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技術的數字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過程
回顧通信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有過程:1832年莫爾斯發明了電報,它傳送的信息是由眾所周知的點劃碼組成的,即人類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數字方式進行的。以后貝爾又發明了電話,并由此造就一個電信產業。一個多世紀以來,以電話服務為主的電信業走了一條成功之路,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電信業務也從早期的電報、電話發展到今天多種業務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規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通信又進入了數字時代。20世紀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號角聲,信息和知識爆炸式的增長,特別是因特網商用化后的迅猛發展,使傳統的電信業受到巨大的震動和沖擊。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問題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識已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和基本要素的時代中,人們更加需要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原來點對點的固定電話通信方式已遠不能滿足需求了。人類需要寬帶的無線通信技術,來滿足多媒體化、普及化、多樣化、全球化和個性化的信息交流。無線通信是指采用電磁波進行信息傳遞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號進行了從英國至北美紐芬蘭的世界上第一次橫跨大西洋的線無電報通信試驗,開創了人類無線通信的新紀元。在無線通信初期,受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大量使用長波及中波進行通信。20世紀20年代初人們發現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紀60年代衛星通信興起前,它一直是遠程國際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對應急通信和軍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實用價值。
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產生了傳輸頻帶較寬、性能較穩定的微波通信,成為長距離大容量地面干線無線傳輸的重要手段。模擬調頻傳輸容量高達2700路,亦可同時傳輸高質量彩色電視信號;爾號逐步進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數字微波傳輸。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頻率選擇性色散衰落對數字微波傳輸中斷影響的發現及一系列自適應衰落對抗技術與高狀態調制與檢測技術的發展,使數字微波傳輸產生了一個革命性變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展起來的一整套高速多狀態自適應編碼調制解調技術與信息號處理及信號檢測技術,對現今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全數字HDTV傳輸、通用高速有線/無線接入,乃至高質量磁性記錄等諸多領域的信號設計與信號處理及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化,人們要通信息化開創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貿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醫療保健方式以及消費與生活方式。無線通信也從固定方式發展為移動方式,移動通信發展至今大約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艦船及軍有,采用短波頻及電子管技術,至該階段末期才出現150MHZ VHF單工汽車公用移動電話系統MTS.
第二階段為50年代到60年代,此時頻段擴展至UHF450MHZ,器件技術已向半導體過渡,大都為移動環境中的專用系統,并解決了移動電話與公用電話網的接續問題。
第三階段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頻段擴展至800MHZ,美國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窩系統概念并于70年代末進行了AMPS試驗。
第四階段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為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興起與大發展階段,并逐步向個人通信業務方向邁進;此時出現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類系統與業務運行,頻段擴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眾蜂窩電話通信系統外,無線尋呼系統、無繩電話系統、集群系統、無中心多信道選址移動通信系統等各類移動通信手段適應用戶市場需求同時興起并各顯神通。
第五階段為90年代中至今,隨著數據通信與多媒體業務需求的發展,適應移動數據、移動計算及移動多媒體運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動通信開始興起,其全球標準化及相應融合工作與樣機研制和現場試驗工作在快速推進,包括從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動通信的平滑過渡問題在內。對于第三代移動TMT-2000紛紛參與標準的制定,經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ITU-R TG8/1第18次會議上5類RTT技術標準共6種方案成為最終結果。中國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為其中之一。應該指出,UTRAWCDMA DS及TIA cdma2000MC的相應起步樣機已經誕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為基礎的第二代半過渡設備(G)EDGE、cdma IS-95B 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調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為接續Internet移動游覽應用的無線應用協議(WAP)與無線連接技術藍牙(Blue tooth)已經產生。從網絡的角度來看,接入網可分成有線接入網和無線接入網、光纜同軸混合接入網、銅線電纜、對絞線、電話(一般為銅線)接入網等等;無線接入技術是近些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領域,它從概念上產生了一個重大的飛躍,即不需要纜線類物理傳輸媒質而采用無線傳播手段來代替部分接入網甚至入網的全部,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靈活性和擴展傳輸距離的目的。無線接入網品種繁多,如移動衛生系統,蜂窩移動通信系統,集群通信系統,一點到多點微波通信系統,微波蜂窩的無線本地接入系統(PHS、PAS、PACS、DECT)等。短距離之內的接入技術主要有藍牙(Blue tooth)、紅外線、DECT、IEEE802.11和共享無線接入協議(SWAP)/HomeRF等系統。繼廣域網(WAN、Wind、Area Network或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們又提出了“無線個域網”(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這一新概念將小范圍應用提升至網絡理論的高度。在短短的時間,WPAN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新熱點,WPAN的研究組成立不到1上,就演變為IEEE的專門工作組IEEE802.5(即WPAN Working 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比較而言,Blue tooth系統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據WPAN的概念向前發展。事實上,Blue 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輔相成,Blue tooth已經是WPAN的一個雛形。從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為原始發起組織而推出,1年多時間已吸引了近2000個國際上有影響的公司參與。1999年底,美國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與上述5公司一樣作為Blue tooth的發起組織,使它在與SWAP、IEEE802.11等類似應用標準的競爭中
脫穎而出,發展前景更加明朗。為了推動Blue tooth的發展,Blue tooth的標準是非專利的,Blue tooth已成為目前通信領域的一個新熱點,預計不遠的將來就可成為小范圍無線多媒體通信的國際標準。總之,無線通信技術前景一片光明。
2、我國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
當前,中國是世界各國通信技術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關注的焦點,大家都希望在中國的市場上占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和市場份額。移動通信在中國發展十分迅速,中國移動通信的走向一直為世人所矚目。1987年11月,我國廣東正式開通了第一個TACS制式模擬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實現了移動電話用戶“零”的突破。1994年底,廣東又首先開通了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至1995年,全國已15個省、市也相繼開通了GSM移動通信網。迄今為止,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面上都建設了GSM網,實現了國內和國際的全自動溫游。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準備在21世紀初期開展第三代移動通信的商用試驗。
從1987年至今,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的增長很快,尤其是GSM網更是以人們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發展。這主要是因為GSM系統在技術和經濟方面均比TACS系統有較大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我國在GSM運營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促進了GSM網的發展。我國的移動通信用戶已超過了8000萬,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來,我國在移動通信領域的科研、設備生產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國產移動通信設備—交換系統、基站和手機等都已經投入生產,并陸續投放市場,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開發和研究也正與世界同步。可見,中國無線通信在運營業與制造業上已取得了第一階段的成功。
3、今后無線通信技術的趨勢
21世紀的電信技術正進主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未來十年將是技術發展最為活躍的時期。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IP技術的興起,正深刻的改變著電信網絡的面貌以及未來技術發展的走向。未來無線通信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寬帶化、分組化、綜合經、個人化、主要特點體現為以上幾個方面:
(1)寬帶化是通信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隨著光纖傳輸技術以及高通透量網絡節點的進一步發展,有線網絡的寬帶化正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展開,而無線通信技術也正在朝著無線接入寬帶化的方向演進,無線傳輸速率將從第二代系統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最高速率2Mbit/s發展。
(2)核心網絡綜合化,接入網絡多樣化。未來信息網絡的結構模式將向核心網/接入網轉變,網絡的分組化和寬帶化,使在同一核心網絡上綜合傳送多種業務信息成為可能,網絡的綜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開放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將進一步推動傳統的電信網絡與新興的計算機網絡的融合。接入網是通信信息網絡中最具開發潛力的部分,未來網絡可通過固定接入、移動蜂窩接入、無線本地環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設備,接入核心網實現用戶所需的各種業務。在技術上實現固定和移動通信等不同業務的相互融合,尤其是無線應用協議(WAP)的問世,將極大地推動無線數據業務的開展,進一步促進移動業務與IP業務的融合。
(3)信息個人化是下世紀初信息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動IP正是實現未來信息個人化的重要技術手段,在手機上實現各種IP應用以及移動IP技術正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移動智能網技術與IP技術的組合將進一步推動全球個人通信的趨勢。
(4)移動通信網絡結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隨著網絡中數據業務量主導地位的形成,現有電路交換網絡向IP網絡過渡的趨勢已不可阻擋,IP技術將成為未來網絡的核心關鍵技術,IP協議將成為電信網的主導通信協議。隨著移動通信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PRS)的引入,用戶將在端到端分組傳輸模式下發送和接收數據,打破傳統的數據接入接式。以IP為基礎組網,開始了移動骨干網IP應用的實踐。
4、無線通信技術在數字社區中的應用
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實現數字化社區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數字化社區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數字化社區的特點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廣泛和方便,無論是實驗室、辦公室還是家庭,計算機及其外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社區中的設備也都有電腦控制。如果它們之間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線方式的話,這將給使用帶來很大的不便。Blue tooth技術為我們建立一個全無線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Blue tooth標準已制定了和計算機以及與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 subscriber loop)等網絡的接口協議,其目標是用單一的Blue tooth標準來建立起和眾多國際標準的連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勝認這些工作,將來根據IEEE802.15的發展計劃,可以將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們可以使用無線電纜來連接辦公室和家庭中的電子設備,甚至包括鍵盤、鼠標等也采用無線傳輸。我們擁有一個無線公務包,以便攜計算機和掌上計算機為代表,采用無線方式和其他設備或網絡相連接,使我們擁有一個可流動的辦公室。
Internet和移動通信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電腦以外的各種數據源和網絡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數字照相機、數字攝像機等設備裝上Blue tooth系統,既可免去使用電纜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內存溢出的困擾,隨時隨地可將所攝圖片或影像通過同樣裝上Blue tooth系統的手機或其他設備傳回指定的計算機中。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裝上Blue tooth系統后,采用無線方式收、發E-mail甚至瀏覽網頁將更為方便。Blue tooth的硬件電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應用非常合適。裝上Blue tooth系統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機進行無線連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圍內自由走動地打電話、收聽音樂,在較大的范圍內召開電話會議。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給Blue tooth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開拓了近乎無限的空間。例如,Blue tooth構成的無線電電子鎖比其它非接觸式電子鎖或IC鎖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適用性,各種無線電遙控器(特別是汽車防盜和遙控)比紅外線遙控器的功能更強大,在餐館酒樓用膳時菜單的雙向無線傳輸或招呼服務員提供指定的服務(如添茶、加飲料等)將更為方便等。利用藍牙做出來的傳感器可以隨時監視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變化,從而隨時反映出用戶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連接到Internet上的話,可以實現網上購物。
景觀設計是現代社會設計中基于點、線、面、體的視覺中一項系統性設計,景觀設計是關于區域地理局部系統的設計,它展示的是一個區域色的人文體系和藝術。城市環境藝術的設計需要結合城市景觀的特點和文化,所以,現代景觀設計也需要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來進行。但是,一個環境藝術體系為主的設計往往減弱了景觀設計的渲染力度,區域景觀設計水平的高低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區域的綜合實力。所以,在現代化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景觀設計課程所服務,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專業的現代化景觀設計方面的人才,是每一位景觀設計教師必須要肩負的責任。
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設計的自主性,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認知空間和對形態的把握,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增強學生景觀設計的專業程度。如何使現代信息技術深入融合在景觀設計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如何掌握好信息技術手段為景觀設計服務?成為了許多景觀設計師和教育專業家研究的主要課題。本文簡述了景觀設計的基本概況,以及數字化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并且為推進數字化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幾點建議。
景觀設計課程的基本概況
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二年級的上學期通常會開設一門課程――景觀設計。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裝飾公司負責施工管理、工程預算、建筑裝飾設計或者其他相關的工作。在負責室內設計的工作中,業主常常會要求室內設計師把寫字樓的中庭、屋頂和庭院一起設計,所以,為了滿足這些業主和社會的需要,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經常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開設景觀設計的課程。景觀設計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強,設計范圍較廣,包括:公園設計、住房設計、道路路綠化設計等等,此外,景觀設計主要服務于: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廣場、商業街、辦公環境等)、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與設計、濱水綠地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與風景區規劃設計等。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學知識,還需要熟練掌握手繪技術,但是由于這門課程開設的時間較短,僅為一學期的課程,所以授課教師不能完整的講解所有的內容,教師根據學生自身需要和特點,以及未來就業的方向,將內容進行了刪減。景觀設計課程主要講授了屋頂花園、庭院設計等,在植物設計中教師改變了以往園林植物學科屬性的系統分類的教學方式,主要要求學生在配置樹種的過程中掌握園林植物方面的知識。
數字化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數字化信息技術傳播知識具有時效性,極大的擴大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數字化信息技術實現了景觀設計的構想性和交互性,極大的提升了設計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從事設計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數字化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其中,數字化軟件是景觀設計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1. 數字化信息技術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設計的積極性
創新對于設計工作者來說極為重要。景觀設計課程和其他課程一樣,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為核心。在景觀設計課程的課堂中教師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一味的將自己對景觀設計構想、風格、設計過程、構建方式以及對材料使用的理解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是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期以來只會打擊學生創新的積極性,造成學生盲目學習的狀況和抵觸學習的心理。
傳統的景觀設計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學生在制定設計方向的時候往往會猶豫不決,經常在創作設計的時候只是一味的、單一的從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間效果設計,缺少對設計場地狀況和空間的感受,最終達到的設計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體性和創新性的。但是,應用數字化信息技術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弊端,數字化信息技術依靠自身強大的數據庫和具有強烈設計感的系統界面,對學生產生視覺上強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景觀設計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建立一個強大的信息庫,里面蘊含許多有關景觀設計的資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觀工程、景觀材料、設施和景觀植物等。學生能夠利用這個信息庫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夠直觀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觀材料和技術,以便于自己時刻審視自己的設計方案,經過反復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2.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給師生之間的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為其提供了一個直觀、可靠和操作簡單的溝通平臺。教師和學生通過這個信息技術平臺使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具時效性,打破了以往單一依靠圖紙交流的模式。在景觀設計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設計場地的模型,學生通過對這個模型的理解產生一個屬于自己的設計主題,在借助這個設計場地模型在設計場地中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學生展示空間概況常常會使用到動態漫游的方式,學生利用計算機數據展現出空間展示的有關數據,教師通過這個過程能夠及時和掌握每一位學生設計的方案和進程,更加有利于對學生的指導和建議,進而提升學生對設計過程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師對學生設計方案進行評價的時候也是可以借助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現實技術有一個可視化的功能,學生的每一個設計方案都可以通過這個技術一一展現出來,使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更為方便和直觀,促進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時效性,改變了過去單一無味的交流模式。
3.增強學生設計的專業性
景觀設計的根本屬性是藝術性,它的設計核心是“以人為本”,目的就是通過設計打造出的景觀藝術能夠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所以,景觀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圖紙上。但是在景觀設計課程開設的前期,由于課程安排不合理、時間集中和單一、課堂教學先后順序不合適以及傳統教學理念對教師和學生影響較大等種種原因,使很多學生對設計缺少一定的嚴謹性。學生往往缺乏對使用材料、工程管理和造價等方面的了解,使自己設計的方案缺少了多種方面的研究和考慮。所以,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這些方面的問題,將教學大綱設計的更具系統性和完整性,才能打造出專業性更強的景觀設計者。景觀設計工程的完成涉及到諸多的方面,需要諸多方面的配合和協調,消耗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所以需要利用數字化虛擬技術模擬施工的過程,才能及時的發現問題,作出最優化處理,確保景觀工程順利展開,達到理想的質量和效果。
推動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建議
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景觀設計,所以,教師應該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去,目前我國跟多高校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已經應用到了數字化信息技術,但是還是處于一個不夠成熟的階段,為了更好的強化數字化信息技術為景觀設計課堂教學服務,還需要高校逐步推進。
1.全面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
數字化虛擬技術是新型的一種現代信息技術,它的使用范圍很廣,它最大的應用功效就是能夠將多種的學科技術合成一體,通過這種信息技術,學生能夠體驗到更為真實的景觀設計環境。當前,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信息技術手段有,virtools、quest3d、VRP等。為了更好的將信息技術應用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為了解到數字化信息技術手段的作用,教師有必要在景觀設計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向同學們展示有關數字化信息技術的作用,應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完成景觀設計工程,向同學們展示出數字化信息技術在實際設計中的成效。這也是講解和宣傳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過程,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字化信息技術,為更好的應用信息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使學生對數字化信息技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將數字化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系統和完整的介紹之后,這個時候教師經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數字化信息技術能夠建立強大的信息庫,并且以其自身設計感十足的的系統界面使學生產生了視覺上的共感,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在景觀設計中應用到信息技術具有傳統圖紙所不具備的效果,學生經常使用到的SKTECH UP 、3DMAX軟件制作山河、水流和建筑等場景和模型的時候能夠極大的縮短制作時間,并且使場景的畫面變得栩栩如生。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向同學們展示信息技術強大的優勢能夠激發學生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
3.讓學生們掌握對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應用
教師在景觀設計的課堂中應該教會學生對Lumion軟件的操作和使用,Lumion是當前十分流行的一個軟件,它能夠實現視圖的3D性能,為學生展示出真實的演示成效,高水平的圖畫,并將其高效的結合在一起。Lumion軟件能夠使學生創造出虛擬實際的真實效果,并且在極短的時間內設計出驚人的建筑設計成果。在景觀設計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其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好Lumion軟件的操作方法,實現對設計命令、界面和信息庫的建立,這樣學生才能使用這個軟件為景觀設計服務。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將SKTECH UP 、3DMAX軟件教授給學生,強化學生對數字化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
總結
隨著科學技術和景觀設計學科的逐步發展,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好,為了滿足社會對景觀設計更多樣化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和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共同推進信息技術對景觀設計課堂教學的服務。
字化車間的建設思路,提出數字化車間的建設模型及相關考慮因素,并對數字化車間的應用前景進行展望,力求為現代企業轉型、兩化融合的建設提供些許參考。
1 數字化車間的形成及意義
1.1 制造業車間應用管理的演化過程
當今社會不斷高速發展,科學技術以及管理也隨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工業化以來加工制造行業在技術應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幾次大的變革,我們從社會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在工業的發展過程當中,每一次有力的變革都會給工業水平帶來較大幅度的提升,筆者經過分析將制造業車間應用管理的演化過程總結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手工作業、單一生產;第二階段是工業技術引入、流水線規模生產;第三階段是信息技術引入、信息化輔助生產;第四階段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實行兩化相互融合。
1.2 數字化車間的建設意義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帶來工業發展的長足進步,充分踐行兩化融合概念的數字化車間也不例外,通過數字化車間的建設,解決企業核心環節的兩化融合問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工業技術的優勢,使兩者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一方面更好的發揮信息化平臺優勢,發揮信息技術的指導及決策分析作用,改進工業流程,指導并促進工業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各種工業技術對信息化的支撐和基礎作用,做好數字化車間的建設,已逐步成為現代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2 比較實際的建設思路
2.1 建設思路的整體考慮
數字化車間的整體建設思路,應該從實際出發,以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應用為手段,以改善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建設符合企業實際,切實提高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數字化車間。
2.1.1 數字化車間的建設范圍
數字化車間的建設范圍,應當以企業實際業務范圍為主,業務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維修等環節均應納入數字化車間的管理范圍,即數字化車間應該是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需涉及車間業務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發揮各個環節的聯動作用,提高整體水平。從數字化車間的整體建設范圍及規劃上,應當通盤考慮,應用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使車間業務的點、線、面各個層次均納入管理范圍。
2.1.2 數字化車間的建設模型
數字化車間的建設,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工業控制技術的優勢,以建設高度自動化和高度智能化,盡可能降低人工參與的自動運轉的制造車間為目標。通過智能設備、自動化技術、自動識別技術、AGV 等技術的應用,實現實體設備的自動控制和運轉,通過信息技術的數據采集、信息傳遞、監控和廣播等技術的應用,進而實現將整個車間建設成一臺結構合理、動力充沛的自動運轉的機器的數字化車間建設目標。
2.2 可用技術探討
2.2.1 數字化車間的網絡建設
數字化車間的網絡建設是串聯各項業務,使之互相協作的保障,根據目前技術的發展,需要配套建設的網絡環境包括工業以太網網絡和工業自動化網絡,以用于支持工業現場設備、模塊、系統等等之間的通訊和關聯。
2.2.2 數字化車間的應用技術考慮
技術進步是推動企業發展變革的原動力,數字化車間的建設也是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依托,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的應用而使科學技術為生產服務,將技術進步轉化為實際的生產成果。通過前面對網絡建設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綜合考慮數字化車間的建設模型,可以將建設數字化車間所需的基本技術手段總結如圖4 所示。
2.3 數字化車間建設中需注意問題
任何事情的全面實施都需要進行全盤考慮,針對問題的多面性需要進行全盤考慮,在進行數字化車間的建設的過程也必當如此,這樣面對數字車間的建設過程就能夠更加清晰的給予認識,在建設的過程中就不會因為小問題而給整個項目帶來損失,筆者針對整體過程中所出現問題進行總體分析,認為在此期間所需要格外注意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①在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安全生產問題;②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的分析問題,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條主義;③在項目建設中需要分析技術可行性問題;④發展創新問題。
3 數字化車間應用展望
為進一步推 進經濟體制改革,提升國民經濟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通過數字化車間的建設,在基礎的工業單元層面對信息化和工業化進行有機整合,實現兩化融合的科學發展??梢哉f數字化車間的建設不僅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更是兩化融合的發展要求。 從國家兩化融合的發展規劃可以看出,數字化車間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必
然產物,是新時期工業化進程中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切入點,數字化車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不僅適用于制造行業,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廣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多個行業,為國民經濟發展助力,提升國民經濟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侯闖. “十二五”MIE服務為先——記2010第五屆中國制造業信息化新年趨勢論壇暨2009MIE創新之星風云榜頒獎盛典[J].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 2010(04)
[2] 楊海成,江彥,丁常彥,白云川. 跨國精英關注中國“十一五”制造業信息化大勢[J].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 2006(02)
[3] 張艷,于巧稚.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轉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國機會高端座談會紀實[J].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 2010(04)
[4] 黃迪生,張心耘,任海霞,劉煒,趙恒,李曉波,姜劍,楊維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張慧,張蕾,江彥,白云川,丁常彥,王征. 創新設計正當時——三維CAD普及與深化應用研討紀實[J].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 2006(10)
各位同仁,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事情。2000年,我們國家開始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可以說當時這項工作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數字移民”,也就是要讓社會成員能夠適應數字時代的生存需要,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當今,我們再次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我們培養的對象與十多年前已大不相同,他們是伴隨著數字化工具成長起來的“數字土著”一代,他們對新技術、新工具的接受有著天生的優勢,甚至他們的操作技能勝過我們。當然,也會由于他們過于依賴數字化工具、盲目追隨技術潮流,存在著“沉迷手機、網絡上癮”的現象,甚至由于對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認識的誤區導致出現“網絡自閉癥”的心理問題。
因此,當學習者自身發生了變化、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今天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就不能再像當年培養“數字移民”那樣,進行技術操作和應用常識性教育,甚至也不應停留于應用技術工具解決日常問題上,更應該是按“數字土著”成長的需要,培育他們對信息發展與變化的敏銳意識和獨特思維方式,提高他們應用信息技術學科方法和技術工具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覺遵守信息社會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的習性,實現從“數字土著”向“數字公民”的發展,讓數字時代每一位學生成長為合格的數字公民,也就是說要開展面向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教育。
結合近期新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特征,信息技術學科強調的核心素養可以歸納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和創新以及信息社會責任。
一、培養信息意識
那么,為什么我們把信息意識作為學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呢?這取決于信息社會的進步,也取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歷數這些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它沿著以個人計算機為核心,到以互聯網為核心,再到以數據為核心的脈絡持續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知識更新和技術創新,催生出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并存的信息社會。信息技術革新加快了全球信息總量的增長,豐富了社會信息內容,形成了全新的數字化環境。這種環境為人們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便利條件,但也對人們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挑戰。事實上,生存于其中的每位成員既不能無視信息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把個人“封鎖”成數字化環境的“套中人”;也不能盲目沉迷虛擬世界,變成與現實空間隔絕的“宅人”。而是要根據個人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價值,實現信息增長與個人發展的完美融合。當然要想達到期望,就要求其中的社會成員能放開心態、拓寬視野,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能敏銳感覺到身邊信息的變化與發展,勇于和善于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與工具判斷信息的實質意義,甄別有價值的信息,指導個人的信息行為,將信息轉換成能創造價值的知識。
從內涵來看,信息意識是人們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斷力。具備信息意識的人,第一,要能夠認識到數據是信息社會的一種重要資源,能主動從數據中理解信息。網絡技術和傳感設備的普及,使得信息技術從“技術工具的變革(IT)”轉向為“信息數據的變革(DT)”。新技術已能將人們在數字化環境中的各類行為轉化為可存儲的數據,用于提供精準服務。例如,在用戶網絡購物過程中,網站有選擇地獲取和分析用戶的行為數據,為購物者提供深層次的服務??梢姡幸庾R、合理地利用數據,分析其中的信息,才能更好地發現信息的價值。第二,要能夠敏銳地感覺到信息的發展與變化。在具體情境下,人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感知到其中所蘊含的信息。同樣,隨著數據和情境等因素的變化,信息意義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例如,交通數據、天氣預報數據、商品貿易數據都只是某一特定時刻的數據,隨著時間的變化,信息的實效性也會發生變化。有效地應用信息,就需要根據現實情境和信息載體的改變,敏銳地感覺到信息的發展與變化,而不是簡單地盲從信息。第三,要能有依據地判斷信息的真偽。信息社會一個重要特征是信息總量持續增長和快速更新。面對浩瀚的信息海洋,人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最主要的是要掌握“關于信息的信息”。如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龐帝所言,“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只有掌握了關于如何獲取和分析所需信息的‘信息’,才有可能踏上通向成功的道路?!?/p>
可見,為了更好地生存于數字化環境中,信息技術教育就需要培養學生具備對信息真偽判斷的能力,掌握信息判斷的方法和工具,分析信息真實意義,理性地開展信息行為。
二、發展計算思維
大家應該知道生活在不同環境里需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生活在數字化環境中就需要用這種環境中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思考問題。信息技術的革新使得基于程序驅動的技術工具滲透到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其中內含的計算方法也就潛移默化地嵌入到人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逐步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毋庸置疑,在這種高度自動化與智能化的環境中,如果盲目排斥新技術、新工具,一味應用傳統方法解決新環境中的問題,遲早會被數字化時代所拋棄;同樣,如果過于機械使用各種新工具,完全依附于技術工具的程序而活動,也有可能成為技術工具所控制的“奴隸”。
這么看來,人們又想有效地使用數字化工具,而又不被技術工具所“綁架”,信息技術教育就需要幫助學生理解程序驅動下數字化環境的本質特征,引導學生能夠像信息技術專家那樣去思考該環境中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和運行模式,根據需要、積極主動選用技術工具去解決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也就是說要發展學生在這種環境下特有的思維方式――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是指個體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十多年前,這種思維方式主要應用于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領域中,以此來解決專業性的問題;如今,數字化工具幾乎成為人們附加的“部件”,人們需要利用數字化工具來解決日常問題,這種思維方式也就走出了專業領域,成為信息社會成員的一種普適性思維。計算思維主要表現為形式化、模型化、自動化和系統化四個方面。其一,形式化指在信息活動中能夠采用計算機可以處理的方式來界定問題、抽象關鍵要素、分析要素間的關系;其二,模型化指能按照事物要素的關系建立信息處理的模型、合理組織數據,通過判斷、分析與綜合各種信息資源,運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其三,自動化指探究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實現解決問題方案的自動化運行;其四,系統化指形成解決問題的系統過程,將其遷移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解決中。通過計算思維,一方面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字化環境,另一方也可以根據需要合理選用數字化工具,突出了使用者的主動地位,避免在數字化環境中被“技術工具所控制”的危險。
三、提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
今天,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大的信息系統,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某種形式的信息。置身于這樣一個大的信息系統中,我們可以切實感受到“天涯若比鄰”的詩意。但是,除了能體驗古人抒情的詩意外,我們也應注意到,這個大的信息系統把世界變得更加扁平化,并逐步銷蝕著各個組織間的物理界限,重構出了一個新的社會發展秩序。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角度看,為占領國際間數字化核心競爭力的制高點,世界發達國家都紛紛改革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對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要求。例如,2016年美國計算機教師協會的《K-12計算機科學教育框架》明確提出“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不只是要培養信息技術工具的消費者,更要培養在技術環境下的創造者和生產者”。再如,2014年英國新實施的《計算》課程標準強調培養“負責、自信的、創造性的信息技術使用者”。大家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發現:當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大的信息系統,我們是培養新一代國民具備合理占用信息系統中“CPU”(核心位置和數據分析)的能力,進而主動理解、掌控和推進整個世界,還是培養他們只能通過“鍵盤”(輸出位置)獲得一點他人的信息,被動感知、消費、享受他人的創新成果,這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未來。因此,加強國家信息化人才儲備,提高國家數字化競爭實力,提高新時代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是信息技術教育的當務之急。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指個體通過評估并選用常見的數字化資源與工具,有效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創新作品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其一,在數字化環境中,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數字化資源進行學習和創新活動;其二,能夠發揮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優勢,有策略地減小數字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其三,能夠在數字化環境中協同學習,與學習伙伴分享知識,養成創新的習慣。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一個綜合性的實踐過程,它不只局限于某一門課程的學習,更強調多學科的融合創新。2012年英國學校計算工作小組在《計算》課程研究中指出: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是一門典型的STEAM(科學、技術、工程、人文藝術、數學)融合課程,這門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洞察綜合學科學習的途徑,以及可以用于其他學科問題解決的技能和知識??梢?,提高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僅靠單純的講授教學是行不通的,改革教學形態,將信息技術學科融入STEAM課程,探究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作品創作、項目開發能力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關注點。
四、擔負信息社會責任
信息技術與社會各領域的高度融合加快了信息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引領人們進入了信息社會。今天我們坐在這里就可以輕松地享受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各種便利。例如,通過傳感設備,大家就可以實時采集所需要的數據,對事實的描述更及時;利用移動終端可全方位交換信息,甚至還可以同時開辟一個網絡會場,服務方式更具個性化;借助大數據還能模擬事物發展態勢,使預測更加精準。當然,信息技術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引發各類要素關系的變化,引發出潛存的危機。例如,某品牌的手機未經用戶允許利用傳感設備私自獲取個人數據,泄露他人隱私;某網站未被授嚳⒉妓人的作品,侵犯他人知識權益;某“黑客”偷用他人網絡賬戶和密碼,盜取他人款項等。可見,隨著信息環境及產業發展,也必然會產生新的關系、新文化和新問題。因此,為了促進信息社會有序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也需要引領學生正確理解“人、信息技術和社會”的關系,認識到其中可能會存在的社會問題,讓每位學生擔負起在信息社會中應負的責任。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以大規模智能化信息網絡為表征的數字化工具在提高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關系時,也生成了全新的社會文化和社會觀念。其中的社會成員需要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更需要遵守相應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保持良好的信息行為,合法、安全、負責任地利用其中的信息資源,即要具有信息社會責任。從內涵來看,信息社會責任是指信息社會中的個體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盡的責任。主要表現為:其一,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識,利用有效的方法保護好個人信息;其二,能夠遵守信息法律法規,信守信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準則,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遵守公共規范;其三,關注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與人文問題,對于信息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新觀念和新事物,具有積極學習的態度、理性判斷和負責行動的能力。
今天,我們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視野下來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隨著數字化工具的廣泛普及和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家需要意識到:生存在數字化環境中,具備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僅僅擁有繁雜的信息知識更為重要。面向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教育就是要避免信息技術學習的重復記憶和機械操作,要在學生掌握信息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敏銳的信息意識,用信息技術學科思維去思考人們生存的信息化社會,理性地進行信息判斷,用信息技術學科方法解決人們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負責任地應用信息技術,從而更好地在信息社會中生存、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化校園,特征,原則
1.引言
《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提出,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來,數字化校園建設成為了高等學?,F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由于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和經常性的工作,其建設水平是高校整體辦學水平、資源整合與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標志。因此,搞好數字化校園建設意義重大。
2.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1990年由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發起并主持的一項大型科研項目“信息化校園計劃”,這項計劃以調查和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中的發展狀況及促進大學信息技術的應用為目的,是迄今為止美國持續時間最長和規模最大的教育技術研究項目,被認為是數字化校園的雛形,是數字化校園的概念最早出現[1]。
數字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通過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作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這是我國高校普遍接受的對數字化校園的定義。
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中人們已經深刻認識到,數字化校園建設不僅僅是網絡建設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體推進的過程,不光是教育設備、教育手段的數字化的過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學制度、教學模式的轉變和現代化的過程。“數字化校園是系統、數字化校園是工程、數字化校園是標準、數字化校園是文化”的思想已經被普遍認同。
3.數字化校園的特征
數字化校園是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實現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等所有信息資源的全面數字化,即從環境(教室、實驗室、設備等)、資源(講義、課件、圖書等)到各類活動(教、學、科研教研、管理、服務等)的全面數字化,實現網上教學、網上辦公、網上管理和網上服務,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推動高校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形成一個先進的教育環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數字化校園會呈現各種各樣的特征。僅從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學的角度來看,數字化校園與傳統校園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臺網絡化:數字化校園以校園網為依托,直接或間接地與Internet相連,師生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教學互動。(2)資源數字化:所有教學信息資源全面數字化,在數字化校園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可將他們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的結果形成數字化作業和教案。(3)環境虛擬化:數字化校園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虛擬大學。虛擬大學,通過Internet(CERNET)互聯互通,開展網上學習和網上實驗,實現資源共享,并且使得學員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學校的景色風貌、教育風格、學校管理等。(4)學習個性化:在網絡上,學生完全根據教師的安排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異步的交流與學習,它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的“一刀切”現象,從而實現了真正的個別化教學。利用校園網或Internet上大量的個性化教育資源,能夠適應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個性化是信息技術所取得的最偉大成就之一,而數字化校園又為個性化的學習和研究開辟了廣闊空間。(5)教學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動化,它是通過一系列智能技術,使信息獲取和傳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從而能夠部分地代替或優化師生勞動,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靈活性[3]。
4.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和原則
數字化校園建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其本質是將現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對高?,F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漸進性的重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因此,明確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和基本原則至關重要。
4.1.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目標是創建數字化的教學環境和管理手段,實現數字化學習、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科研和數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論、教學理論和管理理論為指導,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實現教育的信息化和現代化。。
4.2.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本原則
為了避免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當中出現偏差和失誤,在分析研究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總結出以下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1)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協調發展的原則。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項投資大、周期長、難度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高校內部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部門,高校需樹立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科學發展觀,從整體戰略的高度,從自身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需求出發,按照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一般規律和總體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總體規劃。在建設過程中,既要從縱向上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步實施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各項工程,又要從橫向上處理好校內各個部門之間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機構之間的協作,實現各項工程的有序建設和協調發展。
(2)統一領導、統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則。數字化校園建設需要全校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需要制訂各種規范標準和政策法規,需要重組管理組織結構,需要人們觀念的更新、素質的提高,而且可能會導致利益的再分配,這些將會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產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數字化校園建設必須進行集中統一管理,以保證數字化校園建設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發展。為避免重復建設、發展不平衡等現象的出現,高校需從自身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整體需求出發,而非個別部門的需求出發,統一領導數字化校園建設,并根據建設的整體規劃統一部署、實施、管理各項工程,防止出現各自為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在高校中開展數字化校園建設,還必須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費政策、績效獎勵政策等,對于積極投入者,應該有較大力度的政策傾斜,政策配套是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3)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的原則。規范的制定是數字化校園能否順利建設的重要前提,這包括硬件的規范、軟件的規范、用戶的規范、應用的規范、信息的規范、管理的規范等。只有這些標準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設才能以比較理想的速度推進。在技術上按照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數據庫、統一開發平臺、統一用戶管理、統一門戶的要求,制定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和信息標準,構建學校數據平臺,實現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種應用系統的建設必須遵循國家和學校統一制定的相關信息標準和技術標準進行開發,并能實現與應用平臺的平滑對接。
(4)完善基礎、強化應用、建用結合、以用促建的原則。數字化校園建設應重視網絡、數據中心、公共應用平臺等基礎平臺的建設,這些平臺為高校各類應用的建設提供公共的支撐系統。同時,應用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心,數字化校園的意義只有在豐富多彩的應用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應用系統建設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內容,成功的應用能夠吸引領導決策層和師生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關注,獲得廣泛的支持,從而強有力地促進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快速發展。
(5)突出重點、突出效益的原則。建設過程中,高??梢栽诙唐趦饶軐崿F的、與核心業務相關的應用系統為試點,組織力量重點突破,爭取早日見效并帶動全局。資源開發一定是數字化校園建設重點,在各個層次系統的建設中,始終貫穿著資源的數字化。資源數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個系統的應用水平,也代表了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長期的數字資源集成的體制和機制,數字化圖書館、學科資源庫、網絡教學資源庫、科研信息庫等應該作為重點建設項目。
(6)重視人才、加強培訓的原則。。凱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調查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意識到,對于大學應用信息技術來說,最關鍵的問題實際上并不在于技術和產品,而在于人。。換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師和學生。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逐漸認識到,在使用信息技術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幫助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這些設備。”人才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關鍵,數字化校園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取決于師資隊伍的信息化素質,因此要采取措施對他們進行強化培訓,使他們不但能夠掌握使用信息技術的一般技能,還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網上信息資源和開展網上教學活動。要重視網絡信息中心、教育技術中心的工作人員的培訓,他們不僅要熟悉信息技術,而且還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業務,包括戰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項管理業務的細節。他們不僅需要啟發需求、了解需求、滿足需求,而且還要持續改進、提供貼身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7)強調先進性、實用性、擴展性并舉的原則。數字化校園建設需充分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積極推進先進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同時,也應從高校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做到夠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術的先進性。另外,信息技術和應用都是不斷發展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必須保證建設過程中的可擴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則。數字化校園既要考慮資源的共享和交換,又要注意信息資源的保護和隔離,針對不同的應用和網絡通信環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確保數據的安全和保密;應從系統結構、技術措施、系統管理等方面著手,確保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達到最大的平均無故障時間;應該選擇可管理性、可維護性較好的產品,方便今后對系統的日常運行維護和管理。
5.結束語
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交流等帶來了巨大變化,數字化校園必將對高校的結構、運作、管理等產生深遠影響,數字化將最終帶來一個全新的教學環境和教育環境。數字化校園建設水平的高低取決于高校的綜合實力和對數字化校園的科學認識兩方面。高校只有明確自身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遵循正確的建設原則,采取有效的建設策略,才能順利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進程和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在信息化社會中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布拉戈韋斯特.森多夫. 邁向數字化和通訊時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萬里鵬 陳雅.數字化校園:21世紀大學的概念模型.情報科學,2004,(2)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既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同時也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本身的要求。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推動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進行,并且在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和效果提升方面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能夠有效地豐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能夠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提供儲量豐富、內容多樣的教學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品質提升方面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相應的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更新速度也是比較快的,僅有的教材內容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地信息技術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改善這一點,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實效性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基于網絡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能夠隨時隨地的被應用到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各個階段,并且能夠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提供巨大的儲備空間,在學生信息技術和知識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措施和方法
1、確定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范圍和類型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首要步驟就是要根據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重難點等確定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范圍和類型。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就要根據教學計劃對需要使用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范圍進行明確,縮小資源搜集的范圍,選擇針對性強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另外,除了確定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范圍以外,還要對數字化學習資源進行分類,確定選用資源的類型。例如有的資源是涉及到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有的資源是涉及到基礎信息技術知識點的等等,教師要根據自身教學計劃的安排對數字化學習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歸類劃分。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利用方面,教師也要做到靈活多變,例如在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學習方面,教師可以選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將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Office軟件操作的時候,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的演示操作視頻,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軟件的應用。
2、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收集
確定好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范圍和類型之后,教師就要著手對數字化學習資源進行收集?;ヂ摼W以及相關的教育資源數據庫等是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重要來源,教師要將這些教學資源庫進行充分的利用,在其中找到符合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興趣特點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現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的需要,或者是無法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教學資源類型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教師的能力整理和設計出符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特點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例如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教材和參考書上的相關內容進行掃描,制成相關的教學視頻應用到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
3、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平臺的構建
關鍵詞: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
電力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數據、信息以其他重要資料,這些數據信息的管理關系整個電力工程建設,也將影響到未來的電力工程管理,只有強化檔案數字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實現檔案信息的高效化利用,從而確保檔案管理工作質量。
一、檔案數字化管理的意義
數字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現代高端科技,實際運行中體現出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不僅能妥善地收集、記錄、存儲以及分析數據,還能實現數據的傳輸與綜合應用。檔案數字化管理過程中,在數據處理方面體現出高度的快捷性、時效性、網絡型、高速性等優勢,特別是檔案的數字化存儲與管理能讓與電力工程相關的數據、信息等同電子文檔的形式儲存,并通過網絡系統將數據聯系起來,從而提高數據的使用效率,不僅能節省數據管理工作成本,也方便資源的共享、分享與交流,為電力工程的施工、擴裝、檢修等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從而使電力工程建設施工有所依據、有所依托?,F階段,檔案數字管理技術已經形成高端的數字處理軟件,能用來生成、處理、歸檔各類文件,深層次提高了檔案數據處理水平,推動并實現檔案的自動化、信息化管理。電力工程檔案信息的數字化管理有利于推動電力工程建設同現代高端信息科技的有效整合與運用。電力工程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更加高效地運行,提高電力工程施工建設效率,為電力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潤。電力工程檔案的數字化管理是電力工程建設發展的一大趨勢,未來形式的變化與發展,勢必會帶動整個社會朝著智能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電力工程建設也必然要融入這一潮流。
二、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徑
1.創建檔案管理信息系統
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主要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與通訊技術,要想實現數字化管理,首先應有一套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以這一系統為基礎來發揮多重管理功能,實現高效管理。第一步就是信息系統的創建,優選可擴展性良好、方便維護的應用型支撐平臺,這其中應積極學習和借鑒一些已經成熟運用的、實踐證實了具有實際成效的平臺,例如:業務架構平臺、系統集成平臺等,都屬于功能優良的支撐性平臺,能有效支持檔案的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而且以此支撐平臺為基礎,還可以實現同其他管理平臺的聯系、對接,同時要確保所選擇的系統或平臺能發揮多元化的管理功能,例如:信息的存儲、記錄、檢索、瀏覽等功能,從而體現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的優勢,為檔案信息系統的升級、優化管理以及多種管理功能的完善創造條件,支持檔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進行。
2.創建完善的檔案數字化管理制度
電力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為了確保檔案數字化建設逐漸走向完善、發展,電力企業必須創建一套專門針對電力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的規則制度、規范體系,從目前來看,數字化管理制度遠遠落后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使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出現問題時無所依托、無所解答,導致檔案管理出現更多問題。對此,電力企業就要建立健全檔案數字化管理制度、規范,讓檔案數字化管理有所依據,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規范擔保,才能確保檔案數字化管理工作效率,例如電力工程電子檔案編制操作中,對數據的格式、文件的存儲位置等做出統一的規定,才能使后期的電力工程檔案信息管控有參照、有依據,也才能確保檔案管理工作水平。
3.提高檔案管理數字化水平
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最關鍵的是要具備一定的數字化水平,也就是要掌握先進的現代化數字管理技術,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電力企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吸收引進人才、內部人才培訓等方式來想方設法提高檔案管理人群的數字化水平、信息技術水平,使他們掌握最先進的數字技術,能熟練、靈活地駕馭信息技術,為企業努力培養出既具備數字信息技術又掌握檔案專業技術的綜合性人才,不斷地豐富、充實、擴大企業的人才隊伍,為企業電子工程的檔案數字化管理提供先進的人才力量。由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正處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新型技術不斷取代舊技術,這難免對電力企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要求檔案管理人員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這樣才能真正為檔案信息化管理提供先進的技術力量和人力資源力量。
4.積極吸收引進先進數字技術
現代數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更新,要想實現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高效管理,就必須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此需要電力企業要積極重視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的更新與發展,走在數字技術發展的最前沿,科學地應用數字技術,提高電力工程檔案數據化管理水平。
三、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效果分析
1.實現個性化、精細化信息服務
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檔案管理人員不斷提升自我、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創新服務方式,逐漸為電力工程檔案管理提供了個性化、精細化的服務,不僅能為電力企業自身提供及時、所需的數據信息,也開始面向客戶提供更具針對性、多元化的服務,一些關鍵性的電力檔案文本具備更加完善的信息,例如:數字、照片、視頻等,這些信息支持檔案的開發與應用,客戶與企業之間不分距離、不分時間都能享受到細致、到位的信息服務,提升了客戶對供電服務質量的評價,為企業贏得了更好的市場地位。
2.達到企業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
充分利用電力工程檔案信息系統平臺,并在此系統上開通集團企業的網站,集團企業針對一項電力工程利用網站上傳一些重要的文件,關鍵信息,各個子公司、職員等都能充分借助其信息來了解和掌握電力工程建設進展,以及自身的工作安排,達到了檔案信息的互聯互動與互助交流。而且檔案數據不分時間遠近都能統一存儲在信息系統中,方便各部門、各崗位人員檢索回顧,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電力工程檔案數據信息網絡系統,為整個電力企業的管理與監督提供參考和依據。同傳統的人工檔案管理模式相比,數字化檔案管理節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檔案管理工作效率,同時,也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防止一些珍貴、有價值的檔案信息資料形成死檔,體現了電力企業檔案管理工作的意義。
四、結語
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是形勢發展的需要,是現代技術科學應用的結果,必須強化檔案數據信息的科學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數字管理工作質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檔案數字化管理水平,掌握先進的數字技術、信息技術,提高檔案信息的使用效率,支持電力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薛四新,彭榮,陳永生.檔案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梁惠卿.檔案數字化、數字化檔案和數字檔案概念辨析[J].檔案管理,2013(1):38-40.
[3]王向明.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上海:復旦大學,2010.
[4]張美麗.如何做好電力檔案數字化編研工作[J].蘭臺世界,2012(4):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