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2 00:45: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家名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言必信,行必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激發閱讀興趣。學生如果對學習不反感,樂意學、自覺自愿地學,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有計劃、有目的地把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研讀鑒賞,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教師還可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讀物,讓學生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時感受到課外讀物的吸引力,主動進行閱讀,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好;教師也可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欣賞、評析,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通過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2、指導閱讀方法。學生如果只有課外閱讀的興趣,而閱讀卻毫無目的,或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精美語句,吸取寫作技巧,這樣的讀書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同時,還要適當加以指導。閱讀的方法有選讀法、精讀法、速讀法、摘錄批注法,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培養學生自主搜集、選擇、整理閱讀信息的能力,這樣既拓寬了學生閱讀的廣度,又拓深了學生閱讀的深度,語文學習的目的才算真正達到了。
3、培養閱讀習慣。在指導學生閱讀方法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養成專注、質疑、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通過反復地、有效地課外閱讀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種獨立的閱讀能力與良好的閱讀習慣,會為他們將來適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4、加強閱讀交流。當然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教師要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機制,及時地鼓勵學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首先要制定詳細的閱讀計劃,包括一個學期的閱讀數量和篇目,每天定時定量的閱讀數目等。其次,可通過一系列活動給學生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其形式多種多樣,如編抄報、編輯電子報、辦墻報、閱讀筆記展覽;還可舉行閱讀競賽、讀書報告會、詩歌朗誦會、經驗交流會,等等。當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后,會堅持更大量的廣泛的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大了,積累豐富了,就不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惑,寫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當然,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
關鍵詞: 學校文化 科學精神 現代化 知識性
學校文化體現著學校的發展內涵和辦學品位,良好的學校文化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優秀品格,實現人生理想;幫助教師創造職業幸福,實現幸福人生;促進學校與時俱進地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優秀的建設者。近年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確立學校核心品質:“實”
新鄉市實驗小學建校50多年來,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一批優秀的教師隊伍。我們對50多年學校發展史進行梳理,認為“實”是實驗小學多年積淀出來的文化品質?!皩崱闭撸簩嵏伞⑶髮?,“驗”者:探索、創新?!皩崱北憩F在實小人不斷實踐、探索改革的精神;“實”表現在實小人團結實干、求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實”表現在實小培養出勤奮好學、品格優良、身心健康的優秀畢業生。
二、樹立學校核心精神:“科學精神”
學校將“科學精神”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精神。2008年學校申報了省十一五課題《小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實踐與研究》,在總課題下學校從教師隊伍、課堂教學、班級建設、少先隊活動、校園文化、家長學校、學校管理七方面申報了子課題,研究內容覆蓋學校整個工作。學校提出了“給心靈最深切的關懷,予人生最堅實的起步”的辦學理念,提出了“培養人格健全發展良好的小學生”的育人目標。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提出:建設一支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團隊。第一,三年中依托高校完成《人格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教育管理學》四門學科的培訓;第二,幫助教師確立研究課題,促進教師由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變;第三,教會教師科學規劃工作,要求教師在工作中學會雷厲風行;第四,開展教育活動,尋求幸福的生活教育;第五,創造幸福工作團隊,組織教師野外拓展訓練,樹立起在生活和工作中雙贏和多贏和諧發展的思想;第六,鼓勵教師做自己心靈的醫生,做幸福的教育者。
在課堂教學教學方面,提出:“落實六度五力,打造理想課堂”?!傲取?,即“參與度、愉悅度、親和度、整合度、練習度、延展度”;“五力”,即“自學力、合作力、表達力、評價力和創新力”。通過開展全員參與的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大賽、教師論壇等活動及研究,建立符合“六度五力”理念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教學模式。
在學生評價方面,學校以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作指導改革學生評價辦法,制訂了實驗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及學生綜合素質電子評價體系。從“道德素養、文學素養、藝術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身體素養”等六個方面,分層確立各項評價指標,比較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三、建設現代化、知識型校園
1.現代化的育人環境。
首先,更新教育設備。每個教室配備最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建立校園局域網絡、校園視頻系統、校園音樂廣播系統、多功能畫室、多功能會議室等。其次,增設現代教育課程。學校編小學生英語口語校本教材,從一年級開設英語口語課;開設電腦繪畫課,經典誦讀課等。再次,加強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學校定期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最后,推進現代化學校管理。例如:學校建立教師博客論壇圈,將教育上出現的熱點難點和教育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細節問題放入論壇,促進教育經驗交流。
2.知識性是校園的重要特征,能提升師生道德素養和文化品位。
首先,科學規劃,建設與學校辦學理念相一致知識型校園。充分利用15條走廊,6個樓梯間,5個樓道墻面建設德育、運動、科學、文學、歷史、藝術等十個方面育人板塊。一入學校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給心靈最深切的關懷,予人生最堅實的起步”十八個金色大字的辦學理念;南北教學樓墻面上是醒目的“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求實創新”的校訓、“學中求真、做中向善、行中現美”的校風和“博學、愛生、嚴教、善思”的教風、“尊師、守紀、樂學、上進”的學風。校門的左側建有“潤德廊”,“潤德廊”兩側花草繁茂,樹木蔥蘢,潤德廊右側廊柱上以厚德載物“德”為首嵌入“德,仁中和樂,儉達靜潔,真善美慧”13個大字;左側廊柱以天道酬勤“勤”為首嵌入“勤,誠慎勇廉,禮信寬謙,敬公孝節”13個大字。這26個字是實小的文化與精神實質所在,成為師生道德行為的根本準則。教學樓的命名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一二年級教學樓命名為啟智樓,樓墻面上飾有文明禮儀、神話故事圖文版面;三四年級教學樓命名為慧智樓,墻面上飾有祖國名人畫像和成語故事等內容;五六年級教學樓命名為明志樓,墻面飾有唐詩宋詞、百年人類科技文化發展史、歷史知識等內容;園丁樓墻面飾有中外教育家名人畫像和教育的名言警句;操場墻面建有奧林匹克墻,奧運知識介紹,運動項目剪影。
其次,充分發揮知識型校園的引領作用。(1)開發常規教育活動。在一二年級進行文明禮儀常規教育,開展講神話故事比賽;三四年級開展“我崇拜的歷史名人演講比賽”和成語積累活動;五六年級開展經典詩詞朗誦比賽。(2)指導特色班隊建設。學校開展“常規+特色”班隊創建活動,例如:“妙筆生輝”中隊,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春暉中隊”,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等。(3)開發校本教材。在五六年級開設詩詞欣賞課,提高學生對祖國語言的感受力和欣賞力。(4)開展研究型學習。學校將利用知識版面幫助學生選擇課題進行專題研究。
關鍵詞:聲樂藝術;情感特征;聲情并茂
一首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每位詞曲作者根據自己的所感所悟來完成藝術作品的時候,畢竟只能停留在紙上,但是歌者在演唱的二度創作上非常重要,歌者要在尊重詞曲作者的基礎上,要對旋律、歌詞加上自身的演唱技巧以及文化底蘊的二度創作。要使音樂感染人,藝術作品更加生動就不得不談談聲樂藝術的情感特征了。
一、情感的特征
聲樂演唱藝術的情感運用是歌唱者根據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喚起自身的藝術情感,并通過與聽者的共鳴,傳達思想與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共鳴現象。聲樂演唱是表演的情感藝術,初學的聲樂學習應該先注重演唱技巧為主,但是要先兼顧情感,對于已有一定基礎的演唱者來說情感與技巧是不可缺少的。歌唱技巧是表現作品的基本,但是情感運用是表達作品的內涵,沒有情感就不能打動人,不能引起共鳴。以聲帶情,許多歌唱家、教育家都強調這一點,也足可以看出藝術表現的情感運用是多么重要。我國傳統的歌唱理論《樂記》,就總結了“聲”與“情”的關系,“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許多演唱者在學習演唱的過程中只注重技巧的運用而忽略了情感的表達,使之聲音沒有光彩,技巧變得機械。殊不知,建立在情感運用的基礎上與技巧結合會事半功倍,使學習的效果更加顯著。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樂者發于聲,聲者發于情?!边@也充分說明了情感運用的必要性。
二、演唱者是以聲音來塑造感情
當聽者聽到不同的聲音色彩,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感情也不相同。歌者本身是沒有任何的藝術形象的,大多是通過自身的聲音塑造、情感表現來給聽者以想象的空間,從而形成聽覺的形象,例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水謠》這首作品幾乎是每個學習者必唱的作品,之所以這樣深入人心,就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色彩。
三、創作背景的情感表現
一首作品的創作,首先他有特定的時代背景,《黃水謠》是《黃河大合唱》的獨唱曲。爆發以后,全國掀起抗日浪潮,藝術家在此時刻寫下了《黃河大合唱》這部經典作品。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所以,這首曲子要以悲憤、哀怨、凄慘的情感來表現。
四、音樂要素的情感體現
聲樂藝術中包括要素有節奏、旋律、音高等。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是很謹慎他地每個音符、每個節拍、每個小樂句都是經過謹慎思考的,作為演唱者在演繹作品時,要把每個要素都要很準確地演繹進去,在視唱過程中,對作品曲譜的前奏、間奏、尾奏、速度、表情以及力度術語都要做全面地了解。將作品的整個輪廓作完整的理解,是了解歌曲情感運用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聲情并茂地演繹作品,傳達出來的效果才會更加情真意切。任何一部聲樂作品,都有其自身的藝術形象,我們要善于感受和理解作品。利用本身魅力表現作品的情感,這樣演唱出的聲樂作品才有感染力,聲情并茂,感染聽者。
通過以上論述,使我們認識到,情感表現對成功演繹作品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有聲樂歌唱是崇高的藝術,那是因為歌唱憑借的是最純潔的沁人心脾的情感。它占據著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令人心馳神往,叫人陶醉。
參考文獻:
一、生活環境中的閱讀
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和自然生活環境中蘊藏著眾多的閱讀契機,在教學中就要善于發現,及時調控學生的閱讀活動,使閱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1、緊扣社會生活環境
學生生活中的報紙、電視、電腦等信息媒體的大量普及,使得社會輿論宣傳與學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就要利用這些新聞媒體創設的輿論環境,指導學生選擇相關的閱讀材料。如在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勝利六十周年時,各大報紙、地方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各大網站等都有慶??箲饎倮苣甑男麄?,這些宣傳內容包括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重大戰役、戰爭的后勤保障、涌現的英雄人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及中國的抗戰對二戰格局的影響等,從而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抗戰知識包”,在學生的生活周圍渲染出了抗戰知識宣傳氛圍。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搜集有關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使看到的抗戰影視作品與閱讀文本、聽到的抗戰歌曲與閱讀文本一一對應,既能促進學生閱讀理解的深度,又能利用視覺、聽覺對閱讀的幫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緊扣自然生活環境
廣袤的農村是農村孩子成長的搖籃,而大自然也給這些孩子帶來了無盡的精神食糧。在學生們眼睛里,春的生機,夏的火熱,秋的豐碩,冬的純凈,都是一首詩,;嫩綠的麥苗,火紅的高粱,金黃的向日葵,粉妝玉砌的萬里江山,都是一幅畫。利用大自然的豐厚賜予,組織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和煦的春風里美讀朱自清的《春》,在夏日的蔭涼里品讀老舍的《駱駝祥子》,在秋葉的紛飛里低吟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在晶瑩的冬雪里誦讀的《沁園春·雪》。大自然的美與文學作品的美相得益彰,不但能使學生真正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二、學習生活中的閱讀
顧黃初老師在《多讀多寫辨析》一書中曾對“多讀”做過這樣的闡發:以課堂上熟讀了的選文作例子去洞察其他文章的寫作規律,這樣讀得雖“多”,卻不會給學生以匆忙草率、稍縱即逝之感。課堂教學中的精讀、略讀、快速默讀、瀏覽等讀書方法,多讀多思、主動探究并領悟其奧妙等閱讀方法是課外閱讀的“引子”和“例子”。從課文內容的拓展、延伸、發散、生發中展開閱讀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功。1、課文內容融入熱點問題:如《人造飛船“返家”的本領》各大媒體都有大量的相關報道,學生來到學校后,對此也是津津樂道。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搜集、閱讀有關“神舟六號”運載火箭的相關資料,尋找有關航天發展、太空探索等的資料進行閱讀。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搜集材料、整理信息的閱讀熱情,更是他們積極參與閱讀,豐富知識儲備,主動參與學習的源動力。2、課文內容延至名家名篇: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比鐚W習了《草船借箭》后閱讀《三國演義》,開展“《三國演義》故事會”活動;學習了《靜夜思》后閱讀唐詩宋詞,開展“唐詩宋詞吟誦會”活動;學習了《智取生辰綱》后閱讀《水滸傳》,介紹自己喜歡的梁山英雄,開展“梁山英雄展播”活動等。促使學生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閱讀原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培養濃厚閱讀興趣
1、創設濃厚閱讀氛圍
在教室里張貼有關“閱讀”的名人名言、格言、諺語等,暗示學生人人讀書;在黑板上開辟“閱讀瑣言”專欄,由學生自由抒發閱讀感想,提示學生處處讀書;在學生中開展閱讀競賽,包括朗誦、表演、畫圖以及推薦自己的閱讀內容等,提醒學生時時讀書。同時利用學校圖書室、班級圖書角創設閱讀氛圍,采用“閱讀直通車”、“閱讀交流會”、“好書推薦會”、“我的閱讀心得”等多種閱讀交流形式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關鍵詞:師范院校 校園文化 構建
健康的校園文化是引領一所大學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耙凰鶎W校所特有的校園文化是它區別于其它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反映著一所學校的特點、面貌和個性?!辈煌瑢W校有不同的校園文化,師范院校與生俱來的特質已使其校園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師范的烙印。屬于校園文化這一范疇的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在與其他校園文化有著共性的同時,師范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業教育,又決定了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獨特性。
一、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1.師范性。師范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一種充滿“師范性”的專業文化,在其校園文化中體現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等要求;在課程設置方面,師范院校除基礎知識課程外,還必須有大量的與教育、教學有關的課程,如心理學、教材教法、教育學等;在文化活動上,更多的是具有師范特色的文化形式,如專業技能比賽、基本功考核、教育實習等活動。
2.開放性。開放性是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師范院校的專業性特點決定了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兼容并包、博采眾長的開放性。
首先,師范院校校園文化面向中小學的開放性。每年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每周的下中小學開展基地活動等形式都促成了與中小學的文化融合,促進了師范院校的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其次,表現在師范院校校園文化面向社會的開放性。教師不僅從事教學與科研,而且深入學校、企事業、社區等社會組織,到實踐中去尋找科研和教研課題,為基礎教育服務,為地方學校服務,為社會服務。這種開放性促進了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不斷充實、發展與創新。
3.實踐性。教育實踐是師范院校學生專業發展的必要手段,這決定了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實踐性。
二、轉型中的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現狀
筆者所在單位由中等師范一路走來,從三級師范過渡到二級師范,在不斷提升辦學規格中,成為了目前綜合類大學的二級學院。多次合并、搬遷、轉型,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校園文化建設問題首當其沖。
1.轉型導致校園文化主體對象不穩定
校園文化主體——學院領導、教職工、學生的定位因為學院體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領導的頻繁更換,教職工隊伍思想不穩定,學生層次豐富等,都給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課題。調查中聚焦點為校園文化活動雜而無序、多而不精,導致校園文化品位無法提升,學生對于校園文化活動失去興趣,從而消淡了原本活潑、青春的那份熱情。
2.校園文化陣地的軟硬件設備缺乏
任何一種校園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用自己的心智構建、積淀而成的,正因如此,才能成為育人過程中的潛在的力量,成為育人過程中寶貴的無形資產,從而滲透在校園生活的各個角落。轉型中的師范院校,因為學院新的整合,辦公教學地理位置的變化,硬件設備的不足等都成為師范文化氣息的“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進入綜合性大學給“師范生”角色帶來打擊
面向全院學生的調查顯示,僅僅10.4%的學生對目前校園文化非常滿意,而有20.2%的學生明確表示出對校園文化的不滿意。調查還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合并進入綜合大學后,缺少專業的被認同感和身份的被認同感。在綜合大學的環境下,師范生的角色變得突兀而又有爭議。
三、堅持特色、兼容并包,創建師范特色校園文化
1.明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從古至今歷來為所有教師的行為道德準繩。作為師范院校,要傳承這一主旋律。充分利用新生始業教育、分黨校、分團校、學長學導制、“黨員帶團員”以及各類專題講座,引導師范生不斷實踐行。
2.重視師德、師風的“行為文化”引導
行為文化,重在引導,作為師范院校最終是培養學生的從教能力。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師范院校應針對行為文化的多變性與可疏導性,從規范人手,開展師范生感恩、禮儀教育,培養公德意識,開展師范特色的社團及文體活動,使學生既知禮守道又活潑灑脫。
3.營造師范性專業性知識性思想性統一的環境文化
在經歷合并、搬遷后的師范院校,營造校園環境師范文化的首要任務就是文化顯現。在校園內建立富有教育性的雕塑或標志性建筑物,布置以教育家名人名言、學生書畫作品、學生活動照片為主的隱性教育環境。通過環境氣氛的熏陶,實現專業性、知識性、思想性的統一。
4.活躍師范技能類活動文化
調研“師范院校應該增設或重點開展何種競賽類活動”中,排在前四項活動依次是:師范專業技能大賽、器樂歌詠比賽、繪畫書法大賽和學科知識競賽。由此可見師范生所期望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師范性專業性”排在了首位。
對師范院校來講,要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效果,真正發揮其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除了要不斷改進活動形式和方法,使之與學生專業、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更為貼近,更易于接受外;也要重視內容上積極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使之更具系統性。
參考文獻:
[1]楊新起等.校園文化建設導輪[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龔樂進.素質教育下的教師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關鍵詞:英語;自學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學習的兩個過程獲得的:一是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二是在學生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沒有自主,哪有創新?如果學生的知識是通過教師的灌輸,而不是通過自主學習獲得,就毫無創新可言。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只重視知識的講解,不重視由淺入深、形式多樣的英語交際活動的創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也無從談起。因此,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新世紀的教育應該是“為發展而教育”——為學生的發展而教育,為社會的發展而教育。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白钣袃r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語)。
高中學生已不滿足于教師的說教,不滿足于教師強制性的練習和講解,不滿足于諸如“小組操練”等初中階段的教學方法,他們更多地需要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高中學生通過初中乃至小學的英語學習,已具備了自主學習的基礎。因此,作為高中英語教師,只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因勢利導,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語言學家雅克博維次(Jakobovits)指出,在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主要的學習者因素中,學習動機所占的比重為33%,智力因素占20%,其他因素占14%,可見,英語學習興趣在培養高中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中的重要性。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強,興趣就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就越活躍。學生也逐漸地從一個接受者的角色轉化成了一個探究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情感的投入,有了內在動力的支持,學習已不再是負擔,而會變得其樂無窮。
教師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避免灌輸式的知識傳授和面面俱到的講解,防止其形成依賴心理,凡是學生能做到的,教師絕不插手,凡是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達到的,教師就積極鼓勵其獨立完成,在開始階段,學生可能很不習慣,甚至不知所措,教師除適當給予指導外,盡可能鼓勵學習者在這一環境中積極地參與小組活動,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協作學習的能力,即學會搜集有用的學習資料、學會探討問題、學會闡述觀點、學會合作與競爭。實踐證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越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越能得到加強,其獨立精神和協作能力也就能得到培養。
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的英語課堂教學,課堂上學生自主創新的成敗是決定課堂教學效益高低的關鍵。為此,老師給以提示和指導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索研究能力等,以下是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圖:
在探究性英語學習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如階段性地讓學生填寫學習策略表格,請優秀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體會,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教師及時收集他們探究的學習成果,這就是學生的自主給學習帶來的益處——終于有一些知識不用教師去總結與講解。
語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量有效的語言信息輸入,使學生在自然、豐富的語言環境中習得語言。英語在我國屬于一門外國語,學生離開課堂后自然習得英語的機會目前仍然是較少的。因此,為了讓學生認識和掌握英語這樣一個龐大的語言體系,除了自然習得外,適當利用語言規則的監控作用來完善語言學習也是必要的。
例如,語法作為語言教學中很關鍵的一部分,也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我們嘗試的高中英語自主性語法教學模式為RGCCA模式——Recalling,Generalization,Consolidation,Creation,Appreciation五個環節。Recalling(回顧)旨在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以舊引新;Generalization(自主學習、觀察、分析、歸納)是指教師提供合理素材,體現一定的規律性,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觀察和分析,歸納并整理出本質性的語法規則;Consolidation(鞏固)旨在讓學生鞏固新知,及時反饋;Creation即運用新知進行創新思維能力訓練;Appreciation(鑒賞)主要通過提供含有該語法現象或規則的名家名言,讓學生鑒賞美文,體會語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