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危機的應對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越南 國際金融炒家 急功近利 思維僵化
越南位于中南半島東部,陸地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人口7650萬,經濟以農業為主,其中水稻品質上乘,產量大,年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位,在結束多年的戰爭后,1986年越南開始確立“革新開放”的發展戰略,政策的引導使越南在吸引外資投資方面呈快速增長態勢。在外資瘋狂涌入越南的同時,越南資本項目也大開門戶。其12項服務貿易領域中的11個項目已經對外開放,其中包括通信、保險、銀行等領域。1994—2005年,越南的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平均增長率為30%。1986—2006年間,越南政府建立了24個工業園區和科技園區,集中發展高新電子產業。特別是在近十年以來,越南經濟飛速發展,年均經濟增長率在7.4%左右。2005年的經濟增長率高達8.4%,是亞洲經濟增速第二快的國家,增速僅僅落后中國。2006年底,越南加入WTO,成為第150個成員國。之后的2007年,增長率進一步飛至8.5%。外國對于越南的直接投資額由2005年的40億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76億美元,2007年越南吸引的外資總額竟高達203億美元。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2007年甚至預言越南會成為“頂尖的軟件外包國家”,而韓國三星公司也表示未來將把部分的組裝工廠從中國搬遷至越南。
過度的開放與經驗的相對不足,為高速運轉的越南經濟深深的埋下了隱患。2008年3月份以來,越南經濟一連串厄運接踵而來:越南盾大幅貶值,樓市和股市暴跌,出現大米搶購風潮,通脹率升至25.2%,至此,越南陷入到了深深的危機之中。
一、導致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
危機的發生源自于不可抑制的通貨膨脹。越南通脹率一度高達25%,這意味著在獲得100元收入的同時,100元本身已經貶值25元。所以越南人開始大量拋售本國貨幣,到國際市場上買進美元、歐元等外幣。當無法購買到外幣時,越南民眾便在全國各地大肆搶購民生必需品,例如大米、油、鹽、醬、醋、茶等物品。
美元貶值,直接造成了國際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國際糧食價格的暴漲,直接導致石油和糧食現貨價格大幅提高,進而表現為國際性的通貨膨脹。這嚴重危及到了像越南這樣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和糧食出口的新型經濟體,最終引起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同時,由于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沖擊,能源價格大漲,使得大量外匯流出越南,進而造成同樣嚴重的貿易赤字。越南證券交易所胡志明指數從2003年10月的133點上漲到2007年的1170點,漲幅高達780%。但是,從2007年10月3日到2008年6月4日在這短短的8個月,指數從1106點暴跌至396點,跌幅達60%。胡志明市商業中心濱湖市場商鋪價格兩年內上漲了40%,2006年時該商鋪每平米的售價高達17萬美元。如果按照當時黃金價格折算,則是每平米售價價值230兩黃金,幾乎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到2008年6月,胡志明市房地產價格跌幅達到50%。
二、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外資
1、國際金融炒家是這次危機的幕后推手
在150年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東印度公司這樣的集團為前導,以軍艦為后盾,用武力脅迫落后國家打開國門;如今,發達國家以跨國公司為前導,金融工具為后盾,目的都是讓落后國家開放門戶,以便于他們的資本能夠進入。越南與中國相比,越南的開放程度要深得多,所以在前幾年,由國際金融炒家控制的熱錢大量涌入越南。熱錢開始進入越南這樣的新型經濟體類型的國家的時候,表面上,越南似乎進入了某種程度的繁華。但是當熱錢操控了越南金融市場,席卷巨額利潤全身而退之后,便是越南經濟噩夢的開始。
2、極為高明的操作手段
國際金融炒家是如何對付越南的呢?首先,國家金融炒家們憑借著自己手中對于世界大宗物資產品的定價權,將國際市場上大米的價格抬高。像泰國和越南這樣的傳統大米出口國在發現國際市場大米的價格上漲之后,這些大米的出口國便立即停止了大米的出口。它們擔心倘若繼續出口,便會嚴重影響到本國大米的供應,甚至可能會發生因缺糧而帶來的政治海嘯,這是它們不希望看到的極端局面。但是在大米禁止出口之后,大米的價格依然持續上漲。而對于菲律賓這樣長期依賴大米進口,并且購買力又相對有限的國家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它們則更加負擔不起這樣高額的大米價格了。至此,不斷飆升的國際大米價格反而迫使原來的大米出口國傾舉國之財力到國際市場上以市場最高價購進大米,借此來緩解和鞏固國內的糧食供應問題。而此時,糧食出口國所付出的“糧食最高價”,搖身一變成為了事實上的市場價。到這里,國際金融炒家們通過極其巧妙的手段,成功地炒高了國際大米的價格,取得了完全違反市場供求規律的定價權。
國際金融炒家通過期貨市場操縱世界石油、糧食等大宗物資的價格。以炒股為例,某人購買了H公司的股票之后,其必須保證在將來會有人拉抬H股票,而且參與拉抬這支股票的人最好是多多益善。對于H股票的需求不斷增長,這支股票才會上漲;反之,如果H股票沒有股民購買,那么這支股票的價格甚至會不升反降。因此,某人購買H股票的目的,就是要保證H股票有人來買和炒作這支股票。所以說,某人購買的H股票之所以能夠在股市上盈利,是因為在其購買之后,有更多的股民購買了同樣的股票,這樣其才能夠從這一支股票中盈利。借用這樣簡單的理論,大家站在國際金融炒家的立場思考一下,國際金融炒家在國際期貨市場上,他們在大幅拉抬石油和糧食等物資價格后,必定要確保將來有人會去購買。例如像中國這樣一個對礦產能源需求量極大的國家,必定會在國際期貨市場上經常買進大量的礦產資源,這樣一來,國際金融炒家就會在中國購買之前大幅抬升大宗礦產資源價格,借此不斷地攫取巨額利潤。
三、越南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1、急功近利的開放思想危害深遠
馬克思辯證唯物理論中提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著一定客觀規律的,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采取揠苗助長的方式進行發展,必定會遭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越南的經濟發展遭遇到今天這種困境,正是由于急功近利式的過度開放政策而導致的。
越南在實行“革新開放”政策以及加入WTO之后,外資大量涌入越南各行各業,但越南與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設卻依然不完備,其法制化進程的滯后和對世貿組織游戲規則了解的匱乏,成為了外資在越南為所欲為的溫床,加速了越南這次的危機。表面上看,在外資涌入的初期確實給越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所謂的積極的作用,但是它們卻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外資的本質就是不擇手段的在投資國獲得巨大利益。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認清外資的本質了。
或許某些人會引用“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諺語去展望越南復蘇的前景。其實這樣的諺語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邏輯問題,通過失敗的不斷疊加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還需要深究失敗背后的原因。再者,任何一個創舉的開始,在其實踐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反復,這也符合馬克思辯證唯物理論關于事物發展的論述。但是出現這樣的反復并不可怕,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這樣的反復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達到在以后的實踐中少走和不走彎路的目的。
2、僵化的思維導致消極后果
越南政府在應對通貨膨脹和貿易赤字時,犯了和1997年泰國政府同樣的錯誤:提高利率。2008年1月30日,越南央行把銀行利率從7.25%提高至8.75%;5月17日,為了抑制通脹率螺旋式的上升,將利率從8.75%提高至12%;6月10日,進一步將利率調高至14%。這一系列提高利率的措施,在外資撤離越南前后的這一小段時間,反復打擊了本國的股市和樓市,導致樓價跌去了50%,最終引發了越南的金融危機。
現在在極少數人的潛意識中,還存在著一種不和諧的認識,他們認為水平就是做出來的事情是完美的,對于工作的要求同樣也是如此。這少部分人追求完美的思維,很可能與從小到大在每次考試中都想獲得滿分的絕對完美心態有著直接的聯系。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他們認為對于加強錯誤的測試與驗證的過程就會被視為一種資源浪費;而在西方人的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然存在錯誤,而且工作的高科技含量越高,錯誤和誤差也隨之增多,而這并不是西方人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所以,西方人認為,加強錯誤的測試與驗證是成功的有效保證。西方人接受錯誤的這種思維很可能也是與西方考試制度不同所導致的,西方教育是以曲線評分,只要你位列全班前30%,即可獲得A。雖然你在考試中也犯了一些錯誤,但相比較而言,你依然是屬于優秀學生中的一員。因此,西方人接受錯誤思維的這種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種理念表現在科研上便形成了西方人重視改正測試中錯誤的良好習慣。
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之下,某些高科技企業在新產品的研發中都追求以最低的成本獲得高額的利潤,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這種破壞規律的生產方式比比皆是。例如,這些企業宣傳和獎勵一些條件不具備(如資金、設備或環境)、儲備不充分(如技術積累和經驗)、過程超常規(不按程序和規范進行)的生產活動。但獲得成功的項目和個人極少,而這些項目風險較大,且成功率卻難以保證。
少數高科技企業科研投入很高,研發人員層次也很高,但是其研發效率不高,科研產品也寥寥無幾。擁有博士、碩士的科研團隊,發明創造卻比較匱乏。根據調研結果顯示,被調研的企業在技術發展方面以博士為專業技術帶頭人的占30%,以碩士為帶頭人的占45%,以本科生為帶頭人的占20%。由此可見,高新企業專業技術帶頭人的學歷結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當。而70%公司的研發隊伍九成以上的科研人員均為本科以上學歷,但是每萬人的專利產出卻落后于發達國家。這些企業將大量的科研人員和經費的投入都反復消耗在低水平產品的生產上,而不是用在技術的積累和傳遞上。例如國內對“山寨機”質量優劣的討論,根本脫離了手機產業的行業本質,其中的關鍵便是是否把人才和資金用在了科研的積累、傳遞上。
【參考文獻】
[1] 孫兆東、張志前、涂?。涸侥衔C[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經濟危機,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我國對外貿易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國際市場中主觀性、隨意性的因素,使得我國外貿企業在對外貿易中與更多國家的企業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外貿企業必須敏銳地把握市場契機,抓住市場發展趨勢,立足本身管理、技術等優勢,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創造物有所值的顧客價值。
經濟危機對我國外貿企業的影響
隨著經濟危機的發生,全球貿易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我國作為世界上一個對外貿易大國,所受的沖擊尤為明顯。外貿企業作為我國參與國際貿易市場的主導產業,其經營與管理中潛在的各類風險不僅來自國內市場,同時也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從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現狀而言,其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首先,許多國外企業選擇降低進口量,有的企業甚至倒閉,導致我國外貿企業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縮,訂單量急劇下降。其次,經濟危機致使部分中小企業難以在有效時間內籌措到必要的流轉資金,一旦出現融資困難,會出現倒閉或破產的危險。再次,許多國家在遭受金融風暴的重創以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紛紛出臺政策限制或者限量進口國外產品,有20多個國家都為此提高了進口稅,讓國民選擇購買本國生產的產品,這樣來抵御一部分經濟危機的影響。另外,由于受到人民幣不斷升值,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大部分處于略有貶值的狀態,這就客觀造成我國外貿企業在出口貿易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處境,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和阻力。匯率風險的加劇也增加了我國外貿企業出口量的不確定性,由于外貿企業難以準確把握匯率的升降,而對于國際貿易中的盈虧性缺乏信心,進而導致外貿企業不敢接合同期較長的訂單。
經濟危機背景下外貿企業應對戰略
這場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風暴,使我國大量中小型外貿企業無法獨善其身,紛紛“感冒”。海外市場萎縮造成的訂單減少甚至零訂單,讓很多出口企業面臨虧損,苦不堪言,而受累于出口趨緩,很多企業的進口也出現了迅速萎縮。迫于生計,很多進出口企業的經營策略己經由過去的追求利潤最大化調整為勉強維持生存,我國外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新形勢下,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應抓住國家刺激國內需求的機會,采取新的應對措施。
在近期操作上,一是企業要用好流動資金,忌盲目擴張,收縮遠期投入、慎接遠期定單尤其是欠款定單。二是企業需要管理好應收帳款,緊密監控那些貨款不能及時回籠的客戶,忌形成呆、壞、爛賬。三是企業需做好客戶服務,最好做到全程跟蹤反饋,確??头募皶r到位。四是要嚴把質量關,加強產品的創新,積極研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五是在內部團隊建設方面,企業要將企業內部員工進行合理的篩選及調配,讓人員優勢發揮到最大,同時安撫好被裁員或減薪的員工,避免因人心不安而降低生產效率,影響公司穩定性。
在長遠戰略上,一是企業市場開拓要分層次、分結構、分區域逐步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認識到多格局、多元化的市場是降低經濟危機影響的主要方式,新型市場出口業務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原市場下降帶來的損失,擺脫長期對出口過分的依賴,還能走出一條“內外結合”的健康發展道路。二是企業需要進行產業升級,積極參與國際產業鏈上游的市場競爭,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三是對于企業市值被低估、營銷網絡與研發實力成熟的國外知名企業,可開展跨國收購。危機使得美國政府以及當地的民眾不像以前那樣排斥外資的并購,從政治風險來講也得到了降低。此外,加上人民幣的升值,這都是并購比較好的條件和機會。四是對企業經營策略進行調整,實現了由外到內市場的轉換。五是通過企業需建設起自主運營的電子商務平臺,結合先進的網絡營銷理念,整合資源將產品乃至整個企業進行海外推廣,幫助企業更好的樹立品牌形象,贏得競爭優勢。六是企業需建立完善的財務監控體系,有效避免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重視對于出口結算方式的合理選擇。國際金融危機對于我國外貿企業的影響表現在諸多方面,企業為了保證資金的安全,規避信用及匯率風險,應盡量采用全額或部分資金的即期信用證和即期托收,保證在收取對方付款后,采取銀行保函或國際保理等現代化的結算方式。為了有效緩解我國外貿企業的信用風險問題,必須實施建立相應的信用管理制度及逾期應收賬款管理制度。七是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的財務風險控制機制,注重對財務部門和財務人員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財務管理人員需全面學習新企業所得稅法、增值稅轉型及中央支持外經貿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強外貿企業財務風險提前預測、分析,建立科學、靈敏的反應機制,有針對性地建立財務風險管理控制平臺,把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控制在最低的范圍內。八是在企業風險防范中要堅持綜合防控與專項防控相結合的原則,特別是要注意財務部門在預算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職能,其中主要包括對于經營、管理、財務、匯率、信用風險的全面控制,并且深刻認識到各類風險綜合防控的重要性。
結論
關鍵詞:避稅 反避稅 應對措施
2013年9月份第一次在國家元首級的國際峰會(G20圣彼得堡峰會)上將稅收問題作為重要議題,顯示出稅收問題以及反避稅問題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交流與合作的核心話題。從法學的角度看,避稅行為雖不直接違法,但它違反稅法的立法原理,是與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相悖的,各國政府有必要采取各種積極手段,對避稅行為加以防范和制止。中國政府一直對反避稅工作非常重視,尤其自2008年內外資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稅法)實施之后更是從完善立法、制度安排、強化管理、人才培養、加強國際合作等各個方面積極推進,成果顯著。
由于跨國納稅人多采取轉讓定價、國際避稅地、資本弱化等多種方法進行避稅安排,本文就重點介紹中國政府采取的應對性措施和實務操作重點。
一、針對轉讓定價避稅的應對措施
(一)事后進行特別納稅調整
1.轉讓定價調整原則
(1)獨立交易原則。
中國稅法規定了關聯方交易如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
稅法明確了關聯交易需要進行稅務調整的前提:一是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二是造成了稅收后果,即減少了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如果某項交易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但是沒有減少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就不具有任何稅收意義,更談不上進行稅收調整的問題。
(2)具體執法依據。
除遵循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等上位法以外, 實務中還需遵循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9】2號)(以下簡稱國稅發【2009】2號文件)和《關于加強轉讓定價跟蹤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188號)、《特別納稅調整內部工作規程(試行) 》(國稅發【2012】13號)以及《特別納稅調整重要案件會審工作規程(試行)》(國稅發【2012】16號)等規范性文件的具體要求。
2.轉讓定價調整方法
(1)傳統的調整方法
傳統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凈利潤法和利潤分割法。
(2)中國政府的創新方法
據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領導介紹,自2005年中國稅務總局建立起反避稅立、結案系統后,加大了反避稅調查力度,很好的震懾了企業。同時應對中國經濟發展,稅務當局也在積極研究如何有效創新特別納稅調整方法,例如單一功能企業不允許虧損、利潤分割和成本分攤時考慮成本節約和市場溢價等中國市場特有因素。隨著調查力度加大和調整方法的創新,近年來中國反避稅案件的查補稅額、重大案件數量及補稅金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明顯趨勢。
(二)事前進行預約定價安排
1.預約定價制度
中國稅法規定,企業可以向稅務機關提出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稅務機關與企業協商、確認后,達成預約定價安排。 預約定價對企業最大的好處就是免除事后稅務機關對其進行轉讓定價調整,增加未來期間納稅的確定性,減少稅收風險。
2.適用企業條件
國稅發【2009】2號文件規定只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企業方適用預約定價安排,即年度發生的關聯交易金額在4000 萬元人民幣以上、依法履行關聯申報義務、按規定準備、保存和提供同期資料。
3.取得的成效
自2005年~2012年我國共簽署85個預約定價安排。其中,單邊56個,雙邊29個。2012年我國簽署了9個雙邊預約定價安排,數量超過以往任何年度,也遠超過同年單邊簽署數量,說明納稅人和中國稅務當局都更加重視雙邊預約定價安排,希望通過雙邊協議解決在兩個國家的轉讓定價問題,防止和避免國際雙重征稅。
二、針對避稅地避稅的應對措施
(一)對避稅地的界定
中國稅法規定,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于本法規定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并非由于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于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
其中,稅法所稱控制是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進行判定,實際稅負明顯低于本法規定稅率水平是指低于中國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一半稅率的國家和地區,實際工作中可依上述規定加以判定。
(二)例外條款
中國稅法規定,如中國居民企業股東能提供證明其控制的外國企業非設置在避稅地地區或主要從事生產經營等積極經營所得或年度會計利潤較低則可免于反避稅調整。
為了避免列示避稅地“黑名單”所導致的列舉不全或引起不必要的一些爭議,中國稅務當局采取了列舉“白名單”的做法,在《關于簡化判定中國居民股東控制外國企業所在國實際稅負的通知》(國稅函[2009]37號)文件中明確企業所得稅稅率高于中國稅法規定稅率的國家和地區,包括諸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包括印度、南非等金磚國家,中國居民企業或居民個人提供資料證明其控制的外國企業設立在名單所列國家或地區的,可免于將該外國企業不作分配或減少分配的利潤視同股息分配額,歸屬為中國居民企業的當期所得。同時財稅【2009】125號文件附件中也列舉了部分法定稅率明顯高于中國的境外所得來源國(地區)名單,以方便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
三、針對資本弱化的應對措施
各國的資本弱化稅制一般都在所得稅或公司稅法中,比較通行的預防措施有兩個:一是對支付的利息運用“正常交易原則”,二是實行固定比率方法,即對債務資本對權益資本的最高比率加以限制。中國國稅總局 在《關于企業投資者投資未到位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9]312號)文件中明確規定了企業股東注冊資本未繳足部分對應的企業貸款利息額不得稅前扣除,就是防范企業利用資本弱化避稅的一種反避稅措施。
(一)獨立交易規則
企業向關聯方收支的利息,應按照沒有關聯關系、非受控和獨立的企業間的正常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凡不按照獨立企業原則提高利率、多支付利息、轉移利潤的,稅務機關將把利息視為股息,按照股息的規定征收所得稅。
(二)固定比率方法(安全港規則)
各國一般都在稅收上對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進行限制,如果公司債務對股本的比率在稅法規定的固定比率之內,則債務的利息支出允許在稅前扣除;如果公司債務對股本的比率超過稅法規定的固定比率,則超過固定比率部分的債務利息支出不允許在稅前扣除,并將超過固定比率部分的債務利息視同股息征收所得稅。
據總局國際稅務司介紹,各國規定的固定比率有高有低,法國、美國規定為1.5:l;葡萄牙、澳大利亞規定為2:1;德國、日本、加拿大、南非、新西蘭、韓國、西班牙等國規定為3:1;荷蘭規定為6:1。中國稅法規定的固定比例是金融企業為5:1,其他企業為2:1,超過的部分不得在發生當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當然,如果企業能夠按照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提供相關資料,并證明相關交易活動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或者該企業的實際稅負不高于境內關聯方的,其實際支付給境內關聯方的利息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
四、一般反避稅應對措施
中國稅法規定的“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 這一條款給予了稅務機關執行稅收管理的必要法律依據,今后只要企業在運作上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稅務機關就有權發起反避稅調查。
(一)理解“不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
主要指違背立法意圖,“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一般說來,應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必須存在一個或一系列人為規劃的安排。二是企業從該安排中獲取了“稅收利益”,即減少了企業的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三是企業將獲取稅收利益作為其從事某安排的唯一或主要目的。
(二)理解“合理商業目的”
像美國這樣反避稅比較先進的國家采用的是判例法,合理商業目的可以通過以前的案例來判斷。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法律條件和實踐經驗,如何認定合理商業目的只能有待稅務機關在今后執法中進一步具體分析。
因此,針對存在濫用稅收優惠、濫用稅收協定、濫用公司組織形式、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等形式避稅安排的企業,中國稅務機關將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進行審核,相應啟動一般反避稅調查。
參考文獻:
[1]黃立新 陳 孫紅梅,中國稅務報,2013年10月9日B1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就業崗位 就業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07年開始到2008年,世界經濟出現不景氣并逐漸演變為經濟危機,美國和歐洲一些大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破產,陸續波及到其他產業,全球性的經濟建設步幅變緩,許多企業為了減少經濟危機的影響,開始裁員,減少崗位。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畢業面臨著找不到工作,工作報酬大幅度減少等窘境,如何克服就業難,報酬低的局面,是擺在畢業和面臨畢業的大學生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經濟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據中科院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有100萬沒找到工作,2008年高校畢業生約592萬人,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造成就業崗位的減少,未就業率將高于2007年。我國近年來每年GDP的增長都在8%左右,能提供新增就業550一650萬個工作機會,而我國每年大約有1000萬個就業機會預估,崗位的增加遠遠落后于勞動力數量的迅速擴張。2008年以來,我國GDP增長速度變緩甚至有下降的趨勢,將給本來就緊張的就業崗位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大學生具有文化知識的優勢,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動手能力,使得其在就業過程中不受青睞。
三、改善大學生就業的對策
1.政府應積極出臺大學生就業政策
11月初,伴隨著國務院公布的兩年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還有10大刺激措施: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地震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我國政府采取上述措施,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就業利好消息?!?萬億投資如果用得好,經濟困難會得到妥善解決。如果GDP能夠保住9%的增長,每年就能增加1000萬人就業?!?/p>
2.留校學習或出國深造
在經濟危機在全球蔓延時,可以選擇攻讀研究生,繼續在校學習,充實自己,躲過經濟危機。還可以選擇去國外留學,即可增加學歷,又可拓寬視野,增長閱歷,畢業回國也好找工作。通過留學海外與國內目前的就業高峰相錯開,就業環境相對好些時再參加工作。
3.選擇大的國企
大學畢業生去國企就業也不乏是一個明智之舉。想去國企的學生由2007年的14.6%增加到今年的19.2%,表現出強勁的上升勢頭。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企的效益和收入已經大幅度提高,同時國企在就業機會和再發展發面也給大學生帶來不少的吸引。
4.考取公務員
公務員具有工作環境較好,收入穩定的優點,一直是畢業大學生向往的職業選擇,雖然公務員報考人數逐年增加而錄取的比例一直在減少,如中央國家機關今年招錄公務員的職位約為1.35萬個,已通過認證的考生超過77.5萬,錄取率約1.75%,也就說百名考生中,最多錄用2人。即使如此,對于立志在公務員職位上做出一番貢獻的大學生,報考公務員不乏是一種好的選擇。
5.面向私企和鄉村企業
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對大學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廣大的鄉村企業正在發展之中,大學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觀理想預期與社會客觀實際之間的差距,選擇在集體所有制企業、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就業,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做出一番事業來。
6.自由創業
自由創業形式是傳統正規部門就業的有效補充,大學生具有較高科技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潛在生產力,具有創業優勢。發揮出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不僅可以創造自身的就業機會,也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7.利用假期到企業等用人單位實習
大學生就業的不利之處之一就是缺乏經驗和動手能力,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及早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時間到一些企業或工廠實習、見習,通過實際工作,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四、大學生擇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改變“一次就業定終生”的傳統觀念
當今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人的職業是可以變化的,就業就是一個動態過程。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各行各業,特別是企業單位,人員流動比較普遍,能力強的人往更好的企業跳槽,不能勝任的人會遭到的辭退。不要讓初次就業的失意束縛了整個職業生涯。
2.提高自身素質
注重提高自身在道德、文化、業務、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素質,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培養環境適應、人際交往、運用知識、獨立生活和工作、心理承受、團結協作、動手操作、組織管理能力以及開拓創新能力等非專業能力,增強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3.不要眼睛只盯著報酬
不要首先想到的是索取和回報,要認真思考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只有你對國家、對企業的貢獻大了,你的收獲才能更大。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企業;應對;經濟危機;方法
眾所周知,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都在采取各種措施刺激經濟,增加投資,拉動需求,以防止經濟危機的進一步蔓延,但全球的經濟減速或衰退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大環境下,企業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單元,命運似乎完全由外部大環境所掌控,大多數企業,只能被動接受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對不同企業而言,因自身能力、所處行業、外圍區域及宏觀環境、內部條件等要素不同,應對措施也就因企而異。對于現行的中小企業而言,本人認為其應對經濟危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 穩定經營規模,實施科學發展
2008年以前,全球經濟形勢喜人,中國經濟更是一枝獨秀,改革開放30年間,GDP平均增速近10%。但就一般情況而言,企業由于快速發展而缺乏足夠的資源儲備,很容易受到經濟危機侵害,資源投入減少,市場需求萎縮,這不僅僅會遏制甚至可能會枯竭企業的生命。其實,很多企業在經濟危機中無法應對,就是因為平時沒有儲備,根據當時形勢盲目擴張,一旦環境改變又無法迅速調整。面對危機,管理者必須提高企業經營的穩定性,避免過渡擴張,從而優化資源的可持續供給。
穩定經營規模,實施科學發展,首先是對投資項目重新進行可行性評估,當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發生變化,重新評估是非常必要的,對建設周期長的項目,可以提高過程決策彈性,以應對變化,對風險與收益極不對稱的項目,應果斷剎車。按照波士頓矩陣的分析方法,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培育明星業務,對現金牛業務往往采取維持策略,但當宏觀經濟出現衰退時,現金牛業務應成為經營核心,這需要企業管理者從經營思路、資源供給、組織優化等方面調整和改變。從而實現轉變觀念、優化資源、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2 充實現金流量,強化財務管理
充實現金流量,一要壓縮庫存產品,我們說金融系統為整個經濟體系提供血液,企業現金流也是企業系統的血液,企業破產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金流斷裂。資不抵債一樣可以生存,只要有現金流量,只不過是財務風險大而已。處于經濟危機中的企業首先就是適度提高資產流動性,尤其是庫存物資和各類帳款,以提高抗擊風險能力。二要降低應收賬款。降低應收帳款的最直接辦法是優化企業銷售管理系統,通過客戶關系管理,提高與信譽高的客戶的銷售份額,逐步淘汰信譽差的客戶;通過帳款回收優惠和激勵計劃促進貨款回收,把優惠給客戶,同時激勵收款人員;對應付帳款部分,大部分中小企業都采用延遲支付期限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現金量,其實這是一把雙刃劍,經常會傷害到自己,所以我建議中小企業把商譽放在首位。三要盤活閑置資產。對企業的閑置資產,尤其是價值較高的固定資產,應盡可能盤活或變現。盤活可以提高使用率,也能帶來收益,處置閑置資產也不失為強化財務管理的好方法。
3 收縮部分業務,實施重組策略
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生存,何況是抗風險能力極小的中小企業,因此,當面臨經濟危機時,對部分業務實施收縮策略有時候不失為正確的選擇。首先是瘦狗和問題類業務,未來發展還不明朗,同時又需要不斷地進行資源投入,對有一定發展前景的業務可以保留,看不到前景的直接采取出售或其它方式予以剝離;對于明星類業務,判斷其生命周期、風險程度、收益率等指標,結合自身業務發展方向,可以保留的繼續運作,但不宜再進行大規模投入,因為會消耗大量的資源。這也說明為什么經濟危機來臨時,不僅僅是整體經濟衰退,也使得科學技術發展停滯不前。企業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其次才是發展問題。 另外,有些業務可能處于危機的重災區,或者本身就有缺陷,即使能夠渡過危機,也不會有大的發展,對此類業務建議企業趁早撤離,不能死盯著一點不放。因此,對處于受危機影響大的行業的業務應收縮甚至關閉,大企業在危機時期往往會展開業務重組,中小企業其實也一樣,業務重組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4 強化企業管理,發揮競爭優勢
一般來說,能夠度過危機的企業都有其特有的競爭優勢,包括自然資源壟斷者和行業或細分市場資源壟斷者,與多數競爭者相比較,中小企業通過強化自身競爭優勢,以其稀缺性或特有性應對危機是最為理想的。
企業競爭優勢構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逐步培養并建立起來的一種或一組能力,具有稀缺性、價值性、難以模仿、不可復制等特征。對經營管理者而言,必須明確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自己企業的競爭優勢有哪些?是不是核心競爭能力?面對經濟不景氣,企業管理者需要進一步突出自己在技術研發、采購、運營、市場、銷售、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和能力,同時利用該優勢去占領有限的市場區間。
5 建立戰略聯盟,分散經營風險
企業通過構建戰略聯盟以應對經濟危機至關重要,戰略聯盟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基于供求關系的產業聯盟,另一類是基于資源或能力共享與互補的專業聯盟。企業建立供應商聯盟,可以有效組織生產運作,在保證供應物資質量的前提下,還可以形成便捷的供應體系,減少庫存成本。但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增長時期的這些聯盟作用與經濟危機期有著本質不同,增長時期大家關注點是效率和利益分配,而危機時期更應該強調的是穩定與風險分擔,只有明確這一點,合力才能夠有效發揮出來。
專業聯盟在跨國公司已經存在了許多年,這也是一種社會勞動分工,可以大大提升運作效率。資本所有者提供資本或者資源,雙方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聯盟。專業技能所有者提供專業的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管理咨詢、技術開發或產品設計等服務,企業通過專業聯盟可以進一步明確自身的運營優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無論是產業聯盟,還是專業聯盟,甚至是以前的競爭對手,當面臨外部環境惡化、經濟、金融危機蔓延的時候,都能夠成為真誠的朋友,大家通過聯盟契約方式,成為一個默契的整體,分工協作,資源與能力共享,風險分攤,這樣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應對危機。
關鍵詞:經濟危機、物流企業、戰略匹配
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放緩,中國也受到沖擊,雖然政府提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方案。但2009年經濟的增長仍不容樂觀。
物流需求與宏觀經濟環境緊密相聯,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深刻影響物流企業的發展。鑒于此,物流企業總體利潤下滑,有的出現了虧損。
面對經濟危機,物流企業必須重新審視此前制定的企業戰略和戰術,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戰略。根據企業的規模、市場定位和資源的不同,物流企業可以選擇性地應用以下戰略和匹配戰術來應對當前經濟危機,詳見表1。
1 優化內部流程,提高服務水準
越是經濟危機時期,越是企業練內功的時機。通過全員參與,提出合理化建議,利用流程優化的工具和方法論(如精益和6 sigma等)來協助發現問題并持續改進。企業內部流程的優化不但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并且有利于提高客戶服務水準,保持現有客戶并吸引新的客戶。
2 物流企業抱團取暖,策略性加強業界合作
物流領域其實就是一個內部相互依存的供應鏈。在經濟蕭條和經濟前景不明朗時,物流企業要以客戶認可的價值為導向,加強戰略聯盟。同時,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和交易成本,從追求規模型向價值型轉變。這將有助于物流企業改善現金流度過經濟危機,并積蓄力量在經濟轉暖時加快發展。
3 保留住核心關鍵員工
由于經濟蕭條,大部分物流企業將面臨薪酬減緩,這對保留關鍵人員并不可怕,因為關鍵人才往往更加關注職業發展等非物質的因素。企業可以通過表彰、與關鍵人才保持良好溝通、輪崗和晉升等手段來激勵和留住關鍵員工。企業主管不要為形式的員工流動率所蒙蔽,對關鍵人才的流失視而不見,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物流企業的核心員工是企業渡過難關和發展壯大的關鍵。
4 加強風險防范
經濟危機將給物流企業帶來許多風險,如應收賬款、融資、投資等風險,物流企業要及時加以防范。加強企業監管。
5 與現有客戶深化合作
物流企業的大部分客戶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因此更需要物流企業的合作和支持。物流企業要與客戶共度難關,優化客戶的物流戰略規劃和物流運作。事實上,現在是物流企業加深客戶信任和體現自身價值的難得機會。
6 嚴格控制支出,保證充足的過冬資金
此次經濟危機何時結束無人能給出明確答案,危機的深度和波及范圍都超出預料,一些高負債的物流企業倒閉或被兼并,還將有更多的物流企業在2009年由于資金鏈的斷裂被市場淘汰。因此,物流企業一定要加強成本控制,改善現金流,保證充足的過冬資金。
7 謹用裁員和減薪手段
企業裁員和減薪要有詳細的方案,并做好與員工的溝通,使員工與企業形成共同遠景,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不能因裁員而使員工士氣低下,傷及企業文化。
8 加大營銷力度,贏取更多客戶
由于經濟危機,物流企業的客戶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將面臨資金短缺,從而進一步壓縮物流成本,同時又迫切需要更高的物流服務水準來維護和爭奪新的客戶。更多的企業將引進有競爭力的物流供應商,原來自營物流的企業可能考慮物流外包,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市場機會。物流企業應考慮如何進行有效的營銷,用有限的投入達到預期目標。
9 全力開發新的服務產品
經濟蕭條時,往往客戶也會有空閑,物流企業可以主動拜訪客戶,傾聽他們的希望和意見,并加以研究,據此進行新的服務產品的開發。物流服務的創新產品將使企業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與客戶實現雙贏。
10 針對需求變化調整產品布局
經濟危機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不同。如汽車、高科技、奢侈品等需求下降明顯,但醫藥保健品、連鎖超市、快速消費品等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物流企業應及時對不同行業進行研究。有側重地投入資源。
11 對于資金充裕有實力的物流企業,戰略性兼并的時機已到來
關鍵詞:經濟危機;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應對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7-0127-02
1 經濟危機下的人力成本控制策略
2008年以來,我國的很多企業紛紛減薪或裁員,不僅一些中小企業采取此類措施,許多大型國企也在醞釀減薪,甚至掀起了國企高管減薪風暴。減薪裁員已經波及房地產、航空、石化、電力、IT、證券、金融、印刷等許多行業。
1.1 裁員
經濟危機下的裁員多為經濟性裁員,即企業在其經營狀況惡化、盈利能力下降、生存和發展面臨挑戰的情況下,為降低運營成本、緩解經濟壓力而被迫采取的裁員行為。企業進行裁員是為了優化組織結構,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運行效率,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國外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研究。
(1)裁員對企業的影響,
企業的裁員決策與公司價值密切相關。Oded Palmon、Huey-Lian Sun和Alex P.Tang的研究表明,由市場狀況惡化導致的被動裁員常會造成銷售和利潤率下降的后果。如果裁員決策傳遞的是這類不利的信息,那么就會導致公司價值下降,Charlie&Anthony的研究表明裁員幅度和主動離職率正相關,裁員幅度越大,主動離職的人就會越多。
(2)裁員對員工的影響。
裁員的主要受害者是那些失去工作的員工。以往的研究已經一致表明,裁員會對員工的心理和生理產生立刻的、強烈的、負性的影響,而且Daniel C.Feldman、Carrie R.Leana和Mark C.Bolino的研究發現這種影響會持續到找到另一份工作之后,在這個研究中以在過去12個月中被裁掉的高級經理為研究對象,發現這些經理重新找到工作之后,如果薪水減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技能,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更低,更可能繼續尋找工作。
裁員不僅影響被裁掉的員工,留下來的員工同樣也深受影響。與沒有裁員或采用比較靈活多樣的方式裁員的企業相比,采用單一,被動的方式裁員的企業,其留崗員工的離職傾向和歸屬感更低。
研究表明心理契約會調節危機下組織采用的應對策略和員工的公平知覺之間的關系,當心理契約傾向于交易型時,公司更少地采取消減生產,市場和財務實踐的策略;當社會契約傾向于關系型時,公司更少地采取消減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策略,當組織中的員工是高交易型契約時,消減生產,市場和財務實踐的策略會導致低的程序公平;而當組織中的員工是高的關系型契約時,消減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將導致更低的分配公平(Zeynep Ayean&Hayat Ka-basakal,2006)。
雖然改革的深入使中國人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中國是一個集體主義文化的國家,所以很多時候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交易,還有很多情感成分,心理契約更偏向于關系型,如果采取裁員等消減人力成本的策略,必然會影響員工的公平知覺,進而影響工作滿意度??冃У?。有此可見,企業應該慎重對待裁員,不能簡單地將裁員看作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手段,必須認識到裁員可能對企業造成的危害,不要輕易采用裁員的策略,如果要采用,也要建立完善的企業支持體系,遵循快速主動,公開透明的原則,進行充分溝通,必要時要為員工提供心理輔導。
1.2 減薪
減薪也是經濟危機下企業可能采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有的研究者認為企業采取集體減薪而不是裁員,大家同舟共濟,共度難關,將會提高企業團隊凝聚力,有效改善企業的勞資關系,但另一方面,如果減薪只是單個企業的行為,而不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那么員工可能會覺得不公平,如果對企業沒有強烈的忠誠度和歸屬感,就有可能會離職,或者工作滿意度降低,如果減薪導致優秀的員工離開,留下能力一般的員工,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減薪是否能達到企業預期的目的,它對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有待將來進一步研究。
2 經濟危機下企業人力資本擴展策略
2.1 培訓開發
培訓開發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塊,在經濟危機下,許多企業卻首先砍掉了培訓成本。從長期來看,經濟危機必然會過去,企業應該未雨綢繆,為經濟繁榮時期的經營做準備。王琛將企業的人才按能級分為三類:核心人才,具有一定替代性的人才和替代性較強的人才。根據2/8原則,企業80)
2.2 增員
盡管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席卷全球,但對中國的一些企業來說,卻是難得的發展機遇。據報道金融危機嚴重打亂了世界大銀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和瑞士銀行等從前占據主導地位的銀行排名紛紛下滑,而中國銀行業的領頭羊則進一步提升了它們的榜上位置。在全球銀行的排名榜上,第一次有四家中資銀行一同躋身前十,而排在首位的工行的市值已經相當于9個花旗銀行,對于這類企業,在經濟危機下,不僅不需要裁員減薪,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還應該根據戰略發展的需要招聘和儲備需要的人才,為公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經濟的“寒冬”中,可以看到有些企業并不是因為當前業務發展的需要增員,一部分企業是出于社會責任感,主動承擔國家與社會責任,加大招聘力度。例如,中廣核集團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繼秋季招聘和冬季招聘后又開展的校園招聘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春季校園招聘,據稱招聘人數將達到900多人。除了國企之外,一些私營企業也宣稱要逆市招聘,為解決目前的就業難題做一份自己的貢獻,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還不忘承擔社會責任,這無疑會極大地提升企業的形象,值得稱贊,不過人力資源管理不僅要招聘人,還要開發人、激勵人和利用人,如何合理安排擴招人員,對人力資源管理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如果沒有預先的規劃,只是盲目招聘,對企業和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浪費和損失,可能會造成更惡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