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文化常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引言
近年來,高考語文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在整體上呈現的傾向是弱化處理,知識動態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漸形成。根據筆者對幾屆高考學生語文分數的比較分析,凡是超過120分的同學,他們在語文基礎知識項上丟分較少至多丟6分,凡基礎知識項丟分超過50%的同學,其總分很難到達110分。目前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適當安排基礎知識教學內容,這種教學多結合教學內容拓展知識,學生對這種繁瑣的基礎知識沒有系統化的認識,往往是學一點記一點、在整體分類和系統化總結歸納上很難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并且,許多基層高中把高考基礎知識的積累放到高三上學期中,利用一個月就復習完了,這就是蜻蜓點水,學生理解不透、積累不足,考試中學生多數是碰運氣,分數自然高不了。當下高考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在題型、內容、形式上不斷改革,穩中求變,是對學生發展的時代變化的調整,語文教學中如何處理基礎知識教學與其他教學內容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有效的學習中提高基礎知識文化素養,是語文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現狀
語文基礎知識從內涵上來說,具有工具性、傳承性、個體性、穩定性特征,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教學中的工具,幫助學習者在思維、交流、工作學習中更好地完成相關活動內容,這也是語文作為工具性載體的重要因素。語文基礎知識中多是從傳統文化中積累下來的,在文化傳承、弘揚的過程中,基礎知識是主要的內容基礎,文化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也將成為未來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目前高中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的現狀分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基礎知識教學的重點多是圍繞高考考綱考點要求展開,基礎知識的廣泛性、多變性等特點是當前教學中以高考命題標準為參考的重要因素。語文教材知識零散,在基礎知識總結上多是通過單元導語和小結串聯較為全面的知識點,這種形式在系統化知識構建上還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練習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較內隱化的知識點,通過問題思考呈現,這種知識往往需要學生在實踐練習中積累總結,對這種知識很容易忽略。課程改革在教材編寫上也出現很多變化,這種內隱的知識增多,直觀展現出來的知識點逐漸減少,對學生探究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來越多,這無形中也增加了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教師知識系統化高效教學的難度。教師在語文基礎知識素養上的不足也會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高中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積累中,偏重知識的針對性,在基礎知識的廣度和泛度上沒有較全面的系統的積累,對學生知識運用引導也會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礎知識考查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進對策
1.改進教學理念,注重實際運用
語文基礎知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具有相對隱性的特點,傳統教學中的內容逐漸積累成越來越多的語文基礎知識,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也會不斷增加。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考查集中在成語、古詩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識性考查、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等內容上,相對穩定。針對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復習進行專題教學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會進行的一項內容,這種教學主要是在題型、內容范圍、解題技巧上進行,對基礎知識的文化價值教學沒有深刻的體現。改進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下的遺留影響,在認識上明確基礎知識教學對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將語文基礎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真正落實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構建更為先進的教學體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課標II卷第19小題,考點是表達得體,該題的出現就要求一線教師把基礎知識的積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加強積累方法的引導
在教與學的問題上,要改變過度依賴高考基礎知識考查要求的教學指導,切實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辯證看待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教師在教學引導上給予重視,強調積累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善于觀察、歸納總結收獲,比如引導學生們在看新聞、讀報刊和新媒體時,要注意其中語言基礎知識運用是否得當。語文教學本身是積累的過程,這種積累是應是學生根據學習興趣指引積極主動進行的學習活動,在這一認識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及時更新,不能一味針對高考灌輸大量的基礎知識積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構建師生價值觀的共同導向。如在文化常識性知識、古詩文文化傳統知識的教學方法上,一般結合具體文本閱讀進行,古詩文的學習首先應要求學生必須做到翻譯文本,其后再做題,在這一形式上應給予重視,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一定的積累,很難實現綜合運用。在日常教學中,對文化常識、古詩文文化傳統知識在文本中的應用,應進行適當結合實際教學安排進行專題教學,提高基礎知識的系統化。
3.完善教學方式方法,注入課堂教學新元素
除了利用傳統的早晚讀、課前讀等積累方式外,還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轉課堂,網絡微課、智能手機積累等。語文基礎知識在經典文本閱讀中的運用較多,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改進,融入新的元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基礎知識學習現狀。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需要深入挖掘文本,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結合當下熱點文學時政話題,高效運用基礎知識進行實踐。教育立足長遠,在語文教學中知識體系龐雜,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構建需要不斷更新,為基礎知識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培養興趣 教學方式 文言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54-01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選入了很多文言經典篇目,這些文言文承載著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言文的教學和學習,不僅關系到思想的傳承,也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發展,而且,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試題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谝陨显颍痪€語文教師都非常注重文言文的教學。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教師們在文言文教學領域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直是語文教師探討的熱點。通過多年的教學摸索,筆者認為培養文言興趣,變革教學方式,夯實文言基礎是實現文言文高效教學的可行性策略。
一、培養文言興趣
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本徒虒W來說,若不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不能讓學生‘樂之’就難免走向失敗。只有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課堂才會有活力,有生氣,有效率。那么,我們如何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誦讀法。我們教材中所選文言文都是經過時間淘洗文質兼美的傳世名作,往往比現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賞價值,因此接觸它們的時候先大可不必忙著去肢解,去條分縷析,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先讀、多讀,目視其字,耳聞其音,心悟其情,從字、詞、句到段、篇,從表面到深層含義,進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復誦讀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誦讀是學生的重要閱讀實踐,教師的任何講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驗、感受。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賦等文學性比較強的文言文如《赤壁賦》、《阿房宮賦》更要多讀。有了誦讀,課堂上便少了沉悶,多了熱鬧,多了情趣,多了活力。
2.拓展法。開發文言教學資源,開拓文言學習途徑,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言文學習過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養成的過程。教材是一個根據地,但是僅靠這個根據地還是遠為不夠的,應盡力拓展教材空間,就是盡力擴大文言學習的根據地。由此讓學生走向歷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而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探索,開設了《說文解字》、《中華成語典故》等課程。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學的空間,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多媒體的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新課改下,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必須經過的道路。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優化教學,實現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有自身的優勢,它可以實現圖文并茂,采用圖面、聲音、視頻等有效方式把課堂內容用簡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比傳統的老師講授效果好很多。
二、變革教學方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合作和分享。
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實踐學習為主,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學生深厚的興趣,在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幫助學生領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課堂不應只用講述法、講解法,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改變“課課一個樣,常常一個腔”的學習模式,小組合作、知識搶答、我來做老師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都會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文言文學習。例如在學習一些故事性比較強,難度相對小的文言文時,可以嘗試著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可以先招募試講者,給予一定的教學指導,然后放開手讓他去發揮,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樂于去嘗試,聽得更認真,而且記憶深刻。
三、夯實文言基礎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币_到這樣一個目標,我們還要從基礎做起,登高自卑,高中的語文教學要落到實處。
在落實文言知識時,一定要注意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特點。高中文言文的字詞講解,側重點不只在于積累,字詞無需多講,學生完全有能力看課下注釋,并根據已有知識和課下注釋疏通文意。重點字詞知識強調落實即可。
高中文言文的字詞講解應該側重在辨析,包括字形、字義、詞性等方面的辨析,每節課只需重點落實幾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字詞即可。 以《張衡傳》為例。本文出現的表示舉薦、任用、提拔某人做官的字特別多,包括“舉”、“辟”、“召”、“征”、“拜”、“除”、“遷”等字,這些字之間的細微差別,就是鮮活的文化常識,需要教師的特別指點。對于重點字詞還要讓學生學會梳理知識,構建系統的知識網絡。這也是在為高考夯實基礎,更是一種比較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對于文言文句式的解讀,除了傳統教學中更注重倒裝句的講解之外,常見的省略句也不要忽視。因為它是出現頻率極高、影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一種特殊句式。句式的講解切忌零打碎敲,要在學生積累到一定量后,一次講解明白、講解透徹,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特殊句式形成的原因。這樣會增強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任重而道遠。要實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深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需不斷探索。只有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才會更好地完成歷史、社會賦予我們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譚穎.高中新課程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08)
在“考試目標”的表述中,借鑒了美國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方法,直截了當地提出高考語文從“識記與理解、分析與綜合、鑒賞與評價、表述應用”等方面測量考生能力,把語文能力從低到高,分成四個層級若干能力點。打破了以往“閱讀”、“寫作”兩個板塊表述的方式,使“能力立意”的主線更加突出明了,充分地體現了上海市二期課改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考點落實的要求更明確
以往籠統、模糊的考點,在此次修訂中作了較為清晰的表述,讓考生一目了然、心中有底,主要有如下幾個:
①原來的“認讀與理解”改為“識記與理解”,使“認讀”的內涵更加明確,“識記”更符合能力的訓練要求。
②著名作家作品等文學文化常識,限定為“課文中涉及到的”,考查的范圍明顯縮小。
③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限定為“常用詞語”,不常見的顯然排除在外。
④拓展題明確提出三個要求:一是“根據作品內容”,二是“通過合理推斷和想象”,三是“適當拓展”。這一考點明確地告訴考生:那些脫離文本,任意散發的答案是徒勞的。
⑤鑒賞能力的考查對象中,再一次作了修改:從最早的“人物形象”到“文學形象”,到這一次的“藝術形象”,這一考點變化的外延在逐步擴大,“藝術形象”的鑒賞,不僅僅限于文學藝術,還包括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藝術形式,重點考查考生的知識面和文化積淀。
考核語文基礎更具體
盡管語文基礎知識沒有單獨命題,但此次考點中有三處第一次提出了要求:一是理解文章內容前加上了限定要求“運用現代漢語基本語法知識”,在近幾年的考試要求中是沒有的。所謂“基本語法知識”是指最常見的知識,比如句子的結構分析、句組的層意劃分等。二是在書寫規范的要求中提出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以前亂用標點或一逗到底的現象將得到遏制。三是提出了文言文300個常見實詞的要求,其中初中140個,高中160個。
作文文風更提倡務實
以往作文一類卷的要求一般是兩個力求:力求有新意、力求有文采。此次語言表達的要求中刪去了“力求有文采”,取而代之的是“準確、生動”,這樣讓那些“華而不實”的文章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關鍵詞】語文閱讀;四段式教學法
一段:誦讀課文,選詞造段(課外完成)
學生用普通話放聲朗讀課文兩遍以上,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選取課文中自己認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個詞語,然后利用注釋或工具書,明確這些詞語的意義。再圍繞一個中心,用這些詞語寫一個150字左右的語段。
設計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
第一,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新課程實施后,語文學科的周課時數明顯減少,高一、高二只有4課時,這還包括作文在內,教學時間捉襟見肘。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學習語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讀能力要加強訓練。高中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從目前情況看,大多數學生的朗讀水平達不到這個要求,必須加強訓練。
第三,解詞、造句是提高語文水平的有效途徑。學生不理解詞語的意思,就不可能恰當地運用詞語;不能準確地用詞造句,就不可能連詞成段;不能寫好語段,想寫出高質量的作文就是空談。
二段:交流選詞,欣賞語段(8-10分鐘)
這一環節可按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第一,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各自所選擇的8-10個詞語,并簡要解說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語文學習要“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學生通過充分交流,相互借鑒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與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欣賞各自圍繞中心用所選詞語寫成的150字左右的語段。這樣做,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第三,教師指定或小組推薦優秀語段全班交流,教師精要點評。交流的過程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現實狀況的過程,這是教學的起點,學生做到了哪一步、習得了多少,教師如果不能真正了解這些,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必然有折扣。通過教師點評,學生可以認識自己或同學的選詞和語段寫作的優劣,從而提高鑒別欣賞詞語和語段的能力。
第四,教師展示自己所選詞語和所寫語段。語文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示范。教師的示范,就是把教師的選詞標準告知學生,并通過語段的展示,讓教師對學生起到榜樣和引領的作用。
三段:多重對話,賞析文本(25分鐘左右)
學生各自瀏覽課文,選擇自己體會或感受最深的地方,進行文本賞析。之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交流賞析內容,分享賞析所得。
對文本的賞析,教師應從三個方面加以引導和規范:
第一,語言賞析。語文姓“語”,文本的任何價值都是通過語言表達來實現的。因此,文本賞析首先應該從語言賞析開始。語言賞析,主要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字、詞、句等語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體會語言運用的精妙。語言賞析是現代文文本賞析的重要依托,脫離語言賞析,把語文課上成科學課,上成思想觀念話題的討論課等,都是不正確的。
第二,整體賞析。學生面對的文本,通常是一個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整體,離開了這個整體,賞析活動就只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文本賞析應該以整體把握文本的內容為前提,在對文本的基本內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綜合的印象后,再進行寫作思路的梳理,課文要點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則,文本賞析只能是蒼白、干癟的。
第三,探究賞析。高中學生對現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著諸多可能性。當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積累和知識結構進行閱讀時,實際上是在進行文本意義的再一次建構。在這一建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會對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斷。發現的問題、提出的疑問和特有的分析判斷,會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過程中相互碰撞,這就產生了理解的開放性、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文本賞析也就是對理解的開放、豐富和不確定的探究。
四段:嘗試表達,萬慮歸詩(10分鐘左右)
以現代文文本內容或師生的個人理解為依托,以詩歌為表達形式,師生進行詩歌創作嘗試并交流。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閱讀和表達。
就表達內容來說,學生通過閱讀和鑒賞,對文本內容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以文本內容或自己的閱讀理解作為詩歌創作的題材,學生有話可說。所寫內容,可以是文本內容的再現,或者是文本的一種解讀;也可以是文本內容的延伸,或者是個人閱讀的思考和感悟等等。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和鑒賞目的。
一、立足誦讀,加深理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彼?我們可以通過范讀、自讀、品讀、背誦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學會質疑、感悟、品位、吟誦,從而進一步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1.教師范讀
教師的范讀不但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起到正音的作用,還能夠通過聲音的高低、停頓、語氣的抑揚、舒緩,甚至情態、動作的瞬間變化初步地梳理出課文內容,充分表現出作品蘊含的藝術魅力。也能把學生帶入作品所營造的氛圍中,讓他們在情感上產生震蕩并與作家形成共鳴。在聽范讀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對文章最直觀的印象,達到了理解詞句含義和作品內容的目的。
2.學生自讀
范讀過后,學生自身誦讀文章的欲望被誘發出來。這時,學生可通過三種方法來自讀、自學文言文。
(1)預習性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或求助工具書來給文中生字、詞注音;了解相關常識;結合自讀提示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2)抄畫性自讀。畫出文中生僻的字、詞及名言警句、難句,記錄下閱讀時產生的疑問。
(3)理解性自讀。根據語境及句子結構去深入理解難字、詞、句的含義,分析特殊語言現象,翻譯重點片段,以求深入把握文章。
3.學生品讀
學生將課文熟讀之后,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品讀可以讓學生從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讀出富有個性特色的疑問和見解。語文課堂本就是學生的一方樂土,把朗讀引進我們的課堂并使之成為一種美,就能釋放出學生內心的情感,彰顯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人文精神。
4.學生誦讀
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篇目可以加深對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背誦對培養語感、直覺、頓悟、積累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讀懂讀通文言文。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重視以誦讀來培養、訓練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讀中疑、讀中品、讀中誦、讀中悟,從而逐步感知、體會、領悟文言文的魅力。
二、著眼興趣,提高效率。
興趣是一種較為直接的學習動機,也是一種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情緒飽滿、精神愉悅、熱情高漲、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狀態中去獲取一定的知識,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入門的向導?!?/p>
1.重視積累,培養興趣。
許多高中生之所以覺得文言文枯燥、乏味,幾乎跟天書一樣,其實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扎實的文言功底。久而久之,文言文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一團迷霧,就更不用談什么興趣了。但僅在課堂上填鴨式的灌輸、講解文言作品是很難增加學生的文言知識積累的。因此,我們想讓學生的文言知識積累任務由被動變為主動就要教會他們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教師應鼓勵學生展開廣泛的討論,從而充分調動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和積極性,指引學生從古今異義、多詞一義、一詞多義、活用、通假幾方面加以整理、積累,知識儲備增加了,學生對文言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容易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注重情節,激發興趣。
由于思維定勢,學生大多認為文言文淡而無味,其實并不是這樣。要想改變這種傳統的看法,我們只有鼓勵學生自己先去讀故事性極強的文言著作。比如,《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篇目內容故事性強,比較生動。大多數學生以前就已知曉這些故事,這時讓他們把課文當作小說來閱讀,易于理清故事情節,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在弄清大意之后,教師可與學生一起欣賞一些精彩語句,梳理疑難詞句,進一步探討人物形象。這使得學生的興趣加倍,思維也格外活躍,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變得異常輕松。
3.看重檢測,強化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