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
時間:2023-09-18 17:04: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原則 方法
一、引言
黨和國家一貫強調學校要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各學科教學領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和學科特點出發,恰當地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必須掌握一定的原則和方法。
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則
一是緊密性原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找準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教學與德育的“結合點”。它既要與學生認識過程緊密聯系,又要與不同的學生的實際密切相關;既不能只講知識不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只顧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知識的傳授。教師為完成在知識傳授中滲透德育的任務,要深入鉆研語文教材,逐一列出每一章節的德育滲透點,以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
二是規范性原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要依據國家教委規定的中小學德育大綱,依據教材所提供的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另外,語文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的內容與要求也作了具體規定,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依據。教師要綜合德育大綱,各科教學大綱及教材,找出他們的最佳結合點,使之成為語文常規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使這種德育滲透規范化、制度化。
三是適宜性原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因而要注意提高滲透的適宜性。在德育滲透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環境、條件及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對教育產生的綜合作用,采取適宜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滲透,要針對學生的實際與需要來滲透。教師要注意德育過程之間的聯系,選擇最適宜學生接受的滲透點對學生進行教育,以及使德育滲透取得最佳效果。
四是適度性原則。任何事情都要講適度,德育滲透亦然。在學科教學中,只顧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忽略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學最優化的基本要求;只顧思想教育,不顧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把語文教學變成純粹德育課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注意德育因素的滲透,又不可沖淡和忽略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使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五是適時性原則。除了滲透點外,滲透時機也很重要。如果德育滲透不是在必要而必需的時候進行,就會削弱德育滲透的效果,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選準德育滲透的時機,抓住德育滲透的有利契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啟發學生理解語文教材內容的某些實質,自然地促進學生思想感悟的升華和自我認識的完善。
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
一是通過語言文字進行德育教育。如果說思想內容是內核的話,語言文字就是它的外殼。作者的思想、立場、觀點、態度都寓于語言文字中,尤其是思想很強的政論、雜文、散文等,其思想內容大多是通過語言直接表達出來的。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推敲、揣摩、使學生真正做到字求其義,句求其旨,深刻領會文章內容,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二是運用藝術形象來感染學生。藝術形象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人手,分析挖掘藝術形象的價值并通過想象,聯想等思維活動把學生引入藝術境界,使他們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藝術形象的感染,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是通過分析主題思想進行德育教育。提煉和概括文章主題思想是語文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訓練項目,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因為它是人物形象和社會現象相互作用呈現出來的社會意義及作者對他們的思想評價。因此,應引導學生分析故事的來龍去脈,掌握作者思路,寫作意圖,從而領悟主題內涵。
四是用情景教育來引起學生共鳴。情景化教育是學生樂于也易于接受的方式。要使學生“心動”而產生情感,教師可選擇一些感彩強烈的文章,先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讀時完全進入境界,繪聲繪聲地把學生吸引到課文里來,使他們在特殊的情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五是用自我教育來深化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上教師應注重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般可通過兩個途徑:第一、通過作文進行自我教育。教師應注意選擇有利于進行德育的命題讓學生寫作,引導學生正確的構思立意。第二、運用演講進行自我教育。許多教師堅持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這不但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和表演能力,更重要地是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六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盡管語文教學不是政治課,但是任何一個教育者都應明白身教的作用。只有教師政治方向端正,對社會主義信念堅定,教師素質過硬,師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培養出更好的人才。當然,語文課畢竟不是“第二政治課”。在進行德育時,不能不顧及語文課的性質和特點,語文課的德育應是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應象細雨潤物一樣,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進行德育活動。
四、結語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自覺把教書和育人當做自己的高尚職責,把握時代跳動的脈博,深鉆教材,找準德育滲透的突破口,恰到好處地進行滲透。讓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如水融似的難以分割。使學生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不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長進,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施良方等.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武漢: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2]徐廣智,王梅.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學習,2011,(07).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策略
正其身,端其行,必先凈其心。一個人要有好的素養,必先有好的思想,“文以載道”、“文道統一”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的寶貴經驗,語文教學活動中既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加強德育在教學中的滲透,注重學生美德的培養。因此,《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在課堂教學中貫穿德育
21世紀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向更大勝利的世紀,培養學生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是一項重要工程。教師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廣大青少年發揚傳統美德及牢固樹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現行語文教材中承載了大量思想性、教育性極強的重要內容,這對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有重要影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中。如:在教學雨巷詩人――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時,告訴學生這是一首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支離破碎的土地,寄托著對苦難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憤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法有感情地誦讀,深入介紹詩的寫作背景,剖析詩的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時要努力學習,不斷奮斗,為祖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而不懈努力。再如: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在引導學生有良好學習品性的同時,在“尊師”方面同樣可給學生以教益:余立侍左右,援疑置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禮數之恭敬是今天的學生所不能比擬的,我們雖不要求學生完全模仿古人,但平常對老師起碼的尊重是應該的,遇見老師,主動問好,不在老師背后亂評價,出教室請老師先行,等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些通過語言載體訴諸感情,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他們的感情共鳴,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所編教材課文的思想內容,積極貫徹德育教育思想,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學之中,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在作文指導中彰顯美德
“先學做人,后學做文,文如其人”,我認為美的文章不僅在語言與結構,而且在于它的思想意義和價值取向。因此,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語文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F在的作文教學,往往重視作文方法的指導而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事實證明作文是學生心靈的寫照,是認識事物的再現,是感知的流露。文品如人品,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加強美德的引導意義重大。通常寫文章先要確定一個中心,也叫立意,就是指在審題立意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要求,弄清寫什么,表現什么:是贊揚一種精神,歌頌一種美德,還是說明一個道理,吸取一個教訓,給人一種啟迪。教師在指導中的堅定、鮮明的政治態度及正確的德育導向對學生的價值觀與美德觀影響極大。例如作文題目《?搖?搖 ?搖?搖,我想對你說》,題目要求補充完整,關于這個題,無論學生選擇哪些人,都可進行德育滲透,如學生選父母,可從孝敬父母、尊重父母、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等方面入題;如選老師,可從尊敬師長、感恩老師、贊其敬業、無私、奉獻等方面入題:如選同學,可從樂于助人、相互尊重理解、同學真情等方面入題。這些都能促進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
我們在教學中要把作文教學打造成為德育滲透的重要平臺,努力把中華傳承美德、社會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
三、在言行舉止中示范德行
語文是一個大課堂,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教師在課堂內外都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我的兒時記憶中,有一位老師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后,說話粗俗不雅,他教的學生也時常犯這個錯,可見老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真大。因此,作為師者,我們的言行舉止更應注意美德,才會對學生起到良好的誘導作用。首先,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學生,師者之“言”要文明尊重、委婉貼切、真誠善意,對學生更不能譏諷挖苦、鄙視嘲弄。常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溫暖體貼的話常會給學生心靈以滋潤,使學生能樂于接受老師的意見,這更有利于引導和糾正學生的思想態度。其次,師者之“行”要文明和諧、端莊大度、嚴肅認真、表里如一、愛憎分明,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更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處處為學生樹立道德榜樣,為學生展現高尚師魂。
綜上所述,作為21世紀的語文教師,我們培養的是新世紀的接班人,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現代型人才,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意義重大而深遠。
參考文獻:
【摘要】語言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人際之間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對完成教學任務、履行教學職責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種專業化的創造性藝術。課堂教學語言分為口頭語言和文字語言兩種語體,各有不同的特點和表達規律,二者不能互相代替。本文淺談一下語文教學口語表達藝術。
【關鍵詞】語文教學 口語 表達藝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講課是核心。講課效果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技藝的水平。因此,許多學者、專家及教育工作者,已不滿足對教學語言的內涵和本質的研究,而開始對教學語言的外延,即教學語言的類型、特征和技藝進行探討。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口頭語言藝術。而所謂語文教學口頭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口頭語言時有哪些藝術呢?
1.言之有情,情理交融。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創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2.言之有韻,抑揚頓挫。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3.言之有體,絲絲入扣。語言豐富多采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說明文,應多用說明介紹解釋的語言,要樸實,有條理;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前一部分寫的是百草園里的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后一部分寫的是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深受約束的生活,兩部分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講課時,不論是范讀,還是講授,都要用兩種不同的語調和語速,前一部分用歡快、活潑的語調,速度可稍快一點,后一部分用低沉、苦悶的語調,速度可稍慢一點。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的寫作特點和主題思想。
4.言之有輔,生動形象。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些體態語,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如教師講授感情成分濃厚的觀點和事件或課文時,假如能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的同時,再輔之以或憎惡、鄙睨,或興奮、喜悅的面部表情,或輔之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則能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
教學中運用語言的表現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過渲染環境,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使之進入課文所烘托的氛圍,更容易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意境。如有一位教師在上《兩個朋友》的時候,學生一開始對當時的危險情況沒有切身體驗,所以對中心的理解也就發生了困難。這時候,這位教師對熊吃人的本質進行了描述,對當時胖子所處的境況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運用語言的表現功能,讓學生馬上有了危險的感受,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這篇課文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5.言之有物,每舉中的。“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含糊不清、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每舉中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滲透 人格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62-01
初中語文教學在塑造學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和優勢。它可以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情操陶冶和道德培養于一體,采用相應的理論灌輸、情感感染、耐心疏導和榜樣樹立等形式多樣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在獲取了相應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凈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語文思想教育中鼓勵學生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語文素質通常情況下包括三方面:即語言素質、文學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素質。這三個方面會從不同程度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很多語文課文就具有比較強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無法替代的。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有效利用語文教育獨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動性等,在自然的狀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格素養。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的時候,要讓學生反復朗讀“留取丹青照汗青”,并體會其高尚的民族氣節;又如,《馮婉貞》率領眾人痛擊法國聯軍的場面,可以有效激起學生們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課》更能激勵學生學好母語,文中充滿了濃郁的愛國之情。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贊美黨和革命事業的內容,這些都可以激發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和學習機會,進而更加熱愛黨和革命事業。例如,學習《七根火柴》中無名戰士為了保存火種而犧牲自己的時候,學生就會充分體會到在黨和國家的利益面前,個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語文的審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語文教學中主要通過“動之以情”的審美教育來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語文的審美陶冶能力主要體現在除了語文知識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個性心理等。
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要努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語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這就為教師進行相應的審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審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導學生體會相應作品的感情、語言、形象,進而培養學生辨別真偽、善惡、美丑、是非的能力。為了有效發揮語文的審美陶冶效果,初中語文教師要更加注重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最好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生動地描述相應的場景和情感,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而體會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再現文中的美好意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喜怒哀樂。
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時候,筆者首先深情地講述了自己的父親,以及同父親之間的故事,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并受到感動,紛紛講述自己的父親是如何愛自己的故事,整個教室沉浸在一片溫馨和感動之中,甚至有幾個學生留下了感動的淚水,此時,筆者再仔細講解《背影》,讓同學們更加感受到不同父親對孩子同樣有深沉的父愛,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學們心中扎根。學生們對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師則要恰當地引導學生追求一種天地間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敘事性的文章都是進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題材。
三 樹立一種大語文觀,在生活實踐中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W生在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一定的生活實踐才能真正轉化為一種信念和行為方式,從而塑造穩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學大綱中,相關內容也明確表示要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教學活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積極組織課外活動,這樣才能為學生充分提供人格實踐的機會。通常情況下,在過教師節的時候,學校都會鼓勵學生向教師獻愛心,送一些自己動手制作的小禮物。而2011年的教師節筆者組織學生們進行了一場演講比賽,為了寫好演講稿,就在課余時間對各位教師進行了細致的采訪,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鍛煉了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磨煉了意志,鍛煉了思維和寫作能力,更增進了同各位教師之間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到尊師重道的內涵。
四 結束語
教育是提高人們素質的根本,而語文教育則除了教授學生相應的語文知識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處于一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語文教育可以使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更要做塑造學生人格的導師,通過講解相應的課文,組織課外語文活動,增加與學生們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從而塑造學生健康積極的人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早已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徐愛香.探討初中語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滲透[J].學園,2011(16)
[2]張保慶.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2(11)
[3]許立輝.人格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課程是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德育教學的滲透意義重大。本文將結合當前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并對德育滲透提出幾點積極的建議,希望能夠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
特殊教育;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0引言
語文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新課程,具有非常濃厚的人文性特點,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也一樣,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學,使得德育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靈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道德品質的影響,既學到了語文知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這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尤為重要。
1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首先,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是有語文課程的特點以及新課標改革決定的。語文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里面涉及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明顯的人文性特點[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這符合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課標改革下,也要求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懷、道德修養的養成,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逐漸獲得情感體驗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具有特殊性,身體上不同類型的缺陷,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2]。學生因為自身的社會身體缺陷備受打擊,心理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需要教師的關心。語文教學是義務階段的基礎性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不僅可以讓學生收獲基本的語文知識,還可以讓學生獲得對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審美情操和道德修養。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對于心理恐懼,或者心理扭曲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2.1語文教學內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語文教材涉及到的內容形式很廣,有詩歌,也有散文,還有小說等等,在各種各樣的形式中又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熱愛祖國等等,是各種知識的萬花筒,是一本百科全書[3]。在眾多的內容當中,許多都蘊含著道德方面的有關內容,是一種現成的德育教學素材。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并主動運用德育教學素材運用到教學當中,融入德育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比如,語文教師在講到《到期歸還》時,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入手,文章主要講述的是借了黃培炎的字帖來學習,一個月之后按時歸還字帖的故事。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發生在身上,深深觸動讀者的內心。語文教師一定要通過這樣一則小故事給學生傳達誠實守信,好學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導學生無論是誰,誠實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夠受到他人的歡迎。
2.2借助課外實踐進行德育滲透:語文教學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還應當輔之必要的課外實踐。學生的道德品質不僅表現在“言”上,還表現在“行”上,語文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將德育教學融入其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4]。例如,教師在講解到《司馬光砸缸》的時候,因為該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識,因此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該篇文章開展一個助人為樂的主題活動,活動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讓全班所有的學生積極去幫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課進行的時候主動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為樂的事情,每周舉行一次班會,對表現比較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通過這樣一種課外實踐的形式,學生逐漸養成了助人為樂、團結他人的品質。
2.3作文選材中進行德育滲透:作文寫作當然不僅僅包括的通常意義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寫作、句子寫作等等。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進行德育教育。作文寫作一定要有相關材料,教師在選擇作文材料的時候應盡可能的選擇一些能夠體現出優秀道德品質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長”“負荊請罪”體現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語文教師在選擇作文素材時盡量選擇此類的素材。預與此同時,對于作文主題的要求上,語文教師也要有所要求。主題是作文的靈魂,貫穿作文的始終,包含著對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寫作意圖。要想立意準確,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客觀世界有很好認識。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從歌頌好人好事、鞭撻惡丑角度出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4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電教設備已經成為了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學校更加如此。對于聽力有問題的學生來講,外界的聲音聽不大,多媒體的電教設備的出現,可以展示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電教設備輔助教學。比如,在講解到《桂林山水的時候》,對于聽力有問題的學生來講,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氣勢。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壯麗美景,可以向學生播放一段有關桂林山水介紹的視頻,讓學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麗,從而體會到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多美。這樣一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學生道德修養。
3結語
總而言之,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一定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將其視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姜艷萍.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小學教學參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淺析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好家長,2016,21(07):209-209.
[3]邵秋香.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12(07):34-35.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課堂氣氛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制造活躍、合適的情境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為此,我們要創建一種適合的情境,并將這種情景融會貫通。
一、什么是“情境教學法”
所謂的情境教學法,就是在老師有意及針對性的帶引下,制造出一種活躍、有聲有色的生動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輔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提升學生心境的一種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是通過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課堂上的小游戲,音樂的使用等來激起學生的興致,所以激起學生的興致是情境教學法的重心所在。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
(一)對話交流,讓小學生直接感受意境美
所謂的語言意境,也就是說利用一問一答的形勢,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同學在來來回回的答問中,融入到對話的角色中,從而構架出一種交流的意境,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某一種效果。語文有著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獨特之處,它不能僅僅單方面的依靠老師的講解,而是要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課本之間不斷的交流。通過這種師生間的交流,使兩者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的思緒緊跟老師的節奏。
(二)扮演角色體會意境
為了將最真實的情境完完全全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老師可以利用扮演這一方法來達到這一效果。通過角色的扮演,讓學生融入到書中角色的位置,從而能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意境所在。這樣的做法不但可以將原本刻板的東西生動化,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自身的理解,而不只是懂得文章講訴的是什么。比如,在學習《將相和》一文時,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并進行對話,可以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過,知錯就改,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良好品格;藺相如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的胸懷;趙王知人善任,能聽取意見的明君人物形象。通過對這種方法的適當運用,就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而且也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帶來幫助。
(三)以音樂、圖畫渲染情境
音樂的作用是非常奇妙的,同時也是劇烈的,通過精短而絕妙的詞和旋律、節奏等的融合,給予人們一種美的享受,并將其聽者帶入音樂的意境之中。比如,《凡卡》一文,在文中當凡卡多次要求他的爺爺帶他回鄉下,在配上傷感背景音樂的情況下讓學生朗讀這些句子,從而達到學生與凡卡產生心理共鳴的效果。但是在音樂的選擇時,要考慮到所選的歌曲在整個基礎上的意境和歌曲與文章故事發展的協調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所預想的效果。倘若實在是沒有適合的,則可以通過幾句相符的歌詞的哼唱來引導。繪畫是拓展學生想象之門的方法之一,通過繪畫描繪出自己在理解這篇文章后自己所想的畫面,以此來將文章實體化,變成看得見的東西。這樣的方法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思索能力,而且容易激發學生樂趣且產生共鳴。
(四)以語言描繪情境
雖然情境已經展現在了孩童的眼前,但是缺乏老師語言的帶引,孩童會因為自己的興致而只關心自己所喜歡的部分,從而忽視了整個情境。倘若將詞和形象分開,就很難讓學生收獲到更多的知識,更不容易引起學生同課文相符的情境。所以,當情境開始浮出時,老師通過要以繪聲繪色的語言描繪指引學生。通過語言對情境的描繪來帶領學生了解整個的情境。例如;當我們在教授《天凈沙·秋思》時,就可以通過老師栩栩如生的描繪,將小橋流水人家的況貌描繪,從而將學生帶入那種小橋流水的場景中。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力
“情境教學法”對于學生開拓大腦,展開想象,提升智慧有著獨特之處。作為老師更應該給學生展現自我,充分發揮的條件,或是鼓勵學生大膽的展現自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到的“許多聰明的、天賦很好的學生,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時,他們對知識才會覺醒起來。”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來源,它能夠讓我們對一些事物產生好奇,并且因為這種好奇而去探索,探知。而在學習上則是因為興趣,對擺在自己面前的真理感到震驚,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創造的快樂。采用情境教學可以誘導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激發他們對知識的熱愛和激情,鞭策他們的學習,以此來提升他們學習的主動,自主和自覺。在課堂上,學生的高度參與,會將課堂的氣氛大大地提升,從而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活躍的氣氛便是一堂課好的開始。
(三)有利于適時、和諧地進行思想教育
課程教學的目的中,除了要重視知識的傳播,技能的傳授以外,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而教師要想在這兩方面有所突破,僅靠傳統方法講訴宣傳思想教育,往往顯得有些不夠用。而且傳統的宣傳法單一,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導致所起效果也不大。但是,倘若我們適當的使用一些創建情境的方法,就能在不經意間,輕松地做到兩方面的共同前進。
四、結語
通過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能大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因為情境的創建,能夠使得教學生動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愉快。而愉快的心理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學習中的各種障礙,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潛在智慧,提升學習效果;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減少負重的內在壓力帶來的困擾,增加身心健康,使學習變得輕松,有助于增加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師生之間的良好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麻建芬.淺談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9).
[2]楊洋.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3,(10).
[3]張紅娜.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都市家教,2014,(03).
[4]劉金鳳.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研究[J].中國文房四寶,2014,(01).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9
目前,素質教育及創新理念的倡導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各個教學工作中創新意識的培養已經成為整個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創造性思維模式的培養是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最主要環節。
一、創造舒適的教學氛圍
一個舒適的教學氛圍的創造不僅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老師的作用,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學生的創造才能。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必須利用一切條件建立出一個能夠發揮創造性的教學氛圍。必須營造一個舒適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將課文中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進行轉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能夠使學生真正的形成創造性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的提供各種教學機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一種輕松舒適的氛圍中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二、強化思想教育,培養創新意識
素質教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要強調的最重要的工作在于思想教育工作。一個思想作為正派的人才能夠有較高的思想創新意識,因為他的創新意識來自于對于祖國的熱愛和崇高理想的追求。所以我們要重視小學思想教育工作的進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我們要通過各種直接或者間接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利用著名科學家及身邊的人和事來激勵他們學習,給他們講述發明創造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引發他們對于發明創造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通過《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告訴同學們科學家是如何用蝙蝠在夜間進行活動的原理發明了雷達的故事來激發同學們對于身邊事物的思考,比如可以請他們將生活中發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搜集并就各個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可以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帶到課堂上,請同學們討論,經過交流之后最終得出一個結論,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們在現實社會中的觀察能力,更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及創新能力。
三、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創新意識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必須依賴于開闊的視野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小學語文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視野的開闊及發散思維的培養。教師要在學生創造性意識的培養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結合起來,重點放在開闊學生的視野及發散思維的培養上,使學生在各種活動的進行中培養思維的發散性、自由性及獨立性,對于學生的奇特的思維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各種知識進行聯系起來進行"創造性的復述",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將抽象的文字轉換為生動的畫面來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對各個學生進行觀察和了解,發現他們的特長,可以請具有各種不同特長的學生用自己的特長進行創造性的創作。比如可以將自己知道的與課文意境相符合的詩歌朗誦出來;可以將課文中的景色用畫筆描繪出來;也可以將一首與課文內容相符合的曲子彈奏出來等等??傊處熞獎撛煲磺械臋C會為同學們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提供基礎條件和設備。比如在發明創造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借助于各種發明創造的東西,來豐富學生的思維能力,看看他們能想到生活中所需要的發明創造還有那些,并鼓勵學生可以進行手工制作來豐富自己的想象。
四、提倡質疑問難,探索求知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并進行刨根問底的詢問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開端。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揮其內在的動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盡力鉆研,不壓抑他們的獨立見解與思考,使學生敢想、敢問、敢答。通過正確引導,使學生思想中產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苗得以燃燒和發展。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還有許多的礦物有待于我們繼續的發現,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及其工具去發現它們等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探索精神。在小學語文的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和條件,要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意識放在首位來抓。
五、結語
創造性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傳統模式的轉變,能夠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教師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在長期的教學引導過程中,真正將學生的自主學習、知識延伸、創新運用等事項進行滲透運用,使學生在掌握住更多的知識的時候,有效的提高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