配合參與課堂的效果,學生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熱點的意識,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了解時事熱點,在課堂中能緊跟教師思路。另外,久而久之,學生還能養成自己在熱點中發現問題的習慣,自覺主動地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這樣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二)提高教師利用時事熱點教學的能力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導,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學生的作用。時事熱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當培養關心時事熱點的意識,這為活躍課堂、豐富課堂內容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教師應當培養自己篩選時事熱點的能力,選擇有針對性地、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時事熱點材料,使其真正有效地服務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師要全方位運用時事熱點,如課前導入熱點,激發學習興趣;課堂探析中導入,使學生理解教材知識;在課后安排練習作業時導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結語: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時事熱點材料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大有裨益。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課前導入、課堂探析、課后練習都要恰到好處地運用時事熱點材料,調動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因此,學生要培養關注時事熱點的意識,教師要增強利用時事熱點進行教學的能力,使時事熱點材料真正服務于高中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一、學科教材分析處理
【誤區】 ①教材處理只重視基本知識,不重視情感態度;②教材處理只重視知識再現,不重視能力培養;③教材處理只重視“課本死記”,不重視“現實活用”。
【對策】 ①要把握德育滲透點。地理學科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主題,如愛國主義教育、審美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等主題,是實施德育的好載體。在處理教材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挖掘德育素材,授課時才能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靈活滲透。如在學習“內蒙古草原沙漠化”時,聽著低沉優美的馬頭琴聲,看著清清的河水、肥美的綠草、潔白的羊群,隨著滿懷激情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歌朗誦,學生跟著陶醉了。這時,教師再展示內蒙古草原嚴重沙漠化的圖片,請學生分析出現嚴重沙漠化的原因。學生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不但獲得知識,而且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撼,從而喚起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和責任感。②要把握能力生長點。新課程標準不僅提出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而且提出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在處理教材時,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科能力的生長點,促進學生的能力提高與智力發展。如在“植被對水土保持的作用”教學中,采用模擬實驗――同量同速的水沖刷兩杯同質沙土(一杯沙土表層覆蓋草皮,一杯沙土表層不覆蓋草皮)。讓學生留心觀察,親身體驗,不但能使學生認識到植被覆蓋條件影響水土保持,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與觀察能力。③要把握現實連接點。地理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處理教材時,教師只有最大限度地連接現實,才能讓學生把知識學“活”,適應現代教育強調培養創新意識的要求。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關注人類所面臨的人口、糧食、資源、環境污染、能源等全球性問題時,要結合所學知識原理,從理論上大膽探討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引導學生分析各種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課堂教學提問設計
【誤區】 ①滿堂提問,數量過多,學生感到疲倦;②突然提問,一步到位,學生感到無助;③平淡提問,平鋪直敘,學生感到無趣。
【對策】 ①設計的問題要精心構思,體現教學重難點,反映課標對教學的要求。如在“海水表層鹽度的分布規律”教學中,結合海水表層鹽度分布圖,可設計如下問題:“比較赤道附近、南北回歸線附近和南北緯60°附近的海域鹽度有何不同?為什么?”“總結歸納影響海水鹽度高低的因素,具體分析紅海鹽度最高(波羅的海鹽度最低)的原因?!雹谠O計的問題要有寬度、難度和梯度,逐步接近“最近發展區”。如在“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中,結合地震波傳播速度圖,設計有一定難度和梯度的問題鏈:“比較同一深度,兩類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異?!薄皟深惖卣鸩ǖ牟ㄋ僭谀男┥疃劝l生突然的變化?根據這些變化如何劃分地球的內部圈層?”“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推測各圈層的物質狀態可能是什么,并說出判斷依據?!雹墼O計的問題要力爭開放、新穎,帶給學生意外的驚喜。如在“農業區位選擇”教學中,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假設你是太倉市農業局局長,如何調整本地農業生產的結構和布局?為什么?”
三、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誤區】 ①情境形式化,不考慮創設情境的有效性,違背了情境創設的真正意圖;②情境泛濫化,不考慮主次進行“情境轟炸”,失去了思維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③情境贗偽化,不考慮內容是否符合基本事實,失去了學習情境的真實性。
【對策】 ①要避免創設與學習任務不相符的情境。只有那些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完成教學目標的情境,才是課堂教學迫切需要的“敲門磚”。如在“暖寒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中,創設“趣”境:“在南美洲西北部赤道附近有一個神奇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這是一個干燥涼爽、植物稀少的地方,奇特的是這里棲息著成群的企鵝、海豹等南極海域的動物?!边@樣一講“故事”,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狀態。②情境創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知識的重點處和疑難處,設計一個或幾個具有啟發性與挑戰性的教學情境尤其重要。如用“房價貴、買房熱”的材料創設“選房購房”情境,學習居住區的區位、布局及環境;用“神七”發射成功的材料創設“宇宙探索”情境,學習宇宙資源開發及宇宙垃圾處理的相關知識;用“汶川大地震”的相關事例創設“地質災害”情境,學習地震成因、震級、烈度及分布。③情境創設要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資源”,讓學
生將學習內容與自身經驗建立聯系,使真實可靠的情境成為學生感知的思維對象,使學生處于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如在“季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并運用海陸熱容量不同的地理知識,可創設要求學生排除“生活經驗”干擾的學習情境:“冬季早晨,太倉地區河流湖泊上空的白色霧氣是‘冷氣’還是‘熱氣’,為什么?”
四、課堂學習小組分組
【誤區】 ①隨意分組,不注重小組成員搭配的合理性;②合作小組內部成員的職責不明確;③“座位編排”不等于“形式”等。
【對策】 ①確定編組原則,注意組內人數為4人或6人;注意組員要包括好、中、差三類,以實現公平競爭;注意組員性別與學習能力的合理搭配,促進優勢互補和全面發展;注意把平日要好的學生分開,防止組內出現小團體的現象;注意把平日性格較孤僻的學生,盡可能分配在關系融洽的小組,為其創造一個相對和諧的學習環境。②明確角色分工,保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組長――學習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引導小組活動,確保指定任務按時完成;主持人――激勵各組員積極參與活動,要求小組成員各抒己見;記錄員――小組的秘書,分發小組聯系材料,忠實記錄小組討論成果和個人發言活動;檢查員――檢查每個小組成員的知識掌握程度。③桌椅擺放恰當(“V”型、“U”型或“O”型),保證組內成員的座位盡量靠近,組間留有充分的距離,既方便小組活動,又不影響其他小組的學習。
五、課堂教學媒體輔助
【誤區】 ①對教材沒有進行有效整合;②教輔資料使用“現成”,沒有有效“剪貼”;③多媒體技術使用過多,沒有發揮其輔助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