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管理的主體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稅收精細化管理,越來越成為加強稅收征管的強有力的方式,稅收管理員是精細化管理的主體,本文從精細化管理的角度對稅收管理員提出了要求,提出如何在稅收征管中對納稅人進行精細化管理,并對在稅收精細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稅源精細化管理,是將精細化管理理論引入稅收征管工作,按照法律法規賦予稅務機關的職責權限和“信息化加專業化”的工作要求,結合征管業務重組和流程優化,在對納稅人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納稅人的特點,準確把握納稅人涉稅信息及變動規律,明確稅源管理內容和標準,細化監控指標,優化管理流程,合理設置崗位職責,全面落實管理責任,實現稅源管理的“零缺陷”目標。稅源精細化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提高征管質量和效率。
一、精細化管理中稅收管理員主體地位的確立及其重要性
針對目前經濟稅源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特征,稅源分布的領域越來越廣,稅源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稅源的流動性和隱蔽性越來越強,稅源監控的難度越來越大。而稅源控管能力相對滯后于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致使“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主要體現在稅源監控人員對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不了解、稅源底數不清、掌握信息失真,申報真實性難以得到及時準確的分析和控制等。
稅收管理員是精細化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管理中的主體,是精細化管理工作中活的靈魂,對稅收管理員的管理、制約、監督和考核,從根本上影響著精細化管理工作實踐的成敗。開發區國稅局在認真研究精細化管理工作理論的基礎上,從人本管理的理念出發,探索出了一條稅源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新路。
二、稅收管理員是精細化管理工作中的主體。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紐帶作用
1.對稅收管理員的要求
一是增強管理主體的工作責任感。積極引導干部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聚財為國、執法為民。不斷強化職責意識,認真做好每個崗位的工作,恪盡職守,精益求精。堅決防止和克服不思進取、無所事事、懈怠散漫的現象。
二是加強對管理主體的教育培訓。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信息化技術為依托,加大了對稅收管理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在認真落實干部教育培訓規劃的基礎上,全面開展了稅源管理干部的崗位技能培訓。培訓過程中,稅收管理員集中學習了省局制定的關于稅源精細化管理的若干制度(辦法),熟悉了稅源監控的內容、指標、方法及標準。加強了稅收征管法、財務會計、稽查審計、計算機技術等內容的培訓,提高了稅源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
三是實行能級管理。合理劃分崗位級別,通過考試、考核、競爭上崗等方式推行能級管理,科學測試和評定稅源管理人員的能級,實行按能定崗、以崗定責,切實將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稅務干部選拔到稅源管理崗位。深化勞動分配制度改革,適當拉開收入分配差距,激發稅務干部積極進取、力爭上游的工作主動性。
四是嚴格工作考核。對現有的稅源管理考核指標進行了認真梳理,提高了考核的實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注重工作實績,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能級與工作實際相結合。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強稅源管理過程控制,形成了科學的考核機制。對稅收管理員工作的監督考評堅持了以人為本、公正公開、注重實效、獎懲兌現的原則。
堅持內外并舉,通過設立舉報箱、發放問卷、調查走訪等形式,讓社會各界和納稅人評判稅收管理員的工作質量,增強監督考評的客觀性、全面性、真實性。
堅持監督考評與效能監察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工作的有機結合。積極開展行政執法檢查和執法監察,將監督考評結果與稅收管理員評先樹優、能級評定掛鉤,嚴格兌現獎懲,對發現的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等違法違紀行為和執法過錯及時移交有關部門追究相關稅收管理員的責任。
2.稅收管理員對納稅人的精細化管理
稅收管理員專職承擔稅源監控管理任務,主要職責包括稅源監控、納稅評估、日常檢查、納稅服務等。稅源監控方面:運用“信息化加專業化”的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對納稅人涉稅信息的采集、整理、比對、分析,對所有可能影響稅收收入的源頭進行監督控制。
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規模、不同稅種及不同信用等級的納稅人,實施動態分類管理,全面準確掌握其生產經營狀況、財務核算情況和涉稅信息變動規律,堵塞稅收漏洞,引導納稅遵從,突出稅源管理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稅收管理員有計劃地對轄區進行巡察,充分利用外部信息管理系統比對信息或通過其他信息渠道發現漏征漏管戶線索,對查找到的督促其限期改正,并視情節輕重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罰建議。
對申請領購發票的納稅人進行實地調查核實,初步核定其用票種類、領購方式(批量供應、交舊領新罐}舊領新)等,報經有關部門或負責人審批后反饋給辦稅服務廳。加強對納稅人使用、取得、保管、繳銷發票情況的監控管理,督促用票單位和個人建立逐筆開具發票制度,加強對農產品收購、廢舊物資銷售、交通運輸、海關完稅憑證等發票的監控管理,把發票控管與掌握企業生產經營信息結合起來,認真審核確認生產經營行為的真實性,及時比對納稅情況,堵塞幾種發票在抵扣稅款方面的漏洞。
實行動態監控,切實做好防偽稅控系統、稅控收款機、稅控加油機等稅控器具推廣應用的監控管理工作和申報數據與稅控數據的核對、記錄工作。
定期到納稅人生產經營場所實地了解情況,全面準確掌握其生產工藝、設備、產品、原料、銷售、庫存、能耗、物耗等生產經營狀況和成本、價格、利潤等財務情況,通過對納稅人當期涉稅指標與歷史指標的縱向比對、同行業納稅人涉稅指標的橫向比對、實物庫存及流轉情況與賬面記錄情況的賬實比對,及時取得動態監控數據,找出影響稅負變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稅負變化趨勢。
建立了重點稅源企業的管理臺賬,積累重點稅源企業檔案資料,做好重點稅源企業年度稅收計劃的編制和落實,實時監控稅源變動,定期編寫上報重點稅源調查分析、預測報告。
納稅評估方面:每一納稅申報期結束后,充分利用“一戶式”納稅信息資料管理系統,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及行業指標的橫向分析和歷史指標的縱向分析,對所轄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做出初步判斷,并有重點地對零負申報、低于各稅種警戒指標、領購發票數量增幅較大而應稅收入計稅依據和應交稅金增幅不大、票表稽核有偷漏稅嫌疑以及日管發現有疑點的納稅人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納稅評估對象。
對納稅評估發現的一般性問題,如計算填寫、政策理解等非主觀性質差錯,可約談納稅人。通過約談進行必要的提示與輔導,引導納稅人自行糾正差錯,在申報納稅期限內的,根據稅法有關規定免予處罰。對納稅評估發現需要進一步核實的問題,可下戶做進一步調查核實,調查核實的過程和結果要進行記錄。
日常檢查方面:針對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某一納稅環節或某一方面履行納稅義務情況進行檢查,及時了解納稅人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等不涉及立案檢查與系統審計。認真搞好納稅服務方面,做好對所轄納稅人的稅法宣傳工作,對新出臺的各項稅收政策及有關規定,及時宣傳到每一戶納稅人,并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點稅源、重點行業和納稅意識相對薄弱的納稅人進行重點宣傳和講解。
三、管理主體精細化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發揮信息化在稅源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起規范高效的稅源控管機制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稅源監控中的應用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切實提高工作人員信息化應用水平;二是要充分采集稅源的基礎資料。積極籌建“一戶式”管理系統,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實現稅源情況“一網通”;三是要加快信息數據的處理。及時淘汰、更新垃圾數據,最大限度的提高數據信息的增值利用。
2.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建立科學合理的崗責體系
一是要充實稅收管理員隊伍,保證稅源監控崗位人員“不缺位”;二是對稅收管理員隊伍不斷優化組合。挑選業務骨干不斷充實到稅收管理員隊伍中。三是不斷對稅收管理員隊伍進行“充電”,加大培訓力度。
同時,建立起合理的崗位體系。因事設崗,因崗配置人員。將涉及稅收管理的各項指標進行量化、細化、固化,確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并逐一分解落實到具體部門、崗位和人員,對確實難以量化的要抓住關鍵部位、關鍵環節,選準關鍵控制點,進行有效的監督控制。
3.增加執法透明度,加大對稅收管理員的監督考核力度
論文摘要 2005年3月底,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稅收管理員制度(試行)》的文件。同年7月,國稅總局局長謝旭人在召開的全國稅收征管工作會議上再一次強調了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稅收管理員制度。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稅收管理員的大力推行,將為完善我國的稅收征管體制、強化稅源管理有重要作用。本文從稅收征管制度的改革出發,通過對稅收管理員與稅務專管員制度的比較,詳細闡述了新時期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的重要意義。
稅收管理員是基層稅務機關分片、分業管理稅源的工作人員,其工作職責主要是對各類稅源的日常動態監控和細化分析,提出初步性工作意見或建議,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實施稅收管理員制度是強化稅源管理、夯實管理基礎、落實管理責任、優化納稅服務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稅收征管體制的歷史沿革
從建國到現在,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不斷發展,同時為了滿足稅制改革的客觀要求,我國的稅收征管模式也在不斷推進。以現行稅法的頒布為界限可將其變革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一)1994年以前稅收征管體制的變革
我國自50年代至80年代實行征管于一身的模式,即以稅務管理員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一人進廠,各稅統管,征、管、查合一”。其組織形式表現為征管查由專管員一人負責,按具體情況設置稅務工作崗位,稅務人員對納稅戶進行專責管理。稅款征收方式為稅務人員上門催款。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征管模式與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為此,國家稅務總局在1988-1994年進行了以建立征、管、查分離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稅收征管改革,在稅務機關內部實行征管權利的分離和制約,同時實行專業化管理。
(二)1994年以后稅收征管體制的改革
1995年,國家稅務總局提出了“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模式,并于1997年在稅務系統全面推行。各地稅務機關在推行這一模式的過程中,取消了原來專管員管戶制度,建立了辦稅服務廳。加上計算機網絡體系在稅收征管過程中的廣泛運用,我國的稅收征管走向了由傳統的粗放型管理向現代化、集約化、規范化管理的道路。
以2000年年底召開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為重要標志,我國稅收征管改革進入了專業化與信息化并存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次會議上,國家稅務總局提出了以“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方針。隨后,國家稅務總局在稅收征管改革中又再次突出了“強化管理”的要求,
2004年稅管改革又提出“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稅收改革方向,并在部分地區試行稅收管理員制度。這代表了新征管模式下的一種分類管理與服務形式。
二、稅收管理員和稅務專管員制度的異同分析
新的稅收管理員制度既不是稅收專管員制度的翻版,也不是對其的全面否定。它是在客觀、全面、辯證的分析過去專管員制度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繼承和發展,在新形勢和新條件下賦予其新的內容。
(一)稅收管理員和稅務專管員制度的相同點
實行稅收管理員和稅務專管員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稅源的管理。這一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監控管理有實效,管理員與企業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資金流動、財務核算水平等有著直觀適時的了解,能夠有效的監督各種稅收政策的實施。二是分戶、分類到人的做法使得稅源管理責任明確,落實到人,便于內部管理和責任劃分。
(二)稅收管理員和稅收專管員制度的不同點
1、征納關系的改善
稅務專管員時期的稅款征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強制執行的行政行為,稅收任務以政府的政策和指令性計劃的方式下達。而稅收管理員制度下的征收工作卻是一種“協作管理”的行為,它建立在納稅人自行申報制度的基礎上,不再對納稅人各項涉稅事務進行承攬包辦,從而劃清了征納雙方的責任界限。
2、征管職能的轉變
稅務專管員集“征管查”三項職能于一身,而稅收管理員的職能范圍明顯收縮。它的定位側重于管理環節。另外,在稅收管理員制度下,法律和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措施都已經逐步完善,這就避免了專管員制度下權力過于集中,缺乏監督制約現象的再度發生,管理員的權限得到了限制。
3、管理手段的進步
稅務專管員的工作主要靠手工完成,實行粗放式管理,效率較低,且管理質量難以保證。而如今,信息化手段使得稅收管理員從大量重復性的人工操作中解脫出來,稅收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稅源管理和精細化成為可能,稅收執法透明度和稅務行政管理的水平也得以提高。另外,在稅收管理員制度下,各項征管質量考核指標的建立使得管理質量有了一定的保證。
4、業務素質的提高
稅源的急劇擴大和稅源狀況的復雜性,是專管員制度下的“單兵作戰”無法勝任的?,F在的稅收管理員,不但要掌握相關的稅收實體法,對各個稅種的征收管理標準有清楚的認識,而且還要按照程序法的要求,約束自身的行政行為,工作要求大大提高。但是,稅收管理員制度建立在專業分工、集中管理、信息化和法制化的基礎之上,它能有效發揮稅務機關的整體優勢,應對復雜的稅源情勢。
三、實施稅收管理員制度的意義
(一)加強稅源監督管理,防范稅收風險
按照屬地原則落實分類管理要求,全面建立稅收管理員管戶責任制度,使得稅收管理員對轄區內的稅源和管戶責任及其權限得以明確。通過稅收管理人員及時掌握納稅人各種涉稅動態信息,全面掌握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情況,把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推動稅收管理員對稅源的積極管理,采集全面的、動態的一手稅源資料,減少了稅源漏管的可能性。
稅收管理員稅源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將稅收管理員掌握的各類稅源資料按照“一戶制”管理的要求納入管理系統中,實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稅源的管理和監控。
另外,稅收管理員制度中的納稅評估也是強化稅源管理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稅收管理員作為納稅評估工作的主體,可以最直接的了解分管納稅人的有關情況,并在評估發現問題時進行實地調查,采取對應的措施。這不但可以有效控制稅源,還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稅收風險。
(二)提高納稅服務水平,優化納稅環境
首先,實行稅收管理員制度后,對納稅人的服務變得更加直接。稅收管理員可以直接下戶,或者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對自己的管戶進行面對面的宣傳、輔導,并對納稅人提出的問題進行直接的收集和反饋,這種直接服務順暢了雙方溝通的渠道,提高了辦稅效率。
其次,主動服務成為了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服務的一大特色。稅收管理員制度要求稅務機關了解企業的動態,為企業在稅收政策上答疑解難,并自覺接受納稅人的監督。由于稅源管理更加精細化,客觀上要求納稅服務也必須更加細致、周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稅企關系得以融洽。
再次,稅收管理員制度使得稅收管理員直接面對納稅人,因此,稅務機關容易在第一時間獲得納稅人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并對該納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輔導,為納稅人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
最后,稅收管理員需要下戶了解管戶情況,因此,其接觸到的人員就不僅僅是辦稅的財務人員,而是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各方面人員,這樣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服務面就更廣泛了。
三)提高稅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
實施稅收管理員制度使征管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一方面,稅收管理員按照規定與納稅人保持制度化的聯系,提供專業的納稅服務和指導,幫助納稅人及時準確申報納稅,保證稅務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通過稅收管理員的實地調查報告,稅務機關能夠掌握稅源戶籍、財務核算、資金周轉和流轉額等關鍵的涉稅信息,從而提供針對性的、有效的稅收管理,充分發揮稅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管稅;風險管理;《征管法》修訂;專業化管理;稅源一體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 F810.4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1-0075-05
[收稿日期]2009-11-02
[作者簡介]董曉巖(1980-),男,河南安陽人,東北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2009級博士研究生,就職于浙江省國家稅務局,研究方向:財政學專業。
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稅務機關在稅收管理工作中已逐步將稅收信息化的重點從數據處理轉移到了數據應用方面,即通過數據分析提高納稅遵從度、改進納稅服務并提高稅收管理和決策的科學性。在2009年全國稅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會議上,國家稅務總局提出了要在稅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中大力推進信息管稅的工作思路,正是適應世界稅收管理發展趨勢、符合我國稅收征管實際而做出的重大決策。信息管稅,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解決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為重點,以對涉稅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為主線,加強業務與技術的融合,健全稅源管理體系,進而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①。從長遠來看,信息管稅是稅收征管工作思路的重大變革,必將對稅收征管的思想觀念、制度機制、業務流程、組織機構等產生重大影響。推行信息管稅戰略,必然要求對現行的稅收管理框架進行適應性調整,推進稅收管理的創新。
一、創新稅收管理理念
當前我國稅收管理工作呈現出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稅收管理可支配資源與稅收管理的高標準要求之間的矛盾異常尖銳。簡單地說,當前稅收管理中存在著“一多一少”、“一高一低”兩大矛盾,即納稅戶多而稅收管理員少、稅收管理要求高而管理員平均素質偏低,造成稅收管理疲于應付、浮于表面,管理廣度和深度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管理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二是粗放化的稅收管理方式阻礙了管理效能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傳統的稅收管理方式基本上采用人海戰術,依靠稅收管理員“人盯人”的方式進行管理,這種全面撒網、不分輕重的“牧羊式”管理方式對稅源的控管缺乏針對性,致使管理效率低下,征納成本居高不下。由此可見,當前一方面是稅收管理資源的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則是既有的管理資源沒有得到優化配置和高效使用,造成了稅收管理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降低稅收成本是稅收管理的重要原則,從古典學派的威廉?配第、亞當?斯密、約翰?穆勒、官房學派的尤斯蒂、社會政策學派的瓦格納一直到現代財政學集大成者馬斯格雷夫,盡管其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其稅收原則體系均無一例外地包含了降低稅收成本的思想[1]。在這種情況下,推行信息管稅戰略,必須創新稅收管理理念,突破傳統稅收管理思維的藩籬,積極探索和推行以稅收風險管理為代表的科學有效的稅收管理方式。
風險管理于20世紀30年代起源于美國,它是指各經濟、社會單位在對其生產、生活中的風險進行識別、估測、評價的基礎上,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妥善處理風險所致的結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過程②。稅收風險管理是風險管理理論在稅收領域的應用,通常是指納稅遵從風險管理,即稅務機關以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為目標,通過對稅收風險的預測、識別和排序,根據不同的稅收風險制定不同的管理戰略,并通過合理的服務和管理措施規避、防范或處置稅收風險的過程。稅收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強調優化配置有限的征管資源,充分發揮信息數據的作用,通過風險分析識別,定位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采取與風險類別等級相適應的應對策略,實施有針對性的風險控管。推行稅收風險管理,應當針對不同納稅人制定不同的風險管理戰略和對策,把有限的征管資源用于稅收風險較大、管理最需要和最能增值的納稅人和領域。實施稅收風險管理,要以信息化手段為依托,建立包括戰略規劃、風險識別、風險排序、風險處置、風險過程監控和績效評價等環節的稅收風險管理制度和管理平臺[2]。其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其中戰略規劃包括確立稅收風險管理的目標使命、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風險識別即尋找風險點和風險源,建立稅收風險管理的指標體系,通過多渠道及時、完整、準確地采集、掌握、分析稅源信息,從納稅人所處行業、企業規模、經營狀況、管理水平等方面識別其稅收風險;風險排序即通過對不同納稅人風險嚴重程度的評估,對納稅人按風險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風險處置即根據風險排序情況,對不同風險程度的納稅人分別采取宣傳教育、納稅輔導、稅務審計(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等不同的服務和管理措施;同時,開展稅收風險管理實施情況的過程監控和績效評價,并據以對稅收風險管理的戰略規劃進行調整和優化,不斷提高稅收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創新稅收管理制度
當前我國稅收管理的制度框架以《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為主體,包括稅收管理員制度、稅務登記、納稅評估、發票管理等一系列具體管理制度。其中稅收征管法自2001年修訂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稅收征管實踐也出現了諸多現行稅收征管法沒有解決的熱點、難點甚至盲點問題,稅收征管法的規定與稅收征管工作實際需要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推行信息管稅戰略,要對稅收管理制度進行創新,而創新稅收管理制度的立足點在于對稅收征管法適時進行修訂,重點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體現稅收征管手段的規范化
重點是對納稅評估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確界定。近年來納稅評估在我國稅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是納稅評估缺乏完整明確的法律依據,納稅評估本身方法不科學、程序不規范、結果處理隨意性大,同時納稅評估與日常檢查、稅務稽查的職責沒有清晰定位,三者的關系沒有科學理順,導致實踐中出現了“以評代查”、“以補代罰”等問題,不僅納稅人無法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而且加大了稅務人員的執法風險。因此,在稅收征管法的修訂中,一是要確立納稅評估的法律地位,健全納稅評估制度,統一規范納稅評估的方法、程序和結果處理,明確納稅評估是對納稅人納稅申報質量即申報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審核,將納稅評估作為稅源監控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是管理也是服務。二是要科學定位納稅評估與日常檢查、稅務稽查的職責,有兩種處理方法:(1)將納稅評估限定于案頭審核和稅務約談兩個環節,強化稅務約談的剛性,摒棄實地評估,凡是經案頭審核和稅務約談認為有疑點需要下戶進行調查核實的,一律移交稅務檢查環節處理;(2)取消日常檢查,將日常檢查的職能并入納稅評估,強化納稅評估的職能。根據我國稅收征管實踐,筆者傾向于贊同第一種方法,即保留日常檢查這個傳統征管手段,同時取消納稅評估的實地核查環節,從而形成納稅評估、日常檢查、稅務稽查三位一體的稅源監控格局。
(二)適應稅收征管工作的信息化
重點是解決電子申報資料的法律效力問題。隨著稅收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網上申報納稅方式因其方便快捷的特點被納稅人普遍接受使用,但現行稅收征管法沒有明確電子申報資料的法律效力,規定“納稅人采取電子方式辦理納稅申報的,應當按照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和要求保存有關資料,并定期書面報送主管稅務機關”,這實際上否認了電子申報資料的法律效力,給征納雙方都增加了成本。一方面,稅務機關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用于儲存納稅人各種紙質申報資料,另一方面,納稅人在電子申報成功后再另行報送紙質資料,額外增加了人力和物力支出。因此,在稅收征管法的修訂中,應對電子申報資料的法律效力問題進行明確,在從技術方面保證電子申報納稅的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的前提下,規定根據電子簽名法或征納雙方認可的方式,使用電子化簽名報送的各類電子申報資料具有與紙質資料同等的法律效力。
(三)提高稅收征管措施的操作性
重點是解決第三方信息報告制度的可操作性,建立完善的稅務行政協助制度。解決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是信息管稅的重點。在我國當前以納稅人自行申報為主的稅收征管模式下,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申報納稅情況進行審核監督和風險管理的主要依據來源于稅務機關內部的納稅人涉稅信息,而對于與納稅人應稅行為有關的第三方信息,盡管在現行征管法中也規定了第三方信息報告制度,但此規定原則性較強,缺乏實際操作性,而且相應的責任追究條款缺失,導致稅務機關缺少第三方實質配合,實踐中獲取第三方信息難度極大,直接影響到稅源監控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稅收征管法的修訂中,應提高第三方信息報告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確第三方的稅務行政協助義務,對應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的主體、內容、時間、方式、法律責任等做出明確規定,建立較為完善的稅務行政協助制度。
(四)彰顯稅收征管執法的人性化
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相適應,在稅收征管執法中應突出以人為本,彰顯人性化。重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入申報修正制度,即納稅人進行納稅申報后,在規定期限內發現申報有誤的,應允許納稅人進行更正申報或補充申報。二是降低稅收滯納金負擔,可以考慮對滯納金設定一個上限,即滯納金達到一定數額或者達到所欠稅款一定的倍數時,不再加收滯納金,解決現行征管法納稅人因滯納金負擔過重而采取軟抗稅、稅務機關清繳滯納金難度大的問題。三是要明確區分逃稅、漏稅,降低處罰標準[3]。對于客觀存在的納稅人非主觀故意造成的未繳少繳稅款的行為,界定為漏稅,明確劃分其與逃避繳納稅款行為的界限,并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同時,對逃避繳納稅款的行為應適當降低處罰標準,一方面有利于減輕納稅人負擔、構建和諧的稅收征納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適當限制稅務行政處罰的自由裁量權,同時還可以解決現行征管法中“五倍處罰上限”的規定形同虛設的問題。
三、創新稅收管理方式
我國現行“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的34字稅收征管模式形成于2003年,較原來的30字征管模式增加了“強化管理”的要求,強調稅源管理是稅收征管的基礎和核心,凸顯稅源管理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4]。作為強化稅源管理的載體,2005年我國開始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通過對以往稅收征管模式的揚棄,批判地吸收了傳統的“一員進廠、各稅統管、征管查集于一身、上門收稅”的專管員管戶制度的優點,著力解決30字征管模式下全面以管事替代管戶帶來的稅源管理“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從實施效果來看,總體上說,稅收管理員制度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目標:一是“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納稅戶數量急劇增加,同時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經營方式創新、以金融創新為代表的經營業務創新和以母子公司、總分機構、連鎖經營、總部經濟為代表的企業組織形式創新等新興經濟活動層出不窮,給稅收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僅靠稅收管理員傳統的單一管戶制度已不堪重負。二是稅收管理員制度在繼承專管員管戶制度優點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權力過于集中、缺乏監督制約的弊端,不利于從制度上預防腐敗和保護干部。盡管稅收管理員制度設定了雙人上崗、定期輪換等條款,同時明確規定“稅收管理員不直接從事稅款征收、稅務稽查、審批減免緩抵退稅和違章處罰等工作”,但實踐中在稅務系統簡并審批環節、下放審批權限的過程中,很多涉稅事項的審批實際上完全依賴稅收管理員的初審意見,后續的審批環節基本上流于形式,稅收管理員在日常稅源管理中存在較大的利用職權進行尋租、謀取個人私利的操作空間。因此,推行信息管稅戰略,必須對稅收征管模式進行完善,創新稅收管理方式,提高稅收管理的效能。
(一)針對“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應創新稅收管理員管戶方式,積極推行以專業化管理為主的分類管理
從經濟學上講,專業化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也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必然要求。亞當.斯密對專業化分工的研究是與效率緊密聯系的,他認為分工的效果有三:一是增進了勞動者的熟練程度;二是節省了變更工作所需的時間;三是促進了機械的發明③。運用到稅收上,專業化管理就是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的實際情況、管理特點和管理要求進行分類,通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稅源專業化管理人才隊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探索實施以分行業、分規模和分職責管理為重點的稅源分類管理,達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專業化管理的條件下,每個管理員都能專注于某一類納稅人的管理,從而能夠更細致、更深入的了解納稅人的基本情況,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提高管理的效率。在專業化管理的方式上,可以分行業或分規模管理,即在一定范圍內打破地區界限,按照行業系統或經營規模,設置稅收專業管理崗位,明確稅收管理員進行稅收管理;也可以是分職責管理,即按照稅收管理的不同事項,劃分稅收專業管理職責進行稅收管理。在管理機構設置上,可以適當參考美國稅務機構的設置方式(見圖2),其執法與服務部門由小企業局、大中型企業局、工資和投資收益局、政府和免稅組織局以及犯罪調查局組成,其中前四個業務局按照服務對象(納稅人類型或規模)負責稅收管理和納稅服務,犯罪調查局專門負責調查涉稅違法案件,并與四個業務局保持密切合作。具體來說,應由以劃片屬地管理為基礎設置機構改為以專業化管理為基礎設置稅源管理機構,如按規模設置重點稅源管理局和一般稅源管理局,在內部按職責設置戶籍管理、納稅評估、催報催繳等專業化管理崗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對不同機構和崗位根據其管理難易程度、要求高低等特點配備適合的稅收管理員進行管理,同時對不同類別的納稅人制定相應的分類管理辦法。
(二)針對稅收管理員權限過于集中的問題,應著力完善稅收管理員的監督制約機制
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制度辦法。規范稅收管理員的工作規程,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審批責任制,上一環節對下一環節負責,處于流程某環節的部門和人員的工作質量和效率由后續部門和人員監督考核,打造“無縫式”業務運營機制,合理界定申請、審批、檢查各環節的責權,建立責任追究考核制度。二是事前風險預警。圍繞稅收執法權中的廉政風險,按照不同的涉稅審批類別查找全局的執法風險點,根據自由裁量權大小、易造成危害程度等風險因素,把查找出的執法風險點劃分成若干個風險等級,按照“高風險崗位,高等級防范,高標準要求”的原則,對各崗位的執法風險采取動態跟蹤預警管理,對風險系數高的崗位進行重點監控,實行執法風險管理和崗位預警,提高內控機制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三是事后監督檢查。開展稅收執法檢查和執法監察,對各種執法不規范行為,根據情況做出相應的處理。
四、創新稅收管理手段
信息管稅的主線是強化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應用。推行信息管稅戰略,應當依托信息技術對稅收管理手段進行創新:
(一)應用信息技術加強稅務登記管理
稅務登記是稅收征管的初始環節,加強稅務登記管理是做好稅收征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當前稅務登記管理環節的瓶頸就是信息共享問題,要以推進信息共享和應用為重點加強稅務登記管理。一是開展國地稅聯合辦理稅務登記,通過國、地稅部門間信息傳遞,實現納稅人辦理稅務登記“一地一次一證兩章”,即納稅人在國稅或地稅一方可以一次性辦結包含國稅、地稅兩個部門印章的一張稅務登記證。二是推進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充分采集和應用工商、質監、經濟普查等部門的戶籍信息,通過開展數據比對,及時發現漏征漏管戶。三是加強稅務登記環節的制約。如通過稅務系統內部共享非正常戶信息,可以防止欠稅走逃的非正常戶法定代表人在異地重新辦理稅務登記;通過利用公安部門的公民身份信息查詢系統,可以核對稅務登記法人身份信息,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虛假身份、證件從事涉稅違法活動。
(二)應用信息技術加強普通發票管理
近年來,稅務系統通過推行防偽稅控系統,建立比對認證機制,基本上堵塞了利用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展違法犯罪活動的漏洞,相對而言,在普通發票管理方面形成了稅收管理上的真空,少數不法分子有票不開、虛開代開、大頭小尾、不按規定開票、制售假發票等違法犯罪活動猖獗,嚴重擾亂了稅收管理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可以部分歸結為消費者在商品購銷活動中索取和使用發票的觀念不強、企業逐筆開具發票的制度要求難以落到實處,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現實中仍然存在大量手工發票,稅務機關及時準確地獲取開票信息難度很大,致使發票驗舊售新流于形式,發票查詢和票表比對工作無法開展,沒有形成普通發票管理的“閉環”,從而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實踐證明,“以票控稅”這種傳統的稅收管理方式存在嚴重弊端,但是在我國信用制度和支付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又不可能完全摒棄發票這種管理手段,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將“以票控稅”的重心逐漸轉移到“信息管稅”上來,以推行包括網絡發票和稅控收款機在內的機器開票方式為突破,及時存儲和收集開票信息,深入開展票表比對和發票查詢,形成普通發票管理的“閉環”,從而有效遏制制售假發票、大頭小尾發票和非法代開發票行為的蔓延,同時稅務部門也可從中獲取稅收分析、納稅評估工作所需的基礎數據。
(三)應用信息技術提高納稅評估質量
目前納稅評估主要還是采用以稅負率為主的指標分析方法,對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效益不同、技術先進程度不同的納稅人采用籠統的一個稅負率指標顯然是不科學的,容易變成以征收率征稅。從納稅評估的資料來源來看,納稅評估工作所必須的龐大數據源不夠完整,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也無法得到保證。在稅務系統內部,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門之間協調不夠,信息系統分塊割據,數據不能統一共享,造成評估資源浪費。在稅務系統外部,信息傳遞渠道不暢,許多必要的資料特別是有用的第三方信息不能及時獲取。因此,推行信息管稅戰略,應當以建立行業納稅評估模型為突破口,應用信息技術創新納稅評估方法。浙江省國稅局在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2007年以來,該局按照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通過典型調查,掌握行業稅收與經濟規律,利用相同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根據企業的基本能源消耗、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費用等數據,搭建了186個產品(行業)的稅源監控評估模型,據以計算企業的銷售、存貨以及其它涉稅信息;同時開發應用了“行業稅源動態分析監控系統”,使稅源控管更具針對性,較好地解決了不同企業間的稅收公平問題,在強化稅源管理、降低涉稅風險、實現稅收公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5]。
五、創新稅收管理機制
當前的稅收管理機制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從橫向來看,稅收征管的各個環節相互脫節,稅收分析、稅源監控、納稅評估與稅務稽查各環節之間業務銜接不順暢,沒有實現有機的聯動,嚴重阻礙了稅收征管整體效能的發揮;二是從縱向來看,多頭管理體制下“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級稅務機關各項管理任務下達體現出無序性、分散性和隨意性,導致基層稅務機關疲于應付、無所適從,降低了工作效率,加重了稅收管理員和納稅人的負擔。實際上,當某個方面的管理要求得到強化而又沒有顧及到基層管理資源的配置情況時,就會沖擊其他管理事項的有序和有效,很多工作在基層就出現了明知做不到卻不能不做、即無法為而不得不為之的局面,基層工作反映出缺乏計劃性和協調性。因此,推行信息管稅戰略,應當創新稅收管理機制,大力推行稅源一體化管理。
稅源一體化管理,就是通過明確界定稅收征管各層級、各部門、各環節的工作職責,建立和完善各部門之間橫向的綜合協調機制和各層級之間縱向的任務分配機制,加強稅收分析、稅源監控、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各環節之間的聯動,逐步構建職責明確、信息共享、協調互動、統一高效的稅源一體化管理工作聯動機制,不斷提高稅收征管的整體效能,切實解決多頭管理體制帶來的基層國稅機關和納稅人負擔過重的問題。推行稅源一體化管理,重點是建立兩個機制:
一是要建立橫向的稅收征管各環節、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機制。包括:(1)各環節之間的聯動機制。通過稅收分析為納稅評估確定疑點、指明方向;通過納稅評估引導納稅人稅法遵從,為稅務稽查提供稽查案源;通過稅務稽查查處案件,打擊涉稅違法犯罪,并向管理環節反饋查處結果;稅源監控通過對分析、評估、稽查反映問題的匯總歸納,進一步改進和加強日常管理,從而形成各環節之間相互聯動、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稅源管理工作機制。(2)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應加強綜合征管部門與專業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發揮綜合征管部門的綜合協調作用,協同開展稅源管理工作。
二是要建立縱向的各層級稅務機關之間的任務分配機制。上級稅務機關對各部門擬下達的分稅種稅源管理工作任務,應區分輕重緩急,合并重復項目,進行綜合平衡,逐步實現管理員工作任務下達和結果反饋渠道的統一?;鶎訃悪C關應對需要管理員下戶進行調查、核查、檢查的事項進行清理和整合,對上級部署和自行確定的稅源管理工作任務進行科學歸并,綜合考慮各個稅種的管理要求,力求一次下戶解決多個問題,避免涉稅信息重復采集和稅收管理員重復下戶,提高稅收管理的效能。
[注 釋]
①宋蘭《大力推進“信息管稅”,全面提高稅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水平》,在全國稅收征管和科技會議上的講話,2009年6月24日。
②閻春寧《風險管理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③亞當?斯密《國富論》,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9-11頁。
④資料來源:2007年全國納稅服務工作會議參閱材料。
[參考文獻]
[1]馬國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管理[A].財政若干問題研究[C].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錢寶榮.稅收管理創新研究[J].財經論叢,2008,(6):22-29.
[3]尹淑平.借鑒COSO風險管理理論提高我國稅收遵從風險管理水平[J].稅務研究,2008,(12):69-71.
[4]樊勇,賴先云.現行稅收征管法中需要修訂的若干問題[J].稅務研究,2008,(10):65-66.
[5]黃瓊.對稅收管理創新的理性思考[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8,(2):35-37.
On Innovation of Tax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Tax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ong Xiaoy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關鍵詞】財政稅收;重要性;改革;管理體制;問題與對策
1.財政稅收的概述
1.1財政與稅收的概念
財政是一種國家分配也就是集中性分配一部分社會產品,財政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的需要。財政的產生于國家的產生是密不可分的,財政產生的物質基礎是生產力的發展,財政產生的經濟條件是出現了剩余產品,財政產生的政治條件是出現了國家,階級以及私有制。國家是財政分配的主體,社會產品中的剩余產品是財政分配的對象,保證國家實現財政的職能是財政分配的目的。
首先,財政有資源配置的職能,也就是為了合理化資源結構,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合理調配物力,財力和人力等社會經濟資源,其次,財政還有收入分配的職能,該功能主要是為了實現經濟公平分配和社會公平分配,最后,財政有穩定經濟的職能,它不僅可以穩定物價,充分就業,而且可以平衡國際收支,達到穩定社會總供求,穩定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稅收制度的內容包括稅制要素以及稅收體系這兩個方面,稅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稅收管理體制也被廣義的稅收制度所包含。稅收制度是在一定的法律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征稅規范以及征稅依據。稅收是財政的基礎,稅收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重要的。
1.2我國財政稅收的重要性
財政稅收管理的作用是提高財政稅收人員以及管理部門的工作熱情,提高財政稅收征管水平,確保完成國家財政稅收收入的任務。財政稅收是我國財政稅收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財政稅收不僅可以干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且可以很好地調節國際收支,使其達到平衡。財政稅收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從人民身上出來的錢最終要服務于人民。
2.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和健全,但是,我國財政稅收也有上清下亂,舉報多,不夠規范,上訪頻繁,前清后亂以及差距大等等問題,這是因為:我國在財政稅收的工作當中財稅管理難以控制,種種問題的產生以及財政稅收管理人員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缺乏,造成了難以控制財政稅收管理的問題;監督監管不夠到位,一些財政稅收的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沒能在其位某其職,影響了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順利推進;民主管理不夠完善,民主管理的不完善造成了財政稅收的管理人員缺乏應有的,必備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常識,不能高效率的完成工作;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現在,大多數的財政稅收的管理人員都沒有進過正規的培訓,不能稱得上是正規的員工,甚至還有一大部分人員是兼職性質的,這樣不可避免的,造成財政稅收的工作管理人員的素質普遍的低下,從而影響到工作的質量;資金效益有待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收到了支出資金和收入資金簡單分開模式的影響,浪費比較嚴重。
3.針對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對策
針對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為了逐步完善我國財政稅收的體制,提高財政稅收資源的利用率,需要在這幾個方面進行改進:改革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創新,改革和完善現在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提高財政稅收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對財政稅收管理人員的培訓和學習,力爭培養出優秀的管理人員,更好地為財政稅收的管理服務,為人民服務;合理界定財稅收支范圍;提高財稅資金使用效益,不僅要對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進行完善,創新和改革,還要積極推進改革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步伐,切實加強財政稅收管理職能。
4.財政稅收的改革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財政稅收的管理體制,需要運用現代管理理念,進行財政稅收的改革:通過稅收改革,促進各個大企業銷售能力,正確處理經濟和財政之間的良性互動;完善地稅和國稅之間的的協調機制,地稅作為國家實行分稅制的產物,具有調控經濟,組織財政收入和調節社會分配的作用,所以,處理好地稅和國稅之間的關系,做到不有損雙方的利益;通過減輕納稅人的稅外負擔,加快增值稅的轉型步伐和改革創新來建立稅負水平恰當的稅收制度,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步建立起稅負水平適中并且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通過合理搭配有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和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例,改革增值稅分享制度以及稅收返還制度和善監督支付系統,來建立資金來源可靠的科學支付體系;為了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需要運用現代管理理念;為了改善與保障民生,需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從而達控制支出,降低成本的目的;為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還有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大力支持節能減排和科技創新,努力做到綠色稅收。 [科]
【參考文獻】
[1]2003年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指定教材稅法[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2,4.
[2]王志華.當前我國地區財政稅收政策分析[J].知識經濟,2010,10.
[3]寇鐵軍.財政學教程(第二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論文摘要: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是稅務機關運用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稅收管理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概括性的評價。評價時應本著系統的、戰略的、權變的跟光,注重對指標的相互關系及其權重的確定,采取客觀,公正、 科學 、全面的評價方法。將目標管理、關鍵績效指標以及平衡記分卡等評價技術引入到稅收管理績效評價工作中,建立一種適用于不同層面的績效評價體系,能夠為提高質量和效率提供有效的評價方法。
一、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概述
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是稅務機關運用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稅收管理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概括性的評價。評價時應本著系統的、戰略的、權變的眼光,注重對指標的相互關系及其權重的確定,采取客觀、公正、科學、全面的評價方法,快捷準確地將信息反饋給管理層,以供實施控制決策之用。稅收管理績效評價可以從效果和效率兩方面進行。
(一)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目標
稅收管理的目標是為了促使納稅人依法納稅。稅收管理績效目標服從和服務于稅收管理目標,通過實施績效評價,引導和促進稅務機關實現稅收管理目標。因此,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目標應當是在稅收遵從的前提下,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從而達到稅收收益最大化和納稅滿意度最大化。
(二)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實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質量的數據資源。實施有效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要求高度的稅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數據資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級,有專業的數據處理中心,對產生的數據資源實時進行校驗、統計、篩選、分類、分析,有相應的保障數據質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對稅收管理過程及結果進行標準化管理。要最終做出績效評價的判斷結果,除了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還必須有可行的評價標準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評判。評價標準是評價結果產生的基準和前提。
(三)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主體
在高度信息化條件下,稅收管理主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管理層面和操作層面。管理層面主要指省級以上稅務機關和單純具有內部管理職能、不直接面對納稅人的地市級稅務機關,操作層面即為直接面向納稅人的地市級以下稅務機關。在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下,稅收管理主體就是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主體。
(四)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范圍
現代 稅收管理理論中的稅收管理.主要是指稅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稅收執法權的管理。稅務機關績效評價包括對稅務行政管理權和稅收執法權行使績效的評價。本文主要是對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稅收執法權的過程及其結果產生的績效,即稅收管理績效進行評價分析。
二、構建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應注意事項
(一)合理設定評價指標
指標設計在以“目標管理”為手段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具有重要意義。指標既是稅務人員工作行為的導向,又是評價稅務人員工作業績的標準。好的指標可以起到事前積極誘導和事后公正評價的作用,差的指標會使整個績效評價體系失效甚至對整個稅務系統造成危害。我們對稅務人員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和評價的全部內容,必須涵蓋稅務人員7o~8o以上的工作,根據崗位職責確定指標。指標的設計要體現多元化,不僅要能綜合反映稅務人員的工作業績,還要考核其工作態度、創新精神、知識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與他人交流與共享信息。各級稅務機關也可以結合實際在此基礎上自行設計指標體系。這就意味著指標的設計要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對于兩類指標組合權重的選擇取決于被評價稅務人員的崗位職責。不同的部門工作側重點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納稅人的滿意程度,樹立稅務機關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實現稅款的應收盡收、減少納稅人的稅款漏征率。對量化指標要求高的稅務部門,則量化指標的權重大些,對定性指標要求高的稅務部門,則定性指標的權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溝通
若把稅務部門績效評價體系比做一臺機器,溝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劑,它能保證整個績效評價體系良性運轉。沒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機制也就沒有稅務部門的績效評價體系。溝通存在于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三個階段。在績效評價實施前的指標設計階段,稅務部門的領導或評價者應把被評價人員納入到指標的設計過程中。溝通一方面可以使績效指標和標準成為每一個部門和稅務人員均能理解的共同語言,從而對其行為產生事前誘導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導接受并指導行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標的設計與實際相脫離,增強了指標的可操作性。對于績效評價后的溝通,評價人員根據被評價稅務人員的績效評價結果,鼓勵與組織目標一致的行為,同時對于不符合或偏離組織目標的行為予以引導,幫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使其接受進一步的培訓或改變工作態度。人們最常忽視的是評價過程中的溝通,然而在評價過程中及時進行溝通引導被評價稅務人員的行為,可以防微杜漸,大大改善評價結果。在實際工作中,事中溝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據個體需要選擇激勵手段
績效評價與績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傳統行為學理論分析,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而動機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點,是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的基礎。需要的層次性決定了激勵手段的多樣性,即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對于物質激勵,可以通過對薪酬體制的設計而完成,在績效評價體系中,稅務人員的工資一公務員基本工資+績效工資x工作難易系數。對于非物質激勵,可以通過“情感激勵”對稅務人員個體工作給予認同、尊重、表揚,對其職位的提升、賦予信任和責任來實現。評價人員必須確定被評價稅務人員目前所處的需求層次和特點,并依據其特點選擇適合不同個體的激勵結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約束機制
激勵和約束是稅務部門績效評價體系中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間實現整體協調,才能發揮績效評價的功能??冃гu價體系內的約束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如果稅務人員的評價結果較差或與整個系統的目標相悖,將遭受批評和懲罰,為此付出代價;另一方面對評價結果差的稅務人員的處罰就是對其他稅務人員的約束,或者說是反面激勵,從反面達到激勵約束相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績效評價體系中,激勵和約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協同在一起發揮最優作用。
三、不同層面設計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探討
(一)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技術的運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評價。
平衡計分卡是一種綜合績效管理體系。它將組織經營任務的決策轉化為四大部分的指標: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 發展 ,將組織戰略分為這四個方面的考察目標,每一考察目標分別設置幾個獨立的指標,多種指標組成了相互聯系的一個系列指標體系。這些目標和指標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強,構成了有機的統一體,從而達到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短期與長期、內部與外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計分卡進行管理決策,能明確地看出它對整個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研究組織戰略目標所帶來的影響。在平衡計分卡中,財務方面是平衡計分卡的最終結果,財務指標的實現是客戶滿意和客戶忠誠的結果。只有實現內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時間、質量和價格方面滿足客戶,才能達到客戶滿意和客戶忠誠。而內部流程的優化與否主要取決于 企業 員工的能力。
2.基于關鍵指標的績效評價。
關鍵績效指標的類型主要有數量、質量、成本和時限。在確定關鍵績效指標時,指標的設定要具體,切中目標、適度細化、能夠權變;指標是可度量的,是數量化和行為化的,數據或信息要具有可獲性;要具可實現性,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在適度的時限內可以實現;要有現實性,是可證明和觀察的,不是假設或主觀猜測;指標的設定要考慮時間,關注效率。
3.基于目標的績效評價。
目標管理下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是以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為理論基礎,把以工作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激勵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工作任務量化,層層分解。目標管理法是為了改善組織在競爭中軟弱無力所實施的一項措施,通過權力下放和自我控制來提高組織的競爭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礎上,更強調人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谀繕说目冃гu價方法主要有四個操作步驟:設定績效目標、確定目標達到的時間框架、實際績效水平與績效目標相比較、設定新的績效目標。
(二)管理層面基于目標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分析
1.基于目標的關鍵績效指標體系構建要求。
管理層面的工作要強調納稅人導向、結果導向。它需要為操作層面提供政策咨詢、宣傳培訓、協調審批等服務,而這些工作始終要圍繞顧客的需求進行。管理層面許多工作的最終結果要靠操作層面的執行來實現,為體現它的導向思想,有必要將其工作績效與操作層面的主要執行結果掛起鉤來。管理層面要通過對關鍵績效指標的篩選來突出工作重點,調整衡量標準,要加大對主體業務和主要職能的評價力度。對過程的控制主要通過正確執行管理體系文件來實現,采取抽查的方式進行,將需要關注的重要過程篩選出來,每次只從其中抽取部分進行檢查。
2.基于目標的績效評價體系設計思路。
管理層面的績效評價根據“目標引導,面向流程”的指導思想,按照“質量方針一總體目標一具體質量指標”的思路,結合管理層面的主要職能,建立起基于目標的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 科學 化的績效評價體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體現為稅收政策能夠有效地保證稅收職能的實現,有利于保證稅收“應收盡收”的收人組織原則,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調節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營造公平有序、誠信納稅、和諧的稅收環境,有利于促進依法治稅目標的順利實現。評價該績效目標的指標可以使用稅收征收率這一指標進行評價。
(2)稅收分析預測的準確性。受指令性稅收計劃的影響,政府部門一度強調用稅收完成數來評價稅收管理工作。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是要樹立制定科學稅收計劃的觀念,實事求是地測算和上報建議計劃以及影響收人的主要增減因素;二是運用科學的手段做好收人預測工作,對稅收預測的效果主要引人稅收收人預測準確率指標來評價,同時把查補稅款總額作為稅款預計水平的一個修正指標。
(3)稅收數據質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稅收監控是稅收管理的基礎,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數據管理基礎上。管理軟件通過采取有效手段,對各類數據進行檢驗、審核、檢測和維護,及時發現和避免異常數據,清理垃圾數據、冗余數據,糾正錯誤信息,確保數據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和實用。數據高度集中,對管理層面而言,維護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過垃圾數據量、冗余數據量、數據利用程度、應急預案啟動的次數、數據災難發生的次數以及解決效果等方面設定評價指標。
(4)納稅評估的質量和效果。納稅評估的有效性評價應當包括評估對象確定的準確性、評估發現的問題戶數、補繳稅款、移交稽查戶數以及納稅人真實申報率的提高等方面。
(5)執法監督的有效性和 法律 救濟的處理能力。依法治稅是衡量稅收管理工作績效的核心標準和實現稅收各項職能的核心途徑。管理層面通過執法監督和法律救濟,可以通過執法檢查、納稅人投訴、案件復查等方式進行,主要通過稅務案件應訴維持率、復議案件維護率、稅務案件審理準確率等指標來評價。
(6)提供服務的質量。無論納稅人將需求直接傳遞還是由操作層面傳遞給管理層面,管理層面都應當等同于與納稅人直接傳遞,進行及時、準確的處理。因此,顧客需求的有效處理率、處理及時性和準確性都應當成為關注的內容。
(三)操作層面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分析
1.財務的稅收征收率指標選擇。
稅收管理戰略目標主要是提高納稅人稅收遵從程度,在財務角度主要體現為實現稅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結果”指標主要體現為稅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 經濟 發展 水平和既定的稅制模式下,稅收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法定稅收收人的實際征收量。因此,財務方面的指標主要體現為對稅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評價,具體包括納稅人戶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戶管理質量、納稅申報質量以及稅負水平四個方面的相應指標。核心結果指標則依據稅收經濟觀,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況下,稅收規模隨經濟的波動而波動。從理論上說,只要稅務機關依法治稅,對無知性稅收不遵從的納稅人提供優質服務,對自私性不遵從的納稅人加強管理監控,就能夠實現應收盡收。在評價是否實現有效地組織稅收收人方面,用稅收征收率進行評價。
2.征管過程驅動性指標選擇。
(1)納稅人戶籍管理水平。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戶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評價期該轄區內納稅人獲得的全面性,以及納稅人各項基礎信息是否真實、準確。主要由稅務登記率、發票使用率、戶均發票使用量、稅控裝置數據采集率等指標來評價。
(2)核定征收戶管理質量。在日常稅收征管中,加強對核定征收戶的管理和評價,可以有效監控操作層面行使推定課稅權的情況,降低風險,實現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進而提高稅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賬征收率、定額調整率、定額戶轉查賬戶比率、個體戶平均稅負、未達起征點率、停業復業率等指標來評價。
一、當前稅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稅源管理機構職能“缺位”。在新一論征管改革中,隨著征、管、查分離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稅務專管員的職能發生了變化,由“管戶”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管事”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稅”和“關系稅”,有利于稅務系統的廉政建設,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兩少一多”現象:稅收管理員下戶調查研究的少了,對納稅人的經營情況、繳稅情況及稅收結構進行認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納稅戶自行申報來掌握稅源、指導征收的多了。如申報不實,出了偷漏稅問題則由稽查部門去處理。這樣一來,在稅源的管理上便出現了“空檔”,管事與管戶在相當程度上脫了節。由于征、管、查之間始終處于變動磨合的狀態,未達到統一和規范,稅源管理的職能存在“缺位”現象。辦稅大廳征收人員不再下戶,就表征稅,被動接受納稅人的申報資料,并不能主動收集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稅源變動情況;基層分局(所)的稅收管理員對稅源控管乏力,由過去的專管員下廠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變成了遠離企業、坐看報表的靜態管理,對轄區內的稅源底數不清,戶籍不明,造成大戶管不細、小戶漏管多,“疏于管理、責任淡化"的問題凸現。
問題二:稅源管理手段相對滯后。在當前稅源管理過程中,單一地以實現稅收的多少將納稅人劃分為重點稅源和非重點稅源,工作重心側重于重點稅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非重點戶、非重點稅源、某些行業、某些區域及工作環節的管理,造成稅源管理“頭重腳輕”,征管基礎薄弱,給一些蓄意偷逃稅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傳統的稅源管理手段相繼取消而喪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層稅務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無所適從。有的被動地等待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寄希望于省局為他們提供“一步到位”的辦法和手段。雖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設,實現了征管業務流程微機管理,但目前稅源管理系統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統計工作,對稅源的狀況不能運用大量的信息數據庫進行調研、分析和預測。此外,還建立沒有完全意義上的稅源監控網絡和管理監控機制,納稅人生產經營信息傳遞渠道單一、滯后。
問題三:部門協調配合不得力。從外部來看,涉及稅源管理最緊密的工商、國稅、銀行、質監、土管、城建、地稅等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不能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更談不上信息高度共享。從內部來看,征、管、查三部門、機關科(股)室之間、上級局與下級局之間在強化稅源管理方面還存在工作脫節,協調配合不暢,沒有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的良性稅源管理機制,適應現代稅源管理的監控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問題四:稅源管理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稅源管理過程中,困擾基層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鄉稅源管理人力資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層稅源少、人員多,而城區或重點稅源單位稅收任務重、人員少;機關管理人員多、一線稅源管理人員少等不合理現象?;鶎佣愒垂芾砣藛T應付事務性工作繁重,很難集中精力開展稅源控管,以致對納稅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時存在部分地區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實不到位,稅收管理員日常工作存在任務不明、目標不清、考核不到位的問題。稅收管理員業務水平參次不齊,適應現代稅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稅收執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動,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職責。
問題五:經濟出現多元化,增加了稅源管理的難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與網絡時代的來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接軌,各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主體跨國家、跨地區、跨行業相互滲透,長期并存,使納稅主體呈現多元化;混合經濟、網上交易、資產重組等加劇,使征稅對象呈現多元化;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多樣性,使其收入來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納稅環節確認難度,稅源監管的復雜性與日俱增。而稅務機關對這些變化的應對措施相對滯后,使稅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動。
二、加強稅源管理的建議
今年,省局把稅源管理作為三大重點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見,重要性之強。要全面提高稅源控管水平,必須改變傳統的監控思維模式,樹立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人機結合強化對稅源的管理和監控。
(一)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全面建立稅源管理體系。
按照加強管理、講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務的原則,科學設置基層稅源管理機構,合理調整征管職能,實現稅源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按照以事定崗、以崗定責、權責統一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崗責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征、管、查三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各環節、崗位之間職責交叉或缺位,三部門應加強業務銜接,既要分工,又要協作;既要制約,又要協調,凝集征、管、查合力,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提高稅源管理的整體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統前、后臺的業務整合與銜接,加強協調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發生,保證征管業務流程銜接緊密、運轉高效。縣(區)局管理股應為專門的稅源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稅源的收集、匯總、分析,監督指導基層分局(所)加強稅源管理;稽查局、辦稅服務廳作為稅源監控的輔助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納稅人的稅源采集及稅收征管相關情況的反饋工作?;鶎臃志?所)為稅源管理的主力軍,經常深入到納稅單位進行稅源調查分析,監控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稅源變化情況,掌
握一些非常規性的稅源變化情況,特別要加強對改制企業、有偷稅嫌疑的企業、漏征漏管戶、新辦戶、停(歇)業戶、注銷戶、非正常戶等納稅人的監控工作,減少稅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組織稅收管理員,對某一地區、某一行業的稅源進行專項檢查、調查、預測、分析和控管,將稅源監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尋找稅源、監控稅源。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稅政、法制、發票、計財、信息中心、監查審計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專業特長和職能功效,積極為基層部門強化稅源管理提供指導、幫助和監督,多渠道多領域地實現稅源的精細化、規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構建稅源管理體系。
(二)以人為本,注重實效,把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到實處。
1、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充實稅收管理員隊伍??h(區)級局、基層分局要綜合考慮所管轄的稅源數量、稅源結構、稅源地域分布、稅源發展趨勢、基層人員數量與素質等因素,按照稅源管理的需要,結合起征點提高,農村稅源向城鎮轉移和集中的特點,重新整合優化稅收管理員隊伍,科學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先保證對大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較低企業以及城區等重點稅源戶的監管需要,并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將管理重點放在稅源流失風險較大的環節和領域,以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強稅收管理員的培訓,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結合崗位的專業特點和管理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加強稅收管理員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稅收管理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2、建立健全崗責體系,明確稅收管理員職責。積極探索稅收管理員能級管理激勵機制,根據工作難易程度和稅收管理員的能力差異分配任務,做到以能定級,按級定崗,以崗定責,嚴格考核,獎懲分明,充分調動和發揮稅收管理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健全稅收管理員崗責體系,按照稅收管理員工作崗位的不同,規范工作流程,明確職能定位和工作重點,減少日常的應付性事務工作,確保稅收管理員有時間、有精力從事稅源管理工作。實行稅收管理員工作底稿制度,規范稅收管理員的執法行為,形成執法有記錄、過程可監控、結果可核查、績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環機制。
3、建立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提高工作效率。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稅收管理員開展工作,要在征管業務核心軟件基礎上拓展功能,研究開發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通過工作平臺規范和固化稅收管理員的工作任務,按照工作流事項,自動分配任務,自動提示完成狀態,變人找事為事找人,方便管理員查詢各項涉稅信息。圍繞管理員工作重點,通過分析、預警、監控、評估、篩選、異常信息處理、臺帳、工作總結等功能模塊,解決管理員“管什么”、“怎么管”、“管沒管”的問題,提高稅收管理員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有效地加強稅源管理,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
(三)創新手段,改進方法,實現稅源精細化管理。
1、加強戶籍管理,夯實稅源基礎?;鶎臃志?所)要分區域、分經濟類型、分行業、分類別、分戶建立納稅人戶籍檔案。健全房屋、土地、車輛等信息數據庫。充分運用稅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強戶籍管理,做到實有戶數與系統機內戶數一致。加強對納稅人開業、變更、停(復)業、注銷、非正常戶以及外出經營報驗登記等日常管理,定期組織開展戶籍管理情況的專項清理工作,減少漏征漏管戶。
2、堅持屬地原則,實施分類管理。實行分類組織與管理,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推崇的征管組織形式。根據納稅人規模、行業、企業存續時間、經營特點和信用等級等實行稅源分類管理。重點抓好五項工作:一是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稅種等“五個重點”,建立健全重點稅源管理和跟蹤監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產業、建筑業稅收征管。尤其是這兩行業中的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征管難度大、漏洞多,要進一步認真研究,全面落實房地產稅收一體化;三是抓好個體經營大戶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個體經營大戶的征管,使其生產經營的實際稅負接近申報征收入庫的稅款,減少稅收流失;四是抓好娛樂業、飲食業等高利潤行業的挖潛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納稅信用等級納稅人的管理與服務。
3、加強源頭控制、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一是要做到源頭控制與稅收分析相結合。源頭控制就是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納稅人實現的稅款數量,以及各稅種收入的潛在分布情況,以便征收過程中心中有數,防止稅源流失。稅收分析主要是對稅收收入的來源和結構進行研究分析,從中了解經濟發展狀況和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以便調整稅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點。事前源頭控制和事后稅收分析,兩者都很重要,都是稅源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實踐中,一些單位往往重視一頭而忽視了另一頭,兩者未有機結合起來。有的甚至兩者都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收稅憑經驗,既不作稅源調查也不作事后分析,收稅收到多少算多少,收到哪里算哪里,只要完成任務就行。這種做法難免帶來有稅未收足或收“過頭稅”的問題。要實現源頭控制和稅收分析的最佳結合,要求每個稅收管理員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認真負責,不坐等納稅申報等資料,把室內靜態分析與深入納稅戶實施稅源跟蹤或動態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積極主動地掌握稅源情況,并善于從調查分析中發現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實推進納稅評估。積極探索建立納稅評估管理平臺,運用指標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評估。在評估工作中,注重綜合評估與分稅種評估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人機結合。三是建立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之間的互動機制。形成稅收分析指導納稅評估,納稅評估用于稅源管理和稅款征收,并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稅務檢查與稽查又促進分析與評估,促進完善稅收政策、改進稅收征管的工作機制。
4、加強發票管理,強化“以票控稅”。大力推進“逐筆開具發票,獎勵索取發票,方便查詢辨偽,推行稅控器具”的發票管理機制創新,實行消費者監督、稅控器具電子監督、稅務監督多管齊下,促使納稅人依法開具、使用發票,促進地稅機關“以票控稅”,強化稅源監控。要抓住發票管理的關鍵環節,改進和完善發票“驗舊售新”工作。積極穩妥地推廣應用稅控器具,要將稅控器具記錄的開票數據與納稅申報數據進行比對,嚴格按規定征稅,真正發揮稅控器具控稅作用。
5、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稅源管理。按照“功能齊全、監控有力”的原則,進一步擴大征管業務軟件的涵蓋范圍,研究開發統一的計算機軟件進行監控管理,將管理的觸角伸向城鄉各個角落,覆蓋整個稅源分布點和所有納稅戶;進一步拓寬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形成信息聯網;積極推行多元化電子申報、網絡申報,建成一個“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數據規范、信息共享”的稅務綜合信息庫,并使之成為信息處理中心和稅源監控中心。同時,以綜合征管軟件應用為載體向深度發展,積極開發一些輔助程序,提高數據綜合利用率,迅速、準確地進行稅收經濟指標和企業財務指標的分析,滿足監控、分析和決策的需要。充分利用征管業務信息省級集中優勢,運用數據倉庫,對各級稅源數據逐級分析與查詢,實現對征管工作質量與效率考核評價的程序化和自動化,確保稅源管理 各項目標的實現.
(四)加強稽查,整頓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一是以日常檢查為重點,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檢查管理辦法,規范日常檢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檢查的效能。處理好日常檢查與稽查兩者之間的關系,把日常檢查作為納稅評估與稽查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構建一種以納稅評估為基礎,以日常檢查為紐帶,以稽查為總閘的良性互動機制;二是加大稽查打擊力度,整頓稅收秩序。樹立“重點稽查”的意識,對一些稅收秩序比較混亂、征管基礎比較薄弱的地區與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稅收治理,加大對涉稅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力爭做到檢查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的稅收秩序;三是積極開展涉稅違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傳曝光工作。對查處的案件特別是典型案件要進行分析解剖,研究發案規律、作案特點和手段,及時發現稅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擊、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選擇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宣傳。
問題一:稅源管理機構職能“缺位”。在新一論征管改革中,隨著征、管、查分離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稅務專管員的職能發生了變化,由“管戶”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管事”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稅”和“關系稅”,有利于稅務系統的廉政建設,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兩少一多”現象:稅收管理員下戶調查研究的少了,對納稅人的經營情況、繳稅情況及稅收結構進行認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納稅戶自行申報來掌握稅源、指導征收的多了。如申報不實,出了偷漏稅問題則由稽查部門去處理。這樣一來,在稅源的管理上便出現了“空檔”,管事與管戶在相當程度上脫了節。由于征、管、查之間始終處于變動磨合的狀態,未達到統一和規范,稅源管理的職能存在“缺位”現象。辦稅大廳征收人員不再下戶,就表征稅,被動接受納稅人的申報資料,并不能主動收集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稅源變動情況;基層分局(所)的稅收管理員對稅源控管乏力,由過去的專管員下廠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變成了遠離企業、坐看報表的靜態管理,對轄區內的稅源底數不清,戶籍不明,造成大戶管不細、小戶漏管多,“疏于管理、責任淡化"的問題凸現。
問題二:稅源管理手段相對滯后。在當前稅源管理過程中,單一地以實現稅收的多少將納稅人劃分為重點稅源和非重點稅源,工作重心側重于重點稅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非重點戶、非重點稅源、某些行業、某些區域及工作環節的管理,造成稅源管理“頭重腳輕”,征管基礎薄弱,給一些蓄意偷逃稅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傳統的稅源管理手段相繼取消而喪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層稅務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無所適從。有的被動地等待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寄希望于省局為他們提供“一步到位”的辦法和手段。雖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設,實現了征管業務流程微機管理,但目前稅源管理系統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統計工作,對稅源的狀況不能運用大量的信息數據庫進行調研、分析和預測。此外,還建立沒有完全意義上的稅源監控網絡和管理監控機制,納稅人生產經營信息傳遞渠道單一、滯后。
問題三:部門協調配合不得力。從外部來看,涉及稅源管理最緊密的工商、國稅、銀行、質監、土管、城建、地稅等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不能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更談不上信息高度共享。從內部來看,征、管、查三部門、機關科(股)室之間、上級局與下級局之間在強化稅源管理方面還存在工作脫節,協調配合不暢,沒有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的良性稅源管理機制,適應現代稅源管理的監控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問題四:稅源管理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稅源管理過程中,困擾基層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鄉稅源管理人力資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層稅源少、人員多,而城區或重點稅源單位稅收任務重、人員少;機關管理人員多、一線稅源管理人員少等不合理現象?;鶎佣愒垂芾砣藛T應付事務性工作繁重,很難集中精力開展稅源控管,以致對納稅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時存在部分地區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實不到位,稅收管理員日常工作存在任務不明、目標不清、考核不到位的問題。稅收管理員業務水平參次不齊,適應現代稅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稅收執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動,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職責。
問題五:經濟出現多元化,增加了稅源管理的難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與網絡時代的來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接軌,各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主體跨國家、跨地區、跨行業相互滲透,長期并存,使納稅主體呈現多元化;混合經濟、網上交易、資產重組等加劇,使征稅對象呈現多元化;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多樣性,使其收入來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納稅環節確認難度,稅源監管的復雜性與日俱增。而稅務機關對這些變化的應對措施相對滯后,使稅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動。
二、加強稅源管理的建議
今年,省局把稅源管理作為三大重點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見,重要性之強。要全面提高稅源控管水平,必須改變傳統的監控思維模式,樹立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人機結合強化對稅源的管理和監控。
(一)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全面建立稅源管理體系。
按照加強管理、講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務的原則,科學設置基層稅源管理機構,合理調整征管職能,實現稅源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按照以事定崗、以崗定責、權責統一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崗責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征、管、查三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各環節、崗位之間職責交叉或缺位,三部門應加強業務銜接,既要分工,又要協作;既要制約,又要協調,凝集征、管、查合力,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提高稅源管理的整體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統前、后臺的業務整合與銜接,加強協調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發生,保證征管業務流程銜接緊密、運轉高效??h(區)局管理股應為專門的稅源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稅源的收集、匯總、分析,監督指導基層分局(所)加強稅源管理;稽查局、辦稅服務廳作為稅源監控的輔助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納稅人的稅源采集及稅收征管相關情況的反饋工作。基層分局(所)為稅源管理的主力軍,經常深入到納稅單位進行稅源調查分析,監控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稅源變化情況,掌握一些非常規性的稅源變化情況,特別要加強對改制企業、有偷稅嫌疑的企業、漏征漏管戶、新辦戶、停(歇)業戶、注銷戶、非正常戶等納稅人的監控工作,減少稅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組織稅收管理員,對某一地區、某一行業的稅源進行專項檢查、調查、預測、分析和控管,將稅源監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尋找稅源、監控稅源。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稅政、法制、發票、計財、信息中心、監查審計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專業特長和職能功效,積極為基層部門強化稅源管理提供指導、幫助和監督,多渠道多領域地實現稅源的精細化、規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構建稅源管理體系。
(二)以人為本,注重實效,把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到實處。
1、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充實稅收管理員隊伍??h(區)級局、基層分局要綜合考慮所管轄的稅源數量、稅源結構、稅源地域分布、稅源發展趨勢、基層人員數量與素質等因素,按照稅源管理的需要,結合起征點提高,農村稅源向城鎮轉移和集中的特點,重新整合優化稅收管理員隊伍,科學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先保證對大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較低企業以及城區等重點稅源戶的監管需要,并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將管理重點放在稅源流失風險較大的環節和領域,以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強稅收管理員的培訓,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結合崗位的專業特點和管理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加強稅收管理員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稅收管理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2、建立健全崗責體系,明確稅收管理員職責。積極探索稅收管理員能級管理激勵機制,根據工作難易程度和稅收管理員的能力差異分配任務,做到以能定級,按級定崗,以崗定責,嚴格考核,獎懲分明,充分調動和發揮稅收管理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健全稅收管理員崗責體系,按照稅收管理員工作崗位的不同,規范工作流程,明確職能定位和工作重點,減少日常的應付性事務工作,確保稅收管理員有時間、有精力從事稅源管理工作。實行稅收管理員工作底稿制度,規范稅收管理員的執法行為,形成執法有記錄、過程可監控、結果可核查、績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環機制。
3、建立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提高工作效率。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稅收管理員開展工作,要在征管業務核心軟件基礎上拓展功能,研究開發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通過工作平臺規范和固化稅收管理員的工作任務,按照工作流事項,自動分配任務,自動提示完成狀態,變人找事為事找人,方便管理員查詢各項涉稅信息。圍繞管理員工作重點,通過分析、預警、監控、評估、篩選、異常信息處理、臺帳、工作總結等功能模塊,解決管理員“管什么”、“怎么管”、“管沒管”的問題,提高稅收管理員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有效地加強稅源管理,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
(三)創新手段,改進方法,實現稅源精細化管理。
1、加強戶籍管理,夯實稅源基礎?;鶎臃志郑ㄋ┮謪^域、分經濟類型、分行業、分類別、分戶建立納稅人戶籍檔案。健全房屋、土地、車輛等信息數據庫。充分運用稅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強戶籍管理,做到實有戶數與系統機內戶數一致。加強對納稅人開業、變更、停(復)業、注銷、非正常戶以及外出經營報驗登記等日常管理,定期組織開展戶籍管理情況的專項清理工作,減少漏征漏管戶。
2、堅持屬地原則,實施分類管理。實行分類組織與管理,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推崇的征管組織形式。根據納稅人規模、行業、企業存續時間、經營特點和信用等級等實行稅源分類管理。重點抓好五項工作:一是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稅種等“五個重點”,建立健全重點稅源管理和跟蹤監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產業、建筑業稅收征管。尤其是這兩行業中的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征管難度大、漏洞多,要進一步認真研究,全面落實房地產稅收一體化;三是抓好個體經營大戶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個體經營大戶的征管,使其生產經營的實際稅負接近申報征收入庫的稅款,減少稅收流失;四是抓好娛樂業、飲食業等高利潤行業的挖潛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納稅信用等級納稅人的管理與服務。
3、加強源頭控制、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一是要做到源頭控制與稅收分析相結合。源頭控制就是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納稅人實現的稅款數量,以及各稅種收入的潛在分布情況,以便征收過程中心中有數,防止稅源流失。稅收分析主要是對稅收收入的來源和結構進行研究分析,從中了解經濟發展狀況和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以便調整稅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點。事前源頭控制和事后稅收分析,兩者都很重要,都是稅源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實踐中,一些單位往往重視一頭而忽視了另一頭,兩者未有機結合起來。有的甚至兩者都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收稅憑經驗,既不作稅源調查也不作事后分析,收稅收到多少算多少,收到哪里算哪里,只要完成任務就行。這種做法難免帶來有稅未收足或收“過頭稅”的問題。要實現源頭控制和稅收分析的最佳結合,要求每個稅收管理員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認真負責,不坐等納稅申報等資料,把室內靜態分析與深入納稅戶實施稅源跟蹤或動態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積極主動地掌握稅源情況,并善于從調查分析中發現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實推進納稅評估。積極探索建立納稅評估管理平臺,運用指標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評估。在評估工作中,注重綜合評估與分稅種評估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人機結合。三是建立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之間的互動機制。形成稅收分析指導納稅評估,納稅評估用于稅源管理和稅款征收,并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稅務檢查與稽查又促進分析與評估,促進完善稅收政策、改進稅收征管的工作機制。
4、加強發票管理,強化“以票控稅”。大力推進“逐筆開具發票,獎勵索取發票,方便查詢辨偽,推行稅控器具”的發票管理機制創新,實行消費者監督、稅控器具電子監督、稅務監督多管齊下,促使納稅人依法開具、使用發票,促進地稅機關“以票控稅”,強化稅源監控。要抓住發票管理的關鍵環節,改進和完善發票“驗舊售新”工作。積極穩妥地推廣應用稅控器具,要將稅控器具記錄的開票數據與納稅申報數據進行比對,嚴格按規定征稅,真正發揮稅控器具控稅作用。
5、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稅源管理。按照“功能齊全、監控有力”的原則,進一步擴大征管業務軟件的涵蓋范圍,研究開發統一的計算機軟件進行監控管理,將管理的觸角伸向城鄉各個角落,覆蓋整個稅源分布點和所有納稅戶;進一步拓寬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形成信息聯網;積極推行多元化電子申報、網絡申報,建成一個“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數據規范、信息共享”的稅務綜合信息庫,并使之成為信息處理中心和稅源監控中心。同時,以綜合征管軟件應用為載體向深度發展,積極開發一些輔助程序,提高數據綜合利用率,迅速、準確地進行稅收經濟指標和企業財務指標的分析,滿足監控、分析和決策的需要。充分利用征管業務信息省級集中優勢,運用數據倉庫,對各級稅源數據逐級分析與查詢,實現對征管工作質量與效率考核評價的程序化和自動化,確保稅源管理各項目標的實現.
(四)加強稽查,整頓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一是以日常檢查為重點,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檢查管理辦法,規范日常檢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檢查的效能。處理好日常檢查與稽查兩者之間的關系,把日常檢查作為納稅評估與稽查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構建一種以納稅評估為基礎,以日常檢查為紐帶,以稽查為總閘的良性互動機制;二是加大稽查打擊力度,整頓稅收秩序。樹立“重點稽查”的意識,對一些稅收秩序比較混亂、征管基礎比較薄弱的地區與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稅收治理,加大對涉稅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力爭做到檢查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的稅收秩序;三是積極開展涉稅違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傳曝光工作。對查處的案件特別是典型案件要進行分析解剖,研究發案規律、作案特點和手段,及時發現稅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擊、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選擇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