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域社會治理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流域 綜合治理 治理模式 治理策略
引 言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一個邊疆、山區、民族、貧困四位一體構成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轄區內13個縣(市),總人口44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9.8萬人。境內以哈尼、彝族為主,漢、苗、壯、瑤、回、傣、拉祜等10多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5.46%。生產總值514.7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149.55億元,糧食總產133.73萬噸,人均純收入3023元。據2004年省水科所遙感調查,全州總面積32181.1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3344.31km2,占總面積的41.47%,高于全國38%和全省35.04%的比率。全州土壤侵蝕模數1376t/km2·a,侵蝕量4428萬t,侵蝕深1.02mm。嚴重的水土流失,已制約著全州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在西部大開發和拉動內需的前提下,我州開展了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小流域專項治理,至2009年全州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32.47km2,生態修復面積1844.63km2;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36個。然而大部分小流域屬于自給自足的小流域商品經濟,其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其流域內產品交換主要限于本地區域內,不具有市場商品性或市場含量低,它雖然可以解決溫飽,但難于達到小康水平,更談不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條件稍好的小流域,在沒有形成區域化經濟的強大后盾支柱前提下,產品單一、無市場規模,仍然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為促進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實現小流域經濟與全州區域整體經濟的協調統一,形成獨特的水土保持新型產業,必須盡快由小流域的小商品經濟狀態向市場規模化經濟狀態過渡,是當前小流域治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根據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方向,拓寬小流域治理規劃的思路
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確定其規劃的方向是小流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相協調的關鍵。目前的小流域規劃是以小流域為獨立單元,根據該流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安排農、林、牧各業用地位置、比例、面積大小,并配置治理措施。這種規劃從治水和防護角度看是合理的,但從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市場經濟要求看,就不大合理,甚至不合理,其根本原因是忽視自然集水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聯系,忽視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關系,造成在治理中廣大群眾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治理效果低等現象,且小流域經濟效益不受流域的區域限制,在經濟和資源的開發上,小流域與周圍地區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孤立對每條小流域治理,就會阻礙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僅以小流域為獨立單元所作的規劃無法滿足小流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小流域治理的目的不僅僅是防護和治理,更重要的是結合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進行水土資源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在保障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小流域經濟效益。具體工作程序及內容如下:
1.1 以區域總體規劃為對象,統籌小流域治理方向
通過拓寬小流域治理規劃的思路后,就必須以小流域所屬的大、中型流域為規劃單元對象,結合當地政府的社會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面分析整個流域系統內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市場需求情況等制定區域水土保持總體規劃,指導全區小流域治理規劃布設,并為每個小流域綜合治理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明確其措施布置的目標和方向,使小流域經濟與當地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和統一。其根本原因在于:(1)能協調配置小流域內外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實現大區域的整體優化;(2)能實行連片小流域規模順序化治理,形成獨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產基地;(3)便于組織區域內實施種、養、加工等相互促進和配套的項目,構成產品開發系列化,逐步形成以綜合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為龍頭的“上連市場,下連基地”的新局面;(4)便于在區域內建立良好的綜合服務機制,構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總體性經營格局。
1.2 以區域總體規劃為指導 明確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原則
在區域水土保持總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配置治理措施:(1)在措施總體布局上,要滿足總體平面布局規劃和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要求,并根據其自然資源狀況、條件和開發利用方向,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基礎,極大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合理安排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幾項措施的比例和規模;(2)在總體規劃的指導和要求下,合理布局小流域的植物措施,如要求重點是水源保護區和治理區的,在措施布置上必須是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如要求重點發展干、鮮果品的則在措施布設上,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前提下,以種植經濟果木林為主;如要求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在措施配套布置上就以大力營造用材林為主;(3)要根據該流域的自然特點,布設具有較強抗御自然災害的防護措施,在規劃中真正體現出以治理保開發,以開發促治理的目的。
1.3 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小流域的治理措施布局上,總體上遵循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水土保持總體規劃,遵循工程措施為輔,植物措施為主的原則,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有效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才能保障流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由于種植方案直接影響養殖、加工項目的確定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植物措施配置上,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土地,保證種植結構在市場多變的情況下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慎重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案,即特性種植方案、立體種植方案及特色種植方案,并同時給予滿足其發揮最大效益的配水工程。即:在產品雜亂、分散、無競爭能力的地區選擇特性種植方案,可以形成一定的產品規模,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并逐 步形成支柱性產業;在區位優勢較好的地區選擇立體種植方案,可以降低市場風險,實現產品的市場互補性,保證流域經濟的發展;在市場條件好、產品多和競爭力強的地區選擇特色種植方案,可保證產品富有市場競爭力,競爭包括品種競爭、產品品質競爭和價格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發展獨具特色的名、優、特產品,才能有效抵御市場風險。
2 實施連片小流域治理,形成大樣板、大示范的生產基地
目前,紅河地區的小流域治理方式多屬于以各個小流域為單元,且各個小流域之間相對分散、治理規模小,流域內沒有形成治理后的支柱產業,而且經濟管理上龐雜分散、粗放,不能充分發揮專業服務和科技作用,因而小流域治理必須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轉變。按總體規劃要求,必須將各個小流域集中連片規劃治理,使彼此接壤的小流域形成規模治理成為大樣板、大示范的生產基地,這樣有利于農業技術指導、培訓和預防管護,又有利于治理經費的合理使用,另外,必須打破土地由集體組織內部成員(農戶)平均分包、分散使用經營的經營格局,形成以公司和大經營戶為主的經營模式,在區域內容易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局面。通過規模治理產生規模效益,即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由調整經營規模而產生效益。因此,規模治理是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紐帶和橋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如蒙自、石屏、河口、金平等縣的石榴、楊梅、橡膠、龍須草、香蕉等,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地區性的支柱性產業,成為當地財政的主要收入。當前,蒙自縣計劃發展規模性的100萬畝(66667hm2)石榴園生產基地,石屏縣已形成10萬畝(6667hm2)以上的楊梅生產基地,開遠逐步開展實施5萬畝(3333hm2)冬桃項目,金平正在實施20萬畝(13333hm2)筍、材兩用林項目等等。總之,全州各縣(市)正在以各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模式發展支柱性產業。因此,全州的小流域治理就必須緊跟這種趨勢,在全面整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流域經濟為目的、治理水土流失為手段,實施跨流域的規?;鸵幏痘卫怼?/p>
3 建立小流域良性循環機制,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在總體規劃基礎上開展的單個小流域綜合治理,發展小流域市場經濟,不僅要和區域經濟聯系起來,而且要根據小流域自身的立地條件、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經濟條件和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聯系起來,選擇適宜的綜合治理模式,布設科學種植方案與措施,同時還需要與農、林、牧、漁業相互密切聯系起來,通過農、林、牧、漁業間及內部能量的循環互補,有機結合和科學利用,建立起小流域良性循環機制,既可降低成本、節約勞力,又能改善生態環境,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如:個舊市乍甸小流域治理正是在這種治理思路的指導下開展治理的,即:合理布設林草的種植比例,首先,大力營造牧草種植面積,發展畜牧業,其經營模式是用種植業生產的產品牧草和農產品余渣加工制成飼料,發展畜禽飼養業;再將畜禽糞便返田還地,促進種植業的發展,其次,以畜牧業為支柱性產業,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和交通區位優勢,發展經濟果木林(桔柑、梨、橙子),又增加了一條創收的途徑,并形成了一套農、林、牧、果等生態農業循環機制。個舊市乍甸小流域“種—養”結合互促治理模式:
4 以搞好流域產品流通為目的,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機制
從前的治理經驗告訴我們:僅從防護治理的角度出發,把土不下山,水不出溝當作小流域治理的目的,著眼于治理程度,其結果是高治理低效益,只能生產自給性初級產品。因此,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保持水土是手段,發展流域經濟是目的,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必然是小流域治理的根本目的。忽視小流域的商品開發,忽視市場商品交換和流通,必然會制約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小流域治理的經濟效益,不僅取決于它能生產多少產品,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它有多少產品轉化為商品被賣出去,為此,必須將治理、開發、經營、效益統一起來,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機制。除搞好市場預測,研究市場供需關系外,還需重視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4.1 為提高流域產品增值效益,發展一定規模的產品加工業
目前,我們紅河地區的小流域治理生產的產品多屬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波動反應劇烈,缺乏必要的緩沖體系和保護機制,往往造成效益低而不穩。產品加工業是初級產品轉化為附加值高的商品的重要手段,是處于初級產品與市場之間的重要環節,可為初級產品提供貯藏、加工和增強市場競爭力,屬于緩沖性、保護性、增值性體系。在小流域治理開發過程中,單純依靠提高產量、品質,只注重產前、產中技術,已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奔小康的要求,產品加工業作為產后技術是小流域治理經濟效益迅速增長的最具活力的生長點,因此,以小流域治理生產的產品為依托,建立加工龍頭企業,形成開發系列,是小流域產品轉化為市場商品的關鍵,加工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小流域市場經濟的發展。
例如2000年至2004年之間,蒙自縣政府計劃發展并已形成的高產、優質的10萬畝(6667hm2)石榴園進入盛產期后,忽然發現每公斤不超過0.50~1.00元,甚至賣不出去,種植優質、高產的品種并不比種糧多賺錢,嚴重地挫傷了廣大種植戶的積極性,部分農戶想砍樹。縣政府積極鼓勵興辦冷藏保鮮庫和紙箱廠,把一部分石榴冷藏起來進行保鮮,另一部分裝箱出售。不但銷入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4.2 建立培育市場經濟體系,使小流域產品直接進入流通領域
隨著小流域經濟的不斷擴大,產品不斷增多,擴大產品銷售,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可鼓勵個體工商戶和部分農戶進入流通領域,從事農副產品購銷活動,開辦銷售網點。通過這些不同的銷售渠道和窗口,不僅把本地產品推銷出去,還充分利用他們接觸面廣,市場信息靈通的優勢,積極收集市場信息,傳遞給流域內的農戶,促進流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能真正實現面向市場種植。如我州的河口、金平、綠春等縣是云南省的橡膠、香蕉和草果大戶。前幾年由于渠道不暢,信息不靈,其經營情況是增產不增收,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有近2000個體工商戶和農戶開始從事農副產品的購銷活動,并有部分人員在外地開辦銷售網點,專門銷售橡膠、香蕉和草果等農副產品。經過他們的大力推銷, 這些農副產品打入了全國許多省市,并通過廣交會和昆交會進入了國際市場。金平縣就是通過這些渠道引進了廣東大唐公司香蕉種植大戶,從而打開了金平地區的窗口,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5 合理分析資源優勢,全方位開發小流域資源
小流域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資源。資源是支撐第一產業初級產品持續發展的根本,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開發全方位的小流域資源。由于小流域資源治理開發是一個資金、土地、勞力、技術、信息等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重新組合的過程,必須深入研究這些資源的開發與優化配置問題。對每條小流域都要研究流域內、外資源配置狀況,并根據資源余缺采取相應對策及重新組合。一般來說,經濟落后地區的小流域,應充分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土地、勞力資源,或采取合作治理的方式和形式,以充足、低廉的勞動力、土地,吸引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共同開發小流域經濟,保障其流域產品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場經濟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小流域,必須充分利用該區域的區位優勢、經濟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立體或特色配置方式,保證其流域產品富有市場競爭力(即:品種競爭、品質競爭和價格競爭),降低市場風險,實現產品的市場互補性,在市場經濟中求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5.1 開發與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建立勞動積累制度
5.1.1 開發勞動力資源,實施勞動積累制度
經濟的發展是資源積累的過程,資金積累的初始是勞動積累。目前,我們開展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僅靠國債和地方配套,區域經濟落后,其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為治理而治理,加之以前的治理模式存在極限性,無法談到資源積累,因此,當前的首要前提是勞動積累,必須通過開發勞動力資源,建立和完善勞動積累制度,以保證治理工作的勞務投入和彌補資金不足缺陷,是今后小流域治理開發工作中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5.1.2 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實行人員分流
小流域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融生產、技術、信息為一體,要保證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搞好小流域的服務工作,如:治理前的市場預測,苗木、種子、水泥、鋼材等生產資料的購買,農耕措施中的整地技術;經營期中水保林、經濟果木林等的增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產品的銷售、貯藏、加工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協作,要為生產經營者排憂解難,使其專心搞生產經營,逐步使治理開發工作走向專業化道路。如耕地逐步由種田能手集中經營;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果木林逐漸由專業隊或專業戶管理;善長搞營銷的人員專門從事營銷工作,并建立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網點等。這些綜合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即可保證治理開發工作按規劃要求順利實施,又使勞動力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必將對治理開發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5.2 改變土地使用制度,加快治理步伐
小流域的土地資源要進行其合理開發利用及優化配置,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小流域土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改變小流域土地使用制度,也是新一輪國家土地承包使用制度的主要內容。使物流形態的小流域轉為貨幣形態的小流域,是加快治理步伐,發展小流域經濟的有效辦法。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小流域者是土地所有者(經營者),購買、接收和聯合開發小流域者可以是獨戶、聯戶,也可以是經濟實力強的企業、機關等。實行這種土地使用制度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能使“責、權、利”緊密配合,增強治理者的責任感和安全感,使治理者通過拍賣、出讓和聯合開發等形式把小流域成為自己家業的一部分,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治理開發小流域的積極性。(2)通過拍賣、出讓、聯合開發等形式,開掘出一個巨大資金投入源,將這部分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易開發、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資源開發中去,可發揮最大最佳效果。
5.3 股份合作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形式
目前開展的小流域治理的方式,農戶的“責、權、利”是分散的,治理效果較低,這樣不利于促進小流域生產力的發展,也達不到發展流域經濟的目的,因為綜合治理要求的是眾多農戶“責、權、利”的有機統一和協調,實行股份合作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6 結論
綜上所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必須以治理為手段,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地開發和培育小流域經濟,要從規劃思路、治理規模與措施配置、流域運行機制、流域產品流通、流域資源利用程度等五個方面,找出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商品生產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在保障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才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最終目的,才能使我州的水土保持事業走向規模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道路,為全州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奉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致謝:
本文撰寫得到了紅河州水利局、紅河州國土資源局、紅河州環境保護局、紅河州林業局、紅河州統計局和紅河州十三個縣(市)等相關部門和本單位領導、同事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李懷甫編著,小流域治理理論與方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3
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范,GB/T16453.6—1996
3 王禮先主編,水土保持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7
4 王禮先主編,流域管理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4
一、構筑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要求
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積極踐行“大力興水、全面節水、科學管水”的治水思路,立足我區區情、水情,針對水資源現狀、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及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科學規劃、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建立和完善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工程體系,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水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本原則是堅持人水和諧,科學發展。堅持民生優先,以人為本。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協同。
目標要求是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水資源條件與產業布局相匹配,提高水資源綜合供給能力;全面實施自治區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加快推進灌區節水和黃河及其它流域的水權轉換,大力調整用水結構;加大水資源節約保護力度,建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三條紅線”控制體系,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加快推進城鄉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加快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提高城鄉防洪抗旱減災能力;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建設重點供水工程,著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水利發展思路,管好資源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深化水利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二、構筑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體系的重點建設內容
一要建設清潔能源、煤化工、新型產業基地供水保障工程體系。根據區域功能定位,結合當地水資源條件,圍繞國家、自治區級工業園布局及其對水資源的需求,規劃建設清潔能源、煤化工、新型產業基地供水保障工程體系。近期(2013-2017年,下同)重點建設阿拉善經濟開發區供水工程、烏海經濟開發區供水工程、鄂爾多斯市所屬旗縣供水工程、包頭市所屬工業園區供水工程等。該工程體系覆蓋全區11個盟市43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供水工程47處,到2017年供水能力達到23.5億立方米,解決園區重點工業項目的用水問題。
二要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節水灌溉工程體系。以節水、增產、增糧和農牧業生產穩定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面實施自治區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建立以規劃為統籌、項目為依托、部門相協調的政府資金整合機制,重點建設節水增糧行動、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7類工程,規劃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012萬畝,新增灌溉節水能力19.47億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5億斤。
三要建設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體系。根據區域、重點城市、河湖水生態環境狀況和當前存在的水生態環境問題,結合已開展的生態治理項目和規劃設計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規劃建設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體系。近期重點規劃建設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沙產業水生態治理工程、正藍旗元上都世界文化遺產水環境治理工程、海拉爾市伊敏河河道治理及生態恢復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
四要建設城鄉飲水安全保障工程體系。重點建設阿拉善盟巴彥浩特及沿線蘇木鎮飲水安全工程、呼和浩特市水安全保障與水生態治理工程等,新增供水能力4.22億立方米,改善城鎮385萬人飲用水條件。建設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末解決256萬農村牧區群眾飲水安全問題。
五要建設縣域經濟供水保障工程體系。根據當前部分旗縣已有的前期工作情況,結合當地水資源條件,近期重點規劃建設8個盟市22個旗縣22個重點供水工程項目,規劃工程總供水能力4.1億立方米。建成后預測實現工業增加值1300億元,保證48.88萬人口飲水,發展灌溉面積44.85萬畝。其他旗縣縣域經濟發展的供水保障工程,可采取現有水利工程等方式解決,或根據前期工作進展情況,對本規劃進行適當調整。
六要建設區域經濟發展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圍繞解決缺水地區水源問題和重點缺水項目的水量指標配置,在西部主要解決水指標問題,在東部主要解決水源問題。近期重點規劃建設文得根水利樞紐及“引綽濟遼”調水工程、西拉木倫河紅山水庫連通工程、遼西北供水工程通遼支線工程和水權轉換節水改造工程,配置水量19.84億立方米。
七要建設防汛抗旱減災工程體系。圍繞我區的主要江河、重點城市防洪減災任務,結合現有規劃和項目前期工作,近期重點規劃建設黃河、嫩江干流防洪治理工程、主要支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城市防洪工程,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和科泊爾海防洪滯蓄工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以及草原抗旱基本井工程。
通過以上七大工程體系建設,使全區防洪、灌溉、供水等水利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水資源調蓄配置與供給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區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012萬畝,新增灌溉節水能力19.47億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5億斤;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區域經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得以緩解,新增供水能力32.98億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城鄉飲水安全得以保障;主要江河重點城市防洪能力顯著提高,建設堤防及護岸工程5013公里,新增抗旱供水能力1.2億立方米;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主要城市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三、構筑“8337”發展思路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體系的保障措施
一要強化規劃指導。自治區水利廳負責編制自治區 “8337”發展思路重點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工程相關規劃,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后印發,指導全區“8337”發展思路重點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工程體系的實施。各地區要依據該規劃,結合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綜合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節水灌溉、飲水安全等專項規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細化規劃方案,制訂年度實施計劃。
二要加大政府投入。要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爭取中央對我區的水利建設投入,爭取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大幅度增加地方財政水利專項資金。進一步落實水利建設基金籌集與使用政策,用足用好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抓緊完善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健全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水土保持、建設項目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確保補償資金全部用于水利建設與管理。
三要吸引社會資金。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發展非公經濟的決策部署,按照7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水利改革發展金融服務的意見》,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
四要嚴格水資源管理。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確保到2015年全區用水總量控制在199億立方米、2020年控制在211.57億立方米之內;加強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管理,確保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7%、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01;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確保2015年全區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52%、2020年達到71%;建立水資源管理和考核制度,充分發揮水資源配置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等方面的基礎性、導向性作用。
關鍵詞:煤礦采煤 塌陷區域治理工程
中圖分類號:T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a)-0113-01
經濟發展帶來了煤礦資源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但是同時也造成了采煤區大面積的出現塌陷,這對農業生產、社會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相關部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根據煤礦采煤塌陷區域特點,對治理方式進行完善,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和諧發展,推動煤礦采煤塌陷區域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1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
1.1 煤礦開采之后缺乏必要的綜合性統籌治理計劃
煤礦采煤區域出現大面積的塌陷主要與采煤技術有著直接的聯系,如開采方式的制定、技術方法的使用等都影響著煤礦采煤塌陷程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應該與開采方式相結合,對塌陷區域的治理應該制定完善的治理計劃措施,治理工作與煤礦開采同步進行。根據煤礦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將會出現的塌陷區域進行統一規劃。
1.2 缺乏統一的煤礦采煤塌陷地治理管理機構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涉及到的部門較多,應該成立專門的管理組織機構進行工作實行。在我國主要是國土資源部進行管理,但是一些矛盾僅依靠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妥善的處理,無法協調其中存在的矛盾,職能部門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2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完善措施
針對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的治理工作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進行完善。
(1)當塌陷區域的水位出現較低的情況時,可以建立排水系統對塌陷區域的積水進行疏導,這樣能夠實現土地的重新利用。但是當塌陷區域出現較多的積水時,可以對塌陷區域進行挖掘,將挖掘出的土方填筑積水較少的地方,實現農業種植與水產養殖共同發展。對塌陷區域可以利用露天礦剝離物、江河湖泥等進行填充。采用填充的方式能夠避免塌陷區域出現二次污染現象,煤炭塌陷區域出現的大面積沉陷積水可以進行養魚或者養殖其它家禽。淺水位沉陷區形成的非積水丘陵直接采取不同形式修整方式,然后直接利用。
(2)當采煤區域地表沒有形成嚴重破壞程度的時候,可以對將有可能出現破壞區域進行綜合性治理。這種方式經過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皖北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煤矸石充填動態塌陷區治理成建設用地,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對采煤區域不穩定狀態的土地會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對這種情況要進行全面的研究,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生態環境與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的綜合性發展,是系統完善治理方式的基礎保障,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生態環境發展,避免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將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協調性進行統一,控制土地資源出現惡化。對農業資源充分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在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的綜合性治理工程需要充分的考慮環境影響,明確造成水土流失的影響,建立以生態環境發展為主要目標,實現土地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目標。在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的治理工程需要協調好農民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矛盾的有效處理將能夠更好的利用塌陷區域土地資源。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能力,制定優惠政策為治理工程的全面發展提供綜合協調保障。
(3)建設礦山地質公園是對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的體現,主要的治理對象應該是處于臨城靠廠的塌陷區,利用城市規劃建立礦山地質公園。地表出現的多樣化塌陷區域是礦山地質公園建設與城市發展相互協調的體現,但要注意的是塌陷區域面積相對較小時才能夠實現。
(4)發展魚塘養殖業主要針對的是大面積長期積水的塌陷盆地,建立以魚塘為主,家禽養殖相結合的綜合開發利用格局。在大面積長期積水的塌陷盆地內會形成大小不等的地表塌陷坑,這就能夠在積水較深的區域形成養殖塘。在積水較淺的區域可以種植水產作物,周邊地區可以作為蔬菜養殖基地。但是這種方式對氣候的要求較大,主要是氣候比較濕潤、降雨量較大的區域
(5)結合歷史條件,開發旅游資源是對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治理的新型方式。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生態城市建設是經濟發展新模式,利用塌陷區域形成的自然環境營造濕地旅游景觀將起到更好的環境保護作用。但是這種形式主要是在開采塌陷區地表形成大面積較深積水區域實施。并且對相關地區的歷史文化要求較高。形成以生態恢復治理為主,將塌陷區改造成湖泊、濕地等自然景觀,推動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3 結語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是對土地的綜合利用,實現采煤塌陷區域綜合利用是對環境破壞進行的有效治理,強化建設項目效果的經濟活動。對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方案的制定應該與城市化發展規劃等相互協調,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引導下實現煤礦采煤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瑞婭,鄒勇,吳云,等.采煤塌陷深積水區現狀分析與治理對策探討[J].煤炭工程,2014(9).
[2] 吳鵬.論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淮南市采煤塌陷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3(2).
[3] 楊飛.江蘇省沛縣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污染防治技術,2012(2).
[4] 郭紅興.論煤礦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J].科技與企業,2012(1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sums up feasibil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and then taks the right bank flood control project of Ju River (Yuan'an city)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respectively from the loca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flood control for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 life.
P鍵詞: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沮河;可行性
Key words: medium and small rivers;flood control;Ju river;feasibility
中圖分類號:TV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2-0045-03
0 引言
隨著我國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果,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1]。對這一利國利民的舉措進行研究,既是主觀意愿,也是客觀需求。
本文從多個方面分析我國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構建了可行性分析的理論框架,選取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的防洪治理作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項目的研究對象,進行可行性分析。
1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
1.1 防洪安全的需要
我國目前大多數中小河流沿河區域基本上未設防,依靠天然河道進行泄洪,零星的幾小段防洪堤,也大多由于年代久遠以及城鎮的發展迅速,遭到破壞,現有防洪設施已經達不到防護的要求,工程質量較差,致使洪澇災害頻發。
1.2 社會穩定的需要
在我國地理環境分布中,中小河流沿岸地區多為居民生活密集區,同時也是當地及周邊區域的重要經濟帶。很多城鎮及主城城區都是依河而建,但由于沿河各地段均未設防,故時常受到洪水的威脅,致使沿岸出現重大生命及財產損失。與此同時,洪水還會造成沿線河岸的坍塌、良田遭受吞噬、道路損壞及其他設施的破壞[2]。在人口暴漲、可耕地銳減的今天,控制河道的穩定,加強河道沿岸防洪控制,防止可耕土地的減少是保持地區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需要。
1.3 經濟發展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城鎮或城區作為區域經濟中心,戰略及地理位置比較重要,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興建,將對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為使區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提高其地方經濟實力,同時,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也需要一個有保障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因此,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興建,會對本地區經濟建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 生態環境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興建,可防止由于洪水發生而導致的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避免水土流失,也可防止洪水過后所引起的各種流行疾病,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穩定、干凈的生活、生產環境,促使地區環境更加趨于完善安定,從而提高整體的環境質量[3]。
2 可行性分析理論框架
通過近幾年國內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實踐經驗可見,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基本條件:區位、社會、經濟和制度[4]。其綜合發展效益涉及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層面,詳見圖1所示。
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具有明顯的區位分布;而其首要選擇的地方往往是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人口密布、產業集中的中心城鎮;如果說經濟實力和區位優勢是進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顯性影響因素,悠久的歷史積淀和人才優勢所造就的開明且開放的制度環境則可作為隱性影響因素,其既有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和保護,也具有對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接受力[5]。
實踐證明,在具備相應基礎條件的地區進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波及效應涉及政府和人民群眾自身利益。多項防洪治理工程的實施效果顯示,進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不僅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也伴隨著顯著的社會、環境效益:吸引投資,就業系數提高,地區優勢加強,城市環境得到改善等。
3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實證研究
3.1 項目簡介
3.1.1 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防洪治理項目
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防洪治理工程位于遠安鳴鳳鎮鳳山、汪家村和花林寺鎮桃李村,治理范圍為沮河鳴鳳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長6.5公里。
2012年之前,該段沿河基本上未設防,靠天然河道行洪,其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特別是二橋下至工業園區末端段地面高程均較低,現狀河道的安全泄量小于2000m3/s,對應的防洪能力局部不滿足5年一遇。而現有零星的幾小段防洪堤,也由于年代久遠以及城鎮發展迅速,現有防洪堤或被破壞,或被當地居民建房占壓等原因,已完全不能抵御20年一遇設計標準的洪水。2012年5月,為使防洪設施建設跟上城鎮發展速度,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遠安縣決定實施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防洪治理項目。
3.1.2 資金投資估算及籌措
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防洪治理項目施工總工期12個月,概算總投資2916.45萬元(不含征地拆遷費用)。最終估算得到靜態總投資額為37,659,143.35元。其中:項目建安投資額24,929,270.85元,設備投資額39,900.00元,待攤投資額2,168,672.50元,其他投資10,521,300.00元(征地稅)。具體投資估算情況詳見表1所示。
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防洪治理項目所需投資金額中,60%的資金由中央撥款,6%由省級配套所得,剩余34%由遠安縣自籌所得。
3.1.3 項目建設
沮河鳴鳳城區右岸防洪治理工程實施地點為沮河鳴鳳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長6.5公里,項目設計工程等級為四等,主要建筑物為4級,防洪標準20年一遇,其項目建設內容主要有:
①新建堤防1.853公里;
②岸坡護砌4.884公里;
③河道疏挖3.3公里;
④配套建設防洪閘2座、賈家寺溝人行橋1座。
3.2 基礎條件
3.2.1 區位條件
遠安縣自古是川鄂要沖,地理位置重要,東接荊門、西靠宜昌、南與當陽交界、北鄰??蹬c南漳,城關鳳鳴鎮是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宜昌市東北部中心城鎮,區位優勢十分突出。
3.2.2 人文氛圍
“嫘祖故里,楚文化發祥地”成就了h安“文化之都”的美譽。在文化資源和資本方面,遠安具有其他同等城市所不具有的優勢,花鼓戲膾炙人口,皮影戲引人入勝,這既是遠安響亮的城市名片,又體現了與其他城市的不同。同時,濃厚的文化氛圍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駐留,整體提升了遠安居民的思想和素質,讓其認識到進行防洪治理工作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3.2.3 經濟基礎
①綜合經濟實力強勁。
遠安縣連續多年躋身湖北縣市經濟GDP(不含市中心城區)百強縣(市)前列,截至201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1億元,同比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1億元,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增長13.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7億元,增長25.1%;外貿出口總額1.34億美元,增長1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5元,增長9.8%。
②區域特色經濟發達。
遠安縣沮河右岸防洪工程所在地區地理環境復雜,地理位置重要,礦藏豐富,其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來依托地理及資源優勢,目前已形成以磷礦資源為依托的磷化工業、以桑蠶為依托的紡織工業、以森林資源為依托的木制品加工業、以砂石和黏土為依托的建材工業和以水力資源為依托的小水電等六大支柱經濟產業,各支柱產業年產值合計已超過3億元。同時,全縣工業企業眾多,截至目前,該縣中央及宜昌市屬、縣屬、鄉及鄉以下和個體工業企業共計2200多家,工業企業年產值達11億元左右。
3.2.4 制度環境
大力進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已經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消除貧困的重要舉措。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眾多,多數河岸未設防這一大環境下,各級政府部門所處的位置和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區域經濟發展的大部分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若只靠附近人民群眾自發進行河岸的防洪治理是很困難的。
當前,中央針對中小河流治理總體滯后,防洪能力低,洪澇災害嚴重等問題,已做出加快編制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增加建設投入的決策。水利部于2008年8月下發了《關于做好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并由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及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編制了《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工作大綱》,9月水利部在長沙召開了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工作會議,要求各省積極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對規劃編制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2009年,由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承擔編制完成了《湖北省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2009年7月通過水利部水規總院審查,明確遠安縣沮河鳴鳳城區右岸防洪治理工程項目為湖北省增補的重點治理項目之一。
4 綜合效益展望
4.1 經濟效益展望
4.1.1 防洪效益
該防洪治理項目建成后,可提高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地區防洪標準,避免了因洪水所造成的人民的生命財產的損失,并且能夠有效地降低河流沿岸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減少可耕土地的損失。
4.1.2 周邊生態環境效益
通過防洪治理項目的實施,該河流沿岸堤壩會重新修葺整頓,使該區域環境更加整潔干凈,同時河岸的整理也會使該部分河道更加通暢,使河流更加通暢,增加水面的美化景觀功能,為周邊居民提供清新、動感的水體環境。
4.1.3 滿足周邊居民要求的效益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得到人們希望得到更加自然、休閑和舒適的空間和環境,人們品味的提升就要求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防洪治理項目完工之后,會使該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大大提高,場地更加寬闊,衛生更加干凈,可為附近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娛樂和休閑的場所,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4.2 社會、環境效益展望
4.2.1 社會效益展望
對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進行防洪治理,既能夠提高該區域的防洪抗災能力,為河流沿岸集鎮、村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奠定基礎;同時還能改善周邊環境,增設景觀,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該項目的建設對于完善湖北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體系,減少特定區域洪澇災害等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4.2.2 環境效益展望
沮河(遠安城區段)右岸防洪治理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是通過在該區域沮河右岸修建防洪堤岸用以防止岸邊耕地、道路、村莊等遭洪水沖刷而破壞,同時也為了保護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該工程完工后,會對該地區自然和社會環境等有所改善,使河流沿岸土地免受沖刷、防止繼續崩岸情況的發生,同時減少洪水對該區域內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穩定當地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的安定。
5 結語
防洪設施建設跟不上城鎮發展速度,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將嚴重阻礙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穩定,因此,堅決實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興建沿河防洪堤,消除洪水威脅,是當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渠性燕,夏春晨,王建剛,等.國內外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的啟示意義[J].山西水利科技,2015(03):121-123.
[2]李植俊,何發昌,鄧杰.淺談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對策[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22):122-123.
[3]戴躍華,林顯兵,李成.淺談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態理念的應用[J].廣東水利水電,2016(05):52-55.
在縣域治理制度層次中,每一個層次的具體操作功能與地位均存在著相應的差異?;谥贫冉洕鷮W的視角來看,以縱向層次劃分,縣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為制度的策劃與制度的實施環境。制度的實施環境是外在影響因素,而制度的策劃則是其內在影響條件。針對區域經濟發展與治理而言,較高層的制度體系為國家層次的宏觀法律規定,中等層次的制度層面則包括省級、縣級的規則標準,這些較為宏觀層面的制度層次在廣義上將其定義為制度環境。在縣域治理的范疇中,其中組織內部設置的規則、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則是屬于制度策劃的內容。外在的制度環境從宏觀上確定了縣域經濟活動治理的方向與范圍,其結構體系則決定了其實施結構,它為縣域治理的活動提供了規則制約基礎。制度環境是決定其縣域治理結構實施的可靠性與效率的關鍵。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制度動力因素分析
人的實際工作動力,行為準備均與制度有著緊密的聯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激勵與約束效果,影響著人的行為活動。就縣域治理而言,縣域內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安排、個人的消費規劃等活動按照具體制度執行是決定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整個社會市場內部人們的活動行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規則的標準,對制度是否存在價值認同感,是創造縣域內部良好制度規范的基礎。一個良好的制度導向是決定廣泛社會群體生產、生活具體價值的關鍵。若社會組成的廣泛民眾能夠對制度產生依賴,預見遵照及維護制度秩序的光明未來,便能與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將個人行為活動的作用擴大到社會層面,便能夠成為縣域內部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因此,制度是實現個人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另外,縣域內部制度的制定還必須與其實際情況做到和諧統一,與其具體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達到整體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對的實效性,然而社會是處于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中,若相關的社會制度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則必然會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阻礙。因此,必須深化對制度的創新與改革?;谛轮贫戎髁x的角度來說,制度的創新與變革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假定各縣域內部的資源量是一定的,其經濟發展的動力則主要是決定于其社會制度的更新及其區域內部整體結構系統的調整。然而制度的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社會群體,社會群眾具有強大的創造性。將其與結構治理動力比較而言,制度創新的動力是一種較為高效的動力,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制度的改革與創新能夠刺激縣域內部的經濟活動,從而實現其經濟的發展,是其強大的動力。從我國制度創新的具體實踐而言,現已有部分地區在制度更新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其價值觀念的更新、規則章程的變革安排、整體操作機制的調整與創新等。制度的能夠為縣域內部經濟的發展創造有效的制度媒介,為社會市場上廣泛的競爭主體與人員活動提供相應的限制及激勵條例,能夠優化縣域資源的配置,進而提高其競爭能力,推動經濟的發展。然而,針對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而言,目前的制度環境雖然出現了較大的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已深入確立,然而傳統的計劃經濟理念依然對其制度的規劃產生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新的制度環境下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從而導致傳統的制度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度的動力層次包括三個因素,其中價值觀念是其核心影響因素,它是影響整個制度體系制定與落實的關鍵。因此,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轉變傳統計劃經濟的觀念體系,將當前經濟發展的體制及其他機制的革新與變化作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據。跟隨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重視發揮市場內部經濟主體的競爭積極性,促成系統內部的資源整合,對管理體制實施整治與更新,關注其服務作用,從而有效發揮制度創新的動力作用,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結束語
今天,我們召開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會議,是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開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對保障城鎮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時,傳達貫徹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在前一階段已經開展相關工作的基礎上,全面啟動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進近期治理項目的前期工作,為明年積極爭取中央投入,加快實施中小河流治理,保護城鎮和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礎。下面,我講六點意見,供同志們在工作中參考。
一、啟動中小河流規劃編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視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我國江河洪澇災害十分嚴重。除長江、黃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國范圍內有眾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鎮及農村廣大地區。目前,許多中小河流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國約有70%的中小河流經常發生洪澇災害,造成了比較嚴重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當前,我國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河道淤積萎縮嚴重、缺乏規劃指導、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問題,中小河流洪水災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傷亡人數占全國水災傷亡總人數的2/3以上。編制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并在規劃指導下加快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對保障重要城鎮和糧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加快編制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增加建設投入。在今年1月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部長要求:抓緊編制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水利部黨組把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列入今年工作要點。
(二)我市中小河流問題突出,嚴重影響城鎮防洪安全
我市境內河流眾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為主,流域面積占75%以上。市內降雨充沛,有渝東北、渝東南和渝西三個暴雨區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別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淺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點,全市臨江河而建的城鎮735個,占全市城鎮總數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鎮600余個);長期以來,國家對中小河流治理投入嚴重不足,加之近年來取消兩工,難以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鎮和地區基本處于不設防狀態。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點是開發治理滯后,河道行洪不暢,河水陡漲陡落,洪災頻繁發生,給沿河分布的眾多城鎮和重點地區帶來巨大的防洪壓力和洪災損失。近年來,中小河流洪災損失是我市洪災損失的主要表現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趨勢。20*年開縣“9.4”洪災,縣城全城被淹。20*年“7.17”洪災,銅梁縣、璧山縣、沙坪壩區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漲,損失十分慘重,*部長陪同總書記趕赴*災區,指揮防洪救災工作。
(三)我市積極主動開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的前期工作,已經具備全面啟動編制規劃的條件
去年以來,我市啟動了流域綜合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以百強鎮和中心鎮和重點防洪集鎮為重點,積極推進了122處城鎮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項目已開工建設;為加快城鎮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我局還積極推進了防汛指揮系統和水文站網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號文件印發以來,在水利部的指導下,我市及早開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的前期調查工作,現已基本摸清了境內119條中小河流的基本情況,區縣積極申報治理項目,已達近500個、總投資180億元,項目儲備豐富。這些為及時編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爭取了主動,水利部正式印發文件、召開會議之際,我市各項工作已在有條不紊的開展。
二、規劃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針對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防洪治理為主要內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著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減災能力。
(二)基本原則
一是統籌兼顧。正確處理中小河流治理與大江大河治理的關系,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關系,協調好防洪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兼顧好中小河流治理與河道管理,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防洪與排澇,近期與長遠的關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合理確定近遠期治理的目標、任務和工程布局。從當地的防洪實際出發,找準需要治理河流的重點河段、關鍵環節與薄弱部位,采取經濟、適用、有效的措施,優先解決最突出的問題,講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學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標和任務,以防洪為重點,擬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輕重緩急和實施的可能,確定主要工程措施,篩選近期治理的重點建設項目,確定建設方案、規模,制定實施計劃,估算建設投資。
三、規劃的主要任務
一是要摸清問題。在對中小河流治理情況進行系統調查的基礎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況,分析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是要確定重點。針對流域、區域防洪形勢和重點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問題,科學確定近遠期治理的重點河流和重點河段;
三是要落實措施。根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合理確定治理目標、任務、建設方案以及分期實施計劃和投資安排;
四是要強化管理。按照加強中小河流社會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強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體制機制的政策措施建議。
四、規劃的范圍和重點
(一)規劃范圍
由于我市江河眾多、河流差異大,洪澇災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據當地河流治理的實際情況,結合已有的相關規劃,合理確定規劃的重點范圍。原則上流域面積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規劃范圍不包括:已列入國家確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資計劃,按建設程序單獨立項的江河治理項目;已列入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項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項目和水庫項目已進入有關專項建設規劃和流域綜合規劃,本規劃不列入。
(二)規劃的重點
按照印發的中小河流名單,以河流為單元,以重要城鎮和農田保護區以及洪水風險較高的農村地區等河段的防洪治理為重點,治理項目以河道整治、河勢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設等為主。必要的堤防護岸建設工程應在河流治導線已經確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中小河流規劃,要與已經開展的流域綜合規劃的編制工作相銜接。已經編制了流域綜合規劃的中小河流,可以作為下一步申報治理項目的規劃依據。以防洪為主要任務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編制流域綜合規劃。本次編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規劃,要為下一步編制流域綜合規劃打好基礎。與此同時,還要和已經編制的各類防洪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相銜接。
規劃編制完成以后,根據《水法》和《防洪法》的有關規定組織審批。按照分級管理權限,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區縣政府審批(跨區縣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審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審批。
五、抓緊編制近期治理建設規劃
(一)以近期建設項目為重點,抓緊篩選匯總治理項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基礎不同,許多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工作比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點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需要較長時間;同時重點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為積極爭取投入,從明年開始啟動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的同時,要針對治理比較緊迫、具有中小河流規劃和前期工作基礎的治理項目,按照《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工作大綱》要求,抓緊編制完成并向長江委申報全市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
由各區縣以百強鎮、中心鎮、重點防洪集鎮和地區為重點,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為建設內容,提出建設項目報市局篩選匯總。所選項目以河流為單位分段布局,每個項目在包裝上,投資應相對集中,不低于1000萬元。在資金結構上,中央補助2/3,其余由市級和區縣自籌。由于長江委將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長江流域總投資規模,市局應將近期建設規劃項目以河流為單位按照輕重緩急排序,并積極爭取長江委和水利部匯總時給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強協調配合,抓緊編制近期治理建設規劃
我市近期治理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由規計處牽頭,負責規劃的組織與協調。規劃院為技術總負責單位,負責規劃工作的技術指導、技術協調、流域規劃成果匯總平衡和全市規劃報告的編制等工作。市局相關處室配合,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抓緊、抓實、抓早推進規劃的編制工作。
(三)加快推進近期治理項目的前期工作
根據長江委匯總的情況,結合實際,啟動首批治理項目的前期工作。由區縣編制初步設計(或實施方案),經市水利局備案復核后,由區縣水利部門審批。在設計方案中,應嚴格限制侵占河道,堅持人水和諧,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觀。建設管理由區縣水利部門負責,項目的年度建設目標納入市局對區縣的目標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中央開展中小河流治理,對我市加快城鎮防洪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小河流規劃和管理是一次極好的機遇,我市已全面開展了中小河流規劃編制工作,并有一批項目基本具備前期工作基礎,為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創造了好的條件。我市應以此為契機,近3年內,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經驗、出效益。當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進一步抓好本轄區內重點中小河流規劃編制工作。
(二)加強領導。要加強對規劃編制工作組織工作,建立健全專門的工作班子,落實好行政和技術負責人,加強監督和檢查。
(三)明確責任。要細化工作任務,并將責任落實到人;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協調工作,確保規劃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四)做好指導。加強規劃的技術指導與培訓,提高規劃編制人員的業務素質、政策水平。
(五)保證質量。不要簡單地編報治理項目,要加強研究后提出對河流系統治理方案和對策;對一些重要問題應開展咨詢,切實保證規劃成果的質量。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環境,和諧,革新
1.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政府統籌協調城市發展各個領域的重要手段。而城市規劃的“和諧”就是資源匹配、生態平衡、產業協調、布局合理、空間豐富、交通順暢、環境宜人、居住舒適。城市規劃確定了城市在產業發展、功能分區、資源配置、交通安排、環境設計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思路,制定規劃應以和諧為本。和諧規劃是建設和諧城市的基本保障,如何規劃建設和諧的城市。總體來講,為適應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城市需要,城市規劃必須轉變觀念,要從政策的高度認識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規劃必須要有整體觀念、統籌城市資源、協調各方利益、化解城市矛盾。制訂規劃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方針,做到科學有序、綜合平衡、適應并能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即建設一個和諧的現代城市。
2.城市規劃編制的方向
城市規劃中實現環境保護的對策結合我國實際,按照“五個統籌”以及環境保護所采用的“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總方針和總戰略,通過在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研究,城市規劃領域中應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對策:
1)城市規劃編制的前期準備應將環境、人口、城市性質、城市規模、城市布局協同考慮這些準備工作是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資料,如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氣象、水文等;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如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等;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如大氣、水體、噪聲的監測資料,固體廢物的來源與歷年累計量,對污染的治理狀況等;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與功能區劃等。
2)城市規劃應同時編制大氣、水、固體廢物污染綜合整治規劃。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城市大氣質量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功能區劃,并按擬定的環境目標計算各功能區最大允許排放量和削減量,從而制訂污染治理方案。大氣污染的治理應根據城市的能源結構與交通狀況確定首要污染物即濃度高、范圍廣、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時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環境目標落實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與處理、處置指標體系并制訂最終治理對策。
3)城市規劃編制應將整體環境“區域化”。區域化就是將城市的環境放到整體的區域中進行思考,用體系和城市群的概念來分析城市環境。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整體的城市,用辯證的思維來思考城市環境。
4)城市規劃編制中環境問題思考的途徑在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的結合上,根據我國實際,并以現時的技術手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將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結合得更深入一步:
a.在城市總體規劃或次區域規劃層次上,確立環境限制是城市或區域發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觀念,并通過對主要的環境限制因素及潛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規模,選擇適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運輸方案;b.在改造和城區重整規劃中,盡一切可能改善環境質量,包括完成基礎設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積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間和綠地,消除用地布局不當如工業與居住相鄰引起的環境干擾;c.在郊區發展中,通過對非建設性用地的功能區劃,確定生態保護區和敏感區、景觀敏感區,保護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響;d.在市政詳規層次上,將污水管網的設計、污水廠與環境影響評估結合起來。
3.城市規劃的主要目標
1)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城市規劃是對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利用的調控手段。國家發展中出現了人均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是相當長期的矛盾。這就要求在城市規劃指導思想上真正牢固樹立起資源節約的意識,在具體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有關的制度。在未來,我國空間資源的節約是一個大戰略。因此,需要研究城市發展的空間戰略思想。過去的粗放發展應當變成今后的精明發展、集約發展、合理緊湊發展,對各類城市都應當如此。
總體上,還是合理密度為好。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提高密度,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在農村和小城鎮,建設用地的潛力不小,可以通過農村合理規劃建設,節約土地以支持城市發展用地。需要強調的是,有關用地指標的工作,需要非常慎重。同時必須明確,城市發展用地指標的工作,屬于城市規劃的法定任務,屬于城市規劃的基本業務范圍。水的節約和水源的保護、能源的節約,都是在城市規劃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2)規劃建設生態良好的城市。這本來是城市規劃的基本出發點和基本任務。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制還不夠完善,且國家重視工業的大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執法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當前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形勢很不樂觀。城市的環境保護已經上升到城市安全的層面,而且呈現區域污染的特點。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任務現在更加突出起來。這就要求在城市規劃時,大力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此外,大城市的汽車尾氣污染問題也提上了日程。
3)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地區不斷增長,城市發展的區域問題突出起來。區域性規劃:a.要解決好城市之間的產業發展問題;b.統籌安排好大型基礎設施建設;c.安排好區域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d.安排好城鄉的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后,從區域層面統籌安排鄉村規劃建設的任務就提出來了。做好村莊集鎮規劃也成為需要。農村建設和城市發展是分不開的。
4.城市規劃的革新方向
4.1在城市規劃中融入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活躍因素,當其與規劃相結合時,也才能真正體現“規劃”是為人服務的。二戰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臨的就是一系列經濟問題,所以才成為制訂規劃進行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經濟改革中出現大量的社會經濟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城市規劃。
20世紀20年代期間規劃是以解決城市人口疏散為出發點,而今研究的問題就寬廣得多,諸如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帶來了新的因素,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問題。雖然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完善、成熟了新的生命力,包括從城市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何確定城市在區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經濟發展如何解決人口就業、發展新區、保護舊城中心繁榮等問題結合起來。
4.2從更深層次和角度認識城市結構
1)社會經濟作用的結果,對城市職能的多樣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復雜性有了重新認識,即城市的空間結構必須適應城市社會結構發展變化的需要;2)從空間結構上,對“功能主義”觀點提出挑戰,引導人們重新研究舊城市;3)重視保護原有的社區結構,允許適當的高密度,保護城市的歷史文脈,保護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4)重視傳統的建筑形式和舊建筑的有機結合,改變過去對舊城市全盤推倒,大拆大建,徹底求“新”的做法。
4.3城市發展連續化
人們逐步對城市規劃的性質以及相應方法有了新的認識,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規劃當作是城市“終極狀態”理想藍圖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發展視作一種連續不斷的過程。現有關條例規定“5年小調,10年大調”的方針,其實也就是促使規劃在實施過程中能得以及時調整和完善。
5.結語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的發展指導思想,必然會對當前的城市發展和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從近年來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環節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五個統籌”還有很豐富的內涵可以挖掘。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和研究,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深入城市規劃工作的各個層面,發揮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汪光燾.以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城鄉規劃工作[J].城市規劃,2004(3):8-12.
[2]鄒軍.城鎮體系規劃:新理念、新范式、新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